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术文化范文

武术文化精选(九篇)

武术文化

第1篇:武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 武术文化 武术教学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artial Arts Cultural Heritage i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UI Changsong

(College of Sport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tradition of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culture. Firstly, there is help students from awareness of healthy competition helps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students, to help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n made accordingly attention to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teaching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attention to clear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attention to ensure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hours the proper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to achieve three strategic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 in teaching martial arts, and hope to be able have inspiration to carry out martial arts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materials arts culture; material arts teaching; cultural heritage

1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的意义

1.1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利于学生良性竞争意识的培养

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或者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的一点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学生却存在无法正确的面对竞争的问题,极端的甚至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不择手段,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的是礼让的竞争观,讲究的是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的风度。在武术教学中通过武术文化的渗透和传承,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水平的提升,让学生在面对竞争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观念的形成。

1.2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凝聚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可以说,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与我们的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很多都是对民族精神的写照和反映。例如:我国武术文化中“公忠为本,精忠报国”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武术技能的同时,受到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民族精神素养以及民族精神品格都因此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让我国的民族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

1.3 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有助于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人类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学校教育与“日承式”教育或者是“大众传媒式”的教育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精确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这一点对于武术教育来说已是如此。通过把武术文化贯穿在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对武术文化的精确、系统传授,以确保武术文化传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而且由于学校是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见解都会在此出现、交流、碰撞,从而对武术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综上所述,可知,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有效传承的策略

2.1 注意树立新的武术教学观念

自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以来,虽然武术教学的观念随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在多数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武术教学仍然就是传授武术的攻防技术和武术套路,任课教师在开展武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重视的仍然是学生武术技术的和武术套路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而却忽略了武术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功能。如今要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滞后的武术教学观念,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去认识和了解武术中的文化现象,树立武术技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相统一的、新的武术教育传承观,以更好地促进武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2 注意明确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注意明确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是在武术教学中实现武术文化的有效的传承一个基本前提。我国的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以及文化学和艺术学等诸多领域相关,而且还与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和医学理论以及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其所蕴含的内容非常繁多,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面对这样情况,在武术教学中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时,应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在符合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我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最佳成效,以尽可能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就成为了十分关键的一个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注意对武术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通过科学的整理、分析、总结、和提炼,归纳出适合教育教学要求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有助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内容,剔除滞后或是陈旧的内容,以尽可能通过科学的内容组织和内容选择,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武术文化的精华,实现武术文化科学、系统传承,切忌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其次,还要注意明确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要传承的武术文化内容。也就是说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时,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组织,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武术文化学习兴趣。

2.3 注意确保并适当增加武术教学的课时数

目前在开展学校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中小学的武术教学还是高校的武术教学,课时数的安排普遍存在偏少的现象,很多学校仅仅利用目前所安排的武术教学课时根本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而且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存在对武术教学不够重视的情况,某些学校甚至连现有的教学课时都无法保证,以至于对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有效传承,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宣传、检查以及考核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校对于武术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武术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学校则应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杜绝挤占武术课的问题的出现,并尽可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武术文化课教学的课时安排,将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促进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 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第2篇:武术文化范文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武术也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武术从古至今便传承武德、武魂等高尚精神,其独特的方式同样吸引着人们前来学习探究。武术的类别较多并且动作复杂,通过影视传媒便能够对任意一种武术形式进行详细介绍。由于影视传媒现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并且传播的对象及其广泛,因而武术文化传播通过武术影视进行传媒将会取得显著的成果。

二、影视传媒的特点

首先,影视传媒具有试听兼备的特点,因而能够让大众更加直接地接受资源信息,从而让传播效率更加广泛。现有的大众媒体传播媒介通常为广播、文刊、网络等,其中文刊类主要是通常视觉直接进行传播,广播通过听觉传播,影视传媒则身兼视觉、听觉等传播途径,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其次,影视传媒能够反映真实的场景,因而便能够将剧情、人物进行真实地还原,从而达到历史重现的目的。所以大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便能够直接获取影视所要传达的历史信息。而在高科技发展速度较快的今天,影视传媒更加注重让观众享受身临其中的感觉,在影院中设有的3D立体观影项目不但让观众能够真正融入一部电影中,同时也能够让观众体现到不一样的观影乐趣。最后,影视传媒能够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传递,从而引起大众的反响。而影视作品通常经由卫星或者无线电波进行传递,大众在家中便能够进行观看。

三、武术影视传媒的主要方式

(一)武打电影

众所周知,电影比电视起步较早,并且其深远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而武打电影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追捧。我国武打电影通常包括多种类型,拍摄电影的题材十分广泛。中国早期的武打电影明星以李小龙为代表,其在电影中所展示的武术类型为截拳道。而李小龙所演绎的多部电影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追捧,如《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均取得了过亿的票房。

(二)武术类电视作品

武术类电视作品的起步则晚于电影,电视其受欢迎程度却与武打电影持平。而武术作品通常包含多种类型,如武术争霸赛、武术纪录片、武术娱乐节目等。由此可见,通过电视进行武术作品传播也成为当今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四、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武术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时间已经长达几千年。中国武术逐渐走出国门并代表中国文化进入到世界人民的眼中,而真正将中国武术展现给世界的就是李小龙与成龙两位武术巨星。他们在电影中一直向世界传递中国人的自尊不可欺,并秉持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此外,他们在电影中所饰演的角色通常展示了多种武术类型以及高超的技术动作,从而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极力称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人民才逐渐体会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并进行钻研。由此可见,武术影视传媒能够完整地表达人物的动作以及声音,从而利用图像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不但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也能够让观众及时融入剧情并提高观众的知识面。此外,武术影视传媒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在《少林寺》播出后,河南嵩山少林寺便成为了大众的必去之处。这样一来,大众在参观的时候便能够直接了解到少林寺的相关文化,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武僧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武术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影视传媒还能够利用先进的媒体设备对宝贵的武术文化进行保存,从而利用电视、电影等媒介进行信息传递,这便是武术纪录片。通过对宝贵的武术信息进行录制,这样就能够避免武术信息的丢失或者失传等现象。通过纪录片,大众能够清晰地观看到每个武术动作的细节,从而便能够做到在家中进行习武。例如,《太极拳》纪录片便受到老年人的广泛热爱,由于太极这一项武术运动动作十分柔缓,十分适合老年人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与此同时,武术影视传媒也丰富了教学手段。由于人类的精力有限,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难以做到精神十分集中,所以在现场学习时便会漏掉许多动作。但是,通过影视传媒练武之人便能够对自己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观看从而进行弥补。影视传媒的信息会一直留存在互联网中,因而便能够为练武之人提供借鉴。另外,在一些大型武术比赛中,录制人员通常会对全程比赛进行录制。诸多热爱武术的人们无法亲自到场观看,而影视传媒便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大众可以在赛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观。通过研究我们能够知道,武打不但具有竞技功能,同时也具有娱乐表演等功能,而这些功能不但丰富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大众更加关注武术,从而将武术文化进行传播。例如,《卧虎藏龙》这一部武侠电影,在电影中每一位演员们就身兼其独特的气质,并且通过诸多唯美的场景以及漂亮的武术动作向观众展现了十分洒脱的精神,这就给予观众诸多美好的向往。这不但让此部电影大获好评,同时也让众多演员走向国际。而演员的成名也能够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促进的作用,如李连杰便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协会的形象大使。李连杰因出演诸多武术电影被世界人民所认知,其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将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世界传播。因此,李连杰便开发了太极拳市场,从而带领太极文化真正的走出国门,进入世界人民的眼中。最后,武术影视传媒的另一功能便是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武术文化发展。通过影视传媒,武术不但被塑造成令人崇拜的运动,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热爱,这在无形中便促进了武术经济需求的增长。在早期时,中国便提出了“以武养武”的发展路线。在此过程中,通过将武术器材以及相关的武术录像、图书进行推广售卖从而达到获取武术经济收益的目的。

