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音乐欣赏教学精选(九篇)

音乐欣赏教学

第1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一)在音乐欣赏中纳入流行元素当前的高职院校音乐欣赏中,内容多是一些经典曲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其内容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对此,教师要注重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纳入一定的流行元素。学生往往对于当下的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这也符合其审美特点,教师根据这一点可以因势利导,以流行音乐中的积极元素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如在欣赏经典民歌《康定情歌》时,可以让学生先对凤凰传奇改编的《康定情歌》进行欣赏,进而回归传统的曲调。在欣赏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对两个版本进行对比与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欣赏对于音乐的欣赏不能简单地从听觉方面进行,还要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可以帮助其更好的理解音乐,感悟音乐中的情感。教师在平常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进而更深入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如在欣赏音乐《白毛女》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而使学生对白毛女可怜的身世有所了解,这对学生融入音乐欣赏中有极大帮助。

(三)加大音乐欣赏中的文化知识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借助音乐的欣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是当前高职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对于音乐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曲调与歌词层面,每一首音乐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不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就无法进一步了解音乐中的内涵。如在欣赏名曲《思乡曲》时,教师要对学生明确此曲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月里,这首音乐带给国人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只有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才能真正进入音乐欣赏的环境,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

二、结语

第2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66

音乐欣赏是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天地,通过欣赏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音乐欣赏中不断地探索。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既要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教科书只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相对内容较少。而实际上任何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的校内外音乐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只局限在教材的内容当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结合实际生活,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欣赏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热门的各类音乐作品,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多方面地提高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多媒体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倾听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一般来说,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字,而且,教师和学生都要进入倾听状态,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在听音乐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来听;或者指出在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例如:我们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之前,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三个问题:1. 歌曲可分为几段?2. 说出各段的演唱形式。3. 各段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为了让他们在欣赏作品时自由畅想、各抒己见,我们必须坚持靠“多次聆听”来进行审美,这是最能发挥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途径。当个别作品依靠学生“听”来理解会有很大难度时,教师可借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作辅助,引导学生通过“看”来理解作品。例如,在欣赏《梁祝》时,在“看”的问题上,教师应多花一点时间,针对学生“看什么”和“怎么看”精心筛选,既要符合教材、年龄、身心特点的审美规律,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又要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欣赏,充分体现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材中,不少音乐作品是根据文学名著或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且往往篇幅较长,学生常常听了几分钟后就开小差,以致不能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耐心地听完全曲,就大量选取相关的电影片断,配上背景音乐播放。欣赏音乐的核心是“听”而不是“看”,其最大的特点是音乐的形象性及情感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学生缺少了形象思维这一过程,无法对作品有自己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想象,是音乐教学的误区。

因此,要从课堂实效出发,真正做到以听觉审美为主,视觉审美为辅的原则,坚持让学生在聆听中去感受、体验音乐的内涵,想象音乐的意境,参与音乐的创作,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目的。

二、想象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翅膀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音乐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这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系的关键。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幻灯、录像,都可以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课中一个比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重要的内容,它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认知过程,很多老师在上欣赏课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听”,而忽略了“赏”,更不愿让学生去“想”,这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非常不利。其实,欣赏教学就是一个由听到想、再由想到表演的创作过程。

例如,欣赏《电闪雷鸣波尔卡》,笔者将音乐主题内容制作成跳舞的动画效果,帮助学生从直观的感知出发,去想象理解和感受当时音乐场面。在学生熟悉音乐主题后,笔者还出示一些画面,让学生听赏时边听边欣赏。在欣赏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情绪,是热烈奔放的,还是抒情优美的;是欢快喜悦的,还是缓慢忧伤的,等等。其次要通过对音乐背景、作者、节奏特点、旋律风格及涵义等的介绍,使学生对听赏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加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同样,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更需要将视觉、听觉、动作与想象相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例如,《在亚细亚平原上》,课本用四幅画揭示了乐曲的内容。利用这些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从直观上进行感知,然后再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和感受音乐所表现旷野上的的马蹄声、骆驼队和马队前进的步伐、以及渐渐远去,慢慢消失在平原的情景。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深化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讲故事或描述情景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但作为教师,要注意的是切勿对学生合理的想象轻易的否定,似乎音乐描写的一定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要敢于鼓励学生去想。

