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企业信息化定义精选(九篇)

企业信息化定义

第1篇: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角度;财务会计;定义

在经济与科技的影响下,会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会计定义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财务会计定义还不够明确,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会计定义进行研究,以便正确认识财务会计。

一、国内外对财务会计的定义

首先,从国内角度讲,在不同时期对财务会计有不同认识。如上世纪五十年代认为财务会计就是一种经济核算,能够将经济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现象体现出来。而到了六十年代处财务会计就被认定是一种计量与分析工作,在七十年代时认为人财务会计是通过货币而体现出来的记账行为,主要用于记录各种经济活动与财务收支,以便反映经济发展成果。其次,在国外的研究中,也对财务会计下了多种定义,如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会计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务信息,用于构建经济信息系统,而日本会计学家则认为会计就是通过货币完成资本循环。本文认为,财务会计只是会计的一个分支,涵盖了传统会计技术与计量多种方法,所以,应关注企业,联系市场并为其构建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更要将财务报表确认作为中心环节,且引入其他财务披露信息作为补充,进而做好财务会计工作。

二、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财务会计的定义

要了解财务会计,正确认识财务会计工作,需要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财务会计定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企业

企业是商品的生产者,而是为劳务人员提供工作场所的地方,由于企业的存在,社会经济才得以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所追求的莫过于经济效益,为获得更多利润,企业也需要发行证券,或并购其他企业,在实现了再分配以后进而扩大社会资源。在资源配置中,第一次配置由市场完成,再次配置则由企业完成。企业就是将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再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扩大企业财富。

(二)服务市场

企业发展离不开市场,供需双方通过协商决定交易价格,在交易完成以后,便开始调节市场经济。对于服务市场来说,拥有很多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既可以是卖方又可以是买方,而市场的作用就是为其提供公平竞争平台。由于市场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多个市场,而财务会计所指市场则是资本市场。不受政府干预的市场基本可以定义为有效市场,这样的市场中所带有的会计信息也具有真实性与公开性,这主要是指具有收益性的财务信息。对于所有上市企业来说,都要进入到资本市场中,这就需要有可靠的财务报告作为依据,上市公司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做好财务报告,编制好财务信息。企业要保证配置投资有效,就要注意财务报告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财务交流,并强化市场流动。公开后的财务信息基本可以认定为是公共产品,而没有公开的财务报告则是私人产品。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来讲,其中不仅有市场监管者,还有财务信息鉴定者,同样也包括必要的中介机构。所有市场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要遵守市场既定规则,帮助投资人走出发展困境,并为其指明道路,减少不利风险的影响,这就需要通过传递市场财务信息来实现,利用财务信息促进市场发展。这也是利用财务信息实现市场资本转化的重要措施,更可以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财务信息与信息

对于会计来说,就是将企业经济数据转化为经济信息,作为企业财务会计,就要将企业交易发生活动转变为财务信息活动。对于企业财务信息来说,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能够描述事物特征;第二,阐述事物差异变动情况;第三,展现事物差异性。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与都是随着交易变化而变化。但若将交易数据转变为财务信息,由此而来的经济变化却难以被掌握。对于财务信息来说,提供者为企业,若将其在市场上公开,那么这些财务信息就成为了公共产品,能够被所有信息使用者掌握。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始终将获得经济利润放在首位,所以经常需要发行证券或融资,有时也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方式增强市场占有率,所以,财务信息就会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市场信息,不仅会为市场主体带来利益,还会操控市场,进而为整个市场服务,贡献于所有市场参与者。财务信息存在于整个企业活动中,能够将企业所有的经济行为体现出来,利用财务信息就是将企业活动用货币反映出来,具体来讲就是体现企业财务状况,展现企业现金流量等,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四)经济系统

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系统来说,就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创设经济系统,在该系统中不仅含有企业经济活动,还包括必要的财务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就能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让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来说,一定要保证输出信息真实有效,既不能损害企业利益,又不能让投资者经济利益受损,所以就要做好财务会计工作,保证系统输出精准高效,以便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经济状况。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其次做好财务信息检查,最后接受会计准则审计,且主要与国际权威部门的联系,采用合适的财务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但不能过度迷信权威,毕竟疏忽在所难免,并且要注意与现实的联系。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国内外对财务会计定义的认识并不相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财务会计的认识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财务会计定义,尤其要重视企业、市场在其中的作用,并从财务信息与信息以及经济系统等方面对此展开研究,这样的研究能够加深人们对财务会计定义的印象,只有正确认识财务会计才能更好的构建会计信息标准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作者:仲树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月.财务会计在经济学角度下的定义[J].时代金融,2014,33:188+191

[2]郭勇.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5,04:5-8+4

第2篇: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管拥有双重或者多重身份,他们穿梭在各种项目中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无论在任何一个领域他们都是行家里手,但与此并行的却可能是难以计算的担当与勇气。

在《首席财务官》多年的采访中可以看到,由于财务信息系统的普及,以及ERP、网上银行等工具的普遍应用,信息流与资金流合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企业的财务与信息化工作开始由一人统领。而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财务会计和信息技术是两个专业技术性很强、思考模式大不一样的职业范畴。用财务的脑袋指挥信息化,应该如何应对专业技能的挑战和思维模式的改变?又该如何有效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带着这样的问题,本刊专程访问了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财”)总会计师岳义春的办公室。

