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技术管理一体化精选(九篇)

技术管理一体化

第1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282-01

引言

目前调度系统调度各专业之间横向流通性不强,纵向贯通够,特别是县支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严重制约了调度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该项目的实施可建成省地县一体化调度运行管理应用系统,满足现有的各种业务管理需要,全面实现调度生产的流程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拓展各专业管理深度,实现各应用子系统问的一体化集成,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实现与其它专业系统及上下级调度机构问的互联互通。可解决信息孤岛和数据之间的无缝连接,达到异地和异构的数据共享,实现按业务需要动态组合数据,为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信息数据之间的整合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为促进电网调度运行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科学调度水平和驾驭大电网运行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调度安全保障体系和内部安全监督体系的建设,实施安全生产动态闭环控制,强化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与管理,为此,开展全面的电网调度管理系统建设成为调度机构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调度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和适应电网发展方式转变,提高驾驭大电网运行能力的重大举措。

基于XML技术的调度一体化管理系统的目标

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是围绕着“管理标准化、操作规范化、业务流程化,打造一流电网调度指挥中心”的管理理念来设计的。网、省调的生产管理系统建设是以发供电平衡为中心,地调的生产管理系统建设是以电网操作和检修为中心来考虑设计的,而一体化调度生产管理系统是以设备信息为基础、以专业管理为核心、以标准化建设和加强安全管理为目标的更加全面的管理模式。

为满足当前各级调度运行管理的要求,各级电力调度中心应在广域数据网的基础上,采用信息一体化数据交换平台、省级、地级调度生产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级内部调度业务信息化、上下级业务关联化、各专业管理一体规范化、一体化管理要求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实现电网基础数据信息一体化;

实现调度机构内专业管理标准化和信息管理一体化;

实现网、省、地调专业垂直管理信息一体化;

实现调度机构与供电公司生产部门业务之间信息管理一体化。

基于XML技术的调度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基于XML技术的调度一体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电网资源一体化管理、三项分析、检修计划一体化管理、调度专业一体化管理、继电保护一体化管理、综合管理、调度网站管理、调度平台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应用,最终实现调度一体化管理平台。

电网资源一体化管理包括设备建模工具电网间隔管理、一次设备管理、继保设备管理、自动化设备管理、电网线路管理、设备综合查询等。

三项分析包括:电网调度系统运行分析、安全分析、二次设备分析。

检修计划一体化管理包括:检修票流程化管理、省地县之间的检修计划一体化流程管理。

调度专业一体化管理包括值班日志管理日志包括运行方式、电力电量交易、调度操作、继保投退记录、检修票处理记录、操作票记录、电网事故处理记录、操作票管理、生产例会管理、电网运行日报、发电、用电、水位、负荷等信息、电网考核管理、电网故障管理、运行值班管理等。

继电保护一体化管理,包括保护运行管理保护运行记录管理、保护缺陷管理、保护考核设置、保护运行统计、保护定检管理、保护动作管理整定值管理、反措计划管理、备品备件管理、经济指标统计分析等。

综合管理包括:工程管理、科技管理、综合计划管理、临时任务管理、工作联系单流程管理、科技项目管理、教育培训管理、考勤管理、资金管理、工作任务考核、接待管理、档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

基于XML技术的调度一体化管理系统的特点

一体化调度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一体化的业务管理思路。如调度值班和自动化值班发现的设备故障,或自动检测装置检测到的设备故障,系统自动产生故障告警信息自动生成故障处理单,然后发送给相应的检修负责人进行处理同时产生相关工作票和操作票,一直到故障消除,否则报警信息总是保持在提醒状态。

(2)基于XML标准建立了全省统一的电网资源中心库,并提供统一的全省设备编码方案及XML-CIM共享机制,实现数据的内部共享与外部共享,进一步提高设备信息的规范程度,数据复用及共享性。

(3)以面向对象的动态建模技术,建立整个企业的信息模型和应用模型原型,在实际运用中对这些原型进行初始化,即可成为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4)采用软件适应性体系结构实现软件模块,软件栏目的动态部署,权限严格灵活动态设置,适应调度日常的生产管理要求。

实时传送电网动态数据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是智能电网的最基本要求。网省级调度部门作为电网运行的直接管理部门需要实时了解系统运行情况并针对电网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而电网运行数据的快速获得是调度运行人员了解电网运行状况并进行有效处理的前提和基础。SCADA系统是目前电力系统运行的支持系统,是调度运行人员获得电网运行数据的直接工具。但是由于SCADA系统主要采集电力系统稳态数据,不能采集动态数据,因此其不能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

电网调度运行部门目前最关注的是电网的安全稳定性,这是因为发电计划通常不是由调度部门掌握的,因此很难实现经济调度。但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电网的经济分析将是其必不可少的功能。

1)网损统计分析:离线的网损计算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网损,这是因为电网运行的状态是经常变化的,表现在电气设备的检修、电网的建设和电源的建设等都会对网损造成影响。由于动态测量装置能实时地传送数据,因此可以进行实时网损在线计算分析,这样校核实际统计网损,找出造成网损大的因素,寻找控制措施,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

2)经济调度的使用。当发电计划与实际出现差别时,采用经济调度。虽然最优潮流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电网实际的调度生产运行中,其适用性不大。这是因为电网规模的扩大使最优潮流难以收敛。因此在电网实际的调度运行中,采用灵敏度方法是一种实用的方法,通过在线计算电网一些经济运行指标,如网损、购电费用对机组的灵敏度大小对机组进行排序,然后在满足电网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对灵敏度小的机组优先考虑满出力,实时实现电网的“次优”运行状态,以提高电网的安全经济

结论

基于XML技术的调度一体化管理系统项目的研发实施对实现电网调度系统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科学调度水平和驾驭大电网运行的能力,实施调度系统省地县一体化动态闭环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适应“三集五大”要求的重要技术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第2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 管理

煤矿是我国当前各行业领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有着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而言有重大意义。故而,展开对其应用与管理问题的探索。具体分析如下: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首先,从煤矿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角度上来说,在本环节工作过程当中,通过引入并落实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式,能够使安全监督与控制的工作效率得到稳定的提升,综合对信息化管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确保管理工作一体化目标的实现。结合煤矿企业的实践工作情况来看,伴随着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推广,能够通过对局域网网络平台的灵活应用,形成安全监控体系下数据库的同步运行模式。除此以外,主机、备机监督工作功能的实现可以依赖于专用通信接口的方式完成。在这一条件下,系统硬件模块与软件模块的融合更加的紧密与稳定,主机体系能够与数据库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不但相关煤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且还支持在安全监控体系下完成信息的检索功能,网络传输功能,图像呈现功能,报表图形打印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煤矿生产现场安全监控管理水平的目的。

其次,从煤矿运输提升设备的角度上来说,在本环节工作过程当中,工作的重点在于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带式运输等关键设备的融合。其主要优势体现在,能够支持运输设备满足长距离、大规模方面的运输需求,确保管理控制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机制上,配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基于机电液一体化软启动模式,使相关运输提升设备能够实现惯性载荷处理。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一条皮带可能引入一台或多台CST控制中心满足驱动要求,对设备运行期间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评估,根据故障评估结果展开自我优化保护。例如,在煤矿生产现场,工作面中轴承部件可能出现的跑偏问题以及倒转问题,能够通过机电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监控与评估。结合下一阶段煤矿运输提升设备的功能要求以及发展趋势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实现设备操作控制的全自动化发展,配合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使电气安装更加的方便,设备兼容性优势更为凸显。

