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农村教师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农村教师事迹材料

第1篇: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记郧县南化镇罗堰教学点教师邹贵芬

李长明 彭全忠 张 俊

去郧县南化镇罗堰教学点的路上,邹贵芬从教学点打来电话,因山洪暴发,滔河涨水,沿途中的一座桥被冲垮了,山路泥泞不堪,让我们别去。一位女教师在深山里坚守了33年,上万次的背着学生过河都过来了,我们去一趟怕什么。下车上船欣赏了近50里的库区风光,再下船走了近10里的山路,终于来到了白云深处的罗堰教学点,见到了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播种希望的邹贵芬老师。

脊背搭起求知桥

“我刚送完孩子们回来,河水又大又急,有一座桥被冲垮了,你们是怎么过来的?”邹贵芬看见我们走到学校门口,既有几分诧异,也有几分害羞。只见她裤管挽至膝盖以上,仍是湿成一团,脚上穿着高筒雨鞋,招呼我们在学生寝室兼餐厅里坐下后,她也顾不上换下湿衣服,就去隔壁的厨房里帮着丈夫给我们做晚饭。

从滔河水库到罗堰,途中经过那个被洪水冲垮的桥时,刚好碰上村支部书记周志斌,这位朴实的“当家人”喊了几个水性好的村民拉着我们从齐腰深的断桥处淌过去。

“邹老师是个实在人,去年被评为‘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还是我们村民集体为她请的功呢。”关于这次请功,周志斌说起了阮士兵等村民的请求。2008年冬天的一个傍晚,由于滔河上游发电放水致使下游涨水,家在河边的村民阮士兵看到邹老师正在背孩子过河,他迅速过去帮忙,就这一次,冰冷的河水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他发现,背学生过河33年的邹老师完全可以与扎根四川凉山“天梯学校”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相媲美。

罗堰村是郧县南化塘镇最偏远的村,北接陕西省商南县。1985年,国家在该镇修筑了西河水库,罗堰村被浩大的库水阻截了道路。村民出山有一条在半山腰上开辟出来的陡峭山路,坐在渡船上看挂在水库上方的那条山路,让人一阵阵眩晕。因为山水的阻隔,几百户人家撵地而居,大多数房屋建在半山腰,这给孩子们的求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在邹老师的记忆中,像这样的涨水事件十分平常。上游的电站不定时地放水发电,常常令她十分担心。邹老师说:“前一秒是十分温顺的河水,后一秒就可能变成汹涌的洪水,每次只有背着学生过河,我才会安心。”比发大水更令邹老师害怕的是下大雨引起的山洪。2009年的一天,突降大雨,瞬间山沟里一股股洪水直泻而下,邹老师顿时傻了眼,“孩子们还在路上啊。”她连忙拿起电话,请求村民帮助孩子们。采访邹老师时,刚过七点半,邹老师习惯性地打开电视看天气预报。遇上天气变化,她总是电话通知学生家长注意。

采访邹老师的消息被村民们知道后,六个村民主动来到学校。阮士兵说,“人心都是肉长的, 看着邹老师背着孩子走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哪个村民不心疼啊。学生家长主动要求排个值日表,轮流背孩子过河,可邹老师却不让他们来,生怕他们因接送孩子而耽误了农活。”很多时候,邹老师冒雨背学生过河,回到家,一身湿衣服,家人看到她的样子都直抹泪。邹老师的行为,女儿到现在都感到不解,在前不久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妈妈,别人当老师那么风光,可您当老师不仅上课,还背学生过河,您怎么这么苦啊。”

33年来,邹老师风里来雨里去,背着学生过河,背出了浑身的病,也背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善举铺就成才路

罗堰教学点有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3个年级,虽然都是低年级,但邹老师讲课总是有板有眼。她总是先给一个班上课,另外两个班要么写作业,要么预习课文。这个班上完课后立即给下一个班上课,循环反复。记者问邹老师累不累,她嘿嘿一笑,“走进课堂,忘记了疲劳,可当送走并确定每个学生都安全到家的时候,才感觉浑身酸疼。”

黄朝云7岁那年没有准时到校报到,邹老师便去家访。到了黄朝云家,邹老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三间茅草房摇摇欲坠,黄朝云的父亲正在堂屋里喝闷酒,母亲瘫在床上已经两年了,黄朝云怯生生地望着她。邹老师最终没有劝服黄朝云的父亲,虽然黄朝云年仅7岁,但是她必须挑起家庭的重担,无情的现实让邹老师几欲落泪。事过六年,13岁的黄朝云来到学校,请求邹老师收下她这个“大学生”。邹老师不仅收下了她,还加班加点给她补课,黄朝云理解能力强,邹老师用一年时间,帮

