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第1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间公路设施和城市内部道路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公路货运量在整个货运行业比重将越来越大,以公路货运的机动灵活特性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更显优势。却在公路货运行业内,许多货运公司在组建自己的车队进入货运市场竞争中,与其他运输企业和货运展开货源的竞争,与货主间进行价格、服务质量、运输质量等成交条件的讨价还价显得无能为力。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创新调整,根据各企业经营的业务项目,在不同的岗位上,构建、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道路。

一、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一)投资不足,规模不大,资金紧张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 2009年中国经营公路货物运输企业超过512万家,拥有营运货车642万辆。其中:拥有10辆以上汽车企业不到2%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类似;普通载货汽车占比重95.16%,零担车、集装箱拖挂车、冷藏运输车及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占比重偏小,仅为4.84%。大多中小型公路货运企业在开拓运输网络化、多式联运业务中需要规范的合同交易和定期结算,因欠缺足够的周转资金被迫止步。

(二)在企业内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专业岗位人员配备不齐造成整体性管理团队不健全。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发展公路货运企业,既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管理型人才组成团队。目前大多公路货运企业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特别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匮乏现象已到了影响生存问题。

(三)制度管理不到位造成流程运作不经济,操作风险过大。随着运输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公路货运业务运作过程中,因企业制度管理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流程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过大,造成运输服务质量差,因操作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运行条件

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行业特点造成,但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构建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是每家货运企业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必由之道。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运行条件:

(一)推行“单车核算”的保障制度。“单车核算”是指以从事公路运输营运业务的单台车辆的收支和配比综合费用,求取营运利润的核算办法怎么写论文。单台车辆是公路货运责任单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能适应货运市场多变的环境和符合货运企业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要求。为企业提供多种管理数据资料,是推行责权利管理的有力保障制度措施。

(二)形成内部交易价格与完成货运量任务的双行控制办法。内部交易价格是企业内部交易结算和责任结转所用价格。内部交易价格可作为部门之间合作,作业活动时空协调,经济责任承担的约束标准,更有力地推进责权利管理;同时,促使各责任单位以多种方式完成货运量任务,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价量双行控制管理目标。

(三)执行“谁负责谁承担”的分配方式。调整负担运输产品成本是“业务”,转变为承担责任成本的是“部门或岗位”。为了实现责权利协调统一,调动各环节的责任人的积极性,在整条物流供应链里,做到责任明确,量化细化到不同业务流程和责任单位上与效率,效益,效果挂钩,充分体现“按时空责任分配”。

从管理模式应用角度上说,构建、运行每一种管理模式关键在设定运行必备条件和选用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开展执行,才具可行性。

三、在不同业务或岗位环境下,企业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

(一)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成本中心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岗位发生的费用支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建立成本中心,把发生收入全额上交,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在创新调整资源思维下,由于公路货运企业供给固定成本高,设施和设备专用性强,不同运输产品之间有独特的成本要素不同,加之运输需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只能适应公路货运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的改变,当公路运输的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和高附加值货物的比重不断增长时, 企业必然选择零担公路货运业务来满足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运输产品,建立一套对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的运输产品适合的一站式完整的运输单证,流程,解决一次运输过程中要与多方承运者发生转换成本,同时,处理在一定范围内不确定性成本划分标准。除了重视流程管理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按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资料越来越不能满足预测、决策、考核和分析的需要。因此,对货运企业的管理层要求会计提供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运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加强对运营成本事前预测、决策,及时地调整运价和运营标准成本,适应对零担业务和各种新开发的运输产品管理变动需要。更灵活,更实际应对竞争对手的变化。

(二)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利润中心管理模式

在公路货运行业,许多货运公司都在选择组建自己车队或建造营业网点的发展路向。当它们进入运输市场参与竞争,除了与其他运输企业开展的争取货源的竞争外,事实上面临着与货主间在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成交的竞争,也同时面临与其它的运输方式的竞争、宣传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运输质量的竞争和价格的竞争。其实价格是竞争核心,在运输服务方式相似的情况下,运价便宜者就有可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运价是货主选择承运者的主要因素;服务质量的竞争和运输质量是竞争基础,在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保证运输质量水准时,也就是增加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当价格与质量、服务实现有效地平衡,最终运营利润低于投资收益,影响投资者信心和扩张发展计划的实现。

在考虑价格与质量、服务有效地平衡为出发点,凡建造每个营业网点都作为物流利润中心,让其成为既负责物流收入,又负责物流支出,并负责管理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使用一定数量资产的物流责任单位,亦即对物流成本收入的发生都能加以控制的责任单位,该物流利润中心的领导者具有控制物流价格、物流业务和所有相关费用的权力,每个营业网点与货运企业的各操作部门之间提供货源、物流服务,其收入按内部转移价格结算,物流成本按其实际发生额转移,虽则其收支都是虚构的,但对于物流系统内部的某个部门来说,本来可能是一个成本中心,通过内部结算价格的确定,将其确定为一个内部人为利润中心,这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每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意识,也了解物流成本的节约对本部门业绩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改善本部门的物流管理水平,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此外,对货物运输质量事故所发生的货物丢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误期、错运以及由于失职、借故刁难、敲诈勒索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归入各物流利润中心承担,通过制定货物运输质量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对接,杜绝发生重大货运质量事故,严控货运质量事故频率,货损率,货差率;奖励达标的完成运量及时率,实现货物安全优质送达,承托双方都受益,各方经济利益得到维护。

当然,在利用利润中心管理来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几个责任中心共同承担的费用,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受益多就多负担,受益少就少负担的原则分配。一定要避免共同费用不合理分配挫伤各部门的积极性。

(2)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要合理。这是合理评价各物流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促进各单位努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证。合理制度在内部转移价格,是加强物流系统内部资金、成本、利润管理的有效措施,使客观评价各利润中心的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物流内部结算价格是指运输、装卸、包装、仓储等人为利润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物流的结算价格。一般可分为成本定价和利润定价两大类。成本底价是依据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一般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定价,因为实际成本定价下供方可能向需方转移不利成本差异,不利于分清责任。而按标准成本定价可以克服这个缺陷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但它不符合利润中心要考核效益、评定利润的要求怎么写论文。所谓利润定价法是指各利润中心之间结转物流业务是除成本之外,还要加之以一定比例的利润确定转移价格;另外,也可以参考市场价格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

(3)除了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和对费用计划标准控制外,公路货运企业还需要衡量在不同产品、不同区域、不同渠道和不同促销规模等方面的实际获利情况,主要环节是进行赢利能力分析。赢利能力分析就是借助于有关财务报表和数据的处理,把所获利润划分到各运输产品、货源地区、促销渠道、顾客群等方面以便比较每个因素对企业最终获利的贡献大小以及其获利能力的高低,一般主要是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物流服务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

(三)公路货运企业以“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

市场是第一位的,客户也是第一位。“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的经营理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灵活多样、盈利最大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对于一个多环节、多工种的联合作业系统的整车货物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来说,需要参与运输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者运用运输车辆、装卸设备、承载器具、站场设置等,通过各种作业环节,将货物这一运输对象,从始发地运送到目的地的活动过程。而制造企业的产前产后物流多采用整车运输,公路货运企业对于整车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管理应充分发挥主动发现、创新、整合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及时了解市场的终端和供应链的始端变化信息,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如生产企业、运输企业、配送企业、仓储和加工包装企业、货代以及消费者可用需求信息资源,能够为物流链上的企业提供最佳的管理咨询服务,实现物流链上最佳流程。

