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企业的公益活动精选(九篇)

企业的公益活动

第1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公益活动 消费者 购买意愿 公益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市场,相同的产品、不同的服务与定位导致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企业占领市场增添了很大的的难度,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切实研究企业公益活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应用公益营销加强企业产品的定位,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对企业及其市场进行关注,以合理专业的机理为企业市场占有率创造一个逐渐成熟的发展模型,从而从多个维度出发提炼出企业公益活动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各个因素,引导企业树立科学的态度,从企业自身因素、社会因素、企业产品因素等讨论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必须加强企业公益营销的宣传力度,指导消费者建立周全踊跃的公益事业立场,增进企业在公益范畴里与消费者搭建起相同的桥梁,从而增加企业可信度、企业产品宣传力度与营销方式的有效性,实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一、公益营销简介

公益营销,作为企业所采取的一种新型营销方法,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还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相对来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缺乏一系列明确的规划。它要求立足于企业实际需要,树立全面积极的社会公益事业、企业营销目标双效益目标,将两者融为一体,在宣传社会公益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切实促进企业实施公益营销达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消费的目的。

(一)主要特点。公益营销,作为企业所采用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具有实效性和公益性的基本特点,常常是从全局性出发加强企业产品的宣传,主要是在不断优化原有营销模式的基本上加入了公益因素,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目的,以营销手段为基础,促进企业通过公益活动获得社会美誉的同时取得市场信任,从而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环境机制,切实实现稳定和激励企业积极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公益营销具有长期性特点,一般比普通营销方式花费更长的时间,取得比普通营销方式更好的品牌效用,将其与原有的营销体系充分结合,就可以拓宽企业“旁路”营销渠道,全方位巩固社会关系体系,促使企业经营高度不断提升,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二)市场定位。公益营销,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公关活动”有很大的差别,企业公益活动是长期性的项目活动,在解决企业某个问题时具有更大的关注度与美誉度,属于长期战略,与年度营销目标紧紧绑定在一起,相当于辅助营销体系,在促进企业实现营销目标的同时获得美誉,坚持以社会责任为立足点,重视企业“营销的公益化”,充实考虑到企业的计谋性效益、阶段性效益,从而从常务营销事情动身,建立明确的公益化定位,通过相应的社会救助、纯公益资助等项目,充分体现了公益营销的非赢利性特点。

二、企业公益活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

研究企业公益活动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必须先要研究企业公益活动对消费者消费意愿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以企业公益活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因素入手,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引起的消费者购买欲望。

(一)企业公益活动水平。研究企业公益活动对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影响,必须研究企业公益活动能力,以企业感知的公益重要性水平为基础,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环境,通过良好的交流环境不断提升企业公益活动能力,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兴趣和参与,引导消费者在加强对社会公益事业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公益活动加强企业的社会规范,确定消费者实现对企业产品质量监督的社会责任履行,进而建立全面的企业产品评估机制,充分反映公益活动重要性水平因素,促进企业公益活动发挥积极向上作用,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加强消费者对企业信息的了解,有更大的兴趣去全面的了解企业信息。则得出结论,企业公益活动水平越高,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了解越多,对企业信息了解的水平越高,企业公益活动就会变得更有价值,就激发了消费者进行购买或消费的欲望。引起消费者加强自身动机,积极参与到企业公益活动事项相关的活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增强了消费者参与购买的动机。因此,企业公益活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引导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企业市场规模与企业产品定位方向。企业市场规模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竞争力,而产品定位方向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任务和整个盈利机制。事实证明,企业市场规模越大,市场占有率相对来说更容易扩大,企业更有机会参与到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来,也越可能采取措施促使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目标。一方面,消费者极其关注与自身生活和利益相关的事物,一旦他们在企业市场中发现了自身感兴趣的东西,企业市场规模越大,影响力越大,相对来说,消费者了解越多,采用公益活动实现产品营销就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不断循环扩大企业市场规模,则促使企业在捐赠活动对消费者感知和购买欲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消费者更有动机积极了解企业信息,不断享受或参与到企业营销活动中,从而扩大企业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企业产品定位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企业立足于实际选择合适的公益事项,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产物或企业服务的消费有直接影响,也直接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通过宣传效应引起企业产品的群众受益性,在这种营销模式中,企业产品定位和服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也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三)公众参与程度与企业产品目标。消费者购买意愿还依赖于其他公众参与的程度与企业产品目标,当企业与公益活动目标达到了一致水平,就可以加强企业产品营销与消费者购买动力的感知匹配。一方面,企业在捐助与企业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公益事业中,会大大增加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总体信任感,减少公众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怀疑,促使公益活动与企业目标不断协调,从而充分发挥企业公益营销的综合作用,促使企业品牌与公益活动达到最大水平的匹配程度,帮助企业树立正面的形象,切实促进企业公益营销活动成功的同时,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公益活动加强了企业产品品牌的向更大市场的扩伸,引导产品与企业竞争市场不断匹配,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关注度与评价水平,从而充分放大公益营销的效应,促使企业公益活动引起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购买动机。

三、结论

综上所述,从企业公益活动水平、企业市场规模与定位方向、公众参与程度与企业产品目标三个主要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公益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产品营销模式,有利于扩大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引导企业完善组织机构与服务机制,力争最大程度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购买意愿。因此,企业公益活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踊跃的正向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红.企业公益营销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购买意向的影响研

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1

[2]郝静;任薇.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场现

代化,2009(09)

第2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那么,如何抓住公益营销的关键点,从而既不当“有名的烈士”,也不做“无名的英雄”?

1.正确理解公益营销。英特尔全球副总裁简睿杰认为:“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与促销活动一般都会给社会带来利益。企业将自己一部分利益回馈社会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不仅满足了社会公益活动中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企业又将良好的企业道德、伦理思想与观念带给社会,提高了社会道德水准” 。企业既不能“为了公益而公益”,也不能“为了商业而公益”,公益和商业必须是互相呼应并互相支持的。公益行动既是表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也是赢得政府认同、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而出色的商业化运作则使得公益赞助变成一种社会受益、企业有利的双赢行为,并使企业有动力有能力不断进行循环投入。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情操。受此思维影响,有的企业家在进行公益赞助时,纯粹只考虑到尽一份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没有想到如何让公益赞助变成一种双赢的结果。而有的企业家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一切只向钱看,一切均以商业利益来权衡,最后把一场公益活动,变成一项闹剧。实际上,公益营销必须进入一个完整的链条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即,通过公益活动,企业为公众创造利益,从而使公众对企业更加认可;而公众对企业的认可,使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机会,从而企业获得成长;而企业在获得成长的同时,有更多的精力与财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确定符合企业品牌战略的公益主题,并与企业实力及资料相匹配。品牌传播的“项链理论”告诉我们:所有传播推广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去运作。品牌核心理念及战略一经确定,便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传播,所有的传播动作,包括公益活动,都以此为主线,保证企业主题的统一性及连续性。在世界500强中,“营销学宝洁,公益学安利” 已成为了共识。在“有健康才有将来”的理念下,安利自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是全民健康和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安利在公益方面主要选择三个主题:“倡导健康”、“关爱儿童”和“致力环保”。如“倡导健康”有“纽崔莱健康跑”活动;“关爱儿童”有 “安利名校支教”活动;“致力环保”有 “哪里有安利哪里就有绿色”的“种植安利林”活动以及赞助南北极科考和清扫珠峰的“登峰造极促环保”活动。

