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1、农业机械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止目前,全县大中型农业机械(动力在20马力以上)保有量达到1650台,各类小型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8.6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70.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完成目标任务的101,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推广,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农业机械化进程。全县机耕面积达80.2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3,完成目标任务的100;机播面积达80.56万亩,较上年增长6,完成目标任务的106,其中小麦精播面积69.4万亩,玉米机播11.2万亩,机收面积66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0。此外,在农林业植保、农田节水排灌、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机械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2、积极做好了小麦跨区机收工作

小麦跨区机收工作是农机部门的一个亮点工作,也是农机部门工作的重头戏,“三夏”期间,县政府将小麦跨区机收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了农机局,为履行好职责,全力服务好麦收,共组织1100合收割机在我县参加麦收,完成目标任务的110,完成联合机收面积55万亩。一是农机部门提前预备,超前安排,全县通过中介组织,联系引进联合收割机600余台,服务全县麦收,确保了全县小麦收打进度和颗粒归仓,受到了县领导肯定。同时还组织全县300余台收割机赴外地作业,参加了全国小麦机收大会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为规范跨区作业秩序,确保跨区机收作业顺利进行,及时建议县政府成立了“三夏”小麦跨区作业机收指挥部,下发了具体的工作意见,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安排,为“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同时按照县领导安排,在县城主要路段设立了“三夏”小麦跨区作业接待站,对进入我县境内的联合收割机搞好服务接待,组织协调和作业安排。配合公安部门现场疏通车辆,处理好群众拦截机问题,确保了收割机正常的路途转移。三是围绕县政府防火护林工作,我局及时对全县联合收割机手进行了收麦护林工作培训,对机手下发了麦收作业保护林木的《通知》,并与机手签订了具体协议,共下发《通知》400余份,签订协议400余份,较好的提高了联合收割机麦收作业、保护林木的自觉性、主动性。

3、圆满完成了县政府安排的秸秆禁烧工作任务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工作的重视,逐渐加大了对秸秆禁烧工作的力度,“三夏”、“三秋”期间,县政府先后将全县小麦、玉米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机局,负责全县小麦、玉米秸秆禁烧工作的具体安排和日常工作,围绕县政府这一中心工作,县农机局全体干部职工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先后筹备召开了全县“三夏”、“三秋”秸秆禁烧工作会议,印发了相关文件和禁烧通告,并与各乡镇签订了禁烧工作目标责任书。同时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到乡村对“三夏”、“三秋”秸秆禁烧工作进行了督察督导,现场处理禁烧工作问题,由于措施到位,工作得力,全县“三夏”、“三秋”秸秆焚烧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促进了禁烧工作的顺利进行,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在今年全市“三夏”秸秆禁烧工作会议上,**县被评为小麦秸秆禁烧工作先进单位。

4、及时围绕农业生产,搞好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

围绕“三秋”农业生产,我局及时与生产厂家搞好协调,引进推广了秸秆还田机、播种机和旋耕机,服务农业和农民需求。今年,我局还多方努力,积极争取到农业部农机装备项目,总投资810万元,其中中心资金120万元,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为不误农时,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搞好“三秋”秸秆禁烧工作,我局提前对项目进行运作,对秸秆还田机进行补贴性推广,每台补贴1300元,共补贴农户35户,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好评,也促进了玉米秸秆禁烧工作的开展。全县新增大中型玉米秸秆还田机132台,玉米播种机87台,旋耕机12台,完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面积38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

5、农机安全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农机化促进法》和《农机安全生产条例》,紧紧围绕农机安全生产,不断加大农机治理力度。一是精心组织好年度农机检审工作,严格把关,确保了检审车辆安全生产。全年共检验拖拉机1600台,完成目标任务的107,年检审驾驶员185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2。二是规范了车辆、驾驶员档案治理,做好了农用运输车的档案移交工作。三是组织人员对农机手进行理论操作培训,讲解安全法规知识,做到不培训、不发证,切实提高了农机手的理论操作技能,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今年全县拖拉机新入户502台,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建设农机安全村3个,农机事故控制在0.5‰以内,均完成目标任务的100。

6、农机校资格审定已通过省局顺利验收,取得了培训资格

全年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2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同时还积极参加了全县科技活动周活动,全方位参加了宣传一条街活动,科技下乡服务队,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中心工作和共性目标完成较好

第2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一、总体情况及特点

(一)机具投入充足,市场供需平衡

(二)环境逐步优化,收种进度加快

1 2 3 4 5 6

(三)作业质量较高,价格稳定

1 2 3 4 5 6

(四)扩大技术应用,促进节本增效

(五)发展特色农机,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机具购置补贴、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薯类种植与收获机械引进示范、玉米联合收割机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茶园机械化技术示范、果园机械化技术示范等项目实施规模的扩大,我局积极引导发展大中型农机具和特色农机,加快发展果业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进一步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农机服务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

二、主要工作

“三秋”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早动手早安排,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8月下旬,我局就下发了《关于做好“三秋”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全省“三秋”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对“三秋”机械化农业生产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动员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及早投身“三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8月底在兴平市召开了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农机管理局(站)长参加的全省“三秋”农机工作动员会。按照我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市、县(区)农机管理部门也都对“三秋”机械化农业生产做出了具体安排,逐级分解落实了任务。县、乡两级农机管理、推广和培训机构组织业务技术骨干,进村入户帮助农机户开展机具检修保养和技术培训,确保了农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生产;引导和督促农机经销、维修、供油等农机服务组织备足物料,以满足农机户的各项服务需要。前期准备工作的扎实开展,为“三秋”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1 2 3 4 5 6

(二)突出区域特点,组织开展农机作业

一是抓住机收、机播重点,在关中灌区重点组织开展了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机械化收获、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和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在陕北、渭北重点开展了小麦沟播、覆膜播种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陕南开展了水稻机械化收获、小麦旋播、精量半精量播种。抓住重点作业环节,争抢农时,保证质量,确保了我省大部分小麦播种在了高产期和适播期,为来年小麦丰产奠定了基础。二是抓住关键农时季节,提高农机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为农民提供多种先进成熟模式的“套餐式”服务等,引导农民扩大以优质小麦为主的粮食播种面积,加快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机播、精播水平,促进粮食增产。三是适应天气变化,及时调整作业模式,开展应急服务,加快农作物的收、种进度。

