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第1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一、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民办高校加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是完善高校绩效管理制度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部门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部门责任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也明确提出“预算绩效”管理要求。

1.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是学校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民办高校制度建设,保障学校资金、财产等安全运行,保障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2.民?k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建设能够使预算体系内相关人员树立成本意识、团队意识,增强效益观念,强化落实责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3.建设与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相适应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促进授权审批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风险控制等制度的有效落实,保证民办高校财务运行健康稳定。

4.加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是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促进各责任中心的负责人从 “重支出”往 “重绩效”方向转变,是当前竞争环境下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1.领导层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考核指标笼统模糊。大多数民办高校领导者习惯于“财权一支笔”的集权式审批思维,对财务预算编制、监管、考核缺乏重视,预算管理从编制、执行到监督 均交给财务部门来完成。而民办高校由于机构精简,财务部门精力有限,往往导致财务预算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即便落实了有关规定,也不能做到预算指标科学、公正。加之财务预算绩效指标粗放,没有细化量化指标,也造成了绩效评价效果打折扣。

2.财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单一,缺乏关键指标考核。个别推行预算绩效考核管理的学校,只是建立了单一的预决算是否超标的考核制度,没有兼顾非财务指标考核;或者是关键考核指标考核不突出,没有针对各个职能部门具体特点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指标,无法全面考核预算执行情况。

3.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脱节。一些民办高校也能够重视财务预算编制,但是预算编制最终由财务部门下达,权威性不高,一经下达便被各院(部)置之不理,也缺乏合理的配套执行措施、监督管理措施,更没有绩效考核措施。没有绩效考核的财务预算使预算编制没有真正对学校的财务目标和成本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

4.财务预算松弛,预算严肃性不足。大多民办高校采取增量预算的方法,加之财务预算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没有精力对相关预算项目进行详尽调查,造成责任单位预算松弛,预算成本逐年攀升。甚至有些责任单位谋求部门利益,在财年末期通过人情关系,随意调整预算,突击花钱。这些刚性不足的预算管理不仅影响了校风建设,而且还推动预算规模不断增大,造成资源浪费。

5.缺乏财务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由于预算考核机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很多部门的通力协作,也由于领导重视不够,预算水平较低,因此很多民办高校没有建立财务预算绩效考核机制,缺乏激励和约束措施,无法给财务预算提供制度保障和管理支撑。

三、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建设

1.建立多层次的预算组织管理体系,推行绩效目标管理机制。确立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为评价主体,建立由董事长领导下的由校财务总监、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各院(部)及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年度预算目标及绩效考核等政策。

建立由财务总监直接负责的预算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成员由财务、人力资源、审计、监察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宣传董事会授权的校财务预算政策方针、预算编订程序、绩效管理措施;遵循收支平衡、讲求绩效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的部门采取零基预算、增量预算、项目预算的综合预算方法,编制清晰具体、可量化、便于考核的绩效指标。

作为评价客体的各院(部)及职能部门,其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承担首要责任。依据统筹兼顾、勤俭节约、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反馈、调整。及时准确地向校预算管理小组提供编制预算的基础数据。

2.健全财务预算执行的跟踪监控机制。跟踪监控机制是顺利实施财务预算方案的重要保障,否则预算方案就成了一纸空文,更谈不上及时优化和改进。因此,各院(部)、职能部门加强自我监控,依据预算目标和项目进度定期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工作总结,并反馈给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财务相关责任人同时要深入各责任单位落实进度,追踪问效,避免财务部门只关心如何拨钱、不关心钱花于何处的尴尬现象。

各院(部)、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 效性。必须通过编制部门预算执行台账以及预算执行责任书等措施,加强本部门日常监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要加强过程执行管理,健全预 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为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落脚点,确保财务资金安全规范运行。

在硬件建设上,以财务部门为中心构建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网络,促进各预算单位与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顺畅、相互关系协调,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3.完善财务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预算执行结束后,各部门(预算执行单位)要及时组织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对财务资金的预算、结果进行绩效自评,对本部门和所属单位自评工作和自评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绩效自评报告上报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校预算管理小组根据评价规则指导、监督并检查各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或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对部门自评项目进行一定数量的自评抽查,自评与考评相结合,以加强评价管理,提高部门自评质量。校财务管理委员会每年要选取一定数量的重大项目,实施重点评价。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要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参与绩效管理工作,设立准入标准,规范准入程序,采用“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组织、指导中介评价机构?⒂爰ㄐ?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价的质量控制机制,尤其是实验室立项、基建立项、大宗设备购置、图书资料采购等大宗项目,应实行有监察、财务和专家参与的集中招标制度和预算审计制度,让评价结果更客 观公正。

4.建立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绩效评价有利于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经营业绩,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要善于利用预、决算数据,对考评客体的实际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责任单位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绩效评价结果分出层次,例如可将标准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几个水平。对于绩效考核层级低的,校预算管理小组要及时反馈信息给评价客体,提出质询,交流沟通,达成共识,以便尽快改进业绩。当然,评价客体如有意见也可以通过申诉等方式,提出理由和事实。校财务预算管理小组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客体,要求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善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收入支出责任制。并把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重要参考依据,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部门,相应减少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安排,直至取消无绩效的项目。

