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

第1篇: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 服装业 转型 难点 关系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073-05

[作者简介] 刘众(1979 — ),湖北荆州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时装设计、美学。

一、引 言

作为最传统也最时尚的产业,我国服装业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产业发展瓶颈也日益显现。而在一个不短的时间里,服装业的转型显得比较被动,这与人们对此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针对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国家10多年前就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但我们的许多地方和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产业转型迟缓被动,规模宏大的服装业更是如此。许多企业仍然满足于有订单做,有钱赚,对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缺乏足够的警惕。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海外市场需求迅速萎缩,订单锐减,服装业面临的用工形势严峻、高级专业人才匮乏、销售渠道单一、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生活成本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节能减排压力等普遍性问题愈来愈突出,才使许多人有了切肤之痛。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使服装业原有的优势受到严重挑战,倒逼服装业到了非转型不可的地步。

然而,船大掉头难。目前,我国服装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可乐观。一是市场需求疲软。尽管最近外贸订单有所增长,出口增速有所回暖,但是长期走好的趋势依旧不明显。二是电子商务强势崛起,给传统服装销售方式带来了很大挑战,百货商场销售额仍呈不断下降趋势。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海外时尚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严峻条件下,产业转型面临的难点不少。

二、当前服装业转型的主要难点

服装业转型是产业领域一场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涉及的问题和矛盾十分复杂和尖锐,其主要难点有如下几种。

1. 库存包袱沉重,结构调整力不从心

我国服装业长期沿袭高速外延增长的方式,企业经营模式存在规模化扩张的惯性,在市场疲软而又缺乏前瞻和调整的状况下,新增门店的销售低于预期,整个产业库存累积超过了放缓的消费需求,进而升级为干扰企业正常运营和转型的危机。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包括男装、女装、休闲服饰在内的22家A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量,达到了382亿元。几乎所有服装、家纺企业,都被“库存”这座大山压着。网上甚至流传着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3年的说法。背着如此库存的包袱,企业即使有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也难有实施结构调整的作为。

2. 资金支持疲软,装备升级步履艰难

实施转型升级,我国服装业的装备更新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坎。目前国际服装工业的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集约化,保障了高质量、高档次、快速交货、多品种的要求,而在我国,服装业呈现的仍是劳动密集性特点,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低,快速反应的物流、设计和营销一体化系统以及现代仓储设备不足,扭转这种局面,亟需更新设备。然而,我国服装业利润率低,众多企业库存大,销售难,自有资金相对庞大的投入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而来自外部的金融支持仍然很困难。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个老大难。目前许多服装企业包袱重,缺少能为银行所认可的抵押物,这样就很难走出“经营困难——贷款难——无法更新装备——经营更加困难”的恶性循环。

3. 创意能力有限,品牌建设水平较低

我国服装业长期处于经营微笑曲线的低端,从事附加值最低端的生产,要么为国际品牌做贴牌生产,要么制造低端产品。实行转型升级,需要着力于自主创新和创立品牌,走向利润集聚高端之路。然而,知道要创品牌是一回事,怎么样创品牌又是一回事。目前,为数不少的企业,对品牌建设的认知度尚比较低,要害是创意能力有限,不是很清楚如何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往往停留在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上,模仿多,原创少,对于品牌建设必须着眼于文化的意义把握不充分,如何创立服装的民族特色也较为简单和生硬,传统加现代、硬贴标识式的品牌随处可见。从总体上看,怎样在品牌中体现出不断积累的文化内涵,以及一种专属的灵魂和精神,中国服装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宏观引导不足,无序竞争风险加大

在转型阶段,新旧体制机制的碰撞,各种模式选择的纠结,以及竞争市场的风险都有可能被放大,亟需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加以引导。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引导远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体的战略调整和规划有欠到位,有的地方仍然是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顶层设计和预见性。二是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不多,实力较弱,个别地方已建成的平台也鲜有实质性成果,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检测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法律规范尚不尽如人意,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现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服装业转型中出现这些难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经验不足,世界经济环境不好,体制机制调整有欠到位都不容忽视。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一个一个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措施,但是,首要的还是理顺思路,走出误区,科学地分析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处理好各种相关联的问题。

三、转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

服装业转型是生产方式的大调整,也是各方面利益的大调整,需要坚持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稳妥地、科学地处理各种关系。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一)关于转移与转型

我国服装业布局相当比重在东部地区,随着土地、能源与水资源、人口负荷、环境承载力对发展所构成的刚性约束加大,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不少地方在转型中实施了产业转移,将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种转移解决了东部的承载力问题,改善了产业结构,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这种转移,不能是简单的物理搬迁,而应是产业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转移产业,应该是有效地优化价值链各环节,使“微笑曲线”整体上升的过程,即价值链附加值整体的上升过程,是一次战略升级。

纺织服装业有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其有很强的资源依赖性。产业转型不能成为包袱的转移。落后的生产能力在什么地方都要被坚决淘汰。应通过设备改造、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研发水平等手段,帮助低端制造企业发展提升。对于转移出去而形成的服装产业制造新基地,在促进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应形成与东部总部基地合理配套发展的区域格局。要支持各地创办区域服装总部、功能性总部基地,抓整合力度大、产业特色强的项目。从整体上提升服装业发展质量与水平。

产业转移应该是一种良性的区域合作,转移与承接双方要形成平等的合作框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因而,欠发达地区也不要 “捡到篮里就是菜”,既要招商更要选商,既要引进产业更要选择产业。要坚持科学承接,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把自主创新和科学承接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让今天的发展成为明天的包袱。对于转移落后生产能力的意向,无论什么承接地都应坚决说“不”。欠发达地区没有必要“人穷志短”,今天的青山绿水事实上就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二)关于建品牌与做加工

我国服装业品牌建设处于落后状态,已为业界所认知。现阶段,世界十大顶级服装名牌几乎全部来自欧美,国外奢侈品牌已牢牢占据我国的高端消费市场。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服装业也产生了一些自主创新的品牌,但是同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转型中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在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建设与大国地位相称的服装强国,应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然而,是不是谈转型就是建立品牌,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来从事品牌建设,则需要认真研究。

近30多年来,我们不少企业长时间做的是加工贸易,擅长的是制造加工,可能对制作工艺、生产流程相当熟悉,而对于品牌建设则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管理基础、研发基础和人才基础。如果不顾条件,一哄而起,难免要走弯路。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知己知彼,细分市场,对自己有着精准的定位,下功夫明确特定的消费对象,提炼品牌的文化内涵,致力于开发自己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坚持不懈地在质量、品种、创新、服务和信誉上精耕细作。创立富有竞争力的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于求成有害无益。