当今的物流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涉及行业面广,涉及地域范围更广,所以它必须形成一个网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其效能。“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选网络组织结构,打破单纯企业或集团内部的“运量—运力平衡”做法。推选主要有两种网络结构,一种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网点的模式,即:“两头小中间大”;另一种是连锁经营的模式,即:“链条式”。前者适合商家、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地域,选取一合适地点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户集中区建立若干小配送点或营业部,采取统一集货,逐层配送的方式,充分利用零担,整车,空运(或铁路)运输方式特点,优势构建零担联运快速干线。后者是在业务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公司,负责对该城市和周围地区的物流业务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地区间各连锁店实行合约,性协作,该模式适合城市间或全国性物流,连锁模式还可以兼容前一模式。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游生产商可提供产品、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游经销商可全权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灵活的综合性服务,以降低社会运营的总成本,最终让需求者成为最终收益者并得到满足为目标,实现相对“运量—运力平衡”结果,让供物流链上的所有企业实现一种共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由于公路货运企业存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客户个性需求变动大,而企业自身资源贫乏之下,企业管理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为此,笔者认为,通过创造条件构建稳健性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根据企业不同的业务,岗位,创新调整企业可利用的资源选取运行运营管理模式,扬长避短,创造合理运营管理环境为公路货运经营服务,适应货运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物流运输管理》王风刚高等教育出版社

2、《物流运输管理》张敏黄中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物流运输实务》王庆功中国物资出版社

第2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在关于员工流动、关于工资、关于人力资源部门的性质和地位方面等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民营企业管理;运用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崭新的分支,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人力资源信息提供给企业和有关人士使用。自从1964年,美国密西根大学的郝曼森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一大批会计学者坚持不懈的研究,到今天,人力资源会计逐渐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在理论界的许多人士苦心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同时,在实务界,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使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尽人意,特别是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更是近似空白。由于没有人力资源会计作指导,企业不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例如,企业可能会在缩减编制时,裁减工资较高的具有特种技能和多年经验的技术人员,而不去裁减工资较低容易替代的人员,以致于在需要时不得不以更高的代价重新取得和培训这些技术人才。人力资源会计在目前究竟能为民营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人事主管提供什么帮助呢?笔者试就此类问题进行分析。 一、关于员工流动 从管理角度讲,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促进职工之间的竞争,增强企业活力。但流动率过高对企业也有消极的影响,有的民营企业员工流动率已高达35%以上。高流动率一是反映员工对企业的低满意度和企业的低士气员工;二是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三是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在目前的民营企业人事管理方式和会计核算模式下,民营企业员工高流动率却不能使民营企业主、人事主管们看到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经济性质和由此引起的后果。民营企业因其机制灵活、有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权,因而在人员招聘、工资体系、员工辞退等方面均有极大的灵活性,使它在获取和拥有优质人力资源上比国有企业有更大的优势。但在这种优势下,也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民营企业不敢花钱培训员工,有的企业花费大量培训费却留不住人,有的管理者认为劳动力市场对企业是敞开大门的,企业在任何时侯都可以招到需要的员工,因此不在乎员工的高流失率,不计算员工流失造成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因此带来的其它深远的负面影响。加上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企业可轻易得到替代者,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员工的高流动率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 人力资源会计可以从两个方面为民营企业管理者提供帮助:(1)人员流动的经济损失披露;(2)说明该索取多大数额的赔偿才能避免或减少人员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如某公司为获得一名合适的财务主管,已发生了如下成本:取得成本20万元,培训成本5万元,其初始价值100万元,预计任期5年,年薪10万元。假定所有支出均按直线法在任期内摊销,则其在任期内各年的资本价值如下:基年125万元、第一年130万元、第二年135万元、第三年140万元、第四年145万元、第五年150万元。基年价值指培训完成后开始为企业服务时的价值,各年资本价值=基年价值+年薪累计-取得和培训成本摊销。 由此可见,如果这名经理在任期一年后辞职,他将给公司人力资产带来130万

第3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一)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李宁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李宁公司于2004年6月在香港联交主板成功上市后,公司业绩连续六年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全年营业收入更是达到83.87亿人民币。然而2011年上半年,李宁净利下降85%,创下上市来首次全年亏损。2011年年报显示,李宁公司全年营业收入89.3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84%,净利润3.86亿元,同比下降达65.19%,多年来连续攀升的业绩开始下滑。2012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8.8亿元,同比下滑9.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大跌84.92%。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李宁公司2012年亏损19.79亿元,期内毛利率下跌3.1%,至44.2%;经营盈利率下跌5.6%,至4.7%。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是基于要素的绩效评价,把营运资金周转期分为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三个部分,简单地认为存货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呈反向关系,而应付账款周转期对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是正向的作用。根据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对李宁公司2008~2012年的财务报表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李宁公司每年的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最大增幅出现在2010年初,而李宁公司利润的大幅下降也始于2010年末。其中,李宁公司2012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达到了75天,相当于企业一年只能流畅的运行营运资金5次,这个运行速度在同行业中是很慢的。营运资金周转过慢将会占用大部分流动资金,相应加大企业的资本成本,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也会增大。2011年开始,李宁公司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远大于前几年的平均周期,从而增加了资金的占用成本。存货周转期的增大说明企业存货占用的资金在增加,收入在不断减少;应付账款周转期增大对企业有利,可以使企业平均留用资金增多,却会降低企业信用额度;应收账款周转期增大会使企业坏账概率增大,企业资金成本也会提高。分析表明,企业应当增加应付账款周转期,并相应减少应收账款周转期和存货周转期。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针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上的不足,我国引入了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即将渠道理论思想与供应链理论结合,把营运资金周期分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将营运资金各项目联系起来,不是简单的将存货、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结合在一起,而是更多的考虑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等。这种方法更能体现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情况。根据前述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笔者构建如图1的模型。在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公式中,不用营业收入作为周转额,而用营业成本计算营销渠道资金周转期。使用营业成本指标主要是由于其更能体现存货的销售及管理水平,而不是简单地体现销售水平。

(1)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

采购是企业生产的起点,也是渠道理论研究中的初始环节。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的下降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的影响。李宁公司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周转期由2008年的-29天下降为2012年的-50天,呈现下降趋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应付账款占用的资金越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会越高。研究李宁公司财务报表可以发现,2008~2012年应付款项占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分别为82.4%、80.9%、80.0%、81.0%、81.3%,而预付账款占比很小。这对李宁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信号,说明可以更多地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李宁公司应付账款占用比例大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供应商比较稳定,公司的信任度较高,从而承担的信用风险较低。作为体育服装产业巨头,李宁公司对消费者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其原材料供应商的影响力,因而能够获得主动权,更多地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整体上,2008~2012年李宁公司对供应商的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其中2012年波动较小,这一年主要受存货积压的影响,导致公司对原材料需求降低,对采购产生一定影响。

