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建筑范文

生态建筑精选(九篇)

生态建筑

第1篇:生态建筑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太阳能技术

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建筑设计也加快了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步伐。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要实际设计工作中,秉承生态理念,将建筑与自然实现有效的融合,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打造高效低耗的生态建筑,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1生态建筑的设计关键点

生态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绿化,其是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从建筑设计、建设、使用方至废弃的整个过程中都做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建筑内部物质资源、能源的有序循环,使建筑呈现出高效低耗及生态平衡的状态。在生态建设设计是其目的是实现生态建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都充分的体现出了生态理念,无论是设计、施工过程还是建材选择等,都充分的遵循生态理念,使建筑更利于人们生活工作,对周围环境无害。

2生态建筑设计技术

2.1太阳能技术

在生态建筑设计上,可以利用窗户上的集热板来建立一个太阳能系统,其主要由玻璃盒子、风扇空气导管和蓄热装置共同组成,利用玻璃盒子中的集热板来转换太阳能,以风扇作为驱动系统来对空气进行加热,利用空气导管将热量向建筑结构的内部进行输送,从而对热量进行存储。另外,也可以利用空气的集热板构建一个太阳能系统,即将空气的集热板中产生的热能向空气传热系统中传递,在对供热系统进行补充的同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量。

2.2新材料利用

在生态建设设计方面,需要充分的利用新型材料,如各种新型玻璃材料、太阳能光电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都是生态建设设计中的首选材料,不仅能够有效的满足建筑结构的能源需求,而且还能够实现循环使用,与生态设计理念具有较好的相符性。另外,水循环、地热资源等也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有提高建筑节能环保性能的同时,也有效的实现了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最早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对气候和生物反应的关注方面,当前生态建筑设计中人们开始利用替代能源,对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对生态建筑设计的认识也更一步深入。特别是在国外一些地区,生态建筑发展较好。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生态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的研究,这对生态建筑的设计和生态建筑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生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融合度不断提升,而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生态建筑设计也会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发展。从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在生态建设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有效融合,构建良好的循环体系,将建筑与环境都纳入其中,提高两者之间的相通性,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尽量减少建筑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充分的利用高科技技术,实现能量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将自然引入到建筑中来,充分的利用生态技术来加快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在建筑内部有效的应用各种自然景观,打造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

3.1节约建筑原材料

在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过程中,更重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建筑设计时存在建筑材料严重浪费的问题,这在造成建筑成本增加的同时,也与生态化设计理念不相符。因此在生态化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对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有效的减少或是避免原材料浪费现象。这其中还需要充分的利用新型建筑材料来取代原来的建筑材料,这主要是由于新材料不仅能够有效的减轻建筑自身的重量,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利于扩大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好的体现出生态建筑的理念,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一些新型原材料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新型材料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性,不仅能够更好的将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体现出来,而且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特点来合理运用各种新型的材料,还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的生态性。

3.2充分利用新能源

在当前建筑设计中,各种新兴能源的利用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成本,并对自然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特别是当前城市建筑能耗较大,通过利用各种新兴能源,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当属于太阳能和地热资源。太阳能成本低、无污染而且含量十分丰富,这也使其在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地热资源在一些城市采暖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有效的减少了煤炭供暖的污染问题。但地热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受到地区的限制,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对地热丰富的地区要充分的利用该资源,以此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3.3生态建筑设计环保化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与品质,尤其是对生态绿色住宅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在新时期必将向着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建筑设计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准则,坚持“经济、安全、美观”等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创新设计方案,运用更多的生态环保材料和环保技,适当增加更多的自然景观,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具环保性、健康性。不仅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保型、舒适性,也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品质要求,因此,绿色环保的风格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建筑设计发展新趋势。如今,生态化的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发展的重点方向,这就需要各国人民相互配合以便研究出更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生态建筑技术,提倡大家低碳生活。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更加应该重视生态化建筑设计的研究,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设计目前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其能够很好的为居住者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环境,也进一步的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建筑设计而言,仍然还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做出总结并且不断实现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生态建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乐音,马烨.体育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走向[J].福建建筑,2005,Z1:186-188.

第2篇:生态建筑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Abstract: the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Ecological tren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后来衍生成生态学(Ecology)。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至今,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现在,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为前提,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条件、资源,尊重文化,集成适宜的建筑功能与技术系统,坚持本地化原则,具有资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能力,具备安全、健康、宜居功能并对生态系统扰动最小的可持续、可再生及可循环的全生命周期建筑。

2.1、和谐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其体系和谐、系统和谐、关系和谐便成为生态建筑特别强调的重要的和谐原则。

2.2、节约原则:资源占有与资源消耗在符合建筑全寿命周期使用总量与服务功能均衡的前提下,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2.3、高效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其建造、使用、维护与拆除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与和谐共生的前提,满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统的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优化管理调控体系,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

2.4、舒适原则:舒适要求与资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筑建造、使用与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在生态建筑中强调舒适原则不是以牺牲建筑的舒适度为前提,而是以满足人类居所舒适要求为设定条件,通过人类长期依托建筑而生存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发展,总结形成生态建筑绿色化、生态化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综合系统集成技术,以满足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2.5、经济原则: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极致生态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同样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3生态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说来,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住宅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智能化住宅区,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白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4生态建筑设计的先进技术

4.1利用太阳能资源

太阳能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般来说,获取太阳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而且太阳能资源利用起来方便、卫生、安全。

