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

第1篇: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一、引言

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20字总要求”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纲要(贺雪峰,2018)。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大陆出台了许多利好台胞的农业政策。海峡两岸在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地理状况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农业合作也有许多互补的优势,这些构成了闽台合作的基础。闽台合作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然而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变成政策去落实在闽台农业合作的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两岸一家亲,乡村共振兴”的共同愿景,是当前闽台农业合作关注的焦点问题。在“20字的总要求下”,两岸合作可以在产业转型、乡村改造、设施配套、生态治理、文化复兴方面进行,并且应该得到适当的政策扶持与倾斜。

二、台湾乡村发展的主要经验

早期的时候,农业在台湾的整个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崛起,台湾工业迅速取代了农业发展的地位,使得农业的发展成为了工业的从属。费孝通(1993)指出,乡村“去农业化”现象渐显,乡村人口外流、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文化特色的逐渐丧失,使得乡村建设秩序近于解体。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如1983年“社区发展工作纲领”、1994年“社区总体营造策略”、1999年 “9·21重建暂行条例”、2000年“农村新风貌计划”、2010年“农村再生计划”......这些政策的推出说明台湾当局意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也对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然而,在这一系列的政策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台湾当局对乡村的发展的推进逐渐由“自上而下”型转变为“自下而上”型的模式。许标文等(2014)指出,“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是台湾当局通过审视过去乡村振兴政策,运用整合性的规划概念,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中心,挖掘乡村价值,重构乡村秩序的一种新的思维理念。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完善乡村制度体系的建设。从计划到制度再到规章,台湾对乡村农业的住房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文化的保护等方面无一不指定了详细的规则,使得每一条计划都具体的落到实处,每一条制度都有法可依。第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 2005—2008) ”指出要强化在地农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建立自下而上提案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是农民的乡村,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加强农户自身管理,将权力回归到社会中,摆脱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固定思维,极大的激活农民积极参与建设的热情。第三,坚持乡村全面发展。台湾“农委会”针对台湾不同地区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帮助各个社区发展特色产业链。坚持多元发展,并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保护,提升乡村的综合竞争力。第四,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素质较低等问题试图推出各种政策吸引人才,但是效果却不佳。“培育农村再生的根本人才计划”以乡村人口为主体,由高校学者在乡村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与培训,从根本上提高热爱乡村、热爱农业群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发展分析与建议

(一)区域特色

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XX市市委、市政府积极围绕的“三农”工作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工作与并创新工作机制,将小城镇综合改革、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千亩设施农业和扶贫开发这六项工作整合为一体,推动全面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XX区域特色。

小城镇的综合改革,立足于地区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的发展。这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式的发展能够积极的通过项目的推进、产业的改革来增强乡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山地农业的综合开发过程中,XX市政府采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兴建农业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的措施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XX市结合天然的山海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业,体现着这种山海经济模式下美丽乡村的建设。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品牌效应。XX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来优化企业的融资环境、提升企业的服务范围。积极打造科技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与竞争与良好的示范。

田地是农业的基础,农业设施更是其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XX市政府统筹资源与资金参与建设农业大棚、开发农业创业园区土地等一系列的农业设施,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扶贫工作始终是XX市党委、政府的工作主线。在针对历史传承的基础上,经过艰辛的探索,使得地区贫困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优势与劣势

总体来讲,XX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与推进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自上而下进行政策的推进、资源的调配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政府的身影,政府成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流砥柱。在发展的规划中,也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的优势,大大的节约了乡村产业规划建设中的成本。该规划将区域特色与全面发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做到了六位一体的全面推进。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首先,在XX的发展模式中,夹着太多政府的背影,这就使得农户或企业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过多的依赖政府资源,这一点在资金方面尤为明显,如果财政的划拨中断,将会使得一些具有较好收益的项目出现“烂尾工程”,造成前期资源的浪费。其次,在乡村建设中严重缺乏基层村民的自主性规划,乡村是农民的乡村,是农民体现自身价值的生活场所,只有农民才清楚自己的需求,利用专家与政府人员参照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来改造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户的利益,会降低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未看到有创新可行性之举,政府在推进项目的过程应该同时培养一批热爱乡村、热爱本土文化的一代青年,为乡村自主性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人才基础。最后,乡村的发展更多依赖自然资源的挖掘,未对这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然风险做好充分的评估与预防。此外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并未带来较高的附加值。

(三)政策引导和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部署,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乡村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的做好乡村振兴下土地资源的编制规划,保障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土地资源的需求;积极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做好农村“三权分置”工作。《XX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提出三年计划,包括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重点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乡风文明的建设、基础环境的改造等方面。《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的改革,推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强农,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之下,XX乡村振兴的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在千亩设施农业方面建立了11个高优农业示范园,帮助农户增收8945万元。山地农业的综合开发新增达到1.63万亩,并利用这些土地培育了336个特色品牌。全市的龙头企业大幅增加,2017年全市12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214.68亿元,税金同比增长4.4%。全市创建4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30多万边远山区贫困群体通过异地搬迁与工程改造使得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四)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本研究认为XX的乡村振兴措施的改善可以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明确自身定位,提高实施成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乡村振兴需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努力把农业打造成有奔头的产业。同时也提出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性历史任务。

