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

第1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一、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煤炭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企业法制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初建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持续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控机构几经变革,逐步从合署办公向独立运作转变,职能管理由单一向多项功能发展,合同风险管控重心有事中、向事前防范和事后监督转变,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合同风险管控体制。二是合同风险管控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不仅煤炭企业总部配备合同风险管控人员,而且分支机构或部门也配备了合同风险管控人员;并引进了人才竞争管理机制,由原来的合同风险管控人员的调任制到现在的竞聘制的转变,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三是合同风险管控制度体系逐步构建。合同风险管控程序、权限、内容等要素不断规范,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体系。四是合同风险管控工作作用日益突出。积极向收购兼并、改革重组、重大投融资、项目建设等重大决策和重大经济活动渗透,全程参与重大项目合同谈判,法律论证审核,为企业重大决策和重大经营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规避了法律风险。

二、风险管控工作存在的风险源

当下,煤炭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新的经济管理风险问题接踵而至,表现最突出并亟待解决的是合同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一是煤炭部分企业不按法律法规办事,对合同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存在“经营不问法、需法不懂法、涉险不知险、出险无对策”等问题,导致在项目开发、经营活动等方面存在一定合同风险。

二是部分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控人员未持证上岗,总法律顾问制度尚未全面推开 。

三是合同管理具体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重大经济合同立项未经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调查

煤炭企业对外签订重大经济合同是具有一定的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在立项前,承办部门或单位要向煤炭企业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后才能实施;立项后,要经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调查了解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后,才能做合同风险管控的下一步工作。仅凭一张名片、几个电话或者熟人介绍,就盲目签约,致使合同出现纠纷后找不到对方当事人,或者对方当事人根本就没有履约能力,最终蒙受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介入十分重要。

(二)重大经济合同立项未尽职调查

承办部门或单位对经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的重大经济合同立项,要写出详尽的尽职调查报告,向企业负责人和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提交报告审查后,才能做合同风险管控的下一步工作。承办部门或单位未尽职调查的情况下,仅靠对方是好朋友、其他重要关系单位等因素,和对方签订人情合同、关系合同,这样的合同往往得不到履行的风险。

(三)重大经济合同未实行招投标制度

部分承办部门或单位不重视经济合同的招投标工作,签合同只不过走形式,思想中更没有招投标这个概念,往往产生经济合同纠纷,为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等方面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和风险。还可能滋生腐败,走上犯罪道路。

(四)经济合同未实行协商会签制度

部分承办部门或单位对经济合同签订不够重视,不协商、不会签、不按法定条件、法定期限和法定形式办理,打个电话或口头打个招呼,简单了事。甚至不签书面合同,为经济合同纠纷埋下了隐患和风险。

(五)事后合同不断出现

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出现了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部分承办部门或单位为了急于销售产品 ,不顾对方提出的苛刻条件,降低价格和同行竞争销售,或为生产紧急需要,不顾对方漫天要价,先销售或购买完再补书面合同,欠款或商品质量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造成经济合同纠纷不断,为煤炭企业带来较大法律风险,和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六)合同风险管控规章制度亟待解决可操作问题

煤炭企业在合同风险管控方面虽然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但有很多制度不能落实至实处。有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缺乏执行保障,实际工作上不容易执行等等。

(七)合同条款审验不严

合同审验环节是开展合同风险管控工作的重点,是关系到合同签订成败的关键。但在煤炭企业现实工作中,合同风险管控人员却存在着条款把关审验不严问题。首先,没有规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条款,因质量标准不明确易产生纠纷。其次,体现在对合同条款中的易产生歧义和误解文字审核不严格,对违约条款叙述不明确,如果出现单方的违约行为而进行诉讼,合同文字的歧义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在买卖合同中我们常见的定金和订金两个词语虽只一字之差,但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交付定金的协议属从合同,依照约定应交而未付定金的,不构成对主合同的违约;而交付订金的协议属主合同中的一部分,依约定应交付而未交付订金的,就构成了对主合同的违约,可见对合同条款尤其是文字的逐一审验是十分必要的,要避免这类风险的发生。

(八)缺少对合同的后续监管

合同的后续风险管控工作往往容易被企业所忽视,如:对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管理、对合同签订前期中期的风险评价、对合同签订过程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资料的归案保管及纠纷处理不及时等。这些都是一些需在后续管理工作中具体开展的工作,往往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上述合同风险管控中产生的风险,有其形成的内外原因,有各自的特性和危害性,探索认清各种法律风险源,目的是好有的放矢,摸清其规律,及时应对和管控,防止煤炭企业经济事故的发生,减少煤炭企业不应有经济损失。