1)通过窗户集热板建设太阳能资源系统。运用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蓄热装置、风扇和空气导管等组合而成。在玻璃盒子里集热板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热能,用风扇驱动加热的空气,并从空气导气管将集热板的热量传输到建筑内部存储热量。

2)通过空气集热板建设太阳能资源系统。通过空气集热板产生的热来补给空气供热系统,不仅是对供热系统的一种补充,而且能在短时间积聚大量的热能,提高效率。

4.2利用新材料

适合生态建筑设计所需的材料很多,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利弊,在选择时要根据具体的尺寸和自然环境来选择。

1)利用玻璃材料。随着先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玻璃材料不再局限于玻璃的概念,而是出现了很多种类的玻璃,比如,热反射型玻璃、吸热玻璃。电敏感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等。各种类型的玻璃材料为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热阻材料实际上就是一种透明的建筑材料,并可将其与外部墙面合成透明隔热墙。

3)太阳能光电材料。在生态建筑中提倡用太阳能作为在建筑材料中的主要自然资源用太阳能电池发电为生态建筑提供能源,其优点是既无污染,也无噪音,并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可靠的燃料。

4)利用水的循环。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资源。大自然界中,水是循环的,并将其当作中水运用,此外雨水冷却在建筑设计构建,并可以用雨水冷却建筑,冷却的建筑周围会蒸发并起到制冷的效果。

5)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地下的地热资源产生的能量仅次于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的一种,而且地热资源并与采取和利用。最主要的是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多的运用可再生资源将有助于构建生态建筑。

5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5.1节约原材料

建筑用材包括结构用材、水暖电、通讯设备器材及建筑装修用材等,这里仅就节约结构用材加以阐述。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已大大改进了传统的砖石结构,厚砖胖柱的形成,高效轻质墙体,轻钢结构,薄壳屋盖,拉索结构等,都大大减轻了结构的自重,扩大了使用空间。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空间膜结构就是节约结构用材的一种典型,它是一种预应力空门整体结构,将结构与建筑围栏部分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材料的承载能力,创造出无柱的灵活大空间,并创造出一种具有自然形态美的外观,既飘逸,又刚劲有力。被称为索膜结构先驱和开拓者的费赖・奥托,推崇“最少”的原始建筑学,认为这种建筑学“能将结构和装饰结合起来”,转换成现代建筑,就是“轻的、节能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

5.2节约能源

节约能源贯穿于建筑寿命始终。选择耗能少的建材就是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节约建筑运营中能耗的潜力是巨大的,这主要靠利用再生能源来实现。通过建筑设计和构造的一些处理方法,实现高效的自然通风、采光、隔热遮阳以及利用太阳能等以减少设备的配置与能耗,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节能办法。太阳能建筑是典型的节能建筑,目前多采用被动式,日本的加藤义夫设计的明野村住宅和大岛住宅都是利用坡屋顶蓄热。鉴于光电板的价格相当高,会较大增加建设成本,故较少采用。然而从长远观点来看,其整体节能效果很高,目前发达国家采用较多。

从2005年开始,我国某些建筑采用光导管将阳光导入房间照明。资源再利用也是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内容更多涉及到设备专业和运营阶段,同时也包括旧建筑的再利用和建筑拆除后的材料再利用等。

5.3建筑再利用

建筑再利用是一次有很大潜力的资源再利用的课题,近年来在国际上几成时尚。不少建筑师专注于建筑再利用的设计与研究上,并有不少优秀作品出现。目前,西方国家一改工业革命后大拆大建的做法,很少拆除旧建筑,尽量将其利用。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大拆大建,从环保角度来看,是很不经济、不合时宜的。我国生态学家余谋昌研究员著文中指出:“有学者统计,在现有的工业生产中,只有4%左右的资源得到了利用,其余都被废弃了,其实这是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最根本原因。”人类的浪费是惊人的,节约的潜力巨大,大力倡导生态建筑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结语

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建筑探索,2004.3.

第3篇:生态建筑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要素;生态建筑

一、智能建筑: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信和自动控制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信息交互时代。高新技术也逐渐渗透入建筑行业,建筑的智能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小区发展十分迅猛,智能建筑作为21世纪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国际性主流趋势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建筑的构成必须具备三大系统:一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主要是对现代化建筑中所有的机电设备和能源实现自动控制。二是通讯自动化系统(CAS),主要指电信网络、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S)。还有防火自动化和安全保卫系统。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德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与仿效。近年来,美国新建和改建的办公楼有70%为智能建筑,总数计上万座。日本从1985年开始建智能大厦,并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到本世纪末将有65%的建筑实现智能化。英、法、德等国家也相继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的潮流。

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始于1990年,北京的发展大厦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随后建成了北京燕莎中心、上海商城、广州世贸中心等一批具有一定智能功能的大型化公共建筑,最成功的上海博物馆的智能化系统,居国际先进水平。“上博”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青铜器、陶瓷、书画等21个门类的12万件珍贵文物。“上博”大厅入口两侧各有一台触接式电视屏,只在观众在所需要的项目色块上轻轻一点,画面上即刻出现你想了解的内容,并伴有概况介绍,可了解馆内各个展览馆的位置、藏品种类及特点。如果走累了想休息一会儿,触接屏便会告诉你餐厅、茶室、酒吧的位置。文物是国宝,安全保卫更是博物馆的重中之重。馆内设有中心监控室,一旦出现情况,馆内警报保安系统便会自动启动,布成罪犯无法逃匿的罗网。智能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如电子、电力、邮电、机械工业等。智能建筑作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之一,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也相当可观,有较高的回报率和节能效果。据统计,智能建筑比常规建筑节能30%。

