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精选(九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1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关键词:农村 环境 综合整治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市农村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开展了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污染的专项治理。经过多年努力,农村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一)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

我市现有农村人口107.4万人,多数饮用水以地下水为主,只有少部分村屯使用了自来水。农村群众取的都是浅层的地下水,由于农村的污染治理尚未到位,地表的污染物极易渗入地下造成污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不符合国家关于饮用水安全的规定。

(二)垃圾污染日益突出

目前,农村垃圾多数村庄仍是自然堆放和随意排放。虽然少数村庄有垃圾收集点,但由于许多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自觉性较差,收集点的作用不大,利用率不高。生活垃圾房前屋后随意堆放现象严重,特别是公路和河道两侧的公共用地。这些垃圾不仅影响环境卫生,有的甚至堆积河道,污染水体。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规模化养殖场大多数都分布在取水方便的河道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汤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缺少配套的粪便处理设施,在河道内任意堆放,对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四)农村面源污染逐步加重

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致使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比例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村每年施用化肥(折纯)51142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984吨、农药使用量2457吨,导致土壤污染、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五)工业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我市农村企业大部分都是生产工艺较落后的小规模企业,废水、废气、废渣随意排放现象严重。

总之,农村环境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二、如何推进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做法

1、建立健全各级组织,广泛发动宣传攻势

一是要市编委正式行文,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其他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各县(市)、区政府和部分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要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经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正式予以实施。三是举行盛大的启动仪式,广泛发动宣传攻势。组织各新闻媒体做大力宣传,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2、加强部门联动,全力整合涉农项目与资金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必须同心协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交通部门:要解决行政村的出行问题,整修路基。农业部门:要建成户用沼气池。林业部门:要开展村屯绿化、造林、植树;水利部门:要开展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环保部门:要争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在各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通过部门联动,才能使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面貌有较大的改观。

三、现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存在问题

1、由于重视程度、基础条件、资金保障等原因,各县(市)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体进度不平衡,试点村之间存在差距。

2、各县(市)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没有做到统筹规划、系统设计。

3、各县(市)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资金来源基本都以财政拨付为主,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压力较大。

4、各县(市)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新不足,招法不新。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新技术、新方法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应用不够。

结束语

如何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艰巨,如何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新机遇、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提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通过综合整治工作整体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并且能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才是真正起到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和示范推广的作用。

参考资料:

第2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关键词:农村 环境 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推进,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更加迫切,农村环保工作亟需加强。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

近年来,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农村乡镇垃圾转运设施、推进农村规模化养殖、发展农用沼气、引导农民改厨改厕改圈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建设了一批循环农业试点和生态示范村,改善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目前仍有60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污染工业项目特别是重污染工业项目逐渐向农村转移,“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个别地方死灰复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由此造成新的污染日益突出。

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化肥、农药以及新的化学品用量居高不下,直接危及农产品安全;我省还是传统的畜牧大省,畜牧业尤其是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带来氨氮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增加,给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染减排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还比较普遍,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排放增多,畜禽粪污以及秸秆等处理率低,农村面源污染加剧。此外,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不尽完善、环境监管相对缺失、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普遍存在。目前,我省农村环境呈现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的局面,形势十分严峻。

二、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1.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长期的生活习惯,使农村环境长期得不到根本治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其中许多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严重污染环境。而同时,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畜禽粪污以及秸秆等处理率低,加重了环境污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别强调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并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为解决城乡经济与环境矛盾,明确了方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发展的具体体现。

2、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约多达3亿吨的生活垃圾,而农村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场地,村民随意堆放,造成“垃圾围村”的景象,一遇大风,四处纷飞,其中还有工业垃圾甚至变质过期的药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严重破坏土壤和自然景观,影响农业生产,并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农村环境好坏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文明形象的树立,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如何有效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有效手段,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3.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护环境,营造一个宜居的地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而环境保护则已成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国政府都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通过治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措施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着力推行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得到明显缓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结合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优先解决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及重金属等指标超标问题。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坚决依法取缔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消灭保护区内固体废物等污染隐患。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根据取水点位置、供水量、取水方式不同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2.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加快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和移民新村、迁村并点的中心村、规模较大的村庄要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无(微)动力处理设施、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以县(市、区)为单位,建设县(市)垃圾处理场、乡镇垃圾处理场(中转站)、村庄垃圾中转场、垃圾场(站)等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边远村庄可根据地形特征,采取填埋、堆肥等方式,就地处理垃圾。对塑料袋、农膜、农药瓶、废电池、废日光灯管等有害垃圾,县(市、区)、乡镇要定期收集处理。

3.切实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各地应依据当地环境容量,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鼓励建设养殖小区,引导养殖业适度规模化集中发展。坚持综合利用的原则,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粪便还田等措施,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高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率。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从事网箱、围栏养殖,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禁止向湖泊、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4.严格防控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结合村镇建设规划,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快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坚决防止发达地区和城市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死灰复燃。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在农村地区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加大对皮革、造纸、肉制品、淀粉加工、酿造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

5.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污染防治。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肥和缓释、控释化肥等技术,切实提高化肥、农药、水的利用效率。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

6.积极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坚持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旅游、林业等资源开发活动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管理,努力遏制人为生态破坏。加强村庄、庭院绿化和农田林网、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抓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提高水生态功能,保持农村地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毛林芳、窦建辉:《浅谈我国垃圾污染治理与对策的思考》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下旬刊.

