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农村基层党支部精选(九篇)

农村基层党支部

第1篇: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县把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立足村情民意,坚持分类施治,加大培育和帮扶力度,确保支部班子配一个、强一个、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为农村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村村“诊”,分类施治村班子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集中两周时间,针对农村党组织班子建设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由党建工作片和包村干部负责,深入全县1260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走访群众、个别座谈等形式,访致富带头户和产业带头户、问致富经验,访老干部和老党员、问发展良策,访上访户和意见户、问事情原委,访贫困户和病灾户、问衣食冷暖,访返乡农民工和流动党员、问就业状况,全面摸透全县农村党组织班子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党员干部的想法、打算和谱气。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层分类管理,按照班子作用发挥情况,把农村班子分为好班子、中班子、差班子,分别落实相应的管理措施,督促处于先进的“争先锋”当好标杆,中间状态的“压担子”规范提高,相对后进的“换车头”改变面貌,提升农村班子整体发展能力,促进齐步进档升级。今年来,全县从中班子升入好班子的120个,占总数的60%,整顿转化差班子12个。

二、用心“选”,培育有用村干部

着力加大农村干部培育选拔力度,一是从严选。在严格执行党员推、村民代表推和党员大会选“两推一选”制度,充分保证民意的基础上,严把选任对象考察关,采取个别谈话、民主测评、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全面把握党员情况,同时征求计生、公安等部门的意见,确保客观公正了解选任对象的真实情况,防止“带病使用”。二是不拘一格选。从解决农村班子面临的主要矛盾角度出发,着力选急配急、调优调顺。对班子年龄结构老化的,重点选拔年轻干部,提前磨练准备“挑大梁”。如寨里河乡小窑村“两委”成员平均超过50岁,年龄偏大,整个班子创新力度不够,缺乏敢闯敢试敢干的魄力,调整上1名30岁的支部成员后,优化了班子年龄结构,工作活力明显增强。对村内矛盾复杂的,重点选拔既懂点法律知识、又会理顺纠纷的干部,平衡族性派性矛盾;对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困难的,选拔能力突出的女干部,发挥她们做妇女工作“顺岔”的优势;对发展困难的,选拔创业“能人型”村干部,促使他们从自己富到带领大家富,传授致富经,盘活村经济。今年以来,全县新充实的85名支部委员,人人都能独当一面,优化了班子结构,形成了整体工作合力。

三、多方“送”,合力并促村发展

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积极为农村班子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一是送创业资金。加大对上协调力度,开展城乡共建、镇村联建、村企联建,协调共建单位为包联村修塘筑坝、修路建桥,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协调金融企业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龙头村”、“潜力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破解资金瓶颈难题。

第2篇: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一、新时期基层党支部书记应具备的条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支部书记必须具有较强的个人素质和驾驭农村经济工作的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改进领导水平和工作方式,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期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除了要具有很强的党性、坚定的政治信念、较强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为人厚道,与人为善,处事公道,不优亲厚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用实际去感染群众,在工作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更好地去开展工作。

二是要具有较强的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仅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更应具有敏捷的经济头脑。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在工作中要不断寻求新思路、新举措。要有致富本领,在发展经济时,自己要先带好头,先上项目;要有市场意识,立足实际,寻找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要有学习习惯,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在闲暇之余,广泛涉猎农业经济、科技、法律等方面知识,练就过硬本领;要有共富观念,时刻为群众着想,自己富了不能忘了群众,支持和帮助群众致富。

三是要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发展的能力。科学民主意识要强。善于着眼本单位,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本地区经济发展,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科学民主决策。统筹意识要强。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并随时调动支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班子团结,充分发挥集体战斗力和凝聚力。法制意识强。能够依法管理村内事务。

四是要具有健康的身心和旺盛的精力。农村工作与群众直接打交道,工作头绪错综复杂,事情零碎繁重,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清晰的思维,也是不能胜任基层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的。

二、选配基层党支部书记应坚持的原则

认真实行“两推一选”,即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确定候选人,然后按照党内选举的有关规定,将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进行选举,使一批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工作扎实的村干部走上支部书记的岗位。20__年,子良乡实行合村并组,村级建制由原来的37个合并成15个,一个村的面积、人口相当原来的两三倍,工作的分量和难度也成了以前的几倍。在20__年初的村支两委的选举中,我们实行“两推一选”,15个村都成功选配了一名合适的支部书记,其中有13个村还成功实现了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经验告诉我们,在选配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选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是为了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是选配支部书记的落脚点。只有选配群众公认的支部书记,他在以后工作中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如果一个候选人首先都不能被群众公认,他在某些方面一定有群众不认可的地方,可能存在着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宗旨的落后思想,也就不能为群众利益着想,也就不符合当一名支部书记甚至是一名党员的标准。

二是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始终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整个选配过程中,从拟定选配方案、规定任职条件、宣传发动、资格审查、组织推荐、正式选举、审批结果等各个环节都要纳入党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从而把党委的意愿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扬民主,又有利于保证组织意图。

三是坚持德才兼备、能力优先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选配基层党支部书记在重视其德性良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实际工作能力,尽量向那些工作能力强、致富本领强的人倾斜,扩大人才选择视野。可以培养和发展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致富能人加入党组织,将他们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可以鼓励大中专院校高才生下基层;可以引回在外务工的能人返村当干部;可以吸纳一批企业下岗的优秀分子到农村工作,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并作为支部书记候选人进行重点培养,尽快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好适应农村工作。

四是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到党在农村中影响程度,也是广大群众利益得到更好保证的阵地。要维护其权威和威严,决不允许在选配支部书记时出现拉帮结派、拉选贿选、暗箱操作等有违群众意愿的黑幕发生,那样势必削弱党在基层组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选配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选举程序,严格监督选举过程,严格保证选举结果按正常秩序产生。

三、选配基层党支部书记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提高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要让广大群众意识到选配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性,避免出现群众漠不关心,随意填写候选人,不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情况;要让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选配党支部书记的战略意义,避免出现下面选举,上面不管,甚至连候选人的名字都不知的情况。

二是要严格把好每一个环节。要把好公开报名关。通过公告,广泛宣传选举的基本原则,使党员、群众明确新一届支委的职数和任职条件,并采取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的三种形式组织党员、群众按竞选职位进行公开报名,同时,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寄去

公开信,告之回乡参与选举,动员符合条件的党员积极报名竞选,真正做到宣传力度大,参与面广、选任范围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要把好资格审查关。组成专门的资格审查组,严格按照任职的基本条件,在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竞选人进行全面考核、审查,并张榜公布符合参选条件的人员名单。把好党委审批关。对公开报名人选进行严格审查后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各村组织党员、群众召开公推会议,按职位进行民主推荐产生候选人预备人选,经乡镇党委审批后确定并公布正式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直接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最后由乡镇党委根据选举情况予以讨论审批。三是要解决好部分村党支部后继乏人的问题。由于农村外出青壮年较多,发展党员工作难,目前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较弱,加上对农村外出流动的党员管理薄弱等主客观原因,在一些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中出现选人范围狭窄、难以选出合适的村党支部书记的现象。特别在一些边远贫困村、后进村,缺乏带头人,一些老党员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个别支部书记甚至怕失去位置,不愿发展党员

四、完善基层党支部书记选配机制的思考

一是建立发现机制。按照政治坚定、事迹典型、群众公认的原则,由乡镇党委组织下村调查走访,广泛听取群众对候选人的评价,特别是听取老党员老干部的意见,然后根据收取的意见,召开党政班子会议认真研究,择优选择候选人。

第3篇: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注重班子建设抓好班子团结

近几年来,xx村党支部狠抓班子建设,注重团结出效率、团结发展经济这一策略。党支部书记田xx高举“凝聚团结”旗帜,通过摆事实、讲危害,大会谈、小会讲,使党支部每个成员充分认识到搞内讧、闹分裂有损党的声誉,危害党的事业。特别是通过开展谈心活动,使得干部们自觉清除矛盾,达到心灵沟通。为此支部班子成员纷纷表示:为了xx村的发展,为了xx村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大计,我们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xx村还通过召开党员**生活会,干部们进行了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支部成员**生活气息很浓,大家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开诚布公。支部书记带头,对个人的一些思想公开检讨、接受批评。书记带了头,大家有劲头,一个富有朝气的领导集体迅速形成。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如今xx村领导班子成为远近闻名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党建工作是支部的重中之重

在党支部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形成后,党建工作便成为中心任务。近年来,xx村党支部坚持每年发展2—3名新党员,不断充实党的新鲜血液。

为了建设农村党员活动室,党支部一班人多方筹措资金20多万元,建起了七间20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xx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使各项培训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受到群众一致好评。老党员赵广文赞叹说:“xx村党支部建立五十多年来,从未有过这么好的办公室,从未有过这么好的活动场所。过去开会,经常要借xx小学的地方,极不方便,现在好了、方便了!”