助她完成了一、二年级的学业。

山村里大多数孩子们的衣服是不分季节的。2006年十月的一天,天气突变,寒风刮起,气温极低,可一年级的黄山保只穿着一条单薄的裤子,赤着脚,冻得直哆嗦。邹老师二话没说,连忙跑回家,把孙子的棉衣拿来给黄山保穿。看着学生没有衣服穿,她总是把自己家里的衣服向外送,可当发现自己的家人都没有衣服穿的时候,只好再去买。

叶勇的家离学校有15里路,父亲体弱多病,母亲离家出走,他每天早上9点半左右到校,课堂上总是哈欠连天,注意力无法集中,成绩不尽人意。中午,叶勇躲在教室里啃凉馒头,邹老师看见后心疼坏了,立即把叶勇拉到家里去吃饭。而且从那天起,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要让所有离家远的孩子都能在学校吃上热乎饭,让孩子能在学校里安心读书。

邹老师天天照顾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做饭,爱人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忙田间地头的农活,让孩子在家里吃饭,简直是个不小的难题。但孩子们中午在学校啃凉馒头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她的神经,在她的反复劝说下,爱人义务当起了学生的炊事员。

采访那天中午刚好有12个学生在校吃饭,只见一放学,学生们便搬凳子、拿筷子、找位子,熟门熟路,和自己家里一样。邹老师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块油炸馍,再给每个学生盛一碗西红柿鸡蛋汤,孩子们嚼着馍馍,瞅着我们这群陌生人直笑。哪个孩子一吃完,邹老师就立即起身,给孩子添饭。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吃饭的样子,让人感到很温馨。

邹老师的爱人说:“一年级刘磊过生日,我按邹老师的要求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还让16个学生一起在学校吃午饭庆祝。当刘磊在大家的歌声中许愿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扑到邹老师的怀里幸福地哭了起来。”

邹老师夫妻拿自己家里的米面粮油菜给孩子们做饭,感动了学生家长,家长们有的送米,有的送面,有的送菜,纷纷用自己最纯朴的方式表达对邹老师的感谢,可很多时候都被邹老师婉言谢绝了,邹老师说:“只要村民们心里有我,支

持孩子们好好读书,比给我什么都重要,我要尽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另类”铸就教师魂

在很多人眼中,邹老师是个很“另类”的人。最先发现邹老师有点“另类”的是南化镇中心学校的教研员申建强。

南化镇中心学校每年暑期都会开展师德培训,培训期间所有教师的食宿自理,这可难坏了邹老师。她在南化街没有亲戚,也不好意思找其他老师借宿,只好住最便宜的旅馆。一天中午,邹老师吃过午饭,看离培训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她就一个人在离学校不远的河边看书,这一幕刚好被申建强发现了。申建强建议她去中心学校的会议室休息一会,可她却以不能给领导添麻烦为由拒绝。当细心的申建强得知邹老师住在五元钱一晚的旅馆时,就对她说,“你何必那么节省啊,来镇里培训学习可以实报实销的。”可邹老师却说,“我出来学习是私事,怎么好意思找单位报销呢。”其实,不仅培训学习不找单位报销,就是学校的开支她也从来没有报销过。

每次参加中心学校组织的会议或培训,邹老师都得提前一天到镇上住宿,从山里出来的渡船每天只有一趟,而且是早上八点钟准时出发。有一次镇里召开一个安全紧急会议,上午十点钟通知,要求下午两点必须赶到,这可急坏了邹老师,70里的山路最快需要五个小时,情急之下,她找了一辆摩的,去镇上一趟花了50元钱。下午两点钟,她准时赶赴会场,可谁也不知道她为开这个会付出了多少代价。开完会,已是下午五点钟了,邹老师只好住旅馆,等到第二天再回罗堰。开会、领教材,邹老师每年至少到镇中心学校去五次。33年来,邹老师从没有为这些花销找单位报销过。

邹老师一直把学校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学校屋顶需要检修,她让爱人搬来梯子爬上屋顶收拾,从没有让学校给过一分钱。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她看成是自己家里盖房子,爱人担起质量监督员,整天泡在工地,从没有让学校给过一分钱工资。上级领导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到了吃饭时间,都是她盛情挽留到自己家中款待,从没有让学校支出过一餐的费用。

