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精选(九篇)

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第1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当前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词,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塑造生态文明观。我们应意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的中心,而非自然的主宰。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受教育者中传播和宣传生态文明观,传播环境危机意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等等,通过宣传教育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态文明观,从而自觉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只有在全体公民都树立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凝聚维护生态文明的正能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议培养“生态人”

“生态人”的培养,教育是最佳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回顾我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教育,导致了个体生态观念的淡薄。重视并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把生态价值纳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内涵。因此,培养具有生态价值观的“生态人”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重要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现实环境的回应,更加需要理论来支撑,需要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人类无视自然界的规律盲目开发和掠夺所带来的后果。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途径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例如,“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以及“美丽中国”的思想。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如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仁”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

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举措

生态文明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助于公民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适时地实现创新和转变,才能承担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加入生态观教育的内容。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培养公民正确的生态观已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把公民生态观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畴之中,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生态观教育是相互包含和融合的关系。只有把培养科学的生态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体现生态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其中从功能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和经济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价值。然而,随着生态危机的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其生态价值的实现。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途径的过程和环节而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内在条件;丰富和发展主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顺应时展,增强自身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树立生态价值的教育理念,强调和凸显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从而真正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注重社会实践。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基本上以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为主。然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生态文明。让公民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积极深入到乡村、社区、厂矿去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调研、体验和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加强化和内化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要始终牢记生态文明的观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保护生态过程中促进自身道德情操的健康发展。

第2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

【作者简介】 王艳,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程娅静,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8-0053-03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人类原始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又一崭新的文明形态。它主张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西南农业大学叶谦吉教授在1987年全国生态农业问题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并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人类获益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保持着和谐统一的相互关系。北京林业大学严耕教授也曾指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明形态,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倡导和谐理念和推行和谐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从这两个定义之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文明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价值取向,强调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尊重自然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理想境界。

可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四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文明系统”。而在这四大社会文明系统之中,生态文明是前提,如果没有健康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就会失去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和高尚的精神享受。总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人们在后工业文明时期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出路。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实施需要一个过程。在全世界范围内,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会使人类日益陷入严峻的生存危机之中。这既是全球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必须克服的难题。尤其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环,一些深层次生态危机不断涌现,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通过总结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吸取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和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逐渐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兴国之本、强国之计和富民之策的认识高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交融又彼此渗透。

1.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方法多重、途径多样,这为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供了详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一方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蕴涵着的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理念是高校培育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思想源泉。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有利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对今天高校普及和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日益丰富既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也成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谓科学发展,追求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而这也正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价值追求是一致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把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而是把人放在生态环境之中,使其成为有生态文明意识的“生态人”,以“生态人”的身份来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所以,“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伦理道德与现时期积极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实质。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方面的教育,还是新时期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并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当代社会所崇尚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以期青年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意识,积极致力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 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中心环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过于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类是自然界最高的和唯一的价值主体,忽视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片面的宣传教育理念,而导致人们对自然界无序的开发和利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和方法理论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政治教育或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没能及时革新和改进。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绩与忧患并存。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是从属于自然界的,自然界是人类栖息的家园。然而,我们的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破环――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可耕地锐减,水、大气、噪声等污染强度加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破环了生态平衡,损害了人体健康。所以培育生态文明,并将其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高校育人目标的要求。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整个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才能在其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解”。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涉及到的新内容。学校作为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场所和关键环节,理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而高校作为知识精英的聚集地,更应该把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视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而为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供最为有效的平台。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并非高校所有教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其主要途径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和完成的。虽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一途径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就整体现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与针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更具有普及性和通俗性的特点。这种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伦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旨在提升高校师生员工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水平,进而强化其生态文明意识,用以规范自身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行为方式,谋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过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仍限于环境学科专业的学生,对于非环境学科的学生还没有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容安排”。即使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开设了与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相关的课程,但由于整体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素质较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传统教育理念的落后保守,以及“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效果收效甚微;另外,大学生本身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自律和监督意识,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问题淡然处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效果欠佳。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着力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和规范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行为,就要不断使其树立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培养生态文明思维意识、强化生态文明心理意识、明确生态文明价值意识和倡导生态文明法治意识。从这五个着力点出发,不断提升高校青年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努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使命。

1. 生态文明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意识最高境界和核心内容

只有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道德素养,人们才能自觉地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并将生态保护作为自身所肩负的一种光荣责任和重要使命。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保护环境为荣、损害环境为耻”的道德观念贯穿于教育过程中,以言传和身教的方式让这种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心中。通过对生态文明道德意识的强化,大学生群体要不断调节自身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不和谐的日常行为,将善良、仁爱、正义等道德意识应用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从而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为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生态思维是使“经济人”转变为“生态人”的关键

人的思维具有不确定性和易相互影响的特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受教育者生态思维的发展变化,积极引导他们把人与自然视为整体性的存在。自然界是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客观物质基础,我们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把人与自然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时才会三思而后行,不至于让其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丝毫的危害。培养大学生的这种生态文明思维意识,也必将改善他们以往的生态文明理念、规范他们今后的生态文明行为。

3. 对生态文明心理上的认同是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心理意识方面的教育,使生态文明意识深深烙印在其脑海里,真正认识并承认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在心理上认同这一规律,才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才会学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这种认同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相应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环境素质文化等方面的灌输与疏导,人们才会逐步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心理认同。所以,对生态文明心理意识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彼此心理上的交流与互动,双方相互影响,共同协调自身生态文明心理意识的健康发展。

