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精选(九篇)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第1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nrollment of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 It is an important regular work for the workers ofeducation that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education, it explor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education management, aiming at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 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探究

Key words:education;education management;teaching quality;explor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2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以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探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拟就加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措施进行研究与探讨,以确保人才培养规格,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1 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能够体现成人教育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国家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而建立的高等学历教育体系。[1]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学以致用和按需施教的原则,对教学领域的改革要密切联系生产、工作实际。同时,成教学院还应加强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纳入教学工作的议事日程。因此,需要教学计划、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大纲的制订具有实用性、职业性和针对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基于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时,应紧密结合成教学院自身特点,充分体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特色。

1.1 做好教学计划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计划不仅是成教学院实施教学、培养专门人才的指导性文件,而且也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统一成人教育同教学管理目标。教学计划对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教学计划管理工作。[2]一方面,确保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规范管理程序。切实做好开课计划,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认真审核,切实把好教学实施计划关,保证教学质量;全面落实计划,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特别是社会调查的组织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等方面。另一方面,根据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学计划进行及时地修订,做到科学性、可行性,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

1.2 加强成人教育教材建设,体现成教特色 一方面,成人教育教材应符合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教材应有配套的课程进度表、习题集及学习指导书等辅导资料;另一方面,按照不同专业与学科特点,安排专门人员编订教材,并按照学科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所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应材版本,这不仅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落实教学计划的必要保证。

1.3 编写同教学计划配套的教学大纲,确保人才培养规格 所谓教学大纲,指的是按照教学计划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环节进行的纲要性说明。教学大纲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主要依据。结合成教学生的特点,教学大纲的编写应突出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体现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应用,做到科学性、规范性。

2 成教学院应建立健全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2.1 加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督导制度 教学督导不仅能够体现教学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成教学院可设立专门的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成员应对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进行研讨和交流,同时为改进教学工作,提出建议。督导人员还要监督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可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做好课后指导,提高授课质量。教学督导组的具体工作方式如下:①对学院相关的教学文件资料进行抽查;②定期性地深入课堂听课;③做专项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师生情况;④深入学院各部、系进行个别访问交谈,开展师生座谈会;⑤可到兄弟院校进行学习考查,总结教学成功经验;⑥定期提供一份有关教学督导的研究性报告或者书面材料。

2.2 完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不仅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的必要工作,更是成教学院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成教学院还应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学院、系部及教学点三方齐抓共管,对贯穿教学计划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检查;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提高”的方针,对成教学院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质量进行调查,确保教学质量的可信度;[3]实行教考分离的考核模式。成教学院各院系选聘授课老师,试卷则由学院聘任教师命题。严格考风考纪,考试期间,每间考试教室应选派两名有较强责任心的教师负责监考,学生须持学生证参加考试,使考试真正发挥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每期评选优秀学员担任班级干部,或制定奖励措施,提高成教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 利用互联网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与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兴起一种新型教育技术手段,即互联网辅助教学。利用网络辅助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能够消除师生、生生间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形成的沟通障碍,进而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

3.1 借助互联网辅助学生学习 鉴于成人教育中学生的特殊性,仅仅通过学校授课不能达到学习任务完成的良好效果,还应满足学生学习的特殊需要。借鉴现有的远程教育模式,搭建教师服务器辅助教学。教师通过教学服务器建立课程学习信息;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服务器,对教师授课的进程进行及时地了解与掌握。

3.2 借助互联网进行教务管理 成人学生大多来自于社会的不同层面,其年龄和教育程度等方面均有差异,对于他们的学习、住宿等管理起来也不太方便,学校的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信息也不能及时地传达给学生。为解决同学生进行信息沟通障碍问题,成教学院应利用网络进行教务管理。以学校年级和专业为一系统,通过网络相关功能建立班级学生库,及各系部专题网页,将学校开展的进行情况以及各项通知上传到学生库和网页上面,学生通过注册学校系统,网上登录,了解学校动态,同班级教师。学生进行联系;[4]同时,对于学校各项教学安排、学习资料、考试习题共享到学校网站,学生可随时学习并可以和其他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做好教学规模的持续发展,更应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加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利用互联网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为适应成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效果,成教学院应顺应时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成人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成教思想,突出体现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成人学历教育.百度百科,/view/1413435.htm,2012-12-30.

[2]李晓雯.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探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v.11;No.4104:68-69+72.