1.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围绕产业兴旺,更加重视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实现农业农村的多元化发展,大力改进农业基础设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视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多元化农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与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倡导农业价值链的转型与升级。利用政策与制度为农业的转型与升级夯实基础。农业不是工业的附属,要改变产业的发展思维,彻底抛弃“以农补工”,使得农业在社会经济的地位有显著性的提高,更多的实现产业融合的附加效应。深刻学习和利用产业的互补优势,打造共赢局面。在推进的产业兴旺的同时,要注重社会资本的介入,不能过于依赖政府资源。一方面积极调动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社会生产效益,避免资本的低效率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使得农户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念去规划自己的生活空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构建美好生态环境。

生态宜居乡村环境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摆脱传统农业对资源的依赖,改变以往先开发再治理的思维模式,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与向往。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保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对农业农村要求提供优质的生态农产品与适宜的居住环境的需求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建设美丽乡村。

优化产业结构中,注重金融的扶持,通过“融资”与“融智”积极加入农业的优化升级。为符合生态标准的绿色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门槛,解决龙头企业、优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吸引外商投资。消除投资壁垒与管制,提高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XX自贸区金融服务的范围,增强地区优势。在具体措施方面,应该开发更多的涉农贷款的产品,用来解决外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守住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外资银行的融资模式与理念,为XX的金融管理优化升级提供更多的参考。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鼓励多元化融资渠道,为企业构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3.坚持文化自信,培育淳朴民风。

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乡土精神风貌,培育积极向上、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借此激活农村沉睡已久的潜能,提升乡村文明的文明度与农民的幸福感。乡村文明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以来的优良传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在利用工业、信息所具备的技术与优势推动新型农业发展的同时,保留淳朴的乡土文明,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推进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此外,XX地区乡村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较为严重,但是其民风较为淳朴,可以参考台湾的“培根计划”,通过高效授课与培训的方式提高这些留守人员文化专业水平与素养,对于热爱本土文化的青年一代,积极的为他们谋取农业就业的管理岗位,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淳朴的乡土文明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其积极的参与乡村振兴中。对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的留守人员,可以发展农业副业,以支持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业发展。

4.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就应该做到既让广大人民满意又能够科学有效治理,健全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保证乡村和谐有序健康地发展。台湾注重对职业农民的教育,周向阳等(2014)指出台湾目前虽然没有统计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数,但是依据《台湾农业统计年报》数据可以粗略判断,从1990年开始台湾职业农民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而XX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应该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积极创办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增加农民的专业知识。对于村民管理上,应该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台湾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台湾的乡村遍及了农民组织,而农民就是这些组织的会员。农民组织配备了农事经营班、农业产销班等产销经营组织,用于指导农民应该如何对农产品进行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XX的乡村振兴的战略应建设乡村农民参与平台,确保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建设,满足农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5.发展重点项目,促进居民增收。

第2篇: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自治区制定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明确了《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工业、旅游、健康、生态经济等产业发展以及“路、水、电、气、网、园”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用3年左右时间,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乡村发展基础条件,有效增加乡村公共服务资源,为持续营造“三大生态”、加快实现“两个建成”、扎实推进富民兴桂、奋力谱写新时展新篇章提供保障。

 

一、计划出台背景

 

近年来,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奋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我区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下了一定功夫,但我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短板。我区计划从20XX年起用三年时间,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总体目标

 

按照XXX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对XX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以促进我区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建设高品位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

 

三、主要任务

 

农村公厕建设方面,每个自然村按实际需求建设一个标准化公厕,全区新、改建农村公厕XXX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对每个管护达标的公厕按XXX元/个/月的标准奖补。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计划实施水利工程XX宗,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生态水利示范河段,实现全区自来水供水管网全覆盖。

 

区级示范村(居)方面,有效整合各方资金,建立完善财政投入、村级自筹、社会支持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保障体系,3年计划创建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XX条。

 

“四好农村路”建设方面,从注重连通向提升质量安全水平转变、向加密路网提供更便捷出行路径转变,对全区XX个、全长XXXX公里农村公路项目进行改造建设。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经过3年努力,基本实现农村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充分发挥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100%。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每个村小组至少配置1名保洁人员,落实XXX元/月/保洁员的补助,推进村边、路边、水边、田边等“四边“的环境保洁与垃圾清运,推动农村环卫工作一体化。

第3篇: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小偏整理了2020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作文汇总,欢迎参考借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一

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与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看,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看,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二