3.要能顺大势,把握时机:当社会出现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时,政府、媒体、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是最高,如果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主动行动,必然引来更多公众关注与媒体报道,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512大地震中,王老吉果断捐赠一个亿,赢得国人感动,满堂喝彩,纷纷抢购,以示支持;而万科却因王石不合时宜的言论陷入“捐赠门”漩涡,之后虽有1亿元的援建,但公众仍不买账,称“无论你抓过了多少山头,你也爬不过汶川的坟头”;而一向注重公益投入的一些跨国企业,也因行动迟缓备受诟病, “跨国铁公鸡排名”广为流传,以至于商务部不得不出面以正视听。益佰制药在2008年开展的“让圣火永不熄灭----我们的奥运全民健康大行动”的活动,以调研“奥运究竟为中国留下什么”为主题,请最美火炬手金晶做形象代言人,在全国十大城市展开,上百万人参与,并最终“奥运财富报告”,多家中央机构支持,数位国家领导人签名或致辞,地方政府领导参加,声势浩大,成绩裴然。

4.确定有良好声誉的NGO组织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赞助什么项目,赞助多少,何时赞助,与哪个公益组织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必须考虑充分,把握得当。一个得力的NGO组织,其良好的声誉及出色的效率将让你事半功倍,既让公益落到了实处,也让企业赢得了形象。

5.急政府之所急,赢得政府的赞许。可口可乐在中国赞助了规模最大的公益活动——希望工程,1993年至今已在中国捐建了52所希望小学、100多个希望书库,使6万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而摩托罗拉也为此持续投入了十多年,先是建立摩托罗拉希望小学,然后让更多的员工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进来,继而推动教师培训。

6. 贵在坚持。公益营销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做一两次“好事”。公益营销并不是一个个单纯的公益活动的叠加,而是通过一个个公益活动的持续,产生1+1>2的效果。在摩托罗拉,企业公益都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具体的战略规划,对于项目的选择有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在中国,教育和环保项目是摩托罗拉投入的重点。在前期选择公益项目时,摩托罗拉首先要考虑这一项目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 做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是宝洁公司对社会的承诺。1952年,宝洁建立了“宝洁基金”。今天,宝洁公司和宝洁基金会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捐款都超过了5千万美元,不断向有需要的人向有需要的地方伸出援助之手。依靠着这种积极、主动、持续的公益赞助,宝洁在全世界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美誉度与强大的影响力。扬子江药业作为一个以“护佑众生,求索进取”为使命的大型医药集团,将拥军这一公益活动作为企业公益的核心,将企业的使命和人民军队护佑人民良好结合起来,是社会责任感与企业发展的高度融合的最佳公益战略。而2007年8月1日,在建军八十年之际,扬子江药业开展了“英雄母亲检阅英雄儿女”的活动,三军仪仗队以最高规格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母亲,得到了媒体、公众、政府、军队等各界的密切关注,将扬子江药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推到了高潮。

第3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企业公益、公益投资、企业社会责任

在市场活动高度发达、信息快速传播、消费日趋理性的经济环境中,政府、合作伙伴、消费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同时,作为社会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企业本能的愿意主动承担起部分社会责任,改善公共环境(社会、人文、自然等)。在内外因素的驱动下,众多的社会群体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而公益活动作为社会大众所熟知的方式和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逐渐活跃并呈现出多彩的类型和特点。

2008年是中国企业公益活动分外活跃的一年。2008年1月1日,企业所得税法施行,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纳税扣除额度由原来的3%提高到12%,新措施的出台鼓励企业和社会更多地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另外,在这一年里,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年中5·12大地震、还有8月份举世瞩目的奥运会都作为诱发性事件,引发着社会各界以及诸多企业高层和企业社会责任(CSR)部门负责人对公益的思考和行动。

面对突发性、特殊性重大事件和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各式各类的社会问题,外资企业一直希望通过赞助公益事业,在国民的心目中树立起“认真、积极、负责”的“企业公民”形象,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本土的大小企业们一方面也有着同样的公益诉求,另一方面在责任感和企业家公益人格实现方面有着进一步的渴望。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对待公益活动方面虽然有着不同的视角和作为,但是仔细观察之下,又显现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共性。

第一,主题逐渐聚焦。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企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逐渐增多,做好事、做公益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纵观可以进行公益投入的领域,可谓方方面面: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环保、救灾、扶贫、创业、就业、培训等等。而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殊贡献和必要性,教育能促进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强大,环保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体育则能增强全民的体魄……但是,从资源利用最大效能的角度来讲,企业的公益投入要有所选择,并不是见好事就做、是公益就做。正如安利公司全球总裁德·狄维士说:“其实,可选择的公益项目非常多,但要确定哪些事业可以通过你实现一些变化。”

美国企业调查组织“交流会议”对463家美国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调查的企业会选择与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相契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调研支持,但是企业公益投入讲究主题性和规划性的特点近几年来越来越凸显。企业对公益主题的关注度大大提升。不同的公益组织有着不同的公益目标,也决定着它在不同领域内的资源和影响力。企业开始注重评估公益主题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目标之间的匹配度,而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向社会捐赠了多少数量级的资金或者资产。企业的关注重心已经从最初的公益投入多少钱向怎么进行公益投入以产生最大的影响力和效能转变。例如中国移动在2006年启动的“中国移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首先它是响应政府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选择了教育领域;其次该项目还充分发挥了中国移动自身的技术优势,从信息化的发展、应用和体验三个层面使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全方位地感受到农村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项目选择上,各大企业也各有主题,例如可口可乐、奥迪、佳能等选择了体育,丰田致力于环保,安利注重儿童和教育,而联想等将教育、就业作为首选。

在如何选择公益投入的主题方面,企业既会综合考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对公司业务发展有推动的领域,也会对准备进行公益投入的公益组织进行综合的选择,考虑该公益组织在所选公益领域的影响力、公信力以及实施的方式和受众的范围。

第二,持久性和体系化特点。过去不少企业的公益活动随机性特点比较明显,认为偶尔进行一两次公益就够了,公益投入与公司的长远目标脱节,缺乏制度化的公益活动规划。随着近几年企业对公益活动效果的认识,伴随着公益活动主题化特点的还有其持久性而且体系化的特点。

在这一点上,外资企业有着很好的实践经验。以可口可乐为例,它在体育领域的公益投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教育领域其公益投入的持久性和体系化开始展现。在推动体育运动方面,可口可乐可谓全球的典范,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支持奥运会,70多年来也一直支持世界杯,同时广泛赞助了40多项娱乐活动。在国内它支持了04年举行的奥运火炬接力以及08年奥运会的推广宣传活动等等。在教育公益投入方面,从1993年开始,可口可乐加入了赞助“希望工程”的行列,而且十几年坚持不断。迄今为止,已捐建了五十多所希望小学,一百多个多个希望书库;与希望小学配套的是,可口可乐还捐助成立了两个江西可口可乐希望之星高中班,并捐赠800万元支持家庭贫困的第一代农村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深入人心。

与外企持久性公益投入形成对比的是国内一些企业的无序摸索。据相关报道,某国企在04年到06年期间共投入数亿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缺乏差异性与可持续性,并没有起应有的效果,反而招人诟病:在《财富》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中,位列倒数第二。由于中国的公益土壤尚待培育,国内本土企业的公益活动正在摸索中逐渐积累经验、不断成长。

第三,公益投入的形式多元化发展,公益参与性特点凸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一提到公益或者慈善捐助,想到的立马是要捐钱捐物。当然,这种固化的条件反射与长期以来我国NGO组织的运作形态单一有很大关系。其实,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很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源,资金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时候并不是最有效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NGO组织理念的开阔和形式的创新发展,社会、企业、个人逐步发现,不仅仅是资金、实物,其实时间、经验、专业技术都可以作为公益活动的捐赠资源。尤其对于资金实力不那么雄厚的中小型企业来讲,时间的付出、专业技能的付出要比单纯的资金付出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需要社会各界专业技能的支持,同时,企业家、员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奉献个人专长和技能对个人的正面激励效应也逐步受到参与者的认可。

