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

第1篇: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 转型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实践教学策略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7]Edwards.C.Gandini.L&Forman.G编著.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193.

第2篇: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音乐智能 音乐教育 课堂实践

“音乐智能”一词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Howard Gardner所著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多元智能,“音乐智能”就是其中的一种智能类型,包括个体对音乐的表现力、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其核心能力是对音调、节奏、旋律和音色的敏锐感知、辨别与表达能力。

在国外教育实践中,成功运用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的若干位学者中,美国教育专家Linda Campbell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多元智能所作的极好诠释。其中,在她所著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提出“音乐智能”学习的两个目的,一是在音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二是运用音乐教学来促进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

一、创设音乐智能的学习环境

这一理念是指音乐作为教育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呈多种方式体现。如课前背景音乐、课堂背景音乐。背景音乐的目的除了创造愉快的教室氛围,还可以用来达到特定的音乐教学目的。

案例:湘版高一《音乐鉴赏》的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中,以《悲剧美》为例。学生进入音乐教室本是轻松愉快的事情,一时半会是无法进入到所谓的“悲”的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特定的音乐去达到教学目的。

用电影《勇敢的心》的主题音乐的为背景,有序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筑、雕塑等资料图片,同时分发相关照片给学生看,同步感受。让学生理解何为悲剧、能小结出悲剧的特性,明白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将铸成悲剧,慢慢在探究中发现和体味音乐的“悲剧美”。

二、倾听音乐

这里的“倾听”,并非是盲目的听,而是必须由教师预先提出倾听时思考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构建性的倾听,不单是“音乐让你想起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色彩,带来了什么想象、图案或景色”,还包含作品的曲调或歌曲的歌词。

案例:在湘版的高一起始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教学中,给学生聆听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的终曲片段,提出若干问题由学生选择回答,如“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场景或故事情节”、“音乐的节奏与音色你联想到什么动物”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想象丰富、答案多样,教师不仅要他们说出感受、还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音乐要素中进行分析与理解。

三、塑造音乐的技巧

音乐技巧是在音乐学习中结合语言智能,如音乐拼写、音乐学习技巧、音乐结合阅读等教学方式进行音乐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一环节在高中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更为适用。

案例:在对高中生讲《音乐的崇高美》一课时,结合热播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士兵突击》中的主题音乐《第一交响曲》来进行讲解。这样设计优势在于,学生熟悉这些剧情,更容易理解在特定的年代表现在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四、唱前热身

这是音乐学习中结合语言智能,采用无意义的声音念唱、集体朗诵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通常情况下,这种音乐智能教学适用与初中与小学,特别是以歌唱课为主的教学中。

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上的教材中,第一单元《国威国魂》中歌曲《中国进行曲》是歌曲教学的重点,通过这首歌让学生准确的唱出附点节奏。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在反复的有节奏的诵读中,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的附点节奏,很快会唱《中国进行曲》,并能在情绪上自然而然的做到豪迈有力。

五、用音乐启动创造性

即是依据音乐教学来创编具有音乐形象的体裁或故事情节。一方面是用音乐本身来完成音乐的新的构成;另一方面是通过音乐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挖掘潜意识对音乐的感悟力,了解到音乐的多样性与非具象性。

案例:初中学生学习了《樱花》歌曲之后,了解到日本的“都节调式”,我们可以给出结束音,让学生用“都节调式”和中国“五声调式”进行创作,哼唱各自的成果,感受到调式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六、在课堂中制造乐器

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学成为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乐器制作关键是依据各所学校的现状,利用合理资源进行制作。不建议为了制作而制作,甚至购买很多材料,既浪费了钱财,也没有起到我们原先预计的教学效果。

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上《悠远古风》一课中,向学生们介绍了埙这件乐器。在听了埙的起源、发展及吹奏表演后,老师建议学生回家制作。因为是初中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性更强。一周后,我们发现,学生用各种材质制作了“埙”:塑料罐、牛奶盒、鸡蛋壳等,都成为学生们手中的宝贝。还有的学生给它们画上了漂亮的画或线条,并进行的单音的吹奏。虽然不是那么的准确,但是对埙的好奇和探究必将成为学生记忆犹新的内容。

