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

第1篇: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2017-2020)

为更好地组织我校各种教育教学科研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举行讲座、教研组学习、印发学习资料、网络、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德育活动以及进行校内外的交流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现代教育模式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特制定以下德语科研工作奖励制度:

一、学校不定期举行各种讲座。通过讲座进行教育新理念的学习、科学育人方法、教科研经验的推广等。

二、教研组学习活动。

各教研组每月组织一次学习,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讨论学习一些教科研的经验成果等。每次活动做到有计划、定时间,且要认真选定内容、定主讲人、定讨论题。

三、校内交流。

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德育教科研交流,对我校的德育课题研究、教育教学论文及其它教科研工作进行交流,使大家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有所认识、不断提高。

四、对外交流。

积极参加地区级及以上教科研活动,加强德育信息和德育工作交流。经常走出去或通过网络,学习先进教科研经验,以促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着正规、科学、深入的万向健康发展。

五、充分利用学校德育网站进行教科研工作的指导和交流。

六、每学期收集优秀德育论文、案例进行汇编,便于学习交流与推广。

七、德育教科研成果归档制度。

凡我校的德育教科研成果材料,如获奖论文、发表的论文、开发的校本课程等须及时向德育室申报归档。一方面作为学校档案保存;另一方面也用于作为奖励的依据。

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者,学校要以不同形式给予奖励。注重自身修养严格自律,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能坚持经常地教师,且周围群众对其都有一致好评的教师可作为师德先进个人向上级推荐。被评为校、市、地区级德育先进工作者,学校分别给记入档案,并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被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师德标兵”,“师德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教师,学校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号召全体教师向其学习。

八、评选办法

先进年级组和优秀年级组长,由政教处组织评定,政教处、教务处提供材料,同意报有关会议审批。优秀班主任及先进班集体由各年级初步评定,政教处、教务处提供相关材料;学生先进个人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评选条件和分配名额,由班级民主初步评定,年级组同意,报学校德育处审批。凡受国家、自治区、地区级表彰的先进个人不再受校级重复表彰,凡受校级表彰的不再受年级组重复表彰。

九、表彰方式

校级评选的先进集体或个人每年在毕业典礼或开学典礼上表彰一次。年级组评选的先进在年级组进行表彰。国家、自治区、地区级表彰按上级要求进行。

第2篇: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一、激活教材资源

品德教材本身体现了开放性、生活性,它既有简明的活动提示,又有生动的活动模块。师生可以凭借教材架设对话的平台、实践的园地,引发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如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有活动角、聪明谷、计划书、小调查等内容。在活动角板块的预设中,笔者就先让学生在课前找一找有几种途径可以知道天气情况,要求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交流时,师生总结出了了解天气的方法并现场实践。学生得以学以致用。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立足学生的实际去读懂教材,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才能赋予教材现实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激活教材。

二、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之间身心特点、学习需要、知识基础都存在差异,这些为教育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并达成有序、有效的预设目标。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家乡人》时,笔者让学生事先进行了家乡名人采访。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提到了许多家乡名人,还采访到了许多奋战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企业家。笔者及时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与学生聊起了家乡的区域经济、名人成长史,让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刻的感受。

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活动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由感知生活上升到生活经验,实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三、选择生活资源

品德教材呈现的是一种儿童文化,这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最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把教材中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进行对接和碰撞,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实现自我建构。

有一次,一只飞不高的小麻雀被生活老师逮住,用毛线拴住小脚,当礼物送给了一个最调皮的学生,“礼物”的主人洋洋得意。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乘势引导:“如果你收到这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呢?”教师让学生尽情发言后引导:“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怎样想?”学生议论纷纷、真情流露,直到“礼物”的主人被学生们簇拥着放飞小鸟,学生们才露出了笑容。

可见,有选择性地把一些生活资源引进课堂,不仅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还有利于学生的品德发展。