邹老师不是大款,她对单位一直很慷慨,可对自己总是很吝啬。2009年9月10日,是邹贵芬工作33年来最难忘的一天,她被评为“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县委书记柳长毅亲自为她颁发荣誉证书。可就在前一天,她还在为领奖时穿什么衣服而发愁,因为表彰会统一要求,领奖教师必须穿白衬衣。她上街买衣服,嫌衣服贵,逛了一条街一件也没有相中。同行的朱翠光老师看着邹老师的“抠”样十分着急,掏出30元钱要给她买,激将之下,邹老师才忍痛割爱地买了件白衬衣。

记者在采访邹老师时给她支招,今后学校里来客吃饭、电费开支、购置办公用品可以找南化镇中心学校实报实销,可邹老师说:“过去当民办教师每月80元钱都过来了,现在每月1800多元,更不能给领导添麻烦。”

第2篇: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教师,身体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加强师德修养,把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才符合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事业,着力将教师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注重家庭美德,强化个人修养,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更正,在教育中始终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工作信条,以爱作为与学生相处的桥梁;在教学中,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积极创设学生喜欢的新课堂。

二、热爱学生,树师德

师德之魂是师爱,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一个标志,也是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关爱学生,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来影响教育学生。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班上有百分之七十是留守学生,家长对孩子疏于关心和教育,有的孩子过早的产生了叛逆和颓废的心理问题。发现问题,我总是先跟班主任老师沟通,及时与家长交流,弄清楚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孩子发自内心的改变。用包容和爱心去感化他们,把他们引向成功的道路。

在每学期都参与很多班的班会时,孩子们说:我们都很幸运,也很幸福,因为遇到了爱我们的家长,遇到了特别棒的老师。感动的话语时常萦绕在耳边,我愈发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感到自豪。

三、快乐教学,练师德

我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主动听课,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找到一套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我鼓励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多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多一点知识消化反馈的余地,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和时间,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

第3篇: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一、实施原则:基于生本,紧扣目标

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间传说、民风民俗、各种各样的家乡特产等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富有价值的乡土资源。如何在如此丰富的资源库中筛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乡土材料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两个原则。

(一)紧扣教学目标

乡土资源的选择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既是为了完成《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学习任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只有这样的乡土资源才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三年级下《家乡特产知多少》这一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并介绍家乡特产。因此,在教学本课前,笔者先让学生调查家乡有哪些特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最喜欢的某种特产,通过多种途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合作完成如下的调查表(见右表)。

课堂上,学生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家乡的特产。然后,开展“舌尖上的家乡”活动,一起品尝各自带来的家乡特产。

学生通过搜集、品尝、倾听、观看、欣赏、讲解丰富的家乡特产的过程,不仅认识了自己家乡丰富的物产,还逐渐增加了对家乡深深的感情。

(二)贴近学生生活

由于编写教材与使用教材有一个时间差,所以品德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资源,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有效地进入学习的情境。

如六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教材的“故事屋”选择了时传祥、徐虎这两个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材料。虽然他们的事例很典型,但是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劳动模范,而且“掏粪工人”这个职业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无论他们的事迹还是职业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对此,笔者在备课时设计了“采访我身边的劳动者”为主题的课前调查活动预案(见下表)。

在采访中,学生明白了新安江的繁荣与发展,既离不开城市建设的设计师、工程师,更少不了普普通通的建筑工人、平凡的环卫工人……正是各行各业的人在默默地奉献,才有了如今这座适宜人居的浙西小城。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还对教材中的“故事屋”进行了重组,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被家乡人民称为“程周坞路口的移动红绿灯”――最敬业的协警吴水林的事迹。展示吴叔叔无论刮风下雨都兢兢业业地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立正、敬礼、奔跑、竖大拇指、护送路人的图片和视频,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普通的人一样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二、实施策略:把握时机,活化课堂

(一)在认知匮乏时提供生活材料

乡土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材料,为抽象的学习内容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为学生在最佳的时间里搭建获取知识的平台。

在教学三年级上《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时,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自然知识的面比较狭窄,且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镇上,对农村的自然环境并不熟悉。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给农作物找个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图想想、猜猜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而笔者所提供的农作物包括生长在树上的板栗、香榧,生长在水中的菱角、茭白、白莲、荸荠,生长在土里的花生等,都是当地的特产。学生虽然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但是却都见过这些农产品的果实,因此对于这些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成长过程都非常感兴趣,一堂课就在浓浓的求知氛围中顺利地展开了。

