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基础会计习题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会计习题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会计习题集

第1篇: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一、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材整合与专业课程衔接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据,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但在当前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教材编写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未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课程之间的缺乏联系,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基础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全面发挥基础会计教师的教研经验优势以及教学理论优势,立足于实际,加强对中职基础会计教材建设的探讨,强化教材知识整合与专业课程之间渗透与衔接,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方案,制定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当前的中职基础会计教材中,虽然设置了大量的基础会计习题、例题,却不够丰满立体,缺乏完整性,加之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够,无法实现各经济业务之间的有机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无法通过相应的账务充分反映出来。针对此类问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保障有充分的教研时间,并通过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组织基础会计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意见,共同探讨教材与课程整合方案。如合理调整中职基础会计教材顺序,将债权发生制以及资产计价等内容置于会计报告教育内容之后,并结合实际,积极补充关于所有者权益经济有业务等教学内容。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基础会计理论上的逻辑性与有机衔接。教师在教研实践的集体备课中,可以会计信息作为教材内容整合的逻辑主线,按照会计基础理论会计信息生成会计信息加工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逻辑结构进行教材内容的合理整合,使学生能够对基础会计具有全面、系统的体验与认知。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老师还可对教材中设计的例题与习题进行合理调整,使其成为一个关于企业某一阶段内的经济业务的有机整体,从而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全貌加以了解。此外,在教研活形式的集体备课中,老师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须注重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基础会计知识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对接,全面提升基础会计教学质量。

二、鼓励教师集体备课,优化基础会计教学方法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集体备课中,老师要共同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对年轻的教师加以指导,共同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强化课件制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中职基础会计的教研活动与集体备课活动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全面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指导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集体备课实践中,老师可结合基础会计教学的学时,集体制作全部学时的课件,在课件中,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企业作为案例,设计企业的资金流入、生产销售以及利润分配等会计对象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而会计报表则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体现方式。基于此,在课件中可针对会计报表、记账凭证以及复式记账原理等内容进行体现,使学生对会计有系统的认识。同时,在集体备课的课件制作中,老师可输入教材中的所有例题,并扫描教材中企业的经济业务所运用的原始凭证至课件中,将各类会计报表以及相应的科目汇总表、明细账等发放给学生,并充分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关于凭证、账簿以及账务处理程序等相关知识,如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等,使学生结合给出的会计信息,通过最终得出的会计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使学生能够在课件指导下,做到边做边学,在做中学,深化基础会计知识的理解。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中职基础会计教研活动与集体备课活动中,老师对日常授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哪些教学方法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总结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感性认识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提升基础会计教学质量。

1.仿真模拟教学。中职院校要积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开展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例如,在运用仿真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手工实训室,结合企业中会计部门的布置形式,进行实训课堂的布置,并根据企业会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账证资料等进行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同时对于诸如销售结算单等难以购买到的实物教学资源,可通过手工制作的相关样品代替,营造与企业会计工作相似的情景,开展模拟实践教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模拟情景之中进行学习,不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缩短基础会计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利于学生基础会计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2.角色假想教学。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老师可积极组织学生以不同角色的体验方式实施教学,巩固相应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例如,学生在学习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可让学生想象若自己作为企业的总经理或财务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等,那么在这些职位上,如何筹资、如何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与企业的资金打交道等。也可将学生分组,作为企业的不同部门,使学生在部门中担任某一角色,将枯燥的经济业务知识转化为有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深化理解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是强化学生会计基础,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老师要立足于教学与学生实际,加强教材知识整合,强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课程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共同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设计,以促进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傅昌銮.“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77-78.

第2篇: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 教学模式 公共课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公共课,它不分专业,不分班级,一年级都要开设,并且本学科实践性、应用性很强,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服务。

1.学生现状调查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计算机初始水平进行调查摸底。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实施问卷调查时应该注意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既要有文科学生、又要有理科学生;既要有男生,又要有女生;既要有来自城市,又要有来自农村的学生,全面覆盖,不要以偏盖全。

调查问卷应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组织编制,其中应该有权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任课教师的参与,比如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初始水平、网络学习能力能力等。

问题一: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划分为4个层次:A.能够自己装机,对每个硬件熟悉,基本知识和操作都很熟悉;B.了解一般的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操作;C.具备中学学习的基本知识,接触过计算机,但操作不是很熟练;D.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会操作。