就岳义春的财务视角而言,信息化是一个“止,而后方能观;进,而后方能平衡”的系统工程。

开放的心态

“没错,企业的财务会计和信息化工作的确是两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思维方式也相距甚远。但我向来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赋予变化的信息化工作总是能让我兴奋。”岳义春一语道破选择中电财信息化工作的原因。总体说来,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要强一些,国家层面的有法律、条例和部门规章方面的“硬约束”;行业层面有行业标准、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方面的“软要求”;企业层面的有战略规划、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的条条框框。虽然近些年来,新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财会人员可以适度发挥自己的专业判断力,但在企业会计、税务等方面还是管理得比较严格。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财会人员、包括总会计师在内,更多的是要依法、遵规、照章办事,要以谨慎的原则、风险的理念、缜密的思维来开展工作。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则与这样的思维模式有所不同,甚至是对立之处。对此,岳义春表示赞同。他解释,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无论是信息技术的革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迁,还是企业内部的变革,都需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创新。因此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则更需要管理者发散的思维、开拓的理念。谈起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岳义春的解释明显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也更善于扬长避短。中电财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始于2005年,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中电财在岳义春加入之前已经有一位副总在负责主要的财务管理工作,2006年11月岳义春在公司分管信息化工作,对于角色定位,岳义春有自己的理解:信息化首先是管理意识上的改变,即承认信息化的重要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而IT人员则要通过信息技术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的双轮驱动、共同促进,充分发挥咨询和监理单位的优势,共同推进系统开发团队和系统运维团队的工作,实现公司信息系统化工作的目标。

越财务越IT

技术需要管理,而管理需要业务,这一闭环在岳义春的信息化工作道路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坚信,当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那些繁琐的财务流程都将得到合理、有效的规范梳理。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国家电网公司陆续出台了以信息化支撑和加强资金集约化管理的战略意图和实施方案。中电财作为连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和商业银行体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运作的重要载体,对公司应对海量数据运算、过程监控、信息的智能化挖掘、系统的应变能力和系统的深化应用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此岳义春所在的中电财也一直保持在使用先进解决方案的同时坚持自主开发。目前中电财华东公司已有一套成熟的银财接口系统作为试点投入使用,并逐步向集团推广。

“资金管理上升到集团层面遇到的问题会更多。”岳义春提示,“集团公司集中管理的要求和下级单位资金分散占用现实的矛盾,已成为集团资金管理的重要问题。一是缺乏规范的账户体系,导致多头开户、资金管理失控;二是资金沉淀严重,无法形成集团资金池,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调查中发现,资金结算的传统模式是将结算工作由手工完成,每个财务人员面对厚达十几、二十厘米高的账户手工结算。或是使用不同银行的网银系统,分散结算。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资金结算效率低;对资金管理无法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对此,中电财的做法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所有账户在企业集团层面进行集中管理。岳义春说:“每个单位开了多少账户,每个账户的各种信息及记录都要在系统中一目了然。”具体分析起来,他认为在结算管理上,通过建立统一的网银支付系统,让国网内网通过一个系统就可以连接多家商业银行:一次登录、一个安全证书,实现对多家银行的转账支付业务。提供集团化的资金支持流程管理和资金支付安全控制;实现与账户监控、现金预算的联动,帮助集团企业实现安全支付和资金优化配置。”在中电财的资金管理解决方案中,总体内容包括一个平台、两个接口和四项服务。一个平台即电子交易平台;两个接口即与国网公司财务系统接口及中国电财业务运营系统接口;四项服务即账户管理、结算管理、现金预算和融资管理服务。

与此同时,当企业完成信息化之后,就开始大量产生业务数据,然而海量的业务数据很少能够得到更为智能化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对业务改善产生更为直接的帮助。岳义春说:“这是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正在研究的课题。通过数据梳理,中电财目前的非结构化数据远远多于结构化数据。面对这些不能够利用ERP解决的数据,如何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管理并挖掘它们的深层作用,成为金融行业数据管理的要点。”换句话说,在金融业,谁能够利用信息化实现主营业务的有效支撑,谁就为企业间接创造了价值。目前中电财已在内部成立了专项课题研究小组,岳义春任组长,针对上述问题,就数据平台及分析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行动规划、实施路径和措施保障。

随着“中国萨班斯法案”的日渐完善,必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内控也早已从懵懂的理解进入到实操阶段。对此岳义春表示,中电财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遵循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是必不可少的。伴随企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逐步提高,公司通过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建立了较完备的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风险导向型的内控管理机制,在公司信息化系统中专门开发了风险管理模块以及通用的审计系统,经济法律系统和纪检监察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对公司的主营业务和管理范畴的在线监控,但目前还缺乏系统性,深度还不够。

享受磨炼

一专多能也好,身兼数职也罢。多面手是企业的稀缺资源,自然倍受重视。而与此同时,多面手们掌握多种技能的个中甘苦也只有他们才最清楚。

“中电财公司目前没有明文设置CIO岗位,一切有关信息化的工作都是我在主持。虽然很多人认为本土企业对于信息的重视程度依然有待提高,但在我看来,企业信息化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作为一名从事财务工作20年的会计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并协助公司总经理分管公司的信息化工作,感到非常荣幸。”岳义春坚定地这样评价信息化工作。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在《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发表的《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文中,就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打造“四个支撑”的其中之一,就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刘司长指出:“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也是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瓶颈,培养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已是当务之急。”可见,信息化对于财务工作的渗透已经逐步加深,作为金融行业,离开信息化就是寸步难行。岳义春还向记者透露,由于意识到企业缺乏具有复合型技能的高级管理者。目前,他正在攻读信息管理方面的管理学博士学位,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并希望能在信息化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岳义春看来,信息化的管理科学就是要在不断地变化与进取中寻求平衡:寻求业务与系统的平衡;寻求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的平衡。

