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精选(九篇)

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

第1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2-02

1 前言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了“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教育信息化更应当超越技术本位而立足教师本位。

2014年底,宁波市镇海区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协议,借助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优势,正式启动了“中小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训项目以创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优秀课例,树立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的理念为目标,通过“教师工作坊”“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深入开展学员间、学员与专家间的交流、分享与研讨。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引领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发展,促进镇海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1]。

如图1所示,经过三期“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镇海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逐渐形成了“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

2 学习

学习环节主要由“在线预习、理论培训、课堂观摩”三部分组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数字化学习实践,目前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课堂的评价与分析”三门课为主。

在线预习,指大概在培训班开班前2周,学员们在线预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等网络课程或者讲师提供的其他相关学习材料,在线预习以初步完成一份学员所任教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为目标。

理论培训,是指在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时,学员系统地学习项目学习的概述、设计、评价与管理,基本掌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方法。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设计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策略,并思考和体验如何利用恰当的技术工具支持混合式学习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进行教学创新。

课堂观摩,主要是指学习观摩培训所在地的数字化学习项目学校的课堂教学,并与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研讨与交流。

3 作业

作业环节主要由“预习作业、培训修改、讨论交流”三部分组成,主要目标是完成一份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是指学员们完成在线预习后,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完成一份“项目学习课题设计预选”,并在相应的教师专题论坛上递交预习作业。培训专家通过在线论坛等方式,反馈学员们的预习作业情况。

培训修改,是指在线下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小组组内与组外的合作与交流,学员们各自修改并完善了一份数字化教与学的学科教学设计。在第一期培训中,学员们的作业通过笔记本电脑“漂流”的方式,进行学员间作业的批注、修订,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讨论交流,是指学员们围绕各自的数字化教学设计,经过学员之间的多次讨论与修改,每个小组选择一份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并由专家给予点评。

4 实践

实践环节主要由“检验作业、常态教学、常态教研”三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化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检验作业,是指教师在完成培训学员的角色,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在实践数字化课堂之前,自行检验作业的质量。

常态教学,就是指数字化学习的常态课。这也是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追求的目标之一。

常态教研,是指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宁波市镇海区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届“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但是能在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中执教的教师毕竟有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地通过常态教学、常态教研加以提升。2016年,镇海区新成立了“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骨干教师学科协作组”,首批成员由45位中小学学科教师组成,其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区域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常态化。

5 反思

反思环节主要由“反思学生、反思教法、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数字化学习方式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反思学生,就是要以学生学得怎样,来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反思学生,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的掌握情况、高阶思维水平的激发等方面加以反思。

反思教法,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反思学生、反思教法都是教师自我反思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点评,一般是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给学科教师的数字化课堂予以点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在数字化课堂的反思点评中,也要注重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本土“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3]。

6 提升

提升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课、u比课、论文与课题”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

展示n,有了展示课活动,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就有了活力与生气。区域性的研讨交流活动,是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的教师与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经常性地研讨交流活动,可及时交流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将项目研究引向深入,有利于激发师生的使命感,有利于项目区域整体推进[4]。尤其是始于2013年的“宁波镇海・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镇海区重要的展示课堂教学变革的区域性活动,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舞台。

评比课,就是积极组织数字化学习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信息化课例、现场教学评比等活动。

论文与课题,每一所参与数字化教与学实验的项目学校基本上都带着数字化学习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区域层面来说,这些课题研究的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等,但共同关注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生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共同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5],共同关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的提升。参与数字化学习实验的教师则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完成教学论文的撰写,并积极参与各类投稿、评比活动。

在其中一次“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结束后,有学员写下感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如此非同一般的一项培训,课前要预习、提交作业,课中要修改,课后要实践,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培训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极大的颠覆和提升。”[1]

7 结语

信息技术正在驱动教育变革。“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这是宁波市镇海区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策略,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经过一轮以上的“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那么其数字化教与学的设计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实践的参与,还需要教师个体的反思与领悟;不仅需要培训中的学习与反思,需要培训后的实践与体验,还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与文化的支持[6]。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恩德.改进专题培训方法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23-24.

[2]喻平.论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J].教育探索,2004(12):

116-117.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尹恩德.发挥教研大组在区域数字化教与学项目中的作用:宁波市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14-15.