我国从事服装制造的企业,可以分出几种类型。如有的是纯加工型企业,有的是能够完整完成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的FOB加工型企业,有的是具备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的ODM制造型企业,还有自有批发品牌的制造型企业以及自有专卖品牌的制造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差别很大,是不是走建品牌之路,需要因地制宜,一企一策,关键是看现实的和潜在的条件。思想认识、资金储备、人才结构都缺乏必要条件的企业硬要上品牌,产生创意能力有限的问题就不奇怪了。因而,企业要看准自己的优势,选择向能够产生最大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在现阶段,一些暂时还缺乏创建品牌条件的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有的企业可以发挥自己的制作优势,为本土品牌做加工,把加工做到极致。有的企业长期为国外品牌代工,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与其合作的路径,如收购、参股、等,借船出海,扩大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在自主品牌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至于众多规模不大的企业,可以着力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尤其需要深入研究电子商务,将实体店与线上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竞争能力。

(三)关于集聚与产业链

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集聚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和总部经济为主转变,是服装业转型的一个重要任务。以创新、市场、人才为支柱,积极推进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成集总部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时尚创意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于一体的国际国内产业基地,是服装业集聚的中心内容。近些年一些地方产业转型成功的重要经验是,从成本、劳动力素质和市场环境等条件出发,集聚可以将各种创新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差异化发展优势,从而掌控产业链的价值高端环节。

服装业集聚既要有个性也要体现共性。如国际五大时尚之都各具特色。巴黎是高级时装的发源地,世界时尚设计和信息中心;米兰是高级成衣发源地,世界一流的面料制造基地;伦敦具有悠久的纺织业传统,是经典男装的制作中心;纽约的高级成衣、休闲装、运动装品牌居全球领导地位;东京拥有自己一流的设计和品牌,同时发展高品质的时装加工业。这反映的是集聚的个性。它们共性的东西也很鲜明,即都具备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是一个完备发达的系统。每一个成功的品牌背后,都有如面料、辅料乃至针头线脑各个方面的系统支持。任何一个品牌,哪怕是刚刚起步规模很小的,都可在各环节相当成熟的产业链当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我国服装业的集聚发展一定要注重产业链的建设,不搞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集合,不能划几块地,建一个开发区,圈若干企业就成了。仅从空间上看似多少有些关联,但实质却不能产生协同效应的企业,也不能强捏在一起。要把注意力放到关联性企业、专业供应商、研发机构等实体的有机融合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集聚发展要有政府和协会组织的有效引导和服务,重视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更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避免“拉郎配”和只求形聚而神未聚的形式主义。集聚效果如何,就是要看是否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是否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结算等高附加值环节,有机地集合在一起,将生产基地转型升级为总部基地。

产业集聚的过程,也是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一些库存包袱沉重自身又无法解套的企业,应该可以在整合中找到出路。有关政府部门和组织要支持企业走联合、重组、融资、上市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度,规范发展传统体制的企业。实践证明,通过产业集聚,实现优胜劣汰,才能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实现规模化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要素的嵌入,促进服装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四)关于制造与服务

服装业转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从制造转向服务。在这里,服务有两种基本的涵义,一是企业对目标顾客的管理服务,通过建立自己特定消费者的整套服务模式,实施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不断提升自已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的忠诚度,从卖商品走向卖服务。二是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的生产业。在市场越来越完善,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服务应成为品牌谋求长久发展的应有之义。

与长期专注制造所形成的理念有关系,我国服装业对服务的重视不够。许多企业重销售,轻服务,品牌经营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从整体看,服装业在更大程度上还是个 “制造业”,研发、物流、金融、法律、咨询等领域发展严重滞后,最终也影响了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一些企业经营困难,资金缺乏,除了自身的经营策略和方法上可能存在问题外,金融服务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加强服务,改善服务,许多企业转型中的难点,也有可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所谓从制造转向服务,并非所有企业都去从事服务业。而是在企业内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在服装业整体上,重视生产业的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业“两条腿走路”。需要强调的是,要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随着产业专业化的发展,要鼓励企业细分专业化分工,剥离生产环节,实行业务外包,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与要素的最优配置。同时,也要防止将生产与服务割裂开来,弄成“两张皮”。要十分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以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先导,通过运用及研发、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协调互动,制造产品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依托制造业、制成品这个物质载体,服务方式才能实现,服务行为也才能完成。服务与产品互为依赖,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才能更好地共同满足市场的需求。

(五)关于大而全与小而专

在转型中,一些地方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有着较强的针对性。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形成产业发展的“龙头”,对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抓大放小”。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龙头”才有价值。从产业的特点出发,服装业转型,应该是既要有大而全,也要有小而专。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服装业已经走过了靠规模靠劳动密集取胜的阶段。在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的同时,制造环节的规模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高速外延扩张。随着加工成本的不断提升,品种变多、订单量变小,以及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工厂规模缩小将是必然的趋势。惟有如此,才能适应服装业经营品牌应该快速、多板的要求。

现在的小企业不似改革开放初期的小作坊,经过加工贸易的洗礼,许多地方星罗棋布的小企业以至小作坊,拥有精良的设备,熟练的工人,它们多熟悉市场法则,经营灵活,服务周到,有着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质量。很有可能它们就是服装制造业发展前景的体现。

时至今日,服装业转型不应以规模大小论英雄。适应市场的,就是好的,就是强者。在服装的产业链条上,大企业要做强做大,中小企业要专、精、特、新。二者需要差异发展,协同发展,互补发展。

(六)关于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

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协会服务三者合力,共同完成服装业转型的使命已形成了全行业的共识,然而,在实践中如何产生这种合力,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做得非常到位的。

在转型比较成功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的发展除了有企业家的努力,有行业组织的推动之外,最大的推手是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出色服务。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很困难,原因在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欠清晰,不该管的政府管得多,一些需要政府引导、服务的工作却没有做好做到位。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也未能真正发挥好,较为普遍地存在企业过多依赖政府扶持的现象。

在服装业转型中,政府应该着力抓的主要工作,一是抓规划。要建立总体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服装产业发展目标、措施等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二是抓环境。要为企业提供以法制为核心的制度环境,以诚信为核心的人文环境,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设施环境。三是抓基础。要大力支持公共平台的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服装行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配套服务。四是抓扶持。各级政府应该制定并落实支持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细化优化相关政策,鼓励服装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提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说到底,是政府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形成一套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方式。

四、结 语

作为我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的主要产业,服装业转型在国家转变发展方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服装业转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既源于国际经济环境差,国内体制机制未理顺,也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需要革故鼎新有关系。思路决定出路。服装业转型是一个涉及面广泛,内涵深刻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克服认知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纠正一种主要错误倾向的同时,注意防止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错误倾向。目前服装业已实质性地进入从规模数量增长阶段到深度转型的调整周期。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国内外宏观环境及国内政策对产业影响,客观全面地把握形势变化对产业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和开放,服装业转型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

[参考文献]

[1] 毛蕴诗,金雨晨,李杰.加工贸易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广东省纺织服装业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2(8).