党支部以加快经济发展为重任

要致富、先修路。新一届支部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党支部书记田xx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先后筹资35万元,对2000米村级主干道进行修整,又多方筹集5万元对全村3000米低压电路进行全面改造。xx村村组硬化路网络已经形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xx村党支部集思广益,制定出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群众培训规划,确定了依托城镇优势,构筑商贸区、养殖区、种植区三大板块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以宏兴乳业公司为龙头的商贸区快速发展。随着宏兴二期扩建工程——万吨脱脂乳粉生产线工程的顺利建设,连同木材加工、煤炭加工等企业,xx村商贸区已初具规模,安置村民近千名,解决了xx村及周边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稳定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依托宏兴乳业公司的优势,新建养殖小区5个,为村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经过多方协调,引进蔬菜大棚50栋,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活生生的事实,彻底改变了村民单一种粮的旧观念,极大的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

目前,xx村年人均收入达到3128元,年增长率达到15%,社会总产值达65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重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xx村党支部一班人非常重视xx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常深入学校,与领导、教师座谈,了解教学情况及教师的思想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节经常看望慰问教师,教师深受感动,表示决心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党组织的关怀。

为了迎接部级普九验收,党支部书记田xx带头帮助学校拆除危房35间,更换围墙400米,新建教师卫生间、学生普厕150㎡,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面对xx小学因并校需要扩建的实际问题,支部一班人又多方奔走,协调各方关系,为xx小学扩大校园面积500㎡。

党支部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

今年,xx村作为aa区2008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在街道新农办的正确指导下,村党支部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广泛宣传,统筹安排,措施得力,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贡献力量。为了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田xx书记在施工和筹款两方面双管齐下,同步开展。支部成员们也深入施工现场,参加新农村建设,推动工程顺利进展。目前,已完成xx村南北街主干路电力、通信25个杆线的迁移;道路拓宽硬化、排水渠修建和预制暗渠盖板;完成亮化、绿化工程,安装路灯45盏,同时对部分主干道进行了绿化,修铺柏油路面和铺设人行道彩砖;对全村自来水水管路线进行重新规划、填埋;为村两委会配置了电视和vcd等电教设备,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投资万余元清运垃圾300余吨,修建垃圾台8个。

支部一心抗震救灾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xx村马上召开了村党支部、村委会扩大会议,一方面检查灾情,一方面宣传防震、抗震知识,制定抗震预案。在会上,田xx书记一再强调,当灾害来临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应对,绝不听信谣言,以保持社会的稳定。随后村两委会成员们深入各村民小组,宣传村民提高防范意识,以便把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4篇: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主要缘由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党的农村政策正确指引下,湖州市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四个多样化”日益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农村各种资源面临新整合,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传统模式面临新挑战:一是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要求调整党组织设置范围。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和经营联合。到2002年9月底,全市农村有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等145家,参加会员近万户,其中党员1300多人。这些党员会员的活动越来越多地突破行政村范围,单纯依托行政村设置党组织已不适应开展组织活动、加强党员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村城镇化加速推进要求提升党组织设置规格。通过行政村区划调整,全市出现了一批中心村,这些村区域规模成倍扩大,社会事务更加繁重,党员人数急剧增长。全市1069个行政村中,党员50名以上、100名以下的行政村有383个,党员100名以上的行政村有20个。这些村的党组织继续保持支部建制,已难以适应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及领导中心村改革发展的需要。三是农民多元化从业结构要求改进党组织设置形式。从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处于不同阶层的农民党员开展活动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都应有所不同,客观上已不能仍然“一刀切”地按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为此,湖州市委组织部在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基础上,选择中心村发展比较快、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两个镇进行了试点。

基本做法

按照《中国共产程》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根据依章有序、与时俱进、综合配套、注重实效原则,整个试点工作分为调研准备、组织实施、总结提高三个阶段,突出摸清基本情况、统一思想认识、调整组织设置、选配领导班子、健全工作规范五个主要环节,扎实稳妥地推进,调整后的基层党组织迅即步入正常运转。基本做法是:

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跨行政村的基层党组织。在两个镇的轻纺、水产、西瓜、早园竹、青虾等5个专业协会中建立5个党支部,分别直接隶属于镇党委领导。制定《专业协会党支部工作细则》,明确党支部在协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履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参与协会重大问题决策、发挥会员党员“双带”作用、密切联系会员群众等职责。在做好深入细致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自觉自愿基础上,把66名党员会员的组织关系从各行政村迁出,转入协会党支部。武康镇早园竹、青虾两个协会党支部的党员分别来自7个和5个行政村,虹星桥镇轻纺、水产、西瓜三个协会党支部的党员分别来自4个、2个和4个行政村。组织关系转入协会党支部的党员会员以协会党支部管理为主,党员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党费收缴、民生生活会、党员评优、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由协会党支部负责,居住地村党组织支持配合。专业协会党支部经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支委会。5名协会党支部书记中,2名由协会理事长兼任,1名由副理事长兼任,1名由党员会员担任,1名由镇党委下派机关党员干部经组织程序担任。

根据中心村发展需要,升格村党支部为村党总支(党委)。经调研论证,将9个党员50名以上100名以下、党建基础好、经济发展快的行政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将3个党员100名以上、条件较成熟的行政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委(另有4个行政村虽党员人数已达到50名或100名,但因条件不成熟,党支部暂缓升格)。升格后的村党总支(党委)仍隶属镇党委领导。村党总支(党委)下设党支部,8个经济比较发达、党员从业结构多元的行政村,每村设置了工业、农业、综合(含商业、个体、三产)、老年等3至4个党支部,党员按从业情况分别划到相应的支部;对10个党员从业结构比较单一的行政村,仍按党员居住区域划分党支部,重划一般都打破行政村撤并前的局限。升格后的村党总支(党委)及其下设党支部经选举产生了领导班子,下设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总支(党委)委员兼任。制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细则》,明确村党总支(党委)在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主要履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制定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村组干部等职责,而各下设党支部主要履行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密切联系群众、完成上级党组织下达任务等职责。

按照党员队伍结构状况,重新划分党小组。根据党支部设置情况,按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或作用类同原则,重新划分党小组。两试点镇有8个行政村按党员从业状况新设工业党小组2个、农业党小组38个、商贸党小组4个、老年党小组10个,有10个行政村按党员居住区域新设党小组43个,有3个行政村在外出党员比较集中的上海等地单独建立了5个党小组。在重新划分党小组过程中,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民利,先发动党员自己报名,再召开支委会研究,最后在党员大会上宣布,不搞硬性分配,把组织意图和党员意愿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心情舒畅地参加新的组织生活。重视选配好党小组长,注重把“双带”作用明显的党员、村级党员后备干部以及有威望的老党员充实进党小组长队伍。重新修订了党小组工作职责,明确了各类党小组的主要任务,试行了处于不同岗位农村党员“绩效公示”的管理办法。

初步成效

由于各级党组织思想重视措施扎实、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支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有:

——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由垂直式向网络化转变,增强了整合社会资源能力。一是突破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单纯按地域设置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按地域设置与按生产单位设置的有机结合。经过试点,两试点镇中既有按行政村设置的村级党组织,又有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组建的5个协会党支部。5个协会党支部的党员66名,分布于22个行政村。二是突破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纵向垂直的传统模式,构建了纵横交错的网络格局。两试点镇在基层党组织设置上,已不再是单纯的“镇党委——村党支部”一种模式,而是包括“四纵”即“镇党委——协会党支部”、“镇党委——村党委”、“镇党委——村党总支”、“镇党委——村党支部”,和“四横”即镇党委、村党总支(或村党委、村党支部、协会党支部)、村党总支(党委)下设支部、党小组四个层面的网状结构。三是突破了农村党员只能参加一个支部生活的传统模式,探索了条块两个支部对党员双重管理的新模式。协会党组织与村党组织建立了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制度,协会党组织在评优及民主评议党员时,主动征求会员党员居住地村级党组织的意见,村级党组织定期向协会党组织反馈会员党员在居住地的表现,形成了对会员党员的全方位管理。这种多元、网状的设置模式,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等状况,使基层党组织体系能容纳多种不同水平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农村各个领域和各种组织的领导管理,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控制力。

——实现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由“一刀切”向个性化转变,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缺乏有效性,其直接原因在于工作没有针对性。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为实行党员教育管理分类指导构筑了新平台。一是便于活动组织。调整组织设置,克服了党员之间因工闲差异大而给活动安排带来的矛盾。如武康镇堪山村老年党员较多,以前与其他党员一起参加组织生活很不方便。成立老年支部后,建立了老年活动室,每月开展一次学习交流活动,闲余时间协助村委调解民间纠纷,支部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二是便于内容安排。组织设置调整后,可以根据党员的不同需求,因“行”制宜地安排党员学习教育内容,提高教育吸引力和有效性。如虹星桥镇轻纺协会党员张末林,平时一门心思搞经营,以前村里组织学觉得索然无味,不大愿意参加。轻纺协会党支部一成立,他马上和其他14名党员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协会党支部在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时,注意与发展轻纺产业相结合,他每次都是踊跃参加。三是便于作用发挥。调整组织设置,为党员管理分类设置目标及组织考评提供了可能,使党员管理更趋于具体化。如虹星桥镇新设立的三个协会党支部,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争创一批党员奔小康示范户、建立一批党员责任区和结好一批党员带会员对子的“三个一批”活动,由于切合党员会员实际,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欢迎,25名会员党员已结对61名会员,建立党员责任区11个,发挥了党员示范引导作用。

——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由封闭性向多元化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更多地转到规划指导、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上来。调整组织设置,为基层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效载体。一是在工作内容上变基层党组织事无巨细一把抓为统筹规划抓重点。中心村党组织升格后,形成了党总支(党委)抓支部、支部抓党员的工作格局,使村级党组织有条件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筹划中心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武康镇对河口、三桥、郭肇三个村党组织升格为党委后,村党委集中精力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去年三个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到250余万元,比前年有了大幅度提升。虹星桥镇河桥村党组织升格为党总支后,经广泛深入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多方筹集资金建起1000平方米村农贸市场,着力解决村内农产品流通不畅等制约效益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在工作方式上变行政命令下计划为示范服务作引导。如虹星桥镇三个协会党支部成立后,及时组织会员党员开展了如何提升产业层次、发展产业规模的讨论,推出一批会员党员先进典型,推动了协会健康发展,目前协会会员比党组织建立前新增90多户,带动了100多户农户从事特种水产养殖业、112户农户摆起家庭织机,走出一条以党组织作用发挥推动协会健康发展、以协会健康发展带动产业提升、以产业提升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三是在工作力量上变主要依靠一班人为充分调动大批人。调整党组织设置后,克服了以往村级工作主要依靠村级班子几个人的状况,以明确分类的职责调动了村党总支(党委)、下设支部、党小组等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形成了上下联动、贯穿到底的工作格局。

工作启示

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试点,在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今后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提供了有益启示。主要是:

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力求组织架构科学化。党的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将自己的全体成员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环节。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强弱,首先取决于组织架构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形态相适应。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的结构形态、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以及农民党员的分布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主导社会关系日益发展的横向性决定了党组织体系结构不能再停滞于垂直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决定了党组织形态不能只限于一种模式,农村党员从业结构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党组织设置不能单纯固守地域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巩固领导核心地位,唯有与时俱进调整自身的设置形式。这次试点,正因为充分考虑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阶层分化所产生的影响,在组建协会党组织时审慎把握协会发展的前景,在升格中心村党组织时客观分析实际工作的需要,在重新划分党小组时切实尊重党员个人的意愿,从而使基层党组织设置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持了同步,优化了农村组织资源的重组配置,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和控制力。

第5篇: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县党代会精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根据《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和市委组织部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如下意见:

一、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社会背景和重要意义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功能的强弱,首先取决于组织设置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形态相适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四个多样化”日益明显,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党支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党小组的传统党建模式面临新挑战;行政村区划调整后,村级区域规模成倍扩大,社会事务更加繁重,党员人数急剧增长,有的行政村党支部难以适应领导农村改革发展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新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大量兴起,农村党员从业结构逐步呈现多样化,客观上需要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改进党员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适时合理地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对于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党建理论和变革党员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先锋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党员队伍结构变化实际,依章有序、因地制宜、综合配套、注重实效,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组织整合功能,巩固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为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主要原则:(1)依章有序。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又要严格遵守《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尊重党员的民利,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耐心细致做好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行党组织设置的有关审批制度,积极稳妥推进。(2)因地制宜。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要根据行政村党员队伍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党建工作基础等客观条件而定,从实际出发,该新建的新建,该升格的升格,该调整的调整,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平衡状况,允许多种结构、多种模式的党组织并存和发展。(3)综合配套。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要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社区党建、新社团党建结合起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与加强和改进乡镇党委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结合起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领导水平。(4)注重实效。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设置调整和完善后,要赋予相应的职责、健全相应的功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既不能使党组织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不能不顾客观需要盲目升格党组织。

三、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主要措施

在具体实施中,要抓住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1、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设置。(1)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跨行政村的基层党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可依托乡镇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把参加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的农村党员从原行政村党组织中分离出来,另行组建跨行政村的基层党组织。跨行政村的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党组织隶属于乡镇党委。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要兼顾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不能削弱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根据行政村发展需要,升格村级党组织。对行政村党员人数超过50名,或党员人数接近50名,经济比较发达、党员发展预期良好的村,经乡镇党委批准,成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对行政村党员人数超过100名的村,根据工作需要,经县委批准,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村党委隶属乡镇党委。新设的村党总支(党委)下设党支部。党支部的设置可采用两种模式:一是按行业分类设置。经济比较发达、党员从业结构比较复杂的村,可设置工业、农业、综合(包括商业、个体、三产)、老年等若干党支部,党员按从业情况分别划到相应的支部。村内各种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或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中,有3名党员以上且没有家族化倾向、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的,应单独建立党支部,一般隶属于村党总支(党委)。二是按地理区域分类设置。对那些党员从业结构比较单一的村,可按居住区域划分党支部,但必须尽可能打破撤并前“小村”的局域。(3)按照党员队伍结构状况,重新划分党小组。行政村党员人数在50名以内,不具备改建党总支条件的,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按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或作用类同原则,重新划分党小组。外出党员外出时间较长、分布集中、地点固定的,村党组织要在外出党员中单独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并主动与所在地党组织协商确定其隶属管理关系。