第2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始于21世纪初,经过近10年的探索,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从“过程管理”到“效果管理”、从“事后考评”到“事前设定绩效目标、事中实施绩效监控、事后进行绩效评价”全过程绩效管理的转变。各部门、各预算单位绩效理念和效率观念初步形成,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体系日臻完善,支出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所提高。2012年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得到财政部的通报表扬,2013年在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考评中成绩排名第2,考评结果为优秀。制度建设方面,印发了《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项目成果管理和绩效考评的通知》,初步明确了绩效考评的组织管理、工作程序和结果运用,确立了由水利部统一组织、各单位分级实施的绩效考评分工体系。目前,按照水利部党组的统一安排,起草了《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对下一步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指标体系建设方面,针对“948”计划、科技推广及标准化、防汛业务费、干部教育培训、基本科研业务费、水利工程建设稽查、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水质监测业务以及血吸虫病防控9大类项目,初步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并在2013年水利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绩效目标管理方面,2014年部门预算中填报绩效目标的项目预算资金占项目支出预算总额的67.54%,提前实现了财政部提出的到2015年达到50%的目标。试点项目绩效评价方面,2014年建议纳入绩效评价试点的项目预算资金占项目支出预算总额的23.23%,占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10.16%,也提前实现了财政部提出的到2015年达到10%的目标。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制度体系

理论研究是制度创新的基础。2005年,水利部启动了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工作;2009年,组织开展了“水利部直属预算单位行政事业类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工作;2012年,将“水利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列为年度重大课题。通过一系列课题的实施,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工作得到明显加强,解决了水利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中的多个难点问题。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12年,水利部启动了“三项机制”建设工作,于该年年底颁布实施了《水利部预算项目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预算执行考核暂行办法》《水利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暂行办法》,并于2013年印发了3个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2013年年底,水利部党组研究部署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做出建立具有水利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指标体系的决策。

2.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

2012年,成立了水利部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财务工作的副部长担任组长,相关业务司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初步构建了“财务搭台,多方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由财务司会同业务主管司局,共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在项目绩效目标、指标和指标值的确定方面,首先报项目负责人(业务主管司局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业务分管部领导)审核,然后由财务司汇总后统一报部领导审定,最后再上报财政部。同时,绩效评价工作机制也不断创新。2012年首次探索实行了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先期开展绩效调研审核、再由专家组进行复核打分的管理机制,2013年探索了由各项目单位自评价与第三方中介机构现场复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下阶段进一步探索由第三方中介机构独立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积累了经验,有效地保证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3.全面推进工作开展,扩大绩效管理范围

财政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对绩效目标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围绕相关目标要求,水利部部门预算项目逐年扩大绩效目标管理范围,至2014年,2000万元以上的前三类预算项目全部填报了绩效目标和指标,在2015年项目储备中,要求所有的新增项目填报绩效目标和指标,并对其进行审查、修改与完善。同时,逐年扩大绩效评价试点项目的范围,从初期2006年的2个项目增加到2013年的9个,再到2014年的14个,项目数量逐年增加,预算资金总额也逐年提高。此外,启动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在2014年部门预算中,选取了2家部属单位作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试点单位,开展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

4.加强宣传培训,夯实工作基础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广泛共识作为基础。自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以来,每年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会都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学习;定期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绩效管理培训和经验交流;同时,还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理念,增强绩效意识。为加强水利财务管理,水利部开展了水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该系统把绩效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模块进行建设,建成后将在为实现对水利财政资金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监控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为实现水利预算绩效的全过程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5.配合抓好财政专项资金评价工作

专项资金是水利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为配合抓好专项资金评价工作,水利部先后配合财政部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并组织开展了绩效评价工作。目前,正在会同财政部拟订《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下阶段,拟会同财政部对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开展检查评估。这一系列专项资金考核评价办法的制定对于提高其使用效益和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健全

一方面,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尚未形成体系。绩效管理工作还处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状态,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基层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存在“不愿管”的现象。另一方面,虽然初步构建了水利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距离财政部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观指标多,客观指标少,指标值确定的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部分业务工作缺乏规程与标准,或规范化程度不高,致使绩效评价结果的质量受到影响。

2.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机制尚未建立

虽然每年水利部均根据财政部的批复,及时向二级预算单位分解批复各单位的绩效指标,反馈绩效评价结果,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机制约束,评价结果既未与单位的预算安排挂钩,也没有与单位领导班子的考核挂钩,很难引起基层单位的重视,“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一方面,目前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没有独立的绩效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绩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业务工作基础数据缺乏,绩效评价实施的主体单一,还没有按照财政部的要求组织第三方中介机构独立开展绩效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基层预算单位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与把握还不全面,还存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会管”的现象。

4.转移支付的绩效管理工作还比较滞后

一是职责不明晰。财政部预算司相关文件规定,转移支付地方资金的绩效管理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而财政部经建司、农业司在具体项目绩效管理办法和实际工作中又明确由财政部和主管部门共同负责。二是工作不均衡。一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尚未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已制定办法的需根据新形势适当调整。三是形势不明朗。目前财政部正在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清理、整合,并调整相应的管理体制,今后业务部门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管理形势还不明朗。

四、加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顶层设计,按照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稳步推进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包括制定关于推进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工作规程、实施细则、考核办法等,构建一套具有水利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同时,继续细化绩效目标,完善水利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绩效目标和指标数据库,尽可能多用客观指标,减少主观指标,健全和完善水利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保障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准确,切实提高绩效评价质量。

2.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强化结果应用

系统总结国内部分省市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探索实践,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参考,提高水利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权威性,进而提升水利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各预算单位,并结合预算执行考核机制,作为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人事主管部门及监察部门,作为实施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