08年,企业公益投入形式多元的特点在面临不同事件的时候显现的异常明显。5·12大地震可谓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企业公益资金、物资投入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则汇集了太多参与性的公益投入。奥运会让“志愿者”的概念和形象深入人心。志愿者在公益活动的投入中既是一种时间的投入,也是专业技能的合理定位和应用。企业在面对不同的公益活动时,也会综合考虑什么类型的公益投入所带来的变化、产生的效用更大一些,从而决定投入的类型,例如08年沃尔玛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向社区及各种慈善公益项目捐赠近3000万人民币,与此同时,它的员工也积极参与各项社区公益活动,累计投入1.4万多工时。

同时,我国NGO的创新发展也为企业的参与性公益投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据笔者了解,旨在帮助青年创业的NGO——YBC在成立的短短5年时间里,就汇集了近2000名企业家志愿者。另外一个公益创投基金——NPP也在成立的3年时间里招募了大量的具有战略规划、财务管理、法律知识等各方面专业技能的专业志愿者。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既是企业公益投入多元化发展特点的体现,也是企业参与性公益投入的表现。

第四,公益投入结构有所调整,不再是单纯的、一次性慈善投入。随着投资概念的外延,社会各界逐渐发现,投资不仅仅适用于商业,同样适用于公益事业,可以为公益事业建立起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只是衡量企业公益投资的标准由投资回报率转变为公益社会效应的最大化。企业在注重投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始觉醒。NPP和YBC两种不同类型NGO的快速发展再次证明了这一点。NPP公益创投的概念让企业家们眼前一亮:原来公益也可以这么做。包括李连杰的壹基金所采取的都是相似的运作模式。YBC所提出的公益资金循环使用的特点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公益资金的青睐。

第4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 商业广告 公益化倾向 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商业广告中的公益化倾向的表现形式

企业在商业公告中的公益化倾向现象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配合商品进行营销。企业在商业广告中具有公益化倾向的广告表现为企业形象公益广告和配合产品销售的企业公益营销。

根据企业公益广告的内容,现阶段企业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可分成四种类型:

1.民族情感型

这一类型的企业公益广告表现为企业将自己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

蒙牛“中国牛奶爱心行动”。

蒙牛乳业集团投资1亿元人民币,联合中国奶业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国家学生饮用奶办公室、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共同发起了“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为全国500所小学免费送奶大型公益行动,让这些小学的每一位学生在今后一年中每天都能喝到一包免费的蒙牛牛奶。

2007年。这项被称为“健康希望工程”的大型公益活动全面升级。6月6目,蒙牛与中国奶业协会、国家学生奶办、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人民日报、CCTV、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NBA关怀行动、联想、微软、新浪、华润万家、家乐福等14家机构联手发起大型公益行动――“中国牛奶爱心行动”,倡议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条件,参与到牛奶强健国民身体素质的行动中来。

2.社会责任型。

这一类型的广告多呈现为与营销相结合的公益营销。社会责任型的企业公益广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积少成多,人人有责。往往使消费者一起加入到公益事业中去,积少成多,也给消费者以参与公益事业的成就感。

农夫山泉公司自2001年开始“一分钱”行动,是典型的社会责任型的公益广告。2001年,农夫山泉公司和北京奥申委联合推出第一个“一分钱”行动:“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2002年“一分钱”阳光工程,支持中国贫困地区学校基础体育建设。2006年第四届:“一分钱”――饮水恩源,帮助水源地的贫困孩子。“一瓶水,一分钱,每买一瓶农夫山泉就有一分钱用于帮助水源地的贫困孩子”。农夫山泉将筹集500万元,感恩水源地人民为保护水源做出的贡献。收集瓶标上的“饮水思源”感恩贴,就有机会参加农夫山泉水源地感恩之旅。感受水源地(千岛湖、万绿湖、丹江口和长白山)人民的生活,并将“饮水思源助学基金”捐助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们。

3.社会规范重塑型

呼唤社会公德。要求道德的重塑成为一些企业在公益广告中的主题。企业在广告活动中结合企业本身特点对敬老爱幼、文明礼貌、诚信守法、重视环保等社会道德进行宣传,这也能给企业也带来很好的社会形象。

宜家家居“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2009年3月28日晚熄灯一小时。成千上万的人们将在晚上8.30-9.30(当地时间)熄灯一小时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参加其中,展示了公众对达成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支持。

宜家在瑞典、英国、挪威、澳大利亚、中国等数个国家都将积极参与“地球一小时”的活动。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借助宜家商场的平台和众多的宜家俱乐部会员,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了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

4.面对突发危机时积极应对的企业公益广告

一个企业在面临突发时间时表珊出来的行为是评价这个企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由于社会转型、自然灾害、疾病等突发状况的产生,社会上往往需要更多的援助和关爱,企业适时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的形象在这种特殊时期通过公益活动更能彰显其社会形象,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非典”时期香雪制药――“祝福广东平安”“感谢白衣天使”

在“非典”期间诸多制药企业涨价的情况下,香雪在广告中宣布:决不涨价,并且是“全国统一零售价”。香雪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做广告,而是主动地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以表现企业的公益心,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比如“送药上北京”、“义捐千万助百万京城学子抗非典”等活动,香雪向北京捐赠了价值一千万的药品。隆重的捐赠仪式从广州发车开始到接受捐赠的仪式,整个过程吸引了几十家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获得了诸多的免费宣传。此外还有推出“感谢白衣天使”公益广告,印刷非典防治宣传册等一系列的活动,都为香雪带来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二、商业广告中的公益化倾向深层原因分析

企业参与公益活动,使人们改变了对企业的看法,责任意识和企业公民的意识得到人们的重视。深究下来,企业责任是企业公益活动最核心最深层的原因。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曾有一段论述:“我相信一个好企业与一个伟大的企业是有区别的,一个好的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品和服务,还会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在西方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批判的基础上,随经济全球化而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它强调企业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已经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实践作为一种共识,工商界亦早已明确地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了公益营销战略考虑之中。

在企业的现实意义上,近年来企业公益广告和借助公益的营销策略层出不穷,对企业而言原因在于企业需要一个正面高大的企业形象来支撑整个企业,另一方面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需要寻找新的卖点来促进销售。我国市场经济进入一个营销制胜的时代,各种营销手段、模式层出不穷。一个企业能“做大”靠的是销售,一个企业能“做强”,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品牌,而品牌形象的树立需要企业花大力气亲近消费者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获取人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在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1.企业在宣传过程中的传播手段的思考:企业产品推广过程中如何形成新的卖点

企业公益广告和公益营销不是简单地表现一个企业的善心,而要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企业在选择公益项目时,要在企业文化与公众观念上寻求一种价值的共鸣,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企业的公益营销伴随着自己产品的特性结合公益活动进行营销。

例如,日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成熟,制约了信任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支付宝针对这一状况推出公益营销策略,借力营造网络诚信体系。支付宝公司启动“支付宝互联网信任计划”,该计划是旨在改善互联网信任环境的大型公益活

动。继推出“互联网信任计划”后,支付宝公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因为信任,所以简单”的公益广告。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一向谨慎低调的支付宝此次大张旗鼓地在央视推出“信任”广告,意在谋求行业权威话语者的身份。

