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评价体系范文

评价体系精选(九篇)

评价体系

第1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品德教学;评价体系;落实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载体,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品德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德育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小学品德课的评价。

一、科学构建评价体系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对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与调控作用。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系统的一部分,能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与归宿。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上述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评价体系构建的四大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一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更要关注学习的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即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要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的方向应该沿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发展,要坚决摒弃那些形式主义的、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2)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手段多元,包括运用教师课后反思、学生座谈、家长调查、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包括对学生学的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以及课堂活动几方面进行多维评价。

(3)个性化原则。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德育课程长期以来未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与此相应,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大多缺乏德育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那种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特有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即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教学评价必须凸现品德与社会学科个性,其评价标准必须指向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二、准确落实评价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完整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全局,新课标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三维目标要全面考虑,不可有所偏废,在具体的每节《思想品德》课中教学目标,更要全面完整。

2.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如何发挥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性质的首要因素,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结合,倡导合理灵活利用各种课堂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所以在新课堂中教师教学思想应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我倡导,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你能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设?”学生可从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强法制建设,兴建生态农业、加强管理和开发,发展旅游业,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多方面来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不仅要在教学思想上“放得开”,而且要在教学行为上“放得下”。

再次,师生互动有效。“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包括教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课堂上的答问、讨论、填图、作业练习训练等。

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表面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动”是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使他们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一种跃跃欲试之中,这种“动”才有实效。例如:讲授“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时,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究竟哪个作用更大?”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法律的作用更大,有的同学认为道德的作用更大,同学们争执不休、各抒已见,教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自己的观点,可让他们各自回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安排他们进行辩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又张扬了学生鲜明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3.看知识掌握情况

一课一得这是我们对一堂课的起码要求,好课要使学生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一桶水和一杯水,不仅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知识储备上,更要看学生对这一杯水真正接收程度,还要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完整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第2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企业业绩 评价 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119-01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企业不仅要依据评价结论对经营管理者和职员实施奖励和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将评价活动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引导企业行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传统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现状

利润最大化虽然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这样一套以财务评价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在评价企业的业绩,利润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评价指标。为了追求会计账面利润,管理者极有可能利用他们手中的经营自来做出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即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评价体系中利润成分越高,企业的短期行为就可能越发膨胀,即使有最好的会计准则与公正的审计,以及会计师客观的审核也无法充分显示企业的未来潜力。

(2)目前的业绩评价体系,其评价内容预测能力较弱,时代特征体现不足。发展循环经济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体现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视,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绩效,目前的评价指标过分注重企业业绩的财务指标评价和评价指标的价值方面,然而,激烈的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管理层重视经营决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等前瞻性方面的内容,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质量与服务等这类非财务指标应该在企业业绩评价方面起更大的作用。针对以上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不足,必须加强对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充分利用非财务指标。

二、企业绩效评价及其意义

把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反映企业过去的历史经营状况,建立起除财务指标考评之外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视角的动态绩效评价制度体系。(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企业业绩是多层面的,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既可以是财务性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直接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衔接且具有综合反映企业业绩的功能。1、财务指标:包括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等。2、非财务指标:主要从创新能力、研发费用率、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开发率、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和合同交货率等方面来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考察公司的社会效益主要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其他责任四个方面进行,如是否合法地进行生产经营,是否导致严重污染,是否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员工,是否恰当处理社会关系,是否正确处理顾客问题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公司清楚自己的社会绩效在同行业中的位置,知道公司资源应重点分配给哪些利益相关者,还能促进公司经理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三、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

1、企业绩效评价应该与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机结合。把绩效评价体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促使企业按照长远规划发展。绩效评价指标应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竞争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战略远景上。

2、企业绩效评价,其实就是通过对企业各项绩效指标的计量与反馈,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效果进行考察的过程。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规范,企业绩效评价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建立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到奖惩公平;第二,有利于正确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经营者的贡献,促进经营者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长期的整体利益;第三,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阶层的优胜劣汰和企业家队伍建设;第四,有利于建立一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规范企业制度,逐步做到产权清晰、产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四、企业绩效评价新体系的建立

1、财务评价指标。财务评价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已经发生的可以计量的经济成果。典型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通常是和企业的获利能力联系在一起的,而核心能力强弱则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如果一个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其利润主要是由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支净额甚至于补贴收益组成,说明企业经营是不正常的。

2、非财务评价指标。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为了弥补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是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许多世界级的厂商已将越来越多的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融人绩效评价体系之中。知识取代了资本要素成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只有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智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3、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应当从内部效益、社会贡献、循环经济三个角度评价企业绩效,强调循环经济方面的评价指标应因行业而异,并且相应设置了循环经济方面绩效的评价指标。可以料想,今后企业绩效评价必将更加全面,除企业内部效益外,企业对员工、客户、社会、环境等的绩效都将是评价的一个方面,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设置及评价标准的制定也可因企业性质、规模及所处行业而异,绩效评价的计分方法也将更加科学、合理。

