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精选(九篇)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第1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一)指引体系不完善

第一,缺少基本指引。基本指引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统领,然而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指引中涉及的概念、原则、目标等观点不一,无法形成统一认识,导致基本指引的制定困难重重。第二,应用指引不完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任务,需要应用指引进行指导,但对特殊行业单位的忽视、未严格遵循基本指引、缺失指导意义的方法,致使应用指引缺乏可行性和开放性。第三,案例示范不完备。具有示范作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案例库,应当包括普遍的成功案例和经典的企业示范,但是,信息化建设时间短暂,案例文本格式不规范,未分门别类提炼案例,导致案例不具备充分的广泛性和经典性。

(二)内部控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健全的问题。首先,内部环境不适宜。为了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组织结构应适当变动,但多数企业并未调整,加上权责分配的不规范、企业文化的不合适,管理会计信息化举步维艰。其次,风险管理不规范。信息化赋予风险管理新的含义,不仅要维护实物的完整,还要保护信息的安全,但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实物保护上,加之无法及时识别风险、控制措施不科学,致使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内部监督不到位。监管制度的缺陷、流程方法的不足、岗位制约的弱化,这些都导致内部监督无法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缺失有效的内部监督。

(三)缺少全面性建设

神东煤炭建立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的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实现了预算管理从财务预算到战略预算的飞跃;中外运久凌引入作业成本法,推进了整个企业流程的再造;华润集团使用平衡记分卡弥补6S管理报告体系的不足,实现了6S管理体系、战略管理模型、信息系统平台的整合。虽然这些企业成功实现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但他们建立的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完整的管理会计由预算管理、业绩评价、报告分析等构成,相应地,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应当包括预算信息系统、业绩评价系统、报告分析系统等,但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建立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企业寥寥无几,信息系统的全面性有待提高。

(四)设备技术水平低

第一,软件设备差。建立管理会计信息平台必须配备高水平的软件设施,但部分企业无法做到该点,ERP、SAP、金蝶的缺失,信息系统独特性的缺乏,系统日常维护的不足,运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不完善,加之信息资产本身无形性、易损性、复制性的特点,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低劣的软件环境。第二,硬件设备落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持,但是部分企业使用技术落后、外观破旧的设备,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维修,将其放置于不适宜的物理环境,导致硬件设备易受外界损害,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缺失先进硬件设备的支持而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五)财会人员素质差

首先,基本素质有待提高。部分财会人员文化知识浅薄,判断能力不足,难以协调管理会计工作,职业习惯不佳,不能谨慎处理和保护信息资产,基本素质无法满足管理会计岗位要求。其次,专业素质无法满足要求。管理会计引入时间短,多数财会人员管理会计知识匮乏,对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特点、适用情形、优缺点不了解,信息技术水平低,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灵活使用ERP、SAP、金蝶等会计软件,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亟待增强。第三,政治素质较低。某些财会人员缺乏全面精通的政策水平,自我约束力差,无法抵制权钱诱惑,做出违反职业道德守则和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二、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推动指引体系建设,提供制度指导约束

首先,利用专家咨询机制,深入开展会计研究,总结管理会计普遍规律,明确管理会计基本概念、原则、方法等,形成统领性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其次,严格遵循基本指引,提供诸如经济增加值、作业成本法、平衡记分卡等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方法,并理清工具方法的特点、适用情形、优缺点等。最后,规范案例文本格式,引入国外经典案例,丰富案例库内容,按规模、性质、阶段等标准分门别类提炼案例,建立广泛性和经典性并存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案例库。

(二)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创造高效管控平台

第一,完善内部环境。根据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整组织结构,规范企业权责分配,适当改革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营造适宜的内部环境。第二,规范风险管理。充分了解风险管理全新内涵,同时保护实物资产和信息资产的安全完整,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及时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做到“事前防御、事中控制、事后消除”。第三,加强内部监督。弥补监管制度缺陷,完善监督流程方法,严格执行动态监督,强化岗位制约作用,保证内部监督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三)强化财务集成管理,建设全面信息系统

全面性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是重核算变为重管理决策的标志,因此,强化财务集成管理,建设全面信息系统,是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明确预算管理、业绩评价、报告分析等组成部分的特点、内容及结构,加强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认识,以便顺利开展信息系统的全面性建设;引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借鉴其他企业经验建立信息系统,为建设全面性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便捷之路。

(四)引入先进软硬设备,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设备水平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应当引入先进软硬设备,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撑。软件公司在研发管理会计软件时,应当为客户改造软件留下空间,企业合理选用ERP、SAP、金蝶等会计软件,同时加强软件日常维护,定期清理内存空间,拷贝管理会计信息,营造一个安全的软件环境。购买高科技硬件设备,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日常维护和定期维修,控制湿度、温度等影响因素,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拥有高技术硬件设备的支持。

(五)加强财会人员管理,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第2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一)管理会计的内容界定不清、概念模糊

管理会计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决策成本。它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决策时需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然后,从中选出可行的或者最优的方案来具体实施。二是控制成本。在控制环节会计人员不仅参与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制订,更要利用其掌握的成本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会计所应用的控制成本。其核心是预算成本和标准成本。三是责任成本。企业各种活动的结果既要通过其所取得的收入来反映,也要通过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考核。由此可见,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但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并没有突出成本这一主线,模糊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管理会计在我国重视理论引进、研究和教育,而忽视对实际应用的研究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管理会计只限于沿海发达地区,上市公司或一些知名的企业使用,即便这些企业运用了管理会计的一部分内容,也没有形成整套的管理会计方案与系统。

