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艺术素养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素养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素养感悟

第1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作用艺术表现力是一种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是教师在钢琴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艺术表现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应深入挖掘学生的思想艺术境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多种培养方式,最常用的培养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体悟演奏的艺术表现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但这种量的积累,不一定能促成质的变化。在多年的钢琴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有所掌控,这些技巧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会有很大帮助,但为了寻求突破,学生不能仅局限于技能的熟练。师生需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求艺术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艺术表现力。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能让听众享受到情感与内容都极丰富的曲目,二是能让演奏者获得自身价值与技艺能力的提升。

提升音乐基础素养由于音乐的基础素养对于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声音的判别,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声音感觉意识,通过对不同的音质音色的有效判别,学生可以在训练中逐步提升对音乐的欣赏与感悟能力。钢琴课的教学需与情感课的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握音乐情感,注重音乐的意境与节奏,使音乐具有整体性,而不是单独的、脱节的音乐,在整体感受中逐步使音乐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学生依据音律的高低自由演奏,能在弹奏过程中提升境界,提升艺术感,增强艺术表现力。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获取知识与联想能力的有效途径,运用丰富的实践知识去联想,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更为深刻,从而提升音乐基础素养,提高艺术表现力。选择丰富的素材与学生展开艺术交流艺术形式具有随意性,创造音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差异性是普遍存在于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与感悟能力之中的,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依据差异性进行有区别的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表现力的感悟能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以及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与自己展开互动式的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增强艺术表现力,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广泛选取音乐素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支持,让学生在体验丰富音乐素材中,获得启发,开启创新思维。

钢琴的演奏伴随着一定的背景开展,真正的艺术表现力需要有背景的烘托,像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经典的电影画面,艺术也不可以脱离背景、脱离生活单独存在。师生通过对音乐的形式与音乐的内容展开交流,增强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多与学生一起分享艺术的成果和对艺术的见解。准确把握调性与调式调式与调性作为音乐的一种要素,是用于规定作品的风格与特征的。音乐中的调性与调式正如同不同地区与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生活习性一样。调性与调式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具有关键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分析时,必须要对这两项内容进行着重分析。当作品突然出现临时性的升降或者开始进行转调时,需要明确指出此时的调性与调式。讲解调式与调性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体悟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很多学生在考试或者演奏时会出现错弹或弹不下去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深刻认识有关,这种认识不足更显示了教师对调性与调式分析的必要性,只有学生对于不同音乐作品的个性与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使弹奏的作品具有艺术表现力,才能使音乐作品更富有情感。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伴随着感悟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由于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为了在学习钢琴演奏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包括对基本的文化知识的了解,还包含自身的艺术素养。不同的文化素养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需要仔细体悟,感悟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强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感悟。其次,提升审美能力也是增强学生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审美能力包含对弹奏曲目音色美的感受,还包括对作品的处理、理解与技能等更大程度上的音乐审美价值。审美能力需要在反复欣赏与体悟中逐渐提升,钢琴演奏极具艺术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反复对历代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得到锻炼。学生必须具备稳定的演奏心理素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注重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沉稳地进行演奏,在演奏中进行自我提升、自我感悟,不断获取能力上的提升。

作者:郝光 单位: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第2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艺术;表现力

一、艺术表现力的涵义

艺术表现力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上的艺术气质和外在形体动作上的协调统一,是通过人的面部情绪情感以及人的形体动作语言表现出来的,能让观众通过欣赏直接感受到艺术表演者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艺术表现力首先是一种能力体现,它是表演者通过外在的艺术活动形式对自己的情感进行主观表达的一种能力。通过艺术表现力可以判断和测定表演者对作品表达思想和反映现象体现能力水平的判断。也是诊断作品以及表演者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响音乐表现力的因素

1.音乐艺术素养

音乐艺术素养是人们对音乐艺术理论学习和掌握后,对音乐的认识和对音乐思想和内涵认识后表现出来的艺术涵养。艺术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后,按照美的主客观原理,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情感情绪体验所形成的具体可感的艺术产品。

