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电子入门基础知识

第1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电子政务 结构模型 应用框架

论文摘要:从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论述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提出电子政务环境下知识管理系统及其技术支撑体系模型,同时结合“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架构,分析知识管理的应用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分层结构模型。

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说政府各部门之问及政府与公众之问无法实现数据与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的网络系统都是由各部门自行构建,数据格式、技术实现和管理形式也不统一所造成的。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创新并使其转换为生产力,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解决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

然而,目前将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匮乏。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进,政府需要发掘公共管理的战略知识并进一步加以优化,从而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政务中去。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要求,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中,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高层次。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系统模型

知识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信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则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与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的过程j。从信息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把信息转化为可被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以此来提高特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而言,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及数据挖掘等工具对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来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电子政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包括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等知识处理环节的知识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电子政务系统则是指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实现政府政务流程和职能为目标的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功能和模式的具体技术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2o世纪末开始,国内外诸多学者就已经致力于电子政务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中,mariawimmer和rolandtraunmuller(2000)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知识管理已经从最初以知识分配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到新一代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silkepalkovits,robeawoitsch和dimit6skaragiannis(2003)指出,电子政务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整个过程中信息量的庞大繁杂,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入成为一种必然,强调电子政务的运作需要适宜的知识管理战略j。uwe heek,andreasrogger(2004)提出了一个可以将政府政务模式和信息管理动态结合起来的知识管理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自1998年知识管理理念和思想被引入我国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研究。赵雪芹(2005)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指出电子政务中的公共事务、政务办公等信息流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新思维加以协同统一。李淑梅(2004),高洁、辛文卿(2005)从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对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取,进而促进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的必要性。范君晖(2004)初步论述了融合知识管理理念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策略,在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建立知识库、将知识管理渗透到oa系统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思想。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强调了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势在必行。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开始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虽然截至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但大多电子政务系统仅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导致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远落后于公众需求。而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践,而且有助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整合和共享,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行政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

3.1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及目标

实行“一站式”服务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目标,这对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充分了解并利用彼此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一步进行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加快知识的使用和流动,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管理效应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应从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一站式”服务的框架模式来进行。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采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方法和产品,探索出一 套符合中国政府实际情况的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以实现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提高政务效率。当前,在我国政府内部构建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应从一系列关键点着手:首先,最大程度地挖掘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其次,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再次,系统化管理政府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二次使用;最后,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出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基于以上分析,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信息采集//管理/展现、信息自动归类/存储/传递、知识识别/加工/共享、智能检索和导航、数据库服务、安全控制管理和网络系统管理等。

3.2电子政务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框架

“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主要是通过信息、协作交流及办公管理等服务平台,为公众用户和政务专网用户分别提供接人工作流引擎、电子政务构件、个性化管理及服务集成等基本服务功能,使公众、企业通过具有统一人口的服务平台,简单快捷地获得全程电子政务服务的同时,也使政府公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信息系统间平滑切换,实现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其设计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自始至终贯穿着知识管理理念。根据新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目标,结合“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建立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框架,如图2所示:

在以上应用框架中,人与知识通过政务互相联系起来,实现了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通过信息、协作交流、知识管理以及办公管理四大功能平台,将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贯穿于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整个过程,从而,知识管理的内容、目标及最终价值可以得以实现。

3.3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理论模型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标准,我国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可分为以下五个层面来进行:

(1)it基础设施平台。主要为为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连接起来,形成基础网络层,为信息提供数据通道。硬件设施配以相应的系统软件构成网络系统层,向上一层——信息资源服务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2)信息资源服务层。这是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负责管理存放政府各类基础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加工、提取和过滤等过程,向其上一层——应用服务支持层提供数据;

(3)应用服务支持层。这一层面包括工作流管理和电子政务中间件等,向更高层——业务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同时通过各应用系统完成具体的政务应用;

(4)业务应用层。包括电子政务中gtog、ctob、gtoc和gtoe不同模式下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行业应用系统等;

(5)表现层。表现层处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最高层面,主要包括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交互来完成政府沟通等职能。

在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管理在“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框架,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图1所示的知识管理模型,我们可以构建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分层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以上是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分层逻辑结构模型,该模型充分融合了知识管理的思想,通过知识管理将电子政务服务对象、政务和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三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it基础设施平台作为最底层平台,为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提供各种硬件和软件支持。电子政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在信息资源服务层被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知识并存储在知识中心,以供电子政务的使用者访问和提取使用,这一层为知识的再利用和共享做了充分的准备。知识管理的大部分过程主要集中在应用服务支持层和业务应用层,其中,前者作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技术支撑体系,集中了信息和办公管理两大应用平台,这两大平台及协作交流平台将和主要位于第四层——业务应用层的知识管理平台共同完成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具体业务应用。表现层中的公众和政府公务人员既是知识的使用者,又是知识的提供者之一,同时也是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最终受益者,这一层面体现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第2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电子电工 技术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知识和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目标

以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为基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宽厚型、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毕业实习使学生了解工厂供配电、生产组织和管理、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过程。也可使学生直接参与无线电厂、研究所等企业的生产、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电子装置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开发、研制过程。在实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

二、电子发展

今天,以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又在延伸人类的智力功能。正是电磁规律在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描绘出现代化社会的蓝图,形成新技术革命的主流。它冲激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教育训练、思维方法,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电工正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汇合,继续发挥社会支柱的作用。

(1)电子设备现状与发展: 2010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到395.4亿美元,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各个地区的设备支出都呈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百分比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中国大陆和韩国。2010年中国内地半导体设备市场为22.4亿美元,预计2011年为26.4亿美元。按此增长率推算,到2015年,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2)电工新技术:我们已在准备进入21世纪。21世纪,人类期望着进入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将以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整个进程中,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电工技术基础理论包括了交流电路理论,磁路理论,电机与变压器理论,电能传输理论,电工材料理论,电介质理论,气体放电理论等都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工程控制论等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理论蓬勃发展,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各门学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形成一个既深入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庞大复杂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电工理论的发展。