四、引入新闻资源

新闻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贴近并反映着儿童生活。

例如教学四年级《我们的民风民俗》时,教师引入《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调整节假日放假办法有什么意义?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和浓浓的亲情。这些资料突破了教材的局限,以新闻的时效性、丰富性,使教材更加生动,确保了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学生的理解、感悟和发展。

五、整合活动资源

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要有效组织教和学的中介活动。

1.课外延伸。鲁洁教授认为:“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儿童用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在“温馨一家人”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给小树画树叶,学生回家每做一件家务事或让父母开心一次,就能给小树画上一片叶子。在几周后的反馈交流中,有一学生说:“我画了五彩的树叶,因为我让父母开心的事是五彩缤纷的。”多么精彩的话语!

2.主题体验。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从外在规范走向自我觉醒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引领和集体生活的规范,更需要在自主的实践中体验和生成。皮亚杰将“活动教学法”视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笔者结合品德学科的教学,以教材为依托,设计了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体验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择要介绍“4S行动卡”:“4S”是四个“十”的简称,具体是交十个知心朋友,养成十种好习惯,做十件对人、对集体有益的好事,争取获得十项有意义的成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每位学生发四张不同颜色的4S卡,分别为交友卡、习惯卡、好事卡、成功卡,作为每一次行动的记录。期末评选“4S”行动积极分子。“4S”行动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并以此为载体,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六、开发校本资源

实践告诉我们,开发适合校情的教材,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的校本教材;二是根据活动即时生成的活动材料;三是指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1.校本教材。为细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我们对照《守则》和《规范》,分别编写了我校《小学生日常行为细则》《小学生日常礼仪细则》《小学生日常岗位职责》。每一本手册均由学生自创儿歌组成,并注上拼音,读起来朗朗上口,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活动材料。在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结束后,会生成许多文字材料,合理使用这些材料,可以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情境,建构自己的道德认识。如为进一步细化学校安全管理,师生共同编写了《校园安全十知道细则》。音乐教师还为“十知道”细则谱曲,学生在童谣的唱背中,体验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自救自护知识。

第3篇: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为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验收,镇中心校于2020年11月19、20日抽调力量组成督查组对县前十名和后十名的镇中、青中、树中、江中、干中等五所中学及江潭完小、煤矿完小、昆仑完小、大塘完小四所完小的校容校貌、均衡发展资料、功能室、校园文化建设、后勤设施等方面进行了第二轮督查,现将督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各单位领导工作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按照督导评估四类21点分工责任到人,加强了力量。材料扎实,数字逻辑关系严密,文字、数据、图片各种材料具备,能按照教育局的封面和装订要求对封面进行了更换,新增了10、11月各项资料,重新进行了装订。 材料整理更加精细。干中、镇中、江中、树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投入大,全部换新。学校核查表、学校达标情况表、问题清单交表及时,数据准确、数据逻辑关系吻合、问题整改到位。

二、教育均衡发展资料扎实,装订美观

1、各校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科学的分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四项21点逐项落实好。迎检材料规范齐全,各校都在第一次督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和理顺。开学后教育局举办的和参加上级各种培训证书复印件、学校的各种活动资料都能装进了材料。资料、佐证材料、图片齐全、数据逻辑关系严密、装订顺序与县指标顺序一致。其中镇中、江潭完小资料最为突出。

2、各校资料员加强了训练,能对各项数据熟记于心,检查时对答如流。镇中尹华恩、江小卿萍最好。

三、功能室及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室建设

各单位都能按照“一表清”的要求,完成了功能室布置,标牌、功能室资料(器材登记表、使用安排表、使用记录、报损记录等)、制度、职责上墙、器材摆放整齐,柜卡、物卡准确,拿取器材快速准确,学生实验报告摆放有序、消防设施齐备等。大塘完小图书和仪器重新进行了整理。

