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精选(九篇)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

第1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关键词:施工总承包企业 信息化管理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38-02

一、施工总承包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完善的工程管理模式。随着建筑市场运作模式与国际接轨进程的深入,中国承发包模式也逐渐呈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施工总承包外,还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交钥匙模式(EPC/turnkey)、设计―建造总承包模式(Design―build,DB)、建造―运营―移交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BOT)、代建制等。

尽管中国建设主管部门在积极推行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DB)等工程总承包模式。但是工程总承包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施工总承包模式依然是国内建筑市场主要的承发包模式。施工总承包,国际上称为“设计―招标―建造”(Design―Bid―Build)方式,在国际工程项目中最为常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和采用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的项目均采用这种传统模式,中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施工总承包模式基本上参照的是世行、亚行和FIDIC的这种传统模式。

二、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需求现状

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论” 指出人类的需求遵循某种特定的金字塔层级。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在层级中处于低级的需求全部或大体得到满足之后,高一层级的需求才会得到关注。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也遵循着由低到高的层级递进。有的研究人员将企业信息需求分为五个层级:通讯需求、运营需求、分析需求、知识需求和简化需求的金字塔层级。从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基础设施、人员IT技能水平、企业管理模式和水平等企业现状因素差异,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如:数据处理电子化、信息共享网络化、业务监督信息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等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软硬件情况。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十五”期间对中国全部二级及其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其结果,中国二级及其以上资质施工企业一人一机占40%,二人一机以上占60%;二级及其以上资质企业尚未连通任何网络的占17%,已经联网的占83%。其中具有局域网的占79.5%,广域网占13.6%,因特网占46.6%,企业间联网的只占6.8%。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已经具备了开展信息化的硬件基础环境。另外,在中国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施工企业的互联网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应用系统建设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03年调查表明,89.3%的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数据库,各类企业都重视财务系统的建设,数值的离差不大;建筑业中53.1%企业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是建筑业的企业在具体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上远低于平均水平,已经建立业务应用系统的仅为12.5%,为各行业最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调查样本显示二级及其以上资质企业中67%拥有办公自动化系统,93.2%拥有专业软件,21.6%拥有管理信息系统,30.7%拥有项目管理系统,4.5%拥有决策支持系统,6.8%拥有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3%拥有知识管理系统,6.8%拥有大型数据库系统。尽管由于机构不同,调查样本及问卷的设置等有所不同,使得两家调查结果不太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施工总承包企业中,都在使用专业工具类软件。

3.现状总结。在建设主管部门、学术界、软件开发商等的大力推动和宣传下,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在信息化软硬件、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培训等内容上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己经具备了良好的企业软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业务系统建设落后于其他行业,建成业务应用系统比例很小,构成了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

三、施工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难点分析

1.工程建设行业本身特点。工程建设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施工总承包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生产周期长的一次性的复杂工程项目,各种计划的准确性差,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低,突发临时性事件较多,不适应信息化管理的独特特点较多。所以许多其他行业适用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不能直接应用到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研究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的特殊需求,突破其他行业不存在的应用难题。与国际工程行业相比,中国工程建设行业还具有许多中国特色,如,监理制、概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共存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独特的分部分项概念、形形的地方标准等。所以,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产品也不能直接应用到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还必须适应这些中国特色。

2.各企业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每一个具体的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性,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需求现状又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需要实现企业业务部门和下属项目的办公自动化,满足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网络化、自动化的需要;通过集成到办公自动化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定期填报成本、资金、物资、进度、质量安全等业务报表,取代人工纸质报表,满足企业对项目/分公司业务结果进行网络化监管的需要。(2)需要把企业项目管理业务如招投标、合同、物资、机械设备、成本、分包、劳务、质量技术安全等关键业务的管理过程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监督处理,建立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系统。(3)需要实现原始基础数据自动汇总处理,完成对公司数据的上报;公司领导决策层随时能查看系统自动对项目部原始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形成的各类报表、图表,进行决策支持,纠偏纠错,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对业务处理过程需要设置自动控制,如物资采购进行量价控制、物资出库限额领料、成本核算对比分析控制等,能实现事前、事中控制;实现完整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实现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的闭环管理等。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34 071家施工总承包企业,其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其信息化需求也是参差不齐。

3.不同类型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项目从投资主体、承发包模式、规模、工期、施工技术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工程类型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也有不同的特点。项目自身的管理模式差异也决定着信息化的模式差异,从事不同类型项目施工的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也就存在着不同,所以进行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研究和开发建设要重视这种差异,提供个性化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且,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往往具备多项施工资质,从事多种类型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内就存在不同项目管理模式需求,这进一步要求即使是同一家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也要能适应不同类型项目的管理模式,满足多样化的信息化需求。

