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财务风险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财务风险管理办法

第1篇: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内部审计;必要性;对象;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控制和规避办学财务风险,评价和改善学院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逐步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内部审计在学院财务风险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如下简要分析。

1.内部审计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原因

1.1学院面临的办学财务风险日益增大

伴随我国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学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办学的财务风险也大大增多。办学财务风险包括外部财务风险和内部财务风险两个部分。外部财务风险是指外部环境对学院目标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例如大学扩招及用人单位错误的用人观对职业教育办学的影响;内部财务风险是指内部环境对学院财务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学院办学结构的缺陷、学院经营活动的特点、学院资产结构的性质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未达到要求等。因此,减少学院面临的办学财务风险是学院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院的管理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是学院的管理咨询师。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学院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就顺理成章了。

1.2学院对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

学院领导对内部审计高度重视,并对我院内部审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的内容要从传统的内部财务检查上扩展,要更关注学院的财务风险治理机制。要分析、确认、揭示和防范要害性的办学财务风险。内部审计的目标应由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这些发展将会使内部审计在学院财务风险管理中成为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学院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1.3内部审计能够在学院办学财务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3.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财务风险,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各部门,这使得它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治理财务风险,能从学院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清醒地识别和评价财务风险,提出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建议。

1.3.2控制、指导学院的财务风险策略,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使它可以凭着其对学院各部门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财务风险治理过程进行治理和协调,促进被审计部门经营和管理的改善。通过对学院长期计划与短期目标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协助学院领导调控、指导学院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1.3.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各部门的重视,由于我院内部审计部门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财务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作为学院领导的处理办学财务风险的依据,这会加强其它各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2.我院内部审计部门是如何参与财务风险管理

学院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在其它部门所进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其财务风险管理包括四个方面:

2.1识别财务风险

识别财务风险实质上是对财务风险进行定性研究,收集、整理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并对学院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财务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财务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学院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财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原有的已识别财务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即学院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财务风险。

2.2评估财务风险

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估计已有财务风险的大小,找出主要的财务风险源,并评价财务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财务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被识别的财务风险进行量化估计,通过公式:财务风险值=财务风险影响×财务风险概率,计算出财务风险值。定性分析方法是在财务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得时采用,定性方法的复杂性和困难在于主观判断结果发生的不准确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职位的人对同一财务风险的判断可能不同。内部审计人员处于特殊的独立地位,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财务风险的假设条件,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提出专业意见。

2.3应对财务风险

2.3.1回避财务风险 即采取措施回避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2.3.2降低财务风险 即采取措施将财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2.3.3转移财务风险 即通过转嫁或与他人共担将财务风险转移。

2.3.4接受财务风险 即财务风险已经在学院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必采取任何措施。

2.4防范和监控财务风险

第2篇: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一)筹?Y风险

我国民办高校大部分的教学经费是自己筹集的,学生的学费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高校生源逐渐减少,学费经费已经无法支撑学校的正常运行,民办高校也开始主动寻找生源,缓解招不到学生的压力,为了防止资金来源枯竭,提高教学质量,扩宽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和家长对民办高校的认可程度,高校贷款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筹资方式,大量的贷款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面对巨额的贷款本息给高校带来了资金压力,增加了资本成本,单一的筹资方式不利于民办高校的运营,提高了财务筹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

我国一些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在资金管理上不够严谨,一些高校的办学投资者往往还经营其他企业,在不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下,投资者会存在挪用私款的现象,从而影响民办高校的正常发展。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在不充分考察高校的发展现状时,经常会高估教学的发展空间,把资金直接投入到基础建设或其他行业中,不考虑项目投资给民办高校带来的风险,导致资金管理不当,高校资金链断裂,加大财务管理风险。

(三)运营风险

我国一些民办高校是新成立的,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运营时间比较短,缺乏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浪费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同时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稳固,部分教师的从业水平有限,仍需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果教学质量提不上去,优秀生源就会流失,使得民办高校的声誉降低,一旦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低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高校最终将会因运营不善而关闭,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民办高校的运营规模不断扩张,导致民办高校的资金需求量不断提高,大量银行借贷现象严重,这都是因为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缺乏现代教育体系管理理念,忽略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和成本管理风险,不结合民办高校的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扩张运营规模,办学经验不丰富,资金管理不科学、合理,加大了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制约了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

(二)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1.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民办高校缺乏高效、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没有与国家目前的教育体系和高校实际发展情况有效的结合起来,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动态监管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不能及时发现民办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且加以防范,没有做好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降低了预算的效力,阻碍了高校财务资金的高效管理。

2.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

民办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委员会机构缺乏独立性,财务信息披露滞后、透明度低,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力较差,没有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作用,使财务管理运行缺乏制约性、规范性。

(三)缺乏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财政补贴,但是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教育资金的投入有限,无法跟上时代经济的发展,加上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教育经费缺口仍然很大,使得民办高校不得不加大贷款额度,以获取更多的活动、运营资金,加重了民办高校的财务负担,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快速发展。

(四)民办高校缺乏资金筹集渠道

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教学收入、银行贷款和少量的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现有的资金筹资渠道较少,教学收入取决于高校生源问题,随着我国学生人口数量的逐渐减少,很多民办高校出现生源紧张的问题,这样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收入。为了维持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转,高校会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贷款额度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旦高校将土地、房产、设备等抵押贷款出去,高校很难再次进行大额借贷,同时贷款利息也会加大高校的财务压力,财政补贴金额有限,无法长期解决民办高校的资金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更多的筹资渠道,稳固民办高校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民办高校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管理理念更加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只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才能减少资金的不合理使用,降低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和成本管理风险,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考察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教育体系的实施政策,明确高校自身的运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财务决策。加强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知识学习,管理者应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教学相关讲座,通过交流汲取成功的办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二)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1.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设

民办高校应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根据高校办学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和执行程序,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将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上报、总结,对于预算执行结果与初期预算目标差异较大的事项,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调整,实现动态监管的目的。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量化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有效识别高校的财务风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民办高校应注重内部审计委员会机构的有效建立,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不受高校领导的干预,对于存在问题的财务信息及时披露,实现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国家教育部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地方政府的扶持