2、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乡镇党委要组织新成立的基层党组织及时做好领导班子的选举工作。(1)坚持选人标准。注意把能够自觉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尤其要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或村内缺乏合适书记人选的,可通过机关干部下派等途径解决。(2)从严控制职数。领导班子职数设置要体现精干高效原则。跨行政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党组织领导班子职数,视合作社(协会)中的党员人数确定。村党总支(党委)一般设委员5人,提高村两委会成员的兼职比例,提倡村委会中的党员成员通过党内选举,兼任村党总支(党委)委员。村党总支(党委)下设党支部有党员7名以上的,一般设支部委员3人。村党总支(党委)下设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一般由村党总支(党委)委员经组织程序兼任,有利于加强领导和管理。(3)严格依法选举。跨行政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党组织班子人选,在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基础上确定候选人,再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村党总支(党委)委员采取“两推一选”办法产生。村党总支(党委)下设党支部委员,在民主推荐和测评基础上,召开支部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3、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1)明确各级各类党组织职责。以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为契机,明确跨行政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党组织、村党总支(党委)和村党总支(党委)下设党支部、党小组的职责任务。明确村党组织和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党组织发展党员必须经过乡镇党委审批。要认真研究乡镇党委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村党总支(党委)领导和管理、跨行政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村党总支(党委)如何发挥下设党支部作用等系列问题,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更大效能。(2)健全村级工作运行规范。健全完善村级决策程序、议事规则、财务管理、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公共事务管理、联系服务群众、干部评议考核等制度,建立村内各级党组织统分结合、上下协调的工作机制,健全村党总支(党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提高村级组织自我管理水平。(3)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活动、党费收缴、党员评议、党员考核等制度,明确发展党员责任、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推动党员分类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4)夯实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组织基础。引导和推进农村各种群众性自我服务组织的建立,若条件具备,村内成立老年党支部的即筹建老年协会,成立商贸党支部的即筹建各类供销协会,成立农业党支部的即筹建各类专业性种养殖业协会,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党支部发挥作用的组织基础。

四、有关要求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乡镇党委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调整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把这项工作作为“先锋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位置,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各乡镇党委要成立领导小组,向有关行政村派出工作指导组。指导组要认真履行调查研究、指导把关、沟通联络等职责,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6篇: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应着重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应着重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我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如何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从我县近年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看:基层组织建设既是一项固基强本工程,也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并使之抓出成效,必须正确正理好六个关系。一、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实行政务、村务公开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其它组织的建设三个方面,是一项融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和“六个好”乡镇党委为目标,争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实现小康目标为根本手段来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积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是体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把这个“龙头”搞好了,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才能真正牵住基层党建工作的牛鼻子。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乡镇。只有搞好乡镇党委建设,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领导集体,才能真正把村级组织建设好。可以说,只抓村,不抓乡,是“事倍功半”,抓好乡,抓乡带村,才能“事半功倍”。整顿基层组织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顿方式和方法。对于条件较好,群众经济意识强的乡、村,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领导方式,改变工作作风,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上来,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对于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经济意识不强的乡、村,则应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乡村组织建设上来,将有文化、有知识、有经济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人选拔到班子中来,加强对农民和乡村干部的科技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加经济和商品意识,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对于经济落后,条件差的贫穷乡村应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选拔能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寻找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路子上来,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农村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脱贫致富意识,尽快找到适合当地的脱贫致富路子。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在农村中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在乡镇中实行政务公开,既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又可还干部一个清白;既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又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乡、村的规范化管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与整建、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二、正确处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党的建设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是我们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所在: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衡量和检验党建成果的标准是我们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工作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于是否形成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决克服哪种就党建抓党建的空对空,搞花架子,走形式,走过场,又要克服哪种整天跑资金,抓项目,谈起经济工作头头是道,谈起党建工作轻描淡写的现象。加强党建工作是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的最基本职责,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这个职责尽得不好,就是失职,就是不称职,抓党建,才是抓住大事,才能抓住根本,才能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解决防止两者之间的分裂现象。那种认为抓党建是党委的事,搞经济工作是政府的事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齐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方法 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正确贯彻和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问题。在农村工作中,不是两手抓的书记,不是合格的书记,不是两手硬的书记,同样不是好书记。我们在农村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党建与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既要抓好党建工作,特别是江泽民“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又要抓好经济工作;既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还要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和推动农村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加强班子建设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把乡村两级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好。目前开展的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中央强调的村党支部“五个好”目标,乡镇党委“六个好”目标,首要的一条就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一个好书记。实践证明,凡是经济发展较快,村风民风和工作变化大,政绩突出的地方,就必定有一个团结、协调、进取的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书记,没有一个好班子,就没有个好摊子,要想有个好摊子,必须有个好班子,一个地方是这样,一个乡镇、一个村也是这样。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配强配好一把手。在选拔任用干部中,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选贤任能,从德才兼备的原则出发,大胆选拔那些有较高素质,勤政廉洁,有魄力,有胆识,既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又能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时刻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的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之中担当重任,让他们体现“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四、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群众寻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寻求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让农村和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主战场,迎接新挑战,打好主动仗。把农村党建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党员都能扶贫帮困,向贫困户送温暖,让党支部积极寻求致富路子,乡镇党委找到发展本地经济的路子,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团结引导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抓班子,建制度,带队伍,找路子。抓班子是关键,建制度是保证,带队伍是基础,找路子是根本,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只有使村党支部实现“五个好”目标,乡镇党委实现“六个好”目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有基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才有可靠的保证。五、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建设,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党支部作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担负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保持农村稳定,带领农民群众加快奔小康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常言说得好,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只要把村级两委班子选好了,在农村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拓宽选人视野,广辟知人渠道,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在农村中推行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是要想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对党支部的选举推行“三推一选举”,即组织推荐、党员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进行党内选举,在党内选举前,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吸收群众积极参与对党支部候选人的评判,使群众的意愿充分表达出来,通过党内选举把群众的意愿变为现实,实现党员意愿和群众意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同时,通过动员广大群众的参与,选举出强有力的村党支部班子,使村级组织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村民的自治创造良好条件。六、正确处理好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的章程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任务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支持和组织村民发展经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任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基层组织建设应当严格按照《条例》和《组织法》的要求,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的关系,健全和完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领导体系,党支部要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及其它组织搞好各项工作,放手让他们办一些群众满足的事情,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村委会及其它组织要自觉服从党支部的领导,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迈向富裕目标服务。

第7篇: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关键词]村党支部 新农村建设 核心作用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健全和完善党领导的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的总要求,村党支部是确保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保障党员及群众的民主权利,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开展、党员群众管理的最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全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如何发挥村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对我们当前解决农村改革和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村的稳定等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组织建设,落实组织制度,选好“带头人”是村党支部建设的基础

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村级党的组织建设不健全,有的村支书根本就不懂组织建设;有的村有组织,但没有组织生活等等问题的存在,都影响着我们党在基层的政治、思想、经济工作落实。完善党的组织建设是当前村支部建设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体制的转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渐渐失去了对农村各种资源的控制权。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更是大为减少,功能和作用的萎缩必然带来组织虚化,组织的虚化必然影响党员的意识,组织作用的虚化和党员意识的弱化,必然会影响到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党员和群众的吸引力,使一些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软弱涣散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WWw.133229.COM在这种情况之下,应当完善支部组织建设,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丰富组织生活。对外出务工的党员,应当建立与组织及时汇报思想的制度。村民务工大多结伴而行,应视情况设立党小组,同时可以发展一批新党员。村支部还应领导建立健全村级妇女、儿童组织。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村与村、村与企、村与上级帮带机关部门等各种支部设立形式。

村支部建设关键在于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加强党支部的班子建设,首要的是选配好支部书记。选取村支部书记要本着选准一个人,带好一班人,发展一个村的目的。同时要着力提高支部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带头人;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带头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头人。

二、更新观念,群策群力,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观念的更新在于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永恒的。我们应当从发展中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及其领导者也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当前,村党支部在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全面管理,对农村社会具有全面控制的功能。当前,村党支部应当更新观念,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变以往的简单的行政命令为指导服务,工作方式上变强压为督查,变放任为支持,变埋怨为关心。对于各种重大活动、工程应当发挥群众智慧,广泛征求意见,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例如以往,农村兴修水利、道路等重大工程,采取的是由政府出资,农户出劳动力的方式解决,而当前由于农村现有劳动力不足等原因,同时,由于现代化器械的运用,采取了农户分摊劳力花费的方式,雇用大型机械解决了相同的问题。

党员干部应当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的群众路线,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不断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紧密联系农村工作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破除小富即安的旧观念,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创新思路,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是村党支部的中心工作

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如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摆在我党面前的首要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经济搞不搞得好,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村党支部应当紧紧围绕党中央工作部署,本着“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服从和服务于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形式的调整与变革,适时合理地调整和改进村党支部工作思路,开展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村党支部应当主动配合上级部门搞好三个经济工程:招商引资工程、资源开发工程、科技兴农工程。