1、场地设施规范:镇中、大塘完小、树林中学、昆仑完小、江潭完小。

2、资料齐全。室牌,各项计划、总结,使用记录,实物台账等上墙、归档。其中镇中最到位。

3、各室使用率高。如镇中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经常使用,有特色。

4、各单位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心强,迎检时,每个功能室都有具体管理人员及时到位。

5、大塘完小有专门的美术室,使用经常(痕迹明显),资料整理好,布置美观,管理员迎检素质高,学生作品栏张贴美观、档次高。

6、树林中学、江潭中学劳技室有制作工具。

三、校园文化建设

各校都认真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秉着“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让每一幅图画都能会意”的环境育人理念,先后投入资金,美化了校园环境。室内外的墙上挂上新的了校训、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名人名言等。通过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培养了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学生养成教育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一次检查后,干木中学、镇中、树中又投入资金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镇中学本期还制作了2处校园文化墙和19个宣传窗,整个校园文化生活的品位得到提升,不仅优化了校园环境,还增添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准备时间长,花费精力大,但个别学校还存在许多软肋:

1、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交流比没达到省级要求10%的标准,个别学校交流比为零,缺教师交流花名册。5%培训经费,佐证材料不够。

2、个别学校在中心校第一次督查后,没有行动,这次检查时,材料仍只做到九月份。

3、个别学校经费花的少,材料做得太简单,图片和佐证材料不够。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原来的老样子,有两所小学材料封面不符要求。

4、个别学校的课表与部颁标准有差距。

5、个别学校领导、资料员对学校资料与数据不认真去记,这次迎检时不能一口清。

6、学生养成教育有待加强。

7、个别学校伙食费公示,与实际有差距,留样柜为单锁或没锁, 依然有部分菜堆放在地上。食堂卫生不够。

8、部分学校功能室资料不完整、混装,缺计划、总结,活动记录停留在9月中旬。室内卫生没扫,室外卫生有蜘蛛网没打扫。危险化学药品未上锁,仪器柜缺柜卡,实验室未通水等。室内设施简陋,体育室器材少,科技室无工具,无学生作品,实验报告不够或没整理装订。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已坏,无法使用,美术室洞膏模型上满是灰尘,模型残缺破败。功能室与教师宿舍有冲突。

行百里,半九十。办法总比困难多。要不断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目标。雨露润花蕾,温馨满校园。我们洞江教育人在迎接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检查工作中,将以这次检查为契机,用我们智慧和勤劳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塑造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文精神,丰富人生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引领学校不断走向卓越、走向辉煌!

第4篇: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英语教学

思想道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如何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结合,在平常的学习中向学生点点滴滴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外语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所不同,它以外语材料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化,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兼有的双重性质。所谓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素养,培养语言技能与语言思维能力;所谓人文性指外语专业课程同时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以教材为基础,发掘教材的内涵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现行教材的编写基本都注重语言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教师应从这些内容中挖掘出思想道德因素及人文素养因素,以教学材料为载体,适度的在教学内容中深入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如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高级英语课程,以国内高校使用比例较高的《高级英语》(张汉熙,王立礼)为例。教材第一单元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讲述了1969年横扫美国南部造成严重伤亡及破坏的飓风Camille来袭时,Koshak一家与飓风搏斗的故事,文章看似以自然灾害为主题,实际的主题是人类与自然的抗衡。飓风过去后,Koshak一家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但万幸的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幸存下来,文章最后以奶奶的一句话结束:When I think of that, I realized we lost nothing important. 教学中对最后一句的分析和讨论必不可少。现代社会的繁荣,物质生活的丰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迅速更新不可避免的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变化,对物质的追求和崇拜成为很多青年人生的追求目标,过度的攀比扭曲了应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学生缺乏人生阅历,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结合全文,课文最后的一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物质是虚幻的,随时可能离去,但永远会陪伴我们的是亲情和友情。当代的社会环境极易造成现实中人们的生活重点趋向于物质,忽略精神及情感的追求。但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人们会逐渐意识到:只有精神和情感的富裕才是永恒。