4.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往往在全国各地都承揽施工项目,必须面对中国各行业各地方都有各自施工标准的现状。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不同行业的各省市的众多版本的企业定额数据库、材料编码库、市场价格库、工程技术资料数据库等,以适应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地方标准。

四、施工总承包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解决的问题

1.建立业务模型、信息化模型。建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是开发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缺少现成的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可供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目前实践中一般采用实地需求调研,为每家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立业务模型的方法。由于中国施工总承包企业存在多种企业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共存、不同类型项目特点及管理模式迥异、各地存在多样的地方标准和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等特点,同时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存在许多与国际惯例不同的独特行业特点,施工总承包企业业务复杂多样。而且系统开发人员往往不熟悉施工企业业务,而施工企业业务人员不了解系统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建模的工作量大、周期长,而且难以保证质量。这就急需建立可供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的关键业务模型及其信息化系统参考模型。

2.开发实践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和开发能满足施工总承包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业务应用系统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国内外有大量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但真正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相对较少。为检验和进一步完善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理论,同时为其他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需要进行示范性实践应用。

所以,应根据实践构建出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求的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为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最终走上管理信息化正规道路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申月红.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副司长王早生访谈录[J].建筑经济,2003,(3).

[2]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J].建筑经济,2003,(3).

[3]周长标.大型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服务的技术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4]李政.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的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5]李建伟,徐伟.土木工程项目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1.1.总体规划缺失或不到位。企业信息化是涉及到技术、管理、企业战略决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系统工程,制定科学、全面的信息化总体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总体规划的缺失是造成目前信息化系统应用情况出现问题甚至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导致应用集成度低、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系统互不相容等不良后果。例如电网管理覆盖面很宽,哪些管理功能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得到应用,功能设置到怎样的详细程度,需要站在合理的、全面的角度考虑。如需要考虑信息化参与者的范围、管理内容是否有必要应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替代纸质管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不整体规划将造成很混乱的局面。又如电力企业和工程项目需要各种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生产管理、工程管理、财务及人力资源等,如果不全面地、综合地考虑信息化建设,造成重复用户和重复登录等操作不方便,各系统之间将缺乏必要的联系,不能体现信息化的整体性。

1.2.市场混乱、需求被动。市场上有很多很成熟和优秀的软件开发商和相应产品,有些是国外成熟产品,但是这些产品都是站在自己认知的角度上开发出来的,未必适合企业或工程的需要。管理需求的分析和定位对于实施信息化至关重要。但现实常见的情况是,不少IT企业出于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对自己的产品系统及其中包含的管理模式进行过分夸张和宣传,对电力企业实际需求的考虑不够,扭曲和误导企业方的管理需求。

1.3.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监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一般电力企业单位管理人员配备相应较为精简,往往缺少信息化专业人士,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方无力或无暇进行监督和控制,使信息化建设面临各种潜在风险,如系统开发常出现开发不充分或范围蔓延的现象。另外甲方和开发商对功能是否完成有歧义,争执不下,也是信息化不成功的常见问题。

1.4.信息制度不配套不健全。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对管理的升级,需要与现行管理制度相配套和衔接;同时成功实施信息化也离不开制度的保证。目前IT开发商对信息化管理的制度配套和制度保证问题涉及很少,致使有的信息系统建成后因相应的管理制度不配套不健全,导致开发的信息系统成为摆设,应用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1.5.培训不足。企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对信息化认识有限,应用能力和水平不足,在信息化建设中表现为徘徊观望,不能积极配合。这都是对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和能力缺乏培训的结果。而软件供应服务商一般很少提供培训服务,或提供的培训仅限于自己产品的应用,不能提供全面提升员工信息化素质的培训服务。

2.对策和建议。解决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长时间及各方的努力,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2.1.各方的重视与努力。首先要有来自企业本身的重视,尤其是来自电力企业领导层的重视,领导重视是推动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动力。电力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人员是信息化的最主要的参与者,应增强信息化意识,认真对待,提出针对性强的、确实利于自身工作的需求,增强与开发商的互动性。同时,各系统开发商应在加强软件技术开发的同时,深入了解电力企业业务,不要做只懂代码和计算机的IT人才,更应做既懂企业业务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2.在全局角度看待和规划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的规划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战略的角度,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应由企业领导亲自过问,专门部门负责执行。规划时要明确各系统的功能,明确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功能任务上不能有重复,但应保持一定的通信联系,应初步明确各系统间接口,避免信息孤岛。电力企业组织形式不同,还要根据自身组织结构做好针对性信息化规划。如集团性公司应规划好各级信息化内容、各级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电子工作流程。不同企业做好不同信息化规划,电网级信息化要重点做好资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规划;工程项目要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企业应梳理管理规范,避免业务规格不统一。如在规划阶段就提出企业内部各种编码的统一要求。