音乐素养表演者体现音乐艺术思想感情所必须的能力和素质,是他们感悟作品表达和反映思想感情、体现音乐艺术精神的必要条件。演唱者或演奏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音乐艺术素养,他就无法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创作理念,无法准确的表达和体现作品的精髓。

2.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感受力是人对不同事物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是学习、了解、掌握和表达事物的内涵和思想的能力。在艺术范畴领域,学习者或表现者的感受能力的高低是把握艺术本质的第一要素,是进行艺术审美和提高表现力的第一要素。此外,对艺术内涵和本质的理解能力,是人们把握和表达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实质的必要素质。许多从事艺术的人都知道,艺术审美的第一位就是感觉,艺术生产的第一位也是感觉。钢琴演奏表现力的第一位,我认为还是对音乐的感觉。乐感是人们对音乐的心灵感受。不同的人由于条件和原因不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有高低、快慢差别的。有的人乐感非常好,对音乐的方方面面都很敏感,而有的人根本无乐感可言。一要多听,多听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就能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二要多想,要对音乐的创作背景、内容、风格、结构、和声、音色及层次等问题进行研究与思考,在鉴赏中感受、在感受中鉴赏,从中感受各种音响层次,各种乐器的音色,各种作品的内涵和形象。只有提高了感受力和理解力,才能在演奏和演唱时提高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达到表达和传神的目的。

三、提高大学生音乐表达力的培养途径

1.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全面的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理论水平,全面掌握不同音乐理论知识,了解不同音乐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思想追求与思想境界。一首脍炙人口歌曲或一部影响力巨大的钢琴乐曲,是作者或作曲家内心体验的体现和表达,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达到理解和感悟的境界,才能在演唱或演奏时准确的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否则只能是在缺乏灵魂和思想的境况下进行表演,很难起到感染听众、吸引听众的效果,表演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多的人生感悟,有利于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力,领略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从而创造出能够打动听众的艺术感染能力,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科学文化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和历史名著,欣赏文艺作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水平。此外,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去接触社会,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以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有力支撑,有效提升艺术修养,提高艺术表现力,培养出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艺术是表演艺术。例如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要通过钢琴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特定的音乐形象。作曲家在音符中寄寓了深刻而广阔的内心世界,包含了他的情感、好恶、意愿、向往。演奏者的任务是创造性地再现作曲家的意图。因此钢琴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塑造作品的音乐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法,让学生感知音乐作品内在的本质思想,逐渐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4.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

演唱技巧是对歌曲演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声乐表演艺术家无一不具有高超与独到的演唱技巧。

音乐表演中的表演技巧是音乐艺术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曲演唱中演唱者为了提高表演效果,提高演唱表现力,表现技巧是演唱的基本要求。表演技巧包含了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节奏把握、听众互动等许多方面。如果缺乏了表演时的技巧表现能力,那他的表现力将会降低,表演效果就会不高,艺术表现力将大打折扣。另外,表演者的情感抒发与各种表现因素紧密相连,演唱技巧的运用使这些因素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因此,歌唱技巧能直接影响到歌曲的艺术表现和表演的艺术表现能力,表演者即使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但如果他的表演技巧能力不高,缺少相应的歌唱技巧也难以对歌曲进行准确的艺术表现,他的艺术表现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表演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艺术表现力。

四、小结

音乐艺术表现力是指表演者在表演中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乐曲或演唱者内在的主观情感或思想的能力体现。它是表演者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情感美的协调与统一。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教师要传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感悟音乐艺术思想的能力和水平;再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全面的提高学生音乐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谢先娇.体育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分析及培养方法[J].大舞台,2012(6):243-244.

[2]徐亚琳.体育舞蹈与音乐素质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6-57.