第2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快速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快速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快速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 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快速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 ——“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快速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快速

第3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主要集中在各级师范类院校,目前已形成了中职幼儿师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大学等多个院校级别,专业结构也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组成的立体式培养。近年来,各地又在探讨培养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当然,各个层次的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当前我国在学前教育领域仍然缺乏大量的专业教学工作者,因此,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依据相关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综合概括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1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并能进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1.2专业素质与能力

(1)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素质与能力:①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②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③能够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能力。④能够创设和利用适合儿童发展环境的能力。⑤应急事件处理与教育的能力。⑥具有教育创新能力。⑦组织和管理能力。(2)具有一定的文艺素养与能力。(3)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4)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5)具有与国外学前教育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数字化传输和存储手段建成的,集教学、学习、实践、考试、评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系统。国内外在这方面已有十几年的应用研究,并且已总结出很多教学方面的经验与理论,实践证明数字化教学系统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学化管理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考试、评价与管理等于一体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它能有效组织与处理各种资源,使得各类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2.2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管理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中的数字教学资源开发系统、视音频录制与转播系统等均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师生制作和开发所需的教学资源并以先进的网络化管理方式进行存储与传播,丰富了师生的教学资源。

2.3教学创新功能

数字化教学系统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师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与学习,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应用数字教学系统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实施方案

3.1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

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职业认同感,因为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前提,如果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不热爱儿童、不能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等,就会对所学专业产生否定、厌恶情绪,继而会导致后期的厌学,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带来隐患。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可通过以下方式。(1)应用专业职业性格分析软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根据结果分析,可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工作。对于不适合从事该专业领域工作的学生,经过确认可依据个人意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学习。(2)在日后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传播有利于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诸如儿童教学的图片与视频、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题报告等。

3.2专业知识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展开有效的教学,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是必备的。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以及幼儿音乐、幼儿美术、钢琴舞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培养。

(1)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教应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应用数字化教学环境。比如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用实际的案例视频或动画等方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课堂教学课与网络教学、远程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

(2)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师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现代数字视音频摄录技术,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全程摄制下来,并上传至数字化教学系统的网络服务器中,学生可以通过下载或点播的方式观看,便于学生在课堂或课后对相关的技能要领反复学习,以达到教学能力要求。

3.3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技能。因为,幼儿的教学不同于小学、中学、大学等其他层次的教学工作,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与幼儿的生活管理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懂得基本教学活动的实施,还要具备相关儿童心理活动掌握与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对于专业教学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教学技能的学了教师在课堂中教授外,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数字微格教学系统加以训练,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理论学习与基本操作

数字微格教学系统有其自身的操作流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之前应当由实践操作人员进行短期的理论与操作培训,以便能够灵活应用微格教学系统开展教学能力训练。

(2)专项技能讲析

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很多教学环节,而且每个教学环节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在实施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之前,指导教师应当将各项教学技能的含义、应用方法及技术要领等详细地对受训学生进行剖析。

(3)教学系统设计

确定了某一项训练技能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感兴趣的某一课题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流程设计,并撰写微格教学教案,教案力求详细、完善,以便提高训练效果。

(4)教学实践及全程记录

完成教学系统设计并撰写好微格教学教案,通过指导教师的审核后,就可以安排听课、评价等人员共同实施教学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并作全面的视频记录,以便为后期的评价和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提供完备的视频依据。

(5)受训视频观摩及评价

受训学生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后,可以通过观摩受训视频进行综合评价,受训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教学技能进行改进,以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教学技能的目的。

4结束语

第4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二、中小学教师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根据全省课程师资培训计划,20*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工作7月27日在我县拉开帷幕。同时参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的教师(农村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共30名,也在山东省师范大学开始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学员论坛、学科知识的拓展与更新等模块。英语培训课程要适当开设英语口语课,培养英语教师的发音和听说能力。实施*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提高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县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20*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题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县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共15个学科。这次培训全县共有4*名专任教师参加。

*年新课程骨干培训省级培训的工作6月份开设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4个学科。省级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第二期培训班报名我选拔了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参加了培训。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广大农村教师心里健康教育水平,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和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我县选派了中小学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并于12月份进行了二级培训,共培训县级骨干教师小学76人,中学38人。

为全面提高全县语文、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经与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洽商,*县教育局聘请华东师大知名教授、专家对我县初中语文、数学两科教师进行暑期培训。8月11日—13日,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数学教师暑期培训班分别在县实验中学、*一中老校区顺利举办。8月11日上午,*局长、*委员及华东师大汪晓勤教授、李俊副教授出席数学班开班典礼,王立村副局长、杨福泉主任、郑桂华副教授、沈龙明副教授出席语文班开班典礼。培训班每天授课6小时。全县初中语文、数学各14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班,各初中语文班、数学班各派一名教育干部带队参加培训。

五位华东师大教育专家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讲授各具风格,见解深刻,且紧扣教育实际,表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崇高的学术风范,有力地诠释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中国教师精神。参训教师听专家报告,恪守时间,状态投入,如沐春风,一致表示不能再只靠一根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必须凭借教育科研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三、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开展专项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师范类待就业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近几年来共招聘师范类毕业生385人到学校任教)研究制定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充分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等手段,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质量。