(2)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

生产渠道是渠道理论的中间环节,是供应链关系的上下游企业连结点。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占用主要取决于存货的生产,这个环节不是简单地考虑在产品存货,而是更多的将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和其他应付款结合起来。李宁公司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周转期由2008年的-19天下降为2012年的-36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08~2012年在产品存货占用资金增加了10倍,产成品存货及材料存货占用资金也大量增加,2012年增幅最大的是其他应收款,这说明随着存货积压,在产品存货占用资金越来越多,直接影响了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周期。作为中间的生产环节,既要受到采购环节的影响,又要考虑对营销环节的影响,这就使得生产环节缺乏自主性,企业应做好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充分了解上游企业的信用政策及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

(3)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

营销渠道是三大渠道中的最后环节,也是与企业收入和利润关系最大的环节。由表2可知,李宁公司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周转期由2008年的40天上升为2012年的112天,整体呈现急剧上升趋势。通过分析其公司年报数据可以发现,在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占用中,产品存货资金上升很快,2008~2012年李宁公司产品存货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7%、7.7%、9.2%、14.0%、21.34%。大量存货导致李宁公司2008年至2012年营销渠道周转期一直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李宁公司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有较大改进空间。具体而言,李宁公司的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天数,其2012年相比于2008年增加了180%,2011年较2010年增加了100%,2012年较2011年增加了64.71%,而公司利润却大幅度下降。应收款项资金起初稳步上升,在2011年出现急剧下降,下降了29.1%。应收账款急剧下降意味着公司的营业额在大幅度减少,直接影响营销渠道营运资金。李宁公司营销渠道周转期的延长直接导致其存货积压。

二、结论与建议

李宁公司营运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其忽视了渠道理论的影响,导致生产渠道与营销渠道出现问题。在生产渠道中主要是对市场把握不准,大量生产产品,从而占用了营运资金;在营销渠道中,主要是存货管理的效率低下;但在采购渠道中李宁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采购渠道改进措施

做好采购资金计划,加大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企业的商业信用。资金计划是企业预算的核心内容,根据本年度的企业存货和销售情况合理制定采购资金计划,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采购环节资金利用效率。加大与供应商信息共享,将采购成本控制在较低点。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会相应增加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数值越大、期限越长,相应体现的商业信用就会越大,应付账款的偿还与商业信用是相互影响的,企业可以合理利用其商业信用,为应付账款获得更多的周转时间。

(二)生产渠道改进措施

加大产品技术创新,做好生产渠道的信息工作,及时了解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的完成情况。避免生产环节占用更多的资金主要是要做好与生产渠道及营销渠道的沟通工作,生产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根据以前的信息合理估算本时期内的生产情况,同时加大对生产产品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更新设备,生产环节的资金占用主要体现在设备和职工薪酬上,企业应力求在设备的使用期限内使职工薪酬的减少远远大于设备的更新费用,减少生产环节的营运资金占用,加速营运资金运转。

(三)营销渠道改进措施

第4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的研究较为成熟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

(1)现金周期。

Gitman等(1974)将现金周期作为管理的重要因素引入营运资金管理研究。Hager和Hampton•C(1976)认为,现金管理过程始于采购终于销售收入的实际收回,通过原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产成品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等重要财务指标构建了现金周期指标。该研究仅讨论了现金周期的计算公式,以及其作为一项综合指标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意义,并未具体深入地分析现金周期指标的内涵,因而没有明确给出现金周期的明确定义。VerlynD•Richard和EugeneJ•Laughlin(1980)明确界定了现金周期指标的含义。他们认为现金周期是现金在实际支出后经过了一系列活动、投资形态转换后,以销售现金形态收回的净时间间隔,即“经营周期”用“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期”弥补后的“剩余时间间隔”,可以反映公司除供售自发融资外,额外的、非自发的筹资状况。该定义较好地揭示了现金周期的本质,分析了该指标的作用及优势。可见,采用现金周期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简单、直观、明了,但该指标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加权现金周期。

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认为,在原材料采购到销售账款收回的整个经营周期中,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是不同的,而Richard和Laughlin等人的研究并未考虑这一因素。由此,他们提出了加权现金周期概念。在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模型中,以各项目资金占用量与销售额之比作为权重,考虑了各项目的每日消耗量,将存货项目划分为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分别计算加权周期,并单独考虑了应付账款的影响。显然,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资金营运绩效。但加权现金周期的计算需要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资金占用额数据,从而较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不便于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

(3)净营业周期。

Hyun-HanShin和LucSoenen(1998)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采用了净营业周期指标。与通过分别计算存货、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现金周期指标不同,净营业周期指标以这三个项目所占资金的合计数额作为分子,以销售额为分母,因而更为实用;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相比,所需数据则更易为外部投资者获得。另外,实证研究表明,合理减小净营业周期可以提高股东价值。

(4)营运资金周转期。

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在1997年开始的1000家美国最大企业营运资金调查中,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净营业周期的计算公式相似,变现效率为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额之比。自2003年开始则不再采用变现效率指标。该调查还对各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以及应付账款周转期进行了研究,指标中的分母均为净销售额。综上,像评价资产利用效率一样,上述各项指标的主要目的都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但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显然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亦如此,即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也应该是其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研究尚不系统

波士顿咨询公司自1991年开始对营运资本生产率进行研究,以单位营运资本所产生的净销售额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显然,较之于绝对值指标,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更有利于不同公司、不同期间的比较。同时,考虑到营运资金周转期中的营运资金范畴,波士顿咨询公司建议考察未减去应付账款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以避免利用应付账款操纵营运资本生产率。GeorgeStalkJr与HaroldLSirkin(2005)对营运资本生产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该指标是用以度量企业运营业绩本身的指标,反映了提高绩效的努力成果。区分了营运资本管理成果指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表明这两类指标的作用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方面,评价指标则由各单独项目指标发展到综合指标。其中,现金周期指标是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是综合性效率指标建立和改进的基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主要研究则是提出了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从而完善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系统。

二、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关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较为系统

由国外研究可见,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固有缺陷使其难以基于全局视角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基于此,郁国建(1999)介绍了一种新财务比率———购销周转率,将应收账款、存货及应付账款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购销周转天数越短越有利。显然,这一比率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解决了单一指标难以考核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是否最优的问题,但其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应收账款周转期等指标,从而不能准确反映这些项目的真实状况。杨雄胜等(2000)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期”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以各项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实际状况;将“存货周转期”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以某种存货占存货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存货占用期,避免高估存货周转效率。显然,这些改进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准确考评。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已经发展成一个新研究领域