[2] 张炜明. 服装业转型:告别野蛮生长[N]. 深圳商报,2012-12-08.

[3] 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DE]. 广州新闻网, http:// 2012-08-17.

第2篇: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服装上市公司;财务管理

前言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服装业得益于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国际资本,技术的输入而迅速发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我国服装业的境外市场和国内需求不断扩大。直至2007年,我国服装出口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8%,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标志着我国服装业国内国际贸易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经营条件日益复杂。加之我国绝大多数服装上市公司都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上市公司随时都会遇到财务困境的威胁,从而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根据财务困境的征兆来判定、预测、规避和摆脱财务困境,对提高上市公司企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

1、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服装市场广泛采用赊销方式,国内、国际贸易销售保持增长态势。然而,它在促成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促进和扩大销售的同时,但赊销比例较大,信用管理薄弱。同时,由于季节性因素影响,存货也逐年增长。从而导致服装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上的风险和回收数额上的风险,即拖欠风险和坏账风险。

2、存货周转期增加

存货周转期泛指把原料制成货物供付运和应市发售的所需时间。服装公司公司为生产和销售必须持有存货,持有存货是要持有成本的,存货占用企业的现金,而资金有时间价值,因此,企业在适当范围内应尽量缩短存货的持有时间,在合理范围内加速存货周转速度。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存货持有量或许会增加,但如果企业出现呆料增多、采购生产计划性降低、产品滞销等情况,

必然导致存货周转期增加,从而带来财务危机。

3、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从理论上讲,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上市公司在筹资战略决策上必然以追求最佳资本结构为前提。然而,2007 年秋季,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作为出口大国同样受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尤其是 2008 年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影响较大,国际贸易订单减少、利润缩水的危险。从而导致存货堆积,销售不畅。进而引发企业负债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调整的弹性小、筹资风险等一系列资本结构不合理困境。

二、加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策略

1、构建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预警系统

在服装企业经营过程实践中,如果应收账款迟迟不能收回,就会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长期累积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导致生产停滞。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对风险预先做出警报和防范。当财务预警警兆出现之时,提醒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避免风险的发生或是减少损失的程度。服装贸易上市公司可通过设计财务预警指标,跟踪企业的经营过程,将企业信用销售实际指标同行业预警临界值对比、找出偏差、发现偏差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服装行业由于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客观上都要求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要至少达到3-4次/年,否则应予以警示及时控制应收账款账龄风险。因此,服装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预警指标的设计应结合服装行业特点,遵循如下原则:①选择预警监测的关键财务指标,计算所选指标最近5年每年行业平均值;②在5年行业平均值基础上计算中值,确定预警监测指标的行业预警临界值;③对企业实际值进行及时有效监测,与行业预警临界值综合比较分析,评价差异作出相关风险预警决策;④行业预警临界值的定期调整。这样,通过构建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预警系统来分析服装行业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它一方面体现了行业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也从时间上体现了行业的发展趋势。

2、推行商品保本期管理法

每个经营者主观上都希望在一定的资金占用下,库存商品能周转得快,即一年内的周转次数多,这样,企业的经营状况就好,效益也就会高。企业库存保本周转期,即盈亏临界点的简便公式。企业可利用财务统计资料和计算亦式诚求库存

保本周转期,其公式为:

  库存保本周转次数n=[cy+a(B-A)+D]/y(m-a-b)(次)

  库存保本周转期t=360/n(天)

  其中: a—购进费用率;

b—经营费用率;

D—固定费用;系指维持销售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需的费用;

C—资金占用年利率;

A—预算期的期末库存;及前期的期末库存;

B—预算期的期末库存

Y—预算期库存平均余额

M—销售毛利率

企业根据库存保本周转期,从而调整采购生产计划,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挖掘潜在的有利因索,增加销售,加速库存商品的周转,从而达到减亏、扭亏或增盈的目的。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全球化背景下自有资本的提高,导致市场环境中不仅有产品竞争,还有资本竞争。作为服装上市公司,要想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长治久安的发展下去,你必须有非常高的自有资本。因此,必须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一是优化财务结构。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二是优化调控费用结构,加强费用总额预测,避免资金浪费和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尤其在当前财政、金融适度从紧的条件下,企业要正确运用负债经营,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使利息支出与企业的现实经营相协调,从而确保企业经营健康运行。

三、总结

财务管理作为国际服装贸易上市公司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应制定正确的财务控制目标,注重财务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抑制财务舞弊。并通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存进企业长远发展,使服装上市公司发展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第3篇: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Do

李飞跃大学主修钢琴、副修声乐,研究生主修音乐学。在大学毕业至29岁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在湖南长沙师范学院担任钢琴教师,兼职湖南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从服装店做起,转向了服装业。七年之前,他成立了粉蓝衣橱,在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却停下了扩大版图的脚步。

李飞跃一直强调他不是一个商人。他说这个时代绝不缺商人,服装行业也不缺商人,缺少的是静下心来真正做艺术的人。所以,当品牌做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他的艺术经历,也由于他笃信一个品牌要做的好、做的长远,一定要坚守文化和内涵。他决定利用自己的艺术思维,为服装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说起来也是偶然,为李飞跃带来灵感的竟然是一个法国人。2010年李飞跃到相交多年的朋友,法国时尚工会主席GLASMAN位于戛纳的乡村别墅做客。“我到了那里很惊讶,GLASMAN竟然用家庭舞会的方式招待我们,当时我也很兴奋,还上台献唱,法国人都惊讶中国的服装人还有这种嗓音。后来,GLASMAN夫妇来到深圳,来到我家,我就想我也应该好好招待他们。我就给他们做面条和煎饼!”说到这里李飞跃大笑起来,不过这种家常与朴素反而让GLASMAN很欣赏。不仅如此,李飞跃还表演了钢琴、唱歌,他的太太跳了一段蒙古舞。GLASMAN当时颇受触动的说:“李总,你是音乐家,我如果是你,我一定把音乐家的身份植入品牌。”这话在李飞跃心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心中已经隐隐有了方向,那就是一定要把音乐和服装结合在一起。

“2011年,我在深圳观看了杨丽萍的舞剧《孔雀》,音乐与舞蹈交融的宏大场景让我震撼,同时也给了我无限启发。也许,时装可以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形式结合。”他决定把时装、音乐剧、舞剧、话剧结合起来。考虑到各个剧种各个特点,李飞跃决定拔高音乐剧的艺术度,采用管弦乐队,对于乐曲,在曲高和寡和流行之间寻找中间状态,然后推进与时装的嫁接。

当李飞跃要做时装音乐剧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不以为然。大多觉得这就是一个企业宣传行为,甚至很多人放话出来:时装音乐剧不就是把粉蓝衣橱的衣服穿上舞台么?我们也成!甚至有的企业说,李飞跃打算投五百万,那我们投一千万也能做!