(二)消极影响

同时,武术影视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武术影视作品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其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由于影视作品通常对现实进行夸大、虚化,就导致了脱离现实的现象。一些武术影视中的人物通常为了达到剧情效果而身兼现实生活中不能达到的能力,如刀枪不入、飞檐走壁等。由于影视媒体的受众对象通常十分广泛,而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就极容易被剧情所误导,从而引发诸多事故。此外,影视传媒也忽略了武术的真正内涵。一些传统的武术比赛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娱乐的项目,这严重违背了武术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在武术影视传媒的过程中观众需要明辨是非,这样才能够对武术内涵进行真正的了解,并且发扬中国武术的强大。

五、结语

第3篇:武术文化范文

1.1武术文化特点。

武术文化中,首先武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健身性的文化,能够修养身心,同时使我们获得快乐。武术动作的产生、变化发展都是围绕其武术技术展开的;其次,武术作为一种健身项目,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可以调节身心,使我们的身心都得到放松;最后,武术,也可以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有效地调剂我们的生活,武术表演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武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和赞美。

1.2武术文化的教育意义。

武术文化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第一,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生通过在课堂武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练习武术动作,从而使得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能够提高四肢的力量,锻炼身体的柔韧度等,同时通过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加深对武术的了解,在武术运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身心,使得整个身心都得到放松;第二,武术文化的理论教学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武术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武术技能;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塑造自身的道德素质等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三,武术文化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高职武术教学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武术文化教学是武术自身发展和创造的需要。

文化需要传承,同时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地更新发展,武术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样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武术发展进入了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虽然我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武术项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缺失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因此,不能够真正地表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系统的武术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正确的引导我国人民加强对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和前进。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另辟蹊径。

2.2武术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1武术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武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确保其他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每天工作都需要花费10个小时以上,那么就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学生武术文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增强武术以及武术文化教学,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2.2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武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只是作为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在武术锻炼过程中,能够我们的思想道德,所谓学武先学德说的就是这个道路,传统武术学习过程中:第一就是把武德放在第一位,这就更加表明我国武术学习的本质。在我国高职院校武术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开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武术品德,从而在不断地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2.2.3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学可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核心内容,在历史上频繁地出现为国捐躯,精忠报国的英雄,但是在当代这些话语都好像变成了一句空话,那么通过武术及其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开展,能够使得学生重新找回丢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得我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

3、结束语

第4篇:武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武术;暗器;飞镖武术

暗器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篇章。在众多武侠小说与电影等各类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大量特色鲜明的暗器。无论是李寻欢的小李飞刀,还是东方不败的绣花针,亦或是唐门暗器,这些神秘莫测的暗器都颇受人们的青睐。暗器无论对于中国的兵器发展史还是武侠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暗器的历史文化却在如今网络信息时代下,显得有些黯然失色。在现实中与其重要意义不相称的是社会上与暗器文化相关的学术性研究文章以及书籍却乏善可陈。周遭的人们在生活中或许会谈及与武术相关的话题,但是涉及到暗器这一领域,也许我们只能在武侠小说或者武侠电影中才能看见其鬼魅的身影。

一、武术暗器及其文化的起源

所谓的武术暗器,是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能够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古人将它称之为“护身符”。暗器及其文化的发展,要追溯它的根源,主要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捕猎活动。远古时期的人类为了生产生活,制造了大量的武器用以猎杀动物、防身护卫、农业耕作。就目前而言在中国发现的最早期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已经可以熟练地制造与使用石器,这也为以后的暗器“飞蝗石”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人们又在石器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石头上加上绳索演化出“绊兽索”,这也是后来索击类暗器最早的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又出现了弓箭等武器。弓箭类武器的出现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与战斗力,这也对原始社会部落间的战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后世机射类暗器的出现也是由此而来。随着时代不断地变迁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升级发展,武器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武器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加。为了提升武器的杀伤力,人类在武器的制作用材、外形等方面更是费尽心思。暗器的出现,远在周代就已经初露锋芒,而它的广泛运用与发展则是在宋元之后。宋代,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女真族与契丹族经常与宋军发生战争。他们在战争中发现,由于在马背上作战,通常骑兵所使用的武器在战斗中无法离手,使得士兵处境十分不利,于是便发明了诸如流星锤、连弩、钩抓之类的暗器供士兵使用,便于在战斗中掌握战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士兵能够雄霸亚洲远征欧洲,其军队战斗力十分强大。当时蒙古族的士兵们都普遍装备了一种叫乾坤圈的暗器,又名“阴阳刺轮”,其圈一半手握另一半装有猪牙形的尖刺,刺尖弯转,投掷出去便可以在长矛利剑刺不到的地方重伤敌人。武侠作品的作者以及民间传说也将“阴阳刺轮”这种暗器加以丰富,例如神雕侠侣中的金轮法王,他便是不折不扣的蒙古人,其所使用的武器便是“阴阳刺轮”的衍生。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逐步走向成熟并且进入绚烂夺目的巅峰时期。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有文武状元之分。武状元不仅要精通十八般武艺,同时还要掌握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这大大地推进了武术文化在民间的传播,也使得各种武术流派蓬勃发展。在清代暗器与弓弩、枪炮合称为三大射远器。这一时期暗器的使用效果更加注重打击,往往还带有许多残忍与血腥。例如让人闻风丧胆的“血滴子”,便是将暗器甩出,直接切割掉对手的头颅。清末时期,外国洋人的入侵让西洋火枪、大炮盛行,民国时期的各种战争也是枪炮的对决,这宣告了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开始终结,同时也加速了暗器的没落。现如今,人们更多地是选择习武来强身健体,武器已经失去了其搏斗杀戮的原始功能。而暗器更是早已失去了它当年的用武之地,纯属强健身心的器械,除在杂技表演中供人欣赏外,民众练习者已经寥寥无几。可以说,现在暗器在武术器械谱中的处境十分尴尬,其相关的文化也正面临濒危的绝境。

二、武术暗器的特点

无论是暗器制作材料、形状构造还是其使用方式,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暗器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甚至植物。形状构造可以是飞镖、飞刀、梅花针或者毒箭,造型有尖有刃,锋利无比。使用方式可通过手的投、甩、掷、按、弹,脚踏、踢甚至用嘴吹。可以说暗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由此也造就了暗器文化的发展。1.暗器制作使用材料的特点暗器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暗器,其制作的材料便有所不同。暗器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甚至植物。早期的暗器制作方法比较简单,都是一些唾手可得不需要精加工的物品,比如竹箭、木刃、飞蝗石,更有高手可以用树叶当做飞刀掷出。其后,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兵器功能的需求,更多的暗器选择了用金属来制作,比如飞刀、飞镖、流星锤、梅花针、手里剑等种类繁多的暗器,全部是选择用金属制作,这样更能提高战斗力增加杀伤力。选择金属制作的同时,也增加了暗器的重量,这为暗器的投掷与使用增加了难度与不便,于是便又出现了将金属与自然物品混合起来制作的暗器,比如将飞刀的手柄部位做成木制结构,或者将竹箭的箭头换成金属制作。暗器更多的是在常规战斗势均力敌拖延太久不能战胜对手,或者在战斗中处于劣势,为了打破僵局反败为胜所使出的出其不意的特殊攻击手段。其目的多是一击必杀,能够将对手置于死地,所以暗器的制作一般十分精良,能够符合暗器使用者的习惯与心理。2.暗器制作采用形状的特点暗器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暗器,其制作的形状便有所不同。手掷类的暗器大多数都会有一个手把让投掷者握住,暗器刃部则是尖刃突出状或者呈锯齿状,这样容易给对手造成杀伤。索击类暗器则有尖有钝,这样设计不仅能给对手造成外伤,同时也能给对手造成致命的内伤。机射类暗器一般都会有一个发射器装置,射出的暗器多呈尖刃状,发射器推送出强大的物理力量能给对手造成严重的杀伤。暗器的制作所采用的各种形状与形状之间的搭配十分考究,其制作的形状与结构之间的搭配通常便决定了该暗器的使用功效。不同形状不同搭配的暗器,它的使用效果是不尽相同的。除了这些外部形状的设计,绝大多数暗器的构造都具有体积较小重量轻的特点,所以也可以将暗器说成是袖珍型的武器。这样设计便于携带更多的数量,同时更加方便地投入实战中。3.暗器使用方式的特点暗器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暗器,其使用的方式便有所不同。“出其不意,防不胜防”,通常是用来形容暗器的形容词。当然,暗器的使用方法也正如这些词的形容一样,当对手疏忽大意之时突然掷出暗器,往往当使用者投出暗器的时候都会使对手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在具体的使用方式中,操作方法虽然十分普通简单但是对技巧性的要求相当精湛。手掷类暗器与索击类暗器一般采用甩、投、掷等手法将暗器发出克敌。机射类暗器一般通过按、拉、弹、吹、抖等方式触发弹射机关,弹射机关通过物理力学等方式将暗器弹射出去。当然,各种类型中不同的暗器又有着自己特殊的使用方式,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的技巧性要求十分严格,只有经过长时间刻苦严格的训练,才能做到驾轻就熟地使用该暗器,熟练的掌握该种暗器的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等等,以达到击杀对手的目的。同时,除了需要掌握使用的要领,还需要使用者有着极其深厚的武功基础作为保障,俗话说高手对决内力取胜,只有拥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将暗器发射得更加快速更加有力更加准确并且还能增加隐蔽性,在造成应有杀伤效果的同时还能恫吓对手,让其他敌人闻风丧胆,从而树立自己的威名。

