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教育评估与监测精选(九篇)

教育评估与监测

第1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关键词:监测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新理念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持续创新教育理念是其首要任务。在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创新教育理念就是要以监测评估理念为引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监测评估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积极开展监测评估活动,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

教育评估作为教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开展教育评估,既是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客观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三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评估理论不断丰富,评估队伍不断扩大,评估水平不断提高,已基本形成了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两大评估体系,评估工作初步实现了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和专业化。但是我们也看到,传统的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均存在着评估过程缺乏有效监督、评估过分注重结果、高等学校缺乏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缺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也要求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估理念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监测评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监测一词,原是项目工程上的用语,是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项目的数据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组织的有效性。[1]杭德格姆等把管理分成4个阶段:计划―做事―检查―作用,其中监测属于“做事”阶段,主要是监测过程是否符合目标,如果与目标不符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OECD认为,监测具有常规的、持续性的功能。它运用特定的指标系统性地收集数据,为管理者和主要利益相关者提供活动执行中的有关信息,包括活动的进展状况和目标实现程度,以及所分配的资金使用情况。[3]世界银行认为监测包括:持续收集并分析活动实施信息,评价活动过程,通过比较实际实施情况和预定目标,随之进行调整,以实现既定目标;它是活动实施管理者的责任,属于活动内部管理实践。[4]

将“监测”这一概念应用于高等教育评估领域,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承载着教育评价与教育监督的功能。所谓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收集和深入分析有关数据,直观呈现高等教育状态,为多元主体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5]相对于传统的评估体系而言,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通过对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组成部分的状态信息进行持续地、不间断地收集、整理、分析与挖掘、预判等过程,直观呈现高等教育状态,从而为多元主体进行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监测评估坚持用数据说话,更加突出评估的持续性、系统性、直观性、客观性,更加强调监测的常态性与过程性,并通过对高等教育教学信息的持续监控,更好地发挥对高等教育的连续监测、预测预警与及时改进等功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监测评估是在反思传统评估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吸收其经验优势的基础上,在评估理念、目标、方式、手段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对教育评估的新要求,预示着一个新的评估时代的到来。

二、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基本理念

1.监测目的重在持续改进

美国著名教育评估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指出:评估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6]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专业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高等教育相关教学数据的监控,寻求高等教育教学活动持续改进和质量提高的途径,推动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高等学校内涵建设,以实现高等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方向发展的转变。正如吉特等人指出的,监测评估依据持续收集到的数据,评价项目的进展情况的目的是通过获得项目的所有有关数据,以识别可能会引起不同于原定目标的特别程序,决策者可以根据结果对实际的执行方法或者具体目标进行持续性的调整,从而实现最终目标。[7]相对于过分强调评估结果和实施成效的传统评估活动,监测评估突出强调监测目的的持续改进,即通过持续监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准确发现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及时修正活动偏差,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与提示,促进监测对象连续地、不间断地改进正在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评估目标。

2.监测主体的多元化

治理理论倡导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下而上的。[8]监测评估打破了政府单一主体的传统评估模式,突出强调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使得监测评估的组织模式、评估的手段与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等更加多样化。所谓监测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是指通过充分调动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由外部评估专家、教育管理者、专业机构和第三方社会组织、用人单位、高等学校等共同构成的多元评估主体。在评估过程中,监测评估积极倡导和明确树立评估主体地位平等性的理念,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多元价值诉求,保障各方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评估活动,维护相关各方的利益。同时,监测评估实行评估方案由各方协商构建,评估过程由各方共同参与,评估结果公开合理使用,有效地保障了利益相关方的独立性、自主性。

3.监测方式的常态化

按照评估周期的不同,可以把评估分为常态性评估和周期性评估两大类。依此划分标准来看,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都属于周期性评估。这两类评估对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推动我国教育评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周期性的评估有其不可克服的缺欠,一是外部性,二是周期长。[9]再加上评估过程静态化、评估结果滞后性等缺陷,难以真正实现对高等教育的有关信息进行及时性、常态化评估,无法及时监测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因此,路易斯等在探讨评估未来发展趋势时,提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关注度的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周期会越来越短,所以需要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监测技术进行实时评估。[10]监测评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缩短评估时间尺度,数据采集和更新的时间间隔至少缩短至一年及以下,部分数据达到每季、每月、每周、每天甚至实时采集,这样就能够完整记录和及时反馈评估对象的状态,发现异常、预测趋势、促进改进。[11]监测评估提出的常态监测理念,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评估中只关注已发生的事实和评估的偶发性和周期性特点,监测周期更短,可以做到对教育教学状态的常态监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库等数据资源,对有关信息进行常规性、连续性与制度化的信息采集,并利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的方法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实时性、常态性监测,以实现评估方式的常态化。

4.监测手段的多样化

为了克服传统评估活动中过分依赖专家进校考察为主的评估手段,保障监测活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监测评估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监测。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主体通过对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德育工作、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改进等方面实施数据常规性、持续性、系统性与制度化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直观呈现高等学校状态,以实现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监测的常态化。另一方面,监测评估还强调充分利用实地考察、收集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报告与信息公开清单内容等手段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进行监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组建评估团队、创新开发工具、开展网络评价是今后教育评估发展的重要方向。[12]监测评估紧跟时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通过组建全国联网的由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构成的网络化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常态监控,以推动高等教育评估手段的现代化。

5.监测程序的透明化

监测程序是否公开、透明,是决定评估结果能否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关键。《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监测评估充分利用各种公开、透明的数据,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进行常态性、持续性监测。在监测评估过程中,虽然多元评价主体的出发点不同,评估的依据和标准不同、评价的结果不同,但是各个监测评估的整个程序都是清晰的、透明的、可见的。之所以说整个程序具有透明化是源于监测评估所需数据均来源于高等学校公开数据,各评估主体都可以自由获取;各评估主体指标体系的设计均遵循导向性、整体性、可测性与客观性原则;评估的技术与方法科学规范、评估的组织与管理规范有序、评估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监测程序的透明化,能够有效保证整个监测评估过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保障评估的公信力。

6.监测结果的多元价值判断

传统评估活动中政府作为评估的唯一主体主导着整个评估过程。评估计划由政府制定,评估指标由政府设计,评估活动的开展与实施由政府组织,评估过程由政府监督与管理,结果评判由进校考察专家组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委员会的意见和结论构成,导致了评估结果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在参与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活动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自身需要,对高等教育教学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或事实判断,实现了评价结果的多元化。这是由于政府、高等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第三方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因此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结果评判也不尽相同。而就监测评估本身而言,它只是对高等教育基本状态进行客观的事实呈现,并不做出任何价值判断,其目的是通过直观呈现高等教育教学“状态”,促进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实施主体、监督主体等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监测评估需要明确的几对关系

1.主体与客体

实践的本质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实践活动的开展既离不开作为实践载体的主体,也离不开作为实践对象的客体,二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二者也只有在相互关联中才会有自己的本质与规定。[13]在评估实践活动中,只有首先明晰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评估活动。监测评估打破了传统评估实践活动中政府是唯一主体的地位,明确评估的主体由专业机构、第三方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等共同构成。在监测评估活动中,政府从传统评估活动的“裁判员兼运动员”变成了监测评估活动中的“裁判员”,能够更好地转变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增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同时,以第三方作为评估的主体,能充分发挥第三方的“外部性”特点,有利于形成独立客观的结论,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高等学校作为评估活动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它既是评估的客体,被评估的对象,更应是评估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监测评估充分强调高等学校作为质量保障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高等学校参与评估的主动性,让高等学校主动参评、乐于参评,以提高高等学校在评估活动中的话语权,增强高等学校作为质量保障主体的意识和责任。