4. 生态文明价值意识是实现向“生态人”转变的内在动力

生态环境与人一样,也有其自身内在的价值。认清生态文明的价值,是培育生态文明意识首要解决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认清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多样性的价值体系,还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然界除了具有经济价值外,还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等。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表明了自然界对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巨大价值,是“人的身体”。只有认清生态文明的价值所在,才能不断地促进我们向“生态人”转变。而对于生态文明价值的认识,更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的,因为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识正是通过这三者的相互和谐体现出来的。

5. 倡导生态文明法治意识,是落实和完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根基所在,也是有效实施和宣传生态环境法律的重要路径

生态文明法治意识是指生态文明的法制观念,是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中心环节。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倡导生态文明法治意识作用方面影响广泛,持续时间长,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要把国家有关的生态环境法制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述,使生态文明法治意识为广大受教育者所认可、接受和遵循,进而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法治意识的认知度,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生态文明法治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也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形成合力,从而使生态文明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制氛围中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3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②迫切需要推进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展新格局,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行为如何直接关系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具有关键性作用,这是时展的客观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 时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与繁荣,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人类奇迹,但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疾病肆虐等,这已严重危及人类的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更会加剧“美丽中国”建设的难度。 +③大学生在引领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骨干力量,而一些大学生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盲目消费、炫耀消费、个性消费、生态消费行为失范,甚至一些大学生形成了“人类中心”的思想,生态责任意识淡薄,面临环境新常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不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就无法找准研究的重点,甚至会沦为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理论废物。” +④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为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局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从自发活动上升到自觉活动,才能加快其建设进程。 +⑤而从自发活动上升到自觉活动,则需要强大的理想和信念作为支撑。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思想还不稳定,并且大学生生态意识的高低,生态价值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能否长期顺利进行,以及“美丽中国”能否建成。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鼓舞和激励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愿望和动力,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发挥大学生的时代引领作用,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从自发活动走向自觉活动。

(三) 高校思想政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着生态意识培育的内容,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内在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意识,所以生态责任意识是现代大学生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缺乏生态责任意识的大学生,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功能,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生态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更加完善。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伟大事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内化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并通过“美丽校园”的建设,增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熏染,使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第一课堂”,内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来展开的,主要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 +⑦从而也导致一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缺乏生态环保观念,所以高校应当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第一课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断丰富其生态文明知识,拓展其生态文明视野。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结合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充分挖掘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使大学生明白“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⑧加强大学生的生态哲学思想教育;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形势与政策”课,使大学生了解近代,以及当代的生态危机和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增强大学的生态责任意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堂”,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自然生态环境,更能完善大学生生态知识结构,从而使生态文明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二) 搭建生态文明实践“第二课堂”,外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既可以举办非富多彩的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课内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课外体验、调研和考察活动,更要利用“世界地球日”、“环境保护日”、“植树节”等节日,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实践“第二课堂”,启迪大学生的心智,激发大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坚持绿色消费的理念,养成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从而把生态文明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

(三) 建设“美丽校园”,增强生态文明环境熏染

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 +⑨对于高校而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从建设“美丽校园”起步,“美丽校园”不仅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还包括优良的校风;使绿色校园物化为一种精神力量,让“绿色文化”、“生态文化”取代“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等“不和谐的另类文化”;积极构建节约型、环保型校园,在大学中倡导绿色消费、精神文化消费等可持续消费方式;还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体系,从而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约束。同时,在微时代的网络新常态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应积极创建、利用校园网络传播平台,以多种形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微话题”、“微互动”等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及时生态知识、环境动态,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态自觉,主动投身于“美丽校园”的建设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促进“美丽中国”的建成。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③赵永明.“90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118.

④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7.

⑤郑士鹏,陈树文.生态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赜[J].求实,2013.1:81.

⑥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4.

⑦田修胜,胡树祥.建设“美丽中国”诉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79.

第4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生态文明教育

1.生态文明教育的定义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文明素质来教育人们积极参与改善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来。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下:关于生态经济、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有两点: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对全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专门在学校课程或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文章所探讨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第二种。

2.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不惜开展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进行粗暴的开发,这些行为无疑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快了生态系统退化的速度,严重破坏了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根据调查发现,我国每年由于生态系统遭到人为破坏而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上千亿元。可想而知,我国生态系统已经遭受到了多大的破坏,自然环境亟待改善。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对我国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这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整个社会统筹、协调、全面发展。而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在学习中是否形成和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非常重要。

(3)提高初中生生态文明素质。当我们在初中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乱扔垃圾、踩踏草地的现象时,就应该知道,部分初中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非常低的。如今,学生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广大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是衡量国家生态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当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也是综合素质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发展在他们身上延续,他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挂钩。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没有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学生学习的基础。然而在急需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当下,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却缺乏对这一方面的系统性的知识介绍。根据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些观察研究可以发现,在这些教材中对生态文明知识的阐述都是分散的,并且都是从宏观上讲述一些理论知识,乏味不说,还很难引起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视。

(2)初中生生态文明素质不高。此前一些学者也针对初中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做过一些调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看见水龙头没关而主动关水龙头的学生只有27%。在关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问题下,大多数学生表示知道这会破坏环境,但仍然有逾一半的学生在使用。通过这两点可以看出,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并没有将这一意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去,造成了他们生态文明素质偏低的现象。