二、智能建筑必须把握“环节”

智能建筑在中国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业内人士对智能建筑的认识有混沌逐步走向清晰,建筑智能化市场也从混沌开始走向有序,政府相关部门对建筑智能化市场的监督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强。专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市场。面对庞大、混乱、超高利润的智能建筑市场,建设各方的注意力已经不仅在智能建筑的内部和概念的认识和深化,而且是越来越重视如何合理地进行建设这一实质性的问题。据工程学的观点,规范而且科学的建设过程应该包括八个方面。

1.客观、独立的需求分析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作为独立的专业工程师,应该做到设计有主见。业主提供的需求不能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相反,一般情况下,业主提供的需求往往偏向于求全、求高。专业工程师应该多做到细致的比较和沟通,与业主商议确定最终的选择方案。作为业主,应更多考虑实用上的要求,而不要在技术细节上给予设计师太多的限制。毕竟,相同的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手段,目标才是客户真正需要关心的。

2.严谨、合理的方案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关键

“以客户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集成”是一种务实的、正确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思想。作为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而不能让用户屈从于技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使用户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在设计中应该注意到,工程上5%的偏差和修改是允许的。设计工程师不能因为要消灭5%的允许偏差而不合理地提高95%的性能,尤其是在不同性能之间价格相差悬殊的时候。

3.全面的系统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础

系统设计在方案审批后进行,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按习惯施工图的深度绘制出详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图。只能绘制出介于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可称之为系统设计施工图。系统设计施工图已基本完成各种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系统解决方案、管线路由、电源供应、系统接地等主要构件的设计,也必须完成与建筑主体专业和其他设备专业的配合工作。完整的、全面的系统设计图作为日后的招标、投资工作、优化设计等的需要。

4.优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合理化手段

智能建筑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时间差造成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大大增加。所以,系统的集成商在投标时和中标后,必须根据总体(下转第76页)(上接第72页)设计方提供的系统设计施工图和招标文件,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技术的发展和自身产品的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得出符合标书要求的既先进又最经济的方案,在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的前提下按“低价者得”的原则评价。中标后的系统集成商应在总体设计方的指导下,根据系统设计施工图和具体的产品自行或委托设计方再进行优化设计,并经总体设计方统一后报业主批准实施。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既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又要优化配置并尽可能的减少业主的投资成本。技术经济性应是优化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系统集成商必须对建筑物功能本身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做出符合该建筑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优化方案;必须对安装工艺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符合国家标准,才能通过质监部门的验收;必须掌握控制、通讯、计算机等主要的技术和产品性能,才能达到二次集成的目的。这三个必须是优秀的一次集成的必要条件。

5.深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实施指南

产品安装方式、接线方式、电源供应方式等具体工艺不同,所以设计方不可能在产品确定之前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在优化设计完成后,应由系统集成商或有实力的设计院根据优化设计资料和中标产品的技术资料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详细施工图应经总体设计方确认批准。确认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明确的设计责任和强制性的工作效力。任何人不能随便对施工图进行修改和变更。

6.规范的安装调试是智能建筑建设的有力保障

智能建筑的发展是以往技术的积累,以往建设经验沉淀反映在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法和严谨的施工规范上。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遵守现行的规范和规定,必须有有效的监管。批准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法定的指导意义,不能随意修改。此时的系统集成商等同于传统意义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的天职就是“按图施工”,任何施工中的变更必须经总体设计方确认,否则就容易发生于原批准标准不符的质量问题。

智能建筑的建设应充分重视软件的应用和开发。要在设计上、实施中、管理上将设备物尽其用,让业主的投资落到实处。

7.全面的客户培训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必要手段

由于智能建筑的高速发展,设备及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不可能要求管理公司员工不经过培训就能熟练的操作系统。所以必须在系统竣工前后,系统集成商必须对业主的有关管理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

8.及时周到的售后服务是智能建筑建设发挥效益的保证

售后服务包括保养、维修、改造和系统升级等内容。

三、生态建筑:建筑市场的“绿色革命”

2000年4月13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科联促进地区生态发展、规划与管理研讨会上,与会的26个国家的100余位环境问题专家为浙江金华的生态建筑所折服,盛赞这一发明为人类建筑的发展开创了新模式,树立了环保的成功典范。

生态建筑在设计上有三大特点:一是地下建有沼气净化池;二是屋顶覆土种植或养殖;三是墙体垂直绿化。生态建筑采用沼气净化池处理粪便和污水,外排水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为就地、分散、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生态建筑节土、节水、节能,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统一。

第4篇:生态建筑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特点;建议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especially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has become a new concept of build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gradually become a new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field. This is a hot spot and trend of marked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human environ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n update is also building design culture and concept and progress.