三、多媒体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血液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有的放矢地利用现代化设备最大限度的为教学服务,合理处理聆听音乐与观看视频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枯燥教学变为趣味的教学,多媒体能使学生的视线不再单纯的固定在黑底白字的黑板上,让课本知识都生动起来,将相关讲解内容配上各种声音、颜色,用唱歌的形式把他们的情感表达出来。音乐除了声音美外,形式也至关重要,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受官所接受。如在教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时通过放映多媒体黄河壶口瀑布的视频,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方面有身临其进的感觉,能强烈感受到乐曲的气势磅礴、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使学生了解抗日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感受到作品的意义与内涵,并使用权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多媒体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音乐形象更鲜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流露。运用多媒体可以把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情境,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讲解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时,我自已制作了幻灯片,伴随着古朴典雅的音乐,通过媒体播放一幅幅山水画面:将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升上东山,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把大自然迷人的景色,一幕幕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让优美的音乐和多彩自然风光画面,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由此看来,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也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采取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音乐课堂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学生的知识面会更广。现代教育需要我们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提高课堂效果,增强教学质量。

第3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一、以聆听为欣赏手段,以审美为目标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引导他们用心聆听。在欣赏《月亮月光光》一课时,我不对学生做任何欣赏前的情境和音乐特点的讲解,而是直接把学生带入到完美的音乐世界,让这首音乐作品的旋律直接流淌在学生的心里,让他们体会到这种静谧的美,让他们的想象飞跃极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在整个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应让聆听过程发挥作用,让学生可以记忆旋律,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聆听,让学生辨析各种乐器,了解其音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如在欣赏《星空》时,钢琴的独特音色,高低音的特点,是学生过耳不忘的,甚至在某个再出现的有钢琴演奏的音乐作品中,学生一下子就能分辨出来,这就是在欣赏中让学生注意聆听所收到的良好效果。

二、以丰富教学形式为欣赏手段,以增强乐感为目标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恰当利用音乐欣赏手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1.记忆旋律。记忆音乐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我在和学生们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注重的就是记住这首歌曲的旋律,了解其故事梗概,熟悉其歌词,然后通过初听、复听,让学生可以跟唱,最后达到齐唱的效果。在欣赏无歌词的乐曲时,我又采用了另一种记忆音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每一节欣赏课都可以尽情感受音乐。如欣赏管弦乐合奏《糖果仙子舞曲》时,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己填词,让学生可以用啦、啊、嗯等衬词哼唱。在曲子的典型旋律处完整记忆,使学生在日后再次听到这首曲子时,可以在其典型旋律处辨析它,让每一节欣赏课都有收获,让音乐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2.律动教学。在聆听音乐时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运动表达音乐情感。这种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节奏韵律的直觉本能,以及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感觉,训练成具有节奏的心理。在欣赏的过程中,人体变成一个能够接受音乐讯号、表达音乐的乐器,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欣赏中的律动就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如在欣赏《杵歌》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音乐即兴创造表演,身随乐动,学生可以用各种动作配上节拍手舞足蹈,无论动作怎样多样自由,节奏却准确无误。学生在快乐的律动中了解乐曲的节奏,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神奇。

3.创设情境表演。当欣赏音乐时,创设情境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具体可联想的音乐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在上《雷鸣电闪波尔卡》时,让学生用玻璃瓶、报纸和树叶等材料表现大自然中的风、雷、雨、电的音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感受音乐,表达音乐。整节课中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现、去聆听、去感受,最终了解欣赏曲目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小学生的思维多数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可表现因素,精心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了解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并得到美的熏陶。

三、以师生互动为欣赏手段,以启迪智慧为目标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和培养人。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应该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师生平等参与的课堂。

