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心理健康制度精选(九篇)

心理健康制度

第1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制度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约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多层次、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环境差异带来的不适应、学习与就业压力较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感迷茫的问题、家庭经济问题、自我管理能力不佳、迷恋网络游戏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联系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多方面之间的纽带,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具有其特殊优势,原因在于:高校辅导员不仅管理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也引导着大学生向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前进。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一)环境不适应导致的心理障碍。每到新生入学,老生开学的时候,就会有许多同学表现出不适应学校环境的情况,对于那些习惯了父母呵护的学生来说,自理能力差,过于依靠父母是他们的通病,这使得他们不善于处理个人事务,不知道如何化解人际纠纷,导致消极怠慢的生活态度,有些同学甚至以沉迷网络游戏、过度的恋爱来填补此阶段心灵的空虚。

1.学业与就业压力大导致的心理障碍。对于新生而言,对大学生活的过高期望值导致学生新入学时产生消极的心理。再者,国内长期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让学生们习惯了填鸭式学习方法,以至于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之间切换,最终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焦虑、抑郁、身心疲惫等心理健康障碍。

特别是高年级和毕业班的学生,在忙于繁重的学业之余还要准备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如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同时,他们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变化的就业政策和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日积月累极可能会出现焦躁、紧张、恐慌、失眠、神经衰弱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对未来人生的发展产生质疑。

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学生们来到陌生的城市,与陌生的同学打交道,大家都处在一个矛盾的心理发展时期,都想被他人理解、认可,然而大部分学生喜欢把事情埋在心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未正确采取有效可行的发泄情绪的方法,因此,很多学生难以找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他们变得不善于表现自己,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苦与乐,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他们自身潜能的激发,也会阻碍他们良好人际圈的形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在性格内向的同学身上表现地更为明显。

3.情感问题导致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的感情问题涉及亲情、友情、爱情三方面。在亲情方面,家庭的结构变化、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某些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的健康发展,导致一些学生沉默寡言的性格;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直言不讳地提及学生的成绩,这种不恰当的交流方式容易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性格孤僻、思想极端、不愿与家长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在友情中,困扰学生最多的问题则是何为友情与爱情,二者很容易混为一谈。爱情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情感丰富、富于幻想,但在爱情路上却容易跌倒,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有许多同学会因为攀比心理、逆反心理等异常心态与异往,在恋爱过程中没有及时与家人沟通,双方产生矛盾时没有采取合适的办法解决,容易引发矛盾,严重的还会引起人身伤害事件。

5.经济问题导致的心理障碍。某些来自农村、偏远地区或是城市中的下岗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以及受教育的环境有所不同,使得该部分学生勤俭节约、性格内向,对于别人的评价较为敏感。因此,沉重的经济负担让这些特殊群体比其他学生承担了更多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容易心生自卑、虚荣、孤独、恐惧等心理障碍,某些学生甚至会因为虚荣心作祟而欺骗家人,产生不当的过激行为。

6.沉迷网络导致的心理障碍。网络作为一种交流和通讯工具已随时随地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在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丰富性、便捷性、开放性的同时,五花八门的电脑游戏、手机软件、聊天工具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节制的时间和精力被持续用在电脑和手机上的游戏、聊天和浏览,混淆了网络、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感,因而导致身体的健康发育迟缓, 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厌学、心理异常、兴趣丧失等心理健康障碍。

二、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导师和生命导师

(一)夯实自身的业务水平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生活与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要学会在工作与学习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心理学知识,熟练运用心理辅导技巧,主动走近学生,定期从班级抽取部分同学了解情况,从更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多样性,可以通过一对一谈话、心理委员汇报班级心理状况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动向、心理行为和诉求,为存在异常心理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如前所述,大学生是目前网络媒体平台运用最广泛的人群,信息获取的快捷性、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得大学生能很快接受网络的新鲜事物。基于此,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一途径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例如,运用微信或qq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便于一部分不愿意当面交流的同学与老师沟通。辅导员也可通过这些平台,多多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例如,每周推荐优秀的心理健康读物或者心理方面的电影,推送一些心理健康小测试,以放松学生心态,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并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引导与干预。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机制

可以运用SCL-90心理健康普查等方法,从多个层次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系统测试,对毕业班的同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心理健康调查的方法,根据测量数据和结果分布图进行评估分析,从而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并对某些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追踪调查,实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最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报告制成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测量数据报告能够让我们在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时提供较为科学依据,便于分析与评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应决策提供参考。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机制