七、提高音乐智能的技术

指在音乐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等。科技系统的支持,将会使学生在获得音乐技巧的同时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现在中学生对电脑、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已不亚于我们老师,甚至有的学生对电脑的运用已在我们之上。在教学的设计安排上,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内容,让我们老师也可以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案例:在上到高一湘版教材《艺苑撷英》时,经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我们的曲艺了解不多不透,仅仅知道一些常见代表曲目,而且还对此不太感兴趣。其实提不起兴趣来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对我们民间传统艺术的不了解。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提前分组布置任务,按所领到的任务去完成,下节课当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任务分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曲艺的发展史;2、南方曲艺为代表的苏州评弹;3、北方曲艺为代表的京韵大鼓;4、南京的本土曲艺――白局。

第3篇: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曲式与作品分析》;效果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58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评析作品、理解音乐的能力,加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选取一个“案例”为载体,通过提问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从而掌握知识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创造了师生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曲式与作品分析》中的案例教学,以具体生动的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讨论,掌握曲式结构的发展原则和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授课对象为邵阳学院音乐专业普通本科学生,采用分班授课,整班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2010级音乐表演1个班53人,音乐学2个班100人;2011级音乐学2个班70人;2012级音乐学2个班69人。共计292名学生。其中女生231名,男生61名,年龄20~24岁,已完成《乐理》《和声学》《视唱练耳》等前期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进入综合性强、理论要求更深的专业学习阶段。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分为三大模块:小型曲式、复三部曲式以及奏鸣曲式。小型曲式指的是包含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在内的曲式结构较小、音乐内容较简单的曲式类型。这类曲式的特点多为单一主题引申发展,调性和声也较为单纯。复三部曲式和奏鸣曲式都属于大型曲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该结构的典型作品非常多,案例的选择十分方便。每个模块的教学都首先有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的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建立曲式学习与作品分析的基本思路,然后将理论知识与内容生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有机结合,紧扣核心知识,形成具有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

122教学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随机组合,每组5~6名成员。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和讨论。任课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教材的深入分析、案例作品的选取等,通过课件播放向学生布置要求,便于学生查阅、收集资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围绕着作品进行提问。同学们先独立分析,提出个人观点再进行小组讨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进行全班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比。课后各学习小组完成作业的分析与记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反馈进行案例教学法实践应用的分析总结与调整。

123评价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结束,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填写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问卷是参考国内有关文献,根据学生学习期间的表现,组织专家同行多次讨论修改而成,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设计的,采用“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标准。问卷包含6个教学内容条目,11个教学效果条目,1个教学建议条目。根据条目,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进行测评,提出意见与建议。

2教学效果评价

21教学内容

8596%的学生认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时能够紧扣曲式理论核心,选取的作品与所讲的理论内容一致。8123%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模式能加深他们对曲式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882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方式突出了音乐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而认为选取的案例作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占8253%;认为案例作品生动有趣的占8112%;认为教学中案例任务的布置和问题的设置都较为合理的占8234%。

22教学效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学生们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是普遍认可的。有8610%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增加了他们学习《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认为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讲授的占8253%。8213%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方面,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也是十分突出的。8934%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作品分析实践能力和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8065%);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7980%)。通过讨论与交流,能够增进学生人际沟通交流技巧(7798%)以及团队合作精神(7352%)。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7865%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印象深刻,7856%的学生认可案例教学法授课。认为案例教学法效果较差或差的学生不到10%。

3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意义

31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填鸭式”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仅仅充当一个现有“知识”的容器。这违背了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3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依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来进行,形成“一言堂”的僵局,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案例教学模式的建立,学生围绕一个案例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交流,将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3有利于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重点。案例教学不以学生知道正确答案为目的,而侧重从多角度、多层次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探讨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4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言堂”的局面和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各抒己见的发挥,将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教师变成了参与者,这更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师生关系平等化,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勇,段君玮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第4篇: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一、农村小学学生对音乐课有浓厚的兴趣

农村学校的学生几乎是100%的喜欢音乐课,因为优美的旋律,欢快、跳跃的节奏能够给人带来身心的放松和精神上的愉悦。说实在的,每到音乐课,就有好几个学生来问我音乐课上还是不上,我说上,学生边欢呼雀跃的互相奔走相告。有一次又几个学生问了我几次,我很不耐烦,差点儿打吼一声发脾气,但转念一想,孩子们非常喜欢上音乐课,我为什么不把欢乐带给他们呢?