第2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一、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供需关系分析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知识、信息、技术在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益性愈加突出。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供需关系的广泛建立使得教育面临产业化、市场化的挑战。就目前来看,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广泛建立、培训项目范围的扩大化。然而,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的产业化、市场化才刚刚起步,这与社会、市场、学生、家长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存在错配和供给不足的矛盾。以下从供求角度详细分析。

(一)高校教育教学的“供”

改革开放和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生源供给充沛,专业设置不断精细化。从量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的精细化基本满足了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总体上看,人才供给大大超过了社会实际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是,部分学生热衷于某些专业,生源数量往往超过招生数量,而一些特殊专业则门口罗雀。地区发展的不同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专业素质还是人文素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南部沿海城市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选择,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则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专业、地区、生源、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错配问题。从质上看,随着扩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源进一步扩大但毕业生素质却在不断降低,这不仅表现在专业素质上,更表现在人文、道德素质上。从高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上看,这种资源错配也较为突出。(1)高校之间的资源错配。少数著名高校拥有相当充足的资金、师资、生源,而大部分高校则资金不足、师资较弱。(2)在专业设置上,部分专业生源过分充足但师资缺乏,部分专业生源不足但师资充裕;同时,高校内部的资源错配。部分专业师资不足,而部分专业则师资过量。(3)专业培养的特征不明显。研究型人才和实务型人才的特征不明显,主要是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法不恰当。这造成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个性化和创新性不明晰。究其实质在于,在我国高校整体上专业设置缺乏规划,导致一旦某专业在某时期比较热的时候,高校一拥而上办专业,加剧了资源的错配。(4)在课程设计上,过分僵化的设计缺乏人性化、个性化的设计。一方面,高校提供的课程大多为通识性的知识,注重理论传授,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个性化的课程过少,如书法、美术、珠宝鉴赏等受学生欢迎的兴趣课程几乎没有设计。从高等教育的制度支撑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主要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育部的部门规章和规定、高校的管理规定。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道德规范、学生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标准、体育素质标准等标准。从强制性上看,大多数规范仅具有建议、知道的性质,即使作为效力最高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也仅仅规定了大量的任意性条款。这造成高校在实行教育教学管理时缺乏依据,尤其是刚性的规范,教育教学管理规定难以真正有效地落到实处。

(二)高等教育教学之“需”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技术人才的重要价值也日益凸显。根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2008年每万人中研发人员24.8年人/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为24.4%,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为9.2%;依据规划到2020年这一数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研发人员为43年人/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28%,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为20%。从一个侧面看,这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即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人才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较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应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素质高的研究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从学生的状况而言,市场经济的一个副作用是催生了80、90、00后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物质、金钱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观念在这几代人的价值观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信仰、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价值评判的易位。反映在求学上,表现为盲目跟风,缺乏目的和规划,缺乏主动性。反映在就业上,表现为缺乏职业规划、盲目就业、眼高手低。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尤为严重的情况下,学生的求学更加侧重于实用有效的专业、知识,对理论性或需转化实用的知识的渴求程度明显低于对实用知识、技能的诉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结合使学生渴求一种实践性较强且适应时展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处理问题、解决困境的能力在当前尤为重要。尽管各个高校的教学规划中也存在着实践性教学的规划,而且也实施着规划的内容,但由于学校、社会重视程度不足以及作为实习生“零”回报的设计,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性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在所难免。

(三)高等教育教学的“供”“需”平衡

通过上述分析,高校教育教学的供与需并不平衡,存在资源错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育资源供给过足,表现在部分专业设置的过量和部分行业需求供给过足等方面;另一方面,部分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表现在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环境科学、天体科学等方面。之所以出现资源错配、供需不平衡,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合理、有效以及长远的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促进规划,忽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后置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具体而言,虽然我国也存在人才发展规划,但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规划未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实际紧密并有效结合,忽视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长期以来,教育教学的管理性、监督性被过分强调,教育产品消费的特征被忽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和被监管的地位,忽略了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后置式的教育教学管理难以应对变化的实际。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和高等教育教学供需不平衡、资源错配明显的问题,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应从以下方面作出改进:(1)从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宏观层面,应当注意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强化不同人才培养的方法、方式上的不同,更加侧重办学的专业化,改变以往刚性的综合办学、计划办学,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更加强调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着力解决就业难问题;(2)从高校教育教学的微观层面看,强调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明晰学生教育消费者和教育管理接受者的双重身份,更加注意教育服务的人性化,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改变过分强调管理的旧观念;(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设置专业和教学规划并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在培养上应注意学生的价值偏好,改变以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强迫或半强迫的培养方式;(4)注意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前置性,改变以往后置的专业发展、招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方法;(5)教育教学活动更加人性化,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提升学生兴趣,在课程设置和教授上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兴趣;(6)确立人本观念和教育服务观念并以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设计教育教学管理规定,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参与性,注重教育的消费性、服务性和规律性。