我国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较大,地方政府除了在财政补贴方面加以扶持,还可以由政府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教育基金,由社会资本出资给教育事业捐款,将获得的捐款奖励给有需要的高校。地方政府也可以转变职能,鼓励民办高校自主办学,政府在民办高校的运营过程中起到指导、调控、监督作用,通过对高校的考核和监督来规范民办高校的运行、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承担风险的能力。

(四)拓宽民办高校的筹集渠道

民办高校应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升学率,提高社会声誉,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减少利息支出,降低了高校的资本成本。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获取政府财政补贴项目的竞争资格。同时,民办高校的声誉提升了,生源问题也会有所提升,增加了教学收入,拓宽了民办高校的筹集渠道。

第3篇: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一、引言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向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服务的一类金融产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近年来,随着金融开放加快、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国民经济增长和个人财富的增加,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受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和演进的同时,缺乏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因而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表现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是各种风险因素的选择、组合、消减和搭配的过程,是风险定价和金融创新的结合体。目前,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风险情况:

(一)投资产品风险。受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限制,个人理财产品时下都以投资收益稳定的央行票据、金融债等为“卖点”,且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向投资者传输央行票据的“高收益”和“低风险”,甚至“无风险”概念。一些金融机构为了争夺客户,甚至不惜代价,用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加上一些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理财和管理经验,市场风险相应增加。央行票据与国债一样,虽然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但债券的供给量、物价指数、利率和汇率变动等都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各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普遍承诺了高额的收益率,而市场环境日益变化,大大增加了银行此类业务的风险水平。

(二)透支银行信誉风险。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如果站在风险角度评估,可以说是透支银行信誉,如同多年前的证券公司在理财业务上的滥用信誉一样。对银行而言,存款与理财服务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品种。前者属表内负债业务,后者属表外信托业务。表内业务在损失体现和处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计提和损失本金的承担上;而表外业务需要通过合约的完备性体现风险管理,损失处理主要依据合约的权利与义务而定。理财类产品的投资者目前是因为信任银行而把自己的资产委托给银行管理,收益来源于银行代为投资而收到的资本利得或利息收入。银行有表内与表外业务的差异,但对投资者来说,却都是银行的信誉起作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一方面是推进理财业务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如果滥用这种信任而漠视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将给银行酿成苦果。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把理财业务作为储蓄业务的替代品放在表内管理的业务模式和定位上,长此以往,将隐藏很大风险。

(三)产品的法律风险。受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制约,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十分突出。如果不能准确界定理财产品的性质,就有可能使理财业务与信托业务、储蓄存款业务的界限不清,一旦出现法律纠纷,则面临诉讼威胁,并且还可能受到有关监管部门的处罚。我国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制,银行作为受托方,与委托方签署的委托合同必须是法人与委托方签署的法律文件,但有的基层行不具备签约主体的条件却行总行之实,存在法律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时,应准确界定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进行严格的法律合规性审查,明确可能会碰到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四)利率和汇率风险。个人理财产品相对于股票、期货等投资来说风险要小,但仍然受到利率和汇率的风险影响。若遇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客户将损失利率提高的机会收益。另外,如果银行利息再次提高后,储蓄存款客户可立即取款进行转存,而选择理财的投资者则不能取款,加息后高于理财收益的部分就不能得到。除了利率风险外,目前市场上有相当一批理财产品是双币种,即同时募集人民币和外币。因此,银行理财产品还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虽然目前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但升值压力仍然较大,一旦汇率出现波动,也将对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产生重大影响。

三、有效控制个人理财业务风险

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可以从其外部环境构造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两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风险控制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构造。个人理财业务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的基本前提。我国应加紧立法,扫清“灰色区域”,进而构建出个人理财业务完整的外部法制框架。

银监会对理财业务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从风险可不可控、成本可不可算以及充分信息披露三个方面严密防范和监控理财产品等创新业务的风险。

为进一步规范理财业务活动,促进理财业务的发展,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银监会在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借鉴了境外有关机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现有金融法律制度,制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于2005年1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的重要标志。《办法》和《指引》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监管方法、方式和程序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此外,2006年4月18日我国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代居民个人进行境外理财的活动给予了规范;2006年6月,银监会了《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从产品开发设计、产品营销、信息披露、风险揭示、处理客户投诉机制和理财业务人员管理和培训等方面加以提示并提出具体要求。至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法规依据和保障。

为规范和促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4月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8]47号),从细化政策和部署检查两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管。该通知对银监会于2005年9月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细化,从健全产品设计管理机制、建立客户评估机制、加强产品宣传与营销活动的合规性管理、做好信息披露、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严格理财业务人员管理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做出更加清晰的指引,使《办法》和《指引》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内控机制的完善与否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倘若商业银行不自我约束,那么再完善的法律都将失去应有之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防控更是无从谈起。

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针对理财产品的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风险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理方法,建立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行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形成风险管理部门、个人金融部门和理财中心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风险管理架构。

2、完善风险转移和规避的技术手段。在理财产品的研发阶段,商业银行应根据潜在客户分布,对相关理财产品的销售规模和资金成本进行测算。对理财资金和理财产品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规划,并根据对市场变化的预测分析,采用合理的方法计算各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和投资收益率。同时,应综合考虑市场供需的阶段性剧烈变动、利率调整、提前终止(如果合同中有提前终止条款)等因素对投资组合价值的影响,测算出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率曲线及其可能的转移方式和幅度。

3、建立银行内部监督审核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管理部门内部调查和审计部门独立审计两个层面的内部监督机制,并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独立的风险评估报告,定期召集相关人员对个人理财顾问服务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个人理财业务管理部门的内部调查监督,应在审查个人理财顾问服务的相关记录、合同和其他材料等基础上,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错误销售和不当销售情况。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个人理财顾问服务的业务审计,应制定审计规范,并保证审计活动的独立性。

第4篇: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财务风险 控制

一、引言

经过“十一五”规划五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现在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高校全面推行收费制度,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形成了国家财政经费投入和自筹办学经费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在新体制下如何使高校的财务状况良好运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就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预警和控制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能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按照学生定额拨付的教育经费、国家纵向科研经费、与企业合作横向科研经费、学校各类收费、校办企业投资收益等自筹经费收入。其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财务状况失衡风险、过度融资风险、校企连带责任风险。