第4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欣赏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一、教师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观念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内,音乐一直是一门不受重视的课程,长期以来受到学校、教师等多方的冷落,是我们美学教育中的重要缺失。小学初中音乐尚且如此不受重视,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更备受冷落,这样的情况也制约着我国教育现状的全面提升和改变。高中阶段的学生历来就被看作是为高考是从的群体,任何行为、任何动作都应当围绕高考的指挥棒来开展。但是目前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音乐也成为艺术学考生的重要考试科目,使得音乐也逐渐成为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依然无法与语文、数学等科目进行抗衡,这也是我国高中教育现状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带头人应当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美学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能力。在未来社会,可能每一个人都有着高超的技能,但是欣赏美的能力却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可以具有的,这就很好地将人才进行了划分。音乐教师作为学生灵魂和精神的导师,要深刻认识到音乐欣赏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教学实际出发,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音乐课上好。教师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侵占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来上音乐课程,而是要利用音乐课的有限时间做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美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首先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通过不断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将自己熏陶成为具有高超音乐鉴赏力的人,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当然,高超的业务能力只是做好高中音乐欣赏的第一步,还需要教师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把高中音乐欣赏作为事业来对待,真正从内心中重视音乐教学,从多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二、用多种音乐丰富学生体验

高中音乐欣赏是一门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科目。实用性表现在能够为高中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带来一些放松和艺术体验;艺术性体现在作为一门艺术性课程,其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艺术传播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采用多种音乐类型来提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对于美学教育的贡献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爱好,对于音乐也有自己的偏好,有的学生喜欢听民谣,有些学生喜欢听摇滚,这些不同的音乐类型带给学生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能够从不同角度带给学生完全不同的音乐感受。音乐欣赏课程在高中阶段对学生来说只是进一步培养美育意识的引导性科目,毕竟在此时他们还有繁重的学业面对,教师在这个阶段内应当利用好音乐欣赏课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鉴赏环境,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例如,学习《对祖国山河的礼赞》时,这是一首芬兰民歌,作者西贝柳斯在芬兰人民深受俄国沙皇压迫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民族乐派经典曲子,其中体现了芬兰人民对于祖国山河深沉的热爱。教师在让学生欣赏这首曲子时,要让学生结合作曲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实现了对学生音乐水平的陶冶,又进一步为学生普及了相关历史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通过这首深沉的民族乐派的曲子,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加深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传授学生鉴赏音乐的方法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鉴赏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有的,也并不是轻易就能拥有的,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相关音乐鉴赏的技巧和能力。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课程应当围绕为学生打开眼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目标展开。让学生通过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学会作曲等高深的音乐能力显然不太现实,教师只要能够教会学生适当鉴赏音乐,对于音乐有大体的认识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普及音乐鉴赏的方法,总体来说音乐鉴赏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官欣赏、联想欣赏、理智欣赏。这三个层次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音乐鉴赏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方法。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沿着上述三个层次进行逐步深入的欣赏。首先在感官上来欣赏《命运》交响曲时,会感觉到整首曲子曲调激昂,给人一种雄宏的感觉,让人在感官上感受到非同凡响的刺激。这是因为《命运》交响曲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此时的他已经失聪,而且爱人离他远去,让他感觉到生活的无助;在理想欣赏层次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贝多芬在命运最黑暗的地方虽然被命运紧紧扼住喉咙,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用坚韧意志去面对,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如贝多芬一般具有钢铁意志的伟人,形成感情共鸣;最后在理智欣赏层次,教师要让学生理智分析曲调中反映出的不屈意志,并内化到自己的心里。用过这样完整的分析,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欣赏是一门需要很高审美能力的课程,需要学生对于音乐风格和音乐流派以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有一定的把握才能进行更好的欣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未来良好的美学意识奠定基础。例如,在欣赏巴赫的有关曲目时,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普及美学的相关知识。巴赫作为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对于世界音乐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作品对于后世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家均有很深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欣赏时,要为学生普及巴赫音乐的特点和其中的出彩地方,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其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就是认同和欣赏大师的作品,在大师的作品中找到与自己情感相通的地方,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巴赫的音乐也是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高中音乐欣赏作为一门艺术性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是学生未来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从多个方面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为学生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带来一些放松,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以提高其学习成绩,做到音乐欣赏和学习成绩两不误。

参考文献:

[1]黄宇红.审美教育中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技巧探析[J].艺术评鉴,2017,(02):132-133+151.

