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精选(九篇)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

第1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村级组织;职能转变;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037-2

1 村级组织职能转变是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出台取消农业税政策,村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发生了重大转变,农村社会管理事务工作量日益加大,村民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变成为体制创新的重点内容。在广大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并取消农业税为转折点,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政策指向和目标要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村级组织的职能也由协助政府汲取资源和管制向为农户提供服务转变。”[1]在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将创新村级组织职能设置作为建立新型体制的主要方向,对村委会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离,规定村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镇政府从事社会事务管理,办理辖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提供社区服务,指导股份合作社工作,但不直接参与任何经济经营活动等[2],逐步实现了从重发展经济重行政管理到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职能性转变。

2 理性认识村级组织职能转变过程中的“政经分离”与“政社分离”模式

村级组织长期以来“三套班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集“基层自治、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管理体制,既不利于农村公共事务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又不利于化解农村矛盾,已越来越凸显其局限性和弊端,成为新时期农村体制创新的矛盾问题交织焦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各地对农村管理体制进行了从混合型体制到分离型体制的创新探索,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离型农村管理新体制,如广东南海“政经分离”模式(2011年)探索了村民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离[3],广东顺德“政社分离”模式(2009年)则着重探索了政府行政管理与农村自治事务的分离。[4]这些创新在取得较为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运行问题。

2.1 “政经分离”模式的利弊剖析

广东南海探索的“政经分离”,通过改革村级组织职能,将村集体经济职能从村民自治组织中剥离出来,让集体经济组织独立经营,让村(居)自治组织摆脱“重经济、轻管理”的弊病,专事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为支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群团组织为枢纽,社会组织为补充,公众参与为路径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

推进村级组织“政经分离”有其有利的一面:一方面强化了村委会的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明确了集体经济组织职责,自主开展集体资产经营运作,逐步成为与其他经济组织具有同等权益和义务的市场经济主体。但“政经分离”模式人为剥离村委会经济职能、削弱村委会作用,也遇到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执行上的障碍问题。

第一,村民委员会依法依规依政策具有管理本村经济事务的职能。作为我国农村基层经济社会管理基本法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了村民委员会经济管理职能,农村集体经济事务属于村民自治范畴,应由村民根据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自主管理。因此,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执行机构和常设工作机构,作为村级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者,理所当然具备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职能,组织村民努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在政府财政不能完全覆盖到农村的前提下,以农村集体经济收益解决村“两委”的办公经费、村干部补贴和办理本村公益事业、公共事务也是不二选择。因此,在现行法律和政策框架下,不建议轻易在城市化水平较低、未开展“村改居”的农村推行“政经分离”剥离村民委员会的经济职能。

第二,推进村级组织“政经分离”、剥离村委会经济职能将会导致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主体不明确。国家层面至今没有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门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缺少上位法依据。“实行职能分离、机构分离、人员分离、资产分离”,将会使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又一个管理主体,与村委会这个管理主体相矛盾,多头管理必将造成农村基层管理混乱,削弱村民委员会在农村基层的法律地位和核心管理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了协调村级组织间相互关系的成本和难度。

2.2 “政社分离”模式的负效应解析

广东顺德探索村级组织“政社分离(党站合署)”的特点在于通过建立村级行政服务站(乡镇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派驻机构),厘清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各自工作职责,将原属村委会的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社区服务职能剥离,交由行政服务站负责,以村党组织和公共服务站为主要工作抓手,推行“党站合署、交叉任职”,村委会只负责村民自治和村集体经济管理事务。按照目前的体制框架,村委会和行政服务站的各自职能定位在理论上是明晰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产生弱化村委会的负面效应:

第一,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需要一定的权威支撑,而现行体制将传统属于村委会职能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和社区服务都剥离出去后,由“党站合署”取代了村委会原有的地位和作用,村委会失去了大部分事权和执行权,也失去了作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大部分权威,空心化、边缘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第二,村委会干部如果不兼任行政服务站工作人员,则与服务站工作人员实行不同工同酬,只能领取每月数百元的政府补贴,同时在村委会增设非专职、不受薪委员,大大弱化了村委会的吸引力和作用,使村委会日益成为一个“体制外清议机构”。

第2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一)新农合组织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不断加强社员的服务意识,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的要求,对每一位组织成员的生产提供“产销一体化”的服务,以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品牌化,增强组织开拓农业市场的能力。只有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利平台,才能更好为社员服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时期,为了全面提升各类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加强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的经营管理职业人才。

