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

第1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 键 词】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重庆市綦江区以建设“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借力“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坚持把提升工程纳入全员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提升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小学教师共计7550人,其中学前教育183人,小学教师3327人,初中教师有2534人,高中教师有1506人。农村小学教师有2563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7%;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有2027人,占初中教师的80%;农村高中教师的人数为386人,占高中教师总数的25.6%。全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总人数为4976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5.9%。30岁以下教师1302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7.2%;36~50岁的教师4899人,占教师总数的64.9%。2014年,在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混合培训中,綦江区按照市教委、国培办要求,统一部署、强化管理,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把国培计划和区级培训规划结合、提升工程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活动实施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研修成果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共组织46所学校、2605名教师参加提升工程培训。全区远程培训上线率、学习率、合格率全部100%;线下集中研修共有1350名教师参训,培训机构全部认定为合格。区教委为提高培训实效,对参训学员集中组织统一考试,结合线上、线下培训和考试成绩,评出线上远程研修优秀学员339人,线下集中研修优秀学员159人。

二、提升工程实施的具体作法

1. 建立工程推进机制。綦江区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教师培训的教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区基教科、区教师进修校、区教科所、区技装中心的有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区教委把提升工程成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提升工程的实施。

2. 切实搞好培训需求调研。2014年4月12日至20日、7月2日至4日,在面上调研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所学校、2个学区、1个教研单位和1个培训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只简单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考核机制。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归纳起来有:希望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渴望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培训动漫制作,教会教师运用各种常用软件;采用“菜单式”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培训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深入基层推广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一线教师疑难等。

3. 分批整校推进实施。綦江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共106所,区教委经过研究后决定分三批完成全区7550名教师提升工程的学习。2014年11月18日,第一批选择46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学科全部教师参加提升工程80学时的线上远程研修学习,在参加线上研修的2605人中遴选1350人参加线下5天的集中研修学习。

4. 集中培训分段进行。由于线下集中研修时间紧、任务重、工学矛盾特别突出,綦江区采取2天区集中培训、2天校本研修实践、1天作品评比交流表彰的模式,打造优秀作品,即“2+2+1”模式。区集中的2天采取先大班后小班的模式进行培训,大班采取的是由信息技术专家作“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小班的时候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坊主和教研员组成3人团队,进行分班破冰活动、部署线下研修任务、分组讨论、展示作业及教学设计,打磨作品、小组展示、选定作品方向。校本研修的2天,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修改、打磨、完善并提交作品。最后1天研讨交流、分享展示、完善成果、评比表彰。

5. 建立分类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与綦江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相结合,通过线下研修、作品打磨,每校推荐线上参训人数10%的优秀作品提交到区里,区里组织专家评审,遴选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占30%,每个积30分,二等奖占30%,每个积20分,三等奖占40%,每个积10分。根据学校参训人数获奖的平均积分和工作坊内学员获奖积分的人平分进行排名,评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一等奖8所、二等奖12所、三等奖8所和对坊主、教研员考核定等。

6. 实行定期通报制度。綦江区教委每周一通报上周各个工作坊和学校教师参加线上研修的情况,促进学校和工作坊的坊主督促学员参加学习。通报的量标主要有参训率、学习率、每个学校教师参训成绩的人平分排名、工作坊内学员参训成绩的人平分的排名、全区2600名教师到每期通报统计截止时间成绩排名等。区教委共进行了六次通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校长、坊主和教研员督促教师参加线上学习的主动性。

7. 高度重视成果物化。培训过程中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积极围绕打磨优秀作品,汇总提炼物化成果的思路开展工作。对各种提升工程的文件、通知、方案,线上研修的成绩表、线下集中培训研修手册、考勤册、线下研修小组交流研讨记录表、成果打磨登记表等、考核结果、学校总结、优秀作品等,分类组卷,建立提升工程的专卷,有利于对提升工程实施的总结和提炼。

三、提升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

1. 获得学校领导理解,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本批培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期末复习考试,工学矛盾突出,但由于区教委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学校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培训前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提升工程实施后,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校长的充分理解,使得很多学校的校长主动地为教师想办法、想措施,鼓励教师圆满完成提升工程的培训。

2. 采用混合培训模式,取得丰硕培训成果。由于本次培训采用的是混合培训模式,课程资源丰富,教师感觉很实用,加之又采用了任务驱动培训,完全颠覆了教师过去对远程培训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生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增强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征集出来的优秀作品有270件,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97人,三等奖148人。

3. 赢得各校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工程的实施,在学校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每周看学情通报,对本校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局面。

4. 打造了一批指导专家队伍,为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綦江区以项目制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结构,整合区内外教师培训、教研、高校和培训机构以及一线名师组成的60名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具有较强的提升工程实施教学研修和培训能力,承担对綦江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策划、指导、管理、交流和监测,将极大地推动綦江区下阶段提升工程的开展。

5. 任务驱动,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注重在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后,让参训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参训者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最后,参训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委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提升工程培训考试。

6. 顶层设计、行政推动是关键。由于提升工程的实施时间紧,工学矛盾特别突出。因此,顶层设计上,坚持分批整校全学科推进,有利于学校配合开展培训;行政推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行政主导、分校组织、项目推进;方案设计上,坚持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提升工程的培训,体现了较强的“刚性”色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 网络平台设计和选择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选择一家网络平台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手段实现教师自主学习、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教师研修网课程和功能的设计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参训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学校以及参训教师强烈要求延长网上学习的资源延迟关闭的时间,以便他们进一步学习。