第3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关键词:声乐演唱;人文素养;情感表现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一种将语言与音乐结合起来,用人声的歌唱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类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艺术化的嗓音来发挥音乐性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审美创造活动。声乐艺术建立在演唱者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素养的基础之上,又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唱技能的训练,使嗓音达到一定的艺术表演标准,并通过力求完美的技能技巧与艺术审美规范,达到表现作品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实践过程。由此可见,声乐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巧的表现,它的生命还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这里,“人文”是指包括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等科目的“人文科学”;“素养”是人长期实践和训练所形成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组合。因此,人文素养是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学识、气质、修养等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它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声乐演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绝非只是简单地将音符和文字符号演变成声音的过程,而一定是歌唱者自身思想情感与人生体验的外化,更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等人文素养的综合。演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多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去挖掘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艺术意境、音乐主题、语言韵律、风格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于演唱中,才能将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一体去呈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赋予音乐真正的生命力,表达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人文素养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众所周知,声乐演唱是歌声、音乐和文学语言三者的结合体,这其中,演唱者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往往决定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和表达,如若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文化底蕴欠缺,那么在演唱中他对歌词及创作背景的理解、对作品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在对作品演绎中的情感处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理解作品

声乐作品的内在表现是词曲作者的写作宗旨,而最终所要实现的是欣赏者从演唱中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歌词内涵,以及创作者意图通过作品向欣赏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必然要求演唱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解能力。优秀的声乐作品大都体现着极强的文学性特征。要演唱好声乐作品,演唱者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作者的创作初衷、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境界,表达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而在此方面,演唱者的人文素养越高,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完整和准确,在演唱时也会更加细腻。反之,如果演唱者的人文素养低下,仅凭自我感觉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只会使作品的处理变得随意和虚浮,演唱出来的音乐也只是缺乏理性把握的情感宣泄,更有甚者,则会完全违背作品的内在逻辑,与作品真正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背道而驰。

(二)把握风格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本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某种特点,包括作品的历史风格、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风格、音乐创作风格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声乐作品的风格是从作品本身的个性特点出发的,在对风格的表现上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又要适应欣赏者的听觉需求,既要与歌唱者的主观表现相吻合,又要联系到声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如果没有对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即使有再高的演唱技巧也很难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真正内涵。然而,演唱者对于声乐作品风格的把握往往受到其文化层次、知识水平、思想领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必然要求演唱者应当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能够清晰地了解音乐风格的差异和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领悟以准确地把握住作品风格,从而演泽出作品的独特风貌和神韵。

(三)创造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能积极地影响和推动人的认知,激发想象和联想,提高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往往会浓缩着作者的一些精神生活记录,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深处有感而发地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演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一定要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使自身情感受到触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身心感受,产生出表达情感的强烈欲望,进而唤起表演时再创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一情感创造的过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理解情境,获得感受,表达情感。而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演唱者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情绪,帮助演唱者更好地完成对于作品的情感创造。

二、提高声乐演唱者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和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名声乐演唱者来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声乐演唱技术技巧之外,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声乐演唱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加深人文修养,才能更好地诠释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出内心歌唱的热情,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完整以至完美的音乐形象。

(一)在知识的熏陶中丰富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所要表现的最本质的属性即是文化,音乐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表现着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声乐演唱是综合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同样肩负着表现人类文化特性的任务。声乐作品对于文化意蕴的表现范围涉及文学、历史、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多个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领域,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首先应当找准文化的契合点,努力创设音乐知识的文化氛围,建立起文化意蕴演绎的环境,在知识的熏陶中自觉地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如演唱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音乐家传记与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多去听听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文化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以此来提高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强对演唱作品在历史背景、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内涵方面的正确认知和了解,以帮助其在演唱中更好地去诠释和演绎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二)在生活和演唱的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生活的实践和阅历可以增强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在情感表达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同样的歌曲,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去演唱,其韵味会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人才会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在演唱中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反映到作品当中,其唱出的歌曲才更加富有灵魂,才能更加打动人心。生活的体验丰富多样,包括生活阅历、文化活动、学习经历、社会交往等等,丰富的生活实践可以将人的思维带入到更加广阔的时空之中,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素养。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演唱的实践更是提高演唱者人文素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在对音乐形象的演绎中用心去感悟,穿透音乐的表象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而去领略音乐的文化意蕴,在对音乐情感与音乐美感的体验中,在音乐意蕴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音乐文化的内涵,并从中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在情感的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

