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田径教案范文

田径教案精选(九篇)

田径教案

第1篇:田径教案范文

关键词:体育院系 田径 学生 裁判员

众所周知,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竞赛是田径运动的重要内容,田径裁判工作是田径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裁判员的个人能力表现也是顺利完成赛会裁判工作的前提。重视理论及课堂实践学习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田径裁判工作能力是与田径裁判理论知识密切联系的。一方面,田径裁判工作能力是在掌握田径裁判理论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田径裁判理论知识又以一定的田径裁判工作能力为前提,田径裁判工作能力是掌握田径裁判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田径裁判工作能力,就必须加强学生对田径裁判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要运用“个案教学法”,加深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个案教学法”是通过组织典型案例的提问、假设、引导、讨论和评论,达到加深与该典型案例相关的整体事物和现象认识的目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课前必须精心选出案例,如国内外重大田径比赛中,曾经出现过的犯规案例等,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讨论、判断,提出自己的裁判意见,最后由教师归纳精讲。采用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规则和裁判法的内涵,又能培养学生根据比赛实际情况,对犯规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二、重视课堂实践课

课堂实践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针对径赛和田赛两部分进行。径赛裁判法的实践主要有发令、检查、计时、终点等,田赛的裁判法实践主要有投掷类和跳跃类两大类。各裁判实践过程采用分组轮换,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裁判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各岗位的不同分工与职责,使理论学习与裁判实践有机的结合,明确各岗位裁判的方法与原理。

三、增加教学时数

田径比赛项目多,项目特征明显,竞赛要求各异,裁判分工精细,根据规则规定裁判工作岗位种类多达66种,是体育项目中之最。如径赛比赛中,裁判员分工有裁判长、径赛裁判长、赛前控制中心和赛后控制中心、起点、终点、计时、检查、风速、宣告、竞赛秘书等,各裁判组除完成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外,还需在比赛过程中协调配合,以便比赛能够顺利进行。而且田径运动会是个系统工程,从赛前的准备工作(如编排、场器材的准备)到赛中编排记录公告和场上执裁再到赛后资料整理,需要大量人员。各裁判职责不同,工作操作不同。在几个学时中既要传授裁判方法、竞赛组织工作、场地,并提高实践能力,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应增加田径裁判法的教学时数。

四、举办专门的裁判理论知识培训班

因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裁判理论水平,必须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田径裁判能力,改变过去的随意性办班为制度化的培训。首先制定培训三级、二级、一级裁判员的各层次的目标计划,并且根据教学计划,在各年级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级别的培训内容。如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三级裁判员的培训;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二级裁判员的培养;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一级裁判员的培训。并且相对固定每年各等级考试的时间。这种方法对进一步提高学生裁判理论知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五、严格把好考试关

学生毕业时要严把裁判考试关。理论知识是做好裁判工作的基础。因此,平时要求学生多注意裁判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能考出自己真正的理论水平,出的考卷要求:知识全面、层次分明、难易结合、实践性强,让学生的考试成绩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水平。

六、积极培养学生特长

田径运动会项目繁多,分田赛、径赛、全能三大块。田赛又分跳部和掷部,跳部又分高度和远度二组;掷部又分长投和短投二组。径赛分检录、检查、发令、计时、终点、终点记录、宣告等组。全能又分七项全能和十项全能二类。因此,需要裁判员人数众多,多则近200人,少则七八十人。裁判员分工精细,各司其责。因此,除了要求裁判员全面掌握田径规则和裁判方法外,应根据个人特点,选择一项适合自己担任的裁判工作,使自己在该项目中,业务更加熟练、精细。依据这一出发点,我们利用学校和社会上诸多的田径运动会,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具体安排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裁判工作。对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精通某一专项的学生,安排为主裁判或组长;对于字迹工整、有一定书法基础、头脑条理清楚的学生则安排在编排组;对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有一定朗诵水平的学生则安排为宣告员。总之,根据学生的特长,合理安排裁判位置,使学生各尽所能,发挥特长。这样,不仅保证了运动会顺利进行,也显示了体育系学生的水平。同时,使学生的裁判水平、组织能力和快速准确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锻炼。在运动会执行裁判中,每个单元结束,都要及时总结。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防止后面的比赛出现类似现象。比赛全面结束后,组织全体学生裁判员进行总结。总结本组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难问题,并进行讨论。最后,教师给予总结、点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方法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关富余,吴楠.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2