第5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审美,背景,讨论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确立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艺术欣赏,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懂得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并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的鉴赏能力等。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正确有效的指导、组织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是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首先要做好音乐欣赏课的准备工作

为了让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聆听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听的愿望,提高学生欣赏的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到:

1.1 教具设计

首先要准备好上课用的音像资料、光盘、钢琴、多媒体教具,根据不同的欣赏内容选择使用教具。例如:我在让学生欣赏《长征组歌》时,没有直接放光盘,而是先观看《长征组歌》的舞台剧,这样视听结合音画交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1.2 注重情感设计,培养审美意识

感情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例如:我们欣赏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要分三个阶段,官能欣赏、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先让学生产生听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从而感觉到美,最后产生欣赏情感上的共鸣。要使学生产生这些审美感觉,就不可忽视听觉和心理体验外的物质,即情感设计的重要性。从小范围讲,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有助于他们获取审美情感的对应气氛。以保证学生安静地、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

1.3 进行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简介

音乐欣赏课必然涉及作曲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及作品。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曲家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和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作为听前准备的一项内容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对每个作曲家都留下鲜明的印象。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个性以及作品的风格特征都要讲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音乐,如何去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展开丰富的意识联想。

1.4 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之后,所要达到的诸如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音乐的表现、旋律、节拍、节奏、力度、速度。音区的变化以及从中受到的启迪。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2. 欣赏方法

欣赏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可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整体欣赏:当教师把作品介绍以后,可让学生完整的去听,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

分段欣赏:对较长的作品有初步感知后,可分段欣赏,领会个段所表达的内容和不同的情绪变化。例如:《梁祝》等。

重点欣赏:对作品的主要旋律、节奏特点、主要乐器、配器手法、情绪变化、高潮处理等,根据需要进行多层次的重点欣赏。

反复欣赏:一首作品只听一次,音像不深,需要多次反复欣赏才能加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此外,还可以将乐段间音乐不同表现手法对比着听。

3.师生共同讨论

欣赏完音乐作品之后,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作品按欣赏的要求进行讨,把感知的东西上升到理性认识。讨论的形式可分为:学生谈、教师谈、师生共谈。讨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情感体验,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可复述作品的主要旋律,表现手法等。

总之,欣赏一首好的作品,对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心灵上的影响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所以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会用科学的美学思想来感受艺术美和创造艺术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6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审美,背景,讨论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确立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艺术欣赏,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懂得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并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的鉴赏能力等。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正确有效的指导、组织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是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首先要做好音乐欣赏课的准备工作

为了让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聆听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听的愿望,提高学生欣赏的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到:

1.1 教具设计

首先要准备好上课用的音像资料、光盘、钢琴、多媒体教具,根据不同的欣赏内容选择使用教具。例如:我在让学生欣赏《长征组歌》时,没有直接放光盘,而是先观看《长征组歌》的舞台剧,这样视听结合音画交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1.2 注重情感设计,培养审美意识

感情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例如:我们欣赏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要分三个阶段,官能欣赏、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先让学生产生听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从而感觉到美,最后产生欣赏情感上的共鸣。要使学生产生这些审美感觉,就不可忽视听觉和心理体验外的物质,即情感设计的重要性。从小范围讲,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有助于他们获取审美情感的对应气氛。以保证学生安静地、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

1.3 进行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简介

音乐欣赏课必然涉及作曲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及作品。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曲家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和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作为听前准备的一项内容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对每个作曲家都留下鲜明的印象。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个性以及作品的风格特征都要讲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音乐,如何去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展开丰富的意识联想。

1.4 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之后,所要达到的诸如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音乐的表现、旋律、节拍、节奏、力度、速度。音区的变化以及从中受到的启迪。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2. 欣赏方法

欣赏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可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整体欣赏:当教师把作品介绍以后,可让学生完整的去听,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

分段欣赏:对较长的作品有初步感知后,可分段欣赏,领会个段所表达的内容和不同的情绪变化。例如:《梁祝》等。

重点欣赏:对作品的主要旋律、节奏特点、主要乐器、配器手法、情绪变化、高潮处理等,根据需要进行多层次的重点欣赏。

反复欣赏:一首作品只听一次,音像不深,需要多次反复欣赏才能加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此外,还可以将乐段间音乐不同表现手法对比着听。

3.师生共同讨论

欣赏完音乐作品之后,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作品按欣赏的要求进行讨,把感知的东西上升到理性认识。讨论的形式可分为:学生谈、教师谈、师生共谈。讨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情感体验,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可复述作品的主要旋律,表现手法等。