二、教学素材灵活选取

有些课程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有思想内涵,既满足学生兴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在课堂讨论。如英语写作课程,该课程教学环节比较灵活,不需受限于教材,写作前往往需要引导学生做brainstorming的活动。教师在选题时最好能够选择既符合学生兴趣,又能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话题。比如,在学习说明文的分类写法时,要求学生讨论不同生活方式。在学生积极讨论中老师看到了年青人眼中的世界,了解了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学生的习作中有相当部分都流露出对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向往。之后教学中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E.B.怀特在Newyorker发表的The Three Newyorkers一文,鼓励学生从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不同生活,以及不同生活状态中的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追求物质生活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忽略了精神世界和思想层面的提升将会使物质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不能长久。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努力去发现周围美好的,令我们感动的事物,做一个感情丰富且洞察力强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领悟语言带来的美妙。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推荐学习材料并监督促进

网络的发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社交平台的发展也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交流场所从以课堂和教室为主增加到了随时随地社交平台的即时交流。科技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新的科技来服务于教学。例如组建班级的课程交流群,如微信群,QQ群。在群力定时推出某一主题的学习材料,并将此材料作为纳入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小环节对学生进行考量。材料的形式各样,比如音频,视频,文章,微薄微信转贴等等;考量的形式灵活多样,比如讨论,口头小报告,书面习作等等。以听力材料为例,听力的提高仅依靠课堂和教材是远远不足的,课堂时间有限,教材内容有限,课后坚持不懈地训练才是关键。网络提供的语言材料丰富多样,美剧、演讲、公开课等等都是优秀的学习材料。学生没有针对性没有目的和鉴别力的去选择,教师很难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对材料进行分类,按计划定期在交流平台。在选择材料时同样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教育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出发点。

总而言之,在语言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语言教师不应当忽略的问题。应在充分发掘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各种现代化的媒介和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按照英语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第5篇: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挖掘 生活化 课程资源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05-02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着重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丰润清新自然的品德田园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最好不过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盘活生活资源,将生活的江流引入课堂,将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融合,努力挖掘身边的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和学校资源,让品德教学因多样化的生活资源而焕发生机和活力。怎样才能营造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触摸学校生活,攫取动人镜头

触摸学校生活,攫取感人镜头。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校园生活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悉心体察,深入挖掘,就能采撷到绚丽多彩的花朵。

1、活用校园之人

人本身就是最丰富的活资源。把人作为最具活力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课程资源,而且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家长和社会人士同样都是一种课程资源。

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我就是我》一课时,因为我是借班上课,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上课伊始,我在大屏幕呈现了我与该班班主任的照片,让孩子们说说照片上的哪个人是我。孩子们一眼就看出来了。接着我又追问,让孩子们找找我与他们的班主任有什么不一样?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从我们的穿着、外貌、配饰等等说出了不一样的地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物入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选用校园之景

校园环境是师生在学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大依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使它成为活教材。学校里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校园文化。那一草一木、一场一室,都能成为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例如:教学《春天的歌》,我设计了“寻找校园的春天”这个环节,带领学生到学校校园里看一看、找一找,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了解春天。让学生通过找春天的活动,发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

3、巧用校园之事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很多同学目睹它发生的经过,充分挖掘这类事件潜在的教育因素,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如上《集体的荣誉》这一课时,老师选用了这样的事例:①、检查包干区卫生时,A班的一位同学把自己班包干区内的垃圾踢到隔壁B班的包干区内。

②、C班的一位同学没戴校牌,怕被检查员扣分影响班级六项竞赛的成绩,就叫班里的一位同学引开检查员的注意力,自己乘机溜进校门。

③、D班的一位同学没戴红领巾,就故意说成是E班的。

④ ……

针对这些学生常见的事情,引导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引感体验,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怎样才是为集体争光,怎样才是真正珍惜集体的荣誉,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二、延伸家庭生活,捕捉浓情瞬间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家庭是学生道德成长的摇篮,家庭生活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因此,品德教学应该向家庭生活延伸,把儿童家庭生活中生动鲜活的材料,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既能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能很好地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1、挖掘赏心乐事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有爸爸妈妈呵护,爷爷奶奶疼爱着。而爸爸、妈妈的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如:《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师引出话题,在你生病的时候,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在你放学回家晚了时候,你和父母之间肯定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感人的故事。请你说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本课教学采用了交流对话的的方式,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让真情在课堂中流淌,为本课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情感基调。