另外,管理会计的某些内容本身就难以推广用于实践。一是有些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边际成本、回归分析、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从其他学科中引入上述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实际应用很难。比如:以简单回归分析方法来说,利用回归方法分离费用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它要求企业产品的品种要保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只有这样,分离出来的成本才具有可靠性与显著性,才符合统计学的要求。二是管理会计中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是不成立的。如保本分析,它是以单一产品为前提的,而这种假设在经济学上作为理论分析是可行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单一的,普遍的现象是生产多种产品。三是有些模型、技术和方法仅属于纯理论的探讨。如数学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矩阵代数模型,而获得这些数学模型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成本太高甚至有的数学模型根本难以理解,从而缺乏运用的价值。

(三)会计人员素质、决策层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到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到10%,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体企业600多万会计人员中,有会计师职称的仅占14.5%,而在中小型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任用会计人员任人唯亲的现象,更是会计人员素质受到影响。由于素质水平偏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差,造成他们利用管理会计进行会计信息的数据分析加工的能力不强,甚至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保证,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严重。

(四)缺乏典型案例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不能深入浅出,加以运用

案例研究是对那些成功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进行研究,总结规律,揭示本质。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致使实务界没有很好的参照对象,典型案例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不能像会计制度那样,既有准则,又有细则,还有操作指南。由于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缺少应有的典型案例,因此不便于会计人员借鉴和操作。

(五)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

在当今21世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我国一部分企业仍使用手工记账,即便是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也不高,限制了企业获取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资料,使管理会计在现阶段应用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在计算机财务核算软件方面发展很快,但管理会计软件的开发利用却相对滞后(这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也是急需发展的领域),在企业的应用还缺乏经验,而引进国外的管理软件又常常会无法适应。管理会计中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分析模型,如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等在实际中难以应用。

二、解决我国管理会计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管理会计内容上重新整合

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管理会计是成本会计的发展,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的。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割裂开来,管理会计的定位就很难。可以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成一门成本管理会计,其研究的对象是成本的核算、规划和控制,研究的内容是原有成本会计的内容加上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内容。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内容。

(二)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要理论联系实践

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及时总结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把各行各业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作为各个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模板,增强可操作性,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使企业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首先,改变传统观念,培养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领导重视,是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的关键。企业领导必须提高管理会计意识,重视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

其次,加强管理会计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对信息化的认知,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的利用

企业决策层要摒弃传统观念,努力去适应新信息化的科学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水平,加快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通过对管理会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应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

第3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案例教学;本地化

基金项目: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一般课题(编号08YY00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作为“第三个利润源泉”的物流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各高职院校纷纷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物流教育特色,已成为各学校非常关注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得到了高度重视。

一、案例教学本地化的含义

案例教学本地化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主要指教学所用案例的本地化,即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将在学校所在地或相邻地区、学生家庭居住的集中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当地特色鲜明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案例,通过书面介绍、实地参观考察等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讲解、分析、讨论、评价的对象。与案例教学本地化相联系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案例教学国际化;另一个是案例教学本土化。前者是指运用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案例可能来源于国外企业(如美国的UPS),也可能来自国内企业(如中国的COSCO),后者则是指运用我国企业的案例来作为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本地化是其子集。相对于这两个概念,案例教学本地化更强调案例发生的地点就在学生的身边,就在学校的附近,这样的案例,能带给学生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感,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案例教学本地化的优势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管理学科应用类课程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如果案例选择不恰当、没有地区特色、时效性差、背景信息缺乏,学生会感觉案例内容苍白,应用性差,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实现。案例教学本地化能够弥补这些不足。

(一)案例教学本地化能更好地适应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授课对象的需求。首先,物流管理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密切相关。物流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企业在开发最后一块“经济的黑暗大陆”时所遇到的问题;其研究的归宿点,就是为企业的物流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其次,现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或是中专的毕业生,高考后直接升入大学,实践经历非常少,基本没有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在学习这个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时,无法想像企业的实际情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不考虑这两个特点,我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将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本地化,能帮助无工作实践经历的学生进入工作角色,带着只有在工作中才能产生的疑问,走出教室,走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调查研究,然后再走回教室,在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本地化能为学生展示一个“立体”的教学案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教科书上的案例,对学生来说,只是遥远的、想像中的、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平面”案例。的确,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大多数案例,往往是以新闻报道为基础内容而编写的,或者是直接运用国外的教学案例,很少是任课教师深入企业而编写的。这些白描甚至是虚构的案例,是通过一个人或者一组人的眼光看世界,可称之为“平面”案例,不能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案例中去,更不能提供所有的案例信息,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不得不经常进行假设,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在实行案例教学本地化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就发生在学生的身旁,可能他的朋友、甚至家人就在案例发生企业工作,学生有自己了解和认识这个企业的渠道,这就给了学生一个震撼,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案例讨论过程中,通过安排学生到案例发生企业现场参观调研,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案例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案例,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进行案例的认知和分析,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案例教学本地化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作为新兴的产业和新兴的学科,物流管理还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尚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高职院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任课教师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经历和能力,都差强人意,需要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实施案例教学本地化,可以促进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走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并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理论,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师对物流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进而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他们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水平。

