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精选(九篇)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

第1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89-01

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以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状况等。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错误地认为数学的学习不过是通过多做题来提高成绩的过程。而体验式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眼看、手动等亲身的体验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特征

体验学习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去,通过直接体验、真实触摸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具有独特的见解及感受,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小学数学体验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亲历性。体验学习的关键在于亲身经历,只有通过真实的经历,才能获得客观的认知与直接的经验。数学的体验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亲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知,获取数学知识与学习感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做好一定的掌控,使学生在未知的知识领域不断前行,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所学的知识。2、自主性。体验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意味着学生这一主体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学习的感悟与体会。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认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相应的知识,使学生不断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才会善于思考,勇于面对困难。3、过程性。对于学生来说,体验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体验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的重点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而建立起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数学的体验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其获得探索新知的体验。4、探究性。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体验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知识的获取是靠学生自身通过实践、验证等探究经历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直接从书本上得到的。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有趣、容易理解的事物,而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等特点,所以不容易被小学生消化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教学法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意义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是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这种学习方法将师生的角色互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获取相应的学习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更可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小学数学体验学习具有以下几方面实际意义。1、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应的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常存在“一言堂”的现象,即教师一人掌控教学过程,而学生不善于或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体验学习对于学生及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快乐。2、师生角色的变化。在体验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互助、相互交流的关系,使原有的角色关系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成为学生获取知识道路上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同伴。这种角色上的变化,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拉近了距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单单只是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情感认知,更为人格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小学数学体验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感悟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精神,在增强创新意识的同时,可为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方式

1、创设数学情境。小学生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有限,所以对于生活的经验也有局限性。数学的学习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因此,通过创建数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并同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些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2、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教学主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而问题的解决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的从经验中获取真知,亲身体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3、联系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数学教学设计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对学生贯彻数学应用性的思想。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时刻在身边,周围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数学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体验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最积极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解决问题、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更为性情的培养和人格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同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庞晓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9).

第2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式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体验式学习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用明显,是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学习方式。如何能有效地开展体验式学习,成为许多教师翘首以待解决的问题[1]。

1、体验式学习含义

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具有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就已经对“体验式学习”开展了研究,但由于认识角度有不同“体验式学习”概念含义不尽相同,人们多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界定“体验式学习”这一概念。在参照诸多先知们的观点后,笔者进一步总结认为:“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起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一调个体体验对学习的意义,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式学习理解为在“经历”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并在对经验与体验进行反思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

2、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2.1亲历性

亲历性是体验式学习的本质属性,是指学习主体必须真实地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这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特征,体验必须是直接的,它不需要任何中介,体验必然是自我的,他人不可能替代。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者要作为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因素亲身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亲身经历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从而感悟知识的真谛。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求他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活动中,通过个性在行为和情感上的经历,获得发展。如果没有个体亲自的参与,个体就不能产生任何相关体验,更谈不上学习目标的实现。而且.,亲历性并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至始至终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环节都要独自完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尽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充分互动、沟通、帮助、讨论的机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未知的过程,让学生去亲身经历,重演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在亲身经历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并有快乐的体验[2]。

2.2情境性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性体现在学生的体验过程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上完成的,要想体验需要有其存在的基础即情境。在教学中只有创设丰富的情境如:生活场景的再现,知识探索经历,学生追求知识渴望以及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丰富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的进行学习,达到产生领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的目的。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之现场化,让学生再现生活,再现历史,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要一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营造一种急于进取,勇于发现的氛围,鼓励学生去勇于创新:要给学生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间成为学习的伙伴,彼此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情境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获得心智的发展。

2.3实践性

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工具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学习数学时要注重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沙唔中发展。学生的实践作为体验式学习的基础,体验和实践不可分,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同样就是个体体验的过程。数学学习体验活动有明确目标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认识和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内容,而日用新学习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去完成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构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时个体的体验过程,从而获得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策略的探究

3.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前苏联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要使数学知识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我们应当善于发现“数学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数学中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在生活中。

3.2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合作能力。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一比学生在充分地动手操作,积极地自主探索和大胆地合作交流中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3数学交流―实现体验与合作的整合

教学中学生之问经历充分的互动与交流能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增强学生间团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一导学生在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要引导学生分亨彼此的经验和思想结果,体验合作的快乐。

4、结论

总之,如果将这种教学方法加以推广,引导更多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实施体验式学习,就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知数学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搬”给学生,必须通过调动他们的生活与活动的经历,从直观、感性中体会事物的本质,在具体的活动中去不断提炼抽象概念。

