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审美想象力的特点精选(九篇)

审美想象力的特点

第1篇: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小学美术课教学不但能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和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紧扣教学内容,把教学重点放在“两培”上。所谓“两培”,就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美术特长生”。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美,存在于人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生存的过程之中,只有真正提示出并认识其深刻内涵,才能使学生具有健康纯净的心态,以积极的精神而对世界。美感,是进入美的桥梁。获取美感,进入美境,是要靠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审美素质的培养,审美感受、审美判断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

小学美术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通过有序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完成。审美素质的培养,首先是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不论是现实美,还是艺术美,都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式。用形象思维去把握美的生动形象和美的深刻内涵,这种形象思维活动就是审美的感受力的表现。观赏自然风景,欣赏艺术作品,能否从中发现不同于其他的独特之美,从中得到独到美感,这就要靠审美感受能力了。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经常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美的事物,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激起学生对美的爱好和兴趣,指导学生尽情观察、亲自体验,反复比较,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逐渐丰富和发展。

其次是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没有想象,也就无所谓审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想象在审美判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象绝非空穴来风,它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要能正确地把握审美对象的特征和具有很强的记忆能力作为基础。生活是相象的沃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创造出新的形象,审美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是以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它总是要受审美对象制约的。想象依托于记忆,记忆幻化为想象,审美活动是直观形象,是饱含情感的,审美想象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们记忆中有大量生动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综合、加工创造,才能形成新的形象。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教育学生积极接触自然,热爱生活,细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记忆生活形象,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审美理解力的培养。认识和理解是审美判断不可缺少的心理功能。理解是一种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更完全、更深刻、更高级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学生具有了审美理解力,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善于识别美和丑,才能热爱美好,憎恶丑恶。

四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静观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小学生是不甚理解和不甚具备审美创造力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小学生容易掌握,容易理解的小的,浅的,近的美术活动,让学生能从简到精,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外,还必须努力发现对美术兴趣浓厚,热爱美术和具有美术特长的美术特长学生苗子,要用极大的热情精心设计好培养特长生的计划、实验、活动、目标,千方百计地搞好特长生的美术教育和精心指导特长生健康的美术成长,尽力地发展特长生的聪明才智,为特长生将来的发展,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美术人才作奉献。

第2篇: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一、在写作与阅读教学中,注重审美观察的针对性训练

审美观察,是在审美知觉、审美统觉的感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明确性心理过程。审美观察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由于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弱,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写作与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察的训练。

1.引导学生想象合成美。审美观察所得的表象具有片断性的特点,审美没有必要把一切审美知觉都表现在审美表象里。审美表象的这种片断性是艺术形式选择的内在要求。据此,我们设计了想象合成美的训练。

具体做法是:把不同的单个的美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依次显现,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叠加合成美的情景。这种审美观察训练方法,一般是由易到难,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专门的层级递进想象训练,最终调动学生的所有感观进行综合参与。如一棵小树的想象合成,先引导学生放松自己,调整身心,睁眼看画片,让学生观察树的枝干、小树叶、大树叶,不同颜色的树叶等,然后闭眼想象。随着教师的口令,依次想象:树的枝干,树枝发芽,树叶长大,听风吹树叶的声音,闻树叶的气味,尝树叶的味道,赏春夏秋冬不同时节中的树等。为此,我们把此类课称为“作文想象训练课”。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显著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本身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不差,并不是写不好作文,而是能力没有被开发出来。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观察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依托,如《雨巷》,我们就让学生闭眼分步想象:小巷、油纸伞、丁香、脚步声、姑娘,最后进行想象合成。根据阅读课文的情节或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去续写情节。如学习《荷花淀》时,启发学生想象水生嫂参加革命的情景等。我们也进行了人物心理变化的体察想象训练。文学本身就是人学,写作离不开对人的观察与描述,人物的心理变化又是把握人的关键。人的心理变化虽然复杂多变,但还是带有共性,它通过神情、语言、体态、动作等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来,如特定的动作表现了特定的心理等。如《葛朗台》,我们先让学生找出葛朗台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然后让学生分步想象,最后合成想象。

通过这种审美观察的训练,学生的情景再现、分解情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写作中体现出来的则是文章的描写形象了、生动了,文章的可读性增强了。