信息化的深层影响

第3篇: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企业信息化定义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学者最早提出了“信息化”一词,并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信息词汇,即“Informationaliza-tion”,其本意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与共享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从信息化的概念衍生出来的,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不同的学者都结合自己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乌家培老师给出的定义是“企业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各项活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最终能够对企业经济效益起到提升作用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高俊书学者则认为,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应用,从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过程。国内的其他学者也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了各自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这些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指出,企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相关业务活动的效率与水平,进而为提升企业的绩效做出相应贡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各个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都不甘落后,纷纷制定相应政策推动经济信息化建设。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好坏对国民经济信息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有的企业都希望通过进行信息化建设来对以往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业务处理方式做出改变,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提升企业的绩效,使得企业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辅助管理决策。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

企业信息化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企业也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也是逐步进行开展的,不同的企业、单位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个别的企业其信息化开展得比较好,而有些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展得可能就比较差,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信息化开展情况,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无非就是买几台电脑,简单地把手工业务结合计算机进行处理,这样就算企业信息化了,可实际上,这根本谈不上是企业信息化,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就可以看出,这样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作用的本意。第二,对企业信息化所需投入认识不够明确、清楚。众所周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长期进行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与企业很多方面息息相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及相关业务需求不断地进行投入,而且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更多回报的。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投入就会产生所需的效益,由于这样的错误认知,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资金预算没有充分的考虑,导致预算不足,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或终止,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够全面,亦不完整。第三,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整体部署和规划。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开展的过程中采用平铺的方式进行,不管企业实际情况,所有的部门一同展开,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资金流动,也对企业的生产业务活动产生影响,开展得不好甚至会导致企业因资金链条出现断裂而倒闭。第四,过于夸大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自从企业信息化概念出现以来,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其重要作用,对其非常重视,专门组织人力、物力从事信息化建设,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果过分地相信甚至夸大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可逆的负面效应。要知道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永远是一个辅助手段,能够为企业的各项建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建设得好也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但如果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相比,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比较典型的代表企业是黑龙江省富裕斯达造纸厂,作为全国信息化行业的标兵单位,其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展得非常好,仅企业自身研发的软件信息系统就有1000多个,可是在2007年被山东晨鸣集团收购,后又由于产能较小,产品竞争力不足而被抛弃。第五,对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没有充分的认识。据有关文献统计,多数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没有十分明确的认知,大多不清楚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不是很清楚,这对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为不利,企业不能够针对弱项加以改进,就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合理开展。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对策建议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让企业信息化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动力,而非掣肘,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尽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针对上述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强化对企业信息化概念的理解,确定企业信息化各项工作内容。企业的中、高领导层首先要对企业信息化概念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了解并掌握其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与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并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提升企业的效益,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使用企业相关信息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手工工作自动化。第二,熟知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充分估计企业信息化相关投入额度与进程安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建设投入是一个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企业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做好充分地规划,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不会因为预算不足的问题而导致信息化建设活动停滞,进而影响到企业后续的发展。第三,合理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分阶段、分步骤展开的,不能所有的部门一同开展,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业务处理量大、业务处理时效性强的部门率先展开,同时应不断总结经验,为后面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如应先在财务部门运用信息系统辅助日常工作,之后在生产、加工、仓储部门逐步展开,企业按照既定的建设规划开展,就能够有效避免资金投入分散、不便于管理等问题。第四,加强对企业信息化作用的认知。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应从实际的角度来认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展得比较好是能够为企业增光添彩的,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形象,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相应的间接效益;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其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只关心你的产品和服务,而不会关心你企业信息化开展得如何,所以企业信息化永远是辅助手段。第五,对企业信息化开展综合评价,了解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真实水平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发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要进行信息化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简便性、定量与定性结合等原则进行设计。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应尽量选取能够抓住企业信息化水平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最有代表性的相应指标;系统性原则是将把能够影响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诸多因素从系统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设计,这个系统包含了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诸多合理要素,应是完整的,不能只看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对信息化水平有影响的要素,应包含企业自身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水平、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等等。系统性的原则是要把这些诸多要素综合反映,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评价,这样才能从客观的角度,相对全面地评估出企业信息化的真实水平;可行性原则是指在设置指标的时候,要对设计的各项指标表示的含义清晰具体,反映的数据应具有可靠性,避免因文字理解出现歧义现象,同时对于指标的数量设置要加以考虑,数量要适当,各个指标之间尽量避免交叉,因为一旦交叉就会产生冗余信息,加大了某一方面的权重,影响到评估的准确程度;可比性是指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该是普遍适用的,A企业适用,B企业也要适用,指标涉及的各项经济内容、时空范围以及计算的方法都应该是可比的,这就方便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对比,找出差距与不足,对企业在同行业、同地区的状况有清楚地认识;简便性是指指标的设置数量不宜过多,能很好地测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即可;定性和定量结合是因为企业信息化水平这一概念其本身就非常抽象,在有些时刻需要考量的内容往往不能数字化体现,因此,在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识别和开展综合评价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到能够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指标。有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后,我们就可以来确定企业各指标的具体情况,然后进行评价方法的选取。当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如主成分分析方法、因子评价方法、功效系数法、AHP、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模糊综合评价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能够对各指标情况借鉴专家进行打分,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归类判断,使得企业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同时也能够根据评价的具体过程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未来应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每个企业都很重要,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比较有效的手段。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同时需要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对企业信息化的水平有清楚的认知,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以及更长的时间内,企业还需要就信息化建设做哪些工作,应如何开展等等。文中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是很多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开展过程当中经常能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并不是全部内容,提出的解决对策建议也仅仅是针对问题而言,在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够为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或有信息化建设想法的企业提供一定借鉴,使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少走些弯路,希望所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都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贡献企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俊书.浅议企业信息化[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8(3):23-24

[2]茹文.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方略及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学院,2003.