2.一元与多元

一元和多元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开展监测评估,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一元和多元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所说的一元是指管理主体的一元性。各级政府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具有管理权、监督权、问责权。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社会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时期,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要发挥好宏观管理的作用,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即从传统评估活动的领导者、具体组织者、实施者等角色,转变为监测评估活动中的外部监督者、宏观管理者。所谓多元,是指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估结果的多元价值判断。在评估主体上,监测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用人单位、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到评估活动中来,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估结果的价值判断上,监测评估活动本身只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进行直观呈现,在价值判断上保持中立。而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状态的价值判断由政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等相关利益者,根据自身的需要独立进行。因此,在监测评估中,处理好一元和多元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界定清楚谁是评估活动真正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监督者,明确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限,处理好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监测评估。

3.定量与定性

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是评估活动中采用的两种基本研究方法。二者在不同类别评估活动中的作用有较大差异。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评估方式单一,过多依赖专家进校考察方式。[14]监测评估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判断为辅,同时二者有机结合,实现评估方法的多样化。监测评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分析、整理有关数据,深入挖掘各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运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把高等教育教学的状态以数据形式客观呈现出来。同时,监测评估并不完全否定专家的作用,而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专家从整个评估活动中解脱出来,有效发挥专家在评估理念、指标的设计等环节中的智慧与作用。这样,既可以发挥专家的特长与优势,也可以避免评估过程中过多依靠专家经验进行评断,减少专家在评估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和对评估结果的主观性判断。监测评估充分认识到以数据为主的定量分析与以专家经验判断为主的定性判断中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把专家评价和数据评估进行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促进评估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4.过程与结果

过程与结果是哲学当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其中,过程是结果的基础与前提,它指向结果,为结果服务。结果是过程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结果影响过程。监测评估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既重视监测过程又强调监测结果,并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以实现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进行常态监测、及时发现、预测预警、及时改进的监测目标。在监测评估实践活动中,通过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有关数据进行反复性、持续性、常态化的监测,以实现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的实时掌握。同时,监测评估也十分重视评估结果对评估过程和整个监测评估活动的影响与制约作用。特别是在评估结果的功能上,监测评估突出诊断功能与预警功能。通过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常态监测,诊断出评估对象的现状,预测评估对象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处于临界阈值的有关指标及时做出预警,促进评估对象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偏差进行及时修正和持续改进,从而确保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推动评估对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因此,在监测评估活动中,评估结果需要监测过程的持续性与常态性,从而保证评估结果对评估对象实现强大的诊断功能和预警功能。

参考文献:

[1]沈南山.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评价制度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7):37-40.

[2]Annie Hondeghem,Karolien Van Dorpe.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senior civil servants: how strong is the managerial public service bargai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13, 79: 9.

[3]Evaluation guidelines Between past and future[EB/OL]http: // / derec/finland/47384551.pdf.

[4]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 A Closer Look[EB/OL]http:///evaluations/evaluation-capacity-development-ecd.

[5]王战军,乔刚,李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类型:监测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9-42;60.

[6]Stufflebeam D.L.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J].In Madaus G.F, Scriven M.S, Stfflebeam D.L(els.).Evaluation Models.Boston, MA:Kluwer-Nijhoff,1983:117.

[7]Guijt I, Gaventa J.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 Evaluation: Learning from Change[R].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8:2-4.

[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9]刘振天.我国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2(3):23-28.

[10]Louise Yarnall , and Nick L.Smith.The Evaluation Theory-Practice Interface in 2036[J].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011, 32: 565.

[11]王战军,乔伟峰,李江波.数据密集型评估: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方法和展望[J].教育研究,2015(6):29-37.

[12]Nick L.Smith, Paul R.Brandon, Melanie Hwalek, Susan J.Kistler, Susan N.Labin, Jim Rugh Veronica Thomas and Louise Yarnall Looking Ahead: The Future of Evalu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011 32: 565.

第2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监测;区域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68-03

一、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涵义与现状

监测或监控原是项目工程用语,“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项目的数据信息,让管理者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保证项目有效运行,并为管理者提供一个有效决策与行动规划的评估”[1]。监测用于教育领域则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监督和指导。[2]本文提及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宏观管理,包括对政府管理、儿童发展、托幼机构质量等方面的监测。

目前,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制度建设,纷纷建立起学前教育监测评估体系,通过持续有效的监测评估保障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上起步早,发展得相对成熟,为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与借鉴。这些国家大多由政府主导来组织和实施监测,多数监测项目都面向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由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监测项目绝大多数面向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普查。举例来说,澳大利亚儿童发展指数监测即是面向全国所有的适龄儿童;新加坡教育部、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所做的评价监测也是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学前教育机构,而美国各州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则面向全州范围内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内容方面,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的监测项目基本涵盖所有面向0-9岁儿童提供的教育服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质量监测系统也面向全州的学前教育服务的机构,机构向0-9岁儿童提供包括家庭儿童照料、幼儿学校等。通过监测各类型机构,全面了解和监督各类教育服务,从而不至于使某类型机构处于监测盲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更长久的保障机制监测学前教育活动。大多数国家通过立法、颁布标准、成立专门质量监督机构等途径加强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此外,统一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标准,强化基于标准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也逐渐成为另一种国际趋势。

二、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意义与问题

1.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意义

当下,学前教育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章节单独列出来,不仅体现出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也突出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学前教育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监测。《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而学前教育的质量提高,离不开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是教育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监管。这对各区域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当前学前教育监测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区域学前教育监测正处于摸索阶段,监测目标不够统一,监测范围、标准不够全面,监测方式也较为单一,导致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实效不够理想,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首先是监测目标不一。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目标不一致,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以追求学前教育普及为目标;二是以追求学前教育质量提高为目标。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不仅导致了学前教育区域间发展质量差距不断扩大,而且给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带来了困难。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招生对象、办园条件、课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它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办园体制的学前教育机构之间,这导致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目标也随之产生分歧。现实中,学前教育的机构类型复杂多样,既存在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办园、企事业单位办园、街道办园等,也存在民办性质的幼儿园,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家庭式托儿所等,它们大多都未经注册批准。面对这一复杂多样的现实,现有的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很难基于现行的统一标准进行评估,难以反馈科学合理的监测与评估结果,从而影响评估人员对各类办园机构进行横向比较,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

其次是监测标准不齐。监测标准是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核心,是确保监测科学性、有效性的关键。然而现实情况反映出,许多地方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导致监测标准不齐,致使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参差不齐,这势必对幼儿发展以及学前教育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部分区域甚至缺乏重要的监测标准,比如幼儿园办学标准和幼儿园课程标准;有些监测评估项目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会产生过于重视物质条件、人员条件、园所管理等客观因素,而忽视了师幼互动等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主观因素。

第三是监测方式单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存在着明显的“重他评轻自评”现象。与美英等国相对健全、与他评较好结合的自评体系与自评制度相比,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自评机制尚未建立,学前教育监测方式仍处于“他评”阶段。同时,监测机构多以“评他”为主,较为忽视对自身履职状况的反思与评价。

三、改进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对策建议

1.构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体系理论框架

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体系不清晰,理论基础薄弱,这必然导致监测过程中出现部分监测目标模糊、重要监测标准缺失、缺乏多元的监测方式等问题。因此,建立与完善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体系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其首要任务是基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国际经验中较为成熟的监测体系理论框架,探索和构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理论基础或框架。

2.依据区域特征制定合理监测标准

我国区域间发展差异较明显,表现在教育结构与布局上也各有不同,由此而制定的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必然会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完善国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也应依据区域特征制定与之相符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标准。对于区域内工薪阶层的居民而言,会倾向于选择普惠性的、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办园或普惠性的民办园往往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收入偏高、受教育程度也较高的人群会倾向于选择拥有一流设备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学前教育服务,一些高收费的私立幼儿园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与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监测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规范两种办园模式,促使它们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3.创新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

创新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是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助推器。英、美等国在多数监测项目上要求学前教育机构在申请参与评估之前都要先进行自我评估。例如,美国一些州采取补助培训、专业指导等方式为监测机构提供长期的专业支持。借鉴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经验,我国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应有所突破,实现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学前教育示范区建设正是创新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新方式、新手段。示范区建设促进了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方式不断更新与完善,学前教育发展监测也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反馈与引导,两者在学前教育发展进程中相互促进和影响,持续地发挥各自作用。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学前教育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项目专门制定了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指标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的主要标准。同时,项目的监测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自我评估与多元主体评估相结合、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量化评估与质化评估相结合。多样化监测方式不仅是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手段的一次革新,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监测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推进区域学前教育整体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同时,示范区建设项目强调监测过程责任主体的问责,并通过项目责任制、市县联动制、定点联系制、交流督查制、定期考核制等方式成功实施了若干轮学前教育发展的监测评估工作。由此,学前教育发展监测真正实现了从教育工程向政府工程、从区域推进向整体推进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沈南山.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评价制度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7).