(3)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注重实践。这几乎是所有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的通病。目前在很多课堂上都可以看到教师就生态文明的观点在教室里对着学生侃侃而谈,却不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样的口头说教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还很有可能让学生们感到反感,根本起不到培养初中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

综上所述,加强和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态教育的渗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桂娟.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第5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一、关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去年以来,兵团党委开展了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唱响兵团精神、职工冬训和作风建设年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问题,极大地提振了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了干部职工的军事素质和组织纪律性,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唱响兵团精神和冬季军训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深化了对兵团精神的认识,增强了“兵”的意识和“兵”的责任,增强了对兵团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开创屯垦戍边新业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兵团正在开展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解决精神状态和发展信心的重要举措。将“创先争优”活动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本单位实际、各项具体工作目标结合起来,使活动成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各级、各单位层层开展的兵团精神集中宣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团场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单位集中精力抓发展没有错,但忽视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到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部分职工诚信意识缺失,道德观念失衡,以致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益多元化,一些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一些职工产生了困惑和迷茫,屯垦戍边意识淡化,无私奉献精神弱化,甚至信仰迷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一些职工的思想观念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奋斗目标不相适应;一些职工的工作能力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不相适应;一些职工的道德观念还滞后于社会文明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兵团精神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职工热爱兵团、扎根边疆的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涉及兵团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成为制约兵团改革与发展的“瓶颈”。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以人为本,重在育人,强化兵团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疏导思想、教育人、团结人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兵团发展的“助推器”。只有多层次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广大职工屯垦戍边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兵”的意识和组织纪律性,才能不断增强兵团屯垦戍边的软实力,增强兵团履行屯垦戍边的能力。

兵团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认真贯彻兵团党委关于全面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培养造就一支能够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目标,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大力唱响兵团精神,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引导人、教育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在“三贴近”上下工夫,真抓实干出成效,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当前,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明确教育导向,把握教育主题,突出重点内容。兵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铸魂”。魂就是兵团精神,“铸魂”就是把兵团职工铸造成具有兵团精神的人。“铸魂”是兵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高层次、最终目标、最高境界。具体地讲,就是把兵团职工打造成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热爱兵团的人,打造成不怕牺牲、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人,打造成不怕吃苦、奋发有为、勇于创业的人,打造成善于学习、与时俱进、能够开创新局面的人。二是“塑形”。所谓“形”就是兵团人的形象,兵团人的气质,兵团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兵团是特殊组织、特殊群体,承担着特殊任务,发挥着特殊作用,这决定了兵团人特有的胸怀,决定了兵团人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他不仅有生产队的任务,还有战斗队的任务,更有工作队、宣传队的任务,多重任务决定了兵团人多重的职责意识,特别是准军事组织还要求兵团人有“兵”的意识、“兵”的纪律、“兵”的素质、“兵”的作风。“塑形”就是把兵团职工打造成劳武结合、平时生产、遇敌参战的军垦战士。三是“树德”。“德”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就是教育职工群众在社会上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优秀的员工,在家庭中做一个称职的成员。要强化道德养成,让职工在这个多变、多样、多元的社会中不失道德底线,旗帜鲜明地同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四是“守法”。要引导职工懂法、遵法,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还要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五是“增智”。“智”就是文化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以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致富本领。

思想政治工作是兵团的优势,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良好传统,但在兵团发展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在形式、内容上,还是在体制、机制上,都有必要进行改进和创新。当前,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突出教育的针对性。要把准职工的思想脉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一些团场采取“一事一议”、开展民主讨论、“面对面”解答问题、“心交心”互帮互助等多种办法,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团场针对领导干部、基层党员、职工群众、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教育对象,分层次、分阶段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效果也不错;一些团场想职工之所想,忧职工之所忧,对症下药,消除了个别职工心理上的“疙瘩”;还有一些单位把一些抽象的教育内容通俗化、生活化,突出了实用性、可操作性,避免了纸上谈兵、空洞说教。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都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要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兵团是一个社会组织,有不同的行业、民族、阶层、人群。我们的教育既要突出“职工”这个重点,又不要漏掉广大的普通群众。要开辟职工群众乐于接受的教育渠道,特别是在抓好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新增社会群体、下岗职工、孤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外来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的教育工作,要实现全方位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还要创新教育手段,构建网络、电视、报刊等全新的教育平台,努力走

出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兵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比如,通过大众传媒载体,把教育内容融入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中;通过博客、微博、短信等,为职工群众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利用家庭载体,举办亲情教育、知识讲座等,使教育进家庭、人头脑。要把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各类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和“唱响兵团精神”宣讲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兵团活动,针对职工群众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变化,广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要突出教育的经常性。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常规性、经常性的工作,有时需要集中教育,通过活动来开展,有时需要化整为零,见缝插针,但有一点,就是长流水,不断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间断,间断了会发生大问题;也不能时紧时松,时紧时松就会事倍功半。要结合职工思想实际,确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及阶段性目标,实行长短结合、点面结合,确保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四要突出教育的示范性。前不久,我们评选出了“新中国屯垦戍边感动兵团100位人物”,也评选出了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和模范标兵。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要深入挖掘身边可信、可敬、可学的典型,树起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会的典型,使典型更具有亲和力。要深入开展“我身边的好人”宣讲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激励职工群众,形成学好人、做好人的热潮。要“聚焦”广大群众,多宣传人民群众和平凡人物的生产生活,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使教育活动有示范、有榜样,在兵团上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郁氛围。