(二)在气氛渲染时加速情感体验

乡土资源中具有生活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美图片、音乐、视频等容易使学生获得共鸣,从而唤起学生更多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我来做个小导游》时,笔者选用了描绘家乡美丽风光的视频《月亮岛》作为教学导入,学生边欣赏歌曲,边观赏家乡风景,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旋律,喊出曾经游览过的风景区的名称。之后,教师用自己搜集到的家乡优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等在《月亮岛》这首歌的旋律声中,向学生们作介绍。教师讲解得有滋有味,学生们则被生动的故事、如画的风景、悦耳的音乐所深深吸引。

没有情感参与的知识只是冰冷的教条,只有涂满情感底色的认知才有可能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融入家乡乡音、乡情的音乐和图片都很好地诠释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在课堂尾声时运用点睛之笔

在一堂课结束前夕,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结语,这是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的有效手段。很多时候,乡土资源的内容在课堂的结尾导入,能起到课已了而情未了的作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学六年级上《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时,笔者在课的结尾将原教材中的“感受新农村――奉化滕头村”进行改编,呈现了“感受新农村――乾潭镇幸福村”,通过幸福村今昔村风、村貌图片对比,今日幸福村建设成果展示的视频播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家乡新农村――幸福村的新变化。对于乾潭镇的幸福村,许多同学都听说过,有的甚至去过,或者有亲戚朋友就住在幸福村。在课堂的最后出现学生们熟悉的画面,这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农村充满朝气、活力的新景象,住在农村、生活在农村是多么的幸福,又有机地、动态地总结了本课的内容,并向学生渗透了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情感。

第4篇: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2017年一 罗xx,男,1977年4月生,xx宁乡人,中共党员,2013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者,2002年开始担任思想政治辅导员,2013年8月至今担任xx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职务。该同志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年,工作期间爱岗敬业,工作务实创新,业绩突出,今年1月,其优秀事迹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具体事迹如下:

该同志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过硬。罗xx同志追求上进,群众基础扎实,模范作用突出。2008年6月被推选为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共产党员,2010年5月被评为湘潭市优秀共青团干部、3次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2次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干部,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工会会员。 2011年3月被授予xx科技大学皇晓东示范岗创建个人称号,同年6月被评为xx科技大学十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013年被评为校 工会工作积极支持者,其优秀事迹以魅力老师罗xx为题被《xx日报》旗下媒体《新闻传媒网》专题报道(链接网址:xx)。

该同志工作敬业创新,成果业绩突出。罗xx同志勤奋工作,办事踏实,能创造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20XX年,该同志被评为2013xx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同时还获得xx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者、xx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校管理育人先进个人、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个人、校宿舍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担任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期间,培养总结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赖庆林和爱心大使李进等优秀学生优秀事迹,他们的事迹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培养的学生杨湖广因捐献造血干细胞得到了《中国妇女报》报道。

该同志善于总结规律,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罗xx同志善于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及时总结学生工作教育管理经验,并形成系列论文,部分成果还获得了校、省级课题资助。主持省级、校级思政重点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重大项目、省软科学重大项目、省教研课题、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各1项、其他课题多项,参编教材2部。研究生期间获xx省芙蓉学子榜样力量优秀大学生荣誉,参与的研究成果获xx省第八届、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XX年获xx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XX年荣获xx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6完成人),其个人精细化管理优秀事迹被《中国教育报》报道。

罗xx同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人随和,关心集体,团结同志,不计较个人得失,作风朴实,清正廉洁,处事公正,坚持原则,是一名素质过硬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特推荐其参评xx科技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2017年二 xx,现年46岁,现任xx村支部书记。xx在当任村主要干部期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务实的工作态度,恪守全心全意老百姓服务宗旨,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用行动践行着自己服务百姓的誓言,在本职岗位上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饱满热情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工作。

xx同志1996年当选为xx村村主任,从XX年至今一直任xx村党支部书记。xx上任后,超越了村里家族和自然村间利益矛盾,客观公平地处理各种利益纠纷,积极从上级政府经济和科技部门,为村里争取到项目和资金,帮助村里提高种养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一切利益都为大多数人着想,重要事情都拿在会议上商量、把xx村党支部变成了一个紧密团结、上下齐心、敢于尝试、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村支部。