[2]卫道治,吕达.英汉教育大词典[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4.

Reflections on Monitoring Pre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MIAO Hao-lin & YE Zhong

(Jiangsu Agency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Nanjing 210024, China)

第3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从上个世纪开始,“奠基性”的基础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质量也成了核心问题倍受关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和项目,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所主持的“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研究”(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以及PISA,都在周期性地对全球几十个成员国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世界各国也纷纷采取不同的组织模式对本国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艺术教育质量监测正在逐步的展开,音乐科目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中。

一、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概况

1.美国

被称为“国家成绩报告单”的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方案”(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于1969年成立。它由国家评价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负责执行,专业教育考试服务公司负责实施,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它是美国唯一长期的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工程的榜样。NAEP于1971、1978、1997和2008年对音乐教育进行了四次监测,至今已有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流程。

2.新西兰

新西兰“国家教育监测进展”(National Education Monitoring Progress,NEMP)是国家教育部委托奥塔戈大学(uhiversity of Otago)教育研究评估单位进行评估的项目。任务是对新西兰中学生在学校课程所涉及的各领域达到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估和报告。新西兰每年都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教育质量监测,每年考察不同学科,四年一轮,几年内实现对所有学科的覆盖。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在新西兰的学校课程中是一门核心课程,于1996、2000、2004、2008、2012年对音乐进行了监测。

3.英国

英国教育质量评估由英格兰教育标准局(Office for Standards 1n Education,OFSTED)负责。英国有统一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的监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第三阶段(7-9年级)进行。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没有独立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英国从1999-2008年每年对各地区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监测,并公布各地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分男女生),分数达到预期标准的百分率。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没有统一的音乐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州相继推出了新的“音乐学习标准”,音乐教育质量评估也在各个州内自主进行。

5.爱尔兰

爱尔兰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称为“Pilot:WholeSchool Evaluation”,由教育督察局(Inspector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负责。它有制定统一的监测指导,没有独立的音乐科目监测体系。1998-1999年爱尔兰对学校全部科目进行了监测,音乐是被监测的科目之一。

6.黑山共和国和塞尔维亚

中、东欧黑山共和国(Montenegro)和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有共同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即由教育质量评估协会(Institute fo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valuation)主持的“发展标准:测试和主要学习”(Development of Standards:Trial and Main study-DSTMS)评估项目在2006年对义务教育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全国性的音乐艺术教育质量监测。

7.日本

日本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历史较早,在1958年与1966年的全国学力调查中,日本对音乐学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监测。

1958年的音乐学力调查对象为国立、公立学校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全国范围的抽样,参加人数占全国学生总数的4.1%。1966年的音乐学力调查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抽样20%的公立和私立学校以及全部国立学校。

1966年以后日本终止了全国学力调查项目,2007年得以恢复,每年在新学期开学后进行全国统一学力调查考试,但音乐科目的学力调查依然没有恢复。

8.中国

目前,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代表国家行为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机制。2007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至今,他们已经开展了对数学、语文、心理健康及科学等科目的监测,但艺术科目的监测尚未启动。地方上一些相关的研究项目或区域性的评估行为在监测理念、测评工具开发及影响力等诸多方面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存在较大的差距。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7年课程发展会议上颁布的《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导(中四至中六)》基础上,制定了香港中学文凭教学考试音乐科目“校本评核手册”(school-based Assessment Teachers’Handbook)(试行版),包含评核大纲、评核理念、评核目标,校本评核与课程的关系等内容,明确规定2012年开始将由考评局在全港陆续实行对高二及高三学生的监测,2015年将正式实施,并占全科成绩的20%。

二、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考察

1.监测模式

纵观各国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在具体的组织形式、执行机构、监测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概括起来可分为“国家独立监测”和“国家督导监测”两种基本模式。

“国家督导监测”模式是由国家负责教育评估的机构下达硬性规定,制定评估指导原则和组织统一考试,具体的执行则下放给各地方政府,以学校为单位开展音乐教育监测。监测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没有制定独立的音乐监测指标体系。学生的成绩直接作为监测数据,其结果要向学生、家长、学校、地方政府、国家督学层层递交。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时效性强,每年定期进行评估并公布监测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覆盖面广,监测对象是抽样年级(每年在各学段指定年级进行)的全体学生,具有普查的意义;高利害性,国家除了以区域为单位公布成绩报告外,校方及学生都能得到具体的成绩,并与学生升学或毕业挂钩,教师平时的形成性评估成绩与国家督导的终结性测查成绩相结合。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采取这种模式监测音乐学科。

“国家独立监测”模式是由国家立项,国家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负责执行。音乐监测同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同时制定独立的音乐监测体系方案,明确规定监测目的、框架指标以及监测流程。监测结果不以个人为单位呈报。其特点是:周期性强,按一定年限周期进行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抽样测查,监测对象根据监测框架指定的年级在全国进行分层抽样,因此只包括指定学段中某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不具有普及性;低利害性,监测数据不以个人为单位呈报,结果不与个人利益或学校利益直接挂钩。美国和新西兰等国采取这种模式监测音乐学科。

2.监测框架

监测框架是由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和监测维度三个方面构成。

各国对监测对象的选择采取了三种模式。一是选择义务教育阶段关键年级。如美国、新西兰、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及日本监测对象分布在四、五、六、八(初二)年级,而具体监测的学校和学生均以抽样的方式产生;二是选择义务教育某个阶段的末年级,如英国和澳大利亚(以维多利亚州为例,其测查义务教育六个学段的末年级);三是选择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年级,采取文凭考试的形式测查。如澳大利亚维州为高二、高三年级设置的教育证书和运用证书课程考试,香港为同样年级设置的中学文凭教学考试等。后两种监测对象的选择包括指定年级的所有学生,具有普查的意味。

各国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内容都以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素养)作为首要指标。课程标准是制定监测内容的重要依据。除了集中测查学生的音乐学习成就外,还附带学生音乐学习背景因素及学校效能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监测维度是指将音乐素养的全部内涵进行分类组织。各国家地区都有其相应的范畴界定――美国拟定为“创造(creating)、表演(performing)、回应(responding)”三个主题;英国拟定为“表演(performing)、创作(composing)和评价(appraising)”三个领域;香港拟定为“培养创意及想象力、发展音乐技能与过程、培养评赏音乐的能力、认识音乐的情境”四个领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分为“创造与制作”(Creating and Making)和“探索与回应”(Exploring and Responding)两个领域。它们成为各国音乐监测维度的根本指导依据。