开展心理主题健康讲座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寻求校外权威的心理专业讲师给学生们集体辅导,根据不同院系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展开教育,让学生们逐渐学会自我调节。

除了寻找心理方面的专业老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更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是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一种心理知识获取方式。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组织心理课外活动,例如心理情景剧的排演、心理小文章的征集、心理专题影片展播等等。一方面,开展心理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达到对心理健康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转变,并且激发学生接触心理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组织不同类型的心理主题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模拟现实,体验现实,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调适情绪,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渐激发自己的潜能,达到预防心理疾病、发掘心理潜力的双重目的。

(2)多层次社会支持体系的融合机制

辅导员老师应该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与家长们交流学生在校的心理状况,更好地制定学生心理工作干预方案。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仅靠学校、学校、父母、老师的力量是不足以完善的,学生的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我们需要集中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网络体系。如,高校可以通过社会上心理专业服务机构、心理健康网上平台等权威渠道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卫生指导。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通力协作,大学生才能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要想帮助大学生真正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学生自我调节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学生应该学会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化解心理矛盾,逐渐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从网络新媒体等渠道获得心理专项的资讯等方法学习自我调适的技巧。同时,要想解决心理障碍,要学会和自己交流,在此过程中激发心理潜能,从而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最终达到培养自己坚忍不拔、自信乐观、善良诚实的优秀品格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2] 徐士博.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路探析[N].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第2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进入转型期,快速的生活节奏,多样化的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出现不适,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加强,社区的功能也日趋健全,因此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有效地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也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的生存状态,构建出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

一、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区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为需要心理咨询的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从而达到保持与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目的。

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体系尚不成熟,社区居民无法享受到系统有效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多年来,在我国社区建设过程中,体制改革和物质方面的建设被作为了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服务层次较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轻精神重物质的局面长期存在。基于这种现状,政府没有将人们心理健康和地区域经济事业的发展放在同等高度,也没有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作为基本权益与福利。社会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经费、场地、专业设施等物质支持匮乏,因此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发展缓慢。

2.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虽已经开始重视社区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但社区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受到政策、资金、机构、编制、分工、管理等多个环节的限制,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缺乏有效保障机制,使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

3.专业人员缺乏。

由于编制、人才引进难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开展相关工作多是聘请专业人员讲座的形式,严重影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社区很多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工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欠缺,难以应对社区居民出现心理问题目前我国社区实际工作中,没有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能力。

4.培训体系发展滞后。

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发挥社区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功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功能的实现需要社区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质,具备沟通的能力。但是目前社区普遍缺乏体系化的业务培训,心理服务的水平及实际效果较差。

5.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虽然现在大家开始关注心理问题,但是了解和关注程度参差不齐,加之社区开展此类活动前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居民的需求,只是当做工作任务完成,这就导致社区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没能吸引社区居民的兴趣,出现了参与率较低的现状 。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

政府应当反思“重物质轻精神”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正确认识在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的职能和作用,加大对社区心理健康和服务的投建力度。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活动中,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各相关职能部门达成共识,将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真正纳入社区日常工作,制定并推行高质量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计划,在组织领导、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各方面的加大投入,落实将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的绩效作为社区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另外要加社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如民政局、妇联、公安局等的分工协作,建立部门协调工作制度,结合社区实际,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2.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

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财政预算,一直以来社区此项工作都收到资金匮乏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将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纳入到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范畴中,政府拨款,统筹规划,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的协调发展。政府拨款数量有限,可以考虑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途径,从公益角度和市场化运作角度适当吸引民间资本,以此来满足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经费保障。

3.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是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和人力支持。在解决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人才专门开展此项工作,提高薪资待遇,提供培训机会,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从业信心。社区应构建长效培训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比较正规的培训,积极寻求与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制定培养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服务原则,真正组建起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队伍。

4.加大宣传教育。

虽然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仍有人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对心理健康抱有偏见。因此必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客观评价。社区制定可行性计划,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关注和社会支持的氛围。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活动,改变社区居民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面,普及常用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丰富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

5.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必须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关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压力的应对、情绪的管理、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维护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积极关注各种群体,如老人、单亲家庭、妇女、失业人员、青少年等,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解决实际心理问题。不仅要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也要提高教育和服务的质量,找到符合当地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模式,从而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社区服务实效,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社区居民营造出和谐、祥和的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凯瑞,戴军,李红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J].中国医学,2010(5) .