三、案例教学本地化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可以归纳为两大类:描述评价型和分析决策型。前者描述了解决某种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无论成败;后者则只介绍了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显然,前者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做法进行事后评价,以及提出“亡羊补牢”性的建议;后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以分析决策型案例为对象,采用讨论法作为教学方法,其教学的组织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本地化案例的搜集和整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本地化案例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教学的效果。一个好的本地化案例,不仅要具有现实性、完整性、时代性、有效性、典型性等所有案例的共同特征,更要具有可见性和鲜明的地方特征。所谓可见性,是指学生能到这些案例企业中进行参观、调研;所谓鲜明性,是指这些企业在当地典型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搜集和整理本地化案例时,除案例搜集与整理的一般要求外,需要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与企业结合,将企业的实际经营转化为案例材料,不要从媒体上改编案例,更不要杜撰案例,否则就失去案例本地化的意义;二是强调学生的参与,要让学生从案例的搜集开始就介入,一直到学生就此案例讨论结束。在案例建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呼声,要始终广泛吸取学生的意见,不仅要从教学效果而且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案例的提取与撰写,使案例与课堂教学的相辅相成性更高,可用性更强。

(二)案例的布置。案例准备好后,要及时将案例发送给学生,一般以纸质材料为宜,提前3周左右发到学生手中。在此期间,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充分阅读案例,理解案例中所蕴含的信息和概念;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都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每个问题的看法;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有些学生要努力说服其他成员接受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要学会放弃自己的个人观点以服从小组的共同利益;最终表达出小组唯一的观点,小组所有成员通过讨论后做出对问题的最终决策;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书面的形式归纳本小组的意见;指定演讲的人员,为课堂演讲进行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尤其是课下联系,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各学生小组的进度。当大部分小组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各小组准备进入辩论阶段时,要及时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调研,引导学生对案例的背景信息进行更充分地了解,为案例分析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案例的课堂讨论。首先,进行各小组的演讲,各小组演讲时,最好有电子文档作为辅助,时间10分钟左右即可。一般每个小组由一个人主讲,其他人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说明。其次,每个小组演讲结束后,整个小组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如果存在不同意见,教师应在一定时间内允许双方进行辩论。在每个小组演讲结束和全部演讲结束后,教师要适当进行评价,对客观问题给出正确答案,对主观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从而达到和学生有效沟通的目的。

四、物流案例教学本地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发掘并建设合适的本地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本地化的前提。首先,在我们当地企业中,适合教学的案例很多。教师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走入企业当中,把解决物流管理的具体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业务中进行锻炼和提高,帮助企业把原来分散的经验提升为系统的经验,取得企业的信任,为案例的发掘和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合适案例的标准并不高,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而且从活生生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只要能与课堂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能促进学生运用已学理论知识积极思考,都可以作为案例的素材。第三,案例的建设过程,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保证案例的描述、组织结构等受到欢迎。

(二)案例教学本地化要与案例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有机结合,才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一般采用的都是比较经典的案例,内容体系一般是物流管理理论的系统化阐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学习到别人是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而案例教学本地化,采用的是时效性强、当地特色浓的立体案例,这种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如现场调研、沟通技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案例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与案例教学本地化有机结合起来,否则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一定要组织学生及时到案例企业进行参观调研。及时组织学生到案例企业进行参观和调研,既是案例教学本地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其特色所在。通过书面案例的阅读,学生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案例所描述的内容会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发现解决案例需要但在案例中有找不到的信息和背景资料。要想取得更充分的背景资料,学生必须走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调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感受,获取自己想要取得的各种信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没有组织学生亲身走入案例企业,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总之,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本地化不失为一种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一定要走出学校,走入当地企业,从实际工作中挖掘和搜集案例,积极布置各小组学生学习和讨论案例,及时带领学生到案例发生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调查,认真做好全班范围内的小组辩论,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本地化的优势,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关于战略匹配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有现实意义的要算Hendemon和Vekatraman的研究。他们通过建立一个框架———SAM模型(如图1所示),提出了SAM模型的基本构量,定义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描述了用需要匹配的组织元素来促进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IT和业务职能部门之间的最佳关系。这一模型虽然过于抽象,不能直接很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但它简明、清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Hende-mon和Vekatraman还根据企业战略与IT战略在企业运营中的着重点不同。路径1———战略执行:企业业务战略组织结构及流程IT构架及流程。在此路径中,企业业务战略占主导地位,企业先制定出业务战略,再据此设计出支持业务战略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最后通过IT的使能作用把新的IT构架整合到变化后的组织中去。路径2———技术变革:业务战略IT战略IT构架及流程。在已有的组织结构能满足当前需要的条件下,企业先制定企业业务战略,然后进行企业IT战略定位,再构建企业的IT构架,通过形成与业务相匹配的IT战略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使业务模式更优化,从而实现企业的业务战略。路径3———竞争潜力:IT战略业务战略组织结构及流程,即企业因为新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企业战略目标、业务范围和商业模式等发生了改变,为了推进此业务,进而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流程及管理方式等进行改革。路径4———服务水平:IT战略IT构架及流程组织结构与流程。在这一路径下,企业先制定IT战略,然后改善现有的IT构架和流程,通过一流的IT技术来服务客户,进而改进相应的组织结构,据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其实质是创新服务与产品。