三、加强煤炭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提升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意识,培育煤炭企业风险文化

首先,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经济合同风险意识对建立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是培育煤炭企业风险文化的关键。其次,建立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机制,培育煤炭企业风险文化,要从根本上消除经营管理中的合同管理风险,使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达到显著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次,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特别是风险管控机构或人员带头学习风险防控法律法规,树立合同风险防范意识、合规意识、法律意识,带头遵守上级和本单位的制度流程,像重视安全生产一样重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努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风险文化系统工程。

(二)建立、健全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机构、制度体系

一是煤炭企业要进一步推进总部总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机构专业化、专职化改革,建立健全各级合同风险管控机构和专职或兼职合同风险管理员,形成专兼职结合,条块相连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使煤炭企业在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上的合同都有人把关,使各类合同处在有序的风险监控管理范围内。二是煤炭企业要对分支机构或部门专职或兼职合同风险管理人员有条件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并加大总部和分支机构或部门法律顾问人员(兼职合同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煤炭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合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煤炭企业与各分支机构或部门单位之间协调运行机制和监督考核力度,提升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理运行质量,实现重大经济合同审查率、签约率、履约率重大提升,防止事后合同的出现,降低经济合同诉讼纠纷风险的发生。

(三)动态监督与定期监督检查相结合,合同风险管控全面覆盖到企业各分支机构或部门

制定风险管控监督检查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煤炭企业各分支机构或部门进行动态全覆盖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分析,找差距、吸教训,并对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情况进行了通报。通过检查,全面推动经济合同风险管控的合法、有效、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提升煤炭企业的经济合同风险管控能力。

(四)加大合同纠纷案件处理力度及问责制,使企业经济管理风险到达可控范围

第2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我国2008年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与审计理念和审计程序的发展密不可分。内部控制受到关注并得到极大发展,只是因为审计人员发现其可以降低财务报表审计的成本,于是不遗余力地去推动它,以便更好地利用它。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相对于外部审计实施的内部控制评审,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在审计的同时还要直接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比外部的控制和监督更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由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在企业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强化内部审计己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主要体现在:一是评价内部控制,参与重大控制程序的制定与修订;二是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以使内部控制的目标能够实现;三是为企业的相关部门、组织或员工提供管理咨询。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

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内部控制审计基本内容就是要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健全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完整;合理性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存在缺陷,是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性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从现代内部控制的要素看,内部控制审计应不仅仅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和评价,而应当是对内部控制体系或者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审计和评价。包括审查与评价控制环境;审查与评价风险管理;审查与评价控制活动;审查与评价信息与沟通。

审查与评价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各项控制措施能否执行及执行的效果。如果控制环境不好。一方面很难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即使建立了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也照样出问题。控制环境内容包括:经济性质和经营类型;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管理层倡导的组织文化;法人治理结构;各项职责的分工及相应人员的胜任能力;人力资源政策及其执行。重点审查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管理层对逾越既定控制程序的态度;组织文化的内容及组织成员对此的理解与认同;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组织各阶层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的合理性;重要岗位人员的权责相称程度及其胜任能力;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审查与评价风险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特别是许多大型企业,其失败更多不是其产品或劳务市场的消£:或萎缩,而是其没有很好地控制住风险。风险管理内容包括:识别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分析各类风险。重点审查被审单位抗风险的能力;是否建立风险应急应对机制;是否定期组织对高风险项目、重要管理岗位和资金流通环节等可能发生灾害性事故的防范和应对演练。

审查与评价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所在,内部控制的环境再好,风险意识再强,如果没有严密的控制活动,那么也起不到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控制活动内容包括:所有经营活动应有适当的授权;不兼容职务应当分离;有效控制凭证和记录的真实性;资产和记录的接近限制;独立的业务审核。重点审查控制活动建立的适当性;控制活动对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控制活动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

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范畴不应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用最广泛的内部控制理论――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报告看,内部控制中的控制环境被置于很高的地位,而控制环境中的大部分内容显然超出了会计控制的范畴。尤其在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背景,控制环境包含的内容更丰富,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更多。因此,内部审计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不应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范畴,应涵盖内部控制每个层面以及每一个重要控制点,尤其对控制环境中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要素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建议,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日臻完善。