三、重要意义

(1)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学会思考,而不是题目、学科的累加。

由于现在高职高专进行教学改革,《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数在减少,而基础内容又很多,学时有限,我们只能精选基础内容,大大删减细节问题的定量分析计算,使学生够用,但是也要达到教学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渔”比“鱼”对我们更难也更重要。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目标讨论式和启发式。通过这样的目标讨论和启发,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比较的对象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提。电工电子技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教师如果适时、合理地从中摘取几片花絮,无疑会为寂静的课堂带来几分生动,为学生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增添几分兴致。

(3)经历、观察,并强迫自己分析不同的问题,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搜索积累的知识,联系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其中的关键因素,寻找新的方法。

四、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不管是对生活还是对科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上离不开它,数字电视、手机、自动导航、自动倒车,这些在以前都是没有的,现在都变成寻常百姓的日用品了,在其他的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科技,影响着我们日常身边的一切,在我们身边每天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新课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头,一个新知识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作用,是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艺术水平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基本功,通过精心设计、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共鸣,就是成功的开始。同时还应注意多种导入方法交错使用,使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亮点。

参考文献

第3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电子技术 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63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and Skill" Teaching

ZHANG Guohua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 Polytechnic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Some teachers currently exist in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vocational colleges offered relevant profession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and skills" basic courses teaching mode when a single, teaching philosophy behind the problem, the students can not study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is article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dialec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n-depth discussion, and describes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focus mode.

Key words electronic technology; logical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

0 引言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职业院校电子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均有涉及。该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等内容,均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的难点。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吃透基本概念、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关联性、在不断地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记忆方法,教师在讲授时应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1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指的是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例如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的应用等章节,需要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之上,在脑海中建立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并运用抽象思维理解其核心,才能系统地掌握和贯通多个不同知识体系,真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单纯地死读课本是目前职业院校在读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教学主要矛盾,也就是教学模式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例子如下:

例1:在学习“半导体的基本特性和PN结”相关章节时,首先需要教授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定义,原子结构概念,载流子概念等最基础的知识。接下来介绍半导体的导电机理。其中需连带介绍半导体的热敏性、光敏性和掺入微量杂质对其导电性的影响。随后引出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定义,并逐步推进到PN结的学习。这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教师可辅以多媒体设备甚至模型,如图1,将知识深入浅出讲述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知识教授的层次性,例如PN结正加电压和反加电压的不同结果,可形象地进行对比分析,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不易记混。此类在知识层次上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形成有体系的知识网络有很大帮助。

图1 PN结加正、反向电压示意图

例2:“集成运算放大器”章节也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学习的一个重点,并且该部分知识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应适当放慢教学速度,按照大纲要求,详解每一个知识点。例如在理想集成运放的教学中,应注意强调“虚断”和“虚短”的概念,结合坐标对比分析理想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和非线性区的特点,如图2所示。在比例运算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反相比例、同相比例和差分比例放大电路推导的共性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熟练画出各种运算电路图,如图3,不断提问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形成一定的辩证思维后,能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遇到难题之后也能够利用否定之否定思维方法逼近答案,对于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难题具有很大帮助。

图2 理想集成运放电压传输特性

图3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2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前后章节环环相扣,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其中,主要包括归纳演绎思维、类比思维和求异思维。

归纳、演绎思维能力是对知识点扩展和应用的能力。其中,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在学习中通过知识点的习题训练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即在学习中将某一知识点理解并应用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例如在负反馈电路教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判断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和电流并联负反馈,单纯的逐一讲解方式非常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建议通过四种负反馈电路归纳出串、并联判断方法和电压、电流判断方法。这样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其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扎实学到课本知识,又可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归纳思维方法。而演绎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在学习运算电路的过程中进行。运算电路的学习首先要明确加、减、积分、微分等基础运算方法,这就属于认识一般规律的过程。在知道运算规则后,运用基础运算方法对具体电路进行分析和判断,这即为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一举两得,既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演绎思维。

类比思维能力是利用已知知识推知未知知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非常重要。锻炼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有较大帮助,这不仅仅限于同一门课程中的学习,在不同专业课的学习,甚至是不同领域的学习都有效。例如在学习同步RS触发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类比基本RS触发器,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R、S之间相互约束为其共同点;结构差异为其不同点。此外,类比学习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但是前提是扎实掌握已有知识内容。

求异思维能力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能力。通常,我们都习惯使用求同思维,即按照已给条件步步下推得到最终答案。然而,问题有时并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从反面或者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另辟蹊径”得到解题思路,最终找到解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差动放大电路的内容时,学生常常碰到的难点是不会求解单端输入差放电路(图4)电压。这是受我们在双端输出差动电路(图5)的差模电压增益和共模电压增益的求解思路影响,在单端输入差放电路电压的求解中运用了求同思维,还按照先画微变等效电路,再求电压增益的老思路求解,很难求出电压。使用求异思维方式,试着将单端输入转化为双端输入,即将图4转化为图5,再来求解,问题迎刃而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理解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训练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该方面着重关注,提前设计桥段。

图4 单端输入差动电路图

图5 双端输入差动电路图

3 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现阶段,职业院校、高校等在教学模式上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一般。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早早提上各高校、职业院校的议程,然而进展较慢,效果不好。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应从教师身上入手,灌输新型教学模式理念;并尽量选用多媒体资源较为全面的新教材,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方式重组教学内容,让每个章节得到学习更贴近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强实践环节,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以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根本。本课程教学大纲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为“使学生理解常用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典型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具备应用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等内容,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该门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对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更突出要求了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在电路中的分流与分压、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等重要内容的讲解时,多举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它们的电路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重要定理和内容的应(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4页)用环境,让课本的知识更加贴近实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具备工程观念,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近似观点”,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避免吹毛求疵,以电路的分析和应用为主要思路。另外,在重点知识的讲解上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讲深、讲透。