四、教育创新人物。为激励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牢固树立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理念,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县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实施,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滨州市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滨教[20*]46号)精神,对全县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了“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活动。在自下而上,层层推选的基础上,对乡镇、县属中小学推荐的26名校长、教师进行了认真评审,共选出6名县级教育创新人物参加市级以上教育创新人物评选。

五、中小学校长培训。20*年新年伊始,按照县制定的“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落实了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对全县中小学中层干部分期、分批展开培训。对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尚未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以及虽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但时间以满5年的中小学校长(含高中校长)进行提高培训,年内培训中小学校长116人。培养造就了一批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的带头人和专家型校长。

六、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进全县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县语委的领导下,在全县范围内继续开展创建“普通话示范学校”、“校本示范学校”和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第5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46-03

近年来,淮安市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淮安中专校”)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参加江苏省国示范专业协作组和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

一、三领三先: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

淮安中专校以“三领三先”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三领三先”即标准领航,率先策划;科研领路,领先实践;抢先应用,争先推进。学校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相关文件精神,率先与合作企业统筹策划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以校企合作研发项目为突破口,领先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实践研究;以学校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平台领先试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争先推进淮安市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企业调研论证,把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作为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目标,具体任务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核心课程标准,设计配套教材、3D互动制作脚本或知识点积件、PPT教案、测试练习、优质课录像等课程资源,最终成果以虚拟教学系统、电子书或虚拟实训软件呈现。

二、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抓手

(一)标准领航,率先策划

1.合作共研技术标准。淮安中专校以淮安市高职校职教集团为平台,组织数字化资源建设团队,学习研究《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资源开发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共同策划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建设方案。

2.合作构建课程体系。一是开展企业岗位调研。深入富士康科技集团、淮工深蓝软件有限公司、江淮漕运集装箱等合作企业,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现场考察,及时了解企业对职教学生岗位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调研结论,按照技能需求和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典型的产品作为项目载体,修订以课程体系为精髓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确立课程体系。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行业标准、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等技术层面对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兼顾中高职衔接和校本课程特点,确立“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3.合作制定课程标准。紧扣产业发展与企业用工需求,融入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和“做”中“学”、“做”中“教”的课程实施理念,精选实训项目载体,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贴近职业岗位需求;通过企业调研、生产实践、专家指导、文献研究、头脑风暴等途径,精心提炼出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性质、目标、企业岗位定位和内容框架。其中,课程“三维目标”遵循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目标,使学生获取、积累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构,再内化为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要求中详细列出各个项目任务描述、知识技能要求,还给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教材选编、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等工作打下基础。

(二)科研领路,领先实践

1.合作拟定资源标准。优秀教材是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础,是一线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实践积淀的成果展示,也是反映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和特色的窗口。学校作为教材主编单位,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与膳魔师集团、江苏统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凤凰创壹软件江苏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拟定了《教材编写规范》《测试练习题格式样本》《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流程》《3D互动制作脚本范例》《PPT教案范例》《优课录像拍摄制作及上网技术要求》等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并通过省协作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后严格执行。

2.合作开展实践研究。学校始终把教学、科研工作置于事业发展的中心地位,近几年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开展了28项省市级相关课题研究,邀请江苏瑞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与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合作研发、加工产品积累课程资源。企业大师和职教名师联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有效带动了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建设。

3.合作共建数字资源。学校积极尝试“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并将改革成果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四位一体”即以校中厂和教学实训条件为基础,引入企业、设备、产品、师傅,将实训场所与生产车间、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兼职教师与企业专家四组要素有机整合,通过完成生产任务实施项目教学,在教、学、做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资源建设团队在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研发积累资源、配套教材和相关素材的提炼与整合,合作研制了3D互动制作脚本、PPT教案、练习题、实训图片或录像等素材,这些素材是“加工”数字教学资源的“原料”,取自于真实的实践教学或生产场景。其中,3D互动制作脚本设计精细到每个动作都经过实践、检验、修改、论证过程,各项目最终形成了“项目介绍学习目标工艺准备电路装配调试检修”设计体例,每个工作任务中包含了“任务实施知识拓展目标检测”等内容。学校与尹鑫科技有限公司、淮安市电教馆等单位合作录制了20多节优质课录像,校企合作开发的“SMT生产工艺”等教学视频于2013年7月于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彰显了学习成果产品化、课程内容工程化、教学过程职业化、课程考核企业化的职教课程特色。