支付宝的“因为信任,所以简单”的公益广告正是配合支付宝业务的扩张而进行的一次公益营销,一方面是在做树立诚信意识的公益活动,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卖点,配合销售进行的一次营销策略。

企业公益营销在与市场同类产品竞争中显得别出心裁。在先期产品进入市场就伴随公益营销,给产品直接树立亲善的形象,为以后的销售做好准备,为产品的成长制定了大的方向。产品的公益营销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通常通过社会热点的转变适时调整方式方法。以连贯性的整体形象贯穿始终,用多样化的手段保持整个公益营销的活跃度和新鲜感,给产品销售带来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2.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契合形成良好效益的自觉行为: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武器。企业公益广告与公益营销以高曝光、低成本的优势使品牌在特定目标群体中获得知名度和美誉度。据调查,86%的消费者认为具有公益行为的公司具有更为积极的形象,90%的员工坦诚为本公司的公益行为感到骄傲。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能外显企业的价值取向,也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将企业追求良好人文环境的价值取向传播给社会大众。对于内部员工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员工对企业形象的认知从公益活动中得到提升,产生对企业的信任感,形成主人翁意识。这种顺应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取向不但能增加企业社会形象的美誉度,同时可以对内提高凝聚力,激励员工的士气,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形象都是很好的促进。

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如果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市场竞争中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会得到国家各级部门的支持,使企业在公众中获得高信任度和知名度,这对企业的品牌来讲是一笔无形的资产,会让品牌产生更大的魅力。公益营销中的公益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慈善事业、捐助事业,公益活动必须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品牌的存在,触摸到产品的品质,让消费者在意识中把品牌与公益行为牢牢的联系在一起。

三、商业广告中的公益化倾向的价值体现

企业投身公益事业,公益组织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体得到了帮助,企业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一)对企业而言,一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促进产品的销售得到了商业上的利益。虽然,公益行为可能不会很快地直接地给企业带来产品销量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间接地促进品牌的声誉、形象以及销量的提高,这也正是公益营销的魅力所在。企业公益广告和公益营销是一种长期投资,每一次的公益行为都能累积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

(二)对于社会公益组织而言,企业公益活动弥补了公益事业主体的不足。企业公益广告和公益营销往往通过希望工程这样的公益组织将资金和物品注入进去,给这些公益组织提供长久的支持。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支持公益组织。对其进行不断的资金支持。是社会原有的公益组织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也更有益于公益行动的合法化,更有利于资金的监督。

(三)对整个社会而言,公益广告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从社会学和公共关系学的角度看,公益广告通过大众传媒可以有效地进行社会宣传和动员,有效地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净化人们的道德心灵、规范人们的行为取向、唤起人们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自觉关注与积极参与,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和健康发展。

四、商业广告中的公益化倾向为企业带来的启示

1.企业公益化营销模式较传统营销模式资金少,效果快

企业的公益营销资金少。而且大多是多次投入性的,企业所承担的资金风险比较低,带来的社会效果更大。从2001年,为“申奥捐一分钱”开始,在宣传上,农夫山泉将对奥运的赞助和产品的销量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的投入转化为消费者对奥运的投入。后来延续“一分钱”的策略,赞助体育设施到资助水源地的贫困学生。2008年,奥运赞助商的价码已经上亿,农夫山泉并没有成为奥运赞助商,却因为之前积攒的奥运人气得到免费的宣传。农夫山泉的宣传方式因为公益赢得的好口碑一直被不断传播,搭着公益的顺风车,得到许多在媒体上曝光的机会。公益给品牌带来的是正面的形象,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企业品牌建设往往是一个企业长久追求的漫长过程,公益营销以高曝光、低成本的态势使品牌在特定目标群体中获得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5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酒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对于本企业营销活动是有效的促进,因为热心公益也是卓越的营销策略。

所谓公益营销,是以关心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在产生公益效益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在做购买决策时优先选择该企业的产品的一种营销行为。

开展公益营销,不仅能够提升品牌形象,而且能够有利于拉近与消费者的关系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酒企应该如何开展公益营销从而既获得社会效益又实现“名利双收”呢?

一、酒企公益营销现状

酒企的公益营销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企业还应承担起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即:要考虑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利益,如关注企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工作条件、寻求阳光下的最大化利润等。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许多方面,首先是经济责任,有效率地提供合格产品;其次是法律责任,必须合法经营,遵纪守法;再次是道德责任,企业每一个成员有义务公平、公正地行事;最后才是慈善责任,企业通过社会公益成为良好的企业公民。

纵观酒企目前的公益营销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倡导理性健康饮酒。代表性企业是保乐力加,不仅积极倡导“理性饮酒”,而且自制《保乐力加商业传播行为准则》引导理性饮酒,发起“酒后不驾车”活动。

2007年,保乐力加中国推出了标注有“酒后请勿驾车•未成年人及孕妇请勿饮酒”劝说语的新版背标,成为保乐力加中国主动承担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的社会责任的有力实践。

除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制定深入本土的品牌战略之外,保乐力加还坚持引导消费者健康、安全健康地消费洋酒产品,如在广东地区,保乐力加与广东消费者委员会合作推出《洋酒消费指南》宣传画册,有效促进了当地消费者对于洋酒品类及产品的了解和认识。

除在商业传播活动中严格自律、主动宣传理性饮酒外,保乐力加还长期在世界各地支持并开展避免酒后驾车、保障道路安全的公益教育活动,与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合作发起“向酒后驾车说‘不’”公益活动:如在2008年联合湖北省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共同启动了为期一年的、以“远离酒后驾驶”为主题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如在北京地区,联合北京市交管局向餐饮渠道发放公益宣传桌卡。提醒公众在节假日等宴请、聚会的高峰时期,酒后驾车已经成为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一大症结等等。

二是捐赠活动。主要是酒类企业针对一些弱势群体或在一些危机与突发事件发生时,为履行自身职责而开展的捐赠活动:如在2009年4月,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举行仪式,向沈阳市红十字会捐款20万元用于救助沈阳市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如在2008年雪灾爆发时,华泽集团(金六福酒业)累计捐款千万元,并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以便长期致力于开展各项公益慈善、扶贫救灾等活动。

三是与销售捆绑。如五粮液集团旗下重要的子品牌――五粮春在进入广东市场时,虽然当时的销售网络还没有全面铺开,但五粮春以独特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从而脱颖而出。五粮春广东省商与广东省慈善总会签订长期协议:在广东省范围内每出售一瓶五粮春,公司将捐赠0.5元作为慈善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通过公益与销售捆绑,五粮春在开拓市场之前先做慈善事业,如该公司就曾在揭阳市向贫困学生等捐赠了近5万元的助学金。

二、酒类企业公益营销攻略

对于酒企的公益营销,不仅需要破除观念上的保守,勇敢地将公益作为一场营销活动来做,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创新公益营销的形式,使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心理,让自己的“善行”得到应有的回报,否则就会陷入一些“困惑”。

如某大型白酒企业斥巨资赞助了母婴120健康基金5年。除了自己一家白酒企业外,其他都是医院和奶粉、婴儿食品企业。因此,在这5年里,该酒企每次做活动进行产品宣传,都会被大量奶粉企业的宣传报道所淹没。