3.监测工具

监测工具,即围绕着监测框架维度而独立开发的一套测试题或任务。各国音乐监测工具大都采用纸笔测验和真实性情景(或真实性表现)测验题相结合的方式,不同类型的测验题在不同的年级侧重不一。以美国NAEP和新西兰NEMP监测体系为例,其测查工具在学科性、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等方面都体现了相当的技术含量:

(1)任务呈现形式特别强调学科特征。绝大部分任务在情境中以感性的材料呈现,任务设计善于综合各种艺术元素,可以同时考察多项音乐能力,尤其侧重创造性的表现。

(2)任务难易程度的控制是开发监测工具的一个至关问题,能否把握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信效度。新西兰和美国在这方面均持有非常慎重的态度。比如新西兰在其音乐监测框架中明确规定:“任务的难易程度必须覆盖被测试学生的预期能力范围,而且必须避免性别、文化或社会背景等的偏向性。”他们具体的做法则采取收集各州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平衡点。

(3)任务比例关系。1997年美国NAEP音乐监测,最初回应型纸笔测试题与表现型任务的比例关系为4:1,具体操作中每个学生实际执行的任务数量又有所调整,最终比例为2:1。但这种比例关系仍受到有关方面的指责和质疑,认为纸笔测试题的数量偏重,创造性的空间太小,无法体现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西兰则主要采用真实性测验题。

(4)设置趋势任务。趋势任务是用来考察学生表现的变化趋势,它在总的任务中占一定比例,一般会在两次的音乐监测中重复使用。比如,新西兰2000年的音乐监测任务中有10项被定为趋势任务,它们在2004年的监测中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再次使用。设置趋势任务可以在同一人群(四年一个循环周期的监测)中重复使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监测数据报告

呈示报告、公布数据,是监测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向全国通报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以有效的报告呈示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来影响音乐教育实践,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公布监测的结果,各国做法不尽相同。

英国在每年的全国教育监测报告中,仅向全国公布各郡(地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以及男生、女生分数达到预期标准的百分率。但在相关的网站会呈示大量的任务范例以及详细的监测引导和评估说明。

新西兰全国监测评估的结果以任务为单位逐一进行报告,同时公布两个年级(四、八年级)的学生在每项任务中不同的表现水平(所有任务分为四个水平等级,等级标准因任务不同而描述不一)。

美国的监测结果同样以任务为单位逐一进行报告,以量尺分数(scale score)(学生对每道题目回答的得分各等级人数的百分比)和成就水平(achievement levels)(学生对每道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两种方式呈现。此外,美国还公布了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活动情况与得分各等级之间的关系数据。在音乐监测结果报告中,运用潜在特质理论(1atent trait theory,IRT)模型,呈示了学生在回应方面的等级水平表现,概括分析了学生在监测练习中表现好坏与全面的音乐反应能力的关系,从而确定潜在心理特征(latent trait)是否可以通过测试题被反应出来。

三、国际经验给予我国的启示

在国际社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基础艺术教育质量监测的大环境下,我国却仍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评估以及科学的数据来解释中国从2001年《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可喜的是,《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再一次重申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于1月26日《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各地要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要组织力量研制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标准、测评指标和操作办法,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这些新的政策导向,不仅表明了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推进的力度与决心,无疑也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建立国家音乐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时机已经相当成熟,展开全国性的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势在必行。而国际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范式和经验也给予了我们诸多的启示。

1.适合国情的监测模式

如何选择音乐监测模式,是国家开展音乐监测的首要任务。具体选择“国家独立监测”还是“国家督导监测”模式,各国会根据本国情况或者习惯来确定。国家教育体制、教育水平、人口规模、教育经费、评估经验以及不同模式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都将纳入考虑范围。

我国开展音乐教育质量监测,选择“国家独立监测”模式适合我国国情。因为这种代表国家行为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与地方政府展开的监测或各教育单位开展的评估相比,在影响力、效果、作用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它具有权威性、法制性、多效性、全面性、公平性、开放性、低利害性等多重优势,保证了监测数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适用性。可以回避各地方政府自行监测可能导致的盲目攀比和恶性竞争,甚至造假作弊现象等不利因素的产生,以便发挥监测的最佳功效。

2.先进的指导思想和严谨的运行机制

国家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应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各国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着眼于诊断、改善、激励、提高的功能目的。特别是对创造性的表现和学生个体音乐潜能以及环境背景等综合因素给予了高度关注,对音乐素养进行了多维度的考量。它吻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5》中所倡导的“学生的认知因素要与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的监测理念,也使我们认识到,音乐监测要回归人本主义思想,评价的重点不仅要关注知识、智力,更要关注人性、自信、兴趣、情感态度、创造性等方面。要以国际先进的思想理念作为指导,才能不偏离素质教育的宗旨。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教育质量监测的保障。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由机构设置、制度和实施程序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实施是由命题-取样-测查-反馈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西方较为成熟的音乐教育监测体系一般由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来完成。管理、执行、实施等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即从组织团队,建立平台、设计评价、开发试题、实施评价、报告、监测培训、咨询服务等诸多方面,构成一个从学校外部对音乐教育质量进行监测的严谨完备的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尤其需要借鉴西方好的经验,才能确保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有效运行。

3.合理的监测框架

各国确定监测对象以学段划分为基本依据,又不尽然。比如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基础教育的学段划分虽不统一,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八年级作为监测年级,这说明学段划分不是唯一的依据,而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科学理论,音乐教育监测选择九岁以上的孩子(四年级以上)比较符合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确定监测对象不仅应该根据国情,还应将学生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纳入到考察范围内,体现科学性。

制定监测维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和依据,但未必是课程标准的翻版再现,完全可以体现高于课程标准的思维模式。比方说,我国课程标准拟定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维度界定并不清晰(鉴赏已经介入了“音乐文化”及“评价”的领域,“表现”与“鉴赏”、“创造”领域均有交叉的内涵),那么在制定监测维度时,就要敢于打破旧有框架,将音乐素养的全部内涵重新整合,体现出音乐监测的前瞻性。

4.科学的工具技术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监测则是一个以定性、定量技术为手段的科学处理过程,使用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着监测体系的效益、速度和质量,所以技术因素是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点。国外比较成熟的监测工具在呈现形式、难易程度、趋势任务、比例关系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较为科学的把握,以下的经验特别值得借鉴:

(1)工具媒介要尊重听觉艺术的规律,体现感性的特点。尽量用音响作为刺激材料,并具备足够的便携、经济、安全,且在学生的操纵能力范围之内。

(2)任务设置必须结构化。即严格遵循既定程序,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指标,运用特定的问题发问,以标准格式记下被试者的表现。

(3)测查任务的焦点应该体现出多视角的包容性,即每项任务以一个主题贯穿,同时辐射多项测查内容,使任务呈现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执行流程要求练习围绕一个艺术主题或是特殊的工作而建立起来,以便学生能聚集于单一的任务议题。并附于严谨的说明和引导,保证能够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努力。

以上国际范式与经验对我国开展全国性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完善我国音乐教育机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4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一、建立评估指标的主要意义

评估是基于对某项活动的价值目标的共识进行的对该活动过程的监测和对该活动效果的评价。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监测评估指标的实际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评估指标的设计和使用,使项目中的相关群体对于项目的目标、价值、意义有更为明确的了解,并达成共识。这将保障活动中的相关群体围绕统一的目标,根据自身的具体工作要求,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共同实现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项目中,通过评估指标的设计和使用,不仅明确了项目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及教师的工作要求,而且还确立了入学平等、过程平等、发展平等的价值理念,这为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项目参与群体能够达成共识并为此努力,是建立评估指标的首要意义。

其次,通过评估指标的运用使项目中的相关群体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始终能够动态地把握活动过程,不断依据评估指标监测和修正活动过程中相关群体的行为,以便使活动始终与其最终目标保持一致。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项目中,通过评估指标的使用,相关群体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监测便成为建立评估指标的日常性意义。