二、健康的歌曲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现阶段农村音乐课主要是歌唱教学,就小学课本中的每一支歌来说,虽然歌词不多,但我认为是思想精华,因为他里面有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唱歌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这比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要好。比如《爱我中华》就包含着强烈的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从小教育孩子爱父母,懂得孝敬父母。还有我教过一首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着里面有这样两句歌词:“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当时我问过学生,你们对这首歌曲中的歌词印象最深,学生说的就是这两句。我说为什么,其中一个学生说,在以后我遇到困难,我想起这首歌,我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我想就这一点如果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只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那么我们的学生以后肯定是一个成功的人。

三、重视学校艺术教育是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指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就学会做人方面,我对一句名言颇有感触,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人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情商的高低。而人的情商包括人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他对一个人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艺术教育侧重培养的就是人的情商。说道学会生存,我有有亲身经历过的一个案例。我认识的一个女士,两口子以婚庆为职业,女的喜欢唱歌,希望自己能够唱好歌来作为自己的生存的职业。于是她努力学习唱歌,但是学了很长时间都不行,唱出的歌依然很难听。后来我遇到过她,听到他好几次怨恨她小学的老师,我问她为啥这样恨小学的老师,她说小学的老师几乎没有给她上过音乐课,没有教他唱过歌,导致他现在学习唱歌很困难,影响了自己的职业生存的发展。还有的一个案例,我当时装潢房子的时候,一个木工师傅带一个徒弟,这个徒弟我感觉干活很笨。让他弄一个正方形,她总是画不出一个正方形,让他做一个圆形,他做出来就是扁圆。装潢是一种美术,他几乎没有一点美术素养,没有一点绘画的技能。我问他上过什么学,他说初中毕业。我又问他,在小学和初中学过绘画吗?他说几乎没有学过绘画,对绘画知识一无所知,绘画技能很差。后来师傅见不可教,就给辞退了。从上面的两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两个人认为小学阶段老师没有给他们上音乐、美术课,导致以后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存能力,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以上的两个案例中反思到一些什么呢?笔者多年从事农村音乐教育,现就谈点自己的一些对策,供广大音乐老师借鉴。

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措施及对策

1、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现在的农村小学,特别是向甘肃武威这样的偏远山区小学,条件差一点学校可以配置简单的电子琴(一架够了,教学用)、口风琴,竖笛,这些乐器价钱低,质量不错,学校购买这些乐器的费用大约1800元左右。基本可以满足喜欢音乐学生的需要。条件好点的学校可以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麦克风和专业数码音箱设备。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买一些音乐器材,还有mp3播放器,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歌曲,供学生欣赏学习。学校的图书室也可以购买一些音乐图杂志,音乐光盘,便于学生参考学习。农村学区领导也可以协调“强校”和“弱校”进行帮扶,一学期搞音乐活动可以借用“强校”的音乐器材和音箱设备,以保证薄弱学校音乐活动的质量的提高。

2、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通过学区领导协调由专业音乐教师的学校帮扶没有音乐专业教师的学校,一学期搞一两次音乐教研活动,可以提高非音乐专业教师的水平,增强没有音乐专业教师学校的师资力量。

3、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第5篇: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体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一、前言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小学生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探讨奥尔夫教学法融入音乐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奥尔夫教学体系在音乐学科教育中的应用

1.节奏单元提取与巩固:让小学生从顺口溜、童谣、诗歌或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出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作"节奏基石"。"节奏基石"是一种最容易被掌握的材料,可供小学生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大厦。然后,教师用范例引导小学生用各种替换词来连续朗诵这些节奏单元。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小学生熟悉这些节奏单元的记谱法,并逐步要求小学生按谱即兴填词,或按自己朗诵的节奏去记谱。

2.节奏单元的迁移与发展:教师用范例来引导小学生用声势动作来连续表现这些节奏单元。最初可做"回升游戏",熟练后可做其他身体动作。还可进一步用"接龙游戏"的方法来进行练习。教师将小学生掌握的节奏单元,引导小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模式及规模连接成节奏短句。教师引导小学生为自己创作的短句填词,或创编声势动作。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还须引导小学生去细心感受和欣赏不同嗓音在音色上的变化,也须引导小学生去细心感受和欣赏不同身体动作所发出的音色效果,或不同动作序列所发生的音色序列。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特点