五要突出教育的实效性。要真正把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坚决摒弃没有实际效果的“花架子”和“假把式”。要从实际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年丰收在望,妥善处理好农产品收购价格问题关系到团场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兵团社会大局的稳定。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三秋”工作不出问题。做好农产品收购工作,关键在人,这其中离不开有力的、细致的、“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宗农产品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要落实农产品管理责任制,实行层层负责,责任到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引导作用,教育职工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团场、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做遵纪守法、讲诚信、讲奉献的合格职工。要讲清兵团职工同地方百姓的区别,讲清中央、兵团党委为了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所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讲清职工所享有的各项权利,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要在依法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在教育方法上,既要面对面、心贴心地对职工进行疏导教育,又要设身处地为职工群众着想,保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教育内容上,要讲清楚兵团的特殊政策与职工群众利益的内在关系,讲清楚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同改善职工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职工群众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要及时了解职工群众冷暖,关注他们的诉求,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力度,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更好地服务群众。

二、关于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创建工作

近年来,兵团各师、各团场正在大力推进“三化”建设,有的师在城镇化建设方面走得很快,有的团场通过整合连队形成了新的社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并不意味着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的减弱。农十师、农二师介绍的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到目前为止,兵团已经连续5年命名了75个兵团级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各师也分别命名了一批师级文明生态小康连队。这些连队,以创建标准高,基础设施齐备,生态环境、社会治安良好,生产业绩领先,职工安居乐业为显著特征,在全兵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有的连队在营区规划、道路建设、环境建设、住房建设、院落建设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的连队在文化阵地建设方面狠下工夫,电教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场应有尽有,连队环境得到改善,职工群众文明素养逐步提升,兵团、师党委惠民举措得到体现。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从连队的基础设施、经济效益、道德文化、生态环保、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及基层民主等方面实施综合性建设,充分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兵团的要求,顺应了广大职工群众的需要。根据兵团党委要求,我就推进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是着眼发展,对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进行再规划、再提升。创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各单位要结合兵团“十二五”规划和推进城镇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建设规划,要统筹兼顾、衔接好师、团、连三级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和完善规划,特别是在新建职工住房中要充分考虑卫厕、暖气、上下水等必备硬件设施,有条件的还要考虑网络建设,宽带入户。过去,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在这方面要求不高,现在要下决心改造、提升,新建的社区一定要考虑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等场所建设,千万不要因片面强调速度而造成种种缺憾。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创建合力。创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是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师、各团场要把这项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具体讲,就是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年度财务预算,纳人团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要完成由单纯连队行政管理向社区综合服务转变。在工作中,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规划,密切沟通,通力合作,以对职工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切实担负起建设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的重任。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有限资金及项目的联动集聚效应。从近年实践看,整合所属单位、部门的资源,形成共同推动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联动机制是一项有效措施。农二师、农十师等采取师、团、连三级共建和对口挂钩包点等多种形式推进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建设,效果很好。通过整合资源,把有限的资金、项目、设备集中,通过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建设这个载体在试点单位发挥集聚效应,力求建一个成一个,建一片成一片,让职工群众在较短时间内,感受到文明生态小康连队

(社区)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创建活动的全面推进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建设资金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即项目争取一点,师团投入一点,连队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也可以组织职工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连队建设。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建设贵在创新,贵在有自己的特色。要解放思想,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尽量跳出兵营式、火柴盒式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格局,避免不必要的模仿雷同。要积极提倡“一团一品”、“一连一色”,鼓励不拘一格、百花齐放。要强调按科学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

四是学习先进,推进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建设向高水平发展。创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是一个动态发展、循序渐进、不断探索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单一的样板。像183团14连社区建设、房屋改造和环境绿化、美化、亮化,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要学习183团的先进经验,学习14连的先进经验。各师都要重视示范点的建设,以此带动全局。要积极探索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社区)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拓展创建思路,丰富创建内容,拓宽创建领域,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效应。

三、关于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今年,兵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兵团党委的部署,在开展的“唱响兵团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建党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学习型兵团创建活动中,精心组织,大力推进,打响了一场场宣传战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半年,兵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仍然要以唱响兵团精神为主线,继续完成好年初计划的各项工作。这里,我结合当前新疆反恐维稳的形势,就兵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当前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总体可控,总体向好。但新疆的稳定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维稳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我们同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甚至是尖锐的。针对这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兵团宣传文化战线要开展积极的、针锋相对的舆论斗争,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制高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新疆、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和正确引导的作用,及时报道有关事件的真相,揭露事件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社会主导舆论。要从维护国家公共文化安全的高度,从更好地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的战略角度,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宣传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兵团的干部职工群众更好地享受高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二要牢牢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兵团分布在新疆两周一线,点多线长,加强意识形态安全,防止分裂主义宣传渗透,全面占领宣传思想舆论阵地和文化阵地,既是我们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充分发挥原有媒体优势的同时,要把新媒体建设尽快纳入发展规划,积极主动地发展新媒体,抢占新阵地,特别要扶持和推进主流媒体占领网络阵地。坚持走多媒体综合集成的发展道路,不断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要推动新兴媒体发展,当前特别要发展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等,努力在广播电视未来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三要强化各级媒体机构自身安全防护。面对民族分裂分子不断骚扰破坏的现实,兵团、师、团三级媒体机构要抓好反恐维稳各项责任制度的落实,做好重点部位、重点人群的管控。加强信息沟通。兵团电视台、地球卫星站和各师广电机构都要强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要加强安全监测和开包检查,做到一人不漏,逢人必检。宣传文化部门在做好自身安全稳定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地方反恐维稳工作。