最后,从煤矿采煤设备的角度上来说,在本环节工作过程当中,结合相关的实践研究经验来看,配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能够使采煤设备的牵引能动性得到合理的巩固与提升,同时发挥控制阻力的效果。更加关键的一点在于:在采煤设备现场运行下滑过程当中,基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其制动能效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一优势对于大倾角煤层下的采煤设备而言有相当重要的价值。除此以外,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干预下,整个现场采煤设备的生产运行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即便在恶劣环境条件下,设备运行也能够得到安全性方面的保障。在控制体系的支持下,对各类参数进行必要的优化与调整,促使整个采煤体系结构更加的便利,降低体积量水平,巩固其动态属性,并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对采煤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综合控制。

2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分析

针对在当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过程当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创设优质性的管理策略与方案,结合煤矿生产现场的矿井工作面特征,在评估现场环境以及煤矿开采需求的条件下,构建计算机核心装置,对应设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对工作权限进行划分,确保现场管理与控制的统一性、优质性。

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实施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结合煤矿工作面现场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管理制度与规范,根据工作面现场设备的投入情况,编制机电工作方案,配合优化系统通信功能,确保故障监测、故障诊断以及故障预警等功能的实现;其二,需要从管理人员的角度入手,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管理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违章行为进行处理,针对机电设备各种常见故障,需要构建对应的事故追查与跟踪制度,定期对煤矿工作面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估,了解阶段性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制定相关的完善与改进措施;其三,需要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相关设备的综合管理控制制度落实到实处:要求面落实科学规章体制,强化机电技术管理培训,深化研发传感装置,引入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多维度、智能化控制管理思维,促使基层煤矿实现流程化控制监督,从而达到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价值的目的。

3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当前煤矿工作面生产作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无论是从安全监督控制,从提升运输设备,还是从现场采煤设备的角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同时,针对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多个角度入手,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与优化,促进其实践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张红伟.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3(11):145-146.

第3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 叶菜类蔬菜;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青海海东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14-01

近来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推到风口浪尖,关注食品安全就是关心身体健康,由于地球上能源的枯竭和污染的严重性,人们越来越重视节约用水,节能减排。在温室中应用水培不仅实现了人为调节生长环境和调控作物营养,而且由于根系离开了天然土壤,可以避免土壤传染病虫害及连作障碍问题,使温室栽培的肥料利用效率更高,并更大程度地实现了节约用水,产量高,品质好,便于进行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作业。可以说水培是高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环保农业和节水农业的最佳形式。

水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质或仅在育苗阶段用基质,在定植以后不用基质,用营养液进行灌溉的栽培方法,统称为“水培”。此种营养液具有可控性,可以代替天然土壤向作物提供更加合理的水分、养分、氧气、温度条件,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个生长周期。水培在摆脱了天然土壤约束的同时,还将营养灌溉也纳入到了人工控制的范畴。

水培蔬菜的优势:一是根系以乳白色毛细根为主,用以吸收水分和营养;二是根系适应水生环境,有部分气生根,用以吸收氧气;三是生长周期短,上市早。

1 定植前准备

1.1 底部带弧度的矩形栽培管道

该管道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材质将在营养液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控制在最低,而底部带弧度的设计既可使营养液更方便地直接通过作物根部,又可使作物得到均衡支撑。该管道长均为12 m,断面大小为98 mm×53 mm,管道帽和固定夹也有与之配套。在管道中预先设置了φ50 mm种植孔,这些孔的直径较小,并在孔与孔之间预留了间隙,可以增加种植孔。在各组系统之间,预留约0.75 m左右的空间作为工作人员的行走通道[1-2]。

1.2 营养液的配制

营养液总的配制原则是避免溶解性物质沉淀的产生,合格的平衡营养液配方制成的营养液不会产生难容性物质,有时候因买的化学物质的纯度不高而形成的杂质沉淀是没什么影响的。生产上配制营养液一般分为浓缩贮备液与和工作液2种。在配制浓缩贮备液时,不能将所有营养液都溶解在一起。一般分为A、B、C等3种母液,A液以钙盐为中心,凡是不与钙盐作用产生沉淀的盐都可以融在一起。B液以磷酸盐为中心,凡是不与磷酸根形成沉淀的盐都可以融在一起。C液盛酸酸液罐一般稀释到10%的浓度。营养液使用一段时间后应适时更换。因为营养液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积累过多的有碍于植物生长的物质,营养不均衡,病菌大量繁殖,致使根系生长受阻,甚至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对生长周期较短的蔬菜来说,每茬更换1次营养液;果菜类,每1~2个月更换1次营养液。

1.3 水培消毒设备及水处理系统

一般选用紫外线、臭氧发生器来对水进行消毒。

在进行水培之前,要测定当地水质的硬度、pH值和有害(毒)物质的含量等。分析化验,以确定选用的水是否适宜。如水不符合水培要求就要安装水处理系统。硬度:其标准是水中碳酸钙的重量不超过178.5 mg/L为宜。酸碱度:pH值以6.5~7.5为宜。溶解氧:使用前的溶解氧应接近饱和,25 ℃条件下水中能溶解氧气4~5 mg/L。氯化物: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一般余氧小于2 mmol/L:在以自来水为水源的情况下,配制营养液前应先放置0.5 d,以便散除余氧。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应控制在容许范围内[3-4]。

2 水培育苗及定植

因为蔬菜种子较小,所以要选择小孔径穴盘,播种深度也相对较浅,为1.0~1.5 cm。

在穴盘苗生长至10 cm左右时进行移栽定植,苗高度要求不低于栽培槽的厚度,不然移栽后苗无法固定。定植时可以直接将穴盘苗放入已打好的孔眼中,也可以为了减少下一茬定植时清洗管道的劳力和时间,在定植时将穴盘苗根部的基质用配好消毒液洗去。

3 定植后管理

3.1 营养液量的控制

水培蔬菜苗定植后,苗根部可以直接和营养液接触,营养液供应时间可以自动控制,在栽培过程中应适时供液,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供液时间一般白天多,夜间少。晴天供液次数多,阴雨天次数少;气温高光照强时多,反之少。一般就是供15 min歇15 min,停供的时间长了植株可能会因根部缺水萎蔫。反之,根会因长期无法正常呼吸导致腐烂。这一点安装的设备上都可以设定,设定后仪器会按照设定的运行。一般春天白天运行50 min后,停10 min;夜间运行40 min后停20 min。夏天由于气温高,运行时间比冬天长,停的时间短。运行55 min停5 min。冬天气温低运行时间短,停的时间长[5]。

3.2 EC值和酸碱度(pH值)的控制

酸碱度应控制在5.5~6.5,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营养液的实际pH值和设定的pH值之间的值差不能大于0.5,如果大于0.5就要用校正液进行校正。在水培蔬菜整个生长期中,不同时期营养液的EC值要求不同,但最大值不能超过2.8。从穴盘苗定植到第7天内EC为2.0,7 d后EC为2.2~2.3;15 d后EC为2.7~2.8。EC值的高低影响蔬菜的品质,如值太高则菜苦味重,品质不好;值低则苦味淡,品质相应就好。

3.3 水温管理

水培管理中营养液温度要在13 ℃以上,但不能超过30 ℃。冬天水温过低时要加温到13 ℃以上。

3.4 气温管理

水培最适合的气温在25~28 ℃。低于25 ℃要升温,高于28 ℃时要降温。

4 适时采收

水培叶菜从定植到收获一茬在40 d左右,一年中任何时间都可以播种、定植、采收,可以不间断地连续生产。采收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

5 参考文献

[1] 刘金平,胡正海.水培辣椒营养液的配制及缺素表现[J].现代农村科技,2012(15):23.