三、武术暗器的功能

暗器的功能不胜枚举,从远古时期的狩猎耕作,到近代的战争防卫,再到现在的强身健体。暗器最常见的用处自不用说,当然还是其战斗、防身的用途。在战斗中,除了用最常规的武器搏杀外,又出现了暗器的使用,这当然与暗器所创造的特殊功能密不可分。一是隐蔽。最大特殊性,莫过于暗器的隐蔽。常规武器对决,双方厮杀的过程十分激烈,两方精神都高度紧张,如果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对手掷出一枚暗器,一定会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在掷出暗器那电光石火的一瞬间,就有可能创造有利战机给对手致命一击,也有可能逆转当前不利的战局创造反败为胜的机会。二是灵活。暗器的灵活性也是其比较重要的一个功能。暗器的使用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也不受使用方式的限制。第一,常规兵器的攻击范围都有一个限制,短刀短剑只能做到近身攻击,对稍远的敌人很难给予伤害,而长枪长矛攻击距离较大,但是容易折断且攻击近身敌人的时候又显得十分无力。暗器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一缺陷,近战可将暗器握于手中同敌人搏斗,远战亦可将暗器甩掷出去击杀对手。第二,常规兵器的使用又无法离手,一旦兵器脱手之后便毫无攻击能力与防卫能力。暗器的出现,又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可以投射出去伤敌,携带数量多的情况下还可以多次使用,多次给予对手打击也可以同时打击多名敌人。三是攻击防御。另外,暗器除了在攻击性上给以强大的支持外,在防御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暗器不仅有在战斗中防守反击的功能,还有制作暗器机关来防御保护的功能。防御型的暗器机关,可以拖延对手保护己方,也能在对手触发机关后给予打击伤害。

四、武术暗器的分类

暗器飞镖的分类十分细致,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手掷类暗器、索击类暗器、机射类暗器以及药喷类暗器这四大类,四大类型中则罗列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暗器。另外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便将它归类为其他暗器。(1)手掷类暗器。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手握器,通过手、手腕、手臂的甩、投、掷等手法将暗器发射出去的暗器类型。人力有强有弱,暗器也有大有小,其射程的远近也不等。此类暗器使用简便且能大量携带,所以应用最为广泛。其类型南北各地也不尽相同,主要类型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飞叉、飞铙、飞刺、飞刀、飞蝗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等。手掷类暗器最负盛名的代表就是飞镖与飞刀了。镖,主要靠掷射伤人,一般由金属材质做成长短轻重不一的镖形。适用于近距离使用,但是也有武功高强者能够接住对方射出的飞镖并还击对方,这就是有名“接镖还镖”。武林中属于暗器的镖主要有四种:带衣镖、袖镖、简镖和钱镖。飞刀,同样是靠掷射伤人,亦属镖中的一类。一般由金属材质做成刀刃,由木质材料做成刀柄。近战可防身,远战可掷射。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兵器排行榜中“小李飞刀”位列第二,可以看出飞刀的威力有多强大。飞刀有单刃、双刃之分,其中属柳叶飞刀最为常见。(2)索击类暗器。索击类暗器是指以绳索系住暗器的一段,手握住另一端,用力抛出伤人,同时攻击之后可以迅速回收暗器再次攻击,如此连续不断地使用。鞭法是以圆周运动为主,借助于手臂的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动,增加惯性动力而改变圆心及其方向。其优点是攻击之后可以再次收回然后再次发动攻击,但缺点是用法较单一且只能携带一个,速度较慢。主要类型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等。索击类暗器大家熟悉的有绳镖、流星锤、飞爪以及软鞭。(3)机射类暗器。机射类暗器是依靠弹力或机关来发射暗器,其射程是各暗器种类中中最远的一种,护身自卫的能力十分强大。著名的诸葛连弩就属于机射类的武器。机射类暗器的最大特点就是时刻都准备好,可以掌握任何时机来发射,可以提前发射也可以视情况推迟发射亦可以用机关预测时机来发射。同时机射类暗器借助物理的力量,提高了暗器射出的速度、力量以及准确性,提高了杀伤力。主要类型有:袖箭、弩箭、弹弓、踏弩、背弩、雷公钻等等。(4)药喷类暗器。药喷类暗器即是在暗器中,装入各种剧毒以及可燃物,让人中毒、燃烧而死。主要类型有:喷筒、袖炮、迷迭香、鸟嘴铳等等。

五、武术暗器文化

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的发展又推动着暗器文化的发展,而暗器文化的发展又回过头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第一,由暗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暗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十分常见。暗的字面意思是光线不足、黑暗的,其引申的含义则是隐藏不露的、秘密的、不明朗的。对于暗器的使用是在暗中进行的,是令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中招,不是光明正大的胜过对手,是一种暗地里使用的阴招。所以,由暗器所产生的这类文化现象也能充分地展现出暗器的这些特点。最有名的一句话莫过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暗箭难防,很显然字面上就能得知难以防范的暗箭是暗器中的一种。其次还有“笑里藏刀”,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另外诸如“暗藏玄机”、“趁其不备”、“暗箭伤人”等各类的词语、成语、歇后语,都是由暗器所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暗器在这时早已脱离了一种伤人武器的原始含义,形成了一种影响广泛的文化现象。第二,由暗器所产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在暗器里,范围类型最广、使用最多的当属镖。由镖又产生了一种社会生活现象,一种职业,那就是镖师。镖头成立镖局,聘请镖师,镖师们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武艺与团队的配合,护送雇主投保的物品上路,直至目的地。与今日的快递行业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镖局之所以能够出现,除了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外,中华武术的存在也是其出现的重要物质条件。没有武功就不能成为镖师,而没有镖师则不能成立镖局。镖局出现在明末,兴盛于清朝。与暗器在明朝走向成熟,在清朝达到巅峰不谋而合。这也在某种程度说明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镖局、镖师的出现,推动了民间武术的传承,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武术的交流与创新,促进了武德的发扬光大。这也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之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并在这么多年后受到国内外友人的喜爱。当然一些镖局压镖的传奇故事,也在坊间传为佳话。第三,暗器飞镖对于主流武术文化的影响。武术文化流传至今,已经产生了许多流派。但是,所有习武之人都有自己必须具备必须遵循必须信仰的东西,那就是武德。所谓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是停止干戈;德是以仁、义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为行为操守的言行举止。主流武术文化虽然在发展,但始终离不开其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习武之人对练,讲究的是点到为止。而古时候的武林中人,决斗也讲究武德,讲究以一敌一、讲究正大光明的对决。暗器的出现却恰恰违反了这些观念,趁其不备趁人之危、暗中偷袭突施冷箭、下手狠毒致残致死。所以暗器会给主流武术文化施以一些黑暗的、不光彩的影响。但事实上,主流武术文化并不排斥暗器的出现,暗器其自身并无好坏是非。暗器的出现只是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它只是一种使用的器具。重点在于制造使用这些暗器的人们怀着什么样的心理,有着什么样的道德修养。侠客们使用暗器防身救人、劫富济贫,而恶徒们则使用暗器杀人放火,谋财害命。第四,暗器飞镖与武侠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于刀光剑影中渗透着中国文化精神,这是武侠文化的特殊魅力所在。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暗器,武侠小说所演绎出的武侠文化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武侠小说之所以如此吸引读者,就是因为其中总会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打动人心的儿女情长,有义薄云天的侠义精神,有让人兴奋的神兵利器,当然也离不开暗器那神秘诡谲的魅影。小说创造的世界神奇、自由、神秘,玄幻而又不失真实。各类人物性格各有特色,各种绝世武功令人眼花缭乱、神兵利器也是五花八门。百余年来,武侠小说的故事思路与打斗场面基本相同,满是杀伐之声,而侠客总是拥有盖世武功绝学持有绝世神兵利器,纵横天下除暴安良赢得江山美人。侠客们打斗的能力则经历了“宝剑宝刀”到“宝剑宝刀加暗器”再到“宝剑宝刀加暗器加内力”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武侠作品创作也加入了新的东西。暗器在作品中的加入,以及暗器在作品中重要的地位,都有其充分的道理。所以回到本质的问题上来,不知道是暗器影响了武侠文化还是武侠文化影响了暗器。亦或者说暗器影响了武侠文化不断的发展,武侠文化也推动着暗器不断的进步。