第4篇: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关键词:虚拟企业 组织机制 信息化模式

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技术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虚拟企业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力量。虚拟企业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出现的新的企业联盟模式,在虚拟企业链中,企业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就没有虚拟企业,本文重点研究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及信息化问题。

对虚拟企业内涵的界定

目前理论界并没有对虚拟企业的定义进行明确界定,专家学者们对虚拟企业的定义也并不一致。根据目前已有的参考文献可以把虚拟企业的内涵归为以下三大类:

网络型虚拟企业

从信息网络的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即企业组织无形化,指通过信息网络加以联结的企业组织,如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通过网络将全球业务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网络管理,企业边界变得模糊。其他如网上商店、网上虚拟办公室等都为虚拟企业。

该定义基本上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针对传统条件与现代信息技术下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提出的,该定义中的虚拟企业,一般是针对原来单个企业的,并不是针对企业联盟,本文中讨论的虚拟企业不是这个内涵。

企业整合型虚拟企业

企业整合型虚拟企业是面向产品经营过程的一种动态组织结构和企业群体集成方式。其含义是指企业群体为了赢得某一机遇性市场竞争 ,把某一复杂产品迅速开发生产出来并推向市场,由不同企业按照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 ,快速组成一个单一的临时性的经营实体 ,从而迅速抓住市场机遇。

企业整合型虚拟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该虚拟企业对外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其实质是各企业之间根据现代企业制度重新进行资源配置。由于组建虚拟企业需要极大的灵活性,而这种类型的虚拟企业组建非常复杂,目前在我国还不大可能成为主流的模式,因此我们这种类型的虚拟企业归结到传统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整合,因此,这也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范围。

企业合作型虚拟企业

从组织的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组成的临时性网络组织。在合作过程中各成员彼此互不干涉,且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当预期目标达到之后,此组织即将解体。

本定义中的虚拟企业的内涵是指由多个实体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组成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却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企业(当然也可以是自然人),各企业是独立的法人,一般由盟主企业牵头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最终产品为纽带的合同和信誉关系,体现为一种契约关系、利益关系,各成员的隶属关系、法人地位,原有债权、债务不变。

此外,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虚拟企业一旦完成了使命,比如所承接的产品或项目完成 ,虚拟企业即自行解体,企业链破裂,各企业仍然回到各自的经营轨道,原来各企业的人员立即归位。企业合作型虚拟企业组建简单,机制灵活,反应快速,是我国虚拟企业的主要模式,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我国虚拟企业组织形式分析

生产完全外包模式

生产完全外包是分工整合模式下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外包本质是以外加工方式充分利用公司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盟主企业将生产外包给其他厂商,自己集中资源重点构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如设计、市场开拓等。

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组成的价值增值链,供应链意味着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供应链是围绕盟主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战略联盟模式

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当几家公司拥有不同的关键技术和资源而彼此的市场互不矛盾时,就可以采用战略联盟的形式相互交换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实现资源(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的共享和风险与成本的共担,以获得预期的经济绩效。采用战略联盟模式还有利于取得垄断优势,赚取垄断利润。

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也称为经营模式特许或特许连锁。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造就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针对市场的快速反应需要企业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整合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在特许经营的运作过程中,特许方和被特许方的核心能力也不断地得以加强。

技术联盟模式

网络经济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活动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以其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不可能长期保持某种产品的技术优势,也不可能长期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最优生产技术。因此,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在竞争中纷纷开始寻求自己的技术伙伴,建立起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共享信息资源,实现技术优势互补,以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型虚拟企业颇具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它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转换、调整、优化,产生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从而形成的现代农业的产业系统。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特色的虚拟企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产业化经营型虚拟企业有以下两种主要实现方式。

最典型的形式是由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保证原来的供应,与生产基地和农户达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固定协作关系。另一种形式是由商贸企业起龙头作用,商贸企业重点营造其销售渠道,组织和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形成种植业或养畜业一体化的生产体系。

虚拟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

信息共享的困难性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共享的主要障碍并非来自技术层面,而更多意义上来自于管理层面上的一些问题,如涉及虚拟企业的“多利益主体”特性,伙伴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伙伴关系管理问题等。这些管理层面上的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则根本无从谈起虚拟企业的信息共享。再如虚拟企业中的风险控制问题,虚拟企业运作模式蕴含着大量风险,这些风险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到虚拟企业成败。

组织的松散性

虚拟企业是一种网络式的松散组织,其内部存在着市场与行政的双重机制,因此对于单一企业来说,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很容易形成独特的个性,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融合短期内很难作到,成员各方的利益与冲突不能以行政命令来解决,客观上要求合作各方既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必须建立并运行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

信任的不彻底性

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对未来行为的承诺,这种承诺可以公开规定,也可达成默契。在各方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担心由于将企业机密暴露给对方,导致自身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因而为了保守各自的商业秘密,防止不法竞争者以合作的名义窃取技术和商业情报,会采取一些保护和防范措施。同时又希望对方能毫无保留地进行合作,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益。这样导致企业最终从自身利益出发,有保留地进行合作,导致伙伴间的信任与亲密程度降低,降低结盟的效果。

信息系统的多样性

虚拟企业一般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一旦组建虚拟企业,要组建跨虚拟企业之间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非常困难,除了标准问题、数据接口问题、数据冗余问题等技术因素外,更有企业之间的管理和协调问题,这已经超越了技术的范畴,而且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很难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在现阶段情况下,我国虚拟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立足虚拟企业链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各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实施信息化的时机尚不成熟。