第2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修教育;高等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目的

以2010年至2014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了3个月以上脱产进修教育的结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单位性质、年龄、学历等结业学员人数情况,为研究黑龙江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修教育现状提供数据参考。

二、方法

采用统计法。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度各类学员人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三、结果

(一)总体人员情况

2010年至2014年,累计共有4288人参加了进修教育,其中,省外学员年均91人,占学员总数的11%,分别来自30个城市;省内学员年均767人,占学员总数的89%,分别来自省内13个地区,省内以哈尔滨市学员最多,年均267人,占学员总数的31%,大兴安岭地区进修人数最少,年均16人,占学员总数的2%(详见表1和图1)。

(二)进修学员单位情况

参加进修的学员中,来自市级卫生单位的学员人数相比最多,年均438人;区县级卫生单位人数次之,年均406人;乡镇级卫生单位人数相比最少,年均13人。来自各级卫生单位的进修员女性人数均多于男性人数,以市级和区县级卫生单位的进修员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各年龄段女性人数均多于男性人数,以31岁至35岁进修学员的人数最多,年均277人,50岁以上进修学员的人数最少,年均8人(详见图2)。

*同级别单位不同年度间男女平均人数比较

(三)进修学员学历情况

进修学员学历以大学本科人数最多,年均671人;博士人数最少,年均4人。进修教育学员学历构成详见图3。

(四)进修专业情况

学员选择进修的科室以内科、外科、影像科、妇产科和口腔科居多。市级卫生单位以进修内科和外科的人数最多,分别占其学员总数17.6%和15.9%;区县级单位以进修影像科和内科的人数最多,分别占其学员总数17.2%和15.2%;乡镇级单位以进修影像科和内科为主,均占其学员总数23.9%(详见图4);此外,乡镇级单位没有学员选择进修护理、药学、急诊、介入等专业(详见表4)。

四、讨论

(一)立足本省卫生人才培养,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

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科特色,进一步满足黑龙江省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在省内13个地市广泛开展合作医疗,为基层培养专业技术骨干,更新医学知识和技术,提供医疗智力支持。

(二)结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条件,进修教育内容丰富实用

通过分析发现市级单位主要以内科和外科专业进修为主,而区县级和乡镇级基层单位则以内科专业和影像专业进修为主,这与基层医院的业务需要,专科设置,专科化水平和人才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来校进修的基层卫生单位学员大多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脱产学习的时间有限,因此学习的针对性很强,专科特色很明显。因此,要针对学员的实际需求,提供最实用,最专业的知识更新培训,使学员通过进修教育后,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三)根据进修学员的学习特点,进修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成人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学者提出了成人学习动机的养成突破口应在于成人学习的合法性的巩固,包括社会的学习化、企业学习化等强化了学习者的需求。成人学习受工作岗位、婚姻家庭、职业地位、经济条件和受教育机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脱产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时间很难得到保障。培训期间,进修学员请事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管理部门掌握这些实际情况,了解学员的实际需求,则要调整培训计划和教学形式,只有以开设短期临床实训班,短期技能提高班,长期专科进修班,结合24小时住院医师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进修计划,提供选择性的讲座课程,才能更有效的帮助进修学员达到学习目的,提高进修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一、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1. 认真落实减负措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一如既往地贯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能严格执行《中小学减负措施》(减负30条)等文件精神,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7:45——8:00点之间到校(除通勤生外),为让学生能睡好觉提供保障;真正做到协调各学年学科教师,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经过四次抽查,没有发现一二年级留书面式家庭作业情况,其他年级课外书面作业量每天也基本没有超过1小时。本学期没有发现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经多次排查没有发现教师进行补课、办班、乱定资料的现象。

2.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及初教股相关文件要求。

能做到开齐开全音、体、美、微、地方课和校本课程,对音、体、美、微、地方课和校本课程进行不定时地抽查,一直到期末考试体艺课都没有停上。

二、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加强常规教学管理。

本学期教导处加强教师上课管理,教导处能做到经常查课,杜绝了教师坐着讲课、玩手机、刷朋友圈等有悖常规的不正常上课情况。

4. 特别加强对教案的检查。

本学期是我校首次采取电子教案,为使电子教案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电子教案要实时更新,并且教师教课书上要有教学设计痕迹,而且真实、实用。特别重视“小学科”、薄弱学科的监控。从四次教案检查情况看,效果非常好。

三、以“校本主题研修”为基础,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研再进步

5.加强管理,提高研修水平。

3月5日,我校组织召开了“2019校本主题研修启动会”;

3月19日开展了“我的主题我的课”教学竞赛,历时两周,共15人参加竞赛课。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根据个人主题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达到了很好的竞争和学习的目的。

带领全体教师再学习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元昌教授讲学内容和思想,根据中心校校本研修大课题——“常规教学中彰显特色”结合我校实际,确定适合我校的校本研修主题,制定计划、考核、规范、制度,有效地开展此项研修工作。

4月8日,小教部下乡到校进行指导听课,我校共有数学、英语、美术、计算机4个学科4名老师出课,全体老师参与研讨,教研员不吝指导、教师们虚心学习、认真笔记。把校本主题研修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月10日,本校开展了“校本主题研修”阶段性总结会,总研修组把一个月来教师们在校本主题研修中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优点和共性问题整理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教师们参与热情很高,效果良好。