王竹泉等(2005)在分析跨区分销企业后,认为企业应该把营运资金管理重心转移到分销渠道的管理上,应把保持分销渠道畅通、提高分销效率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由此提出了建立新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思想,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由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构成。显然,从其使用的各具体评价指标看,重点改进的是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评价,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其他方面则涉及较少。刘树海等(2008)研究了基于流程管理模式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性、分权性、及时性以及和谐性等基本原则,建议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包括流程稳定性、收益性、流动性及和谐性。廉菲等(2011)借鉴了刘树海等人的研究,构建了包括流动性评价、和谐性评价及收益性评价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流动性评价主要借鉴了王竹泉(2007)提出的流动性指标,和谐性评价采用了平均付款期、平均生产期、平均账龄等增加权重因素改进后的指标,收益性评价采用的是各渠道收益增加额指标,但该指标的准确性有待考察。显然,此类研究增加了对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的评价,拓展了基于渠道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并未改进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王竹泉等(2012)在研究了已有体系中各渠道指标与总体指标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后,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中的“全年销售成本”改为“全年销售收入”;改进了传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计算方法,将其重新定义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之和;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为各渠道增值额的确定提出了建议。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进而结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践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仍然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而非直接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考虑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使其评价更具综合性

上述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涉及多方面因素,因而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了9项关键指标,借助沃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此外,郁国建(2000)指出,包含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才是有效的,在构建中应注意顾客信用、管理水平等指标,并且应该考虑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综上所述,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从早期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逐渐发展为评价内容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研究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一)规范性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研究中,大多使用资料法、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一般通过观察法、调查法提出问题,结合资料法对现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运用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进一步分析现有指标的缺陷,通过逻辑推理,改进指标。如,GeorgeStalkJr等(2005)运用比较法,区别了营运资本生产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阐释了营运资本生产率这一指标的性质;郁国建(1999)归纳总结了传统指标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杨雄胜等(2000)通过分析指标的内涵,指出了传统周转率指标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重新对营运资金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见,规范性研究方法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由其基本功能和作用可以预见,在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视角下,规范性研究方法仍然可以作为主要方法发挥作用。

(二)案例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一般用于新旧指标的比较以及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等。从现有研究看,大多使用解释性、评价性、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既有单案例研究也有多案例研究。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应用模拟数据案例,对比了现金周期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的信息处理结果,凸显了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构建的意义。通过模拟数据处理,使评价指标的应用方法得以简单、直观反映。李争光等(2011)选用3家2009年上市的家电企业,应用其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说明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分析评价了其数据处理的结果。田原(2012)选用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应用营运资金按要素、渠道划分的两类周转期评价指标,与行业平均、竞争对手绩效状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可见,案例研究能够更直观地表明改进后的绩效评价指标较之传统指标的优势,可以更具体地阐述评价方法的应用方法和步骤,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应用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更好地反映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他因素为解释变量,一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判定各变量对绩效的影响状况。宫丽静(2008)选取了215个沪深两市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2006年度报告数据作为样本,基于供应链视角,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样本分析,以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供应商数量等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经营、采购、生产、销售过程资金周转期以及整个经营过程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逐步检验假设。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多以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有力地说明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可以体现指标使用的实际价值。如,Hyun-HanShin等(1998)采用净营业周期指标,选用58985家企业研究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净营业周期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崔雯静(2012)选择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系列实证分析,检验了企业绩效与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间的关系。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广泛采用了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较好地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有关影响因素等;另一方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阶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严谨性问题。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思路

一方面,现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多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即在既有营运资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而没有从营运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出发;另一方面,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研究,从而有可能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际要求相脱离。因此,基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从价值链角度重新审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从而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来探索营运资金及其管理的本质,进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

(二)完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第5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展望

一、企业营运资金的地位及管理意义

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也叫营运资本,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又称总营运资本,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是一般意义上的营运资金,也是从会计的角度对营运资金的表达,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净额,是可用来偿还支付义务的流动资产与支付义务的流动负债的差额,即营运资金=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非流动资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非流动资产=长期资本-长期资产。如果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则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是由流动负债融资;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则与此相对应的“净流动资产”要以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一定份额为其资金来源。从财务角度看,营运资金应该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关系的总和,“总和”不是数额的加总,而是关系的反映,强调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加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

营运资金具有周转时间短、非现金形态的营运资金(如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有价证券)容易变现、数量具有波动性、来源具有多样性等特点。营运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资金保证。据调查,公司财务经理有60%的时间都用于营运资金管理。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就是加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即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二、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及成果

文献检索表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停留在单个营运资金项目的管理上,如货币资金的管理、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等,缺乏对企业营运资金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9年8月8日,由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发起创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作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设立的第一个合作研究基地,接受中国会计学会领导,吸收企业类、学术类领军班学员参与研究。除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外,目前已有27名实务界专家或理论界学者成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的首批特邀研究员,并有12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研究中心的顾问。该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中心”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该“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定期“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研究开发“中国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和“中国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库”,并积极开展营运资金管理的专题咨询和培训。以全国会计首批领军人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竹泉教授为带头人的课题组,研究、探索、跟踪、调查我国上市公司自1997年以来的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我国会计学最高权威期刊《会计研究》等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见表1),对我国上市公司及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竹泉、马广林(2005)认为,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跨度大、层次多、环节多和不确定性高等特点。从产业链角度看,企业客观上存在一条从客户到供应商的价值链,即营销上所称的“渠道”。目前大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推式”营销模式。该模式不是以市场、客户需求为中心,而是以产品为分销渠道中心,向下游企业逐级推销,制造企业成为分销渠道动力的原点,分销渠道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容易造成资金沉淀。下游企业的资金沉淀成为上游企业资金回笼困难的主要原因。跨区分销企业多环节、多层次的组织机构特点,也容易产生大量的在途资金。此外,“推式”模式下企业过分看重短期利益,忽视分销渠道管理,容易造成客户流失,从而失去市场占有率。因此,有必要对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分销控制上来。提出建立并实施以客户的需求拉动整个分销渠道价值链的有序、高效运转的“拉式”分销渠道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大渠道”、甄别与选择客户、建立内部分销渠道一体化模式实现对分销渠道的重组与整合,并通过对青岛海尔和青岛澳柯玛两家以家电产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比较,验证了“拉式”分销渠道管理模式较“推式”营销模式在营运资金管理上的优势。该论文强调了“营运资金管理以分销渠道控制为重心”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和思路,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2007)论文主要从国外与国内两个视角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首先,文章分析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动态,指出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内容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扩展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从流动资产周转率转变为营运资金周转期,管理方法从单纯的数学方法转向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中心。这些转变拓展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然后,针对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客观评价了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仅是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孤立研究,如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的关系分析,从存货营运效率评价指标细化等单独项目来研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缺乏系统研究,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也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论文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意见:第一,以营运资金的界定和重新分类为切入点,探索营运资金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提出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以及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从而能够涵盖各个运营项目以及清晰反映出营运资金在渠道上的分布状况。第二,建立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有机衔接营运资金总体管理绩效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以及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第三,深入开展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中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分类设计其相适应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第四,加快进行我国上市公司营运管理数据平台建设。该数据平台应包括营运资金总额、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等核心指标和其他补充指标。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2007)对1997―2006年10年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趋势和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调查研究中,用样本采集和分析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反映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实际状况,未对任何样本数据进行修正,采用EXCEL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各个行业在经历过1997―1999年的经济波动后,近十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在不断提升。同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在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出改善供应链管理和渠道关系管理是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2009)以深市和沪市2007和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注意数据完备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分行业进行研究,选取了按渠道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及按要素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以EXCEL为分析软件,数据来源于2007年、2008年样本企业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所有流动性项目的年初、年末金额、营业收入项目及报表附注中的存货项目,采用比率指标,分行业对2007―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进行研究,并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指标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排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3行业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2008年度显著降低;2/3行业在至少两个渠道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降低;但也有三个行业(农林牧渔行业、金属非金属行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不降反升,且采购、生产、营销三个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提升。通过对通威股份、七匹狼、青岛软控等典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分析研究,提出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供应链融资、出口信用保险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的业务创新模式。该研究对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及供应链融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2010)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区比较分析和外向型行业专题分析等方面,对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分析,选取了按渠道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及按要素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选择1 619家企业为样本,以深市和沪市2009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EXCEL软件,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区比较分析和外向型行业专题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显著,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降低或总体持续降低的行业数量显著多于持续提高或总体持续提高的行业数量;生产渠道控制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波动较大、管理风险较高;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延长付款期的方式来解决营运资金短缺问题,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逆势回升的原因不在于存货管理水平的大面积改善,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是其主要原因。此外还发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地区之间不平衡、纺织服装和电子两个外向型程度较高的行业外销比例较大的样本组与外销比例较小的样本组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明显。