第3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关键词】 健康状况;知识;组织和管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479 G 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20-03

我国政府历来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自1990年至今,先后下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级政府和学校也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笔者对杭州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中小学及公办、民办等性质分层抽取杭州市区中小学校9所,选取9所学校的部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作为调查对象。发放教师调查表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应答率为96.6%,教师平均任教时间为(10.6±8.2)a;发放管理人员调查表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4.3%,管理人员平均在教育系统工作时间为(16.9±9.3)a;发放学生调查表1 610份,收回有效问卷1 580份,应答率为98.1%,其中小学生460份,中学生1 120份。

1.2 方法 查询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调查表”进行无记名调查。内容包括:(1)学校机构、规章制度建立情况;(2)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关注情况、有关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3)学生健康保健知识主要来源。

1.3 资料分析 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对极大值和极小值进行核对,对明显不合逻辑的异常点和缺失值及时纠正并补充。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教师与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程度 调查显示,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认为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管理。98.2%的教师与92.4%的管理人员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投入一定的人员和经费来管理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见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比较明确。

2.2 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和知晓情况 所有学校均能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包括安全、卫生、定期体检等制度)、制定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卡、定期给学生体检,并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做好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工作。

但调查发现,1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有关学生健康管理制度;34.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学生身心健康卡片;23.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4.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清楚所在学校是否有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2.3 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学生健康管理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 93.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消防知识讲座,82.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77.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预防交通事故知识讲座,6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急救包扎知识讲座,55.3%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溺水预防及急救知识讲座,51.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爆炸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知识讲座。

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知识60%以上来源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40%左右来源于学校培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处理中,39.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困难的问题是判断事件所需的专业知识,48.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见表1,2。

2.4 教师和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 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日常巡视、同班同学报告等途径发现和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见表3。一旦发现学生身心状况异常,55%左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马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身心治疗并通知家长。

平时,当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74.3%的教师会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93.5%的教师遇到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与其沟通。当发现学生有危险行为时,56.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立刻阻止。

2.5 对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 57.4%的教师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41.7%的教师会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主要通过班队活动、宣传栏、健康教育课、卫生小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86.4%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随便在校门口买食品吃;81.7%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与校外不良分子来往;66.9%的教师能经常关注学生做作业的姿势;58.9%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下课后要运动和休息。

2.6 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反应 69.6%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健康保健知识来自于学校教育(表4);60%左右的学生认为经常能从学校学到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表5)。

3 讨论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变化最大的时段[1],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2-3]。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管理有着不断加强的趋势,但调查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重要性虽然认识充分,但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身心管理的重要性,所有的学校都设立了有关机构、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和预案。但由于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还不了解。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组织学习,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2)学校对学生健康保健和突发卫生事件预防处理知识培训虽然有所重视和加强,但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感到健康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学习机会。建议在师范类学生培养中增加“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防制策略”等知识的课程;对非师范类毕业生,新进入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增加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知识。

调查结果还显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和预防身心危机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较多,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健康教育方法,运用比较形象或模拟训练,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4 参考文献

[1] 傅新光.关于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思考[EB/OL].[2005-12-29]省略.

[2] 王淳,魏景芳.身心健康教育新理念构想.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92-593.

第4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126-02收稿日期:2015-11-23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256)。

作者简介:高金才(1974―),男,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也就随之增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道路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然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专业队伍不稳定、专业知识不牢固、专业能力不深厚、专业技能不精湛、专业发展动力不充沛等,影响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以做好“两落实”、实现“两完善”为切入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做好“两落实”,构筑教师专业化的基石

“两落实”即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和地位待遇要求,使教师心有所属、心有所系,最终实现身心安顿,专心本职。“两落实”主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和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问题。

1落实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义、目标、任务、途径和原则,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要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执业标准和素质要求,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学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一支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专业队伍。

2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待遇要求

现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貌似完备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培训的政策法规体系,很难反映和满足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真实需求,不能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愿景。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限制和尴尬直接制约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使他们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岗位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工作性质等问题不清不明,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强化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切实保证与班主任享有同等福利待遇,保证在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等与自我价值感相关问题上享有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对待的权利。对工作突出的教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在各种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