后来,该酒企逐渐发现,原来赞助也是有门道的,钱往哪里花更有效果,是大有讲究的。毕竟,白酒和母婴健康的直接关联意义不大,被婴儿食品一渲染,自己反倒真成了道德高尚的公益形象代言人了。其实,从社会公益和道德角度来讲,这家白酒企业是值得褒奖的,但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看,其意义实在很有限。笔者认为,为有效提升品牌形象和销量,公益营销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准公益类型。从公益关注的主题来看,绿色、环保、生态、民生、体育、教育、医疗等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因此在公益的过程中需要改善民生,围绕人们所需、所急、所思、所忧、所盼,围绕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不仅要发现百姓最迫切的需求,而且要将这种需求与企业自身的产品及资源相结合。如在雪灾中可以开展赠酒(主要用于车玻璃防冻和抗寒);开展公益宣传等等,通过资源整合来实现公益传播效果最大化,实现企业、社会公众和公益组织等多方共赢的目标。

二是公益营销应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公益营销的最佳效果是在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并注入良性的感性因子,以逐步夯实品牌联想和核心理念。如在2008年南方发生特大雪灾时,郎酒在CCTV首家推出了“雪灾无情人有情,危难时刻见真心,同心同德中国郎”的公益广告,并向四川、贵州的重灾区捐款赠物达200余万元,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是公益营销应该创新运作。常见的捐赠活动已很难吸引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为了进行品牌区隔和引起较大的共鸣,企业需要创新公益营销方式,如2008年年末,江口醇诸葛酿和广州茂德公香辣酱共同主办的“帮你回家”活动,资助2009个农民工每人200元现款作回家路费,活动组先后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举行了9次现场派款活动,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第6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 企业 公益责任 社会责任 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责任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只在于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社会经济学提出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人理论解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Freeman(1984)将“利益相关人”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或者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人具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及整个社会关系等。

利益相关人理论虽然清楚的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原因(企业不是独立创造利润,而是依赖于利益相关人),但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有必要分类认识。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指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活动,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等创造财富,获得利润以获得市场生存;法律责任指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责任指企业在法律责任之外,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企业的期望;Carroll 解释的公益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酌情而定的期望”,可以理解企业承担公益责任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自发行为。本文探讨的公益责任即是企业按照自身意愿,主动承担超出外部的要求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主要行为是以慈善捐助、设立基金、义务工作等方式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公益事业。

比较公益责任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征:

1.公益责任是企业的主动意愿。企业承担“经济责任”、 “法律责任”、 “伦理责任”时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经济责任”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来自市场压力;“法律责任”的压力来自政府监管的强制力;“伦理责任”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消费者选择等方面。而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应属于一种主动意愿,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小。

2.公益责任的内容不确定,具有差异性。公益事业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公益责任的内容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关联性不大。应该说任何一项公益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企业完成,也不可能对应为哪个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众多公益事业中,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选择投入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既使在同一项公益事业的投入中,企业选择的方式、投入的多少也是各自不同。因此,承担公益责任,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为零,也可以是无穷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二、企业负担公益责任的逻辑性

由于公益责任是自愿性和差异性的,那么“要不要承担公益责任,承担多少公益责任”便成为企业伦理思考的问题。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带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的损失,既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国内学者张维迎也认为“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下追求利润就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要划分一个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边界,公益责任显然可以不在其列。增加企业成本,不能产出利润,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负担公益责任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存的物质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理论可以借鉴为企业行为的分析。第一,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决策,如果企业家个人的需求层次符合马斯洛的理论,那么企业行为应该具有相似性。第二,如果企业行为被理解为群体共同决策的行为,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是内部个体需求意愿的累加,同样也可以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适用。

借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企业在已经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后,其对单一经济利润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而对获得社会尊重,社会地位,赢得社会权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戴维斯(1960)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同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可见,自愿负担公益责任,正是企业满足社会尊重、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高层需要的基本途径。

另外,企业负担公益责任能够提高公众形象,对企业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受儒家思想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影响,社会价值观念中都认同强者承担更多责任的道理。一方面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普遍承担的,比如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等。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发展程度不同,生存难易不同,在市场中所处的强弱地位也有差异,优秀企业自愿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更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优秀企业在资金、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对公益活动也能发挥较好效率,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还可以改善公共关系。“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就提出:“凡是有利公众的事,最终必将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可见,投入公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的优秀的企业,据《财富》杂志2008年的统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经有26家(不含港台地区),而最新的中国500强企业的年营业都已达到70亿元以上。企业在经营上成功的同时承担公益责任的状况如何?

1.企业负担公益责任数量增加。根据2006年对企业作的抽样调查显示,8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77.7%的受调查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90%以上的企业在最近一年里不同程度参加了社会公益行动。这个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公益责任意识,并且已经有实际的行为。从内容上看,企业对承担公益责任内容的认同度不同,依次为“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救助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这说明企业认识公益责任也是由身边向社会逐渐渗透的。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在进行社会捐赠上也存在差异,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熟的企业捐赠相对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性质对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存在影响,而企业经营依然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

2.企业公益事业提升空间很大。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广泛地开始承担公益责任,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还很小。《胡润2006中国慈善企业榜》共有50家上榜企业和基金,共捐赠4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8000万。上榜企业平均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15%用作了慈善事业,而根据胡润百富介绍,国外前十大企业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5%捐献给公益事业。美国富裕阶层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提供慈善公益捐助达6700多亿美元,亦即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GDP的9%,而我国只占到0.1%。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传统,在5.12汶川地震后,一个月内民政部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超过了290亿元,一些企业的捐赠额甚至接近企业一年的利润。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公益事业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企业对公益责任管理不成熟。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公益活动还属于临时性的,没有纳入计划性的管理,没有考虑到承担公益责任与公司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一些企业公益活动效率很低甚至适得其反。现代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一项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公众多方协作的系统性工作,企业必须学习掌握其中的运作方法。部分企业认为公益活动只要捐赠或赞助了财物就完成了,对于财物的去向、使用和管理情况并不了解。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只关注公益活动的新闻效应,甚至出现承诺之后不作为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

四、完善机制,提升企业公益责任

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更多的支持社会公益,这既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实需要。提升企业公益责任,不仅仅是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意识提高的问题,而在于整个社会相应机制的完善,就此而言,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1.社会对企业公益责任的激励机制。公益责任基本的特点是出于自愿,没有人会喜欢“被迫的捐款”,对于公益责任不能以法律、行政、舆论的压力来要求,而应该以激励的方式来引导鼓励。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拉大,在社会公众中有些潜在的“仇富”心态,认为企业有钱就应该多捐款,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一些舆论也迎合公众的心态,对企业负面的报道比较多,比如:“我国企业99%没有参加过慈善捐款”“社会捐款70%来自港台地区,国内捐款仅占15%”等。不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但是这样的批评反而造成了企业以及企业家不敢露富,更加不愿从事公益活动,制约了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心理行为学上认为赞美比批评更能改变行为,企业从事公益是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美誉,只要强化激励,企业自然会做得更好。

企业公益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平衡。如果一个企业投入过多,必然会影响企业再生产,从而影响就业、税收和社会福利的增长。企业的公益责任不能是按照公益需要期望而增长的,必须保留企业自主决策的空间,社会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是鞭笞少数企业捐赠数量。

税收鼓励政策是提升公益责任的重要激励机制。在美国,税收制度就是公益事业的重要推手,一方面美国的税收制度极为完善,逃税几乎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个人的公益投入都予以免税和抵税,这样大大加强了企业个人参与公益的意愿。

2.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完成公益事业根本上是社会的工作,但是由于企业具有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我们希望企业负担部分的公益责任。公益事业产生的效果如何,是企业选择公益责任的重要考虑,只有整个社会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企业的公益投入才能产生切实的成果。

