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

第1篇: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学校的最终成绩是在这个学期有了分晓。总体来说,我们的教学成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的学生也都在不断的成长中,虽然有个别学生的心思没有用在学习上,但是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认真好学的,这些都是我们一直以来要做好的的。在这个学期,我们要继续上学期的教学方法,将更多的同学的成绩提高。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将以党的十七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强化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巩固扩大“队伍争一流,质量再攻坚,管理创特色,改革促发展”四项重点工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打造品牌学校,为全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高质量推进省、市课题按计划、有条不紊的研究,年内争取有相关论文在省、市、县报刊或各类论文评奖活动中获奖。

2、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XX人次,培训转移劳动力600人,培养致富骨干300人,初职教育240人。应届初中毕业生实用技术参培率达95%。成人初中招生300人。

3、锤炼一支一心为民,廉洁从教的领导班子。

4、继续将“保先”教育推向深入,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5、继续扎实开展“控流” 工作,巩固“无流生乡镇”的成果。

6、全面尝试年级部管理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讨年级部管理的管理理论。

7、确保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县各项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名列前茅,力争明年的中考质量综合评估跃居县第九名。

8、 区域推进“古诗文诵读特色”、争创市“无流生乡镇”和“双高两基乡镇”。

9、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标。要促进新课程理念从认识层面向操作行为层面转化。

10、提高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努力将学习化组织的建设研究向纵深推进,并确保阶段突破性成果。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后勤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后勤服务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基础。后勤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想教学所想,急教学所急,以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为主导思想,明确职责、坚守岗位,高质量的完成各项工作。

2、严格按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任何个人不得擅自向学生增设收费项目。加强经费管理,严明纪律,继续开展校务公开、民主理财活动,学校重大决策由教代会通过,充分利用党、工、团的廉政监督作用。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如期如实完成各项报表。切实做好校产校具的管理工作,完善校产校具的管理制度,加强防范意识,确实做好安全工作。

3、优化育人环境,搞好校园绿化。

(二)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实行民主治校。

学校要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定期召开会议,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让工会组织参政议政,民主治校,要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开展工会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娱生活。

(三)建立健全档案制度,规范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教学、校产校具、文书、会计等各类档案制度,规范档案收集与管理,每学期整理一次,每学年装订一次。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四)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1、要充分发挥校党支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全面落实《中学德育纲要》。狠抓“保先”教育的第二阶段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活动上台阶。

2、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学校建立以校、党支部、政教处、教务处、共青团、班主任、政治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组织,利用校会、班会、政治课等时间,加强《守则》、《规范》教育,以《守则》、《规范》为准绳,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以《班级管理细则》规范每个班级;以班主任为主,学科教师配合多元化、多角度加强班级管理,抓好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以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为契机,从而努力营造“人人为班级争光”“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氛围,促进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3、创造条件,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升国旗制度,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及邀请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专题报告,从小培养学生树立“学好科学,报孝祖国”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在教学中结合各学科特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电影,及爱国主义教育电视节目,加强对学生爱校、爱乡、爱国教育,并根据我校的特点在重大节目、纪念日举行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

4、加强校园治安工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成立学生护校队,在教师的带领下负责学校治安工作,同时加强对师生的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定期邀请乡镇领导及乡派出所领导来校作法制讲座,以具体的事件,生动的图片展等,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坚持开展创建安全学校活动,把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同周边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农村小学学校安全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人文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二、 奋斗目标

1、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规范化管理。

2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教育研究,要求每个教师上课有特色,教学基本功有提高。

3、 努力走特色学校之路。

三、具体措施

1、强化德育工作,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首先规范学校的一日常规,教师的一日常规,使每个教师爱岗敬业,按照规范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做好教学工作。其次,在学生中开展学守则,学规范活动,每个学生达到五爱的要求,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以及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的热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再次,在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奋惜时,好学上进的良好学风,开展学习守则、规范的活动。

2、深化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质量。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或更改课程,每个教师做到,钻研教材,精讲精练,向课堂要效益,向课堂要质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三突破:即一是研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和认识规律,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当堂吸收,当堂巩固上有突破。二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有突破,三是精讲精练,在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上有突破。四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阅读为主干。四基本即明确基本要求,贯彻基本原则,掌握基本途径,落实基本训练。

3、强化考评,激励竞争。我校将进一步加大考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奖惩兑现,做到有令必行,认真记载。

总之,本学期,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务实求真,团结奋进,为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不懈努力。

附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整理环境。

2、召开校务会议。

3、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4、制定各项计划。

5、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落实教研课题。

7、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十月份

1、召开专题班会“祖国在我心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组织教师家访。

4、组织一次作业评比活动。

5、对备课作业进行检查记载。

十一份

1、检查教学进度,结束期中课程。

2、拟定期中复习计划。

3、组织期中考试。

4、期中评估,试卷分析。

5、各班总结。

6、抽查部分学科作业。

7、召开期中总结会。

十二月份

1、召开各班班干会议“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

2、备课评比。

3、出一期专题墙报。

4、召开班主任工作座谈会。

元月份

1、组织元旦文娱联欢会。

2、结束课程,拟订复习计划。

3、评选最佳作业,最佳教案。

4、组织期末考试。

5、填写学生素质报告书。

6、各班报“三好生”名单。

二月份

1、民主理财。

2、整理档案,做好试卷分析。

第2篇: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2011〕54号),进一步改善我省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重要性的认识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自2006年起,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来,我省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

二、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全面推进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为改善民生办好事、实事。

(一)认真做好国家试点工作。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确定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我省85个县在列。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含县城所在地学校的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资金60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各试点地区和学校要按照国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营养食谱、原料供应、供餐模式、食品安全和监管体系等好方法新路子,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积累经验。国家试点县要按照一县一方案的要求,尽快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后实施。

(二)全面实施省级试点工作。在国家确定我省85个试点县的基础上,我省其余44个县(市、区)作为省级试点县,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的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与国家标准一致,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资金600元),所需资金由省与州(市)共同分担,具体分担比例为:昆明市、玉溪市由同级财政全额承担;曲靖市、红河州按照5∶5分担;楚雄州、大理州、西双版纳州按照6∶4分担;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按照8∶2分担;昭通市、文山州、德宏州全部由省财政承担。

(三)积极改善就餐条件。各地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资金,将中小学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使其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要坚持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搞超标准、豪华建设,加强建设改造工程监管。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和没有学生寄宿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为学生在校就餐提供基本条件。