2、提炼温情时刻

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只有将儿童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才能唤起主体积极主动参与体验的欲望,才能促进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

例如:执教《家庭树》时,开课后,借助于神秘的大树,通过欣赏照片,唤起学生对家庭美好生活的回忆。这些照片,都是教师课前向本班学生收集的,有的是家人旅游时照的,有的是全家福,但都是学生与家庭成员的合影。每一张都记录着儿童家庭生活的一个片断。在课堂中再次看这些照片,一股浓浓的家庭情感便油然而生。此时,孩子身在课堂,心却飞向了亲情场景。在情意浓浓的情感磁场里,孩子们激动地讲述着故事,幸福地回忆着往事。

3、演绎精彩生活

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如在教学四上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第2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对父母对我们的无私付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更懂得了要孝敬父母。通过表演,让生活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融入社会生活,搭建沟通桥梁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品德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1、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信息丰富、生动形象、交互性能好、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借助网络多媒体的外力,搜集生动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努力让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

如一教师在教学《社区的文明》这一内容时,就利用社区这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社区卫生环境现状的资料(照片、新闻报道、录像资料等);课堂上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等。从图片、数据等资料中形象又具体感知社区卫生环境现状,还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2、开发本乡本土资源

家乡的山水风俗人情人文景观等,经过饱蘸情感笔墨的点染,都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中的《我来做个小导游》这一课为例,教材要求学生多方面地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括苍是一座历史文化深厚,自然风光旖旎的的生态小镇。用两堂课的时间来了解家乡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只能是浮光掠影。因此,我把学生分为“文献研究小组”、“网络信息小组”和“采访小组”等不同的学习单位,各有侧重地进行搜集资料活动,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搜集有关图片,复印有关的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分组搜集资料,考察走访,分析研究,汇报交流,对家乡的名胜古迹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个活动中也产生了“我爱家乡”并“为家乡自豪”的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品德教学要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引入生活之水。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让充满生活味的教学给思想品德课涂上“七色彩虹”,使思想品德课在迷人的生活味中烁烁生辉。

参考文献

[1].《“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 王建军、叶谰 《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

第6篇: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品德教学时空的拓展,唯有在学生无限的生活空间里,学生的发展才具有无限可能。因此,构建基于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综合体系,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善下课前功夫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密切相关。而课前准备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也是教师。所以要想保证课堂的实效性,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一)学生调查

品德教材看似只有几段文字、几张图片,但实际上其容量是巨大的。课堂上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必将枯燥无味,所以课前功夫要下足。而作为考查学科,品社作业不应加重学生负担,而应开展查一查、问一问等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引领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前调查中,让学生在平等对话、情感交融中打造高效课堂。

例如在执教《叔叔阿姨辛苦了》一课时,课前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身边的劳动者虽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只是表面的。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小记者在行动”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学生对于身边的劳动者有了新的认识。在交流环节,每一名学生不仅是调查报告的实践者、倾听者,更是参与者。每个学生展示完调查报告后,笔者都会追问其他学生。这种对话式交流,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苦乐,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二)教学准备

品德教材有些内容学生并不熟悉,或者与学生关系较远,凭借空洞的说教是不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如教学《伟大的先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设计了“通过故事了解孔子”这一环节,找到了不少视频资料,既有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也有影视精品,还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在取舍时,笔者果断选用了后者,因为这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会让学生感到亲近、有趣,甚至是温暖的。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也特别喜欢这一故事,真正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只有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让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源头活水”,真正让学生得到真感悟、真教育,才能够让品德教学变得高效而精彩。