(三)实行科学管理,加大公共服务力度

一是借鉴小麦机械化跨区收获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开展“三秋”区域性机械跨区作业,保证“三秋”机械化生产的顺利开展。二是通过开通服务热线电话等,及时提供机械作业市场信息,积极开展农机公共信息服务。三是加强与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配合,为“三秋”机械跨区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安康市农机部门积极会同交警部门协调解决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违法超员纠纷9起,保证了“三秋”安全生产。四是提早动手,深入村组,对“三秋”生产有困难的家庭,及时组织有机户结对帮扶,落实作业机具,切实帮助这些家庭搞好“三秋”生产。如:安康市农机部门组织农机收获服务队,对无劳动力的水稻种植户实行包收包运服务,受到农户的好评。

1 2 3 4 5 6

(四)开展检查监督,促进农机安全生产

为保证“三秋”机械化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各市、县(市、区)农机监理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安全生产巡查队,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地块、重点机型和事故多发时间段的安全检查,纠正违章作业,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三秋”期间基本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在农机作业高峰期,各级农机部门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依据农业部和我省颁布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开展作业质量大检查。省农机鉴定站还组织人力进行抽查,协调处理作业质量纠纷,确保农机作业质量。同时,发挥100多名质量监督员的作用,加强农机销售、服务、配件供应等农机市场的监督,加大对制售假劣农机具、配件及劣质农机作业服务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农户享受优质农机服务,农机户用上放心农机。

(五)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行业精神风貌

“三秋”机械化农业生产工作任务繁重,要抓好、抓实各项工作,核心是转变作风。为此,各级农机部门推行和实践“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困、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基本价值观,塑造行业精神;把“五民”观念作为衡量农机部门作风转变的尺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投身“三秋”机械化农业生产工作,落实中、省有关扶持农机发展的各项政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先进性。如:杨凌区农机部门以“为机手服务,让机手满意”为原则,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行业精神风貌,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引导农机供应、维修点昼夜营业,方便机手,有力地促进了“三秋”机械化生产进度,仅用了8天时间,就全面完成了生产任务。

1 2 3 4 5 6

(六)加强督查督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一是按照省农业厅统一安排,我局成立了3个督查工作小组,用 3到 5天时间,深入西安市的户县、长安、周至3县区,督促秋粮收获、小麦种子统繁统供、机械耕整地、机械化播种等各项工作。同时,为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力度,我局还与省环保局联合组成两个秸秆禁烧督查组进行巡回检查,及时掌握并反馈相关信息,制止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

二是为了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各项工作,我局成立了农机安全生产督查、秸秆综合利用督查、农机产品质量督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督查4个“三秋”专项督查组及4个综合督察组,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了解掌握和督促检查“三秋”机械化生产进度、秸秆综合利用、农机项目实施情况,协助各市(区)解决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了“三秋”机械化农业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第3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一、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来到公司之后,工作期间处理完日常的工作内容,我在工作之余一直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加强。学习大田蔬菜管理、学习节水灌溉农业新技术、学习关于农业类、农资类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蔬菜病虫害的预报与提前预防。参加了安吉县第4、5次的稻飞虱统防统治回忆,积极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综合知识技能的储备。

二、努力工作,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进入刚到公司之后,主要是协助韦蒲雄的工作。这段时间工作主要是两个分为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基地初期的开发,主要包括是沈先恒后期花菜苗的养护、道路和排水的设计,基地第一批土地的旋耕、和种植承包商的交涉,使他们投入到公司生产、使基地能初步的进行生产农事操作。第二阶段是100亩花菜的定植,56亩西兰花的育苗,这段时间是最忙的时候,因为是公司第一次上规模的生产,生产标准、农资、人工、突发事件都需要我们是一线去监督和处理的。

韦蒲雄调任重庆后,我主要是负责这156亩的管理,主要是与承包商种植田亩的统计上报和工资结算、灌溉水道的疏通、病虫害防治和日常生产和采收的人员调配。到目前为止花菜共采收25亩左右,产量为75000斤。后期花菜生长良好,预计采收时间为12月下旬。

三、认真做好本区域生产台账记录工作

第4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市农业局:

根据*农发〔20__〕51号文件《关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结合本县实际,对上阶段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通过自查和自纠发现问题,落实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

局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由董传铭局长任组长,虞振虎、周善彪、郑宏海、陈维虎任副组长,各职能单位(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执法年活动,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具体负责整治和执法年活动的落实及情况综合上报工作。3月20日,专题召开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会[!]议,部署专项整治和执法年活动及例行监测工作。董传铭局长参加会议并讲话,要求各镇(乡)、街道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督促检查。

二、突出工作重点,细化整治方案

3月19日,局下发《__*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__农林发〔20__〕18号),确定种植业产品、饲料、兽药及畜产品、认证“三品”农产品和农资打假五项专项整治,分别由农技中心、林特中心、畜牧兽医总站、检测中心和农业执法大队负责牵头。各任务牵头单位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细化,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活动、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总结提高,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开展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

先后开展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养殖场(户)、农资生产经营企业、“三品”生产基地基本情况调查摸底。经查,我县共有县级以上龙头农产品生产企业19家,其中种植业(包括林业)13家,以茶叶、水果、桔子罐头、果蔬脆片、果酒等为主导产品,畜牧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4家,其中种植业(包括林业)54家,畜牧业6家;畜牧业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共存栏浙东白鹅45万羽、蛋鸡84万羽、生猪2.66万头、特种野猪1.2万头、特种灰天鹅30万羽;20__年农业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11.53亿元,销售收入9.46亿元。鱼粉生产企业18家,主要生产鱼粉、鱼油、乌贼膏、乌贼粉等饲料产品,以小鱼及鱼加工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各种产品,年生产鱼粉5万吨左右;饲料生产企业3家,以生产南美白对虾饲料为主,年生产对虾饲料1300吨。生猪规模养殖场274个,兽药经营30家,无兽药生产企业。肥料生产企业1家,农资经营网点244个,无农药生产企业。无奶牛养殖场和生鲜乳收购站。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6个,无公害农产品42个;绿色食品企业15家,产品18只;有机食品企业5家,产品9只。