二、实现“两完善”,永葆教师专业化的生机与活力

“两完善”即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机制,使教师心有所思、心有所专。“两完善”主要解决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动力和水平提升问题。

1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工作机制

教育部门虽然自上而下颁布了政策、出台了文件,但政策法规的规定过于空泛,既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也没有健全的执行机构,缺乏反馈及监督机制,实际而有效的可操作性不足。同时,这些规定是柔性的,非硬性要求,缺少相配套的制度保证。虽然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已经有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现实也表明没有学校的支持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发展,但如果学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责任不明,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而如果校长只是表面上的支持,而不是真正从思想意识层面具体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就会直接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大降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纲要》修订稿为指导,一方面要根据对教师的资格和素质要求,制订务实规划,在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前提下,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着力解决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组建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展。校领导必须充分重视并大力支持,要将教师专业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督导范围,制订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把教师的专业化落到实处,而不是只把某些美好的要求写在计划总结里、讲在大会汇报里。

2完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

依据《纲要》修订稿的相关要求,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应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纳入视野,统一制订培养目标,统筹培训内容,保证职前培养、在职培训的衔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1)加大职前培养力度。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由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教师来担任。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科班出身的较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至少需要一名专职学校心理学家,截至2014年,我国中小学生162364万人,照此测算,我国中小学校大概需要27000~30000名专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满足需要,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并合理规划,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职前培养力度,在师资建设源头上下功夫。

(2)强化在职培训。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是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本思路。以国内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且有培训能力的高校为依托,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加大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分层次地地把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热爱此项工作的优秀教师,选送到培训基地接受正规系统的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持续提高。在做好职前培养衔接与在职培训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努力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减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 年修订)》 修订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4―6.

第5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校宿舍区 健康文化 健康文化建设

健康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关系上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意味着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维度。对于大学生来说,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是应该具备的素质,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而且要“学会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健康教育应同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一样成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现今的高校更多地侧重于健康知识的传播,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和体育课来对学生进行显性的健康教育,而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区分开来,这势必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三者兼顾且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文化是一种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氛围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的隐性教育。高校宿舍区的健康文化建设是通过在宿舍区里创设和营造与健康相关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以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思想特征、价值取向、行为趋势、生活方式等方面朝向健康方面发展,从而塑造健康的身心素质的教育过程。

一、大学生群体亟需健康文化建设

进入大学后,由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弱化,某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等,一些大学生的身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需要接受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具体表现如下。

1.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的影响。

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关系会有一些不和谐,同时因为父母在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孩子未必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这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作用。而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经验方面的一些经历也会给心理健康留下一些问题和隐患。正因为这些,一些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身心已经处于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的状态,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发展状态对其产生的影响。[1]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风气死灰复燃,例如价值观紊乱导致嫌贫爱富、享乐攀比,信仰缺失导致生活迷茫无目标,法律道德观念淡漠导致行为失范。大学生涉世未深,人格世界观正处于发展形成期,自制力不高,再加上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大肆宣传,使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传入大学校园,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大学生群体特殊的行为习惯。

在大学生群体中,除了体育、音乐等个别专业,大多数学生主要从事的脑力活动。不少大学生上课时伏案学习,下课后坐在电脑前,特定的行为习惯除了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之外,还会减少他们与周围同学的沟通交流,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处于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而心理发育还未成熟的阶段,很多学生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认知评价,这导致他们不自信。在学习工作上面,存在争强好胜、追求完美的倾向,这会使得他们遭遇更多的挫折感。在心理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不能以合理的心态去应对这些挫折,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心理负担。这些会导致大学生群体容易在自我认识、情绪情感、压力调试、挫折应对等方面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5.大学生自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学学习主要靠自觉,上课以外的时间是由自己支配的。度过了高中时紧张的高考期,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彻底放松”,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1)熬夜。很多学生成为“手机控”、“电脑控”,长期熬夜。只有少数学生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而上网,大部分学生上网只为看视频、聊天、打游戏等。晚上睡得晚更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其他不熬夜同学的睡眠状况,更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饮食不规律。晚上睡得晚早上就可能起得晚,特别是在上午没课的时候,很多学生一觉睡到午饭点,早饭就被忽略掉了。不少学生为保持身材刻意节食减肥,有些同学把零食当正餐,这使得大学生饮食不规律的现象愈发普遍和严重。