六、武术暗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暗器及其文化,对于生产生活、文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出现短暂的鼎盛时期之后,便开始走上了没落的道路。直到如今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暗器及其文化,属于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加以保护并传承下去,保留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完整性。第一,武术暗器文化保护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武术文化在21世纪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文化融合、全球联系更加紧密的时代,其作用显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得不到重视。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暗器文化更是无人问津。现如今,见过真正暗器的人少之又少,真正在习练暗器之术的武林中人更是寥寥无几,而相关方面的研究性文章更是乏善可陈。可以说,国粹正在逐渐地消失,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将面临消亡的危险,也许再过几代人,这些名词可能就出现字典里了。第二,武术暗器文化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首先要结合我国自身体育文化的特点,合理地制定武术文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注重其中各个细节,重视边缘部位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修复、弥补、升级,保证其完整性不受缺失。其次要反思武术暗器文化失落的原因,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武术文化遗产进行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将丢失掉的东西及时找回。最后则是要重建武术暗器的文化体系,使其能够适应现今的文化氛围和时代节奏,构建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第三,武术暗器文化的传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内涵开始逐渐淡化,并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加速消亡,这对武术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虽然暗器已经被岁月淘洗出历史的舞台,但它所留下的文化底蕴却依然存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武术暗器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吴志勇 潘炎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庆杰.武术暗器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2]汪宝树.暗器琐谈[J].辽宁体育科技,1989(Z1).

[3]次春雷.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林建华.论中国武术文化的保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5]李翰如.逝去的飞刀[J].读者,2005(3).

[6]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7]古龙.天涯明月刀[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8]古龙.飞刀,又见飞刀[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9]刘东波.镖局的生存空间与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

[10]于志均.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11]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吴超.中国武侠电影冷兵器影像及其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3]吴超.中国武侠电影中冷兵器影像的暴力美学[J].南方电视学刊,2011(4).

[14]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武术文化范文

从文化视角对武术复杂多样化形式的认识

从文化视角对武术多样化形式发展的分析与其说“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内外兼修并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是因为它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1],不如说是武术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而使其发展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内外兼修并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中华武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拼搏、成长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和思维在搏斗技术的运用、演变、创造过程中有着独特之处”[2],其中传统意识和思维就是传统文化在人脑中的体现,我国地缘辽阔、民族众多、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了我国丰富而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这种多样化的文化进而决定了武术形式的多样性。各武术门派和拳种的产生其实都是各时期武术技击运用理念在武术人脑中形成的,而理念又受其当时文化思想背景的重要影响,其技击特点就体现在不同拳种各异的外在运动形式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不同武术门派和拳种的“形”,而其包含的不同内在原理特性与文化思想就体现为不同武术门派和拳种的“神”,所以不同门派和拳种,在产生时都有其各异的外在运动风格和内在文化哲理,有些拳种是在前有拳种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也就具有多种文化内涵,如太极拳就具有阴阳、养生等哲学理论;而有些拳种在各传承时期又受各武术继承人本身武技运用特点和其内在观念思想的影响,又会派生出不同风格和特点的传统流派,如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等传统流派。所以纵观各武术门派和拳种都是不同的技击理念与不同文化思想观念结合的产物,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它在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表现为它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与积累,丰富的文化思想在种类门派繁多的武术上得以体现,也因此武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了丰富的武术文化。所以在理解武术时,不管它是什么门派和拳种,都是技法与特定文化思想的结合,体现出不同的外在运动方式和内在的文化特性,也就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神”的结合,也因此可以透过纷繁复杂多样的武术形式清楚地了解武术的一般规律。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在各种门派和拳种的武术学练时,只有理解其武术的“神”,也就是了解各不同种类武术文化内涵,遇“神”于“形”之中,才能顺利地学成各种类的武术,练出各拳种的武术味道来。从文化视角对武术多样化认识的意义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研究者们和武术学练者们都认同的观点,但从武术所含的文化角度去认识武术,还是从文化的大角度去认识武术,结果则是不同的,武术文化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形式,从武术所含文化的角度去认识武术,视角较窄,往往产生“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从文化的大角度去认识武术,视角则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武术内涵深刻,种类繁多,就连许多武术家都觉得武术复杂难以了解,学武术入门难,许多国外人爱好中华武术却很难理解和学好武术,有些千里迢迢来中国学习武术,学了几年却还是不懂中国武术到底是什么,练了长时间的武术还是没有那种武术味道,武术认识和学习的许多难点源于没有了解武术的“神”,许多学者对武术的“神”有过许多独特见解和阐述,但笔者认为“神”与武术所含有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在武术学练中外在“形”或者说是“技”没有表现出的那种武术气质和味道,主要源于没有了解武术“神”,没有把“行与神”或“技法与文化”结合,正如国外人难以练成的那种味道,主要是文化的差异性和其外化成的行为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现象,也就是没有了解中国文化及至武术文化和由其指向的运动行为方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士不能理解和认识武术文化,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偏见,阻碍着武术走向国际,但武术向世界范围的发展,又必须大量培养西方的武术人才,因此在培养武术技法时,同样使其接受对应的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武带文,文武并举,方能奏效,这也是武术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文化视角对当前武术发展困境的分析