3.进一步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

一是继续扩大绩效目标填报范围,在现有绩效目标填报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编报绩效目标的水利预算项目和单位,逐步扩大绩效目标填报的覆盖范围,最终实现预算资金的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扩大绩效评价试点项目的范围,由重点评价向全面评价转变,力争在未来几年将所有的水利预算项目纳入绩效评价,另一方面扩大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范围,逐步实现对所有单位整体支出开展绩效评价。三是鼓励二级及以下预算单位开展自评价工作,逐步实现水利预算绩效的分级评价。

4.进一步夯实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

尽快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增加绩效管理专职人员,完善绩效评价的主体。同时,结合水利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基础数据动态采集机制,逐步实现对各单位机构职责、编制、人员、资产、工资及津补贴标准、业务范围及工作量等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实现对各项目对应工作对象的数量、规模、性质、种类、分布等基础数据和信息的动态管理,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此外,逐步建立健全专家学者库、中介机构库及监督指导库,探索和推动由第三方中介机构独立完成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5.推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管理

第3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绩效考核;财务管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产生重大的影响,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企业内各项活动的进行。本文分析了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的作用,提出企业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通过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推动企业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规划管理工作,包括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以及经营预算。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需要由董事会、经理层以及中高层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内部控制工作,因此,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预算管理,企业能够监控和管理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调动过程,同时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同时企业在进行资金预算管理时,要注重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执行,提升资金使用水平。企业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以及目前处于的行业大环境,制订科学的预算管理,合理分配企业内的资源,通过资金运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发展。

(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衡量企业员工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结果的重要项目,绩效考核需要不断制度标准、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检查的过程。具体体现在设定绩效目标,修改、绩效面谈、改进,重新制订目标。可以利用绩效考核与招聘员工、职业培训、职业晋升以及员工薪酬相结合,制度合理的奖励机制,让员工在企业内工作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在工作中积极创造业绩,促进企业发展,获得更多的薪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财务战略管理的成果能够通过绩效考核来反馈和评价,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能够促进财务战略管理的发展,财务工作的高效完成也是财务能力的表现,绩效考核工作能够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进步。

二、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应用存在的不足

(一)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管理是从制订预算指标再到具体落实、反馈以及修正指标最后达成目标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企业工作中,财务预算能够对企业工作中涉及的人力、财务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分配管理,来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都以及意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企业盈利以及财务收益上,忽视了对财务预算的落实和执行。在财务工作中没有定期阶段性地对预算执行的目标和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忽视了财务监督的工作和作用,导致财务预算与实际的执行相脱离。例如,在企业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使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进行反馈和分析其原因进行预算调整,导致企业一些财务工作进展缓慢,并且接下来的工作依然按照本年度预算制定未来预算工作,造成企业发展缓慢,工作效率低,不利于企业实行财务战略。

(二)忽视了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联系预算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预算执行,因此企业要制定合理、科学、严格的预算制度来保证它的执行工作顺利进行,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开监督预算执行的工作,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反馈预算管理执行的情况,从而制度相应的奖罚措施。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因此绩效考核的制定要一预算管理为基础前提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重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这导致财务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与制度偏离,存在误差。

(三)缺少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目前,很多企业中存在着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的现象,首先是绩效考核制度不够科学,企业的考核工作都是有部门管理者对员工进行评测,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管理者的主观意识较强,并且绩效考核工作不够公开透明,缺少公平性,这样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违背了绩效考核的初衷。其次是绩效考核标准缺少针对性,现代社会形成的企业形式复杂、结构多样,但是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工作时,没有根据自身情况来开展工作,而是一概而论,不同性质的工作和不同部门的工作没有制定差异化考核制度,缺少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低。

三、完善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应用的措施

(一)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相互融合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显示处理财务工作的复杂性,在财务预算工作中采用绩效考核可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也要根据财务预算作为前提和依据,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财务预算工作烦琐复杂,要提前制定好审批权限和审批人等工作,考核工作要与预算要求符合,如果在考核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并解决,完整有序的统计问题。

(二)完善考核制度统一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目标,将企业的人力、财力进行细化管理,制定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制度的落实,明确细化的制度考核制度并按制度执行奖惩机制。同时鼓励各部门员工积极参与考核工作,企业要合理公平的实施考核制度和工作,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采用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的目标是将财务管理工作责任明确化、细分化、具体化,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运用到预算管理工作当中。企业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展精细化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预算编制,对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工作加强监督,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预算制定过程要精细化,编制预算工作要准确落实企业不同信息内容,落实要完整、准确并且详细。企业员工要根据企业规程制度办事,按照岗位职责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让制度能够真正约束企业员工,保证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且,要严格执行预算工作,预算执行要根据预算标准实施,根据实际实施效果与预算差异来完善改进,减少预算执行工作与预算之间的差距。最后,预算工作要及时反馈问题,进行工作监督、反馈、分析、改善,将管理工作精细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要认识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应用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细化,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将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有效的结合运用都财务管理工作中,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9(14):193.