二、精下课上功夫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走向生活,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

(一)生活教学,激发经验

要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学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所以,在教学时,笔者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一年级的《迎春节》一课时,笔者没有按照惯例让学生先看课本,而是和学生开始了聊天。“同学们,你们觉得春节什么事情最有意思?” “我最喜欢放鞭炮。”一个男孩率先发言。“我最想收压岁钱。”另一个小男孩有点俏皮地说,教室里一片沸腾。看到学生喜形于色的样子,笔者马上“乘胜追击”。“谁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一个女孩自信地举起了小手,她有声有色地讲述了“年”的传说,赢得小伙伴们一阵热烈的掌声。“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情很有趣呢?”笔者继续把“球”踢给学生。“吃带有钢蹦儿和枣子的饺子。”“看花灯。”……学生七嘴八舌,说得热火朝天。聊天般的师生对话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搭建了宽松、民主、愉悦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间的平等、生生间的亲密,为学生直接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营造了最融洽的氛围,实现了品德课与社会生活的无缝对接。

只有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基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水平,才会真实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思维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二)活动教学,妙趣横生

活动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品德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缤纷多彩的活动设计,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难免会出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恶果。教师在组织活动教学时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实效设计,关注学生的全员发展,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德性成长。

在教学《做生活的小主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设计了“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份难度相当的口算题,通过前后两次计时做题并比较两次数量、质量,学生惊讶地发现第二次不仅做得多,而且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

一个看似平常的“感受一分钟”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亲历中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从而内化体验,并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珍惜时间的方法:集中注意力、自我提醒、设定目标,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巧下课后功夫

(一)社会实践类活动

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教学完《我能做好》一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虎队行动”,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学校周边或社区,调动多种感官(如闻一闻、听一听、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摸一摸等)发现并解决问题。如对于学生汇报的小区乱扔垃圾问题,学生们最后解决方案是通过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或写一封倡议书,或给当地干部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来解决。从活动反馈来看,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初步认识了社会,有助于形成他们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观察记录类活动

这类课后作业是学生最喜欢参与的类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实现知行统一。

例如在教学《春种忙又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并填写书上的种子生长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下种、小苗破土及长叶的日期、形状。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汇报自己所种植物的生长情况,交流种植经验。

这种在课后采用观察记录法的方式来开展的实践探究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

(三)资料收集类活动

品社教材就像一个生活小百科全书,是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但囿于篇幅,无法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丰富见闻,增长见识。

第7篇: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一、联系实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品德课是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辨知真假、善恶的重要途径,并逐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知识丰富的社会人。我们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社会,看他人、看自己;然后自己动脑思考,并把自己的感受发现与别人交流。课前,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有要求的引导学生分组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生活实践活动,安排学生扮演小调查员、小记者,让学生亲自到社会去发现问题,辨别真假。课上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素材就很丰富了,上课就有了动力。如三年级(上册)12 《家庭的记忆》一文中的“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先让学生在课前完成采访,了解家庭过去的事,感受家庭的变化和发展。再如在教学《钱该怎样花》的时候就可以安排学生调查家庭成员想买的东西,并分析哪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是暂时不能实现的?想想为什么?学生通过调查分析他就会有自己的思想理解,对钱该怎样花就会有初步的认识。另外在教学《美丽的生命》时,我课前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寻找生命,记录它的样子,及自己的感受。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体会会更加具体,更加丰富。