2.3.有效需求和合理设计。需求分析是信息化能否成功的焦点。良好有效的需求分析方法将事半功倍。建议尽量采用原型法,这样用户更清楚了解要开发的内容,方便提出意见。应与客户部门级负责人进行专门结构性需求的讨论,此时不要拘泥于细节,而应力图提炼出核心业务需求,放弃或弱化一些对用户或整个系统不迫切的、得不偿失的功能需求,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在工程建设管理的质量管理中,现场会填写各种单元验收表格,这些表格如何用电子化手段录入数据库,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由于表格种类和数量很多,如果统统采用结构化录入则不仅带来设计和开发上的繁重的工作量,而且操作和使用人员也会感觉不方便,在汇总统计角度上意义也不大,这时可以采用现场手工填写,事后扫描或其它扫描识别的方法将数据输入数据库,目的是结构化统计重点信息,详细信息只要能够浏览到就可以了,而不是一味追求全面。又如公文流转是办公自动化中的重点,而派车管理等相对整个企业信息化属于边缘问题,不应做为需求分析和设计的重点。如何更好地把握需求,开发商责任义不容辞,但电力企业方也应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引进人才或咨询服务协助解决问题。

第3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以重庆市中小企业为例,调研显示,约有九成企业表示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要求加强人才培训。为此,针对性的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

②员工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实施具有反作用。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全体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更换了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其管理、操作、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解决问题路线的转换。员工的信息化水平、对先进技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

③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管理人员适应并学会利用新系统完成工作的技能。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是系统本身,而是系统实施过程所积累的管理技能以及所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

2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市场分析

据统计,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当今电子商务特色突出的市场浪潮中,信息化发展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潮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的行业、地域十分广泛,重庆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万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社会贡献突出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就人才支持方面“,每年组织1000名以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1万名以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各项知识更新、提高能力的专业技术培训”“、10万名以上企业技术工人参加提高操作水平和技术等级的岗位技能培训”。全市中小企业数十万计,全国中小企业数千万计,按上述比例计算,人才培训需求的数量庞大。由此分析可知,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设

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对于开展信息化的企业来讲,人员结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型,“塔尖”是负责整个企业信息化全盘规划的CIO,一般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承担;“塔基”是一般技术人员,负责数据输入等具体操作工作;“塔身”就是被称为企业内部IT管理咨询顾问的项目负责人,即各模块的项目经理,其作用一般是代表企业用户方负责具体项目的需求调研、规划及实施,负责代表用户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进行项目描述。结合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发展程度不一的特点,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综合制订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措施。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等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需要,结合各类信息化主题知识,开展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电教普及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从而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3.1培训面向层次

经理(厂长)班:面向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企业最高决策人员开设。培训内容以企业家的视角,包括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新的关系,信息时代的领导和管理艺术等方面内容。专业培训班(高级班):面向企业信息化主管、主要技术人员开设,培训完善信息化知识结构。课程内容从信息化战略规划、系统选型、系统建设、组织实施等方面展开。基础培训班(普及班):面向信息化相关技术人员。从普及的角度,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主要强调具体的系统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举办专题技术讲座:针对性开展集中区域、集中领域、集中行业、集中应用需求等方面的专题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随需求而定。

3.2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案

培训工作思路是“抓关键,重普及,利用多种手段全面开展信息化培训”。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可以结合政府企业组织、培训机构参与、社会团体辅助等多种方式,采用针对主题的灵活形式开展。不定期举办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信息化的培训班。定期开办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班。组织相关力量,借助远程教育中心安排普及企业信息化教育课程。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先者进行技术讲座。

4结论

第4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对于企业适应市场变化,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都具有积极作用。现代矿山企业领导者应充分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深入、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教育,并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因此矿山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财务、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且进行详细的投资预算规划,设置一个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基金,而且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应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是指在矿山企业管理中引入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而是指在企业生产、服务、销售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为此,企业应重视信息集成,不断进行信息整合,有效整合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提高企业各项职能的自动化程度,尽可能减少、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若企业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建立自己的内部信息平台,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三)加强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素质建设

矿山企业领导者应在每年年初召开一次信息化讨论会议,组织相关人员共同商讨公司本年度信息化建设目标。同时,企业信息管理中心应重视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当然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围绕年度信息化建设目标来展开。对于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人而言,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矿山管理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成为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信息管理中心的其他成员而言,应该要求他们能够在熟悉业务的前提下,熟练的参与、组织信息化建设,使他们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骨干。