运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在内部审计领域,人们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着与外部审计不同的理解,更多地将风险导向中的“风险”扩大为企业或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不能实现其目标的各种风险。内部审计领域运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要求内审人员改变过去那种以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历史运营情况而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传统评价模式,把审计的起点和重点放在关注企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企业为降低风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上,结合企业目标,评价企业现有控制措施能否将其存在的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风险评估的结果来主导内部控制评价重点,根据风险的性质、影响程度、可接受水平,评价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决定所需要的控制,寻找所有可能降低风险的途径,提出管理、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将审计结果直接与企业经营目标和风险控制联系在一起,为企业增加更多的价值。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几个途径第一,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定,改变内部控制在制定阶段主要交由相关业务部门完成的传统做法,使内部控制在建立之时就交由内部审计进行评价。第二,在日常审计项目中,还要对该项业务涉及到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其关键控制和程序能否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能否有效抵御和控制企业各种风险,发现控制弱点和控制缺陷,及时报告管理层。第三,对企业内部控制单独立项,专门评价。第四,组织管理部门开展内部控制自评。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收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为实现控制目的,往往会制定许多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包括财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标

准成本制度、投资融资制度、物资采购制度、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各项经济业务流程图、董事会决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等。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前,要广泛收集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方法,全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自我评估审计人员通过召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人员就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开展自我评估,进一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特点和不足,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审计一般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顺查法、逆查法、调查法或观察法等方法进行执行情况审计。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审计时,要重点查看某一项经济业务是否自始至终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办、是否违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部门之间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如何,对异常的经济业务要进一步查看授权审批程序和控制办法等。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做好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逐个记录,并获取必要的、充分的审计证据。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对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和对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执行情况以及审计发现的问题,结合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和经营业务复杂程度,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贯彻执行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并分析其影响的程度和产生的后果,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包括需要修订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方法、需要制定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环节。

与企业管理部门沟通落实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审计人员将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了解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审计发现的问题,与企业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厘清主观因素和客观原因。对由于主管因素造成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未能得到贯彻执行的情况,建议企业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人的素质教育,使之提高胜任能力;对客观原因造成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未能得到贯彻执行的情况,区别内部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不能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或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等因素,提出修订或增加的具体建议,使之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

第3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一、对风险管理与监督机制之间关系的理解

目前,LX集团的监督职能主要由纪委(不设纪委的单位配置纪检委员)、监事会、职代会(工会)、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和风险管理部、监察审计部(与纪委办公室合署)等机构和岗位行使,其中纪委(纪检委员)侧重于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在企业中履职行为的监督,监事会侧重于对企业治理机制、决策机制以及董、监、高履职行为的监督,职代会(工会)侧重于对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事项决策行为的监督,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侧重于对企业资金活动的监督,风险管理部侧重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运行维护,而监察审计部(纪委办公室)承担了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两大监督职能,一方面作为纪委的办事机构,履行党纪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这些机构虽然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总体目标一致,都是为了通过识别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来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监督的角度看,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监督,是通过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各种经营管理行为是否管控有效的监督,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各种风险行为及控制环节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并采取行动来保证企业处于安全运行的过程。也就是说,风险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监督(包括纠正与预防)机制,监督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二、构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一体化”监督机制

(一)夯实“一体化”监督机制基础

发挥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严肃开展党纪监督。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堡垒”、“先锋”的关键性作用。为防范党员的履职风险,保障党员队伍的战斗力,LX集团纪委发挥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严肃开展党纪监督。逐步建立了纪委书记述职制度、纪检监察工作例会制度、单位领导人员廉洁档案管理制度、党风廉洁从业建设约谈制度等,研究制定了《巡察工作办法(试行)》,组织召开了巡察培训暨动员启动会议,组建党委巡察组到权属公司开展巡察工作,督促企业健全完善制度,堵塞管理漏洞。畅通监督渠道,维护职工权利。推动实施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和民主监督制度,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监督体系。创新运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设立协同办公系统移动客户端,建立信息QQ群或微信群,公司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等,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好职工的民利。研究制定了《公司管理岗位人员实行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及报告说明制度的暂行办法》,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加强对应聘人员社会关系的分析与研判,严格落实回避制度,防范出现“裙带关系”。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轮岗交流使用力度,对各权属公司财务总监进行了轮岗交流,同时积极推行业务岗位与综合岗位、中后台岗位与前台岗位的交流任职,防范因在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任职时间过长而出现的廉洁风险。