(三)抢先应用,争先推进

1.合作转变教学方式。系统的核心课程资源建成之前,学校就引导教师在教学或企业实践中积累教学素材,并应用于日常教学设计。2012年全国信息化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杨老师,领先尝试与凤凰创壹软件江苏有限公司合作,设计了“万用表的组装与调试”三维动画实训软件,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开展交互式教学方式改革,促进了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的融合,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

2.合作指导应用资源。学校邀请凤凰创壹软件江苏有限公司等企业工程师对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使用指导培训,激励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交流、教学观摩和教学竞赛。全国信息化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齐悦老师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指数函数”教学网站,立意新颖,构思独特,学习空间吸引学生课前了解信息、课中动手操作自测、课后通过留言板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把挖掘学生潜能置于首位,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王迪老师灵活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实训现场资源和虚拟实训资源,让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共同研讨策划、团结协作、争先创优,为所有学生提供锻炼、施展的机会,成功斩获2013年全国信息化大赛一等奖。

3.合作修改完善资源。一是积极宣传使用。学校与凤凰创壹软件江苏有限公司合力推荐唐培玲等3位教师参加江苏省国家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讲师团,与企业合作培训全省职业学校相关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通过开展二级培训、集体备课、教学检查、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活动,帮助专业教师理解、掌握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义和方法,丰富教师的资源空间和学习空间。二是应用反馈问题。及时收集、整理、汇总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初级成果中发现的问题,并反馈给软件公司。三是修改完善资源。组织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团队,分析研究应用中反馈的问题,修改脚本,紧密配合软件公司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

三、且行且思: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线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目的是孵化培育师生,贡献社会企业。目前,学校已与企业合作共建8门全国数字化教学资源、89门省级核心课程资源,主持开发6门省级核心课程资源、24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了数控、电子等专业虚拟仿真实训软件;31名教师主持或参与部级、省级数字化资源建设,3名教师被选聘为江苏省数字化教学资源讲师团成员,多名专业教师被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聘为兼职工程师,3名教师荣获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大赛奖57项、技能竞赛奖102项,与企业合作培养的企业“订单”班、企业专班等毕业生供不应求。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突破,但仍未真正融入日常教学实训。当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管理机制不健全。校企共建共享考核奖励机制缺位,企业工程师、学校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应该是利益共同体,不能仅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考虑校企合作,校企在承担共同育人任务的同时,还要保证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这里的“利益”主要指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政府激励企业积极合作的优惠政策。所以,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从“四轮驱动”递进为“四轮推动”,以教学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合作的落脚点,共同探索利益共享的校企共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机制。(2)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教师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意识淡薄,更多地依赖于传统教材;大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层次偏低,仅局限于PPT辅助教学,尝试现代教育技术略显被动。事实上,当前职业学校教师不光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还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只有将数字化教学资源融入日常教学实训,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体现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3)优化推广不到位。现有新旧资源虽然上传至网络服务器,但整体规划不细,不方便师生使用,离开放、动态的优质教学资源还有较大差距;再者,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或各类竞赛成果仍不接“地气”,还是以点代面式的理想化展示或作秀式表演。在资源优化推广环节,必须积极合作、实践、投入、改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Reflection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ed Secondary

Vocational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HEN Jing-pei & WANG Qi-you

(Huai'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uai'an 223005, Jiangsu Province)

第6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造;整合;方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65-04

自1983年我国建立第一个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完善体系,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曾经的热门专业今天成了问题专业,经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催化,在一些社会人士,甚至在教育技术学人的认识中被放大倍增,饱受人们质疑,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高校扩招,毕业生急剧增加,社会接纳力有限,这不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问题,也是所有专业的问题;二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经济危机没有复苏的明显迹象,这种影响将会继续延续,甚至更加严重;三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改造教育技术学专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尽快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特别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大事。

一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1 专业数量与分布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创造了世界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史上的壮举:20世纪90年代初,重获新生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点数量由少到多,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开办教育技术学本、专科专业的高校有352所(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院校,不包括电大系统)。具有硕士点的高校有84所(包括军队院校),具有博士点的高校有12所(包括军队院校),具有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有4所。经统计,约40%主要分布在师范院校,约37%分布综合院校(主要是一些专升本的院校),约23%分布在农科、工科、医学、交通、工商、外语、军事等院校。所属院系在教育技术学院(系)、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学院、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传媒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

2 专业方向

目前,各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设置了一些不同的专业方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主要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与技术支持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培养与应用人员。

(2)教育软件工程(或知识工程)方向。偏重于信息技术,主要培养教学软件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等。

(3)远程教育方向。培养远程教育或培训系统的技术方案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远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制作人员;各类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电大、农广校、网院、远程学习中心、企业培训部)的基层管理人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含教学指导咨询)人员;有关远程教育的新闻传媒工作人员。