四、开展自查自纠,加强监管力度

(一)加强对养殖环节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监管

以生猪等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对规模养殖场、无公害畜禽基地开展养殖档案检查,做好畜禽产品中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检测,规范畜产品加工环节添加剂的使用和登记管理。开展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饲料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督促饲料生产企业依法生产,严厉打击在饲料生产、销售中使用三聚氰胺、苏丹红等有毒有害化合物的行为。

1、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监管。对全县21家鱼粉及成品饲料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督查,对其原料进货、产品销售等台帐记录和原料仓库等进行仔细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出书面形式告知,要求其进一步完善生产记录、产品留样、原料进出厂检验等质量安全制度,彻底解决饲料生产企业疏于原料监管问题。共出动执法人员10人次,填发了巡查记录21份,发现并整改问题13个。

2、对畜禽养殖环节的监管。督促规模养殖场和无公害基地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畜禽场内环境管理,严格防疫规程,科学使用饲料、兽药及其他投入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兽药和药物添加剂,遵守用药剂量和休药期,谨慎使用抗生素,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状况,应用安全绿色的饲料添加剂。对饲料、兽药生产和经营企业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严把“源头关”和“进口关”。积极开发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引进推广优质牧草新品种。督促规模养殖场和无公害基地落实动物防疫综合防治措施,并与之签订自行免疫协议,要求规模养殖场和无公害基地饲养动态、免疫台帐、免疫标识、疫苗领取使用量、产地检疫数量间实现帐、物、证相符。出动执法人员62人次,检查规模养殖场274个,兽药经营企业30家,畜禽养殖企业6家,畜禽养殖农民合作社6家,发现并整改问题16个。3、加大检测力度。为确保不使用“瘦肉精”、莱克多巴胺、“蛋白精”等违禁药物,对生猪存栏100头以上、家禽存栏20__羽以上的养殖场签订了告知承诺书,共签定告知承诺书404户;对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猪场进行定期尿样抽检,在全县9个生猪定点屠宰场全面实施宰前瘦肉精快速检测,对每批次生猪都进行抽样检测。截至26日,定点屠宰检疫生猪32556头,共实施宰前瘦肉精快速检测1798头次,监测结果均正常。

(二)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环节的监管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记录和生产档案执法检查,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原料库进行检查,大力整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违法使用保鲜剂、防腐剂和添加剂的行为。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监管,做好我县地产农产品的质量抽检工作,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抽检工作。

1、做好宁波市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工作。确定了__*新桥镇下七里无公害红茄基地和__*燕国食用菌/!/基地作为蔬菜和食用菌产地准出规范化管理试点,两者均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蔬菜基地还配备了农残快速检测仪,目前该基地蔬菜上市前的自检工作已正常开展。下一步将按照产地准出的要求开展对食用菌基地的监管。

2、开展蔬菜质量例行监测。根据《20__年__*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方案》(__农林发〔20__〕15号)文件要求,开展了蔬菜质量例行监测工作。4月份,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11个镇(乡)、街道的蔬菜进行了监测,共抽检蔬菜样品195个,农药残留合格率97.4%,未检出禁用农药,蔬菜总体质量较好。

3、加强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截至20__年底,我县共有66个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2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为加强认证“三品”农产品的监管,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生产监管力度,重点抓好产地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使用、种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化实施、建立完善的生产档案等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大标志使用管理力度,规范产品包装印刷,严格控制用标范围;三是实施年检,重点对到期的产品(产品)进行复查换证;四是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产地环境和产品安全。开展对6个到期的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工作,出动人员24人次,抽检无公害农产品8个,合格率100%。

(三)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结合“打击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和“小农资店专项整治”,已对全县244家农资经销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通过市场巡查,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品的监管,严查农产品生产中非法使用甲胺磷等五种高毒禁用农药的行为,杜绝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现__,并将218家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纳入了信用管理数据库。

五、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发现,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情况是好的,问题也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饲料(鱼粉)生产企业问题相对突出,鱼粉普遍是黑袋包装的半成品;大多数企业对原料、产品等检测意识不强,技术人员没到岗到位,没有检测留样和检测报告。

2、农产品生产者素质存在差异,质量安全意识也不尽相同,对生产档案记录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未建立生产档案或记录不完善。小规模生产体制不健全,生产仍处于自发状态,生产操作不规范,对农药品种的选择、安全间隔期的控制等并未严格控制。

3、养殖企业的养殖记录不全,特别是兽药使用记录,往往只有使用日期、没有停用日期;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生产、销售记录过于简单,特别是进货记录,缺少供货方的资料、验货等记录。

针对自查自纠发现的问题,下一步的整改措施是:

1、加大监管力度,增强法律意识。对监管对__要多进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培训,及时纠正和完善各种生产制度,有效控制违法事件的发生;平时多督促多检查,使他们从思想上和业务上都重视起来,走上合法正规经营路子,从而提高企业的质量和信誉。

第5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垫江县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距主城区120公里,幅员面积1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3.8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94.22万,农村人口近80万,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农业大县。垫江处于渝东北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业效益低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垫江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工作,一些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作物。据重庆市统计年鉴统计,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9468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5419万元,占总产值的18.53%;第二产业435527万元,占总产值的45.99%;第三产业335879万元,占总产值的35.74%。2009年全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0588万元,比2005年增长38%。其中农业总产值112569万元,比2005年增长27.5%;林业总产值3778万元,比2005年增长31.5%;牧业总产值达到128239万元,比2005年增长42.2%;渔业总产值9531万元,比2005年增长56.2%[1]。在粮食、油料、茶叶等农作物及肉类产量上,2009年垫江县共产粮食370112吨,油料12702吨,甘蔗1909吨,烟叶496吨,茶叶68吨,水果产量47733吨,蔬菜227712吨,肉类61863吨,其中猪肉54080、牛肉898吨[1]。

二、垫江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模型简介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新的因素分析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测算系统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大小(或密切程度)。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系统序列曲线的几何接近程度来体现系统序列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即曲线的几何接近程度越高,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灰色关联分析在因素分析、聚类评估、方案解决、优势分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2]。

(二)农业产值结构分析

选取2005~2009年垫江县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数据来计算,分析总产值(X0)与种植业(X1)、林业(X2)、牧业(X3)、渔业(X4)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三、垫江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垫江县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业商品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看出,自2007年垫江县被确立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示范点以来,垫江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极大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首先,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所占份额相对减小①;其次,在农业内部层次中,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相应上升,并且经济作物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再次,农业商品率大幅提高②,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改善了过去供不应求的状况。从目前来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