二、设计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审美观察

审美观察是人在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品格。文学家的观察是审美观察,就是因为他们带着审美的眼光,把生活中的人、物、事、情等表现为具体的审美片断。课程目标里对写作教学设置的第一个目标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写出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生活设计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审美观察。

在审美观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闪光点,抓住美的瞬间。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校园生活中的美和家庭生活中的美。校园生活中的美,如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的不同风光,校园内的建筑美,师生的外表美、行为美、心灵美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都是学生常见的审美内容;家庭生活中的美,如整洁美观的家居摆设,亲情之美,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都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我们在具体作文训练中,只提供大题目,明确题目主题的限定性,让学生自拟小题目,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去写。对此可设计诸多作文题目,如《校园生活》、《我的家》、《我的习惯》等。这种尊重学生个性的做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观察生活时不自觉地带上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读者观其文便能知其人。

三、引导学生表达有效美点,学习名家进行积累。

在审美观察中,自然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需要艺术的表达,这既是审美观察追求的目标,也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生作文或缺乏真情实感,或空洞无物,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善于用语言去表达美。观察中,只有抓住事物特征,才能把人、景、物写得传神而鲜活。抓特征,即抓住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表象。这种表象是否有效,还得从多方面来衡量,一是看它是否符合观察者的写作意图;二是看它是否新颖,别人是否使用过,或与别人使用过的有何不同之处;三是这个表象必须是一个美点,它是一个细节、一个事件,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观察要从生活中截取、选择、寻找美点。生活中的美是由美点来构成的,写作中的美点要为文章主题服务,还得是与众不同的,否则便不是有效美点。

选择与人有关的有效美点,则是学生在写作中的一大难点。透过人物的外表看特征,表现在写作上,不仅仅只是人与人之间外在形象的差异,更多的是指能够反映或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表象,如动作,语言,神情等。读者是通过这些有效美点来对人物进行品读。而学生选择的点往往不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为此,我们进行了观人的训练。即通过人物外在形象来看与一般人的不同,从而看性格;根据作文需要选择人物的外在细微表现。前者看性格,主要是通过眼神、服饰、发型、动作、语言等进行观察推理,看一个人物的生活环境。这一环节的落实,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做研究性课题来完成。如《从学生服饰看学生性格差异》,《小说单元人物外在形象所表现的性格归类分析》等。后者根据作文需要选择人物的外在细微表现,一方面是学习名家名篇的笔法,进行积累;另一方面是进行变换细节写作训练。小段积累智慧训练,如表现亲情,先提供例文,然后要求学生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调换等;整篇写作训练,则要求学生在同一大主题的观照下,从多角度去观察,不断寻找新的细节或新的视角来表现。如《我眼中的电视》一题中,学生在选材时就有意识避开情节的重复,尽量求新颖。

第3篇: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美感; 特征

    美感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的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是指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专门研究的课题,审美心理学虽然以审美意识的整个系统及各种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是审美感受,即狭义的美感。美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就主客体的关系来说,它和科学意识、道德意识一样,都是实践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但是与人类的其他精神活动相比较,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对对象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方式,这又决定了它具有与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相区别的一系列特征。美感的特征概而言之有以下三点:

一、潜藏着理性的个体直觉性

    人们要领略对象的美,就必须以直接感知的方式去感受、去品味才能实现,不能以间接经验来取代。这一点不同于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所以个人知觉形式是美感显著的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审美活动中。这里的直觉性,主要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审美感受的过程始终是在对对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都以个人的感受、体验为基础。美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感性形象,都具有独特的外部形象特征,美感的产生只有在生动、具体、直观的方式下才得以实现。而且审美对象的社会内容大多积淀在外在形式中,在审美中,正是美的外在形式因素直接作用与人的审美感观,唤起了审美主体头脑中原已潜藏的审美经验,从而很快产生精神愉悦和情感体验,形成美感。其次,美感的个人直觉性与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基础也是密不可分的,审美者把审美经验储存于大脑中,形成记忆表象,同时主体通过接受文化熏陶和传统影响,又把人类审美的历史成果转化为个人的审美能力,这样人们在审美活动当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过程便有着充分发挥个人审美能力以及想象、联想的广阔天地,直觉中鲜明的表现为个人的色彩。