该研究采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数据来源等同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2009),但调查的对象是2009年深沪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除了分析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外,加强了地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分析和外向型企业的分析。为了分析不同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绩效,以我国行政区划为依据,选择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同一行业不同地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将东部地区进一步分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区域。外向型企业选择了出口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较高的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业两个行业。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包括,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绩效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很明显,应付账款延期付款较为普遍,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波动较大,有效控制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存在较大的地区不平衡,外向型程度较高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

王竹泉(2011)指出,近年来,美国企业积极探索通过供应商、企业、客户之间的整合和供应链优化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新思路,戴尔、苹果等企业更是实现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为负,堪称基于供应链管理营运资金的典范。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向供应链和渠道关系优化这一新理念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海尔自20世纪末以来针对其营运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业务流程再造、分销渠道整合、优化供应链等举措破解了一系列难题,实现了零营运资金、负营运资金的良好绩效。论文提出,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要做到以下转变:(1)确立以供应链整体绩效提升为根本的目标导向;(2)树立以渠道管理为重心的管理理念;(3)实施与客户需求无缝对接的延迟策略;(4)推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5)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增值效应。

刘宁(2011)指出,企业只有合理地充分利用营运资金,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针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首先提出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营运资金的短缺、营运资金的管理比较薄弱、营运资金运营效率低等,认为营运资金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有必要趋向于创新一体化发展。企业要努力实现工程工期成本最优化,建立成本控制运行机制,同时还要解决好现金管理混乱,应收账款失控,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等问题。提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创新与完善资金管理,以使企业运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中心”研究人员除上述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外,王竹泉教授等研究生导师积极指导研究生们从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7年至2010年,“中心”研究生15人的学位论文进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既包括规范研究也包括实证研究;从研究的企业类型看,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从研究企业的行业看,既包括制造业、家电业,也包括房地产企业;从研究的视角看,既包括营运资金要素管理,也包括营运资金营销渠道管理;从研究的层面看,既包括基于全球化的战略性研究,也包括基于业务流程的战术性研究等。上述研究生学位论文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学位论文层面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主要观点,对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营运资金管理其他研究成果

除上已述及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外,还有不少学者、专家对企业营运资金做了有益的探索(见表3)。

王兴俊、王奇、张新英 (2010)探讨了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问题,认为将企业的筹资划分为恒久性资金需要和波动性资金需要两部分。据此,可以把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划分为中庸型政策、稳健型政策和激进型政策。这三种政策体现了企业财务经理对营运资金管理中盈利性与风险性的不同态度,如何选择最佳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需要结合企业的风险程度、实际运营以及面对的环境。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制定的实质就是企业风险性与盈利性权衡的过程,最佳的营运资金政策应该是在考虑风险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干胜道、杨鹏 (2010)指出了企业对于营运资金管理认识上存在的5个误区:(1)营运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应越多越好。(2)任何企业都适用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所谓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是从营运资金管理的着重点出发,在满足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这一管理方法的显著特点是高盈利与高风险并存,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产、稳定的盈利能力、良好的信用度、较好的存货管理能力、高度的业务流程信息化等条件。(3)营运资金周转率越大越好。这种认识忽视了企业是否盈利,如果不盈利,则追求营运资金周转率无异于加速灭亡。单纯的从周转率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也是不恰当的。(4)绩效评价只要达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流动资产项目指标就可以。但是这些指标只是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中流动资产部分的管理情况,忽视了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没有考虑流动负债的项目,没有将营运资金和业务流程以及渠道管理结合起来。(5)营运资金管理只考虑企业个体价值就可以。任何企业都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营运资金在产业链上的流动客观上形成了一条连接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个企业对于其他企业都有很强的依赖性,营运资金管理应该将整个价值链作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论文指出,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有关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中新情况的脱节。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与时展、企业发展相适应。

徐丽萍、陈洁 (2010)认为,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一段时间内采取“惜贷”的策略,使企业面临营运资金紧张的问题。企业所处行业状况、地理位置、国别的不同,适合企业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的利益最大化。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根据预测的可靠性,企业可选择的营运资金持有量政策有以下三种:适中的营运资金政策;紧缩的营运资金政策;宽松的营运资金政策。其二,营运资金筹集策略。企业在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资产的来源时,有三种可选择的筹资政策:配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稳健型筹资政策。其中,配合型筹资政策是理想的融资模式,对企业有较高资金使用要求,在实际生活中较难实现;激进型筹资政策收益最高,但同时风险最大;稳健型筹资政策风险低,收益也低,但最保险。建议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应考虑三个方面:(1)将应对突况的措施写入公司章程。(2)储备人才。(3)定期储备资金。

程博 (2009)指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营运资金不足。营运资金不足甚至资金链条断裂,将直接影响企业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2)营运资金低效运营。流动资金周转缓慢,不良资产比重较大;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项目居高不下;企业受“销售至上、冲指标”观念的影响,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庞大,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内部责任划分不清。(3)信贷资金比重较大。公司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后,充当“流动”角色的资金捉襟见肘。除了上市融资以外,银行贷款获取流动资金,然后借新还旧,维持生产经营。(4)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5)营运资金管理弱化。企业在营销、生产、采购渠道等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弱化。(6)缺乏管理绩效评价。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评价系统,更没有对指标进行有效分解,责任无法落实。

上述研究分别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5个误区及原因、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等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参考价值。

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展望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依托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学位论文开展研究,加强行业与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期待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学术繁荣和绩效提高。

(一)依托企业内部控制开展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从古代会计看,内部控制是会计的主要特征。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于2011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都强调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企业需要防范资金风险、维护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其中《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明确指出,资金只有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才能带来价值增值。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另外,内部控制配套应用指引还通过第7号采购业务、第8号资产管理、第9号销售业务等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直接规范;并通过第12号担保业务、第16号合同管理、第15号全面预算等应用指引间接强调内部控制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依托内部控制规范,进一步研究探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避免出现资金闲置和沉淀等低效现象,提高营运资金的营运绩效。