在xx同志的带领下,xx村支部现有党员33人,预备党员2人,村支部近年一方面加大党员发展力度,重点是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今年预计培养积极分子8人,发展新党员3名,其中女党员1名。并重点在35岁以下、致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年青中发展党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定期组织广大党员加强学习,明确专人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政治理论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科学种养殖知识,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并以先锋示范工程为载体,为党员设岗定责,给党员交担子,压任务,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它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村支部管理相对较为混乱,xx同志当任支部书记后,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支部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全村干部党员进行量化管理,从而使全村的基层党组织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宣传国家政策、积极带头致富的领导核心。

xx同志时常深入百姓家中宣传党路线、方针、政策,特别中央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让老百姓真正懂的利用政策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就在村级事务决策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履行两委 班子联席会议决定、召开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及联席会议征求意见等四个程序从而促进相互沟通减少两委 摩擦缓解干群矛盾;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等阵地,通过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召开座谈会、电化教育等形式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梳理发展思路推广实用科技,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和问题;还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农民生活中存在困难,在此基础上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问题。依托xx当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村民转变种植观念,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该村红笌芋种植面积由XX年42亩发展到了现在320亩,人均纯收入从XX年以前2400元增加到现在5200元。

在xx同志的推动下,xx村自去年开始,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去年冬天利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通过多渠道筹的20多万的建设资金,完成了村主干道和里弄小巷路面硬质化工程,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这一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提高老百姓集资的积极性,xx同志个人为长塘一个自然村的路面硬质工程捐款就超过15500元。今年,为提高xx村的集镇建设水平,xx村沿着玉琊河西侧,开始了大规模的集镇建设。在集镇建设过程中,很多被征地的老百姓对政府的行为有不解和误解,拆迁户也因为补偿金额的问题,阻碍了工程的进展,xx同志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一户一户耐心的做工作,苦口婆心的给他们讲政策,通过整整一个月的努力,终于说动了最后一个拆迁户,使工程得以按时开工。

第5篇: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课程资源优势;美术教育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33-02

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美术课程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甚至更广的领域。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当地农村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向省教科所申报了题为“农村本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研究”课题,并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各种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一、家乡文化放异彩,美术教育得良机

张掖位于千里河西走廊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龙首二山,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张掖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原始遗存、月氏古迹、汉代墓群、明朝烽燧,暗示出古张掖的文明历程,隋代木塔、西夏大佛、明代钟楼、绝世金经,折射出古张掖璀璨的文明。霍去病西征、张骞出使西域、法显僧人西行、隋炀帝西巡、唐玄藏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等历史长河中的轶闻趣事数不胜数,中国工农赤军第四方面战河西,浴血奋战,写下了气壮江山的一页。张掖古迹甚多,景观奇特,既有黑水国遗址、隋代木塔、唐代五松园遗址、西夏大佛寺、明代镇远楼、古汉墓群等名胜古迹,又有绚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共同为“张掖”这颗丝路明珠增添光彩。这些都成了我们美术教学的宝贵素材。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家乡文化的调查和学习,在家长的带领下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在美术课上给学生介绍家乡悠久灿烂的文化,并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加深了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结合生活编教材,课程内涵得提升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经过我们留心观察后发现,当地农村有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资源,如四季的田野风光、美丽的黑河风貌、广阔的湿地景色、家乡的动物植物、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家乡特产等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素材。于是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努力地把这些材料引进美术课程,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学生的知识。我们自编了美术工艺教材《草编手工》、《蔬菜拼贴画》、《种子粘贴画》、《捏泥巴》《布贴画》、《儿童蛋壳画》、《儿童石子画》、《毛线粘贴画》、《树叶粘贴画》、《废旧物品手工》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的国家美术课程资源,提升了美术的课程内涵。

三、专业成长有保证,课程资源理念新

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教学手段,美术教师不但决定美术课的开发、集合和利用,并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重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作为学校,要十分重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尤其是与课程资源相关的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直把美术教师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注重教师的训练和提升,以及向教师说明课程的论证和践行研究的新成果,积极普及老师在课程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汇总出好的体验。

四、“以农为本”搞活动,热爱家乡情意浓

1.农村自然材料的收集利用。农村自然材料可谓丰富多彩,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种子、泥土、麦秆、石子、农作物的种子等。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如带领学生采集自然物做标本、书签、插花环等,和孩子一起收集干枯的树枝、树叶等。把这些好用的原生态材料作为教材引进美术教学,这样,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学得开心。