(二)抓住“一体化”监督机制构建的重点

多措并举,狠抓“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监督。聚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委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强化对议事程序的监督,凡涉及“三重一大”的事项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决不允许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聚焦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研究制定了《关联交易管理k法》以及《关于严禁违规经商办企业的意见》,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自查自纠,广开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定期监督检查,对置若罔闻、顶风而上的,严肃处理。组织力量对集团业务决策管理办法、投资管理制度等文件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与修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规范程序,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国资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五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根据业务工作的变化,持续开展廉洁风险点的排查,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同时,结合集团经营管理实际,研究制定了《反舞弊与投诉举报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防止舞弊、违法违规以及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发生。针对集团以高风险金融投资为主业的特点,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风险防控,扎实做好考察调研、前期论证等工作,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防止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促进“一体化”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LX集团围绕转型创新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监察与审计结合、管理与效益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促进规范管理、依法经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制定下发了《内部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等基本审计制度,和《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计算机审计暂行办法》《工程量清单编制暂行办法》等专业性审计制度,夯实了内审工作的制度基础。定期开展对权属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内部控制情况的例行审计、绩效审计,单位主要领导人卸职调岗均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定时开展对投资项目的股东审计以及各种专项审计等,比如目前正在对权属公司的费用支出、存续信托业务和自营业务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通过《内部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风险提示函》等手段督促存在风险隐患的部位整改。制定下发了《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定期组织协调人力、财务、风控、纪检审计等力量,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情况实施效能监察,促使监察对象尽责履职、勤政廉政,查纠各种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发现管理缺陷,提出改进建议,防控廉洁风险,促进公司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

第4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企业应在合理保证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相关制度。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2.1不相容职业相互分离控制。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主要职责,对可能发生风险的岗位要相互分离、互相制约。不相容的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管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实施职务分离可以有效防止因职权过度集中产生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职务分离可以让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和监督,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五个步骤。如果上述每一步都有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2.2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要有规定的授权批准程序,明确各单位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的职责、权限和业务流程。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应规范审核审批程序,确保事事有监管。明确各级人员审批内容和审批责任,确保责任清晰。明确各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序,严格控制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确保流程化运作,层层把关、落实。企业的授权审批一般分为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在职务分工控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机构明确规定有关业务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与责任,使所有的业务经办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有关经济业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对于金额重大、重要性高、技术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2.3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和完整。

会计系统控制是记录、分类、汇总、分析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合理保证相关资产和负债真实、合法,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理参考依据的管理手段。会计信息控制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职责控制、会计档案控制、会计科目及报告控制等。会计人员岗位职责控制是指在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把相关规定具体落实到会计人员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方式。会计人员岗位控制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规范会计人员工作业务流程,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企业应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会计机构内部确定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的岗位管理体系。会计档案主要包括财务报告、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对账资料、内部票据等,企业应当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保存管理会计档案,并结合单位实际需要,对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销毁和借还利用等内容制定相关制度,要有专人负责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控制制度要求执行。会计科目及会计报告管理。企业要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设置明细科目、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等,确保统一口径、统一核算,以提高会计报表合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还要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管理体系,包括会计报表、分析报表、成本报表、对账报表、经营信息快报,并制定财务报告编制奖惩管理机制,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及时、统一和安全。

2.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就是要求企业从各个基础单位做起,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定规范的预算编制、审核、下达、执行等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控制和约束企业的行为。预算控制应包括企业全部的经营内容,通过定期的预算检查考核,能够及时发现影响预算完成的因素,并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企业通过全面预算控制,对各基层单位的经营目标进行细化控制,可以有效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与效率。

2.5财产保全控制。实物保全控制是指企业应当建立财产物资的日常管理规章及定期盘点制度,制定财产登记、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企业的各项财产安全、完整,避免缺失和毁坏。同时还要制定限制接近的措施和财产处理的相关规定。通过执行财产保全的相关措施,能够有效加强实物资产的保管控制,从而使企业资产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第5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一、前言

所谓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当中,因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期望财务收益之间发生变动,进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与企业价值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种微观经济风险,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风险货币化。按照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过程,可以从大体上将财务风险划分成三种形式,即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良性运转,所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及原则

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活动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明确财务风险管理要素、程序、方法及其相互关系,运用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及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应当贯穿经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和事项,不存在空白点。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制衡性原则,企业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成本效益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应当权衡实施成本和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风险控制。应变性原则,财务风险管理应与企业的经营特点、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三、财务风险动因分析

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广义上讲,治理结构混乱是企业最大的财务风险动因。许多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职责权限,但实际中往往不能按规定职权和制度执行,导致企业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内部牵制失效,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财务决策。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等缺乏科学论证,存在凭主观和经验决策现象,缺乏各种财务决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系统研究和分析,仅仅从生产需要的角度出发决定项目建设,缺乏项目收益分析与测算。投资决策失误,引发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无法按期收回投资等。投资规模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投资方式与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不相协调,未能发挥财务协同效应。融资决策不当,引发资本结构不合理,无法实现融资低成本和风险可控,导致筹资成本过高或债务危机,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生存风险。