    美感的这种个人之觉醒,又包含着理性的内容。首先,美感的主观能动性本身就决定了理性潜藏的可能性,在审美主体对客观的审美对象作出能动的反应 时,它要通过现象反映本质,这种反应并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感受,而是通过外在形象去把握内在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底蕴,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本身就是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高度统一的具体形象,它以个别的感性形式表现着普遍的理性内容,所以,美感的的个人直观中,必然有理性因素,但是这种理性因素是与感性印象、具体形象融合、交织在一起的,而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出现。其次,审美心理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美感理性成分的渗入。人的意识对于现实事物的反映不同于动物,其中渗入了以往的印象、知识、概念、思想等因素。当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时,面对富有感染力的感性形象,主体不但会马上产生相应的表象,而且容易诱发想象、联想活动,把表象改造为饱和着主体的主观情绪色彩的朦胧多义的审美意象。意象虽不是概念,却包含着一定的意义,渗透着某种理性成分。所以,尽管审美的直觉活动是在瞬间发生的,对欣赏者来说也许是不自觉地,但其中确实渗透着理性因素。另外,人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它的意识中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成果。审美活动也不例外,人类积累的大量审美知识、经验、观念、理论,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个人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当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时,虽然表面上是不假思索的,但其中人类审美成果却暗中参与了这一活动。所以,审美活动才能够通过现象把握一定的本质,通过感性形象把握一定的理想内容。

二、以认识为基础的情感性

    美感的另一特征是情感性。情感变化,被认为是审美心理要素中最活跃、最具有推动力的因素之一。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充满情感色彩的。情感性是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特点。审美感受是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的反映形式,其本身就包含着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与审美对象上面追求的需要和满足。在美感过程中,不仅有情感的参与,而且要求情感贯穿它的全过程,成为它的主导的心理因素。情感,既是美感活动的推动力,又为美感活动导向。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绝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而是放纵它、推动它,是它更真诚、更深刻,这样,才能更好的获得美感的效果。美感之所以具有情感性,根本上说是审美客体的情感特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美的对象是反映人的自由创造和生命活力的生动形象,当人们关照美的事物的形象时,就会有情感的激动。

    然而,审美情感的产生又是以对客观美的认识为基础的,美感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是认识活动的结果。美感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的情感,渗透着理性的内容。人们对审美客体愈是具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愈会产生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认识作用在审美中是潜在的,隐蔽的。

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

第4篇: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4.2.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请论述此一过程的各个层面。

参考答案

4.1.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

答:在审美活动中,各个心理要素虽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既互相渗透,又相互制约,从而组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1)在整个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感知无疑处于起点的位置。

(2)想象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相互关系。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②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③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3)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想象活动本身并不是审美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产生一定审美价值的工具和手段。这样一来,想象活动就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这种制约力量就来自于审美理解。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的角度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论述。他认为,审美经验的游戏本质并不是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体验,而是指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这就是说,游戏活动的存在方式本身就决定了它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因素。而艺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也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游戏而不是逻辑推理的方式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内涵。同理,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活动,而理解力或理性因素本来就是一切游戏活动的本体论内涵。正是这样一种本体论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审美经验中是以游戏的方式统一在一起的。

(4)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总之,情感与理智在审美经验中只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符合审美活动的基本要求。

4.2.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请论述此一过程的各个层面。

答: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旦一种结构形成认知图式,就试图用它来同化对象,但无法同化时,就设法调节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这一心理学的研究探讨可以帮助理解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第5篇: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一、幼儿教育审美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幼儿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各个领域。

三、幼儿审美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加强早期的审美教育。孩子在2~3岁甚至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把粗浅的审美教育输送到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娱乐中由浅入深地接受审美教育。 (二)、通过认识“丑”,提高审美能力。艺术的美妙只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赞叹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对丑的增恶,往往会显得对美的理解肤浅、淡薄。因而让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丑陋之处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三)、审美教育应注意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孩子审美教育的重心应倾向现在,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应根据孩子特点,循序渐进。

四、 幼儿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二)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

(三)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四)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

五、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一)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二)为发展孩子美感和审美能力提供条件