问题二:网络学习能力调查。

选择项如下:A.经常上网,以网络作为辅助学习工具,操作熟练;B.经常上网但是以游戏、聊天为主,其他很少使用;C.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操作一般;D.偶尔上网,盲目浏览,操作不熟练;E.从没上过网,不会操作。

我就以上问题对所教班级学生作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问题一,八成学生选择C选项。也就是说,中学曾学过,但操作不熟练:对于问题二,六成以上学生选择只是偶尔上网,操作很不熟练,两成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但以娱乐为主,对网络其他用途知之甚少。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组织方式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有针性地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网络教学为主,多种方式并存”,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认为自己有基础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参加统一的计算机考核系统考试,检查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合格者可以免修该课程,不合格者则必须采用一种学习方式。不论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都以参加计算机自动考核结果为准,合格者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不合格者则必须重修。

(2)根据调查结果,分几个层次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比如对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集中讲解,亲自示范,手把手的训练达到教学目的。其一,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比如开、关机,鼠标的使用,等等;其二,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知识,比如IE浏览器的使用,资料搜索与下载工具的使用,等等。对于基础知识比较了解,但网络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公共机房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

对于所有参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习的学生,教师还应该对其进行一到两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介绍网络学习的方法的网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讲解计算机公共课网络学习专用资源网的使用方法。

(3)经过短期培训后,其余学习时间可以交给学生。利用已经开发好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系统,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根据个人需求,采取自由学习方式。由于受中、小学十几年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学生已经习惯被动接受,要想使学生一下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过渡,最终学会主动去学习,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学生虽然是整个网络学习过程的中心,但校园网络学习与单纯基于Internet的学习有重要区别,就是对学生的可控性,教师控制了学习资源、环境和学习伙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

(4)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监控,教师随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不同的模块,随时可以调整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包括:基础部分理论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实用Office软件,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等等。对基础理论部分,教师可以集中安排时间进行面授讲解、面对面辅导;对于使用软件的学习,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到指定FTP服务器上,等等。

总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关于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1996,(4).

第3篇: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关键词:微课;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微课是基于信息技术而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利用微课教学方式,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特别是微课教学是以视觉为基准的,学生直观地看到课程内容,并按照视频演示进行训练。同时,微课的教学针对性非常强,可以基于课程设计进行针对性教学。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自制力不高,对基础性课程缺乏兴趣,缺乏耐心。教师利用微课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弥补中职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践中,微课的运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微课的教学特点

微课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而实施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基于自身的基础来观察和学习新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关键性作用。微课一般记录教师在课内、课外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或者是围绕某一个具体知识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课程资源是相对独立的,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存在,同时学生在学习微课的過程中,可以选择“暂停”“回放”“重复”等,实现自主化学习。微课的教学特点包括哪些方面?第一,微课时长短小精悍,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多元。微课内容的时间比较短,并不是整个课程的全面呈现,而是一个专题或者一个知识点的集中讲解。微课的时长一般在600秒内,这使得学习者可以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第二,微课的教学主题比较小。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科学的阐述和分析,获得大量的知识。第三,教学功能无比强大。微课的制作成本较低,基于快速便捷的信息技术,微课的使用途径更加多元化,教学功能得以释放。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演示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尤其是缺乏对学困生的帮扶。因此,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以Excel中Rank排序函数为例,全面探讨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预习活动

中职生的自制力偏弱,学习习惯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微课教学方式来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课前预习的时间、方式等应该留给学生,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将问题梳理清晰并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比如,表格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实践技能的体现。利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成绩表或者生日日期进行排序,并将其作为预习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积极性也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在预习结束后,通过自主操作,能够及时甄别自身的薄弱点。

2.课中集中进行指导

利用微课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进行自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存在的疑点问题进行集中指导。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微课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或者标注出疑点和难点。教师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通过PPT的方式进行集中指导。其次,教师在讲解疑难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实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参照具体的实际案例,阐述排序的知识点及相关技巧,并详细讲解基础知识点。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或者组织小型竞赛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课后延伸活动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微课的教学方式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检验、巩固和延伸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观看总结性的微课课程,通过微课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相对系统、稳定的知识链。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巩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筛选专题化的微课,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知识点,如Excel的专题微课、Excel疑难点微课、Excel的题型解答微课、Excel技巧分析微课等。通过课后延伸活动,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巩固。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前微课的预习,课中教师的深化指导以及课后微课的巩固和延伸,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作者:蒋克明