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两不愁”到“三保障”,各级干部咬紧牙关、认准目标、真抓实干。从打响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再到开启乡村振兴战略新纪元,各种政策,应运而生、水到渠成、承上启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实惠与责任共存、发展与义务相当,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参与其中,我们既享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利,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这其中脱贫攻坚正是补短板,乡村振兴恰好扬长处。在我认知里,2008年泥泞土路摇身一变水泥大道,实现村村通、户户连;2012年砖瓦洋房聚居而起,草屋土房不见所踪;2018年万亩虾蟹池塘,春日微风,波光粼粼,成片银杏,摇曳绿芽,道听途说的村集体经济不再是在路上、在纸上,实实在在惠及着每一位老百姓。据有关机构对村集体经济调查,在发展集体经济中农户不仅收益土地流转费,同时参与集体经济管理获得报酬,还分取集体经济分红。以前说,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一干是一天、农村十年不及沿海半年。话虽不假,经济高速发展,大城市永远是资源的中心。但离不开农村的老弱病残幼,以及种种原因留在老家的中青年人,依旧摆脱不了农村的束缚,改变不了自身面临的窘境。而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正慢慢改善他们的衣食住行,提高百姓的精神文明享受,也减少外出务工者对家后顾之忧,这正是老百姓所期盼的。

我从未想过大山深处的老家,会有马路、洋房、水泥地、篮球场、集体养殖场、瓜果蔬菜种植基地,社会的发展把小山村描述得像世外桃源一般,而这一切已经出现在我归家的路上。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三

更加注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制整合,确保两项工作有效衔接,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随着脱贫攻坚顺利推进,已经出列摘帽的县区乡村,还要齐心接续为乡村振兴的事业而奋斗。

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成绩有目共睹,基层干事创业环境的改变更值得称道:干部群众“抱得紧”,数百万工作队员奋战脱贫一线,和贫困户、乡亲们结成了亲戚;上下级、各部门“抱得紧”,五级书记抓实脱贫;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抱得紧”,形成全社会帮扶大格局。三个“抱得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组织保障、作风保障。这场前所未有的人类减贫实践,本身就在为乡村振兴“补短板”。五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体系,贫困地区统揽全局的动员体系,第三方评估严格抽查的评价体系……这些做法,都值得乡村振兴借鉴参考。

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已脱贫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保持责任不变、力度不变、队伍不变,巩固好脱贫成果,也需要在措施上逐步实现从精准到共享、从特惠到普惠、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基层脱贫攻坚中一些临时性、地域性、超常规的举措,不宜照抄照搬到乡村振兴中来。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乡村振兴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少地方的探索,已经显现成效。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省市县挂钩包点确立指导和责任机制,出台文件明确乡村振兴的内容标准,让相关工作变得更加精细、更易操作。同时,理出农村人力、物力、存在问题和所需项目4个清单,摸准乡村振兴的基层实际。临沧市下面的双江县,在“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加挂“乡村振兴办公室”牌子,集中办公、整合机制,确保两项工作精准理念延续、政策措施延续、帮扶力度延续、成效检验延续。

由此来看,实现乡村振兴,精准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论。比如,建立相对明晰的指标和责任体系,不宜大而化之;摸清乡村困难问题和资源条件,规划先行、步步为营;打开大门、敞开市场,把更多的资源、人才引入乡村共襄盛举;把“指导振兴”和“我要振兴”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理事会等的内生动力培养;注重“典型引路”和“提携后进”,有重点“抓两头”来促进全体振兴……更加注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制整合,确保两项工作有效衔接,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必须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国脱贫攻坚已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秉承新发展理念,借鉴脱贫经验,用脱贫经验“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之门,广袤乡村必将呈现更新更美的图景。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四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摘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决胜阶段。这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已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聚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共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共进的问题思考

(一)理论支撑与思想认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当前,还有一些乡村对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缺乏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对二者内在逻辑和有机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脱贫“摘帽”就可以“松气歇脚”“到站下车”了,没有从“三农”工作全局去把握二者目标一致性、工作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二)发展现状与实施基础。据调查,一些贫困县,县域工业底子薄,经济活力不足,城市化率低,城乡融合层次低,县乡产业缺乏特色,单一化、同质化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门路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脱节,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综合改革协同性不强,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体制机制与政策供给。据调查,一些县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缺乏相互通报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对脱贫攻坚成熟的工作体系,缺乏有效的借鉴和吸收及创新性运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之间政策的过渡接续谋划不够,缺乏统筹性的政策设计和支撑。

(四)规划引领与实现路径。据调查,一些地方,乡村振兴规划与脱贫攻坚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原有的规划缺乏有效整合、优化和重构。交汇期工作任务叠加,工作内容和工作重心转移,两战略有机衔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缺乏有效探索和实践。

二、聚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共进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理论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一是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方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二是广泛动员干部群众,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在乡村掀起“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热潮,实现“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主动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早日过上富裕生活。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既问需于民,又问计于民,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集众智,聚民心,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民意基础。

(二)做好机制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抓乡村振兴的衔接共进,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着力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重要事项,提高财政、土地、科技、人才、金融等各项工作的协同性,构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科学研判脱贫攻坚项目中需要延续和升级的内容,并纳入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中。四是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在乡村振兴初期应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