五、健全企业业绩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议

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有机结合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非财务指标是利用财务报表以外的企业资料以非货币方式计量的各种指标,比如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害物质生成量、污染控制程度等;反映产品服务销售晴况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反映员工状况的人均工资水平等。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务指标的不足。

优点主要表现在:1、反映内容全面,能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人力资源、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非货币信息;2、利用动态反映,实时跟踪,有较强的预测能力;3、适合长期评价,与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第3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 中文图书 图书评价 评价体系 文献计量学

1.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图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出版过的图书浩如烟海。如此众多的图书,如何选择,如何利用,对于图书工作者和使用者来说,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图书出版、传播和典藏的过程中,图书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图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编制、出版发行、筛选、典藏和淘汰的过程。

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图书评价的研究,由于其出版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相关数据统计困难等诸多原因,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相对薄弱和滞后。图书评价的主要方法基本仍停留在传统的定性分析层面。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易操作性,但往往规模较小,且带有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定量化的精度和力度。

为了促进新环境新技术下的我国图书出版事业有序发展,增强我国图书出版的持续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全民阅读素质,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图书综合评价体系,能针对图书的不同类型、特点和功用选择不同的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图书的质量以及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得到改进和完善图书出版质量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2.图书评价文献计量理论依据

文献计量统计研究证明,文献的许多特征是有规律的。如: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发现学科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多少依次递减排列时,可以分成对该领域论文有显著贡献的核心区,以及与该区论文数量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n1n2……的关系。布拉德福在此首先提出了核心区的概念,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这部分位于核心区内的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而布氏揭示的这一规律也被后人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离散定律。

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发现了引文分布规律:大量的引文都集中在多个学科的一小部分核心期刊中,而少量的引文则散布在大量的期刊中,因此,一个基本的、集中的期刊集合,就可以代表所有学科的核心。这一“集中效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并不随时间推移呈现出显著变化。这就是著名的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

美国文献学家特鲁斯威通过对文献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20%的馆藏,就可以满足80%的流通需求。他据此认为,帕累托的80/20定则同样适用于图书馆活动,并可用作确定图书馆的核心馆藏的参考。同样地,图书使用情况也存在类似的核心效应。

上述研究揭示了文献的使用特征确实存在集中和分散的规律,即少数文献集中了大量的使用量,而其他大多数文献只具有少量的使用量,因此,我们认为,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图书评价研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对图书进行评价,筛选出少数使用量和影响力都较大的核心图书。

3.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原则与方法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范畴图书之间的差异,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和事实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兼顾各类型图书的外在形式、内在质量、使用规律等各方面,设计互为作用和补充的多个评价指标,形成一套能达到最优化评价效果的多元互补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建立中文图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大致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明确评价对象,分类型分学科进行评价。

图书品种繁多,包括各种类型。有学术理论专著、实用技术图书、科学普及读物、大众通俗读物等等。不同类型和范畴的图书,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内容各不相同,特性也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和衡量,因此,我们在进行图书评价时,应针对各类型图书的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分类型分学科的评价。

(2)多指标综合评价。

要对图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分析,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之一。能反映图书质量和水平的因素很多,因此,在构建图书综合评价体系时,必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考虑设置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选择完成之后,还需要认真分析选择评价指标统计源,只有以准确客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3)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图书的定性评价方法是由学科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书的价值做出主观判断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权威全面,但往往也会受限于专家的个人学识、偏好等因素,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定量评价方法强调数据计算,具有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的特点,但同时也会因为选取的评价指标自身的完善程度、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等种种原因产生偏差。所以,无论是定量评价方法还是定性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局限性。正因为此,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应考虑从多维度视角对图书进行评价,努力将各种指标数据与专家评议与用户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两者平衡的最佳结合点,以求得到更客观、更公正的评价结果。

4.构建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上述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总体原则,我们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图书评价的各方面因素,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有关图书编辑质量的评价在图书的质量管理规定中都有较成熟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就不在此详细论述了,重点介绍有关内容质量评价部分的设想。

如何对图书的内容质量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图书的内在价值的评价,包括对图书内容的思想性、创新性、科学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二是对图书的使用价值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图书的影响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上。对这些价值和效应的评价,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定量指标来进行量化测算,有的则是难以计量的。因此,我们在构建中文图书内容质量的评价体系时,选择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虑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评价。

4.1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性评价是指根据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来直接判断和确定图书价值,与定量方法相比,它更强调对评价对象的主观观察、归纳、判断、分析,侧重于对图书难以量化的内在价值部分的把握,因此,我们在设计确定定性评价指标时,更多考虑的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从整体着眼,努力平衡指标的“充分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满足多样化需求又同时具备可行性。

“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图书内容质量方面共设置了“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等8个定性指标,基本涵盖了评价质量所需的各个方面。

如何使用上述定性评价指标对图书进行综合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我们可考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将各个具体指标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请专家根据各个具体指标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直接纳入评价数学模型。这种方法数据更为精准,但操作难度大,可行性较差。第二种方法则是由专家根据上述各个指标,结合对该图书的整体认识,直接给出综合评价结果,这种方法易于操作,更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评价,但缺点是在精准性上有所欠缺。

