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评价体系论文精选(九篇)

评价体系论文

第1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1.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实现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对学术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实现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学术评价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环。当前我国对于高校教师的考核测评,主要是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发表和出版的刊物级别为主要依据,高校往往将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与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的立项等相结合,这种过度量化式的学术评价严重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这样的学术评价体系不仅不能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反而易导致学术之间的无序竞争,这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在对定量性的评价进行批判时,应更多地思考在适当降低量化考核的标准的同时,如何建立以质量为主要标准的学术评价制度,奖励那些确实有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此来推动学术环境的创新,推进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发展。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目前还处于一个探索研究的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通过评价活动来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其学科划分愈来愈细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愈来愈明显,这就导致了其最终的成果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合理地反映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结果,且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还涉及许多无法量化的评价指标,因此,定量的评价标准不能很好的适用于跨学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评价,这就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深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建构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3.全方位的人文社科评价离不开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全方位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指的是对学科的评价、中观层面指的是对科研机构的评价、微观层面指的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人员的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多指微观层面的评价,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关系到人员评价、项目评价、学术成果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选择都需要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系统,否则就会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4.已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研究评价理论可供借鉴当前我国的人文社科评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一些不同特点,如较强的主观性、滞后的效益、价值的间接性、评价对象的复杂性、某些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等,应根据这些特点来构建一个不同于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的更为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自然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人文科学较早,形成了一些经过实践证明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虽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来说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为之借鉴。

二、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要素分析

系统是指“部分构成整体”,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因此构成评价体系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关于评价系统的要素构成,主要有“三要素”、“四要素”和“六要素”理论。“三要素”理论指的是科学的评价系统是由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除此以外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要素,如评价目的和评价结果。“四要素”理论是指科学评价的系统应该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参照和评价目标四个子系统构成,总体来看,这两者所包含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六要素”理论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及指标、方法和制度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六个要素中,评价目的构成了评价体系的首要要素,因为任何评价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达到评价的目的,它制约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程序等制度的制定或选择。所有的评价都需要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准则,换言之都需要确定评价的标准或评价的指标,这关系到整个评价系统的性质。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保证评价活动本身的公正、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一旦被证明是正确的方式、方法、标准、程序就形成了评价的规程,即就是评价的制度。评价主体通常是评价活动的实施者,也被定义为具备一定的评价知识和技能,能够参加评价活动的人或机构。它可以是对评价对象发表评价意见的个人、团体、媒体、社会机构等,其中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即同行评议。

评价客体即被评价的对象,评价客体可以是学者、研究机构、学术研究成果、研究项目、学术媒体等。只有明确了评价的目的,才能确定评价对象;只有确定了被评价的对象具有可比性,才能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目的指的是评价要达到的预期希望和总的原则要求。评价目的不同决定了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甚至决定了要选择不同的评价专家、确定不同的评价程序。评价的目的连接着评价的客体和评价方法,是最为重要的评价要素。评价方法是指评价中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其研究对象一般来说是有人参与的,这样就包含了与人有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定量评价都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除了一些可量化的因素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涉及到很多无法量化的指标,评价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评判,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性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指的是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评价的标准依赖于评价目的,也就是说评价目的决定了评价的标准。如果说评价标准是总的衡量尺度,那么对于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则构成了评价的指标,例如,引文量、获奖数量等。而定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按其是否符合创新性、规范性、价值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来设定。评价制度是指有关部门制定的保证评价活动正常进行、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程,包括了评价专家的遴选、评价对象申诉、评价结果公示、反馈意见、评价结果共享等。评价制度的保障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支撑点,因此良好评价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是一个系统,构成评价体系的多个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构成评价体系的有机整体,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准确、公正、客观、全面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对一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最终评价,是各个评价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制度保障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还可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抑制学术腐败现象的频发。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术失范现象泛滥、独立的学术评价机构缺失、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和渗透等,这些因素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施都造成了严重的干扰,进而影响了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这些体制方面的缺陷需要通过制度的变革来实现。

1.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科学的评价机构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有一些评价机构和组织,他们依附于政府机关或其他实体单位,但是发挥的作用都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其对学术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未能进行科学地、有效地认证和鉴定,设立独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学者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专门的、权威的机构,它可以对学术研究成果、研究项目、科学研究机构、学术研究者以及学术机构委托的一些其他的评估业务等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保证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因此,建立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构是实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2.健全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模糊性、描述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像自然科学成果一样通过科学实验和反复、精确的数学计算加以验证,也不能用指标和数据进行简单测定,因此,由从事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家来判定研究成果的价值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评价方法,即就是同行评议法。同行评议法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其特点是操作较为简单,评价结果易于被使用。由于充分发挥了同行专家的经验知识、调查分析能力,从而避免了这种评价方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然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活动中使用同行评议法仍然会存在一些随机因素,如评价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同行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等,这些使得评价的结果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各种新兴、综合、交叉学科的不断产生,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对于那些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影响成果价值的标准既要考虑其学术价值同时还需考虑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同行评议制度还应实行专家回避原则,其重点是对同行专家的有效制约,从而可避免一些非学术性因素的干扰,使评审结果公开、公正,接受学界的监督。