武术发展的困境回眸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体育从19世纪末实质性地传入我国,并逐渐在我国体育中取得了的主导地位,对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挤压之势“,我们不仅接受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同时还在效仿奥林匹克模式改变着我们本民族的传统体育”[3]。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多少国人期待武术进入奥运,但事与愿违的是,中国武术被国际奥委会封杀于门外。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世界武术锦标赛,遭遇冷落,在竞技体育领域,武术也一直处在边路“小卒”的位置上,甚至有人把当前中国武术认为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大众与学校体育中,西方体育项目广泛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体育活动的主流,当前许多外来武术又纷纷抢滩中国,吸引了无数的国人,许多原本学习武术的人改学跆拳道、柔道、合气道等外来武术,且势头越演越烈,更使中华武术陷入了窘迫局面。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武术发展时,对武术的竞技化现状提出了许多质疑,认为武术应该回归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果对武术回归自己的发展道路理解为是与世无争,走自己原本的道路,那将是武术的发展之路越来越窄,最后是条绝路。从武术发展困境的文化视角分析“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的强势等于经济的强势,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4],因此从20世纪以来,武术受到西方体育的强势挤压,是由西方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的强势决定的,这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我们应遵从社会发展规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实施,以科学发展的视野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武术,对许多外来武术纷纷抢滩中国其实我们不要泄气,我们中华武术也同样在国外寻求发展,我国许多的武术家在国外开设了中华武术馆,传播中华武术,吸引着无数的外国人,这就是文化全球传播和各民族文化相互竞争的表现,虽然中国武术在国外发展缓慢,与跆拳道、柔道等外国武技相比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武术的发展问题其实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把握社会文化发展规律,才能把握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能更好的去解决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我国有着丰富、深奥的传统文化,同样武术有着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复杂多样化的运动形式等特点,是我们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其这些特点同时也带来发展上的问题,国外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就连我们自己的国人也感觉迷惑,不像跆拳道、柔道等武技那样单一,内涵浅显容易被人接受。当然武术发展还存在包装、宣传等不足之处,但文化发展的问题才是关键,“文化是人们行为方式的自动导向系统,指挥人的一举一动,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带有根本性的,持续起作用的因素”[5],单靠武术家在国外传授武术,没有健康的文化传播,那只能永远停留在形式上,就像伊索寓言中“狐狸请客”的故事一样会败兴而归,武术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无法体现,武术就不能健康的走向世界,不能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武术发展的道路也就越走越窄。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是一个国家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武术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和价值,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只有随着时代、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才能顺应社会的变化,不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武术的发展当然要尊重我们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示本民族的辉煌与壮美,但也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不同民族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我们的武术才能不断的创新与发展。遵循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造、更新和升华,才能使武术在超越自我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6篇:武术文化范文

【关键词】水浒;武术文化

我国有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展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等,其中中华武术则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的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水浒传》中水浒武术展现的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气质,武术中的相关内容则是现代化体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武术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一些阻碍,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水浒中武术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以此扩大水浒武术文化的推广。

1、水浒武术文化产生的背景分析以及影响水浒武术文化发展的因素

在宋徽宗年间,来自各个地方的英雄豪杰集聚在梁山,在这个地方他们发挥自身的武术能力,不断的劫富济贫,除暴安良。他们的英雄行为被人们广为流传,同时也威震天下。这些好汉每次在打完仗之后都会去建福寺这个地方一起习武,他们为了不让功夫失传,于是也开始选拔弟子将自身的武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的弟子们,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在梁山建立了水浒文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有关水浒武术文化。

在水浒武术文化中主要的练习内容是健身,攻击等的比较灵活的技术,如果要学习好水浒武术文化,就应该具备最基本的攻防基础条件。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首先自己要不断的练习有关武术的基本技巧和内容的掌握,水浒武术文化讲究的是灵活机动,但是在目前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下,学习武术时的练习方法比较陈旧,而且在关于水浒武术文化理论的方面不够深入,国家在关于水浒文化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大,当地的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度不够高。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的不断渗透,现代体育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学习,与此同时与传统的武术文化之间产生了冲突。并且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快,青少年更趋向于篮球,羽毛球以及跆拳道等现代化体育。

2、水浒武术的特性探讨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来自五湖四海,他们都有自己的武术派别,并各自为派,相应的武术的种类就会比较多。但是多样的功夫是可以进行优化组合的,梁山武术文化至今已经有近八百年的历史,随着武术文化的不断丰富,逐渐的各自为派的局面也就在不断的扩大,各好汉都是将自己门派的武艺传承。水浒武术文化具有狭义的精神,在《水浒传》中各英雄好汉都很豪爽,有义气,崇文尚武。水浒英雄好汉的形象以及性格至今在影响着很多人,影响比较深远,而且有许多人也比较喜欢阅读这本名著或是欣赏剧中演绎的各个情节。水浒中的好汉们给人们传达的是讲义气,重人情,大气,讲信誉等的形象体现,水浒武术文化同时也体现的是他们的狭义精神。水浒武术文化与酒也结下了缘,梁山上有各类好酒。而且梁山好汉在打仗中成功或是失败都与酒相伴,在水浒中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有他们饮酒的场面,喝起酒来来就是大碗大碗的饮,吃肉也是大块的大块的吃,淋淋尽致的展现着他们的英雄豪情。在现代化社会中梁山的酒也广为流传,不管是在酒的味道还是酒的文化或是名称都体现的是豪情的气概。水浒武术还具有一定的尚武精神,梁山好汉各个身怀绝技,他们热爱习武,而且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总是很勇猛的出来打抱不平。

3、《水浒传》中的武打艺术分析

《水浒传》中英雄个体打斗的画面描述的很精彩,其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艺术。他主要是先下手为强,然后激怒对方。等到对方真的怒火冲天的时候他就开始攻击,而且在攻击的过程中攻击的方向以及部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在打的过程中受首先是让对方不得起来,然后让他降服,与现代化军事训练中的武术有些类似之处。武松醉打蒋门神中的艺术,他在与蒋门神对话的过程中,他喝酒主要是增加自身的力量,而且并不是完全的醉态,他以这样迷惑的神态首先是为了观察敌情,然后才好下手,先把蒋门神镇住。武松假醉佯癫的表现也确实将敌人麻痹,这时他就开始向蒋门神挥拳,打个他措手不及,虽然蒋门神在激怒的情况下还手,但是还比不过真才实学的武松。

4、水浒武术文化的发展对策

在新时展的背景下,首先要对水浒武术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水浒武术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武术。国家应该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保护和继承,避免因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而流失。在研究和整理水浒武术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召集当地比较喜爱水浒武术的人们一起分析和探讨,或是其他地方比较热爱水浒武术的人们多可以召集在一起,对有关搜集的信息进行辨别。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也相继扩大,因此在发展和继承水浒武术文化的同时可以将地方区域优势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同时国家的有关文化遗产的管理人和负责人也要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将水浒武术文化融入到学校的体育教育中,让学生充分领会到水浒武术文化的真谛。所以关于水浒武术文化的发展还需要社会政府的支持,将武术文化与社会力量和学校力量相结合,在够共同的努力下传授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水浒武术文化的分析和探讨,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水浒武术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着水浒武术文化在民间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能够起到修身养性,健身娱乐的作用。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水浒武术更能提高农民身体健康,值得社会尽心广大的宣传和互动教育,合理有效的集成发展水浒武术和武术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田佳音.我们身边的“鼓上蚤”时迁――访电视剧水浒中时迁的扮演者孟耿成[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0(3).

[2]张纳新.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6).

[3]刘祖辉.论中华武术文化的"和合思想"对竞技体育异化的消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蔡仲林,汤立许.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

第7篇:武术文化范文

摘 要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再度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想,让中华文化焕发出了全新的时代气质和进取气象。

关键词 中华武术 武术文化 武术从业人员 文化传播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健身和技击,磨练意志,提高人格修养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颇受人们喜爱。我国早在公元前,包括器械在内的各民族的多种武术即已形成;其内功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在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即有记载,至今传习,只不过现在还未能弄清与现代武术有什么样的差异。然而,不管怎样,中华武术在华夏大地上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一个部分,即尚武精神。而武术的本体与尚武精神二者相互为用,使中华民族各家各派武术得以传承、发展、演化和派生,名家辈出,代不失人。到了近代,已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尉为举世奇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中华复兴启迪的武术演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是针对1840年以来苦难深重的中华转型轨迹而言,在近代中国转型长剧中,武术文化经受的时代振荡和历史落差也是空前的。众所周知,晚清被公认为武术史上的集大成阶段,但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扯开的近代中国转型帷幕,亘古未有的转型大潮不仅无情地把武术从发展顶峰抛入凄冷的低谷,而且强力地中断了之前长期延续的惯性轨道,从此开始了以奥林匹克为镜的体育追求与文化嬗变之路。诚如马克思所言:“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1840―1949年间的武术发展状态与近代中国宏观转型语境休戚相关,而近代中国转型语境又离不开同时期资本主义强势扩张的国际背景,空前的内忧外患决定了晚清以降的中国武术无法按部就班地顺延自身的历史辉煌,在最后一抹落日的余晖中不得不步入了陌生与迷惘并存、迂回与探索交织的近代转型之轨,同时也生动地昭示出传统文化与民族命运唇齿相依的真理。