“其实最后不只五百万,最初只打算拿两百万做一个尝试,最终却投了六百万,这个投入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想。”一个有7年历史的服装企业,做时装音乐剧绝对是一件冒险事情,同样的六百万,开十家店,市场早就拓展开来;而做时装音乐剧,这个在当时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思路、一个名字,却让李飞跃投入了这多金钱,这么大精力,辗转纠结、耗费心血,又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不仅仅是外部的声音在质疑,李飞跃每天都在不停纠结。他每天都需要工作,公司还要经营好,又多了这么大的工程,做得过程当中种种阻力,来自外部和内部的质疑,值不值?

Re

这一切都来自他心中的艺术梦,来自根植于灵魂中的跳动的音符,来自对服装艺术进行不同解读与升华的表达欲望。那么,既然要做,就不要停止,不要徘徊。

李飞跃找到时装艺术家谢海平来创作服装,剧中所有的服装都没有跳开粉蓝衣橱的定位以及李飞跃的艺术追求,所有创作都基于这两点进行。“生活化的服装都是我们的,概念化的服装要从我们这里进行延伸和艺术化的夸张。” 就这样,《黑暗中的舞者》时装音乐剧的多层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又增加了一层,那就是赋予音乐剧相辅相成的服装艺术性。

而在音乐、舞蹈、剧本方面他又找专家进行合成。由于不可能有精通音乐、舞蹈、戏剧和剧本这种多方面的全才,李飞跃找到了影视公司进行制片,按照他的创意不断进行打磨。

所谓黑暗中的舞者,指的是中国服装人在创业之中的艰辛。李飞跃在欧洲、韩国的时候,经常被人问到,为什么中国人10年就能创立一个时装品牌,而在欧洲,却需要30年。他的回答是:因为欧洲服装人可以在草地上喝咖啡、晒太阳;而中国的时装人都在办公室加班,而喝茶,是为了赶走疲劳。第一代服装人在懵懂之中摸索前进,犹如黑暗中的高贵舞者,历经波折,却绽放美丽。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时装音乐剧存在质疑,懂得欣赏的人仍然存在。“在听说我做的事之后,茂业百货华南区总经理(他是一个台湾人),来到公司跟我聊过一次,他说音乐剧在台湾的发展不错,你可以去台湾找演员。也因为他,我们在台湾找到了在台湾音乐剧界较有影响力的演员作为主角。”而英国、法国设计协会主席都告诉李飞跃,从来没有人把艺术化、概念化的时装搬到舞台演绎原创的舞台剧,在中国没有,在世界也没有。

对于整个创作、演绎的过程,李飞跃总结,就是一个“情”字。一开始,演员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进入角色,李飞跃专门对他们讲了自己的创业故事,讲完了,他发现会场上鸦雀无声。再排练起来,演员们开始有情感了,进入角色了。“这个剧最终所有的演员们都是年轻人,也许在经验、技巧上有所欠缺,但我们用情去打动他们,告诉他们每一个人的原型。”

对于时装音乐剧,李飞跃始终想着如何跳出个人、跳出品牌。导演和编剧想为品牌做出更多贡献值,偷偷摸摸把道具都用粉蓝衣橱的,服装上印上粉蓝衣橱的LOGO。“我只要发现了,全部拿下来。如果观众在剧院里总看到我们的LOGO,这就和春晚的植入广告没什么区别,那是娱乐,不是艺术。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艺术植入到行业。时尚中国二十年,没有人真正对它予以总结和回顾,也没有人真正思考中国时装二十年真正做了什么。”当这台剧抛开商业,立志于成为让时装人引起共鸣的唤醒之作时,演员们、创作人员们懂了李飞跃的用心,《黑暗中的舞者》真的在情感上立起来了。

Mi

首演在深圳服交会开幕当天晚上,演出结束,观众肃然起立,掌声经久不息,献给了所有华美的服装、所有蕴含深意的歌词、交响乐队级的音乐体验、演员们的真挚演出,更是因为在座所有服装人产生了情感共鸣,那些服装人深刻体验过的人和事,所有无奈、抉择和了悟。

就这样,一切都不同了,中国服装界诞生了总结性的原创时装音乐剧,它告诉世人,服装不仅仅是商品,是艺术,是旋律的艺术,是节奏的艺术;中国现代服装走过20年,可谓筚路蓝缕,更可谓波澜壮阔,是无数服装人的勤劳、探索、在黑暗中的舞蹈。

第4篇: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以产业基础打造区域优势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型的“夕阳产业”。诚然,即使在我们加入WTO入关后,中国服饰行业的出口产品大多成为“廉价品”的代名词,其中能出堂入室的也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只能为世界大牌或其他名牌服饰品牌代工,国内服饰企业获得的也仅是极少的加工费。

那么在服饰行业里,是否注定中国企业就只能代工?“为他人做嫁衣”,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以意大利的米兰为例,一个阿尔卑斯小域能与巴黎、伦敦、纽约和东京齐名,位列全球5大时尚之都,其中很重要的缘由就是米兰人将文化注入创意打造出的时尚产业形态。米兰人用思想和创意骄傲地诠释了“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的完美蝶变。而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制造”要转向“中国创造”才能被全世界认同,无论是服饰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人们都在加紧冲击产业高端,加速实现“中国创造”。

正是在产业转移与转型这个关键的历史机遇期,成都时尚文化产业新城起步区――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项目已通过规划审核并正式破土动工。

“此项目隆重登场,昭示的是在‘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大背景下,成都在‘三圈一体’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过程中,按照‘全域成都’的发展思路和成都市委确立的‘五大兴市战略’、特别是在‘北改’工程的指引下,产业结合自身实际在承接中表现出的提档升级、‘产业倍增’的突破和创新。”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营销学会会长李蔚介绍道。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以及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期,四川华茂恒业投资集团以领跑者姿态从产业聚集、产业运营、产城一体到产业升级一路高歌,顺力打造中国服装商业聚集示范项目――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努力实现服装产业的中国产品、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全方应提档升级。

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即将开创以体验式主题商业中心为特色的郊区时尚购物新时代,这不仅能为成都打开一扇通向国际的窗口;更能弥补成都人的遗感,其必将代言城市、成为一张“抢眼”的成都时尚名片。

区位优势结合商业优势

根据《成都市“北改”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北改”片区产业布局规划》所示,“北改”区域将打造以现代商贸业为支柱的产业城北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主体功能区。到2016年,“北改”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1600亿元。届时,城北将具备贸易运营控制中心、交易服务创新中心、大宗商品价格发现中心、口岸集散中心、信息展示中心等五大功能,同时也会加快轨道交通上盖物业、文化休闲购物中心、美食公园、网上商城等商业建设。