对于小数,学生并不陌生。让他们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发现90%的学生关注到的仅是价格中的小数,因此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看,创设购物情景,更为合适源自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价格牌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通过让学生在价格牌上找小数,从而引入小数,激发学生的兴趣,尝试让学生自己读、写小数。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初步体会小数使用的广泛性。

二、找准生长点,让学生在新旧联系中自主建构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某一联系的知识网络中。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积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来教学。对于数学概念教学,教师首先要思考并弄清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哪儿,他们需要有些什么知识经验等,并且这些认知基础是否已经具备。教新知识前,教师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准备些什么……即找准并尊重学生的生长点,并据此展开教学。

对于小数的概念,很多教师认为小数的意义是“规定”的,教学时就是告诉学生这个规定而无需学生探究。它的缺陷是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这样教学,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也只是硬生生地“嵌入”自己的知识网络,知识脉络并不畅通。那么,《小数初步认识》的教学,可以站在什么起点上呢?或者说,可以和学生已有知识网络中的哪部分知识相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合理的迁移呢?

在学生对用小数表示“钱数”已有生活经验、知道其“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有了与现实生活、与儿童经验的对接,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教师直接的讲解和“告诉”,而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借助于直观图示的形象支撑,建立起一位小数的“直观模型”(长方形等分、涂色)。即学生头脑中先有“小数”,然后通过探究发现“一位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数”,让学生有一种“顿悟”,有一种发现了隐藏的秘密的快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真正在概念学习中发挥作用,进而找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连接点,从而使学生自主建构小数的概念。

三、挖掘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提炼数学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因此,课堂教学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以丰富课堂教学。

对于小数0.4,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0.4元”的认识,借助于生活中元、角之间的关系这个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自主沟通理解0.4元和■元之间的关系。生活经验告诉学生,0.4元就是4角,1元等于10角,4角不满1元,要在1元中表示出0.4元,必须得把1元平均分成10份,表示出这样的4份。为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形象来滋养抽象,用直觉来涵养思维”,这是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法宝”。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丰富不能够依赖教师的“告知”与重复性的“练习”,需要学生的亲自探究与体验,借助于多种模型和途径充分地展开探究过程,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就越强烈,理解就越深刻,数学活动经验就越丰富和灵活。

再如,学生课前对小数的认识仅限于价格,学习之后又认识了米尺中的小数,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数学要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运用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小数无时不在,而不是仅仅为了解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一些生活素材,如,1.4米能买半价票,体温39.5度发高烧,姚明身高2.3米等,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小数,也让学生自己找找生活中的小数,学生也找到了很多,找到了从而体验到小数的价值。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发现学习数学就在身边。

第4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获取数学的计算方法,还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兴趣与丰厚的情感体验。为了让体验式学习能够得到更好的掌握,本文从一些教学案例出发来分析研究,主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体验式学习教学。

一、从创设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深层体验

良好的数学情境是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学情境创设恰当,可以让小学生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获得切身体验。

1.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情境创设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因此,我们从实际生活出发来进行数学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上,我们教授学生们对人民币币值的认识,可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如在教室模拟小商店,教学工具、学生自带的物品等作为商品,一些纸质卡片作为钱币,让小学生们扮演买卖双方进行身临其境的学习。在课堂之后,再给学生安排回家帮助爸妈买东西环节,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等生活经验。

2.创设游戏情境进行教学

小学生天生有着好奇爱玩的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建构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有趣的游戏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与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在体验中也活跃了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联系加减法时,可以通过数字卡片的游戏方式来实现,在游戏中通过卡片的张数提高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度。

3.以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就是积极建立问题情境。可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动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原有的“问题意识”等得到激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高自我。例如对于“圆”的认识,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实例,问:“自行车为什么行驶的快而稳?”,答:“因为车轮是圆的。”继而从为何不是其他形状而是圆形等问题逐步激起学生兴趣,进而认识圆、周长、半径、直径等。

二、小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再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合作能力。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地动手操作,积极地自主探索和大胆地合作交流,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对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6个三角形学具中,随意取出其中的两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之后通过分组讨论后,依据实验结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变知识的接受为知识的探究,充分让学生经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由上可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课堂有着一定的主导性,在充分经历数学的再创造体验之后,可以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维碰撞,让小学生们学会用内心来体验与学习数学。如此,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形成对问题的探究意识,获取数学学习方法,为以后生活学习中的主动性发挥打下基础。