情感活动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情感都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都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声乐表演一方面是声音与语言的艺术,另一方面又是情感的艺术。声乐演唱的情感来自于声乐作品的内容,产生于演唱者对于作品的“认知”“态度”和“体验”的基础之上,情感产生的浓厚与淡薄,反映着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即演唱者的人文素养。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演唱的专业技巧在不断得以突破,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要达到一定的演唱技术水平似乎变得比较简单。然而,越来越多的声乐演唱者们却更加关注歌唱艺术的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引导和表现,能激发演唱者心中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真情,增强对于音乐的表达兴趣,从而提高演唱者的审美素养,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而这能够传递情感的声音只有在歌唱者自身动情的前提之下,才能情牵动着声,传递出情,最终达到声情交融的动人效果。当演唱者具有了广博的人文素养基础,才能将丰富的情感灌注到每一个音符之中,才能赋予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才能真正把作品唱活、唱好。人文素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无论是从声乐艺术的产生根源还是从声乐演唱的实践来看,都需要人文素养的积淀。人文素养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就越高,声乐表演的世界就越宽广。因此,一位优秀的声乐表演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情感,丰富想象,这样才能真正地触摸到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忠.《歌唱的灵魂——情感体验》.赤峰学院学报,2009(06).

第4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关键词:少儿审美体验;少儿绘画;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一、少儿审美体验的理论分析

审美是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形象的、无功利的和具有情感的关系状态,使人和世界可以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从人类与世界这一角度来说,审美也是一种特殊形式。在实践中,审美主体通过想象、移情、感悟等心理活动交融进而升华。通过体验活动,人凭借联想、移情、感悟之类的精神行为来思考旧有经验,最终得到更深刻的感悟,它是一种有关生命意识的经验,进而内化为个人感悟,在此过程中,人顿悟到的东西具有过程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少儿的创造对象即为少儿眼中的世界。少儿的思维和表达总是取向最简单的形式,他们的心是单纯而质朴的。儿童具有观察力和知觉能力,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最先感知到的是那些可以度量的东西。比如,观察对象的比例、距离,这些是观察对象身上存在的最具生命力的鲜明特征。

儿童画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们善于构造一个纯真美好的世界,真实地用最朴实的方法展现出儿童所接触的事物,丝毫不显得刻意。通过观察少儿绘画,可以领会到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是通过色彩和故事联想进行绘画创作的,其作品给人生动、活泼、纯粹、感人的直观感受,而这些丰富的画面组织途径,正是源于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审美体验。简而言之,少儿倾向于凭借充满故事感的画作反映其审美感受,信手涂鸦描绘充满神秘感的世界。当然,也有反映愉悦心情的画作。

二、少儿审美体验是少儿绘画的本真体现

就美术所呈现的模式来说,儿童画具有运用夸张符号构成整体的特点。少儿心灵不受功利目的支配,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想象和情感,他们会通过画一些生活中所见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审美体验。

儿童通常是用简单抽象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仅保留区别其他主体的重要特征。比如,他们描绘人像的过程中并没有性别以及年纪意识,这一特点通过儿童创作的人物画便能够加以证实。

抽象主义绘画鼻祖康定斯基觉得少儿与生俱来强大的无意识潜力,这种潜力将反映在美术作品上。少儿绘画体现了少儿本性倾向于真善美的事实,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由少儿产生的审美体验而来。在少儿的美术作品中可以找到艺术的真实性,此为人类早期艺术行为的缩影,因此,应对少儿画作里的少儿审美观加以重视。

三、少儿审美体验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美术表现为基本手段,以儿童的艺术潜能、兴趣、童年生活体验为中心, 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解放的教育,力求在少儿绘画中反映少儿审美体验的特点,彰显其美术意义,促使少儿均衡发展。就少儿自身成长来说,保护少儿初心,应从少荷竺捞逖榈慕嵌壤纯展美术教育。

21世纪为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素养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绘画教师想要更好地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就要对这些优秀绘画成果进行更细致的理解、欣赏与评论。因此,教师在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需要在教学上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