参考文献: 

第4篇: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彩归纳写生是在写实色彩的基础上,面对一组物象以归纳为表现手段,对色彩进行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化繁琐为简约,化杂乱为条理,化立体为平面,强调结构化、平面化、秩序化、条理化的表现。色彩归纳写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色彩深层次的认知,同时加深学生对色彩装饰性的理解,使学生对画面色彩的处理由三维向二维的转化,由绘画表现方式向设计表现方式的转化,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平面设计专业的色彩归纳写生练习主要有客观平面归纳与主观平面归纳两种方式。前者要求在对画面和形象平面化处理的同时,构图上仍保持物象原有的空间状态,不做过多的变形、变色,达到较为写实的平面化效果;后者则采取移位、游动的观察方法,根据作者的主观需要改变客观物象的自然状态,形体处理上可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主观色,并强调人为秩序和形式构成的完整与新颖。

色彩的变调练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客观物象提供的视觉材料,根据主观需要对色调进行改变,以达到自我设定的画面色彩表现效果。色彩的变调练习带有色彩设计的理念,是更高层次的理性思维与表现形式。通过这一课题的练习,可改变学生对物象色彩的依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性,使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台阶,积累色彩的素养,启迪色彩的创造能力。色彩变调的常见练习形式主要有定形变调与定色变调等。定形变调是在保持形象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化形象的色彩达到改变色调倾向的目的。定色变调则是在保持色彩不变的前提下,对色彩的面积、形态、位置、肌理等因素进行变化从而改变总体色调的倾向。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是在对自然形态色彩与人工形态色彩进行观察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分解、概括与重构,以求得理想化的、有形式美感和设计意图的色彩图形。色彩的采集与重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练习,能使学生在整合色彩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剖色彩的能力,丰富和锤炼学生进行色彩设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是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有效途径。色彩的采集主要包括对自然形态色彩的采集和对人工形态色彩的采集两个方面。自然形态色彩的采集对象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色彩。而人工形态色彩的采集对象则主要包括传统艺术色彩、民间色彩以及现代图片色彩等。色彩重构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整体色重构、部分色重构和色彩情调的重构等。整体色重构,即在对物象的色彩完整采集基础上,将原物象的色彩关系运用到新的画面中;部分色重构是指从采集到的色彩中选择某个局部色调或抽取部分色彩进行重构;色彩情调的重构是根据原物象的色彩情感、色彩风格做“神似”的重构,尽量保持原色彩的意境。

色彩主题性创作色彩主题性创作,是在探索感彩的表现力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色彩练习,通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色彩的联想,去唤醒色彩的内在精神与意义,为将来进行创造性的色彩设计打下基础。色彩的主题性创作练习应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在联想的作用下,根据已学的色彩知识和掌握的色彩规律,运用恰当的色彩表现手段,去把握、运用色彩,强调色彩的象征性与抒情性,用色彩的音符组成动人的旋律,谱写感情的乐章。

课题设置的意义

第5篇: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我班现有学生30人.对于学生来讲,虽然已经历适应小学课堂教学,但仍有大部分同学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为了逐步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兴趣入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一)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二)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三)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决求商。

(四)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五)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稳、旋转的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七)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八)会探索给定图表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理解的能力。此文由-WWw.xxjxsj.Cn-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九)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十)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十一)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本册的数学重点是表内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成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认识数的重要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本册的教学难点是用数学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中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任务、达标情况。

本册教学内容:表内除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争取在本学期使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实践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7%。

第6篇: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关键词 立体课程 三维模型 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 教学模式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信息素养。作为培养这种素养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国内高等院校普遍将其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开设。在第一门课程开设过程中,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一直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展开的议题非常丰富,主要有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充实、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善与改革、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效果及评价的研究等。

几年前国内出现了立体课程的提法,但一般仅指在传统课程基础上扩充了一些网络资源的课程。研究虽然广泛,但总体上比较凌乱,缺乏系统性。作者归纳了十余年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体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维立体课程模型的概念,将广泛而凌乱的研究内容规范有序地统一到了该模型之中,并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了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特征;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具自主性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制约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课程三维模型及其应用实践作一介绍,并对三维模型中若干特色元素――自主研发的几个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作进一步的说明。