在我国,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部分。从一定角度上看,这样做十分有效,可以借用到一些政府资源和行政手段,也有利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和其它组织参与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一些发达国家公益事业运作比较成熟,其机制值得我们借鉴。非营利组织是一些国家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其受大企业或者大企业家的资助,从事众多社会公益事业,扮演着捐助方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公益事业中优势在于,它与企业捐赠方的委托关系使得其更加关心企业在捐赠时的要求,另一方面,其专业的定位使其在公益工作中的效率比企业和政府更高。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立法、监督等管理机制。

3.建立企业自身的公益管理机制。伴随公益责任的提升,企业自身对公益事业的管理机制也必须完善。从宏观上看,企业公益意识源自企业对自身使命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负担公益责任关系到企业的公共关系,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此波特提出过企业战略慈善行为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企业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选择慈善项目,对负担公益责任要结合自身情况做长期计划性的安排。从微观上看,具体公益工作中要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需要建立起管理机制。现代公益事业管理已经日趋繁琐复杂,包括筛选项目、筹集资金、制定方案、追踪效果等等环节。企业要利用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还需要对开展公益活动时对传播的范围、媒介的选择、受众的特点等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明姚青:非盈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07,(6)

[2]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2)

[3]刘文彬:基于效率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假说[J].科技对策与进步,2007,(11)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6]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Carroll,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

第7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个人独资企业;法律义务;诚实信用;公共利益

一、个人独资企业经营活动准则的要求

个人独资企业作为独立经营实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动,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为了规范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个人独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个人独资企业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1.个人独资企业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在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法和单项法。如刑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商标法、专利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实施行政管理职责,依据宪法、法律和国家立法机关的授权制定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包括国务院颁布或者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条例、办法等。如企业登记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广义上统称为法,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加快了市场经济方面的立法,有关各类市场主体设立、变更、终止,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税收、环境保护、反对不正当竞争等有关市场经济管理的法律陆续出台,将企业经营活动全部纳入法制轨道,不仅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同时为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个人独资企业只有依法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应得利益,并得到法律保护。违法经营,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2.个人独资企业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一切商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原来是指契约的履行应当诚实守信。经过法国民法和德国民法的发展,到了瑞士民法,已经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由债权债务关系扩及整个商事活动。诚实信用原则要求经营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本着真诚善意的态度,讲真话、办实事,开诚布公,信守承诺,不得以欺诈蒙骗等有背于诚实信用原则的方法从事经营活动,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个人独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重合同守信用,提供商品或服务要按质论价,自觉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个人独资企业受利益的驱动,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违背诚实信用原则,采取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手段欺骗消费者。所有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格格不人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所不容许的。个人独资企业应当自重、自爱,自觉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这对于提高个人独资企业自身的商誉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个人独资企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是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非物质的利益,其中也包括个人独资企业自身的利益。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加以维护。个人独资企业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追求利润是其根本目的,加上其自身的个体性特征,受利益驱动,在经营活动中极易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从而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损,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容许的。本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目的是警示个人独资企业要尊重社会公共利益,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要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于不顾;如果有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将依法受到追究。4.个人独资企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发展公益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及实现国家管理职能的基本保证。一切经济组织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个人独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调整范围及与其他经济组织形式的比较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包括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现有的个人独资企业和部分个体工商户。不包括国有和集体所有的独资企业,也不包括外商投资的独资企业。

第8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2013年冬,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偶遇北京诺曼姿公司的全翔海先生;我因之前作为演讲嘉宾获邀参加他们公司“22厘米希望”公益活动而与之结缘,更因他们在这次活动上向全国的合作伙伴大量赠送我的专著《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而对其印象深刻,他们对公益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我也因此始终挂记其活动的进展。

我问他:“这一年做公益,有什么感受?”他答我:“做了这么多年生意,如今真正感到做得有意义,这公益很有价值,比以前只知道做生意有意思多了。”我感受得到他那种发自内心的诚挚和感动。他的回答,也让我在寒冬中感受到一股温暖。虽然所言寥寥,但这股温暖让我总记着当时对话的情形。

近些年来,一直致力在国内倡导公益模式创新,也为企业提供有关公益的顾问工作;在此过程中,遇到很多像全总这样团购《公益之痒》送人以传播公益创新理念的人,也碰到不少自发组织关于该书研讨会的粉丝,更有起而行的年轻人告诉我他们如何将书中理念导入实践;所有这些,不仅大大满足了我这个作者的虚荣心,也更让我进一步深入感受到公益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也是在2013年的这次行业会议上,伽蓝集团郑春影先生与我在武汉东湖边漫步时谈起他们所开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动,他说对于伽蓝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的一个有机部分,他们将持之以恒地在这方面进行创新。

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将公益作为事业图谱中的重要板块予以推动。娇兰佳人的蔡汝青先生将女儿的百日宴办成了公益慈善晚宴,在这次晚宴上成立了专注于恤孤助学的“爱童行”基金;国货经典品牌百雀羚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发起“琥珀”计划,旨在为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提供保护场所,建立民间艺术陈列馆。

或出于一份爱,或出于一份使命,或出于品牌愿景,或兼而有之,如今的企业与企业家已经将公益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选择。

自觉或不自觉,善因营销也开始成为众多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重要考量。

所谓善因营销,是指企业与一个慈善团体或某项公益事业联手,在为自身谋利的同时,还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某个特定的社会问题。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新模式了。

善因模式1983年由位居全球500强前列的美国运通公司开创。当时,该公司提出了一项创新计划来资助修缮被风化的自由女神像。通过将特殊信用卡进行的每笔交易捐出1美分,这个创新计划总共募集了1900万美元,并大幅提高了该公司信用卡的用户和交易数量。

这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公益事业融入品牌营销活动的案例;运通公司也因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品牌营销模式:将企业与非赢利机构特别是公益组织相结合,将产品销售与社会问题或公益事业相结合,在为相关事业进行捐赠、资助其发展的同时,达到提高产品销售额、实现企业利润、改善企业社会形象的目的。

今天看来,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双赢创意:对于品牌而言,这是个低成本、高曝光率的推广手法;对公益事业而言,它能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定有价值的公益事业,借助独具匠心的实施策略,将社会上的非营利性事业与商业结合到一起,将利己主义色彩浓厚的纯商业行为,逐步改变为有魅力的公益之举,最终实现社会与品牌的双赢。

由雅诗兰黛发起、众多知名品牌响应的“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所有参与的品牌每年都会推出一些限量纪念版的产品来配合宣传这个活动,而售卖这些产品所得的部分收益也将捐献给乳腺癌基金会。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那年,农夫山泉推出“一分钱”广告:“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从现在起,你买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从2001年1月1日至7月31日止,每销售一瓶农夫山泉就提取一分钱,以代表消费者来支持北京申奥事业。

专业保健人士告诉我们,如果能够坚持定期参加体育活动,我们会变得更年轻,感觉更健康,活得更长久。同样,很多人认为参与公益活动也会让企业达到相似的目的。无论在潜在消费者、投资者、财务分析、商业伙伴眼中,抑或是在年度报告、新闻报告中,这样的企业都会有很好的形象。运通、雅诗兰黛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企业从事善因营销,要达到“叫好又叫座”的目的并不容易,毕竟公益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对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如下5种善因营销是较为常见也切实可行的选择。

1 企业慈善捐赠

企业直接向慈善机构或公益团体进行捐赠,通常采用现金、捐款和实物服务的形式。这大概是所有企业社会活动中最传统的形式,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企业想到公益活动时的第一反应。