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仅注重知识本身,对于教学方法则并不深究。现阶段对教师要求创新教学,例如引入“拼图式”思维方法,打破常规的学科体系,整合教材内容从顺次教学转向项目教学,加强多媒体及Proteus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拼图式”思维方法的引入对于学生分析复杂电路具有很大帮助,教材中一些复杂的实用电子电路本质上是由基本单元单路组合而成的,“拼图式”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看透电路基本组成,在进行电路分析时思路更加清晰。而项目教学可以以项目设计的方式作为小组作业布置给学生,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讲授自然科学的同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提醒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下复习、做题等,另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用编口诀的方法增强同学们的记忆。

4 总结

在教授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这门专业基础课的过程中,教师在紧抓课本内容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对于该专业课的学习均不可或缺。学生运用这两种思维对知识内容和体系进行思考,加以自身实践的体会,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活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另外,该门课的教改也刻不容缓,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希望广大教师可以从自身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相关教育部门也应投入一定精力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山兵.浅述《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2011.7.

[2] 李乃夫.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第4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1.1实现“电路”与“电子线路”的贯通传统“电路”与“电子线路”教学将原本为一脉相承的知识体系按两门独立的课程讲授。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学生在认知和应用相关知识时产生了隔膜。这种隔膜感会对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产生潜移默化的消解作用,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金字塔式积累。贯通后的新课程开篇介绍电路与电子线路的发展历史,使学生对该领域及该课程的总体结构和脉络有清晰的认知;然后以当代电子线路分析与设计的国际标准方法和SPICE软件工具为主线,依次引入电源、电信号源、电阻、电容、电感、互感、传输线、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和各种场效应管;并在最后初步讲述由上述器件组成的电子线路的总体设计思路。该结构凸显了电路部分与电子线路部分的贯通一致性。本课程从无源器件到有源器件、从线性到非线性、从直流到交流再到瞬态、从小信号到大信号、从单元电路到功能电路以及从模拟到数字逻辑,从分析到设计,节节深入,步步提高,实现了电路与电子线路概念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理论与工程的密切结合。此外,本课程统一了电流和电压等符号,如:传统电路课程采用u代表电压,而传统电子线路教材采用v代表电压,新教材统一用v表示电压,从细节上实现两门课程的一致贯通。1.2强调学以致用传统电路与电子线路方面的教学与生产实践距离较远。特别是传统的“电路”课程似乎更像是一门物理课,理论知识很多,缺乏实践知识。例如,传统电路教材中,学生学完电阻后,对电阻的认识仅停留在一个矩形符号、欧姆定律以及一系列计算方法上。学生对于电阻的种类和容差,其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概念均一无所知,而这些恰恰是生产实践中更为重要的知识。本教改项目在教材和教学实践中增加了大量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基本满足当前工程应用的需要。例如,在本课程讲述电阻时,不仅给出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一系列理论分析工具,还介绍了电阻的种类和容差等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知识。此外,我们开发了一套博物实验板,按教学进度展示各类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器件。该博物实验板还能够实现对相应电路功能的测试,这使学生能够零距离的体会电路与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1.3重视设计传统“电路”与“电子线路”的教学重分析轻设计。在很多电路与电子线路教材中,电路分析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但是我们未来的工作是设计电路,而设计与分析本身是有很大区别的,设计的教学是无法被分析的教学所取代的。我们编写的教材介绍了大量与电路设计相关的知识,此外,在每册的最后一章都专门安排了对电路设计的讲述,这使学生能够对电路设计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2贯通教学取得的成果

本教改项目自2008年1月启动至今,已在我校吴健雄学院“高等理工实验班”进行了五轮全面的教学实践,成效显著。具有如下主要教学成果。1)出版了教材一套(两册)2012年出版的《电路与电子线路基础(电路部分)》共14章,52万字。全书内容安排按照下列6条线索相互穿插:①从电源、电阻、电容、电感、互感、变压器到互连及传输线;②从集总参数到分布参数;③从单端口、二端口到多端口网络;④从直流静态、交流稳态到瞬态;⑤从线性到简单的非线性;⑥从分析到初步设计。本教材出版一年多时间,已被多所高校采用。2013年出版的《电路与电子线路基础(电子线路部分)》共15章,67万字。全书内容安排是:从简单元件到实际器件,从简单电路到复杂电路,从直流到时变,从线性到非线性,从模拟到数字逻辑和从分析到设计。这套教材整个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了从学生已有的基本电路知识到实用电子线路分析和设计的跨越。为了实现汉英双语专业词汇对照教学,基本专业术语在本教材第一次出现时都给出了其英文术语,且在书后按汉语拼音顺序给出了汇总,以便于学生日后写英文论文时查阅。本套教材已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2)研制出电路和电子线路教学博物实验板电路部分的教学博物实验板共有6块,分别为电池、电阻、电容、电感和变压器、传输线和滤波器等,如图1所示。图1电路部分的教学博物实验板电子线路部分的教学博物实验板也即将推出。这两种博物实验板的设计理念、实现、课堂及课外应用方法将另文介绍。3)制作PPT教学课件一套:为教师提供全套教材共29章内容,方便其备课和授课。4)编写习题集一套:为教材提供足够数量和难度适中的课后练习题。5)编写Cadence配套教材一本(含教学软件一套):为计算机仿真实验提供配套教材。