4.2定量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图书或与其某部分特征相关的定量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数据分析,来评价图书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功用,它更强调数据统计和计算,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等优点。

在定量评价指标方面,我们共设立了8个指标。包括:

(1)被引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被期刊或其他图书引用的次数,以此来表示该图书在科学学术交流中被利用的程度。

(2)借阅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在图书馆等文献情报机构被读者借阅的次数,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图书的被使用情况。

(3)被摘频次。指被重要检索工具摘要或书评的次数。

(4)网络下载频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的使用和阅读提供了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平台,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网络化传播日益广泛。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趋势,我们在计量评价时,也设立了相应的网络下载频次指标,通过统计图书在互联网上被下载阅读的频次,反映图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

(5)获奖频次。指在图书评奖活动中的获奖次数。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本身的质量和社会对其的评价,可以借鉴吸收其他项目的图书评价成果,进一步提高对图书质量的评价作用。

(6)出版次数。指图书再版的次数,是反映图书被利用的持续程度的重要指标。

(7)发行数量。指图书销售发行的册数,它通过读者的消费体现图书的价值和影响,直接从市场角度反映了读者对图书的认可情况。

第4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关键指标 设计

业绩评价意义

业绩评价是在一定期间内,科学、动态地衡量员工工作状况和效果的考核方式,通过制定有效、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员工进行评定,旨在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基本素质。业绩评价使各级管理者明确了解下属的工作状况,通过对下属的工作业绩评估,了解员工对组织的业绩贡献,为员工的薪酬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员工对公司管理制度的满意度,了解员工和部门对培训工作的需要,为员工的晋升、降职、调职和离职提供依据,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基础信息。业绩评价是针对工作业绩进行的评价,应就事论事而不可将与工作无关的因素带入评价工作。管理者充分了解本部门的人力资源状况,有利于提高本部门管理的工作效率。评价过程是公开的、制度化的。对被评价人进行业绩评价的过程,应积极汲取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建议,及时修正评价所出现的问题。

业绩评价体系指对企业的价值构成进行逐级分解,根据系统分析和全面考核的双重需要来设计,包括关键指标评价、能力评价、态度评价,力争成为企业分析和考核业绩情况的重要工具。关键指标评价是通过设置绩效评估指标的目标值,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落实执行,关键业绩评价指标是业绩评价体系的核心基础。能力评价的设定是以岗位职责为基准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评估,根据各岗位员工完成本职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各项核心能力,考核员工表现。态度评价是评价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是工作能力向工作业绩转换的桥梁,是员工对某项工作的认知程度及愿意为此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力向业绩的转化效果。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是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合理的重要因素。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设计

首先,业绩评价关键指标确定。业绩评价关键指标来自于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组织的经营重点和阶段性方向,指标制定过程由上级领导与员工共同参与完成,尽量反映员工工作的直接可控效果,是双方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的体现。企业应以岗位内容为基础,把握各员工完成本岗位工作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制定有代表性的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制定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应兼顾公司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的结合,选择对工作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占用大量工作时间的评价内容。设立业绩评价关键指标的价值在于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监测与业绩目标有关的运作过程,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领域,并反馈给相应部门。

如何设计科学的业绩评价关键指标,是业绩考核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应特别注意分析指标是否能和战略目标相吻合、结果是否能在职责范围内可控,是否能采取行动以提高业绩,是否简单并能被清楚地理解。还要注意指标是否难以操纵,是否能有机地将整个组织联系起来以及是否能量化。把个人和部门的目标与公司整体的目标联系起来引导正确的目标发展,集中测量公司需要,为业绩管理提供了透明、客观、可衡量的基础。注意结合被考核者的工作职责进行提取,指标体系本身既是动态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系可以分解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更多地以公司内部为对比基准,通常采用一般性的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资金周转率、产量、销量等;相对指标通常以竞争市场为对比基准。在绩效管理周期的前期公司各部门进行统一的业绩指标制定工作,通过该过程确定的指标体系作为该绩效周期考核的基本。在考核周期时间范围内,部门提出指标变化需遵守相关的程序。随着业绩指标变化,应采取谨慎处理的方式。通常部门层面的指标发生变化,需公司考核委员会确认;如部门内部指标发生变化,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确认。

在制定岗位业绩评价指标时应该采取硬指标和软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软指标是评价者对被评价人业绩作出主观的分析,直接给对象模糊评价。应根据被评价人不同,调节硬指标和软指标在整个业绩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企业直线部门员工的考核指标以硬指标为主,企业职能部门员工的考核指标以软指标为主。评价人和被评价人在确定业绩评价关键指标时需要就业绩评价关键指标内容达成共识。权重分配由企业发展所处不同阶段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决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于评估内容侧重也不同。为了使岗位员工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展某项工作,权重设置应随着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而进行调整。业绩评价关键指标权重通常以跨部门流程图的形式体现,流程描述了整个业绩评价关键指标评价过程,使评价相关人员了解自己在评价过程的作用。