二、X书业案例研究

(一)数据获取

本研究通过到X书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书业)进行实地调查、听取公司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报告、与公司领导及职员座谈、对与公司有长期合作经历的客户进行访谈等途径获取了一手资料;通过索取公司年报数据、相关文件和公司网站披露的相关信息,搜索知网数据和期刊文章等文献资料获取二手资料。为确保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防止理解错误,对数据及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后,以电子邮件的式发给X书业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核实。

(二)案例简介

X书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私营图书销售企业,成立于1998年,以图书、期刊、电子文献、音像制品等各类出版物销售为主,以卷藏信息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等特色服务为支撑。初始注册资金为200万元人民币,年产值136万元,员工30多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年产值过亿元。2012年该书业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优秀馆配商”、“金牌经销商”、“诚信经营奖”等多项荣誉,已成为中国服务和信誉最好的图书销售公司之一。

三、案例分析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以X书业为案例来分析论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转型问题。一方面,因为图书既有传统商品(如产品为实物等)的一些基本特点,也具有电子信息产品(如电子书虚拟物等)的特点,以图书销售企业来分析电子商务转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有效地验证和扩展战略匹配在电子商务转型中应用;另一方面,X书业在向电子商务转型的过程中阶段性特征明显,同时相关资料与数据来源可靠,符合案例研究的调研和可跟踪性要求。对于如何实现IT-业务战略匹配,虽然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给出完整、全面的框架,但Hendemon和Venkatraman提出的SAM模型及匹配路径对战略转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Luftman等人对此模型涉及元素作了进一步定义更是增强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没有固定模式可借鉴的情境下,本研究以SAM模型中的元素作为编码要素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小企业基于战略匹配的电子商务转型的相关问题及转型路径。

(二)案例数据编码及分析

结合公司的业绩及信息化建设进程,本研究把X书业的电子商务转型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8-2004):传统业务受限,引入计算机系统。

2.第二阶段(2005-2008):市场竞争激烈,开展信息化战略。

3.第三阶段(2009-2011):信息化“”,投入增加,业绩滞涨。

4.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始多元化发展之路。为了进一步分析X书业电子商务转型的IT与业务匹配路径,本研究对案例调查、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归类,将匹配元素与案例材料进行对应归类汇总。

(三)案例讨论

结合IT-业务战略匹配理论,分析X书业转型的几个匹配路径及取得的效果:

1.战略执行路径在第一阶段,X书业的“业务战略”是利用计算机及内部网络等手段来提高业务数据及信息处理能力,希望以此达到提高销售业绩、开拓市场的效果。这在当时其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依靠传统的商业模式运营、业务业绩受到工作效率等的限制、在IT对整个行业没有太大影响的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战略指导下,公司在“组织结构和流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设立信息技术部。在信息技术部的推动下,公司的“IT构架和流程”出现了新的变化,包括:购买计算机及相关硬件设备;构架企业内部网络;购买公元、广智等图书销售管理软件,利用软件对图书销售进行管理;对员工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等等。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措施,公司的业绩同比增长了172%。结合SAM模型和表2,这阶段X书业的发展历程为:从“业务战略”的制定到公司“组织结构和流程”的更改,再到“IT构架和流程”的构建,这是典型的企业战略执行路径。这一路径也是最传统的战略制定路径,其实质是把传统的业务与IT构架结合起来进行规划,通过IT来提高企业业务管理。可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战略执行路径一般用于: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寻求转型,且组织结构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IT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改变力度不大的企业。

2.技术改革路径在第二阶段,X书业在“业务战略”上制定了以创新商业模式———“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及销售”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X书业的电子信息化(包括企业的数据及信息处理能力)已有了一定基础,但一方面在企业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图书销售企业应该在业务战略上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IT对行业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电子书、网络电子小说的出现)。在这种条件下,X书业领导决定主动出击,采用了技术改革路径,制定以系统网络开发为主、利用外部平台为辅的信息化建设手段来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的“IT战略”,并依此构建企业的“IT构架和流程”,包括:改善信息设施、开通外部网络、构建企业门户网站、在第三方销售平台———淘宝网上进行图书销售、建设企业数据仓库、自行研发公司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同期采集器、PDA、扫描枪等技术进行图书数据采集及整理,此外还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通过这些措施,X书业的管理更加精细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结合SAM模型和表2来看,X书业先制定了以IT带动创新商业模式的“业务战略”,进而制定了依靠公司自身实力大力加强软硬件建设的“IT战略”,再规划了公司的“IT构架和流程”,这是典型的技术改革路径,其实质是通过调整IT战略和技术来支持和拓展已有的企业战略。可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技术改革路径一般适用于: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的企业;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寻求转型,且业务不受当前组织结构约束;企业所处行业的IT市场与IT技术变化很快。