2.参加农活,从中得到情景体验。鼓励学生到田间劳作,春天帮着父母铺薄膜、点种、种菜,夏天帮着抽天花、割麦子,秋天帮着掰玉米、挖洋芋、收蔬菜、摘果子,冬天帮着挖玉米根等。通过亲自参加这些活动,去体验、感受劳动的苦于乐,再把这些劳作情景作为绘画素材,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我们正是由此受到启发,从教室延伸到课外,引导他们去发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丰富视觉感官,扩展他们的想象和表现的天地。

3.走出课堂,去外面写作。乡下的风景美丽绕人,这是学生学做的最好题材,满盈盈的水稻、黄的发金的油菜、麦粒饱满的小麦、广阔的玉米地、五颜六色的蔬菜,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走出校园,来到外面写作,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兴致盎然,不但能体会大自然的美,也能激励学生对家乡的喜爱,提高了学生捉捕材料的能力。

4.变“废”为“宝”的手工艺活动。在学生自主性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尤其重视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易拉罐、包装袋、雪糕棒、饮料盒等,孩子们喜欢摆弄它们,教师带领孩子们把这些废旧物品经过摆弄、组合、艺术表现,一件件生动形象的艺术品在学生灵巧的手中产生了。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收集的过程当中促使学生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总之,美术教学教养中要广泛把持全体可用,要做到对各类设备、校外运动基地及教育场合、学校附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都很充实。只要根据当地的实践情况和独特的课程优点,扩散新课程的特性进行渗入,变积极为主动,英勇展开地方特征化美术解说,才能使美术说明注解满盈活气与生命力,学生才会爱上美术课,赏玩美、感触美、发现美的能耐才能正确地提高。

第6篇: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现状 历史教师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历史不是让人哭的,也不是让人笑的,而是让人了解它的”。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史学价值的真谛,道出了史学学习与讲授的难度。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度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称得上是“历史通”呢?深入不到真实历史的内核,满足于累年不变的教案,过分追求历史教学的技巧,使得当今的历史教学问题颇有些令人担心。

一、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可大致概括为三方面: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认知历史唯物主义,并能运用它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初、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学都未能很好地兼顾大纲所倡导的教学方针。结果,多数学生要么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么淡化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他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会作简要的评价,只能识记部分现成的结论。

当然,中学有初、高中之分,学校有城、乡之别。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有条件不喜欢历史;农村的孩子挺喜欢历史却没有条件。城里的学生无论是在图书获得、时间投入及教师质量等方面都要优于农村的学生,但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反而低于农村的学生。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城里的孩子见闻识广,教材上的一些历史故事早就为他们所耳闻,中学历史教材虽做过多次调整,但大体上是“换汤不换药”,而且初、高中历史知识的更新率并不高;二是城市里学生学习负担要比农村的学生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在“小学科”上的学习热情;三是中规中矩的授课方式,使得历史课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四是城市里的孩子多半拥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对电脑游戏的眷恋削弱了他们对所有学科的兴趣。就农村学生而言,多数同学并不以考上大学为目标,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去听课。农村的教师一般不像城市里老师那样受到较多的监督,他们往往采取迎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法去授课。然而,问题也因此出现。不少农村历史教师,往往“半道出家”,他们在教授历史课程的同时,往往还教授学生们的数学或体育课程。历史课多半被当作故事课来讲授。由于不在学校住宿,学生们不得不将宝贵的时间花在来往的路途上,即使回到家中,等待他们的可能还有放羊喂牛的家务。最糟糕的是,他们几乎不可能从目不识丁的父母那里得到学习上的帮助。

此外,城乡教师所共同具有的两个问题,也是促成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一是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相对滞后;二是历史学作社会和公众对历史学自身的特点认识不足。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学历史教学观念都相对比较滞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他们多采用以讲台为中心的问答形式;以知识中心理论为主导,强调专业知识素质的养成,潜在地培养“小史学家”;以考试带教学,将学习内容“学问化”,只讲选拔不求发展等教学模式的大量存在,无疑是滞后的教学观念的明显折射。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我们的教师似乎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我是教师,我觉得重要,你作为学生,你就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既然我很用心地讲了,你就应该很好地掌握。这种一味从自己的心思和愿望出发的心理,实质上是一种以成人为中心的专制性格。而这些貌似“主导”实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学关系的普遍存在,更是扼杀了教学生机,随之学生自由意志和人格的被漠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的被摧残,也就成为必然。

历史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不像数理化等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历史学科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的误区。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起以前几版来说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但缺乏详细资料。而高考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学生花了大量的功夫却得不到高分,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二、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几条途径