再次,通过评估指标的使用使相关人员可以对活动进行阶段性评价,以检验相关群体在活动中通过自身努力所达到的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评估的目的,不在于考核相关群体的工作业绩,而在于了解和巩固已有成果,并合理评价实现这一成果的效率,同时分析已有成果的获得所引起的与活动有关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活动的开展。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项目中,通过阶段性评估,可以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并不断提出新的目标,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改善。因此,评价便成为建立评估指标的阶段性意义。

二、入学平等、过程平等、发展平等是评估指标的主要内容

以往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主要在入学、教育教学过程及个人发展方面与流入地学龄儿童存在着较大差距,“进不来、留不住、学不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入学平等、过程平等、发展平等是其关键所在。

在入学平等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学校平等入学。

第一,监测、评估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程度,主要是指检测、评估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规划中,多大程度上考虑到本地区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即,在规模上,是否基于科学预测,充分估计到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在规划上,是否根据本地区随迁子女特点调整学校布局;在政策上,是否开放公立学校以平等接收随迁子女入学,同时规范非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在管理上,是否实行有序的学籍管理,同时尽可能减少随迁子女入学的条件限制;在经费上,是否给予接收随迁子女入学的学校以应有的经费保障。

第二,监测、评估学校的支持程度,主要指检测、评估接收随迁子女的学校在接收过程中多大程度上考虑到本校为随迁子女入学提供措施便利。即,在认识上,是否将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纳入其办学指导思想的内容之一;在招生上,是否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办法,广泛接收随迁子女到本校就学;在管理上,是否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实际掌握随迁子女就学的流动性;在收费上,是否严格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收费,并针对随迁子女采取相应的费用减免措施。

过程平等是指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受到与本地学生相同的对待,这是基于社会融合原则而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中所提出的要求,它不仅是教育平等原则的体现,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的体现。

首先是文化融合。即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学生能够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接受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并相互尊重和理解、相互学习。其次是阶层融合。即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能够接受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相互尊重和理解,并基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立有效融合的社会关系。再次是消除社会歧视性差异。来源于不同文化及社会阶层的学生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应当积极促进各方对差异的尊重,而努力避免将差异扩大为具有社会歧视性的差异化对待。最后是机会平等,即使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

发展平等方面,则要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提供有效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所有的孩子平等享受教育成果。入学平等及过程平等的最终目的是使随迁子女实现与本地学生相同的发展平等。第一,学校应保障教学设备及设施能够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配置,并使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平等使用。第二,学校应保障教学课程按照课程标准开设,并安排应有的师资力量。第三,学校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配备师资,并注重教师能力的提高。第四,学校通过努力,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使随迁子女得到同等的发展。第五,学生的发展除通过学校的相关评价外,家长对于学生发展状况的认可也是重要方面,学校应将家长参与及评价作为学生发展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是指标的主要评估对象

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及教师负有较大的责任,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成为指标的主要评估对象。

流入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于平等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上,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并能将这一意识贯彻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过程的始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政策上给予详细而精确的指导,使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在规模数量、学校类型、办学条件、入学手续、学籍管理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的支持。学校将促进社会平等及社会融合等原则置于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首位,突出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共同培育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努力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使在本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城市完成义务教育,不仅仅是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也是农民工及其子女表达其自身意愿、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是切实保障随迁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

学校教师的支持。教师要努力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业成绩,并在教材衔接、教学进度、学业指导、家庭与学校沟通等方面努力适应他们的需求,以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统一标准、多种形式测量以及内部评估者评估是指标的主要操作特点

首先,要根据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评估对象特征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系统。整个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将活动目的和要求不断细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整个活动目的和要求成为最终可以测量的对象,同时也使活动目的和要求转化成为评估过程中的统一标准。比如,对于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平等的目标,不能仅有目标表述,而是要将入学平等目标细化成各个具体方面,这样,对于相关维度的评估就转化成为可以测量的具体指标。同时,各地区及各类学校要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来实施评估,这样可以避免评估过程中出现标准不一的情况。

其次,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只是为评估工作的进行确立了可测量的统一标准,其指标数据的采集仍需要通过与评估指标类型相适应的评估工具来进行。比如,在对入学平等维度的评估中,“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是否会同其他政府部门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规模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一项需要通过对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访谈,并收集其文本资料来进行评估,此时的评估工具便是针对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访谈提纲;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对入学问题的满意度”的评估,则需要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家长的问卷调查进行,此时的评估工具便是相关的调查问卷。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的评估中,主要的评估工具就包括相关群体的访谈提纲、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汇总表和相关群体的调查问卷三种类型。它们是针对不同评估对象及评估内容的数据特征而采用不同方法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与评估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状况。

第5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关键词:教育督导;职能;督政;督学;监测

中图分类号:G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115-03收稿日期:2016-08-08

基金项目: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对策研究”(XJK016BJC003)研究阶段性成果。

教育督导评价是我国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教育督导条例》,成立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提出积极构建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结合《义务教育法》及各地实际情况,我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督导评价必须进一步强化督政、督学、监测三个基本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一、督政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督导评价中对教育的监控,实质上是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内外因素的监控,这种监控首先表现为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的监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督政”。督政是上级政府督促下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依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环境,为人的成长发展提供好的环境与条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成为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在实现了“人人有学上”,保障了教育最基本的公平后,就要实现“人人上好学”,提高教育质量。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督政职能在逐渐朝着协调督政的方向前进。就目前而言,要切实履行好督政职能,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坚持刚性监督,加强指导协调

始终以政府督导的高度和力度,从严督促各级各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对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的督导评估标准、细则、办法。通过科学地指导各级各部门落实教育工作责任,引导其形成自我评估、自我发展的机制,来强化乡镇与各部门间、各部门相互之间的教育工作协调性,形成工作合力。

2强化整改落实,突出重点难点

从严实行限期整改制度,将整改情况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实行整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改变过去“重评估、轻整改”的做法。重点是要强化投入保障和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督导,确保县财政按政策法规,投入的教育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形成农村教育激励机制和教师培训、学历专业转轨激励机制,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使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科学合理,提高投入效益。难点是强化规范对教育执法、执纪行为的督导,严格实行学校检查准入制,杜绝到学校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有违背的,一律按教育督导“一票否决制”予以评估考核否决。此外,还要加强对控辍保学和对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的督导。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控辍保学与计生工作同等重视的工作格局,严格将辍学率控制在国家标准内;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要形成乡镇、职能部门与学校联动协调机制,形成整治合力,使学校周边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优化。保障国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在县域的顺利实施,促进县域内教育管理科学化,为保障县域教育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突出督导结果的运用,激励教育工作全面创新

继续设立督导专项奖励资金,按教育督导“一票否决制”兑现奖惩。督导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主要干部评优、评先、提拔、任免的重要依据。同时,设立督导单项发展性成果奖励资金,对各级各部门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中的单项发展性突出成绩予以表彰,激发和鼓励教育工作创新,从而激发各级各部门的教育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进而形成党政及全社会重教兴教的工作格局。

4搭建好沟通平台,引导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观念

通过强有力的教育督导,革除以前政府、各级各部门与社区(村组)、学校、家庭之间教育工作互不沟通的弊端,形成党政、社会、学校、家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的大教育平台。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方法、教育实践等多个领域,实现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工作者、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沟通,相互对话,上下贯通,将民众的需求与政府决策有机统一起来,进而有意识地在全社会引导形成素质教育观念,为破解素质教育发展难题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督学 督学是指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方针、经费状况、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专门检查与评估。可以说,督学职能才是教育督导的根本所在。义务教育阶段,督学的目的是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加强办学分类指导,促进办学行为规范,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对中小学校的督导评价,实质上是对一所学校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教学督导评价。坚持督学为本,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好督学的职能定位