Key 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feature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结合建筑设计。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从自身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热,日晒强度高,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有效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上世纪不断发生的地区性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下,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探索与反思的产物。生态建筑系统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它大幅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绝对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对物质和能量逐级、合理、综合应用,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力求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从而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污染。

3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

生态建筑从设计手法上,可分为三个类型:

(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

(2)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适宜技术”的设计手法。

(3)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方法。

这三种手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所不同的是对技术的应用观念与方式。

3.1乡土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3.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先生为代表。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适当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尝试利用自然能源并构建良性微气候。他称之为生态气候学(Bioclimatic),其具体目标是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建筑能耗。他在热带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的生物气候学方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内部的开敞空间中植入绿化;

(2)沿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了不同深度的凹陷过度空间,

(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

(4)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对流,降低由日晒引起的升温:

(5)平面处理上主张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

(6)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他还通过研究,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杨经文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在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可节省运转能耗的40%。

4生态建筑设计建议

4.1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要保护自然,遵守节地原则,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限期淘汰粘土实心砖等建材,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室外使用透水性铺装,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对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得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运用环境亲和材料。

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短缺资源,多使用地域的自然建材及当地建筑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无污染化。要防御自然,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建筑方位,设置有效的遮阳设施,运用高热工性能的建筑材料做好保温隔热和隔噪音设计,在沿海地区还应考虑防空气盐害和防台风措施。

4.2遵守节能原则

传统建筑大多是围绕能源廉价的原则设计的,这类建筑主要利用常规能源,在能源利用上效率低,导致能源消耗快,且产生大量污染。因而需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节能措施。如今多数楼盘在南墙上设了很多混凝土板和铝合金百页以放空调室外机,可以设计一种外观精美的太阳能装置,以替代铝合金百页,内侧放室外机,把美观和功能结合起来。也可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并使发电系统与小区的电网并网。与此同时,做好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应避免轻技术重形态,轻内涵重风格,轻生态功能重情调效果。绿化应有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植物材料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应纠正植草就是绿化的片面理解,可利用落叶树木调整日照,建立可调节的植被体系。

4.3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设计智能采光窗、会呼吸的玻璃幕墙以随着阳光的角度变化和天空明暗变化调节透光效果,并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自动控制室内温湿度。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装修材料。

4.4继承历史并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素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生态建筑是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体现,也是对生态建筑居住者的人本关怀。我们要树立正确、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建立长远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逐步迈向生态与环保的道路。

5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一定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杜广如,张娜,李娜.浅谈生态建筑及其设计[J].山西建筑,2005,(22)

第5篇:生态建筑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重大工程也被人们称之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就是将建筑整体看做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依靠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进行有效循环,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生态建筑能够很好的降低建筑对外界环境的破坏,低效、节能、无废无污,是最理想的建筑生存环境,也是对我国未来建筑工程的生态建筑主要发展。

一.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原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是生态建筑所必须能够达到的标准,才能保证生态建筑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所谓可持续原则,就是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能够针对建筑内部的自身生态循环做以准确的规划和制定,确保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一)舒适性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生态建筑必须满足舒适性原则。所谓舒适性原则,就是在保证建筑可持续应用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优化,使建筑内部环境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打造舒适的内部空间,舒适性是建筑运行的基本保障,是使人们接受生态

建筑的前提条件。

(二)节约性原则

节约性原则就是在满足建筑自身能源消耗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能源节约,减少建筑对外界能源的依赖性,以自身能源生产维持建筑的正常运行。节约性原则是对可持续原则的有效补充,以突出生态建筑的建设意义。

(三)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所体现出的经济性,不是在于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和技术进行经济性约束,而是在强调生态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生态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应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配合先进的施工材料,保证生态建筑的有效运行,节能化运行和低消耗运行,使生态建筑对于环境的破坏大为降低,对外界物质能源的消耗降低,从而达到经济性的运行优势。可以说,生态建筑是一种持续性的经济工程,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先进技术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使用

生态建筑能够合理的利用新能源技术,减少有限能源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和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这是生态建筑较传统建筑来说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生态建筑中所涉及到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能,太阳能是目前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开发;风能在生态建筑中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虽然风能对于环境要求

较高,但风能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因此,在部分生态建筑中常被采用;生物能是生态建筑中比较实用的能源之一,在生态建筑中需要植物进行室内环境的调节,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会伴有落叶的生成,因此,合理的利用废弃有机物,能够进行生物能的生产,为生态建筑提供有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二)高新材料的应用

高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能够使生态环境室内空间更加满足符合的需求,在创造优异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的能源消耗,是保证生态建筑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热反射性玻璃,吸热玻璃的应用,能够减少高温对内部环境的影响,使室内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水循环系统和防水材料的合理利用,

能够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以冷水冷却建筑,达到降温目的。

三、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逐渐恶化,人们对生态建筑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提高。由于生态建筑的各项优点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证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高度需求,因此,生态建筑相关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其他类建筑模式也在向生态建筑思路靠拢。

(一)建筑结构的生态化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支撑建筑整体的作用。目前,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开发和研发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和进展,促进了生态建筑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建筑施工项目的生态化发展。如轻质墙体、轻钢结构、薄壳结构及拉索结构,在减少建筑结构施工材料的同时,提高建筑结构整体质量水平,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筑能源的生态化

建筑能源的生态化,就是大量应用可再生能源来维持建筑的运行,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有利于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这些可再生资源的有效使用,对环境影响非常小,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未来获取能源的主要途径;在保

证新能源利用的同时,节能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进展,自然通风、自然光采集、隔热设备的应用、保温材料的有效使用,使建筑能够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中都得到了有效采用。

(三)建筑利用生态化

废旧建筑拆除是目前处理废旧建筑的常用手段,以确保更多的使用空间,以确保城市建设进程,和保证人类正常的活动的开展。但是废旧建筑拆除不仅仅会对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大环境污染,从环保角度讲,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废旧建筑的合理化改造和保护,减少建筑拆除工作,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对于生态化发展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分析

生态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施工前的重要环节,用以对生态建筑内部构造进行统一部署,合理统筹,确定生态建筑内部的有效循环系统,确保生态建筑建成后能够正常行使相关功能。生态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涉到建筑技术、社会经济、自然循环和人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最终保证生态建筑运行状态的稳定

性,生态建筑功能的有效性。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要遵循以上几点原则:

结语:

生态化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推动社会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生态建筑,保证健康和谐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朝晖. 低碳生态建筑设计策略与实证分析――以某低碳展馆为例[J]. 建

筑, 2011,(09) .