第6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在人对物质世界进行过度掠夺的同时,人的物质欲望却无法得到满足,人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精神世界却更加空虚和萎靡,所以,人在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导致了其自身的异化。因此,自从20世纪初期以来,人类对行为的反思逐渐增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生态文明的理论和概念也就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因为“对自然的内在复杂性的过低估计和对人类的认识和控制能力的过高估计,使得传统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过程,变成了对文明的根基——自然——的掠夺和破坏的过程,变成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己家园的毁灭过程。因此,人类必须告别传统的工业文明,构建新的生态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影响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完成是观念的转变。观念的形成既是实践获的理论抽象,更是教育的结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塑造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包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复杂的生态网络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以文化的方式存在,所有先进文化都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不能反自然;地球的自然是有限的,即使是科学技术也不具备无限改造自然的能力;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统一,对环境的开发必须承担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自由是对自然法则的遵从,受自然法则的约束。总之,人类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受教育者中宣传和传播生态文明观,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传播环境危机意识等,通过宣传活动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态文明观,从而自觉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只有在全体国民都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维护生态文明的合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文明消费行为的引导。文明消费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然的赋予、有节制地使用自然提供的物质以满足人的正常需要的消费行为。不文明的消费是指过度消费、炫耀式消费和符号性消费,等等。当前,在消费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以过度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异化,也就是说,消费不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的,而是以满足人的畸形消费心理、错误的消费取向为目的。在异化了的消费行为中,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被过度浪费,人的劳动也被过度消耗。据统计,中国人用来购买奢侈品的数量和花费的资金已经超过日本,排名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奢侈品需求大国。奢侈品消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消费文化。其他的过度消费行为包括过度包装、严重产能过剩、餐饮浪费等行为。这些消费行为既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消费心理不成熟、社会文明程度滞后的表现。过度消费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是对资源的无情掠夺,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养成文明消费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幸福观,引领社会文明消费、合理消费。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和挖掘。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现实环境的回应,更需要理论的支撑,需要理论体系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处理和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来制订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这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与自然的不同,也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生存就要通过人类的劳动与自然实现物质的交换,从而保证人的繁衍和生存。但是,人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和对自然的掠夺造成了自然界的危机以及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人类无视自然界的规律盲目开发和掠夺所带来的后果。他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途径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只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完全的变革,破除了资本的强制和垄断之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比如,提出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思想;邓小平提出的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思想;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思想,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文化的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一体”的思想、“仁”的思想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深入思考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转变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新的社会责任,因此,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进行调整和创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生态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其中从功能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价值。其政治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人的政治观点的塑造和政治思想的灌输。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执政党提供合法性论证,以及形成社会的凝聚力。其经济价值在于通过人们的思想和观点的塑造,使人们形成创造财富的巨大动力,形成集体动员的力量,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随着生态危机的凸显,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其生态价值的实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指的是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调节人与生态关系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其含义主要包括:生态价值要求生态对于人这个主体的意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价值在于维护生态平衡,纠正生态失衡;生态价值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主体是人,是作为主体的人,而不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还应该体现在对生态公民的培养方面。所谓生态公民就是作为公民能够明确自己的生态权利和所承担的生态责任,以生态权利主体的资格积极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政治活动,以自己的参与行动影响有关生态的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而使每个公民都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只有全体人民都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才能真正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树立生态价值的教育理念,强调和凸显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其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良好生态道德的、明确生态权利和义务的合格生态公民。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包含生态观教育的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看,主要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主,同时包含了道德观、伦理观、职业道德、婚恋观以及至心理健康教育等。目前,从现实的角度看,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增加生态观教育的内容。这方面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自然知识教育:宇宙观教育、自然知识教育、生态系统知识教育、人与自然关系教育、中国生态情况介绍,等等。二是生态道德教育:有学者概括为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等五个方面。三是生态法治教育:就是要自觉维护和遵守相应的生态立法,并形成自觉维护生态文明的法治意识,做生态文明的自觉捍卫者和保护者。四是生态消费观与幸福观教育:生态消费观教育是通过科学的引导,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理念,合理使用大自然提供给人们的物质资源,减少过度消费,抵制炫耀式消费。科学的消费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幸福观基础之上的,幸福观教育既侧重物质需要带给人的满足感,又侧重精神生活带给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既侧重个体的幸福体验,也侧重他者的幸福感受;既追求小我的幸福追求,也侧重大我的幸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生态观的教育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个教育环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生态观教育是相互包含和融合的关系。一方面,只有正确认识了世界,才能够正确认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才能有更高的价值追求,而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人生目标;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辨荣辱、明是非、鉴美丑,从而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生态观教育是三观教育的自然延伸和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培养科学的生态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注重社会实践。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上以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为主。结合生态观教育的特点,可以开展各种内容生动、表现手法多样的绿色生态网站建设、主题策划、公益广告、社区板报等主题活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生态观的教育。从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角度看,可以通过举办签名活动、“三下乡”宣传活动、建立志愿者组织、建立各种环保组织和动物保护协会等开展文明宣传活动,从而把生态文明意识、科学消费理念、保护环境意识、生态法治观念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群体和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开展生命体验活动,增强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性认识,从而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环境链条中的地位。