三、教学活动,达到体验与合作的统一

教学中,学生们经历充分的互动与交流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让学生们形成团结协作能力与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一导学生在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要引导学生分亨彼此的经验和思想结果,体验合作的兴趣。如在对单位长度的学习中,教师们可以安排学生对课桌等进行测量,这个测量活动可以分组进行,然后各个小组形成一个团体来对物体进行分工测量。通过类似的合作活动,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5页),遇到困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体讨论研究,如此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学习,而且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四、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获得数学体验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引入生活内容,在知识与学生生活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对图形学习中,教师们可以安排拼搭游戏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组合出自己喜爱的图案,使不同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再如数学教学中的购物计算与数量单位换算,可以让学生从数学问题出发联想到生活实际问题,然后将生活问题提升到数学计算情况,感受到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良好的概括力,同时也可以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此,我们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数学知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值得重视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要求,也是现实数学教学中的必然要求,它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体验式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被自然地融合到生活实际中,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与经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从生活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可见,数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的切身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嘉毅,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3.

第5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数学合作;数学活动;合作探究;能力培养

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那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呢?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中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认识数学,而且让学生掌握、发现、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真正体验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反思,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确实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与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教学者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展现教材的丰富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激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2.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的确,成功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取得好成绩,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认可,这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于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以及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把教材内含的知识,经过学生的再创造,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成果,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由此可见,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者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引领、激励、唤醒、鼓舞。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赞扬、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表现自己的欲望,实现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让学生在成功中继续探究,在探究中再获得成功,形成良性循环。

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

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感情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实践证明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提高。群体之间互补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

3.关注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

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显性目标的达成度,更要关注潜在目标的达成度。即: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数学经验的全部过程,经历了获得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基石。

在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提供机会,鼓励参与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体验数学,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究、体验、领悟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以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并用的吸引式。其间,教师只是成为一个引导者、协作者,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数学合作探究学习,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多种情境的创设,营造与人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主动合作实践中提高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充分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所有的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看到了数学教学目标“双基”变成了“四基”,其中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新的数学教学目标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要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更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所以,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一、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

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利用,如何实现积累的过程。

1.数学活动经验的概念及类型

对于什么是数学概念,可以说有多种解释,从不同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大概看出,数学活动经验包换几个关键词:一活动,即经验是建立在数学活动基础上的;二经验,即数学经验,即运用数学知识、建立理论等的经验,这里的经验不是单纯指如何解题的经验,而是整个小学数学活动中的认识,有感悟、有心得、有知识、有体验等。

数学活动经验主要分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两类,有教师还认为有一些特殊经验,即通过设计某类活动而获得经验,如圆的面积教学等,但这里也应该包含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里面。

2.数学活动经验的特征

它主要包含个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发展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这些特征指出其经验不是单一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要结合生活性经验,多思考。

二、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策略

作为小学教学,数学活动是经常性的,甚至每课的教学都可以看作一次活动经验的积累,而获取经验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如发现问题,感知原初经验;自主探究,积累再生经验;构建模型,获得再认经验;解释应用,提炼概括性经验;综合运用,形成概括性经验图式等等。这些是具体的教学程序,这里我们主要探究的是积累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一些策略。

1.自主探究,积累体验经验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自发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过程,进而积累探究性的经验。作为小学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学生小,自制力差,就不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是应该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开展探究性活动。

例如,教学四年级《画角》的内容时,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还有一道做一做和3道练习题。教师通过让学生经历画角、折角的活动,体验画角的方法,体验用纸折角的动作及过程,感受具体的操作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感受通过动手“画”和“折”的“做数学”和“发现数学”的快乐。而让学生经历画角、折角的具体操作过程,逐步达到较为熟练地进行画角,形成画角的技能。通过学生亲历“画”“折”的过程,积累、提升画角的经验。

2.联系生活,积累生活经验

数学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生活经验少,获取的都是最原始的,最简单的知识。而学习数学知识没有相应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学起来十分困难。为此,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生活经验是必须的。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时,学生对这一概念的了解只是限于日常的笼统认识,如何让学生积累有效的生活经验,实现知识的再获取,实现书本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融合?这是一个教学中的关键点。我们让学生通过表述自己及家人的生日、年龄,来了解年月日的教学。

小丽说:我的生日是5月5日,我今年8岁啦!

教师:那你知道自己明年几岁吗?明年是哪一年吗?

学生:明年我就9岁啦,明年是2016年。

再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哪一年出生的,通过学生生活知识与教学的结合,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经验的积累。

3.动手实践,积累应用经验

现在的数学教学活动,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让学生积极实践。根据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规律,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更多的希望通过具体的事物了解知识,学习知识。而参与实践活动就是将数学知识具体化的重要途径,学生从实践中入手,眼、口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应用经验得到积累。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的获取,学会应用,设计了如下活动:

(1)在纸上画一个大一些的三角形,并沿边裁剪下来,接着将三个角也剪下来,通过怎么的拼接能组成一个平角呢?