3结语

第5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郭玉峰(1975-),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80-02

“数字电子技术”是工科电子类、计算机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学习单片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自动化技术等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1]“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更新速度快,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另外,笔者所在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大多没有工程实践的经验,很多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电路板,不知道电子元器件是什么样,无法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电路联系起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很吃力,有畏难情绪,另外很多学生对课程的定位也很茫然,不明白“这门课有什么用,它对我学习计算机专业有什么帮助”,往往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本文以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整合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以逻辑函数及逻辑门为基础,主要介绍各种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分析方法及设计方法。目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主要有以下问题。首先,课程教学内容繁多,知识层次过于深入,学生负担重,学习吃力,有必要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弱化。另外,数字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电子器件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知识结构还比较陈旧,无法适应现在迅猛发展的数字电子技术。需要在现有的课程内容基础上,加入体现新技术、新知识的内容。最后,计算机专业自身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不断加入体现新技术的新课程,导致课时紧张。在学时数有限的形式下,笔者所在学院删除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因此“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中需要添加相关的模电知识。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更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设置:

一是增加模拟电子技术相关知识。遵循“适量够用”的原则,增加常用半导体器件,集成运算放大电路,RC正弦波震荡电路等方面的知识。半导体器件主要介绍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开关特性;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主要介绍集成运放的外部特性和应用;RC正弦波震荡电路主要分析电路原理。

二是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适当减少原理性知识的内容以及繁琐的模拟电路分析的知识,强调对器件功能的熟悉和应用,补充与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打好基础。比如门电路的章节涉及到较多的模拟电路的分析,我们只分析门电路的工作原理,对其输入输出特性只作简单介绍,动态特性删去不讲。由于目前CMOS门电路的应用更为广泛,CMOS门电路放在TTL门电路之前进行讲授,重点学习CMOS门电路,对TTL门电路的讲解简化,只介绍非门电路。在组合逻辑电路中,加入利用加法器求反码补码电路设计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在电路中如何实现求反码补码的运算。另外,在后续课程中要用到的一些知识点,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控制器内容中有关节拍脉冲的概念,往往成为学生理解控制器工作原理的绊脚石。为此,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将有关顺序脉冲发生器的章节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三是数字电子技术发展飞速,在课程内容上要将其体现出来,补充新知识,介绍学科中的新技术、新器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对大规模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如CPLD、FPGA)的介绍,引入MAX+Plus I仿真软件和VHDL硬件语言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改进

1.上好第一节课,明确课程的作用

充分认识第一节课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安排第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让学生了解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了解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除了对课程进行总体介绍(比如课程地位、内容、考试方法等等)外,我们通过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计算机问题,来说明数字电子技术在计算机学科中的硬件基础作用。比如:为什么计算机要采用二进制,而不用十进制或者其他进制?为什么计算机中的运算采用补码运算?寄存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它是如何存储信息的?0和1在计算机中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既解释了数字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学科的关系,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简化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中存在大量繁琐的模拟电路分析和电气特性分析,还有大量繁杂的集成电路结构图。对这些内容的讲解非常枯燥无味,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容易造成厌学情绪,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弱化工作原理和电气特性的讲解,对大型集成电路的电路结构不再详细分析,使学生主要学习集成电路的功能和应用。比如时序逻辑电路中的计数器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仅对比较简单的计数器结构进行分析,但是对于74LS161、74LS191这样一些集成电路的电路结构不再详细分析电路结构,主要介绍几个控制引脚,使学生掌握外部引脚的功能和器件的应用即可。

教学内容的简化节省了授课时间,可以有更多时间讲授重点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学生能听懂,愿意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是老师在课堂一味讲授,学生在对实际电路没有直观认识的条件下,是无法真正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以引导为主。

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掌握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主动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来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声音、动画、图像、仿真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繁杂,公式多、电路多,画图和电路分析工作很庞大,多媒体教学方式节省了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方便了对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例如在介绍结构较复杂的主从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动作特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方式,从基本RS触发器,到同步RS触发器,再到主从RS触发器,一步步打开画面,从简单到复杂,如何在基本RS触发器的基础上改进得到主从RS触发器,学生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当然,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的手段之一,对于多媒体课件无法体现的原理分析和细节问题,还是需要通过板书的方式加以说明。多媒体教学方式要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是学好课程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数字电子技术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建立学生的工程设计思想,使学生从习惯性的数学思维方式转变为电学思维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我们将实验内容分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前两个层次的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如果让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电路搭建,然后观察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则学生不需要进行思考就可完成实验任务。但是,这样显然没有达到开设实验的目的。对于这两个层次的实验,我们在实验课之前给出实验任务和实验所用集成芯片的型号,由学生自行查找芯片资料和设计电路,拟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再在实验中进行验证。第三个层次的实验给出若干题目,由学生自选题目,自选器件,独立设计电路并付诸实现。这个层次的实验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实验室利用硬件电路进行实验,第二种方式是采用EDA技术手段,使学生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

经过以上多层次、多方式的实验设置,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会了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提高了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改革

由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我们在考核内容中加入了对实验的考核。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三个方面。平时成绩根据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来给分,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根据课程实验完成的情况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给分,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五、结束语

通过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扩展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介绍最新的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数字电子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数字电子技术迅猛发展,新器件、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该课程的教学仍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还要继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电路;教学内容;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宇飞(1961-),女,江苏丹阳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史学军(1967-),女,江苏宜兴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03311J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80-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电路作为电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改革教学内容势在必行。在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成为该课程改革的强大推动力。本文讨论了电路课程体系,强调了电路理论的应用,阐述了电路和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通信电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些关联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引导学生通过电路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电路知识体系构架,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确立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一、对电路教学内容改革的认识