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支部在经济抓好的同时,也应当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放松。要在农闲时期多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具有风土特色的歌舞戏曲表演等,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同时要积极宣传,抵制等不良习俗,构建和谐新农村。

四、发扬民主,接受监督,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是党的基层民主制度的集中体现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内容,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它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党内讲民主,党外更要讲民主,要将民主烙入民众骨子里,就必须从基层开始。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党基层民主制度最集中的体现,其的主要形式就是实施村民自治,村支部应敢于接受监督,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村务公开;二是财务透明;三是民主评议;四是及时上报。广大农村党组织在民主建设上,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与依法办事的相统一,摸索以程序保证制度执行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巩固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加强村级组织的工作合力,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同志们: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各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道就新形势下的村级组织建设进行探讨。我今天主要就:(1)农村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2)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3)向刘银昌、孙开林等模范村党支部书记学习什么;(4)如何当好村党支部书记;(5)村委会党支部建设三大问题;(6)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利与弊;(7)以法治方式管理农村事务等7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农村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详见《农村基层干部实用读本》299-302页、神组通[20__]4号文件)

二、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详见《农村基层干部实用读本》312-314页)

三、向刘银昌、孙开林等模范村党支部书记学习什么

(详见《农村基层干部实用读本》314-3316页、《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选编》)

四、如何当好村党支部书记

(详见《农村基层干部实用读本》316-317页)

五、村委会党支部建设三大问题

村委会党支部是我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加强村委会党支部建设,是我党固本强基工程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正处于一个体制和社会的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村委会党支部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能力、威信和体制的三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村委会党支部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问题

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村一级,但党支部的能力不适应形成很大的反差,具体表现为“四弱”:社会治理能力弱;发展经济能力弱、解决困难能力弱;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弱。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人才弱势地带,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所以,虽然农村大多数党员政治素质都较好,主观上都想做好工作。但这种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客观上适应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往往是老一套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新的办法又拿不出。农村党员的能力决定党支部的战斗力,党支部的战斗力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农村党员能力的弱化,导致村委会党支部驾驭农村工作能力弱化。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从村委会党支部的现状分析,提高其执政能力的核心是人才问题。解决的思路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现有党员尤其是班子成员实施教育工程。提高党员素质,结合农村实际,着重对党员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教育。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抓不懈。二是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对党员尤其是班子成员逐步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首先改变农村党员的单一农民身份结构,从农村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中大胆发展新党员。其次是加大在农村知识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再其次是从机关选派优秀的年轻干部到村委会支部任职锻炼。

2、村委会党支部在农民中的威信问题

目前的村委会党支部普遍存在着面对群众的信任危机,威信降低。具体表现为“三不”:讲话群众不听,许诺群众不信,指挥群众不从,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村和边远村更为严重。这些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少数支部党员,侵犯群众利益;二是一些农村的封建势力和宗族势力的影响;三是农村分户经营制的实施,党支部丧失了对农村生产资料的直接配置权。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法给农民看得见的利益和实惠。甚至连农民遇到的危难问题也无力给予救助。因而导致党支部领导普遍感到:“办事无实力(无钱),讲话无牙力(无号召力)。”

农村党支部的威信弱化问题,其本质是民心问题,是党的领导在农村的群众基础问题。正如同志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党支部建设,一定要明确“围绕民心,狠抓中心”的思路。“围绕民心”:就是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农村党支部建设要注意解决好以下3个问题。一是要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干好事,多解难,多服务;二是要树立“三心”,即办事有公心,工作有责任心,精神上有信心;三是要规范村务管理。对集体收支、土地征租、工程建设等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大事,一定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狠抓中心”: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结合农村实际发展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使村委会党支部有经济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3、村委会党支部实施领导的体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管理体制发生了两个重大变革:一是由生产队的集体管理体制变革为农户经营分田到户责任制;二是由生产大队的党政合一领导体制变为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支部领导责任制。规定,村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障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按村民自治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和村务自治。这就客观上在体制中产生了“领导”与“自治”的矛盾,村委会党支部建设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党的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关系的新挑战。这种体制的矛盾使村党支部的领导工作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领导不直接,时有架空。二是活动无经费。党建活动需要经费,没有合法的经济来源,有的地方甚至拖欠支书和委员的工资。因此,这个体制矛盾不解决,会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动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失去体制保证和支撑。

从目前基层的现实出发,总的思路是应逐步实行党支部村委会统一化领导。具体应采取三条主要对策:一是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交叉任职。这是近几年来各地普遍采用的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模式,要坚定不移地加以完善和实施;二是积极吸收非党员的村委会成员入党,并在条件成熟时调整兼职党支部委员,逐步过渡到支书和主任交叉任职的一元化领导;三是加大对村委会党支部建设的投入,提高其竞 争能力。区镇两极党委要改变只重经济发展投入不重党建投入的倾向,认真解决党建经费的合法来源。对落后农村尤其是目前无法实施交叉任职的村党支部要给予经费的特殊支持,提高党支部在村委民主选举中的竞争力,通过竞选获胜,从而实施交叉任职一元化领导。

六、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利与弊

近几年来,林区党委陆续选派了一批机关年轻干部到村任职。这一做法的起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上级党组织培养优秀青年干部的实际需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一个传统,具有基层工作经验成为优秀青年干部成长的重要环节。作为本来就是基层的县、乡镇机关和单位来说,其基层单位也就只有村一级组织了。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为区直部门和乡镇的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提供一个舞台。

二是村党支部后继乏人的现实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优秀人才都纷纷外出打工,入党积极分子很难培养;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报酬低,村里现有的党员缺乏工作热情,有的村长期不发展党员,党员年龄严重老化,政策法制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适合新形势要求,挑选能够胜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人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在“少数老年党员中选人”的问题较为突出,即使没有合适的人选,也要“瘸子里面挑将军”,甚至干脆一人长期担任。这样的村党支部工作几年下来,工作平平,不见起色,农村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意见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林区党委决定逐步考虑推行选派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

实行村党支部书记选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事物,还在探索之中。从我们的工作实践上看,这种做法是有利也有弊。

从利的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在客观上强化了年轻干部到基层或艰苦复杂环境经受锻炼成长的意识。

第二,能够暂时解决村级组织“有人办事”的问题。

从弊的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党支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下派的村党支部书记们一般任期都在二、三年左右,使这些“村支部书记们”在村里呆不长,村里毕竟只是区、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的暂时“锻炼点”,到期很少继续留任的,导致村党支部书记人员更迭频繁,不利于村里工作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二,将村党支部书记由选举变成上级党组织选派,有悖于发展党内民主的要求。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实际上取消了党员大会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程序,而第29条规定:党的支部委员会(当然包括村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第三,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使基层党内民主落后于社会民主。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早已实行了村民自治。在村委会主任实行村民直选的情况下,村党支部书记却由上级党组织选派,可能导致村党支部和村委员会之间的民意支持基础的距离拉大,由此产生的村党支部和村委员会之间矛盾更难解决。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的设想也就难以实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村委会直选为基础,而不是形成“两张皮”。乡镇党组织应当通过实践培养一批扎根于农村和农民群众之中不走的村党支部书记,做农民的“领头雁”。而村党支部书记的产生,还是应该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把党组织的意图和农民的意愿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员意愿和群众意愿的统一,实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结合,并真正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从上述的利弊分析中,不难看出,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能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过渡办法,但不应成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发展方向。