(四)加强工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配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农村学校食堂配合格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专业培训等问题。一是利用中小学区域局调整后的富余教师,通过培训,充实进学校食堂作为后勤人员。二是对外聘用食堂临时工勤人员,支付聘用人员工资,经费由当政府自行解决。三是依法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管理,纳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的学校要健全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要切实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定期全面公开学生营养改善经费账目,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鼓励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积极参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努力在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作贡献。

(六)建立完善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初中5元(全年按照250天计算)。我省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所有寄宿学生,所需资金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分担办法由中央、省、州(市)共同分担。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领导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由省人民政府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各州(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第3篇: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统筹谋划区域内城乡教育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学校同标准建设、同制度管理,消除农村薄弱学校。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立足市情,在方便就读的前提下,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小学就近入学满足需要、初中相对集中提高水平、高中规模建设优质发展”。

育人为本,提升质量。关心每个农村学生,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为每个农村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紧扣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聚焦农村教育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农村教师进出、编制、职称等制度和农村学校激励手段缺乏、工作积极性调动困难等紧迫问题。通过实施农村教育支持计划,带动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到2018年,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并得到有效实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基本消除农村薄弱学校,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农村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教育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发展,城乡教育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主要举措

(一)实施农村教师支持计划。

优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扎根乡村、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强化师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农村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全过程,实现师德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强化师德宣传,加强对农村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宣传力度,发挥典型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引导农村教师强师德、扬师表、作贡献。

(3)强化师德考评,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实行“一票否决”。

(4)强化师德责任,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主管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师德师风建设负责制和问责制。

2.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

(1)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音体美教师。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的意见》规定,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补充音体美教师,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可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四大片区”内的县(市、区),所辖中小学和幼儿园补充音体美教师,对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可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

(2)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农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农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特别是要对高中毕业生加大部、省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定向培养一批素质较高且能扎根当地教育的农村教师。自2016年起,全市年度招录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名额增加至300名。

(3)实施好特岗教师计划。把好特岗教师入口关,选聘热爱教育事业、学科知识掌握较扎实、教学基本技能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

(4)起始学历为全日制本科的高校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农村边远学校连续不间断任教3年以上(或到农村非边远学校连续不间断任教6年以上),教学成果突出、师德师风优秀,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当地财政要按照有关规定,一次性补偿大学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每个高校毕业生每学年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具体补偿和代偿办法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

(5)已退休的特级、高级教师(女性60岁以下,男性65岁以下,身体健康,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经本人向学校申请同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统一签订合同(合同一年一签),可到师资短缺的农村学校支教。除中央财政支持经费外,县级财政要配套专项经费予以支持,保证完成基本工作量的退休教师待遇不低于1500元/人·月(退休金除外)。

3.保障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

(1)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编制、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对于生源较少的农村学校,要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

(2)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实施。编制调剂要适度向农村学校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农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3)各县(市、区)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4.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1)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至“四大片区”贫困县,最低补助标准为400元/人·月(省财政按220元/人·月给予定额补助);其他县(市、区)参照此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对农村教师实行生活补助。对在职在岗农村教师,依据所在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和从教年限,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补助的平均级差不低于100元/人·月。

(2)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对在学校所在乡镇没有自住房,且未能入住周转宿舍的农村教师,各县(市、区)财政要参照当地平均房租价格,按当地周转宿舍的面积标准给予租房补贴,并核算到学校,由学校统一租房居住。

(3)完善农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基础上,职称(职务)评聘适度向农村教师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农村教师。农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对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不作要求,对不作刚性要求,坚持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等考核指标。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必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4)建立农村教师关爱救助制度。各县(市、区)财政要预算专项经费,设立教师关爱基金。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农村教师生活困难、重大疾病等救助工作。

(5)建立农村教师荣誉制度。各县(市、区)对在农村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扬;对在农村从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评选表扬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要向农村教师倾斜。广泛宣传农村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5.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1)统筹利用“国培”、“省培”、农村教师专项培训等计划,大力推进校本培训,实现每5年对全体农村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培训学时不少于72学时/人·年。

(2)县、校两级要大力加强新聘农村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3)设立市、县、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实现名师工作室学科全覆盖。名师工作室要做到“五有”:有经费、有梯队、有活动、有考核、有推广。分学段、分学科组建市、县两级名师巡讲团,开展同课异构、巡回讲学、送教下乡等活动。市、县两级建立农村教师优质课展示平台,推广农村教师优秀教学成果。

(二)实施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支持计划。强化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优化育人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

1.强化农村学校校本教研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施规范,将校本教研开展的情况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考核。

(2)加强片区教育督导组和农村学校对校本教研的推动,通过集体备课、联合教研、校本课程研发等方式,实现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常态化。

2.推动农村学校教学改革

(1)着力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手段,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手段渗透、融入农村传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鼓励农村学校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减轻学生负担的探索,逐步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

3.加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监测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要对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统一检测,检测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评价。

(2)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不定期对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抽测,加强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适时向社会公布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报告。

4.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1)鼓励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以“书香校园”为基础,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在农村学校广泛开展国学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优化育人氛围。

(三)实施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大力加强农村校长队伍培养培训,通过健全制度、强化评价、创新机制,激发农村学校内在活力,推动学校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1.实施农村校长提升工程

(1)大力抓好合格型、专业型、专家型三个层面的校长培训。设立农村校长培训专项计划,纳入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计划,采取异地挂职、集中面授、外出学习、自主研修、轮流巡讲等方式,实现培训的常态化、专业化和体系化,培训学时不少于120学时/人·年。

(2)市、县两级建立校长论坛,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实施农村“名校长”培养计划,到2020年,各县(市、区)要培养5—10名有远大教育理想、深厚教育情怀、较强领导力的名优农村学校校长。

2.提升农村学校常规管理水平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完善农村学校基本管理规范,对教职工出勤、校园环境、师生面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等作出详细规定。

(2)各县(市、区)要广泛开展农村学校“常规管理年”等活动,通过区域推进、现场展示、专项督导等方式,逐步实现每所农村学校常规管理规范、有序、精细。

(3)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村学校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市、县、校三级评价体系。

3.创新农村学校人事管理机制

(1)完善农村学校校长任期制,在同一学校任职3届(9年)的校长,原则上实行交流。鼓励、选派一批城市学校优秀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

(2)规范农村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农村教师需任教5年以上且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方可申请考调。引导城镇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凡在城镇中小学任教满9年的教师,应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

(3)优化农村教师激励机制。按照“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原则,出台教师年度绩效奖分配办法,拉大绩效奖级差。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合理分配机制,以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4)健全农村教师退出机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于师德师风考评不合格、教育教学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教师,要取消教师资格,淘汰出教师队伍。