孩子天天生活在家庭环境之中,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趣和习惯。家庭环境美,最基本的标志就是干净、卫生、整洁、明亮。父母把家里布置得井然有序,家具摆设合理,疏密适度,门窗明亮,干净的家庭环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舒适愉快,形成一种明快的美,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爱整洁、爱干净的情感和美的习惯。若是把屋里的东西摆得杂乱无章,装饰庸俗土气,没有一块儿孩子玩耍的空间,这些都不利于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

(三)、培养孩子广泛的艺术兴趣

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一起赏析。比如欣赏风景画时,可问孩子:你在画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这个物体?假如让你画,你会怎样画?会添上什么?舍去什么?家长要细心倾听孩子回答,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必要时给予指正,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父母应借助于艺术的手段,培养孩子广泛的艺术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这对发展孩子通过艺术的美来提高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孩子来说,文学作品、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都有巨大的感染力,并且富有形象性、直观可感性等特点。如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趣,优美的旋律能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歌声进入幼小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发展智力和想象力的作用。

(四)、重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幅图画的悬挂、一个装饰品的陈设,都应具有美感。可以从形状、色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统一等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另外,还可通过欣赏图画、电视节目、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知识。

(五)、引导孩子领略自然美

第6篇: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特点 策略

引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与文字的结合体,语文就像是一幅山水画,每篇文章都有唯美画面,教师应充分借助这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并从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学的追求,并从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语文教学的唯美画面不是随便几个华丽的辞藻就可概括的,而是通过不同角度的体会,用心感受。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审美的特点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特点

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培养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中学生对审美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学会从审美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培养,我们需了解审美的三大特点[1]。

1.1形象美。

学生接受知识,往往是从形象开始的,在中学教材里很多作品就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有些画面给人以水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面前有一幅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美的画面,如身临其境,有美不胜收的感觉。如果离开这些审美形象,那么就失去了审美对象,形象是文章的躯体,因此,审美教育是形象教育。

1.2情感美。

以情感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整个生命的灵动体,遵循情感的流动,从而唤起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由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可见追求真善美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凡是优秀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和理性色彩,如《再别康桥》中的唯美、《致橡树》中对爱情的忠贞、《呐喊》中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愤怒,等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以情感人,凭借强烈的思想感情对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熏陶。

1.3愉悦美。

在以情感人、以形塑人的同时以形和情悦人,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的三大特点,如果说形象美是语文的躯体,情感美是语文的思想的话,那么愉悦美就是语文的精神支柱。通过表象体现不同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真实的快乐,使学生既是看画人,又是画中人,身临其境,使整个画面活灵活现。

2.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策略

人们总是在不断追求完美的结合体,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审美观点更不是一致的,而是有偏差的,加上教育方式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把美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此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美学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

2.1培养学生对形象美的感知能力。

我们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2]。将教材和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懂得感受美的意境,辨别社会的美丑。以物的形象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感知是审美的第一步,它为理解、激情、想象等做了必备的条件准备。提高学生的眼力,有所发现,文学通过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感,学生凭借老师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直觉上的形象感知。授课老师应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审美认识,从而学会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事物。

2.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要有对真善美有辨别能力,要有一个美与丑的范围界定,生活中有不同的情境,同样是背影,为何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是那样唯美、感人;同样是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人“迁客骚人”,同样是秋天,为何会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就需要老师作指引,指引方法要新颖、到位,肢体语言要形象,语言要生动有趣。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才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是审美能力的一次飞跃。

2.3诱发审美情感,使学生学会表达与创造美。

文章是有感情基调的,语文是以优美的文字结构塑造的,通过各种辞藻,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灵活运用[3]。将感情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使学生在学的情境中感到眼前就是文章内容的画面,在文学中体验美,发现美,产生兴趣,获得艺术享受,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强化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结语

在生活中,美与丑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结合体,高中语文学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对美学认识和感悟,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情感表述,启发学生发现美,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审美教育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获得知识储备。本文通过对审美的特点、方法的论述,提出语文教学不仅要结合书本,还要结合实际,这样才可进一步使语文教学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甘琼.浅议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的特点[J].华章,2010(28).