专业胜任能力与风险偏好。各人对待财务风险的价值观、反应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案例研究发现,企业的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其风险偏好,也是构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如企业赊销政策不健全,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尽职调查,信用风险评估不足,形成大量呆账坏账等。个别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无视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为满足特定目的,截留收入,转移支出,随意调节企业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企业外部环境。国内外宏观政治、法律、经济等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财务风险控制产生重大影响。如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的变动,投资所在国政策变更引起的资金转移限制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企业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金融工具包括基础工具和衍生工具操作不当,无法消除或有效规避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

四、财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企业在分析了各种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后,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策略,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控对策。

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权限,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对于重大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对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的职务和岗位,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加强授权与经办、经办与稽核、经办与记录、记录与保管的不相容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与会计系统控制和财产保护控制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避免出现错弊和欺诈行为。

财务管理活动控制。结合企业战略和经营战略,企业应当对筹资方案进行充分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全面客观反映风险评估情况,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筹资方案用途使用资金,保证低筹资成本和风险可控。企业应科学确定投资项目,认真做好投资方案研究,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谨慎从事高风险投资,防止盲目投资,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投资回收及效益评价, 分析NPV、IRR等预期指标和实际值的差异,落实责任追究,完善投资考核制度。

全面预算控。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评对企业资源配置进行持续改进的过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了企业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对财务风险形成系统性的控制。严格预算执行,确保预算刚性,财务预算的指标分解要贴合企业生产实际,防止企业内部组织单元的潜盈潜亏,导致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全面预算控制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环节。

第6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加强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健全内控体系,构筑完善的制度防线,实现超前预防、全程监管、预警防控,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工作和科学化水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促进、保障盐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推进发展,全面防控。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经营管理协调、良性互动。增加决策和经营行为的透明度,最大程度的降低廉洁风险,实现对决策和经营行为全过程、全方位、全岗员的监控增强廉洁风险防控的系统性。

2、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规范决策和经营行为为核心,以理清岗位职责为基础,以排查风险为关键,以制定防控措施为保证,突出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任务,提高廉洁风险防控的针对性。

3、强化管理,健全体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工作之中,植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之内,增强廉洁风险防控的协同性。

4、加强监管,科技支撑。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推进风险防控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依托电子办公、远程监控和业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实时动态监测,提升廉洁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二、主要任务

根据《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章和上级党委的要求,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立足规范履职行为,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梳理业务流程和办事规则,查找廉政风险点,评估风险等级,制定防控措施,加强风险预警,完善制度和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推进企业业务运行制度化、程序化、公开化,建立全面覆盖、责任到位、防控严密、管理完善的廉洁风险防控体系,事先依法行权、科学行权、正确行权、有效控权,确保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突出重点对象,着力规范领导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人、财、物、产、供、销等关键岗位人员的决策和经营行为;突出重点领域,着力对“三重一大”事项以及投资管理、资本运营、财务管理、薪酬管理、选人用人、项目管理等领域风险的防控;突出重点环节,着力对经营管理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科学分解和有效配置,不断创新和改进经营管理方式;突出对业务流程的关键点、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点进行防控的薄弱点进行防控;突出重点任务,把廉洁风险防控与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培育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着力抓好权力行使前、行使中、行使后各项廉洁风险的防控任务,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防范制度缺失、制衡失效、内控失调、操守失范带来的廉洁风险。

三、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

1、为加强对廉洁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成立盐业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局廉洁风险防控的组织、协调、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财务科,徐延平任主任,承担日常具体工作。

2、动员部署。通过召开领导班子会和全体干部职工会,大力宣传开展廉洁风险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廉洁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现实危害,切实提高加强廉洁风险防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梳理职责流程、查找廉政风险

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结合本次局机关科室调整,依据岗位职责,确定业务事项的类别、行使依据、界限和责任主体,认真梳理职责流程,为搞好风险排查打好基础。采取自己找、大家提、组织点、群众议,集体定等方式,认真查找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处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廉洁风险环节、风险部位和风险点。

岗位职责风险,是指由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可能造成在岗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因素;业务流程风险,是指由于工作程序和个人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可能造成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的因素;制度机制风险,是指由于缺乏工作制度及工作时限、标准、质量等明确规定,可能导致履职行为失控的因素;外部环境风险,是指不良社会风气对岗位的干扰、生活圈和社交圈对个人的不利影响等因素。