(3)缺乏体育锻炼。大学里基本是不要求晨练早读的,因此大多数学生的身体锻炼时间就仅仅局限于每周两节的体育课上,大三大四体育课取消,锻炼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生命在于运动,较少的体育锻炼使得大学生身体素质降低、免疫力和抵抗力逐渐下降。

二、在学生宿舍区开展健康文化建设的优势与特点

1.宿舍区的健康文化具有较强的感染性。

宿舍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交流、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宿舍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观念起着重要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学生宿舍已逐步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使以文化参与为中心内容的“宿舍区”建设任务日益繁重。[2]高校学生宿舍区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宿舍区为主要空间、以宿舍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校园文化或大学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宿舍为单位的大学生群体是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3]大学生是容易从众、受周围人影响的群体,以宿舍区为单位开展健康文化建设可利用学生群体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形成整个宿舍区的健康导向,更有助于发挥文化的熏陶、影响功能。

2.宿舍区的健康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群体中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宿舍园区是学生群体相对稳定又逐年更新的环境,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毕业和新生入住。新成员会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宿舍区的文化氛围和活动氛围,良好的宿舍区健康文化会使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朝着大家遵循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宿舍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构建高校宿舍区健康文化的内容与途径

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的传播、健康环境的创造与熏染、健康心态的塑造、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自我保健能力的提高等。宿舍区健康文化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着手。

1.精神层――塑造全局的健康价值理念。

精神层文化是宿舍区健康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宿舍园区在长期发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规范体系,它表现为管理服务人员所推崇的健康理念和师生共同具有的健康价值规范。精神层的文化也是构建宿舍健康文化最关键和根本的维度,健康的宿舍风气、人文气息作为健康精神的外在体现,需要高校从整体、全局的观念出发,构建整个学校健康的校风、学风,塑造健康的大学理念。

2.制度层――构建健康健全的宿区管理制度。

制度层的内容是宿舍区的健康文化得以践行和延续的保障,同时也是精神层文化的延伸和具体化。它包括宿舍区的领导体制、组织机制、管理制度、服务规则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健康健全的宿区管理制度:一是将健康这一价值追求和理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渗透在宿舍管理的各项制度中;二是分别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对住宿大学生加以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例如可以形成晨练制度、定时熄灯或者断网制度、宿舍矛盾团体解决制等;三是将健康作为对宿舍管理服务人员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一项重要考评,以评促建,以评促健。

3.行为层――倡导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宿舍区健康文化行为层的内容是指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在学习生活、管理服务、文娱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健康行为文化的核心是“知”和“行”,“知”不仅包括在生活、学习、管理、服务中的健康知识、健康智慧,也包括对健康知识、健康智慧的知晓、学习、传播和理解。“行”指的是生活工作在宿舍区的人的学习、生活、文娱活动,特别是在健康知识、健康智慧、健康理念影响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在宿舍区的健康文化构建中,需要对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鼓励与倡导,以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替代“亚健康”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根据凯尔曼的态度形成理论,社会行为规范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在健康行为文化的塑造过程中,要贯彻这三个阶段,就要在形成健全良好的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执行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学生宿舍区,管理服务人员和学生之间并非单向的管与被管的关系,二者之间可以互相管理、互相监督,以巩固行为执行的效果。

4.物质层――创设健康的文化设施环境。

物质层是最表层的内容,也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宿舍区健康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设健康优美的住宿环境和学习环境;二是建立一支拥有健康体魄和精神风貌的管理服务队伍;三是要配置必要的运动娱乐设施;四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时处理和协调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宿舍文化是一个丰富、系统的体系,宿舍区健康文化的构建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文化的这四种要素和表现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其中,健康的精神文化是灵魂与核心,健康的物质文化是载体与基础,健康的制度文化是条件与保障,健康的行为文化是过程与推动。只有在宿舍管理和建设中对这四种形态的健康文化加大建设力度,统筹分配,合理协调,才能在高校校园中构建健康和谐的宿舍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凯.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0,Vol.10,(11):97-100.