4月28日,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由小教部组织、中心校牵头的全镇“校本主题研修”汇报交流活动,我校英语研修组祝庆萍老师在活动中出了一节交流展示课,耿宏军主任也进行了“校本主题研修” 交流汇报;数学研修组有两人进行了数学组的交流汇报。

6月18日,学校开展了“我的主题,我的教学改进”交流会,各研修组参与热情高涨,都能把自己三个月来在校本主题研修中的得失向大家交流,能通过研修提出我的教学改进、改进设想、改进规划等,围绕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有理论和实践、推广的论题。其中,耿宏军主任的交流材料被推送到小教部进行评选,被评为“县级二等奖”。

7月3日,我校召开了校本主题研修总结表彰会。其中祝庆萍被评为校本主题研修优秀责任领导;综合组被评为“校本主题研修优秀研修组”;祝庆萍、闫云芹、乔艳、孙铁艳、赵宏岩、李国凤六位老师被评为“校本主题研修优秀学员”。会上对以上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耿宏军主任作了总结发言。

四、抓好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依据初教股、小教部文件精神及下发材料、根据中心校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一)、教师活动:

6. 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

3月28日,我校举行了“教师朗诵、粉笔字、简笔画”——“我的主题我的教学基本功”竞赛。其中,教师朗读以“春之韵”为题;粉笔字、简笔画(古诗配画)以李白的《望天门山》为题。本次基本功竞赛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激烈角逐和评为的公正量化打分,最后评出各单项奖:一等奖5人;二等奖12人;两项总成绩奖5人。学校为获奖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7.积极参加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不知是我们自身技术的原因还是平台的缘故,我们参与的10名教师只有科学和品社两节课允许上传到平台,但无论如何,老师们都积极准备和参与了网上竞赛,从课堂效果上看,这些课质量还是很高的。下学期我们会在平台开发后马上进行网上晒课,这样也许就能传上更多的课了。

(二)学生活动:

8. 开展写规范字、做正直人活动

为培养学生专心致志、一丝不苟、进取创新的良好品质,克服粗心、草率、浮躁的不良习惯。本学期我们提出了口号:“写规范字、做正直人”。学校从平时的学生作业书写、手抄报制作以及多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平时检查和各种活动中看,学生们的书写和品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9、开展“书香向华”系列活动。

第4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

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

7月27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6学时,共计6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7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6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6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6、试点培训

6月21日—7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7、培训实施(7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第5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随着大陆学生数量的增加,大陆学生在台学习、生活、旅游等问题也逐步成为各大学院校关注的课题。本研究对赴台的大陆学生及在大陆有意向赴台的部份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并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大陆学生饮食消费习惯,藉此为台湾招收或者预备招收大陆学生的大学院校在日常管理及学生餐饮消费方面提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大陆学生;台湾大学;饮食;消费习惯;调查分析

1.绪论

1.1研究动机与背景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自2012年秋季开始派遣交流生赴彰化建国科技大学研修,至今共计达40余人次。2014年九月,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九位不同专业的老师受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委派前来彰化建国科技大学交流访学,同时学校还派遣了13位学生前来交流研修。笔者在与参加访学的老师交流过程中受到启发,思考着对赴台参加研修的学生做一些调查与研究。根据对参加交流的学生的调查,交流生在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专业实践、旅游及生活起居五个方面感受到很多与之前在大陆学校中的不同之处。媒体及学者大多关注大陆学生赴台的学习、专业修养及游览等几个方面,也发表了很多相关文章,只有大陆学生的饮食习惯方面鲜有研究之结论。而随着两岸交换生、学籍生和研修交流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陆学生的饮食消费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对赴台大陆学生饮食消费习惯之问题进行了小范围的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大陆学生饮食消费习惯,希望能够为接待大陆学生的台湾各高校以及关注大陆学生问题的机构和有识之士提供一些管理参考。

1.2研究目的与问题

本调查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调查赴台大陆学生以及有意向或者计划赴台研修、升学的大陆学生之饮食消费习惯,并针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为后续之研究以及接待大陆学生之台湾高校、关注大陆学生问题的机构和有识之士的学生管理提供参考。

本调查在设定调查问题时主要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2.1大陆学生的一日三次主餐的消费习惯

1.2.2大陆学生的零食消费习惯

1.2.3大陆学生的饮料消费习惯

本调查之后,后续之研究希望能够调查大陆学生赴台后对于学校提供的餐饮服务及管理是否满意,大陆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台高校提供的饮食餐饮、大陆学生对于台湾高校餐饮的建议等诸多问题。

2.研究方法与策略

2.1研究目标取向

由于本研究主要是调查大陆学生饮食消费习惯,因此,本调查的内容设定是大陆学生的主餐、零食。调查数据分析的取向是大陆学生的消费习惯及规律。

2.2调查研究对象选取

依据本调查研究的主要目标,本着就近选取研究对象和样本尽可能广泛而具有代表性三个原则,选取两个方面的样本:

A、在台建国科技大学就读的大陆学生样本,包括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对外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大陆学校来建国交流研修的学生样本。

B、还没有赴台,但是依据大陆学校与台高校合作的协议即将赴台或者有意向将来到台就读的学生样本。

2.3研究方法及数据采集

本调查研究原始数据的采集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问卷法,小范围采取座谈及个别访谈法。