七、以法治方式管理农村事务

今年我国有30多万个村民委员会进行换届选举,到11月4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8周年。多年来,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存在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特别是实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乡、村两级由过去的上下级行政从属关系变成了独立法人间的法律平等关系,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进入转轨时期。农村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个变化有关。如果还沿用过去一些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农村管理的手段,现在显然不适应了。围绕这个变化,我们提出把法律手段作为主要方式来管理农村事务,对农村事务的管理由过去的行政手段为主转为以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以行政的、经济的和乡规民约的手段对农村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同时,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过程中,本文来自由于认识和工作不到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第一,村委会直选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一些地方村民自治实际异化成“村主任说了算”,造成“政令不通”。一方面,实行村民自治,从制度上有效地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但是也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有的村主任认为自己是村民选的,所以只向村民负责,消极对待乡镇一级党委和政府布置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村主任或村民委员会的错误做法,甚至违背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纠正。特别是在直选中,一些素质不高的人被选进班子。个别村的选举由于受到家族、宗族等势力的左右,大户、大姓当选,导致新当选的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有的作风不正,不为民办事,有的还严重侵犯群众利益。还有个别村由于某种原因,把一些违法乱纪的“强人”、“恶人”选进班子,这些村干部上任后横行乡里,为所欲为,外面有些地方甚至有的村干部成为农村黑恶势力,有的打着为民请命、谋利的旗号,与政府对抗,强揽所在地工程,以谋取私利,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主体和监督程序,村民难于实行有效监督,而乡镇一级又无力纠正,形成“政令不通”,个别地方甚至成了“无政府状态”。拿老百姓的话来说,过去是“团长管营长,营长管连长”,现在是“团长能管住营长,营长却管不住连长”(“团长”指区县政府,“营长”指乡镇政府,“连长”指村委会)。二是一些党的基层组织没有学会依法办事。我们的基层组织包括一些街道社区的党组织没有学会依法办事,在选举中从主观愿望出发,违反选民意愿,带有明显倾向性,还是按过去行政命令的办法来主持农村的选举工作,使农民很反感,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被动。

第二,党支部建设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村党支部的作用相对受到削弱,权威性下降。村委会直选以来,大多数村委会都能自觉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正确行使职权。但在村民自治问题上,当前有些地方的干部群众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委会说了算”,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你那个书记是三十个、五十个党员选出来的,我这个村长是全村八百口、一千口村民选出来的,所以我这个村长真正是代表了全体村民的利益。”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村民选干部,不要党支部;支书管党员,主任管村务”的情况,客观上把党员和群众隔离开来,削弱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有的出现村委会和党支部互不服气,村委会不接受党支部领导,一些重大决策不征求党支部意见,在一些问题处理上唱“对台戏”。二是党员发展缓慢,党员队伍老化,农村党员比例过低。一些农村只注重发展经济,放松了党的建设,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不够,致使农村党员发展缓慢,党员队伍老化。三是受传统的党员发展模式限制,客观上形成了党支部书记对农村政治资源的垄断,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党支部家族化的现象。一些老党员干部思想保守,对新上来的村干部心存疑虑,害怕其入党后进一步抢了自己的地盘,打破自己对政治资源的垄断,所以在党员发展上积极性不高。上级要求他们发展党员,他们就往往选自己的子侄,选自己家族的成员,使党支部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家族、宗族的“党支部”。党员队伍老化、 干部后继乏人、党支部家族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代表性和先进性,党的核心作用在一些地区受到削弱。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当前农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行,基层干部中有两种看法。一些人认为这个办法好,实行基层民主,出现一些问题不足为怪,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有些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解决。还有一些人觉得实行新的办法超前了,早了、糟了,还不太符合农村当前的实际,与广大农民的思想实际、经济状况不相符合,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接受这种民主选举办法。

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评价新的办法是“好”还是“糟”。首先,应该肯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把政治民主还给农民,其目的是扩大基层民主,把农村事务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有发言权。这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实行村民自治是大势所趋,中央的这一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也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要正确对待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就像搞经济体制改革一样,中间有很多阵痛,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今天发一个文件,明天就能进入理想状态,实践中肯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问题是,在适应期中我们不应无所作为,应该有所作为。

我们过去对这些情况进行研究,从思想教育、支部建设、党员发展、干部作风等方面入手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角度认真分析农村工作现状,从实践、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观点和做法。我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遇到的这些情况,归根到底是因为出现了乡、村两级由过去的上下级行政从属关系变成了独立法人间的法律平等关系,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的变化,我们还没有认识和适应。(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

根据这个变化,我们提出转变农村工作方式,通过采取一系列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做法,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用法律手段作为主要方式来管理农村事务,以适应乡村两级法律关系的变化、强化农村管理。围绕法律手段这一主渠道,同时辅以行政的、经济的、乡规民约的手段来调解农村的矛盾,管理农村的事务。

一是乡镇党委和政府自觉地把一切工作纳入到法律框架内,依法按程序管理农村事务。过去做农村工作,主要是上级灌输、下级贯彻,强调自上而下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解决农村矛盾,在乡镇往往是行政领导审案子、党委书记断官司。现在,村委会干部更倾向于维护本村群众利益,执行上级行政指令的意识越来越淡漠,同时随着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用行政命令指挥工作、管理农村事务的做法,也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了。所以,我们强调将农村事务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首先是把我们的工作纳入法律框架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开展农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征地拆迁等重要工作,严格依法按程序处理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调解、行政复议、仲裁、行政诉讼等程序来解决农民群众的问题,最终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是建章立制,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村矛盾。着眼于建立农村矛盾解决机制,林区党委要尽快研究出台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三个基本文件,即《关于农村集体财物分配若干问题的规定》、《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农村干部管理办法》,使农村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矛盾和争议,明确基层干部的职责、权利、义务及应该遵循的工作规范。并要将这三个文件汇集成册,做成蓝皮书,下发给全区的农民群众。这样,我们和农民就能在法律的框架内互相约束,既约束农民行为,也约束政府行为,政府不是无限权力,而是有限权力。另外,要大力推行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基层例会和“一会两课”制度、农村干部廉政谈话制、农村干部年度考核制,用制度约束行为、推进工作。