(4)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传媒人才。合格的毕业生将具有坚实的艺术基础和传播学基础知识,掌握数字传媒技术应用及制作的全面知识与实践能力,适合在教育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媒体策划、制作、应用与管理等工作。

(5)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方向。主要培养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开发,数字资源出版,管理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文化资源的人才。

3 就业情况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回顾一下就可以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以来,历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就业。

(1)教学师资。从事大中专院校教育技术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教育信息化人员。各级电教馆、学校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

(3)教育传媒;各级电视台、新闻媒介系统的采、编、播,以及工程技术等工作。

(4)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教育企业中教学系统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信息产业中的教育产品开发等工作。包括教育教学和教育游戏商业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制作,商业教学网页的设计、制作,网站维护和管理,教学平台设计、开发和管理等领域需要的技术人才,动画设计制作人员。

(5)企业培训与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绩效开发和评价,项目设计和知识管理,形象网站的策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6)其他。考取公务员、以及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其他渠道。

4 存在问题

从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来看,大致分布在师范、综合、农科、理工科、医学、交通、商业、外语、军事、职业技术类等院校。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刺激下,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院校数目也增长迅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

(1)不少专业由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研论证就仓促上马,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科学估计,闭门造车,没有充分的教学条件,盲目开设,“借鸡下蛋”,“先上马,后备鞍”。转行教师过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专业所在的院系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对于其他学科专业来说是很少见的。这表明大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内涵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这就使得很多高校的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大而空,发展方向不明确。

(3)盲目照搬,简单复制;培养规格趋同、特色不鲜明。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地方普通院校尤为严重。由于新建的地方普通院校大多是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的,发展时间较短,办学实力较弱。在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时没能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区域特点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是盲目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后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很难从根本上有所突破,因而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课程体系混乱,逻辑关系错位,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所设置的课程内容重复,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落后,技术落后。实践单一,没有形成立体的实践体系,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差

(5)教学条件差,一些院校甚至没有象样的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东拼西凑,实验人员素质低下。如此烂象,怎么能够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又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又怎么能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特色。

(6)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实践能力缺乏。很多教师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多头代课,缺乏课程研究,知识深度不够,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量,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

(7)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这种现象在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即便是一些重点院校,情况也不仅相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倾斜性的投入。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造的思路

上述情况并非教育技术学专业一家的问题,在其他师范专业也同样程度不同的存在。在基础教育生源减少、中小学数量减少、教师需求基本饱和的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教育专业如何生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显然,教师教育专业已经到从“数量膨胀”到“质量提高”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改造都在积极考虑转型的问题。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还未见一套成熟的方案。这里提供一套不成熟的专业改造思路,供参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技术学专业内容比较宽泛,理论不深、技术不精、就业不畅的问题,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传统结构,要在专业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可同时走两条路线:第一条是走专门的技术应用路线,课程设置以技术、实践应用为主;第二条是走专门的教师教育专业路线。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类型、规模、层次等状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防止“千人一面”的同构现象。分类培养,各有所得,不贪大求全。把两条路线分别做精、做实、做强,夯实基础,强化技能,形成特色。

1 技术应用路线(非师范)

(1)专业改造的指导思想:以基本素质与技术应用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如PhotoShop认证、JAVA认证、Premiere认证、美智游戏程序设计证书、Maya认证、3DS MAX认证、After Effects认证、网络工程师认证等)。面向基础、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技术人才。

(2)专业或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及就业渠道:培养合格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高水平综合性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运用数字媒体开发、管理、服务教育资源和整个社会文化资源、以及信息传播的核心能力。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等)、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出版等单位的数字化建设、信息传播,在各类企业中(特别是教育IT企业)从事数字化资源的预设、开发、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等。

(3)课程体系设计:学校平台课程(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影视节目制作方向、网络电视工程方向、教育软件工程方向、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方向、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方向、教育信息工程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等)。选修课程(素质拓展教育)模块。

(4)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位。达到规定其他学科第二学位学分的授予相应学科的第二学位。

2 教师专业教育路线(师范)

(11)专业改造的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指导,按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其他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整合,形成适合时代需求的新的教师教育专业,依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培养方向。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成为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明确指出了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技术能力。该标准从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大的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诠释,随着它的实施,必将极大地促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整合就是将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其他学科,产生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专业或方向。教育技术学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其特有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操作方法,它具有方法论的性质,所以各种学科教师教育专业可以根据特定目标利用教育技术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在这方面全国有很多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成功案例。