2.4调研过程

本研究为了获取调查样本的普遍性、实效性及代表性,在发放问卷之前首先确定问卷的发放对象的第一个条件为已经在台的大陆学生、即将赴台研修但人现在依然在大陆的在校大学生和部份有意向赴台但还没有确认报名及办理手续的在校大学生。第二个条件是样本对象尽可能覆盖大陆多个省份。为实现这两条件,调研中专门邀请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师范大学的学生会的组织干事和建国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的老师协助对符合条件的大二、大三及少数大四的学生进行区分,然后才随机发放问卷。基本确保了本调查样本的特性,同时也节省了后期大量的样本区分时间。

在收集完问卷后,又请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明宝等十余位学生干事进行初步的汇总统计,交由笔者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然后由本文第一作者结合大陆江苏建院和江苏师大的数据进行综合,得出本次调研问卷的完整数据。

3.数据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仅有12.4%的学生没有任何赴台意向,其他样本均为已经在台湾大学就读或有意向报名台湾交换生和已经参加过交换生项目的学生,相加后占样本总数87.6%,说明本调查数据采样的准确度是比较高的。因此调查结果可以作为一般结论,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赴台大陆学生或有意向赴台的学生之饮食消费习惯。

调查数据显示,没有吃早餐习惯的样本只有8.1%,但是时常忘记的比例却高达49.1%。这说明大部份样本对于早餐的重视程度不高。若是对比中餐、晚餐的使用数据更加明显地显示出超过一半的人对于早餐不重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和年龄的同学的早餐用餐时间有些差异,比如:有5.2%的男生和2.9%的女生不吃早餐,可以看出女生的生活习惯较男生要好些。

从食品的种类来看,数据明显地表明大多数样本的早餐食品都选择传统的面包馒头牛奶豆浆,即使是较弱的选项也还带有传统粥、粉、面之类的食品。

3.1大陆学生午餐饮食习惯和食物的选择倾向:

样本及小范围的座谈、访谈都显示午餐是样本最重要的切必不可少的主餐。所有样本都每天的午餐必食。由午餐的食品选择来看,主食受欢迎的程度依次为:炒菜加米饭、面食(煮或者炒)、盒饭(便当)、少数不挑食填饱肚子即可。极少数的会吃方便面。通过赴台交流学者本文作者之一刘胜勇教授在建国科技大学这边的亲自体验,学校食堂没有提供炒菜等大陆学生喜欢的烹饪方式。甚至是学校周边、彰化市区都鲜有采用这种烹饪方式的小吃店、饭店。由此可见,在这个选项上台湾的高校是否要改进学生食堂的烹饪方式或者提供专供大陆学生的小炒专柜。

3.2大陆学生晚餐饮食习惯和食物的选择倾向:

所有样本中选择晚餐不吃的只有两个人,只占有效样本的0.3%。随后的访谈中询问这两个学生原因是为了减肥。这说明与午餐一样,样本几乎都很重视晚餐的食用。

在晚餐吃什么的问题上,食品的选择依次为盒饭(便当)、炒菜加米饭、面食(煮或炒)、烧烤。也有少数的人选择不挑能够吃饱即可。数据分析能够看出,晚餐的便利性方面占主要选项(选择盒饭便当的占49.3%)传统的炒菜、煮或炒面食为核心选择。而烧烤出现在晚餐的选项中主要是因为样本在紧张的学习一天后选择放松及交际的需要。

3.3大陆学生的饮食消费习惯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

大陆学生的饮食消费主要还是继承了传统的饮食消费方式,以一日三餐为主餐,偶尔辅以零食。主食喜欢程度排序为:米饭加炒菜(选择这种食物的为317人占有效样本的82.1%)、面食(有170人占有效样本的44.2%)、盒饭(便当)(尤其是晚餐有297人,占有效样本的76.9%),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在主食选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不同籍贯和年龄的学生其喜欢的主食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华北和西北的同学对面餐具有较高的喜好(分别达到43.8%和53.7%),而华东、华南、西南和东北的学生主要喜欢的主食是大米。

调查数据显示,大陆学生对于早餐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中、晚餐,由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三餐的重视程度有显著差异,男女生最重视午餐的比例都在98%左右,男生对早餐和晚餐的重视比例都在60%左右,而女生重视午餐的有92%,晚餐只有67.7%。从地域来看,来自东北的同学重视早餐的比例在48.5%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3.4大陆学生对于台湾大学生餐厅的建议

本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为大陆学生对于台湾大学学生餐厅的建议,经过收集整理数据显示如下:

来自于大陆江苏建院和江苏师大的问卷里所提的建议一共有161份占有效样本的56.7%,但是因为他们都是没有来过台湾的大陆学生,他们只是从媒体、网络、好友方面获得台湾饮食消费方面的习惯及知识。因此他们的建议只是一种希望。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希望式的建议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这些问卷中,大陆学生大多数都认为台湾饮食所含糖分较多,属于甜食类食品,因此希望能够增加辣一些的口味食品种类。

4.结论与建议

4.1大陆学生消费行为特征

综合以上的调查数据及分析情况,可以明显的显示出大陆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特征:

4.1.1大陆学生群体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的身体处在发育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因此不具备足够的消费实力,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形成了独特的消费行为。

4.1.2大陆学生追求新潮、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特点在饮食上表现为对饮料的消费上求新求变的需求,比如,体现在奶茶的消费问题上的开放态度以及对于优雅时尚的就餐环境和现代、活泼的就餐氛围的需求。