[2] 曹晨书,曾春霞.蔬菜水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上海蔬菜,2012(6):3-4.

第4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商业广场;绿色施工;环保节能

无论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都会对当地甚至全球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噪声污染、气味污染、灰尘污染以及全球化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等。另外,建筑活动要产生大量的固定垃圾,如何处置这些垃圾、处置的程度对环境影响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积极推行绿色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做好绿色施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研究摆在了我们面前。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一栋集国际顶级办公楼,购物中心,豪华酒店,大型宴会、展览厅以及服务式公寓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地下四层,地上裙楼为四层商场(局部为五层),地上塔楼共38层,总建筑面积为282333m2,建筑总高度150.600m。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施绿色施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2绿色建筑节能设计

车库保温卷帘以外部分的坡道和坡道外壁均按室外墙地面做8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商场、办公大堂、办公室和车库、机电层相贴临的楼板均作8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地下室底板及侧壁防水采用卷材外防水与钢筋混凝土自防水相结合形式,防水卷材采用3+3厚聚乙烯胎SBSⅡ橡胶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断裂延伸率≥450%;屋面防水卷材采用3+3厚聚乙烯胎SBSⅡ橡胶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断裂延伸率≥450%,加1.5厚三元乙丙防水卷材。

工程维护结构按节能标准设计,离心式冷水机组COP=6.1;通风效率采用排风热回收措施,热回收效率大于70%;空调水系统支管设置流量调节阀,水系统并联环路水力不平衡率小于15%。

地下四层设有独立的中水处理系统,分别予办公楼、商场及地下车库,对卫生间废水、污水及餐饮废水回收,经过滤,生化处理和消毒除味后作冲厕、冲洗汽车、清晰道路和绿化用途;设置独自的污废水排放系统及化粪池,排水系统采用双管排放,即污废水分流方式设计;污水收集后进入地下四层的化粪池,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再利用潜水泵把废水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本工程外维护结构为组合幕墙,其中:透明玻璃采用节能保温玻璃,品种有:10mm钢化Low-E镀膜玻璃+12mm空气层+10mm钢化玻璃,10mm钢化Low-E镀膜玻璃+12mm空气层+15mm钢化清玻璃,8mm半钢化玻璃+1.52mmPVB+8mm半钢化Low-E镀膜玻璃+12mm空气层+8mm半钢化玻璃+1.52mmPVB+8mm半钢化低贴高透明玻璃;非透明幕墙内均内设75mm保温层。

3环保施工

3.1抑尘施工

场地的封闭及绿化:现场内所有的场地均采用C20的混凝土浇注,车道范围200mm厚,其余150mm厚,难以利用的空地做成花池,种花美化。散状颗粒物的防尘措施:回填土,砌筑用砂子等进场后,临时用密目网或者苫布进行覆盖,控制一次进场量,边用边进,减少散发面积;用完后清扫干净;运土坡道要注意覆盖,防止扬尘。撒水防尘:常温施工期间,每天派专人撒水,现场设置两台洒水车,将沉淀池内的水抽至撒水车内,边走边撒,撒水车前设置钻孔的水管,保证撒水均匀。垃圾处理:建筑物内的施工垃圾清运必须采用封闭式容器吊运,严禁凌空抛撒。施工现场应设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施工垃圾清运时应提前适量洒水,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消纳。

3.2噪音控制

室外出地面的通风口做消声处理。通风百叶为防水百叶,防水率99%,通风有效率55%。风机房、空调机房、水泵房、发电机房、冷冻机房等噪音较大的机电房间做消声处理,隔声门窗、吸音顶棚、吸音墙体和浮动地台。现场设置两处木材加工场地,分别为基坑及地上。周围设有隔音棚,有效减少噪音。木材切割采用MLQ340木工圆盘锯,设备运行良好,噪音低。本工程的钢筋加工机械全是新购置的产品,钢筋切断GQ40F、钢筋弯曲机GJ7-40、钢筋拉直机JM-3T均为性能良好,运行稳定,噪音低的设备。现场砼浇筑一般选择在白天,振捣设备为ZX-50插入式振动器,性能良好,低噪音。

3.3光污染控制

夜间照明光线控制:工地周围及塔吊上设置大型罩式灯,随工地的进度及时调整罩灯的角度,保证强光线不射出工地外。电焊作业控制:钢结构及梁、板焊接部位设置遮光挡板,用废旧模版钉制维护当帮可有效防止强光外射对工地周围区域造成影响。

3.4污水控制

现场道路均经过硬化处理,雨水通过排水沟流入沉淀池,再经过沉淀池后排入市政管网。办公区设置水冲式厕所,在厕所附近设置化粪池,污水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市政管道。在工地食堂洗碗池下方设置二级隔油池。每天清扫、清洗,油物随生活垃圾一同收入生活垃圾桶。东门及南门分别设置两个3600立方尺二级沉淀池,基坑抽出的水和清洗混凝土搅拌车、泥土车等的污水经过沉淀后,可再利用在现场撒水和混凝土养护等。

4节能及节材措施

4.1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制订《垃圾分类回收计划》,在工地选定一个特定区域把回收材料存放及分类,统一堆放、统一处理。并制订了《监测与测量记录表》,记录废物总量、重量、废物处置或回收地点及回收用途及其单据等。使用现存的及将被拆毁的作填料或底基层的铺地材料,同时把这些材料的重量包括在计划表中。材料供应商于项目工地500英里(800公里)范围内选取。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充分利用现有的施工场地,紧凑有序。施工设备和材料堆场按照“就近堆放”和“及时周转”的原则,既尽量布置在塔吊覆盖范围内,同时考虑到交通运输的便利,尽量减少材料场内二次搬运。施工现场工具、构件、材料的堆放必须按照总平面布置图放置,按品种、分规格,设置标识牌 摆放整齐。各工序按计划及时插入,合理地调整材料场地布置,满足施工需要。

现场办公楼为彩钢活动板房,办公室的进深为5840mm,开间设置大多数为3600mm,办公区由3栋彩钢板房组成,南、北两侧的为2层,东侧为3层;生活区布置工人宿舍12栋2层楼的彩钢房,共384间,每间15m2;工人食堂1间,面积为600 m2。材料均为可重复利用,利用率达到70%。

4.2节水措施

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均取自沉淀池中经过沉淀的水资源;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取自基坑周边降水井中的水资源;混凝土养护采用覆盖保水养护,混凝土独立柱采用包裹塑料布养护,墙体采用喷水养护,节约施工用水。

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设立循环用水装置,为自中水循环措施,有效利用现场降水资源;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降水利用过后,通过排水沟流入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再抽出进行现场绿化、喷洒路面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满足节水要求。

4.3节能措施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现场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均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4.4节地措施