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教育的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了解和熟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树立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养成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的习惯,从而自觉维护生态文明。从目前的角度看,具备生态学知识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多,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手段、自觉教育和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工作者也比较少。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培训教育者,使他们能够具备相应的生态学的科普知识,具备相应的生态法律知识等,从而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同时,对于具备相应的生物学、植物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的辅导员教师也要加强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发挥自身原有的学科优势,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7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45-02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现、文明冲突加剧,导致高职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深入探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引导高职学生对社会现实与发展高度关注,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用生态发展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有信心和能力去解决问题。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依据与必然性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理论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主要依据与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结构中的精神因素,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地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能动反作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属意识形态的教育。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局面,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注重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进行理论创新,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思想轨迹。长期以来,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始终以不同的内容和要义贯穿于不同的时期与时代背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同样,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该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发展完善和求实创新。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党的十强调全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可见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作为全体社会工作和各项具体工作的核心,发挥着主导作用,必然要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目标决定内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前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投入生产一线。所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与社会发展接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完善,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二、对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审视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亟需完善

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本科院校有着较明显区别,应该体现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普遍滞后于国际与国内的l展形势,缺少相应的针对性与必要的前瞻性,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相脱节。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90后”大学生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精神生活的失调相对严重,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生态道德缺失等,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现实生活根基,难以做到“以生为本”,让教育流于形式,变成了被动说教。而只靠“大道理”的说教往往达不到效果,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容易让学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假、大、空”的误解。唯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解决他们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内容设计理想化,缺乏层次性,一般说来,对于不同的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目标不相同,其要求应该不同,内容设计要有差别,做到因材施教。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本科院校无论是教材还是其它的日常生活教育,基本上没有区别,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存在过高、过急的理想化要求,外加片面强调政治功能,这些都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没有达到最优化状态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构成了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了相应的体系结构。而这些结构关系中,不同的内容又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在不同时期与时代背景下,有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道德主导型等。结构的不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效果不尽相同,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必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进行最优化,且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从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没有达到最优化,虽然突出了其核心内容―― 政治教育,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其它内容在体系结构中相应地位却不明确,主次关系显得不清楚,尤其是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相应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回应。

三、建构适应当前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目标:以生为本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人才在道德品性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围绕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目标与要求来展开,是目标的具体细化;同时,充分考虑高职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二者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统一系统,主要受当前社会要求的特殊与综合性、教育环境的复杂与多变性、教育对象的层次与差异性所决定。教育目标决定着教育内容,具体的内容又体现着教育的目标。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思想的涌入、生态危机的爆发等,这些都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到核心位置,在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和设计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尊重和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教育目标的设定要充分结合现实社会背景与学生的实际,切莫过于理想化和模式化。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如果内容选择适当,方法注重多样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具有实效。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理论为指导,通过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思想。说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其本质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务必用马克思生态思想主导高职学生思想阵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夯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中增加生态观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逐步转变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自然观;改变传统的思维、生产和消费方式,明确生态德道准则,更好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与生态文明理念,将祖国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的保障。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领域:生态伦理教育

把生态伦理教育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既是社会环境不断恶化的迫切需要,更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管何时,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了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必须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另外,让生态伦理理论与意识、基本规范等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中,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尊崇自然、敬畏生命,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P注现实问题,提升时效性,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锐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辩证关系[J].理论与实践,2002(2)

【基金项目】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校级教改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研究”(XJJG201501)

第8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摘 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文明程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意识、浓厚的生态情感、坚定的生态信念、规范的生态行为,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归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39-02

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类利用对自然资源毁灭式的开发来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不惜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历史地发挥着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特殊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资源,此时更应站在时代的角度,突破其原有的价值界定,不仅要服务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同时也应注重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思想保障和有力的精神支撑。在新的形势和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将目光更多地转向生态视角。以培养“生态人”为目标,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概念厘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动,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1]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具有着其特殊的价值结构体系,它主要彰显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表现为对于生态的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对于生态主体的意义关系,直接作用于生态,对于缓解生态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主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是通过实践活动,以此来实现其生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方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间互动行为所构建的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具体表现

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人的行为会受到思想这个先导的支配,加强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抓手,改变其固有的思维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消除“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思想的荼毒,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第二,帮助大学生规范日常的生态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积极的作用,合理地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生态行为,养成大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生态行为是生态道德的外显因素,培养良好生态行为是塑造生态人格的归宿。”[3]通过不断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逐步将他们培养成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生态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困境

(一)生态教育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它的实践过程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想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只有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能创造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发展的良好氛围。但现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1.家庭生活中生态道德模范不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某些家庭成员做出一些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对正在树立生态道德观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生态意识淡薄,生活习惯上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以及破坏环境等现象。成长在这样家庭里的大学生被这些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导致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受到极大阻碍。