第2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摘要: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使得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越发受到重视。针对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第3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世界上的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包括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地区)外贸竞争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极为紧迫的课题之一。然而,要研究中国外贸竞争力,就不能不对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指标一般是指一个数量概念,用来反映社会管理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指标体系,则是指由单项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综合状况。在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一般是按等级来划分的,上级指标规定和制约下级指标的内容与范围,而下级指标的完成则对上级指标起到一种保证作用。具体来说,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体系要考虑统计研究的目的,满足统计研究的实际需要。为了科学地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观察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提高该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全面反映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外贸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它由产品的外贸竞争力、产业的外贸竞争力和企业的外贸竞争力来体现。产品外贸竞争力,即出口产品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产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企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产品外贸竞争力、产业外贸竞争力和企业外贸竞争力三个方面构筑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联系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要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根据现象在特定活动中的作用设计指标,并使各种指标在同一体系内,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在外贸竞争力体系中,产品竞争力是核心,企业竞争力是基础和前提,产业竞争力是依托和场所,外贸竞争力是合力和结果。它们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外贸竞争力必须以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其中,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和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企业则是微观经济竞争的主体,所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关键地位;产品是微观竞争的客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上。特别是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已成为主流,因此差别化产品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当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稀缺性的影响和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均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国家和产业的竞争力最终是通过企业来创造和体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相关性和依赖性,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可比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要考虑指标口径、计算方法在地区间、国际间及历史上的相互可比性。本文所设计的外贸竞争力指标既可与历史资料对比,又可用于国家(地区)的横向间对比。

可行性原则

设计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到与客观条件相适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可行性,又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基础,不必要的和难以得到数据资料的指标不设置。

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及应用

按照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各指标从不同程度的角度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判定,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法模型(如表1所示)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整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判断,评价出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优劣。

K1—Kr代表外贸竞争力的r个因素指标,具体实践中K1代表产品外贸竞争力、K2代表企业外贸竞争力、K3代表产业外贸竞争力;X1—Xm代表外贸竞争力的M个评价等级,具体实践中将外贸竞争力评价的等级设定为5个等级,分别确定为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和很差,如果认为某一指标(如产品外贸竞争力)很强,则可以被赋值为1.0;若认为很差,则可赋值为0;其他的中间值以此类推得出。nij代表对i因素指标的j等级评价的调查结果的数量。

将上表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和等级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由德尔菲法及AHP法求得)和评分,由此得出计算公式:

外贸竞争力=K1×X1×n11+K1×X2×n12+……+Kr×Xm×nrm

=∑Ki×Xj×nij(i=1-4,j=1-5)

总之,外贸竞争力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等特性。在研究外贸竞争力体系时,不能被庞杂的数字所淹没,而应面对数字、做出理性的思考,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做出定性、定量的有效性分析研究,找出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出提高外贸竞争力水平的可行途径。

参考资料:

1.宋明佳、张庚淼,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人文杂志,2003

2.陈春宝主编,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胡列曲,国家竞争力理论的评价与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

第4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关键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医院管理评价;比较研究

ComparisonresearchonthehospitaltoestablishtheISO9000qualitymanagementsystemandthehospitalmanagementappraisalsystem

BaojunHou,ZhenChen,JinyiLu,GaoLi,HuaminSong

AbstractAtpresent,thehospitalactsaccordingtotheStateCouncil,MedicalDepartment’srequest,isconsummatingthehospitalmanagementappraisalsystem,somehospitalsforadaptationreformandopenpolicynewsituation,alsoisestablishingtheISO9000∶2000internationalqualitymanagementsystem.Twosystemsbothapplyinthehospitalmanagement,whethertheycanreplaceeachother?Thisarticlehasconductedthecomparisonresearchfromthecompatibleandthediversityintwoaspects.Tocombinethemtwo,mayguaranteeeffectivelyscientific,accurate,objectiveevaluationhospital,instructthehospitalenhancementconnotationconstruction,raisethehospitalmanagementlevelunceasingly,andprovidethesecurity,effectively,convenient,themoderately-pricedmedicalservice.