1.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动作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奥尔夫说:"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音乐、舞蹈(身体动作)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

2.美育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对学生进行美育,就是对感觉系统进行的训练。谢平认为,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把音乐的重要内涵于无言中让学生体会到。金奉则认为,重视音乐实践和积极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审美愉悦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在情感体验方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点与我国古代乐教中的"寓教于乐"观点是相同的,而且与我国现行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相吻合。

四、奥尔夫教学体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奥尔夫教学法的提出却弥补了没有基础,没有高级教具时怎样让音乐贫民化的方法。例如教正三和弦:用红绿蓝贴纸将音条乐器贴成3种颜色。取出道具,对学生说伸出什么颜色的道具,你们就敲那个颜色的音条。几次之后换学生来拿道具指挥演奏。接下来,取出3色纸板放在地上,站在哪个颜色上,学生就敲哪个颜色的音条,这次开始加上唱歌了。几次之后,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跟着他的旋律哼唱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唱,自己敲,老师只是在学生想不起来的时候加以提醒,等到学生熟练掌握的时候,再开始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打击乐演奏。配合熟练以后,再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简单的律动。最后进行合作演出。这个课例很好的将歌曲、和声、乐器演奏、舞蹈等编汇成一个演出节目,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

2.以游戏为载体,创设愉快氛围

音乐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师不会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孩子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徒增心理负担,只会在活动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如奥尔夫音乐中用得很多的一种活动,跟老师的节奏随意走动。刚开始只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也就是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区别,但慢慢会加入二分(慢步),或刮胡(拐弯)的声音,孩子们很乐衷于这样听节奏随意的走动,他们会开心地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他们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实践运用的过程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以及基本内容引入钢琴教学,选择最适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群体(6-12)岁的学前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节奏旋律

小学生对节奏感十分敏感,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动起来,结合这个特点对小学生节奏、旋律的练习方法主要有:

(1)结合语言

主要以四二、四四拍子作为教学起点

例1,小汤1册初学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结合练习如下: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家---|

例2:《不再麻烦好妈妈》教学案例及反思

1.案例背景

今年我任教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这些学生刚从一年级升上来,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在家里的小皇帝。很多老师都这样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选定了一首新教材的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希望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快乐的劳动,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

2.案例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教师里面来了这么多老师,让我们向他们问声好吧:

演唱歌曲《早上好》。

师:让我们现在开始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吧!我们先跟着音乐一起来放松一下。

听《劳动最光荣》音乐进行律动,会唱的小朋友跟着一起唱。

师:刚才歌曲里面唱到了谁?我们不应该向谁学习?应该向谁学习?

生:好多小动物,不应该向小蝴蝶学习,应该向小蜜蜂、小喜鹊它们学习。

师:对,因为劳动最光荣。

请几个创编歌词的小朋友上来,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表现你们的歌词。请同学们评价他们的动作,或做出自己认为更形象的动作。(选择几个小朋友的创编歌词(表演动作简单形象的)来集体演唱、表演。(不规定动作,请小朋友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来表演)。

除了帮助妈妈,我们还可以帮助谁做什么事情呢?

生:我们可以帮奶奶、爷爷、爸爸、老师、同学等等。

你们能帮老师做些什么呢?擦黑板,收作业,关电扇......我们来唱一唱吧。(跟着伴奏音乐来演唱和表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的加强对新奥尔夫教学体系的研究,可以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对于教学来说意义重大,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案例一:在二年级音乐课《小海军》中,教师开始以情境表演导入课题,孩子们被吸引,产生了兴趣。可是短暂的情境渲染后,就开始教唱。歌中有多处休止处理和一字多音处儿童把握不好,教师便一遍一遍地纠正,枯燥的演唱使得孩子们失去了兴趣,有的不再跟唱,有的瞪大眼睛盯着老师,机械地模仿。

案例二:在二年级音乐课《小海军》中,教师开始以海军训练营操练导入,孩子们被吸引,进入教唱环节,教师以“向右看齐”一个简单的动作引领,不用枯燥地反复唱,就很好地把一字多音处的“军”唱准确了,再例如,歌曲中有三个“轰、轰、轰”教师设计三个枪靶,让孩子们瞄准打三枪,这样学生很清晰地知道三个音,休止符不用老师多说和提醒自然而然地学会了。