(二)依托学位论文开展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学位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以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具有填补性、开拓性和创造性。它是建立在前人或他人对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强化或提升。因此,学位论文能够推动学术的进步,延伸研究领域的知识系统,传承研究领域的精髓。所以学位论文是促进研究领域理论与实务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形式,是其他研究者获得最新的思想、知识、技能和信息的渠道之一,是其得到同行认可的重要纽带。很多圈内的同行想了解到特别是一流专家最近最有价值的研究动向,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一流的研究专家的精力是有限的,更多地通过有意识地指导课题组成员或学生进行研究。所以学位论文是导师有意识指导下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研究的主流。如中国海洋大学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一直引领前沿,学生在导师思想指导下,通过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思考过程,将对营运资金管理有一个更深入地理解,同时撰写论文,也是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贡献,是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总之营运资金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正是在无数学位论文等论文的点滴积累下进步、升华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开展可以依托学位论文这一好平台,传播新动态,促进新发展。

(三)加强行业与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行业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营运资金的构成项目存在差别,如煤炭、石油等采掘业,外购材料较少,外购材料不构成产品的实体,流动资产中存货占用的资金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应根据所在行业的特点,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地区指设立行政专员公署指导工作的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省、市等区域。前已述及的研究成果中已经包含了上市公司按区域和行业的研究,还可以再进行更深入、细化研究,以便使研究成果对行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

[2]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

[3]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 1997-2006[J]. 会计研究,2007(12).

[4] 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 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J].会计研究,2009(9).

[5] 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9[J]. 会计研究,2010(9).

[6] 王竹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该向何处去[J].财务与会计, 2011(2).

[7] 刘宁.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探究[J].经营管理, 2011(5).

[8] 王兴俊,王奇,张新英.浅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制定[J].商业经济,2010(4).

[9] 干胜道,杨鹏.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认识误区[J].财会学习,2010(9).

第6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石化行业;运营管理;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 U492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我国石化企业采取科学的运营管理方法的优势

(一) 可以提高石化企业各类经营工作的效率。石化企业如果能够自动执行的作业任务,这样不但其自身的生产水平会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企业各类经营活动的工作效率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而类似于石化企业这样的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旦应用了先进的测量设备和计算设备,进行收集裂解炉炉温数据的工作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数量不但能够减少,同时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 能够减少石化企业自身的运营时间和运营成本。当石化企业采取科学的运营管理方法时,生产厂内的工人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就会减少,那么工人进行生产活动所犯的错误也就会得到减少。比如说当石化企业应用与自动挂牌的解决方案是相互共享的电子标签时,主厂周转期内需要处理的锁定数以及总标签数都会得到减少。

(三) 能够增强团队的沟通能力和责任感。这主要是由于与传统的纸张的手段传送流程相比较而言,电子数据的传输流程速度会更快,同时透明度也更高了,这就会使石化企业的生产厂的各个团队之间与各个运营生产厂之间的沟通就会更加的便捷了。同时当石化企业的员工执行任务时,都会在数据库中留下操作的痕迹,系统也会记下这项人员的执行人员和执行时间,所以这也会增加团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我国的石化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石化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企业已经相继建立了企业制造智能化以及企业制造执行与管理等方面的软件的应用程序以及解决方案,但是对于石化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出来比较健全和完善的软件解决方案以及应用程序。

同时,我国的大部分的石化企业的传送数据的方式还是传统的纸张传送的方式,即便是手动操作方法管理大部分的生产厂的运营流程,当它想要真正的采用运营管理的自动化系统时,它也只能是在班组等小范围内的部门实现,一个运营管理工作的解决方案只能够解决石化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需求,由于供应商的区别,不同生产单位中所采用的程序和软件都是由不同的软件开发商进行研发设计的,因此这些程序的运行都是在不同的平台上的,这样石化企业之间要想直接共享操作和集成就也是很困难的了。

此外,在我国石化企业中已经应用的很好的企业制造智能化以及企业制造执行与管理等方面的软件的应用程序以及解决方案中,可能也是包含着石化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的,但这些解决方案和应用程序的核心工作都是衔接、维护以及供应等工作,它们并不是将运营管理作为生产厂的主要工作目标,因此它们也就无法达到运营管理工作中所要求的深度和广度,那么它们在功能领域中的互相的操作性就必然也是比较差的了。

第三,我国石化企业运营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的石化企业一直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即使是石化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情况下,石化企业也在积极的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运营管理技术以及运营管理方法,这对提高石化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效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石化企业也还没能够真正的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因此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技术以及方法所发挥的作用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明显,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还是远远不够的。(1)我国石化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相对来讲还是很低的,其运营管理的模式也还是比较粗放的。(2)现代化的企业运营管理理论、运营管理技术以及运营管理方法在我国石化企业中的应用情况还不够理想。(3)我国大部分的石化企业所面对的安全管理的形势也都是很严峻的。(4)由于石化企业的信息化的总体水平是很差的,这就导致了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第四,我国石化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的改善对策

石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优势,他们就必须顺应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发展潮流,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创建一个更加柔性、更加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无论是企业的组织架构、技术情况、政策环境,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基础设施、合作文化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操作流程,都应该具备先进的配套条件,当然这也是一个企业应该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石化企业应充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2)企业必须具备很好的信息跟踪报告,这也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3)企业进行生产运营时要实现状态控制,日常工作应稳步推进自动化。(4)石化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大胆的进行创新,从而探索出更加现代化、更具科学性的企业运营管理的模式。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我国石化企业采取科学的运营管理方法的优势、我国的石化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石化企业运营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我国石化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的改善对策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现阶段,石化作业应该算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它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石化企业必须通过提高业绩和降低成本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石化企业要想确保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并且真正的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运营管理的安全性以及增强公司员工及团队的责任感,就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用现代化的科学运营管理的解决方案。另外在面对当前的时刻都可能发生变化的大环境下,石化企业在应用科学的运营管理方法时还应能够依据实际的情况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从而真正的确保石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淑和. 中国石油行业分析报告[R].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王欢. 浅谈现代企业的创新管理[J].科学文汇,2006.

[3]刘德佳 .石油企业生产运行与管理应用技术[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第7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盈利能力;标准化系数

一、引言

企业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同时将短期应付款作为一种财务融资政策(Deloof 2003)。因此,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运用(被定义为营运资本管理)已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Malmi 2003)。作为日常经营所必需的周转资金,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因而如何加强营运资本管理、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已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与长期投资、筹资管理类似,营运资本管理虽属于短期财务管理范畴,但也需要科学而规范的政策作指导。营运资本管理既要有量的把握,又要有质的体现;既要保持企业流动性,同时又要提高企业收益性(袁卫秋2012)。然一般而论,学术上更为关注的是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财务决策,对短期财务政策涉及较少,从而形成了理论上的空白点(汪平等2007)。鉴于此,本文以07—12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管理政策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丰富营运资本管理实证研究成果,又为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