KeywordsISO9000qualitymanagementsystem;hospitalmanagementappraisal;comparativestudy

Wuhan13thHospital,Wuhan430100,China

Correspondenceto:BaojunHou,Email:houbaojun6167@

近年来,我国各级医院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要求,正在开展医院管理评审,争创优秀医院活动。与此同时,有些具有战略眼光的医院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战略需要,提高竞争力,还在陆续建立和实施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有力地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使医院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增强了医院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力,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景象[1~3]。医院管理评价体系与建立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之间存在哪些内在联系和区别,如何更加有效、持续深入地、有机结合地进行这两项工作,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新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医院管理评审落到实处,巩固并保持医院评审的成果,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使其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有助于促进医院改革医疗服务中的不足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树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加强对医疗服务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把医疗服务中的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利于医院在医疗服务上完成与国际接轨,提高竞争力,推动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1我国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精神,卫生部结合近年来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实践,在总结《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对《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并号召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依此指南积极建立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医院进行综合评审。《指南》以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家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按照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为依据,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按照巩固成果,深化管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总体原则。通过综合评审,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管理,指导医院强化内涵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控制费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指南》由七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中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安全、医院服务、医院绩效等五个方面是指南的核心,可进一步细分为二十三个二级指标(包括126条)。指南是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强医院管理、落实院长责任、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改进服务作风、降低医疗费用的完整评价指标体系。

2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在总结了世界上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通用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的诞生和发展以推动组织的质量管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广泛采用。1978年颁布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仅仅适用于工业领域,为了“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族标准,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使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有信心地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到世界各地”(ISO《2000年展望》报告)。标准进行了两次修改,于2000年12月15日了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增强了通用性和广泛适用性,促进了质量管理原则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适用于各类组织的通用标准。迄今为止,ISO9000族标准已被世界150多个国家等同采用为国家标准(我国等同采用为GB/T19000族标准),并广泛应用于工业、教育、政府部门和服务行业的管理领域。如今ISO9000不仅在企业界走红,而且已悄然走进医院。目前,世界上通过ISO9000认证的医院有亚洲菲律宾最知名的makatmedicalcenter,新加坡、香港的一些医院等。中国有数十家医院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浦区中心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大连新世纪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通过了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据医院管理权威人士预测,在未来两三年内,全国将有更多的医院朝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个时髦的“国际通行证”努力。

3医院管理评价体系与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为了便于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将《指南》的一、二级指标与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列表进行对应,以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见表1)。

3.1《指南》与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同点。

3.1.1制定体系的出发点、评价准则与用途不同《指南》是卫生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总结我国近几年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基础上制定的。对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及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院管理进行指导、评价检查和监督有重要意义,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和检查评审后,可以了解医院管理及医疗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要求;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工业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颁布的质量管理体系通用要求和指南,它适用于全世界任何地区任何类型组织,对我国医院管理与国际接轨及医院打开国际市场或与国外医疗资本的合作有一定推动作用,通过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论证后,医院可以向外界宣称自己的医疗管理质量是合格的。

3.1.2指标性质不同《指南》指标体系更具体,大部分指标有明确的统一要求。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则较灵活,没有对医院规定一个具体化的指标,这些具体指标由医院根据自己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参照自己的过去进行改进,从不好到好,从好到更好,永无止境。前者终末性评价指标居多,后者更强调过程,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虽然都要求持续改进,但前者相对而言是静态的,阶段性的,一个评审周期内一旦达到要求,只需持续就行。后者则是动态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不断地制定新的目标和行动方案。表1国际管理体系标准与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比较

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国际管理体系标准

0.4本标准使组织能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整合

一、医院管理(一)依法执业1.1a)总则

1.2b)应用

7.2.1c)产品

7.3.2b)设计和开发输入适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二)组织机构管理5.5职责权限和沟通

(三)人力资源管理6.2人力资源

(四)应急管理4.4.7应急准备和响应(ISO14001和OHSMS18001)

(五)信息系统6.3c)支持6.5信息(ISO9004)4.4.3信息交流(ISO14001)

(六)财务与价格管理8.2.1.4财务测量(ISO9004)

(七)后勤保障管理6.3基础设施6.4工作管理7.4采购

(八)医疗仪器设备管理6.3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九)院务公开管理八项原则中:(二)领导作用(三)全员参与(ISO9000)

5.1管理承诺5.3内部沟通5.6管理评审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推进改进(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5管理职责5.5职责权限和沟通5.5.2(质量)管理者代表5.6管理评审

7.3.1c)明确职责分工

(二)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4.1(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5.3质量方针

和持续改进5.4.1质量目标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7.1产品(医疗服务)实现的策划

7.5生产和服务(即医疗服务)提供

8.5.1持续改进8.5.2纠正措施8.5.3预防措施

八项原则中:(六)持续改进(ISO9000)