天津体育学院将教育技术学与体育学科相结合,开设数字体育方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掌握教育技术和体育数字化信息理论和技能,适应于我国新兴的数字体育专业的发展和数字体育平台的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山东体育学院则是培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技术企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和体育训练器材研发的应用型人才。

河南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学与物理教育专业相结合,培养物理教育技术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将教育技术与日语相结合,招收日语教育技术学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结合,培养信息传播方面的人才。

曲阜师范大学印刷学院将教育技术学专业与印刷专业结合,开设印刷图文传播方向,并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绩效分析、教学(培训)系统设计和传播媒体编制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毕业后能从事的工作包括:企业培训与开发、绩效分析(绩效咨询)等绩效改进工作;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的社会教育、宣传和教学节目编制;展览设计、企事业形象及产品的推广、公共关系等有关的传播设计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中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尤其是外语网络教学的开发等:外语教育出版物开发等。

西安工程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点是教育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育技术理论与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以及多媒体广告影视创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此外,还有教育技术学与农、工、医、财经、工商、军事等学科专业的整合。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作为工具型、应用型、方法型学科的鲜明特点。

(2)专业或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合格基础教育教师,以及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相近专业的其他高级专门人才。

(3)课程体系设计:学校平台课程(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方向课程模块(主干与核心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实践等相关课程)。素质拓展模块。

(4)学位授予:教育技术学原有的专业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远程教育方向)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学科教育方向(如物理教育方向、数学教育方向等),授予相应学科学位或教育学学位。达到规定的教育技术学第二学位学分,或达到其他学科第二学位学分的授予相应学科的第二学位。

三 教学管理体制设计

1 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师教育方案,需健全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建议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师教育专业、教育技

术公共课程、教师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电化教育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资源整合到一起成立教师教育学院。

2 重要意义

教师教育学院是一独立性、专门性、实体性学院;成立的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教师教育的实力,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打造教师教育品牌;学院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和发展全过程负责,包括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成长以及教师的职后培训与提高;为全校师生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提供支持服务(原电教中心职能)。

3 主要职能

(1)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实施、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生教育实践的设计与评估指导等。

(2)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晋升与教师资格证更换前的继续教育,教师专项技能的继续教育,特殊教师群体的继续教育。

(3)负责非师范专业选学教师模块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4)负责本校教师培训、以及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工作。

(5)负责接受地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6)条件成熟,组织申报教育学硕士或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

4 主要优势

(1)把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开来,更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

(2)统一管理,整体规划,避免同级教学单位的相互扯皮,提高效率。

(3)有效调整学生对专业或方向的选择,避免教学系之间的不均衡。

(4)有效调整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以及学分计划。

(5)有利于教育实习的组织和安排,减少经费开支。

(6)有利于按市场需求确定招生方向。

(7)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5 教师教育学院的定位

立足当地,面向全省,辐射周边。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成为区域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服务地方教育事业。使其成为学校和地方的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发中心、教育教学资源支持中心,力争成为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教育智囊机构和相关政策的研究机构,在当地的教师教育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6 实施方案构想

可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融合教育和职业教育四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第一阶段(大学一年级):以通识教育类课程为主,不分学科专业,以大文大理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第二阶段(大学二年级):以学科教育为主,分专业进行,学生分散在各系接受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学习(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第三阶(大学三年级):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阶段,也是学科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过渡阶段。该阶段以教育技术、教育理论课程为主;第四阶段(大学四年级):学习教育技能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学生在这个阶段完成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和学科教学类的毕业论文。该阶段也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项培训培养。本阶段学生在教师教育学院获取毕业资格、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

参考文献

[1]招生考试网[OLj

[2]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3]钟志荣,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1):76-80,

[4]雷运发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2):250-262

[5]柯速约,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2)中:13―14

[6]郑忠梅等,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4-88

[7]周晓春,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途径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5)下:63-65

[8]徐红彩,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61―64

[9]李成新,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试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1):54-56

[10]夏洪文,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9):34-36

[11]叶力汉,教育技术学专业品牌建设的战略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8):76-79

第7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资源;免费;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70―05

一 引言

从2007年秋季开始,国家正式在六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加快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这既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学校整合资源服务国家需要,应对大规模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必然选择。

为贯彻落实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加大对于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未来基础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多项针对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和科研工作。

本研究以免费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立足点,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分析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免费师范生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现状,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结构和内容。

二 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自07年以来已连续三年招收免费师范生。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教育人才和未来基础教育专家,引领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并建设各种适用于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资源。加之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来的师范教育成果的积淀,已具备良好的资源建设基础,尤其是教师教育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保障。笔者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对学校有关管理人员的访谈分析,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前已建设了如下几类资源:

1 教师教育网络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针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着力建设相应的网络课程,目前已立项79项,其中42门课程的主讲人签署了“视频资源建设协议”,录制的大量视频资料用于建设教师教育网络课程。

2 远程教学见习平台

为突破时空限制,北京师范大学搭建了远程教学见习平台,实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远程教学见习系统,免费师范生在大学校园里即可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并可通过访问资源数据库随时获取教学视频资源,开展教育见习。

3 中小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

为帮助免费师范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聘请中小学教学名师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在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校外导师主要为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专家和教学名师,他们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并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教师。

4 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配合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北京师范大学已在北京密云、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实习基地。考虑到教育实习与未来学生就业结合,学校拟进一步在免费师范生生源地设立教育实践基地。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将在更广泛区域内,包括在西部偏远地区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除以上几类针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特别新建的资源,学校已有的数字教育资源可作为免费师范生资源建设的基础。

1 数字课程资源

学校依托于BB平台已建成1250门的数字课程,其中本科生课程948门,研究生课程278门,夜大课程15门,留学生课程6门,其他课程3门。建成基于网络的精品课程116门,其中部级15门,开发了223门共计19713课时的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

2 Webcl网络协作学习平台

2004年起学校公共课采用WebCL作为支持平台,开设班级17个,2000多名师生参与,后推广至10多个院系采用,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

3 公共外语教学平台

公共外语教学平台是全校公共外语的教学支撑平台。该平台包含有大量的外语学习资源,如英语教学软件、英文广播节目、英文剧集等。

4 各类科研数据库

我校建设有各类教育、心理调研数据库,教育统计信息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经济社会调查数据库、民俗研究数据库、波谱数据库、环境资源数据库、生物研究数据库以及各种电子地图库、专业软件工具库约300个。

5 数字文献资源

我校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04个,中外文电子期刊3.6万余种,学位论文全文140万篇,中外文电子图书59万余册,学校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25个。

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字化资源建设起步早,并已累积了相当数量的教学资源,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已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虽多却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整合平台和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有效利用已有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基础为免费师范生的各培养环节构建教学资源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之一。

三 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分析

为了解免费师范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的首届免费师范生进行了需求调查。旨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为我校免费师范生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免费师范生对数字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科知识方面:

数字课程: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常常使用数字课程进行学习,该类资源是学生学习最常使用的资源之一。

相关专业学术动态:免费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其学习领域的发展动态,渴望了解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案例资源:案例资源是指针对学生课程学习中的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资料。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以帮助其更深刻的理解问题。

课程常见问题答疑资源: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课程常见问题答疑资源可以帮助其快速解答常见问题。

优秀的作业资源:针对每门数字课程建设优秀的作业资源,学生通过参考对比优秀的作业资源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2 教师技能方面:

免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训,是免费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既为其今后的从教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旨在帮助免费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支持,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指导、教学设计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等类型。

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通过建设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加大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新时代优秀教师。

见习、实习资料:学生渴望获得来自教育一线的资料,通过建设见习、实习有关方面的资源,了解基础教育现状,熟悉教学过程,加深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教学资源:旨在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备课能力。

3 其他方面:

免费师范生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除了渴望获得学科知识和教师教育技能两方面的资料以外,也希望获得其他能拓展其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资源,如大量的学校讲座、大师名家专题等资源。

四 免费师范生数字教学资源的结构和内容

针对免费师范生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优势,汇集各教学院系的优秀教学资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并支持我校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推进。根据对于我校免费师范生的需求调研,结合我校数字教学资源现状,本研究认为我校针对免费师范生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可从学科知识、教育技能、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包括以下资源。

1 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资源

学科知识资源的建设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知识的师范生提供了基本保障。根据对免费师范生的需求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可将后面几类资源融入数字课程的建设中,即将数字课程作为学科知识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来看待。数字课程是用信息技术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课程模式,是数字校园建设的资源基础。

我校数字课程的建设工作依托于BB平台开展,以发挥BB平台整合资源、便于管理的功能。我校已有的一些数字资源建设基础,如公共外语教学平台上的大量资源、精品课程资源、Webcl网络教学平台上100多门课程、各院系保留有一些自建的集中资源,均可作为免费师范生数字课程的建设基础。下面就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数字课程资源中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做简要说明。

课程目标:学习者学习的核心内容均是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的课程目标在数字课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对课程的总体描述,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计划,教师信息三类信息。

考核方式:描述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教学方法:描述该门课程的授课方式。

参考资料:罗列学习该门课程时可以参考的一些资料等相关信息。

习题:习题是学生自测以及教师评测的重要手段。习题包含两类:一类是普通作业;一类是测试题目。对于普通作业类习题,教师可建设相应的优秀的作业资源,学生通过参考对比优秀的作业资源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测试题目则是根据题目结构和试题信息生成的动态试题列表。