(三)做好规划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实现路径。一是清晰明确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短期过渡计划,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发挥长效作用。二是衔接好各专项和行业规划,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通盘考虑土地利用、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三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对县域内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措施作出总体安排,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地区,加强分类规划指导,梯次推进。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用“大马拉小车”,以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四是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保持产业扶贫力度不减,将产业发展重心转向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四)做好政策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是加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政策统筹,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内容与脱钩方法,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二是转变政策供给方式,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长效性转变,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产业、金融等政策供给,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合理拓展部分扶贫政策惠及的对象范围。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既要持续关注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也要高度重视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通过政策拓展,将在脱贫攻坚中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的政策举措,转变为能够帮助广大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并分享乡村红利的政策安排。

(五)做好资金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协同作用、社会资金的参与补充作用,确保资金投入与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相匹配。二是强化资金“整合”,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脱贫攻坚、公共事业发展和涉农资金等多方投入统筹起来,充分发挥资金整合规模合力效益。三是强化资金“撬动”,借鉴并创新脱贫攻坚的资金筹措方式,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研究出台市场化方式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

(六)做好人文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实现人才振兴。脱贫攻坚与锻炼干部、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特色扶贫的重要经验。在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培养乡土人才,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始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化、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同时外化为自觉行动。三是做好扶智扶志与文化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扶贫扶志扶智并举,实现乡村文化改善。另一方面,多管齐下补齐乡村文化短板、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乡土文化内涵,充分运用特色文化提高村民凝聚力,为乡村振兴铸魂。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泗县县委)

第4篇: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保障发展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当前,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我们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下面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职责,谈谈思路和想法。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明确合肥主城西南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环巢湖生态示范片区、紫蓬山生态旅游片区、西北部控制片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开发秩序,优化开发格局,努力提高国土开发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注重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主要控制线衔接协调,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在坚持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前提下,集约高效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以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来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引导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与当地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加快“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加快集镇改造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已完成编制编制。通过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合理划定了乡村规划经济发展片区、居民点管控边界和生态控制边界,明确了村镇规模和功能,避免随意撤并村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实现了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强化了规划约束力。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塑造乡村特色,突出乡村个性,避免千村一面。

(三)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和样板村。官亭焦婆等25个示范点纳入市五个一批项目库。目前,山南镇“三庄联动”、上派镇“三岗慢生活”、铭传乡“聚星片区”等规划已通过县规委会。“三庄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围绕“农村改革发祥地、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定位,将小井庄、兴庄、长庄和板墙四个村,82个村民组,24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合肥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三岗慢生活”围绕“五彩三岗、慢享生活”的定位,以花木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休闲、旅游服务业,提升现代慢生活体验区内涵,打造长三角新型旅游目的地。“聚星片区”坚持“淮军圩堡探源地、蚕桑文化寻踪区、皖中民宿特色街、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功能定位,围绕淮军文化和自然环境,打造合肥乡村振兴样板。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快柿树岗乡防虎村、高店乡程店村等示范点和样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三)保障农村发展用地需求

第5篇: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完成《甘州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对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等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实施前进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小区、天倚生物2万吨小麦淀粉、高标准农田、平山湖乡喀尔喀小镇等乡村振兴项目71项,完成投资22亿元;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投资政策,申报争取乡村振兴类项目30项,资金1.3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签约东盛融通肉牛养殖、贯党珍稀菇业恒温保鲜库、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等项目34项,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政策趋紧、市场不景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生产经营性投资呈断崖式下降;二是近年来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逐年减少,受支持项目的条件提高,给争取资金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招商引资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一、抓项目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认真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发挥好我委综合协调职能,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紧紧围绕“一圈七带”示范工程,科学谋划布局项目。坚持示范带动,配合建设局及沿线乡镇加快国道227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和张肃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抓好出城口改造、沿线绿化带建设、明永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园、新墩双塔民宿客栈等项目。尤其是我委牵头实施的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向国道227线和张肃公路沿线村社倾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抓资金争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省市十大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机遇,加强政策集成研究,围绕国家省市投资领域和重点,科学谋划储备项目,强化汇报衔接沟通,提高捕捉、筛选项目信息的能力。特色小镇方面重点争取碱滩屋兰古镇、平山湖喀尔喀小镇、甘浚镇祁连温泉小镇3个特色小镇项目;十大产业培育方面重点争取循环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等项目;对已经上报省发改委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棚户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高标准农田、黑河甘州段河道治理等64个项目,盯死看牢,力争更多的项目得到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

第6篇: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根据主题教育计划安排,结合职责分工与工作实际,我确定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工作》的调研题目,如何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市科协作用,真正把服务“三农”工作做出成效,带着这样的问题,10日19日、20日,我和科普部部长先后到***、***等县区开展专题调研,采取听取汇报、个别访谈、现场察看、问题剖析等方式,围绕乡村振兴问题与县科协、现代农业科普园、农业合作社、农村电商培训基地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谈,并到***扶贫村看望了帮扶对象,了解困难和需求。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要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协作为联系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引导科技资源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勢,应该有所作为。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深入贯彻落实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结合市科协工作职责,制定了《市科协系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成立了市科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科协,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在2019年7月,市科协专门组织各县区科协系统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到***考察学习期间,市科协精心设计并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示范观摩活动,为下一步各县区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是切实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市科协借助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契机,强化乡镇科协组织建设,明确要求乡镇设立专(兼)职科协主席,打通科技惠民助力乡村振兴组织通道“最后一公里”。