(一) 财务状况失衡风险

财务状况失衡,是指一个高校的财务状况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财务收支失衡的现象,即流动资金短缺、负债运转,入不敷出,导致财务状况在一定时期内总体失衡,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1)对风险认识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高校逐步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办学实体。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市场机制和财务风险已经引入了高校,高校的许多经济活动已经市场化,如各类融资活动、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让、各类办班、投资兴办企业、大规模的建设新校区等。即高校的管理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科研管理,很多方面涉及到各类市场经济活动,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如近几年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建设资金几个亿至十几个亿,如没有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则会出现资产流失或现金流断裂,以致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2)对“开源节流”重视不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高校的各类资源竞争日趋紧张。尽管国家加大了高校的财政拨款力度,高校财政拨款的绝对额在逐年增长。但由于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下必须扩大招生规模,而且近年各类物价持续上涨,导致生均高等教育成本的持续上升,高校的生均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个别高校财政状况甚至还有所恶化。由于国家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高校正常运转资金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开源节流”。《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科学配置学校资源,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做好“开源节流”工作,才能保障财务收支状况的平衡,而要做好“开源节流”工作,首要任务是制订科学合理的高校财务收支预算计划。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对财务收支预算重视不够,收入和支出的控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没有量化指标。另一方面是有预算计划但执行的不好,随意追加预算,导致财务赤字运行。

(二) 过度融资风险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大学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或原校区的规划改造。大规模的买地建设新校区,因自有基建资金不足,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由于高校的非盈利性质,使得扩大办学规模付出的资金成本和扩大办学规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失衡,导致还款压力巨大,某些高校甚至无法全额支付贷款利息。维持高校日常运转的资金严重不足,引发高校资金危机。因为背负高额债务,某些高校只能紧缩教学及行政支出,应升级的教学科研设备不能及时购买,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如近几年高校新校区基本建设中,建设资金多达几个亿至几十个亿,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实施建设。过度融资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高校不可避免地承担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 校企连带责任风险分析

校办企业财务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办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二是给高校带来的连带责任风险,这里主要是指高校的连带责任风险。

高校办的企业包括高校全额出资的企业和高校部分出资的企业 ,因为早期兴办的企业大部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不清晰,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校办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经济的基本点是优化资源配置、价值规律和优胜劣汰。在这种境况下,校办企业中只有较少部分通过高科技的优势在市场上得以立足,得到了发展。一些高校虽然校办企业多,但成功的校企不多,大部分校企规模比较小,有的亏损,有的债台赢垒,导致高校投资长期无法收回,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阻碍了高校的正常发展。大大违背了高校办企业的初衷,一旦企业因为任何原因发生危机,学校将要承担连带经济责任。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面对高校发展过程中,高校财务状况的复杂性及具有一定风险性的特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防范及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一) 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高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的财力状况,并通过该系统,找出高校财务运行中存在的隐性风险,并对其进行预警预报,为高校管理者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必要的财务依据。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观察、计算并监督财务风险状况,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别于企业风险预警系统,高校应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和财务风险指标分析监测体系。根据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偿债能力指标,即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绩效能力指标,即反映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如师生比、生均收入及支出比率等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即反映高校自筹经费的能力,如事业基金增长率、经费自筹比率等指标;发展能力指标,即反映高校持续发展的能力,如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潜在支付能力等指标。财务风险指标分析监测体系主要为:对财务报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各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做出正确的判断,确认是否在合理范畴内,如出现异常应找出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点,并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发出警报、亮出红灯。预警系统何时发出警报、亮出红灯,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警戒线,预警界限确定的得当与否,对于准确反映高校财务的风险状况影响很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状况都不太理想,许多管理者还未充分认识到风险的严重性,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高校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非正常状态及时进行调控,以保证学校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 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财务收支预算

(1)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不能将“负债经营”和“赤字预算”的理念引入到高校预算编制中,高校应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预算,不搞超出高校综合财力能够承受的赤字预算。高校与企业不同,高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事业单位,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未来的盈利来偿还债务。因而高校要控制财务风险,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财务收支预算,原则是:先要“吃饭”后要“建设”,切忌片面的追求发展、不顾财力状况铺摊子上项目。

(2)精细化编制预算。“开源节流”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永恒课题,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做好“开源节流”的核心工作就是精细化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即对各项支出的安排,必须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依据各部处,各学院完成的工作任务量测算其所需经费,经费测算应按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采用量化指标,要有严格的预算决策节约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各项收入要实施目标化管理,签订目标责任状,保证各项收入能够足额上缴学校。积极帮助和支持科研老师申报科研项目,协助科研老师做好科研预算。

(3)保证财务预算的严肃性。财务预算是学校的重大经济事项,必须通过校党政领导班子研究通过,预算一旦确定必须严格执行,除特殊情况需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外,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预算。

(三) 实行分类预算控制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在财务计算机系统中为各部处、各学院、各类科研项目设置分类的预算指标。实行计算机控制的优势是,一旦经费支出超出分类的预算指标,系统会自动提醒超限额,则此笔经费支出无法通过计算机财务系统完成。通过在财务系统中设置好的分类预算指标,各部门也能够清晰明了各类经费的支出额及余额,及时调整部门经费支出的额度,有助于预算执行部门更好的按照既定的预算方案执行。可以更好的落实财政和科研经费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要求。

(四) 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

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就是将经济责任风险直接与高校决策层的每年绩效考核挂钩,促使高校决策层增强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高校决策层从高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合理筹措和运用各项教育经费,积极开拓经费筹措渠道,建立严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并层层落实资金审批责任制度,确保高校财务状况良好运行,中长期内保持平衡发展。

(五)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避学校连带经济责任

校办企业是中国高校一大特点,高校办企业的目的是补充办学经费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目前国家对校办企业的所有税收优惠政策全部取消,校办企业与其他社会企业一样,完全进入了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机制,因此高校应对没有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予以注销,对有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应明晰产权关系,建立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学校以投资者的身份按其出资额享受权益并委派经营者,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权债务承担责任,则高校不再为企业承担连带经济责任。

四、小结

高校在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尤为重要,高校领导和财务管理者要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体系,以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霖平,王林芳.公立高校类企业治理结构与效率.高教探索.2005(1):32-33.