如何改善当今令人担忧的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容易。这需要全体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历史学科的政策导向当然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教师方面而言,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在下面三个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

首先,城里的历史教师不妨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给同学们多讲些轶闻趣事。对于某些不太有把握的史料,可以多查些资料,力争做一个“教”、“研”都合格的老师。不要过分依赖课件教学,要知道生动地讲解有时会比课件更有吸引力。在农村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具有严肃的一面,没有根据的史料,可能会误导学生。教师最好能在备课上多花点精力,为有潜能的同学提供较多的课外史学书籍。

其次,城乡教师都应该注重历史的垂训意义与教育意义。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好人、伟人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教育他们力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再次,城乡教师既不要“东施效颦”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就历史教学而言,过多地讲究授课技巧,只能起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历史课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性。条件允许的话,历史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可能不失为学习历史的好办法。城市里的博物馆,乡村的历史遗迹、遗址等,都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去处。高中历史教师,不要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妄自菲薄。学科并无高低之分,要为自己能胜任包含渊博知识的课目而自豪。

三、结语

第7篇: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外部环境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对个人发展影响深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多留意外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力求做好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方面。留守儿童,顾名思义,是那些家长进城务工的子女。在他们身上大多是隔代教育,娇惯溺爱或者放任不管,这种家庭基础教育显然不过关。

(二)学校方面:(1)学校重成绩轻德育。当今应试教育体系之下,竞争从起跑线就已经开始。因此学校和家长都集中精力抓语数外几大升学主科,思想品德教育自然就“被让步”了。(2)德育教材内容单一枯燥。教材形式单一,励志、爱国、公德等内容不充足,很难感染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给学生有效的品德教育。(3)德育教学手段陈旧说教。在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堂上,绝大多数老师一直沿袭那种站在讲台上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缺乏创新,缺乏感染力,不但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还容易形成学生的叛逆心理。

(三)社会方面:(1)媒体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冲击。大众传媒宣扬的价值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儿童的思想道德,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颓废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内容。儿童自控能力差,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极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深受其害。尽管相应法律早就出台,但是如今农村网吧依然如火如荼,服务对象多是未成年人。(2)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他们的父母在为城市建设服务,那社区、乡镇是不是应该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未能有效结合。在教育体系中,包含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教育系统。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 。当下这三方面教育并不一致 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留守儿童德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家庭方面。留守儿童年龄小,阅历浅,家长监管不严或者过严而造成叛逆心理,稍不留神就成为“问题儿童”。因此,即便是隔代教育,也应该注意方法,父母即使不在身边也应该多和子女沟通,哪怕借助于电话等工具,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辛,让其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为他们自立自强性格打牢基础。

(二)学校方面

1. 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

(1)端正教育思想。增加思想品德课的课时。德育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努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促使其健康成长。

(2)加大师资力量配备。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各小学实际需求配备充足的专业教师,并把思想品德教育的考核结果作为学校、校长、教师评优和晋升的依据。

2. 充实思想品德教材内容:

(1)把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英雄人物、爱国人物事迹、雷锋助人为乐事迹以及社会上一些高尚品德事迹编入教材。

(2)把生活中一些高尚品德人物特别是青少年的事迹编入教材。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

3. 教育的奖惩应适当合法化。适当的训导和惩罚有利于犯错学生及时改正“教育不仅不能拒绝与放弃正当、合理的惩罚,而应该将其合法化,以使教师能正当地行使自己的育人权,使犯错误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对于教育的惩罚应当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有利于填补司法管理的空白,从而有利于青少年法制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惩罚是一种常规的、必要的教育手段,这显然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家长和社会要客观对待教师惩罚学生的事例,不要横加指责。同时,孩子对奖励同样很敏感,适当的夸奖完全可以大大激励孩子,有助于驱逐孤独感,减少问题儿童比例,并帮助其自信特质的形成。

4. 思想品德教育形式要创新。各小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观看爱国故事电影或参观历史博物馆、引导学生阅读民族英雄爱国事迹的书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农村小学生思想教育基地;聘请心理专家定期对学生进行各种内容的思想品德专题教育讲座;与县委市委密切配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项文体运动等。

(三)社会方面。一是综合治理农村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尤其是加强对校园周围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整治,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相关部门应该建设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专用网站。学校内部应该提供学生学习用的机房,并且配备相关教师对学生查询资料进行指导。此外还有学校周围的餐厅,必须杜绝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开展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以哥哥姐姐身份出现和孩子们交流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并且开导他们,以自己为榜样鼓励他们。同时鼓励大学生把不需要的书籍衣物捐赠给孩子们形成一帮一小团队以确保激励作用长期有效。三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积极性。大一些的学生可以调研留守儿童的思想状态,寻找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对象进行书信、电话等联系,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第8篇: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一、“吃”教材内涵,积累作文语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注重平时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1.课内阅读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