总之,欣赏一首好的作品,对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心灵上的影响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所以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会用科学的美学思想来感受艺术美和创造艺术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7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审美观;欣赏品味

目前,在初中的整体教学氛围中,音乐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上,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抱着一种很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在音乐课上表现得十分散漫和不经意。造成这种教学局面,除了有教学大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初中音乐教师自身的因素,很多音乐教师自身对于所从事的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认为只是其他主课的一门附属课程,这就不免造成上散下松的局面,另外,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课堂上花费绝大多数的时间来讲解音乐作品,空泛的理论讲解与陈述让学生不厌其烦,即便是有音乐作品的欣赏也是流于表面,听听而已,一带而过,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打击。因此,要想切实做好初中音乐教学,除了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改变之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要加以改变。

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几个部分之一,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给予欣赏教学以充分的重视,通过有效的欣赏教学首先将学生的关注度拉回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接受音乐的教育。

一、注重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有生命的,音乐更是如此,每一段音乐作品如果单纯地从音乐理论角度去讲解的话,不免将学生带入音乐学习的死胡同,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音乐知识的缺失和音乐学习兴趣的丧失,这都是与初中音乐教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要时时注意让学生去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去用心地聆听。因为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既是一种听觉的感受,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感受。教师要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心灵震撼,进而和音乐作品相互交融,产生共鸣,从其中得到艺术的满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体验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一个小组播放同一段音乐作品,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听后的感觉,讲述一下音乐片段所描述的画面和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由于初中生的好胜心理很强,主观能动性非常强,其中的竞争必然会十分热烈,课堂氛围很容易被带动起来。除此以外,还可以组成表演小组、歌唱小组等等,同样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之中有效地完成音乐课堂教学。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目前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却不是很多,除了因为教师主观的不重视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应用的难度较大。在欣赏课上,教师播放一段音乐作品,学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来感受其中意境,但是毕竟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十分有限,较为流畅的施行这种教学方式尚显困难,多媒体的介入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多媒体通过有形的画面能够快速地将学生带到音乐作品中来,加速学生进入音乐意境。

多媒体的应用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形的音乐画面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学习便利。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来模拟一些乐器,让学生自行地编制一些音乐片段,给学生在课堂上创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其自主地发挥。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视频、音频的制作软件,让学生自主地去制作一些有形的音乐画面,或者是制作一些视频内容来自行地选择配乐,这些都是欣赏课的延伸,但是这些有效的延伸能够很好地反作用于音乐欣赏课,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音乐作品的真实含义,才能有效地应用这些音乐片段,也只有通过有效的欣赏和实在的理解音乐作品,才能自行地编制出属于自己,并且能够反映出自己情感和感受的音乐作品来。

三、加强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实践和参与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主题之一,对于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音乐是一种感觉,它是无形的,其教学的成果表现出来是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的一种感觉。因此,这就决定了音乐欣赏课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因为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述和指点,则学生很有可能会记住,但是却很难去理解,更难去形成自己的感受,所以说在欣赏课的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以足够的实践和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发去探寻音乐之中所包含的意境,自发地去感受其中的心灵震撼。

四、注重欣赏的外延。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低俗的音乐作品肆意横行,其中的不健康因素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艺术的特殊性,其流行性非常之广,其对初中生的影响也十分之深,我们不能让学生与这些低俗的音乐作品隔绝,但是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品位,以提高学生对于这些低俗作品的免疫力,保证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良好发育。

在欣赏课上,我们除了要教会学生音乐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低俗音乐作品的免疫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音乐欣赏的导向,让学生不为表面的旋律所迷惑。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的音乐审美多数的时间还是在课外的学习生活和实际生活之中,教师无法加以控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习惯和音乐欣赏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音乐广播氛围,以思想性和统一性为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作品的选播,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内在品德。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欣赏教学来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操,在优美的音乐作品之中感受其中意境,体味音乐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除此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欣赏课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内在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黄林丽.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体会[J].成才之路,2010(11).