[2]杨周复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0-209.

[3]张松德.高校贷款风险与政府监控.事业财会.2004(3):43-46.

[4]徐光宇.高校筹资渠道分析.教育财会研究.2001(2):34-36.

[5]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56-64.

第5篇: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77-02

一、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均得到了快速增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比上一年增长10.3%,比2002年增长109%。在校生达到了133.8万人,与上年增长27.2%,这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增长的速度快,比2002年增长318.4%这个速度也快。另外还有独立学院,没有进入到独立学校设置数字,但也属于民办教育范畴的,利用新机制和普通高校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还有318所。这个数字比上年有所增加,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达到146.7万人,独立学院是本科层次。278所民办高校里,主体部分是专科层次。独立学院的在校生146.7万人,比上年增长36%,这个增长速度也很快。在校生数字已经超过280万。

2008年,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及《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的有关规定,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二次会议的专家评议,新设置了民办本科高校13所、筹建民办高等专科学校2所,民办高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一)民办高校存在着财务风险

这里的财务风险是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指民办高校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与资金使用不当而导致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与无法正常进行财务支付的可能性。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根据成因与影响结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资本结构当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使得学校偿债压力较大,而且可能还会资不抵债。另一类主要产生于民办高校投资、支出等财务管理活动的低效,支出不合理,创收能力差,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过程中的支付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民办高校也纷纷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开始运用贷款方式,筹集建设与办学资金。贷款的运用为高校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筹资渠道,缓解了高校资金不足的困难,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但是,贷款资金不同于自有资金,是需要按期还本付息的,这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财务压力,增加了其财务风险。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种贷款风险。目前中国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大多负债累累。有关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很多高校已经破产了。

曾经无限辉煌的南洋教育集团,一度被称为民办教育的“航空母舰”。其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在《教育炼狱十年》一书中写道:到2003年年底,南洋教育集团账面资产8亿多元,现金8 000多万元,评估价值13亿多元。然而,如此财力雄厚的民办教育集团却因财务管理不善而无法逃避财务风险,最终躲不过倒闭的命运。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中都潜藏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问题。由于中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或法规规定民办高校经费的具体使用和筹措问题,而是由民办高校独立解决,他们享有较大的自。因此,许多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很不规范,从开立账户、收费、使用到审计方面都存在大量的问题,乱收乱支、挪用、贪污等现象难以控制,从而为种种财务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成因

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有许多成因,主要有筹资方式组合不当、管理者投资创收力差、内控不严、监管不力等等。

1.筹资方式组合不当引致风险

中国民办高校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源单一。受赠的数量很少,而且多为建校时接受,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有限的单一的学费收入难以保证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一旦生源不足,那些依赖学费运转的民办高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匮乏的问题。

在民办高等教育以学养学的道路上,很多学校贪大求全,向银行大量举债,贷款多用于购置土地、教学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及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置办。贷款投资回收期长,很多资产利用率低,一旦生源不足,收入在扣除正常开支后将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学校资金流动性差,财务风险较大。

2.管理者缺乏投资与风险意识

中国民办高校办学长期以来都是靠学费支撑学校的,资金运作过程比较简单,直接将收得的学费收入用于学校各项支出。管理者缺乏利用资金投资创收的意识。加之产权关系模糊,投资者又不得分取投资利润,因而投资者也缺乏督促管理人员通过长短期资金市场投资、与营利单位联营等方式创利的动机,使得管理者投资意识更加淡薄,降低了闲置资金的利用率。

对于内部投资,管理人员往往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建设与设备仪器的购置,这些回收期较长的投入使大笔资金无法流动,即将在回收期内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投资风险增大。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滞后

在许多民办高校中存在内部管理松弛、经济监督不力、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和经济案件。如在招生、办学、就业过程中巧立名目乱收费、超标准收费、“打车收费”;用学费收入炒股,谋取个人私利;在物质设备采购、工程项目建设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私设小金库,隐瞒、截留、私分收入等。

很多民办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预算管理体制缺失或滞后,存在不编制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完整,不执行预算或预算执行不坚决,预算控制力度不够等现象。

三、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增强风险意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管理

增强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经常培训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要有真正缓解风险的各种措施,把财务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另一方面,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也要防止过于谨慎,以免由于过分规避风险而错失发展良机。

应对每个投资项目都进行可行性论证,综合判断各种因素的变化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了解项目的建设及使用情况,对每项投资蕴藏的财务风险及时评估与防范,尽可能使投资项目高效化。民办高校可以采取多层次办学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在进行合理成本计算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生师比率,降低基建、购物成本,精心运作,努力提高投资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强化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

强化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根据内部财务控制的要求,民办高校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学校的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等经济业务步骤分别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其次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院)长必须对学校财务工作承担法律责任。最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内控制度的评审。

预算控制是一个系统,由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和调整等构成。针对现状,民办高校预算控制的重点应该在预算建立的规范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上。建立明确的预算制度,各项收支均应进行严格预算且务必执行,必须按管理层次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加强筹资管理,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

高校财务部门应对筹资规模、筹资方式、资金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预测和分析来合理组织资金。在民办高校面临财务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对负债资金规模进行适当的压缩和调整,不能一味地追求快发展、大发展而忽略高校的健康成长。

中国民办高校应以收费为经费来源主渠道的同时,广开财路,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机制。民办高校是非营利组织,但并非非盈利组织。它可以通过一些经济单位资金运作方式来获取一定的收入。如,民办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的营销模式和方法,通过产业渠道获利。可以投资创办全资产业公司、企业、投资控股或参股的合资企业,从其盈利分配中取得收入;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承接一些横向课题,赚取课题收入。

(四)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最终体现为民办高校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关系以及资金流动性上。针对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可设立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予以评估,如下:

流动比率= ×100%

现金比率= ×100%

资产负债率= ×100%

产权比率= ×100%

其中,前四项指标是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反映高校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对比关系;后三项指标是支付能力指标,主要反映高校对于支出的承受能力。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增加切合实际的指标来衡量与评估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明,师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第1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徐续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 风险类型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教育经费筹措也向着多元化不断发展,从主要依赖政府经费拨款转变为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高校连续扩招,学校规模迅速增大,经费投入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学校的基础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压力很大。由此而引发的财务风险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合理组织资金与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而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资金在营运过程中,由于主观上对结果预测不足或因自身难以承受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损失,或由于在经济运行中客观上会突然出现的政策变动、政治形势波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由于各种人为、非人为因素而导致各高校无法偿还的贷款、不能支付的各种欠款、出现的资金损失等等风险。高校的财务风险是举债办学的必然产物。高校只要举债筹资,就会面临财务风险,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是不可能消失的。

二、高校财务风险类型

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资金使用风险等几类。

1.投资风险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允许学校将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向校办产业的其他单位投资,虽然,这样可以令学校的闲置资产得以保值增值,但假如高校不顾自身财力、物力,盲目对外投资,投资于无效益、重复的项目,造成学校资源的损失,这就是高校存在的投资风险。

2.筹资风险

近几年,不少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扩招后,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为了解决扩招后教学硬件设施资金的缺口问题,纷纷采取负债筹资的模式以寻求解决的方法。实践证明,高校通过负债筹资进行基本建设,在较短时间内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有部分高校对贷款没有一个总体的测算,规划,致使贷款用途不当,没有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这就是高校的筹资风险。

3.资金使用风险

资金使用风险也就是资金管理风险,而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就是指财务管理的约束力不够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三、高校财务风险成因

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高校财务缺乏系统的监控机制

高等教育出资人主要是国家,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造成了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高校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财务管理的功能。

2.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纵观各高校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没有达到《会计法》规定的内部控制的要求有关,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职责权限界定不清、不相容职务未能分离等方面。有的高校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单位经济活动及财务工作均处于监督不力的状态。

3.高校财务预算编、执弹性大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没有树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表现为: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预算支出没有科学的定额和标准。在资金使用上,有些业务主管领导缺乏全校一盘棋观念,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事务出发,不按部门预算使用经费,造成预算变更频繁,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高校缺失对“债务预算”的管理规定,使高校的举债问题难以处理。

4.高校财务缺乏风险意识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都在大规模地举债建设。很多建设项目由于缺乏科学论证,投资规模不受学校有效支付能力约束,致使贷款对学校形成的危机与风险日见凸显。由于部分高校对贷款认识不够,盲目贷款征地上项目,致使高校可持续发展存有隐患。

5.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高校科研课题名目繁多,经费的来源渠道广阔,横向科研收入大幅增加。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与规定,学校也为了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经费,淡化了科研经费的管理,致使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有的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科研经费转为私人财产,甚至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资金却不进入学校账面,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

四、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1.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是整个学校财务工作的核心,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的良好执行,必须在高校内部管理中普及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对校级领导的法制教育和财务制度教育。让学校领导认识到对国家财产的责任,认识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强制性的规定。让他们依法办学,依法理财。同时,要重新定义高校预算的概念及内涵,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完全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新的预算管理要求,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在编制预算时,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财力,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财政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首先要保证人员经费,在公用经费使用中要向教学和科研倾斜,压缩行政性开支。对于自筹基建项目要慎重,根据学校财力情况予以安排。尤其是重大项目的预算管理,要细化项目支出与预算,新建项目应优先考虑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后勤生活和学校运转的必要设施。另外,完善预算的调整制度,对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学校预算一经核定必须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趋公平、合理和透明。

2.加强办学经费筹措与管理,减小财务风险

切实加强办学经费筹措和管理工作,既是解决当前高校发展中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加强办学经费筹措,要与其他改革相配套,“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增收与节支并重,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改善收入结构,提高经费筹措能力,保证办学经费持续、稳定增长;节能降耗,厉行节约,挖掘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加强经费的管理,减小财务风险。

3.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为了防范风险,高校要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高等学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资金。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

4.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制度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最好办法是调动全体员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估制度,并奖勤罚懒。学校要对学院(系)及管理部门资金的使用进行效益考核。首先,对全校资金使用效益、预算与实际的差额及原因进行整理,作为对各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数值资料。其次,利用各学院(系)和部门对本部门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书面分析评价报告,以及利用有关部门的各种专业检查资料、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资料、各学院教学、实验课计划的完成情况、实验课的开设情况、新购设备仪器的利用情况、新购图书资料的读者阅览情况、各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等资料,结合资金的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浪费、挤占和挪用现象,要进行以效益最大化为标准的考核评价。

5.建立高等院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

利用信贷资金是要还本付息的,当支付的利息相对数较小时,可列入当年的经费支出中。但本金一次偿还时会造成高校财务支付困难,因此,建立高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补偿,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了弥补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也为了高校不至于因偿还贷款而发生财务风险,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

五、总结

现阶段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上多方面的财务风险,这对高校的发展和规模扩张均将带来负面影响。高校管理当局要认清高校存在的风险,并引起高度重视。在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如何规避财务风险,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小江.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8).

第7篇: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风险角度;内部控制;问题与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7日

一、民办高校的风险

风险无处不在,早在19世纪西方就提出风险的概念,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风险是经营活动的副产品。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面对风险的机会增多,人们也逐渐开始正视和重视风险,对待风险的看法也有质的不同。企业面对的主要风险分为两大类: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一)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等。

1、法律风险。民办高校作为特殊的企业类型,输出的产品是知识服务,同时需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量,那么投入资金的多少和怎么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2003年9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2016年又进行了修订,首先肯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指出国家对于民办教育这类公益性事业,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那么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不仅要符合一般企业的成立条件,同时针对教育的特殊性,还要更加严格地达到《民促法》的要求。如果因自身经营行为的不规范而导致了不利法律后果,民办高校可能因此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2、市场风险。由于民办高校兼具企业的性质,同样承受着来自市场的风险和同等规模竞争者的威胁。民办高校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维护和扩大学校的良好声誉则是站稳市场的基A。一方面民办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为了吸引生源,扩大招生规模,民办高校更要不遗余力地树立良好形象,维持学校的健康发展。一旦民办高校的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财务危机,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因此,面对整个市场,民办高校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二)内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操作风险、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1、操作风险。提起操作风险,说的最多的可能是操作技术不到位引起操作失误。如果是面对民办高校这样特殊的企业类型,操作风险往往指的是教职工雇佣、培训和解雇所涉及的风险。相较于公办院校,民办高校人员的流动性更大,如何保持教师队伍的合理化和层次性,是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对员工的资助培训少,又不能很好地组织团体活动,使得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影响工作效率。同时为了节省开支,民办高校在岗位设置时尽可能减少冗余人员,往往导致员工身兼多职,做不到相互独立、相互监督,可能会造成人员舞弊或者形成外部依赖,降低学校日常工作的效率。