(二)乡镇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才城市化的全面推进,不仅有效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还促进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的产生。然而,当面我国大部分的乡镇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管理仍然比较落后,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方面有待提高。随着乡镇企业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创业就业型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型乡镇企业、科技创新型乡镇企业等模式的乡镇企业,若想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依靠大批的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经济管理类高端人才,无私的投入到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

(三)创业型的现代化农业经营者近几年来,农业多功能的全面发挥,使得一些农业经营户从过去的养殖种植行业脱离出来,以地方性、区域性的自然资源及环境优势作为条件,进一步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将农业经营者的职业进行了细化。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在充分的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对安全生产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有深入的研究,了解农产品成本核算知识与市场信息收集处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经营管理内容。

二、农业产业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对“三农”服务的作用从当前我国国情上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方面是为了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化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型农民。在我国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型农民。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农业发展一直都面临者严峻的挑战,而若想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则需要将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增强职业农民的经营决策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明确自身对服务“三农”的本质内涵与作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任务,造就一批“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农村职业人才,从而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更好的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二)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首先,政府部门应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增加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资金投入,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尽可能地改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的建立提供教育基础。其次,通过“百万中专生计划”的项目平台,增强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各个地区通过这一计划项目,借助各类中、高等农业职业学校的教学条件,系统、全面的对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进行培训,以社会实践、产研结合等方式,增强学员的积极性,顺利实现培训目标。

(三)建立以经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农村职业人才进行培养时,应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尽可能的走出传统学校教育的阴影,把知识技能培训、职业资格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互挂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互补的人才培养策略,确保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壮大。首先,各个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强与有关行业协会、区域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企业以及各农民合作组织的协作交流,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为农业职业人才的就业提供导向,从而使这些职业人才能够满足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农村职业学校还可以创办校办产业、构建农业产业化实习实践基地等,主动地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中,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束语

第3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发展中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全面推进,我国政府重新调整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本文就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中需要的职业人才主要为三种类型:

1.1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

随着城市化的不?嗤平?,乡镇企业不断崛起,这就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也能够产生许多的新型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家。但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中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其组织管理落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随着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在乡镇企业中的运用,一些产业集群、创业就业以及科技创新型的乡镇企业不断涌现,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并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知识的高端管理型人才,进而在乡镇企业中发挥作用,更好地管理经营企业。

1.2新型农村组织经营管理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农村组织机构需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在经营模式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在生产中实现“产销一体化”,有效拓宽农业市场,生产中实现规模化,经营组织中实现品牌化,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新型农村组织需要具有丰富技术知识且善于管理、懂管理的领导者,提高组织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1.3创业型农业管理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全面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能帮助农业经营者从传统的养殖种植业中脱离出来,根据他们所在地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形成乡村与农业旅游业,更加细化了农业经营者的职责。对于这些创业型的农业经营和发展来说,具有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收集以及成本核算知识技术、能够对生产和产后商品安全技术进行研究的管理经营者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对策

2.1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看,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其能将农村的劳动力转变为非农化人才,同时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农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目前,为了能够提升农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水平,我国需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职业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充分了解“三农”的作用和本质内涵,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人才的技术能力,使其能够在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管理和经营,继而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

2.2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政府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在行动上要加大对农村的职业学校资金投入,在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基础上,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基础和培养基地,同时通过一些项目或者平台,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改善不同农村职业学校的设备,对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实行产研结合、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提高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

2.3创新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要注重学历教育,还要对学院进行职业资格技术的培训以及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职业教育互补的方式进行职业人才培养,保证农业技术人才的壮大和发展。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要与各个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性企业等进行合作和交流,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使学员们能够通过就业指导进行实习体验,满足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农村职业学校也可以创建农业产业化实习基地、校办产业等,帮助职业农民进行实践,使学员们主动参与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和经营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4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一、影响镇村两级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化、电算化、技术化、专业化、智能化给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要求,基层农经管理干部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工作人员编制少,力量严重不足

1. 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经管站负责记账一般一名会计负责十个村左右的账务,这些会计普遍没有正式编制,是单位聘用的临时工作人员。对于经济条件一般,财务收支不是很多的村、居委会,会计对十个村的业务量勉强可以接受,如果是经济大村,收支账务比较繁多的,一名会计负责十个村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农经队伍工作人员编制少,聘用临时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现在农经站的“三资”委托、土地流转服务、农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农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农村调查研究等工作,其工作职能广、职责多、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少根本无法胜任门类繁多的业务要求,也不符合“三资”管理的财务制度。