(三)医疗技术管理

(新技术新项目管理)7.3设计与开发(即医疗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医院安全(一)医疗服务安全6.4工作环境(含安全、噪声、污染、卫生、清洁度等)

7.3.3d)规定对产品(医疗服务)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特性

7.3.4b)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7.5.1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医疗服务)提供

7.5.2生产和服务(医疗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8.3不合格的控制

8.5.3预防措施

(二)建筑、设备、设施、安全6.3基础设施7.4采购(7.4.1采购过程、7.4.2采购信息、7.4.3采购产品验证)

(三)危险物品及要害部门安全8.3不合格品控制8.5.3预防措施

四、医院服务(一)维护患者合法权益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8.2.1顾客满意

(二)服务行为和医德医风5.1a)传达法律法规的重要性6.2.2能力意识和培训

八项原则中:(二)领导作用(三)全员参与(ISO9000)

(三)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6.4工作环境0.2过程方法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4.1采购过程

7.5.2生产和服务(医疗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8.2.3过程的建设和测量

8.5改进7.1.3过程管理(ISO9004)

五、医院绩效(一)社会效益

(二)工作效率

(三)经济运行效益ISO9004

5.2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8.2.1.2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和监视

8.4数据分析-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8.5.4组织的持续改进-效率

6.8财务资源8.2.1.4财务测量

5.6.2评审的输入-质量活动的经济效果

8.2.1.5自我评定8.2.1体系业绩的建设测量

3.1.3范围不同《指南》侧重于医院管理的全面性,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则更侧重于医疗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指南》对质量控制的操作分类比较抽象,对宏观结果指标考核较多,对内部流程及指标控制的方法与过程考核较少,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用过程管理的方法对医疗质量的每一个过程都严格控制,更具有可操作性。

3.1.4要求提出者不同《指南》的要求是卫生部提出的,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及是否申请第三方认证的要求是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及发展需要自愿提出的,没有强制性。

3.1.5评审执行者及监督机制不同《指南》由上级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医院进行行政检查与评审。评审过后靠医院自觉进行维护与管理。事后虽有复查,但监督机制较松,评审后评审专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难以发现问题,且不能及时反馈。因此导致改进意识淡薄,容易造成管理及质量的滑坡。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医院自觉自愿的行为,一旦体系建立便要求医院从领导层开始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它的监督力量来自于医院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审核人员要取得内部审核资格。外部审核则是来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取得国家注册审核资格的第三方审核人员。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定医院要定期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现象的原因。医院通过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认证机构会每年定期对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运行有效性、符合性进行复查。以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院进行改进。可见内外两个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督,能确保医院质量管理持续有效。

3.2《指南》与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3.2.1总体目的一致从医院自身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进行医院管理评审还是自发建立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督促建立一所让全社会广大人民满意的优秀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医院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3.2.2二者内容具有兼容性(1)两个体系制定的服务理念是一致的。《指南》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指南的各个部分,包括依法执业、严格核定诊疗科目;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范围;建立技术人员准入、考核制度;财务、价格、后勤保障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患沟通、医疗安全、医院服务、医院绩效都有针对病人服务的详细指标。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即“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并将原则贯穿于标准的主要条款之中。(2)都强调最高管理者的关键作用和全员参与的重要性。《指南》强调医院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满足管理工作需要,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管理工作,推进医院管理职业化;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强调领导是关键,领导的决策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领导的主要作用是确定组织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一个全员参与实现目标的内部环境。(3)都把医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作为中心工作,是医疗管理的核心。《指南》要求医院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院长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领导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及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相应职责,行使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科室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全程医疗质量安全和持续改进机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医疗技术常规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及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加强医疗技术(新技术、新项目)管理。ISO9000体系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最高管理者应通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管理评审等,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实现的策划,医疗技术设计和开发,医疗服务提供的控制,过程的确认,标识和可追溯性,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以及消除潜在的不合格,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是医院永恒的目标,是科学的管理哲学。(4)两个体系都强调过程方法的应用。几年来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指南》强调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医疗风险、医疗损害及医疗事故、灾害事故的防范处理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要求在医疗质量管理中严格监管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三级查房、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手术、分级护理、病历书写、交接班、临床用血、医师会诊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控制。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就医环节。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自始至终都强调应用过程方法,并作为八项原则之一,列入质量管理基础要求。在其他的各个过程中都强调应用PDCA循环来实施过程控制,制定控制的准则和方法,这些都和《指南》的要求完全吻合。(5)都强调依法办事的重要性。《指南》在“一、医院管理”中首先强调要依法执业。要求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医院及科室命名规范;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岗位的任职资格,不超范围执业;按照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校验;按照规定医疗广告。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总则管理职责、与顾客有关过程、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实现等许多章节中也都强调遵循适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6)都强调统计技术的应用。《指南》在多项评价指标中都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提出了51项评价指标,并明确了部分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这些数据的取得都是统计分析的结果。在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中八项原则之一就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实质上就是统计分析方法。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8.4条款更加突出和具体的提出了“数据分析”(即统计分析)的要求,这是领导决策和医疗服务改进的依据。(7)两者都提出了环境要求。《指南》明确提出后勤保障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医疗服务流程需要;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为员工、患者提供餐饮服务、营养膳食指导;医疗废物和污水管理和处置符合规定;医学影像操作人员与患者个人防护达到标准要求;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及手卫生规范;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也十分强调工作环境对人的能动性、积极性产生良好的影响,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确保医疗服务符合要求。如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光线、空气、噪声、振动、污染、卫生、清洁度等;人的因素:安全、健康、防护、人体功效与社会性的相互影响等。从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指南》与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兼容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好,或哪个更合理。我们应加强对二者的兼容性的认识,在医院管理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医院管理评审的同时,实施ISO9000族标准,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检查和审核。这将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更好地推动医院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关荣,朱晓平.ISO9000质量管理的实施与成效.中国医院,2007;4:56-58.