第4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医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一体化强化策略

一、医院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体系不完善

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体系的合理性、完善性,是规范财务预算,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但是从实际来看,部分医院的财务体系并不完善,导致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之间存在差异、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未能有效结合,降低了资金利用率与绩效考核效率。通常来讲,财务预算部门多具备预算指标,在具体预算中,此类指标和实际存在差异,影响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医院是公益性的场所,需要从大局观、未来发展着手,制定合理、长期的预算规划,提高资金利用率。但从各地区的真实情况来看,部分医院尚未有完善、有效的财务体系,影响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二)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不足

现阶段,医院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医疗资源,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随着新医改的推广,以药养医问题得以改善,但是随着相关制度的应用,其效果并不显著,具体表现为:预算编制目标不明确,虽然设有分层目标,但是并未明确预算部门的职责,加之相关措施未落实到底,降低预算管理的执行效力。

(三)绩效考核实施困难

虽然已经建立经济预算与考核制度,但是没有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有待细化、可操作化,尚未全面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预算与绩效考核涉及医院的每一项业务活动,每一个员工,核算面广、数据量大并且相互关联。当前预算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未精细化设置,影响绩效考核工作的进行、增加绩效考核的实施难度。绩效考核要想发挥作用,就要确保考核指标的合理性、精细化、可操作化,和医院业务活动相结合。现阶段,医院的预算与绩效体系未精细化设置,限制了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

二、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管理一体化的强化策略

(一)整合财务体系,完善绩效考核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医院发展,也便于开展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工作,可从这样几点着手:(1)在新会计制度实施的背景下,医院应基于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确保财务体制符合财会要求,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2)制定和医院情况相符的内控机制,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并将其落实到底,便于有效解决财务体制实施中的各种问题。

(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在大改革的形势下,医院要想获得良好发展,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就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落实预算编制职责,细化编制责任,比如根据医院的医疗资源、规模、各部门的分布情况,对编制责任进行细化。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

医院预算与绩效管理相互作用、紧密关联。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落实,多依赖于科学、完善的绩效指标体制,根据医院的业务特点与以往的考核指标合理编制财务预算,渗透到医院的各部门、各项目甚至于每个员工。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则建立在财务预算指标的基础上。一方面医院根据各科室的特点,制定与之相符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对于共性的绩效考核指标,也要根据部门特征设置权重,确保绩效考核体制的有效性。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医院可聘请专业人才,为避免主观性的影响,工作人员可在指标权重设置时利用建模形式。一旦考核制度建立后,就要督促各部门严格落实和考核。

第5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预算法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也使得事业单位必须要面对新的环境,尤其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以往相对被动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形势下对于事业单位的要求,同时新预算法的一系列新规定也要求事业单位要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已显现出很大的必要性。

一、新预算法视角下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一)加强预算的公开化

财务预算公开是新预算法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财务预算公开的加强能够更好的保障群众对事业单位财政运行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避免事业单位财务混乱或违规操作等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透明度,加强前期预算控制的效力,从而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增强对预算申报、执行、效果的全面性管理

新预算法对于事业单位的所有财政收支都要求列入到预算项目当中,提高了预算口径的覆盖范围,避免了预算外收支情况所带来的管理风险,这要求事业单位要扩大财务预算的范围,同时还能够督促事业单位改进财务预算工作方法,以提升预算的申报、执行、效果的全面管理及工作效率。

(三)突出预算审核的权威性、加强绩效管理

对于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审核工作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措施,新预算法要求由人民代表大会来对预算进行审定,并赋予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权,这就从法律层面上突出了预算审核的权威性。同时要加强绩效管理制度,设立专业的监督管理小组、制定审核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中相应的项目进行充分细化,并结合预算审查制度的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强化预算审核的效力,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上存在不足,没有结合当前形势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更新与完善,这也就导致了内部控制缺乏有力的指导,加之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的不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阻碍,整体导致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缺乏效力。此外,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无论是内部的全员监督,还是外部相关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管,都相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财政资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部分资金流失后难以实现对资金流向的跟踪与追回,也将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加大。

(二)预算监督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是对预算监督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严格,相关部门在进行监督管理方面的随意性较大不足,且实际支出与项目申报时的支出有时不相符,使得申报的支出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从而影响了预算单位监督的严肃性。其次是项目管理存在问题,一般事业单位在进行项目研究时,往往准备不够充分,而且项目列支不够明确,造成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随意调节,支出与预算出现偏差。最后是报表的内容不够全面,主要反映在支出数字不全面与表报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从而使得监管部门无法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绩效管理的不足

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首先表现在绩效管理理念不强,对于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的效益要求不够重视,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瓶颈。再有是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在基础环节上较为薄弱,一般的评价体系及审核体系都还不够完善,而且也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因此难以推动绩效工作的开展。

三、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体系的建设

事业单位应加快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应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全方位细化与完善,针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条例,指导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在监督制度体系方面,应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结合,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实行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模式,并构建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及相应收支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监督,针对已发生财务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应进行严格的责任追溯,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损失,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实现预算的公开化,让其接受社会的监督,要确立财政信息公开的原则,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并且要落实各个部门的监督职能,在确保立法完善的前提下,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并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公开制度的建设,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二)加强财务管理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财务管理结果的价值发挥要通过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来实现,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培养对财务管理结果的运用意识,注重对财务管理结果所反映的问题的分析,通过财务管理结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及自身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提高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财政支付一体化的系统中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从而提升财政支付平台系统的专业化管理。

(三)提高及改进绩效管理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加快法制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绩效管理法律制度。制定财政支出考核规章和制度,明确考核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并界定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绩效目标的设定作出较为具体、详尽的要求。制定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办法,增强考核工作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强化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感,实现资金支出考核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要健全有效的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围绕注重实效、加强应用、完善体系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设置考核指标和标准,建立适合的绩效考核指标库。构建符合财政支出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部门、单位及社会公众的作用,强化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林杏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5(15).