文章通过对少儿审美体验的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我们应重视少儿美术教育,在教育中关注少儿的精神世界,期望通过对少儿审美体验的研究来提醒人们关爱儿童成长。培育少儿艺术素质,不但要使少儿艺术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要重视少儿美术教育价值的实现。通过少儿美术教育,使少儿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实现推动少儿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关键词:舞蹈工作者;音乐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27-01

一、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伴和。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智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生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

二、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也是至关重要。首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通过节奏、节拍限定舞蹈动作的时值和速度,更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及其包含的思想内容成为演员进入角色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 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其次,音乐还有助于舞蹈元素、舞蹈短句、舞蹈组合以及各种舞蹈语汇之间的连贯和流畅,它可以大大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并使舞蹈组合更加鲜明。再次,音乐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三、音乐素养直接影响舞蹈工作者的发展

在舞蹈表演领域中,演员充当着舞蹈美的直接创造者,舞蹈者在舞台上所展示的审美价值直接取决于演员本身的艺术水准,因而他的知识层次、审美观乃至他的想象能力和身体表现力,特别是他的音乐素养,都决定着他是否是个好演员。舞蹈成为音乐之形,音乐成为舞蹈之声,自古以来就难舍难分。从音乐中的因素、动机、主题旋律与和声织体,到舞蹈中的元素、动率、主题与环境氛围,其一致性达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我们从旋律的乐句中,能找到舞蹈表情的动机,从音律、音型中,能找到舞蹈的动律、语气与分寸感。

当前,我国的一部分舞蹈工作者对于音乐素养的培养尚未重视起来,因而妨碍了舞蹈作品的创作。

(一)在编导方面,有些习惯于使用“长度表”,不能认识自己所需的音乐性质,在“长度表”上不能标明自己真正的要求,使得音乐一改再改,难以如意。

在按照已有音乐进行创作时,也有不能理解和处理音乐的现象,使舞蹈与音乐不仅主题、立意不能一致,就是节拍、节奏也不能统一起来,常表现为两者不能“同步”,还表现为编导名义上是以音乐来进行创作,实际上是为编好的动作找“伴侣”,这样一来漏洞就更多了。

(二)在演员方面则表现为舞蹈者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而使自己的表演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上述诸多现象,使我们感到造就一批懂得舞蹈的音乐工作者和懂得音乐的舞蹈工作者迫在眉睫。

只有舞蹈工作者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养,才能够具备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并在音乐的启示下发挥艺术想象力,从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四、怎样培养舞蹈工作者的音乐素养

(一)视唱、练耳

培养舞蹈工作者对音乐的感受力,尤其是感受实际存在的多声部音乐的能力,打下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要多以五线谱练习为主,借助键盘乐器钢琴,使之迅速提高。

(二)乐理

随着舞蹈工作者对音乐感悟的不断加深,应不失时机地加强他们对乐理知识的掌握,这是通往音乐圣殿的必经之路。乐理知识可包括音高、旋律、调式、音程、和弦、节拍和节奏、旋律知识等等。

学习乐理知识是非常枯燥的,可以在视唱、练耳的基础上再辅以钢琴的练习,这样使枯燥乏味的练习生动起来,同时也调动了学员们学习乐理知识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感悟力。

五、音乐欣赏

在舞蹈工作者对音乐感受力、理解力提高的基础上,知识面也已经扩大的条件下,通过音乐欣赏博览音乐作品,使他们充分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体会不同音乐作品带给他们的感受,丰富和武装自己的音乐鉴赏力。

六、音乐史

为使舞蹈工作者在音乐方面的知识更加丰富,可以系统学习音乐史。在音乐史的回顾中介绍各个时代、各种乐派、各家名著的风格特点与艺术成就,使他们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对音乐有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

第6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关键词:审美;体验;创作;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32-01