如果武术历史轨道一如既往地在远离了列强分割与文化裂变的传统氛围中自主延伸,晚清以降的武术发展成果无疑会别具一番风姿,当代武术状况抑或也是另外一种面孔。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趋势注定中国武术将直面奥林匹克之风的劲吹与熏染,武术文化与奥运大潮的激荡与吸引也必然构成人类体育文化的携手与共融。

二、我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

(一)国际武术联合会发展现状

国际武术联合会是国际性的武术组织,是在1999年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109次全会上通过决议的合法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在世界上推动和鼓励发展武术运动,组织世界性的赛事活动,推动和鼓励国际交流,促进会员协会之间的合作及相互了解,提高世界人民的健康水平。通过20余年的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国际武术联合会已发展会员144个。国际武术联合会、各大洲洲际武术组织以及各国武术协会不仅是我国武术进行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标志,而且在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的快速开展上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武术在全世界的传播和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比如,近年来开展十分火暴的中泰、中美、中日拳王争霸赛等,也大大促进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横向传播。

(二)我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和发展。目前,我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方式主要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人际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公开场合的交际,传播方式主要是指一一对应的师徒传承,通过口传身教,便于学习和领悟武术的真谛。自古以来,我国武术的许多门派都崇尚这种师徒传播的方式,但是相互交流甚少,对中华民族武术的整体发展具有阻碍性。群体传播的主要形式就是中国组建武术代表团出访国外。在调研中发现,认为武术群体传播得较好的国家占50.3%,这充分表明群体传播方式在我国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组织传播是指国际武联、各大洲武联、各国武术协会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较大规模的赛事活动,如武术艺术表演,武术散打比赛,武术套路比赛,城运会、全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各大省市都会有武术比赛的项目。当然各个武术发扬地区,都会举办各种的武术比赛、争霸赛,武术馆校赛等等。调查得知,认为武术组织传播得较好的国家占58.6%,这说明组织传播在我国武术国际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水平的武术赛事中更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播。大众传播则主要是通过广播、杂志、网络、电视、电影、报纸为媒介进行的。比如,以武术为题材的电影《少林寺》、《精武门》、《卧虎藏龙》等,通过把武术搬到银屏上,使全球各国的人都能对我国的武术进行了解和认识。如河南卫视《武林风》,2009年2月17日,河南电视台与澳门澳亚卫视等机构合作推出的中华功夫卫星电视台,成为向亚太地区及欧美等地推广中华功夫的又一重要平台。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包含中华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中华武术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来说,哲学、国学、中医、音乐、宗教、饮食、建筑等在中华文化的组成中比中华武术要重要,而其他的如服饰、风俗等都很难找出公认的比中华武术弱势的中华文化组成部分。其实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并不是在中国历史中所有时期都被主流文化所承认的。我们应该认知,重要的组成部分永远只能是一小部分,且明显比其他组成部分要重要,对主流的影响明显更大,所以在武术专业范畴内,武术从业人员一厢情愿地表述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其实是不成立的。

总之,中华武术是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中华文化包含中华武术,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武术从中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中汲取营养促进了中华武术的发展成长,武术以武术技术这种表现方式来呈现中华文化。

三、传播全新武术文化视界

“武术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武术”。武术文化世界传播是当代中华复兴工程重要内容也是其软实力建设的有机内涵。以“改革”和“开放”为关键词的发展战略奠定了中华伟大复兴的综合基础,武术文化的“中国梦”同样“不是关起门来自说白话,而是与世界一道共同追梦,实现互利共赢。”如何合理依托中华伟大复兴的时代特点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全球格局,在积极场域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并体现武术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气象”和“中国特色”,依然是当代武术工作者需要充分展现智慧、信心面对的一道传统难题。我们既要“增强战略定力”,更要体现超越时代的深远战略眼光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风采。

不可否认,中国武术发展正将迈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历史进程,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传统短板与时代难题,但是,30余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我们拥有了审视武术自身和放眼人类文化的综合素养与全新视界,在中华伟大复兴梦想开创的武术文化发展新起点上,时代赋予了中国武术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冷静而深刻地审视过去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革故鼎新、继往开来!

综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所以,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第8篇:武术文化范文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国宝。它不仅是一种力与美的高尚运动,而且是一门内含哲理与文化精神的艺术。其修炼的科学性、适应性,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将其纳入中国文化的大道。所以,研究探讨传统武术,我们首先必须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去诠释,循理以求道。我们练拳,追求的是一种乐道精神,是去体会一种快乐的意境,一种愉悦的享受,一种文化与人生的价值。武术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一门文化、一种艺术。

传统武术,由于具有可传播性,因而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之所以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是因为它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它之所以对人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是因为它有较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个性特征。人活百年之后会死,而具有文化思想基础的传统武术,却可以永存,无限地延续。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形成新的文化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也形成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武术文化。影响之大,延续之久,独树一帜,至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哲理与深邃的传统文化精神。

传统武术,从体育的角度来讲,它是以功法为基础,以套路为载体,以技击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肢体运动的角度来说,它是一门由力至劲,由肢体到精神的运动学问。用文化的眼光看,它是道、德、技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道,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古哲学理论,与武术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与结合。习武人练拳悟道,把道视为拳艺的最高层次,把富有哲理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观念以及气本体论等道学理论融入武术之中,体现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觉,表现出传统武术高尚的文化品位。德,对于习武人来说,“武德为上”、“习武育德”、“以德服人”是各拳种各门派,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极倡导的一种理念与行为规范。因为国人理解“武”,是止戈为武,最终是和。因此,不用武、求中和、不战而胜的境界,被视为武的境界。古人云:“德者、得也。”德是根本,功法技艺的提高,离不开高尚的人格和达观向上的精神,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技,作为包含武道和武德的一门自卫武艺,自然而然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外兼修、练养合一、道技一体、以心为始、修炼自我、完善自我的运动风格。它不同于国外以征服别人为主要特点的搏击运动项目。虽然两者比较,也有其共同性,但各自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所以,传统武术中的许多东西,用西方的一套文化理论,还远远解释不清楚。因此,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文化去诠释传统武术。但是,作为习武人,也大可不必把武术文化看得过于玄妙深奥。我以为,构成武术文化的主要思想精神,它是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养生实践,一种防身技巧,一种表演艺术等等,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并把它贯穿于众多习武人的生活之中。实际上武术就是一种修炼人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人练拳,而是拳练人”。从而,也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武术文化与人文价值。

二、习武修身,是一种行为的道德规范,它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精神,都把德艺双修视为一种高品位的修养。而其行为和修炼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则是以儒家的“仁学”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为基础。仁学和道学的伦理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千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塑造高尚人格,建设文明社会,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起着人类进步的滋润之力。而关系人体生理和精神的传统武术,自然也深深地烙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和浓厚的道德色彩。我们从各拳种各流派的拳谱内容、授徒规矩、技击思想、侠义行为等等方面来看,都不难看出,儒家所倡导的社会伦理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也渗透于武术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习武人走向崇尚道德之路,并构成了习武人的道德内涵――武德。历代武术大师倡导的尊师重遭,义气之风,爱国精神,自强意识,仁爱互助,贵和乐群等仁学思想,都在习武人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不仅积淀了一种宝贵的民族感情,而且,包含着一种沉深的理性观念。甚至,把传统武术视为“仁拳”,更加凸现出它的道德文化精神。