二、现行法框架下探索设计教育教学管理路径的制度支撑

从我国现行立法体系看,依据立法和效力位阶,我国关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立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规范:第一层次为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属于法律层面的规范;第二层次为行政规范,主要是一些行政管理的规范,包括了教育部制定的部门规章、国务院有关高等教育教学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规以及地方政府规章;第三层次主要是经国务院、教育部等行政机关批准在高校内部实施的管理规定。从法律渊源的角度看,既包括国家制定法,也包括了高校的管理规定、习惯、党的决定等非正式法律渊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于此,在现行法范围内探索出一条特色的、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对法的渊源,可作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的划分。所谓正式渊源主要是制定法;所谓非正式渊源主要是习惯、惯例等规范。以下分而述之:从正式渊源的角度看,主要是上述三个层次的立法,依据立法法第7条、第8条、第56条、第63条、第71条、第86-88条之规定,法律在上述正式法律规范中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法律规范依据各自的权限对法律仅有有限的规定权并且不得违反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基于此,很有必要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做一具体分析。依据高等教育法第28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以下权利:(一)依据章程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据此,高校有权利制定并实施自治管理规范,组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并享有一定的处罚权。从此条来看,高校对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依法实施独特的自治管理活动。结合立法法的规定,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并实施自治管理规定、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学生处分规定等,在程序上需报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即可。据此,在制定法框架内,高校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并经一定的程序可以实现创新改革的目的。从非正式渊源的角度看,高校教学教育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包括高校制定的校纪校规、习惯、惯例等。通过上述分析,高校有权制定并实施教学管理规范并享有一定的处罚权。总体上看,这些校纪校规包括两种:一种是须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具有强制性的管理规定;一种是不须批准的具有建议、指导性质的管理规定。前者的制定和实施成本相对较高,而后者则缺乏强制力,实施效果差强人意,但此两者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不可偏废。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教育在我国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大量的习惯、惯例,如秋季入学、老师授讲学生聆听、上请下教达者为师、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无故缺学等。这些习惯、惯例在学生的启蒙、初等、中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行为强制和心理强制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虽然也发挥着作用,但主要是一种心理强制的作用,依靠学生的自觉实现。由此,将一些符合时展和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范的教育习惯、惯例成文化并通过有效的管理规定实施,实施对于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现行法框架下的教育教学管理路径思考

第3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探析

实现有效的高等继续教育对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我国在社会服务发展中,为了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将高等继续教育实施在我国高校中,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

首先,没有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高校对高等继续教育形成的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型社会在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为高等继续教育在我国构建形式上,不仅是成人教育形式,还是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学习型是将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呈现,以学习型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没有形成充足的办学到位理念,没有增加对高等继续教育教育发展的功能、教育的定位方向的认识,在高等继续教育中影响了学历教育与办学名誉的积极实施。很多高等继续教育单位并没有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高校也没有建立标准化的招生理念,在办学中还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在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等问题选择期间,也没有体现良好的社会适用性。其次,教学内容严重落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较大局限性,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突出主要的教学重点。最后,市场竞争表现无序问题。高等继续教育在整体规划以及宏观管理方面,由于办学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影响,不仅办学形式不统一、制度不完善,办学期间还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以及恶性竞争现象。

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认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继续教育发挥着重要组成内容,它不仅能提高大众化的教育水平,还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需求,为教育发展形成有效的教育途径。高等继续教育教育的实施要根据人员知识能力与素质水平的实际情况,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有利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发展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意义上,将高等继续教育有效发展,坚持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实现科学定位,这样才能为人力资源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积极力量,并发展为适合全民学习、终身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综合教育。

2.人才培养。对人才进行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高校提升教育层次、实现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基本目标实施多层次办学,还要突出继续教育培养的职业化、应用化,以及发展社会经济化的潜在需要,探索适合的学习对象、学习形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以社会的市场变化、学生的导向需要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专业人才素养。为了突出继续教育的主要特色,要根据教育者的实际要求,将学生的学习结构进行优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模块,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还要协调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落实,才能处理好知识、素质的培养关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积极需要。

3.师资队伍。推进师资队伍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能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优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针对继续教育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仅要对教学工作量进行计算,还要对教师的岗位进行考核,以及对教师职称进行评选等,从而提高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建立有关教师的信息库,保证师资信息之间的共享。同时,要对师资队伍进行管理,根据继续教育发展的规律、相关政策,要形成高水平、知识年龄比较合理的继续教育管理团队,从而实现继续教育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4.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平台,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优势条件,并实现高等继续教育形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发展以互联网、电视等媒体为载体的服务平台。不仅要合理进行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还要利用优质资源实施整合,以促进网络资源的合理开放。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加快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利用相关的教育优势,搭建合理的教育平台,实现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多样化发展。

5.监控管理。要完善高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教育部门就要统筹安排、相互协调,坚持政策指导以及质量监控。高等继续教育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准课堂高的教育机构。还要实现政府、社会以及高校之间的监督形式,并定期进行有效评估。加强管理监控,实现办学行为规范化,提升教育质量水平。不仅要分级管理,落实各个人员之间的管理责任,还要建立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统一实现学校管理,以保证高等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总结

继续教育面向学校教育发展,对社会所有成员实现的教育活动,也是成人教育活动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实现高等继续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与国民科学文化素质,还能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获得学历、技能以及文化教育的机会。

作者:邵丽君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新华.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2]方敏.高等继续教育学籍管理的变革及其发展探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

第4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084-01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尽相同。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就要遵循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并未全面落实,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规章制度的空置,造成教学管理向应付检查转变,沦为形式化[1]。