2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课程三维模型的构建

立体课程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立体课程三维模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三个维度。其中教学内容含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教学资源含教材、素材和软件、网站等;教学模式含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实践等。该三维立体课程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

2.1 教学内容

三维模型的教学内容维度含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两个层次。注意,同一层次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分子层次,如进一步细分子层次后的内容分层及相应的课程知识模块如图2所示。

同时,课程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和后继课程之间还有一个衔接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作为第一门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在1+X整个课程体系中,既要注重公共基础模块的内容,也要关注贴近专业的内容,为进一步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2.2 教学资源

三维模型的教学资源维度含教材、素材和软件以及教学网站三个层次,广义地讲教学资源还应包含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等内容。

针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研发,重点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教学网站,并强化了教学互动、过程指导、自主学习以及课内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构建了基于Web的功能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了多种立意新颖、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对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开发的主要网络课程资源如图3所示。

2.3 教学模式

三维模型的教学模式维度含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外实践三个层次,每一层次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般不同。本课程实践中,根据“多元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重点加强了各层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尤其是针对网络教学层次,开发了丰富的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同时重点关注了课外实践这一通常被忽视的层次。开展的主要课外实践活动如表1所示。

3 自主研发的几个特色元素――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在教学资源维度的“素材和软件”层次中,软件是指针对课程而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实现答疑讨论、重难点演示、知识查询、仿真教学、模拟实验、练习和评测等功能,对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几个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3.1 开放式自主答疑系统

开放式自主答疑系统是一个针对本课程设计的网上专家自动答疑系统。其特色在于:

1)该系统克服了多数的网上专家坐堂答疑系统、BBS的系统、Email系统或是AnswerWeb系统等人工或半人工答疑系统的缺陷,答疑工作完全是无人值守,由Web Service自动实现。

2)在改进了多层次的FAQ页面构成的答疑系统内容相对固定、包容面狭窄,通常只能处理少量的、专门的、共性的问题的同时,本系统能够包容任意多专业领域和知识点,汇集同一领域多个专家理论、方法和见解,具备更完善、更全面、更权威的专家答疑能力。

3)本系统还具备开放性,所有经过授权的专家随时随地就可以将最新、最准确的知识及时送入知识库,对发生的人为错误及时修正,对过时的知识及时删除,以保证当前知识库内容的相对准确性、先进性和完备性。

3.2 网络作业系统

目前国内涉及整个作业教学环节的系统还不多见。本系统中,每个学生、班级、任课教师是相对独立、互不影响的。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按需布置作业,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构想,并且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对布置的作业进行调整,另外教师还可控制作业的上交时间,防止学生无故拖延作业的完成时间。学生完成作业后,可随时查阅教师对作业的批改情况,并查看作业的评语,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随时和教师联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对教师的作业批改无形中形成一种监督,方便了教学管理。管理者还可以对全部的作业情况进行浏览、统计和分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过程管理。其特色在于:

1)系统框架采用B/S的结构,功能完善,使用方便。

2)参与作业系统的教师、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3)系统提供实时的、无人值守的、远程的、全天候的、人机交互式的网络教学环境。

3.3 在线练习与评测系统

在线练习与评测系统是一个基于B/S结构的系统,具有扩充性好、维护性好、操作性好并且安装方便等优势。在线练习与测试系统的题型包括:基础选择题,文字录入题,Windows操作题,Internet操作题,以及Office系列软件操作题。学生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任意一台接入校园网的机器上通过浏览器直接练习或测试。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抽取题库中的题目,练习完毕后可在线评阅。在测试过程中,系统采用随机抽题的方式组合试卷,确保同一个考场中的学生考卷是不同的。其特色在于:

1)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实现了系统的集中式管理,系统和题库的升级维护异常方便。

2)突破了常见B/S结构考试软件只能考客观题的困难,实现了操作题的在线练习和测试。

3)既采用具有统一界面、易用性好的浏览器作为操作界面,又使用真实的应用软件环境,操作仍然在本地机上,不改变用户的操作习惯。

4)基于多层结构和组件式的体系结构,确保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实现了软件的全自动更新。

5)系统提供了自动在线阅卷功能,特别是Windows、Office操作题和Internet操作题的自动阅卷,能够让学生实时了解答题情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实践环境。