同时,习武人在修身实践中,也深受道家自然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的道德,是一种以“道法自然”为思想基础的伦理精神,是一种强调尊道贵德的大宇宙伦理思想,这种真朴自然,少私寡欲,把道德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伦理观念,对习武人也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影响,使真正追求高层次的习武人,对于武德的修养,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做起,而永无止境。其精神境界则更为高尚。这种境界是善的境界、是美的境界、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自律平和,至诚无欺的道德,注重修炼心灵的高层次,注重人品的净化,人格的升华。这种高品位的修养,是伦理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对习武人,而且对当今的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习武人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习武修身,涵养品德,讲正义,讲义气,讲修养,讲道德,继承和光大儒、道伦理思想的优秀传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武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将为人类道德文明,做出富有实际意义和特殊价值的贡献。

三、习武强身。是一种养生文化的实践,它蕴含着中华传统养寿思想的精华。

传统武术的核心虽然是技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武术强身健体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技击实战的淡化,在关系人类生存质量的健康事业上,传统武术更凸现出它的“养生、强身、益寿”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传统武术延绵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武术养生文化。其养生思想之渊薮,则明显地表现出与儒、道、医等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

儒家主张“流水不腐”,提倡运动,重视心性修养,讲“仁者寿”。同时,也讲究“中庸之道”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食不厌精,尤其讲中和、适度、节制。静养主张“养吾浩然之气”,以保养人之精气神,动养主张“依于仁、游于艺”,高高兴兴,乐山乐水,调养心情,多做好事。这些珍贵的传统养生思想,均散见于传统武术各拳种的拳谱之中,并为历代拳家所效法。在习武养生,练气调神的自我实践中,去体悟心性修养对拳艺的提高,对健身的作用。在习武养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自强自立,刚柔相济,行仁行义的立身精神。

传统武术的养生思想,特别是形意、八卦、太极三大拳种,都把重意识、重养气,顺自然,求虚静以及天人合一的平衡和谐特色,贯穿于拳理练法之

中,形成了传统武术重内、重合,重轻松的养生风格。道家讲“道法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把精气神作为主要修炼对象,这就抓住了人体运动健康的实质性问题,其修为方法,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入静调息,吐纳导引,培精养元,内外兼修,强内壮外,从而使道家一系列道功道术的养生理论,融合渗透于武术养生之中,例如形意拳丹田之说,桩功之论,就特别讲究“气沉丹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气化理论。不难看出,道家的这些功法内丹理论,都被巧妙地移植到了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之中,并借用道家“气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把气作为提高拳技,习武养生的原力与本根。这种传统的“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修炼思想,把“养气、爱气”视为健身之大要,即使技击、散打,也是以身心健康为基础。因此,这种传统武术的修为方法,都贯穿着习武人追求“天人合一”、延年益寿、享受健康的生命理念和一种至高的生活艺术。

为了更好地吸收、借鉴传统的养生思想,提高养生质量,习武人还十分重视学习中医医学理论,使传统武术和中医整体观念结合起来,运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气血理论以及经络学说,科学地指导练功实践。因此,一般来说,习武人对人体骨骼、经络、气血、关节、穴位等人体的生理作用都有所了解,并运用于培养内气,疏通经络,穴位按摩等养生功法之中,医学理论在武术中的运用,使习武养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武术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以及运动医学等武医结合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形成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祛病养生功法,如“吐纳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洗髓经”等,均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武术养生法,在武术保健,医疗及技击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传统武术不论动养,还是静养,其基本的精神,都体现出儒家的“中庸之道”、“贵和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虚静特色”,医家的“气血理论”、“经络学说”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武术健身之道,就是养生文化的一种实践之道,它蕴含着中国文化和谐意识的特点,重合、重内的哲理,给人以愉悦身心的享受,延年益寿的良效。从养生的角度讲,传统武术将成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大众化的休闲运动。

四、习武防身,是一种先天本能基础上的后天训练,它体现着传统武术可贵的仁爱,侠义精神和兵法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说到底是一门博击的学问。武术的功法、套路、技击术三大运动内容,都以技击为主体意识。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首先就在于它具有可贵的攻防技击价值。不论它延伸出多少其它功用,攻防技击性的特点,将永远存在。否则,就不称其为武术。因此,我们练拳习武,除了追求健身、演艺,陶冶性情之外,也应大力提倡学习防身自卫的技击知识,学习防身实战的技能技巧。当然,学习技击,不一定非打不可,也不一定非上擂台不可。除特殊情况之外,输赢胜负,生死搏斗并非目的。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旨在增强攻防意识,提高自卫防御能力。因此,魂魄并练修本能,顺其自然圆中求,应是我们学习传统武术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其实,人无需锻炼,就有防御的本能,只是各人素质不同,自卫能力也不同罢了。事实证明,在特定环境下,人人都有这种无条件反射的先天本能,人在遇到危险紧急关头,都会自动做出保护自己的灵敏反应,都可能表现出非常态的力量和运动。这种人体迅速爆发,自动应急的潜在功能,我们称之为本能反应。学习武术的攻防技能,就是建立在这种先天防御本能基础之上的一种后天强化训练,经过练拳练打的训练,绝对和未经训练的人不一样。这种训练具有增强攻防意识,提高条件反射能力,灵巧肢体,提高技击自卫能力的作用。它的技击理论与实践,贯穿着我们民族的仁义道德思想,阴阳变化观念以及兵法思想与科学原理。

传统武术的技击特色,由于受“仁德”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运用于技击思想中,也体现出一种仁爱精神。相传少林拳“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内家拳“不主动搏人”,太极拳“舍己从人,先化后打”,形意拳“先顾后打,顾打结合,防御为能”,八卦掌“随机而变,迂回侧击”等等技击思想,都是传统武术注重仁德思想的技击特色,这就不难看出传统武术的技击思想,并不以主动出击为能,而是以自卫防身为主要目的。先父布学宽先生常给晚辈武学讲:“意拳(指形意拳)之拳法,主张先守后攻,既能安全自己,又能克制对方。在技击中以武德为重,在自卫的原则下胜敌,故往往不是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战斗即要伤人,非在万不得已时,不要轻用。一般情况下,杀伤力强的毒手不可轻用,致命部位不要轻易出手”。充分体现出我们传统武术作为仁拳的一种善良宽厚精神。特别是在本门,同行之间切磋较技,更是强调武德为先,先礼后兵,把“技击争胜”的个性特征,纳入“以礼而行”的范畴。太谷形意拳门的拳艺切磋,就十分注意宽广的胸怀,谦恭的态度和互相尊重的友爱精神。在互不伤害的原则下,研究技艺。点到为止,讲究技法的奥妙,手法的变化,注重以巧取胜,先父布学宽生前极力倡导形意拳的“柔化打法”,就是要求以仁爱友谊精神去切磋拳技,既不伤身,又不伤感情。从而达到较技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武术技击赋予一种“人性向善”、“贵己存身”、“以武会友”的仁学内涵与阴性思想。然而,武术技击思想的宽厚精神,并不是无人性立场,是非不分,对于横行霸道,欺老凌弱,为非作歹的不道德行为,历代武术大师都倡导并发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侠义精神,表现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并强调武勇以民族观念,民族气节,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准则。反映出习武人的技击思想以仁德为主要精神的价值取向。

传统武术的技击原则与规律,始终以阴阳哲学思想为指导。技击中,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总的纲领,形成了极具哲学内涵的技击理论特色。由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皆由阴阳运动使然,阴阳变化观念也运用于拳理拳法之中,成为武术技击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并演绎出一系列武术阴阳概念。诸如内外、刚柔、松紧、开合、动静、起落、进退、束展、快慢、虚实、吞吐、智勇等等,使武术技击之法,具有明显的阴阳特征。而实战中多变的手、眼、身、法、步和劲力的变化以及战略战术,也无一不是阴阳的展开与体现。传统武术从理论到实践,始终贯穿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易学观念。因此,先师常日:“拳之大要、重在阴阳。”而“五行学说”在武术中的运用,又尤以形意拳颇具代表性。不仅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创编出五行拳,而且,技击特色也明显地

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形成基本的技击攻防原理,充满着阴阳互易,五行生克之理,闪烁着前辈的哲学智慧之光。