(2)利用测量的方法量出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具体度数,再相加,看结果是?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应该积累学生的情感体验经验、生活经验及实践应用经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操作过程经验,进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实践操作 合作交流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 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 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 .47,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第8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体验 再创造 做数学 说数学 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 7”, 3 . 5

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 2.7 9.4 .7

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8 1

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1 3 7

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 1 3 5

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2≠9 .47, 2

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第9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文

关键字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实践分析

我国教育由来重视人的实践活动和个人经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陶行知的学教合一,孔子的因材施教都是我国重要的教学思想,从2001年的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在数学中的地位,受到了许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和重视。2011年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即适应社会生活和与取得进一步的数学知识,但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容未给出明确的说明。就当前的现状看来,虽然小学基本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实践谈探索和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如何在数学学习中积累活动经验,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很多小学数学教学,不管是在教学预设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的环节,普遍缺失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认识。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和界定

经验一词有种指向,一是实践获得的技能和知识,二为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这两者的统一。数学经验指的是理解,建构和运用数学理论的经验,在发现和创造数学的理论活动中,在理解数学概念,逻辑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则是属于数学经验的范畴,是学生在具体活动基础上所获得的经验。从静态角度看来,数学活动经验指的是知识,是学生们经过数学学习之后对全部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体验,经验和感悟等。从动态角度看来,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是经历,过程,学习的个体必须要通过耳,眼,鼻,舌感官来接触外界,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得。基本教学活动经验指的是在数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具体事务进行观察,思考和实际操作,从感性转化为理想思考的过程。包括抽取,检索数学经验,选择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符号表达形式化,抽象化的经验,记忆,巩固,应用现有知识的经验等。总的来说,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就是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各个数学领域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行深入的探索,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加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在基本活动中体验,领悟,感受,并获得积累数学的技能,知识,观念及情感,实现全面学习的目标。

二、数学活动经验取得途径和影响

通过对小学基本活动经验实践案例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对基本数学教学活动经验目标的认识,关于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有几个共同点:(1)设计一个优秀的数学活动。(2)充分挖掘做数学的特唐价值,在体验中学习,感悟数学。(3)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评价手段与方式。(4)重视通过基本数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积累数学的经验。(5)重视通过过程目标来落实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对于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数学活动是一个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学生可以在亲身的活动中体验,探索技能,知识,获得相应的数学思想,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方面,通过基本数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所以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复通从学生心理水平,素质教育目标,知识形成三个方面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了一定论述,认为教学的功能主要有促进学习,发展冬季,提高能力,加强理解,优化知识的结构等功能。孔凡哲从数学活动经验内涵中认为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主要有获得强化对于技能,知识的理解,人体活动经验是个人形成理解不可或缺的素材。基本活动经验还可以强化情感,动机,价值观,态度等。吴立宝,李长会则认为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意义体现在提高教学设计的实用性,扩宽学生的认识,彰显个性化学习等多个方面。在关注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哈,应该注意经验学习理论对于活动经验的启示。

三、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实践成果分析

通过相应的调研,我们发现一线小学教师对于基本活动经验的关注还比较低,对于相关理念也认识不清。学生在问题探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活动严重不足,导致一些简单数学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小学数学教材是属于逻辑化的经验,是由学生较为粗糙的经验演变,发展过来的,体现了当前知识经验的发展方向,发展可能性与可能的结果,是知道其形成相关知识,经验的素材。通过对数学教材中相关内容,经验的解读,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基本活动经验,也便于教师结合实际,创造性的改编教材,培养学生基本教学活动经验。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的效率,可以聚焦基本活动经验常见的类型,阐述案例,在教学中多多融入生活经验,提供学生操作的经验,探索的过程,加强数学的思考,积累探究经验,思维经验。数学教学应强调学生的的生活经验,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眼光不仅要向前展望,还应向后看,向后看就是要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只有多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学习的突破点。提供动手经验,有两种程序,(1)以动为先导,用动来促进思考。比如要求学生在方格内画出多边形,这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尝试操作中,交流优化操作方法,积累画图的经验。(2)是以思为先导,用思考带动。比如在教授学生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们先思考和估算,再让学生们用扑克牌摆出4*2,3*5等。

四、结束语

积累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实践主要应抓住几个突破点,一是从多个维度着手,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案例。用鲜活的案例作为支撑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从案例中切入主题。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教学还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只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改进,才能促进它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向明;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形成的案例研究[J]课改风向标,2012(13)

[2]贾瑞伟;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研究[M]教育科学学院,2011(8)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