虚拟企业信息化模式分析

以盟主企业为核心的多信息化模式

以盟主企业为核心,以虚拟企业链上各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系统为基础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的方式是盟主企业采用INTRANET+EXTRANET结构,将虚拟企业链上的各企业整合在一起,盟主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一般是大型的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因为盟主企业的产品一般是面向最终消费者的。而其他相关企业,则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营造自己的信息系统,如专门生产配套件的可以以构建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为 基础,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等等。

如果盟主企业颇具实力,而虚拟企业链的的其他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业务单一,则可以考虑以盟主企业构建信息化系统为依托,其他企业除了自建必要的专有系统外(办公、财务等),没有必要构建专门的业务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全部由盟主企业提供,最典型的应用是特许经营模式。盟主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可以是大而全的,而加盟企业的业务系统可以原样照搬,既节省了开支,又使整个系统高度集成。

办公自动化型信息系统模式

对于以技术开发合作的虚拟企业,要根据其合作方式来构建信息系统。合作开发型虚拟企业的合作方式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是相关开发人员集中到某个企业或某个地点进行开发;二是人员在各自单位,采用互联网虚拟办公室进行工作。对于前者,则完全可以利用某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知识管理系统、CAD等进行工作,当然,也可以单独构建一套相应的系统。对于后者,可以采用各自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接的方式进行工作,因为合作开发型虚拟企业之间交换的信息主要以文字、图表等数据为主,而没有太多的数字,企业各自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等完全能够胜任。

第5篇: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建筑领域;重要性

一、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化需求问题。由于在初始阶段,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往往不仅不能直接显现,并且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在许多企业里,它就成了“软需求”。特别是在现阶段,传统管理模式还有效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往往会成为一项“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还有的企业将其视作一项单纯技术工作,让少数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闭门造车、听其自然。

(二)对信息化理解存在误区。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主要是用来打字、算工资。虽然很多企业逐步开始了办公自动化(即OA系统)的进程。问题是,一些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一是应用面不广,真正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建筑施工辅助管理的仅仅是一些重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法、实力比较雄厚的施工企业,或者说,仅仅是这些单位的某些部门在用。其次是应用深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停留在肤浅的日常工作文件数字化的层面上。再者就是应用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集成优势进行信息交流,忽略了信息技术互动性带来的管理效应。

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单位、部门、条线之间各自为阵,形成“信息孤岛”林立。据了解,仅在一个建筑企业中,使用的各种管理软件不下数十种。这些软件之间缺乏集成和沟通,一是重复开发、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②信息定义彼此独立。信息定义与采集过程彼此独立,信息的一致性无法保证,造成数据失真。③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原本集成连贯的企业完整流程被分割开来,一方数据库的变化无法触发另一方同步变化,管理层看到的永远是业务流程中不完整的部分。这些使得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实现电子商务、远程管理、决策支持成为空谈。

二、在建筑企业中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从企业自身管理角度来看可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现代手段实现人力、资金、物料、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配置和协调,使信息技术与管理业务流程相互整合,使信息网络成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从而加快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对建筑企业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建筑企业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对企业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进行有效的监控,不论是项目的进度、合同履行的程度,还是项目中人、机、料的使用成本,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时的监督。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能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地域管理。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种跨组织、跨地域协作、沟通困难等问题。尤其自中铁建设集团实施区域管理以来,我们更需要利用快速、实时、高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系统,全面满足办公需求,提高业务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跨区域管理成本。对于项目遍布世界各地的我们而言,采用项目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将更有利于实现全球业务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三、信息化建设对施工项目的影响

(一)能适应施工项目管理对信息量的需求,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建筑企业管理的粗放型导致长期不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逐步形成了依靠经验的管理。随着企业施工项目数量的增加,施工中涉及的数据也变得越来越多,如果采用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不仅数据传输速度慢,传输流程长,并且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也存在很大的失真风险。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能保证工作量不增加,而且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并使高层次数据分析――如数据挖掘,成为可能。

(二)能对成本进行全面控制。通过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建立全面预算机制,缩短预算周期,同时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做到质量有依据、消耗有定额、管理有规范。

四、对总体整合的影响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在管理水平、项目管理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以外,从企业总体整合能力方面看,信息技术能够形成企业的超强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发展。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建筑企业的施工、财务、材料采购、劳资等内容整合、提炼升华,能够将总部、专业分(子)公司、项目部的三级管理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五、应对措施

(一)领导重视。重视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首要保证。建筑企业信息化首先要从强化企业的“一把手”意识入手,使其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态度坚定,把信息化当成是一件关系企业未来出路的重大问题来对待。信息化只有在总经理的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得以实现。另外,在强化领导者信息化意识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强化和统一企业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的思想认识。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程,只有人人重视信息化,相信企业 信息化将为他们带来的益处,才能把信息化建设的被动行为转为主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深层次的业务处理。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现状以及实力状况选择最能满足自己当前需求的软件,并且在应用过程中针对建筑行 业特点进行核心业务处理,例如分析项目部成本管控及风险管控,使信息化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为企业所用。同时在信息化实施时要分步分项,切不可操之过急,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三)平衡利益。任何企业的信息化实施都是对当前企业各层级利益的重新调整。增加企业内部的信息透明、对称性和流程再造都是进一步对各方权利的上缴即信息就是权利。要达到平衡,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双向思维,即从管控和支撑两个方面同时着手。既要能为企业总部实行资金风险、成本管控起到好的作用,也能为项目部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量减少和利润提高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甚至后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原因很简单,项目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若项目利润高了,管控矛盾会大幅减小,同时顺理成章完成了企业总部对项目的管控,此乃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培养属于自己团队的专业人才。企业在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后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使用不当、系统出现故障等。问题的出现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出现巨大的损失。所以应该拥有一个自己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为节省人才成本,企业也以在内部发掘一些功底强的员工,实施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达到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这样,既解决了长期依赖外部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6篇: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为什么削减成本的刀总是首先砍向IT?为什么会有人说:CIO = Career is over?为什么失败的质疑总是伴随着信息化项目?到底信息化是只能锦上添花?还是也能雪中送炭?