[2]李新良.刍议现代电力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策略[J].商,2015(48).

第6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势在必行。2016年以来,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已初步建立了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常态机制,每年都会选择支出规模大,受益群体广,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民生支出相关的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党的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将财政绩效预算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财政绩效预算涉及三个维度:绩效预算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绩效预算管理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事业、工程计划,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预算绩效管理是以支出结果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评价结果应用为保障,覆盖所有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运用一系列管理方法实施的相关活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开展的量化评估活动,对项目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进行业绩评估和科学评判。应当厘清并解决当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全面提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

当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主要面临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建立、目标考核不完整、专业人才缺乏、制度体系不够健全以及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公共财政支出绩效。

1.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建立

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体制导致的“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旧观念根深蒂固,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政府官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追求财政资金支出绩效,在财政支出过程中,既不追求节约也不追求效率。公众对财政支出绩效不了解,更缺乏对财政支出绩效的关注,财政绩效管理理念更无从谈起。

2.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考核欠科学

项目预算绩效目标是预算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预算部门在申请项目立项时应设置具体而明确的项目绩效目标,且在申请项目预算时应按照规定同时申报绩效目标。预算绩效目标包括预期产出目标、预期效果目标和保障目标。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中,预算部门申请项目立项时,重点关注预期产出目标和预期效果目标,而忽视了包括制度、措施、计划以及相应要求在内的保障目标。在项目结束时,重点考核的是产出目标,给予产出目标的分值权重过高,而对于保障目标权重很低,甚至会忽视,最终导致绩效评价结论不够科学,绩效评价报告总结的经验不具备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3.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面临的重要难题。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需要有专业的人才作支撑。只有专业人才能够充分理解、掌握、熟练运用绩效相关的知识完成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对财政预算支出做出科学、准确、有效的绩效评价,才能将绩效评价结果用于未来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但是,目前在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工作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同时还从事其他工作,且不少还是从其他科室抽调的人员,不具备财税专业背景,缺少预算绩效专业知识,理论积淀不够,实践能力不强。此外,现有人员也不注重对现代财政制度及其改革动向的学习,对新的财政管理制度和新的财经法规掌握不全,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践中,其业务能力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的缺点凸显。

4.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新修订的《预算法》对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主体(谁评价)、评价对象(评价谁)、评价依据、评价内容、评价程序(怎么评)等没有明确规定,预算绩效管理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地方财政部门在开展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难以找到权威的指引和依据。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地方公共财政资金支出效果不好,其根本原因是现有的预算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现行预算制度不科学。在现行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下,各部门申报预算时不受制于资金限额的约束,也不关心政府财政支出重点领域和支出细节,经常出现自行申报数额远超实际支出需求的现象,大量财政资金被浪费。另一方面,现行预算制度下,财政资金用途不透明、不精细。预算单位提交的预算申请只提及资金使用领域,而不提及资金具体用途,只涉及支出大类,而不涉及具体的支出项目和支出明细,从而无法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考核,导致财政支出效益低下。

5.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不仅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也需要现代化的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和辅助。由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起步较晚,传统的预算管理观念在财政部门、预算执行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工作人员头脑中居于主导地位,统一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软件系统、相关的数据库以及相对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均未建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而完整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效率,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质量。

三、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预算绩效目标考核

在公共财政模式框架下,公共财政要弥补市场失灵,财政支出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公共支出目标。财政部门应通过目标对财政预算支出进行后续管理,必要时要对财政支出目标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预算执行部门的分目标,再对预算执行部门的分目标进行分解形成项目目标,最后对项目目标进行考核与评价。这就需要建立完善、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目标体系,并对所有目标进行科学的赋值和考核。此外,在对目标进行考核和赋值时,应尽量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在预算绩效目标考核中,绩效评价要彻底改变“重绩轻效”现状,以财政支出结果为导向,从较侧重技术、工程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向侧重效益指标靠拢。

(二)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财政部门、预算执行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必须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及其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大意义。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落实好主体责任,要有责任意识,应将“每一分钱花到刀刃上”,并大力宣传绩效评价理念,培养本部门人员的财政绩效管理意识,引导资金使用单位也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此外,坚持财政收支信息公开和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报告公开,主动接受纳税人监督,培养纳税人主人翁意识,共同营造一种全员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氛围。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摒弃“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旧观念,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逐步形成地方政府主导、财政部门牵头、预算执行部门具体实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新格局,使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真正做到“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相关业务培训力度,顺利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一是要加强对财政部门和相关预算单位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业务能力强,懂财政预算、懂预算绩效管理的人员,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的管理质量。二是财政部门要组织具有公益性的专业人士培训,重点培训第三方评估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决策咨询机构、高校)的工作人员,使其在承担绩效评价项目时,能够对项目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价,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后续财政项目支出提供决策参考,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效果。

(四)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地方政府及政府财政部门要出台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意见或文件,建立涵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对绩效评价相关工作进行权威的规范,健全绩效评价工作流程,并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同时,对财政部门、预算执行部门、资金使用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职责予以明确规定,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从而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五)加快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现阶段,应尽快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平台,积极构建绩效考评指标库、基础项目库、数据库和专家库“四位一体”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该系统与国有资产、会计数据库联网,实现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共享,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六)加强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审计