(二)教学目标本末倒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味追求学生超高的考试成绩,将考试分数视为唯一的检测标准,以此来评定学生的优劣等级。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使得高职学生自我发展严重受限,逐渐转变成为考试的奴隶,学习只是为了取得较高的成绩。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我国教师老龄化是目前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据调查,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年龄偏大,就连普通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这一现象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时方法单一,无法满足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虽然,年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极为丰富,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基层实践锻炼,在授课时往往以理论为主,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升高等职业教学管理质量的对策

(一)更新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师对教学管理的认识。不仅要明确认识管理理论,更要明确认识高职院校本质规律,全面掌握教学管理的内容等。因此,以下两点必须得到重视:第一,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目标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所以,学校发展的根本就是教学质量,即教学要围绕教学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健全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的模式制度,对各个部分间的关系做出正确处理。第二,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意识,完善建立一套工作认知制度,促进全体教师正确树立教学管理质量意识,有效掌控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管理责任落实贯彻到整体教学过程中。

(二)健全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准则,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师生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有机整合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教学文件等规章制度,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要保证权威性、公平性,必须严格遵守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另外,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发展,应充分结合其需要,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传统制度,加强全新制度的建立完善,保证教学制度紧跟时展步伐,促进教学质量及水平持续提高。

(三)建设师资队伍

1.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教学管理工作以达到人才培养、维护教学秩序及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变更交替,市场对人才提出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高职院校必须顺应这些变化,持续变更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量逐渐增加,对其系统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较高要求。针对如此特殊的工作性质,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服务意识、超高综合素质和合理结构的教学管理队伍[3]。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需从方方面面入手,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兼具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教员。另外,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培训教师,使其全面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学科知识等教学要素;积极与企业沟通交流,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入校兼职教员,让学生学习工作经验和最新操作方法;采取合作办学形式,定期送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其能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获得教学内容以外的宝贵知识经验。

三、结语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必须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完善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华惠.新形势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5):235-236.

[2]马立.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13):200.

第5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严重影响到高等院校的发展,主要内容如下。

1.1管理模式陈旧

通过对部分高等院校的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存在教学管理模式陈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重视管理本身发展。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的重点还是在于教学本身,对于管理本身的发展却不重视,这导致管理模式发展速度缓慢;二是效率不高。部分学校由于采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从而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1.2管理体制僵化

管理体制不灵活、运行过程僵化这也是阻碍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依赖科层化管理。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城府部门管理较为相似,相关的规定以及限制较多,这导致部分老师过于依赖科层化管理,无法进行管理制度创新;二是教学管理没有活力。由于各项规定制度化,因此,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也被压制,教学过程中没有新意,管理没有活力。

1.3管理措施疲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中,管理者每天都在忙于行政事务的管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结合现阶段高校的实际情况。

2.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为了促进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本章节结合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2.1优化课程结构

本文认为要想进行教学管理创新,首先我们要从教学本身入手,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是一项重要举措。首先,我们要建立课程管理组,组员要包括教授、讲师以及学生、行政人员等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的需求以及课程开设所需要的条件,从而为优化课程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就是开设综合课程。

2.2借鉴国外教学管理经验

与其他国家高校的教学管理情况相比,我国的缺点主要是实践教学没有充分进行,因此,本文认为国内学校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还应该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从而加强对高校教学的管理,进而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2.3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的发展,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是必须进行的措施,主要做法如下:一是组建教学管理领导小组。高职院校要建立教学管理的领导小组,以各院系院长为小组负责人,各个系的学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加强对各个院系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监督,增强小组执行效率,促进信息化教学管理;二是要完善管理机制。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将信息化教学管理进程进行公开,同时将监督责任落实到领导小组成员。

3.总结

第6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知识管理

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社会战略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成教生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与学习主体,与普通学生和一般社会成人相比较,有着自身的显明特征,只有全面认识成教生的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改革.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水平,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

一、成教生的学习特征

我们常说的成教生,主要包括函授教育的函授生、广播电视教育的电大生、成人夜大学教育的夜大生、全日制脱产教育的脱产生、网络教育的网大生以及参加全周自学考试的自考生等。通过我们观察和了解,成教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学习主动性较强。成教生参加学习,大多是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的结果。较之许多普通学生靠老师指引、父母设计来选择所学专业的被动性学习格局,成教生的人校学习更多的是自我觉醒下的自我设计。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与工作实践中,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也感受到知识、智慧给社会的贡献以及给个人带来的宴惠。他们中大多数成员,因为诸多原因失去了正常就读大学的机会,过早涉入社会,参加工作或独立谋生。社会对知识及学历文凭的重视及自己在丁作学习上的网难,促使自己重新拿起书本。还有一部分成教生,原来就有高等教育的学历,获得过某一专业专科或本科学历,但是因为工作岗位的调整及工作环境的变化,使原有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新工作要求,促使他们重新走进校同,进行文化知识的“二次充电”。由于学习目的明确性,势必带来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的自觉精神和自学能力比起一般大学生要突出得多。他们带着人生发展的需要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来参加学习,求知的要求强烈,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从制定计划到查阅学习资源,从个体自学到参加集中面授辅导,从完成作业到认真复习、总结,都做得极为认真到位,与老师的交流也特别多。