4.1.3大陆学生的就餐口味带有很大的地域特性,但随着环境及就读学校地域的变化,口味也会逐步发生变化,多数趋于学校所在地区的口味特点。

4.2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合大陆学生饮食消费的特征与大陆学生的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4.1.1大陆学生作为交流研修生及在籍生赴台就读,其饮食消费习惯在台湾高校里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若是适应能力差或者不能够即使得到调整的大陆学生一定会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大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效果。

4.1.2虽然大陆学生目前在台湾高校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从教育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大陆学生以及海外学生的数量必定会逐步增加,台湾的高校若是无法在饮食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调整,难免影响到高校的海外招生计划。

4.1.3建议台湾已经招收大陆学生的高校或者计划要招收大陆学生的学校,若是没有条件新建专供大陆学生的餐厅,也要尽可能地提供针对大陆学生的饮食消费习惯及口味的饮食特色区域,建设符合大陆学生习惯的小型现炒现吃的大陆学生餐饮食堂。(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梁坚、李铭义、颜志荣、赵文彬: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学之面对问题及学生感受之研究,教育行政论坛,第五卷第二期,2013年12月页,47-78

[2] 周忠民:浅谈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2年第1期,总第65期:pp.56-58

第6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研究小组人员研究小组由4人组成,包括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护师1人、研究生1人,其中护师要求为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为:选择咨询专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对专家的反馈意见及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讨论。

1.1.2咨询专家成员采用目的抽样法遴选专家。专家准入标准:工作年限>15年;本科及以上学历;职称为副高及以上;主要工作和研究方向为临床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教学、护理伦理学研究;自愿参加本研究。本研究选取相关专家10人,均为女性,年龄47?55(50.20±2.70)岁;工作年限23?37(29.80士4.21)年;最高学历:本科7人,硕士3人;职称:副高3人,正高7人;职务^护理部副主任1人,护理部主任7人,伦理学教研室主任1人,护理质控中心秘书1人。主要工作及研究方向:临床护理管理9人次、临床护理教学3人次、护理伦理学研究3人次。

1.2 方法

1.2.1护理伦理学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问卷初稿形成研究者在查阅相关论文、着作与网络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学KAP调查问卷初稿。初稿分3个维度,共32个条目,其中护理伦理学知识18个条目、态度10个条目、行为4个条目。

1.2.2专家咨询问卷制定以KAP调查问卷初稿为内容框架,编制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学KAP调查问卷专家咨询问卷。专家咨询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致专家信,简要说明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学KAP调查问卷专家评定表;除问卷主体的3个维度32个条目外,还包括问卷的基本资料部分13个条目;专家自评表包括判断依据对专家影响程度评分、专家对填表内容熟悉程度评分以及专家一般资料调查表。

1.2.3专家咨询过程咨询问卷以信函或电子邮件方式寄给专家,要求专家从条目是否足够支持其对应维度、条目的表达叙述方式是否合适、备选项的设置是否科学等方面进行评定。两轮咨询均要求专家对每个条目采用Likert3级评分(不合适为1分、修改后合适为2分、合适为3分),并在专家意见栏里提出具体意见与建议。第1轮咨询问卷全部返回后,统计分析专家意见与建议,对问卷条目进行相应修改、删除或增加,形成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全部返回后,再次对问卷进行修订,形成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学KAP调查问卷。

1.2.4条目筛选指标采用条目得分均值(无)、满分率(K)、变异系数(CV)3项指标评价条目的重要性。

条目纳入指标:均分>2.5、K>60%、CV_<0.25;条目删除指标:均分<2.0、K<50%、CV>0.35;需讨论条目:.5>均分>2.5,60%>K>50%、0.35>CV>0.25,同时结合专家的反馈意见,经过研究小组集体评议进行筛选。

1.2.5预调查采用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学KAP初始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临床护士25名进行预调查。现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

1.2.6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Excel及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无)、标准差(S)进行描述。用CV、K表示专家意见的离散程度。用H直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条目的鉴别度。计算内容效度指数(CW)及Cronbach'sa系数评价量表的内容效度和信度。

2.结果

2.1 专家咨询结果两轮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的积极性很高;专家对评定内容的熟悉程度系数(Cs)为0.83,专家判断依据自评系数(Ca)为0.94,专家权威系数(Cr)为0.89,说明10位专家对此次评定内容的权威程度较高,本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①第1轮咨询结果:第1轮咨询结束后,计算各条目的均分、K及CV。基本资料的13个条目均分为2.9?3.0,K为90%?100%,CV为0.00?0.11。KAP调查问卷3个维度32个条目中,1个条目的均分=2.4,其余条目均分>2.5;个条目X=50%,其余条目K>60%;个条目CV=0.28,个条目CV=0.34,其余条目CV<0.25。因此,本轮专家咨询无条目删除,符合“需讨论条目”指标的3个条目经研究小组讨论予以保留,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本轮咨询增加条目:基本资料1条,护理伦理学知识维度3条,态度维度1条,行为维度4条,共54个条目列入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中。②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54个条目中所有条目均分>2.7-,K>70%;个条目CV=0.26,其余条目CV<0.11。符合“需讨论条目”指标的1个条目经研究小组讨论予以保留,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修改。本轮咨询无新增条目。两轮专家咨询结束后,形成临床护士护理伦理学KAP调查问卷。问卷共54个条目,其中基本资料14个条目,护理伦理学知识维度21个条目,态度维度11个条目,行为维度8个条目。

2.2问卷可行性分析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5名临床护士进行预调查,回收问卷25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平均填答时间为15min,说明问卷具有可行性。