对督学的职能定位,一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教育督导的内涵来讲,各级教育督导机构既要“督政”,又要“督学”;但从教育督导的现实和我国行政体系的特点看,省、市两级教育督导机构则应侧重“督政”,督促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而县市区教育督导室,则应侧重“督学”。把“督学”摆在首要位置,主要督学校办学方向,导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学校办学行为,导向规范办学;督教师队伍建设,导向素质提升;督课堂行为,导向新课程理念;督学校绩效评估,导向目标管理。通过督学收集教育管理信息,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参考,真正做到督在教育实处,导向科学规范,服务教育决策。

2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是督学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在政府统一部署下,与教育行政部门一道,对原有的评价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从根本上改革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各类教育评价制度。由政府公开素质教育评价标准,既注重各类评价的价值统一,又注重类别之间的差异,充分体现教育发展的规律。

3加强办学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类别教育、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标准及要求,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对学前教育,现阶段重在督导学前教育机构达到办学条件和常规办学要求,求其规范性。对义务教育,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评估标准,督导各中小学校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办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对职业教育,重在督导其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本县实用性职业技术人力资源和新型农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人力支撑。对普通高中教育,重在督导其按照“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要求及适应高考人才选拔的需要,从“普及”与“提高”统筹兼顾的角度,注重引导其对学生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对成人教育,重在督导学习型社区(单位)建设、继续教育规划的实施,倡导群众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业务素质。

三、监测 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是根据不同类别的教育标准,对不同类型学校建立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提高教育质量。质量监测主要进行监测工具研发、分层抽样、监测实施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水平划定、监测报告撰写等工作。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质量监测的主要内容与实施对象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主要内容为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创新意识、教育环境等六个方面。质量监测对象是学生群体状况,目前侧重于四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健康以及相关因素;检测周期初步定为每年开展一次。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质量监测,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在全面考查中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身心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教育质量进行科学评价,以掌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在监测内容和实施对象上,一方面要与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标准相配套,另一方面要在符合国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适应于本地区的教育质量监测标准,并适时予以调整、修正。

2质量监测的基本环节与实施主体

质量监测的基本环节大致有明确目的、确定目标、确认对象、研制标准、研发工具、抽样实施、采集样本、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反馈结果和提供决策依据等十一个,而监测标准的制订与工具的开发是关键。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和监测工具的保密性与否,直接决定监测的成败。开展好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一定要明确实施主体: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是由地方教育督导部门主导,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科研部门具体合作实施。

3质量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工作重点

义务教育阶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进行监测,并获取监测的效度与信度,一是要求质量监测具有严格的实施流程与学科属性,二是要求监测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监测技术能力与学科素养。为此,监测人员要多学习、多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几位博士和教授的方法。语文学科的监测人员要多了解温红博的方法,他从语文学科监测的目标与原则、内容与认知、监测结果的报告方式、监测流程、题目开发与分析有报告有讲座;数学学科的监测人员要多学习曾平飞的方法,他撰写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和科学学习》,重点解析了数学与科学监测背景、监测框架、科学命题等;还有刘红云的《监测的统计与分析》,张生的《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等,都应有所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人员工作重点应是结合各学科,关注监测对象的整体状况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水平;诊断各种环境因素对其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的影响。

4经费保障及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体系包括中央、省级、地市和区县级等多个层面;横跨教育督导、教学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研究与服务、教育考试、学校自身的质量监测等多个系统;包含监测工具

研发、分层抽样等十多个环节,流程诸多。以监测工具研发为例,其流程包括了建立监测框架、编制监测工具、检验工具质量等,每个流程还要通过2~3轮的修订、预试、审查,最后才能成为符合信度、效度要求的测试工具。由于监测工具研发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参与,监测实施需要较大规模的分类培训,数据分析需要信息化设备的支持,加上监测工作高保密性对场地、设备、运输的特殊要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需要较多经费的支持。据教育部监测中心估算,仅仅监测工具研发,每个测试题费用在2万元左右。鉴于湖南省实际情况,经初步匡算(按每县6所初中180名学生、12所小学360名学生,总计约65800名学生、1500名校长、6000名教师),每年费用约需350万元,应建立监测经费进入财政年度预算的长效机制。同时,科学性、权威性是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的根本要求。要保证经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办法,尤其在专家团队建设、工具研发、数据运行信息化等关键性、专业性环节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省、市、县、校联动的整体格局,形成科学的监测体系。

在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时,我们要注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教育督导科学化水平。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后,能够具有更强的流程优化能力。相比具有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处理速度快、数据可实现再利用、重复利用和合理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等特点,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充分的数据资料,也能够从众多类型的各种数据中很快获得高价值的信息,以低成本或零成本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历史比对和横向现实比对,将会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因此,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推动决策制定更加科学,推动工作开展更加高效,推动督导手段更加丰富,推动结果运用更加有效。同时,这也要求我们一是要丰富教育督导数据资源;二是要充分使用教育督导信息;三是要提高教育督导队伍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督导的水平;四是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理念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凌均卫,张多来,张明亮,等和谐督导之路――南华大学教学督导工作回眸[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51―60.

第6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是成人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成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一直是以外部质量监控发展为主,主要方式是教学评估;教育系统内部质量保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成人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障。为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以内部文化自觉为主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促进和保障成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成人高校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制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因素分析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事业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也遭到不少非议。

1.教学过程监控失衡

教学监控往往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监控不力、检查不到位,忽视了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监控;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较严格,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较松弛;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规范的制度和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系统和规范,缺乏全员参与和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

2.教学质量意识淡化

成人高校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现成模式,对成人高教的社会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对象性等特点不能很好地把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一些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受到狭隘的、片面的功利主义教育质量观的影响,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质量管理和教育对象的满意度以及监控评估体系的建立。大多数成人高校的教师都承担了普通高校繁重的教学任务,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工作上,不能够很好探讨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仅仅把成人教学当做一项临时性任务来完成。目前,教学质量管理成了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的全面质量管理与监控;只重视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课程的质量,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学术环境与校园文化质量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流于形式,往往停留在表层,使教师和学生对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缺乏积极性和认同感。

3.教学管理不到位

教学计划的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条件跟不上现实的要求;教学计划的随意性、教学实施的主观性、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十分明显,理论与实际内容脱节。同时,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技能培训;注重教师主导,忽视了学生主体;成人高校普遍存在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没有反馈制约制度,有些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听之任之的问题。

4.职责不明确

成教管理部门与各院(系)之间的职能界定不清,职责分工不明,沟通与协调不畅,对学员要求不一致;成教管理部门与教学站点之间,往往受到办学主客体双方主观意愿驱使,有制度但落实不到位。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5.重视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忽视内部教学质量监控

对教学监控与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快速反应、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解决的措施。对发现的教学管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和整改,使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流于形式。常常只是发现了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或整改后检查。

6.成教学生动力不足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其出发点大多仅仅是“混”得一纸文凭来为其职位的晋升增加筹码,而非真正想从理论上提升自己。一些学生讲的是考试分数、追求的是大学文凭,内在素质提升的动力不足;加上许多单位支持力度不够甚至采取经济手段阻挠学生脱产学习,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思想认识错位、动力不足和工学矛盾,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

上述分析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教学管理监督与检查工作应在整个成人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严格管理的角度看,仅仅靠“人治”不行,还必须建立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横向上建立“教”、“管”、“学”三方监督机制;纵向上建立上级职能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督导小组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三方监督机制”,使重视质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从而达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