3.服务水平路径在第三个阶段,X书业首先制定了通过提高企业IT技术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IT战略”。这是在当时整个行业不景气、公司领导人依据技术改革阶段IT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的情况下制定的。在此规划指导下,企业进行了“IT构架和流程”的建设,包括:扩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把重心放在依靠信息化技术手段,包括利用较高配置的计算机及网络系统、自研自用的软件、自建销售网络等。企业想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危机、提高效益。但是,公司的业务战略和组织结构及流程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结果投入加大但效益不明显,公司业绩出现了滞涨。按SAM战略匹配模型的服务水平路径:IT战略—IT构架和流程—组织结构和流程,可以发现X书业在转型中没有完成企业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的匹配,没有在IT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企业规划,在SAM模型中表现为企业的职能整合不够,绩效出现问题。而在第四阶段,X书业的“IT战略”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进而带动企业多元发展,这是X书业在经历了第三阶段的挫折后开始从内部分析原因,并且企业通过第一、二、三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已经有了较好基础的条件下制定的。在此战略的指导下,X书业构建企业的“IT构架和流程”,包括以顾客为中心对软件进行升级,提供互动性强、人性化更高的管理;发扬企业长处,在前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研发ERP、COS平台;回避自己的不足之处,如经验不足的部分实行工厂外包,等等。为了更好地实现该战略,X书业重新设计公司“组织结构和流程”,包括减少管理层次、明确各部门及岗位职责、精简员工、建立符合战略需要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对现有业务流程也进行优化、重组,设立电子商务部、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对客户进行终端使用的免费培训,等等。通过这些措施,X书业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不仅经营传统的业务,还经营电子书的销售;不仅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传统的业务活动,还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及网上销售的活动。在此期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业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阶段X书业的战略发展路径为:从“IT战略”的制定到“IT构架和流程”的规划,再到“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调整,即在确定了企业的IT战略后,企业通过改善已有的IT构架和流程,改进相应的组织结构和流程,以此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进而影响业务战略实现的服务水平策略,这是典型的服务水平路径,也是中小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模式。可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服务水平路径主要适用于:信息化已经有很好基础的企业;企业以IT技术作为主导产品,或者主要以IT技术来完成其服务;企业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作为主要指标;企业所处行业竞争十分激烈。

四、结论

第5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评价决策系统;案例推理

1.研究第三方物流评价决策系统的意义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TPL或3PL)服务供应商是在供应链环境下,为适应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需求应运而生的专业物流服务供应商。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数量大幅增长,同时物流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已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规模、数量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制造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第三方物流市场又缺乏一套完善的物流服务市场机制和物流服务评价标准。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效益。由于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提供的产品存在很大差异,现有的针对生产型企业的供应商的评价标准,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服务型供应商的评价。建立一种有效的第三方物流系统评价方法,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机制,是目前企业管理亟需探索和研究的实践性问题。

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企业在重复选择第三方物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研究、筛选等工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通过第三方物流评价决策系统模型的分析,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第三方物流系统,避免重复浪费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节约成本、创造利润、提供增值服务的优势。也有利于双方建立长期默契的合作关系。通过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带动供应链上的更多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从而促进整个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发展。

2.基于案例推理的第三方物流评价决策系统模型的设计

2.1 案例推理技术简介

基于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种推理方法,为人类的思维模式提供了理论化的基础和应用途径。CBR方法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过程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求解问题时,在以前类似的求解问题的成功范例基础之上进行推理,而不必一切从头开始。一个典型的事例推理过程首先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向系统描述当前案例;其次是从案例库中检索出与当前问题相应的案例,若该案例与当前案例完全匹配,输出该案例的求解方案,否则修正该案例,形成当前问题的求解;最后对当前案例的求解进行评价,并将新的案例加入到案例库中。将CBR思想应用到3PL评价选择的决策中,不仅合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思维习惯,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是现代企业供应链运作管理技术的一个综合体,不仅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而且涉及到多方面的物流技术与能力,以及企业活动流程中的多部门和多环节。企业在第三方物流方案的选择和决策中,需要快速掌握相关的知识特性、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专家对类似问题的经验知识。提出基于CBR思想的第三方物流选择评价决策模式,试图探索性地将类比推理方法用于支持第三方物流方案选择与决策过程中。

2.2 基于案例推理的第三方物流评价决策系统模型的设计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主要考察物流技术、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等综合实力,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依据CBR的运行机理,基于CBR系统来评价选择3PL时,步骤如下:

(1)参考依据的确定:借鉴以往的类似成功案例经验(例如,招标、协商成功的案例)。

(2)匹配程度的确定:成功案例与现实3PL问题匹配,得出匹配程度。

(3)参考方案的确定:根据匹配程度调整参考方案,得到3PL解决方案。

在基于CBR的3PL选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中,决策者决策的支持得核心环节主要来自案例库中的经典案例(记录以往企业进行3PL选择评价的过程及其结果的案例描述)。案例库中的案例形成都经历了对3PL企业先进行评价再进行选择的决策过程,案例内容反映了对3PL进行一次评价选择的动态过程,应涵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环境信息:企业选择3PL企业的背景,目标以及需求信息等。

(2)状态信息:3PL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状况的综合评价信息。

(3)知识性信息:决策者对3PL不同方面进行评价时所持偏好(权重)信息。

(4)结果信息:主要反映决策过程及其运行结果。

在CBR的3PL选择评价模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建立一套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建立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分配方案。后者对3PL的决策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较好地反映出决策者在客观环境下对各个指标的需求程度。决策者在决策时需从案例库中搜索相似案例,判断案例的相似程度,主要依据的是指标权重分配方案,其框架如图所示2-1:

第三方物流评价系统构建思路如下:

第一,特征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建立一套反映案例库中经典案例的特征指标体系,其共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指标案例库对第三方物流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二是通过权重案例库反映决策者需求偏好的指标权重分配方案。通过特征指标体系的建立,对新决策问题决策时,以及其对象进行辅助决策时,该特征体系是该过程中检索查询相似案例的依据和条件。在此,案例库中的案例作为经验案例使用的假设前提是:决策者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评价是建立在具有相同或相似需求偏好及评价准则基础上的。