案例三:传统的音乐教学总是让儿童在欣赏后歌曲后说说自己的感受,音乐是什么情绪的,有几段,每段又说了什么。例如:笔者在观摩音乐评优课赛课现场,一节五年级音乐课《在一起》,每一步都是老师在唱主角,孩子们带着问题一遍一遍地想,一遍一遍地说,常常说出毫不相关的内容来,整个活动过程呆板、沉闷,儿童被动接受着。

案例四:五年级音乐课《在一起》,教师设计一组动作,其中“在一起”分别用切分的节奏拍拍腿、拍拍手、拍拍肩、让学生感受切分节奏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并且初步了解歌曲的乐句组成。一举两得。

上述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不难看出,有的“教”失去了“教”的意义,是一种训练式、灌输式的教学。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在音乐活动的感受,忘记了孩子们才是活动的主体。长期下去,孩子们将会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他们无法在音乐中愉悦身心、肯定自我、陶冶情操。有的是切实关注学生的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体验环境,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产生兴趣和愉悦感,通过自身的参与自然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大胆表现,富有个性的创造。

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教”与“不教”。

所谓“教”,就是教师的传道授业。所谓“不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没有灌输式地让学生这么做,不强加任何任务。“教”与“不教”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中又有教的作用。音乐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一样,应重视学生自主的体验与探索,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我们不能片面否定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培养隐藏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幼儿在活动中有目的地探索、创造。获得情感的体验,提升一定的音乐素养。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充分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主张开放、多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将听见的音乐跳成舞蹈,编成故事,扮演故事里的人物,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表达,实现对音乐更深层次地理解,在“玩”中把单调、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逐点掌握。如在一年级歌曲教学《学习雷锋不要告诉他》中,教师创设了一个打扫卫生的情景,让每一个学生争当小雷锋,学扫地、学擦桌子、学擦窗。孩子们在扫地、抹桌子等的轻松氛围中,即兴创编了各种节奏,这比传统的节奏练习更加生动有趣。又如在《勤快人和懒惰人》教学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用图画表现音乐的快慢变化,用身体姿势表现声音的强弱。于是,音乐中出现了“情绪”。学生对音乐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和尝试,他们对音乐有了较深切的感受,学会了如何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高低。

2.适时介入,提升教育价值

学生因年龄小,知识经验局限,往往在活动中表现得盲目,缺乏创造。此时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教师适时地介入,恰当地引导常常会推动活动的进展,提升教育价值。在新授歌曲时,在创编韵律活动中,教师教同样也很重要,启发引导的过程也是教的过程,教什么,教学生观察,教学生思考,教学生提炼与表达,我们都知道思维的联想性与结构性是创造性韵律教学的两种思考路途,那么,主要教学生使用“联想”的方法,将自己已有的动作经验与音乐作品相结合创编新的动作;教学生进行知识经验的链接和提炼,例如在《在钟表店里》老师通过表演感受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模仿、自发地表现各种钟表指针、发条的动作。

第7篇: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第一位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再画……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

第二位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我可以拿到大家面前,大家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教师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

第三位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每人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上苹果。”

第一位老师的学生可能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可是学生对苹果的感受只停留在黑板上的“范画”;第二位老师的学生对苹果有了观察,可能第一次画得像梨,第二次画得才像苹果,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了苹果的外观,却没有真正感受到苹果的内在;而第三位老师运用多种感官让学生去接触苹果,每一个苹果在学生的头脑里是鲜活的、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更多的是学生对苹果的自身体验。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老师的说教,学生的被动接受使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对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显得苍白无力。例如,我们平时在歌唱教学中总会对学生说“声音唱甜一些,声音怎么会是甜的呢”,这其实就是听觉和味觉的通感体验。通感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唱歌“轻快跳跃些”这类很难掌握的技巧时,可以要求“唱的像绿豆撒落在盘子上的感觉”这样的语言。由此可见,通感体验能够让学生在艺术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激起丰富的审美情感,调动审美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呢?