[2]郑好、梁成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北方园艺》 2010年19期.

第3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综合整治

中图分类号:TU 43;O344 文献标识码:A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能源”的建设目标,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主要任务,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场)”、“环境优美乡镇(场)”、“园林镇(场)”“生态村”创建活动,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大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宁夏永宁县建设发展迅速,各乡镇农村生活垃圾以及农业生产生活废水产生量逐年增加,加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保意识不强,农村环境脏、乱、差成因复杂等诸多因素,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也破坏了水源地的水质和结构,给无自来水,直接饮用地下水的居民带来极大的威胁。

1.1 饮用水水源地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农田径流等方面的污染,农村地表水的水质大都呈恶化趋势,不能作为农村饮用水源。以打井方式使用浅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较为普遍,由于受地表水水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水质不佳,简易自来水又基本无消毒处理,直接威胁了农民的饮水安全。特别是在春节前夕,处处杀猪宰牛、家家洗涤衣服的高峰期,村里的排水沟里血水、污水、牲畜的粪便处处可见,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便大量排放到河流、渗入地下,严重地污染了地下水源。地下水源的污染,不仅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而且会危害到农民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调查,永宁县在胜利乡烽火村的第三水源地已遭受污染。

1.2 生活垃圾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财政的投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永宁县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例如杨和镇纳家户村和李俊镇丰登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生活垃圾无收集清运设施,导致生活垃圾四溢,整体环境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到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1.3 生活污水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限的财力主要集中于道路、房屋、供电等方面的建设,诸如排水和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多数没有起步,严重落后于村镇建设规模。随着农村人口集中和乡镇企业的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在迅速增加。调查发现,望远镇东位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后,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污水排放区域蚊蝇滋生、臭气逸散、黑水横流,对当地地下水及下游村庄造成直接污染。垃圾乱倒,废物填塘,废水直接排入河渠,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正在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1.4 畜禽养殖粪便污染

长期以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环保工作较滞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严重不足,环保监管和环保执法能力也较薄弱。永宁县许多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畜禽粪污未经任何处理就地排放,使得居住区及周边环境状况恶化,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渣、污水及恶臭气将对水体、土壤、大气、动物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影响。

1.5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永宁县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直至七十年代初,都是以施氮肥为主,且量较少。七十年代中期化肥施用量开始增加。在氮素过量供给下,土壤中的其他养分消耗必然增加,从而对土壤肥力和性状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农民为了增加产量,不得不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形成了恶性循环。

2 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因素很多,但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及环卫设施配套不全。农村环卫设施配套不全,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偏少,传统街巷空间与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治污、防污、截污、去污设施不完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居住区及周边环境污染整治投资不足。经费困难是制约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战线长、对象分散、条件艰苦、费用大,而投资经费少对队伍的稳定、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很大。三是尚未形成全民环保氛围,群众环保意识相对滞后。由于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全民环保的舆论氛围与社会环境,群众的环保意识相对滞后,环境法制观念和环保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及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保指导。 四是环保监管和环保执法能力不足。农村环保监管能力的基础薄弱,基层环保机构和队伍基本处于空白,农村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开展。

3 综合整治措施

3.1 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进一步深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数据库,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对不适合继续作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逐步取代,对确定的水源地实施保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3.2 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实施质量

按照《宁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九项制度》有关要求,监督指导永宁县各乡镇实施好2011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作到规范、高效管理,用好专项资金,建设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发挥示范作用。

3.3 狠抓目标责任考核,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按照自治区政府与永宁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责任书》,组织实施好目标责任制各项工作,确保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制定《2012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各乡镇签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年度任务书,定期开展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3.4 加快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

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结合、与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对已创建成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巩固创建成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3.5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册等载体,举办农村环境保护培训班,对永宁县乡镇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小康环保行动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组织乡镇干部到外省、市进行观摩、调研,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经验,继续开展农村环保科普“三进”活动,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4 综合整治成效评价

4.1 项目示范效应评价

4.1.1 在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项目建设选取了范围适当、受益人口集中、能够发挥示范效应的村庄,以突出环境问题为整治内容,在项目组织、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整治技术、长效机制等关键环节上,对同类地区起到了示范效应。