编制《土方施工方案》及《回填土施工方案》并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红线外临时占地均满足施工要求,待工程完工后,将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用于现场绿化。

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占地面积均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现场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

5结束语

本项目形成了“绿色施工与质量至上”的项目精神,通过精心施工,团队合作,改变以往普遍存在于工程施工现场(特别是基础施工与最后装饰阶段)的那种“脏、乱、差”现象和“高消耗、低效益、事故多”的状况,使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业主的好评。

参考文献:

第5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摘要: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和实践操作与技术管理实务入手可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管理学科体系相关问题。当前技术管理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可归纳为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以及技术管理实务的规范化等。目前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但技术经济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体系;不应错将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或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因为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96-07

一、引言

技术与自然、社会构成了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1〕。今天的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体系,随着信息技术(IT)的不断发展,技术也在加速发展。由于技术存在的不完美性、多用性、发展变化性,对技术进行管理就显得越加迫切和复杂。技术管理在国外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而国内在这个领域起步较晚〔2〕。实际上技术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其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下面主要讨论技术管理的基本问题以及学科体系的发展等问题。

二、技术管理的基本问题

人们要利用技术,就必须对技术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便对技术进行全面的管理。在此我们首先对什么是技术以及技术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介绍。

1.技术简述

技术(technology)一词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the practical aims of human life”.(技术就是科学知识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实际),而将技术作为一个主题词检索就涉及了11个门类,76个条目〔3〕。技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发展的今天,技术对于人――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它是由人类创造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就脱离主体,而一旦脱离开主体,它就不能直接为人类社会服务。技术的存在形式我们认为,它既不是属于‘世界1’――‘物理世界的实体’或客观物质世界,也不是属于‘世界2’――‘精神状态世界’或主观精神世界,而是属于‘世界3’――‘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精神世界,即“技术的内容是精神的,其载体或外壳是物质的”。〔4〕

2.技术的种类

技术的种类可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自然技术是物质生产技术,如制造技术、建筑技术、电气技术、生物技术、监控技术等等;社会技术则是改良社会的技术,如民主制度、法治、自由协议、独立规则、平等原则、组织架构、议事程序等等社会运行规则;而人文技术关注人们交往的方式方法,以及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如思维方式、诗文欣赏,因此人文技术更接近于人们所说的艺术。另外,技术按照其本质形态分为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按照在社会中的用途可分为军事技术、民用技术;按与人们生存生活的远近则可分为探索性技术,实用技术和娱乐性技术;按技术处理的对象可分为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支撑,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在一个社会的发展中是自然协调的,要想有选择地发展一些技术,排除一些技术并不能全面持久地有效①。

3.技术的性质

关于技术的性质,人们讨论得比较多的是技术的本质,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技术的性质应该包括技术的本质,但技术的本质不能涵盖所有的性质。在讨论事物的本质时,大多数人是将事物本质对象片面化或绝对化,并没有统一的视角和标准,这就使得问题复杂化了。我们根据对技术的分析罗列了若干技术的性质以为讨论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参考。

(1)技术的社会性。作为前述“世界3”重要内容的技术,首先是因为人的社会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技术的价值也是因其社会性,而与人类社会共存。

(2)技术的目的性。技术既是人的发现,也是人的创造发明,人们发现了是什么、为什么,从而才用于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技术的经济性。技术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省时、高效、安全、可靠。

(4)技术的知识性。技术要被人们分享,就需要让人们知晓,需要说明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用,这正符合知识的要素。

(5)技术的工艺性。技术的工艺性绝不仅仅针对物质产品技术,对社会、思维、政治无不如此,人类的现代化绝对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没有政治、观念和思维的现代化――全面技术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本身,现代社会是全面技术化、程序化和工艺化的功能社会②。

(6)技术的周期性。技术的周期性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一种技术不会永远有效,一直不变;另一方面,就技术的总体而言,其发展过程体现出周期性或阶段性。

(7)技术的风险性。技术无论就其特殊个体,还是技术总体,人们都无法完全预期其未来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人们对技术使用必须多加小心,但发展与使用技术时可能会有问题,而不发展与使用技术绝对有问题。

(8)技术的发展变化性(也可将周期性归入此项)。

(9)技术的不完美与可完善性。技术像人类做的任何事情一样,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即由于人类发展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局限,在其制造或设计上都会存在一些不完美之处。

(10)技术的结构性。各种各样的技术结成了技术体系,也形成技术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结构,这种结构是不断进化提升的。

(11)技术的理性或程序性(类似于知识性和工艺性)。

(12)技术的多宜性。一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尤其是某些技术不是首先为研究的目标项目服务,却在其他领域首先使用。

(13)技术的可替代性。技术的可替代性是与技术多宜性相辅相成的,没有技术革新的多宜性就不存在替代性,而且新技术总会替代旧技术。

(14)技术的扩散性。任何一种技术都必需让一定数量的人了解它、使用它才能发挥其效用,才能使其得到延续。

(15)技术的突变性和涌现性。技术的发展不是线性与可预期的,可能由于认识上的突破而发生突变、涌现,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就席卷全球。

(16)技术的进化性(IT技术最为典型,但不惟独IT技术)。

(17)技术的时效(历史)性。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都有生命周期,且各不相同。

(18)技术的多向(非确定)性。这与技术的多宜性相反,是指实现同一个技术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技术路径,譬如第三代移动通讯就有几种模式或标准。另外,技术的多向性与技术的可替代性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技术的替代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技术的进步。

(19)技术开发或认知(掌握)的复杂性。技术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属于情境的产物,尤其是复杂性技术更是如此,因此,技术的开发、学习都属于复杂性的活动。

(20)技术保持或使用的耗费性。技术无论是在保存上,还是传播扩散使用上都需要一定的耗费,如果不进行妥善保存,技术可能会失传,一旦失传再要使用就需要重新发明。

(21)技术使用的边际价值递增性。技术使用得越广泛,技术产生的效用就会越大。

(22)技术有限的“人为”及“为人”性(技术不完美的另一种解读)。

(23)技术发展的非完成性。技术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映射,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也决定了技术发展的非完成性。

(24)技术的信息性。任何一种具体的技术都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的,技术的扩散和传播上是基于其信息性的条件,如一个人买了一台计算机,并不等于他就购买到了计算机的技术,因为他并不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信息。

(25)技术的工具性。无论是要正确做事,还是做正确的事,都有一个怎么做才能行之有效的问题。

(26)技术的创新性。技术是人的实践性创造,没有人类的实践创造就没有技术。

(27)技术的神秘性。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着“诀窍”,或“秘诀”,而“秘诀”和“诀窍”总是被披上神秘的面纱,给人以神秘感〔5〕。

以上对技术性质的罗列,也许还不全面,但这大体可以为我们讨论技术管理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参考。

三、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

既然人类社会是追求其稳定性、可靠性、有效性等,技术管理也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组织以至人类总体对技术的期望从各种层次、方面来满足其需要,人们通过技术的发明、保存、使用、管理来达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对技术管理的体系可以从技术管理的层次、技术管理的内容以及技术管理的目标等方面来讨论③~④。

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之中都存在着技术管理问题:国家政府组织的技术管理,非政府组织的技术管理和企业组织的技术管理。其实技术在这三种组织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对其关注点和追求也各不相同。作为政府组织,技术的作用可能是经济繁荣、富国强兵、社会发展等;而企业组织则关注技术可能带来新产品、提品的新功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等;非营利组织关注技术可能纯粹是为了社会责任、发展学术、解决探索问题中存在的困难等。因此不同的组织对技术的要求不同,管理的目标不同,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存在着差异。