(四)实施农村教育均衡水平提升计划。

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城乡教育联手互动,全面提升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

1.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1)对于年招生不足30人、在校生不足100人的农村初中,要通过合理引导,逐步调整到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的中心乡镇学校集中办学。

(2)对于年招生不足100人,在校生不足300人的农村普通高中,要逐步撤并,普通高中原则上集中到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办学。

(3)通过新建、改建、租用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特别是留守学生较多的边远农村学校,小学3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实行寄宿制),为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创造条件。对农村学校根据需要聘请的宿管、门卫、炊事员等临聘人员,要规范用工方式,各县(市、区)财政要足额保障用工经费。

2.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

(1)统筹全面改造薄弱学校、农村初中工程、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等项目经费,按照国、省关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相关规范,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2)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源变动、布局优化等因素,尽量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各县(市、区)着力建设一批(不少于5所)农村优质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引领区域农村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3.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1)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2)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破解农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和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

4.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

(1)城市优质学校采取派员支教、名师带教、双向挂职等方式帮扶1—3所农村薄弱学校。

(2)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实质性整合,组建学校共同体,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溢出效应。

(五)实施农村学生关爱计划。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让农村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免、助、补、奖、贷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模式,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1.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和妇联等相关部门设立留守儿童救助资金,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援助为辅,吸纳民间资金”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安全可靠、管理有序的活动场所。

2.全面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建立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积极探索产教结合、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残疾儿童生活生存技能。

3.强化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关怀工作。加强农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快建设农村学校心理辅导室,采取开设课程、心理咨询、干预和治疗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完善农村贫困学生教育扶贫体系。按照“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思路,健全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所有农村贫困学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机会;实行“优质中学农村贫困学生专项招生计划”,让农村贫困学生有机会享受全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5.稳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逐步通过食堂供餐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的“放心、可口、有营养”的营养餐。

三、组织实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

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农村教育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细化责任分工,分解责任,推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要将农村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情况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发改、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职,切实承担责任。

(二)加强经费保障。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农村教育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和环节,切实用好每一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要严格规范资金使用,加强经费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第4篇: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一、高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1、试点学校:高县沙河中学、高县柳湖中学、高县罗场中学、高县四烈中学、高县月江中学、高县文江中学、高县胜天中学、高县何苏女士希望小学、高县沙河镇世和小学、高县文江镇籁棚小学、高县文江镇腾龙小学、高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等十二所学校。(初级中学7所、中心校1所、基点校3所、特教校1所),约占全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数的10%。

2、试点学校学生总数:约9517人,约占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21.66%。试点学校的确定,是经过高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高县教育局联合对学校食堂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意见、食堂按照整改意见整改、又检查验收合格颁发《餐饮服务许可证》后确定的。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体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特点,确保3元钱营养改善等值

高县2013年秋期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午间供餐模式试点工作的思考,是在学生平常膳食的基础上,用每生每天3元钱增加学生午餐的营养食品,而不是用3元钱解决学生中午的全部伙食费用,旨在“营养改善”。为了保证3元钱都“吃”进学生的肚子里,高县实行3元钱全部采购营养食品原料(含制作佐料)交给学校食堂进行加工,而学校食堂加工营养食品的加工费、燃料费、水电费等,2013年秋期县财政按照每生每天0.60元、2014年以后原则上按照每天每生0.80元计算另外下拨资金解决,实质上确保了3元钱营养食品等值。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食品安全重点放在卫生实施到位和监管到位

1、注重食品原料卫生源头管理。

2、注重消毒杀菌管理。

3、注重营养食品制作过程管理。

4、注重营养食品制作人员管理。

5、建立原料采购索证制度。

6、建立留样待查制度。

7、注重就餐场所卫生管理。

8、建立县级相关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进行食品安全专项督查制度。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食品原料实行“综合捆绑”、按照政府采购的要求进行采购

高县实行3元钱全部采购营养食品原料(含制作佐料)交给学校食堂进行加工,原料采购严格根据政府采购的要求:每个单位每次物资采购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必须实行政府采购;每个单位每次物资采购金额在50万元以下的可以实行竞争性谈判采购。我们这次试点学校共有12所,其中:柳湖中学2013年秋期学生营养食品原料采购总金额超过了50万元,因此,柳湖中学的营养食品原料采购交由高县政府采购交易中心进行,其余11所学校均低于50万元,因此,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实行竞争性谈判采购,采购时,请到了县政府采购办、工商局、卫生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畜牧局、农业局、监察局等相关部门人员到场进行监督。

五、高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试点工作开展后涉及的工作转换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试点学校由原来的“牛奶+x模式”转换成了“食堂午间供餐模式”,学生就由原来的课间食用“牛奶+x”改变成了午间食用“营养餐”,食用品种和时间发生了变化,学校要作出作息时间的调整安排。

2、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模式试点学校原来的库房放置“牛奶+x”食品,现在转为放置营养食品原料。

第5篇: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目标任务

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从20*年起,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区现存的4.8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任务,确保全区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此次危改工程完成后,不再集中实施危房改造,以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校舍修建,统一纳入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解决。

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与项目筛选原则

(一)危改工程坚持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为保证危改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实施危房改造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本地范围学校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并提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报区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审定。凡未制订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或经论证布局调整方案不符合有关要求的镇街道,暂不安排危改工程补助资金。

(二)纳入危改工程的项目学校必须是布局调整后保留的学校。拟撤并的学校不纳入危改工程实施范围,以后也不再安排危房改造等方面资金投入。在制订危改项目建设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布局调整后师生增员、校舍扩容、寄宿生活等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改扩建为主,重点向农村初中、中心小学倾斜,积极鼓励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向中心小学、完全小学相对集中。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适当予以照顾。

(三)上级补助资金原则上用于农村中心小学、完小及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D级危房改造。

(四)危改工程坚持质量与效益相统一。要本着“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进行建设,严禁搞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建设。在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基建费用,努力降低建设成本。新建的校舍最低使用寿命必须在50年以上。

(五)危改工程坚持项目管理与目标管理并举。各镇街道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精心做好项目规划,据实编制项目预算,确保预算不留缺口;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对确定实施危房改造的项目学校,要结合实际制订改造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切实做到改造一所、完成一所,确保到20*年底全部消除农村中小学现存D级危房。

三、危改工程管理职责

实行以区级为主,省、市、区、镇(街道)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要不断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一)区级