基于研究目的,本文分别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

就流动资产而言,Deloof(2003)等发现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其它的研究也为这些结论提供了额外的证据(Wohrmann et al.2012)。这些实证结论表明,企业可以通过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和存货周转期提高盈利能力,但Gill、Biger等(2010)却发现,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应付账款而言,研究结论也不一致。从理论角度分析,应付账款增加,那么营运资本就会减少(Enqvist et al.2012)。由于现金周转期与盈利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孔宁宁等2009),那么可以推断应付账款周转期应当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Wohrmann et al.2013)。换言之,如果推迟付款将能使企业更具盈利性。但令人不解的是,实证结果表明应付账款周转期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呈负相关或不显著的关系(Garcia-Teruel 2007)。仅有Lararidis和Tryfonidis (2006)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正向关系。这些矛盾的研究结论表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与盈利能力

通常认为营运资本政策包括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和营运资本融资政策。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Weinraub和Visscher (1998)以及Nazir和Afza (2008)。Weinraub和Visscher (1998)通过研究1984-1993年间美国制造业等10个行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发现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且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通常伴随着相对保守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与Weinraub和Visscher研究结果类似,Nazir和Afza (2008)也发现了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但与Weinraub和Visscher (1998)研究结果不同的是,他们发现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通常伴随着相对激进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此外,他们的研究还表明,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越保守,企业业绩越好,即营运资本管理政策激进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国内关于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刘运国等(2001)和汪平等(2007)。刘运国等(2001)研究发现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呈同向变动,企业盈利能力受到营运资本管理策略影响。汪平等(2007)以流动资产/总资产、流动负债/总负债代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研究了企业营运资本政策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在回归中均不显著,表明营运资本政策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然该文研究由于没有进行变量间相关系数检验,也没有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使得研究结论存在瑕疵。此外,袁卫秋(2012)实证研究发现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对公司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三、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与数据选择

由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并且制造业涉及销各个方面、选取制造行业分析有利于消除行业差异。因而本文选取07-12年沪深B股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出于研究需要,对初始样本进行适当筛选:(1)剔除ST公司;(2)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2个);(3)剔除数据异常的公司(2个)。最终得到年有效样本52个,6年共计312个面板数据、2184个观测值。所需数据源于CSMAR数据库。

2.研究假设与模型。

(1)研究假设。基于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以下五个假设:

H1:应收账款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应收账款属于企业资金占用,如果能加速收款,则有利于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形成更多的价值增值,使盈利能力提升。

H2: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存货周转期=365*存货/销售成本,在销售收入及存货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存货周转期上升,则销售成本下降,那么产品毛利率上升,公司盈利能力增加。

H3:应付账款周转期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如文献回顾所言,已有研究表明现金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而应付账款周转期又与现金周转期负相关,那么可以推断应付账款周转期增加,则盈利能力增强。

H4:营运资本投资政策与盈利能力正相关。营运资本投资政策衡量的是流动资产的保有量,营运资本政策越激进,则风险越高,盈利能力也就越强(风险-收益权衡原则,下同)。

H5:营运资本筹资政策与盈利能力正相关。营运资本筹资政策反映的是短期内需要偿还的流动负债的存量状况。营运资本筹资政策越激进,则企业短期偿债风险越高,那么盈利能力也就越强。

(2)多元回归模型。为了验证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及管理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Mod1 ROAit=β0+β1DSOit+β2DSIit +β3CATit+β4LNSIZEit+β5ALit+ξ0

Mod2 ROAit=β0+β1DPOit+β2CALit+β4LNSIZEit+β5ALit+ξ0

(3)变量说明。DSO=365*应收账款/销售收入,表示应收账款周转期;DSI=365*存货/销售成本,表示存货周转期;CAT=流动资产/总资产,表示营运资本投资政策;DPO=365*应付账款/销售成本,表示应付账款周转期;CAL=流动负债/总负债,表示营运资本筹资政策;LNSIZE=LN(总资产),控制规模效应;AL=总负债/总资产,控制财务风险;β代表回归系数;ξ代表残差,E(ξ)=0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回归分析之前,为了检验变量之间的自相关、单位根以及判定模型的协整性,分别进行了Person相关系数检验、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性检验。结果见表一、二。

表一列示了变量之间的Person相关系数。盈利能力指标与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指标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在1%显著性水平下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同假设预期一致,表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产品毛利率能提高公司盈利能力。而应付账款周转期相关系数统计并不显著。代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的CAT、CAL分别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下与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从总体来看,各自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弱,只有LNSIZE和AL之间的相关性为较高值0.4914。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在之后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加以考虑。

表二列示了Mod1、Mod2回归模型的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性检验结果。由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T值及P值可知,回归模型Mod1、Mod2不存在单位根,即排除了回归分析为伪回归的可能;回归模型Mod1、Mod2协整性检验ADF统计量的T值及P值表明回归模型平稳性良好,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表三列示了混合最小二乘法的多元回归结果。根据表三可知,回归模型Mod1、Mod2的P值均为0(未列示的F统计量分别为19.3546和13.8199),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即模型整体显著;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为24.03%和15.26%,说明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此外,从模型自变量回归系数T统计量及P值看,DSO及AL在1%水平下与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CAT、LNSIZE和CAL在1%水平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DSI在10%水平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DPO与盈利能力正相关,但统计结果不显著。即除假设三没有得到验证外,其它假设均通过了实证检验。可能性解释为: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所隐含的机会成本对盈利能力产生了抵消效应并且长期拖延付款有损企业信誉,不利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展,最终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给出了两种回归系数。表三中第一组是标准化系数,第二组是非标准化系数。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无论是标准化回归系数,还是非标准化回归系数,都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盈利能力有重要影响,从实证角度说明了企业应当重视营运资本管理。(2)从营运资本管理政策CAT、CAL的系数可知,激进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而从实证角度为“零营运资本”概念与技术的运用提供了经验支持。(3)由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变量—营运资本投资政策(CAT)和营运资本融资政策(CAL)系数可知,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甚于营运资本融资政策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营运资本管理政策时应更加关注流动资产的持有量,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获利性更强的长期资产。(4)控制变量LNSIZE系数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规模经济效应越强,从而企业盈利能力也越强,因此扩大规模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AL系数说明,随着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将受负面影响,因而企业还应当把握好对财务杠杆的运用。

五、结论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就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管理政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状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营运资本管理活动对公司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2)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表现为:政策越激进,公司获利性越强;(3)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强于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基于研究结果,管理层应当重视营运资本管理,着力制定最优营运资本管理政策、制定恰当的信用政策、选择最优支付时机和支付方式、引入零营运资本管理理念等措施,在保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营运资本高速有效周转,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Deloff, M. 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 profitability of Belgian firms?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0, 573-587.2003

[2]Enqvist et al. The impact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firm profitability in different business cycles: evidence from Finland. Working Paper. 2012.

[3]Wohrmann et al.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firm profitability. J Manag Control 24:77-87.2013

[4]Gill. A,Biger, N. And Mathur,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profitability: evidence from United States. Business and Economics Journal, Vol. 2010, pp.l-9

[5]孔宁宁等.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第12卷, 2009

[6]袁卫秋.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研究:基于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金融研究.第4期.2012

[7]刘运国等.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6-10.