二、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由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教学工作的实施是一种全方位、全程性的质量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转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这就要求把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不仅仅作为一项行政工作看待,而应把它视为一项科学行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衡量。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将监控对象、实施方法、实施机构、参照标准加以整体地分析综合,构成一个封闭而通畅的回路,从而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因此,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方法上应注重科学性,使定量监控和定性监控互补,并采用多渠道监控的方法。

2.全面性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全面”作为指导原则,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教学是教育过程的核心任务,也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影响教学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制定教学质量监控方案时,必须对各种要素通盘考虑。其次,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对整个行为进行监控,从师生的教、学准备,到实际教学的开展,再到对教学过程的考核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纳入监控的视野中。再次,影响教学的因素还包括学生以及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教辅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他们不仅是管理和监控的对象,同时也是实施监控的主体。教师有义务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考核,学生也有权利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正常的测评和评价,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相关事务的同时,也成为师生共同评价的对象。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必然使每个部门、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相关情况都置于较为严密的监督和调控之下。如果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跟不上,有可能出现学校及管理部门的职工不能达成共识。因此,要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重视教学质量,树立没有全面的质量管理就没有整个教学工作水平提高的大局意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严格把好每一道质量关,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就是在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质量标准,并依据学校的发展及时调整监控指标体系、监控方法等,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可行性。既要体现全面监控思想,又要满足经济适用、便于操作的要求,保证体系思路清晰、程序简单、便于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需要引进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将理论融于实践中,立足于现实。

三、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思

1.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从学校、各函授站(教学点)到中介评价机构,都要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负责。学校要通过专门负责成教的部门,对成教工作作出总的计划和规定,推选教学督导,成立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教学检查、质量评估工作;学校下属各院(系)也要有专门负责成教工作的办公室,来选派成教师资队伍并加以培训以保证其质量,成立专业的教学评估小组严把教学质量关;各函授站(教学点)要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负责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反馈。中介评价机构,主要是建立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如行业之间、办学部门之间的中介评估机构,以及建立新闻媒体对办学机构的监督机制。

2.增强院系教学管理活力

大学要赋予院(系)更多自主权,使其成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促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扩大院(系)教学管理自主权,进一步推动院(系)教学改革。挖掘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潜力,增强院(系)管理活力和竞争力,提高教学管理成效。为此,各院(系)要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责,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挖掘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潜力,增强院系管理的活力和竞争力,最终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3.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完善监控评估制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刚刚步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有效的质量评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形式看,主要是政府主导型评估。应该逐渐建立起政府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院校自身、企业、学生等多元评估制度。建立起权威的、公正的、科学和有效的并具有反馈功能的评估体系将是我国今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必然选择。

(1)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成人高校应成立成人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主要组成人员为从各院(系)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责任心强、坚持原则、办事公道、有较高威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和成人教育管理者。由他们对教学进行随机抽查、听课、座谈,及时把握教学运行动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

(2)健全教学质量测评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是成人高校的重要任务。而有效的成人教育教学测评工作则是防止、遏制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滑坡,促进成人教育课程建设,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健全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测评制度,坚持观念创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方式方法创新,提升测评方法的技术含量。

随着我国高校内部教学测评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测评已成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借鉴我国高校内部教学测评活动经验,成人教育的教学测评可由学校组织,教学督导全程参与,成教学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其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津贴、评优挂钩。

(3)建立双线听课制度

一条线是组织教学督导员随堂听课,进行教学指导、教学评价,以及听取督导员与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检查各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教学管理运行情况等。另一条线是广泛开展院系负责人听课制度,鼓励学校各级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及时了解教学运行情况,通过开展深入教学调查研究,找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研究论证,为开展教学改革和调整教学工作做前期的准备。

(4)强化评价反馈制度

一是可以实行“成教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校可选出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学员担任信息员,收集、反映成教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宣传学校有关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二是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要多方听取学生工作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建立人才培养的外部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座谈、调研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倾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意见和建议,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5)规范评估中介机构

评估中介机构是处于政府、社会和学校这三者之间的组织,具备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主要任务是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组织实施各类评估活动,设计和制定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制定评估程序与规则,开展评估理论、评估技术和评估方法研究,组织评估专家队伍,实施具体评估业务,面向社会开展评估信息咨询服务,开展对有关高校或某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进行评估。中介评估机构本身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通过对学校质量的督导、评鉴等行为影响并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给学生、家长、社会提供更多的关于高校质量价值信息,实际上对高校起着间接的制约作用。

4.推行监控评价网络化

由于成人教育具有分散的特点,所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网络化远程教育成为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也可以实行网络化。如开发网络化管理软件,建立教学信息收集网络,建立网上师生信箱等,通过网络收集、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可以使信息的收集更加广泛,结果的处理和反馈更加迅速快捷。

第7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紫荆花8888”为你整理了这篇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2020年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继续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重点学习教育思想和系列教育论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学校转型发展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想,贯彻落实城市服务专业集群做大、教师教育专业集群做精、工程技术专业集群做强的专业分类建设思想,在校长、主管副校长直接领导下,坚持督导与评价并重,监测与评估一体,强化教学运行监控,迎接专业认证评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组织干部参加全校政治学习和教育教学会议活动

2020年,中心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认真参加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认真参加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意识形态工作会议;认真参加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培训班首场专题辅导报告会;认真参加三届一次“两代会”;认真参加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和办学思想大讨论;认真完成校纪委深化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认真完成《兰州城市学院“十三五”规划期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总结报告》、《新冠疫情期间全校教师线上教学督导评价第一二阶段报告》、《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暑假工作报告》、省委巡视期间《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报告》、《全校“十三五”规划期间教学监控与督导评估工作主要成绩和问题与“十四五”规划报告》。编制了《兰州城市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文件汇编》《兰州城市学院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汇编》,组织全校部分干部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的《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落实视频会议。

二、基层党建工作:认真完成中心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和政治理论学习活动

按照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开展党支部活动。继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做好甘肃党建和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活动。按照党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安排,及时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召开支委会8次,全体党员学习会10次,支部书记讲党课5次,主题党日活动7次,党政联席会议3次,专题组织生活会2次。学习学校中层干部视频会议精神、校党委开展纪念建党99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学习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答记者问、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教师节重要寄语、中央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讲话、《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主题党日参观了白塔山碑林,邀请6名省级教学名师,开展了立师德铸师魂教师教育座谈交流活动。开展了党员信仰宗教迷信问题主题党课活动,邀请杨建毅教授做主题党课学习辅导讲座活动,开展了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主题党课共建活动,举行了“学习四史、爱党明责”主题党课活动。深入落实省委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督导工作的文件精神,配合学校党委做好课堂意识形态检查工作,保证课堂教学的政治方向。

三、意识形态工作:认真探索初步编制形成意识形态督导评价工作指标体系

修订2018年印发执行的《兰州城市学院教师教学评价手册》分文理基础(教师教育)、服务城市、工程教育三大专业集群编制了各类专业各类课程的评价标准,同时编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等公共课程评价标准,标准中的首条就是对标各类课程的国家标准,这些国家标准的首条就是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在教学督导委员会培训中,再次强调意识形态和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特别关注全校各类社会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意识形态正确性和时代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关注个别教师课堂牢骚过多、结构松散,不利于课程目标实现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2020年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督查督导评价活动,将意识形态问题作为重点首要督导项目。秋季的师范专业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专项督导评价也将意识形态问题作为重要内容。2020年秋季学期,根据学校会议传达省教育厅关于教材意识形态问题排查的文件,教学督导委员会会议口头传达了文件精神,要求进一步强化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的督导检查工作。根据教学督导委员会课堂听课看课和巡视督导检查反馈报告,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训实践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未发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错误思潮和言论,未发现有违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按照《兰州城市学院“四个课堂”并举全方位育人实施方案》和《兰州城市学院分类型、分年级、分专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编制了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意识形态督导评价工作指标体系,印发执行。