一是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数据显示,2009年垫江县第一产业占总产值18.53%,相对偏高,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值较大。第二、三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实力弱,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强,限制了农业产业向深层次发展。

二是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改变,增长方式粗放。按统计数据计算可知,2009年垫江县粮食产量和生猪产量占农产品的58.70%,说明垫江县的农业产业依然维持着“粮—猪”型结构,农业生产的单一性和小农经济特性仍然十分突出。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良好,但种植业仍是以粮食为主,畜牧业仍以猪为主,渔业、林业发展不足,对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不够。从灰色关系分析来看,影响农业总产值最大的却是甘蔗、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但这些经济作物的产量却很低,大力发展这些经济作物将会扩大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较低。一方面,田间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装备水平较弱,机械灌溉面积小;耕作、收割、脱粒、播种时对农机的使用率低,农用机电产品使用范围窄。这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随着人工工资的提高,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大量青年外出打工导致农村所剩劳动力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和老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信息的抓捕不准确,看到市场上缺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导致农业的发展很盲目。这样扎堆的生产,最后使得农产品销售困难。科技文化管理水平低的劳动力自然很难学懂并接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样就很少对农产品进行深、精加工,产品产业链短,绝大多数产业都还停留在只卖原材料的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四是农户经营规模[3]普遍偏小,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适度规模才能获得最佳效益,目前垫江县农业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少,没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示范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的高产量、高质量发展。另外,全县目前已发展的23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处于发展的较低层次上,管理分散,信息不灵,与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为农民提供的资金、技术、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服务的能力有限,很难有效地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开拓市场。此外,在政府方面,由于垫江县财政实力较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抵御旱涝自然风险的能力比较弱,靠天吃饭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政府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劳动力科技管理等水平低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障碍,这是限制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最根本因素。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一)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2009年重庆三产业比重为9.3%∶52.8%∶37.9%,而垫江县的第一产业占全县GDP的19%,高出全市近10个百分点,说明农业在垫江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保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农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二)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的比例,压缩粮食作物,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

目前垫江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依然较大,影响了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可以把粮田腾出来种蔬菜、烟叶、丹皮等经济作物,或发展水产养殖业,这样不但优化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垫江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畜牧业方面应注重肉、蛋、奶的全面发展,以及广泛的养殖牛、羊、鱼虾等。柑橘、肉鹅、藠头、榨菜、牡丹等都是垫江的特色产业,但目前却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未来垫江的农业产业发展可以把这些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靠技术创新[4]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借助先进的载体作为物质技术支撑,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业内部将会向专业化、分工细化发展,这样就会促进大量的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的部门转移,先进的农机装备就会成为农产品生产或加工的主要依靠。一是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人才[5],提高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要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不断更新农民的观念,教给农村劳动力一些科学的养殖方法、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加工技术、营销知识和农用机的使用技能等;或者开展一些专业讲座,给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一个平台,了解新型技术和理论知识,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广泛运用农用机具,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机装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改善现有的生产条件。不管是从扩大农用机具的使用范围来提高播种、耕作、收割、脱粒的机械化水平,还是从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中使用农机,农业机械化都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要广泛使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实现资源与技术创新的有效结合。

(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种植规模和加工规模,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鼓励个体农户进行规模投资开发,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延长产业链。通过“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针对现阶段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大部分处于粗加工的现实状况,逐步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有特色、重信用的龙头企业[6]。因为龙头企业外接市场,内接农户,了解市场需求,可以通过合同订单将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确定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并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他的辐射带动能力,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着力点。除此之外,政府方面应该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推行一些惠农政策,建立农户投资激励机制[7],大力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指导及宏观调控,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来资金,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吸引民资,共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信贷,争取灵活的贷款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另外,要抓好对农业农田、水利、道路、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8]。

第6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垫江县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距主城区120公里,幅员面积1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3.8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94.22万,农村人口近80万,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农业大县。垫江处于渝东北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业效益低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垫江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工作,一些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作物。据重庆市统计年鉴统计,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9468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5419万元,占总产值的18.53%;第二产业435527万元,占总产值的45.99%;第三产业335879万元,占总产值的35.74%。2009年全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0588万元,比2005年增长38%。其中农业总产值112569万元,比2005年增长27.5%;林业总产值3778万元,比2005年增长31.5%;牧业总产值达到128239万元,比2005年增长42.2%;渔业总产值9531万元,比2005年增长56.2%[1]。在粮食、油料、茶叶等农作物及肉类产量上,2009年垫江县共产粮食370112吨,油料12702吨,甘蔗1909吨,烟叶496吨,茶叶68吨,水果产量47733吨,蔬菜227712吨,肉类61863吨,其中猪肉54080、牛肉898吨[1]。

    二、垫江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模型简介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新的因素分析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测算系统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大小(或密切程度)。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系统序列曲线的几何接近程度来体现系统序列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即曲线的几何接近程度越高,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灰色关联分析在因素分析、聚类评估、方案解决、优势分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2]。

    (二)农业产值结构分析

    选取2005~2009年垫江县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数据来计算,分析总产值(X0)与种植业(X1)、林业(X2)、牧业(X3)、渔业(X4)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三、垫江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垫江县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业商品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看出,自2007年垫江县被确立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示范点以来,垫江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极大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首先,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所占份额相对减小①;其次,在农业内部层次中,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相应上升,并且经济作物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再次,农业商品率大幅提高②,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改善了过去供不应求的状况。从目前来看,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

    一是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数据显示,2009年垫江县第一产业占总产值18.53%,相对偏高,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值较大。第二、三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实力弱,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不强,限制了农业产业向深层次发展。