三是坚持开展科普惠农工作。以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整合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科普惠农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着力培育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阵地完善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等科普设施,加快推进农村“科普e站”建设和应用,将“科普中国”优质资源送达农民。

二、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竞争力弱。各县区都有部分农产品拥有一些品牌,如栾川的栾川印象,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考虑长远打响品牌的更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农业程底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现代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三)经营主体质不优。各县区都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但部分合作社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发展资金短缺,贷款融资难,发展后劲不足,质量不优。

(四)技术支撑力量弱。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缺乏;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年龄普遍老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参加农村电商等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等积极性和接受能力较低。

三、几点思考

全市科协系统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的重点工作,包括强化人才战略、搭建创新平台和集聚内外力量,统筹全市科协系统及各部门资源,促进人才和资源下沉基层,服务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市科协将立足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实际,根据农村产业特色,引导学会、农技协发挥人才、技术、平台优势对口帮扶,搭建专家与广大农民沟通的桥梁,以培育发展农技协的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振兴。围绕各县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推广一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建好一个协会”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大力发展精品果业、绿色蔬菜、特色经作、现代养殖、休闲农业、加工物流等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种养殖基地。加速培育农村新兴特色产业,丰富农村新业态,提高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强化科普优势,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市科协将大力推进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以科普带动乡村文化发展,推动科普力量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科普阵地建设,助推科普载体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好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科普惠农服务站等作用,围绕科技培训、农技服务、就业指导、农村科普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基层集聚。

推动各县区科协制作科普图书、科普折页、科普挂图等科普资源,利用科协信息网络、新兴媒体开展扶贫政策和相关知识宣传。推动“科普中国”、“科普中原云”在基层的落地应用,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科普信息化网络建设,丰富涉农科普内容,加快建设“科普e站”和科普大屏等科普基础设施。以“普及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倡导新生活”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健康文明生活”、“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宣传教育,提升广大群众科学素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不断厚植人才优势,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围绕种植、养殖、加工、农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为重点,整合科协各渠道培训资源,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队伍。

统筹发挥科协自身优势和力量,开展“送智下乡”活动,发挥市县两级“百千万科普人才”队伍中涉农专家的优势,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一线,为群众提供产业规划、技术指导、技能培训、行业分析等服务。

第7篇: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会议就学习贯彻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作出部署。强调各地要高度 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 整治。

会议充分肯定了浙江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成效、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领 导重视,常抓不懈。2003 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同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 接着一任干”的要求,高度重视、摆上日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建设起步,不断拓展建设内容,坚持不懈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美丽 乡村建设的新篇章,不仅改善了农村面貌,而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规划先行,科 学布局。坚持以编制村庄规划为先导,分类明确村庄整治建设的定位,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 划,分类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协同编制配套规划体系。坚持规划科学编制与切实执行相统一, 不规划不建设,不设计不施工,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三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的推进机 制、投入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 极力量,形成了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建立强大合力。

会议强调,浙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各地要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 圾、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通过长期艰苦 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会议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加大政 府扶持力度,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要拓宽社 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努力形成支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

2013 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而建设美丽乡村,纳入到全省科 学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依法治省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中,作为推进美丽吉林建设的长远 战略加以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科学实施,举全省之力打造 龙源期刊网 .cn 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初步考虑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吉林和新农村建设为总体要 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秸秆、粪便、污水 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一是明确组织机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由省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规划制定、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 检查作用。二是明确职责分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需要进一步 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任务指标和包保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合力。三是明确投入机制。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各市 (州)、县(市、区)也要相应设立专项资金。整合资源、资金和力量,重点投向改善农村人 居环境。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每年各级政府民生实事,明确政策和资金支持范围。积 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帮扶工作机制。四是明确激励机制。将改 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实行年度表彰奖励。五是注 重规划先行。突出抓好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编制,完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体系和技术 保障体系。六是明确重点任务。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 设、农村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农村生态改善等六大工程。七是加强组织 推动。召开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推进会议,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 示、李克强总理批示和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明确职责分工、目标任务和序时 进度,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培育一批好典型,总结一些好模式,发挥典型引路作 用。

(省新农村办供稿)

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_在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在 2019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 部署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相 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站位,确保整治工作认识到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 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省、州也相继印发相应实施 方案。按照党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 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紧紧 围绕全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和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三创联动”战略部署,全县各 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结合我县脱贫攻坚、幸福美丽新村、 “四好村”创建等工作,强化“三创联动”,以建设美丽宜 居村庄为导向,以乡村规划、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 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加 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改善提升我县农村人居环境 水平, 助力我县创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 全域旅游示范县、 省级文明城市, 巩固省级卫生城市等相关工作, 努力实现 “红 城绿谷,康养 XX”建设目标。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对标完成“五大行动”工作 任务 到 2020 年,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幸福美丽新 村升级版取得显著成效,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 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力争实现 8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 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0%左右,50%左右的 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 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一)保障建设思路落地,加力村庄规划管理行动。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各乡镇在广泛收集基本情况的基础 上根据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方案,作为农村人居环境科学治理的实施依据,整治方 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明确管控措施。由各乡镇牵头,自然资源、住建、发改、 生态环境、水利、农牧等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对新建及改 (扩)建民居,严格执行《XX 县县城和村镇(乡)自建房控 制引导准则(试行版)》,按照双审双控原则坚持先审批后 修建的基本法定程序,重点从民居的选址安全、用地面积、 建筑层数、建筑风貌以及建筑的外形、材料、技术、环境四 要素进行把控。