2.3问卷项目分析对每个条目进行鉴别度分析,删除鉴别度不满足要求的条目。通过独立样本z检验及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2个条目的鉴别度较低,予以剔除。最终条目42条,见表1。

3.2项目分析通常采用f检验和相关分析来计算条目的鉴别度,以删除鉴别度低的条位,提高问卷的效度。

3.2.1独立样本f检验计算每位调查对象在每个维度的总分,并对总分进行排序,从两端各取25%的调查对象分别命名为高分组与低分组,求出两组调查对象在每个条目得分的平均分,然后对每个条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统计结果差异显着,则说明该条目能够区分不同调查对象的反应程度。

    3.2.2双变量相关分析计算每个条目与所属维度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如果统计结果差异显着,则说明该条目能够区分不同调查对象的反应程度。

     3.3问卷质量

第7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一、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产生背景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为了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色多样化发展。目前,首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处在中期建设阶段,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名单已经评审公示,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与指导机制。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分布

1.按课程类别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分为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兴趣特长以及知识拓展四个类别。从表1可见,课程类别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兴趣特长类和知识拓展类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实现普职融通与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不足20%。

2.按区域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从表2可见,课程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约7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约25%。

3.按城乡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就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从表3可见,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90%,第二批立项比例降为81%;农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识淡薄,申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导致立项比例偏低。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普通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从表4可见,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比例不足20%。

5.按学科划分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为全市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体系,为此就必须兼顾学科协调发展。从表5可见,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化学、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这与教师的固有思维息息相关,高考学科教师常常只注重必修内容的教学,不善于去挖掘相关学科的选修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情况

1.多数学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较好,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普通高中学校充分释放师生的课程开发权,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加强选修课程评价。从课程师资与水平、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等维度出发,确立了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名单,这就确保了精品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前期建设基础。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组在立项后,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纲要与教材讲义,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和改进。

2.部分区县与学校建立了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区县还针对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区县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专家引领、学校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对区县精品选修课程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统筹培育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区县选修课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级选修课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3.多数学校着手系统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发挥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作用,借鉴精品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方式与方法,将其运用到其他选修课程建设与发展中,进而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比如,重庆八中经过引领探索阶段、成长系统阶段以及成熟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发展,学校探索必修课的选修模式以及选修课的内容整合,并在每个学科选择3门课程作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范畴,同时以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来探索尝试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其他选修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申报,课程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区县教委都很重视,对项目申报表认真填写、反复研讨。然而,获准立项后却疏于建设与管理,对精品选修课程的深化研究与建设不够。如有的精品课程团队,立项后没有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在课程标准研制、教材修订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没有进展。区县和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学校普遍缺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团队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主讲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部分课程负责人即将退休,课程团队却暂时没有能够承担起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重任的教师,因此积极培养接班人就成为当务之急。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有利于精品选修课程持续性、综合性发展。部分课程团队主讲教师数量过少、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成果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认识类、操作技术类和实践探索类,具体表现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教材、评价标准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了加强和完善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相关机构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市场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以及评审验收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协同教研机构做好督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各级教研机构要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研究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为此,教研员有必要加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建设目标,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要实现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以及预期成果做出明确的规划,这能够很好地统筹与引领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团队要从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维度着手,提出基于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内容编排时,要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突显课程目标;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符合学习规律;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适当、活动适合;体现个人经验、乡土知识、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4.重视团队培育。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深化与发展,需要教师着力挖掘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着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课程团队的实践智慧与研究能力。团队培育要评选校内优秀教师,优化团队年龄和学历结构,加强针对性培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还可以把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校外,加强学习与培训。

5.深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精品选修课程的态度与成果;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在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与科学性进行修订与完善。

6.发展精品案例。对精品选修课程的典型案例进行文本和视频材料的录制,可以发挥教学实录在教师教学研讨中的作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同时也可以作为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物化成果。

第8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040-05

质量意味着生命和特色,也意味着代价和成本。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以来,面临着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到旺盛的人才培养质量需求中去的重要抉择。相关研究的经验表明,用于师资结构和水平提高的教学支出,用于大学生图书、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的经费,用于大学生的部分教育科研支出,用于学生服务和转移支付的经费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最显著的作用。

借鉴质量经济学对于“质量成本”的界定,本研究认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支出”“学生支出”“教育科研支出”和“学术支持支出”四项成本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质量成本”。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国高水平大学(以中部“985高校”为典型代表)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如何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路径及现实需求,为后“大众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在财政改革与质量发展多元领域中,探索出适合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一成本”合理区间以及发展出路奠定基础。

一、模型构建

新入学的大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时,首先需要接受的是高校文化资本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品牌价值、办学氛围、办学理念对大学新生的吸引、感染和促进作用程度的强弱和学生的适应程度将决定文化资本内化为学生个体人力资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学生活动的动力强度。在文化资本既定的大前提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项目中的教学支出和教育科研支出是形成个体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存量提升的主要途径;学术支持项目与学生服务项目的出发点在于服务学生、保障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延伸,因而可以视作为个体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存量提升的另一条途径。

根据上述思路,研究将问卷题设项目分为(1)文化资本维度;(2)人力资本维度;(3)社会资本维度;(4)教学活动维度;(5)教育科研维度;(6)服务学生(学术支持与学生服务)维度。各维度中题目序号随机生成以避免主题暗示。测量方法上,主要用李克特10点量表来度量各项设计的作用程度或满意程度。根据上述潜变量因素的内容分析以及相关理论和研究对于它们之间可能的转化关系的描述,研究构建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本一质量”转化的结构方程的原始模型,简称“模型1”(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模型I中a1-a24为上述六个维度的待估系数,e1-e24为这些维度待估系数的残差项,z1-z5为除动力项“文化资本”外的各要素的Z统计系数。