    二是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改变,增长方式粗放。按统计数据计算可知,2009年垫江县粮食产量和生猪产量占农产品的58.70%,说明垫江县的农业产业依然维持着“粮—猪”型结构,农业生产的单一性和小农经济特性仍然十分突出。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良好,但种植业仍是以粮食为主,畜牧业仍以猪为主,渔业、林业发展不足,对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不够。从灰色关系分析来看,影响农业总产值最大的却是甘蔗、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但这些经济作物的产量却很低,大力发展这些经济作物将会扩大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较低。一方面,田间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装备水平较弱,机械灌溉面积小;耕作、收割、脱粒、播种时对农机的使用率低,农用机电产品使用范围窄。这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随着人工工资的提高,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大量青年外出打工导致农村所剩劳动力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和老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信息的抓捕不准确,看到市场上缺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导致农业的发展很盲目。这样扎堆的生产,最后使得农产品销售困难。科技文化管理水平低的劳动力自然很难学懂并接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样就很少对农产品进行深、精加工,产品产业链短,绝大多数产业都还停留在只卖原材料的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四是农户经营规模[3]普遍偏小,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适度规模才能获得最佳效益,目前垫江县农业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少,没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示范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的高产量、高质量发展。另外,全县目前已发展的23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处于发展的较低层次上,管理分散,信息不灵,与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为农民提供的资金、技术、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服务的能力有限,很难有效地组织农民从事生产、开拓市场。此外,在政府方面,由于垫江县财政实力较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抵御旱涝自然风险的能力比较弱,靠天吃饭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政府对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劳动力科技管理等水平低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障碍,这是限制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最根本因素。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一)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2009年重庆三产业比重为9.3%∶52.8%∶37.9%,而垫江县的第一产业占全县GDP的19%,高出全市近10个百分点,说明农业在垫江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保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农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二)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的比例,压缩粮食作物,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

    目前垫江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依然较大,影响了农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可以把粮田腾出来种蔬菜、烟叶、丹皮等经济作物,或发展水产养殖业,这样不但优化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垫江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畜牧业方面应注重肉、蛋、奶的全面发展,以及广泛的养殖牛、羊、鱼虾等。柑橘、肉鹅、藠头、榨菜、牡丹等都是垫江的特色产业,但目前却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未来垫江的农业产业发展可以把这些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做优做强,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靠技术创新[4]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借助先进的载体作为物质技术支撑,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业内部将会向专业化、分工细化发展,这样就会促进大量的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的部门转移,先进的农机装备就会成为农产品生产或加工的主要依靠。一是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服务人才[5],提高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要调整好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不断更新农民的观念,教给农村劳动力一些科学的养殖方法、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加工技术、营销知识和农用机的使用技能等;或者开展一些专业讲座,给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一个平台,了解新型技术和理论知识,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广泛运用农用机具,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机装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改善现有的生产条件。不管是从扩大农用机具的使用范围来提高播种、耕作、收割、脱粒的机械化水平,还是从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中使用农机,农业机械化都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要广泛使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实现资源与技术创新的有效结合。

    (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获得最佳效益。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种植规模和加工规模,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鼓励个体农户进行规模投资开发,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延长产业链。通过“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针对现阶段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大部分处于粗加工的现实状况,逐步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有特色、重信用的龙头企业[6]。因为龙头企业外接市场,内接农户,了解市场需求,可以通过合同订单将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确定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并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他的辐射带动能力,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着力点。除此之外,政府方面应该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推行一些惠农政策,建立农户投资激励机制[7],大力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指导及宏观调控,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外来资金,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吸引民资,共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信贷,争取灵活的贷款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另外,要抓好对农业农田、水利、道路、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8]。

第7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湖口县;农业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湖口县总体农业发展状况

(一)湖口县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在东经116`8′~116`25′,北纬29`30′~29`51′之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江西省北方门户,素有“江湖锁月,水陆通津”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669.33平方公里,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约占80%,虽属鄱阳湖冲积平原区,实为丘陵地带,山丘起伏,水域宽广,耕地多为梯田梯地。山地面积占23.3%。地形结构东南群山环抱,西北江湖环绕,中部小丘垄埂起伏,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县总人口为27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2.10万人,占总人口的77.4%,高于全国农业人口比重10.7个百分点。

县域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积温在5,358.7~5,402.1℃,常年无霜期258.8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442.5毫米;日照充足,全年实际日照平均为1,983.8小时,日照率为45%。

全县水域广阔,水质肥美,水产得天独厚。全县有水域面积28.5万亩,其中可养水面8.01万亩,而且水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高,属富营养型或营养型水体。经济水产种类有100余种,大宗鱼类有:鳙、鲢、青、草、鳊、鲶、鲤、鲫等;甲类有:龟、鳖、虾、河蚌、田螺;特色水产有银鱼、鲥鱼、螃蟹等。有林业用地59.85万亩,森林覆盖率18.1%,生物资源557科2,392种。用材林以杉、松、檫、竹为主,油桐、油茶为经济林主要树种。传统农产品为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芝麻、黄豆等,其中水梨、鲜鱼、螃蟹、中药材、油茶为该县特色农副产品。

(二)湖口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湖口县是一个农业小县,而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大涝大旱,农业效益就大幅度下滑。生产资料较少也是农业发展空间不足的另一个原因,该县人多地少,人均不足1亩耕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近几年,湖口县坚持把主攻工业摆在首位,使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随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产业化的推行,湖口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较为明显。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84亿元,比2005年增长12.3%,平均递增3.9%。湖口县立足本地生态气候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先发展九江水梨、水产及中药材、油菜、大棚蔬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2+3”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即主攻“九江水梨、水产”,大力发展“中药材、油菜、大棚蔬菜”)。同时,优先发展粮食、棉花、油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农业的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全面提高。

二、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现状。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湖口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

1、发展速度快。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到2009年10月底,湖口县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4家,成员累计1,96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0,000多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家。如富民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达到了全县生猪生产的80%,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统领了全县药材生产的90%,并发展到了邻县都昌,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县40%以上的渔民。同时,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成立之初为成员提供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增加到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规划更新、改造和发展,统一加工、贮藏和销售,有的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或绿色生产基地和产品品牌,承担了农业生产基地项目,如舜德茶果专业合作社承担了九江水梨开发项目,马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油菜生产基地项目等。

2、发展领域逐步拓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水果、水产、药材、茶叶、蔬菜、花卉、粮食、棉花、油料、养猪、林木、农产品流通、农机服务、农业庄园旅游等多个产业和领域,其中水果专业合作社(九江水梨、柑橘)14个,渔业专业合作社6个,特种水产品(黄鳝)专业合作社4个,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蔬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9个,花卉专业合作社4个,棉花专业合作社10个,油菜专业合作社4个,养猪专业合作社10个,林木专业合作社3个,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3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个,农业庄园旅游专业合作社1个。