6)集中式的考试管理,可以在一台教师机上实现试题库的安装与配置,考生库的安装与管理,考试范围的设置,考试过程的实时监控,统一的回收过程等。

3.4 开放式评测系统

开放式评测系统是一个功能更强大的评测系统,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开放性。该系统是一个集命题、测试、监控、阅卷于一体的计算机技能评测平台,拥有独特的自主命题、智能阅卷技术,而强大的安全机制,灵活多样的评测模式可以满足各层次计算机教学、评测的需求,解决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评测过程中出题难、评价难的问题。其特色在于:

1)开放式的自主命题方案: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命题,建立属于自己的题库。尤其对于计算机操作考试所涉及的题型,自主命题更能适应“无纸化考评”的要求。

2)通用化的自动阅卷功能:实现计算机自动阅卷评价,把阅卷工作者从繁重的人工阅卷过程中解放出来。

3)多样化的测试评价模式:学习者自评的练习模式、统一分析的评价模式、严密可靠的考试模式满足各层次计算机教学、评测的需要。

4)强大的安全的数据保护机制:从题库加密,用户登录认证,结果加密等多个方面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5)更灵活的考场管理方式:便捷的考务管理,高效的试场监控功能使考场管理不再是负担。

6)易操作的升级维护功能:系统自带更新功能,无论是评测系统的更新还是题库的更新,只需用监控系统简单配置就可实现客户端的自动更新。

4 结束语

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立体课程三维模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所提出的三维模型对其他课程、尤其是信息类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本文源自作者多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与改革实践,主要有:浙江省高等教育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2003),浙江省教育厅教学成果鉴定“计算机应用基础开放式网络化立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2004),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计算机程序设计开放式网络化立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2004),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项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科)开放式网络化立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2005)。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

[2] 教育部高教司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2004.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学术年会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关键词:认知理论;核心语法子集;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22-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核心课程,从国内教学现状来看,许多学生对程序设计技能训练不够,不能很好地树立“程序设计思维”,多数学生不能独立编写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究其原因,一是在有限的课时内灌输大量繁杂语法知识,导致程序设计技能培养投入不足;二是限于初学者的认知水平难以建立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方式。死的语法知识是“鱼”,而程序设计能力是“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提出精简和优化语法教学内容,以核心语法子集进行教学的思想,以认知理论为指导,探讨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实效。

1 基于语法子集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语句、语法等语言细节,基本是以高级语言的语法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没有把逻辑与编程解题思路放在主体地位,对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讲得不够,对学生的编程能力、上机解题能力训练不够,以至于学生难以独立编写正确的程序,面对实际问题求解的编程显得束手无策。由于在语法教学内容上追求大而全,导致教师迫于完成教学任务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特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普遍共识,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编程能力上。只有重视算法和程序设计技能的教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对于语言的语法内容,够用即可,每种程序设计语言应选择其核心语法子集来教学。因此,首先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所要解决的各类基本问题,得到基本问题所构成的问题空间;然后确定问题空间求解涉及的基本算法范围。根据算法范围寻找核心教学语法子集。通过实验研究结合人工经验,分别得出实验语法子集和经验语法子集;再将两者结合起来,最终确立核心教学语法子集。

1.1实验语法子集的确立

实验语法子集的确立要通过客观实验完成,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主流教材、课件和其他材料中出现的程序设计语言关键字和语法点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计算机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使用频度排序,获得各种语法点的实际应用频率的客观度量,然后以使用频度为依据确立实验语法子集。获得实验语法子集需要经历如下3类步骤。

1)实验分析。这个阶段要分析“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点,确定问题空间,从而确定系列课程所涉及的算法大类;结合具体语种的特点,分析具体语言涉及的关键字。为便于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可以只从关键字的角度研究基本语法要素构成的语法子集,不必考虑语法结构问题。

2)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子步骤:①原始数据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可以来源于目前国内外用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典型教材、课件和其他资料。②数据处理,对符合基本算法范围的程序进行单词划分和标注,由实际材料中经典程序里面出现的单词组建词表文件。③数据统计,对数据处理阶段得到的词表文件进行统计;找出具体程序语言的关键字在所有实际材料中出现的总频数,得到语言关键字使用频数统计表。④数据分析,通过对语言关键字使用频数统计表进行分析,得出统计结果。