[2]宗春林.论对体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4(4)

[3]王丙振.浅谈体育系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4(5)

第2篇:田径教案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田径教学 现状 问题 可行性对策 建议

田径是任何运动的基础,是运动之母,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有效的手段。田径运动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优势:有利于发展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但是,田径内容过于狭隘、枯燥和单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的现象仍然存在;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念与旧的田径成绩考核方式等也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田径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对无锡地区几所小学田径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在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革小学田径教学的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小学田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对今后学校田径运动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小学田径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无锡八所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进而作出分析,提出今后改革小学田径教学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体育教学与田径方面的国内外期刊、文献等四十余篇,为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

1.2.2问卷调查法。

编制“对无锡八所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的调查问卷”。发放教师问卷60份,其中男教师46名,女教师14名,回收有效54份,回收率为90%;发放学生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5%。

1.2.3访谈法。

我在实习期间接触了大量的小学体育教师,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了他们教授田径课的情况,为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资料。

1.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与整理,并用图表形式反映调查结果,以增强论据的直观性。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小学体育师资的组成结构

从表1可见,目前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尚合理,但性别结构不尽合理,女教师占的比例为1/4。就小学生而言,正处在青春期,尤其是小学女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生理卫生知识相对缺乏,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传授知识,但这常常是男教师不容易把握的。而女教师特有的细心和本身的体会对女小学生具有引导和帮助作用。我认为,应加强小学体育女教师的比例,实现小学体育教师构成的性别平衡。[1]

表2的结果表明,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合理,而且他们的学历结构也基本上达到了大学专科以上的标准。学历结构虽不能完全反映学识水平和能力,但其体现着群体结构受教育的程度,预示着教学和科研的潜在能力,是评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基础。[2]

2.2小学田径教学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

田径教学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直接影响到小学田径教学的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田径课的开设情况、新大纲的实施率、教学进度和教案实施率、田径课内容设置。

2.2.1小学田径课的开课情况。

表3结果表明,小学田径教学基本上能按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开课,开课率为95.25%。但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在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多为短跑、中长跑和跳远。

另外,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小学生课余进行田径锻炼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场地、器材和学习紧、没有锻炼时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由学生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学生课余进行田径锻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学校和学生一起努力,克服苦难,进行必要的田径锻炼。

2.2.2实施田径教学进度、教案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的体育教师都有田径教学进度和教案,但完全能实施的只有57.7%,部分实施的占42.25%。影响田径教学进度和教案不能完全实施的原因,可能与目前小学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场地器材不足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2.2.3小学田径教学的内容设置。

由表3可以发现,现行的小学体育课田径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某个田径项目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掌握某项目最低要求的完整技术为目标,达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技能和增强体质的目的。但由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局限性和项目教学的时数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某项目完整技术,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做不到的;同时教师也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掌握技术的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必然要围绕着某项目技术目标来进行专门化、单一化的练习。因此,高强度的负荷就在所难免,这也就造成田径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和狭隘。以田径某项目为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小学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学校体育改革需要,必须改变以项目为主设置田径教学内容的传统与习惯。

2.3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

调查表明,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占的比例最大,但喜欢上田径课和对田径课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仍占有相当的比重,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造成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主观原因,主要是对田径运动的价值缺乏切身的实际感受,对田径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特长;二是客观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和单调,田径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重复,技术难度大,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场地器材不足等。为此,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田径教学的改革,努力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心底喜欢田径课。

2.4对田径教学的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田径教学的评价考核方法过于单一,我国田径成绩评价是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而且标准一致。这种评价方法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现实存在的个体差异,没有体现出不同的个体在学习田径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的幅度,偏离了体育教育和评价的目的。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新体育课标的实施,要求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因此应帮助学生设立个人进步的目标,使他们在每一次的体育学习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田径课的成绩是针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来评价,那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才得以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本明确要求:成绩考核,应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加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同一阶段的小学生因遗传、生活条件及早期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体力差别要远远高于智力差别。如学生甲和乙,学生甲由于遗传方面的原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赶上学生乙100米的运动成绩,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学生经过甲努力,其进步的幅度要远远大于乙的幅度,先行的考核标准评定是学生乙的成绩优于学生甲,忽视了甲、乙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体现出相对的公平与公正,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从而降低了学生对田径课的热情程度。[3]