技术管理就其普遍性的要求来讲有技术管理原理,而从各种目的考虑则涉及到以下一些实务:技术统计管理、技术战略管理、专利技术管理、技术转移与贸易管理、技术周期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情报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组织管理、技术人才管理等等⑤。

而如果按技术的生产部门进行划分则有:农业技术管理、工业技术管理、建筑技术管理、运输技术管理、军事技术管理等;再按对技术的学科门类进行划分的技术管理有:物理技术管理、化学(化工)技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生物技术管理、医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管理技术管理等。

此外,还有专门化技术管理。如:施工技术管理、安全技术管理、服装厂技术管理、自来水厂技术管理、国际化企业技术管理与创新、信息项目技术管理、粮食储运安全与技术管理等等,具体的技术管理应该有成百上千以至更多。

不仅技术需要管理,管理也需要有技术。如:质量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技术、项目管理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指标管理技术、施工管理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等等,具体的管理技术真是浩如烟海。

而技术管理实务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技术组织、技术演变、技术选择、技术社会、技术伦理、技术贸易、技术资源、技术价值、技术风险、技术使用评估、技术产品认证管理、技术管理技术。

因此,管理本身是一类复杂性活动,离开了管理的技术管理本身也无法实现其有效性的目标。人们不仅仅要对知识进行管理,还需要对管理知识进行管理;不仅仅要对技术进行管理,还需要对管理技术进行管理。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知识的进化与技术的进化就一目了然了。知识本身和技术本身都有自主增殖的趋势,而知识和技术都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具有了进化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是一种自身进化的结果,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不以人们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会引起何种结果则是难以预料的事。因此,建设技术管理的体系是一项理性化的工作。人们必须对技术进行再认知、研究,并遵循一定的规则、逻辑,来建构一种符号体系,以便人们进行学习讨论,进而把握。

作为技术管理的内容是广泛的。技术既是未成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都是未成的;也是已经存在的――已经应用的技术,变成专利的技术但没有使用的技术都是已成的。技术既有简单的――一个简单的物件;也有复杂的――大型现代化工厂。技术既是个体单一的――一个顶针;也是集合整体的――造一座桥,所用技术都属于整体集合的。技术既是局部的――国防军事技术;也是系统整体的――技术是一种整体建构的;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的一种映射。人类社会发展与技术发展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既不会存在没有技术发展的社会发展,也不会存在没有社会发展的技术发展。技术整体是人类发展需要的整体建构,具有指向性――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这样一个认识基础出发,技术的管理内容就是极其广泛的。把技术作为知识来保存是一种技术管理;试验、开发一种新产品、新工艺,并确保其成功,也是对技术的一种管理;确保一种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是一种技术管理。因此,发展技术、保留技术、应用技术等等都属于技术管理。由此可见,技术管理的内容广泛而庞杂。

作为技术管理的体系是发展进化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就提出了技术管理,其实技术管理的实践也可说是古以有之。只不过是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对它越来越需要进行特别的关注并加以认真对待。技术对人类而言既可能产生巨大的利益,又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既可能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需要对其进行管理。技术管理体系有两个方面:即技术管理的实施体系――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另一种即是其技术管理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如技术的统计管理。这里的统计是应用统计,要针对技术问题、要求、目标,保证技术统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等。如何做好技术统计则更多的是方法问题――怎样实施、要满足什么标准等等。这里讨论的主要是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

在发达国家,技术管理的工作比较成熟,工业革命的经历就使他们自觉积累了关于技术管理大量经验与实际操作方法,但在后发展国家既因为后发性没有建构出发展的良好基础,也因为受发达国家的示范作用影响,不能实事求是地针对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管理建设,而可能会导致其研究脱离实际,理论脱离应用。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使技术管理的企业主体地位基本得到确立,但整个国家的技术管理与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关系的不顺是中国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痼疾,也是影响技术管理学科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技术管理学科体系来讲,应该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管理的科学方法、技术演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管理入手。当前的技术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可以把这些看着是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技术管理的一般内容也不能削弱与忽视。今天的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创新管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发展基础之上才能行之有效,离开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

四、技术管理的学科建设

技术哲学就是要解决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或关系协调问题,那么技术管理就是要具体地协调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实现技术效用的最大化、技术使用风险的最小化,技术运行的理性化、技术创新的技术化。

技术管理是一门独立的管理学科。国外在技术管理、技术战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与贸易、技术预见与评估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笔者认为,我国将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并列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与我国技术经济相对应的学科领域在西方是工程经济学,工程是现代社会中普遍的问题,技术经济从术语结构或在事实上均有需要解决但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有人认为技术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新问题,但笔者认为如果技术经济问题是真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否则我们总是自说自话,没有比较,只是自己搞一套话语体系,而一切理论方法又都借鉴西方的,自己又没有实质性的创新成果,这样的学科似乎不要也罢。

另外,即使技术经济问题是成立的,那么将经济问题与管理问题混淆也不足取。过去将技术经济及管理作为应用经济,放在经济学科之中,现在又将技术经济与管理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中,那么技术经济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呢?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研究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但将技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下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将“技术经济及管理”这一学科分拆为“技术经济学”与“技术管理学”也许是更明智的抉择。

技术管理仅仅有企业的技术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时代的哲学转向或进入到技术哲学的中轴阶段〔6〕,技术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不确定性管理并行为管理的当代主题。技术管理问题是时代向人类提出的又一挑战,建设好技术管理学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管理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2)技术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深化;(3)技术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范式;(4)技术管理实务规范化、系统化与信息化;(5)鉴于技术管理内容的丰富性和增长性,设置“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是加强技术管理学科的平台基础⑥。

五、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改造

“技术经济及管理”是我国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门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国内与国际交往中日显尴尬。在国内首先是学科归属的游离不定,20世纪80年代划归应用经济学,但与应用经济学少有共同之处,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又将其归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门下,成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另外在国际交往中,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与国外没有直接相关的学科与之对应,这样不利于其进行国际交流,也无法进行国际比较。

从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实际研究领域与内容看包括了两个方面:“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而这里的“技术经济”不是严格的“技术经济学”而是“工程经济学”,这些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已有所改善。中国式的“技术经济学”主要是解决工程或项目方案等内容,多数情况下所涉及到的是“价值工程”理论与方法,当然“价值工程与价值分析技术”归入工程经济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是工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管理”则完全是属于管理学科的,不应该与“技术经济”学科相混淆。“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在研究目的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非把两者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太合适。

而将“技术管理”学科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下也显得不妥。考虑到学科发展还很不成熟,目前可与“科学管理”并列放在一起,如可参考刘则渊先生建议的“科学技术管理”一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管理”学科的升级,“技术经济”学科转入“工程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就可以取消。当然,取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有些人可能不能接受,认为这个学科还在不断地扩展与深化⑦。对于其应归属于什么学科?目前还有争议,有待研究。

总之,笔者认为,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新的条件下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不要错将国际上通行的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也不要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技术经济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内容体系⑧。另外,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技术经济是经济学科的领域,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科的领域,同样工程经济也必须与技术管理分立。我们今天用于解决技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工程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并没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所谓技术经济的新问题和新领域也都是工程经济问题的领域,我们必须还技术经济学科的本来面目。