(三)评估风险等级

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序度,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级。一级风险是发生机率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风险。二级风险是发生机率较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较为严重损害后果的风险。三级风险是发生机率较小,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一定经济损失的风险。依据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确定各科室、岗位的廉洁风险等级。

(四)制定防控措施

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有效化解廉洁风险。属于岗位职责方面的,通过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程序和权力制衡机制等方式,加强监督和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对重点岗位人员和重点部门负责人,应按规定强化监督措施,并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属于制度机制缺失或不完善方面的,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并抓好落实。具体办法如下:

1、针对岗位风险,由涉岗人员对照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各项法规制度,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2、针对科室风险,由各科室根据机构职能和岗位风险,从加强对涉险岗位人员的教育管理,配置制衡权力、完善流程设计、规范和监督职权运行等方面制定出风险防控措施。防控措施中需要修改、制定的制度办法应列出具体名称和完成时间。

第7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 风险防范 对策

一、关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的基本定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交易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为适应这种形式,国家税收政策也变得纷繁复杂,随之而来的是大企业税务风险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税务风险在大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时,对企业影响巨大,它指的是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纳税主体所产生的未知利益损失。

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大企业税务风险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处于多种观点并存的局面。首先,研究一下风险的基本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海斯认为“风险就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Knight认为“风险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以及因此将它作为一种可保险成本进行处理的可能性”。而有关税务风险的相关定义,国内外学者也是各有不同见解。韩灵丽认为“企业税务风险是一种法律上的风险,企业不做违法税法之规定,也就不存在税务风险”。 尹淑平、杨默如二人认为“企业税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必要部分,它包括接受法律制裁,财产损失和声誉损失的可能性”。国外学者Tony ,Larry等认为“企业的决策活动和运行中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在税务领域里的体现就是税务风险”。纵观国内外对企业税务风险定义的界定,企业税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充当涉税主体时所遇到的一切发生利益损失的可能性。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的表现

(一)企业人为操纵利润,产生的税务风险

根据相关材料显示,诸多上市的大企业为了发行新股、配股实现再融资、资产重组、瞒报当年企业经营业绩、规避退市风险,甚至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的炒作,不惜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利用会计做虚假会计报告,使用关联交易方式,进行有目的的调整企业在各期所获利润,人为地操纵利润分配,造成潜在的税务风险。一般而言,大企业在这些手段当中活优先使用会计手段,所产生的结果自然是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主要体现在企业账面收入不实,成本从预算到最后结算也存在不是状态,最终导致企业生产利润不真实,引发大企业税务风险。

(二)税收规划不当引起的税务风险

大企业如果不能开展合理的税收规划,在企业未来纳税时,就有可能面临税务风险。税收负担是企业经营中难以避免的生产成本,为了减轻税务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大企业就会利用良好的税收规划达到很好的避税效果。合理的税收规划指事先筹划企业经营活动,以及事先安排多种纳税方案,从中进行纳税方案优化选择,以此降低企业税务负担。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往往与企业的精心计算相违,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没有重视税收风险的管控。许多大企业在进行税收规划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税收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自然无法避免出现对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法律理解不当和失误的情形,这就是造成企业税收规划不当的原因。

例如,某些大企业名义上是按照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办事,实际上却采取“挂靠”,虚设机构等手段,以达到逃税漏税的非法目的。税法有其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明确区分偷税和避税的界限,加之企业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的指导,在具体制定税收规划制度时,制定出的某些避税规划行为难免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逃税行为,并加以大力惩戒。

(三)大企业办税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大企业办税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强的情况,专业素养主要是指办税人员对于税法全面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之所以要谈到专业素养问题,这与我国税法法规、税收政策的特征有关。我国税法法规、税收政策纷繁复杂、变换频繁,一般的会计或者出纳人员根本无法处理有关企业税收方面的相关业务。

但是,从目前很多大企业来看,严重缺乏受过税法及相关法规知识系统培训的专业办税人员,有关税务方面的问题一般都是由企业会计或出纳办理。这些人员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很难准确把握我国税收法规的精神实质,甚至不了解我国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在进行具体的实务操作时自然会出现问题。尽管企业在主观上没有偷税、逃税的故意,但在实际办理纳税业务时可能由于没有严格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办事,而在客观上造成偷税、逃税的事实,最后承担不应该承担的经济处罚。

(四)大企业依法纳税意识淡薄

大企业管理层往往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销售、研发等重要经营环节,而对税务风险、税务管控、依法纳税持漠视态度。企业依法、及时纳税时一项法定义务,然而在实际经营中,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愿意承担税负这种使企业现金流出的经济负担,就会不自觉的在利益驱使下做出偷税、逃税的违法行为,却使企业遭受更大的税务风险。