2.5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5.1田径教学小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表现。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完全发挥。学生在田径课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的,将学习与自身需要相结合,有较强的自觉性,学习主动积极;其次,在田径课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明确了学习目的,产生了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整个田径课学习的过程中甚至会为教师出谋划策,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并在遇到困难后不轻言放弃;最后,田径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与发挥的过程,主动性强的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在失败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5.2田径教学小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条件。

在田径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主体地位教育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这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其次,由于长期“灌输式”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不是很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再次,田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后,据心理学揭示,愉快的情感是人认识事物和实践的动力机制。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恰当的教学情境,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尚合理,但性别结构不尽合理,女教师占的比例为1/4。结果还表明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合理,而且他们的学历结构也基本上达到了大学专科以上的标准。

3.1.2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的比例较大,但喜欢上田径课和对田径课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仍占有相当的比重。

3.1.3田径教学的评价考核方法过于单一,一直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这一层面上,田径成绩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而且标准一致。同时大部分学生希望田径成绩是针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来评价的,那样上课的积极性才得以提高。

3.1.4大多体育教师认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就是学生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老师要围着学生转,上课学生是主角。同时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忽略了。

3.2建议

3.2.1建议采取相应政策,支持女教师从事田径教育工作,缩小男女教师数量的差距,实现小学体育教师构成的性别平衡,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应提高。最后,小学田径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

3.2.2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田径教学的改革,努力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心底喜欢田径课。

3.2.3改革小学田径成绩的考核方法,在田径教学成绩评价中应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体现和重视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成绩评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体现区别对待,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3.2.4在小学田径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者。新课标提出的学生主体,并没有否认教师调控课堂的作用,实际上要求教师全面引导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调控学习内容、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更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家宏,王维群.江苏省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23(6):74.

[2]李志清,谢翔.21世纪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学历要求[J].中国学校体育,1999,(5):68.

[3]虞锡芳.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1,(2):59.

[4]曲正岩.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初探[J].体育教学,2005,(2):73.

第3篇:田径教案范文

【关键词】田径运动 训练管理 管理方法

一、田径运动训练管理概况和特点

田径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管理者把影响田径运动员训练的因素进行合理调度、管理,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不同国家田径训练管理方式往往是不一样的,我国训练管理方式主要有:社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综合型。田径训练管理在我国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方式,这是因为就我国目前的客观情况来看,田径运动很难得到社会资金的帮助,所以大多数依靠政府支持。田径训练管理有如下特点:

1.管理的全方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研究者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因素能够影响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成绩。比如以前训练往往单纯依靠高强度的训练,现在看来这是不全面的。田径运动训练要结合心理学、医学、物理力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这就要求田径运动训练要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全方位管理。

2.管理的系统性。田径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含田径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参加体育竞赛到退役结束职业生涯的所有过程。因此,为了保证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田径训练管理必须是系统性的。

3.管理的动态性。田径训练管理的动态性主要是因为影响运动员的因素比较多,它不仅包括运动员自身因素,还包括许多外界因素。甚至有科学研究证明,月球绕地球周期运转也会使同样情况下运动员的成绩有变化。这就使得田径运动训练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

二、田径运动员的管理

1.选拔管理。田径运动员的选拔是田径运动训练管理前端的重要环节,政府主导型的田径运动管理决定了运动员的选拔生源狭隘,许多具备运动天赋的运动员会因为其他因素并没有进入田径队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另外,由于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名声,往往优秀的运动员都不能在各地区间进行资源调度。所以,做好运动员选拔,开放运动员区域间流动对于田径运动训练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训练管理。选拔的运动员都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训练,要制订运动员训练管理计划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制定运动员训练管理计划是运动训练的设计过程,也是教练员实施训练的依据。对运动员训练进行科学管理,这样才能使训练更加科学性、合理性,才能保证运动员获取最佳效果。