这种公益活动效果越来越弱,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优势是相对简单,若操作得法,能跟品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曾经策划知名护肤品牌丹姿赞助海洋保护公益项目“蓝丝带”,因其产品海洋源萃系列的概念与所赞助的项目有高度一致性,这种结合能有效地彰显产品的理念。丹姿公司也有效地延续了这一创意,持续赞助这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明星代言和品牌宣传有效融合进去,切实地起到了提升品牌价值与形象的效果。

2 发起独立的公益推广活动

企业自行发起和管理推广活动,以达到提升大众对某个社会公益问题、特定公益对象的了解和关注,或支持某项公益事业的筹资、参与或志愿者招募的目的,如美体小铺在欧盟范围内成功推广禁止使用动物作为试验品。

相对而言,从事这一类善因营销活动,难度较高,需要企业有持久的投入和专业的策划。

百雀羚作为一个提倡天然草本的国货品牌,发起琥珀计划,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这一公益项目有机融入品牌的天然理念,同时与日常产品营销结合,既富有人文关怀精神,在执行上也十分用心,投入感很强,充分体现了国货品牌的内在理念和价值取向。

3 与公益机构互惠互利

企业和某个非营利机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关系,既能提高产品销售又能为公益机构提供支持。

诺曼姿“22厘米希望”与公益机构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立人乡村图书馆合作,通过整合零售终端的推广活动,在国内所有出售诺曼姿产品的零售店中开展,在社会公众中募集适合孩子们学习和阅读的书籍。消费者将他们自己或者家人、朋友、孩子不需要的儿童读物、图书捐到任何一个出售诺曼姿产品的终端店。企业筛选书籍,捐赠给合作的公益机构,惠及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的消费者将会收到由公益机构寄给他们的感谢信或感谢卡。这一创意性公益方式,既满足了公益组织的需求,也为品牌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让终端合作伙伴与消费者对企业多了一份认同。

2011年,我们策划深圳柏氏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启动了“母亲水窖柏氏爱心1+1工程”,并推出柏氏水库精粹系列主题公益套盒——消费者每购买柏氏水库精粹系列主题公益套盒1件,柏氏便捐出1元钱,用于帮助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妇女儿童,摆脱因缺水造成的贫穷与落后。这一“1+1”公益工程,将产品、促销、公益有机融合,在拉动产品销售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及品牌的形象认知。

这种形式的公益合作是最为典型的善因营销,其要素包括企业要推广的一种或多种产品,要支持的公益目标,以及可以从活动中受益的公益团体或基金。对于在大范围内进行销售的消费品企业而言,开发此类活动最为理想。

4 志愿服务社区

企业支持鼓励其员工、零售合作伙伴在当地社区组织与公益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

知名化妆品连锁店亿莎美程创业之初让员工在大雪天清扫公共区间的积雪,带动整条街上的店铺加入到了清雪除障、还道于民的义务劳动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亿莎美程公益之举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当地社区的影响力,也改善了社区生态,让整条街的生意都开始好了起来。

此类活动可以是独立行为,也可以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志愿者活动可通过企业组织或是员工自行选择活动,企业提供额外支持,如提供志愿服务时间,建立志愿者数据库等。

对于那些与社区关系比较紧密的企业,尤其是零售型企业,这类公益是很好的选择。

5 与合作伙伴进行战略性结盟

从1996年开始,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宝洁公司都会在全国大中城市携手下游零售商业伙伴,开展一年一度的为希望工程筹集善款的义卖、捐资销售活动。该活动以卖场为公益平台,以方便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成为希望工程捐助者。活动期间只要消费者购买宝涪产品,宝洁公司即拿出部分利润代替消费者向希望工程捐赠;只要商业伙伴向希望工程捐款,宝洁公司即提供相应数额的配备资金与其共建希望小学,而且在共建希望小学命名上,宝洁合作伙伴在先;在共建希望小学后续管理上,宝洁积极承担全部管理责任。

一般的公益都是单个企业独自实施,宝洁的这种与合作伙伴进行战略结盟的公益模式可以说对传统模式的一次极大创新,即通过公益创新打通产业链,甚至跨行业合作,与社会各方形成良好互动,宣扬全民公益、社区公益概念,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奉献的“公益总动员”,创造了新的公益模式,搭造了一个“大公益平台”。这种强强联手的创新性模式,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强化了公益合作的连锁效应。

这种做法在完善企业的价值主张,建立和维护内部和外部的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等多种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作为零售商的娇兰佳人,其“爱童行”活动公益也让上游供应商参与进来,是很有益的尝试。

在近年的善因营销事件中,逐步出现了将公益项目品牌化的思维。在这方面,娇兰佳人“爱童行”是个不错的范例,企业从项目命名开始就将公益活动当作一个独立的品牌工程去运作。将公益项目做成一个能让社会公众参与的品牌,起步就有打持久战的意念,让人知道这不是玩票,公益机构也很乐意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对于企业而言,脱离了零散、随意、碎片式的公益实践,走持之以恒的聚焦之路,自然有利于品牌基业长青。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企业的善因营销将因模式创新而越来越丰富;然而要真正做到要将好事做好,并且持续做下去,应该遵循以下两大基本原则:

第一,品牌与公益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如果所选择的公益活动与品牌内涵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就会成为“鸡肋”,不仅无法持续推动公益,企业的钱也打了水漂,甚至还会损害品牌的形象。精明的企业力求使二者连接得更加紧密和符合逻辑。对品牌而言,有效选择公益项目可以为该品牌创造强大、独特的关联。农夫山泉与奥运的结合,就是利用“健康”的纽带将品牌与公益建立紧密关联。这也告诉人们,除了常规的希望工程之外,更要致力于实践一些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公益活动,这实际上对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则,如果不小心违背了这一原则,其后果可想而之。2003年3月,媒体报道了美国儿童牙科医学会与可口可乐基金会结成联盟的消息。生产能造成蛀牙的含糖、碳酸软饮料的公司,试图将自己与倡导牙齿健康的组织捆绑在一起,以此博得认同,这实在是太有讽刺意味了,该项目失败在所难免。

第二,聚焦于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客户、员工、社区、政府官员、供应商等,才能将商业目标与公益目标有效结合,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例如,雅芳的主要客户群是3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这些女性很清楚乳腺癌对自己以及所有女性的潜在威胁。面对众多企业参与这一领域的“过度竞争”,雅芳公司另辟蹊径,避开当时最热门的研究赞助,而转向那些得不到良好医疗服务的妇女她们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定期检查和及时就诊。当其他公司纷纷仿效,致力于提高妇女的意识、进行乳腺检查时,雅芳并没有轻易放弃这一领域,而是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推出像“雅芳抗击乳腺癌之旅”这样的创新项目,从而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作为社会、个人、企业一个最重要的沟通平台,品牌在商业时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公益领域也是如此。传染性极强的创新理念、示范性极强的创新模式,在品牌的平台上将释放出龙卷风般的影响力。

第9篇:企业的公益活动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 慈善 企业利益 关系

企业的慈善行为既是一种社会活动,又是一种经济活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社会价值,反过来也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经济价值。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避免因对立而引起的冲突,将慈善社会责任的社会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机遇,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达到二者共赢的目标。

一、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

企业是否应该承担慈善社会责任历来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赖维特认为,企业目标是不断创造企业利润,这才是自由企业的本质。他反对企业零担社会责任,企业即使承担社会责任,也应该是基于赢利动机,现实中的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为企业迫于社会压力而不得已为之。哈耶克认为,企业的首要职责是提高效率,赚取利润;企业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大量的商品,就是在履行其社会责任。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仅有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合法途径去增加利润,而像慈善捐助这样用企业的资源投资于大众福利事业的行为,因减少利润或增加产品价格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使得慈善捐助不被认可。