(四)构建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

ERP系统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信息技术,现代矿山企业应构建属于自己的ERP系统。企业有必要成立一个信息化建设小组,根据信息社会特征、市场竞争形势改变、顾客需求、企业业务流程、企业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重新考虑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生产运营方式以及经营管理。确定信息化需求后,企业应明确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良好的软件开发商,和软件开发商一起共同讨论信息开发软件,要求软件开发商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以及服务能力,可以提供优质、快速的维修及维护服务,能够及时进行软件更新和维护。

(五)结语

第5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财务信息的实时性。传统的财务信息,例如建筑施工企业集团的下级单位上报部门年度决算报表,不是在业务发生后立刻可以获得,而是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会计周期后才能得到。但是,在财务信息建设中,所有的财务信息将被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中,同时还与外部系统,如集中支付系统、采购管理系统、网上银行系统等进行实时连接。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和企业内部业务系统,如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以及银行等外部系统通过安全交换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换,丰富了信息内容,扩展了信息渠道;还可以立刻将建筑施工企业活动的每一项业务都反映出来,并且同时被加工成为最新的财务信息,实现财务信息实时进行动态更新。在财务信息化系统中,财务信息和活动进行同步,极大提高了预算控制、统计数据、监管预警等财务管理方法的实时性。

2、数据资源的共享性。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中数据资源共享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建筑施工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硬软件以及数据的交换、保存和备份都是由上级部门进行维护,下级单位可以不用受到地域的限制,只依靠单位内部客户端就可以共享其软件和硬件,以及其他相关资源,从而改变了以往必须使用互不兼容的网络进行各种不同的业务的弊端,这样不仅提高了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减少了办公成本,使得财务人员在完成不同财务工作时进行跨平台操作。

3、工作流程的可视性。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业务具有高度集中、规范和统一的特点,使得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工作时更加畅通,同时驱动和协调了建筑施工企业整体业务的开展,从而满足财务管理的动态需求。其中,在网上进行的财务审批和电子签章认证工作,使得各种财务单据和财务报告将扫描进入财务信息系统,企业领导只需登录相应的综合办公运用平台,便可对财务代办事项进行查阅和处理。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需求不明确。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化需求不明确,对实施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哪些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具备哪些功能不清楚、不明确。由于财务管理人员长期采用手工操作形成的工作方式和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实施信息化管理后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思维和行为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和转换,尤其对于那些之前从来没有计算机操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来说,更是不明确财务实施信息化管理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建设思路,建设的宏观构架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也就不可能提出可操作、有价值的需求。

2、信息化制度不健全。从整体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在制度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内部制度及管理上,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也参差不齐。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缺少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系统性的指导和规范,从而致使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个别性和自发性。

3、信息化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财务实施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在思想和手段上进行重要的变革,因此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来支撑,从事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需要在了解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多数施工企业来说,很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既掌握信息化技能,又熟悉财务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从而致使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差、水平低。

4、上级主管部门缺少技术监控手段。对基层单位的财务进行决策和管理时,建筑施工企业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基于信息有效、充分的前提下,并且取得这些信息应当来自一个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平台。但是,由于缺少一个可控的、系统的信息来源平台,施工企业集团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无法对来自下级单位的财务信息以及质量进行有效的判断,尤其是在下级单位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时更是如此。

三、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1、科学分析并明确信息化需求。从本质上说,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依据财务管理的现代要求,是基于科学管理的思想,对内部管理关系进行充分理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从而使之更加高效和科学。因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各级部门按照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必要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并且总结出过去依靠人工手段很难解决的问题,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其进行优化,从而形成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就是要将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要时刻做好调整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的准备。如果将财务信息化管理分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个部分,那么管理制度建设属于软件建设的部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无论解决任何问题,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管理也不例外,归根结底就是要依赖这一领域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好坏。因此,对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必须进行激励和培养,打造一支业务娴熟、综合素质过硬的队伍,从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完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规范体系。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涉及的情况非常复杂,关系到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下属单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全局考虑,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规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务信息的采集问题,以及自上而下的信息共享问题。

5、信息系统设计为监控服务。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解决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收集问题,更需要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管理、监督。因此,在规划和设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一些关键业务信息的实时采集,以及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中监督。

第6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区域中心城市;汕头

0 引言

区域中心城市在地理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便利,是物资、资金、信息和人才的聚集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地辐射和带动作用。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拓展城市辐射范围、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系统的两大基石,在以往的物流规划和建设中,人们主要关注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而物流信息平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信息平台建设更是难以落实。基于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实现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功能整合,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促进物流系统的一体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本文以汕头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为例,从信息化现状和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物流信息平台的逻辑框架及内容,并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策略进行了讨论。