目前,在我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等电气工程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电路课程,内容主要涵盖直流电路、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理论教学64学时。为适应该类专业的要求,通过调整增加了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部分的课时,以加强交流部分内容;通过调整部分例题内容,加强了能量传输的概念;为引用工程应用的实例,增加了运算放大器的内容,通过补充介绍应用实例,以强调工程概念的培养。并尝试在教学中予以实施。通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改革的过程中也看到了目前电路课程仍存在的不足以及和兄弟院校的差距。根据我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兄弟院校教学的考察和调研,电路教学组深入研究了我校学生现状,提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学好电路、用好电路

传统的电路课程只研究基于电路模型的分析,不讨论实际电路元件的建模背景;只研究模拟电路,不讨论数字电路。其结果使学生学完电路后甚至不知道受控源为何物,往往是考试成绩很好,遇到问题却不知如何下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新知识越来越多,而学时是有限的,这些都给电路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新的知识应在电路课程中体现,电路理论的应用也应该在课堂加以讨论。学习电路不应当立足于只会解电路题,要会用电路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电路的目的,体会到要用好电路,必须要学好电路。因此电路教学应当教什么,怎么教,是任课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电路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总是会强调电路课是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电路这门课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电路课的基础性和桥梁作用,正是我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应提炼出与后续课程关联的电路教学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各门课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也就自然体现出了电路课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如果在电路课程的学习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有利于学生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将来进入其他领域的进一步深造。因此,迫切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不仅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也能通过对基本电路理论的应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一些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后续课程中的延深,深刻感受到电路课程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好电路课的积极性。

二、与相关课程交叉的主要内容

我校电路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电路是第一门具有工程色彩的专业基础课,这时的学生并不清楚电路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多大关系以及它的重要性。不能等学生把四年大学读完了,才知道一些知识点的重要性,这就会使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有责任在授课过程中梳理出电路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尽早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知识体系、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等有所了解,使学生早日认识本领域研究内容的宏观面貌,这将有助于学生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基于此,笔者梳理了电路和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通信电路教学的一些关联内容,为电路课程内容的重组奠定了基础。

1.与信号与系统交叉内容

电路课程在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中,专门介绍了非正弦周期电路的稳态分析,讨论这一问题,是因为工程实际中经常遇到的是激励为非正弦的周期信号,比如自动控制和计算机领域常用的脉冲信号就是典型的非正弦周期信号,对于这类信号,利用傅里叶变换将信号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量,然后根据叠加定理就可以求出电路的响应。在后续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对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做了详细的讨论,同样以傅里叶变换理论为工具,将信号从时间域映射到频率域,进一步揭示了信号内在的频率特性以及信号时间特性与频率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才有了信号和系统的频谱、带宽及无失真传输等重要概念。在对信号有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并解决实际中关于电信号的处理问题。可见信号与系统中的傅里叶变换是电路课程相关内容的延伸。

2.与模拟电子技术交叉内容

在电路课程中,大量的篇幅都是针对由理想电路元件(线性元件)构成的模型电路的分析,关于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段线性化、小信号分析法以及含有二极管的电阻电路分析,往往不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而模拟电子技术中所用到的电路主元件都是非线性元件,比如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小信号分析法就是工程上的近似方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用于解决放大器的交流等效电路问题,将非线性电路在一定条件下线性化,这才有可能对放大器构成的电路进行解析分析。电路课程关于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是模拟电子技术中放大器交流等效电路分析的基础。

3.与数字电路交叉内容

虽然电路课程只研究模拟电路,不讨论数字电路,但当今数字系统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师在电路课程中有责任引入数字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在使用数字计算机控制的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中需要把模拟量转为数字量,即模数转换(A/D),如果要用计算结果去控制工业对象,又需要把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即数模转换(D/A)。计算机为一个二进制系统,因此可以方便地和逻辑系统结合起来,且在物理上实现具有两个稳态值的数字系统也比较容易。在电路课程中,当学习了电路的基本概念以及叠加定理后,就可以讲解由直流电源和电阻元件构成D/A解码网络、实现D/A转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电路课程中就能学习到数字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以便于在以后的数字电路学习中能够与电路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应当将电路学习阶段已经涉及到的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所需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心态进入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4.与通信电路交叉内容

通信电路中无线通信系统的各个重要部分都需要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来实现,建立这一系统的目的是做好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也是电路用于信号处理的典型应用。电路课程中关于电路的频率特性和L、C谐振电路的分析等内容都是通信电路中的重要电路部分。

5.与电力电子技术交叉内容

电力电子技术中发电系统的各个重要部分都需要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来实现,这一系统是电路用于能量处理的典型应用。电路中有关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以及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三相整流电路、逆变电路的基础。即电路课程中关于三相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都是发电系统的重要基础内容。

三、教学内容的重组

在电路教学中,教师应当下工夫、花时间提炼出经典内容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以更简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不失时机地讲解与知识点相关的新知识及实际应用,同时要注意到电路与后续课程相关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在电路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能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切实感受到各门课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以便于学生针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学习相关课程。基于以上的思考,对电路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1.电阻电路部分

网络定理讲解之后,引入例题D/A解码网络,通过电路实现D/A转换,引导学生建立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将二端口网络内容提前,强调二端口网络端口的u、i关系,运算放大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二端口网络,实际使用时只需关注其端子上的u、i关系,即端子效应。这种抽象观点是今后分析和设计复杂电路所必须具备的。这一内容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路分析的基础。

2.动态电路部分

在电路课程中,对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的内容应当从概念上扩展到非直流激励的响应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关注在信号与系统中的解决方法;强调动态电路阶跃响应的概念及重要性,增加介绍阶跃响应和电路系统响应之间关系的内容。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中。

3.正弦稳态电路部分

正弦稳态电路中的频率特性和L、C谐振电路的分析等内容都是通信电路中的重要电路部分,为此应当把一个完整的无线电发射、接收系统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深刻领会电路的基础作用,基础打好了,在通信电路中才能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而三相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都是电力电子技术中的重要电路部分,是发电系统的重要基础内容,为此应当把整流电路、逆变电路的概念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早点接触本专业所研究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四、总结

在电路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电路和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通信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引导学生通过电路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电路知识体系构架以及所学专业的研究对象、发展方向,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后续专业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歆杰.研究型工程教育的特点与实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2]张建荣.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7).