为了全面评价员工工作业绩,除了使用业绩评价关键指标,公司还需要对员工评价期内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作评估。这是对业绩评价关键指标评价必要的补充。由于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评分有较大的主观性,公司需要对评分标准进行审核,由人力资源部同评价人共同讨论。企业业绩评价关键指标的设计过程是一个上下级不断反复循环沟通的过程,在业绩评价关键指标制定完成之后,应对其进行检验并对不符合的关键指标重新进行修正。

其次,能力评价与态度评价。能力评价是评价员工在岗位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来的能力,其主要针对岗位所需核心能力,评定被评价者所担当的职务与其能力是否匹配及匹配程度。要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初步分解,找出战略实现的关键驱动能力。参照能力评价标准,确定每个核心能力在不同岗位权重分配,通过相同岗位其他员工的能力表现最终确定该员工的核心能力评价,及时与被评价人沟通,表明该员工获得此评价的原因并做好解释工作。促使员工在岗位职责范围内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公司期望达成的业绩目标。

工作态度是工作能力向工作业绩转换的桥梁,是员工对某项工作的认知程度及愿意为此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力向业绩的转化效果。工作态度评价可选取影响工作业绩效果的内容。主要评价员工出勤率的高低,是否认真完成任务,是否有责任感,是否虚心好学,做事效率是否高,是否及时准确做工作沟通,是否遵守主管或经理的工作安排,处理问题是否全面周到,是否注重协作,发挥团队精神,经营计划的立案、实施是否有充分的准备以及是否关注公司长期的发展方向及长期目标的实施等。

企业业绩评价工作实施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各岗位员工晋升、员工培训、员工发展的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三方面。实施评价工作,要求业绩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业务有充分的了解,熟练掌握评价的基本原理及操作实务。业绩评价者必须在评价过程中与被评价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评价人需要根据被评价人工作具体情况对该员工下年度业绩评价内容进行调整,包括调整员工业绩评价关键指标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流程,以及关键指标评价与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评价之间权重分配。

具体实施分析。业绩评价小组集成员参加业绩评价动员会,要求小组成员制定并提交本年度业绩评价计划与下年度业绩评价指标调整议案。人力资源部负责确定评价的具体时间及流程安排。由评价人向数据提供方索取考核所需的数据,数据提供方负责向评价人提供硬指标评价所需数据,被评价人提供软指标报告。被考核人向系统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自评。评价人与被评价人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沟通一致的前提下,根据硬指标计算公式或软指标评分表确定被评价人各项业绩评价关键指标评价得分。依据被评价人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被评价人各方面的表现对态度与能力进行打分。对于考核期间不能当面沟通的情况,采用其他的沟通方式,在被评价人与评价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将考核结果委托部门业绩管理员。人力资源部根据评分情况将考核结果通知被评价人,确定该员工季度业绩奖金、岗位任职资格评定工作及其晋升与发展方案。业绩评价的结果将与业绩工资直接挂钩,薪酬委员会根据评价的结果,确定薪酬调整的方案。人力资源部在年度业绩评价结束后提交员工调薪提案,确定员工调薪名单与调薪幅度。业绩评价的结果将作为员工晋升的主要依据。人力资源部通过与该员工业绩评价交流了解员工晋升潜力。人力资源部将公司全体员工核心能力的评价结果整理成册,在业绩评价结束后,根据全体员工核心能力状况制定全体员工年度培训计划,对员工能力培训方案实施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并不断调整,达到开发、利用员工能力的目的。

第5篇:评价体系范文

以“应用成果评价”、“技术成果评价”、“成果评价指标”为主题对同方知网的期刊、学位论文进行检索。通过检索,共检索到与应用类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密切相关的文献有40余篇。通过拆分、合并,共抽取出20余项评价指标,如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技术重现性和成熟度、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广前景、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技术文件、知识产权状态、论文引用评价、成果风险评价、技术壁垒评价等。公安应用创新项目成果是指为落实科技强警战略、提高公安科技研发能力和实战科技应用水平、促进公安事业繁荣发展,针对公安业务实战需求,按照突出重点、贴近基层、聚焦实战、快速见效的原则,开展新型使用产品、软件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方法等应用性创新技术而研发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根据定义,依据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对公安应用创新项目成果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系统分析,分别就上述评价指标进行预选,并咨询多名从事科研管理的专家,不断地进行修正完善,对指标做了进一步的筛选,剔除了一些重复、大部分相关或鉴别力不强的指标,最终构建了公安应用创新项目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共计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