音乐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艺术修为、加深学生的情感认识和体验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学体制的改革必须以学生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学生的音乐水平现状及审美需求放在第一位,始终做到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为风向标。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对于大学音乐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 “激趣”教学,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老师都有着普遍的认识,即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以及兴趣越大,学习态度和课堂氛围往往会比较好,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增加,这一点对于音乐教学也有着相通的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吸引学生好奇心的方式有很多,应当主要从两方面出发来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一是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大学生由于处于情感和心理及审美已经相对稳定的时期,而每个学生的教学背景、遗传因素及个人艺术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适合而且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的。教师在筛选音乐素材、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将各种音乐类型都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从而得到不同的音乐体验。学生在种类众多的音乐类型的体验中,总会遇到与自己情感产生碰撞和共鸣的音乐内容,学生的音乐感悟也因此而丰富,对于音乐的欣赏也会更加有经验;二是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单一的课堂授课、黑板板书,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利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环节,引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单一的音频上升到视频、图片和音频的综合欣赏上来,让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也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教学环境中是很容易与教学内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碰撞的,课堂效率也因此大为提高。

二 提升学生的音乐境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造

大学音乐欣赏是一门艺术性极强的课程,不同于数学、物理,它所寄予的情感内容也是丰富而多样的,逻辑性较差,学生在课程中需要较强的主观性和想象力。然而音乐欣赏离不开专业性的知识语言,例如五线谱、声线等知识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欣赏音乐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乐器、音乐类型,教师应当向学生广泛介绍当前流行的音乐创作者、演奏家,其中也应当囊括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例如贝多芬、理查德布莱德曼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平台来进行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欣赏的较高层次,学生对于音乐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认识,这时的教学环节是离不开学生自我创作的,教师的鼓励和信任能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去欣赏和感悟音乐所带来的情感特质,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扩宽自己的思维、升华音乐情感,对于音乐课的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 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自身审美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音乐欣赏的水准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艺术对于美的感悟能力越高,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也会更加丰富而具有跳跃性,这种艺术性较佳的思维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欣赏一些较为深刻或者丰富的音乐作品,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的效率也比较高,这种内在的联系对于教师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启发。学生的自身审美水平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会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产生质的飞跃。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应当考虑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感悟经历,一些对艺术素养有着提升的机会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表演比赛,或者大学生音乐节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音乐盛会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欣赏机会,学生在这些实践性较强的音乐环境中获得的音乐感悟是在课堂上得不到的。

同时学生的情感感悟也是和学生自身的资质和情感经历有关,教师不能以偏概全,将一种类型的音乐强加给学生。教师应当认识到,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多向性的群体,是不同于其他的学生类型的,不同的学生对于美的体验和感悟也不会相同,教师应当带着充分的包容性来鼓励学生去感悟音乐、感受音乐所加载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应当适当扩宽教学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鼓励学生尝试各种类型的音乐、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音乐创作者,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中获得最适合、最触动的音乐体验。

总的来说,大学音乐欣赏的课程主要表现为音乐欣赏、音乐解读、音乐感悟和音乐创作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让学生在最适合、最恰当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获得最佳的音乐情感体验,进而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对于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也有着可持续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范琳琳.论"即兴伴奏"中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运用的重要性[J].才智;2011年07期

[2] 杨潇.试析肖邦玛祖卡舞曲、波罗涅兹舞曲中的民族主义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汪黎明,郑毅峰.浅析歌曲钢琴伴奏中前奏的编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第7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一、分角色朗读表演,再现创造故事情景

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很多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情境,有着较为生动的场面或者场景。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品主题,获得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需要让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获得最为直接的体验和感悟。传统的讲解和理论灌输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有限,学生只能记住一些基本内容,不能真正领悟深刻内涵,更不能内化学生的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魅力。学习课文或者阅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角色朗读,或者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现再现情境,表演者能够深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其他同学也能够获得最为直观的感受,得到很好地的陶冶或者熏陶。如果实行分组轮回表演,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也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锻炼,语文学习也就更加生动有趣,真正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学习“窦娥冤”,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让学生阅读剧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表现的主题,学生感到较为枯燥,也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分别扮演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等,将其中的几折戏表现出来,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现其中人物,既是对人物的深入把握,又是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这一形象,表现故事情节,虽然不能唱,以表白的方式也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也能受到感染。