2.自学能力较强。成人学生经过从小学到高中或专科十几年的教育过程,接受了多方面学科的知识,也使自己具备了多种能力,自学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能力。与全日制高中或专科学生相比,成人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强,尤其是理解能力明显优于高中学生。因此,多数学生愿意自主学习、独立学习。静静地看书,静静地查阅资料。当然,当他们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会主动地与老师、与同学交流。

3.知识基础较好。成教学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实践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之容易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们不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已将原有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点是高中为生所不能比的。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他们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基础,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对于他们必须完成的学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学习时间较紧。社会发展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都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原则运作,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职人员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对成教生来说,首先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才能考虑学习的需要。因而用于学习的时问是不多的。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到1小时,他们能抽出时间参加面授辅导实属不易。这就要求课程辅导老师必须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时间,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成教生独具一帜的学习特征,对于成教生的教学就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等院校对一般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用一般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成教生。面对成人教育的特点,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又该面临怎样的抉择?教师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和交流,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体验和实践,以实现知识的养成和创新。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O世纪90年代初,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其基本含义是对组织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这样一种管理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传递和利用,通过对知识的取得、整合、转换、分享、应用与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不断产生、累积与升华,实现教学过程中知识养成和知识创新的目标。教学过程中知识管理不是管理的知识化,而是对教学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形态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知识应当包括四种类别,即事实知识,指人类对某些事物的基本知识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原理知识,指产生某些事物和发生事件的原因和规律性知识;技能知识,知道实现某项计划和制造某个产品的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人力知识,知道是谁创造的知识。四种类型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

1.通过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隐性知识,是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养成的前提。“启发”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宋代学者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只欲言而未能其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启发方式主要有:一是讲授启发。教师对所授知识以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描述,能给学生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从而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问题启发。设疑或提问并不等于启发,然而,有效的设疑则能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想,求得问题的解决。三是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四是扩散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人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1.通过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隐性知识,是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养成的前提。“启发”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宋代学者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只欲言而未能其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

辞。”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启发方式主要有:一是讲授启发。教师对所授知识以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描述,能给学生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从而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问题启发。设疑或提问并不等于启发,然而,有效的设疑则能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想,求得问题的解决。三是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四是扩散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人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总之,通过教师启迪,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点燃学生隐性知识的火花,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求,是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养成的前提条件。

2.通过探究和交流方式促成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养成途经。由于学生的隐性知识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因此促成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方式也必然呈现为多种形态。一是探究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设置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提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实物的与文字的),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创造条件。同时,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隐性知识,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但隐性知识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往往不能透过事物的外在表现抓住本质,也不能进行准确的抽象和概括,这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他们形成概念,完成内化。二是交流方式。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相互作用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他们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正是由于与活动对象相互作用的需要才产生了交流的需求并依附于交流的,而交流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活动对象问的相互作用。学生也正是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促成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3.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养成。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针对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使学生得到知识不是孤立的零碎的片断的科学知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通过反复地实践、行动、学习、培训、练习等而使其逐渐化为内隐的知识,加速隐性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养成的目标。

三、转变课堂结构,促进知识的养成与创新

传统的课堂结构,强调师生之间严格的等级制度,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易于造成课堂僵化,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创新,这样的课堂结构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中隐性知识管理需要构建一种新的课堂结构形式来与之适应。新的课堂结构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具备“二开放”,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应做到“三放开”。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开放”和“放开”,课堂才具有生机和活力,而生机勃勃的课堂才有利于知识的养成和创新。

第7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司法实践中“授权组织”理论的争议关于高校被诉的行政主体地位实践困惑最早出现于1996年,当年田某某诉北京科技大学退学案中,法官运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理论解决了高校行政诉讼被告资格。当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了该判例,并指出目前我国某些被法律赋予一定行政管理职权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管理相对人之间不存在平等的民事关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他们之间因管理行为而发生的争议,不是民事诉讼而是行政诉讼。之后,各地法院陆续按此法理认定了高校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但对“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理论”的运用,学界一直争论不已。马怀德教授认为行政诉讼采用这一概念有内在缺陷,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为没有解决法律法规为什么授权、何种情况下授权、对谁授权等基本问题。还有观点认为,此定义与国家职能向社会转移、行政民主化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但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从现有法律规定中无法找到所授之权是行政权而非其他权力的理由。《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非法干涉”的权力,民法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有排他性,宪法规定审判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由此可见,排除干扰权可以是民事权利,也可以是司法权力,并不是教育机构独有的行政权。其次,对立法机关授权的认定要求过高。由于受行政诉讼内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行使职权方式、工作人员素质、会议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立法机关不可能及时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管理权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授予。“授权组织”理论无法得到普遍认同,这种描述性的概念不能解释高等学校等非政府组织为什么具有行政主体身份。深入研究发现,这一问题最终属于对组织职能性质的判断问题。发达国家高校有悠久历史,其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值得借鉴。