第8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运营管理课程;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为了提升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性思维过程出发,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运营课程的特点

《运营管理》也叫“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运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务,较全面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工具,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运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际教学同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存在很多脱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角度

一方面目前的运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这种授课方式仍是灌输式的,往往互动性差,学生只能机械的去接受,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就企业某一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进行分析,仍然无法系统的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本身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生产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计划控制、生产管理模式等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师生交流和互动性比较差,因而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角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管理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加之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企业生产运营体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者运营管理课程教材的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并且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章节与相关课程有重复。而运营管理又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课程设计角度

运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缺乏。偏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学生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实践操作,没有实习场所印证其所学的理论,从而不能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毕业后对企业运营的内容、过程依然模糊不清, 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面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难以学以致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提供实用的管理人才,是当前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教师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运用多种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取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

由于在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教育中都有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因此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在种类、编排体例及课本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选择真正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层次和特点的教材;对于本科层次的运营管理应选择难度不大、内容不太多、穿插一定案例的教材,目前我院采用的是马凤才老师编写的《运营管理》。

2、教学内容提炼和选择

运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融入各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解构,也就是说如何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在授课内容上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项目管理课程,在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相应章节讲解中就要适当简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应链管理这一章节略讲或不讲。

3、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学习环境

在课程中我们讲到90年代信息技术与生产运作得到了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了提高对运营管理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尤其是教学视频。拍摄一些国内企业的生产管理录像用作课堂教学。用投影仪对实物进行展示,直观展示车间的实际生产流程,这样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内涵,并且更加激发了学习兴趣。 4、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案例

对于运营管理课程而言,许多知识很抽象,如果“照本宣科”的话,会导致“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教学案例,突出运营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扩大视野。教学案例可能来源于国外企业,也可能来自国内企业。目前运营管理教材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国外,照搬国外企业管理的案例和MBA案例,这样的案例往往由于缺少足够的企业背景资料,很难让学生充分融人到案例中去,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运用我国企业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即案例教学本土化是本课程案例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提取身边的案例。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而且从熟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积极思考。

(二)实践性教学设计

目前,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实践教学组织困难;二是学校老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运作经验,不能对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采用其他方法,笔者认为应以教师课堂讲为主,适当增加其他实践方式。对于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1、综合性实验环节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例如在大三下半学期生产运营理论课程结束后,增加为期两周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试验”,增加感性认识,把企业生产、营销、财务、战略等融入模拟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与企业生产实践有关的实验活动。

2、认知性实践环节

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学期最后几周集中去企业进行参观,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组织本科生去企业参观, 应就企业的背景和主要业务作简单的介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查找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

3、实习工厂建设

以上的综合实验和企业参观与企业实际应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目前高校招生过大,使得企业又很难接受真正的实习项目,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保障。因此建议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实习工厂建设,产学结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

(三)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缺乏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运营管理》实践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

高校要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师资的培养模式极为重要,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织培训,使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改革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和加强深层次的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如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运营问题。或者组织到企业进行调研,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做调查,或鼓励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途径,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其最终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eidi J.c.Elias,Steven A.Demurjian,J.Fernando Nevada.Software Engineering: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M].New York: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8.

第9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供应商集中度;客户集中度;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一、引言

营运资金是每个企业中流动性最强、周转速度最快的部分,它支配着企业的血液――现金流,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企业维持生存、谋求发展和获取利润不能缺少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营运资金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起到很大的作用。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已不该局限在企业内部,而需要向外界链接的网络方向发展。王竹泉教授等开辟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新领域,引导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朝着渠道关系和供应链管理的方向转移。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营运资金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大势所趋。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客户关系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客户作为企业产品的“出口”,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由于客户与营销渠道直接相关,因此通过客户关系对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的影响来说明它对企业整体营运资金的影响。客户集中度较低(客户多而分散)时,由于企业间的信任度较低,收款比较及时,有利于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高。随着客户集中度升高,在谈判过程中客户会占据有利地位,企业就会放宽对客户的应收账款的比例和交付期,使自身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加长。当客户集中度较高时,企业与客户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信任度大大提升,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较高,企业可以获取平常难以得到的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提升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客户集中度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正U型关系。

(二)供应商关系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企业从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所采购产品的价格、质量、交货期等都会对企业的营运资金产生影响。由于供应商与采购渠道直接相关,因此通过供应商关系对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的影响来说明它对整体营运资金的影响。当供应商集中度较低(供应商数量较多)时,企业为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须付出更多的成本,同时也增加存货的管理成本;且企业从单个供应商的购货较少,不能形成规模优势,不利于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但并非供应商集中度越高越好,若供应商集中度较高(供应商数量较少),企业会对供应商形成高度依赖,那么供应商就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削减企业的议价能力,同样不利于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高。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倒U型关系。

三、数据选取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0-2014年4203个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为确保数据准确性,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剔除:剔除在2010-2014年任何一年中被ST的公司;剔除五年数据缺失的公司。本文所采用的客户集中度和供应商集中度是从2010-2014年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手工收集而得,年报下载来源为巨潮资讯网(http://.cn),其余都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研究设计

为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设,构建了如下模型:

式中被解释变量营运资金周转期DWC用“营运资金总额/(全年销售收入/360)”来衡量;解释变量为供应商集中度SUPP5和客户集中度Customer5,分别用“从前五大供应商处采购金额占企业采购总额比例”和“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全年销售额比例”来衡量;除此,还加入了公司规模、经营现金流、资本性支出、财务杠杆、资产周转率、市场竞争程度、净资产收益率这些控制变量。本文关注Customer52和SUPP52的回归系数α2和α4,如果α2为负数且显著,则假设1是成立的;若α4为正数且显著,则假设2是成立的。

四、数据分析及模型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中包括各变量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和标准差。描述性统计的结果:(1)不同公司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相差较大,这可能与公司所在的行业关系很大。(2)客户集中度的均值为29.83%,标准差为18.54%,极小值为7.11%,极大值为100%,说明各公司的客户集中度存在较大的差异。(3)供应商集中度的均值为35.07%,标准差为19.81%,极小值为2.7%,极大值为100%,同样表明各公司的供应商集中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变量都在1%、5%、10%不同程度上显著;该模型的R2为55.2%,拟合优度较好。下面对回归结果做具体分析:(1)客户关系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客户集中度的二次方在1%的显著水平上与营运资金周转期负相关,即客户集中度与营运资金周转期呈倒U型关系,客户集中度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正U型关系,假设1成立。(2)供应商关系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供应商集中度的二次方在1%的显著水平上与营运资金周转期正相关,即供应商集中度与营运资金周转期呈正U型关系,供应商集中度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倒U型关系,假设2成立。

除了解释变量以外的对营运资金周转期会产生影响的各控制变量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三)稳健性分析

为了验证上面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了稳健性测试。用现金周转期(CCC)来替代营运资金周转期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与前面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假设1和假设2依然成立。

五、结论与建议

以我国2010-2014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客户集中度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正U型关系,营运资金周转期随客户集中度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供应商集中度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倒U型关系,营运资金周转期随供应商集中度的增大先下降后上升。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可提出以下建议:当客户集中度较低时,企业应在保持已有客户的同时努力拓展新客户;当客户集中度较高时,企业应充分利用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销售渠道的整合或再造,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关于供应商方面,其数目太多或太少都各有利弊,企业应当使供应商数量保持一个适当的水平,对供应链进行整合,使供应风险处于较低的水平,以降低营运资金周转期,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孔宁宁,张新民,吕娟.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