第二,评价指标权重分配方案的确立。从物流服务需求企业的需求中,分析获得决策者的需求偏好和影响因素信息,得到物流需求的偏好和特征,为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分配方案做准备。而后,在评价专家的人工干预下,系统通过由人机交互方式确定的指标权重赋值方法,实现需求偏好或影响因素到指标权重初值的映射。

第三,案例结果集的确定及案例检索。案例库中案例结果集C的确定,是以物流服务项目的类别为条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对权重案例库进行筛选,得到作为经验案例选择的范围案例结果集C。案例检索分为两步:第一步,根据指标权重初值对案例结果集C进行检索,得到相似案集S,如果S为空,说明案例库中没有相似案例;若S不为空且不唯一,根据相似度算法从S集中选出一个最相似的案例。第二步,当S不为空时,根据最相似案例与指标案例库的连接关系,在指标案例库中找出原始案例的全部内容,作为评价新的物流服务项目的参考。

第四,参评物流企业指标属性值的确定。首先,分析被评价的各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并输入相关信息。然后,评价专家参照相似的经验案例的相关信息,根据评价指标权重分配方案和指标属性值的情况,确定当前参评企业的指标属性值。

第五,动态调整指标权重分配方案。根据权重分配方案的调整策略,以及企业对物流的实际需求出发,同时考虑参评第三方物流指标属性值的情况,调整原始指标权重分配方案。从而,用动态的权重变化来适应企业选择3PL的需求差异和变化。最后,用调整后的指标权重分配方案,对参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优劣排序,依此作为3PL评价选择最终决策的依据。

第六,将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选择结果,作为新的案例保存或补充到案例库中,作为今后的调用参考案例。

2.3 基于案例推理的第三方物流评价决策系统的优点

基于CBR方法的第三方物流评价决策系统,打破了以往基于规则和模型的静态决策方法,是一种基于行为的决策支持模式。这一优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CBR系统的核心是案例的表达与组织。案例是依托情景环境,既表现了人的决策行为,又将决策内容以结果的方式表达出来。案例推理中隐含了决策主体人的完整思维过程,并通过决策行为的完整过程以显化的方式表达出决策结果,而传统的单纯指标评价支持方法很难做到。

第二,CBR中案例描述具有基于行为的思维模式所包含的六种基本要素,即客观数据和知识,感情,积极的有利因素,综合、冷静、理智的判断,消极的不利因素和新思维的创意。这些基于行为的思维方法的基本要素,用传统的指标评价决策支持方法是无法全面对其进行评价和表达。因此,CBR能全面支持决策者的决策过程,将DSS(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能力更加贴切实际地转化为决策行为。

第三,管理活动是“决策―实施―反馈―再决策”的反复过程,其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内容。这一过程对管理路径的记载与描述隐含了决策者的思维轨迹。CBR对管案例事件具体过程的解释、分析、处理都必须考虑事件的“历程”。正是对案例基本过程分析,才能有效地对参与对象及势态变迁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了达到相似的目标,针对相似的对象,在不同的变迁“历程”中,会导致不同的管理活动结果。这是利用CBR方法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马海群,戚增媚.信息政策研究的学科化进程及基本问题分析[J].情报学报,2007(1):4249.

[2]冯瑞琴.CBR系统实践与创新[J].求索,2006,2(1).

第6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13-01

一、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及趋势

我国信息化程度在随着信息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电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企业在内部形成网络形式,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企业管理运营得到提高;在外部能沟通互联网,及时发现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与变化,能快N_~gz到随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在支持企业战略的同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企业之间的优势不再局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聚集这三种形式,企业信息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优势。因此企业实行企业信息化是必须的。目前,企业信息化得到最先发展的是在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在其得到成功,获得利益,更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二、营造大环境,创建良好发展氛围

2.1 政府实行规划和指导

要重视企业信息化。把企业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目标,详细规划;要制定政策和标准,并加以落实和推广。国家的政策方针一向是我国企业行走的指南针,政策可以起到鼓励和推行作用,制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可以加强企业自律,实行方向;要培养典型案例企业。要大力培养和宣传推广一批实现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案例和先进典型的企业,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举例陈述一些失败的案例,让相关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吸取教训,避免出现同类事情发生。

2.2 改善网络环境,加快设施建设

加强统一规划,抓紧建设宽带区域网络,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的宽带网络,建设网络交换中心,提高网络互联的带宽和交换的业务量。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实现将宽带接入网作为普遍服务的基本目标。继续建设和完善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平台汇聚节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促进各种公用、专用网络与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网络成本,让企业明白信息化的门槛并不是那样的高不可攀,进而会加速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2.3 建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广和服务体系,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发展一个具有竞争环境的应用服务行业和市场,让服务提供商通过市场机制全面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展,这样可以使服务提供商给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也能很好地进入。对企业信息化的普及提供有效和全面的培训机制,努力营造社会信息化氛围,让广大人们走近信息化,接受信息化。

2.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

信息化是新技术革命的结果,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完善原有的法律体系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二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网络加密、消费者权益等方面。

2.5 参与国际合作,构建国际框架

我国政府要积极参与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举行的双边、多边谈判和有关法规、标准的制定工作,认真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努力尽快创建一个既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发展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框架,作为指导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指南。

三、推动实行企业信息化

3.1 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3.2 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3 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3.4 具体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它所支持的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多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指以数据库技术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纽带,借助信息系统的实现可辅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软硬件总称。它具有规范化的开发设计手段,模块化的系统结构,独立性强的数据库技术等,相对于以前的信息系统,它在各方面已表现相当成熟,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也广泛地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