对于所有这些疑问的分析讨论,我觉得有必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那就是对企业信息化的价值的分析。搞清楚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要谈论企业信息化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在英语中是没有“信息化”这个词汇的,比较相近的词应该是“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化这个词汇更多的带有中国特色。在国内,对于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

企业信息化:企业以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一解)“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发展程度看,分为三个层面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电子商务。(二解)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要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加紧推进。

从以上的几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是手段,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目标。因此企业信息化的价值讨论也不可能离开这几个方面。

在讨论企业信息化价值之前,我觉得还有必要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从定义上看,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手段,但不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信息技术只是工具之一,而且也不是唯一的工具。

另外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我们采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但是并不表示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充分条件。这只能是一个必要条件。

说一句题外话,从定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出IT经理和CIO的区别:IT经理主要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CIO更关注如何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为我们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提供了一种手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管理是根本,信息技术是手段。

企业信息化的价值

下面,我们从信息技术和信息两方面来具体分析企业信息化的价值。

1、信息技术的价值

首先,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之一。通俗点说,信息技术对企业而言就是一个工具。工具的价值如何才能体现呢?我想,工具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产生价值。就像我们买了一辆车,如果一直停在车库里面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为我们的出行带来方便才能发挥车的价值。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价值体现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

其次,我们知道,工具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是否选择了合适的工具。还拿车来举例,如果我们买车是为了运货,那我们首选货车,如果我们是为了接送客户,那我们首选轿车,我想很少会有人做出相反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

最后,要充分发挥工具的价值还在于我们是否有效使用了工具。还拿车来举例,我们买了车之后,如果没有规范的用车制度,没有合格的司机,没有定期保养,车的正常使用率和寿命就会大大降低。,对信息技术而言,企业自身能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决定了信息技术所产生的价值大小。

2、信息对企业的价值

下面我们再看看信息对企业的价值。通俗一点讲,也就是:什么样的信息对企业而言是有用的信息。

我想大家都不会否认,对企业而言,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须是正确的信息。错误的信息只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那么对企业信息化而言,如何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呢?这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保证进入信息系统的信息是正确的;其次,我们要保证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是正确的。

其次,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必须是及时的。只有新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传递,企业才能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领先一步。

那么对企业信息化而言,如何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呢?这也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保证信息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其次,我们要保证信息系统各个环节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是及时的。

还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必须是完整的。片面的信息只能导致决策的偏差甚至错误,只有完整的信息才能让企业对相关信息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做出正确的决策。

那么对企业信息化而言,如何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呢?这也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信息系统要完整保存所有的原始信息,其次信息系统要在信息加工、传递的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对企业的价值,我们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信息能够准确、及时进入信息系统;另一方面是信息在信息系统中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传递、加工、存储和展现。这两个方面与人和业务流程是密不可分的。

信息的录入、加工、传递、展现、利用等都与人密不可分。人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效利用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企业中的人是决定企业信息化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

其次,企业相关的信息如何进行获得、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是由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决定的。我们知道,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为企业的业务战略服务的,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等的限制,这必然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提出调整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业务流程与企业战略间的匹配程度是决定企业信息化价值的核心因素。

结语

从我个人的理解,随着整个社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信息技术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已经从打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逐步成为企业进入某些特定市场的门槛。因此,我更愿意将信息系统看成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我觉得这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真正价值所在。作为基础设施,就离不开最初的设计规划,建设。这一部分工作决定了基础设施的直接价值和绝大部分的潜在价值。而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绝不等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信息系统的运维)是能否发挥潜在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7篇: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进入21世纪,我国企业已逐步进入信息化的环境,现行的财务监控系统已远远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的需求。而财务监控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企业必须建立新的财务监控机制和财务监控系统。

一、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涵义和意义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

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不等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也不同于自动化系统。传统的自动化设备由物质能源驱动,通电(或加油)即可运行,而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以制造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为基础来控制制造系统各个部分协调运作,从而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因此,CIMS仅靠电能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它必须靠另外一种无形能源――信息。信息既是信息化系统的能量,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处理对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只是信息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信息网络建设的任务之一。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发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条不紊;(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生产用材料,降低生产成本;(4)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和有效的利用;(5)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信息化下财务监控要素的变化

1.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目标

财务监控总是针对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言,现在流行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仅考虑传统模式的经济实体所需要的财务目标,而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和虚拟营运的业务比较普及。虚拟企业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临时联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和办公地点,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有联系的业务组成,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或者业务的发展不断调整其成员公司,因此它的财务目标是多个联盟企业目标的协调整合。所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对象

传统上一般将现金流作为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的需求选择越来越多,企业的供应链是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和选择为中心的。当购买者做出选择时,企业应敏捷地对这些选择做出反应。这种交易的主流是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谁先掌握客户的新信息,动作最快,谁就会建立起市场竞争的优势。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