课件: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

教学原始素材:教学原始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和动画类。

讨论交流:提供给师生与生生之间异步交流的工具。

课程答疑:课程答疑是网上教学师生活动交流的主要阵地,它区别于其他讨论交流模块的最主要特点是问题的针对性强,解答更加有权威性。建议该模块里设有常见问题答疑版块。

课堂录像:对于部分课程的某些章节进行课堂录像,形式上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也可以拍摄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案例分析资源:对于有需要的课程建设案例分析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

学术动态:建设学术动态资源,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

2 教育技能方面的培养资源

教育技能培养资源是为提升免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具有高超的教师教育技能和具有服务农村基层教育热情的未来优秀教师而专门设立的学习资源库[1]。具体包括:

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旨在提升在读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指导:多媒体设备融入教学,能够把教学结合多媒体设备从而进行更好的信息传递。

常用教学软件培训资料:该类资源旨在培养免费师范生熟练使用教学中常用的一些辅助软件,以提高其教师专业素质,从而提升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培训资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质量高低,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资料:旨在让师范生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构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 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资源

通过建设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资源,加大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新时代优秀教师。

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资源:旨在培养师范生达到语音标准、流畅,表达准确、得体,体态语运用恰当,具备良好的教师语言素质。

书写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师范生书写能力;布局合理,整体性强;书写流利,书写速度能适应教学需要。

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师范生的课堂导入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组织教学技能等。师范生要能够做到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把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

 见习、实习资料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特别强调对免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实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优秀实习教案:实习教案是学生在实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缩影,优秀的实习教案对于那些还未参加实习的学生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中小学课堂观摩资料:免费师范生渴望亲临中小学课堂现场,通过观摩实际的教学课堂中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帮助其培养课堂教学能力。

优秀教师经验交流:免费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渴望获得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 中小学教学资源

免费师范生在教师技能的养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中小学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备课能力的提升[2]。

中小学教材研究资源:旨在为师范生介绍、分析中小学教材,使学生了解最新的教材信息,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学课件:旨在为师范生提供中小学的优秀教学课件,让学生了解、分析这些优秀课件,从而提高我校免费师范生课件制作的能力。

中小学教学素材库:中小学教学素材库可为师范生提供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为我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3 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资源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师教育技能还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等专业以外的能力以拓展其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可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免费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尤其是责任意识,尤为重要。以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引领农村基础教育,树立终身从教做教育家的理想是国家与人民赋予免费师范生的重任和美好期待[3]。该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资源

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合格大学生的前提,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免费师范生应当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该类资源包括:

师德培养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师范生观看优秀教师的行为事迹报道,在展示大量鲜活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讨,以增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

大师名家专题:学校在各领域有众多知名学者,学生们渴望走进大师,与大师近距离的接触,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获得启发。

 文化素质培养资源

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之外,更需要拓展其知识面,多学科涉猎一些普适性知识,以增强其综合素质。

讲座资源:包括:学术讲座、文化讲座、名人讲座、就业讲座。拟建设的资源包括:讲座预告信息、讲座ppt、现场照片和现场录音、录像、感言与评论等资源,使学生无需到达讲座现场即可听取优秀讲座,感受现场文化氛围。

免费师范生电子论文库:为免费师范生搭建专门的电子论文库,支持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开展。

 心理素质培养资源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其形成和提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进行培养与提高。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既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21世纪新型教师的要求。

心理健康互助社区:借助学校已有的心理咨询中心平台为基础,为免费师范生搭建心理健康互助社区。该社区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让登陆社区的学生互相帮助,为师范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心理问题的空间。

心理健康类数字化资源:为师范生提供有助于保持其心理健康的数字化资源,包括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电子图书、励志电影和纪录片等等。

五 总结

目前,免费师范生政策正在六所师范院校试行,无疑该政策为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我国的基层教育事业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巨大作用[4]。而教学资源的设计质量无疑是免费师范生学习成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免费师范生政策落实效果的保障。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资源要围绕数字课程来进行构建,尤其是结构性良好的学科知识类资源,即将数字课程作为学科知识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另外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资源要与各师范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相融合,免费师范生的资源建设工作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各学校要鼓励免费师范生自建教学资源,并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工作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免费师范生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来,进一步探索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董泽芳,陈文娇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教育话题一新政策背景下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2] 滕瀚,时伟,梁支宏,王少云.免费师范生课程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8,(9).

第8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内容摘要:文章紧扣数字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解读,着重论述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是国内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者需不断探讨和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第9篇:教育数字化专题培训范文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