物料需求规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制造资源规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它最早起源于物料需求规划和制造资源规划,吸收了适时生产JIT(Just In Time)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诸多管理思想,把企业的生产流程看作是一条由诸多环节构成的链,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客户等,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发展了资源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System),它是指以系统的观点,广泛采用信息技术,集成产品生产周期内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子系统,组织起企业的各种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

第7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1.1缺乏一套系统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学进入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领域,相关的现代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管理会计的理论并不全面系统,许多方面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作用,致使企业决策管理层不重视其发展和应用。

1.2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1.3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会计人员只强调经济业务核算,经济管理意识不强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

1.4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部分企业已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1.5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的会计核算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2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对策

2.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能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特点的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2.2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2.3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2.4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第8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公司理财教学;案例;选择;运用

1 案例的选择与效果评价

《公司理财》案例的选择与运用可以形式多样,对于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效果,可以按照如下三个标准加以评价。

1.1 引人入胜的标准

财务案例和案例的运用要能够引人入胜。所谓引人入胜,,不仅仅是保证案例教学课堂形式的生动活泼,而更多的是指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行动意愿。

1.2体现理论的价值

财务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能够体现理论的价值。对于MBA 学生而言,教师不止是教给他们理论知识和分析思路,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些财务知识来自于对千千万万的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因而可以反过来升华实践,是可以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利器。

1.3模拟真实的决策

理论应用于实践绝不是简单的公式套用,对于财务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于实践问题的

深刻认识缺一不可。财务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充分地让学生在无法直接接触实践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模拟真实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决策,体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2 案例在教学中应用原则

2.1以有代表性的本土案例为主

大学经济类本科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服务于我国的各类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各类部门,因此,公司理财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国际化,忽略本土化。对于高职学院学生而言,本土化案例的信息更容易获取,更容易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产生更为深刻的认同感。从 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可以选择关于国内知名企业或本地熟悉企业的相关案例。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晚,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著名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管理决策上也有着复杂而又独特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财务管理方面当然也不例外。可以说,我国的公司理财实践与财务理论知识之间有一条鸿沟,要架起案例这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若处理不当,就会让整个课堂在这条鸿沟中迷失。所以,教师应当时刻提醒自己,通过案例学习财务理论知识才是案例教学的本质所在,既不能简单地把企业实务作为成功模式介绍给学生,也不能把教材中的公式生搬硬套地强加于案例情境。

总之,教师应以本土案例为《公司理财》教学的主要内容, 但由于驾驭本土案例比直接使用相对单纯的附有教学指南的国外案例难度更大,教师一方面要透彻地掌握财务理论,另一方面要深刻地分析案例所描述的企业实践,务必在拟定周全而巧妙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展开案例教学。

2.2以经典的外国案例为辅

在以本土案例为主的基础上,也要辅以国外经典案例的使用。

首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财务理论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个好的分析工具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可以解决问题,不同情境下的决策方案可能各不相同,但分析思路却是一脉相通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要求当今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国际化,外国案例不仅帮助他们了解外国公司的理财运作,也有助于他们解决本土的财务问题。

第三,我国的本土案例不可避免地被烙上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痕迹,而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一切都是在变化的,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复制个别公司的成功经历,却可以让他们了解在任何时候都有用的管理智慧,这就要求案例来源的多样化。比如,,我国的本土财务案例多来源于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特别是股权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得几乎每个财务案例的分析最终不得不落在公司的治理制度上,而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我国的股权结构乃至整个公司治理结构都正在发生变化,当外部制度逐渐规范之后,财务决策将会如何?教师可以从国外案例集中找到更加纯粹的财务案例,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四,国外经典案例的内容结构规范,而且附有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南,使用这些案例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有效地提升我国教师组织案例撰写、 引导案例讨论、 控制案例现场以及进行案例评价的能力。

2.3 以自行撰写的特色案例为穿插点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越来越丰富,为《公司理财》的教学案例提供了难得的优质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交企业界的人士,通过访谈、调研和考察获取第一手的公司财务管理资料,对几个行业的不同公司进行长期的跟踪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接触企业实践,训练自己运用财务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持对财务案例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财务案例的撰写,随时进行案例信息的更新。当然,为了保守商业机密或提升案例的典型性,教师还需要在不改变实质内容的情况下,对实际数据加以掩饰和调整,让改编后的案例进入课堂。将自行编写的案例穿插于、《公司理财》教学中,可以更自如地帮助学生架起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本人的信心和激情,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2.4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案例

在 《公司理财》教学中, 案例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应当服务于《公司理财》的教学目标服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的选择与运用在形式上应当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但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案例的选择与运用在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以教学大纲为主线,教师可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案例讨论。在上课的不同时段上,也可以安排形式灵活的多样化案例,如上课伊始以短小而富有趣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课程中段以局部性的难度适中的案例刺激学生思考,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课程结束时布置综合性的大案例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全面适应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冬伟,李建良,王芸.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新探[J].会计之友,2006(11):62-63.