3)实验实施。该阶段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具体操作,其中,在数据采集环节要利用典型教材的电子版,有些教材电子版文件格式可能是非文本的,需要转换为文本格式。转换中可能用到的转换软件,如Pdg2Pic软件可以将PDG文件转换为TXT的文本格式;汉王PdfConverter(免费版)能快速准确地将PDF文件转换成Word格式的rtf文件或txt文本文件。

1.2经验语法子集的确立

与实验语法子集相并行的是经验语法子集,它是靠人工经验确立的语法子集。获得经验语法子集的操作过程有3步,第一步,针对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设计一种语法点使用频度的问卷调查表。第二步,利用调查表向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权威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第三步,对获得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对各语法点的使用频度得出经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选取经验语法子集。

1.3核心语法子集的确立

结合实验语法子集和经验语法子集,取两者的公共交集,即可得到核心语法子集。将核心语法子集作为教学语法子集,实现语法教学内容的优化。

2 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方法优化

2.1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原则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以及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是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两大典型学说。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认知同化说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过程。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国内外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教学设计的原则,这些原则有许多非常适合于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比如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材料的呈示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应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学习材料既要以归纳序列提供,又要以演绎序列提供;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冲突,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2.2优化程序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的若干实例

1)挖掘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知识正迁移。正迁移就是要把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

以“两变量值交换”的教学为例,可以用“酒、水交换”这种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其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酒、水交换”操作向“两变量值交换”操作正向迁移,学生就很容易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牢固掌握“两变量值交换”的算法。

又如,关于“循环”概念的教学,可以用近义词“反复”做类比,用累加算法作例题,以学生熟悉的身边学习生活事例为算法素材。如学生每周的固定时间都要来教室听同一门课就是合适的循环例子,以反复听课增加知识量为算法素材。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引起正向迁移的发生,加深对“循环”新概念的理解。

再如,很多抽象概念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概念做比喻,引发正迁移。笔者在教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消息多态性”概念时,常举这样的例子:当老师向不同学生宣布同一消息“今天停课”时,不同学生的反应不同,这就是消息的多态性。在教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的功能时,常用“接生员与火化员”的作用作类比,使学生牢牢记住构造函数的功能是对刚创建的对象进行初始化;析构函数的功能是对使命完成后的对象进行清除。

2)突出新旧知识对比,避免负迁移发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表面相似的新旧知识把握不足,反而使某种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严重干扰,这就是负迁移现象需要有效避免。

如学生对“=”号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一看到“=”号就想到两边相等;在C/C++语言中经常将应当用等号“==”的地方误用“=”号。于是,数学“=”号对程序设计语言中的赋值符号“=”形成正确概念带来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传统数学符号“=”与程序设计语言运算符“=”的差异对比。

又如,传统数学的运算符求值顺序规则对C/C++中“右结合性”算符的求值顺序规则理解有干扰,对于容易引起负迁移的知识点要突出其对比。

3)由具体到一般的教学模式。程序设计语言中有的句式有非常复杂的完整形式,如果先写出其完整的理论形式,再举例说明,往往开始就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相反,若先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然后再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对初学者来说更易于接受。如,VB语言中的InputBox函数的运用问题,由于该函数有多个参数,每个参数有不同的含义,控制对话框中出现不同内容。为使初学者易于理解,可先对参数逐个演示其运行效果,用具体的结果突出每个参数的作用,最后总结出该函数的一般语法格式。这一教学原则可以推广到许多复杂语法格式的教学方法中。

4)归纳与演绎的综合运用。以C/C++中的二维数组“行指针”及二级指针的教学为例,为了突出该类指针的“性质”以及“*”号对指针的作用结果,可先进行演绎教学:将该类指针变量加减一个整数,观察值的变化规律,得出性质(移动的地址以什么为单位?);再将“*”号作用到指针变量前,观察值的变化,发现仍然为地址,再加第二个“*”号上去,观察得到的值,发现新地址性质的不同。通过演绎再归纳,笔者将“行指针”称为“二维指针”,而将简单变量或数组元素的指针称为一维指针,归纳出如下结论:二维指针加减一个整数n移动n个“行”的距离,而一维指针加减一个整数n只移动n个“元素”的距离。“*”号作用于二维指针或二级指针前,得到的值仍然是指针值(地址),前者得到的指针值数量不变但性质降为一维;后者得到的指针值是一级指针变量的值(即普通变量的地址)。“*”号作用于一维指针或一级指针前,得到的值才是普通值(非地址)。