第7篇: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5-0025-01

语文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社会培养真善美的人才。

一、审美教育概述

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手段,运用一切美的形式给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心灵,提高道德和智慧的目的。语文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自由深远的特点。形象性:美的事物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先有美象才能有美感,就如欣赏一场戏剧,我们能以它的形象直接感受到它的美,所以形象性是审美的基本特征。情感性:一个好的作品往往能引起人的共鸣,让人们体会到贯穿作品始终的情感。语文中的情感能够熏陶学生的审美意识。愉悦性:美会带来愉悦,作品中美的语言和意境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使我们沉浸在其中。自由深远:审美教育是学生自由想象文章中的形象,他们的形象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充满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美还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不会随着岁月而消退,作品中美的意境会永驻心间。

二、审美教育的策略研究

(1)阅读审美教育策略。1)诗歌。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集自然美、语言美、社会美于一身的艺术。对于诗歌的审美教育第一步是让学生感知诗歌的形象,再理解诗歌情感。古诗词的审美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剖析诗歌题意、辨别词语差异、补充缺失成分、调整词语语序、分析时代背景、评议关键字词。可以列出两首诗,让学生进行对比。例如: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游热荷池上》)解析:杜诗“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悲怨低沉。杨诗“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古诗词审美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朗读吟诵中悟情、巧设问抓情感基调、品哲理之思通达诗情、明诗人之志知晓诗情。充分理解诗歌的含义,感知诗歌的形象,最后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感情,达到审美鉴赏的目的。2)散文。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散文的审美教育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寻找审美因素,引入审美阶段。具体方法是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进入画境,富于感情的吟诵,使学生在画境中感受美。二是把握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进入情美交融。三是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审美形象。四是入情入理,提升审美层次。例如,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山中避雨》。初读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在“伏———起———起———伏”的情感跌宕中缓缓地向前推进着。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组成本文的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叙事———抒情———悟理。全文使用纯粹的口语,简洁明了,没有任何修饰,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仔细品味发现,本文的语言平易朴实,于平易中写出了神采气韵。3)小说。小说的特点是虚构性。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美教育:从小说语言切入,提升审美感知力;从小说要素切入,提升审美理解力;从审美参与切入,提升审美想象力;从叙事差异切入,提升审美的情感;从结合现实切入,提升审美穿透力。4)戏剧。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戏剧文学的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动作性。戏剧的审美重点是:增加戏剧台词品评,激发人生处境体验和思考;紧抓戏剧动作欣赏,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分析戏剧题材体裁,理解戏剧元素的独特之美。戏剧的审美教学要点是:理清情节结构,认识情节之美;咀嚼人物台词,体悟人物之美;揣摩舞台说明,体会细节之美;排演戏剧片段,体验创造之美。5)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审美情境,发掘出教材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主观动因来进行文言文的审美教育。例如,教学文言文《敌戒》,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短剧,亲身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学生会更加理解此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2)写作审美教育策略。对于写作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施:拟制标题训练,体现思想之美;进行美句训练,追求语言之美;搜索新鲜素材,开掘材料之美;引导习书练字,提升作品之美。在学生具备上面四美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提高学生审美的实践能力:一是坚持多写多训练,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二是重视互评快批法,提高审美评价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审美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能力,能够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审美教育是全部审美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参考文献:

[1]李怡鸣.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学语文,2010(09).

第8篇: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歌舞艺术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49-01

对幼儿进行歌舞综合艺术的审美教育,它主要是提供给幼儿自娱自乐和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深得幼儿的喜爱。

一 总论

幼儿歌舞通过歌舞教学,能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意识与欲望,培养幼儿健美的身姿和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其对节奏的感受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 幼儿审美活动的特点

幼儿的审美活动在本质上不同于成人,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审美过程中所依靠身心素质的不同。幼儿身心发展未完成的事实,形成了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1.直觉性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审美心理不能从一般的心理机能中独立开来。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7岁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期,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审美主要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做出反映,只会从一个特例推到另一特例,并将互无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

2.情感性

“幼儿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他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① 4~8岁的幼儿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泛灵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幼儿审美活动的情感性。这一时期的幼儿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将一些僵死的事物生命化,与之对话并付诸感情和行动。

3.创造性

幼儿在审美表达的过程中,常常“不合规矩”,一方面他们审美时是按照自己的灵感进行灵活的调整;另一方面,幼儿由于个体的审美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对既定形式和成人经验的依赖更小,自主创作的灵活性更大。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主要在于说明幼儿的审美表达更具有审美创造的意味。