[3]孙雨耕,等.“电路”课程研究型实验的有益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6).

[4]邱关源.电路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宇飞,史学军,周井泉.电路分析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6]Franco S. Electric Circuit Fundamentals [M].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1995.

第7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开放式教学情境;高职高专;专业基础课;医用电子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69-03

1 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强调实践与应用的特殊教育类型,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受到实验实训等实践活动的锻炼,从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受到观察、测量、分析、总结等一整套知识技能的训练。医用电子技术是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为后续课程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这门课不但是学生开始进入专业学习,开启后续医电相关课程学习之门,也是这些后续课程以至日后的职业生涯的一次综合性预演。因此,构建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境至关重要。

提升类似课程的学习效率,不仅需遵循本学科的规律,在课程本身教学上下功夫,还需极大地扩大课程外延,详尽分析学生特点、学校社会需求、课程的来龙去脉,需要在传统课程概念以外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以往的教学表明,任何仅限于本门课程的、以孤立方式进行的教学改革都有其局限性[1-2]。

2 课程教学情境构建中“开放”的含义

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医用电子技术这门课无非就是课堂多媒体教学、分组实验、作业等几个环节,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疑是被动接受的对象,故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路。加之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而按照英国人力资源服务委员会(MANPOWER SERVICES COMMISSION)的对策,开放学习是使得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进行学习,克服地理、个人或工作上的障碍,克服传统课程不能提供培训的弊端,从而开放所有的机会。

而对于在校的高职学生而言,开放学习就意味着开放的学习政策、开放的学习资源、开放的学习组织管理方式,即有关学习的各要素有更高的自由度,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对于医用电子技术这门特殊的课程而言,其开放的意义在于:从学生开始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到学完本课程整个理论、实践环节,全部为教师指导下的开放式学习;同时打通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以至学生实习、就业等各个方面的逻辑通道,学生完全明确为何学、如何学、学后如何用,掌握基本的电路模块和分析方法,掌握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必需技能,满足后续课程对医用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企业对生产、维修、客服等一线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也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对其自身有较强的成就感、建立起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完全开放的、与以往懵懂学习完全不同的教学局面。

其实开放的涵义,应并不仅仅针对某门课程,更应推而广之到对整个专业的认知,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对岗位的支撑,从而扩展到对整个行业的认识(包括行业特征、技术前沿、市场区域)等。如果一件事物能从这样较为宏观的角度加以审视或把握,犹如空中俯瞰大地,更能厘清脉络,掌握来龙去脉。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认识,对某门课程进行知识能力体系建设尤能起到引领作用。若能以此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工作,那么电子线路这门课就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孤立存在的外在事物,而是与学习者作为一个整体,类似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有机体,茁壮成长,生机勃勃。

3 完全开放式医用电子技术教学情境构建的前导工作

前导工作是教学情境构建的前提及基础,内容涵盖教学对象的分析、课程在课程群中的地位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等多个方面。

医用电子技术课程受教育的对象分析包括新生入学前以及上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分析其知识结构,包括初高中的相关知识、前导课(如数学、电工等课程)的基础、能力结构(看懂电路图、根据电路图连线、基本仪器仪表的操作、基本电量的测量分析等)、自我定位、专业期望、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的生活习惯等。与此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认识,以及对本课程的性质、要求等的认识[3]。在这一阶段,宜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开设适量的讲座,并带领学生赴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建立对专业及所学课程的直观印象。

教学目标的确立等,则需调研所在区域医电产品相关企业对医电课程的要求,对医电课程群的上下游课程的课程标准作出新的修订和规划。医用电子技术课程作为整个医电相关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下游课程遵循相同或相似的教学规律,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实践平台共通、公用。有的是前后端的关系,如传感器、单片机;有的是程度深浅的关系,如医用电子仪器原理与维护;有的是广度的关系,如医电产品工艺等。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资源配置上,将这些课程一体化、融合化、交叉化,有机地构建整个知识能力体系。

据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优化和模块化设计,删除一切不必要的繁琐的内容,去粗取精,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有机组织,把握电子技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将内容划分为六大部分,包括医电基础知识(生物电信号、基本元器件、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等)、放大电路、信号产生变换电路、数字电路基础、电源(包括开关电源)电路、医电安全标准等。制订实验实训计划,编制指导书、考核办法及电子加工实训车间的建设管理方案。

4 教学情境构建的实施方法

教学方法试论 毋庸讳言,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之前的相比,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因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开放的教学方式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在时间延续及空间的延展上加以把握。

1)人的意识结构中,所有对未知的东西的认识,一定是在已有的知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衍生出来的。对于认识的主题而言,也是不断地将自己意识中的原有的概念施加于新生的事物中,并由此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认识。其实人最重要的基本逻辑概念及逻辑关系,基本的形象思维的萌芽,应该在五岁之前即已基本形成。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即是意味着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并采用类比的办法,将一个电路过程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对应。如电容器的滤波作用,用水库的蓄水、放水稳定流量来类比;正反馈用良性循环、恶性循环来类比,有将初始变化放大化的趋势,而负反馈用走平衡木、走钢丝的例子类比,有稳定电路参数变化趋势的作用,前者应用于振荡器、双稳态电路等,而后者应用于放大器、稳压电路等。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这些概念的本质联系,抓住电路中所有具有相同性质、相同规律的概念和过程,并将此类概念贯穿于这个教学过程,等等。