一、导入体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上的认同是进行通感体验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要手段。老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情境,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进一步进行音乐知识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学习动机。

案例1:在学习《粉刷匠》一课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人最勤劳;试着模仿他劳动时的动作,让学生猜是什么劳动,如粉刷匠等。学生通过亲自模仿,体验劳动时的感受才能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意义。

案例2: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学生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的画面变化,时而威武,时而恐惧。学生的表情随着音乐变得更为丰富,这就完成了同感体验的初步体验。

二、具体体验,实践感受

在学生情感和兴趣被激发后,下一步将进行个体体验,通过实践亲身体验,及时进行观察与反思,这个阶段是学生由具体音乐现象进行概括,形成一个形象的概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要突出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创造自主体验、自我探索的平台。

案例1:在学习《寻找春天》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走进校园寻找春天,搜集有关春天的事物,然后在课堂上比一比看谁的“春天”收集得最美。学生通过看春天的景色,闻春天的花香,听春天的鸟叫,体验春天之美,树立对春天的形象。最后再进行小提琴协奏曲《春》的欣赏,这样就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学习《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尝试一次“角色互换”,在家当一天的“妈妈”,体验一下妈妈的生活是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妈妈太辛苦了,家务活一大堆;有的说爸妈离婚了,我再也没吃过妈妈做的饭了,好想念妈妈;有的则说我装一天大肚子,不能跑又不能跳,行动太不方便了,妈妈居然坚持了九个月……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感受到妈妈真正的“爱”,很多学生在演唱这一课时流下了感动的泪。

三、强化体验,内化能力

在学生拥有了一个形象、感观的体验后,应该不断强化学生体验,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拥抱音乐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好“学科综合”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使学生更容易于表现音乐。

案例1:在学习《忆江南》一课时,让学生把心目中的江南的美景画出来,学生纷纷动手。有的画江南座座相连的房子;有的画江南连绵起伏的小山;还有的则是在江南微波荡漾的河水中画了上一条游船等。美术的点、线、面就分别对应着音乐的音符、旋律和织体,学生在学完歌曲后对歌曲含义得到自己的充分理解并表现出来。

案例2:在欣赏《钟表店里》一课时,欣赏钟表店里各种钟表后,主题一就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钟表进行模仿动作:轻快的是小闹钟,低沉的是落地钟,布谷鸟叫是布谷鸟钟。主题二风格和主题一非常接近,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听辨,我设计了有个别钟坏了,同学们要进行检修,通过肢体动作建立音乐的联系。主题三相对安静,给学生创设夜晚的情境,所有的钟表都睡着了,只有八音盒里的小仙女翩翩起舞,男生睡着了,女生模仿八音盒上会跳舞的小仙女。有趣的表演让枯燥的欣赏课“鲜活”了起来。

四、升华体验,鼓励创造

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培养了学生创作音乐的自信心和参与音乐的热情,使学生展开在创造音乐中升华体验。

案例1:在学习《童心是小鸟》一课时,学生会唱歌曲后,分别让学生对第一乐段的演唱形式和第二乐段的动作设计进行“二次创编”,有的组为第一乐段设计了领唱和齐唱的演唱;有的组则设计了轮唱的演唱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创编和相互合作,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会了彼此相互欣赏。

案例2: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学生在最后展示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为小动物们进行节奏创编:

2 / 4 x- x-| x x | x - || (碰铃 乌龟)

2 / 4 xxxx xx | xxxx xo || (响板 兔子)

第8篇: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一、课堂提问低效现象描述

1.提问切入点不准确,导致学生思维混乱。

在众多的听课实录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备课不到位,提问不谨慎,导致课堂混乱,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长此以往,课堂提问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和作用。学生变得消极,不敢主动发言质疑,课堂气氛沉闷。

【案例一】这是一节苏少版音乐二年级歌曲《夏日的雷雨》市级赛课内容。教师导入简洁明了,出示歌词猜谜底,学生的答案却出其不意:“我觉得天空中一闪闪的是孔明灯;我猜天空中一闪闪的是萤火虫;我认为天空中一闪闪的是风筝……”,答案没有一个在点上,教师很无奈,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回到她的轨迹上:“大家有这么多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谜底究竟是什么。”教师出示谜底(歌曲第二段歌词):……闪电、打雷、雨点……。最后教师揭题:《夏日的雷雨》。