(二)推进长效机制建立,强化农村垃圾处理行动。

一是明确分类处置模式。各乡镇要严格按照“户分类、 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收运处置模式,充分利用现有 环卫设施设备,每个村落实 2 万元清运资金,按照垃圾就地 分类、源头减量的处置原则,通过卫生填埋、堆肥、就近还 田等方式就地处理。各村、组将垃圾转运至乡镇确定的垃圾 转运点,各乡镇(外包单位)通过压缩车每天定点集中转运 到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高山和半高山的垃圾根据不同情 况进行清运。住建部门牵头完成垃圾一体化转运处置模式的 采购工作;二是完善保洁员配备。各乡镇要加强垃圾分类宣 传工作, 将垃圾分类纳入 “村规民约” , 并于 4 月底完善 145 个行政村保洁人员配备工作,并制定长效管理考核机制。各 乡镇牵头,农牧、发改、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配合加大宣 传力度,积极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环保意识。三是加强垃 圾处置试点。以冷碛镇、烹坝镇、得妥镇、德威乡、杵坭乡 为试点,由各试点乡镇牵头,住建、农牧、发改、生态环境 等部门负责指导、 督促, 在 5 月中旬建立环境卫生日常保洁、 责任包干、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四 是由农牧牵头,发改、生态环境等部门配合,3 月底形成农 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等回收处理的具体方案。确 保到 2020 年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 85%,实现各村 组保洁人员配备率 100%的战略目标。

(三)力求达标环保要求,深推生活污水治理行动。

各乡镇要认真贯彻落实《甘孜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 实施方案》,梯度推进实施污水整治(2018 年至 2022 年分 别完成 15 个、59 个、30 个、12 个、29 个行政村污水治理 工作)。各乡镇进行摸底调查,按照“示范点优先、先近后 远、先大渡河国省干道沿线后高山半高山”的原则,排出各 乡镇实施的年度计划。首批在冷碛镇、烹坝镇、得妥镇、德 威乡、杵坭乡开展县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试点示范,在垃圾 治理、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试 点示范,探索总结符合实际的治理模式和运行管护机制。在 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2019 年 8 月全面铺开,2020 年年底 前基本完成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各相关部门积极加 大项目储备,积极申报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优先将资金整合 用于农村污水治理。

(四)合理选择治理模式,着力农村厕所革命行动。

一是各乡镇负责在国省干道重点地段、重要节点建设公 共厕所,今年分别在烹坝镇、冷碛镇、得妥镇、德威乡、杵 坭乡各建一座公共厕所,年底完成。二是由农牧牵头,自然 资源、住建、卫生健康、扶贫开发等部门落实责任,负责协 调、指导。各乡镇负责充分结合城乡提升、藏区新区、五改 三建、易地扶贫搬迁、幸福美丽新村、地灾避险搬迁等项目, 清理清查已改造情况,全面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

2019 年完成率达 50%,2020 年达 90%以上。三是由文旅牵 头,负责完善旅游景区、重要旅游乡镇、大渡河流域示范区 的农村厕所配套建设, 2019 年内完成 318 国道旅游重要节点 上的厕所配套建设。四是由农牧牵头,生态环境、卫生健康、 住建等部门落实责任, 负责协调、 指导各乡镇加大宣传力度, 结合我县实际,将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利用,推行 粪肥还田;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 源为主要利用方向,深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今年 3 月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_[农业农村]在2019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农业农村]在 2019 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 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在 2019 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 话 昨天,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刚刚结束,市委、市政府就在今天召开全市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足以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是体现在中央和省委的高度关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 推动的一项重点任务,中央和省委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多次强 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二是体现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工 作需要。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到了关键的转折点,经过县自评、市初评,全 市 6 个贫困县全部达到脱贫摘帽标准,要在当前基础上巩固提升成果,进一步对 全市农村进行统筹谋划和发展。三是体现在重要时间节点的工作需要。今年一季 度,省委省政府将对各省辖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检查督查,春节期间也将迎来大 量返乡人员,为做好迎检工作、回应大家对美好村居环境的期待,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工作时不我待。四是体现在打好乡村振兴战略首仗的工作需要。开展农村人 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成败关系到能否为我市推进乡村振 兴战略打好基础。因此,我们抢抓时间节点,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就是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系列重 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会 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切实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省委 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迅 速行动、马上落实、抓出成效,让商丘大地的乡村更宜居、更美丽,让广大农民 更有获得感。