二、品德课课程导入生活化

小学生的兴趣浓厚,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生事物表现出了超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教师就应抓住学生的兴趣浓厚的特点,帮助教学,效果显著。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更是学生获取新知识、认识新生事物、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氛围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和最佳的状态,那么他们就会集中精力自觉地主动的去学习,主动的学习收到的效果比被动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如《美丽的生命》一课就可以从孩子们课前发现记录的生命入手,通过孩子们的交流讲解展示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拓展书本知识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社会。社会知识包罗万象,社会知识丰富多彩,社会知识千变万化。而书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又归宿于生活。而儿童品德的形成也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为此,品德课的教学应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教师要不断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关注学生新的兴趣与爱好,及时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让每节课都以兴趣为引导,切实走入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来丰富和关心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立足与于教学目标适当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使教学与时俱进。教学的空间也不能仅限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区与社会延伸。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以生活为中心的思品教育,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家庭、社会,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力量。

四、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利用教材中的知识与创设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分小组讨论、填写,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思维得到拓展,视野宽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教材中的问题,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是儿童交流的乐园与沃土。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再是单纯的倾听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变成了参与者。并按照课本的主线,引导学生用大脑能选择,会判断,自己去操作、创造教材。甚至还可以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可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可激励学习方法,有的可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行动结果的再分析、再展示;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有的是全班“公约”……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让学生用书写、口头讨论、绘画或把实践活动时的活动照片、查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等形式完成。从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发展思维。

六、安排课后实践活动,达到温故而知新

第8篇: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一、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出发,选择幼儿科学探索的课题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确,对于幼儿来言,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是他们每天能遇到,每天都会做的事。水是幼儿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幼儿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幼儿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幼儿们经常都接触到了水。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又有哪些特性?幼儿们却不一定都知道,她们对水的认识只是表面的、肤浅的。要让幼儿们对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进行引导。幼儿天生就爱好玩水,她们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问题。如: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有些东西放在水里就化了,而有些东西放在水里就不化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喜欢探索水的秘密,对水的变化感到好奇;能用多种感官感知水的特征有水的溶解现象,大胆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了解水的作用,有节约用水的行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幼儿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幼儿不断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提供多样、适宜地操作材料,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动脑思考,才能获得知识。幼儿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自己去摸摸,去摆摆,不像小学生那样规矩、听话,凡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去看才会相信。因此,我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在准备活动材料时,特地为每个幼儿都准备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操作的物质材料,目的是让幼儿们在活动中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参与,人人都亲自观察,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以此诱发孩子们的创造潜力,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

三、注重幼儿探索的过程

让幼儿探索,并不是说不给幼儿一点启发、指导。教师应在他们有危机、挫折时,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那么,活动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相当的重要。教师应善于采用启发性的指示或暗示,鼓励幼儿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幼儿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质量。科技活动教学,正是要求幼儿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培养幼儿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水的特性中,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水是什么样子的;再让幼儿亲自运用多种感官观察、验证自己的观点是不正确。在幼儿探究水的溶解过程中,我先让幼儿认识桌面上材料,猜测这些物质中哪些物质会溶化在水里,变成什么水?然后让幼儿亲自试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四、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同伴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他们分享经验、积累经验、获得方法,还能提高孩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能使幼儿理清思路,更清晰地了解某些事。在探索过程中,语言伴随动作同步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要及时地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如:在幼儿做完“会变的水”的实验探究活动后,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在实验探索过程中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放进杯子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变成了什么水?通过实验操作、相互讨论交流,让幼儿们知道了有些东西放进水里是能化的,有些东西在水里是不化的。幼儿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倾听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第9篇:小学德育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 化学教学 科技伦理道德

 

科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1]。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试论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伦理道德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些伦理问题,如克隆技术、基因技术、生态环境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成为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热点。现代科学教育存在着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致使一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失落、价值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下降。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部分中学生会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走向科研岗位,所以在其中学学习期间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学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均可结合授课内容加强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们去关注科技工作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能够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史实、教学内容、社会热点积极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一)以史明鉴:通过化学史教育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史鉴使人明智。化学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化学科学的演变规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可以供给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素材。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科学追求真理性,因而在科学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鼓励理性的质疑,不断挑战已有的知识体系,发现其中与客观实践的不一致以及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因为具有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波义耳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泽佛尔借助飞秒技术对单分子反应作了大量研究,所得理论与rrkm统计理论的基本假设相矛盾,从而对统计理论的适用范围提出了挑战,创立飞秒化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伦尼乌斯在提出电解质溶液电离理论时受到了知名教授的质疑,但是他坚持真理,用大量的实验事实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也有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化学家没有注意到已观察到的某些异常现象而与化学发现失之交臂,遗恨终生。化学家李比希、维勒没有审视实验中的异常,与溴、钒元素的发现,失之交臂,遗恨终生。化学家不畏权威、敢于怀疑,勇于追求真理、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品质,科学的怀疑精神,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 