第6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长效机制

0引言

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以及大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定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以下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简要探讨。

1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开始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校领导和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效果仍然不足。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安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水准方面有待欠缺,这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第二,高校一般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课程设置方式,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主要为一学期一次或者两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契合度并不高;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但是会主动来进行心理问题咨询的大学生并不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就业压力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以及私人感情问题等等,这些压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该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策略

2.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首先要求高校能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际问题出发,建立了多样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需要高校能够以多种形式如讲座、专题报告、课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要专门整理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类别的书籍,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让学生在接受教师健康教育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如95后学生特点),然后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2.2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学校能够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让大学生随时能够主动接受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实现心理调节。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位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各校应该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主动找咨询机构内部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安排了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内容,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也能够一对一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需要教师重视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较为生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逐渐放松自我,在课堂结束后也能够自发向师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从而使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参考文献

[1] 佘少华,李姜南.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1):34-36.

[2] 赵君,王灿平,李真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70-172.

[3] 董炯华.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83-85.

第7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经过调查,课题组发现F大学当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隐患,同时还影响了高校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虽然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与工作机构,但是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制度,到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预防预警、危机干预等制度,均要进一步进行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各学院共同关心、积极主动、形成合力。根据调查可知,F大学中本科生的心理问题情况仍然是比较严峻的,在5837名在校的本科生中,有一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个调查结果必须引起重视。现在高校部分教职工缺乏主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为这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而已,这样的思想是亟需改变的。

2.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设置不科学。

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设为必修课,但都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甚至误把心理学当成心理健康学,将心理学教师当成心理咨询师,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套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正如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少大学生有显性或隐性的心理问题,男女性别之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等是不一样,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任课老师与咨询辅导老师进行分类指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为重,而当前这样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我国高校系统中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不灵活。

据统计,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仅大学生中就有16%到25.4%有心理问题。F大学在强迫症状因子等方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现实中主要表现在:受压受挫能力低,出现过度多疑焦虑,出现失落迷茫的心理形态等。面对各种各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高校只是形式上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很多教师还只是兼职,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辅导硬件建设较差,只是给同学们做一些简单的心理测量与建档。另外,鉴于专业辅导教师与大量学生需求的矛盾,个性辅导与细致服务很难实现,灵活有效进行专业咨询就更少,再加上很多兼职老师是思政课教师兼任,往往采用简单的说理式教育代替心理辅导,没有或者不会使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心理教育实效性不高。

4.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不健全。

危机干预系统一般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危机善后系统。许多高校的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机制不完善,往往难以发现隐性的危机苗头,掌握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二是心理危机应急机构运转不顺畅,当危机发生时,信息滞后,指挥管理混乱、行动救援迟缓,善后处理僵化等。三是缺乏畅通、快速、有效的转介与输送渠道,心理救助与援助硬件设备有限。四是缺乏对危机当事人及其周围同学进行有效的支持性心理辅导及跟踪性随访。五是不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心理危机咨询、预警与干预,网上在线实时咨询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有效形式。纵观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上述五个方面投入的人、财、物仍然比较有限,缺乏灵活有效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辅导与干预方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成长阶段的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敏感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往往是由生理的变化引发心理的变化。这个敏感阶段也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处世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低,很容易受到他人言论或社会舆论的影响,也由此会产生许多的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如有些同学把学习成绩看得过重,或者是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综合素质等方面比较差,或者是被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太少,或者是同学自身存在先天的心理或生理缺陷等等诸多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大学生家庭背景的影响。

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长眼中的宝贝,溺爱现象严重,成了温室中的花朵。而当这样的年轻人踏入大学生活,离开父母的羽翼保护后,便会碰到各种问题。由于他们之前很少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在大学生活期间便会因各类问题的棘手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此外,有些大学生家庭发生变故的,如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父母离异、意外伤亡、违法犯罪等,也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自尊心、恋爱观、价值观等影响较大,这类人群也是当前高校重点关注的群体。

3.社会环境的压力与挑战。

大学具有开放性特点,F大学现在的在校生中存在大量的外省市学生,面对周围环境、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他们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由此便会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同时,激烈的竞争、就业环境也使得在校大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抗压能力的不足也使得其面临压力时难免产生心理焦虑、抑郁等。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村不再只是理论概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生面临快速更新知识与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高效快速的生活节奏让部分大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由此产生较大心理压力。

4.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毋庸讳言,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应用的现象。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大大加强,但与国外高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高校大部分设置有心理咨询中心,然而来访的比例偏低,心理治疗有效性不足,形式大于实效。很多高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没有普遍性的心理学必修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人员编制少,而面对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精细化服务不足,受经费限制,很多高校无法满足硬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新媒体开展活动的主动性、灵活性不足等。国家至今仍没有出台高校必须无条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许多文件常常不能被高校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在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强制高校执行。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新的形势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四级工作网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合格人才的培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和运行制度建设,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形成规范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要健全学院领导机构,出台相关制度,落实经费和硬件设备,提供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地和设施,并列入学院工作要点。要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四级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推进辅导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党员等各支队伍的有机合作,共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理论实践研究