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危改工程的组织和领导,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区教育局负责项目的实施。区教育部门牵头对中小学危房进行排查、核实和鉴定,会同区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结合本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制订危改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计划并报区政府批准;牵头组织建设项目勘探、设计、招投标、土建施工、委托监理、质量检查、竣工验收等;督促、检查危改工程进度,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等。区发改委负责项目的立项。区财政部门协同区教育部门筹措本级承担资金;负责资金的调度和管理,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和专款专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等。区建委负责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

(二)镇街道

项目实行镇街道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镇长(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对本地学校布局进行科学规划,提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和危改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并报区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审定。督促、检查危改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现有D级危房在2年内全部得到改造;做好B、C级危房的维修、维护,降低或消除B、C级危房向D级危房的转化率,确保校舍安全。

(三)学校

项目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据实编报学校基本情况和危房改造计划、改造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在鉴定的基础上,组织拆除D级危房;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规章和要求,加强对土建工程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危改工程档案等。

继续执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实行扶持政策的通知》(*政办[20*]71号)等有关文件,减免建设收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建设环境,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和实施成效。对因工作不力、管理不严或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或事故的,人为因素影响项目进度和延期误工的,疏于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出现其他重要责任事故的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危改工程资金筹措与管理

(一)资金的筹措

根据《*省2005年底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规划》,我区改造4.8万平方米D级危房需要资金3056.1万元,其中地方自筹94万元,中央和省20*年、20*年、20*年补助的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032万元,其余1930.1万元通过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渠道解决。贷款本金从20*年及以后省以上补助的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中抵扣,贷款利息由区财政贴息。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贷款、还款、付息等按省规定的有关程序办理。

(二)资金的管理

危改工程项目贷款资金,纳入区财政校舍维修改造(危改)资金专户。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执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6号)以及省有关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集中支付,不得下拨至镇街道和学校,不得挪用或用于偿还债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勘探、设计、招标、监理等费用,应按规定记入项目土建成本,不得因此增加学校负担。所有项目竣工验收后,应组织竣工审计,按审计结论办理工程结算、基建财务决算和国有资产移交手续。

五、危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

(一)严格实行以区为主“五统一”的项目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立项,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区教育局、监察局、财政局、发改委、建委、地税局、审计局是组织实施“五统一”的主体,负责做好“五统一”工作。所有土建工程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危改工程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实行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或公开议标等方式,确定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承担单位。

1、统一做好规划、立项工作。学校应根据《*省中小学校园规划与建设管理办法》做好学校规划工作,应本着“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学校在制定规划时,应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符合学校要求的规划,并报送区教育局审定,学校规划确定后,不得随意变动。凡新建、扩建等建设项目应办理立项手续,未立项的项目不得开工。

2、统一做好勘探、设计、监理公开招标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实行扶持政策的通知》(*政办[20*]71号文件)规定,“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中涉及到的服务性收费,如危房鉴定费、地质勘探费、招标费、标底编制费、工程勘察设计费、质量监理费等收费项目,按照自愿委托原则,予以减半征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秘计[20*]399号)文件要求,由区政府采购中心负责组织对地质勘探单位、质量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进行公开招标,被选中的单位方可进入全区中小学校建设领域。

3、统一实施土建工程项目的招标工作。凡是属于区级以上安排的校舍新建或维修项目均应按招投标法规定进行招标。

4、统一资金管理。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制度,区财政局在银行设立专户,全区农村中小学建设(维修)专项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资金拨付程序及额度,按审定工程项目及工程进度拨款。经现场察看,开工时按工程合同价的30%拨付资金,主体完工时按工程合同价的60%拨付资金,完成工程备案、进行决算审计后拨付剩余工程合同价的10%资金。拨款时应填写《贵池区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维修)拨款单》,并履行相关手续,同时,施工企业应开具税务发票,财政部门按拨款单及税务发票拨款。

5、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工程建设完工后,学校应按规定组织验收。项目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参加验收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以及建设、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书面报告。项目学校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7个工作日内将验收的时间、地点及组成人员名单书面通知负责监督该工程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及教育、财政部门。统一办理决算手续。学校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后,应及时办理工程决算审计,决算审计由区财政局组织中介机构进行审核。

(二)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机构,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理。学校校长是项目负责人(完小、初小项目由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各项目实行校舍建设法定建设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确保校舍工程建设质量。各项目学校要选派一名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负责人,出任施工现场监理员。

(三)实行项目审议制度和资金投入额度审计制度。一是审计学校所需建设项目、规模。学校应向区教育局申报拟建(维修)项目及附属设施,经教育部门审计确定施工项目及规模后,方可开始实施;二是对学校拟建(维修)项目及附属设施建设资金进行审议,审议后的资金总额作为项目建设资金总量。如项目原计划安排资金量与实际建设资金量有结余可作为支出勘探、设计、监理、图纸审查、招标、决算审计等费用。

第6篇: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阜阳市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明确县、乡两级教育教学、人事、财务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

二、实施内容

(一)明确县乡政府教育工作职责

1、县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其职责具体包括负责抓好全县农村中小学的发展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制定本县教职工编制方案,根据省政府核批的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决定中小学校长任免,负责教职工人事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师生安全;统一安排校舍建设项目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督导评估乡镇教育工作,并依据评估结果对乡镇政府和中小学实施奖惩。

2、乡镇政府对本乡镇义务教育负有支持、监督、指导责任。主要管理职责有: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适当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承担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相关工作;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承担校舍安全以及学校治安的直接责任,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乡镇中小学,协助有关部门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3、村级组织参与、协助并支持本村及联村学校的管理和建设,负责动员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控制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积极发展幼儿教育。

(二)撤销乡镇教办室,建立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1、撤销乡镇教办室。妥善分流原乡镇教办室人员,原乡镇教办室人员属教育编制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或从事其他工作;非教育编制的人员回原单位工作;现担任党政机关行政职务的人员一律到所在党政机关工作,不再占用教育编制;临时聘用人员,一律清退。乡镇教办室撤销后,乡镇中小学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乡镇中小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对原乡镇教办室进行全面资产清理和财务审计,原乡镇教办室的债务不得留给学校。资产拍卖、变现所得全部用于当地教育。原乡镇教办室保管的农村义务教育有关档案资料等全部妥善移交至中心学校。

2、设立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一般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如无单设初中的,设在中心小学。中心学校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

中心学校主要职责是:负责本乡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协助县教育局管理全乡镇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培训等工作;负责所辖学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负责本乡镇教育统计工作;负责管理教育教学资料等。

乡镇中心学校校长的产生,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协调后,在教育系统内按有关程序选拔产生,中心学校校长按干管权限任命。

中心学校校长全面负责乡镇所辖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业务管理工作,依法享有学校人事聘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