4.1.2 在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此次评估的永宁县四个项目区,能积极探索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模式,加强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队伍建设,落实乡镇党委、政府环保职责,明确专人分片分管,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农村环保长效机制,为同类地区创新长效机制起到了示范作用。

4.1.3 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上起到了示范作用 项目的实施已初见成效,设施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成效,为促进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4.2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见成效

在实施生活垃圾整治的项目区,从没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到建成方便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对于村民而言,其效益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在实施生活污水整治的项目区,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污水横流、脏乱差的现象,有效降低了生活污水向黄河的排放量,并使项目区域内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在实施水源地保护的项目区,水源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群众饮用水水质得到保障。

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受益群众的反馈信息十分集中,即,都对项目实施感到满意,饮用水水质得到保证,而且以前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几乎见不到了,村庄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垃圾随风飘扬的现象不复存在,虽然个别地方也存在卫生死角,但从整体情况看,项目的实施已初见成效,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设施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成效。为促进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有利的环境基础。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实施,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和卫生习惯,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得到了保障,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4.3 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污染物减排能力

永宁县杨和镇纳家户村、胜利乡烽火村、李俊镇丰登村、望远镇东位村4个村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运行以来,每年共形成40970吨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即每年减少40970吨生活垃圾进入环境。其中四个村每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情况如下表:

此外,胜利乡烽火村的水源地保护项目,使得永宁县22万人口受益。因本次评估未采用农村面源污染检测手段进行实地监测,但从同类地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估算,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可避免氨氮、重金属、有机物、有毒物质等垃圾中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体,其综合环境效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实施生活污水整治工程的望远镇东位村, 污水管道接入望远镇污水处理系统,可纳入污染物减排核算中,每年可减少33960吨生活污水进入环境,预期每年削减CODcr约7.8吨、氨氮约0.8吨、总磷约0.2吨。

4.4 项目实施改善了村庄环境,推动了新农村全面建设

经过综合治理的村庄初步改变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垃圾遍地的“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村庄变得整洁卫生,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提升了农村精神风貌,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显著提高,村民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明显增强,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态文明之风在不断传播和发扬。

5 结论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准确把握国家、自治区支持的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要提防环保问题上的“运动式”现象,要摒弃“一劳永逸”观念。农村环保问题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我们把它当作经常性任务来抓,以确保新农村建设成果不至于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消蚀。

参考文献:

[1] 王宏燕,王大庆.生态安全与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模式探讨.生态经济,2008,(1):22-26

[2] 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4):42-45

[3] 董海燕,侯纯标.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9,(20):29

[4] 叶全胜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研究.农村环境与发展,2007,(6):15-17

第4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着眼点,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目的,以创建各级卫生镇村为载体,动员广大农**动参与,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力度,紧密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用三年时间使全市乡村卫生面貌明显改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目标

以村容整洁、畜禽圈养为主要任务,结合爱国卫生其他工作,通过三年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使农村环境卫生得以明显改善。镇、村环卫基础设施、环卫保洁队伍、环卫制度与措施配套健全,镇村容貌整洁,路面平整完好,排水系统畅通,垃圾日产日清,柴草堆放整齐,畜禽圈养,户厕清洁卫生,室内环境洁净,个人卫生良好。至20xx年底争取实现全市80%乡镇、20%以上村庄分别达到青岛市卫生乡镇和青岛市卫生村庄标准。

三、工作范围

五市、城阳区、崂山区、黄岛区所辖镇、街道办事处驻地及所属村庄。

四、工作标准要求

(一)乡镇(街道办事处)驻地卫生

1、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道路及人行道和小街巷硬化率分别在90%、70%和50%以上,道路排水系统完整通畅;建有公共厕所和垃圾场,实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驻地村庄卫生户厕普及率在90%以上;配备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管理状态;驻地居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为100%。

2、环境卫生管理。配有环卫队伍和专业管理制度,清扫保洁覆盖率在90%以上;加强垃圾清运管理,达到日产日清;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清除“三大堆”和乱设摊点、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十乱”现象;集贸市场实行经常化卫生管理。

3、环境绿化美化。主要道路建有绿带和行道树,并配置整齐、美观;因地制宜建设公共绿地,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在3平方米以上;绿化面积达到可绿化面积的80%以上。

4、单位内部卫生管理。卫生管理责任区明确,庭院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室内卫生整洁,设有足够的封闭式垃圾容器,垃圾日产日清;取消旱厕,建有水冲式或三格式公用厕所,并有专人管理;镇直属单位卫生达标率在80%以上。

5、食品卫生管理。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做到“四证”齐全,亮证经营;卫生设施配套,制度健全,食品卫生合格率和餐具消毒合格率均在85%以上;无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6、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根据行业特点,健全和落实旅馆、浴池、理发店、商店、医院等各类公共场所的卫生操作规程,主要卫生指标合格率在80%以上。