2)任何一个复杂事物的构成,既有广度上的横向延伸,又有深度上的纵向发展。对应在教学中,则是将模块化、层次化的概念赋予认知的对象。如由最基本的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等,构成门电路,形成数字电路中的基本模块;再由门电路构成触发器,形成高一电路层次;由触发器构成寄存器和计数器等使用功能模块;而在模拟电路中,形成各种放大电路、振荡器、信号变换、稳压等基本模块,再由这些模块构成不同的功能电路。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不同层次上各功能模块的输入输出特性(即外部特性),利于在此基础上培养测量、分析等基本能力。并据此分析电路内部参数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到电路性能的变化,借此由表及里深入掌握电路的特性。与此同时,在课堂中引入电子线路辅助设计软件[7],电路中的每一个重要点都用软件现场模拟加以形象说明。这里选择更容易操作使用的EWB5(ELECTRONICS WORKBENCH EDA),有利于学生课后操作研究。

3)对对象的把握,从表象上看,是一个重复及递进和回归的过程。犹如音乐,赋格也好,奏鸣也好,变奏也好,都是靠不断的重复和变化来持续加强听者的印象,从而把握住整首乐曲的基本脉络及走向。同样,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自学――课堂教学――课后巩固的学习方式。课前为学生根据计划预习相关内容,对新内容作出概括,尝试理清思维脉络,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原理理解或解释新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采用类比、比较、问答式(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以及一定的前瞻能力:可以依靠向导,在陌生的地域前行,但目光不能停留在向导的背后,而是向导的前方。因而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前瞻的空间。

逐次递进的教学方式,也体现在利用电子线路仿真软件,或利用实验电路板进行直观演示,进行相关的测量,开展分组讨论,在有引导的讨论中引出对本次课程的总结,引出下一次的课程,并引导学生课后巩固(查阅有关资料,教师指导下的开放实验、实际制作等)等一系列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对有兴趣的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在场外提供指导,形成介于自学和教学之间的一种学习形式,对知识能力的培养有推进作用。循环往复,不断强化有关概念,并逐步锻炼学生的核心技能。

4)深刻把握住本门课程与同类课程的共性及个性。如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把握住或凸显出医用电子的基本特性,以及特别强化灌输电子技术医学应用中的电气安全知识,可靠性、抗干扰性分析等产品质量意识(也为后续课程建立基本的意识),等等。

实践平台的构建 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对学生掌握医用电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推进作用[4-5]。无论如何,对于入门性质的,在教师引领下的基本实践技能及基本概念的巩固,传统的实验方式被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首先依托传统的模电、数电实验台的基础上所做的基本实验,学生学会使用操作基本的电子仪器如万用表、信号发生器、数字示波器等,掌握简单电路的分析测量方法。其次,依托可靠的综合性的实践平台,如“完全开放式医用电子仪器综合示教仪”[6],该仪器采用最基本的电路模块,采用模块化设计,集多重典型人体生理参数测试电路于一体,每个模块都能与六大部分内容一一对应,既可以按功能板、又可以按基本电路展开实验。对于每个实验项目,建立每个实验的知识能力分析表,包括达到的基本目标、基本要求、实验的组织形式、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结果分析等。所有实验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供学生在课堂实验和开放实验中选用。

任何实验,只有在来自自身的明确的思路的指导下,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对于有兴趣、学有余力以及有志于从事这方面职业的学生,则设立第二课堂以及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对有关实验项目进行自主研究,改变实验对象的有关参数,观察、记录的实验现象,从而分析电路特点及其用途。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查找有关资料,自行搭建电路,甚至自行设计电路,测量有关参数和波形,然后对其属性进行分析判断。

与生产实践活动的零距离对接,应该是高职高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因而,在实践环节中引入“教学工厂”――“医用电子产品加工实训车间”。车间仿真医电企业生产车间的各个生产环节,不单单是纸面上的理论,也不是实验箱上的测试点,学生得到的锻炼包括元器件的识别、购买、焊接、组装、测试、调整等,最终制作成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子仪器产品。在此期间,学生有组织地赴医电生产企业参观、学习;学生在企业现场或模拟现场环境中产生的感性认识,所需的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及时、规范地判断处理出现的问题,可促使其理解课程的具体要求,改变其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与上下游课程间的有机结合 教学开放的另一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交叉教学,各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实现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的过程。因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医用电子技术课程与上下游课程间的有机结合尤为重要与必要。作为主要教学载体的医用电子仪器综合示教仪(辅以其他必要的仪器设备),其中不仅包含了电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医用传感器(包括血压、血氧、体温、心电、呼吸、脉搏等多种传感器,基本涵盖医用传感器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以及作为信号处理及波形显示的单片机等模块,也为这些课程相互涵盖包容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仪器的电子线路部分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实验平台,而作为一门课程,医用电子技术更是整个医电相关课程的总的基础甚至缩影,其上下游课程遵循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教学规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实践平台共通、公用。如此一来,一台仪器,分则多个模块、多门课程,合则是一个完整仪器、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这样课程的一体化、融合化、交叉化,共同形成对整个知识能力体系的完整建构。

5 结论

目前整个高职高专教学情境的变革,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及资源配置上等,都是一个渐次开放的过程。作为其中组成部分的课程教学情境(包括医用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构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素质变化,社会和生产企业对毕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这个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教学部门推进高职高专这种特殊的教学类型改革的整体趋势这个外部的因素,共同促进而成。在专业大环境的背景下,作为相关课程群的基础核心、并作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调整教学手段,在理论、实践和综合素质等诸方面提高学生,适应岗位要求,并使之具备一定的再学习的能力。事实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收到极好的效果,并为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甘平.提高医学电子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9):829-830,833.