二、计算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因素,按照因素属性的不同将其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方法。采用1~9的比例标度,通过两两比较判断,区分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因素的相应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定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改变了长久以来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之间难以沟通的现状,有效提高了决策的可信性、有效性和可行性。AHP的基本步骤为:明确问题并确定目标,根据因素属性不同确定因素间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对于某一层次因素下一层次的所有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根据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的相对权重,即进行层次单排序,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1)构造递阶层次结构将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分三层,第一层A为基层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能力即总目标,第二层B包括应急救援人员、应急救援器材装备、应急组织管理和应急救援保障四个子系统,第三层C即每个子系统下面的若干个子指标项。(2)构造判断矩阵假定A层中Ak因素与下一层B1,B2,……,Bn因素有关联,则可构造2所示的判断矩阵。表2中,bij是相对Ak而言,用Bi对B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来表示,通常bij取1,2,3,…,9及其倒数,其标度含义如表3所示:(3)单层指标权重的确定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将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采用方根法经过归一化后,得到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上一层次某一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5)计算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确定同一层次上不同因素对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排序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由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层次总排序完成后,仍旧需要进行与单排序类似的一致性检验,当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通过参阅部分成果评价方面的相关文献,咨询一部分熟悉成果评价工作的专家,构造了一、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并计算了各指标权重(表5~10)评价指标合成权重计算相对总目标A的权重是根据每个指标相对上一层次对应因素的权重值,通过层次总排序计算其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各层次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如表11所示。

项目成果综合评价价值计算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求和法计算项目成果评价值,方法如下:为了成果评价的客观性,可以对每个二级评价指标划分评价等级,采用“百分制”,每个等级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评价专家首先根据指标评分标准对二级指标打分,根据公式=∑iiFXW(其中,F是某专家给被评价成果的评分,iX是该专家根据指标评分标准对某项指标的具体评分,iW是该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后就是该成果的总得分。

三、结语

第6篇:评价体系范文

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可持续性经营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森林健康”越来越多地被生态学家、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学者们所接受和使用,并将其作为森林状况评估和森林资源管理的标准和目标[1-4]。本研究以北京市十三陵林场小班作为评价对象,选取可从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中直接或者通过简单的计算获取的指标,克服以往研究指标较难获取、应用性较差的问题,实现对目标的快速评价,旨在为北京地区建立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综合快速评价体系,从而为监测和评估北京地区的森林健康状况,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规划和决策提供方法与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十三陵林场地处北京市西北郊昌平区境内,距市区40km,总面积8622hm2,示范区位于十三陵林场蟒山分区。十三陵林场所辖山场属燕山山系低山丘陵区,山脉向东南和西南延伸。平均海拔高约400m,沟崖中峰为山场海拔最高点。林区前脸山地大部分为石灰岩,蟒山一带有鞍山岩、页岩、砂岩分布。山地坡向以阳坡、半阳坡为主,坡度一般在30~40°,山麓地带一般为20°左右。山地大部分岩石。林场林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1.8℃。7月温度最高、平均为25.7℃;1月份最低、平均为-4.1℃。>0℃的活动积温为4500℃,无霜期180~203d,年平均降水量631mm,且降雨分布极不均匀,6~8月降雨量是全年的75%以上。风向以西北风为主,主要在冬季和春季。林区土壤属褐土类,多为pH值碱性或中性反应的碳酸盐褐色土壤,其水分条件差,肥力低,保墒能力弱。林区山地大部分岩石,少量风化土层厚度一般在20~40cm之间,含石砾量在40%以上。目前示范区内主要树种为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元宝枫(AcertruncatumBunge)、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等,且侧柏面积较大。区内多为人工林,且基本为中幼龄林。据调查,植物种类丰富,蕨类植物门有5科14种、裸子植物亚门有3科6种、被子植物69科412种,共计有植物种类为432种植物。现植被覆盖率达到99%。 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十三陵林场基础调查数据。按照《北京市“十五”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小班划分标准,利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十三陵林场典型示范区划分为15个小班。其他搜集的数据包括北京西山林场小班图、2005年LandsatTM/ETM数据遥感影像等基础地理信息。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评价指标选取 本文在系统分析和整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5-11],结合北京市十三陵林场的实际情况,本着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构建北京市十三陵林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完整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3个方面。完整性指标包括群落层次结构、林分郁闭度、物种多样性;稳定性指标包括病虫害程度、火险等级、生态重要性、林分年龄;可持续性指标包括土壤厚度、枯落物厚度、近自然度、叶面积指数。 3.2评价指标的筛选 由于指标体系的量测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实现,需要建立一套简便易行的指标体系进行森林健康评价。指标筛选旨在保证指标涵盖内容尽可能全面的基础上,筛掉造成信息重复的指标,而且对指标的筛选是在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子系统内部分别进行的。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应用SPSS数学统计分析软件对各个指标进行定量筛选,然后对各个指标的测度分析进行定性分析,最后根据各个示范区的经营目的不同来确定适合当地的评价指标体系。 3.2.1定量筛选 由于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多且复杂,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因此,要探寻合理的研究方法,减少分析指标的同时,尽量减少原指标包含信息的损失,对所收集的资料作全面的分析。由于各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有可能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主成分分析就是这样一种降维的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中的Analyze/DataReduction/Factor过程对森林健康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输出结果见表1、表2。根据主成分的统计信息(表1),包括特征值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3.546、1.829、1.320、0.971、0.914,它们的解释占总变异的百分比分别为29.546%、15.242%、11.002%、8.096%、7.620%,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或接近1,取前5个主成分为综合评价指标,此时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1.506%,符合统计学的原理。根据因子负荷矩阵信息(表2),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林分郁闭度、群落层次结构、枯落物厚度、平均生物量的信息,即第一主成分可作为群落特性的描述指标;依此类推,第二主成分可作为森林火险等级的描述指标;第三主成分可作为森林病虫害程度的描述指标;第四主成分可作为土壤厚度的描述指标;第五主成分可作为叶面积指数的描述指标。 3.2.2定性筛选在应用数学统计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筛选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因此,对指标进行筛选必须结合定性分析,筛选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使指标反映的内容全面,而且尽量避免指标间的信息重复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加法合成对评价指标的要求,得出更为准确、合理的评价结果。群落特性指标包含林分郁闭度、群落层次结构、枯落物厚度、平均生物量的信息,由于群落层次结构和林分郁闭度是反映群落特性的重要指标,以共同反映林分的群落特性。森林火险等级和森林病虫害程度作为稳定性指标可以全面反映森林恢复力和抵抗力。由于直接测量比较困难,通过森林火险等级和森林病虫害程度间接反映森林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土壤厚度反映森林土壤的特性,应该保留。综上所述,通过定量和定性筛选,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大类6个指标。完整性指标包括群落层次结构和林分郁闭度;稳定性指标包括森林病虫害程度和森林火险等级;可持续性指标包括土壤厚度和叶面积指数。 #p#分页标题#e#