1 物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汕头的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本研究于2008年初,采用个案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汕头的主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企业包括84家主要工业企业、21家主要商贸企业和20家主要物流企业。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发现汕头的物流业信息化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1.1.1 相对于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

汕头市拥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已建成覆盖全市城乡、通达国内国际的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多媒体基础通信网络,2005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2。但在社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电子政务的实效没有很好的发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1.1.2 电子政务建设初具规模,但集成度不高

汕头港务集团edi中心已于2002年底投入运作,通过edi系统,实现了港口、船公司、船代、货代、外轮理货、内陆集装箱站场等相关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数据交换。2005年开始建设的“粤东电子口岸”是粤东地区“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涉及汕头、梅州、汕尾、潮州和揭阳五市。目前已经完成门户网站、口岸执法系统建设,涵盖通关、监管、报关员管理、征税等各项业务。入网企业已有4 000多家。此外,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开发了一系列业务应用系统,大部分部门实现了网上政务公开。

但总的来看,各电子政务系统的集成度不高,面向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的协同工作应用较少。“粤东电子口岸”还没有实现与港务、经贸、工商等地方政府部门的连接。

1.1.3 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汕头已经建成了纺织服装、塑料、内衣等一系列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但功能主要是企业宣传、展品展示、供求信息等,真正的网上交易很少,尚未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有效整合。

1.1.4 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

(1)工业企业。汕头的工业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46.9%)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库存管理、生产流程管理和运输管理。大部分工业企业(60.2%)希望物流服务商提供物流信息管理服务。

(2)商贸企业。汕头的商贸企业中,只有55%的企业有物流外包业务,近一半的企业仍然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采用自营物流。只有50%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库存管理、作业管理和单证管理。

(3)物流企业。汕头的物流企业规模普遍不大,80%以上的企业年产值在5000万以下。仅有60%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调度管理、生产流程管理、单证管理、运输管理和货物跟踪。

调查表明,各类企业对构建“汕头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充满期待,希望能够提供物流信息共享、标准化以及多系统交互平台支撑等功能。

总的来看,汕头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物流作业、控制协调等层面,面向高级管理人员的辅助决策功能、面向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应用较少。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支撑作用远未发挥。

1.2 建立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1)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目前,汕头是粤东地区的交通中心,但随着厦深高速铁路和潮汕机场的建成,海陆空枢纽分别位于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汕头要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关键要以物流信息来整合现有的物流系统各要素,构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区域政府部门的协作机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2)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落后的物流设施是影响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障碍之一,一方面外资企业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物流服务商,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物流企业找不到市场。汕头的外向型经济明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建设目标要求汕头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介入国际产业分工。而信息技术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效的国际物流体系。

(3)提高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和决策能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在制造商、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稳定可靠的数据交换机制和横向联系,有利于提高政府对物流市场的监管能力和决策能力。

(4)土地资源约束,要求汕头的物流业走集约式发展道路。汕头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矛盾突出,这就造成了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时用地不足的问题。而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将分散的物流需求和服务功能有效结合,实现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的高效运作和集约化管理。

(5)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汕头的企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明显,抗风险能力弱,通过结成企业战略联盟,推动各企业联合采购、生产和销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物流信息技术,是促进战略联盟形成的重要因素。

(6)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建立后发优势。调查表明,汕头的物流企业存在规模小、集中度低、服务水平低、物流市场不够规范的问题,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汕头物流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2 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

根据使用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以把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分为物流企业、客户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3个层面。

2.1 物流企业的功能需求

物流市场需求信息:主要是指客户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信息,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加工、装卸需求等。

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包括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流交易管理、电子报关、税收和资金结算等。

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包括港口水运信息(船舶线路、船运公司情况、货运能力等)、铁路车站信息(列车线路、货运站场等)、机场航空信息(航班航线、航空公司的货运能力等)、交通状况信息、道路设施信息、规划国土信息等。

其它公共服务信息:包括物流市场调研和预测、物流相关政策、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天气预报等。

2.2 客户企业的功能需求

客户企业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包括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等。他们的需求主要包括:

物流市场供给信息:主要是指物流供应商的资料,包括物流企业的资质、服务范围、资源、规模、信誉评估和报价等。

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包括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流交易管理、合同管理、违约赔偿及补救处理等。

2.3 政府管理部门的功能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要求物流信息平台提供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包括:物流业务种类,货运量,物流成交合同总金额,物流仓储量,物流设施保有量。物流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基本运行情况等信息,以便为物流预测、物流规划和设计等活动提供支持。

3 物流信息平台的逻辑框架

在物流信息化现状分析、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汕头物流信息平台的逻辑框架。物流信息平台由1个网络、2个平台和4大子系统组成。1个网络是指通信基础网络,2个平台是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交易平台,4大子系统包括现场子系统、运载工具子系统、物流企业子系统和行业管理子系统。