中心学校配备校长1名,副校长按规定职数配备,并明确1名副校长协助校长负责本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心学校设校长办公室,办公室正、副主任各1名,负责办理本乡镇所辖学校教育管理日常事务;办事员1名,负责本乡镇所辖学校财务、统计及其它业务工作。

(三)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

1、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有关工资标准、省津补贴发放的规定,实行县长负责制,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县级财政年度预算要保证初中每生每年15元,小学每生每年10元的公用经费差额补贴,并及时拨付到位。

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现有危房改造力度。中小学危房改造要以县为主,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项目审批、统一校园规划、统一勘探和图纸设计、统一工程投标和监理、统一资金管理。

中小学实施“两基”达标和改造办学条件所欠债务,由县政府在化解乡镇债务时统筹解决,县、乡两级政府要确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2、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农村中小学上收县管理后,中心学校(含农村中心小学和农村初中)作为县级基层预算单位,其财务管理纳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在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下,设立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具体负责中小学教育经费的统一核算、支出和管理。中心学校作为财务会计主体,负责所属学校和教学点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并对单位财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完全责任。乡镇中心学校设置专职财会岗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的管理规定。学校代收的费用应与杂费收入分开,实行单独核算管理,书本费用于直接购买课本和作业本,不计入学校收入。中小学杂费收入实行“校收、县管、校用”,即各校收取的杂费,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及时存入县级财政专户,中小学杂费收入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各校经费由各校使用。在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在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领导、管理下,收费统一纳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后,一次性划拨至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由核算中心根据教育局编制核定的各校用款计划进行统一划拨。对各项教育经费,按照收支规范、事财统一、监督到位、快捷高效、方便学校的原则加强经费管理。

3、县财政、教育、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农村中小学杂费收入要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全部用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本校教育经费,定期公布收支情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规定项目以外的费用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坐支行为,严禁挤占、挪用和平调中小学杂费收入和代收代支资金。对违反规定的,依法进行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四)完善教育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县教育局会同县机构编制部门在省政府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具体情况及时分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报县编委批准执行。县财政部门依据核定的人员编制核发人员经费。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县教育局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对擅自离岗人员,根据人事管理有关规定予以除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县教育局会同县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生源变动情况,在核定的总编制内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乡镇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对因缺编造成教师短缺的,经县编委研究批准,采取公开招聘等方式从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选聘。

2、在县人才交流中心下设立教育分中心,承办本县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聘用前档案代管、外地拟调入教师试用期关系代管、未被单位聘用人员及辞职和辞退人员关系代管等事宜。

县教育局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乡镇、村无权聘任中小学教职工。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中心学校校长、农村初中校长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归口管理。担任农村小学、初中或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应具备中级以上教师职称和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历。校长初任年龄,男性不超过50周岁,女性不超过45周岁。校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

农村小学校长由中心学校提名,经中心学校考核后,由中心学校报县教育局批准任用,中心学校负责管理。农村中小学校长任用逐步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职工的聘用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积极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限期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成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教育的负责人任副组长,党办、政办、组织、宣传、监察、教育、财政、审计、人事、编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承担具体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关事项,及时处理有关问题。

四、实施步骤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并于8月底前完成。

(一)启动准备:*年7月22日至8月8日。成立领导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前期谋划和论证,完善实施意见。

(二)宣传部署:*年8月9日至8月10日。制发文件、召开动员会,层层动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专栏等传媒,广泛深入宣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引导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第7篇: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反思;前瞻;

一、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出台的背景

作为教育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具体方面,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出台不是政策制定者的简单主观判断,也不是问题充分暴露后自行生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逐步进入教育政策的范围,并最终由政策制定者经过一个特定的政策制定程序后形成的。

(一)社会背景

1、我国城乡“二元化”的经济背景

城乡二元结构主要从经济和文化两个层面影响教育的发展。经济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政府对城乡教育投资的失衡。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筹措责任主体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因此,以高劳动生产率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低劳动生产率农业为主的农村所致的城乡二元结构直接决定了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能力的巨大差距。文化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城乡二元文化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一方面,农民自身经济水平有限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在教育投入上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实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这种主观需求和客观可能两方面指数都较低的情况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出台的直接政治背景。人力资本理论全面揭示了教育与经济间的关系,指出与其他投资一样,用于人力资本形成的投资也是可以获得回报。其中,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投资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解决有关“三农”的表层问题,更是要从本质上为农村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而毕业师资、教育理念等软件资源的配备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政府对于师资配置的宏观调控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教育背景

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政策必须承担保证儿童受教育公平的责任,同时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多方面采取合理措施。其中,师资配置同时贯穿于这几个方面,是政府在这几个方面都不可回避的一个共性问题。

1、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失衡

总体而言,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城乡教师水平的同步提高,反而会掩盖城乡师资配置不均的事实,具体表现在农村教师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三个方面。首先,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大量存在的事实可以反映出农村中小学教师总量不足的现状。通过一年的清退工作,2005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约由49.9万降为44.8万人,其中大约有30万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1]。其次,从学历水平看,2005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城市78.01%、县镇67.17%、农村47.49%,农村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城市62.44%、县镇34.5%、农村24.34%,农村比城市低约38个百分点[2]。再次,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教师中35岁以下的分别占57.83%、51.44%和41.02%[3]。此外,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科结构、职称职称结构与城市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总之,城乡师资水平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

2、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不完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次放开人才流动政策时,教师队伍中曾出现过一次“跳槽”热。近年来,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启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实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教师流动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由于教师流动制度的缺失,我国当时的教师流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无序的流动:从教育系统内部流向外部;从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等[4]。在这种无序流动中教育系统内部的无序流动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公平与协调发展。对此,网站由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国家必须采取相应举措逐步健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以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倾向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开始,2002年后每年毕业人数均以约60万的数量逐年递增,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而西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急需大量人才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此,中央各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等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大量优惠政策,如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选聘招录优先政策等进一步明确“基层就业”这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主旋律。针对农村教师匮乏、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成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又一项重要探索。#p#分页标题#e#

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的现实意义

(一)为农村教育补充一批优秀师资,成功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1、特岗教师从数量上改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足的状况

特岗计划从2006年到2008年实施三年来,共录用了5.9万多名特岗教师,分布在490多个县的6400多所农村学校,直接受益的农村孩子达到200多万人[5]。2009年,在对特岗计划试点工作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将国家计划设岗增加到5万名,实施范围由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中西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此外,部分省份在中央特岗计划实施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特岗计划新机制。如河南省在国家特岗政策的基础上以1:1的配置标准实施特岗计划,既在国家5000名特岗计划名额的基础上以单独财政支出划拨5000名特岗教师工资,加大了国家特岗政策的执行力度,特岗政策执行两年中为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补充近2万名优秀师资。