(三)信息化对财务监控实务的影响

1.对财务信息提供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是滞后的,所提供的信息是按财务的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而形成的传统财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管理已经延伸到其他有关联的企业,要求财务提供网络财务信息,需要联盟企业适时提供部分共享数据,公司理财需要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财务和经营策略。传统财务监控注重于企业内部的事后财务监控。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从事后监控转向适时连续监控(即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实现对企业的重大业务实时连续财务监控与网络预算集成,以取得及时的控制反馈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2.对财务预算及其监控的影响

财务预算是财务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财务预算工作利用的数据和计算工具都比较简单,财务预算大部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局部的测算。由于预算工具落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导致编制的预算难以用于实际监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财务预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是财务预算的数据处理,其加工速度比传统手工编制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所收集的基础数据方便又快捷,并能与财务部门、相关各业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预算数据达到共享、协调和及时利用。

3.对日常财务监控的影响

企业日常财务监控的重点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监控。在信息化条件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都可减至最适量,比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减少好多倍,而且可以达到某种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营运资金,同时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标准必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4.对财务风险管理和监控的影响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所考虑的投资风险,不仅是传统的市场风险和企业个性风险(投资者在作投资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两个难点,即风险和收益),而且要考虑企业所在价值链的风险和有关共享信息的风险。

(四)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1.信息化给财务人员带来的挑战

(1)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财务监控。无纸化交易和无纸化数据避免了对数据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处理,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财务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速了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无纸交易的财务确认和内部控制等等。

(2)内部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化网络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方便,使企业各管理阶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层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损失,减轻了人工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负担。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观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不应单纯地接受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来解决信息化的财务监控问题,而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财务监控环境变化的需要,树立新观念。

(1)信息价值观。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利用信息,既可直接创造财富,也可以间接创造财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利用是财务的一种主要职能。在信息化的企业中,数据非常丰富多彩和复杂,人们必须要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决策有用的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和决策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在财务监控中的价值。

(2)流程再造观。传统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在职能和等级基础上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1990年系统地阐述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思想,强调企业在组织引入IT之前,首先应当保证流程正确无误。在目前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系统成功的企业实例中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建立ERP网络管理系统,不是一个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重新改造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的变革决策问题。

二、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

适时财务监控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提供的适时财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地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消除无效益的资金占用,并适时地为业务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指财务管理者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资源,对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率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流的综合网络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一)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快速反应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它必须对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去,许多企业凭经验、感觉所建立的传统财务监控机制往往给企业决策造成许多失误。在企业信息网络化和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建立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才能对企业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捷的信息反馈,及时采取纠错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不同管理层级所需的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同时应用网络技术自动向财务监控者提供实时的监控预警报告,可以帮助财务监控者顺利实施财务监控。在网络化系统中不是对所有活动都采用适时监控,通常都是根据业务和需要控制的重点程度,恰当地分配和设置控制点,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集成性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不是独立的运作系统,必须是一个与企业的其他系统(销售业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系统)融合为一体的集成性系统。

三、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

价值流是计算机网络化下企业财务监控新的业务流程,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建立一套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必须抓好两项关键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集成化的价值流数据库

要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必须将企业的业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集成于一个价值流数据库。实施的关键在于传统职能部门的分割。原来的数据库基础是按职能部门来组织建立的,现在为了管理创新采用价值流数据库集成技术,需要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转换,并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的新数据全部按价值流管理的需要进行收集,促使财务系统具备价值流业务信息和监控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价值流数据库的集成。

(二)构建网络财务系统的价值流责任单元

第8篇: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时下,我国企业邮箱市场功能同质化、创新乏力的恶性循环等行业乱象层出不穷。正是如此,国内企业邮箱领域在基于客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期待真正实现创新的突破。日前,国内企业邮箱“第一品牌”263企业邮箱推出的G+企业邮箱新品,在注重企业信息管理和企业属性回归上,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品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信息的管理与控制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时下,我国市场上现有的企业邮箱产品对“企业属性”的体现并不充分。如何实现对企业信息的可管理?企业邮箱如何满足这一需求,真正体现企业属性?263网络通信总裁芦兵给出了答案。

趋势——信息管理需求

企业邮箱作为企业通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已经渗透到企业运转的每个角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企业邮箱自身也从20M空间的尴尬局面,发展到无限量;从几乎没有任何增值功能,发展到越来越具备企业属性……在企业邮箱演绎的产品形态中,闪现更多的是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专业服务商对企邮产品的不懈创新。

263网络通信总裁芦兵表示:“企业邮箱,是企业信息传递的最基础应用,企业自身对信息传递拥有自主的操控权应该得到最大的体现。信息管理,既是用户的需求趋势,也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对于“企业邮箱”的理解,尚停留在以企业域名作为后缀的域名邮箱时代。其实,时至今日,企业邮箱早已不仅仅是企业域名后缀、网管可以随时删除或关闭的域名邮箱,在实现企业自身可管理性能的征途上,企业邮箱进行着革命性发展,已不只是停留在模仿性创新与概念性炒作的阶段。

反观263企业邮箱的发展之路,正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创新,引领企业邮箱一个又一个新的航标。在保障邮箱自身性能安全稳定、反垃圾邮件、全球畅邮的基础上,263相继为企业邮箱添加大附件、邮件传真、邮件归档、日志统计、企业通讯录等增值功能。2010年,针对证券业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又特别推出融资融券定制化Webmail业务,在满足企业通信定制化需求的同时,也让企业邮箱可管理走向了新的高度。而如今263 G+企业邮箱的推出,则彻底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企业邮箱的狭义理解,使企业邮箱对通信管理发挥的标杆示范性作用到达了巅峰。