二、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为了深入系统地了解中国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及其质量和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者于2011年开展预调查,2013-2014年对华中地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四所“985高校”开展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正式调查问卷期间,在这四所高校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到有效问卷646份,有效问卷率为80.8%;有效问卷中男性387人,占59.9%,女性259人,占40.1%;文科学生246人,占38.1%,理工科学生400人,占61.9%;来自城市地区的426人,占65.9%,来自农村地区的220人,占34.1%。

将有效数据代入SPSS19.0软件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17.0软件进行分析和检验。

模型的初步拟合显示:模型I的CMIN值较大,且CMIN/DF值为14.75,远大于基标值2;模型的GFI、CFI、NFI、IFI值均在0.70-0.80之间,小于0.90;RMSEA值为0.191,大于0.05的基本要求一这说明模型I的整体拟合优度不佳,需要进行修正。

表1是模型I的路径系数情况。根据系数情况比较,使用修正指数修改模型时,原则上每次只修改一个参数,从最大值开始估算;在实际操作中,考虑以下三个原则:

1.参照模型修正指数。模型修正指数结果的双箭头“”部分是残差变量间的协方差修正指数,表示如果在两个可测变量的残差变量间增加一条相关路径至少会减少的模型的卡方值;单箭头“”部分是变量间的回归权重修正指数,表示如果在两个变量间增加一条因果路径至少会减少的模型的卡方值。参照模型修正指数,我们发现:“a10教育科研”“a12教学活动”和“a24人力资本”等项的修正指数很小,且其路径系数伴随的P值在5%水平上不显著,剔除后将提高模型的拟合度;而“e20e21”等项的修正指数最大,即通过增加两者关联的路径,可以显著减少模型的卡方值。此外,通过对模型依照修正指数大小进行的逐次观察,我们发现:“e7e8”“e3e6”“e7e22”增加关联会改善模型拟合优度,因而在后面的修改中依次增加它们之间的关联并检验其CR值是否满足拒绝假设的显著水平。

2.在不降低原始模型的拟合优度和理论解释价值的基础上,简化模型的变量与路径。在优化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将潜在变量“教学活动”和“教育科研”进行了整合。由于从现实的理论解释来看,高校的教学活动是教育科研知识化、内在化的先导,教育科研是教学活动技能化、外在化的体现――两者是相互契合的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将两者整合有利于简化路径图、改善模型拟合优度,因而将第16项、第17项和第18项、第15项合并为“教学和教育科研”维度(简记为“教学科研”)。

3.参照模型的临界比率。模型的临界比率即构建一组待估参数,将其差除以相应参数之差的标准差所得到的z统计量。如模型的I临界比率判断无显著差异,则考虑对显性因子项进行剔除,对潜在的因果关系进行限制。本研究中,对模型I的方差进行临界比率检验的结果显示:第9项、第14项、第23项因子鉴别度不够,其模型临界比率值没有通过5%和10%显著度检验,即这些项目不能有效鉴别因子间载荷系数的差异,予以剔除。

通过对模型I的修正(Amos17.0),最后得到了简化了的中部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一质量”转化机理结构方程模型Ⅱ(以下简称“模型Ⅱ”)及其路径系数,图2揭示了中部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质量”转化的路径系数及其强弱关系。

结合图2中路径系数比较不难发现:文化资本对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教学活动、教育科研、服务学生的支出同时起到了显著作用,其中“服务学生文化资本”的载荷系数为0.779;“教学科研文化资本”的载荷系数为7.672,反映高校的文化资本存量每提高一个单位,高校的学生服务支出以及教学和教育科研支出(尤其是后者)有显著正向增长,印证了人才培养在中国高水平大学中仍是第一“要务”,并且其质量产出的保障主要来自于对教学和用于学生的教育科研投入。“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的路径系数达到1.838,表明丰富的高校文化资本存量对大学生个体人力资本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潜在作用。此外,教学科研活动支出是影响大学生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又一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教学科研”的路径系数为1.488;但教学科研对大学生个体社会资本的正向提升作用非常微弱:“社会资本一教学科研”的路径系数为0.271,而个体社会资本提升对教学科研支出却反馈出显著的反作用(-9.563)。与之相似的还有大学生个体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关联:大学生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对其社会资本存量的正向增长作用明显,“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路径系数达到了1.221;但是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提升的作用却显得特别微弱(0.142),表2列出了模型Ⅱ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通过表2可知:修正后的模型Ⅱ,其模型综合拟合优度显著高于模型工,符合拟合要求:绝对拟合指数CMIN/DF=1.659,GFI=0.953>0.90,RMSEA=0.035

表3显示出模型Ⅱ中各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基本情况:模型Ⅱ中各变量两两之间总效应最大的是高校文化资本与教学科研支出;而从其效应结构上来看,两者存在非常强劲的正向推动作用;但从成本投入层面上来讲,高校文化资本存量的保持和提高需要投入大量的相关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对教学和教育科研的投入力度――尽管如此,高校的文化资本投入对于教学科研投入的总效应仍是“正向”的。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产出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最具影响力的分别是高校文化资本的投入和高校用于学术支持和学生服务的投入。效应分析显示:大学生个体人力资本的积累显著受到高校的品牌价值、文化氛围及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主要影响)和间接影响;而个体的社会资本积累和提高主要受益于高校对于图书、电子资源、实验场所和条件以及高校对学生生活条件和社团活动的资助和支持。此外,大学生个体社会资本存量对人力资本积累存在弱的负向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思考