会前,我们对睢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实地观摩;刚才,睢阳 区、永城市、虞城县、民权县等 4 个单位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认识很到位, 决心都很大,听了感到振奋;张家明同志通报了有关情况;张建慧同志还要对全 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希望大家结合 实际,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主要是点题,大家要在推进工作中领 会、把握和落实。

第8篇: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学生;社会实践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自高职院校创办以来,每年暑期广大高职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明提升、乡村环境保护、乡村医疗服务、乡村扶贫和乡村治理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有效弥补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乡村发展不充分,工作条件、事业前景和生活环境等不如城市,大量青壮年选择进城,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有的村庄甚至出现空心村和人才“饥荒”。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是治本之道,却非一日之计,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而乡村振兴工作放不得、等不得,急需各类现代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矛盾,弥补人才短板,既可以集中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如技术支持、发展规划和调查研究等;也可以长期结对挂职,解决持久性的问题,如乡风引领、生态建设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社会实践提供的免费服务能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中引进人才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促进实践活动增质提效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由于认知高度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实践活动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在认知上仅局限于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少有从政治高度和战略层面来对待。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执行不到位,认为这只是学校团委等部门的活动,社会实践往往停留在口头,流于形式,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长效机制不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七大战略”之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有了更高级别的政策保障。二是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分三步走,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指明了方向。

(三)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与地方合作,实现校地双赢

校地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通过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活动,将使二者无缝对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面融合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发挥高职院校智力资源优势,通过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美和治理有效。另一方面,通过高职学生的服务活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中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及时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既是乡村自身的全面振兴,又是促进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可能面面俱到,应主要以下述四方面为重点展开服务。

(一)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实现村民生活富裕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其中乡村产业振兴是关键环节。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做强现代农业这个主导产业,又要结合自身禀赋做出特色产业,更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协助发展乡村产业具有难得的比较优势。1.高职学生利用一技之长,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主要还是小农生产,短期内不可能实现规模化大面积生产,广大农民的各类生产技术仍然紧缺,急需高技术人员帮扶。例如,农业类专业学生可以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进行一对一帮扶,解决新品种引进、病虫害防治和土地保养等现实问题;旅游类专业学生可以在发展农家乐、农村休闲游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开发、规划和管理等指导;食品类专业学生可在农产品深加工、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等方面为农民出谋划策。2.高职学生利用技术和人脉优势,解决农村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目前,有些地方以农民合作社或公司加农户的销售模式初见成效,但大部分农民还是自产自销,而且这恰恰是乡村振兴中最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高职学生不但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知识帮助农民搭建网上销售平台,扩大销售范围,而且可以联系城乡,实现种植户和消费者的无缝对接,以解决种者卖不出、吃者买不到放心果的问题。一个学生可能解决的销量不大,但高职学生人数多,大家共同努力,便可以为农民打开广阔的市场。3.高职学生利用信息优势,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的盲目跟风问题。近些年,时常出现什么好卖种什么,什么好赚干什么,一哄而上,等干成了,却发现产品雷同而严重过剩,根本卖不出去。高职学生可以和农民一道全面分析产业特点和本地优势,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产品,尝试一村一品,而不是一味跟风,从而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4.高职学生可以借助高校的人才技术资源和学校教学设施,组织培训现代职业农民。高职学校天生具有地方性特点,本来就和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能发现农民的真实需要,既可以到农村去培训农民,也可以请农民来学校集中培训,帮助农民真正做到“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此外,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拉来各种社会团体和企业的赞助,为乡村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推进乡村生态宜居,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提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而由于村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制度执行不力,导致当前乡村生产生活中还存在大量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的现象。高职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掌握的生态环境知识,通过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一是宣传正面典型,通过发放资料和PPT集中展示,向村民介绍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如浙江安吉、磐安、仙居等地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二是发挥高职学生设计、规划、园林等专业特长,帮助村民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做好村庄建设整体规划,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村落。三是根据乡村历史或地域特色,挖掘生态资源,帮助引进创业资金,创建生态旅游、生态食品、生态药物等生态产业。四是以身作则,以高职学生自身的文明卫生习惯引领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变乡村乱扔乱排的脏、乱、差现象。

(三)引领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精神文明水平

党的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之魂,是让乡风文明、乡村永葆魅力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引领乡风文明,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新风尚,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例如,组建文艺小分队,以文艺汇演的形式宣传党的精神,既有效解读了精神,又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二是坚持送教下乡,一方面利用寒暑假集中辅导留守儿童学业;另一方面发动同学捐书,创建乡村爱心书屋,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各类移风易俗、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弘扬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四是积极培育村民身边的好榜样,如乡村产业发展领头人、村务管理好干部、环境卫生模范户、德高行正文明户等,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引领和带动群众。五是身体力行,热情投入到为村民服务的工作中,如访贫问苦、深入基层,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用自己的辛劳换来村民的快乐,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引领乡村文明的发展。