二、深入自然大课堂,迈上社会大舞台

语文与自然和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融入自然,适应社会。感知自然和人的关系,学会自然的生活;从社会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自然即课堂,社会即学校。语文与自然、社会如此密切的关系,要求语文学习必须联系社会现实,语文教学需要回归自然社会。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从学校走向社会,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高中语文情景模拟教学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以语文教学为手段,引导学生向社会、自然学习,学会观察自然,适应社会,以此更好地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体验,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将课堂搬到了油菜地,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让学生能够从自然中直接获得感受,从生活中获取感悟。又比如,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景物描绘,不少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强,感受能力较差,不能真正感知画面的特点,更不能够走进诗歌的意境,也就很难领悟诗歌景物画面和情感的关系。教师如果春天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阳关明媚的日子,感知鲜花盛开,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色彩和勃勃盎然的生机与活力。然后让去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学生也就能够真正题为到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画面,也就能够真正领悟长期颠沛流离的杜甫找到安定居所后的心情。也就能够感知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歌。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直观模拟情景

第8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艺术策略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在发挥学生语文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依据教学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展现富有生活化的艺术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还有助于学生在充分的领略语文人文之美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认识,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1.利用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语文教学在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基础上,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来激活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一方面,注意调动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理解和感悟。

对此,笔者以为,运用适当的教学艺术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教学艺术:(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进行自主学习;(2)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进行学习,特别是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来进行理解和感悟;(3)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学习才能,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专题的“求学之道”韩愈的《师说》教学中,笔者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运用了如下的教学艺术,要求学生围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意思进行探究:(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知晓文章的大意;(2)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有关证据材料;(3)建议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有所见解,要求他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激活,满足了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2.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新课程语文教学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感悟文本知识,获得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主要体现在:(1)允许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有一定的自由学习空间;(2)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朗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理解感悟;(3)教师的妙语导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4)注重设计悬念,让学生能够在充满神奇的学习环境下,进一步思考感悟,获得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声声慢》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具丰富性和情感性,特运用了如下的教学艺术:(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了解作者李清照及其艺术成就,让学生对她的词有一定的初步感受;(2)教师设置思考探究题目:①该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利用词中语句进行回答;②该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③词中的叠词运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3)要求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并能够结合上述的思考题进行理解感悟;(4)鼓励学生在阅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位特级语文教师曾经说过:一堂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感情深深。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模式的运用,一方面,便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知识的不断内化生成。

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当多面手的角色:像一个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去领略文本中的处处美景;像一个睿智的演说家,引导学生去针砭文本中的各种弊端;还像一个优秀的乐手,时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中形象的情感达成和谐的共鸣。这样的互动模式,不仅是学生所期盼的,还是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互动的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雷雨》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就通过师生分别扮演戏剧中角色的方式来进行师生互动,从教学的效果反映来看,此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互动模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妨用心灵去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用我们宽阔的思维去领悟其中深邃的思想,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悟其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教学艺术正是新课程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需要所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刘琼.语文教学与情感心理[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5).

第9篇:艺术素养感悟范文

关键词:幼师;手工教学生态式艺术教育;探索

一、幼师美术教育中手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幼师美术教育课程分为绘画基础、手工制作、美术鉴赏三大模块,侧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课程模块之间缺乏联系,其中手工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知。技能只是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运用技能进行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是教师应该思考并教给学生的。幼师生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否指导幼儿观察、欣赏、接受、评价和表现美。幼师生应该认识、了解世界各国的艺术文化,能够鉴赏中外著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民间艺术,能够领会和借鉴艺术作品中的精髓进行美的创造,提升思想理念、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艺术素养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素养提高和社会进步,都是极其重要的。