三、田径运动训练项目管理

田径运动训练项目管理是整个田径训练管理最开始的部分,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它直接影响后续所有的工作。只有确定好的田径运动训练项目,才能选择好的场所,寻找专业教练员,选拔运动员进行训练,然后参加体育竞赛获取成绩。在田径训练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训练项目管理方案。田径项目管理的运作方式通常有如下几种:政府负责的运行模式、体育学校负责的运行模式、高校和专业队合作的运行模式。以往的田径训练项目管理方案制定都依据教练员和管理者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制定项目管理方案的模式已经取代了依据经验做决策的模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后,设置训练项目和管理。这要求各地区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资源配置的训练项目,再对其进行管理。

四、田径训练教练员的管理

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时还是一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教练员直接指导着运动员。教练员训练与管理运动员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最终的竞赛成绩。因为教练员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教练员录用、考核、任用制度的制定上要科学、完善,这样才能激励教练员积极有效地去执行运动训练管理工作。在我国教练员选拔首先是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因为其本身有着丰富的竞赛和训练经验,而且也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他们也熟悉如何去训练运动员,同时还懂得如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其次是在专业的体育学校聘用优秀的体育毕业生。这种教练员具备优异的理论成绩,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也很熟悉,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经验,这种教练员难以获得运动员的认可。最后,我国教练员选拔还有聘请外教的方式,虽然效果比较明显,但是由于成本过高,通常不被选择。

五、田径运动训练管理的建议

由于田径运动训练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就几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1.必须促进各个地区间优秀运动员的交流,使优秀的运动员能接受更好的训练,从而整体提高我国田径运动实力。2.加强教练员的培训,扩大运动员选拔范围。3.提高运动员文化知识,使运动员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田径教案范文

近年来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及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以严重影响田径课程的发展。本研究力图通过对田径课程改革诸要素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分析,探寻在田径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田径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以促进未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田径课程存在问题

田径课程目标难于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应然目标与实然目标表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较差。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合理的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学科和专业的需求,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对职业和学科需求的关注多,对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学科文化传承方面的需求有所忽视。课程目标缺乏连续性。田径课堂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并非是对田径课程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如课程目标要求培养教学能力,而课堂目标中的“三种任务”并未体现如何培养教学能力。田径课程目标未能体现层次性特点。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括田径知识的层次性和田径技能的层次性两个方面。田径课程各级目标陈述太过概括性和抽象性。这一问题在以往的田径课程目标研究中也有论及,另外从部分体育院校田径精品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能得到进一步印证,诸如“掌握短跑的途中跑技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这样的描述出现在很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田径精品课程中甚至没有课程目标的陈述。这种课程目标的差距,导致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实施及评价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学生、学科、专业的需求进行全方位调查,然后以各种调查结果为依据来确定整体、连续、系统、科学的田径课程目标体系。

田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数院校按照跑、跳、投三大类选择开设了短跑、跨栏跑、跳高、跳远、推铅球和掷标枪6个主要项目;中长跑、竞走、三级跳远、掷铁饼等项目作为介绍项目,所占学时非常少;撑杆跳高、链球等项目基本不做介绍。对各院校的田径教学大纲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所开设的项目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项目教学时数分配上有所差异。近年来,我国不同类型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多数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以三大类6个项目为主干来选择课程内容。但是这三大类6个项目的内容能否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需要?能否实现田径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回答,就需要对田径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以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对田径课程内容的实然表现和应然表现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

为达到田径课程目标,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需要关注社会、学生、学科和专业需求,使内容与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内容对学科完整性方面关注较多,对学生、专业和社会需求方面关注较少,从而导致田径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产生,出现学无以致用现象。田径课程内容的诸多问题若长期存在,将会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同时也会对田径运动的普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需要、学生需要、专业需要及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做进一步调查,以了解上述四者的真正需求,然后按照一定的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选择,使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田径课程教学难于实施。从现有课程论中有关课程实施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本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研究焦点是实践中课程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其二,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内容,课程作为内容,它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所以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目前在田径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人们主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探索,而对于田径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对田径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教师提供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环境,多样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适宜的学习媒体。唯有实施环节得以保证,才能为课程设计方案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