3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精炼优化的教学内容和适合的教学方法为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优质建材建设和优质电子资源建设将内容和方法体现在教学资源方面。

一是编写基于优化核心语法子集的简明程序设计教材。在教材中要充分体现优化教学方法的思想,精选例题,善用类比,尽量发现可引起正迁移的知识点;要有效避免可引起负迁移的因素,对复杂知识点的处理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原则;要善于将归纳与演绎进行综合运用。

二是建立优质电子资源,包括精美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练习题库,尤其是学生实验源程序代码的电子版很值得提供,为学生做验证性实验节省很多代码输入时间,学生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程序理解、调试和修改方面,提高实验课的实际效果。

第8篇: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 精品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69-02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的院校,其人才输出的质量对学校教学质量体系评价极为重要。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基础会计》则是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将其作为学院的第一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既是响应国家政策也是本专业发展的需要。笔者作为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在独立学院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多年,对基础会计教学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一些体会,在此基础上,针对《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精品课程的概述

1.精品课程的概念

所谓“精品课程”按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所作的定义,就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是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也涉及诸多方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应包含6个方面,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和机制建设。

二、独立学院《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1.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

21世纪是信息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要求高校培养出“复合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在我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亦称会计的“三基”。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能促进会计教学体制的改革,使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打造一流会计师资队伍的需要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就必须具备一支具有时代教育理念、深厚知识涵养和崇高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基础会计》师资队伍的培养,依赖于精品课程建设,因为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广大会计教师的积极参与,这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相互促进提高。

3.《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需要

针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地借助于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发挥优势,精诚合作,编写一本适合的教材、一套适合的大纲、一套好习题集,并制作一套精美实用的电子课件。与此同时,利用团队的力量,能够建立从凭证――账簿――报表的高度仿真整套业务核算流程。

三、独立学院《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第一,制定一套科学先进、安排合理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纸质教案及配套习题集和题库。

第二,追踪学科前沿,关注行业动态,编写适用的教材和配套习题,达到巩固学生知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双重目的。

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和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

第四,建立一套高度仿真的实验实训资料,推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促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五,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积极向上、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第六,建立监督机制,即将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材料在网上公布,供大家浏览、品评;组织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对精品课程重点资助项目进行跟踪听课。

第七,建立交流机制,不定期集中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等进行集体备课,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介绍彼此的经验和想法。

四、《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院在《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拥有了较成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先后提出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仿真教学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从高中毕业从未接触过社会的大一新生来说,虽在入学前期对他们进行过专业教育,但他们仍对会计学科包括哪些、会计是做什么的、会计怎么做、怎样才能学好会计学等一系列问题知之甚少,而有的老师在第一堂课直奔主题,马上进入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如同雾里看花,同时对某些知识又急功近利,没有注意循序渐进,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2.缺乏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基础会计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得传授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会计老师都是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虽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多数是走出学校就走上讲台,缺乏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则常年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难免与会计实际工作脱节;也有一些拥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由于年龄偏大,不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所以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难题。

3.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虽然在会计教学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很好调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还处于会计知识的启蒙阶段,没办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设立情景、设立案例也是自问自答。

4.实践教学资料不够仿真,学生缺乏职业判断能力。

在《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虽也在尝试着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编制一套综合题让学生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编制报表,但这套综合题仍是用文字描述代替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用“T”型账户代替账簿,这种模拟实训只能对所学知识做个相对完整的归纳总结。由于缺少社会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资料,学生无法接触真实的原始凭证,也无法辨别真假凭证,因此实践时学生还是停留在数据对数据的状态,无法真正领略真实的会计世界,结果使会计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对《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思想引导和轻松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基础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不要急于讲解深奥难懂的名词述语,而应花一定的时间介绍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清晰、系统地了解会计学科,引导他们做好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解生涩的专业名词,碰到一些知识难点还应告诫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如会计的八条质量特征,在老师精讲完后,学生能理解掌握更好,如不能理解也不急躁,让他们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如果学生还是理解不透,则建议他们先放一放,不必过于自责,告诉他们随着学习的深入、会计知识的增加,他们会从仿佛理解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解再到真正理解掌握,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学生便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名符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已拥有一些具有“会计师”和“讲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但这些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会计实战经验较匮乏,所以学院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实师资队伍,所谓“走出去”是指学院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或利用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到企业或单位与学生一起参加实习,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广泛收集新的经济案例和交易事项,不断扩充会计案例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谓“请进来”是指学院可以直接从企业会计岗位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任教或给老师进行实践培训;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创建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3.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建立开放式教学环境。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需建立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基本概念和理论部分,则需设立情景,进行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借贷记账法运用部分,以案例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基本方法部分,以讲授、课堂实训与会计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开展在线答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使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利用促使基础会计的教学和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室和实验室,教学手段也不再局限于粉笔和黑板,如有条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增加感知认识。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4.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加强对原始凭证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真实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借款单、报销单、采购发票、增值税发票、入库单等,并现场以某一原始凭证为例讲授原始凭证的填制,最后由学生填制高度仿真的某一原始凭证。