[2]田华,赵文学. 生态建筑初探[J]. 山西建筑, 2010,(10) .

[3]陈芸艳. 浅析绿色建筑的生态规划及设计措施[J]. 企业技术开发,

第6篇:生态建筑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应用智慧及科学技术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建筑,建筑设计就需要从技术、性能、社会及经济等方面考虑,尽量满足人们需求,建筑设计是集工程技术、经济、资源和文化于一体的工程。而建筑施工过程会消耗巨大的资源,此时就对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要从性能、整体布局、技术选择和空间组建等方面考虑,不断对设计进行改善,力争以优先资源条件达到满足设计要求的最大化,以有限的经济水平创造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生态建筑设计及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

1.生态建筑的涵义

1.1生态建筑涵义 生态建筑属于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和工种间的交叉合作,更需要社会的参与、重视及监督。从根本上来说,生态建筑是利用生态学理论对建筑设计进行指导,让建筑不仅具有生命力,还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生态意识及可持续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生态建筑设计要以社会与自然平衡互动并发展为基本设计理念,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对人类本身及其追求的和谐自然发展重新思考。实现生态建筑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成的,更不是仅依靠生态建筑设计师就能实现,生态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需要设计师及所有人类的共同努力。同时生态建筑能够将人类、自然和建筑链接起来,不仅保护自然环境,还能为人类提供更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从设计角度来讲,生态建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利用多种绿化形式改善小气候,对自然采光和遮阴更加重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保证空间适应性的前提下,利用大跨度轻型结构;对于垃圾分类及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都要表现出人性化观念。 1.2生态建筑特点 通常情况下生态建筑都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原理污染源的地点作为生态建筑基地,同时对空气和水源质量进行考虑;第二,建立适当的防污染措施,充分利用节能技术来降低能源浪费;第三,在设计过程中体现生态建筑是综合多学科的工程项目;第四,生态建筑设计体现人文性,要具有文化和艺术内涵;第五,对建筑外部及内部的关系要充分思考,保证通风设计更加自然;第六,根据周围环境因地制宜;第七,能源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第八,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要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第九,建筑材料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这样能够展现自然特性。

2.生态建筑设计遵守的原则 2.1节约能源 在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节约能源,同时选择的材料需要耗能低,在建筑运营过程中节约能耗的潜力是很大的,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利用再生能源来实现。依靠建筑设计及构造等方法实现自然采光、通风、遮阳等目的,利用太阳能降低能源消耗,这是最为实用且有效的方案。典型的节能建筑就包括太阳能建筑,多采用被动式为主。日本设计师加藤义夫设计的大岛及明野外村住宅都采取坡屋顶蓄热。由于光电板价格高,因此使用次数很少,但是很多发达国家应用较多,主要是从节能效果和长远发展来考虑。而我国从2005年开始开始利用光导管将阳光引入室内实现照明。资源循环利用是节能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老旧建筑再利用、建筑物拆除后的资源再利用。 建筑设计中要尽可能多的使用太阳能、热能及风能等能源,屋顶可以利用大块玻璃制作,能够更好的对太阳能热量进行回收,经过处理之后可以转化为其他能源,不仅能够提供热源供应,还可以照明。同时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对建筑设计生态化的节能环保得以实现,降低能源使用量的基础上提高利用率,所以对于资源能源再生转化技术要不断探索。 2.2建筑材料应用 材料应用方面保证更新、改造和再利用,对建筑设计实现生态化有很大帮助,对当地资源充分使用能够很大程度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并且材料选用要符合生态性原则,以此保证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循环过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保证以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程度最低的情况下,实现最高的材料使用率。 2.3自我调控 生态建筑设计的自我调控有两种,即被动式和主动式。被动式调控是根据建筑物本身构件和结构,对阳台和门窗的遮阳处适当处理以营造舒适的环境,被动式调控主要是针对传统建筑,实现对建筑环境和设计理念的关注及理解。当前,国外的建筑设计师根据玻璃取暖和适当的构造方式,已经实现建筑隔热和保温的目的。主动式调控可以说是生态化建筑设计取得的最大成就,在设计中充分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真正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设计理念结合的目的,使生态化建筑设计有了技术性的飞跃。同时生态建筑设计师可以利用主动式调控进一步对建筑设计精确化、细化和严谨化,最终实现生态化建筑设计、建筑结构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

3.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一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筑师对于人与自然问题方面已经达到共识,人类应该共同倡导并宣传生态建筑设计。如今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发展。