注释:①

技术是理性的产物,因为是理性的产物,对技术的善用也是一个理性的要求。技术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这并没有成为今天这个世界的共识,尤其在传统国家。人们并不认为社会技术与人文技术是与自然技术同等重要的技术,有的人甚至希望能有选择地发展技术,或特别偏爱自然技术,殊不知离开了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的自然技术也是极难发展的。有人讲,硅谷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深刻的见解。

②在现代化、后现代化社会里,功能社会或功能化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形式,唯有通过全面的技术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③关于技术的学科体系问题,侯剑华和宋刚在2006年发表的《技术管理学的兴起及其学科体系构建》一文将技术管理划分为“技术管理一般理论”、“理论技术管理学”、“应用技术管理学”和“部门技术管理学”四个系组。由于缺少对技术性质的认知与把握,似有生硬之嫌,如“理论技术管理学”仅仅罗列了:技术经济管理学、技术创新管理学、技术战略管理学、技术过程管理学、技术运筹管理学、技术系统管理学、技术控制管理学、技术知识管理学、技术信息管理学和技术能力管理学;这些“理论技术管理学”可能不一定成立,所谓“理论技术管理学”是不是属于“技术管理学原理”呢?另外在“部门技术管理学”中列入“企业技术管理学”似为不妥,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属于行业(部门)的,那么企业怎么就又成了一个部门呢?再有在部门划分的准则上也欠考虑,邮政业、船舶业是否能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并驾齐驱呢?而且“部门技术管理学”共列出了十项:工业技术管理学、农业技术管理学、企业技术管理学、军事技术管理学、电信技术管理学、邮政技术管理学、船舶技术管理学、传播技术管理学、教育技术管理学和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学。总体来讲该文需要商榷之处颇多。

④在目前流行的技术管理定义或所称的内涵中,多数将技术管理片面性规定在公司(企业)技术管理的范围内,如美国工程院下属的国家研究学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就认为,技术管理是“将工程、科学和管理学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与经营目标,规划开发及提高技术的能力”;而该学会提出的技术管理应该满足的八项基本要求就更将技术管理狭义化了。

⑤国内外都有一批学者在研究新兴技术管理,我们认为新兴技术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的,既然有新兴技术管理那么也就应该有传统技术管理。实际上我们的看法是,所谓新兴技术管理、传统技术管理都应该纳入技术管理的框架,所谓新兴技术管理应该是技术发展与进化到这样一个阶段,技术管理研究中涌现的新问题,事实上,不确定性管理等理论方法已经为其做好了准备,新兴技术管理并不存在特殊的对管理学的开创性工作,应用已有方法理论就可以解决。应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但仅仅用新技术管理、新兴技术管理等来表述技术管理研究的进步,不应该是学科自身的逻辑。

⑥关于设立“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问题,1997年刘则渊先生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上曾发文建议设立“科学技术管理”一级学科。笔者认为,鉴于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庞大性和重要性,应该设置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和技术科学的一级学科,因为技术本身涉及问题的面之广、与人类关系纠缠之深,实非用一个二级学科所可以涵盖包容,而“技术科学”亦可称为一个体系庞大复杂的问题,同样应该设立一级学科。

⑦大多数中国学界的技术经济学人士将“技术经济学”等同为“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交叉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种关系的解读就会无止境地需要。究竟技术经济学是只能研究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其他广泛的内容,技术经济学可不可以研究技术的经济问题呢?而事实上,技术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仍然应该属于工程经济的研究范围。将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管理归入到技术经济之下则更是牵强附会。

⑧此处所说的“技术经济学”应当是指与“资源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等相类似的学科,而非指“技术经济分析”或支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济分析,也即不属于“工程经济学”。目前尚未见到对技术问题的经济学讨论,很有必要创建一门真正的“技术经济学”。

参考文献:〔1〕

钱伟长.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19-220.

〔2〕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49-55.

〔3〕“technology.”Encyclopdia Britannica〔C〕∥Encyclopdia Britannica 2007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Chicago:Encyclopdia Britannica,2007:30-38

〔4〕陈文化.科学技术与发展计量研究〔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1-19.

第6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由于以下因素的限制,使得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求:

(1)推广体系不完善,没有认真把握各方面的因素,过于注重新技术的研究,而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足,譬如政策、教育、市场等方面,未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科研部门和地方政府单位,没有建立起技术研究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未能在技术层面上给予建筑单位适当的质量管理指导,使得建筑企业选择的技术不适合具体工程的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建筑企业没有主动搜集关于新技术的信息,很多新技术面世一段时间后,被其他建筑企业所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才逐渐被本企业所重视。

(2)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主体不明确,这一点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很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受到了政府的行政干预,以致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新技术的推广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企业进入市场之后,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一成不变,效率低下。笔者认为,建筑企业是建筑生产活动的主体,追求的三大目标是质量、进度和成本,新技术的采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

(3)新技术的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建筑质量管理需求,建筑行业的技术市场,包括专业的技术协会、技术中介、非政府推广服务组织、科技企业等,但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建筑行业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的薄弱环节,与国际先进的国家相比,差距甚大。长久下去,建筑企业的新技术只能局限于模仿,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建议

2.1建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新机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技术具有公开性的特征,放眼建筑市场,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但真正适合本工程进行质量管理的新技术手段,需要在分析本工程质量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并结合新技术手段的特性,进行因地制宜地应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新机制,作为新技术适时应用指导性原则。首先政府要加大力度推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新技术,作为重点项目来抓,确保资金和相关政策的到位,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打造优质的政策平台,而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借助政府的政策力量和资金支持,配合推广质量管理的新技术,发挥质量管理新技术研究成果的效应。其次是针对那些推广难度比较大的新技术,一般情况下其推广费用高,而且风险大,需要发动国家相关机构辅助推广,而针对那些具有高推广效益,而且可操纵性强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可发挥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并鼓励其他的推广主体参与推广,以形成多元化的推广体系。最后是将政府推广和市场推广两种模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宏观调控方面的技术共享,另一方面按照市场运作的法则,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多元化立体模式。笔者认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应该结合外部宏观环境的政策、法律、政府机构等,建立现代化的推广体系,为避免重大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奠定基础。

2.2明确质量管理推广体系的主体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部门很多,在推广的过程中,出现重复推广的现象,这不仅仅是推广资源的浪费问题,对于推广效率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在这些推广部门当中,真正能够担任推广职责的部门基本没有,很多推广问题的解决,一般都需要借助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但这对于新技术的市场化来说,不利于长久性的发展。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推广主体,必须建立在政府相关部门授权的基础上,同时具有技术研究能力和推广能力的综合性组织结构。这种机构的形成,一方面是建筑院校、科学研究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等展开多元化合作,针对一定区域内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需求,联合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这样就能够避免技术推广与管理需求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是推广项目以市场为枢纽,采取具体措施联合建筑企业、技术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等,以激励的方式,协调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鼓励多个主体的联合参与。

2.3拓展新技术推广的服务方式

为了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拓展多种推广的服务方式,使得推广体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推广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调动推广主体积极性:一方面是技术科研人员与建筑企业联合推广的服务方式,这种服务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建筑企业确定自己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具体所需,与建筑院校、科研机构等技术科研单位签订技术指导合同,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采用这种服务方式,可以在一定从程度上解决由于技术缺失而造成的质量管理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两方的结合又能够确保各自的利益,实现共赢。另一方面是以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为推广的主体,建筑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如果遇到技术性的难题,可以委托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进行专业化地解决,这种模式的成本高,但效率高,工程质量管理的任何疑难杂症,基本都可以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公司协调解决,建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任务量,适当地借助这些公司的力量,提高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含金量。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新技术具有针对性的特征,即需要根据工程现场工程质量管理的实际需求和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但由于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新技术推广的主体不明确、新技术的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未能在技术层面上给予建筑单位适当的质量管理指导,使得建筑企业选择的技术不适合具体工程的质量管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建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新机制,为新技术适时应用指导性原则,并明确质量管理推广体系的主体和拓展新技术推广的服务方式,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调动推广主体积极性,建立现代化的推广体系,为避免重大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文杰.试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及新技术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24-25.