2. 村一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一般为记账员、出纳员,一般一村两人,规模中型的村“两委”干部一般是四人到五人,除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外负责具体业务的寥寥无几,况且当前村一级事务种类繁多,诸如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森林防火、计划生育、查处违章建设、社区建设、各种业务口的报表,另村一级经济管理人员应接不暇,人员力量严重不足。

(二)人员结构老龄化

目前基层包括镇、街道,包括村一级农经管理人员老龄化及其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日新月异,虽然这些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有所下降,普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农村“三资”管理的电算化、系统管理的网络化、基础管理的信息化等,大部分年龄偏大的同志操作起来很吃力或者“跟不上趟”,完全不能胜任当前工作的较高要求。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三)业务素质不达标

镇村两级农经管理干部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执政能力较差。并且这些人员年龄结构较大普遍在50到60周岁之间,这些人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是能胜任工作的,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部分人生活压力较大,接受能力明显不足,最明显的莫过于操作电脑和软件很吃力,不能运用电子手段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四)工作人员待遇低

1. 乡镇、街道办事处经管站代记账会计一般是临时工,其工资一般是在编工作人员工资的一半,且没有正规的晋升职务、职称和工资上涨的渠道,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工作量相当的前提下显失公平。

2. 我地区组织部门规定村一级记账员、出纳是支部书记工资的70%,发达一点的村支部书记工资平均4万元/年左右,西部不发达村支部书记平均工资只有1万元/年左右。对人口大村来说,业务繁多,服务对象多,在重视“三农”工作的今天,服务于“三农”工作一线且为稳定基层工作作出贡献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

(五)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重视

我国对三农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农经管理人员的充分认识,直接导致了执行力差、农村经济管理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随之改变固有思想;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对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与要求,造成经济管理制度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很多政策没能彻底贯彻执行;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增加人员编制,稳定农经队伍

逐步添加工作人员,不断更新优化人员结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经管站编制逐步应达到2~3人,达到定编、定岗、定员,确保有专人承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完善问责制度。村一级要逐步加强将记账员列入村“两委”主要干部行列,变“四职干部”为“五职干部”,增加记账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村一级组织的经济管理活力。

(二)改善年龄结构,适应业务需求

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逐步自然减员,招录年轻干部充实经管队伍。村一级要注重发展年轻后备干部力量,达到岗位有接班,业务有人精。村一级要在村“两委”换届中对记账员职务的竞争人选提出严格年龄要求。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镇村两级首先在用人、进人时要对学历、能力把好关,更要经常参加农经干部培训,既要重视业务知识的培训,政策法规培训,更要重视提高农经人员的政治素质培训,造就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农经工作队伍,鼓励经济管理人员多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把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

(四)提高待遇,激励工作干劲

在定编、定岗、定员的前提下,确定提高镇、村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做到人人能干事,人人想干事。

第5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审计;对策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为进一步了广东省解潮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现状,探索加强潮州市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进农村财务规范管理,为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服务,笔者近期对潮州市的村级财务管理及审计监督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

一、村级财务管理方式及存在问题

目前,市级的农村财务管理机构为市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加挂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公室),为市农业局属下的正科级单位。县区及镇一级的农村财务管理机构有的由财政部门管理,有的由农业部门管理,有的财政部门和农业部门共同负责。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要求,潮州市于2006年起全面推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截至目前,全市有860个(约九成以上)的乡村实行了会计制。从实践来看,随着农村会计制工作稳步推行,进一步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设水平,促进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出现的一些新会计业务生疏和交接不顺利等弊端。