3.1原生生态建筑的研究 当代的生态建筑发展应该从建筑形成方式开始探索,主要包括人类活动的本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等,要从这些方面出发,充分表现生态建筑的的生态化内涵。在海德格尔存在意义的哲学体系中表示:定居是很重要的概念。定居重要的是场所而非空间,居住场所包括人和场所的关系、场所和空间的关系。人定居的原因主要是体会到居住场所给人带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稳定的精神,我们可以称之为场所给人类带来的生态精神,因此这种建筑就被称作原生的生态建筑。 3.2加强生态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想要更好的实现建筑生态化发展,就需要不断探索、宣传和应用新型生态技术,这是加快建筑生态化发展的关键之处,目前已经从生物进化向自觉性的科学技术进化的阶段发展。萨克森发表的生态哲学中表示,地球进化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此阶段原子、分子之间的物理作用是进化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低级生物转变为高级生物,在这个部分自然选择及遗传基因是关键作用因素;第三部分,就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钻研的进化过程。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对人类生活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自此生态技术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4.结论

只有保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那么人类才能延续,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人类在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建筑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所以生态建筑设计就十分重要,要在保证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前提下发展,人类更应该对生态建筑设计技术研究,实现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国志 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 第09期

第7篇:生态建筑范文

关键词:生态原理, 低碳建筑, 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尤为重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1.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 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 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

1.3 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2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第8篇:生态建筑范文

关键词:城市扩建占用土地;耕地覆盖下的低能耗住宅;屋顶上的春华秋实;都市生态农业;田园生活健身乐园

1 引言

由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及城市居民自身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世界性城市扩张现象。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势必导致农耕土地大量占用,进而对农耕国家的粮食生产及其综合国力产生不利影响。

城市扩建占用土地是一个涉及全球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技术层面上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之台地窑洞里看到了一线曙光。

2 耕地覆盖下住宅的由来及外部环境与建筑布局特点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沿黄河流域,由于远古时期河水泛滥,长年水流冲刷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冲沟,从而形成了千沟百壑的独特地貌特征,即使现在仍广泛分布于沿黄河流域的银川、兰州、西安、郑州等城市周边地区,沿陇海线一路西行,远远望去,灌木与乔木在沟壑里相互掩映,窑洞点缀其中,形成了沿黄河流域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中国传统生土窑洞民居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人工与天然的有机结合。历经大自然数千年的磨砺后,我们的先民们将沿壁开挖的单纯栖身洞穴,逐步完善成多种形式的精美窑院,并利用自然台地的形式在整修后的窑顶土地上耕种庄稼、蔬菜、瓜果等经济农作物,成为耕地覆盖下的低能耗住宅。人们这种历史悠久的基本居住方式亦并未对土地有过多占用,且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经济实用。

受此启发,我们产生了利用建筑物顶部面积甚至包括建筑物四周立面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采用现代化农业的种植方式,生产包括小麦、蔬菜、花卉等浅根系植物,以期减少城市扩建对农业土地占用造成的不利影响。从现代建筑理论来看,屋顶大面积绿化,夏天可吸热防晒,对改善建筑屋顶的隔热性能有显著作用;冬天屋顶上的种植层,又起到了保温作用。城市建筑屋顶植被化,不仅扩大了绿化面积,而且,改善了建筑物的热工性能,起到了建筑节能的作用。

当然,屋顶种植农作物的明显缺点就是夏收、秋收后存在一定时间的植被缺失,其它种类后续农作物的快速补充较难实现,有待于植物学家、农业专家的技术支持来加以解决。

为充分利用光照对农作物的有利影响,建议低层联体成片建筑物应由南向北利用地势高低形成的自然台地台阶式递进增高建设(图1)。城市群落式中、高层建筑物也应遵循南边建筑物不应遮挡居于北边建筑物顶部阳光的建设原则,或群落错位配置,以利于建筑物顶部的农作物生产基地的自然采光。

为和现代农业的种植理念接轨,城市建筑物顶部的农作物生产基地可以采用农业科技园的建设模式进行设计规划。除开放式的轻、重型种植屋面外,还可引入透光温室,采用雾化、喷灌、滴灌、无土栽培等先进种植技术实现农作物的多品种、多层次、多批次、反季节、高效益的生产模式,实现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持两者良性有序成长。

农作物覆盖着的住宅,蕴含绿色环保、舒适节能的立体开发空间,建筑被还原为绿色,居民同建筑上的植物一起去感受大地之母的关爱、体验大自然在屋顶上的春华秋实。

3 建筑物顶部平台构筑农作物生产基地设计规划要点

考虑现代建筑物顶部结构特点,防水、隔热层及其承重结构的物理要求,结合基地宜作统一模式设置,目前以平顶建筑进行尝试性规划说明。

以屋顶透光温室为例,首先,可根据建筑物的方向加以取舍。选择朝向坐北朝南,长向为东西方向的顶部面积较大、有直达顶层的顺畅通道,长宽乘积总面积较大的平顶建筑为佳。考虑高空作业的安全因素,沿建筑物顶部矩形四周向里内缩1.5m∽2m作为平台基地透光温室的外部养护通道,楼顶四周还应设置不低于1.2m高的防护栏。

其次,基地透光温室的南面采光墙的高度应低于北面采光墙的高度,形成北高南低约呈15∽30°的坡度,以利于雨季雨水下排及顺坡顶流入下沿的收集管道汇入平台上的蓄水箱内合理利用雨水,温室东西两面同样用采透光墙加以封闭,并根据跨度要求及高空风力大小对温室进行隔断、加固,台风频发地区及季风强烈区域不宜在高层建筑物顶部设置温室。