同时,根据成都市“一区一主业”的总体要求,彭州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研究、多方论证和综合调研,顺应沿海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势,并结合中国服装产业升级的趋势,确定了以服装家纺产业作为彭州“一区一主业”的基本发展思路。2009年彭州市成为成都市服装家纺产业发展唯一承接地的行政区域。同时,随着成都服装分销商业北迁,服装分销商业品牌化经营、品牌服装分销直销化、城市零售商业郊区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升级。经过四年时间发展,彭州的服装家纺产业已成功聚集1200多家企业,规模效应已经凸显。

彭州服装产业集群充分挖掘产业时尚属性,以时尚拉动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已得到行业内极大认可,产业发展理念已赶超沿海地区引领全国;政府部门也不断推出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彭州服装家纺产业在行业内的地位、重要性与影响力也得到日益提升。

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扼守城北要塞,直面成德绵区域逾4000万消费人口,被正式拟定为四川省以及部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工程,彭州市委、市政府1号重点工程项目。190万平方米时尚文化小镇、66万平方米京东成都电子商务物流基地、32万平方米中国轻纺城、33万平方米水上运动公园、6.7万平方米义乌小商品城、8万平方米时尚・奥特莱斯、2万平方米纺织服装技术创新(西南)中心、新丝路时尚机构、中国(大连)国际品牌中心(IBAC)、劲浪体育等诸多商业巨头和商家品牌接踵而来,中国服装品牌的成都奇迹正在启幕。

占地25万平方米的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借鉴欧洲九大购物村的郊区化商业模式而打造的西部最大时尚体验式商业购物中心。首开秀场商业之先河,集合时尚服饰、时尚娱乐、时尚休闲、时尚美食、时尚服务等一站式时尚消费体验,通过营造领先的时尚生活与时尚商业,致力于成为成都郊区商业、服装产业商业、休闲旅游商业、彭州城市商业的高地,从而成为与国际知名时尚购物小镇比肩的主题时尚商业中心。

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项目整体按照“一轴一河八区八景四广场”的结构进行规划布局。以威尼斯运河为景观主轴,分布时尚・奥特莱斯区、品牌总部区、奢品展示区、会展商务区、梦幻秀场区、休闲娱乐区、商业配套区等时尚商业功能区,通过白鹿宫、时尚之芯、梦幻水街、大纺车、水上T台等景观营造独特的郊外休闲购物氛围,以中国首个服装主题时尚体验商业航母定位的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势必成为或都近郊时尚休闲娱乐中心、体验时尚文化的旅游目的地。

从产业集群到时尚中心

依托服装家纺企业干余家、国内知名品牌数十家的产业基础,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并未安于现状,而是绝然地选择了冲击产业高端。更出乎意料的是,其并未以东部发达地区商业发展模式为参照对象,而是直接立足全球时尚产业发展规律,斥巨资全方位升级传统产业和商业形态,进军国际时尚创意文化产业。

相对于传统商业业态,体验式商业的优势非常明显,日益火热的情景体验更成为商业王者的利刃。其集客能力强的特点能有效抓住消费者,对其他业态也有着显著的带动作用。在消费观念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对于体验式商业这一新商业形态,中国(成都)国际时尚中心不仅契合了市场需求趋势,在项目的后期运营也将充分发挥其商业业态优势,全面开展各类时尚主题活动,通过统一的“时尚产业”和“秀场文化”主题营销,将“赛、会、秀、节、星、展”六类时尚活动主题注入时尚的血肉和灵魂,广聚人气商气。

第5篇: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陈红强(1990-),男,汉,重庆北碚人,西南大学会计学硕士。

王子南(1989-),女,汉,河北石家庄人,云南民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摘要:本文以2001~2011年沪深上市服装类上市公司数据为观测样本,考察国内服装类企业的库存管理现状,并从企业内部的财务指标角度出发,发现库存周转率与盈利能力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偿债能力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宏观因素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服装类企业库存周转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关键词:服装企业;库存周转率;财务指标

一、绪论

存货是服装制造业重要的资产之一,存货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服装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存货持有数量的不足将严重影响企业生产、销售的稳定性,甚至出现停工停产。然而过多的持有存货又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增加资金成本,降低资金的盈利能力。哪些因素影响服装制造业的存货管理,以及如何提高存货管理效率成为存货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领域,也受到服装类公司的重视。存货管理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得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去研究存货管理的文章较少。

存货是服装制造业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之一,如何科学高效的管理存货,并将存货管理和企业其他各项内部管理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服装行业健康发展成长必修的一门基本功。具体影响企业存货管理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存货管理效率的在企业存货管理中变得非常重要。

二、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四个假设,分别是:企业的盈利率和存货周转率是呈负相关关系,企业的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和存货周转率分别呈正相关关系。

三、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本文以沪、深交易所上市的2001-2011年度的服装行业公司,其中剔除: 2001年后上市的服装企业、带ST或PT的上市服装企业、财务数据或公司披露数据不完整的上市服装企业。总共选取42家上市服装企业,共计462个观测样本。所有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

变量定义:IT表示被解释变量,定义为库存周转。ROA、CR、TAGR、CAT、LNA、Aft2008表示解释变量,分别定义为资产净利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自然对数、自然年度为2008年之后,Aft2008取值为1,否则为0。IR表示宏观因素控制变量定义为贷款利率。

模型(1)着重考察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对企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因素,用于考察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服装企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以及宏观因素IR对库存周转率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及其讨论

通过实证的结果,可以知道国内服装类上市公司平均库存周转率在2001―2003年逐年上升,并且幅度较大,但在2004―2009年库存周转率却在不断的下降,09年之后库存周转率又在逐年上升。

本文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模型(1)和(2)进行回归。在进行回归估计之前需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以确定模型的设定形式。模型(1)和(2)的回归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服装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库存周转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对于盈利能力高的服装企业,其库存周转率也应该比较高,即二者应该是正相关的。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了本文最初的假设。从统计回归分析得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也支持了西方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经济理论。同时解释了我国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普通商品,只有极少部分的商品才具备很强的定价能力,可以做到既畅销、又高盈利。虽然经过回归分析,得出与原假设相一致的符号,但其显著性不强,可能是由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仅是主要通过销售商品所实现的,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应是企业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规模等其他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现库存周转率与企业的偿债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但是显著性不强,与原假设的符号一致。企业偿债能力较好,资不抵债的财务风险较小,企业对存货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高。相反由于存货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之一,较高存货管理水平,变现能力强的存货,也是企业偿债能力较好的有力保障因素。但由于存货是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相对较弱的项目,当出现消费者消费倾向的转变、媒体的引导、产品质量等问题,都会引起产品滞销,不易变现。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存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一般都较高,而服装产品的销售具有季节性和消费者消费的随意性的特性,所以变现能力往往很低。因而,服装企业的主要靠应收款项和银行存款等易变现的资产来满足到期偿还的债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偿债能力与库存周转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还得出服装公司成长能力与存货周转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原假设一致。在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时,企业为了保障规模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而有意识的加强自身的库存管理效率,与规模扩张的成长阶段相适应。所以,对于处于快速成长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必须加强对存货管理的重视,有针对性的加强存货环节的监管力度和管理水平,才可以保证和促进企业较快的成长。