2.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讲授、示范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机械模仿。由于一些教师并没有因材施教,学生完成的作品就像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产品,缺乏个性和创意。儿童天生会模仿,但是一味地画一些模式化、程式化的东西,思维容易形成固定模式,不知如何表现生动有趣的物象,作品没有个性和创意,儿童也无法表达内心感受和情感。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模式。互动意味着课堂参与、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互相促进,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又是师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3.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视频、微信、QQ社交软件等媒介载体的不断出现,网游艺术、绘本(图画书)、动漫艺术等层出不穷,对幼师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就对幼师美术教育的手工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指出,美术教学就是“体验和创造美的活动”,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媒介和载体,而是师生共同发现、思考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模仿者、欣赏者,更是与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表演者、讲授者和创造者。

4.忽视学科间的联系

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美术教育与自然、人文、社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民间手工艺术,认识民间艺术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的影响,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应重视与边缘学科知识的联系,如与文学、音乐、影视、戏曲等的联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与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的融合

环顾全球,美国率先将艺术课程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使艺术教育在教育中发挥核心辐射作用,艺术教育融合或影响其他各个学科,使其他学科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整个教学过程打破以往灌输知识的模式,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从学科划分走向学科间的融合,构建学科间互动、交流、综合的生态模式,即生态式艺术教育。

1.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内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针对传统艺术教育提出的,是一种新的艺术教育理念。滕守尧先生在论著《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中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通过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学科为载体的综合艺术教育;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关系;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学科之间的多种教育支持;艺术与文科、理科、哲学、自然等学科间的多种教育关联;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社会间的多种教育互动,形成的一种相辅相成、互生互补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艺术表现、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艺术智慧。”①

2.正确理解智慧与艺术智慧

智慧包括先天心理能力和后天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中的领悟,还包括健康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思想、信仰、信念等。艺术智慧是在思想观念、感受、理解、想象、创造间产生对话、交流、融合后形成的新智慧。生态式艺术教育构建艺术的融合、平衡,形成艺术智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化

以往的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往往机械地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忽视了美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各艺术形式之间缺少对话、交流与融合,学生缺少艺术情感的表达和创作经验,缺少多视角感受、表现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媒介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相悖,幼师美术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学生表达生活经验和情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生活感悟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加强艺术教育的综合化、生态化,构建知识技能、艺术感知、生活感悟、艺术智慧互动、交流、融合的生态模式。生态式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于传统艺术教育的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幼师美术教育手工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幼师美术教育中的手工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块,它指导学生选择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鉴赏评价作品,提高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手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手工教学和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真正实现手工教学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亭阁楼台、小桥流水,自然环境中的奇峰异石、蓝天白云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与创造,启发学生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探寻自然界的美,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

2.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艺术高于生活。自然形象必须通过艺术加工才能成为恒久、优雅的艺术作品。手工教学中所用的各种工具材料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在大自然中发现、捕捉到美的瞬间,能够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然后运用生活中的工具材料,表达内心对美的感受和向往。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如布料、木头、废弃纸盒等,经过巧妙构思设计,变废为宝,设计制作出各种玩教具和手工作品,如秋日皇冠、落叶印迹、神奇笔筒等,以美激趣,增强环保意识。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行为,使人的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表现出新的意象。构思设计是创作中的关键环节。剪纸艺术的表现范围较广,包括人、事、物、景等,它以自然景物、人文精神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作为表现的对象。学生通过感受人文精神而构思、设计、创造艺术作品。3.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的课程资源是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它们所收藏或展览的各种优秀艺术作品,运用这些课程资源,能够开阔学生的视界。当今,德国率先普及博物馆、美术馆教育,学生可以参观并参与作品的创作。我国的艺术教育也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资源,这是我国今后需要努力开展的艺术教育形式。

4.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重视美术教育手工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与音乐、文学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手工和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与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多视角地认识艺术的特征、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在美术教育《泥塑》一课手工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徐州汉画像石馆,直观、生动地让学生学习和感受,形成对泥塑浮雕的认知,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运用地理、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剖析汉画像石的形成和发展,以“汉画像石之美”为主题开展讨论,借鉴汉画像石的造型特征进行图案设计与制作;或者带学生到陶艺工作室,让学生尝试用泥塑浮雕的形式和方法表现汉画像石,感受和认识泥塑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泥塑工艺与汉文化的精髓。

作者:王春子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