考虑中低层建筑物入住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需求,兼顾居民住宅的厨房、卫生间通常设在北面的特点,经预留管道可在北面的采光墙上沿坡度设置双联排太阳能热水器,在满足居民及温室正常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双联排太阳能热水器尚可作为北面养护通道的遮阳篷使用。大面积透光坡顶上可穿插铺设太阳能电池收集电能,以满足透光温室的夜间照明、换气扇通风换气及植物培育夜间人工光照的需要。为避免夏季昼间温室内日照光线过于强烈导致温度过高的问题发生,除在温室内加挂黑色遮阳网、换气扇通风外,尚可开启温室四周采光墙上的窗户以有效通风降温。

关于基地种植的基质材料有两类供选择,一为在屋顶开放式的低成本轻型种植屋面,种植植物体型较小、对温度和湿度适应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的小麦、花草、无公害蔬菜类的轻质营养土基质;二为在屋顶温室内多种培育器皿中较高成本、种植高附加值观赏型经济作物如奇花异草的营养液,可据需选择。

因建筑物顶部将有较为频繁的人员活动,所以,建筑物顶部承重结构的物理强度必须重点考虑,平台的防水、隔热层等应结合建筑物统一设计规划,具体可参照由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编制的《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的要求,为种植屋面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提供依据,以达到节地节能、改善区域环境的预期目标。

4 在屋顶上筑就空中花园和体验田园生活健身乐园

目前,屋顶绿化在西欧的法国是作为城市氧吧推出的,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为城市穿上绿衣!拥挤的城市已经没有土地建更多的公园,可城市需要绿地来改善空气质量。于是,建筑师和植物学家想出的好方法就是――立体绿化,绿化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向空间要绿地。

法国有些正在建设的建筑项目在设计之初就把外墙和屋顶绿化问题考虑了进去。这种做法大有流行的趋势,前景非常广阔,因为它对改善环境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首先,它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可以隔热降温。加拿大一项研究证明,如果多伦多市60%的建筑物屋顶都种上绿色植物,整个城市的气温可以下降1∽2℃。其次,屋顶绿化可以节能,人们可以少用空调,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三,其可以减少噪音,起到隔音墙的作用,还能吸收一氧化碳,释放氧气,益于人类身心健康。

人们通常认为植被对建筑物有破坏,因为潮湿,其实不然。比如外墙绿化是把植被

种在一层聚酰胺纤维上,它与墙壁之间由一个金属架和一层聚氯乙烯板隔开,可以解决潮湿问题。不仅如此,绿色的植物墙还使墙壁少受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免受风吹雨打、严寒酷暑的侵袭,从而对墙壁起到保护作用。屋顶植被还可以吸收雨水,减缓城市的排水压力,建筑物传统防水系统的寿命可以从15年延长到30年(图2、图3、图4)。

法国目前每年绿化15万m2,德国则高达1400万m2。德国有40%的城市都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屋顶绿化。瑞士也从1994年开始要求城市所有大型新建筑物一律都要绿化屋顶。

除了加拿大和北欧一些国家,就连中国也开始重视建筑物绿化问题。北京准备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在30%的摩天大楼和60%的楼房进行绿化。该篇文章特别提到了这点,看到这里让我们颇感欣慰。

当然,对城市中大型公共建筑设施的屋顶绿化环境精心设计建设,其良好的社会公益性、突出的景观性将更具震撼效果。如波兰华沙大学新图书馆以“树林中的城市”为主题构筑的屋顶花园,优美典雅,被誉为欧洲最大、最漂亮的屋顶花园。

华沙大学新图书馆总占地面积3.4hm2,周围花园面积15hm2。总建筑面积约6.4万m2,地下2层,地上4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组合外墙以15cm厚混凝土墙体与玻璃幕墙结构和自然氧化绿色铜板共同组成,屋顶为植被和钢结构采光天窗。主体设计为楔形掩土建筑,不很高但体量庞大的主体被置于屋面上的植物园花草所覆盖,呈斜面的坡上芳草青青,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图书馆外墙面爬满了藤蔓植物,屋顶和后院形成的大花园面积超过1万m2,植物覆盖面积超过5000m2。花园里种满了灌木类花草和攀援植物,缓流的小溪与欢快的瀑布遥相呼应,小溪的中段有渔塘和人工小喷泉,辅以小雕塑及围廊点缀,有时还能看到鸭子或游于渔塘,或在灌木中散步,洋溢大自然的和谐恬静气息。其屋顶花园根据植物的风格、颜色及特色以金、银、紫、绿园命名。金园种植金黄色和橘黄色的花木,有连翘、金指、灌木洋梅、日本秀菊类金垛等,攀援植物有金色的佛尼吉利亚铁线莲,边角种植了西伯利亚矮灌木、日本伏牛花及各种翠柏类植物(图5)。银园以银色花草为主格调,基本植物为银色矮山松、刺柏和装饰风格的牛毛草、银须草等。紫园种满了紫色的丁香、牵牛花、蔷薇、锦带花、铁绣莲、野生百里香及冰树等。绿园主要以四季常青的灌木、乔木及绿地点缀。