特岗计划实施范围的扩大、计划数量的提升、各省配套政策的出台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相关保障政策进一步巩固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性。

2、特岗教师优化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结构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特岗计划在招聘学科及学历上都有严格规定,特岗教师优化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等,为农村义务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特岗计划明确规定,招聘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全日制普通高校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非师范类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1978年7月1日后出生)且与原就业单位解除了劳动(聘用)合同或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由此可见,特岗教师低年龄、高学历可以弥补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年龄、学历结构出现的断层空缺,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一支老、中、青合理配备、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特岗计划在招聘学科方面侧重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相关特岗教师成为服务地第一名该学科教师,为某些农村学校实现了该学科教师零的突破。如2005年10月,国家在W县投入了价值9000多万元的远程教育设备,电脑大量进入农村学校课堂,当时W县农村许多在职教师不懂电脑,导致有些学校远程教育设备闲置[6],特岗教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现状。

(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2006-2008年,特岗计划为农村提供特岗教师5.9万多名,2009年特岗计划的设岗规模扩大到5万以上,加之各省对于特岗计划的创新,通过特岗计划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而这相对于2010年全国630万的毕业生总数而言似乎不值一提。但是,纵观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特岗计划已经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大范围就业的典范。

以河南省某独立学院为例,2009届毕业生总数1449人,其中通过特岗计划成功就业123人,就业率为8.49%;2010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719人,其中通过特岗计划成功就业154人,就业率为8.96%。由此可见,相对于事业单位招聘、三支一扶、预征入伍等其他就业途径而言,特岗计划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国家关于基层就业的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思想也逐渐树立。但由于基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地方财力有限导致义务教育投入不足而无法引进高质量师资,加之部分地区因“普九”欠下了经济债,形成“有编不补”或“有编难补”的情况。而特岗计划明确规定,“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按人均年1.5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特岗教师经费的解决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改变农村师资配置失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三、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中的困境

(一)“同工不同酬”降低特岗教师自我成就感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特岗教师在基本工资方面与非特岗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但在地方财政紧张及特岗教师流动性大的情况下特岗教师在3年聘期内的三险一金、住房、艰苦地区补助津贴等福利津贴无保障(见表一[7]),被社会认为是编外教师的身份,经济待遇的偏低还导致特岗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受尊重程度同比低于非特岗教师。

一项针对贵州省某县80名特岗教师的调查显示,45.9%的特岗教师认为他们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一般”,25.7%的认为“较低”,还有14.9%的特岗教师认为“非常低”;在关于受尊重程度的调查中,43.2%的特岗教师认为“一般”,认为不尊重的占24.3%,14.9%认为“非常不尊重”[8]。

由此可见,特岗教师与非特岗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特岗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他们拿着与非特岗教师有别的工资待遇,住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临时住所[9],长期“同工不同酬”的境况会逐渐影响到他们在教学中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到特岗计划这一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二)职业发展前景认识模糊,特岗教师出路难寻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定,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障,新聘教师入职后即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常管理范围内,有专门的入职教育、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程序,职业发展前景清晰。但是,对于聘期3年的特岗教师而言,特岗计划仅仅规定“特设岗位教师在聘期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跟踪评估”、“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等,对于特岗教师的身份没有明确规定,对入职教育、职称评聘、继续教育等更是没有相关阐述。因此,特岗计划政策在实施中逐渐暴露出特岗教师职业发展前景认识模糊的困境。#p#分页标题#e#

特岗计划招聘对象突破了师范类毕业生的限制,凡符合报名条件并通过考试的毕业生均可加入特岗教师的行列。但是,非师范毕业生的相关教育学知识背景与教师相关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而部分省份对拟聘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缺乏明确规定,当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上岗任教后面临更加专业的教育学类问题时,各地教育局、各学校也没有持续的入职教育,甚至有些特岗教师被安排担任非自身专业的学科教学,极大阻碍了特岗教师的职业发展。

由于身份不明确,特岗教师职称不能按教师职称评聘程序正常参与评聘,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工资、待遇等不能正常晋级。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3年聘期内无法评聘职让部分特岗教师产生前途不明确、不稳定的感觉。

为提高特岗计划实施的持续性与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特岗计划对于3年聘期结束后的继续留任问题及将特岗计划的实施可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但是,在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却出现了继续留任困难的情况。如四川攀枝花米易县的特岗教师就遇到如此尴尬,三年服务期已满,想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却遭到拒绝。他们去教育局讨说法,教育局的领导说:政府不批,我们没有编制。而政府编制办的领导说:我们县教师超编了,你们留不下来[10]。

入职培训欠缺、不能参与职称评聘、留任困难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建设。

四、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建议

(一)借鉴国外相关政策

从师资方面入手解决义务教育发展失衡,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由来已久,其中定期流动模式和补给模式的运用比较普遍。

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实施40多年来有效推动了日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师资配置更趋合理化、教师工作热情得以提高、学校办学更加充满活力等方面。补给模式主要针对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师资短缺问题,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奖金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该地区工作而建立的师资均衡配置模式。补给模式在美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政策和经费两个方面。政策方面,各州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向社会广泛招募教师,为均衡师资配置提供了政策保证。经费方面,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来提高教师短缺地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改善其工作环境,为均衡师资配置提供了经费保证。补给模式是政府对于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模式,突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责任。

定期流动模式和补给模式在日本和美国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效,推动了两国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各国相关政策出台背景的不同,如日本定期流动模式的广泛应用是以日本教师公务员身份为重要前提。《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营运法律》、《国家公务员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以及《行政不服审查法》等从根本上明确了教师公务员的职业身份,从根本上增强了教师定期交流制的可行性,保障了该制度的实施。目前,我国教师的身份很难单纯归类于公务员、雇员还是公务雇员,而是处于一种相对复杂的境况中。

(二)以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为特岗计划继续推进提供经费保证。

特岗计划实施已经五年之久,中央及地方特岗计划都在不断调整。 2009年,中央财政将国家计划设岗增加到5万名,实施范围由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中西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部分省份在特岗计划实施中也不乏创新之举,如河南省在国家特岗政策的基础上以1:1的配置标准实施特岗计划。但是,特岗计划实施过程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后的留任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无法留任的现象势必影响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特岗计划试点县为“两基”攻坚县、国家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政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有些县还存在大量普九欠债。显然,这些试点县的经济能力无法承担留任特岗教师。如贵州省某县,如果没位特岗教师按国家补贴来算,每名特岗教师总支出得在3100元/年以上,这样县里每年得多拿2600多万元才能保证开支,这是我县财政无法承受的[11]。对此,中央、省级财政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从经费方面保证特岗教师继续留任。