同时,传统武术还明显地吸取了《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作为技击理论的重要基础。并在技击实战中,广泛运用兵法战略战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我们常见的“知己知彼”、“引进落空”,“奇正之变”、“虚实互易”,“兵贵神速”、“速战速决”,“常山蛇阵”、“连环出击”,“避实击虚”、“以柔克刚”,“诱而取之、乱而取之”、“后发制人”、“不战而胜”等等,都是兵法思想在武术技击原则和方法中的广泛运用。在传统武术的技击思想中,还特别倡导以巧取胜,讲究技法的奥妙。而要产生良好的技击效果,就必须讲科学。由于一系列科学原理,诸如转圆原理、杠杆原理、反弹原理、松紧原理、极限原理等等原理在武术技击中的运用,使攻防技法更加细腻、精巧、多变、奥妙无穷,而产生良好的效果,甚至产生一种奇特而迷人的魅力。因此,任何一个习武者,要想获得“心手相忘”的圆熟境界,就应从微妙而细腻的技巧训练开始,讲究科学性,反复练习,熟中生巧,形成动力定型,条件反射,使深厚的功力与多变的招法,灵活地贯通到实战中去,使技击之法,成为防身自卫的“工具”,成为技法变化的一种艺术,体现出传统武术技击的独特风格和内涵意义。

五、习武演艺。是一种力与美的艺术展示,它反映出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和品味意境的文化特征。

传统武术的运动之美,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享受。武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也如同戏剧、舞蹈、书法等艺术一样,除了独特的风格,创新精神以及技法的奥妙之外,它的美感特征:武德之精神美、形式之演练美、情趣之意境美,构成了传统武术善与美、力与美、意与美的艺术风貌,充分体现出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理念。

武德,集中地表现出习武人的思想精神之美。传统武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以孔孟仁学为准则,以美与善相统一的美学思想规范道德行为,倡导尊师重道,乐善助人,扶弱惩恶,行侠仗义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练拳习武,培养和提高习武人的伦理道德感情。形成了武德的传统精神之美,使武术的演练之美富于一种思想艺术的境界。同时,道家的“简朴自然”、“主静贵柔”、“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美学思想,也直接融化于武术之中,形成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自然和谐的审美特色,反映出一种“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人体表现形式,不仅讲究内意,而且讲究外形,套路的演练性,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动态美感和各具特色的审美风格。例如:太极拳的舒缓轻柔、连绵不断;形意拳的包裹严密、劲力精巧;八卦拳的身灵步活、协调连贯;长拳的舒展大方、穿崩跳跃;南拳的厚重沉实、刚劲勇猛;戳脚的腿击连环、拳脚互用;少林拳的古拙紧凑、刚健敏捷等等,从外形上都体现着习武人的不同精神气度,内里更包涵着一种文化哲理和技击技法。无论是简单的质朴美,还是繁杂的气势美,都体现着一种生存自卫的实用性和拳法演练的艺术性。从各拳种演练的套路上,我们不难看出对立和谐、对称平衡、天人合一、丰富多样的美学特征,无论路线布局上的曲直、圆弧、斜线、对角等变化格式,还是整体上的起势、承接、高潮、收势等约律化,都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劲节、舒展优美的功架,浑厚博大的气势,动静相间的节奏、圆融活泼的神韵,从而构成了传统武术特有的巧妙变化的艺术之美,给人一种愉悦的享受,充分体现出武术的表演性、观赏性的美学价值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社会价值。

传统武术,由于吸收了古典文化中重抒情写意的美学思想和“不求形似、力求传神”的观念。因此,在练法上强调动感、美感、节奏感的同时,也十分强调纯朴自然的平淡之美。并且,特别重视练出磅礴的气势、无穷的韵味、悠远的意境,使拳术中深层的“虚空说”内涵与丰富巧妙的拳法变化融合起来,形成了形神一致,内外合一的运动风格。有的拳种甚至形成了“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形”的拳法特点,体现出一种阴性的抽象美学理性。不仅构成了传统武术的一种独特的神韵趣味,探幽发微的审美意境,而且,也寄托了习武人的一种内在而含蓄的感彩。这种传统的练法,追求的是一种神情意趣和修炼自我的意境之美。它使习武人在练拳习武中,感受到一种随心随意,妙趣横生的乐趣。既要练出自我,显示个性特点,又要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心理上的满足。对于修心养性,怡情悟道,涵养品德自然也起着良好的陶冶作用。这种武术的文化价值,不仅使习武人重视武术动作的外在形式,而且,更注重内在的“神、情、志”,体现出既重形又重神的美学思想。因此,许多习武人把练拳习武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我修炼,自娱自乐,并把它视为一种“德艺双馨”的修养,,竭毕生之精力,去下工夫,静心磨练,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得一种兴趣上的自我满足以及技艺上的高境界。

六、结束语。

武术文化是传统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内涵丰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古文化思想。实践证明,武术的概念,只有用文化的眼光去看,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去理解,去诠释,才能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出武术的民族特色;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武术的思想性、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才能显示出传统武术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否则,它只能是一种人体肢体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单纯的拳脚运动。如果我们看出了武术的文化性。武术就有了品位,就有了魅力。我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强势文化、先进文化。我们应当重视它、珍爱它、传播它。

第9篇:武术文化范文

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有了人的历史,也就有了人的文化。《易经圭卦象传》中说:“关乎天文,以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方文化中强调文化是利用自然的手段,英文中的“culture”,意指耕作,对自然生长实施管理,由此可以说自然产生了改变自然的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自然界的斗争的能力越来越依靠智慧,人类学家将这种后生的智慧定义为文化。费孝通先生更简约化地概括了文化的概念:“人为、为人。人为是说文化是人创制的,它又是“为人”服务的设施。

广义的文化,可以说是人创造的一切非自然物,以及创造过程本身。人们说文与武是相对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尽皆如此,武术从人类的搏斗生活中总结出来,就广义而言,仍在人类的文化范畴之中,这种搏斗术是人创造的,又在为人服务。显然,武术是人类斗争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产物。

既然武术本身是文化,为何还要冠以武术文化?

这是因为武术里有文化。技术中、战术中、教习中、习俗中、思想中含着很多文化内容,人们将其武术文化概括为三个层面:外显层为技术器物层,中间层为制度习俗层,内核层为思想价值层。

就武术的技术层而言,由于拳家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不同,又可分为三层:最内层为简单实用的原始技术层,各国区别不大;第二层则为一定场景下的招法技术层,传统武术中许多拳家的技术方法大都在这一层面:第三层则是从审美角度创编的演练,属技术拓展层。

无论在哪一层面的技术,技击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由武术技术延伸的相关内容,构成了博大的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分支,它却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和尚中等等,在武术中都有体现。

更重要的是武术的许多文化特征和技术特征与中国文化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现实人生的和平文化,其根源在于从故相传极深厚的人道观念。

中国历史由于数千年来常在一个大一统的和平局面之下,人们满足于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而不喜欢远征和扩张,对外问题,常常没有对内问题那般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烧香拜佛,也不是熟悉法律条文,而是练好如何做人的功夫。由此,中国武术也具有内倾性文化特征,诸如技术中要求“内外合一”,德行上注重“内外兼修”。

中国文化惟其常向内看,不很重视空间的扩张,却特别注重时间的绵延,把父与子看作人生的延续。中国武术中的师承关系正是体现近似血缘传承的绵延文化。

中国人还具有一种普通的泛艺术观念,使之看待世间一切事物充满了自觉地审美意识,可以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注重日常实用,又追求境界般的理想。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正是中国文化有一种审美文化的倾向。

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中国人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人生理想、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把一种几近残酷的搏斗技术,演绎成千姿百态、揣摩不尽的一种技艺,一种以技击为本源,旨在追求人生境界的东方文明。

武术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武术文化体系是完整的,尽管历史上人们看重于技术,而很少进行理论总结,它强大的生命力和足够的文化负载力,都足以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