以上实证研究显示:

第一,我国中部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一质量”转化的源动力来自于高校的文化资本存量,高校用于历史传统、品牌价值、文化氛围保持和提高的质量成本支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首要的、无形的重要推动作用。

第二,我国中部高水平大学教师人才培养“质量成本-质量”转化的主路径是:“文化资本服务学生教学科研个体人力资本个体社会资本”。SEM路径分析和效应分析显示:教学科研支出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正向推动作用弱于高校文化资本和服务学生支出;相关访谈显示出大学生对教师教学指导意识、指导频率和指导效果满意程度低于需求。

第三,从我国中部高水平大学各可测变量和潜在变量间总效应的综合视角来看,仅有“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的总效应不显著。这一现象既反映出中部高水平大学用于“学生服务”“教学科研”支出的成本冲突效应大于整合效应,也反映出两者对于大学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形成的提升效应还存有较大潜力。

第9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文科班 化学“小高考” 复习策略

高二文理分班后,语文、数学、英语和两门选修科目是高考科目,其他4门必修科目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方有资格参加高考,因此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也被称为“小高考”。化学学科是文科班学生的“小高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因为,首先,绝大多数学生是由于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理化学习比较吃力,基础差,能力弱,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不好,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怀疑自己的智力,讨厌理化。相较理化学科注重抽象思维而言,政史学科注重形象思维,只需背背记记即可,稍微好学一些。他们选择文科不是真正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是逼不得已为之的。再加上政史学科不像理化那样有做不完的题目,学习相对轻松一些(懒惰心理使然)。其次,“小高考”是在进入高二后的来年3月举行,只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既要完成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新授课学习,又要进行所考三本书《必修一、必修二和选修一》的一到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4门必修同时举行“小高考”,年底前还要举行劳动技术省级测试,如果不过关,就一样不能参加高考。关键是高考5门科目学习不会停止,每天都有大量作业)。要想一次性全部通过,并尽可能得A(一门A高考时总分加1分,4门皆A,总分加5分),化学老师的压力确实比较大。面对这样的学情和考情,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带“小高考”的体会,谈谈高二文科班化学复习策略,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斧正。

一、透彻研究《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准确把握备考复习方向。

“小高考”之前,省考试院都会公布命题的指导性纲领《考试说明》,老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从而增强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研究《考试说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阐述了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是“小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学习、研究这部分内容,要结合最近几年“小高考”试题真题和《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等具体题目,考查这些题目所涉及考点和能力要求是如何体现“命题指导思想”的。

第二,研究“测试内容和要求”,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在“测试内容和要求”中明确了“小高考”的命题考点及其考查时的相关能力层级要求,有助于备考师生增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效益。研究这部分内容时,要明确“小高考”有哪些考点和能力要求?这些考点和能力要求在近几年“小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与以往相比,考点和能力要求有无调整与变化?如有,体现何在?这样的调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有可能会怎么考?所有这些,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第三,研究“典型题示例”。“小高考”《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所选用的题目都是近些年的“小高考”真题,是《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认真研究“典型题示例”,有助于备考师生粗略感知“小高考”的深浅难易,克服恐惧心理。

二、认真研究“小高考”试题。

在透彻研究《考试说明》之后,就要研究“小高考”试题了。研究“小高考”试题,不能仅满足于将这些试题做一遍,要在此基础上,研究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方法,预测揣摩命题趋势。还要注意研究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与“小高考”在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上的差距,进一步完善教学。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历年考题找共性、研究近年考题找趋势、研究相同考点找规律、研究不同考卷找特点。微观上,分析“小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把握命题重点、命题难点和热点,了解哪些考点会重点考、反复考,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对比近几年的“小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稳定性;结合考点和能力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并结合参考答案的答题角度、表述方式、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规范答题习惯,做到该得的分拿足拿满,不应非智力因素而无谓丢分。

三、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文科班学生在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化学学习比较吃力,基础知识较差,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差,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化学学习规律,从基础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收获成功喜悦,积跬致远,从而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四、“三有”“六要”贯穿复习迎考始终。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始终做到“三有”、“六要”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

五、围绕考点,夯实基础,兼顾能力,满足学生目标需求差异。

化学“小高考”的考点及其相关能力要求在《考试说明》中都予以了明确,老师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必须围绕这些考点进行复习,要求学生该记的概念和定义必须记住,该记的方程式必须会默,该记的实验现象必须清楚……要围绕这些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目反复考查和训练,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就自然记住了。基础知识过关了,通过“小高考”基本不成问题,因为“小高考”试卷的难易题比例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2:1。对于绝大多数文科班学生而言,能够“过关”。但对于部分优秀生而言,他们是需要冲A加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设计题目时要适当兼顾能力,所设计的题目要让想冲A的这部分学生踮起脚尖跳一跳才能“够”到,要有一定的思维考查力度,否则这些孩子就不够“吃”。

六、实行“教学案”,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强化“启发式”教学,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实行“教学案”,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课时,要做到“五个一”和“一个二”,即集体备课由一个人主备、主讲、主修改、主编学案和练习,备课组成员回去后结合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以调整充实。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启发式”教学,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要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关爱的和谐课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关注个体差异,共同进步、提高。

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档提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