4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1评价模型 指标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12]、主成分分析法[13]、最大熵法[14]等。本研究选用层次分析法根据专家意见确定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更具客观性。本研究应用以下模型对北京西山林场进行森林健康评价:Si=nj=1ΣQij×wj式中:i为小班号;j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n为评价指标个数;Si为第i号小班森林健康评价得分;Qij为第i号小班第j个指标森林健康等级得分;wj为第j个指标权重 4.2指标权重的计算 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各指标的权重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科学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是森林健康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权重的确定无法用数学解析方法直接推求。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森林健康评价个指标的权重(表3)。 4.3评价标准 在确立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林分进行健康性评价时,需要标定各项评价指标的等级及具体量化范围。因此,结合北京山区森林结构与功能的特点,总结当前国内外森林健康研究的成果,将森林健康评价的各项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表4)。根据小班指标的实际情况赋予分值。根据所赋分值、指标权重计算各小班评价指标得分,并将各指标得分加和,得到该小班的森林健康总得分。本研究采用高志亮[15]的森林健康等级划分方法,将森林健康分为优质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疾病5个等级,各等级评价分值范围如下:优质(80~100分)、健康(60~80分)、亚健康(40~60分)、不健康(20~40分)、疾病(0~20分)。 5十三陵林场森林健康综合评价 应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北京市十三陵林场进行森林健康评价。以森林小班为单元,依据表4的各项指标等级的划分标准,计算林场15个小班的森林健康综合分值,并应用ArcGIS9.2绘制北京市十三陵林场森林健康评价等级图(图1)。根据评价统计结果可知,在十三陵林场示范区15个小班中,没有健康评价为优质和疾病等级的森林。健康的森林小班有5个,面积为99.92hm2,占分区总面积的39.12%,主要由人工侧柏中龄林和人工侧柏幼龄林组成,林分结构较复杂,抗病虫害的能力强,森林火险等级中等。亚健康的森林小班有7个,面积为95.96hm2,占分区总面积的37.57%。主要由人工侧柏中龄林组成,林分结构比较简单,抗病虫害的能力弱,森林火险等级较高。不健康的森林小班有3个,面积为59.56hm2,占分区总面积的23.31%。林种不详,林分结构比较简单,抗病虫害的能力弱,森林火险等级较高。综上所述,十三陵林场示范区的森林大部分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占示范区总面积的76.69%(图1)。应该加大森林健康经营管理力度,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全面发挥森林的各种防护效益。 6结论与讨论 (1)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是比较复杂的评估系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2)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大类6个指标。完整性指标包括群落层次结构和林分郁闭度;稳定性指标包括森林病虫害程度和森林火险等级;可持续性指标包括土壤厚度和叶面积指数。(3)十三陵林场15个小班大部分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占林场总面积的76.69%,主要由天然阔叶林、天然灌木林和人工针叶林组成。根据评价结果,4个森林健康示范区的森林大部分处于健康状态,仍然需要加大森林健康经营的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更大的森林综合效益。(4)由于数据的限制,本研究只是从一些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常规生态指标进行森林健康评价与预警,没有全面表征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例如,动物和微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循环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后续研究将反映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态指标加入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预警中去。

第7篇:评价体系范文

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讨论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二者的概念时,首先要弄明白它的定义。“评价”有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做名词来讲,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做动词来讲,它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准则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布鲁姆(Bloom)将评价作为人类思考和认知过程中的等级结构模型中最基本的因素,根据他的模型,在人类认知和处理过程的模型中,评价和思考是最为复杂的两项认知活动,他认为‘评价就是对一定的想法(ideas)、方法(methods)和材料(material)等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他是运用标准(criteria)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我们注意到评价可以包括准确性评价、实效性评价、经济性评价、满意度评价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实效性评价是评价的一个内涵、一个分支。