审计部门要以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对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绩效审计。不断强化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开展重点审计。对于用于民生工程和民生项目的财政资金,要重点对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效应进行审计。对在民生工程中浪费财政资金,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实行责任追究。此外,加大支出规模不断扩张的社会保障支出、科技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房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绩效审计,对全部的项目资金都要按照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来衡量其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保证财政资金支出真实、合规、合法,获得既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第7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

“十一五”以来,广东省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和学校办学自的扩大以及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元化,高校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财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加强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如何实现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也成为高校和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一)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

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充分将高校财务管理责任具体化,对财务活动的每一内容、每一岗位、每一环节,建立具体、明晰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充分挖掘财务活动的内在价值和潜在效益,最终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大目标。

(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

第一,专业化。精细化要求财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把握财务管理的目标。第二,系统化。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会计核算、内部控制、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使整个管理工作出现偏离。第三,数量化。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数量化作为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之一。

(三)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容

1.财务制度精细化。财务规章制度精细化就是通过理清财务管理体系、梳理管理界面和优化管理手段,不断细化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具体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为学校规范管理、依法治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2.预算管理精细化。预算管理精细化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精细化。在编制方法上,应该改变传统的“基础+增长”的模式,采用零基法编制。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指标来开展各项活动,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将各部门预算申报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实现预算事后监督管理的精细化。

3.财务评价精细化。财务评价精细化就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级原则与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等,对高校财务活动及所产生的结果(包括财务效率、财务效益、财务效果)进行评价。

4.经费管理精细化。经费管理精细化是指在日常的账务处理工作中,通过会计科目的完善,同时实现正常会计业务核算和经费指标控制,促使经费项目和会计科目像“经纬线”一样控制着全部经济活动过程,使经费指标控制更加精细化。

二、广东省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核算与基础规范化工作有待加强

1998年开始,在广东省教育厅的主导下,各高校推进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高校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高校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又开始弱化,出现了凭证装订不平整、不牢固,原始凭证漏盖审核章、工程结算表没有经办人员签名等现象。少数高校存在自制票据,而对自制票据的管理又没有制度规范,致使出现了自制票据设计不合理、使用不恰当等问题。少数具有二级财务机构的高校,二级财务制度建设落后,缺乏监管措施。个别高校后勤财务审核把关不严,采购大宗物资、将大额现金支付给个人、没有正式发票违规入账、无库存管理等违规现象存在。

(二)预算制度不健全、预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部分高校的校内预算虽然细化到了具体项目和内容,但仅以表格形式存在,没有预算编制的文字说明和相关文件规定,预算编制缺乏制度依据和保障。现行高等学校采用的固定预算、增量预算及定期预算等编制方法,主要以上一年的支出为基数,由于各部门间年度基数不均衡,容易造成各部门不切实际竞相增加预算支出,形成资源浪费现象。现行高等学校的编制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机械呆板,可比性差,不利于正确控制、考核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

(三)人员经费开支控制不够

在2009年对广东省高校财务管理调研中发现,少数高校违反了学费收入支出比例的规定,发放教职工超工作量酬金超过了25%。个别高校分配制度不统一,成人教育学院留成比例太高,人员经费比例控制不够,造成成人教育学院与校内其他部门之间的个人收入悬殊。

(四)科研经费管理脱节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规范性,经费使用及预算执行监督机制不健全,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存在管理脱节的现象,难以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研究的进程和效果。另外,由于科研人员在理财方面不够重视,加之科学研究的周期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致使科研项目预算、预算执行以及日常管理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支出与预算不符、接待费劳务费超支、报账不及时、结题不结账等现象普遍存在。

(五)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及时发现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异,减少预算与执行的偏差,定期对预算执行进行综合分析和追踪问效是确保预算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但不少高校在预算管理中,注重的是编制方法的可行性、编制内容的准确性,而对于预算编制质量和执行情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追踪评价机制,不少高等学校重编制、轻分析,削弱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项目支出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控和预算目标的绩效考评。

三、完善广东省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基础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使财务基础工作不断规范化,这是财务制度精细化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符合当前形势的校内财务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层次清晰、指导性强、系统全面的财务制度汇编。通过财务制度精细化,一是可使所有财会人员明确其本职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评价标准;二是使所有财会人员掌握本岗位和其他岗位的财务知识,便于全面发展;三是可使财务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总而言之,就是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

各高校应建立科学、民主、严格的预算管理机制。在预算编制上,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加强预算管理力度,强化预算的约束机制,细化预算的编制工作,使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由重投入式预算转为重产出式预算。支出项目安排以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要建立和完善以定员定额管理为主的基本支出预算分配机制,充分体现预算资金公正、透明、规范的分配目标,最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

(三)改进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目前,各个高校通过课题、项目的方式获得科研经费,在其经费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各个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过分突出项目的争取而忽略了项目的监管。各高校应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好项目负责人责任制,严格按照预算核定的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使用项目经费;完善科研经费申请、立项、拨款、监督、评审等环节的监管;加强经费审批制度,规范项目经费使用,加强科研领域内的监督管理,健全结题后经费管理,认真清理结题结存经费,做到结题及时结账。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两方面出发,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激励机制和支出异常情况处理机制,实行科研经费使用全程跟踪管理。

(四)实施绩效评价,有机融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

按照“目标明确、分类考核”的原则,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科学规范的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积极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要建立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监督“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目标管理与经费过程管理有机融合,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支出项目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综合考评结果判断预算支出项目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准确把握预算支出项目决策和政策效应,控制资金风险;分析诊断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评价有关负责人的工作业绩,实施绩效问责和奖惩机制,加强预算支出项目资金的监控,提高各单位的管理水平,逐步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精细化财务管理平台

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等关键环节,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实现统一核算、及时结算和实时监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信息化对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建立学校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相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加强财务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融合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将财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三者有机结合,构建精细化信息管理系统,深化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提供充分的信息。

(六)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财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增强爱岗敬业、廉洁奉公意识;二是加强财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三是强化效益、科学、依法理财观,财会人员理财观念要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核算型,由服务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不仅注重日常的会计报账、核算,而且注重预算执行、分析、管理、调控等工作,增强财务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S].财教[2008]232号.