(四)提升乡村管理水平,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为保证。当下,乡村治理面临多重挑战,如乡村群众诉求多元化客观上增加了治理难度,乡村人才流失导致村干部选拔困难,外来负面信息冲击和弱化乡村德治基础,少数村“两委”成员腐败影响了村民对组织的信任度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在诸多方面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一是针对当前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法制意识淡薄等制约乡村振兴的不利因素,高职学生可以思想理念先进、法制意识较强、思路开阔、整体文化素质高等有利因素来增强村干部不断学习的紧迫感,推动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提升。二是帮助村组织找准问题、精准发力。例如,协助村“两委”建章立制,规范办事流程,拟订村级发展规划,开展现代行政管理培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等。三是帮助乡村构建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体系,当下很多村“两委”干部都有自己的事业,往往难以时时顾及村务管理。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牵线搭桥,帮助建立村老年协会、乡贤参事会、百姓议事会等,以弥补村常规管理的不足,形成“大事合力干、事事有人管、是非大家判”的新型乡村治理格局。四是根据专业特长,采取挂职方式来兼任远程电教管理员、村级会务规范辅导员、电子档案管理员等,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管理效益。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人数多,活动范围广,指导难度大。为保证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保障机制。

(一)建立校内、外领导管理机制,保证服务实效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一般由学校学工部或团委牵头组织,由于学校学工部或团委的地位和影响力,往往造成“上有组织下无实体,上中下脱节”的弊端。为了使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学校应主动联系地方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并获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建立校内、外领导管理机制,形成合力,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校内组建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思想政治教学部、教务处、团委、学工部、宣传部、财务处、后勤处、二级学院等部门各负其责,共同落实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作。校外依托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共青团组织,成立校地大学生服务乡村战略社会实践的协调机构,由地方和高职院校共同组建,全面组织协调社会实践各项工作。

(二)建立校地互通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应当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地方的优势,建立校地互通机制,实现双方互利共赢、校地共同发展。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争取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关心和支持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对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支持高职学生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台州乡村振兴研究院”,2018年暑期利用“农信杯”首届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招标村立项的机会,主动与临海市尤溪镇政府沟通联系,开展乡村振兴高职学生社会服务系列考察活动,积极申报大赛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地方乡村广阔的资源,进一步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合作,建立稳固的高职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把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以达到社会实践扶技和扶智层层推进,由短期的高职学生志愿者服务向长期合作共商共建共享转化。

(三)建立宣传引导机制,激发高职学生服务热情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面向经济落后的农村,为了激发高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宣传引导机制,营造高职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激发高职学生服务热情。首先,高职院校要通过广播、校园网和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学生广泛宣传。一方面,宣传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团队,展示实践活动照片;另一方面,宣传国家、学校关于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活动的鼓励优惠政策,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和支持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其次,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利用报纸、网络和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活动给当地社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并及时高效地报道已取得成效典型乡镇的经验和做法,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活动的开展。

(四)设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服务保障到位

第9篇:乡村振兴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一、着力推进全面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

    二、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着力推进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硬保障

    文章不仅为我们企业方指明的方向和道路,更将对乡村旅游的未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环境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创新举措,增添动能的直接工作指导下,湖北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针对乡村旅游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有以下建议,请区委区政府给予考虑: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农业景观(非传统景区)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合理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满足乡村振兴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村规划和建设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政府强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实行城乡一体规划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乡村开发建设。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保持乡村活力与可持续性鼓励乡村采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模式;大力扶持乡村企业发展,创建有活力和特色的乡村社区

一、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阶段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设优美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要优先将学校、医院、图书馆、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纳入规划建设,不断改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及能源供给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与工作要求。在加强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要与之并头齐驱,加强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倡导农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加强乡村民主法制教育、国民伦理道德建设。

    第二阶段是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综合推进的转变,乡村规划要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不断完善乡村互联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产品销售、人才培训、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等提供服务,全面普及农业信息化。

    第三阶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政府扶持功能,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目标一致。明确了农民为乡村建设主体,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措施,发挥农民积极性,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二、注重可持续的规划管理

    乡村规划设计中,要围绕“生态”和“以人为本”两个中心,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旦得到批准,就必须按规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同时也要重视规划的综合性、超前性、科学性和务实性。

    规划要注重夷陵区地方特色,保护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乡村差异性,避免特色消失,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在规划建设同时,要加强保护管理,在基础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方面研究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引发污染问题,影响生态环境。

三、注重社区优质服务

    乡村规划和建设必须要有长效管理,通过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乡村老龄化问题等举措,解决居民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农业,完善社区支持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模式,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旅游业繁荣,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积极倡导,在政策、资金、制度等各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1、对农业项目发放政策性贷款;

2、成立乡村发展中心,建立财政资助体系保障乡村的发展;

3、重视财政资金项目的审核,将乡村公共设施、乡村住宅房屋、乡村休闲设施等三大类纳入“乡村发展财政资助计划”,以促进乡村社区快速发展。

4、制定和推广关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性鼓励政策,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就地发展农村产业配套项目、支持外出人员回原籍居住创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等

5、重视非政府组织和居民在乡村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让居民参与到乡村管理,护乡村生态环境。

五、注重发展乡村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