第8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中职 音乐欣赏 教学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29-01

在中职学校中开设音乐欣赏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培养中职学生完善的人格,促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和谐发展。由于中职的音乐欣赏课是普及性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不能像专业的艺术院校那样教授专业音乐知识,也不能像中小学那样只教授一些歌曲和基本知识,而是要以增强中职生审美情趣,陶冶中职生高尚情操和提升自身修养为主要目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中职音乐欣赏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中职音乐欣赏教学进行探究。

1 选择好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并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的一种艺术活动。因此,在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学内容选择不好,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他们获得音乐美的享受,更不会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想要选择好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考虑中职生的特点

中职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比较喜欢标新立异,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但是他们的选择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多局限在流行歌曲上面。针对这一特点,在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可以将音乐欣赏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选择一些社会上的流行歌曲,将一些歌曲的背景知识教授个学生,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1.2 注重音乐作品的多样化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注重音乐作品类型的多样化,让学生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能够拥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培养出对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获得更高的审美修养和能力。

总之,只有选择好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拥有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才能进一步一道他们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进而更好地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

2 做好教学设计

在进行音乐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应地教学设计,要遵循情感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和审美性原则,要围绕如何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来进行,同时要加入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切身去体会美的存在,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导入设计、高潮设计和结课设计。

2.1 导入设计

在导入设计中,教师既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无论采用的是何种导入方式,都需要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味根本出发点,只有在导入的时候激发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

2.2 高潮设计

在高潮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竞赛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让学生围绕音乐的情感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情感体现的目的。

2.3 结课设计

在结课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归纳总结式、采访式、设疑式和余音萦绕式等多种方式,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对本堂课的印象,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学习到得内容。

3 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教学的辅助工具也越来越多,这就为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带来了可能性,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补充更多地相关知识,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深化巩固教学知识点,学生则可以由被动的“听”“记”变为主动的“看”,获得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刺激,与教师形成更为密切的互动,进而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更为直观的戏曲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戏曲艺术中的夸张,想象、留白、写意等审美情趣;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现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到音乐营造的氛围当中去,更对地产生情感体验。

4 坚持以人为本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的创新上,都要坚持这个原则不动摇,都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只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够让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不断地进行积累情感体院,进而提高自身感受音乐美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质,从而达到音乐欣赏设置的目的。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进行不断地学习,教师之间要进行相关的教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模式,拥有新的教学思路,才能够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才能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这个原则。

综上所述,中职音乐欣赏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地探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 金亚文.音乐教学设计[J].教学探究,2009(9).

第9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 审美价值 审美评价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国外作品欣赏(如印象主义音乐)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中外作品时,旋律、节奏和内容上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有些国外音乐,特别是抽象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局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学生对某些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因此,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如欣赏中国的传统民歌时,学生们似乎都能欣赏这类音乐作品。然而,在欣赏“德彪西”、“拉威尔”的音乐时,许多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音乐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学生们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国外一些抽象作品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引导学生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音乐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无论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音乐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心情沮丧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首中国民歌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另外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抽象音乐,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2.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分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可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三、音乐作品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音乐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有些易于理解的作品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欣赏贝多芬和德彪西所创作的《月光》,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节奏、旋律、情绪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欣赏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贝多芬的《月光》通过音乐要素的渲染,把人们带进一个安静祥和的意境,仿佛明月冉冉上升,将银光投射在睡梦中的森林和原野。德彪西对《月光》的描写,则较为抽象,与其说是对月光的描写,不如说是表现了人的内心对月光的各种反映,而表现月光下的美景则处于隐处。因此,由于音乐作品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欣赏中,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分。如欣赏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作品从山泉潺潺到河流奔腾的主题及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分造成的。两支长笛轮奏着波动的音型,后又加入了两支单簧管,逼真地描绘了沃尔塔瓦河的两支源头山泉潺潺流水的景象。随后,小溪逐渐汇入大河,响起了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河流奔腾的主题,展示了沃尔塔瓦河瑰丽、庄严的景象,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随后出现的是节奏轻快的波尔卡舞曲,表现村民们举行婚礼的热闹场面。后面,在月光下的舞蹈和黎明的主题之后,音乐奏出明朗的大调主题,是一段激奋、欢乐的音乐,旋律抒情妩媚。音乐在史诗般的音响中结束,小提琴的波动旋律滚滚而去。这是一种层层深入,逐渐热情激动的旋律线条。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