现在,围绕屋顶花园中心分布的金、银、紫、绿四个不同风格的花园已成为华沙市民及大学师生漫步欣赏、交际休憩的理想之地。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花草树木、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都离不开大地之母的无私眷顾。在不断进化过程里,一切有生命的――包括人类,在冥冥之中,已被上天悄悄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现在我们所知晓的那就是基因。

中西方的保健学家和自然主义者都提倡小孩子要常玩沙土、赤脚走路、到森林中去,甚至建议成年人也不妨如此,因为这样做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亦即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地气”之说。

“沾沾地气”的这种需求,是蕴含在潜意识当中身体呼唤健康的一种渴望,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大自然给人类所留下的特殊印记。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包裹下的都市人,隔绝了与大自然――大地之母的密切沟通与交流,都市人更需要经常“沾沾地气”,找回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的平衡、和谐、恬淡的生活方式。因此,经常到屋顶上的“屋顶”花园或农业种植园里“沾沾地气”或亲手劳作,体验大自然在屋顶上的春华秋实,将为都市现代人提供一种十分有益的生活方式。

本文大胆提出农作物覆盖城市住宅以期缓解城镇建设侵占耕地的论点,希望引起业内专家、学者的重视,以呼吁国家的建设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联手从政策层面上进行宏观调控。解决城市建设侵占耕地的矛盾须从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及从技术手段上给以研究解决。建议国家建设主管部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规定建房单位在该建筑物四周和顶部偿还等于或至少接近基地面积的绿化或农业种植面积,从而真正有效缓解城镇建设侵占耕地的矛盾。

第9篇:生态建筑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生态住宅是现代生态环境背景下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筑住宅设计过程中,生态建筑设计理论的应用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生态学、建筑学、建筑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结合经济、社会、环境、能源、技术等多方面的系统化要求,通过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对住宅建筑的室内外居住环境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与评价,从而确保住宅建筑的生态化发展。

2生态建筑及理论的概念和特征

2.1生态建筑的概念

本文认为生态建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在狭义上,生态建筑指的是具体的建筑,是指把生态学原理融入在设计、应用、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与人类、自然环境等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建筑;广义上来说,生态建筑理论是抽象的,它从建筑学理论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实物层面,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建筑产物应有可持续发展性构建更加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建立统一和谐的关系,实现环境、人、建筑的相互和谐;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人类、社会、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实现建筑生态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生态建筑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方法与原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达到社会人、建筑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2.2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上提出的,生态建筑在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中详细地考虑了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论,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就建筑设计、建设及使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舒适健康;实现建筑的使用中高效、无污染、低耗它是以自然为基础,加以科学合理的人工创造,创建统一和谐的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的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在建设过程中使生态建筑的地域性很明显。这种地域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生态建筑与气候、地理等实体要素的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人文、历史等抽象要素的统一。生态建筑其本身即实体元素,实现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地域自然要素特征相适应,同时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部分和参与部分,必然要求与地域历史、人文要素特征要相适应。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要求设计要尊重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建筑生态理论的最好实践,这个过程也赋予了生态建筑的一定地域特性。

3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3.1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3.1.1自然环境

取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无废无污染的最终重回于自然是生态建筑理论的核心内涵。生态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有机体,这就要求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要建立起良睦循环;自然环境中的诸多种因素也影响制约生态建筑的实现

3.1.2技术环境

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应有良好的技术环境做前提保证,为实现建筑生态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从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到生态化选材以及生态化材料加工处理,再到各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资源能源在生态建筑使用中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到生活废弃物的废弃处理和再生利用等,解决这些关乎到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都需要相关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

3.1.3经济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也会或多或少地受经济环境水平的影响。在经济水平发达程度较低、相对滞后的地域,即使生态建筑理论的引入,有了完善合理的建筑生态化设计,因缺少与之相应的经济环境,建筑的生态化也无法得以实现

3.1.4人文环境

生态化建筑就是要为人们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舒适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显然要合理、周到、细致的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化建筑设计过程中把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更好的融入进去,使建筑在生态化更好的反应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3.1.5社会环境

高污染、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对建筑合理科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增加,建筑设计中生态理论的应用己成为社会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使建筑成为了涉及生态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学科的复杂工程,只有生态学原理都贯彻于建筑所涉及每个领域之内,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3.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方略

3.2.1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地域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使得建筑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不可单一遵循固定的设计模式,要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设计方案要力求实现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完美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原有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中,实现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把建筑融入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设计手段,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群体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实现建筑生态化

3.2.2优势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

作为一个生态建筑的设计师,在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环保节能的同时,更应当在设计中把不同地域的种种优势能源的利用体现出来。比如频临海面的建筑群,这种地域优势极大地使它拥有巨大的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潜在能力,设计人员可在建筑群楼顶增设多作座风车,在前方呈矩阵型排列多组太阳能电池板,与此同时,可配备智能电网,使电能有效合理储存,采用交流配电柜与并网逆变器还可以实现风能和太阳能之间相互发电,使优势能源在建筑群体中得到高效利用。

3.2.3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过程可采用生态建材,选用建筑材料改善建筑群体节能节源的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污染;还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广泛使用地方性建筑材,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和地域性的建设。在我国许多传统建筑很好地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独到好处居民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弃料用建造屋体,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这就是建筑生态化地域性设计的典范

4结语

我国建筑生态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建筑设计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实践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建筑设计师们要对生态建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各地在资源、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实现自然资源的因地制宜、生态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中有效融入生态化建筑技术,实现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钲日 .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2] 张强 .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 [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