[2]厉以宁,曹凤岐.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9篇: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营造;优势

中图分类号:T-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59-02

一、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曾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信息化状况调查,企业信息化部分实现的占55.48%,全部实现的仅占6.625%,企业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0.22%,而发达国家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的比例一般在5%以上,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远小于国外大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成为制约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一大瓶颈。

追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国家“十五”、“十一五”建设期间,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逐步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PDM产品数据管理,加快CAD/CAPP/CAM/CAE技术应用,“十二五”向异地协同设计、科研工艺制造一体化链路发展。

二、信息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尤其是传统型企业影响深远。首先是生产管理,信息技术配合自动化技术使生产过程自动化带来管理组织结构变化,生产管理方式趋向智能化。其次是决策管理,信息技术的资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为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现代管理手段,为企业提供高科技设计制造工具。第三是企业管理手段和组织结构实现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扁平化。第四是网络技术影响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电子商务、网络招投标等的应用已经充分体现。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平台,事实证明,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产品设计周期普遍缩短三成以上,生产准备周期缩短30%~50%,库存资金下降三成。企业传统的分级管理逐步转向全员参与管理,使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市场响应能力,而且有助于企业内生动力。

三、信息化实施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总体应用水平低,信息系统应用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协调发展,更多的注重硬件投资,忽视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优化,缺乏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统一基础数据编码等关键性问题,系统集成性差、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思考

(一)ERP系统是整合企业资源,协助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具

当前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应用最广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资源计划管理(ERP)。下面就ERP系统建设进行探讨。

ERP系统是整合企业资源,使得企业内部分散、孤立的“信息孤岛”通过网络连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

(二)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的五个主要发展方向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指出,制造业信息化要思考五化发展。管理数字化,实现企业内外部管理数字化和最优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设计数字化,实现产品设计手段与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企业数字化,实现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集成和最佳利用,促进业务过程、组织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区域和行业的竞争力。生产过程数字化,通过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制造装备数字化,实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和精密化,提高产品的精度和加工装配效率。提出战略目标与任务是,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产品;实施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示范企业,通过幅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业、中介及咨询服务业,形成一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服务公司;培养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队伍。

2、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

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改革紧密结合,信息化建设规划是系统工程。总体规划应仔细考虑信息集成方案,分布实施过程中,不管选择的技术和产品如何变化,仍要保证真正按计划实现集成,使信息流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畅通无阻。

五、组织运营ERP基本策略

(一)ERP实施三大要点

ERP实施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ERP实施应抓住三点,第一,建立基础物资编码体系,进行基础数据准备。第二是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例如,有的企业以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系统为切入点,第三是建设和整合业务系统,形成有机整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最终实现全方位的集成化、一体化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结合。

(二)ERP实施步骤

1、制定总体规划、目标和方案

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建设ERP系统的目标和范围,制定详实的解决方案,是确保ERP成功的基础。由于信息化建设系统复杂而庞大,不可能一步全面实现总体目标,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各个系统的项目建设,因此,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企业现状和要求,以及将来和后续系统接口,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2、正确选择ERP软件

因企业生产类型、产品批量、生产组织模式不同,ERP解决方案也各异。正确选择软件和合作伙伴是ERP成功的基础。如下表所示,不同类型的企业在ERP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3、确定生产计划和车间管理模式

不同类型企业生产计划、组织管理模式和流程差别不同。以机械行业为例,军工、造船等企业属于典型的单件按项目组织生产,机床等企业的生产属于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以汽车为代表的企业属于典型的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它们在生产组织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不能用ERP的标准统一实施,要根据企业产品特性、生产单元布局、组织机构特点制定具体方案。重点是确定计划模式是单件管理、多品种小批量还是JIT;确定车间管理细度,是否进行车间工序级作业计划的编制和汇报、是否进行精确的能力核算,这些与基础数据的准备都有很大关系。

计划模式确定后,根据企业、产品特点制定具体生产和采购计划算法。属于ERP算法范围的物料,通过BOM和物料提前期展开净需求计算,生成计划下达到车间。通过车间任务管理和车间工序作业计划对生产过程进一步分解,做到指导生产、领送料、完工汇报等。这是典型的推式计划。属于按JIT方式进行生产的产品,需要定义生产线、工位、工位物料清单和工位物料主账。同时需要按产品生产节拍编制计划,进而拉动上游生产线生产计划。物料供应可采用看板方式,产品完工汇报可自动倒冲物料库存,这是典型的拉动计划。还有是根据订单产品配置控制、按照订单设计单件生产用的网络计划、部件通用、组装客户化的最终装配计划等一系列技术和算法。

4、确定物资供应模式

物资供应重点问题是正确分析是否存在企业统一采购和不同生产基地保管、送料等情况。不同供应模式不仅影响物资供应系统本身实施,还影响基础数据准备。如哪些物料要统一编码,哪些要分开,价格体系的设定,部门之间核算关系,物调拨,采购计划多点生成和汇总等。

5、基础数据准备

编码是ERP的关键,按照实际需求,编制研发设计部门、工艺技术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等物料编码、产品代码、单位编码、工艺路线编码等编码体系。基础数据并不仅仅是一个规范的问题,而是与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模式、管理细度等有很大关系。如BOM数据准备并不是想象中的从技术部门通过设计BOM直接转换就可以用,制造BOM中层次代表计划细度、完工汇报细度、库存和领送料管理细度等。甚至影响对一个零件在不同阶段进行分别编码还是统一管理,是否需要设置中间库还是虚拟库等。可见,一个BOM数据绝不是简单的父子项的装配关系,关键是要考虑企业类型、特点、管理细度以及产品或零件的属性、加工过程等综合因素。

(三)建立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