评价体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我们可以从主体、客体、对象的角度来解析和理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体。这是一个“谁来评价”的问题,无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或者实效性评价体系都要有明确的主体,是指在评价体系、实效性评价体系和评价过程中起主观能动性的机构或者个体,目前国内所指无外乎相关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机构、科研机构、高校自身以及第三方测评机构。

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价的客体或者说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教育目标等政策方针类型的内容,也包括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和手段等教育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还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评价、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等终端内容。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则是对思政教育评价的客体依据一定的原则、标准、方法,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体系可以进而细分为目标体系、标准体系、方法体系和反馈机制四部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客体各有侧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实践,以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操、高尚人格、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为了考量高校是否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对教育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精确性、经济性的测评,也要包括教育结果的实效性和满意度;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则更加注重教育结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将教育要素、教育过程、教育效果、工作特色等的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则更加具体,应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品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和行为习惯标准。

从宏观定位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在内涵上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前者的内容和涉及方面更加宽泛,后者则相对更加集中,目的性更强,总体上二者都是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北大学史瑞根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有详细的表述:改革开放之前对这一问题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世界80年代中期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人们开始运用教育测量、评价、统计分析,特别是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价和量的估价活动,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1989年贺忠强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原理》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问题进行关注。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体上说有从产生评价到关注实效性评价这一过程。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开始尝试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具体化。有学者主张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价指标、过程教育指标和效果评价指标;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一步细化,主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2010年教育部思政司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征求意见稿)的一级指标包括组织领导、主体队伍、课堂教学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条件保障、育人环境、特色项目;有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六体系设计,孙豫峰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必须涵盖管理部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等方面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于实效性评价的指标包括以下主要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评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从思政教育系统各个环节的工作效果入手,即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相对静态的,是教育过程所追求的效果,具化为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品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和行为习惯标准。

从上述研究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和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和进展相对较早,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新世纪后,2010年以后则更多的关注新媒体等特定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实效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同时二者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李世平发表的题为《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思考和对策》的文章,在文章中李世平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做了相当具体的阐述,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做为以后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调整和修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0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探索》中指出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否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与实效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生命线”工程,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对公民道德素养的养成有重大意义,各级各地各行业都把这项工作放在突出地位。

第8篇:评价体系范文

1.1我国目前地质灾害现状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边界线较长,与此同时也深受地质灾害的困扰。从灾害的规模、强度和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受灾程度看,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对严重。西南等山区地区常因暴雨等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损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通信设备。制约了我国各地区的综合发展。为此,政府不断加强山区建设,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目前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十分重要,其包含调查区划、监测预警、搬迁治理、应急处置和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的体系建设。

1.2调查区划建设

建设调查区划体系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是为了对频发区域做出准确科学的调查判断。通过调查地质情况和周边情况,预测其危险程度,进行危险等级区域划分。确定各个地区地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提供相应的解决预警方案和理论依据,配合相关部门作出第一时间的预警应急。

1.3监测预警建设

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是直观反映地质灾害防治成效的一个指标。构建监测预警体系要在技术和管理上重点投入。在监测区域发生异动变化时,通过实时的技术监测对其进行灾害信息收集和反馈,第一时间做出灾害预警。争取最短时间内发现灾害,从而赢取宝贵的救援避险时间。

1.4搬迁治理工程建设

如果监测系统发出了报警提示,要对相应的区域进行灾情分析。一旦发现其灾害波及程度较广,危害较为严重,就需要采取搬迁以及其他的避险措施。搬迁等措施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防止出现意外不必要的人员损失和伤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灾害的治理和灾后的恢复等因素考虑在内,将环境与重建相结合。

1.5应急处理建设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在重大的地质灾害发生后,建立相应完善的科学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做出回应,安排相应人员和部门到达现场,进行必要的前期和后期救援处理准备。尽量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程度,减小灾害波及范围。

1.6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完善

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构建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作为其技术支撑保障手段。无论是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应急处理的实况模拟、灾害成因分析,还是后期的灾后重建和地质环境恢复重建都需要科学技术作为保障。

2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设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首要的任务,而地质安全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生存安全。为了保障地质安全性,就需要加强对于地质环境安全性和变化性的了解。

2.1区域地质环境利用的评价

对于区域地质环境利用的评价要考虑其自身特点。其本身具有公益、基础和服务等特性,在地质勘查和环境调查中利用不同方式方法,分析判断其地质环境的安全情况。通过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充分了解监测区域的地质环境利用情况,并对其实施分类建设,充分利用其地质环境。加强地质环境的利用可以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在开展区域环境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其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可行性。在充分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控制监控任务后,还要实现当地的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对其进行环境评价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固定思维的研究视野,勇于探求不同的新思路。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基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工程地质环境的质量;工程功能区域划分;地质环境工程容量评价;灾害防治调控。依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和对象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和对策选择。