企业的营运能力与存货周转率表现为正向相关关系,且显著,支持原假设四。营运能力越强,库存周转率也就越高,反之库存周转率也就越低。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存货是服装企业最重要的流动资产之一,营运能力可以更直接的表现在企业运作各项流动资产来增加自身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较高的运用能力对服装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影响。

本文除了考虑企业内部影响因素,还加入了外部宏观影响因素,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服装行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后,服装行业都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以期早日从金融危机当中走出来,对于以库存为主的服装企业,加强和完善对库存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提高资金的获益能力,2008年后,随着年度的增加,库存周转率也在不断的上升,说明金融危机对服装企业有一定的鞭策激励作用。从宏观贷款利率来看,随着贷款利率的提高,企业的库存周转率也有相应的上升趋势,尽管这种正相关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宏观经济对服装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

五、结论

本文考察了2001―2011年国内服装类企业库存管理的现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以四大财务指标为影响因子,对影响库存周转率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行探讨和实证研究。其中,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与存货周转率呈正相关关系,盈利能力与存货周转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本文最初所做假设相吻合,除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库存周转率的影响不是很显著外,其他几个财务指标对库存周转率的影响显著。由于财务指标与存货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加强对库存的管理,并与其他内部管理相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存货管理体系,以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作者单位:1云南民族大学;2. 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肖晗,朱民田.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库存管理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9,(11):85-87.

[2]欧阳海松,陈振宇.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 (11):29-30.

[3]张画眉.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存货管理研究[J].2009,(09):65-66.

第6篇: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外贸;挑战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72-02

一、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外贸总值为1 756.1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值的14.42%,同比增长19.11%,贸易顺差1 568.7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值的59.83%。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给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 852.2亿美元,增长8.2%,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增幅比上年明显下降。2009年1―1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 670.24亿美元,同比下降9.8%。

从2009年11月份开始,纺织品的出口同比增幅已经转正,12月份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5.10%,直接带动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增幅转正为4.48%。纵观2009年全年,纺织服装纺织出口终在年底飘红。面对大量短期订单和国际市场缓慢复苏,市场上对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的乐观愿望在回升。

二、纺织服装外贸面临的国际形势分析――有所回暖,但不会出现根本改善

在各国大规模宏观政策干预下,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世界经济出现了趋稳的态势,但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严重受损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将是漫长和不稳定的。据IMF预测,2010 年将增长2.5%。其中,美国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2.6%和0.8%,欧元区分别增长-4.8%和-0.3%,日本则分别增长-6.0%和1.7%,亚洲新工业化经济体分别增长-5.2%和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1.5%和4.7%。总体来看,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10 年将比2009 年有所上升,发达经济体除欧元区外重回增长轨道,但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均要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在世界经济有所复苏的带动下,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形势在2010年会好于2009年,但上升的幅度不会太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企业和家庭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过程将使消费需求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具一定优势,但仍需面对挑战

(一)中国纺织服装外贸的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形成完备的生产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由于国内市场的继续扩展,在世界经济回暖时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复苏和发展将起到较好效果,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逐渐转好,特别是国内市场对2010年经济复苏预期良好,增强了企业信心,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技术改造和减员增效明显、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会发生改变,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和在建项目的完成都决定了政府公共投资仍会维持较大规模。另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信贷供给将较为充裕,能够满足投资增长的资金需求。外贸形势的好转会带动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增长加速,国家对纺织服装产业各项支持政策的效果将逐渐显现,这都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外贸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纺织服装外贸需面临的挑战

1.美欧日纺织服装进口步伐依然缓慢。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家,也是中国服装外贸第二大市场。美国次贷危机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服装消费市场不景气,也使得对中国服装的进口力度明显减弱。而受美国市场萧条的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对中国服装进口的需求也呈下降态势。欧洲市场消费能力减缓,日本消费市场低迷,服装进口缩减。

2.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稳定,纺织服装外贸竞争力下降。200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升值幅度达6.4%,2009年汇率变化不稳定,但已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意味着国外从中国进口服装的成本上涨,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优势削弱,而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因汇率上涨大大减少了利润。

3.纺织服装企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靠低成本优势。国家此前大幅度调整外贸关税税率,一些无自营进出口权的中小服装企业生存将受到威胁。由于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成本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现在社会要求提高职工待遇的呼声不断升高,政府也加强了企业用工保障措施,企业的用工成本也不断攀升。同时,能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外贸压力加大。另外,纺织行业的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和环保部门监察力度加大,污水处理投入费用增加,成本上升。

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形势和贸易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危机导致外需衰退,各主要贸易国的外贸增速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各种具有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方案纷纷出台,这种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善。取消配额仅仅是取消了外贸产品在数量上的限制,并不表示纺织品服装外贸真正畅通无阻。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外,“绿色壁垒”也成为发达国家的有力武器。例如,欧盟市场要求进口商品附有“生态标签”,德国要求中国外贸的纺织品不能含有108种偶氮染料等,这些都是非关税壁垒。除了传统的质量标准(ISO9000)、环境标准(ISO14000),还有新近出现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其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如不允许使用童工、保证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等。广州和江浙沪一带不少从事外贸服装业务的企业或产业集镇,不过是国外纺织品的加工基地,产品附加值低,过去的低成本优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欧盟已普遍要求中国企业执行SA8000社会标准,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10%~30%的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而企业若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很难消化这一成本的支出。

5.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只拥有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和工艺等非核心竞争优势,而品牌和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都被外商牢牢掌握。在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尤其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久的背景下,外贸企业赖以生存的海外订单量不稳定,诸多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已经面临危机。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品牌的知名度远远不够,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影响主要是在国内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非常少,或者说基本没有。

四、金融危机后促进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的对策

1.积极通过“参展”开拓国际市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展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参加国际展会,是目前大部分沿海外贸企业选择的一条突围之路。“展会方式比较实际,可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在去年的一个展会上我们接到了三四个客户,有美国的,也有欧洲的,还有不少南美客人。”在某纺织用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看来,走出去参展是寻找新客户的有利渠道,他认为,“面对面与客商进行洽谈与沟通”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该负责人认为, “展会总比电子商贸靠得牢一点,采购商既然到了展会现场,总是有采购的意愿的,现在形势不好,多参加展会也就会增加我们的曝光率,增加我们得到海外订单的机会。”