2.提问切入点或高或低,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每个学校、班级,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基础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种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目前音乐课堂中的提问,往往存在提问难度过低、提问难度过高、提问作用可有可无的问题。难度低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但却和课堂内容无本质关联;难度高是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凭空设想;可有可无是指学生只需要在“是”或“不是”中选择,这些提问都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案例二】这是一节苏少版音乐三年级的歌曲《开心里个来》的课堂提问。教师请学生听编辑好的2段“叫卖调”音乐后,对学生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教师在试上的时候学生回答准确到位,而这个班却无人知晓。最后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刚刚听的第一个音乐片段是一个磨刀磨剪子的师傅在吆喝。第二个是个阿婆在卖酒酿。他们正在走街串巷去推销自己的商品,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曲调,我们把它称为“叫卖调”。

3.提问动机不当,忽视学生的内在情绪。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是传播知识,但如果是为教而教,那么学生就无法真正地获得知识。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师生互动的环节,但教师在设计互动环节时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设计的目的何在?是为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是为了点拨一下某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还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音乐知识?笔者认为,在“提问”之前,先不要急于把学生叫起来,而是应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给全体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再提问。如此一来,所有的学生都在思考你所设计的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很集中,这样教学目的就易于达成。

【案例三】这是苏少版音乐一年级歌曲《小海军》的课堂实录。学习完歌曲后,教师提问:“有谁知道小海军们在海上是如何跟对面船上的人打招呼的?”未经学生思考,教师自己答道:“用旗语。”然后就出示各种旗语图示带领学生学习,并说:“待会我请没有认真学的人上来展示。”一语破坏了课堂氛围。

二、低效提问的应对策略

1.课堂提问要讲究“手段”。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课堂提问应有体系,应用精心的预设去防止“课堂意外”的发生。

案例一中如果教师在出示谜面的时候就交代清楚:“下面请你们来猜一猜,根据这三句话,上下联系起来,猜一自然现象。”相信这样,学生自然就会猜出正确答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当你走近时,它马上会飞走;当你抓住它并把它关起来时,以后就别想再听优美的歌喉。”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用“手段”去经营,教师提问时要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

2.课堂提问需“适可而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音乐来教育人。音乐课堂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简化提问内容,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案例二中的课堂提问可以简化成:(1)现在的商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2)以前的通讯方式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发达,那他们又是怎么宣传的呢?你们听听看?(3)他们在卖什么?简单的提问带着学生去思考,学生愿意去听,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更有方向感。

3.课堂提问应面向“敌情”。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互动环节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体现。课堂提问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教学实际,明确问题,在确实需要的时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回答牵制着教学计划的进展,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它了解学生的思维。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第9篇: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一、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扩招

有些地方师范院校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扩招,把扩招作为自己的生财之道,而与扩招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却捉襟见肘。某些地方高师音乐院系每年招生四五百人,由于没有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设备,一些本应采用小课上的技巧课却变成了几十人一起上的大课,这样的培养方式严重偏离了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二)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有些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上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办学思想和目标模糊不清,忽视教师职业信念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三)重理论轻实践

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承担着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技能,在这一前提下应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地方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大通病。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要想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

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主要承担着为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只有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才能确定正确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地方师范院校音乐院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突出自身教学特点,加强实践环节。地方师范院校大多是和偏重实践教学的专科学校或与其他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都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和传统。然而有的学校由于盲目扩招、攀比,在一定程度上丢掉了这些传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地方高师音乐院系应多开设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课程或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如在校内,以班级为单位每月举行一次专业汇报演出,观众和演员都是本班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锻炼的机会。教学能力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最初是在学生的教育实习中获得的。目前音乐教育实多安排在大四阶段,时间大约4―6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形成独立教学的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高师音乐院系必须建立科学的实习机制,增加教育实习的机会,延长实习时间。从大二开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定期的专业汇报演出,还要进行教育实习。这种实习活动同样是在班内开展,每周1―2学时,由学生轮流上台讲课,每人讲10―20分钟,内容可以是大学阶段所学的,也可以是中小学音乐教材上的。在校外,学校应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特别是应与基础音乐教育薄弱的农村中小学“联姻”,开展助教活动。从大三开始,学生可以每学期有1―2周的时间到各级中小学进行音乐助教活动,户籍在农村的学生可回到所在的村小学实习。只有保证充分的实习时间,才能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形成一定的独立教学能力。