19世纪末期,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明确指出,企业或企业家作为社会财富的受托人,有义务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为整个社会而不仅仅为股东谋取利益,并对企业和企业家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英国“公民会社”首先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认为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应向社会显示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其中,企业捐赠和企业参与社区建设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研究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商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德鲁克是较早发现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商业目标相互兼容可能性的重要学者,他将这种兼容两者的行为称为“策略性企业公益行为”。Johnson认为,只有当企业慈善行为既能增加社会福利,又有利于企业商业发展时才是可持续的。罗尔・科恩在针对慈善目标对于企业过于宽泛的问题上提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公益一品牌战略。所谓公益一品牌战略,即指企业通过从事公益和慈善活动提升企业产品品牌,其实质是将通常被视为义务的企业慈善活动转化为有价值的企业资产,从而实现公益与商业目标的双赢。伍德指出企业慈善捐赠是一种蓄意将企业捐赠与企业经济目标联系起来的努力。迈克尔・波特逐步将其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企业慈善行为的分析,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论。他认为,慈善行为不仅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但是并非任何慈善捐赠行为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有帮助,只有在企业的慈善行为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时,企业的慈善行为才能与经济目标兼容。

2、国内研究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主张“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在目前,对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认为企业履行慈善社会责任只能是付出企业的资源,他们没有认识到,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使命的机会和途径。刘俊海在《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赚钱作为唯一存在的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周秋光认为,慈善不能带有任何功利目的,“慈善是一种社会行为,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与扶持下,由民间团体或个人自愿组织开展活动,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高尚无私的支持与奉献。”江希和在分析了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理论后指出,企业之所以进行慈善捐赠,本质上还是利益驱动,是源于“互惠”理论。正是因为“互惠”理论的存在,慈善捐赠才有其生命力。王俊秋提出,衡量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单要看其赚取的高额利润,还要看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可获得不同性质的各种回报。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是带来经济效益的良好投资,并由此改善与顾客的关系,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同时也可以调动本企业职工形成凝聚力,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企业产品的产量,增加企业的收益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二、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的关系类型

1、对立型

波普的“虚幻理论”认为,企业不像一个具体的人,既不是肉体也没有灵魂,将道德责任赋予“幻想的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慈善是一种“利他”行为,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行为是其自愿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等同于“解囊相助”,企业不应企图在其中获得某种回报。因此,企业的慈善与企业的利益是对立的,是义利相克的。他们把慈善社会责任完全看成是企业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严重阻碍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损害企业的短期获利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强化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就等于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会因此遭受损失。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是完全“利己”的,企业会不断努力为自己所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途径,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利益的普遍增长。企业所考虑的只是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利益。

2、交叉型

企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交叉的。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可以既符合慈善社会责任的要求又符合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而社会需求是无穷无尽的,找到一项企业支持的公益事业是可能和现实的。当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产品与服务适合某一公益活动的要求时,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企业便会选择资源最有利的社会用途,从而结合慈善公益活动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宣传、营销,同时公益事业也能够协同配合企业的使命、价值观、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能够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由于媒体与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信息资源得到广泛传播,企业越来越感受到来自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严厉监督,懂得了随意漠视社会整体福利和公平正义的机会主义行为将造成企业运营成本的上升。因此,慈善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爱心”,更是“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商业机会。企业在提高社会福利和

促进公平正义的同时,客观上为自己提供了宣传的低成本途径,无形中提升了企业自身形象,使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产生认知和偏好,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

3、兼容型

企业的目的之一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依次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及尊重需求之后,便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股东而言,人生的价值不只是创造财富、拥有财富,更在于利用财富回报社会。企业承担相应的慈善社会责任,是其利益追求的内在要求,是股东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投身于公益事业能使股东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崇高感。

企业在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时可以兼顾自身和社会二者的利益,互惠、双赢是他们的行动逻辑。企业不再把自己简单的定义为社会的“经济动物”,内在的利益和外在的社会要求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更是负有社会责任的国家“居民”。企业在扮演社会角色时,会比较关注以长期在社会中形成的既定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动,把自己看作经济实体和道德实体的综合,在双方的统一中实现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达到自我实现的要求。

慈善也是企业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为了争夺同一个目标市场,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同样的营销模式,运用同样的营销手段,无法与同业竞争者有效区分企业自身及其产品的独特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承担慈善社会责任,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便成为企业改善形象、赢得消费者支持的手段,使得企业从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同一型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庇古认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将富有者部分货币转移给穷者,富有者所损失的边际效用小于穷者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提高。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承担一定的慈善社会责任,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多增加的效用要大于减少的效用,从而使整个社会福利提高,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企业一方面通过承担慈善社会责任赢得美誉和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观的取向,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以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因为企业的慈善行为获得的帮助与支持,缓和了社会日益激化的矛盾,稳定了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众从中直接得到相关援助,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从而产生对企业的敬意与感激之情,增加对企业的信赖感,这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难以获得的一种人文环境。

三、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

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面对公众的呼声高涨,企业的伦理性也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企业将慈善行为纳入企业的战略之中,对企业慈善事业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1、正确看待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的冲突

在国内,大部分企业或者认为慈善应该是无私的,企业不应该在其中得到任何回报;或者认为它是一种成本,企业要重视道德就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包括精神成本与物质成本。这些认识明显与企业所要追逐的利益是相冲突的。不可否认,要履行慈善社会责任,必定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的利益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不过从整体上看,这往往只是短期的,企业需要在主观上正确地看待慈善。慈善对于个人而言当然是出于真心的无私奉献,但若将其放在企业上,则不完全是纯粹的“利他”行为。因为企业代表着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同于相对简单的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可以说是惟利是图,传统的慈善理念与企业的本质是相斥的。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慈善应该是一种“互利”的行为,让公益目标与其经济目标相结合,这样既不损害股东利益,又可以为慈善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公众信任度,无形中拓展企业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积极投身于慈善行为,使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地实现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发挥慈善稳定器的作用。

2、慈善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新选择

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风起云涌的今天,尽管有些企业因种种原因未加入到慈善社会责任行为的行列中来,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赢利;而为了成功,则必须拿出一部分赢利与社会分享。企业承担慈善责任既是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作出的选择,也是企业对社会期待所作的回应。正如波特所言:慈善活动往往是改善竞争环境最具成本效益的一种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的产品生产、战略策略、营销手段等差异化减少,使得其难以凸显自身的优越性。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已经从过去的设备、厂房、制度等硬件,发展为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软件。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和基业的常青,就需要关心企业内部的和谐,同时也必须关心商业道德,关心企业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对社会应尽的慈善社会责任,积极提升企业自身“软”的竞争力。因此,认真思考企业慈善社会责任,塑造别具特色的慈善捐助文化,选择既符合企业利益又符合社会利益的慈善社会责任行为,是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企业应该将慈善结合生产、管理、销售等各环节,使企业赢得更好的声誉,得到社会的认同,在市场中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另外,慈善社会责任感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有利于企业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企业长期受益的核心竞争力。

3、提高企业效益,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企业的慈善社会责任并不是简单地一次性地为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捐钱捐物,而是与其对社会、环境、资源、股东、员工等形成一个整体考虑和持续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慈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一种使命。然而,企业只有在实现经济责任使之生存得到保证后,才可能对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否则也只是空谈。

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其履行慈善社会责任的前提与基础。企业是慈善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主体,在慈善社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捐款还是组织公益活动,企业的资源雄厚,投资大,具有影响力,能够保证慈善活动的顺利进行。现代的慈善事业单靠政府和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企业的协助是必不可缺少的,可以说,企业效益的提高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