2.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观念淡漠。根据我国环境部门对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调查显示:在我国,社会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普遍偏低,表现出“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况,社会普遍性的生态意识冷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还包括环境熏陶式的隐性教育。只有两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果。目前,有些高校将目光过分集中于课堂教育,而忽略环境熏陶,导致其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足,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1.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校园基础设施、活动场所的建设中没有融入生态理念。当前许多高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客观上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但在建设过程中却缺乏对生态文明的宣传与引导,没有给大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和心灵的熏陶。

2.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内容不系统完整、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良好校风学风的树立无法依托生态文明教育得到实现。

(三)大学生生态意识淡漠、生态行为失范

大学生作为社会热点问题最为敏感的人群,对于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状况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但落实在个体本身上还是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淡漠,生态行为失范等问题。

1.大学生生态意识淡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国民的生态意识水平普遍不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也处于比较淡薄的层面。现今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并没有从个人做起,把保护环境当成自己的责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这说明大学生自我的生态意识薄弱,需进一步加强巩固。

2.大学生生态行为失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的支持,虽然大学生在国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具有基本的保护生态的意识,但将意识转化为实践的努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虽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利于环境保护,但出于方便和利益等方面考虑,其仍会实施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对策

(一)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完善的生态保护法制体系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提供最有力的支撑。首先,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在最近的几十年中,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予以实施,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引导大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效地减少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加快推进生态保护方面的立法,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实施细则等。利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人们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进行约束。其次,坚持严格执法。如果说生态法律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执法情况则是这种实施保障的唯一途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完善生态执法体系,提高执法力度。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运行机制,对于谭ǚ矫娴牟徽之风必须严打,制定严格的执法标准。

(二)构建生态型校园文化

校园生态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教育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在优秀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之下,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便获得了对生态保护的认同,并落实于行动。首先,构建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在学校基础设施建造过程中,应将塑造良好的校园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贯穿其中,充分重视校园规划的合理布局,提升校园绿化率,加大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增进大学生对于自然的喜爱之情。其次,构建校园精神生态文化。校园精神生态文化的形成除了课堂生态培育之外,也是在校园日常活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学校应加大对绿色生态理念的宣传。如:号召全校师生一起践行“光盘行动”;倡导学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丢弃;珍惜学校公共资源的使用等。

(三)重视家庭生态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良好、和谐的家庭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程度。营造家庭生态道德教育氛围,就是要致力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道德培育和家庭生态观念塑造相一致,将生态道德教育延展至家庭环境当中。首先,要转变家长对于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观念。以往家长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上注重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忽视了生态道德教育。因此,家长应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家长应注意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家长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言传”,更多的则体现在“身教”,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珍惜粮食、节约水电,在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等行为可以有效地带动大学生的效仿,家长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会在无形之中使大学生也养成这种意识和行为。

(四)营造社会生态舆论氛围

大学生是促进社会信息共享化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受到社会舆论信息影响的同时,也引导着社会舆论走向。良好社会生态舆论氛围的营造主要应从完善的社会制度规范和良性的传播媒介导向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备的环境保护制度是营造良好社会生态舆论氛围的源泉。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土地开发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碳排放标准制度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制度,并建立与其相对应的监督制度。通过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和生态监督制度来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生态行为,呈现出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社会生态舆论氛围。其次,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对于社会生态舆论氛围的营造功能。应加大大众传媒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普及力度。通过对生态环境宣传栏目、生态公益广告宣传片的增设,呼吁民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倡导人们规范自身生态行为习惯,从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点滴做起,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第9篇: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范文

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到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最后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完备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承担着生态文明家培育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所谓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循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 、人与自我的关系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培养活动。它对于实现大学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完善学生个体发展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增强其实效性,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生态观,做到知行合一。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丰富,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一)对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认识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和引导青年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环境问题每况愈下,在时代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主要基地,应当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重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使生态环保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引导其成为合格的新型“生态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首先是一些高校领导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停留在“纸上谈兵” “蜻蜓点水”的层面,并且受传统观念束缚,为提高学校知名度,高校领导更加倾向于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在热门专业和科研中,致使生态文明教学“边缘化”。其次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未对生态文明教育予以重视,未将生态文明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最后,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情,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同时,由于专业课程的压力,从而忽视了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上述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单薄且重复

具备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和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包含四门课程,每门课程中都包含着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三章第三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八章第五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一章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实践观两个方面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第六章、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所体现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以下同)课程(2015版)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但是,这些内容均分散在各门课程的相关章节之中,“分量”大打折扣,而且有些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隐秘性,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这些都导致生态教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重难点问题容易被授课教师一笔带过。另一方面,从教材和讲授的实际内容上看,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重复问题,主要体现在:“思修”课程第三章第三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纲要”课程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马原”第一章论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时均讲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对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凸显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题。

(三)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视

处于全面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思潮涌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大学生陷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困惑之中。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思政课教学仍采取“以讲为主”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爱听、教师疏于?v”的困境。总而言之,教育应该是双向互动,而非单向说教。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学形式更多的仍是采用注入式、填鸭式,这种单一僵化的“灌输式”教学形式既不生动活泼,也不适应当前时展。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往往造成学生主体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欠佳。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学生直接体验的方式消化课堂理论知识,是一个内化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具有突出的渗透性、体验性与实践性,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为此,应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如图片展示、观看视频、实地体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四)生态文明教学条件保障机制不力