7、控制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密度,辖区内灭鼠达标。

(二)村庄卫生

1、基础条件。村庄规划整齐;主要街道硬化,支巷平整,道路排水系统完整通畅;设有足够的垃圾容器,无垃圾暴露存放;卫生户厕普及率在8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为100%。

2、绿化美化。主要街道绿带、行道树整齐美观,管理到位;支巷内因地制宜栽植花草;村内建有公共绿地。

3、环境卫生。设专人负责村庄道路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垃圾日产日清;村内无“三大堆”,村外“三大堆”隐蔽集中放置。

4、控制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密度,灭鼠达标。

五、工作内容

(一)控制病媒生物密度。组织群众定期开展消灭蚊、蝇、鼠等病媒生物活动,以灭鼠为重点,防病保粮,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工作规程。建立健全镇、村庄灭鼠工作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专人负责;按照全市灭鼠统一部署,及时进行动员、布置,层层落实工作任务;在灭鼠活动中,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检查验收。

2、工作落实。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灭鼠工作方案,按程序组织灭鼠活动;保证足够的灭鼠经费,按时足量购置毒饵;培训灭鼠技术人员,确保投饵到位,灭鼠覆盖率在95%以上,基本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屋、农田不漏地块,单位环境不留死角。 (二)卫生改水。加快卫生改水步伐,加强自来水工程建设,自来水普及率在70%以上的镇,每年应按村庄总数的3%完成改水任务;自来水普及率在70%以下的镇,每年应按村庄总数的5%完成改水任务;已完成或接近完成自来水普及任务的镇,应加强村庄自来水供水管理,确保供水系统运转正常。

(三)卫生改厕。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新建或改建步伐,凡新建厕所必须达到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每年递增3%。

(四)健康教育。按照《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规划》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在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到100%。要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卫生知识讲座,通过新闻媒体、固定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形式普及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预防知识,提高农民参与综合整治活动的积极性。

六、方法步骤

从20xx年3月始至20xx年12月底,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农村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各有关区、市要紧密结合本辖区实际,因地制宜,搞好分类指导,采取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面上工作开展,稳中求进,逐年提高,确保实现工作目标。

(一)准备阶段:20xx年3月至4月

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宣传发动,全面部署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

(二)试点阶段: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各区、市分别选择两个不同类型的镇或办事处进行先行试点,各镇(办事处)再分别选择两个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试点,总结探索点上经验,为面上整治奠定基础。 按照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要求,全面展开综合整治工作。

(四)巩固提高阶段:20xx年4月至20xx年10月

总结迁段的经验做法,查找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快活动推进步伐。 由市爱卫会成立检查验收小组,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的方式组织实施。

六、保障措施

1、切实提高整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较为突出,农村的卫生意识、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生活设施相对滞后,人及畜禽粪便得不到无害化处理,垃圾随意处理,环卫设施不配套,白色污染不断蔓延,有的镇村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排水渠道不畅,环境卫生管理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都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危害,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因此,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既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村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各级实现和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站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扎实开展工作。

2、切实加强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并精心组织开展整治工作。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为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良好成效,各级均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整治工作开始前,各地要紧密结合本辖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排查摸底,找准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整治方案应明确提出整治目标、重点、进程及保障措施,方案既要有解决当前问题的近期目标,更要有着眼长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要把整治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指导一级的责任网络体系,为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3、切实加大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难点问题、敏感问题多,且时间长、工作量大。为此,要把不间断的思想和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整治工作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有效的宣传形式,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整治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使整治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及时宣传和推广一些好经验、一批好典型。同时,要全力做好组织和发动工作,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推动整个整治活动不断健康深入地发展。

第5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一、 目前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垃圾呈现杂乱多的现象。

农村垃圾主要包括村民生产、生活垃圾、牲畜粪便、柴草秸秆、建筑工程垃圾,所含成分复杂,数量巨大。这些陈年垃圾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只要到农村走走,就不难发现一堆又一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长期堆积在地,严重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大片生活垃圾暴露堆放,既污染水源,又有碍村容整洁,这些垃圾和污水,很大部分经风吹或雨水冲刷,最终污染了塘河,而且严重影响着农民的身体健康。

(二)河流污染存在日趋严重的趋势

在农村的水网地带,很难找到几条没有被污染、水流清澈的河流。主要表现在:企业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引起水质严重恶化;陈旧陋习导致河道污染,由于人们对水环境的观念淡薄,河道成为人们心目中天然的垃圾箱了;河道泥砂沉淀淤积严重、河道综合功能日益退化,许多河面已经是淤泥长年露底可见,百多米宽的河面仅只显出一条很窄的流水道,以往成群的鱼、鸭等早已无踪影。