第5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

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准确地评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是准确地评价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总体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特点,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而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涉及面广,从工作层面来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学生五个不同层次的工作,从工作性质来看涉及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个不同主体的工作,有多元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同层次、不同主体工作的综合反映,从整体来看也具有综合性特点。由此可见,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应体现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我们可以对不同工作层次和不同工作对象进行分层次、分对象的评价,形成层次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设计(论文)成果、学生情况、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6个方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综合性评价体系。综合性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规范要求、学生工作和答辩情况以及从设计(论文]成果反映出的学生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学院、系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质量。由此可构建由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主要评价内容组成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和管理工作质量评价两大方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包括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和文字表述、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在内,是衡量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保障。

1、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由设计(论文)正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三部分组成,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评价就是对这三方面的综合评价。

对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的评价主要应是对设计(论文)所反映出的学生选题的正确性,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的评价,其次考虑对设计(论文)的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的评价。

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选好了题目是成功完成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否选好题就要看选题的正确性与否,而选题的正确性主要反映在选题是否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专业相关的密切程度;是否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否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践进行,现实意义是否明显等等方面。在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中主要应考虑设计(论文)研究方案的合理性,见解的独特性;研究是否富有新意,有否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较强的应用价值;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果的价值;以及能否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在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评价中主要应考虑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表述概念是否清楚、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的熟练程度,以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等。在规范要求方面主要是评价文字表述、图表质量、文本格式、外文摘要、参考文献等,如设计(论文)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是否缜密,论述层次是否清晰,文字是否流畅;图表制作是否精确、优美:文本格式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文本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是否达到标准;外文提要是否正确清楚,参考文献是否丰富,其他资料是否齐全等。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文章。对文献综述的评价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综合性、描述性、评价性”的特点,也就是在文献综述中是否较全面地反映了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一定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是否指出了本课题继续研究的意义,以及对原有成果的综合比较和评论情况。文献综述文字数量和所阅读的参考文献的丰富程度等方面也应有一定的要求,也是评价的要素。另外,在收集文献资料时应对一部分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形成外文翻译稿,对其的评价应考虑外文文献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密切程度、译文准确性、字数是否达到标准等等。

2、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包括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因此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的评价既是对学校、学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又是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

第6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制设计委托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教学评价

在组织资源中,人永远是唯一能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无论何种组织,如何选好人、用好人、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和促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最大努力,都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中心工作。于学校而言,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也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由赫维克兹(LeonidHurwicz)创立、马斯金(EricS.Maskin)和梅尔森(RogerB.Myerson)进一步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designtheory),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并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的有关知识,从分析委托关系下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人手,指出由此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后果,最后从信号传递、竞争上岗、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几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好的机制应同时满足信息有效和激励相容两个条件

所谓机制设计理论,主要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游戏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并且能够比较和判断一个机制的优劣性”。在不同的经济机制下,存在着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励反应,进而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在经济学文献中,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个好的经济机制应同时满足如下三个要求:它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励相容。这些要求是评价一个经济机制优劣和选择经济机制的基本判断标准。具体应用到某一个组织,除了实现特定目标外,好的机制应同时满足有效利用信息和激励相容两个条件。

二、委托关系下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委托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相同。在经济学中,信息指的是“有关某些事物的一些信息或知识”。它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两大类。其中的公共信息是指“双方都知道的信息”;私有信息是“一方知道,另一不知道的信息”,或者“一方知道的多,另一方知道的少的信息”。比如通常所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这里的“人”、“面”便是公共信息,这是双方都知道的;这里的“心”,便是私有信息,各自心里怎么想,只有自己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签约前的不讲真话和签约后的不守诺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信息经济学可以称之为“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守诺言”的学问。