[2]陈立波,童家明,吴运平.医用电子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4):222-224.

[3]徐茂华,鲁聪达.基于专业负责人视角的高职院校建设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2(14):35-37.

[4]高云飞,杨颖,计晶晶,梁彩云.关于医用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3):321-322.

[5]李福星.医用电子学实验方法改革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5):745-746.

第8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无线电基础》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无线电基础》是电子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职业的必学基础课程之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教材内容跟不上无线电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领域等内容的变化节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使这门课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我从事《无线电基础》教学工作已多年,结合教学中的体会,针对《无线电基础》的教学现状,对这门课程作一些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一、《无线电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课时数少,教材内容多。

《无线电基础》在职业学校或就业培训中是作为专业课设置的。目前职业学校中技班的学制虽说有三年,但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而且校内实习也要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所以,本应该在学生学习完电类相关基础课后再开设的《无线电基础》,只能与其它课程并行开设。

比如我任教的这几年,这门课程都开设在电子电器专业的第三个学期,和《电子技术基础》并行开设,这个学期,这些班级的校内电工实习或制冷实习占据了1/2学期,实际的理论课上课周数仅为10周左右,而这本教材却是一学期就要结束的,这些都给本课程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学生基础相对差,缺乏自信和兴趣。

《无线电基础》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职校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到了第三学期,他们也仅知道一些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简单的电学知识。另外,由于中考的失败,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学习的目的,而不重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培养,其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3.陈旧的知识有待更新。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无论是无线电课程的教材,还是执教的任课老师,如果仅停留在广播、电视、微电脑等基础的无线电知识上,那是显然不够的。如今无线电的应用日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收音机、电视机,还有手机、GPS导航、蓝牙,等等,这些新兴的技术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现在使用的一些无线电教材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的新技术、新知识学习的需求。

4.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专业教育的最大误区之一是过于重视所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而疏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观念上,没有纳入“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轨道。比如说,很多学生学完了无线电基础,但是连基本的FM/AM收音机的安装或调试都没动手实践过。

二、《无线电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了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无线电是一门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从收音机到电视机,从移动电话到GPS,这些新兴的技术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这些具体生活实际相结合,则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专业教师除了必须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无线电课程的综合性强,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在上课过程中,有些看似常见的公式、概念对学生而言却是陌生而难理解的,此时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精选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体系。

(1)重点、难点与一般内容。

根据职校生意志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降低教学内容的起点,分散教学难点,使之符合学生实际,能够被学生吸收、消化。由于专业性质不同,课时数也不同,我一般是从教学计划中其它课程对本课程的要求,以及从专业应用的角度来确定重点。例如,对高职的电信工程技术专业来说,侧重考虑的问题是接收机的放大、谐振、混频、本振等概念,因此信号放大器、振荡器电路、频率变换电路等应作为讲授的重点。对中技性质的电子电器专业来说,课程考虑的侧重点应当是调谐放大器、滤波器、调制解调电路等。

所谓难点,就是在本课程中学生学习时难以理解的内容。由于电子电器班是中技性质,教学大纲的要求没那么高,也由于这个班课时少的限制,部分难点可以避开不讲。一般内容可以快速讲解,或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简要分析相关内容。电子电器班课时少,也可以留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但老师必须提出要求并检查,不能任其自流。

(2)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教学体系对无线电课程的教学而言,效果都不算好。针对专业培养需要和不同的学时限制,很有必要构建《无线电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按知识模块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参与能力、实践能力等。

按照专业性质配套的教学大纲,例如,电子电器专业,可以将《无线电基础》课程分为4个模块,即:无线通信系统组成与信号传输、调谐放大器及滤波器、调制解调电路应用、收音机的安装与调试。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模块包含一定的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工作任务,通过不断学习、探讨相关知识,直到任务完成,最后再到实践操作环节。学生每节课都有分工,有任务,有思考,有探讨合作,学习效果自然要好很多。

3.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多媒体已逐渐成为课堂的常用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形成的光、形、色、动等效果,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在无线电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引入电路图、数据表、曲线,这些工作过去都是教师在授课现场完成的,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授课时间。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既可以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图文并茂、传递信息量大,又可以节省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增大单位时间内对学生信息量的传授,可以较好地解决本课程内容多与教学学时少的主要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利用EWB软件演示功能,优化课堂教学。

EWB软件的菜单完整,它所提供的元器件箱工具栏中的元器件、仪器仪表与实物毫无两样,同时又有数模混合仿真和波形分析能力,用户可根据需要随便连接数字器件和模拟器件,它会自动完成其中的信号转换,以电路仿真效果好,运行环境逼真,真实性非常强。我们如将它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中,就能使传统的教学方式被赋予现代技术新的生命力。

为此我在《无线电基础》课堂教学有必要时会引入EWB演示教学,利用EWB可视性强的特点,增加同学们的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直观中学习抽象理论,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无线电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须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把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无线电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实践性环节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从学时安排上看,实践性环节的学时数几乎没有。实验内容的安排大多是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到时让学生按照教师预先安排好的程序机械地测量几个数据。由于实验的内容简单,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做实验时站在旁边看,实验报告照着同学的写,根本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对实践性环节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性环节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为此教师必须先改变实践性环节的从属地位,独立设课,独立评分,并彻底改变传统的验证性的束缚学生手脚的实验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搞好《无线电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广大同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兰娟.《无线电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福建农机,2008,(2).

第9篇:电子入门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职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探讨,根据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专业原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综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 原课程体系分析

1.1 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11门课程。①

1.2 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 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这11门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 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 具体做法

3.1 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3.2 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 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 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 小结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