(三)大气污染破坏程度日益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越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但较其它污染治理而言,人们似乎对此又束手无策。主要表现在一些设在农村里的工厂废气、汽车尾气、餐饮服务业等上,特别是皮革行业锅炉燃烧,它们配套的除尘脱硫设施比较落后,有的根本没有除尘设施,甚至有的企业使用皮革废角料、废木料做燃料,致使锅炉冒黑烟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周边的大气环境受到污染。

(四)畜禽养殖业生态污染加重

我国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散养着猪、鸡、鸭等,由于养殖的分散性和特殊性,点多面广,难以集中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日益加重,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产生的污染物大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往往随意堆放于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仅少数作为农业生产有机肥源利用,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池塘和沟渠,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农村政策的制定需要从解决问题出发,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是非常清楚的,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的指向上也比较清楚,目的就是要防止和减轻农村环境的各种污染和自然生态的破坏。

笔者认为,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在思路和政策制定上必须包括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的居家环境。同时,以村为主体,综合各部门的资源,通过新农村建设体系来进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大环境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环保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提高农民环境意识,要将环保宣传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广大农村,弄清农民在环保问题上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急需解决什么。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整合多方力量,点面结合,综合治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宣传,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自觉性。要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的环保培训,让他们从较深层面学习环保知识,成为农村环保的中坚力量和带头人。

(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管理;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以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等现象的发生。

(三)推行生态养殖,发展规模养殖小区针对畜禽养殖业。大力推行生态养殖,减少畜禽散养,形成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引导养殖户向小区聚集,加强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将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制成肥料,以畜禽粪便――有机肥料――农业产业园区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基地。

(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可以逐步完善污水治理设施和垃圾处理体系,较大的村镇可考虑建设污水治理工程;离城市较近的村可建设排污管道直通污水处理厂,防止污水到处横流。

(五)大力实施环境绿化。认真实施“生态建村”战略,抓好滨、山体、河流、森林、绿地、道路等绿化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圈。合理布局绿地,以栽植乔木为主,实行立体式绿化,提高绿化景观和绿化功能效果;加快滨海地带、沿海公路等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加大绿化面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部分公园、绿地,合理设置休闲健身设施,提高群众的参与性、互动性。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河湖塘沟渠等水系整治及周边绿化;以植树造林为主,加强对城市周边地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山石资源开采的专项整治,对山体进行全面恢复治理,恢复植被和地貌景观。

(六)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强化县区实行重点企业审批管理领导跟踪负责制,环保审批时限承诺制,坚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七)坚持资金向村镇倾斜、公共服务设施向村镇延伸,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实抓好村镇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先规划后整治,年内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快乡镇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心镇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0%。在规划指导下,切实搞好村镇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支持引导,各区县政府、各乡镇安排好配套资金,推动村镇加快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载体服务功能; 加强村镇环境卫生管理和人居环境建设,以“三清四改四通五化”为重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卫生洁具,从根本上解决“三大堆”和“脏乱差”问题,改善村容村貌;按照鲁苏省际边界地区规划,继续搞好边界地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边界出入口的节点城镇和沿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沿线的村镇和边界村庄,搞好整治区域以及沿线防护林区域绿化、可视范围内河道整治、山体及护坡治理和违法违章建设拆除,尽快将边界地区日照区域建设成管理秩序好、人居环境新和能够反映日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文明精品带。

第6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现状;整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带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处于弱势地位,当前城市的环境污染正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农村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农业生产,而且又反过来作用于城市,带来诸如食品安全、物价上涨、重大疾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全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刻不容缓。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三农”工作大局,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的人居和生态环境,这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环境保护逐渐受到重视。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是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人口急剧增加而逐步形成的。所谓农村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农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及生活活动中造成的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并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健康造成一定不利影响的行为。2010年环保部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局部地区形势有所好转,但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局部增加,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年化肥的施用量达4700多万吨,但有效利用率不足35%,每年产秸秆大约7万亿吨,利用率不到50%,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达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由此造成了农村水体和土壤严重污染,再加上乡镇工业污染、城市污染转移,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兼有”的严峻局面,使得农村环境加速恶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建议

2.1 高度重视,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

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其纳入到政绩考核的范围,明确各个主管部门的职责,做到年初有部署、年底有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体系,在政策落实、工作部署、人员组织、财力投放、项目监管等方面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在资金上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农村环保资金要做到足额到位和专款专用。

对农村环境的监管是做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县、乡(镇)要建立定期调度、定期检查和抽查的工作制度,便于把握农村环境中污染动向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确保各地工作的及时跟进和质量标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管,以保证农村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化肥、剧毒农药的生产销售,降低面源污染风险;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监管,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制度,引导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集中处理,以消除或减少乡镇企业的污染,对于那些布局不合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乡镇企业坚决予以淘汰。