2.采取适当方法,规避汇率波动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应对汇率风险方面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使用远期结售汇,即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 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期限及汇率,到期时按照协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售汇业务。通过该种方式避免汇率大幅变动带来的利润损失。二是尽量与客户协商,选择强势货币结算。三是针对少数客户可以协商使用汇率中间点,即约定一个汇率点,结算时如果即时汇率高于该点,则价格保持协议价不变;如果即时汇率低于该点,则由供货企业和外商共同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四是利用人民币升值,进口部分辅料加以冲抵。

3.从技术层面提高竞争力。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力促低端商品的制造商们向高端产品生产转型,推动科技进步,以适应高档产品外贸的需要。目前中国外销服装的面料约70%左右依赖进口。丝绸服装和牛仔服装使用国产面料虽较多,但经商检判为不合格产品的达30%。中国主要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人员素质和研发高科技产品的能力上具有优势,应走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拓展技术纺织品的路子。

4.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历史经验证明,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滋长。当前,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性市场萧条必然会出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对此,应当树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同时我们应积极引用外资,开展国际合作,这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减少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产业的障碍具有积极的作用。

5.开创自主品牌战略。在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明朗,甚至可能继续阴云密布的情况下,大多数以贴牌加工或者外贸为主的服装企业必然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过程。研发推出自主品牌,打造自己独有的信誉和品牌是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扶持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走出阴霾的必由之路。尽管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转型做自主品牌的尝试过程中坎坷不断,但危机=危险+机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金融危机反而能够让更多的外贸企业摆脱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纺织服装外贸企业选择自主品牌之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符合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找准机遇,果断出击。

参考文献:

[1]郭晨.试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中国物价,2009,(8):52-55.

[2]周运宝.纺织服装外贸企业战略突围研究[J].经济论坛,2009,(8):31-32.

[3]董道梅.江苏纺织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12):42-44.

[4]启言.服装外贸企业品牌化提速难[J].市场观察,2009,(10):83.

[5]张虹.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21):20-21.

第7篇: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纺织服装出口转型升级

目前,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一是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二是生产要素进入高成本时代,三是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四是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这对转型升级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业的发展提出了艰巨的挑战。此外,目前原材料价格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正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优势,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新兴发展中国家凭借更为低廉的成本抢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份额。在这样新常态下的行业困局中,如何把握发展趋势,冲出逆境,寻找战略突破口,成为该行业内每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提出的,倡导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增长缓慢、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我国传统出口重要支柱,多年以来其出口数量始终保持世界第一,但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1、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速度处于“换挡期”,已经告别过去十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比增长速度逐渐稳定在个位数。2014年前9个月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期增长为15.9%、―35.1%、9.8%、6.6%、7.2%、6.5%、9.7%、8.9%、7.4%,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率维持缓慢增长,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纺织服装行业被迫快速转型升级。

2、资源进入高成本时代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的交织影响,纺织服装业已步入高成本时代。成本作为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一直都是企业重视并积极控制的一个方面。现如今,国家不放开棉花配额制度、税负居高不下,高价棉花给企业带来的高成本和低利润;持续上涨的电费也是企业心疼之痛,我国电价水平比很多国家高每度约为0.75元,美国则为0.3元;近几年人工成本攀高也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价格优势削弱;人民币持续升值减少纺织服装出口利润,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的利润就将下降6.18%[1],人民币升值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价格优势。

3、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够平衡,从产业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横向产业结构中,一是产业链上化纤、棉纺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总投资75%以上;二是染整技术水平不高,虽然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国,但是产品质量仍处于低端,高档产品仍需进口。纵向产业结构中,企业在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体结构中,偏向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而设计与销售环节较薄弱,呈“橄榄型”发展模式。纺织服装价值链上,也是两头利润大中间小,要保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国际市场地位,就要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4、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进入缓慢期,当产量达到一定高度,再过度追求大规模和产量已经不能刺激出口额的增长,同时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崛起也在挤占我国海外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一部分企业转向内销。如果要刺激出口额增长,应由过去过度依赖的价格优势转向加强质量、设计、品牌附加值管理 [2]。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纺织服装业“新常态”为纺织服装出口提出了艰巨的挑战。2014年1―9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缓慢,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额为2218.99亿美元,同比增长5.95%,较2013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左右[3],预计后期维持缓慢增长。面对“新常态”行业困局,我们要积极转型升级,寻找战略突破口。

1、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向ODM转型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要保持或提升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创新能力,由过去加工制造领域转向价值利润大的设计研发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向ODM转型,改变以往等待订单的OEM模式。不少企业借助现有先进设计研发软件,投入相应服务资源和快速回应客户需求的方式加快转型,成为中国首批ODM服装企业[4]。

2、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突破点,增强国际竞争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就要避免与市面流通的产品同质,改进产品质量做到产品升级,满足国际市场对纺织服装种类日益变化的需求,由产品差异化获得更多的海外市场利润,从而刺激出口经济增长,适应纺织服装出口“新常态”。如鲁泰纺织有限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团队,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占据国内大部分高档面料市场。雅戈尔不断追求精湛的工艺,其西服在国内国际中备受好评,好的口碑就是较强的话语权。

3、以国际合作为突破点,促进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

我国要利用与东盟、拉美和非洲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和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国际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和市场份额。不久前第二届巴西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在圣保罗北方展览中心开幕,这次展览给中国企业提供进入拉美的渠道和巴西采购商提供直接接触中国企业的平台。中国纺织服装类企业利用面料和技术优势与巴西合作,投资建厂或建立营销网络具有双赢潜力。巴西是体育大国,此前中国体育服装品牌“361度”消息称,将投资九千万元,计划在巴西设立10家代表处,首批向巴西市场投放150类各类体育服装产品,并考虑未来在巴西投资设厂。可见,国际合作,优势互补是未来促进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突破点,打破新常态行业僵局。

参考文献:

[1]纺织业直面“高成本”时代 ・中国纺织网・信息中心

[2]彭侠,陈万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三下降”的原因与对应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4(49)

第8篇: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服装艺术设计 智能培养 行业结构 升级 行业转型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 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 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 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第9篇:服装转正自我总结范文

一般而论,行业发展规模与前景取决于行业的市场需求力度和发展趋势。包装作为企业生产的一个基本环节,衍生出服务于物质生产部门的新型行业—包装工业,其行业总产值已占国内总产值的1.4%左右,在国民经济38个行业中排行19位。正确分析、评估中国包装工业的市场状况,研究其市场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于预测包装工业的发展前景,规划包装工业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是包装工业经济理论的基础性课题。