田径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5篇:田径教案范文

关键词:城区小学 少年田径训练 发展探讨

1、我国少年田径训练现状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田径训练的基础阶段,抓好小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深入研究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实际经验,对小学生业余田径基础训练作系统、科学、有计划的安排、小结,对更好地提高业余训练质量,更多的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大有益处。

城区小学开展少年田径业余训练不同于职业运动员,职业运动员目标明确,训练自觉性强,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克服困难,不畏艰苦,知难而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表现非常突出。而少年儿童大都在9―13岁年龄之间,对业余训练,主观能动性大都不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家长对独生子女从事体育训练、学习前途以及过早进入社会等方面如何发展,在小学阶段尚无法确定,而且怕子女训练吃苦,所以一般不支持子女从事业余训练;二是学生从事业余训练往往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所以大多得不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支持;三是由于学生年龄小且大多在温室里成长,心理品质、耐挫力差,在训练过程中,对枯燥无味的田径训练态度比较消极。针对以上三点客观现状,要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训练质量,首先要扫除以上障碍,才可以正常有效地进行训练,否则,尽管计划实在,训练科学,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被动地接受训练,终难取得满意的成绩,如何将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一个长期的深入细致而又复杂的教育过程,对此,结合笔者多年学校体育尝试和实践进行探讨。

2、影响少年田径训练因素与特点

2.1社会各界及媒体关注

少年田径训练的发展是中国田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想让全社会了解、关注少年田径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力度作好宣传工作。媒体具有联系、沟通、传播信息的功能,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息交流,知讯者生存的社会里,被关注程度及舆论导向会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趋势。据调查发现,社会媒体对小学少年田径训练的关注度较差,媒体很少有关少年田径运动的报道。几乎每天都有对足球运动和篮球运动的相关报道,从备战到比赛、从球员到教练无所不含。而对田径运动,尤其少年田径运动的报道,除了对一些重大田径比赛进行相关报道外,没有任何与田径运动相关的文章。

2.2学校训练管理

少年田径训练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学校对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班子能否深入田径运动队,了解、检查训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对少年田径训练的发展十分重要。在训运动员档案的建立和保存,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反映田径训练工作情况、发展、成绩以及关于训练各方面工作的决策等都是一个重要依据。目前少年田径训练都已经对在训田径运动员的一些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保存,但在入档过程中,存在着分类不合理、归整较乱、资料不详,有的档案资料不全甚至丢失等现象。也有不少训练小学根本没有建立运动员的档案。

3、城区小学少年业余田径训练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3.1学校、家长和学生达成三方合力

学生专心从事业余训练的外因主要是得到父母和班主任老师的允许和支持,而问题的焦点主要来自家长的消极情绪。其顾虑一是怕影响文化成绩的提高;二是担心子女的体质是否适应;三是体育训练的前途渺茫。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必须协调以下几项工作:学校与家长加强沟通,合理安排好学生训练和休息;教练员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运动量等,与家长达成一致,使大家放心;期中、期末考试后,家长验收子女的训练情况、学习成绩以及体质状况;成绩优秀者,学校要尽力推荐高一层学校,这样家长定心、学校放心、训练顺心。

3.2科学安排训练与学习时间条件

既然学校、家长和学生达成了“三线一点”,那么在长期的训练中,对于学校一方,如何保证运动员训练成绩和学习成绩同步前进,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多年的实践中,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如下办法:在低年级,由分管体育的领导和体育教师精心选苗,一般每年在20名左右,组成校级梯队,在分班时,全部集中在固定的年级班;二、三、四年级运动梯队的学生每周1―4下午在课外活动课时间训练;当年有比赛任务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天早晚训练各一次,早晨提前一小时到校,训练后在学校食堂集体用餐,然后进入课堂,下午课外活动仍保持一小时的训练时间,每次训练要有记录、有小结、有评比;抓好运动队的学习补差工作。进入高年级,往往会出现一部分学习中差生,如何保证训练和学习两不误,既做体育尖子,又要当学习标兵,这就要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除了在平时的上课、作业、批改上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外,还要在下午训练课后,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进行补习,补课时间也因实情而定,可以连续补,也可以间隔三、五天补一次;总之,绝不能让学生因训练方面的问题而影响其学习成绩,这样做,学生安心训练,家长也放心。