3、经营实力逐渐壮大。目前,全县合作社中耕种的农作物总面积3.7万亩,农作物产品总产量5.8万吨;合作社养殖的畜禽产品产量24.5万吨;合作社中水产养殖总面积2.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5.6万吨;合作社中生产的林产品总产量0.28万吨。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2亿元,农资统一供应率在60%以上的合作社27家。全县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1.94亿元,产品统一销售率在50%以上的合作社23家,拥有加工实体的合作社16家。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14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9%。如湖口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3月,当时只有108个会员户,现在增加了新社员500多个,全县40%以上的渔民加入。2007年实现产值380多万元,2008年将实现产值1,260万元,2009年养殖总面积达到3,300亩左右,预计实现产值1,800多万元。合作社的主要产品是糟鱼、螃蟹、龙虾、银鱼等湖口特有水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九江、南昌、武汉、杭州、上海等地。

4、整合优势资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及全县所有的乡镇场和80%以上的行政村,90%以上的种养大户,都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800万元,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约1.5亿元。同时,在创办合作社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创办专业合作社积极性高,有一定技术专长和组织能力的带头人,其中有32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经过市级以上培训,具有一定的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了本县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多个领域,与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实现了有效对接,形成了“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利益交织联结模式。如湖口通力渔业专业合作社等全县8家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大家食品”、“东坡实业”两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对接,形成了“多对多”的联结模式;舜德屏峰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全县9家棉花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银星棉业”实现了对接,县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水果等45家大宗农副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鄱阳湖大市场实现了对接,形成了“多对一”的联结模式;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与“钟山药业”、“九普药业”实现了对接,形成了“一对多”的联结模式,农业企业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和抱团发展的生动格局。

5、标准化生产意识增强。全县已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10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3.5%。已建立生产记录档案的合作社24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33%。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合作社13家,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8%。目前,全县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数8个,其中著名商标2个;拥有使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其中种植业产品2个、畜牧业产品2个、水产业产品5个;绿色和有机食品8个,其中种植业产品1个、畜牧业产品1个、水产业产品6个;名牌农产品1个;中华一绝老字号1个。如九普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标准化专业合作社,已种植中药材面积达8,000多亩,入社会员500多户,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成长为一家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6、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全县合作社中,规章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民主、利益联结紧密、运行质量较高的合作社16家,约占总数的22%;财务管理方面,已实行会计核算的28家,约占总数的38%;已提取公积金的30家,约占总数的40%;可分配盈余已按交易量(额)返还的23家,约占总数的43%;剩余盈余已分配的23家,约占总数的31%。先后有1家被评为省级先进社,1家被评为市级示范社、2家被评为市级先进社。

转贴于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总的来看,仍处于发展的起步和初始阶段。

(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是照套农业部门提供的样本章程制定的,没有结合本社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章程;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或监事会不管事,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没有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没有财务会计人员,没有建立账目;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办公场所,成了理事长一人的“皮包公司”;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中没有开理事会,在重大决策上没有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召开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而是由合作社创办者一人说了算,按一般企业化运作方式对合作社进行管理,一般社员不同意见得不到尊重,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的原则。

(二)联结不紧密,服务功能弱。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的服务只起到了专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是为成员提供有效服务,而成员从专业合作社得到的效益十分有限,合作社对成员的作用不明显。并且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如有的合作社以批发价共同采购原材料,然后以略低于市场零售价卖给社员,价格差形成的利润却没有按使用量重新返还给社员;再如,向社员收购农产品统一对外销售所取得的经营利润,也没有按收购量再次返还给社员。股金分红与交易量分配比例大多都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社员利益得不到合理保障。

(三)规模偏小,实力不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湖口县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农民在多种经济待遇上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上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以获取足够的发展动力。但目前尚未有足够的实力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因此,大部分合作社在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方面力量不足,在对接龙头企业方面实力不强,在承担国家建设项目方面条件不优,在创建品牌方面成效较低。

(四)融资困难,资金不足。据调查分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生产经营资金1.2亿元以上,而自有资金不足5,00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如果加上扩大生产建设基地,组织加工、开拓市场等扩大再生产项目所需要的资金,缺口更大,而目前金融部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货款几乎为零。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目前入社农户只有1万多户,相对全县5.2万农户来说比例很小。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全县广大农民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凡是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或与乡村其他经营组织共同实施,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成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培训、指导管理工作,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创立优质品牌和注册商标等项目。要尽快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旺季和扩大经营服务项目上给予资金支持,并落实货款优惠利率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加工、流通服务等经营项目应给予足额的税收优惠。

(二)规范化管理与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相结合。目前,湖口县2/3以上的合作社运作还不规范,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良莠不齐,混淆视听,有的合作社有名无实,与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相符,一半以上的合作社没有实行会计审核制度,抓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社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章程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明晰产权关系,重点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分配机制,强化财务公开和审核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规范、稳定发展。

(三)品牌建设与机制完善相结合。当前,湖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提升发展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而要将品牌建设和机制相结合,形成“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发展格局。开展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和合作社的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要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保证企业原料供给和农民收益,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多方共赢。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四)延伸产业链条与拓展农业功能相结合。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原材料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能享受贷款贴息。政府用于促进农业发展尤其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金,要优先安排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要克服农业功能单一化,以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拓展农业,以特色农产品、农业景观及其他旅游资源为依托,将传统农业与二三产业联结起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永超.县域经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2]湖口县农业工作报告(2005-2008年).

第8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新年初始,你们不辞辛劳来到XX,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考评,请允许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考评是一项通过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进而促进工作的有效制度,作为考评对象,我们将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此次考评,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代表XX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年来,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灾害、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保持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丽江市2005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369万元,比上年增1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212.11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收入16426.19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收入7730.7万元,增长22%;农业总产值38492万元,增长17.9%,粮食总产量60796吨,比去年增加396吨,增长0.66%,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比去年增125元,增长8.9%;解决了3800人的温饱问题。全年财政支农资金3975万元,比上年增18.1%,其中上级下达1942万元,县财政安排2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1.4%。

(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1、农村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为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缓慢的局面。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展农业加工、服务业和特色种、养业。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年大小牲畜存栏36.53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5343万元,增长21.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9.86%;特色经济作物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粮经比例达70:30;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养殖基地达17846亩;农业加工、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收入达7730.7万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例为50%:34%:16%;