2.2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工程的地质环境安全问题包括环境相关的地质信息和区域内外等因素以及存在的相关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规划避免工程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要树立可持续发展利用地质环境的思想观念。在构建体系和利用地质环境中,时刻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人类自身行为与顺应和改造自然相结合。不仅限于对工程和地质进行评价体系建设,要充分以可持续利用的眼光来发展保护地质环境的利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炼出建设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分析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建立健全的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体系。规范化建设,促进地质环境的规范化开发利用。

3结语

第9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数量 质量 评价体系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问题。正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决定了它面临的风险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对于这种风险的衡量需要避免片面性,从实际出发,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的原则。食品安全分为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部分,因此对于食品安全所面临的风险的衡量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食品数量安全

食品数量安全是质量安全的前提和保证。关于食品数量安全的定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丁声俊提出的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的概念。即:在高度重视大宗产品粮食的同时,还要重视其它多种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在坚持粮食为基础的条件下,做到各项动植物性食物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个概念是对于食品数量安全即粮食安全的扩展与补充,比较完善。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食品数量安全程度,需要采取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反映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参照FAO提出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标准,综合朱泽的四项指标简均法、马九杰等人的五项指标加权平均法,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对食品数量安全进行衡量。

1.粮食总产量波动率

粮食总产量波动率是指年实际粮食产量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比值。这个值越大,说明粮食安全的水平越低。目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波动率一直维持在2%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粮食储备率

粮食储备率是指年末粮食库存的数量占下一年预计消费粮食数量的比值。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经济发展迅速,所以我国的粮食储备率要适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粮食自给率

粮食自给率是指每年粮食总产量总量占全国粮食需求总量的比值。一般来说,只要是粮食自给率大于95%,即说明这个国家的粮食基本自给,达到安全水平。但是也有专家提出90%的自给率也是也可接受的。

4.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不用过多解释,显然这个数值越高,说明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越高。有专家估算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底限是每年248.56公斤/人,高于这个数值,我国不会发生饥荒。

5.人均食物热值指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人均每天摄取热值底限为2300大卡。由于中西方饮食结构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各国会有所不同。我国卫生部门推荐每天每人摄取热值不能低于2400大卡。

6.食品价格上涨率

如果仅仅从数量上以及热能指标上判断国家的食品安全并不全面。如果食品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价格过高,就会造成公众的购买困难。如今年出现的食品CPI高居不下,直接导致了社会上的温和通货膨胀,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食品质量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定义是:对食品按照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者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到伤害的一种担保。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评价比较复杂。从宏观和具体操作两种纬度进行考虑,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1.宏观控制层面指标

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卫生组织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明确的要求,并且颁布了相关指导原则。按照这个指导原则,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衡量食品安全。

(1)法律法规健全程度

法律法规是现代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社会食品安全的基础。许多国家食品安全法律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行动的有效性。

(2)食品安全控制机构运行情况

食品安全控制机构主要指政府机构的运行情况。政府的职能部门要能够在行动上协调一致,并且可以高效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3)检验检疫机构运作情况

检验检疫人员工作的范围涉及到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因此食品检验检疫机构的正常运转是食品法规能否正确实施的关键,也是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能否正确运行的关键。

(4)实验室运行情况

食品安全实验室是整个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验室的职责不仅仅是推动食品安全技术的发展,对于食品进行权威的检验检疫,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将各种食品监测数据联系起来,为国家制定正确的食品安全控制策略做依据。

(5)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在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框架和运行当中,政府部门是最重要的主体,但是政府不是全能的,也不是最终的手段。要想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动员全社会包括企业与公众的力量,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氛围。

2.操作层面指标

具体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的时候,需要具体的管理指标以及理化指标。河南省推出了《河南省省辖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目前已经进行了实际应用,总体效果很明显。本文参照这个评价体系,将指标分为三部分:政府管理指标、食品安全监测指标与消费者满意度指标。

(1)政府管理指标

政府管理指标是对于政府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的整体评估。这个指标需要专家组,采取听取汇报、现场考察、查看记录、会议座谈、明查暗访等方式开展评估工作。最终对于所调查的城市进行打分。这个指标还可由具体情况展开二级指标层。

(2)食品安全检测指标

食品安全检测是择优确定通过省级以上计量认证并有相关工作基础的检验检测机构,统一对各地区的重点食品品种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3个方面:微生物(病毒、细曲、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残留抽检合格率、化学(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残留抽检合格率以及物理(玻璃、金属、石子等)残留抽检合格率。

(3)消费者满意度指标

消费者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形式进行。内容包括消费者对所在地区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效果以及对所在地区主要食品品种放心程度的评价等内容。

三、指标权重与计算

本文以上部分对于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关于具体的评价有多种数学方法得出结果,如对于指标可以由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熵值法等确定权重;对于指标的计算可以由模糊评价法、神经网络评价法和人工免疫评价法进行。其中人工免疫是最新提出的基于人体免疫原理的新的智能计算的方法,可以动态实时计算出其风险强度,而且避免了许多人为的主观判断。

参考文献:

[1]丁声俊:粮食安全与合理储备[J].中国发展观察,2007,09

[2]朱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M].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3]马九杰张象枢顾海兵:粮食安全衡量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1(1)

[4]刘景辉李立君王志敏:中国粮食安全指标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