科学的探索过程充满了困难。为了研制氟单质,英国化学家戴维、乔治、托马斯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不幸殉难。但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终于获得成功。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开创放射化学新领域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造成了恶性贫血即白血病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2.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在科学创新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化学技术上的发展成就,从两弹一星上天、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到超导材料的研制、纳米技术的应用,再到“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准确回收。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哪一家单位或者哪一个人的努力,是交流与合作的结果。其中,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凝聚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多名学者的心血。居里夫人与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化学家们精诚合作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通过化学教学内容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1.教材本身处处体现着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分子结构,与c60的球体结构等等,它们的和谐,对称,均匀,从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的严谨性;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等等化学中的许多东西都有维持自己不变的天性;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成尽可能和谐的层次和系列,显示了良好的简洁性,自洽性和预见性[3],这是化学理论之严谨性;课堂中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流畅的装置设计,教师的规范操作,它的严谨、准确、有序,都是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很好途径。 

2.联系实际,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为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把许多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科技伦理道德观念。教材中的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实验内容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亲切,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社会责任感、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等良好个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科技道德观念的形成。

如高一教材“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以及人类在改普环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化学在造福人类和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它客观上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保护人类健康的根本措施。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介绍酸雨、噪音、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沙尘暴、大气与污染、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干旱与荒漠化以及城市垃圾等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一些高污染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在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时,也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曾经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就是由于一座氮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有机汞含量过高而导致发生的;肥料化学只注重如何使农作物近期内多产而忽视了化肥的长期使用对耕地的副作用;农药化学只研究什么样的农药能最有效地杀死害虫而忽视其对土壤、江河、动植物以及人的危害作用。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以“毁灭性索取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观念,建立新的伦理道德观,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展望科技发展,培养良好的科技伦理道德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展望科学技术发展未来。在讲授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时候,我们可以介绍当前倍受重视的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洁净、高效的发电技术。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的发电装置,不同于常规电池。其主要原理是:燃料电池等温地按电化学方式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不经过热机过程,因此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能量转化效率高(40~60%);几乎不产生nox和sox的排放,co2的排放量也比常规发电厂减少40%以上。教材与科技发展前沿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技责任感。

4.通过学生实验,培养良好的科技道德体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部分的概念和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和深化。波义耳就十分重视实验研究,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内容的验证,因此,做实验的时候提不起兴趣,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同学为了实验报告得到高分而修改试验数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介绍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梁树权教授的事迹。四十年代他在德国明兴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以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测定铁的原子量55.847,实验结果精确到小数点第三位。他修订了前人的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一直沿用至今。他认真严肃的科研态度可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为增强学生自学和科研创新能力,化学实验应该转变以往性质验证性等单一型的实验,而应向设计型、综合型和科研型转变。如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讨论、拟订可行的实验方案,提出药品和仪器设备计划、实施方案,组织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验,受到小型科学研究技能和智能训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nb

sp;

三、在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中教师起示范引导作用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其科技伦理道德的表现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应该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现代科技伦理规范,做学生的表率,才能鼓励和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道德感。科学的发展是迅速的。因此,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接受和吸收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教师要经常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个人品德、科技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来鼓励和影响学生改变思维方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既能够使学生公正地看待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增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增强仁爱成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为辅。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关于科技伦理道德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3-01-27.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潘勇群.论中学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