第9篇:农村基层党支部范文

利用驻村工作的机会,我对西平县所属5个乡镇的22个村的党组织 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绝大部分都基本上能够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作用。但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 ,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亦不容忽视。认真总结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研究和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和探索解决办法,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障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验与启示 西平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绝大部分都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创造着多方面的新鲜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展示了全县农村党组织发展的基本走向,也表明了多数的农村党组织能够与时俱进, 自觉地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而为我们科学把握农村党建的规律、正确解决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借鉴作用。 (一)农村党支部领导成员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廉洁和公正是农村党组织健康发展,始终保持较强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根本条件 农村党支部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党支部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和所在村的农民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且党支部成员本身也都是农民,要和农民一样承担各种义务。在计划生育、宅基地、统筹、提留、摊派、集资、义务工等一系列涉及农民利益的具体问题上,干部自身如果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公平公正地去处理,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号召力就受到削弱。更有甚者,如果党支部领导成员利用职权,用公款吃吃喝喝、多吃多占、,必然遭到群众的反对,轻者会使党支部 一盘散沙,没有任何战斗力和号召力,重者则会导致群众上访告状不断,党支部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分析研究西平县十几个优秀党支部的成功经验,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点就是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党支部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与西平县十几个先进党支部书记座谈时,他们都说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主要来自党支部特别是支部书记的廉洁和公正。权寨镇关庄村党支部书记关国胜和秦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治国都是担任村干部多年的老党员,他们20多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在农村第一线,不论外 部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固守着党在农村的这块阵地 ,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当被问及经验和体会时,他们深有感触地说:“俺也没有别的法宝、没有别的捷径,就是靠公正、靠廉洁,做不到这点,一对不起组织,二对不起乡亲,自己也迟早要跨台。”朴实的话语,说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 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没有党支部成员的廉洁和公正,就没有基层党组织长久的巩固和发展。 (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普及和农村民主政治生活的不断进步,广大农民和农村党员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为农村党 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治资源,同时也对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西平县一些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经验表明,把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党组织的自我约束与群众的民主监督相统一,把党组织深深植根于民众的沃土中,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 一是切实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用党内民主推动和保障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西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党内民主制度比较健全,党员议事会、党支部大会在党内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如西平县权寨镇关庄村党支部、柏城镇王店村党支部、盆尧乡于营村党支部、谭店乡朱洪村党支部等,都普遍实行了“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在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做到公开、透明,不搞暗箱操作,从而大大增强了党支部自身的凝聚力。 二是党组织自觉置于群众有效的监督之下,通过民主监督来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廉洁高效和科学决策。西平县一些先进党支部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做到廉洁高效、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党支部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要有很强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尤其是民主监督。西平县尽头吴村党支部书记葛炳臣1998年就任支部书记后,为凝聚民心,村党支部在镇党委的帮助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村民议事会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把党支部活动自觉置于党员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在财务管理上,村里所有开支先由支部书记审查签字,而后经村理财小组复审后方可开支。有一次,乡派出所到该村办理公务,中午葛书记个人做主招待了一餐,共花了300元钱,并签字请村财务报销。可经村理财小组审核时,认为这项开支不符合村里有关规定,不应报销,葛炳臣就个人掏腰包支付了这笔开支。这件事在全村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支部书记的威信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使群众对党支部对支书更加信任了。 (三)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可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党组织运行机制 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基层党组织的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逐步变得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西平县委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适应变革中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要求,优化村级班子整体结构,对于提高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积极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通过争创“五好”村党支部、“六好”乡镇党委和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使县、乡、村各级党组织进一步确定了自己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找出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明确了赶超的目标,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活力,使相当数量的基层支部焕发了生机。二是在村干部的选拔上引入竞争机制,广开用人渠道。西平县在村干部的选拔上除试行了“内选、外聘下派、举荐、回请”等多种方法,还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多方比试、综合平衡,在竞争中选强将,为村级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班子的活 力。 三是根据农村现实状况,试行并推广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的任职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村存在的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张皮”现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但由于村委组成人员由村民选举产生,而支部成员由上级党委任命或由党员选举产生,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鉴于此,西平县的大多数乡镇试行了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的任职模式,即把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委主任候选人,这样既给党支部书记增加了“民选”的压力,强化了民主意识,拓宽了村民对党支部民主监督的渠道,又避免了“两张皮”现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是保持基层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平县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针对一些后进党支部存在的制度不健全、班子整体素质差、支部书记自身不够廉洁的情况,在大部分村党支部都建立、健全了包括党员活动日制度、党支部“”制度、村财务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党支部的自我约束和管理。同时,还推行了村财乡管、定期审计村级财务、村务政务公开等制度,从外部强化对村级班子管理和约束。这些制度和措施,对保持村干部的廉洁,维护村干部的团结和稳定,促进基层组织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矛盾和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农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党组织在领导农民突破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使自身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得到了逐步地完善和发展,但同时,在管理体制、思想观念、政治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党组织所承担的繁杂棘手的工作任务与其所拥有的调控能力和手段不相匹配,使相当数量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疲于应付,凝聚力、号召力相应减弱 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化和农村资源配置形式的多样化,农民群众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自由度逐渐增强,由此引发了他们对党支部、村委会的依赖程度降低,党组织在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上的调控能力已很微弱,进而导致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减弱,缺少完成农村复杂任务应当具备的能力和手段。调查中,有相当数量的党支部书记反映说,如今的支书不好当,农民不好管理,整天任务压头,疲于奔命,而出了问题又没有人给撑腰。 (二)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在物质利益动机和商品交换原则的冲击下,农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的差距越拉越大,同是人均一亩多耕地,有的精耕细作,高产高效;有的粗放经营,收入微薄;有的在从事种植业的同时,兼做养殖业或务工经商,经济收入数倍于种植业;还有的外出务工经营,以工(商)补农等。经营方式的不同和产业 结构调整的快慢,使农民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而应承担的税赋却相差无几。在这种贫富悬殊的大背景下,尽快发家致富已成为农民群众包括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主线,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决定着当今农村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相当数量的党员在个人尽快发家致富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理天平两端失去了平衡,多数农村党员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愿意无私奉献为他人做事。问卷调查显示,有55.9 %的党员认为农村党员仅在个别的时候能发挥作用,还有6.9%的党员认为农村党员不能发挥任何作用甚至不如普通群众,有52.4%的党员认为只有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才愿意去帮助人,还有8.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也不断影响着农村党的生活。虽然,在我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不乏勤廉兼优、无私奉献者,他们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流砥柱,但也确有一部分党员以个人利益代替党的利益,用等价交换原则代替党性原则。据调查,有一些村党支部书记的职位长期空缺,却物色不到合适的人选,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本事、有能力、有致富路子的人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当村干部,因为当村干部报酬低,工作难开展,还要得罪人,愿意自己致富不愿带领大家致富;另一方面,一些挤破头皮想当村干部的人,其根本动机是为了利用村干部的职位去谋取个人利益,而自己又缺乏致富本领和群众威信。例如,我们所驻的西平县郑楼村3年内换了4任支部书记,其中一任是在我们驻村前不久上任的,这位时期当过多年村干部、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党员,曾在外经商多年,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致富经验,本人也通过多种渠道向镇党委表达想当村于部的强烈愿望,并表示,一旦上任,一定廉洁奉公,把自己能力、才华和多年积累的财富贡献给父老乡亲……可上台不久,便因在本村群众的上访告状声中被撤换。诸如此类的情况,使我们的理想、宗旨教育与农村党员所见所闻的现实形成巨大反差,使党组织思想建设处于较为困难境地 。 (三)在对村干部的管理上,不同程度存在着激励不足、约束软化以及权利义务脱节等问题,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缺乏应有的良性互动机制 首先,在内陆农区的一些乡镇,普遍缺乏对村干部应有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一是村干部低微的工资报酬与其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据了解,我省几个农业区的村干部年工资一般在百元左右,且不能按时发放,从而使相当数量的村干部在实际利益少和工作负担重的比较中削减了政治热情,弱化了工作的责任心,有的通过怠工来寻求心理的平衡,有的则利用职权寻求合理报酬以外的灰色收入,如贪污、利用公款吃喝等。我们在驻村期间,走访了西平县十几个村的三十几位村干部,当被问及“村干部公款吃喝、多吃多占,群众反应强烈,为啥又久治不 愈”时,不少村干部坦言相告:“当村干部工作难干,又没啥报酬,还要经常挨骂,俺不吃点喝点,图个啥哩。”二是对勤廉兼优的村干部,一般难以给予应有政治荣誉,更没有在政治上升迁的机会。按通常惯例,村里按时完成乡政府分派的统筹、提留以及其它各项工作任务,计划生育工作未被查出重大问题,党支部可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支书被评为优秀党员,这基本上算是最高奖赏了,从而使村干部缺乏使工作更上一层楼的内在动力。 其次,在对村干部在法律、纪律制度的约束方面,也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鉴于当今农村工作困难程度大和村干部报酬低的状况,县、乡党委、政府对村干部的一些轻微的越轨行为往往是网开一面,或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而不予深究。与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座谈时,他们认为村官难当,待遇又低,多吃多占一点在所难免,况且有能力的村干部不好找。政法部门对村级班子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往往由于村级账目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情况复杂等原因,一般不愿过多地介入。这样就使得法律和纪律在对村干部的监督和约束上出现了软化,进而也使得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淡薄,不能做到警钟长鸣。 其三,农村党员干部权利和义务的脱节,也影响了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村干部除了和一般农民一样承担着统筹、提留、集资、纳税、义务工等各种义务外,还要担负起村里许多繁杂棘手的任务,如开会学习、收粮派款、计划生育、迎接名目繁多的各类检查等,严重影响自己家的生产和经营,而合法报酬又十分低,这也是一些有能力的农民不愿当村干部的重要原因之一。 凡此种种,使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缺乏应有的良性互动机制。首先是村干部不好选,不少有能力、有威信的人不愿当干部,尤其不愿当村支书,在个别村甚至出现了“有本事的不想干,想干的没本事”的现象。其次是村干部不好管。由于激励不足和约束软化,村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多吃多占的现象比较普遍,已成为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6%的农民认为村干部“廉洁”,认为村干部廉洁程度“一般”的占59.7%;认为“不廉洁”或“腐败”的高达37.7%。在个别村甚至出现了“一上就贪,一贪就告,一告就散,一散就乱,一乱就换”的恶性循环。 (四)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的影响以及宗族、宗教和其它落后势力的抬头,威胁和损害着农村党组织的政治生活环境 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都会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损害着党组织的肌体。如名目繁多的收费、罚款,国家工作人员的贪脏枉法、干部使用上的任人唯亲等多种腐败现象,都会在村级干部的面前裸地表现出来,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耳问目睹的各种不合理现象,使他们愤愤不平,而又无可奈何。问卷调查显示,54.7%的农民党员认为党内腐败现象严重,令人失望,还有5.5%的党员认为一些干部的行为使党失掉了民心,进而削减他们敬业为民的政治热情,有的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受一些负面典型的影响而予以效法,损害着党组织自身的肌体。 二是宗教势力不断蚕食着党在农村的阵地。据对西平县权寨镇关庄村一个宗教点的调查,近两年信教人员成倍增加,且呈继续增加的趋势,而且其态度之虔诚、纪律之严密,很值得我们深思。春节期间,我们代表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去慰问一位身体残疾的信教人员,她接过我们送 去的钱物,在感谢党的同时仍念念不忘感谢“主”,其虔诚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尽管目前的宗教活动仍属“爱国守法”,但已成为农村一股很有影响的政治力量,蚕食着党在农村的阵地。 三是宗族势力严重干扰着党组织的建设。在当今农村,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影响十分明显,我们在走访调查中,经常听到一些群众反映,单门独户或宗族势力弱的党员难以被选进支部班子,尤其是支部书记;如果没有强大的宗族势力背景,即使被选进支部班子,干得也会相当艰难。目前,虽然还不能说宗族势力已经控制了基层政权,但宗族背景已成为相当多的农村基层政权在组建和运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五)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管理体制与变化了的形势不相适应,对党员管理和约束的能力下降 首先,由于人员的自主择业和党员的频繁流动,造成了部分党员与党组织断线脱节。据对我们所驻的西平、上蔡5个村的调查,务工经商的农民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1炖3,分布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特别是长年在外的党员,一般一年才回村一次,党的活动基本不能参加,使党组织失去对他们的有效的管理和约束,这些人成了党的工作延伸不到、覆盖不了的盲区。 据我们所驻5个村的支部书记反映,为数不少的党员不积极参加党的活动,不愿尽党员的义务,开会不积极参加,党费要催几次才交。党支部没有有效的办法去管理和约束他们,规定的纪律,对当今的农民党员基本上无法落实。