(二)激励不相容

所谓激励相容,是指委托人与人之间利益和目标直接一致。而激励不相容,指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和目标不一致。比如委托人希望少花钱多办事,而人则希望多赚钱又不要太辛苦。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是受利益驱动的,他们倾向于采取自己利益或效用最大化行动,而这种行动,又经常不利于委托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如果不解决委托人和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就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比如雇员会发现减少工作努力程度,同时却又可获取全部工资,对于自己是有利的。一个组织,如果有相当比例的雇员处于这种偷懒或者敷衍状态,那么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就是一句空话。

三、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可能导致的后果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其他人的所有私人信息,从而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这也是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所导致的两个严重后果。

(一)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签约前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导致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通俗地说,就是“好的或优秀的没选着,偏偏选中了差的或劣等的”。比如在人才招聘市场上,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雇主拥有的信息少,雇员拥有的信息多:每位雇员都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雇主并不清楚,只是大体上能估计出雇员的平均能力。这样,雇主在给雇员工资待遇时,就没办法给不同能力的雇员以不同的工资,只会按平均能力来支付工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力高于平均能力的雇员,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只值这么多钱,去别的单位,待遇可能会更高些,因而通常会做出跳槽的选择,以谋求更高的待遇。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才之所以流失的重要原因。这样持续下来的结果,流失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较强的人—因为能力强,在别的单位能获得更高的待遇;剩下来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较差的人—因为能力差,即使去了别的单位,待遇可能差不多,或者更低,还不如干脆留下来算了。

(二)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签约后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多的方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委托方的利益,而委托方又不能观测到会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人的这种行动。

四、机制设计理论应用于教师教学评价的途径

机制设计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为此,首先要将不同能力的人区别开来,避免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其次要根据“能力一岗位”匹配原则,按每个人的,能力模型和能力水平(能级)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使员工的能力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之间建立良性匹配关系;最后要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不同岗位员工的不同贡献,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实现委托人与人之间的激励相容。

(一)信号传递

解决签约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信号传递,即信息劣势方采取措施诱使信息优势方发出私有信息;或者信息优势方主动向信息劣势方发出自己的私有信息。以上两种途径,都能消除信息非对称状况,从而规避逆向选择的风险。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斯宾塞(MichaelSpence)对信号传递模型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迈克·斯宾塞的模型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佣能力的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没有办法区别高生产率与低生产率的人,在竞争均衡时,不论是高能力的人还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资,即我们熟知的吃“大锅饭”。于是高生产能力的工人得到报酬少于他们的边际产品,低生产能力的人得到的报酬高于他们的边际产品。

迈克·斯宾塞证明:在上述情况下,虽有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优势的应聘者,可以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以将不同能力的人区别开来。因为一般说来,高能力劳动者,由于素质高,接受能力强,因而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低,通常愿意选择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而低素质劳动者,则反之。这样,高能力劳动者通过显、示更高的教育水平,就向雇主传递了关于自己能力的信号,雇主可以根据不同教育水平中所包含的能力差异信息,对各个雇员的能力做出判断,并做出合理的安排,比如给予不同的待遇。

(二)合同筛选

除了已有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这类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以外,根据信息甄别理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还可以提供若干个交易合同,供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选择,后者根据自己的私人信息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合同。这样,不具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便可以通过调整合同“筛选”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或者说,诱使拥有私有信息的一方显示其私有信息。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信息优势时,人们并不总是说谎或行骗。只有在这么做可以从中获利时才‘有撒谎的动机。具体到学校和教师之间,除了根据上面提到的教育信号来识别以外,竞争上岗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能将不同能力的教师区别开来。对于教师而言,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岗位,就如同不同层次的教育一样。比如同样的岗位,高素质的教师,干起来可能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低素质的教师,干起来可能会焦头烂额,很是吃力。还比如不同的岗位,高素质的教师,可能会主动接受难度高、强度大、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而获得更高的待遇;而低素质的教师,则往往因为能力有限,通常只会接受难度低、强度小、比较容易完成的工作,并因此获得较低的报酬。

(三)目标管理

既然组织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设立的,那么无论是信息有效、激励相容,都是为了更好地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因而都是处于手段层次上的。所以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博士反复强调:“请给我结果”;“要结果,不要理由”;“结果第一,理由第二”。原因在于倘若目标未能实现,那么任何原因、理由和借口,都是第二位的,因为相对于过程和手段来说,结果要重要得多。同样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目标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为此必须对目标进行分解,细分为可操作的子目标。