管理——企业通信内核

企业邮箱,顾名思义是专供企业办公使用的邮箱,其企业管理属性是区别于其它邮箱所独有的特征。然而一直以来,企业邮箱的管理属性并没有得到更好的体现。芦兵指出,此次263G+企业邮箱的推出正是基于企业邮箱在企业属性上的管理需求,让企业邮箱向企业属性回归。“多域绑定”、“邮件删除”、“日志统计”等功能上均充分考虑了企业信息管理的需求,帮助企业充分整合内部资源、提高办公效率,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度。

“以往,集团下属的几个分公司的通讯录无法共享,邮件发送不同分公司时要挨个翻通讯录,非常麻烦,而且容易出错。”一家贸易集团总公司采购经理陈先生谈到使用有“多域管理”功能的邮箱时说道:“有了多域管理功能,可以灵活建立各个域之间的信任管理,集团各分公司通讯录实现共享,给分公司发邮件至少能节约30分钟。”另外,263G+企业邮箱的“多域绑定”功能,还可以使邮箱管理员自助完成多域名绑定,在域名发生变化时也可以支持别名域邮箱的收信和发信。

“域内邮件删除”功能也是能体现企业属性的功能之一,管理员在域内发现误发的邮件,可及时对误发邮件删除,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错发邮件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能进行域内邮件删除则可以弥补错发邮件的过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陈先生深有感触。“此外,企业邮箱留痕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最重要一环。通过日志统计,可以对公司邮件往来以及操作,一清二楚,最大程度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

回归了企业属性的企业邮箱,不仅成为企业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利器,更是对企业邮箱行业标准的重新定义,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时代。正如芦兵所说:“企业邮箱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通信工具,除了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之外,企业更多需要的还是管理功能。”现代化的通信方式改变着企业运营方式,高效率、可管理的信息化,对日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第9篇:企业信息化定义范文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多业务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具体的业务操作部门和人员,还包括各层管理者,同时还需要信息化部门负责正常运转。信息化能够正常实施需要各方面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要规范各部门职责和岗位,制定相关人员明确的角色分工和职责定位。彻底解决部门职责不清、工作时相互推诿等问题。只有这样,信息化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模块和工作流程才能找到正确的主要负责和具体操作部门和人员,信息化系统所依托的业务数据才能够正确无误的传递上来。没有及时、准确和一致的数据支撑的信息系统只能是空架子。此外,还要要求各业务部门、人员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转变思想和工作方式,主动使用信息化系统完成工作。信息化原则中强调“应用为王”,系统重在使用。各级部门和人员要抛弃一些抵触情绪,将信息化系统的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主动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系统,并结合实际业务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信息化的持续进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人才匮乏现象,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懂技术、重规范、思路清晰、沟通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突出的人才比较缺乏。大部分企业针对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也在展开人才培养。据《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调研统计,大多数企业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占68.9%,其中85.7%的企业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其余14.3%企业采用外部培训方式。通过调研发现,6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高校;50.0%的企业对信息化人员自行培训;1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中专;21.0%的企业信息化人员由其他单位引进。其中,特级资质企业的专职在岗人数最多,硕士学历职工占比,本科学历职工占比,配置信息化专职人员的项目占比均为最高。可见,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对信息部门人员专业知识及能力具有一定要求。特级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开展信息化时间较早,因此,人员配备情况也在企业中表现最好。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普及信息化知识,有部分企业甚至聘请外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与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

2标准化支撑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需要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为支撑,信息化系统也需要企业标准化的数据。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标准化和企业信息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是管理制度标准化和管理流程标准化。从管理制度标准化来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岗位职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信息化制度标准化。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推广,也需要标准的制度和体系的保障,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持续、安全地运行。同时,为保证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建立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即要普及信息化知识,又要将各部门人员对系统的应用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关于管理流程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一个是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流程表示企业一个完整业务过程,包括前后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同信息之间的流转。业务流程标准化是对企业管理层面的规范。而工作流程是具体工作的办理顺序,体现在系统中就是一些审批流程。信息化归根到底就是对数据的处理,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将离散的数据通过采集、保存、传递、共享、分析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知识,而作为知识资源又可以指导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为决策服务。而目前企业的信息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格式根本不统一,数据之间缺乏必要的勾稽核对关系,部分信息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造成数据重复、冗余、不一致,严重时可能导出决策层做出错误的判断。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保障,构筑信息化管理的牢固基础。据调研显示,66.3%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62.3%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59.5%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49.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44.4%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采购管理制度;42.9%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38.1%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33.7%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相关技术资料管理制度;30.2%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制度;29.0%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1.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其他信息化管理制度。可见,绝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以及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约半数企业对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建设制度比较完善,具备较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数据采集管理以及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被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下一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制度制定时应得到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标准化需要首先建立信息标准体系,体系包含一系列的信息标准文件,例如:数据分类标准、数据定义字典、数据标准名称和数据编码标准等,这些数据标准首先统一了不同的业务数据模型,是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标准体系内容涉及企业管理所有业务领域,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工程、合同、客商、材料设备等。针对具体业务应用的数据元,标准体系要求统一分类、统一名称、统一定义、统一编码、统一属性、统一值域。规范企业信息标准化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第一是兼容性,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要充分考虑企业业务中原有数据标准,保持信息化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的一致性。第二是标准性,保持编码唯一性和“无二义性”,符合数据元标准体系中数据定义和属性定义的原则。第三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信息膨胀,在设计编码的时候给予充分扩展空间。第四是可操作性,数据编码与将来的系统实施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实施的需要,编码的具体工作可以提前于系统实施。第五是统一性,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体系进行。第六就是建立信息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人员配备,以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标准、更新等制度建设。

3组织体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