二、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点滴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内容具体的素材。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其次,学生对家乡名胜古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从这方面来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必须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观察好比撒网,记录好比收网。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积累素材最好的途径。

三、灵活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儿童对某事物是否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先给学生激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以教材为点,仿写续写课文。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中不管是讲读或阅读课文,每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从读学写,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仿写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的句式;也可仿写篇章结构“总――分――总”;也可仿写引用诗句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记一次 活动》等写真实事例或活动时,在平时的班队课上,我就多安排些农村的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能通过亲身体验,写出真实的感受。在学生情绪高涨中,让学生动笔将这一快乐的场面写下来,结果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皱眉头的,都能顺利地完成。

3.面对突发事件,应现场追击,及时记录。如:有学生掏鸟窝,他把整个鸟窝带到了学校。我发现后,看到窝里还未长毛的、红嫩嫩的鸟雏。立刻对学生进行了爱护鸟类的思想教育。

四、开辟园地,让学生施展才能

第9篇:农村教师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引导学生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指导不联系实际,照本宣科,致使学生作文内容“城市化”。如写“游览一个地方”的作文,不少学生“走捷径”,从儿童刊物中摘抄或模仿《游览儿童乐园》、《参观超级市场》等脱离自身生活的习作,而忽视了农村生活画面。习作长期缺乏农味,缺少乡土气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1.不能“城市化”的必要性

1.1 是培养农村经济建设人才的需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必须培养大批热爱家乡的合格农民。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在内容上体现这种要求,使作文教学担负起“作文――育人”的重大责任。

1.2 是作文教学本身的需要。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它在内容上要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周围环境是农村的广阔天地,所以教学时必须反映农村生活,才适合作文教学本身的需要。

2.怎样防止作文的“城市化”

2.1 “农”字当头,从生活中采集“源头活水”。尽管农村生活丰富多彩,有取之不竭的素材,但学生却“只缘身在此山中”,缺少发现。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农”中采集素材,主要有:

(1)感知采集。在学生生活中,许多素材看得见,摸得着,收集的方法有:

看:农村的孩子经常接触大自然,蓝天白云,飞禽走兽,树木花早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生活画面。同一景物,在四季交替中也有不同变化。让学生抓住特色观察,可引导他们写《秋景》《下雪了》《可爱的小狗》《家乡有棵树》等这类写景状物的文章。

听:让学生与自己的父母、邻居、亲戚广为接触,从他们那里听取在农村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尝试着写《我敬佩的人》《爸爸变了》《勤快的爷爷》等这类写人记事的文章。

思: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家乡前进的足迹,家乡的可爱之处,广泛收集素材,尝试着写《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变化》等题目的文章。

(2)调查访问采集。鼓励学生走出学校,深入村办工厂、林场、科技示范田,像蜜蜂一样吸收生活中的“养料”。学生通过观察农作物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过程,村办工业产品的流程等,为状物或按顺序记叙的文章提供了素材。

2.2 学“农”爱“农”,从实践中发掘习作素材。

2.2.1 “农”中生材。即在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活动中萌发写作素材。这些活动包括:平整村里的路面,给小树刷白、治病,义务打扫垃圾等。每次活动让学生谈意义,讲经过,写体会,然后用《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为村庄添光彩》等题目记下来。

2.2.2 “学”中创材。即让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学习生产技能过程中创“生材”情境。如:鼓励学生向有经验的果农学习修剪果树,向父母学习编织、绣花等技能。尝试着用《学剪果枝》《学绣花)等题目写下来。

2.3 作文兴“农”,在交际中运用“知识技能”。文章具有交际的功能,可锻炼学生运用作文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2.3.1 为农副产品作“广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家乡特产,根据习作要求写篇作文,向全国各地作文刊物投稿,替家乡做“广告”,也可让学生为新产品写说明书,编广告词,并把优秀的习作推荐给生产单位,发挥作文的功能。

2.3.2 为农经战线写新闻报道。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可鼓励学生把农村经济战线中关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产品质量超标,工厂旧貌换新颜等内容写成新闻,向乡、县、市广播台投稿,扩大社会影响。

3.农村作文不一定都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