二、公共行政理论对高校行政主体地位的诠释

(一)两大法系国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认定普遍采用公共行政理论。该理论认为,具有公共职能的组织含有公权力因子,代替政府承担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事务,具有行政权能,享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两大法系国家用“公务法人”概念界定了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作为“公务法人”,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组织,它以公务为基础对中央集权进行限制和分权,既是民事主体,也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公务法人兼有私法人和公法人的特点,是国家行政主体为了完成特定的行政职能设定的服务性机构,有别于“正式作出决策并发号施令之科层式行政机关”。公务法人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享有一定公共权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它与相对人之间既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私法关系),也具有行政法律关系(公法关系)。公务法人有若干种类,高等学校只是类型之一,校生关系可以借鉴为公务法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二)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务法人地位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与两大法系国家的公立高等学校类似,是依法成立、专门行使教育行政职能的公共管理组织,承担了高等教育的公共职能,含有公权力因子,具有特定的行政权能,除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外,还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高等学校行使教育行政权和公共管理权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与学生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教育法》第28条规定,高校拥有招生权,学籍管理、奖励、处分权,颁发学业证书权,聘任教师及其奖励、处分权等,这些权力具有明显的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属于教育行政权力,接受行政司法审查。苏林琴指出,高等学校作为“公务法人”,在履行公务权利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前者,还论述了这种关系在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宿舍管理领域存在的限度和可行性。将学校定义为公务法人,并区分公务法人与其相对人之间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以此界定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将会很好地解决把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若干困扰。普通高校依公法设立,承担公共职能,拥有一定的行政权限,行使一定的公权力。这种法律地位既满足了国家履行高等教育职能的需要,保证了高校的公益性,又有利于高校自治,保持一定程度的精神自由,避免行政上过于僵化的手续和官僚习气,也容易得到社会的赞助,还有助于司法机关对高校进行必要的监督等。这种观点是高等教育自由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主流。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界定

(一)行政司法诉讼行为的判定标准高校既是民事主体又是行政主体,许多情况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公共职能与高校为自身存在和发展而履行的职能混杂在一起。如何界定高校行为是行政行为,还是内部管理行为?在判断高校行为性质前,首先确定应当适用的法律,排除高校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的民事行为。高校《合同法》行为不管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多大影响,也只能是民事行为,不能视为行政行为。如,因学费、住宿费和教材费的收缴而分别建立起来的服务与消费合同关系、租赁合同关系及委托关系。“非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是甄别行政行为和内部管理行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高校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及其他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时,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除此之外,高校拥有内部裁量权,不受行政诉讼审查,确保办学自的实现。具体界定标准有两条,同时具备这两项条件,方能认定高校在行使这些事项的职权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首先,高校行为损及相对人的基本权利。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学校内部规则无权予以限制或剥夺,只能由法律规定,且这类法律一般属于行政法律规范或来自其授权或委托,所以高校的这类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如,高校在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涉及校生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学籍管理,因纪律处分影响到文凭和学位证书发放时应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其次,高校行为对相对人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衡量标准不以仅对某个学生的影响程度为考量,这种影响带有普遍性、基础性和深远性,即“三性”的判断标准。如高校对学生的记过处分,对有的学生可能影响重大,对有的学生影响不那么严重,不具备“三性”要件,不视为重大影响。关于这方面最好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规制。如,台湾地区规定“改变学生身份并损及其受教管理与评价-41-育的机会,属于对宪法中的受教育权有重大影响,发生纠纷时应进行行政诉讼。”这个条件是区分高校内部管理行为和行政行为的主要界限。

(二)高校司法审查行政行为学校作为行政主体是执行教育行政法规的“准行政机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部分管理职权授予学校行使。在法律授权范围内,高校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相应的行政行为,如入学审批、学籍管理、考试、学位授予、纪律处分、颁发毕业证书等。司法介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纠纷主要包括学籍处理类行为、学历学位管理行为、招生考录类行为。学籍处理类行为。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籍管理事项有多种,但只有“学籍的取得和丧失”与宪法中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最相关,受司法审查监督的行为包括取消学籍、针对违纪学生的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处分、取消入学资格。学历学位证书管理类行为。学历学位证书的取得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社会评价和未来的发展,对学生影响重大。《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得到公正评价、学业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高校做出的取消申请学位资格、不颁发学历证书、不予补办学业证书,以及宣布学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无效的行为,须接受行政司法审查。招生考录类行为。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与普通高校分工合作模式;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普通高校高度自主模式;三是普通高校市场化运作模式。第三种模式主要采取合同形式进行,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范畴。前两种招生行为中的录取、不予录取或退回招生对象、限制研究生报考资格、拒查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等行为须接受行政司法审查。

第8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教育管理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及人员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挥组织、控制、监督、评价等职能,利用科学管理手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管理的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构成要素

管理主体。主要包含三级管理机构:第一,高层管理机构,包括校党委等部门,主要从宏观上对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决策和领导;第二,中层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学生处等部门,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第三,基层管理机构,包括各系党总支、团组织、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就是在高层和中层管理机构的领导下直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是管理活动得以落实的保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运用合理的管理方式,就能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管理方式涉及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主要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心理手段等,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意义