学校目标可分为总目标、院系目标、科组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在制定目标程序上,学校首先要结合实际,先制定出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总目标,让教师看到学校的发展前景,以此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院系、科组和个人,形成子目标,同时确保各个子目标的完成,能充分实现总目标,并使上下各部门对各层次目标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性,据此确定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重点,以及为达到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最后根据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将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教师区别开来。

(四)绩效考核

第7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自1995年教育部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想后,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摸索,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作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高校也在抓好学生素质培养及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

2002年起部分高校己开始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并以素质教育活动体系为主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同学的眼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使笔者在此实践和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发现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由此对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1.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国内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评价中,缺少学校的“个性特色”,许多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的理念以及在其引导下的评价模式都属于“拷贝版本”,有些则是直接从境外移植过来的,没有充分考虑各高校自身的条件和现状,与现实的结合及针对性不够。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特点的探讨,探索和确立适应时展要求的能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体现各高校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理论和评估模式。

1.2在高校内学生个体的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中,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学生个体整体素质的综合考虑,在实际的操作中缺少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有些高校还将学生的职业生涯测评和素质教育评价作为对立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如:某些高校将反映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内容作为他们四年的素质拓展活动的总和,并以此评价学生个体素质的高低,活动记录多的就素质高,没有活动记录和活动记录较少的就素质低,抛弃了高校第一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具有较强的片面性。

1.3在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构建体系的评价中也缺少科学的评价理论,有的高校单从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元素的多少来评价体系合理性的高低,有的抓不住整个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的核心,往往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只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单个单元进行评价,割裂了整个体系的联系,造成评价结果的错误。如: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开展工作的评价中,有些高校把学生证书记录条目的总和,作为单位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工作的评价,条目多的就是先进,少的就落后,完全割裂了证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开展单位的特点、特色。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来认可和保护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成果和创新、创造能力,这一点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成果不能得到合理评价体系的承认,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害,就不可能激发出更多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冲动,这种损害将直接破坏两大课堂的互动,阻碍学生的成长、成才。

2.建立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构建为内容的数字计算机评估平台

2.1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为导向,构架大学生素质拓展“展示”空间,围绕学生个性化,综合性开发,打造“团队之星”、“敬业之星”、“礼仪之星”、“应聘之星”等素质的“明星”,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最终以职业生涯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综合素质的评价,把知识、能力与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如:围绕就业主题,举办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应聘之星”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观念,对学生情商、智商、心理承受能力、现场反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验,目的是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职业素养等能力,最后以活动记录和毕业时的职业生涯测评分数作为此项素质活动的评价结果,帮助引导大学生完成大学期间甚至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

2.2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中,建立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学分,并将其作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作为本科生必修学分统一要求,定量考核。根据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安排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计划的实施需要,规定教育内容和学分分布、分类教育目标及要求。同时,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学生参加各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考核指标,和达到规定的量化标准所应获得的第二课堂学分,并针对理工、经济、政法、艺术等各大专业类型提出了第二课堂素质培养训划。如:针对我校是综合类大学,具有不少实力强大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大部分学生又有科技兴趣和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因此突出科技活动项目,积极倡导科学研究与人文培养相结合,以专家为指导核心,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对科技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性交流等方面,在素质教育学分上予以倾斜。同时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强化文体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项目,邀请各种艺术团体进校演出,承办各种大型文化艺术活动,邀请文化名人来校演讲,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队,规范和扶持学生自发的各类文化艺术社团,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将科学素质与文化艺术素质协调发展。

2.3建立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合理评价机制,我们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分为职业测评、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和公益服务等六个板块,分别研究了它们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内在的联系,在体系评价中引入教学管理评价模式,发挥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长处,减少了第二课堂的随机性,同时第二课堂所具有的灵活性、思维的多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优势,又扩展了传统教学评估的范围。如:河北大学开展的网上评教活动,在第一课堂的教学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评价中可以将其演变为网上评价素质教育活动体系,也会对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的合理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对整个体系的综合评价,以概率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并及时调整六大版块的比重系数,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机制,以此作为高校各单位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评比依据,和各高校评价体系对比的根据。

2.4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及互联网功能,开发一套动态的、开放的、信息化的数字平台,进行网络化管理和数字化分析,集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构建为一体的捆绑式体系。据笔者了解,在国内还没有这样一个软件和数字平台,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整个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内在规律还不能完全掌握,对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存在很多争议,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能较快的实现此项内容。

3.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是对高校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评估

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是自身的各种资源的广泛运用,还有各种力量以适当的方式加入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真正体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的特点和规律,是适应时展要求和体现各高校特色的评价理论和模式,因此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是对高校整个教育资源的评估,是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反映方面,同时也会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颖.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践应用于思考.高等理科教育(72-75)