2、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5年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化农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效益驱动、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立足发挥资源优势,紧紧依靠丽江、攀枝花经济圈的幅射带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县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原料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日益繁荣,农村专业协会不断涌现,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2005年,我县共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即:永丰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丽江绿野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远光薯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华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亨达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共有农业协会14家,如通达果蔬协会、XX芒果专业技术协会、文乐松竹果蔬协会等。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我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2005年,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63万亩,经济作物8.97万元;特色经济作物中,发展冬早瓜菜18480亩,实现产值2889万元,比上年增271万元;种植亚麻4380亩,收购麻条1581吨,实现产值195.7万元,亩产值597元;种植大白萝卜4313.1亩,实现产值288.22万元,亩产值668元;种植烤烟6587亩,生产烟叶15269.8担,实现产值691.4万元,农民收入714.4万元,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达74户;种植鲜玉米6028亩,冬早豆类8030亩,冬油菜7020亩,冬早洋芋3120亩,其它经济作物31749亩;另外,新发展优质芒果4800亩,嫁接改良3860亩,全县芒果面积达3.52万亩,产量5026吨,实现产值780万元,新发展茶叶780亩,全县茶叶面积达10612亩,实现产值396万元;新发展竹子8900亩,实现产值400余万元,全县竹子面积达3万亩;全年生猪存栏16万头、牛存栏5.1万头,羊存栏12.9万只,禽存栏68万只,实现产值6980万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全县累计投工1733961个,累计完成投资595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30件,加高加固堤防1.7公里,清理河道2公里,加固水库5座,渠道清淤完成816件,新增灌溉面积1800亩,改造中低产田1486亩;认真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县33座水库运行情况良好,确保了安全渡汛,全年安全蓄水6231万立方;全面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共完成2296户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9574人的饮水困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农村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新增电源四项,完成了普鮓电站、鲤鱼河一级站、鲤鱼河二级站及出水河一级站二期工程建设,新增水电装机32600千瓦,全县全年发电量达22629万度,供电量46339万度;新建电网108.5千米,解决无电人口通电649户,1413人。

3、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田水利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并完成了河东水库南灌沟三面光水利工程5000米,田间机耕路工程2512米,田间排灌沟工程4374米,水池8个1300立方米,饮水管道2400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做好了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目前,已上报的项目有4项。

4、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不断加强。围绕促进全县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积极发动义务植树,认真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0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4000亩,截止2005年已累计完成73.92万亩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覆盖率达44%。

5、农村能源建设卓有成效。认真实施并全面完成了3003口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全县增加沼气池4623口,完成投资1155万元,目前,全县的沼气池总量达15357口,同比增长43%,沼气户1.5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7%。同时,以沼气为纽带的“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森林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能源、经济的多赢。

(四)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

2005年,我县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6个重点村、3个省级温饱村、4个市级温饱村、50户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设施中我县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在搞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于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意识、科技意识做了大量工作,全年在贫困山区发展科技示范样板1354亩,引进优质黑山羊24只,完成科技培训8600人次;积极做好小额信贷工作,切实加强了信用贷款的清收力度,截止2005年12月累计收回本金266.1万元,回收率达81%;认真开展社会帮扶,全县9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为挂钩点投入帮扶资金25.8万元,援助物资27万元,协调引进资金修建学校5所,引进实用技术2项,发动干部职工捐资为10户危房户解决了住房困难,全县1634名党员干部与1750户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全年为农户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援助达59.6万元;深入开展“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全年累计接收到190家单位和部门5224名干部职工的捐款101.9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913人。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切实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职业培训,组织人才交流会,制定县内企业、建筑工地用工保护政策等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拓宽渠道,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输出。2005年我县完成劳动力输出和转移3.01万人,其中劳务输出283人,中长期劳动力转移17687人,短期转移(6个月内)12130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4160万元,占总收入的8.6%,比去年增长23%。

与此同时,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科技兴农”战略成效明显,动物免疫标识制度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稳定。总之,2005年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提质增效成绩显著、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仍须继续保持,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己任,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倾心发展,务求今年再上新台阶。

(二)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实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农业安全生产能力;认真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搞好森林防火和林政资源管理,规范木材经营市场,严厉打击各项林业犯罪活动,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以沼气池建设和农村电源、电网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112”科技示范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农业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加快高产、高效基地建设,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完善生产经营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认真实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步伐;切实搞好社会帮扶,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学生就学。

(五)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9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范文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县委农村工作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工作会议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县“三农”工作、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同志对去年的农业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全面回顾总结,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深入安排部署;同志宣读了2011年促进农民增收综合目标考核结果的通报;同志代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2012年度促进农民增收综合考核目标责任书;会议还印发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村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意见》、《关于加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县开展“县级领导包乡、县直部门帮村、构建大扶贫格局”活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征求各乡镇、各部门意见、建议,请大家认真组织讨论,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着重就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推进“三化”促“三农”、兴“三农”,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讲几点意见。

一、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建设滞后、农民收入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全县经济总量偏低和“三化”发展不足

去年11月29日和12月27日,中央先后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和农业农村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切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我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六成以上,大多数群众还生活在农村,发展好农业、建设好农村、把广大农民的利益保护好,把他们的民生问题解决好,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才能为“一工二城三农村,提速转型惠民生”的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老百姓也才会切实感受到我们工作的实际效果,认可和拥护我们的工作,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建设黔中最具竞争力的中等城市的目标也才能得以实现。过去的一年,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农民得到较多实惠的一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建设滞后、农民收入不高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受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力度不够,融资困难,生产规模难以实现再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制约明显。二是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县登记注册的4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停留在一个章程,一份名单,没有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严重不足。2011年,我县遭遇持续干旱,全县13万多人和3.5万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县农作物受灾33.1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新植茶园和牧草全部枯死,农业项目实施受到影响,进度缓慢。

农村建设滞后: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村庄规划,老百姓私搭乱建,村容村貌杂乱无章。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低,覆盖面小,受益群众少,通村公路、饮水工程、农村学校设施、基层卫生医疗体系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欠账还很多。三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管机制缺失,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建成后因疏于管理和维护,运转效能下降。

农民收入不高: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4635元,虽然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但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农民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再从结构上来看,4635元中,家庭经营性收入2501元,财产性收入95元,转移性收入104元,工资性收入1935元,可见农民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实现农民增收,从现阶段来看,提升工资性收入是关键所在。