2.2 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

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必须以完善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为基础。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宜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充分体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普遍性”等要求,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并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加大环境执法处罚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树立农民环境保护的法制意识。

农村环境的整治,广大农民群众是主体,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册、宣传画、环保讲座、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广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制知识,使其树立环境资源价值观念、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群众和干部意识到农村环保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并在农村中小学的课程中要开设环保内容,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建立科学有效、快速反应的举报与奖励机制,积极推进与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激励、引导农村群众投身到环境保护之中。

2.3 加强农村科学规划,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

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因地制宜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农村发展规划。大力倡导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广使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推广畜禽的规模化养殖技术,推广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的无害化技术、资源化处理技术,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村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这是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治本之策。乡镇应设立环保办公室,配备专职的环保人员,行政村有专职或兼职的环保协管员。紧密结合农村特点,采取“集中、就地、方便”的原则建设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源沼气建设、无害化卫生改厕等配套处理设施,发展适合农村的能源生态工程、农村给排水工程,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制度透析与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蔺丰奇,等.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4]张连辉.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早期探索——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前中国政府的环保努力[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4):42-49.

第7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一、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意义

1、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纹?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第一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丽中国,从乡村起步。良好的农村环境,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自身的生态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对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并降低重复建设成本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也在农村。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要坚持“美”字当头,更加关注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凝聚力、辐射力,构建起清洁、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态家园。

2、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农村环境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自身的生态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对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并降低重复建设成本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脏乱差的农村环境在影响农民生存和农村发展的同时,也会掣肘城市的生态规划进程,严重影响农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探索建立起城乡一体互动的体制机制,对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改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建立生态宜居乡村是造福农村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

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2]落实这一原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把整治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本着为群众谋福祉的思想认识,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和更加扎实的举措,来顺应群众对干净、生态、文明新生活的迫切要求,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整治,虽然现在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明显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整治好的村庄仍然存在卫生保洁效果不明显、乡风文明建设薄弱等老问题、老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镇村积极性不高,有厌战、畏难情绪

由于思想认识、经济条件、方法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体推进不平衡,对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的问题,各地“清、理、建、健”的广度与深度不一。

2、群众认识程度不够,参与度不高

由于农村宣传媒介的限制、特别是网络使用率相对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农民缺乏对环境问题方面的政策法规及环保知识的了解,对环境污染威胁健康的严重性缺乏认识,参与度不高。在一些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了“政府的事”、“干部的事”,广大群众成了旁观者,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管护资金缺乏长效保障

农村道路排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项目,难以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管护运营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财政作为主要保障。受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管护资金长期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或不够稳固,存在保障不足的风险。

4、被动应付,“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

部分村干部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存在为检查考核而突击整治现象,对重点路段以及村委所在地等环境卫生比较重视,而对较偏僻的道路、边沟、绿化带、河道等自认为检查组不会去的地方则抱着侥幸心理降低要求,甚至放任自流。

三、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议

1、坚持提高认识、协作共管,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政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应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该项工作作为今后一个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培育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主抓手,充分发挥推动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部门共治和协调配合机制,将整治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落实好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项目,形成分工明确、通力合作的工作局面。

2、坚持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相结合,建立健全农民主体机制

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农村环境卫生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够是重要原因。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使整治环境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群众投身、参与的热情,打造“人人关注?h境卫生,人人参与环境管护”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3、坚持政府扶持与多元融资相结合,建立健全资金整合机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瓶颈,所需经费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存在资金筹集难度大、易出现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要以改革发展的思路,运用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投入和运营机制。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基础上,筛选、动员有实力、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开展包村帮扶,确保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都有帮扶单位。动员各村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通过集体土地打包流转、企业垫资等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

4、坚持常抓不懈与提升水平相结合,建立健全成果巩固机制

党的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给现阶段的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应当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在抓好常态保持的基础上,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困难问题,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只有进行式,没有过去式和完成式。应在全面完成“三化”(硬化、净化、美化)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改造,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文化惠民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整治内涵,全面实施“美丽乡村”精品创建工程,提升整治档次。

5、坚持督导检查与问效追责相结合,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既要看过程,又要看结果。为把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办得更好,各级都应高度重视长效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目标任务倒逼机制,进一步加大督导检查与问效追责力度,巩固环境整治成果。

【注 释】

第8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保护;多样性;均衡性;可持续发展

文/孙勤芳 鞠昌华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要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是当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观念指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又是在农村地区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途径。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农村环境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态文明理念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文明均衡性特征的需要