此外,对于大企业的涉税事项重视程度不够也是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在企业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即企业的涉税事项宜应由财务(含税务)部门负责处理,企业的税务风险也理应由财务(含税务)部门加以防范,但业务部门对涉税事项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建立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

为了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5月颁布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该指引就大企业设立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监督和改进等问题作出了规范和阐述。目前,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还处于摸索时期,所有的大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即使某些大企业有先见之明率先建立起了税务风险防范系统,但是其内部也没有科学有效的管控和实施部门,只能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

大企业要想实际解决税务风险,就应该严格按照《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相关内容,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税务管制和风险控制系统,在其内部配备税务专门人才,从管理机构层面实现大企业税务风险专业化管理,同时,指导和协助大企业组建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建立税务风险内部控管体系。

(二)实行科学合理的税收规划

科学合理的税收规划,是实现大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方法,而在合法的基础上达到节税的目的则是大企业的最终追求。大企业应该时刻学习国家税法规定,时刻关注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法和优惠政策的框架下,综合衡量各种规划方案,从中选择出税务风险最低的方案。在税务规划中既可以采用自行规划,也可以采用聘请专业机构代为制定,总之二者都要在完备的信息储备下才能够制定出合适的税收规划。大企业由于经营范围大、经营业务类型多样化,因此在具体的制定税务规划时难度颇大,但是可以提前咨询税务机关,在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下开展相关活动,最终实行科学合理的税收规划。

(三)增强企业涉税人员的专业素质

大企业办税人员应具有正规的税务专业学习和培训经历,知晓所在公司适用的纳税管理法规和政策,熟悉各类税种的计算方法与申报程序等。人员可具体分为税务总监,税务风险控制的最高责任人;税务经理,中层经理;税务操作人员,具体执行人员三个级别。级别不同,承担的风险控制任务也不同。级别越高,负责越广,越需要具有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办税人员应该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在办理税务业务时兢兢业业,绝不出一丝差错。

(四)提高企业税务风险意识

大企业应该重视税务风险分析评估报告,根据分析结果考虑企业控制税务风险的成本与效益,在税务风险管控系统的整体框架下,积极制定出应对税务风险的策略。对于一般税务风险可以采取接受的态度,对于无法接受的税务风险,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除,如无法对承担的相关风险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或公司没有能力控制类似风险,要排除和回避。对有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要有预见能力,在未发生时就采取行动,遏制在未然状态中。

四、总结

在税收法制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大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是税务征收机关和纳税主体必须面临的新课题。为了使企业无限降低税务风险,大企业就必须逐步建立起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将税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统筹、规划与管理,从而将税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对于维护健康规范的税收秩序、保护征纳双方的合法利益,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吴晓帆.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2]曹春云.Q集团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1

第8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为企业塑造文化,对员工的控制意识有影响。一个规范的控制环境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其次要制定一个符合规定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三,是要将管理制度梳理清楚;其四,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提高内控的重视度。要做好企业资金风险防范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治理结构和逐级授权审批制度,消除一个人或少数人做决定的现象,杜绝下属的越权、越级行为。科学、健康的管理企业,才能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受益。

2.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包括很多方面。

(1)资金链断裂风险,如果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将会中止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是企业财务风险中最严重的一项风险。

(2)资金安全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资金被盗或是非法占有、挪用等情况的风险。

(3)资金支付失控风险,在交易过程中,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支付资金,是企业另一重大资金风险。

(4)融资风险,融资是一个企业从成立到发展的基石,在融资过程中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如债权到期不能偿还,股票引起的股权结构风险等。

(5)资金回收风险,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和项目投资会如期收回资金,若不能如期收回资金则会产生资金回收风险。例如投资项目失败导致的投资风险,销售产品的坏账损失风险等。

二、面对资金风险控制,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一个规范、有效的授权控制体系是必要的,要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程序和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各级管理者行使职权时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经办人员办理业务时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

(2)建立一个全过程的资金管理机制。包括事前对资金收支情况的计划、事中对资金收支情况的监督和事后对资金的分析报告,石油企业要做到对资金状况和资金运作了如指掌。

(3)建立一个有预算驱动的资金支付管理系统,以批准的年度预算作为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支付的依据,如果超出预算范围的付款要进入资金支付程序,必须提前按企业现行规定办理预算的审批手续。