2.突出为地方服务的特点。为地方服务是地方高师音乐院系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根据地方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据笔者对商丘市中小学的调查,音乐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音乐师资缺乏,有近80%的农村小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担任音乐课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音乐课的内容仅以唱歌为主,甚至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即使是专职音乐教师,也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现象,很难胜任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面对这些问题地方高师要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在培养层次上,地方高师音乐院系除了本科外,还要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招生对象上,主要应招收那些自愿服务农村的农村学生,实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政策;作为激励,国家和地方高师要出台优惠政策,如减免学费、提供助学金、优先安排就业等,逐步解决农村音乐教学师资短缺的问题。

3.加强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规化意识和就业指导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的成败。很多学生在大学低年级时没有就业压力,学习不努力,直到毕业找工作时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但为时已晚。学校和学生在这方面都有责任,都缺乏理智的思考,特别是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意识。虽然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这样的机构,但很多都形同虚设。高校应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教育,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特别是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笔者曾对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8名音教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过一次就业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理由是:农村条件艰苦,环境差,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农村音乐教师严重匮乏,急需大量的音乐人才,而多数学生却不愿意到农村去。这是个矛盾,是需要学校、学生及社会有关部门来共同解决的。

(二)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

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学生对学业课程的修读来完成。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改革。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调整课程结构。现行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通常是由“公共基础课”、“教育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四部分组成。在搭建这样的课程体系时,要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的课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下面以我校四年制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进行分析。在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总学时为2448学时(另有7周教育实习,不占总学时),其中,公共必修课864学时,占总学时的35.3%,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08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形势与政策36学时,军事理论36学时,体育144学时,大学英语288学时,大学语文36学时,大学计算机基础72学时;教育必修课占6.6%;专业必修课占38.2%;选修课占19.9%,其中专业任选课占总学时的5.9%,公共任选课占总学时的2.9%。上述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以下不合理性: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的比重过大,达35.3%;在公共必修课中4门公共政治课所占学时过高,达252学时,占总学时的10.3%;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所占学时比重太低,只占5.9%和2.9%,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更多的科目进行学习;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偏少。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应该对课程结构进行如下改革:①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把4门公共政治课整合成“思想品德与思想素质教育专题”一门课,由原来的252学时缩减为144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由原来的10.3%,下降为5.9%。②加强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③增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的时间。④在教学法课程中应增加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新理念、新动向的理解和把握。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内容改革要与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要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面等方面考虑。改革教学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要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如钢琴教学,前两年主要是打基础,练习“钢琴基础教程”1―4册,后两年主要以钢琴伴奏为主,突出实用性。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声音自然条件的好坏,学习2―4年不等。教师除了教授声乐技能外,还要强调音乐常识(歌曲的词、曲作者及其生活背景和主要代表作等)的教学。“合唱指挥”是一门每位学生都应掌握的非常实用的技能,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指挥实践能力和合唱训练能力的培养。“和声”应突出“和声应用”,教学内容要有异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对于“复调”,应在具备基本复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小合唱、小乐队曲中复调写作技术和分析实际应用的内容为主。而“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材主要是以介绍西方器乐作品为主,且难度较大,不适合地方高师学生使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民族性和声乐性。

其次,注重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教材的编写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际,力求体现基础性和实践性,注重理论知识的准确与系统,强调基本训练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地方高师所使用的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不适合。主要表现在专业音院的教材居多,难度太大;有些整合的教材适合学生使用,但对教师的要求太高。所以,在教材建设方面应根据课标的精神对现行教材进行选择和增删,或自行编写部分教材。在自编教材时,要认真研究地方中小学的实际需要及地方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要把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设想融入其中,设计编写出具有不同理论侧重点、知识侧重点、能力侧重点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第三,肩负传承地方音乐的重任。实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界的共识。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音乐,地方高师应加强民族、乡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中突出区域特色。以商丘市为例,商丘不但是河南豫剧“豫东调”的中心,而且还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剧种“四平调”的发源地。这个年轻的剧种,由于种种原因,现已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此外,还有流传于民间的“二夹弦”剧种,其生存空间正日渐萎缩。作为地方高师的商丘师范学院有传承地方传统音乐的任务,学校可联合相关部门对这些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进行发掘和保护。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地方音乐选修课”,聘请地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地方剧种或音乐传人走进课堂。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地方音乐,而且能够将地方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2]曹垂龙.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财经类两年制高职培养模式的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07,(4).

[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1.

[4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