此外,地方政府要把特岗计划定位为长期政策,而不是国家对于农村教师的短期补充机制。因此,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岗位申报工作中一定要务实、严谨,以各地实际需要且3年聘期结束后可接纳并解决编制的教师数量为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特岗教师3年聘期结束想留任却留不下的尴尬境遇。

(三)加强人本管理,为特岗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平台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新手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为职后1-3年,其特点是适应新的环境和教师工作,形成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职后的五年才能进入成熟期[12]。对此,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特岗教师必须加强人本管理,为特岗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平台。

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提高特岗教师社会认可度。特岗教师与非特岗教师在教师身份方面不存在任何差别,虽然3年聘期结束后特岗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去与留,但3年聘期内特岗教师就是教师队伍的一员。对此,相关媒体应该积极树立特岗教师典型并加以正面宣传,提高特岗教师的社会认可度,避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给予特岗教师更多人文关怀。

其次,重视特岗教师入职教育,科学设置入职教育内容。特岗计划在招聘程序专门设置“集中培训”环节,充分表明入职培训的重要性。但由于招聘工作由各省相关部门负责,“集中培训”也就因各因地而异。如河南省要求培训为不少于30学时的师德教育、新课程理念、教材教法以及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等;四川省在特岗教师招聘简章中只提到“岗前培训由设岗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因此,针对部分非师范类特岗教师未能系统掌握教育学类相关知识;设岗县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如少数民族地区;新入职教师教学实践水平较低等现状,各设岗县及学校要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及特岗教师实际情况科学设置入职教育内容。#p#分页标题#e#

再次,设置特岗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疏通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道路

《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了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的学历、工作年限等条件。但是,本、专科毕业的特岗教师3年内却无法评聘职称,这对于聘期结束后想继续留任的特岗教师更是一个巨大打击。因此,各地应该设置特岗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疏通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道路,3年聘期结束后将每年考核结果纳入当地教师职称评定范围,彻底消除特岗教师3年职称评聘空白的压力。

特岗教师为农村义务教师加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增添了活力与精彩,反思、总结特岗计划的成功与不足,配合其他农村教师补给政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教育部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背景材料——2006年第4次新闻散发材料(4)[EB/OL].

[4]王俊明.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几点思考——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启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邬跃.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6][8][11]杨廷树.贵州省W县“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5).

[7]杨廷树,杨颖秀.西部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贵州省Z中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9]易海华,刘济远.“特岗教师”如何更好地落地生根——关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工作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6).

第8篇: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摘要 本课题对四川省区(镇)、乡、村学校体育进行了调研,并按四川不同区域进行了分类处理,重点 对场地器材与经费、教学、课外体育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费紧张、设施落后、教学涣散、课外体 育开展较差是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的普遍特征,并表现出区域的差异性。为此,提出了编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规划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四川 农村 学校体育 规划

    The Present Situation or PE In The Countryside Of Sichuan

    Province & A Few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Plan

    Deng Yaonin et 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China 62501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a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we come to the conclusi on that the PE activities are often neglected for being short of money and in need of basical fa cilities in spiteof some diffetences geographically.Thus,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tionabout how to make a practical plan for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Sichuan,Countryside,Scool PE,development plan

    * * *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80%的学校和74%的学生在农村,而四川省又是农业大省。因此,农村学校体育的 好坏,直接关系到全省、全国体育、健康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四川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发 展极不平衡,所以,通过对四川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对于制定四川农村学校体育“九五”发展规 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就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硬件、教学等进行初步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的其它问题今后将做专题研究。

    2 研究的方法

    2.1 研制调查方案,实施调查。调研方式:在省教委体卫处指导下,通过有关地、市、州调查,我校 学生返家时调查,信函调查,课题组实地调查,并召开小型坐谈会。

    2.2 对回收的资料作了数理统计、分析。

    2.3 本次调查涉及四川省23个地(市、州)的93个县(市、区)。发出调查表格1100份,回 收863份,回收率约80%,其中有效统计表格约611份(70%)。调查资料按区域、中小学进行了分 类统计与处理。

    2.4 所调查统计的611所学校分布情况如下:

    川西(131所) 成都(35) 德阳(30) 绵阳(32) 乐山(

    34)

    丘陵(206所) 内江(31) 自贡(23) 遂宁(22) 泸州(

    38) 宜宾(43) 重庆(49)

    盆周(230所) 广元(27) 南充(32) 巴中(21) 广安(

    20) 万县(34) 达川(25) 雅安(26)

    涪陵(24) 黔江(11)

    民族(44所) 甘孜(11) 阿坝(12) 凉山(10) 攀枝花(

    11)

    3 结果与分析

    3.1 场地器材与经费(表1、表2)

    3.1.1 教学场地同国家教委规定的最低人均12~15m[2]的要求差距较大,全省平均2.5 3m[2],教学、锻炼必须的蓝球场小学仅0.97块、中学1.44块;排球场小学0.32块、中学1 .31块。盆周地区生均场地面积最高。

    表1 场地、经费统计表

    (附图 {图})

    表2 主要器材比较差

    (附图 {图})

    3.1.2 体育器材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相差约50%~60%。特别是教 学、锻炼、《锻炼标准》等所必须的实心球,绝大多数学校根本没有配备,而简单易行的跳高架、跳绳等与要 求相差很远,单杠、双杠、垫子等体操器材缺口较大。从地区来看,无明显差异;乡镇、村学校条件愈差。

    3.1.3 91.3%的中学和86%的小学都有数量不等的体育经费。小学体育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 0.23%、中学占0.42%,小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足0.30元,中学也仅0.6元。总体上看,农村 中小学体育经费紧张是突出问题,有95%的学校认为,体育经费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地 区来看,川西地区经费比例高于其它地区,这与经济状况明显相关。

    3.2 体育教学情况

    邓跃宁,等 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制定发展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表3 体育教学情况统计表

    (附图 {图})