第8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干部考核评价是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选人用人的关键环节。按照科学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干部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组织部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观活动中必须努力探索破解的难题。

建立一整套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现代管理理念,在内容上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在方法上既要规范又要可行,在推行步骤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笔者以为,当前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一方面,要精心设计考评内容。在内容设计上,紧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炼出若干核心指标,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细化考评指标。考评指标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全面系统原则。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五大建设”统一起来,涵盖干部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可顾此失彼。突出重点原则。要抓住综合性强、涵盖面广的主要指标,适当强化经济指标,避免考核内容过于繁琐、过于微观。科学合理原则。要从实际出发,使指标设置与对干部的客观要求和岗位职责相一致,尽力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原则。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合理划分单位的性质和类别,在指标设置和目标下达上有所区别和侧重。可操作性原则。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要便于分解、监控、考核和评价,明确具体,简便易行。动态适用原则。要保持考核指标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突出实绩考核评价,提高考核评价的导向性

要将实绩作为考核评价重点,引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工作和精力放在谋划发展、推动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上。要进一步创新实绩考核手段。要通过有关方面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群众评价意见,深入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工作思路、工作能力、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要正确分析干部实绩。既看指标数据,又看群众评价;既看发展速度,又看发展质量;既进行纵向比较,又适当进行横向比较;既看客观条件,又看主观努力。要加强对实绩考核工作的规范管理。要整合考核形式,对干部的考核只设置一套全面、综合、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不再重复进行其他各种形式的考核检查。要规范考核行为。干部实绩考评应归口到一个部门组织实施,形成一套规范的考评制度,对考评人员组成、程序、内容、标准、方式等相关内容作出明确要求。要规范考核时限。以干部任期为考核周期,在年度和届中实行动态管理,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以不定期为主,让干部在任期内集中精力办实事,不惟考核而工作,避免干部追求“短期政绩”。

改进考核评价方法,提高考核评价的真实性

要改进传统考评办法。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拓宽参评主体范围,让更多的“知情人”参与到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和考察座谈中来。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量化技术,开发、应用考评软件,快捷处理考评信息。运用科学的监测手段和调查统计技术,减少人工操作,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考核工作效率。要强化综合考评。要将有关方法进行灵活组合,实行综合评价,对各个环节的考核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统筹考虑。通过分析、比较、印证,多层面、多角度考核干部、了解干部。要整合考评资源。要加强与纪检、审计、统计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协作。要引进社会中介调查机构和新闻媒体等社会评价系统,采取民意调查、入户调查、现场调查、随机抽样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进行评价和监督。要建立干部考核评价信息库。要及时收集相关职能部门的专项工作评价意见,及时跟踪考核干部在重大问题、重大事件中的表现,抓紧建立干部考核评价信息库,为全面、历史地评价干部奠定基础。

加强考核评价队伍建设,提高考核评价的准确性

重点是推进考评主体的专业化。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要根据干部工作的发展变化,按照考评主体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政策理论和业务能力培训,使其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能认真研究考评艺术,掌握基本技巧,去粗去精,去伪存真,全面正确评价干部,防止思想方法上的主观随意性,片面化和绝对化,提高考核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实行资格认证,优化人员配置。要建立考评主体资格认证制度,对考评主体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工作能力、职务身份,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对从事考评工作的干部,要通过考试、考核,认证其资格,实行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以此确保考评干部队伍的高素质。在组成考评组时,要注重考核组成人员的合理性,组成人员知识结构要涉及党务、经济、法律、统计、管理、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领域,提高考评人员把握经济发 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建设专业考核队伍,实行专业化考核。

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提高考核评价工作的规范性

由于制度不配套,使得干部考核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制度依靠,自由空间和裁量度较大,同时,使得结果运用上缺乏制度链接,降低了考核结果转化运用的效用。因此,从制度设计上,既要把干部考核评价作为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和《公务员法》等一级法规的细则性、配套性办法和措施,也要把综合评价考核作为一项主体制度,加强周边操作性和环境性制度的建设,为其实施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撑。当前,既要把握综合考核的特征和考核工作的规律,不断建立完善适应综合考核要求的职能职责规范、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分工负责制等基础性、前提性制度,也要着眼于综合考核的价值目标选择,围绕考评结果的运用,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的完善,进一步完善干部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交流制度、辞职降职免职制度、诫勉谈话制度、调整不胜任现职制度和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培训制度,以系统制度的配套,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基础性参照作用。

第9篇:评价体系论文范文

一、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01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 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2001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778论文在线 qiqi8.cn/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 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 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 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 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 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 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 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 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2001年度效绩进行评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