但是,由于农村财务管理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加上个别管理干部认识不到位,会计基础薄弱等因素,村级财务管理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财务制度不完善,有的村没有制订财务管理制度,有的村财务管理制度与现行实际情况不适应、不配套,出现脱节。二是日常监管乏力,会计停留在会计的作用,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管;虽然各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有的村上的大额开支、借款、贷款和承包出让不经过村民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形同虚设,民主理财流于形式。三是部分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不按照日常议事程序办理,如何支出基本上都由村主要干部说了算,“一言堂”代替财务管理。四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大部分农村会计人员不是财会专业或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且人员岗位不稳定,造成会计账簿设置、登记不全、原始凭证不规范、不完整、账目不清等违反会计制度等问题。五是报账不及时,各村报账时间比较随意,有的村几个月甚至半年才集中报账,造成中心未能及时月结。六是集体资产流失严重,有的村部分资产早已卖掉或报废,但长期没作会计处理,有账无实;有的将集体资产三十年、五十年长期出租,一次性收款,对集体资产分光吃尽。七是村财政的会计人员大多是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原来也大多是村经济审计的审计人员,存在“自己做账,自己审计”问题,虽说已经过专业培训,但审计专业水平仍然不够。八是部分村未实行制,因财务管理不到位存在不稳定因素,甚至引发群众上访事件。

二、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监督模式及存在问题

目前,潮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模式主要是县级农业部门、乡镇经管站主导的内部审计。各地的农业部门及乡镇经管站根据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纪发[2006]24号)、农业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农办经[2008]1号印发)、《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2006年粤府令第109号)及《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条例》(1999年5月21日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等有关规定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在业务上接受县区以上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由于现行《审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均未对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做出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目前主要开展对涉农资金(涉农资金是指中央、省、市、县安排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农村公路修建、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补贴资金,种植业、养殖业项目资金,扶贫、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危房改造资金,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资金,以及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事业发展的资金等)的审计,而现阶段要专门开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日常财务收支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尚缺乏法律法规的依据。另外,在特殊情况下,如村委会换届选举、违法犯罪案件调查等,有的县区审计机关根据当地党委、政府要求,抽调人员与乡镇经管站或纪委、财政、农业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

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的这种审计监督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乡镇审计发展滞后。部分乡镇尚未设立专职的审计机构、未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较少、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等。

第二,乡镇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部分乡镇经管站的审计人员兼任会计,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造成审计结果没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村民无法信任一些重大事项的审计结论。

第三,国家审计机关与乡镇经管站之间缺乏协调机制。现有农村审计模式,缺乏审计结果从下至上的汇报机制和从上至下的沟通机制,国家审计和乡镇经管站内部审计对审计结果互不交流,不利于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

但是,现阶段由国家审计机关承担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也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将农村财务审计全部纳入国家审计范围的法律依据不足。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农村集体经济不属于国家审计监督的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特殊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农村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既包括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农业贷款,也包括集体经营性收入以及社会集资等。其次,国家审计力量有限,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机构规模小,人员少,业务承载量有限。以某县审计局为例,该局现有干部职工14人,共设3个审计组,每个审计组2~3人。2012年度,全年共接受上级授权或组织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达到41个,加上5个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下达的审计项目,人均审计任务达到5个,审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至2012年底,仍有15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无法完成。全县现有461个行政村,如果要实施村级财务审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有审计力量根本无法顾及。因此,将农村财务审计纳入国家审计范围,就目前情况看是难于实施的。

三、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监督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农村财务管理体制

2007年11月,广东省编办《关于调整我省农村财务管理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问题的函》(粤机编办[2007]386号),已将省农业厅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承担的农村财务管理有关职能划转到省财政厅。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镇(乡)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的通知》(粤府函[2011]328号)和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的通知》(粤财农管便[2012]1号)的要求,各地必须尽快理顺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将农村财务管理职能从农业部门划转到财政部门。目前,全省已有13个市将农村财务管理职能由农业部门划转财政部门,潮州市的市级、一个县及部分乡镇尚未将职能划转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具有专业对口、业务能力较强、管理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善,能更好地整合资源等优势,更有利于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推进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为进一步理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应尽快将村级财务管理职能划转财政部门,与省级主管部门相对应,理顺部门关系,改变现有财政部门、农业部门“两家管、两家难”现状,将更有利于村级财务的管理和监督。