三 幼儿歌舞的审美特征

幼儿歌舞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它除了舞蹈艺术具有的特性外,又有它自身活泼、天真、夸张、有趣的特点。幼儿歌舞是幼儿表演的、幼儿观看的,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一般来说,幼儿歌舞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歌舞的直观性

幼儿审美的直觉性特点决定了幼儿歌舞的特点具有直观性。舞蹈形象本身就是直观的艺术形象,它是幼儿通过眼睛、耳朵、身体直接进行审美感觉的。幼儿正处在成长阶段,大脑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

2.幼儿歌舞的童趣性

童趣性即幼儿的兴趣、情趣。兴趣,即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或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幼儿歌舞艺术活动中,要着重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另外,还应讲究歌舞语汇的趣味性。

3.幼儿歌舞的童幻性

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幼儿舞蹈艺术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是幼儿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幼儿幻想题材的歌舞艺术中,他们可以像大狮子一样在“森林”里走来走去,也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幼儿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构成幼儿歌舞艺术特色的基础。

4.幼儿歌舞的模仿性

模仿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幼儿歌舞活动中想象与联想所揭示的知识性内容就是模仿所提供的,因此说幼儿歌舞具有模仿性。

5.幼儿歌舞的综合性

幼儿歌舞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集中了演唱、表演、舞蹈、语言等艺术形式,其题材反映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所感兴趣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及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雨和童幻世界中的一切,歌舞节目大多都能被幼儿接受。

四 结束语

在幼儿眼中,歌舞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游戏。幼儿感兴趣的不仅是歌舞动作,更多的是深入幼儿心灵、产生共鸣的内容、情节。在幼儿园中,一节优秀的歌舞表演课必定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必定是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为起点的,必定能引起幼儿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共鸣。

第9篇:审美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明确指出,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高等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就英语人才而言,创新力是指在复合型知识结构基础之上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包括自信、自尊、乐观、谦虚、责任心、恒心等品质的创新人格等要素的综合思维能力。新世纪的英语人才不再是单以英语为工具的人,而是具有完善的独立人格的人,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内外兼修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1]在此背景下,英语人才的创新力培养已成为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而作为知识的载体、心灵的产物和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英美文学作品不但容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文化知识,也为读者提供无尽的审美空间、丰富的批判素材和广阔的想象视野。该文从近年来英语演讲中选手思维单一、空乏等现象入手,在深入阐述创新思维和创新英语人才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文学文本的知识性、文化性、空白性和审美性特征,就文学鉴赏的创新维度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1言之无物与思辨缺席:从英语演讲说起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教育一直偏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强调模仿记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关注。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普遍较弱,缺乏思维的多样性,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2]

以英语演讲为例。英语演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每年举办的各种全国性演讲大赛中都有大批佼佼者脱颖而出,甚至因此改变命运。但是英语演讲中也暴露出一个堪忧的问题。不少选手只注重记忆能力的训练、模仿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却有所欠缺。有些选手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强,无论从语音语调,还是肢体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无可挑剔,但表达的思想却极为肤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特别是在即兴演讲和评委提问环节,这些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很显然,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难逃其咎。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过多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缺乏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学生中则普遍存在惧怕阐述自我观点的现象,不能胜任深层次语言交际,更不能创造性地表达看法;即使开口表述观点,往往逻辑混乱,无话可说,或者有话不知如何说,表述空洞,思辨力严重缺乏。[3]更令人不安的是,英语演讲中凸显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有鉴于此,对未来英语人才进行创新力的培养与训练乃当务之急。

2基于知识的创造与想象:英语人才创新力的内涵

英语人才创新力主要指基于多元复合专业知识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想象力。英语创新人才首先应具备多元复合的的专业英语知识,其中文化知识举足轻重,因为它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息息相关。而创造性思维则是人们在已有的经验与信息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追求独创的思维能力。它是一种以感知、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以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层次心理活动。具有创新力的主体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换言之,英语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其自身的认识和实践环节,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熟练运用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英语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语言活动能力之中。所谓创造性语言活动能力主要指灵动且富有创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三种能力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果只有语言能力而缺少另外两种能力,那么语言就只是空的外壳,学习者充其量是会说外语的工具或机器,或者完美的幕仿者。学习者的水平限于达到功能性目标的交际者只有完全具备了三种能力,才能够超越具体的结构和功用成为语言的创造者。[4]英语人才创新力还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是指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而审美想象力则是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领悟与表达能力等素养的综合。它可以让审美主体在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将自我情感与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创造和审美在本质及表现形态上,具有诸多一致性和互补性;创新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与想象的活动,没有审美想象力,创新也无从谈起。