三、思路与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党建的“大气候”,又要精心培育每一个基层组织的“小环境”,使之形成一个具有不断完善自身功能、充满生机活力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积极探索和改进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和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而基层干部的选拔和管理则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 首先,应进一步更新用人观念,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村干部的选拔中,应改变过去那种由乡镇党委少数几个人凭印象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办法,让农村党员和群众广泛参与村干部的选拔,进一步试行公开竞选、外聘、下派、回请等办法;同时,应大力推广“两推一选”的办法选拔村干部,即先由党员和群众分别推荐,再在党内选举支委成员,这样选人的视野会更开阔,选出的人群众基础会更深厚。在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对应先让拟任党支部书记的人选参加村委会的选举,获得群众承认后,再将其推荐为支书人选,参加党内选举;如果选不上村委主任,说明群众信任程度低,就不宜推荐为村支部书记人选。这样就把党的基层干部置于群众强有力的监督之下,同时,还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其次,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现在有不少基层支部由于管理不规范和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战斗堡垒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有的已相当松散。建议尽快制订下发《农村党支部工作条例》,就农村党支部的地位、职责、任务、选拔和淘汰、表彰和奖励、监督和约束、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等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党支部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避免随意性,从而形成一个进出有序、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 其三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开放”的理念,从机制上确保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所谓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就是农村党员必须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群众利益的代表,不符合这个要求,也就失去了作为党员的条件;所谓“开放”的理念,就是把农村党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始终保持系统内外的良性循环和新陈代谢,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要“循环”进来,不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要“代谢”出去,从而始终保持党组织的代表性和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组织和党员始终保 持着勃勃生机。 (二)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从更高的层面上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三级联创”工作 我省开展的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从强基固本的要求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联”和“实”字上做文章。 所谓“创”,就是县、乡、村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和当前农村党组织建设的现实状况,有的放矢地去“创”。一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农村党组织健康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如严厉惩处对农村和农民吃拿卡要乱收乱罚的各种腐败行为,有效地防止各种非先进的思想文化和落后势力对党的农村阵地的蚕食,排除宗族势力以及其它恶势力对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干扰,改进和完善一些脱离实际的农村政策等;二是创新一种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如在干部选拔上推行竞争上岗和“两推一选”办法,实行村民议事会和党员议事会制度,对村财务实行定期审计,对村干部实行结构工资制等等;三是开创一条符合当今农村实际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如开展“三级联创”、实施“双强工程”等。 所谓“联”,就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基层组织建设仅靠基层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应有力地“联”起来。只不过环节不同,其侧重点也不相同。比如,县、乡党委应侧重于“大气候”的营造,基层支部则应偏重“小环境”的培育。如果把党的基层组织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幺县、乡党委应着力于“树干和根系”的培育,基层支部则应侧重于枝条的修剪和保养,没有发达的根条和粗壮的树干,枝条便养分不足,任你怎幺修剪,也不可能繁茂;反之,如果枝条枯萎,树干便成了“无本之木”,进而整个大树就会枯死。所以在“三级联创”活动中,县、乡党委不能仅停留在检查、评比的层面上,而应着力抓好制度的确立、机制的完善和大气候的营造上,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所谓“实”,就是抓落实、求实效。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程序复杂,任务艰巨,决不是靠填几张表格、刷几条标语、订几项制度、挂几个版面所能完成的,任何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悉心培育、精雕细琢才能取得实实在在 的成效。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村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防止村官腐败,促其奋发向上 农村基层组织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不仅需要外界源源不断地供应养分作为动力来源,同时自身也需要一个完备的免疫系统,以抗御各种疾病的侵袭,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前者,生命体将会停止生长;没有后者,生命体将会在众多疾病侵袭中迅速死亡。我们考察了农村一些涣散软弱甚至跨掉的基层支部,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动力不足(缺乏激励),使一些人无所作为;二是免疫力弱(约束不严),使一些人恣意妄为。因此,加强激励和约束是促使农村基层支部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其次是加强和完善对村干部的约束。对农村党员干部,除继续坚持“”制度,加强教育外,应着力在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监督。一是上级监督。乡镇党委可通过定期审计村财务账目、派员下村倾听村民和党员意见、组织考评等多种手段,把问题发现并解决在萌芽状态,把治理村官腐败的关口前移;二是群众监督。切实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给那些群众信任度低的党员敲响警钟,对完全失去群众信任的党员予以劝退或清除出党,以纯洁组织,提高战斗力;三是内部监督。推行和完善村民议事会和党员议事会制度,重大事项经集体讨论决定,财务支出改革“一支笔”审批制度,实行集体会签制等,避免因个别人权力过分集中形成的诸多弊端。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应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改革和探索中,拓展自己的活动领域和工作渠道,强化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民享有了较高的生产经营自,一部分党组织在生产经营指挥权失落的同时,也失去了引导组织农民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凝聚力和政治影响力减弱,个别甚至陷入单纯的负责“收粮派款、刮宫流产”的尴尬境地。对这种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求得解决。 一是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组织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其它经济合作组织,变过去单纯的指挥为科学的引导, 变管理为服务。通过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把农民的分散生产经营与集体规划结合起来,把家庭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联接 起来,从而取得领导和组织农民的主动权。目前,在我省广大农村,各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量涌现,有的已初具雏型,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通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拓宽自己的活动领域和工作渠道,使党组织在发动和组织群众深化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活动方式。首先,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起以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委员会、社会化服务组 织为依托的农村领导新体制。农村党支部书记可作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候选人,经村民投票选举予以认可;党小组长同样要作为村民小组长候选人,经村民认可后才能担任。从而将以党治村的传统结构融合于村民自治体制之中,使党组织权力化的领导方式取得法律化的力量支持,使党组织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进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其次是适时调整组织设置。应在着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 时,适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拓展党组织的活动领域。如应积极在个体工商户、私营和“三资”企业中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在流动人员多的地方及时建立临时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党的活动融入到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之中,大力运用党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途径和方法。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诸如“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党员责任区”、“党员对口帮扶”、“党员奉献日”等活动,建立各种不同形式的党员活动载体,使党的活动与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长久地保持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