(二)完善乡镇审计机构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权,有完整的政府机构,根据审计独立性原则,各乡镇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乡镇的专职审计机构,设置专职审计人员,在乡镇“一把手”和上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下,保持乡镇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接受县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使乡镇审计机构能正常开展工作。除了日常村级财务的检查,乡镇党委、政府还要经常把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交给专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调查和研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三)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国家审计机关着重从举办村级财务收支审计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村级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指导,以及加强督促检查等方面来发挥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通过举办学习班及专项业务培训等形式,突出加强对农村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村审计队伍,从而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同时,应利用乡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的机会,加强与乡镇政府联系,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倾听他们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和建议,使他们支持和重视审计工作,将农村审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此外,积极探索开展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延伸审计村级财务。审计机关在开展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时将侧重选择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资金,做到不只跟踪到县和乡镇,同时注意延伸审计到村级财务,重点关注资金的使用合法性和效益性,同时关注村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四)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工作规范化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目前,在上级没有统一制定乡镇审计规范前,县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出乡镇审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明确乡镇审计对象、任务、职责、权限。其次要明确审计程序,着重把握好审计方案、审计通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立卷归档等主要环节,使审计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使乡镇审计走上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五)创新审计方式,积极开展村民委员会换届审计工作

目前,按照广东省的统一布置,潮州市财政、监察、民政、农业和审计将联合开展对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前的审计工作。按照省统一方案的要求,审计工作由财政、农业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审计机关积极参与并做好业务指导工作。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应该创新审计方式,充分利用现有乡镇的审计人员和财政所人员,采取交叉审计的方式,主要对村两委主职干部任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村级财务收支、村级债务增减、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开展村级财务交叉审计能解决乡镇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的问题,可以加强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能互相学习,增强沟通,推动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最终可以为村级组织换届有序有质量的完成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会芬.新形势下农村财务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经济,2013(06).

[2]车德彬.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6).

[3]孟祥霞,李成艾.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审计机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取向[J].会计之友,2008(04).

第6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会计职业化;会计管理;创新进展

一、引言

农村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新农村建设工作,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因此,镇一级经管站必须要着重抓好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保障农村财务的透明化、公开化。对于会计事务来说,会计事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命脉,通过加强会计事务质量,推动会计事务专业化发展,能够有效维护村民经济权益。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会计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不精通会计业务,造成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一些漏洞和错误,无法构建职业化会计管理模式,导致农村经济活动出现阻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如何推动农村会计职业化创新发展,是当今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如今农村会计事务存在的问题

1.资源匹配不当

相比城市财务制度建设发展来说,我国农村财务制度还不够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会计规范标准。农村会计人员需要记录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轨迹,保障会计活动的透明化、公开化、公正化,并呈现在会计账单中,保障会计活动的资金应用属实。但以目前工作情况来看,虽然农村一级建立了会计管理制度,但并未改善实际会计工作,很多工作只做表面、不做实质,或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做样子。此外,由于农村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人,使得会计管理缺乏专业人才支持,最终导致资源匹配不当,甚至导致资源匹配失效,影响新农村建设步伐。

2.会计模式过于单一

由于农村缺乏人才、技术的支持,会计管理工作过于单一。很多农村地区只有现金账,没有专业的财产账、台账、往来账。由于会计形式过于单一,会导致记账内容不够全面,容易存在漏洞或混淆,最终导致账本缺乏精准性。再者,由于会计工作缺乏全面性,导致村会计管理出现很多漏洞,部分村干部利用会计管理漏洞贪污集体资金,严重影响村民集体利益。因此,农村会计事务必须要不断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多向发展业务。

3.农村集体会计管理不规范

农村集体会计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首先,资产管理不规范。在资产管理中很多干部人员将公共房屋、土地资源进行廉价承包,严重影响村民的资产和效益。其次,借款程序不规范。很多村干部侵占挪动集体资金,事发后挪动资金无法追偿,影响生产开支。如果事态严重,会阻碍农村项目无法正常开展,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再次,存款方式不规范,部分农村地区采用公款私存的现象,使得账面与存款存在出入。最后,会计人员专业性有待完善。很多农村会计并不是专业会计,对会计事务不专业,造成会计账目混乱。

4.农村会计部门服务定位不明确

农村非常讲究人脉与人员。由于会计是村两委指定人员或村两委人员兼任,很多会计人员并不是凭借自身的会计专业素养,而是有较多的支持群体,导致农村会计事务专业人员整体水平较低。受人力资源的影响,导致会计工作不规范,出现服务目标不明的现象,例如财务服务不到位、账目混乱等。此外,还有存在非法侵占集体资产问题,私自挪用集体资金,导致集体资产严重流失。