[2] 文英兰.关于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2010:212-213.

第7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现代工业工程;工厂自动化;途径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技术与管理。而单纯依靠工厂自动化技术来发展,效果不佳,因此应该将其与现代工业工程技术结合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改善效果。

一、现代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的概述

(一)工业工程的定义

工业工程在20世纪初产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融合了工程、自然、管理、社会科学等。由于其随着市场变化发展,对自身的不断丰富完善,一直没有完整的定义[1]。在1955年时,将其统一定义为:工业工程是针对人、物资、设备、能源及信息的系统整合设计,借助数学、物理、社会科学等知识,进行了工程设计的分析探讨,最终构建成综合性评估的学科。

(二)现代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

我国对于工业工程应用,大多是从技术角度来促进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因此必须要拥有自身的技术体系来作为支持。而在我国制造业中,应用工业工程的技术支持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因此,工业工程所包含的技术体系表现为:1.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除了一般的技术要求外,还会对其整体管理提出要求。同时,设计是整个制造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2、在生产企业的管理上,实行整体的分析与决策,尤其是面临工程经济,工程的系统质量问题,以及生产市场预测和人力资源管理上,都能够通过工程工业来进行整体管理,提高整体效益。3、在对制造企业进行设计管理过程中,重点强调其控制技术。尤其是对于生产成本的绝对控制,是实现效率、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2]。

(三)工厂自动化的概念及技术支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工厂自动化概念也打破了传统的车间大型机器自动化生产过程,逐步扩展到制造企业的管理层面。它们在不断改进完善过程中,构成了新的工程自动化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工厂自动化技术以制造执行系统技术(MES)、网络化控制技术以及专用装备技术三部分为主要的技术支持[3]。MES是进行制造业革新发展的主要技术,它基本上承载了整个生产制造过程的设计、管理、决策与控制,将车间的所有信息传递给企业上层管理处,用各种有用的数据信息来实现对制造业改善的技术支持。

而网络化控制技术与专业装备技术都是其相关的技术体系,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所进行的具体实践操作。从根源上带来新的技术支持,无论是理论还是具体实践都是最有利的技术保障。同时由于三大技术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工厂自动化技术支持体系,如图2所示:

二、现代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下,工厂自动化技术也不能全方面的适应社会的竞争压力,出现了各方面的困难障碍,尤其是制造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难题。因此,单纯依靠工厂自动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不行的,还要从管理技术上着手。只有将二者技术不断磨合,才能从技术、管理上实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结合我国制造企业来讲,管理水平是阻碍发展的重要问题,造成了缺乏创新能力,成本过高,质量水平低,资金短缺等现状。因此,应用现代工业工程技术来改善管理水平,再结合工厂自动化技术从底层技术进行改革,应经成为迫在眉睫局势。它们共同构成的制造业发展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一)重点强调工业工程的优势作用,从最基础的企业环节开始进行改善管理,无论是设计、决策、管理还是控制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这样才能逐步的将制造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进而促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二)在进行工业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改善过程中,还要利用相关条件,促进工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革新,一手抓技术,一手抓管理,二者共同实现制造业发展技术革新;(三)在进行制造业的发展推进过程中,还要采用各种技术与手段,最大程度的降低其风险系数,确保改善的绝对成功。

三、结语

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将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技术完美结合,从管理上进行创新才是正确之道。因此,加强对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言.工业工程及其应用[J].北京:制造技术与机床,2001(8):13-14.

[2]段芬,孙传家,潘广德.浅谈我国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J].北京:电子制作,2012(11):91-93.

[3]齐二石,霍艳芳,李钢.现代工业工程与工厂自动化[J].北京:机械工人(冷加工),2003(2):4-5.

第8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公路建设;管理技术;规范化管理

前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完成了大量重大工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工程管理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工程坍塌事故仍然屡见不鲜。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当前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多种不足。在所有项目开展过程中,虽然使用的是相同的规范标准,但是针对不同的工程管理对象,还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最终的工程管理目标。目前来说,我国已经拥有了较为先进的工程建设技术,但是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规范管理技术体系,基于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构建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将会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案例介绍

某公路工程项目总建设长度为18.9km,为八车道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跨过学校、交通干线、工厂、铁路、公园等工程结构,工程建设难度大,对项目管理质量要求高。为了保证项目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建立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

2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工程和管理技术之间联系

公路管理技术指的是将公路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多种资源充分整合在一起,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而公路工程建设技术指的是将当前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而实现既定目标。公路工程管理技术在工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对全局的统筹和兼顾,而施工技术则是实现工程管理目标的关键,是对管理计划的执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管理技术使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极大地保证工程建设的基本质量,更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规范化运行,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其实是对于人的管理,通过对工程人员生产力的调动,更好地实现既定的工程建设目标[1]。作为管理技术基础的物质载体,公路工程管理技术其实是工程技术使用的方法,作用于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技术将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倘若在此过程中缺乏应用的技术,则会对工程的整体质量和进度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虽然技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不能陷入到技术决定论中,应明确,工程技术仅仅是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技术指导,并不是全部。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必须多方面的积极配合,更会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活动,因此,通过该视角可以发现工程建设其实是一种技术行为,更是一种管理行为,只有相互之间完美配合才能够确保工程建设的基本质量。

3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框架结构

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使用的多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技术手段都是建设管理技术,从字面理解,其与现代化的统计和预测以及决策的模型极为类似,但是本文中的管理技术是以现代技术的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升华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将公路工程的多种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技术信息整合在一起,确保相互之间的合理配置,进而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设定的预期目的的重要管理方式称之为公路建设管理技术)。而技术管理则是对于理论和方法以及手段的完美结合,其属于科学应用过程中建造的重要技术,更是实现公路工程既定目标的重要方式。应正确使用工程世界观和方法论,确保公路工程建设参与的所有人员和单位都能够遵循国家所颁布的多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有效使用工程技术的相关规范和标准,通过创新研究,实现完整的管理理念和理论以及方法和措施[2]。以公路建设执行控制管理理念为基础,通过合同化、格式化以及程序化的方式形成工程技术方法理念,是公路建设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工程全寿命精品建设观念和执行控制管理方法论为基础,将公路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技术标准等多种理念充分融入到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最终实现系统的系统化和法制化以及程序化的管理体系。只有确保目标、内容管理、内容执行以及执行手段等多方面的规范和统一,才能够确保公路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在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应当将管理执行理论作为基础和核心管理技术,逐渐形成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对于公路建设管理技术的体系化使用,应当确保所有因素和技术原理的规范化,并保证各种因素相互之间能够规范化和协调化发展,进而确保所有因素都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最终确保该种联系能够更加完美地渗透到公路建设管理体系中。另外,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必须彻底贯彻疏导和效果控制的体制文化,所有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和技术都不能称之为规范化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4对于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应用