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统筹规划,能够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感,推动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共存中找准方向、站稳立场,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有助于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高尚审美情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现状

管理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从组织机构、隶属关系上,建立了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的三级管理组织结构,学校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实行全面领导,以行政组织为主组织实施。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新形势下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体制正在逐步确立与完善。

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制度建设是组织生活的生命线和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教育上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国家尤其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共中央2004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目标、评估、队伍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规定,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更加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初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得到贯彻落实,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2]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有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队伍结构。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正逐渐步入稳定化、健康的发展轨道。然而,在实际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管理理念上的“社会本位”忽视了被管理者的主观需求。所谓“社会本位”,即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管理应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3]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都在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社会本位”的管理观念忽视了人的主观需求。

管理体系内部缺少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共同作用,目前存在三方沟通不畅的情况。

学校与社会之间。一方面,缺少舆论宣传。社会舆论对人的思想具有“软”约束力的作用。[4]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社会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与学校教育是不相符的,一些消极的思想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缺少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结合。[5]

学校与家庭之间。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然而现实操作中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家庭的作用,导致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管理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仍存在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专业结构比例失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由于队伍扩充的需要,一部分教师从教学、科研岗位走上管理岗位,兼负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成为“双肩挑”人员,其中一些出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管理者在专业技能、职业意识上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合理的组织结构应该是按照工作的性质、任务来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才能发挥专业优势,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搭配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分高校教师从教学、科研岗位走上管理岗位,兼负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成为“双肩挑”人员,虽然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质,然而存在理论政策水平、宏观控制能力、管理经验等实践方面的不足。

(三)原因分析

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影响。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人们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利用网络能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信息,但是由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尚未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不能自拔,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考验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

管理主体方面。一方面,管理者重视程度不足,管理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安排随意性较大,也不善于根据现实情况抓住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管理者能力素质欠缺,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在理论素养、专业态度、职业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这也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管理客体方面。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没有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味追求物质生活和个人享受,忽视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大量时间耗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极少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导致学业荒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策建议

(一)树立人本管理观念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它强调将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成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源泉。[6]我们所说的人本管理强调的是人的价值理性,指的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提高人的智力、完善人的品格和意志,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树立尊重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树立尊重意识,加强自我管理,强化自我约束,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保证其正当权利,对于管理对象的合理行为要积极给予鼓励,对于其不合理行为和诉求要合理进行引导。

坚持管理主体的引导性和管理对象的主体性。要充分调动管理对象的内在积极性,鼓励管理对象积极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注重培养管理对象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一,民主管理,保证管理对象的平等参与权;第二,推行差异化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尊重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所区别的管理方式;第三,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既要激发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也要注意深化交流和沟通,以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

(二)发挥管理体系的合力作用

除了高校之外,家庭、学生社团、大众传媒等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重视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的教育引导功能,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问题调研等方式加深对于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长知识水平,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来源,高校应通过有效途径,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家长接待日、进行家访等,让家长更多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子女思想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加强队伍建设

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这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积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干、纪律作风严明的专兼职结合的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职业化。第一,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并将此内化为强大的精神信仰和工作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不懈。

第二,强化职业技能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应具备较强的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还应具有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组织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实行专业化管理。第一,丰富专业知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需要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

第二,增强能力素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预测决策能力,要善于通过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来正确预测发展趋势;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须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加强自我学习来提升自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发展态势。

第三,坚持专业职务与职称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予以考核,考核要坚持客观、民主、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对考核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审、职务升迁上给予一定的倾向与照顾。

总之,只有从专业结构和队伍建设方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改善途径,以人为本,才能找到新时期适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7.

[2]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404.

[3] 刘冬岩.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

[4] 詹文都.政府公共关系[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67.

第9篇: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时代变迁 成人高等教育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45-02

一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研究现状及意义

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成人高教”)学籍管理是成人高教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秩序正常、促进成人高教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从表象看,成人高教学籍管理和普通高等教育(以下简称“普高”)学籍管理是同一属性,具体运作就是把已有的制度不折不扣落实即可,不从学术角度看似乎无太多讨论意义。故在CNKE文献检索中,以成人高教学籍管理为主题的在1990~2014年的24年中仅有35篇,最早是张金才(《普通高校成人学籍管理的实践与思考》,1993.08);最近是张俞(《浅谈普通高校成人高教学籍管理工作》,2012.12)。在现实中,由于中国的成人高教有其自身特点、各方面的利益格局及时代变迁,成人高教学籍管理的完善不是查缺补漏就能完成的,更别说简单地修补。而是要分析其独有特性,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甚至有的还应有高瞻远瞩的视角,方可未雨绸缪。

二 随时代变迁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货币化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趋利性