(1)通信基础网络。通信基础网络是连接物流信息系统各大组成部分的纽带,是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的基础。按服务范围和技术类型可以分为物流园区网络、城市物流信息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3大组成部分。

(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对物流过程相关的共用数据采集、组织和处理,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基础支撑信息;同时,对行业主管部门的市场管理和协同工作、以及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物流共用信息包括物流服务信息、商品综合信息、海关关贸信息、商检信息、车辆跟踪信息、交通管理信息、港口水运信息、铁路车站信息、机场航空信息、道路设施信息、规划国土信息等。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由数据集成模块、信息查询模块、车辆调度跟踪支持子系统、货物跟踪支持子系统、综合信息子系统、宏观决策支持子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

(3)物流交易平台。物流交易平台是一种b2b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提供物流供需信息和网上交易功能,解决物流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降低物流交易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物流活动的运行效率。

(4)现场子系统。现场子系统用于道路、仓库及站场的信息采集,提供与行业管理子系统、物流企业子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接口。

(5)运载工具子系统。车载子系统是由安装于车上的信息接收、发送及采集设备组成。主要用于物流数据采集。

(6)物流企业子系统。物流企业子系统是企业相关物流系统的总称,涵盖物流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企业,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从物流企业的角度,一般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车辆调度、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结算、报关等系统。

(7)行业管理子系统。行业管理子系统是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总称,涵盖海关、检验检疫、税务、金融、外贸、工商、港口、交通等部门。

4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及运营策略

4.1 建设及运营模式

目前,国内外物流信息平台运营主要有3种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参与的业界协作组织模式、商业运营商全资拥有模式。

由于汕头的物流市场发展水平不高,为了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建议采用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负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软件系统由商业运营商开发、维护、运营和推广。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投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回收期也比较长,需要保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投融资体系可采取政府、社会、企业三方结合的方式,政府以直接出资与提供贷款相结合的方式承担部分建设资金,资金回收依靠系统正常运行所带来税收的增加来实现;社会以民间融资方式出资建设,回报以政府补贴为主;企业以直接投资或依靠贷款的方式参与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是企业层面和部分物流园区层面的建设,投资回报以利润的增加来实现。

4.2 建设主体

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中,政府与企业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4.2.1 政府的作用

作为物流业的主管部门,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中,政府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1)建立协调机制。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政府各部门以及金融保险行业,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规划、制订技术标准、协调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规划应当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从整个粤东地区着眼,建立粤东5市之间的物流信息化协调机制,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2)提供良好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无法单独完成的,需要政府投资或主持建设。

(3)建立完善的数据交换机制。成立数据交换中心,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数据交换机制和模式,为广大企业提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

(4)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通过“示范工程”等方式,进行科技宣传,引导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5)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政府部门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支既熟悉物流管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业队伍,规划、引导和组织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播。

4.2.2 企业的作用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积极参与是物流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而,企业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职能包括!

(1)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企业应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信息化水平,以适应供应链一体化对高水平物流服务的需求。

(2)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方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4.3 建设步骤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采用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根据汕头的物流信息化现状,可采用3阶段的推进策略。

(1)整合口岸资源,初步构建汕头现代物流体系。以“粤东电子口岸”为基础,建设以口岸信息化为重点的可扩展性物流信息平台,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初步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物流资源的整合。

(2)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打造现代区域物流中心。加强区域合作。将物流信息平台服务范围扩大到粤东地区的企业和相关部门,实现区域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确立和加强汕头的区域物流中心地位。

(3)完善物流信息平台,融入国际物流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上的物流信息平台结成战略联盟。提供整个物流供应链上的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国际多式联运服务,促进区域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系统的一体化。

第7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息化;提高;发展

小微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发展后劲,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十报告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下,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小微企业突破目前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一、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现状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在国民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影响力,使工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云计算、电子商务、大数据、移动互联及各种数字化的交互、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社会中的经济、企业的运作模式,信息化也真正融合进了实体经济。目前国内的企业处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网络媒体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紧密连在一起的信息经济环境中。这其中也包括了众多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据国家数据统计,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7.3%,而其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足10%。

相比大型企业的成熟完善,小微企业的各种资源有限,经营成本偏高,随着需求拉力的减弱,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然而一直以来,作为中国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小微企业面对信息化既感到熟悉而又陌生。实施信息化的小微企业却少之又少,即使有的企业实施了,结果也只是流于表面。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支持,目前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管理呈现粗放、混乱的状态,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很容易因为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竞争而倒闭破产,同时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中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如何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佳的信息化能力,是每个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小微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化意识普遍比较单薄,相对信息化,他们更关心业务、成本和利润,而且实际上,由于财力和人力所限,小微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做一个整体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具体部署和实施当然也无从做起。