4.1格式化

项目建设公司的目标管理内容总体可以划分为业主、监理、施工等多种业务,应进一步明确业主和监理以及施工等多个方面的业务内容和自身职责,并按照规范化的方式保证管理内容的执行,格式内容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管理方式的精细化,综合形成规范的管理方式,最终对执行目标进行定性和定量,最终归纳到合同管理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格式以及管理,进而确保工程建设的基本质量和进度以及安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完美体现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理念。

4.2信息化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使用主要包含外部公开和内部办公以及建设业务信息[3]。通过建立公开网站,应当向社会公开项目建设的相关信息和经验,并通过办公信息系统实现业务组织构架中的事务管理,借助该系统实现构建规范化管理目标中的所有功能业务的网络化操作,提升业务处理的基本效率和管理方式,形成创新、高效的管理理念。

4.3程序化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公司针对施工工艺和管理流程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规范化管理控制和执行主体以及职责,并对进度计划的执行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准确控制,与此同时,应当充分结合施工技术要求,形成具体完整的管理程序,最终形成工程实施细则。

4.4管理技术体系的综合应用

在项目工程开展过程中,应当以工程建设的既定目标为基础,提出综合优质工程的整体性目标和工程质量,确保施工的基本安全和工期以及造价控制,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职责。1)进度目标。以有效的进度目标为基础,确保合同化管理的实施,不断推进进度控制及资源配置落实机制、联席办公协调机制以及重点进度督办机制等多种制度的实施,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按时完成所有施工任务。2)质量目标。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工程质量和技术目标的实现,而质量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质量目标合同化管理和质量执行程序化的管理;而工程技术则主要包括工程技术交底和现场质量控制以及优秀经验推广机制,通过一系列运作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将安全监管和个人职责落实到所有参与工程的人员身上,从而保证施工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安全。3)投资目标。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合理化投入始终是项目投资目标控制的核心性工作,其管理的基本思路便是通过管理实现既定效益,通过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材料管理等多种方式强化合同化管理和创新以节省工程投资。4)公益目标。公益目标的执行控制主要囊括管理创新目标、技术创新目标以及人才教育实施纲要等多种目标。借助管理技术机制的创新目标,能够实现公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并以该平台为基础,以参与工程建设的多方位支持,并以创新为重要保障,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实现技术的创新。

5结论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规范化管理技术体系的建设是以工程建设的规范化标准来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本文主要分析了组织管理的制度化、目标管理集成化以及过程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其实际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期待通过科学和高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公路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孟钧.陆洋.余璇.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33(2):43-45.

[2]涂征宇,王孟钧,蒋武军,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运行探讨[J].建筑经济,2013,34(4):76-78.

第9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修施工;技术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建筑装修工程中,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标准、施工与验收规范,科学有序的开展技术管理工作,以营造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氛围,确保工程项目验收符合国家与地方的相关验收标准,并在确保施工安全和满足施工进度的同时提高工程质量。但目前我国一些建筑装修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尚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所以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1优化技术管理的意义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当前施工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势力也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技术管理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由此可见,优化建筑装修施工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运用企业建立的ISO质量管理体系,科学有序的开展技术管理工作;②保证施工工艺水平的先进性;③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管理素质和技术能力,有利于施工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④有利于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技术改革和技术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新的施工方法;⑤创造更多的建筑装修工程精品;推动我国建筑装修行业更上一层楼。

2优化措施

2.1结合实际不断优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①按企业已认证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要求找出企业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跟踪改进;②在深化设计方面结合企业实际强化设计部,按工程的需要配置设计师,对总装修图进行深化设计,而且深化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总装修设计风格;③按技术规范管理制度的要求配置相应的岗位,并将各岗位职责明细化;④根据施工阶段合理调配人员及其分工;⑤基于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需要,定期开展基础性和专业性的培训工作,基于安全的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⑥基于储备人才的需要引进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确保技术管理层发展的持续性、先进性。

2.2不断优化建筑装修工程整体管理制度

①注重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规程、技术文件的落实与完善,按企业的质量体系要求不断提升技术管理团队和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确保各技术岗位均配置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预防和避免施工责任不明确或无责任情况的发生,使技术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发挥出来;②注重质量技术交底工作与技术档案的管理与落实,施工前必须熟悉图纸,进行图纸会审,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不能施工;③为预防盲目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工作必须分级进行,关键工序、特殊工序要进行重点的质量技术交底。

2.3基于环保理念优化材料采购方式

在经济社会的潮流中,一些建筑装修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很多关键性问题。建筑装修施工企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实现资源节能型、社会友好型企业的发展目标,维护社会利益,保护好周边环境。①施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应以有利于环境改善,绿色采购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把采购环保的设备和材料变成自觉行动;②注重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环保意识的提升,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力度;③引入环保理念,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采购环保的建筑装修施工材料。

2.4基于进度需要优化施工资源配置

施工资源配置合理与否是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为了按施工进度计划,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就应该针对工程的特点进行方案对比优化施工资源的配置,考虑人力资源、施工机械的配置,施工工序安排、材料的供应等,保证各工序衔接合理满足进度要求,保证施工安全、保证施工质量。

2.5基于施工文明化优化施工现场管理

以施工文明化为前提的施工现场优化管理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①优化施工作业管理;②优化施工质量管理;③优化物资流通管理;④优化施工安全管理体制;⑤优化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⑥优化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落实。

通过优化六大施工现场管理内容,达到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始终以市场主导企业发展方向,以业主需求为中心,为业主提供满意的建筑装修产品;②杜绝施工过程中出现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和原材料浪费的现象,确保施工作业始终在阳光下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③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注重全员思想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④实施定额管理制,既降低物耗也减少能耗,确保原材料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控制好工程成本;⑤以发挥综合管理效益为宗旨,不断优化施工现场作业的协调性,确保现场投入控制的有效性,实现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⑥施工作业均衡化、标准化、科学化,从而提高施工作业效率水平;⑦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施工现场在安全的施工环境中,高效、保质。

2.6基于工程变更加强技术文件管理

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工程变更的影响不可小觑,工程变更参考应作出有利于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考虑,并妥善保管修改的文件,以确保有效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对于工程竣工图上没有的项目和增减的工程数量应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不得遗漏有关任何技术数据;②仔细核查进度验收资料,这是因为工程各施工环节关系紧密,如果同一实体各工序资料日期对不上,这就给后期的资料整理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填写进度验收资料过程中必须高度认真负责、及时准确、规范,并要由项目负责人监督和把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对建筑装修中施工技术的管理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作用。不仅能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更是促进我国建筑装修行业发展的需要,还是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的迫切需要。为此,作为建筑装修施工企业,应结合市场的大环境不断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建筑装修工程整体管理制度;基于环保理念优化材料采购方式的同时基于工期需要优化施工资源配置;基于施工文明化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同时基于变更需要优化技术文件管理等一系列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优化措施,使企业走向不断改进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芮峥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探讨[J].讨无线互联科技,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