均衡公平的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的重要特征。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体现出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平。生态文明是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统一、公平与效率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统一的文明。在区域上,生态文明社会也必然表现为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均衡。但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长期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更是明显滞后。在环保政策支持、环保监管诸多方面,城市环境保护仍然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农村环保管理与投入支持仍显薄弱,不均衡的投入带来城乡环境卫生的严重失衡。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87%,县城的污水处理率接近80%,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不到30%,仅有8%的村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环境权益。

生态文明整体性特征的需要

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各组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生态文明把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具有全球眼光,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按系统工程把握建设的各项安排,从而维护系统的良好生态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中水、气以及土壤与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自身成为我国环境主要污染源,《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COD和NH3-N排放量中农业源分别为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 52倍和3.17倍,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7.8%和31.7%。环境的污染不仅直接造成当地农民生存条件的恶化,造成农作物生产的损害,同时也带来公众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某些农村地区有色金属矿产采选和电镀、电池等行业无序发展,导致部分区域、流域的土壤和灌溉用水的重金属污染,进而造成该区域的粮食重金属超标,影响食品安全。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8%和1.1%,达5000万亩,重金属污染物镉、汞、砷、铜、铅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O%、1.6%、2.7%、2.1%、1.5%。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农村生活生产环境质量,确保人民的餐桌安全。

生态文明和谐性特征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发展形态,是对工业文明社会以控制、对抗、二分为特征的旧的发展方式的背弃。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通过系统的思维,均衡的安排,控制环境污染,减少和避免生态破坏,形成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

农村作为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更典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情境,在建设过程中也表现出更突出、更强烈的和谐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污染物急剧增加,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治理长期缺位,导致地表水体恶化,破坏了环境,也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技术、资金不足等原因,一些农村工矿无序开采,导致区域性、流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造成饮用水水质恶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风险剧增,造成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采矿业造成的地面塌陷灾害已达600万亩,其中损坏耕地130万亩,倒塌、损坏房屋3800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底,全国仍有约1.7亿农村人口还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对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发展性特征的需要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规律揭示。离开发展侈谈生态文明是“缘木求鱼”,脱离生态文明要求妄谈发展是“竭泽而渔”。发展才能带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压力,才能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以发展为生态和谐创造条件,以发展保障生态和谐。因此,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科学高度发展下的生态和谐。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更成为发展的“短腿”,长期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201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489元,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6.4%。只有基本生存环境得到改善才有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有必要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农业生产依赖的土壤、灌溉水等能够满足优良的生产标准,积极促进区域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通过良好的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活、休闲环境,为加强农村第三产业,引进资本,发展农家游、生态游提供条件。

生态文明多样性特征的需要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丰富性的外在表现。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就了地球的多姿多彩,多样性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认为,多样性是人类居住需求中除了安全之外的第二大需求。因此,要尊重生态文明和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强调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

农村地区保存着我国最主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民俗文化多样性资源。但是由于长期缺乏公共服务,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农村生物多样性和民俗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减少和消失的危险,保护需求迫切。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合理规划,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生态文明可持续性特征的需要

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要求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

农村和农业具有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和农业的生态文明基础支撑作用。生态文明理念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均衡性建议

城乡之间的均衡。城乡均衡化提供环境保护的公共服务,保障组织、人员的均衡,这就要求在乡镇建立专门环保管理机构,成立类似工商、水利的分支机构,如环保分局或环保所等,安排专职环保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保障资金的均衡。要求按照人口比例,协调城乡环保资金,合理安排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费。同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适当补偿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红线地区的经济利益,弱化财政增收与盲目发展的联系。

软政策与硬制度的均衡。顶层的软政策必须通过部门和地方的硬制度予以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同样既需要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等软政策通过顶层设计予以支持,又要通过科学严谨的制度设计,形成坚强的制度保障,保障软政策提出的要求得到贯彻落实。

软硬件的均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首先需要基础设施的保障,通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环境综合整治有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时,还要通过建立设施运行制度、运行技术培训等让环保基础设施得到有效的运行,避免建而不用,成为民众唾弃的“晒太阳”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既要有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软件的制度保障建设。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整体性建议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符合整体、综合的要求。从城乡系统以及农村生态系统的层面,总体上对各类环境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使农村选用的技术方法和标准更符合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实际,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

要体现城乡一体化处理的整体要求。对生活垃圾,积极推广城乡一体化收运处置模式,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最终处置的无害化。对城乡结合部,积极推动截污纳管工程,纳入城市生活污水收集—集中处理体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和谐性建议

首先,要对村民环境需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回应。对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一些典型癌症村问题,应深入调研、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对症下药进行整治,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社会和谐。

其次,对生态风险地区,要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的整治,保护生态系统,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同时,满足村民居住生活的生存安全。

此外,环境整治工作中还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环境保护管理手段、农村环境改善措施等进行协商、征求意见或讨论,同时从环保规划制定、环境整治方案、农村企业污染监督以及环境监督评价的全过程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农民环境权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发展性建议