从20世纪90年代始于住房改革至2014年7月将实施的养老制度,是中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其核心就是实物配给制转化为货币调节制,即货币化。在2003年(普高扩招后第一届毕业年)前后有大量学者进行总结与回顾,“补偿论”、“替代论”、“山寨论”等声音质疑。但当时(2000年)依属“一票难求”、“需求大于供给”,成人高教的实施过程是规范的,成人高教的成效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年代的变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成人高教毕业文凭仅属锦上添花之效、求学需求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下,成人高教的生源在不断萎缩,招生越来越困难。在教学管理中诸多问题不断出现,在学籍环节:录取后到最后电子注册想留住学生的心情越发强烈,高校往往舍不得在新生入学注册时将无故不来报到入学的学生注销,甚至数年还保留其学籍;学习过程中的不良记录毕业全部勾销;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未参加考试,甚至愿意三番五次组织补考、清考。

2.成人学生特性决定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多样性

成人高教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分布在各地区、各行业;年龄、资历、文化素质差别较大;来源渠道多,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学习目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参差不齐;成人学生

的流动性也远远大于普高学生等诸多特点。从而在学籍环节转专业、转学习形式、异地转校、休复学等管理工作成为常态,再加之成人高教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实施不像普高那样集中、统一,这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增添了难度和工作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以更名为例,如果办证时手续不全而且联系不上本人,结果要么不办,要么就是错误结果。

3.新制度尚未完善带来管理的复杂性

2002年年初,全国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发放的毕业证书均需在教育部指定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电子注册。同时对1991~2001年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发放进行了10年回登。这一重大举措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成人高教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成人高教学籍、学历证书的规范化、网络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该系统尚在进一步建设中,需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最为突出的是专升本的专科毕业证问题。由于一些学校合并、撤销以及地方性证书等一系列历史问题导致目前教育部学历库数据不全,导致现在专升本学生专科学历清查现象很普遍。再加之教育部学历证书认证时间跨度大,给专升本资格复查增加了难度,无形中增加了学籍过程管理和学历注册审核的难度。此外,由于该问题存在,在考生报名中,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以有利学生原则出发导致“伪证”现象的出现,这给日后学校和主管部门的“验印”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学生造成损失。

三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有效性构想

时下成人高教学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既有理念层面的,也有制度和技术层面,单一的措施基本不解决问题,故要全面、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配合方能行之有效。

1.国家层面,改变视角,厘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位置

在2010年7月的《纲要》中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成人高教综合改革,到2015年,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总规模达到1200万人以上。

由此可见,成人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提高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成人教育不是计划外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而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传统学校教育向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标志。因此加强成人高教学籍工作更是势在必行。主要思路是上级主管部门要规范成人高教学籍管理文件和学籍管理流程,使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项工作才能更规范、顺畅;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要理顺成招录取与学籍注册环节的关系,实现全国各省成人高教录取数据与后期新生注册数据无缝对接。各地招生办要严格把关专升本学生报考资格,尽量降低录取后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审核难度,国家要尽快完善和健全学历资料库,缩短学历认证周期。这些措施都将大大优化高校学籍管理的环境,促进高校成人教育学籍规范化管理。

2.学校层面,提高认识,使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

《纲要》的实现要靠学校来完成。但近几年随着高校成人教育规模相对缩小,尤其许多名校停办成人高教。加之成人高教的名与利之收远不如科研等对外合作项目,很多高校领导对成人高教都不重视,成人高教基本处于边缘状态。该认识必然使学籍管理出现诸多问题,如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效仿普通本科模式严重,执行手续过于死板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所以学校应把成人高教学籍管理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和规律,制订出具有本校自身特点又要切合实际的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只有这样,学籍的各项工作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保证成人高教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对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水平,实现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个人层面,加强建设,提升学籍管理人员业务素养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下的现实,任何良好的制度与措施的效果,完全取决于落实者、执行者。成人高教学籍管理也不例外,成人高教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关乎工作成效,故应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养。

第一,强化学籍管理理论研究,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成人高教属社会科学范畴,更是如此。所以不仅要了解其过去、关注现在,更要预知未来。目前成人学籍管理处于变更时代,跨度大、任务重、管理人员实际操作强、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是现状,这易造成工作中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所以学籍管理人员应加强学籍管理的学术研究,途径可通过同行间的调研、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改进工作思路等。科学的理论能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提升学籍管理人员水平,开拓学籍管理新途径。这样才能使成人高教学籍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加强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学籍管理理论研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从制度层面加强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才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成人高教相应的学籍异动现象较多,教学站点分布广,学籍管理困难大。而当下全国高校在进行绩效改革,成人高教学籍管理人员要么是兼职,要么就是职称和学历不高的,无论在积极性和能力上都一定程度影响管理的效力。所以学校要重视成人高教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建立学籍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定期面向各站点开展新政策理论学习和新技能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籍管理人才培养,特别是引入奖励机制,可以深化绩效改革,以岗定酬,适当提高学籍管理人员薪酬,从而稳定学籍管理队伍。建立起一支人员配备全、综合素质高、专业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的学绩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赵峰、李庆玲、陶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人员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2(16)

[2]温永花.重视普通高校成人学籍档案管理工作[J].经济师,2011(8)

[3]徐风国、单正丰、孟凡美.以电子注册为主轴探究成人学籍管理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