[2] 王蓉.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财政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建议[R].2011.

[3] 刘勇,王茜.关于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J].中国科学基金,2008(5):305-308.

[4] 赵普庆.高校财务预算应做到精细化管理[J].财会月刊,2011(1).

第8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由于学校制度和组织架构因素影响,两种管理体制受自身体制的限制,都不能满足或者在实践上有所欠缺,存在财务管理分权不当和责、权、利划分不合理等共性问题,不仅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内部各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的积极性,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财务指标的考核和财务目标的实现,从而制约高校财务管理的绩效。

二、高校财务预算缺乏绩效观念

财务部门对各部门预算的必要性、真实性、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证,对预算内容、范围和轻重缓急难以把握,仅凭经验安排预算,缺乏绩效观念。学校各部门预算编制未经充分论证,仅被动接受学校经费安排;各部门只按自己的需要盲目的争设备、争项目、“小而全’、“部门所有”观念突出,没有全局观念,导致仪器设备及其他资产重复购置,使学校资源配置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5]此外,预算支出的投入是有形的,但对产出却无具体价值来评价,高校财务预算缺乏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机制,预算完成情况仅关注资金使用进度、是否超支等,忽视了资金运用是否合理以及任务是否完成及完成的绩效情况。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缺乏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资产管理基本停留在实物管理层面,仅涉及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等,对于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及资产使用效率未进行分析和考核,并以此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从而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均未或很少考虑历年预算资金投入形成的存量资产及利用情况。

三、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对策

综合上述制约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要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重点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统一并加强学校管理层对提高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

在高校所有者对学校财务管理绩效关注“缺位”的背景下,学校管理层要站在全局高度,既要追求社会效益,也要追求经济效益。以对国家负责的使命感来认识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财务管理绩效是向管理要经费、要效益,是缓解学校事业发展与办学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径。[6]要基于绩效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认识到提高财务管理绩效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只是一个管理和监督部门,它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各个职能部门和经费使用单位的配合,全员管理才能提高财务管理绩效。

(二)树立成本效益理念

高校办学经费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政府和社会作为投资者,高校作为教育资本经营者,要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使单位成本产生尽可能大的绩效。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教育“非营利性”这一性质,不应将“非营利性”单纯地理解为不追求经济效益,而应树立经营意识,要将教育理解为一个产业进行经营,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不仅仅是将教育资源加以管理;其次,要以现代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理念为基础,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评价制度,基于成本核算,加强对办学成本的控制和评价;第三,要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因为经济责任制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制度,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可以充分调动各二级单位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全员管理意识。[7]这是提高管理水平和避免财经工作失误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三)发挥预算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强化了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在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要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首先要改革高校预算管理模式,通过强化责任和建立激励机制,打破以往部门经费预算包干或者单纯以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模式,逐步将校内各部门的经费预算与其工作职责任务和取得的绩效挂钩,经费预算的执行随工作绩效浮动。重视收入、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将学校在各项办学活动中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全面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其一,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化主要基于支出预算来实现,所以,要重视支出预算管理,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其合理性,使办学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学校依据战略发展规划编制的支出预算应与其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充分考虑责、权、利统一,提高预算效率。要推行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制定确实有效的绩效目标,即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先明确学校当年预算总目标,再将总目标细化分解,形成各部门具体目标,最后根据部门目标编制出部门预算。其次,要合理编制资金预算,提高货币资金使用效益,依据评价结果,准确了解高校财务状况,减少财务风险。此外,要把握好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紧密关系,充分考虑存量资产现状,合理预算新增资产所需资金,科学合理地配置高校资源,形成协调、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

第9篇: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部门预算;预算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预算绩效管理成效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预算改革后实现了部门预算的框架和机制,部门预算编制实行零基预算编制,预算更为精确和严密,总体上促进了预算的整体性、计划性和科学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成效方面,云南省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省财政厅组织第三方对省级部门编制的4372个预算项目(资金来源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开展了预算评审,项目申报金额1602亿元,其中本级财力安排786亿元。2018年项目评审平均分为71.73分,其中分值超过60分且“绩效目标是否科学”要点评审得分在15分以上的项目数3180个,占评审总项目数的72.73%。当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零基预算的定额标准不科学。部门预算实行零基预算,预算是否科学合理依赖于对部门职能以及年度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完整而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而当前的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普遍存在着定额标准不科学、不完整的问题,只能仍然通过原有的“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来编报数字。2.绩效理念意识不强。部门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意识;绩效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尚未覆盖所有财政资金,一些领域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的问题时有发生;绩效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的挂钩机制尚未建立。3.社会监督工作薄弱。预算法定由人大审查,实际的人大预算审查以及监督都存在很多缺陷,最突出的是预算约束的弱化,对责任人追究流于形式。在人大对预算进行审查监督外的同时,社会监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环节上的社会监督,当前的问题是信息公示和决策透明的程序性制度不完备,社会监督缺乏基础;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渠道和主体责任意识。