三、如何加强石油企业资金风险管理与控制

(1)增强资金风险防范意识。石油企业应采取多样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的防范资金风险,在企业管理层范围内打造良好的资金管理氛围,提高管理者对资金防范风险的重视度,强化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加强石油企业资金管理系统的科学性、规范性,使资金管理在企业防范风险中得到充分发挥,将企业的资金风险降到最低。

(2)利用资金管理平台,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使资金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集中管理是资金管理的核心,所以做好内部控制非常重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式下,中国石油企业的规模也迅速壮大,如果不处理好资金管理的问题,将会引发财务风险,例如资金链断裂、资金利用率低等。如果对企业资金不采取有效的集中管理,将会引发资金管理乱、资金分布散、资金监控弱等问题。

(3)提高资金风险控制,为企业资金能够安全运营提供保证。风险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中之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取决于制度的完善程度。做好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够帮助企业分析资金的使用情况,能够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企业偿债能力;另外,还可以加大对企业资金流转的监控力度,建立适合企业的内控监管制度,防止营私舞弊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流动资金过多引起的资源浪费和流动资金过少引起的周转不灵,企业要合理制定资金存量计划,从而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率。所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要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率。

第9篇: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范文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量也逐年提升,所以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也逐步受到了社会的重视。通过对电力行业风险管控工作的高度重视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安全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为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风险管理;电力;安全生产

电力企业的稳定生产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风险,所以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并且有效保障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管理中的问题

(一)风险预防工作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电力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只要实施“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事故的预防措施和管理办法制定过程中,多以自身实际情况和经验作为理论依据,所以在风险预防过程中没有综合其他企业的经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被动预防状态,这样的风险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也不适用于企业的现代化风险管理,制定的管理制度没有前瞻性,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超出经验的故障发生就会无法冷静判断处理。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领导没有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会脱离实际情况,也不利于领导的先进管理思想有效传达给员工,上下沟通不顺畅,造成了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障碍,不利于生产环节中进行风险规避工作[1]。

(二)责任划分不科学

在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没有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划分,工作责任制度不明确,安风要素责任人只由部门、班组部分人员担任,未能达到“全员、全业务、全过程”参与,造成了风险管理工作混乱,具体工作没有落实到人,出现具体故障时,无法寻找到具体的工作责任人,在风险预防工作中也没有办法有效开展,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风险管控工作顺利实施。

(三)评估系统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包含了电力安全生产、电力运输、电力资源营销三个环节组成,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不能仅限于生产环节,在电力资源运输和营销的过程都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电力企业没有及时制定动态管理制度,在电力企业运营环节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科学管控,造成了职责划分不详细、不科学,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营,电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人员责任划分,再出现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更好的风险预估,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到了电力生产工作环节中,很难做到及时有效的排查电力安全风险问题,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二、使用方法

(一)建立风险管理理念

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提出如何立足当前,把安风体系核心思想推广到“全员、全业务、全过程”,通过重视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生产安全,无论是对管理者和普通基层工作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有效将风险管理理念有效融入到电力生产过程中,实施科学的风险管控办法,制定严谨的风险管控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监督管理促进风险管控制度的顺利实施,有效减少电力生产活动中生产风险问题。实现持续改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从而实现提高安全风险控制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把安风体系建设真正融入工作中。

(二)搭建完善管理体系

风险管控的主要内容包含风险项目识别、风险程度衡量、风险预估评估、风险处理等等[3]。风险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全局观培养,全面开展风险管控培训工作。在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不断改进风险管理制度,并且制定科学严明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具体执行方法,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保障风险管理具体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通过协调电力企业各部分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配合,能够有效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通过科学监管工作内容有效提高了企业内部的风险管控意识,通过抽查管理能够有效落实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了电力生产工作效率提高,保证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重视实际应用

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加强风险管理的实施,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力,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量。电力企业通过将安全生产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融合在一起,依据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能够积极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企业的管理者要经常与员工进行紧密沟通,通过与普通基层工作人员沟通能够快速解决实际工作环境中在的问题,精准掌握电力生产过程,有效掌握电力安全生产的整个环节,制定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运营风险。

(四)消化责任

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领导者要掌握电力生产管理环节,制定科学的电力生产制度流程,细化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通过明确生产部门和监管部门之间具体的工作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有效提升电力安全生产环节中的风险管控效率。

(五)重视风险管理持续性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环节中,要结合实际生a管理环境和生产进度制定不同的风险管控制度,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转,依据可持续性发展观进行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保障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通过有效执行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有意识的进行可持续性风险管理能够保障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训,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保证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有序进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民生等工作内容,所以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生产水平,所以依据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结合风险管理的环节管控,能够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有效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兰.论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31):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