4、关注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认真抓好学生身体训练中学生正处在发育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向成人过渡。这一时期,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较快、兴奋性较强,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和抑制转换较快,两种过程易扩散;从心理角度来讲,表现好动,模仿性强,多余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在体育活动中,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在动作掌握上,准确性和协调性差,学得快,消退也快。根据这些特点,必须因势利导,认真抓好全面身体素质训练。

第6篇:田径教案范文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上海市青少年田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上海市田径项目开展情况与面临的问题,从而针对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举措。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青少年田径发展现状的调查,旨在找出上海市青少年田径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提高上海市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其田径运动成绩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上海市 青少年 田径 发展现状

一、研究目的

田径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也是在体育运动中开展最早的一种运动项目。各国田径运动员在其比赛中获得的成绩,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田径运动水准及其在世界田坛的地位[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由此可见,青少年体育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及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乎体育强国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选取上海市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前瞻性,对于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借鉴性[2]。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线索引,利用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等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撑。

(二)专家访谈法

在实地的考察过程中根据研究内容深入咨询相关专家。

(三)逻辑分析法

对查阅的相关资料与专家访谈结果进行全面的整合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根据注册资料统计,目前上海市有17个区县开展田径项目,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共有1972人,其中男子运动员1158人,女子运动员814人。开展的小项短跑、跨栏、全能、标枪、跳远、铅球、铁饼、跳高、撑杆跳高、中长跑等(链球、马拉松、竞走项目未开展),开展田径项目各级各类体校共有23家。

(二)面临问题

从目前上海田径项目的开展情况来看,田径作为基础大项,要有所发展和突破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一、二、三线运动队项目设置不全,一些国家队的优势项目上海队目前还是空白;二是教练员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缺少引领项目发展的领军人物;三是人才厚度不够,二、三线的招生难已经影响了田径后备人才的储备;四是竞赛体质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目标

1.做大做全项目

目前全运会田径项目共有47个小项,结合上海田径现有项目及教练员现状,将从二、三线开始布局设项并逐步推进到一线。

2.力争成绩突破

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要继续保持优势小项的发展(如短跨),同时挖掘新的亮点(如在2013年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中,许双双一人独夺2名中长跑金牌)。

3.发现优秀苗子

建立田径优秀苗子数据库,通过集、试训等多种途径,跟踪、挖掘一定比例的优秀田径苗子。

4.提高教练水平

要加大对教练员的培训力度,进行定期的培训,全面提升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四、建议

(一)注重优秀田径苗子选拔

1.组成专家选材小组。与市田径协会合作组成由田径教练组成的专家选材小组,全年不间断地赴各区县物色选拔后备人才。

2.实施“周末训练营”计划。在寒暑假开展优秀田径苗子集训,同时实施优秀田径苗子“周末训练营”计划,分项目、分年龄段利用周末来训练。

3.制定观赛制度。组织教练员观看上海市举办的全部青少年田径比赛,发现优秀田径苗子。

4.建立外省市田径苗子培养点。与外省市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专人赴外省市进行选拔,发现引进优秀田径苗子。

5.加强对优秀田径苗子的全方位保障。

(二)加强教练员的业务能力

1.组成专家监督小组。实地指导教练员训练,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2.着力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学习。通过综合考察和选拔,选派优秀的年轻田径教练员同运动员一起赴田径强国进行学习和培训。

(三)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

体教双方加强协作,通过教育托管、文化督导、运动员赛前文化测试。开展体校教研中心组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聘请体育和教育方面的专家,组成市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组开展体校文化教育督导。

(四)进一步完善竞赛体制

必须要加强对现行竞赛制度的深入改革,确保比赛活动的质量,促进青少年田径训练沿着健康持续发展[1]。具体举措有:1.由原来的一站身体素质测试赛增加至两站,目的是为了鼓励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注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2.增加丙组(12-13岁)的三项全能(跑、跳、投),目的是为了防止运动员过早专项化;3.完善年度总决赛的赛制,由年度积分排名前十六名的运动员参赛,旨在营造一个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竞争的氛围。

五、结论

总而言之,青少年田径训练在我国体育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不断地加大投入人力物力,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技术和青少年的训练技能,解决训练中客观存在的矛盾问题,更要注意把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进一步优化训练方案。对于培养上海市田径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方式,制定全面详尽的相关方案政策,解决好调查研究中暴露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淑奇.我国田径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12.