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并加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培养力度。要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针对心理工作特点制定考评标准,充分调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要求,要组织专职政工干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努力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要组织骨干队伍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突出研究对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实效性。

(三)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健全危机干预体系

防患于未然,预防是关键。坚持预防为主、工作前置的原则,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防范作用。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四级纵向预警体系,通过定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与不定期心理危机排查相结合,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要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建立预警对象库,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要更加关注重点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特别是要关注灾区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工作。要出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公布处理流程,准备硬件设备,明确岗位职责。要定期开展学生处、保卫部、校医院、后勤集团等部门的联合培训和联动演练,能及时、高效应对危机事件。要妥善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加强对相关学生的心理辅导与矫正,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减小负面社会影响。

(四)加强活动体系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展板等多种媒介,建好专题网站,开好专题博客,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QQ群、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技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深入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支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通过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朋辈教育途径,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积极开展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高雅的心理氛围。

(五)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第8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第9篇:心理健康制度范文

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从我国现行的有关健康管理法律法规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职业健康类法律法规。如国家制定的各种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程、决议、命令、规定或指示等规范性文件。二是,环境健康类法律法规。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已经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如何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及其健康影响,减少环境相关疾病的发生,维护公众健康,是环境健康法律法规体系的主要规范内容。三是,生活健康类法律法规。生活健康管理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

健康管理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也涉及三个领域。首先,涉及全民健身与特殊个体的保健。这部分法律法规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幼儿园卫生保健、设施管理、婚前及孕期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保健服务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其次,涉及员工医疗卫生管理。这部分法律法规对企业医疗机构的职业资格、执业规则提出了严格要求,并明确了责任追究。第三,涉及企业食品卫生管理,俗话说:“病从口入”,因此食品卫生管理是生活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对食品卫生安全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员工饮食健康。

企业的健康管理类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律规范,是其进行健康管理、保障员工健康工作、生活的依据。审视部分国有企业的制度,可以看出,由于国家职业健康类法律体系较为健全,因此企业制度有关职业健康管理的内容能够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化工企业职业病防本文来源:文秘站 治工作管理办法》等要求保持一致,且较为完善。而在环境健康管理方面,企业虽然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管理职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制度,但由于环境健康管理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等原因,企业制度也存在标准不够细化问题。另外,有关生活健康类法律法规涉及企业职工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而国有企业后勤服务单位由于其缺乏独立盈利能力,依附于国企生产单位的特点,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因此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注重操作不注重管理,生活健康管理类规章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根据上海一家健康管理中心对所在城市266位企业家所做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企业的主要健康问题是得慢性病的占21.4%;认为是环境污染的占8.7%;认为是职业病风险的占38.9%;认为是不健康行为的占31%。而据《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的报告,卫生部曾对10个城市的上班族进行了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这些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员工的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健康管理的理念也应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深入企业管理者的内心。究竟企业在健康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笔者对此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加强企业健康管理类规章制度体系建设。鉴于环境污染、职业病是引起员工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我们应当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细化企业环境管理标准,特别是石油化工等对环境污染危险性高的企业,应当抓紧时间制定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评价与判定、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监测、环境健康影响评价与风险评估、环境污染物与健康影响指标检测等标准,切实保护员工职业健康。另外,企业应当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与健康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如制定员工社区保健设施、员工健身场所的维护使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母婴体检保健制度;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原材料采购安全、食品安全事故紧急处置方案等管理制度内容。

其次,要建立健全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年度预算制度。为保障企业健康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全面落实,应按年度对每位员工核定一定的健康管理预算,用于开展员工职业健康普查、健康管理讲座、心理健康咨询、健康 旅游等活动。关于资金使用,应当制定使用计划、审批结算等相关业务流程,保障专项资金使用到位。

再次,要科学搭建企业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平台。通过进行员工健康的全面普查,同时以问卷的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家族病史进行调查,建立员工健康档案信息化系统,分析员工健康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体检内容及时间表,合理配置员工体检资源,以避免体检走过场或健康管理成本的不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