三、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会计职业化创新的有效策略

1.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会计管理质量,因此,镇一级经管站必须要针对村会计管理现状,加强村会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村会计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第一,镇一级经管站可以组织村会计岗位人员外出培训,学习当今先进地区会计管理模式、专业技能与先M经验,进而推动村会计管理改革进程,构建职业化会计管理模式。第二,为了不影响村会计管理工作,镇一级经管站也可以聘请会计专业人员到镇集中培训授课,对农村的会计岗位人员开展集中培训,一年两次为宜。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完善考核措施,待到村会计培训完毕之后,要实施考核,包括笔试考核、实践考核两个环节。考核达标后即可回归岗位,如果考核不达标要进而二次培训或更换岗位人员。

2.创新农村会计管理体制

要不断规范农村会计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村会计管理力度,加强农村会计支出的公开制度人,保障农村会计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为了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可以采用会计机制,构建会计委派机制,并通过相关部门向社会中公开招募会计管理人才,继而加强农村会计职业化创新进程,保障农村会计服务。构建农村会记商业化运作模式,委托专业会计事务所开展会计审计工作,进而保障村会计工作的全面性与精准性。此外,要充分发挥镇一级经管站的积极作用,下派镇一级经管站会计人员全面领导管理农村会计业务,并加强对各村会计人员的培养工作,提高村会计管理质量。同时,下派镇一级经管站会计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村会计管理中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完善村会计管理制度。

3.全面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待遇

为了能够提高村会计管理质量、激发村会计岗位人员积极性。可以通过全面提高村会计人员薪资待遇,并构建灵活的薪酬机制,即“基本工资+绩效奖”模式,基本工资作为会计人员的稳定收入,对会计人员更具备吸引力,建议执行村支部书记工资的40% 。而通过完善绩效模式,能够保障村会计人员薪酬的灵活性,根据村会计工作表现发放相对应的绩效奖励,进而激发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保障村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此外,也要进一步完善奖罚制度,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够保障薪酬机制的科学性,降低村会计人员的失误率。

4.加强农村会计的审计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推进,村民对会管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镇一级经管站必须加强农村会计审计监督工作,并配备专业的审计专家,进而提高农村会计审计监督管理工作。镇一级经管站必须要充分遵循审计工作指导,对农村、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乡村集体企业和经济联合体进行严格审查监督。积极开展村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农村财务审计职能,包括经济监督职能、财务监督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经济评价职能。如果在审计中查出违法违纪现象,须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的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依据有关方针、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揭嚣并查处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集体经济利益。在开展审计评价中,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或其它资料进行审计,并就其真实性与正确性给予评价,以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和信任。农村财务审计的作用可概括为3个方面:(1)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与财务会计法规的全面落实;(2)促进被审单位加强管理,正确处理各方利益关系,提高经济效益;(3)保障农村会计信息的精准性与真实性,发现会计管理问题。

5.推动农村会计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

信息技术是推动村会计职业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镇一级经管站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职能,加快农村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构建村账村管模式(农村经济组织对财务人员以及财务账册进行分配,在进行核算的时候需要在村委会与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下完成,所有的财务信息需要定期公开,保证财务资料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村账镇管模式(保证集体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构建村级管理中心,实现对集体财务的核算与管理)、村账委托模式(乡镇一级经管站构建会计中心,以此用来完善村账镇管模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村账委托模式需要经过村组织与中心的统一并形成书面授权委托书),进而提高村会计管理质量,实现动态监督。

四、结束语

加强村会计职业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因此,镇一级经管站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加强村会计岗位人员培训、创新农村会计管理体制、提高村会计人员待遇、加强会计审计监督、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等,通过全面调整来推动村会计管理朝向职业化发展,最终实现村会计管理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中.村级会计委托制实施情况与完善对策――来自浙江乡村的情况调查[J].会计之友,2014(11):113-114.

[2]张笑涓,丁佳俊,万嫱 . 农 村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8):23-24.

第7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1.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会计管理方式己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日益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财务制度不落实,执行不严

农村财务管理有一套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包括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开支审批制度、现金存款管理制度、各项收入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审计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会人员管理制度等,但由于部分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贯彻落实比较困难。一些主要村干部自律性差,财经纪律观念淡薄,财务人员或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或惧怕打击报复以至同流合污,造成了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

1.2农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

农村财务人员属于基层工作人员,接受过国家正规教育的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非常少,普遍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不高,对村集体经济和组织会计制度不熟悉,难以适应当前村级财务管理的要求。

1.3农村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薄弱

农村会计人员一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是参加过短期的电算化培训,他们只懂得怎样去使用计算机,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利用计算机的先进功能为财务管理服务。