四、领导工作能力:认真贯彻全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编制新条例办法

按照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重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了部分教学质量监控文件,如教学质量监控处的职能、职权、职责、职务和科室名称与岗位职责;教学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工作规程、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条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条例、教学督导评价委员会工作条例。新编制了部分条例、规程、办法,如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工作问责条例、校级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工作办法、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评价工作办法。修订了部分教学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如教师教学活动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实习实践课程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适应学校发展新思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印发初稿全校征求意见,随后召开全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会议讨论修订,即将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印发执行。

五、领导工作能力:认真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意见的五年整改报告

今年暑假期间,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按照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期间专家组反馈意见,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教高厅〔2011〕2 号)指标规定,根据《兰州城市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工作总结报告》和《兰州城市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结合《兰州城市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初稿,逐条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历时15天,修改九次,从17000字到56000字,到最后51000字,形成《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工作自查自纠报告》,通过领导会签呈报省教育厅。其中深入整改方案部分,贯彻了学校最新发展规划思路,按照建设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设计了全校“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思路和方案。

六、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完成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监测督导评价新任务

为了适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督导监测需要,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教学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网络教学督导专家组,按照学校线上教学视频会议校长讲话精神,广泛咨询校内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的意见,制定《兰州城市学院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方案》,创新督导监测评价模式,着力解决线上教学的后台监测数据收集问题,实施全校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日报和周报表制度,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分组分工,及时沟通任课教师和教学秘书,开展听课监督和抽查检查活动。认真收集全校课表和各学院教学安排的信息汇总表,向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发放听课记录和教学评价手册。通过两个月的线上教学过程监测督导活动,较好的促进了线上教学质量的保证。

七、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准备工作调研编制规划和办法

根据省教育厅统筹安排,今年六月疫情缓解后,策划召开全校师范专业认证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印发了《兰州城市学院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任务再分解和近期工作安排方案》,督促各职能部门按期提交了师范专业建设发展综述,参照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报告,撰写了30000字师范专业认证校级自评报告,提交各学院师范专业撰写自评报告参考。成立了二级学院师范专业认证评估协作组,联系全国部分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的高校,获得师范专业申请报告和自评报告样本,提供给申请认证的学院和专业参考,稳步推进认证工作。以兰州城市学院建设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最高指导思想,以城市服务、教师教育、工程技术三大专业集群分类建设思想为发展指导思想,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认证基本指导思想,编制了《兰州城市学院师范类本科专业认证工作规划与办法》,通过会议印发执行。

八、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完成教学常规督导评价和开学期末巡视巡察活动

今年两学期开学报名期间,教学督导评价委员会委员分组督查检查三个校区教学环境卫生、教学设备调试、院系学生报到秩序、院系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及时向教务处、学生处、院领导、校领导提交反馈信息。开学第一天到第三天,按照城市服务组、教师教育组、工程技术组的分组,分别到三个校区检查督导院系教学管理与服务、学生学习准备和状态、教师教学纪律与课堂教学实况、干部办公秩序和工作作风,及时向教务处、学生处、院领导、校领导提交反馈报告。同时,认真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入职转正、评优评奖的听课评价活动,配合了人事处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两次召开教学督导委员会会议,编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专项督导评价手册》,专项专题开展文史、数学、幼师、电信四个学院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督导评价活动,为师范专业认证收集教学评价资料,督导整改,促进师范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九、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完成数据库填报和教学质量报告及学生评教报告

为了配合专业认证工作,提前开始本科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两次召集全校各部门、各学院本科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填报会议,多次组织协调、多次请示汇报、多次汇总统计、多次网络传输,生成数据分析报告,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完成了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按照惯例,收集信息、核对数据、认真撰写、精心校对,完成2019-2020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撰写工作,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向省教育厅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提交了报告。认真完成全校教师教学活动的学生网络评价工作,按期了全校学生网络评教报告。积极探索学生评教新思维,形成了《高校教师教学效果学生评估评价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提出通过开发问卷星编制新问卷,提高定量评价信度效度;通过改革座谈会机制,提高定性评价信度效度的思路。

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检视政治和思想建设问题的整改活动

第8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摘 要:基础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国民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香港有着较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了科

>> 经验与借鉴:香港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香港旅行团小费制度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内地基础教育对于我区基础教育的启示 我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上市REITs比较分析及对国有存量物业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PISA)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概览 荷兰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 香港土地权利制度对我国内地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我国学期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美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估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评估标准的探讨 香港廉署调查“特首”对重构我国内地廉政机构的启示 终身教育思潮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日本中小学创新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包豪斯教育体系对我国高职设计基础教育的启示 浅论美国补偿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机会公平的启示 家庭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经济分析 中美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赫尔巴特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慕课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5-05-20.

[7]香港教育局网.表现指标与自评工具[EB/OL]., 2016-02-19.

[8][9][10]香港教育局网站.香港学校表现指标[EB/OL]. http://edb.gov.hk/attachment/sc/sch-admin/sch-quality-assurance/performance-indicators/PI-2015%20Chinese.pdf, 2016-03-11.

[11]邢利红.香港教育质素保证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启示[A].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 2011:6.

第9篇:教育评估与监测范文

在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人们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在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这个时代主题上取得了空前一致的共识。在党和国家一贯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从小到大,发展迅速,业已成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但是,相对于普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是“弱势群体”,处于“非主流”地位。目前,职业教育存在诸多困难,而最突出的问题是面临发展的三大瓶颈:一是办学投入问题,二是企业参与问题,三是职校吸引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当中缺乏市场主导型、开放性和动态化的绩效监测评价机制,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学生和家长、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普遍认可。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改变现行的职业教育评价方式,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绩效监测评价机制,把职业教育监测评价的重点从投入转向产出,以促使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组织效益、运行效率和社会吸引力,进而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同,以突破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亦据此正面回应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关切。

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共管理工具,绩效评价能够对各项政策、计划和项目进行以产出为导向的监测与评价,从而帮助政府或其他组织更好地达成目标。经济领域里的企业绩效评估,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以及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向来对自身绩效极为重视。同样,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具有在教育与经济两个领域“跨界”特性的职业教育需要一个完备的绩效反馈体系。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如何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对这些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逐渐成为热点。管理的核心目标在效率,绩效评价就是通过效率的“实然”与“应然”之间进行对比,并与其它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建立一种促进效率提高、实现管理目标的引导机制。由此可以说,职业教育绩效监测评价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与以往职业教育评价主要从办学条件、规模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考量,注重静态评估、等级鉴定的倾向不同,职业教育绩效监测评价是以结果为导向,对职业教育的目标设定、资源使用、过程安排到效果显示的全过程实施动态监测与评价,并据此做出对职业教育调节的决策支持。首先,职业教育绩效监测评价将基于大数据技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及时传递职业教育的供需信息;其次,监测评价的对象不再局限于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而更多地关注职校学生的就业以及经济社会领域的评价反馈,注重推进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第三,监测评价的结果将对职业教育的行政调控和市场调节起到充分有效的决策支持作用,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等关键领域发挥作用。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或是省一级中观层面,乃至市县以及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绩效监测评价决策支持系统都将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依据协同创新的原则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

职业教育绩效监测评价机制的建立,意味着职业教育管理向治理的转型。和任何事物的转型一样,职业教育管理转型也是包括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人们以往的选择在相当的程度上会决定着他们现在的选择,某种制度一旦被社会采纳了,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演进,很难为其它潜在的更优的体系所代替。比如:2014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对职业教育监测和督导评估的要求,强调“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当中关于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职业教育绩效监测评价机制的构建将是实施这项改革的路径选择。但是,现实中的职业学校管办评分离涉及到职业教育评价的观念、结构和运行的根本性转变,必定触及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这项改革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要充分意识到其中的难度。(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