2、财务风险。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学生学习及毕业就业的现状将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持续经营和发展。随着公办院校旗下独立院校的涌现以及国内外高校的强强联合,都使得民办院校的认可度普遍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招生,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同时,由于《民促法》的规定,民办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其相关的资产不可用于贷款担保,这又进一步限制了民办高校的筹资渠道,很可能导致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风险角度下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既面临来自市场的压力,同时又对内承担着较大的财务负担,作为异军突起的补充力量,民办高校不过拥有短短数十年的历史。建校时间段短、发展过快以及不稳的根基都是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尤其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严峻。

(一)外部风险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产权不明晰导致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民促法》对于民办高校产权的界定如下:“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资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同时,也规定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资产。由此看出,民办高校的财产并不归属于举办者或投资者,至今又对投资人的剩余财产的归属界定模糊,使得无法保障民办高校举办者或创办人享有合理合法的权益。相关法律制定的滞后性,影响了投资本身的升值空间,带动不了投资者对于学校的投资热情;也很可能使得投资者不能长远地看待民办学校的发展问题,强化了他们的短视行为和机会主义思想,片面地追求盈利或回报,忽视了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尤其是不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不合理,导致民办高校组织结构层次混乱,影响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

2、教学质量问题制约风险评估。科教兴国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教育产业的又一次繁荣。民办高校作为国家政策的受益者和参与者,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扩大规模,走向成熟化。

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评价民办高校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和规模,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的高低。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培养层次只限于专科培养,本科教育层面的培养很少涉及。此外,由于部分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既要抓应用型人才,又想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导致专业设置没有特色,雷同及冷门的专业过多,教学管理水平不高。这样不仅会削弱民办高校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会影响组织内部机构运行,监督部门形同虚设,董事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内部风险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民办高校的运行离不开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由于兼具企业的性质,民办高校对于各项经费收支控制严格,确保按照预算不打折扣地执行。但现实情况是,对于资金的运用和管理,民办高校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是预算活动。大多数民办高校往往只重视眼前财务状况,未将预算的目标和学校整体情况以及各系部的实际结合,也未考虑今后长期的发展,通常会造成预算不准确、不及时,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被打乱,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民办高校为了节省开支,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往往在岗位设置上忽视不相容职位分离的原则,出现不合理或不合法的兼岗现象。最常见的是,出纳可以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固定资产的采购和保管归属于同一部门。这样不合理的岗位设置极大滋生了舞弊现象的发生,导致民办高校内部运行效率低下,操作风险加大。

2、信息沟通不畅、监督职能弱化。目前,随着民办高校规模日益壮大,民办高校内部层级结构日趋复杂,大部分属于扁平型的组织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使得管理层次较少,且每个管理人员的控制幅度较宽。兼之民办高校公益与盈利的特殊两重性质,使得学校内部机构人员足够精简,导致传达信息和问题反馈的不及时,不能有效提高炔靠刂菩率,无法防范和控制内部控制风险。再者,民办高校内部各个部门自成体系,信息在部门间的传达不畅,信息不能共享,以至于整体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同时,部门内部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之间相对独立的办事模式,使得同一部门获取信息的效率也不一样,管理方法和管理结构的不透明不利于决策,事后考核制度的滞后和被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

三、加强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抵御外部风险,优化组织结构

1、明晰产权问题。健全民办高校的产权制度是解决产权明晰问题的核心。民办高校较之于公办高校,前者的法律风险高,很重要的原因是产权不明晰,创办者或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因此,民办高校财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必须明确,个人投资投入的财产应享有独立分配的权利,国家无偿划拨或间接投入的资产以及增值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两者之间进行合理划分,学生的学费以及其他团体的捐赠则通过拟定具体的规章制度,由民办高校整体承受所有权。合法化的结果强调了民办高校投资者的主体地位,也保护了教育创办者的权益,保证他们的投资热情,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培养办学特色,坚持质量为先。民办高校要走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办学之路,专业不在于热门,在于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符合当地经济和就业情况,提高民办高校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民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校企共建、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加强民办高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提高就业率和市场竞争力,降低市场风险。同时,民办高校要坚持质量为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职工的工资待遇与福利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二)防范内部风险,加强内部建设

1、控制财务风险。由于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民办高校自创立起财务风险一直居高不下。面对日益严峻的风险问题,正确的防范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把风险降低。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学校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以及财产状况,分析民办高校的财务控制薄弱点,系统地检查和监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及时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

同时,针对筹资渠道狭窄的问题,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开创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来降低财务风险。一方面鼓励学生勤工俭学,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完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分担资金筹措风向,共享办学优势。

2、合理设置岗位,完善考核制度。不相容岗位的设置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更是控制民办高校舞弊或经济犯罪的有效利器。民办高校应做到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比如资金授权和审批部门职务分离、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等,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真正加强财务管理,保证民办高校各项业务正常进行。

与此同时,针对民办高校流动性大、短视行为严重的现象,民办高校要正视问题,采取特定标准和科学方法,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青年教师的绩效,正确引导教职工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整顿校园内部存在的不良风气,推动民办高校又快又好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解慧珉,吴君民,卢艳.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8.9.

[2]朱浩,陈娟.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筹措的外部风险及其规避[J].现代教育管理,2011.8.