1.4个别农村会计任免随意性大

更换频繁,换领导班子就换会计人员,致使部分会计人员不安心工作,得过且过,不坚持原则。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会计人员的稳定与否又是影响财务人员素质的关键因素,过于频繁的更换财务人员,会给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管理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1.5财务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对农村会计的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应付了事,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导致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帐目出错频繁,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诱发农民上访事件的发生,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2.财会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除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外,还要拥有一批高标准,高素质的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其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2.1建立健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细则,如财务审计制度、集体资金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民主理财监督制度、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制度、预决算制度等来进行完善补充细化,使财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更加具体化,更易贯彻执行。

2.2加强现有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某一职业组织以公约、守则等形式公布的,以会员自愿接受的职业行为为标准,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等。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工作来说,就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责任心,使财务人员做到爱岗敬业,管理好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资产和各类相关事物。

2.3加强现有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

提高技能为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需,其本质就是加强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提高技能包括提高会计理论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分折报告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执业经验等,同时也包括运用现代手段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如会计电算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级财务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2.4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人员的加入

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为的主体,我国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业务能力弱的现象,为了更好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人员的加入,从整体上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2.5提高农村财务电算化水平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财务电算化的投入,加强对农村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村财”和村财务电算化配套方案,从而加快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步伐,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现代化。

2.6强化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

保证原始凭证真实、合法。在工作中,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坚决不予受理;对记载不正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予退回,要求更换,补充,直至完全符合要求,达到规范。

2.7保护财会人员不受打击迫害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受法律保护,独立行使职权;要直接对法律负责,直接对全体村民负责;同时受法律监督,受全体村民监督。对会计人员因坚持原则受到压制、打击迫害的,县乡党委和政府都应该坚决纠正,给予特别的保护。

2.8建立规范的用人,选人制度

会计和出纳应该德才兼备、具有群众公认的基本条件,并且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一般应在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中提名,确无合适人选的,由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在其他村民中提名,经“两委”联席会议协商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2.9建立奖惩制度,更大程度的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的经济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实现党和国家在农村经济方面的政策和管理的预期目的,必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奖惩机制,并通过这一机制使农村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8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

农经管理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与服务,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从其职业岗位来看,农经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经纪人、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专业化经营的职业农户等,这些经济管理类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要更多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在农村经济各条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是农经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经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农经管理实用人才,需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发展

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

专业教学离不开对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分析。职业的变化、技术的变迁和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农经管理职业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经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职业的研究是专业教学核心内容和教学法研究的起点。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应熟悉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相关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农经管理职业的工作内容与知识、技能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经管理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分工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减少;另一方面,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型人才增加。如江苏、浙江等地水稻生产已出现提供统一供秧、统一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等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当前全国各地专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960个,从业人员26.8万人。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活跃着大批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储运商和农产品营销员。据

(一)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专业教学法是专业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可视为为实现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在农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师生间的互动形式、教学内容的传递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的途径及教学方式的总和。新时期,农经管理的工作、技术和劳动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岗位进一步细分,新兴的农经管理岗位任务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二)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教学方法要为培养新时期农经管理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与其他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不同,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农经管理类职业人才大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员、专业种养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或合作社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职业活动与市场交换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职业生涯时刻充满选择或决策过程,如对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产品的选择、销售对象的选择等。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面对不同情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也要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农产品营销渠道选择的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掌握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须注意的关键事项,从案例中获得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只有符合职教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专业教学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职业教育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因此,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应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新的农经管理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在完成岗位任务过程中,获得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与传统的讲授、反复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案例分析法、考察或调查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一方面,农经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行动,主动获取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目前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较多采用的讲授、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改进,加入行动导向的元素,成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在传统的讨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从职业真实环境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技术,职业教育教学重视从真实环境的工作过程出发,通过分析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学习情境进行整体设计,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真实的职业环境出发,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如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环境,以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岗位的任务为例开展模拟教学或角色教学等,提高教学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选择的原则