1包装工业市场的基本界定

广义而言,来自物质生产部门的以促进市场交换为目的的包装需求形成包装工业的行业总需求,由这一行业总需求衍生出包括包装设计、包装制品加工、包装过程、包装机械、包装材料等领域的结构性需求,引导包装工业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依据《中国包装年鉴》统计指标,包装工业总产值由包装四大制品、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及其他杂项构成.包装制品和包装印刷业市场源于包装工业外的包装需求,而包装机械的大部分及包装材料的市场需求属于因包装加工业需要而产生的包装工业内生市场.因此,决定包装工业市场规模与发展前景的基本因素是包装制品与包装印刷业的市场需求大小。包装工业市场属于产业市场范畴。包装市场有其基本特征:第一,市场需求直接受制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度关联;第二,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度低,市场分布于各行业,包装系数与产业序列正相关;第三,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消费模式转换等因素,包装产品更新快,市场生命周期短;第四,与一般产业市场不同,由于包装制品替代性较强,包装促销功能受市场状况影响大,故包装市场需求弹性较大。

2包装工业市场基本因素分析

包装是市场交换的产物,其市场的基本原动力是为商品的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服务。由此基本点展开分析包装工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包装工业市场有其自身运动规律。

2.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决定包装市场总体的基本水平包装作为商品市场交换的基本必需环节,奠定了包装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产业结构链衍生出的包装需求便直接与国民经济水平正相关,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表1所示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包装工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高度相关,数理统计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97,以线性模型进行估计可以得到如下方程:Y=一77.063十0.02796X(l)式中:Y为包装工业总产值,X为国民生产总值。

2.2居民收人水准与消费模式影响包装市场的总里水平与市场结构包装的实质是一种服务,包装的价值属于服务价值的范畴,包装的功能是一种物化的服务功能,这是由包装本身固有的性质所决定的:包装的需求来自于保护商品、方便流通、促进商品交换的需要,包装的市场基础在于流通领域;包装的最终效果具有无形性,对于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具有物质产品的确定性;从促进销售的角度看,包装的价值体现突出了由包装设计产生的包装功能价值,充分显示了以活劳动为主的服务特征。居民收入水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对服务的需求水平。由恩格尔定律易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必需费用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逐步下降,用于购买服务性产品的支出逐步上升,对服务的需求从总量到水平都会快速提高。包装作为流通领域的一种基本需求,必然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准的提高呈现强劲成长态势,这是现代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劳动率水平迅速提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必然结果。本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率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渐渐提高,生产成本节节下降,而流通成本反而年年上升并推动物价不断上涨的历史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不断上涨的流通成本中,包装费用占据了相当的比重,销售包装费用一般占零售价的30%一70写,工业包装约占10%“’.居民收入的高低影响甚至改变居民的消费模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对自身安全、生活舒适便利、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便会逐步出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的剩余购买力转向高层次需求,消费模式必然发生改变,消费的便利往往在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消费模式的改变,将引起包装市场结构的改变,以便利性、促销性为特征的销售包装需求在包装需求总量中的比例大大上升,包装市场需求弹性亦会增大。

2.3国民经济市场化与居民生活社会化的程度对中国包装工业的市场扩展影响深远观察表1包装产业指数栏数据可以发现,1989年以前指数在1.80%左右波动,1990年以后指数跳升2.60%左右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9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活跃的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微观经济的市场化行为和居民生活随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社会化趋向大大提升了对包装的数量与水准的需求,使包装工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以相当敏捷地反映国民经济市场化与居民生活社会化的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包装市场的需求层次。表2所示内容反映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关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同人均国民生产总同向变化。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也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步提高,据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知,1980一1984年第三产业约占20%左右,1985一1988年为25%,而1989一1992年达到28%的水平。对表1统计数据重新处理,也可以得到定量分析结论:以1989年为界,对198。一1989年包装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作回归分析,有相关系数R一0.997,得回归方程如下:Y=一0.296+0.01768X(2)又对1990一1992年统计数据作回归分析,得R=0.9”,有回归方程如下:Y=一49.872+0.02866X(3)各参数意义同前。比较方程(1)、(2)的参数B不难发现,1989年以前参数为0.01768,综合反映了中国包装市场在较低水平上增长,具有新型行业刚导入市场成长的性质。1990年以后,参数为。.02866,反映了包装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不能不归功于90年代的经济快速成长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转轨。

2.4我国外贸出口的强劲增长牵引包装工业向高水准方向发展事实上我国的外贸出口是引起包装行业从80年代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最初原动力,包装行业是在“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严峻形势下启动、发展起来的。外贸出口对包装市场的作用从理论实质上讲,是市场换位效应的结果。我国出口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包装的要求远高于国内市场,市场需求差异形成巨大的市场推动力,对包装市场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第一,促进了包装市场总量的扩大;第二,形成高水准的包装市场需求分量,促使包装市场结构逐步高位化,提升包装品位,使包装市场由以制品为主向以设计、创意为主转化;第三,对国内包装市场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使我国的包装水准逐步达到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程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情况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迅速增长,到1994年已占约25%的比例,而外贸出口中约40%的比重需要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包装,外贸出口对我国包装市场的作用由此可见。方程(2)、(3)中的参数B的差异(0.02866~。.01768~。.01098)中外贸增长的因素必然占了相当的比重。

2.5环境保护、资源约束、降低包装成本等因素将对包装市场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结构产生影响环保意识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有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城市固态垃圾中家庭垃圾约占“写,且其中包装废弃物约占1/4~1/3,商业垃圾(主要为运输包装品)约为27%,包装垃圾已占城市固态垃圾总量的1/3;我国城市垃圾年产约二亿吨,包装垃圾约占1/10资撅短缺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我国的资源短缺是存量不足与利用率低下的综合效应.包装用各类资源都是我国普遍短缺的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使用成本高昂.包装成本上升是流通成本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这一,降低包装费用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消费市场对过度包装的反感已对包装发展方向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如何在保证包装的经济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包装成本是包装界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上述因素将引起包装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包装市场将向生态性、多样性、循环性、高效性的良性结构作长远性转化。

3中国包装市场展望

(l)以10%增长率估计GNP增长,则2000年将达到51524亿元,以方程(l)估量包装市场总量为1364亿元,以方程(3)估计则为1427亿元;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100。美元,国民消费水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包装市场需求必然跃上新台阶,因此,包装市场总量应为1400~16。。亿元水准.

(2)到世纪末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将有大幅度上升,国民经挤市场化程度更加完善,专业分工更加复杂,对服务的需求有更新的要求,因此,包装市场结构会发生变化,销售包装在其总量中的比重将比现在上升。

(3)随着环保工作的日益迫切,绿色包装会形成新的需求热点,资源约束与成本约束会促使运翰包装向集约化、标准化、循环使用等方向发展,以达到高效包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