我县“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滞后。“三化”滞后,工业体系不完备、信息化带动缺失、科技支撑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工资性增收,无法合理调节农民种植养殖的结构组成,无法形成抗灾抗病的现代农业,导致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得到有效实现;“三化”滞后,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和农村均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共享公共设施的统筹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农村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三化”滞后,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人口的集聚效应和人口“红利”尚未有效显现,物资流通尚缺乏有效的硬件和机制保障,农产品需求总量有限,农业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农业产业化的迫切性仍然不足,农业市场得不到大发展大繁荣;“三化”滞后,县乡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支撑短时间内对民生的较大改善,难以在较短时间较大范围内整体推进脱贫致富工作。

“三化”发展滞后,与我县经济总量过低互为因果。县域经济总量增长是“三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体现,“三化”发展是县域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载体。面上做大经济总量,就现阶段来说,在于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城镇化水平、打造现代化农业,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县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整体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去年全县GDP尽管达到了50.95亿元,在全市、全省来看还不错,但远低于全国县均生产总值85亿元的水平。二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一方面,工业集约、工业集群水平都还很滞后。我们工业亩均投资额58.07万元,低于国家100至150万元的水平;工业亩均税收5.8万元,低于国家12到13万元的标准;工业主导性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没有真正的形成。另一方面,农业集约水平仍然很低,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是0.86亩,高出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75亩14.6%,但是我们的人均农业产值仅仅比全省高2.1%,资源优势没有形成经济优势。

加快做大全县经济总量,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黔中最具竞争力的中等城市的道路上一项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全县各级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认真贯彻国发〔2012〕2号文件、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围绕“稳中求进、提速转型”的总基调、总目标,按照“一工二城三农村,提速转型惠民生”的发展战略,扎实开展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效能建设“三个攻坚年”活动,努力开创全县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把建设成黔中最具竞争力的中等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三化”促“三农”、兴“三农”,全力提升县域经济总量

按照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工作会议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县统筹推进“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三化”促“三农”、兴“三农”,实现三个突破,即:以工业化促进农民致富、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力争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城镇化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农业产业化生产方面实现新突破,不断推动全县经济总量扩大,加快扶贫开发,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第一,以产业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一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引导为辅助,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东南粮油、西北果药、中部茶蔬烟、面上养禽畜”的思路,充分利用我县6个万亩大坝和14个千亩大坝的平地优势,积极发展能够连片开发、规模生产和促农增收的特色经济作物,大力发展优质米、蔬菜、茶叶、优质肉猪等产业,努力把贡皇米、大明屯堡茶、林卡辣椒、高峰葡萄等品牌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名优品牌,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道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确保到2015年实现全县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从60:40调整为40:60。二是抓好生态畜牧工作,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以加快向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支撑、强化动物检验防疫工作、发展产业化深加工经营为重点,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努力提升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确保到年末生猪存栏达15万头,大牲畜存栏7万头,家禽存栏170万羽,肉类总产量2.2万吨,禽蛋产量8100吨,水产品产量2100吨,牧渔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三是抓好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有力促进产业化经营出实效。在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的同时,要大力培育机制健全、运营有效、农民信赖的专业化合作社组织,通过能人带动、市场运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简化登记程序,减免有关税费,放宽经营范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经济经营水平,逐步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农业模式。尽快研究和建立政府主导、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与机制,加快推进生产与消费对接,支持直供直销,确保我县粮食经济作物大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能够大增收,切实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四是抓好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切实加快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进一步加大征地制度改革力度,重点规范征地行为和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安置,调节好农地转用后级差地租收益分配,让被征地农民分享城镇化成果。五是加快设施农业建设。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落实好农机具补贴,鼓励和重点支持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成上规模、上档次的生产基地。大力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示范县申报,深入开展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农产品流通、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全力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为工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以工业化促进农民致富,关键是要做大经济总量,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幅提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工业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济工作的核心要务,要依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一是要以园区平台建设为抓手。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承担着加快转型的责任,承载着推动跨越的希望。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造好黔中新区、黎阳高新区和夏云工业园、羊昌工业园、乐平工业园这一系列工业平台,加快土地收储工作,实现其协调发展,切实完善园区功能,切实保障用电、用水需求,加快交通、排污治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二是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项目攻坚力度。要全面落实“招商引资攻坚年”的各项任务措施,面向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要综合考虑项目的成熟度,既要算好经济账,也要算好生态账,确保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坚定不移地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以投资总量的增长促进经济提速发展,想方设法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项目的开工率、落地率、资金到位率和达产率,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三是要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全力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县招商引资准入条件,有利于扩大就业岗位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特别是要给予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四是要通过工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行以工带农,进一步培育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进更多农业企业入驻我县,带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农民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实行以工促农,鼓励涉农企业充分利用资金、技术和人脉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实行以工辅农,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集约集群效应,用信息化的技术促进农业市场需求与生产方的信息对称确保丰年增收,用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来改进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确保农业生产技术迈上新台阶。

第三,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建设,关键是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加快民生工程的建设,实现基础服务设施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要把规划做好,要把规划落实,让规划成为农村村落建设、通村公路、饮水工程、危房改造和地质灾害搬迁等工作的科学指导。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规划结构上,做到布局协调、结构合理,既要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面、覆盖面,又不出现闲置浪费;既要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要坚持工程质量的最优化;既要符合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又要统筹兼顾其他部门的规划布局。还要从生态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县相关部门、乡镇进行良好的衔接,确保规划对接顺畅、并行不悖。要高度重视控违拆违工作,把现在无序混乱的农村房屋建设形势控制下来,避免在将来付出更大的代价。二是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益要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的投放力度。要充分发掘和拓展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办法,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农村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国发〔2012〕2号文件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充分吃透政策中的灵活性,加大向上汇报、沟通和宣传的力度,主动请上级机关来检查指导,积极争取省直对口单位的关注与支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关心的帮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稳健多元的融资机制,努力为各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强运营维护工作。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河道治理、小农水利等工程建设。今年要加快启动225户994名群众的地质灾害地区搬迁工作,确保完成饮水安全项目18处,解决1.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160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争取在三年内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高度重视工程类项目的运行维护,对于已经建成的通村公路、饮水安全工程、学校食宿设施、乡村卫生室等项目,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做到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真正把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成持久发挥效益的好项目。四是要以产业为依托,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加快壮大城镇产业体系特别是第三产业体系,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实现人口集聚的效能。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想法有本事的农民自主创业,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