3英美文学文本:英语人才创新力的知识基础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活动。[5]就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美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知识的集成、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反映。我们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况和问题,以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拓宽视野。除此之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真正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还必须从人类学的角度去了解西方文化,即风俗习惯、社交特点和日常语言运用特征等。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文化更是广泛地表现于文学作品中。换言之,英美文学文本中有着丰富经典的语言知识和无限的文化知识与审美知识,其中蕴含开放精神的文化知识更是有助于活跃人的思维,催人创新。而源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灵感、直觉、情感等因素不仅是创造美、鉴赏美的思维特点,同样是鲜明的创造个性所必备的最主要的审美知识与素养。审美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创新,促进学生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自由想象力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而读者的审美想象过程实际上是其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读者最终将获得一种认知,或者可以说是知识和能力,似乎难以捉摸,但又实实在在。沟通理论表明,创造力也可以通过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动得到激发,那么加强文化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将成为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点也是培养人才创新力非常重要的一点。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交流的过程,它为读者和不同时代背景的作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靠且稳定的平台。读者和作者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对夯实读者的知识基础,激发个体的创造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6]#p#分页标题#e#

4英美文学鉴赏:基于思辨与想象的创新活动

4.1文学“空白”:批判的空间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是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对一部作品来说,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一次再创造,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对于同一文学作品进行多样化解释的可能性既源于读者自身背景和认知的多样性,也源于文学作品的“空白”特质,即文学作品普遍具有的多义性、开放性和模糊性。“空白”是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现象,它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是因为作家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有意为之。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能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想象力的重要素材。文学作品对于读者而言,都有一个期待视野,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空白”,读者可以创造新的情节,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文学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也给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批判式思维发展的空间。[7]所谓批判式思维也就是思辨力,是一种质疑的精神,即通过对语言的辩证分析来训练思维的批判性,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形成创新力的关键。文学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之维度恰恰给读者提供了充裕的适宜追问的空间,有助于改变读者单一思维解读的模式,从而为提升读者的批判式思维,即思辨力,提供可能。

4.2文学鉴赏:情感和想象的互动

英语人才创新力同样离不开创新人格与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在文学文本中获得对世界、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和认知,那么长期以往,学生们的人格就会得到潜移默化地完善,[8]从中获得健全的创新人格。不管是哪个时期、哪个民族的文学经典,其中总是闪烁着思维智慧的光彩、蕴含丰富的审美想象、渗透着人格的力量,英美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基于此,英美文学鉴赏活动首先是创新人格塑造的过程。创新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健康的心境和创造情感,因为它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英美文学鉴赏同样是一种情感活动。正是在情感的催动下,读者驰聘想象去体验作家表现的心理世界,理解作家传达的思想,思考作家提出的问题。这情感常常促使读者与作家的“共鸣”。作家与文学作品中代表人物的成长过程与人格魅力,往往有助于读者创造情感的积累,而丰富的情感积淀又极易转化为创新动机和创新潜力。英美文学鉴赏同样与想象形影不离,因为文学本身就是想象的结晶,也是心灵的产物,阅读过程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文学鉴赏过程中,读者借助想象不仅可以问溯过去,展望未来,而且能够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使读者的认识大大地超越时空的限制。想象担负着通过作品的语言再现形象和创造形象的重要任务,而揉和了情感的想象产生了无穷的力量,把读者自己的特殊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水融地渗透到文学作品的鉴赏之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使文学文本表现的物质材料转化为生动的形象。[9]基于情感的想象可使“弦外之音”领悟于心,而极富想象的情感活动则使得文学鉴赏活动充满生机,意趣盎然。换言之,英美文学鉴赏实则情感与想象的互动,其中的文学情感是英语人才创新的人格基础,而审美想象则是创新力培养的必经之路,两者在英语人才创新力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均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