生态文明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以确保生态文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然而,事实上,相当多的高校生态文明教学条件保障机制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目前,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关于生态国情教育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这种教学资源的空缺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2]。二是教师素质不高。由于思政课的老师大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本身的知识结构中缺少生态文明的内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导致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点被教师一带而过;另外,有些思政课教师自身缺乏生态意识,不能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内容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三是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载体和平台,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更加需要通过实践来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当前,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局限于高校所在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数量少,面较窄,形式较为单一,并且不能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效结合。而且有些同学表示,一些实践教育基地他们都去过,可以选择的实践基地较少。此外,虽然有些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教学时会选择一些农村、社区、单位和企业等作为基地,但既没有正式挂牌,也没有建立长期的联系。这种实践教学基地往往是一次性的,随着实践教学活动的结束,基地也就随之放弃。这种短期行为造成思政课生态文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的弊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承担起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却存在很多弊端,且已对当代大学生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由于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淡化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使他们难以承载建构生态文明社会的历史重任;四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较低;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生态实践基地缺乏创新,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一)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淡化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

生态责任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价值观念,对于规范人的生态实践行为,提升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力军,生态责任意识无疑是他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3]。由于高校对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认识不足,生态文明教育总是停留在可有可无的层面之上,致使部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不强,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当需要为保护环境牺牲个人利益时,部分大学生会舍弃环境利益选择个人利益。例如:现代生活中一次性餐具的大量使用造成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随意丢弃电池、追求衣物的“快时尚”、向往奢靡的物质生活等。另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浪费水电、乱扔垃圾、损害花草树木等不文明行为,部分大学生也不会积极上前阻止,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意识不强。大学生作为高层次文明的主体,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对于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影响了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

具备一定的生态认知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当前思政课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较为分散、片面,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关于世界环境日、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 “白色垃圾” “垃圾分类”“地球一小时”等基本生态环境知识,可以脱口而出的大学生少之又少。据相关调查显示,有 69.3%的大学生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有 58.6% 的大学生不了解新的《环境保护法》,有 69.8% 的大学生不了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表述,只有 13.2% 的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表明目前大学生的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相当缺乏[4]。甚至,部分大学生为满足好奇心,肆意虐杀小动物,严重漠视生态法律以及公民生态义务。以上现象表明,亟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促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三)单一的生态文明教学模式,弱化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受时间、经费、基地、师资等众多条件限制的现实,高校生态文明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仍然采取过于注重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及学生的情感,结果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模式,但往往只是“走过场”,有些班级的组织形式会有指导教师全程参加,而个别或组团参观的形式则很少或没有指导教师参加,这就或多或少地导致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教师的思想指导,没有与课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对接,未能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另外,实践基地很少对口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形式多是就近利用当地资源参观博物馆、历史展览、志愿服务等进行,实践形式创新性不大,对于教师指定的一些实践基地,有些同学已经去过了,因此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生态文明的育人意识

指出: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教学的重要意义。首先,高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必须实现“口头上”和“行动上”的双重视。既把生态文明教学视为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又在教学计划、人力、物力、财力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其次,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教学意识。在教学?^程中,自觉将公共课知识与生态文明知识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观念,提高生态责任感。以“毛概”课程为例,在第一章讲授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可以向同学阐释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第八章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时,阐述调整产业结构旨在限制高耗能、好污染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可以倡导学生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树立勤俭、节约、循环、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最后,加强大学生生态主体意识。通过集中学习、讲座、论坛交流等形式培育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使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自己也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以生态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

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态知识、提升生态素质、养成生态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安排。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四门必修课和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每门课程中增加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版块,添加生态文明理论,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生态文明教学体系,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和条件。一是增加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在“原理”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专题研究,通过唯物主义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毛概”中,加入生态社会主义的专题研究;在“思修”中加入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以及生态权利、义务的专题研究;在“纲要”中加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环境史的专题研究;最后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新常态下中国所面临的生态困境以及治理思路研究。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在史料和理论的系统学习中,引发大学生对当代环境问题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明确划分四门课程的界限。“原理”,即讲授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着重对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等内容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大学生理顺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知识;“毛概”即着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及生态运动中其他的新思潮、新学派,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经验,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感;“思修”即重点讲述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知识和公民生态道德感的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纲要”即讲授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切合四门思政课和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置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专题,整合零散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2.增设生态教育相关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然而,事实上,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关于生态国情教育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这种教学资源的空缺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2]。因此,高校必须增设与四门思政课相衔接的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凸显生态文明教学的主题。一是由教育部牵头组织生态学方面的教师、专家编写系列教材,教材内容力求通俗易懂,适合在校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大体包括: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治理基本思路及原理、公民生态意识养成及公民生态权利义务等,并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加入适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形成环保意识。二是根据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原则,明晰生态教育相关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与思政课之间的基本布局,确立一套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校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学时学分计划和考核标准。最终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趣味、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涉教学效果的保障和教学预期的实现,对教学对象能否持续保持学习动力和兴趣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沿用传统灌输和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不思创新,教学方式单一,极易造成学生的倦怠甚至反感。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实践的教学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之外,由教师主导的、与课程本身相联系的一切教学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且科学生态观的养成需要对现实情况进行了解和把握。因此,高校生态文明教学方式应由单一的传统课堂教育方式转变为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效果。在学生进行完相关生态理论知识学习之后,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社会实践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专题研究、实地体验等生态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形成环保意识。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工矿企业,亲身感受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在“参与式”的学习中,树立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价值取向;带领学生参观环保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其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