我国一直把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例如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它部委印发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围绕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缓解融资难等难点问题,开展了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融资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微企业因其自身特点,信息化预算投入有限,小微企业迫切需要投入较少同时又能满足其全方位需求的产品。

二、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难点

1.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管理部门引导与支持乏力

首先是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环境不足,虽然存在着不少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但是这些扶持、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不够明晰,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财税政策的具体化不够。其次,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不能适应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再次,政府内部管理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能顺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难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合理的引导和指导。最后,对于小微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状,不利于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促进。

2.针对小微企业的外在信息化服务滞后

最近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小微企业迫切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需求,如“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利用”;“能在不同终端设备(PC、平板、手机、电话等)之间无缝切换”;智能化的IT管理”;“消除信息孤岛”;“可从高灵活性的架构和众多整合选项中显著受益,轻松实现扩展,更加灵活的部署选择,从而全面满足企业各流程、各部门的应用需求”等,或者可以说,达到高效智能的信息化水平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需求所在。但是目前大多数针对小微企业的软件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不从小微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企业生产管理特点相符合,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多变的情况。而且软件的维护和升级也不到位,小微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

3.小微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不足

首先是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跟不上。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小微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大部分小微企业对于“信息化”还呈现出种种疑虑。他们既担心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成的IT信息系统其投资回报周期有限且无法适应企业形态的快速变化,又怀疑IT信息系统不能完全满足其独特的、复杂的应用需求。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足的本质是信息化观念不强,随之便会导致企业对信息化信心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信息化成功率低、信息化环境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致使小微企业信息化停滞不前。其次是内部管理不利于信息化建设。大型和中型企业的管理体系、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都比较完善,拥有较多的大型管理软件支持,因此各个体系的信息化应用更容易实现。而小微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杂”,业务、人员、流程和IT设备都很杂乱,这就导致企业信息化实现起来存在诸多难题。

三、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出路

1.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政府在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践的认可。例如北京2012年联合中国联通、百度、用友、金蝶等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通过企业健康成长计划、管理升级计划、育林计划,为一大批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应用推广、免费建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笔者认为,政府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是加强组织引导。在全国范围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挥地方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的资源优势,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发展建设规划;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经验,引导小微企业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如信贷、税收支持等;政府通过调研,主导开发适合不同小微企业的各类相关软件,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再次是加强培训指导。发挥新闻媒体受众面广、传播渠道通畅的优势,组织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培训、政策宣讲和案例宣传活动;整合各类培训机构,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免费培训或必要的补贴;整合各类服务机构资源,建立为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专业队伍和业务服务机构。最后是加强平台服务。建立地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网下服务平台,提供建设专业服务及日常相关专业服务,维护网络运行。营造地方网络诚信平台,让企业通过诚信的通道实现盈利和发展,吸引更多的小微企业自主加入信息化建设,做强诚信绿色信息通道。

2.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当前外在机构对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主要是成立信息化服务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把支持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力量统一起来,通过品牌扶助、管理扶助、融资扶助、信息化扶助等措施提升小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工具,打造品牌实力,获得融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顺利提高信息化水平。例如2011年,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英特尔公司、中国银联等5家合作伙伴在广东共同发起“助力中小企业成长创新联盟”,旨在通过将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其获得高效的金融及融资服务。联盟成立以来,共有超过100家中小企业在此次创新性的跨行业联盟的合作中受益,累计获得银行授信近5000万元。

3.小微企业自身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步伐需要内外功的结合,内功方面需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首先是提高小微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意识,特别是管理层要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对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其次要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就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流程再造、管理手段革新和管理团队重组的过程,要求企业必须加快推进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否则,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一成不变,陈旧僵化,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也只会失败,不会成功。最后要提高小微企业的软硬件建设。其中硬件系统是信息化运作的基础,软件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的手段;硬件系统为软件系统服务,软件系统则直接为用户服务。小微企业如果准备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就需要详细了解企业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并制定配套的硬件系统搭建方案。在选择时切忌贪多求全,或者盲目选择高端产品,而是应以适合企业情况为最大前提。

参考文献:

第8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关键词:电力营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电力企业在营销工作中,需要科学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明确系统设计思路,遵循相关工作原则,保证系统规范性与稳定性,做好用电数据信息共享工作,根据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创建完善的服务机制。