第8篇: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财务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财务风险日益凸显,对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本文研究了我国普通高校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法人的资格,享有民事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我国高校的管理逐渐走向国家进行宏观管理、学校享有一定自治权的新模式。这使得大学逐步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也使高等学校在办学资金的筹措、以及教育经费的使用等方面拥有了相当的自。正是这种自,使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由计划经济条件下无风险管理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风险管理。高校在其事业发展过程中因资金运动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我们称之为高校的财务风险。作为非营利的事业单位,高等学校所遇到的财务风险和企业不尽相同。在很长时间内,因为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隐蔽性,大家对其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而国家财政拨款却相对不足,高校在筹集资金及资金的运用等方面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风险不可避免。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表现

(一)预算管理风险

高校的财务预算是其财务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高校各项工作的展开,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随着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各项支出的多样化,当前的一些预算管理方法已不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预算编制缺乏量化的科学分析和论证,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计划性不强,缺乏中长期财务规划。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甚至不能正确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反映高校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影响了预算管理和调控作用的发挥。

2.预算执行不严格

在预算的实际执行中,存在预算约束力不强、无法落实等情况,预算编制和实际执行情况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另外,对预算的执行进展没有做到及时的追踪,缺少的分析和评价体系,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使预算丧失了其该有的约束力。

(二)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高校固定资产购置经费大都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预算外收入,使用上不核算成本,导致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只重视价值管理,忽视实物管理。即一味追求固定资产的购建规模,却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利用,以及对资产使用效益和效率的考核。同时管理上也缺乏全局意识,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统一协调,购置的设备很难做到资源共享,甚至存在相互攀比的情况,仪器设备求大求新,竞相购买,往往购入后使用效率不高,许多设备的重复购置,资源浪费现象突出。

(三)财务状况失衡风险

财务状况的失衡是指高校经费出现收不抵支,从而造成其财务状况出现了失衡的情况。企业如果出现财务状况失衡,是一种亏损,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可能会导致破产。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办学经费中,只有银行贷款是需要偿还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破产的问题,但可能会造成流动资金不足,无法进行必要的日常开支等一系列的支付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资金均来自于国家的拨款,学校提前做出预算安排,并根据预算来进行支出,一般不会出现财务状况的不平衡。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享有法人的资格,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在财务管理和资金筹集、经费使用等方面,拥有了相当的自。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没有想方设法“增收节支”,加强管理,而是随意超预算增加支出,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旦有限的收入资源耗尽,容易出现财务收支不平衡问题。

(四)负债风险

负债风险是高校当前财务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高等院校在其资金运转过程中的筹资环节,存在着不能筹集到资金,以及无法按期偿还债务的可能性。1999年,国家做出了振兴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学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学生的需求。而国家财力有限,并没有根据高校的扩招规模,相应增加财政拨款。缺乏的资金,不能完全由学生的学费补偿,而银行贷款门槛低,手续相对简单,于是各高校开始利用银行贷款来填补教学经费的缺口,贷款的规模越来越大。高等学校的贷款越多,需要支付的本金和利息就越多,而高校的资金来源有限,支付利息和到期的本金,必须要压缩日常的教学,科研、后勤等正常的运行费用,缩减教职工的收入和待遇,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质量,影响学校的稳定。并且,如果一旦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势必会造成以后的再贷款困难,降低高校的筹资能力,甚至会资不抵债,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负债风险。过度的贷款给高校带来的风险已经显现出来,必须特别重视高等学校的可能发生的债务风险,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对外投资风险

我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允许高等学校向校办产业、以及其它单位进行投资,以便使学校的闲置资金有一定的增值。同时,投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本文中高校的对外投资,主要指对校办产业的投资。校办产业构成了高等学校的对外投资的一大部分,它曾和教学、科研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兴办校办产业不是世界通行的做法,国外大学的中心任务是教育和研究,而不是兴办企业。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校办产业本身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第二是高校连带责任风险。校企一般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没有办法自己承担法律责任,其财务风险事实上由各大学来负担。学校作为主要的投资者,一旦企业破产,投资无法收回,甚至还要承担其负债的连带责任,从而形成了高校的投资风险。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校办企业给为高校筹集了一定的教育资金,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是,由于存在校企产权不明确等问题,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无法和社会上的其他企业来竞争。因此,虽然创立的校企很多,但实际上效益好的不多,亏损倒闭的不少,造成很多投资无法回收,给高等学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并且因为承担校企的连带责任,学校甚至涉入了司法纠纷。

二、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国家财政投入不足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截至2014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468.1万人,研究生179.4万。学校原有的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师资人才引进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背后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我国公办高校设置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其是国家投资、非赢利的组织,但国家并没有按照相应的扩招比例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财政性教育资金占GDP比重多年来一直在2~3%左右徘徊,2012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达到了4%,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偏低。并且,从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来看,多数都用于义务教育,用于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仅占到17.43%,高校教育经费实际增加的数额并不多。为了解决高校急需资金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各个高等学校相继走上了银行借贷以筹集资金的道路,贷款数额大增,带来了很大的债务压力,财务风险突现。

(二)管理者对风险认识不足

从1999年开始,国家允许高校进行大规模的扩招,但同时,国家对于公办高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理念,没有相应地进行有效规划,导致部分高校在走扩张之路时,由于自身资金能力不足,在没有对其贷款项目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充分的评估与规划的情况下,盲目贷款,导致负债总额太大,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随着高校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而国家财政拨款却相对不足,自筹资金的压力日益加大。高校在筹集资金及资金的运用等方面也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高等学校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许多管理行为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但高校的管理者并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正确测算高校所能承担的资金压力,国家也没有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引导,导致高校盲目脱离实际发展,资金运行入不敷出,最终导致了财务风险。

(三)高校资金来源有限

随着高校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学所需教育经费不断增长。而政府用于教育的经费有限,确定了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其他适当渠道筹措经费的政策。我国公办高校收入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科研经费收入、事业(学费)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校办产业收入、校友和社会捐赠收入等。其中,国家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所占比重最大,其他收入的占比一般情况下非常小。国家财政拨款增加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学生的学费标准提到一定程度后,不可能再提高,事业收入在一定范围内增幅有限。与此同时,贫困学生如果相应的助学措施没有完善,也会影响高校事业收入的完成。其他收入中,科研收入必须专款专用,是指定用途的。而校办产业收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一小部分高校,大多数高校的校办产业效益都不是很好,对高校收入的贡献也比较小。而校友和社会捐赠收入,在我国是比较少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其高校的赞助和捐赠收入,能占到其总收入的5%以上,但是,我国则要低得多,一些部属院校稍微高一些,也只有2%左右。所以,大部分高校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对国家教育性财政拨款的依赖性很强,自筹经费能力很差,仅仅依靠政府拨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经费紧张的问题。