[2] 冉强辉.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122-127.

[3] 解宝枫,张金波,张淑梅.青少年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

第7篇:田径教案范文

一、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科学选材

学校田径课余训练是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田径训练中,必须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思想,一切都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来实施教学与训练。切不可为训练而训练,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比赛成绩和名次。如果这样,即使运动员取得一定运动成绩,那也往往是昙花一现,到高一年级阶段,就很难取得进步了。此外,实施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必须重视科学选材,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锻炼,在此基础上建立班、年级代表队,从中再选出一些比较突出的苗子进一步培养,最后确定校代表队的名单。

二、认真制订学校田径课余训练计划

田径课余训练计划是保证训练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保证训练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和运动员训练水平。教师在实施训练之前,必须制订好完整的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保证训练的质量。

三、建立好运动员训练档案

要了解运动员训练情况及训练水平是否提高,必须建立运动员训练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及训练成绩记载。

四、合理训练,遵循训练原则

教师要认真钻研一些训练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结合实际实施科学训练。训练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训练原则,如系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

五、注重课余训练医务监督

田径课余训练要注重医务监督。这是因为,训练中有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如脚踝关节扭伤,大腿肌肉拉伤等,如不及时处理,会延缓恢复的时间。对此,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此外,教师在训练中还应注意观察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如训练中运动员脸色苍白,无精打采等,应及时停止训练,询问其情况,采取一定措施缓解其症状。

六、处理好学生课余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很多基层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要训练了,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到场训练,甚至不来训练,导致教师训练计划不能很好地完成,影响了训练的质量。究其原因,往往是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或者是老师在讲试卷不让其出来。对此,教师不应责怪学生,而应争取校领导的支持,主动和班主任老师、各科任课老师沟通联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七、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注重家访

田径课余训练,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想状况,要让学生明确训练的目的,帮助其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一般讲来,学生对田径课余训练还是比较有兴趣和信心的,顾虑主要存在于家长的思想中。许多家长不让学生训练的原因往往有两点:一是不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认为参加田径训练会“伤身体”;二是怕自己的孩子参加田径课余训练,学习时间变少,影响文化成绩。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家访,主动和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打消其忧虑。

第8篇:田径教案范文

关键词:田径教学 现状 改革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的调查对象是安徽省六安市4所学校380名在校学生,通过走访并填写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3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82.14%。其中男生212人,女生168人。样本的主体为高中、高职的在校学生。笔者对部分在校学生及田径教师进行了交流访谈,并记录了有关田径课现状以及对改革的看法。

二、影响学校田径课改革因素分析

这4所学校都设置了田径运动课,学生上课时间固定,上课内容常年基本不变,学生不能选择上课的教师;理论课的教学课时数均在11%左右,以上的调查现状与我国《纲要》的要求均有不少的差距。

从调查问卷不难发现:田径课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是最主要原因,同时学校的硬件资源与学生的自身原因等其他原因亦不容忽视。因此兴安市学校田径课教学亟待改革, 是田径课走出冷落的关键所在。

1.教师认识程度不够

在六安市学校田径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方式依旧沿袭传统模式。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表达过程以及兴趣点,也忽视了如何运用田径运动来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很少体现出来,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也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无法围绕“健康第一”的理念进行田径课的教学。

2.教学内容枯燥

在走访交谈过程中发现,目前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的喜爱程度较高的是健美操、舞蹈、轮滑、滑板等。田径项目因其技术特点,练习方法不断重复,导致田径运动的趣味性严重丧失,与这一阶段的学生追求时髦、不愿被束缚的心理特点相悖,因此导致学生对田径课教学的兴趣持续下降甚至消失。