发展性要求首先表现为注重对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持。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有更强的环境改善的需求支持和整治工作的社会经济支持。因此,在环境整治过程中,需重视经济的发展。通过整治,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将综合整治与生态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的需要。

发展性要求还表现为技术的进步,因此还要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注重对实用新技术的运用,加强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和应用推广,合理确定农村环境治理技术评估体系,提高技术的适用性和整治的治理效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多样性建议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一是做好村庄规划,合理安排居住区、种养殖区和生态保护空间,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加强保护;二是坚持在整治和绿化建设中优先选用本土物种,提高整治效果的同时,也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要求在细致的民俗调研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做好村庄规划,在环境综合整治中体现乡风民俗,尊重和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可持续性建议

应加强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持。通过环境整治,加强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工矿企业污染排放的治理,对问题村的污染土壤、污染水体等进行修复和治理,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生态环境资源保障。

要建立健全综合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在乡镇普遍设置专门的环保行政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环保行政管理人员,明确分管领导,所有行政村明确专人负责环保管理,落实农村环保队伍建设,形成“省一市(县)一乡镇一村”的各级环境管理体系。把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情况作为县(市)、乡(镇)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与乡(镇)村干部绩效、奖酬挂钩。制定、完善和细化可操作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政策,逐步提高政府财政向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比例,提高农村环境能力建设的投资强度。逐步完善社会资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的投入、利益分成及退出机制,实现投入有途径、利益有保障、退出有办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资。

主要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张惠远,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探析[J].环境保护,2010 (4):35-38.

[2]苏德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J].世界环境,2010 (5):18-19.

[3]周生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J].求是,2011(7):45-47.

第9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 生活污水 治理 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103-01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事关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生工程”。为促进我市农村环境保护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漯河市审计局于2013年4月对全市2011~2012年度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此次审计涉及全市两县三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7个社区和13个行政村,项目资金2 578.5万元,使示范区内村庄生活率达到≥9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5%;自来水普及率≥95%,村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等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1 我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漯河市2011~2012年度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资金均能按要求拨付使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转,项目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排水管网不完善,造成污水收集难,污水处理后排放难。在开展项目时只看重对工程建设的过程,不重视完成的实际成效,没有考虑到从几个方面来治理农村环境,没有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经审计实地查看多个项目设施,实施区实际的污水处理量相当低,查看进、出水口基本无水进出;有些项目都安排在离农民不容易看到的地方,不仅增加了管网的布局和建设的成本,而且项目也未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很难真正地收集和治理生活污水,远未达到项目实施计划要求,造成了管看不管用现象。如在临颍县几个村由于排水管网没有完善,新型社区正在建设;有的是小区入住率不高生活污水较少,收集污水量小,导致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发挥作用。

(2)运行费用得不到有效保障。“重建设轻管理”,设计时只预算初建投资,没有预留运行、维护、管理需要的经费;各县、乡财力比较薄弱还没有建立环保管理机构,缺乏环保专业人才,拿不出资金长效运行所需经费,影响整治工作的推进效果。

(3)生活垃圾处理滞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在加上农民对随手乱扔垃圾的陋习难改,就形成了垃圾遍地,垃圾围村的现象比比皆是,路旁、河沟、地头到处都是倾到的生活垃圾。各种塑料袋满天飞舞严重的污染环境,甚至有些农民为了图省事,不负责任的就地焚烧生活垃圾、生产垃圾,不经设备处理的垃圾,产生的有毒有害烟雾直接污染了大气。

(4)是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畜禽养殖小区、畜禽散养密集区和养殖专业村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粪便和废水,可这些粪便极少数是经过事先处理过,大多数是直接排放水体和随处丢弃或直接还田,会将饮水源地造成污染。

2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对已建成的污水管网要及时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县环保部门及村委会应积极与县污水净化处理中心沟通协调,争取早日将村污水管网并入县城镇污水管网,确保项目完工后无遗留问题,彻底解决项目区污水处理问题。

(2)加强对项目建设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建立村级环境管理机构和队伍,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市郊和城郊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转运、市县处理”模式;少数偏远、有条件村庄可直接收集处理,防渗掩埋,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市郊和城镇周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相对集中的多个村庄统一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连片治理;相对偏远、分散村庄建设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确保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3)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导者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要成立专门的农村保洁队伍,配备齐全的环卫设备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单、小册子等手段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村委会还可以组织群众代表参观已运行的整治示范工程,让农民亲身体会到环保的益处,不断提高环境意识。

(4)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合理选址、科学布局,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建设污染防治工程,鼓励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种养结合,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鼓励建设养殖小区集中治污,鼓励养殖专业村建设集中沼气工程,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收集、储存、处理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实现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综合防治养殖污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