应从职业、技术、劳动组织发展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推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从学科知识体系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总体来看,在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符合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与职业或职业领域以及职业或职业领域里的行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经管理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决定了职教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更多强调应用性,要求学生思维开阔,知识面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强。农经管理类的专业课程知识多偏向文科性质,与理科知识科学严密性、假设严谨性、结果唯一性、操作论证性等特点不同,多与实际联系紧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呈多元性等特点,答案是开放性的,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设计和选择应以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为核心,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理论,构建有别于农经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以促进农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农经管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根据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这说明职业能力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应具有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以农村会计岗位为例,过去的会计工作工具是纸质的账簿、人工记账、算盘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农村会计人员随技术的发展更新技能和知识,同时各类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也有所区别,要求该岗位从业者还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跨专业的能力。因此,对农村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一般会计原理知识,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通过行动体会会计知识在不同岗位上的迁移,真正学会做好不同岗位上会计工作的要点,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重视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和教学方面有许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德国主流的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在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要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对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开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德国学者认为,能力产生于受理论引导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不应被理解为是孤立的,针对简化、复制的模型作调整几乎不能给学生打开行动空间的授课技术,而应是以情境和范例的形式去做安排和设计。从事职教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也应重视设计导向思想在专业教学法中的应用。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对职业行动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41.

第9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

(一)工作人员编制少,力量严重不足

1.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经管站负责

记账一般一名会计负责十个村左右的账务,这些会计普遍没有正式编制,是单位聘用的临时工作人员。对于经济条件一般,财务收支不是很多的村、居委会,会计对十个村的业务量勉强可以接受,如果是经济大村,收支账务比较繁多的,一名会计负责十个村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农经队伍工作人员编制少,聘用临时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现在农经站的“三资”委托、土地流转服务、农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农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农村调查研究等工作,其工作职能广、职责多、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少根本无法胜任门类繁多的业务要求,也不符合“三资”管理的财务制度。

2.村一级农村经济管理

人员一般为记账员、出纳员,一般一村两人,规模中型的村“两委”干部一般是四人到五人,除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外负责具体业务的寥寥无几,况且当前村一级事务种类繁多,诸如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森林防火、计划生育、查处违章建设、社区建设、各种业务口的报表,另村一级经济管理人员应接不暇,人员力量严重不足。

(二)人员结构老龄化

目前基层包括镇、街道,包括村一级农经管理人员老龄化及其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日新月异,虽然这些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有所下降,普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农村“三资”管理的电算化、系统管理的网络化、基础管理的信息化等,大部分年龄偏大的同志操作起来很吃力或者“跟不上趟”,完全不能胜任当前工作的较高要求。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三)业务素质不达标

镇村两级农经管理干部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执政能力较差。并且这些人员年龄结构较大普遍在50到60周岁之间,这些人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是能胜任工作的,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部分人生活压力较大,接受能力明显不足,最明显的莫过于操作电脑和软件很吃力,不能运用电子手段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四)工作人员待遇低

1.乡镇、街道办事处经管站代记账

会计一般是临时工,其工资一般是在编工作人员工资的一半,且没有正规的晋升职务、职称和工资上涨的渠道,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工作量相当的前提下显失公平。

2.我地区组织部门规

定村一级记账员、出纳是支部书记工资的70%,发达一点的村支部书记工资平均4万元/年左右,西部不发达村支部书记平均工资只有1万元/年左右。对人口大村来说,业务繁多,服务对象多,在重视“三农”工作的今天,服务于“三农”工作一线且为稳定基层工作作出贡献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

(五)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重视

我国对三农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农经管理人员的充分认识,直接导致了执行力差、农村经济管理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随之改变固有思想;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对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与要求,造成经济管理制度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很多政策没能彻底贯彻执行;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增加人员编制

稳定农经队伍逐步添加工作人员,不断更新优化人员结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经管站编制逐步应达到2~3人,达到定编、定岗、定员,确保有专人承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完善问责制度。村一级要逐步加强将记账员列入村“两委”主要干部行列,变“四职干部”为“五职干部”,增加记账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村一级组织的经济管理活力。

(二)改善年龄结构

适应业务需求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逐步自然减员,招录年轻干部充实经管队伍。村一级要注重发展年轻后备干部力量,达到岗位有接班,业务有人精。村一级要在村“两委”换届中对记账员职务的竞争人选提出严格年龄要求。

(三)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镇村两级首先在用人、进人时要对学历、能力把好关,更要经常参加农经干部培训,既要重视业务知识的培训,政策法规培训,更要重视提高农经人员的政治素质培训,造就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农经工作队伍,鼓励经济管理人员多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把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

(四)提高待遇

激励工作干劲在定编、定岗、定员的前提下,确定提高镇、村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做到人人能干事,人人想干事。

(五)提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