对现有的综合实训资料进行修改,以高度仿真的原始凭证取代以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至于真实原始凭证的取得可以由教师先去企业收集真实的经济业务原始资料,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设计制作成各类经济业务所需的原始凭证,再由印刷厂印刷,还应设计少量不合法、不合理的原理凭证,力求达到高度仿真的效果。学生以手工操作为主,独立完成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际工作”,采用真实的原始票据和资料,从辨别真假原始票据和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试算平衡,最后编制会计报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识别,并按照会计实务处理规范进行仿真操作。这样,既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整套会计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也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经济业务,把握会计工作的实质,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具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六、结 论

独立学院的《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要加快独立学院《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不但需要老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还需要学院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袁良荣.优化《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1(3)

2 张淑霞.浅谈《基础会计》教学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J].职业,2011(5)

3 唐俊芬.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

4 洪 伟、何东进、吴承祯.精品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7(6):78~82

第9篇:基础会计习题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协作学习;思考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

(1)积极互赖;

(2)面对面的促进互作用;

(3)个人责任;

(4)社交技能;

(5)小组自加工。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是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现在计算机基础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2007、XP)和Office、网络基础等,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呢?

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上机为辅,以下实际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为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改革尝试。

协作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团队精神、协作品行、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创造能力。

以下是进行的案例实验,当然在进行协作时,协作中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一些协作知识,明确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协作。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或偶尔有兴,不能称为兴趣。

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表现上。在协作中,学生可以对各方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二、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的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大型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技能,是有效地组织协作学习的保证。在小组协作中,有些小组表面上很活跃,而实际学习效果比较差。具体表现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成效地学习,在讨论中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不顾及他人的思考,盲目否定,甚至发生争吵,产生矛盾。所以,在协作学习之初,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协作学习技能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协作技能。第一、小组成员必须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任何小组成员必须遵守小组学习中基本的规则,服从小组的领导,遵守纪律,不能散漫随便,不顾及小组的利益。第二、要确定明确的小组责任。只有明确了责任,才能提高效率,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学习,回答问题间接条理,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及时作记录,善于思考别人的意见,不盲从,善于提问和质疑,学会取得共识和存疑,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等等。

四、教学内容以及过程要精心设计

1.教师讲授必须知识点,同时学生上机操作,练习老师所讲过的内容(在机房中展开,2学时)。

2.教师呈现协作学习主题,并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介绍。

3.学生选择主题,并根据主题分组(定学时)。

4.学生上机浏览局域网中资源,学习相关主题(定学时)。

5.各小组课中讨论,制定小组的产品目标,组内分工,教师参与(有观察学生表现的任务),并提供指导(定学时)。

此时的讨论主要是为了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所收集的信息是否有助于回答主要问题;

(2)信息量是否充足,是否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

(3)所收集的信息是否足以做出决定或解决问题。

建议学生作品对以下问题能做出回答:主题是什么,它涉及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发生这个问题;它是如何影响你我及他人的;措施:问题将如何解决,为什么;反应:你怎么想,将怎样做,你认为结果会怎样。

6.学生上机,教师在机房指导(观察学生表现),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定学时)。

7.各小组在课堂上汇报,学生提问,教师点评(技术要点,主题展示的科学性的等等)。

8.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协作学习过程记录问卷(定学时)。

9.教师对学生做出总体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的反馈给学生。点评设计要点和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结论部分算不上是一个关键的部分,但是它为整个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给读者一种结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