1电力营销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作用分析

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工作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具有较为良好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在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之后,企业可以针对电力用户的实际用电情况,制定细化分析方案,及时发现异常用电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线路损坏问题,利用准确的数据信息与指标等,真实的反应电力用户实际情况,以此提高用电管理工作成效。第二,有利于创新企业管理方式。电力企业在传统的用电信息搜集中,都是利用手工抄表的方式完成相关工作,无法保证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可靠性,不能提高数据信息准确性。然而,在建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之后,可以自动掌握每个用电环节的基本信息,在自动收集数据信息的情况下,保证数据准确性与真实性。同时,在电力营销管理期间,还能利用预付费的方式对电费进行结算处理,减少电力营销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提高电力营销工作可靠性。第三,有利于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在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之后,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构建智能化的营销工作体系,满足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还能促进企业与电力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根据用户需求等,对电力营销服务方式进行整改,以此提高自身工作质量。在智能化营销期间,电力企业可以全面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并对自身工作进行完善,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电力营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思路分析

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工作中,需要明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思路,遵循相关工作原则,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质量与水平。2.1明确设计思路。在实际设计期间,企业需要针对电力营销工作,制定完善的战略方案,明确战略目标,将电力用户需求作为设计依托,建立完善的用电信息采集平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在相关平台中根据客户端类型,建设通信信道,以便于接收用电信息,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同时,需要全面探讨计量点与用电信息采集之间的关系,在协调互补的情况下,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质量。2.2遵循建设原则。第一,遵循规范化原则。电力企业需要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规范化程度,全面分析计量设备的使用特点,对通信信道结构进行完善,遵循相关技术要求,完善相关设计方案,提高每个应用模式的规范性,对其进行统一处理。第二,遵循实用性原则。电力企业需要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用性,树立优质服务观念,根据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提高电力营销工作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同时,在对系统进行设计期间,需要根据用户需求等,科学选择相关技术,明确系统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利用科学的工作方式提高系统建设效果。第三,遵循先进化原则。就是在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过程中,科学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在相关平台中开展交流活动,并阶段性对信息平台进行更新,以此提高其先进性程度。同时,需要科学应用自动化与数字化的数据采集技术,提高系统的运行效果,严格控制技术应用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3完善系统功能。电力企业在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期间,需要明确相关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部分,完善系统的使用功能,利用全面采集、覆盖与预付费的方式,科学开展管理与控制工作,完善相关工作职能。由于相关系统具有复杂性特点,因此,需要逐一突破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建设水平。同时,需要围绕信息平台的建设,科学应用先进的通信与通讯技术,设置采集端与多功能智能化设备,提高其工作可靠性。

3电力营销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注意问题

电力企业在建立电力营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技术问题、建设一致性问题、外部条件限制问题,创建先进的管控机制,针对此类问题严格开展相关管理活动,以便于提高系统建设水平,满足现代化电力营销工作要求。3.1技术问题解决措施。电力企业需要注重系统建设中的技术问题,科学应用相关技术,做好技术创新工作。然而,在技术应用形式之下,电力企业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无法保证系统建设深度,难以提高其工作水平。因此,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技术人才,并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系统建设相关技术,提高系统的建设水平。同时,需要为技术人才树立正确的敬业观念,使其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全面的更新与管控。3.2一致性问题的解决对策。电力企业需要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一个有机主体,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促进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然而,当前部分电力企业在建设相关平台期间,还存在步调不一致的现象,无法保证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不能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整体结构出发考虑各类问题,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管控。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机制,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协调,在保证平台建设一致性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建设效果,满足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提高自身服务水平。3.3外部限制问题的解决。在电力营销过程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需要做好目标定位工作,保证覆盖全面性。然而,在实际施工期间,由于施工范围较大,其中存在较多分散的环节,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难以提高系统建设成效,甚至会出现系统矛盾现象,制约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际进步。因此,电力企业在建设相关系统之前,需要做好施工现场勘察工作,科学开展设计工作,以此提升设计图纸可行性。同时,电力企业需要对各类人为因素进行分析,及时发现人为阻碍因素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后,为系统建设让工作创建良好的外部条件。

4结束语

电力营销企业在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按照相关要求对系统进行改革,遵循系统建设原则,科学应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电力营销服务水平。

作者:付龙飞 吴尚斌 单位:1. 国网蒲城县供电公司 2. 国网潼关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苏玉娥.电力营销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探讨[J].硅谷,2015(4):215-215,212.

[2]高亮,柯腾,蔚凡等.电力营销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715.

第9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不可避免的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为此,需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产品的供应商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

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结语

综上所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此,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也日趋大型化发展,而网络信息系统也呈现多样化。此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存在多处风险,进而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此,还需要找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风险因素,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评估,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祝连波,穆好新.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源的识别研究[J].施工技术,2011,40(16):89-91,101.

[2]张小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供应商“绑架”风险探析[J].会计之友,2014,(12):7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