3.教学方式陈旧

调查与走访时发现,几所学校田径课上课内容基本一致,上课也只是纯粹的运动锻炼。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本身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据对学校田径课老师调查, 其教案写上一次就基本不用再写,教师上课普遍缺少创新精神,用统一方法上课教学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这种田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4.田径考评体系不健全

田径课程考评缺乏合理的考评体系,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情况。由于田径运动成绩受学生个体身体因素影响较大,且课程少、学生课余练习少,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成绩,大部分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而丧失对田径运动的兴趣。

5.教学场地及器材硬件设施不完善

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学校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生均占有率很低。现有的教学场地、器材及教学时间得不到校领导重视, 导致体育课教师也不重视田径体育。

6.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们普遍存在怕苦、怕累、怕晒的心理。一部分学生认为田径运动学习后实用性不强,在课外无用武之地,没有意识到田径运动所带来的价值与功效。

7.缺乏完善的田径组织,比赛积极性普遍不高

学校开展的田径项目,出现了学生所喜爱的项目短缺,而学校规定的项目学生不愿意参加的现象。学校缺少完善的田径组织,从而使学生没有机会练习自己所喜欢的专项和了解相应的知识。每年一次的学校运动会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田径的了解和参与的热情,学生对于参加田径比赛也缺乏兴趣。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传统的、单一的田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学校田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该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考核过程科学化、田径文化普及化及田径硬件的健全化。

2.建议

(1)确立正确的田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在发展田径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应有健身、健心、社会适应以及娱乐等各种功能。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 以人为本”的理念来选择田径课的教学内容。

(3)在教学方式上使训练方法多样化和趣味化。

(4)健全科学合理的田径课考评体系。

(5)完善学校田径硬件方面需求。

参考文献:

[1]庄容,戴平.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现状及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周天华.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

[3]易昌林.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第9篇:田径教案范文

一、田径类项目在高中备受冷落的原因

1.教材内容的枯燥性

田径类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单调,练习者须反复地模仿、练习、巩固,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既缺乏像球类运动的多样性和娱乐性。也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使练习者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笔者课堂上观察发现30米加速跑学生跑至第三组时便没有了开始的激情。另外,田径类项目练习还要求学生有能够克服困难的毅力,如800米、1500米中长距离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不愿意参加或怕参加。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田径类项目的热情。

2.教学认识的陈旧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健康第一”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上走向了极端。认为只要能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健康第一”成了“快乐第一”,忽视了学生体质的提高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导致极具健身实效、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拼搏的田径类项目受到冷落,致使作为高中新课程中六个运动技能系列之一的田径类项目出现了萎缩。

3.教学目标的单一化

田径类项目教学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目标单一。片面强调技术和达标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田径类项目的健身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田径类项目教学让学生觉得学习短跑就是为了50米达标、长跑就是为了800米或者1000米达标。这使学生对田径类项目教学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了对田径类项目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欲望。

二、实施的建议或对策

1.让学生正确认识田径类项目的价值

首先,让学生了解田径类项目的健身价值。经常利用田径类项目锻炼身体。能提高人体走、跑、跳跃、投掷等基本活动的能力;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其次,让学生知道田径类项目具有提高其他运动项目运动水平的价值。田径乃运动之母,所以只要合理组合练习田径类项目,就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为其他运动项目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再次,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能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组织性、纪律性和竞争意识等优良品质。

2.通过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田径类项目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健康观念、意识的培养。向学生传授和介绍各种不同的运动方法及锻炼原则,使学生具备保持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通过创新,增强田径类项目教学的趣味性

由于田径类项目教材单调重复的动作,导致学生的兴趣转向球类及其他项目。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多安排一些游戏性质的田径联系,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枯燥,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田径类项目。例如,中长跑教学,不少学生兴趣不大。教师可设计多种图案进行定时跑、变速跑和走跑交替等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追逐跑、接力跑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或运用一些“圆圈接力跑”、“迎面接力跑”、“超人变速跑”等游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的比赛中,发挥奔跑的能力。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使“枯燥田径”走向“快乐田径”。

4、通过探讨,制订田径类项目科学的评价体系

田径类项目教学评价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可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锻炼习惯的养成、各项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以及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等,当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对田径类项目产生惧怕心理。在选修时避免田径类项目受到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