二、预算绩效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作用

1.单位预算编制更加精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绩效关口从事后评价向事前和事中延伸,通过对单位发展计划与年度预算的编制,同步制定整体绩效目标与分项目的绩效目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要件,绩效目标随预算同步批复下达,从源头上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准性、计划性与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绩效在预算管理当中的导向作用,提高预算管理的实效。2.单位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单位的资产与负债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难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强调了对配置优化与资源共享,这有利于对单位的资产配置进行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基于“绩效”,将长期和短期的绩效相结合,能够促进资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改善资产管理难的现况。3.单位预算执行进度更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贯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环节,单位按照“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完善用款计划管理,年度执行中严格按计划管理,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跟踪管理,便于对支出进度与目标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和调整。加强预算执行监测,科学调度资金,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效率。4.单位决算结果应用更有激励性约束。通过决算,全面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效益,如实反映绩效目标实现结果。对绩效目标未达成或目标制定明显不合理的,做出说明并提出改进措施,形成反馈、整改、提升绩效的良性循环。有效推动预算单位开展绩效自评,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对绩效好的项目优先保障,对绩效一般的项目督促改进,对低效无效的项目一律取消。

三、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思路

1.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围绕部门职能职责和事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目标—措施—项目”的框架体系,制定科学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引领部门预算编制,突出部门履职效果。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探索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填报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编审表,从完整性、相关性、适当性、可行性和部门绩效管理基础工作五个方面进行审核,注重绩效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确保目标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强化绩效管理结果运用,将部门自评、重点项目绩效再评价结果和年度绩效管理工作考核结果运用于下一年预算编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推动部门职能职责的有效履行。2.硬化预算约束。为增强部门内部统筹能力,减少年度执行中预算调整事项,云南省从编制2019年部门预算起,按照基本支出的3%~5%分类分档新增设置部门预算机动经费,用于部门统筹解决年度执行中各种新增支出,减少和规范预算级次调剂和跨类科目调剂事项。严格执行预算进度考核,将考核结果运用于部门年度预算控制中,对执行进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办法,及早形成有效支出,避免年底突击花钱,推进预算支出均衡。3.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第一,加强项目库建设,编实编细预算。项目库是编实编细预算的重要基础。为充分发挥项目库对预算项目的规范作用,对项目库进行优化完善。一是增强项目名称的统一规范,项目命名实行“代码+名称”的统一管理模式,严格规范项目名称设置规则。二是探索项目分类管理,按支出性质和特征分为专项业务类、民生类和事业发展类项目,根据不同类别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特点,明确准入条件,强化项目精细化管理。三是加强项目储备,项目库中要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储备,建立项目“储备池”,按照轻重缓急和可执行程度等进行排序,实现项目滚动管理优中选优。四是提升用款计划性,探索实施分季用款计划管理机制,年度执行中严格按计划管理。五是细化预算编制,在全面推进“政府预算经济分类”和“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编制预算的基础上,新增控制使用“其他”科目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0%。第二,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破除财政专项资金各自为政、零星分散、结构固化、效益不高的问题,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首先,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专项资金“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重新评估预算项目的必要性与社会经济效益,结合当年财力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取舍,改变项目支出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其次,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坚决取消“小、散、乱”、效用不明显、不再具备执行条件的专项资金,根据单位履职需要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全面整合投向相近、政策目标相似的专项资金,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最后,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第三,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其一,按照省财政“一个部门一个专项转移支付”的要求,继续清理、整合、归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对与中央配套和按既定政策标准测算补助兑现到人的资金中,凡是具备整合条件的一律纳入整合。其二,严格设立、执行和退出评估机制,部门承担的新工作、新任务通过调整存量资金结构或增加既有专项规模解决。确需新增的,严格遵循部门申请、政策评估、财政审核、政府审批的程序办理。其三,严格实行省本级支出项目和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分开编制和管理,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得相互调剂。其四,优化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放大竞争激励因素,切实提升地方工作主动性。同时,下放项目审批权限,落实主体责任,着力完善基层项目库建设,切实增强基层项目储备,提高基层部门对改革的承接能力,做到权责对等、激励相容。4.细化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预算绩效评价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重点,也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所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否合理和规范都对预算绩效管理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对预算绩效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必须能够识别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抓准风险点。在项目决策中,采取决策议事机制,重大事项上实施集体决策机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建立和健全预算执行考核体系,对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考核,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纠偏。5.利用财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支持实行动态监控。当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先斩后奏和超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业务运行过程中财务应答的时间滞后和审核过程的冗长,针对这个问题,单位应当大力推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利用财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支持实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即时管理,实现在线实时动态监管。6.通过党建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的社会监督。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作为公共性资金和社会公共部门,接受社会监督是应当而且也是必要的。目前的社会监督在我国还缺乏充分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更重要的是缺乏社会公众的参与。行政监督需要基本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社会参与在西方主要是通过社会组织来实现的,而我国的社会组织极不发达,所以行政监督的社会参与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没有开展的基础。

四、结语

我国的预算体制经过改革以后,确立了部门预算框架,预算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日益成为监管和研究的重点,与此相关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善。无论财务管理还是预算绩效管理,基于其公共性要求,我们要不断实现管理模式上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