(四)财务管理不善,“节流”控制不足

随着高校面临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变化,原有的高校会计制度的弊端逐渐地显现出来。在2013年12月颁布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提出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工程纳入学校大账反映等,这无疑对改善高校的财务管理,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各地高校仍然没有全部变更原有的制度,而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逐步实行。另外,由于管理理念的滞后,部分高校对财务支出的控制不好,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1.缺乏规范有效的支出制度的约束《预算法》的很多制度、规定都是原则上的,具体的实践操作性并不好。其中一些规定已经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资金审批制度约束性不强,许多学校的内部控制系统薄弱,未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经济责任制的认识淡薄,把关不严、浪费严重。

2.预算严肃性差,随意超预算支出现象严重日常性支出过多、过乱,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其最大的效力,支出结构性不平衡。另外,高等学校的行政机构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行政机构庞大,人员众多,这些都加重了财务的支出负担。如果财务管理不力,各项支出控制不好,资金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就算资金来源再多也会造成资金匮乏的情况。如何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重点项目经费,最大限度的挖掘资金潜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五)校办产业管理滞后

校办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学校作为出资人,拥有校办产业的产权。学校既是委托人,又是人(国家资产),同时还要派出并非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作为委托人,造成实际上所有者缺位。长期以来,校办企业成了学校的附属物,造成了严重的事企不分,企业没有真正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没有经营自,经营积极性很差,企业的发展受到压制。许多高校对校办产业疏于监督管理,相当数量的校办企业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健全,审计监督不严格的现象。多数校办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不足,经营者的收入基本上是执行高校的薪金制度,个人收入与他们承担的责任不相符,平均主义现象突出,经营者没有积极性。大多数校办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佳,破产倒闭的不在少数。高校的投资无法收回,甚至还要承担连带的债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的情况很多,也很复杂,必须树立风险意识,了解和掌握高校财务风险表现,全面、系统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危机处置能力,防范财务风险,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申宇锋 王平 于瑛 李慧 单位:长治医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管鹏.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1,(33)

[2]马千.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1

[3]邓先骐.浅议高校贷款筹资的风险与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刘天佐.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3-66

[5]何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11,(2)

[6]陈伟晓,邓彦,李华军.我国高校财务治理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5,(3)

第9篇: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的办学行为已同经济行为融为一体,市场意识深深地渗透到办学思想之中,高校办学经费也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发展到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广开财源,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对于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弊端。①预算期间较短。高校预算一般按年度编制,力求维持年度收支平衡,基本上不考虑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使得不少高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仅停留在战略层面上,无法在学校的财务管理及预算规划上得到核算与监督。②预算不全面。虽然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大收大支”的财务综合预算,但这种预算也仅立足于学校的财务部门,没有涵盖全部资金收支,无法体现学校整体财务状况,影响学校对资金的综合利用。③预算缺乏约束力。一方面,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完善,有待进行充分的论证加以修订,无法调整和优化收支结构,使预算执行的可行性降低;另一方面预算监督不力,预算执行缺乏相应的考核与奖惩措施,使得预算执行流于形式。

2.高校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由于高校的大规模合并,扩展以及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各高校为了拓展办学空间,纷纷贷款搞建设,但很多高校缺乏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没有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现实情况中很多高校都没有对贷款风险给以足够的重视和评估。由于贷款规模过大,学校每年仅偿付利息就需要很大开支,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加上贷款结构过渡集中,在还贷高峰到来时,学校还处于建设工程收尾阶段,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3.内部控制不完善。①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够全面。部分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弱化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或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结算中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各项收支账款有较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严格地执行,而对各项往来款项的审批手续不健全,控制也不严格。②内部控制约束的对象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③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有些高校既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行同摆设。

二、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财务预、决算工作,强调财务计划和控制能力。随着高校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学校必须从整体出发,按照多元化筹资、一元化管理的原则,实行综合财务计划管理。综合财务计划反映了高校全部资金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并将综合了的高校整体财力进行总体平衡,从而保证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合理制定的综合财务计划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克服投资上的短期行为,是节约支出和减少损失浪费的前提,反映了高校经费管理、调控的能力。只有加强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才能克服目前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不足。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高校综合财务计划是切实可行的,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重新衡量、评价、判定各类费用支出因素的必要性和适度规模。其目的就是要杜绝不公平的预算分配,消除不合理,强化预算约束,使预算更具科学化。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为了形成规范、科学、有效的校内经济秩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约束制度。一方面要以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学校管理发生无效率和不法行为。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要明确各部门及上岗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要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另一方面要考虑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的成本,制定出最佳内部控制措施以配合财务计划、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费用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各项资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3.强化风险管理。①对于一个高校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险损失随时都可能发生,如果财务管理者没有树立充分的风险意识,那就意味着困难和危机即将来临。财务人员只有建立充分的风险意识,才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或限制在最小范围内,甚至将风险消除。②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就是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便于风险信息传递的一种风险预防系统,它可以使风险信息源、风险信息传输系统和风险管理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高校要想有较强的“免疫力”,应设置和启动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的预防。首先,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状态。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密切注意与财务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目标因素、制度因素等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分析中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其次,建立一个便于风险信息情报传递的风险信息系统。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绿色通道”,可以使财务人员能够从各个渠道及时、准确获得风险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迅速地传递给其他信息使用者,从而很大程度地保证风险信息传递的真实、准确、快捷和高效。再次,要对风险有超前决策,尽可能使风险消除在潜伏期。财务管理者应对发生风险损失前显示出的征兆充分给于重视,及时采取措施,矫正和扭转这种风险现象,做到防微杜渐。

三、结束语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理财的核心作用和龙头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财务管理是高校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办学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决策谋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进行全面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高校资金运动的所有方面,因而也称其是一种管理资金的艺术和科学,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