    3.2.1 全省有66%的小学和88%的中学制定有体育教学大纲,但仍有相当部分(近30%)的 学校没有这最基本的计划,从而体育教学只能是无足轻重了。

    3.2.2 全省有33.5%的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松散,其中,小学、中学分别是37%和30%, 放羊式教学、任意停课等现象突出,表现为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3.2.3 有50%的小学和23%的中学没有确实加强体育课堂管理,缺乏必要的课堂常规等规章制 度。有62%的小学和78%中学制定有体育考试办法,但体育考核内容、标准随意性大,缺乏严肃性和权威 性。体育考试不合格仍然可以升学、评优的现象严重,从而使体育难有应有的地位。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大纲、课堂常规等规章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较为突出,教 学组织松散、考试管理不严等原因,是影响和制约农村体育教学的主要矛盾。表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 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等法规性文件,难于贯彻实施,从而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质量。

    3.3 课外体育活动

    表4 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表

    (附图 {图})

    3.3.1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达到人均每天活动一小时的,小学占55%,中学占69%,在这些学 校中,真正安排、并认真组织的学校,小学、中学分别占36.67%和68.67%,而在可统计的情况下 ,参加人数小学占57.47%,中学占64.18%,可见,尽管一些学校将课外体育列入了课表,但认真 实施、落实的学校并不多;另外,还有近40%的学生并没有参加,按照这一统计,最后实际参加每天锻炼的 学生寥寥无几。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无明显差异。

    3.3.2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小学占72%,中学占84%,也就是说,仍然还有许 多学校连最基本的实施工作都没有。从实施《标准》的情况来看,小学达标率63.25%,中学80.36 %,这项指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尚有差距,从而反映了我国广大农村体育工作的艰巨性。

    3.3.3 以田径为主的综合性校运动会,坚持每年一次的小学占55.67%,中学占78.67% ,有33%的中、小学根本不召开运动会。可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还难于贯彻执行。从地域 来看,川西小学要好于其它的地区,而中学则是盆周地区优于丘陵和川西地区。

    4 关于编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的思路与建议

    编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中,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四川省关于编制“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 远景目标的文件,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结合全省以及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和 我省农村学校体育的实际,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4.1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普九”教育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轨道。

    4.1.1 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底子薄、经费少、发展落后和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事实,因此,我们要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明确目标。农村学校占80%,农村学生占74%,这是教育事业 的大头,是体育文化事业的重头戏,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 义,要认识到,加强农村学校体育不仅是增强农村学生的体质,而且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需 要,是增强民族素质,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把农村 学校体育纳入“普九”督导内容、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优的一项必备指标,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制定校长任 期目标管理协议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责任书的内容。

    4.1.2 认真贯彻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 工作条件〉的意见》,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端正农村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纠正忽视体育工 作的现象,为农村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体魄强健的劳动者。

    4.2 制定规划,加强目标管理

    4.2.1 规划中要体现分类指导,分层次要求的原则。我省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等发展不平衡,从而也导致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要分类指导、分层次要求。

    首先,制定基本目标,即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基本目标。做到每所学校(含村小、 单班校、复式班)都开设体育课,开展课间操和课外锻炼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教育、享受体育乐 趣。其次,在实现上述基本目标的地区和学校,则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以改善体育器材设施为条件,不断加 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的效益,实现增强体质、培养习惯、提高 能力的目标。第三,在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校初中等,重点搞好一所以上学校体育的业余训练,建立传统项 目基地,提高部分有运动才能学生的竞技水平,实现培养后备人才的目标。要根据我省的区域特点和社会、经 济、文化教育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分别制定川西、丘陵、盆周、少数民族地区的规划和目标,体现分类 指导,分层次要求的特征。

    4.2.2 制定规划加强管理

    首先,学校要制定年度体育发展计划,乡(镇)要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各县要制定5年发展战略,各地、 市、州要制定好2010年远期目标。其次,全省应先抓好一个地区,地区(市)抓好一个县,县抓好一个乡 (镇),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逐步普及。另外,要强化对规划的检查、评估和表彰活动,把农 村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县、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系列,列入干部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

    4.3 在制定、实施规划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我省现状来看,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应重点解决好体育课和体育经费、器材以及课外体育 活动等。关于师资、管理、科研等将在本课题的其它报告中研究。

    4.3.1 以体育课为突破口,抓好《达标》工作,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使学生获得体育教育的 机会,享受体育的乐趣。首先,由于各地农村差距较大,起点不同,但上好体育课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突破 口。农村体育课可以突破城市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选用教材,提高体育开课率。在村小(复式班、单班校) ,要依靠班主任、兼职体育教师力争按九年义务教育大纲,选用可以开设的内容进行体育教学;在开课率高的 地区,对乡属中心校、完小要按教学计划和教案上好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对乡、镇及条件较好的学校,应 在保证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进行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同时,建立完善课堂常规 、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其次,要坚持以开展“课间操”课外锻炼为手 段,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按《锻炼标准》的要求,因校制宜,符合农村特点,力求实现每天1小时锻 炼。村小、乡中心校、镇中学应该结合《全民健身计划》,使之成为该地体育教学、锻炼的中心。第三,有条 件的学校,特别是乡、镇要抓好一个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搞好传统项目;县、镇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上以田 径为主的运动会。对规划较小的村小、单班校、复式班等,可以通过联合的办法来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4.3.2 关于体育器材、设施

    体育器材、设施条件是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国家根据目前各地学校条件较差的现状,颁布了《 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问题较多,差距甚远,执行难度也较大,其原因仍然受到 经费等限制。在95期间,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工作:

    首先,分清急缓,逐步配齐。村小、单班校、复式班要配备必须的教学用品和设施;中心校、完小除配备 正常教学所急需器材设施外,扩大配备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必须设备;乡镇中学、条件较好的中心校、传统 训练学校,配备课余训练的器材、设施。

第9篇:农村小学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2012年9月20日)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关键在教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 41号),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分步扎实推进,为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探索建立严格准入、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新机制,教师地位待遇显著提升,优秀师资来源充足,补充渠道畅通,岗位交流制度化,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准入严格、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配置均衡、城乡一体、结构合理、乐教善教、稳定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

二、探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力推进各省(区、市)实施地方特岗计划,探索建立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村小、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全面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加强省级统筹,规范招聘程序和条件,逐步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严把农村教师入口关,严禁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三、编制配备切实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需求。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一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四、多渠道扩充农村优质师资来源。进一步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补充“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教师。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和“特岗计划”中向音体美教师倾斜。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每年培训一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

五、大力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加强农村教师部级示范培训,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远程网络培训的有效模式,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加强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薄弱学科课程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支持农村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造就一批乡村教育家。研究完善符合村小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职务(职称)晋升向村小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

六、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各地要建立县(区)域内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建立县(区)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工作。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探索实行校长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

七、切实保障农村教师待遇。各地要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确保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农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险费。中央安排基建投资,支持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