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精选(九篇)

乡村旅游扶贫案例

第1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前言

扶贫开发事关人民福祉,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了一种新型扶贫方式,与传统扶贫方式相比,具有投入小、门槛低、带动性强、覆盖面广、效果好、持续性强、返贫率低优势,成为了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过去粗放型扶贫的效果不明显,扶贫需要精准化。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在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扶贫效果不理想,距离扶贫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通过精确帮扶,精准施策,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互相推动与提升。

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规划开发不合理

近年来不断打出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扶贫脱贫的政策与口号,使得全国很多地方都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热潮,乡村旅游投资也随之大热,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1634亿元,同比增长69%;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612亿元,同比增长60%。但乡村旅游投资火爆也使得乡村旅游盲目开发规划,二八定律开始现象,大量一哄而上的项目中,80%最终难以持续或实现盈利,发展困难。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本身依托于乡村存在,广大乡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乡村的建设与开发远远落后于城市,很多乡村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包括交通道路情况差,停车不方便,网络信号差,卫生环境恶劣等等,大大影响了游客的可达性、便捷性和舒适度。

(三)服务管理不规范

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壮年、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小孩和妇女为主,而外来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愿进入农村就业,导致乡村地区缺乏素质和能力较高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服务管理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服务不规范,造成服务乱象。

(四)旅游产品不精尖

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乡村旅游形式大量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地区盲目效仿他人成功模式与案例,开发同类型产品,缺乏本地的特色,导致产品的重复率高,雷同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有的乡村则仅局限于某一旅游形式或项目,产品结构单一,游客的参与度不高,旅游的体验性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收益不乐观。

(五)宣传力效不理想

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效果不佳。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风生水起,但很多地方在宣传方面没有建立多种营销渠道和宣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网络自媒体的影响下,传统的营销宣传方式已经丧失了优势。同时,有些地区乡村旅游点在宣传上各自为阵,宣传的声音不够大;加上中小乡村旅游地发展起步慢,资金有限,宣传的高度和平台不够。没有良好的营销宣传,难以树立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

(六)旅游扶贫被动化

乡村旅游居民参与度低,扶贫能力有限。有些贫困人口是由于不具备劳动力、劳动能力低下、知识文化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差等原因造成的,他们很难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无法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被动地接受政府分配的扶贫资金,而不是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服务工作中和投资建设中,积极性差,导致外部投资进入,旅游漏损严重,缺乏脱贫的内动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提升途径

(一)实施“旅游+”战略,加大乡村旅游的带动能力

1.做好本底产业,抓住旅游势头。要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进行精准扶贫,不能依靠纯旅游产业来实现,而是要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底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都是其发展的基A。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是从这些本地产业出发,开发出相对应的旅游产品,例如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把旅游当成一种更好的营销方式与途径。

2.盘活当地资源,形成产业链条。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首先,要把当地的旅游、农业、林业、交通、扶贫等各领域的资金资源加以整合统筹,集中扶贫,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而在产品打造上,要重点开发自身的特色资源,不忘挖掘周边的其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山水田园+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餐饮”、“旅游+民族风情+民俗体验+特色农业”等多元形式,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延长产业链,扩展利润链,获得旅游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社区参与,增强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

首先,转变当地居民的观念,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允许和鼓励广大社区居民返乡工作和创业,不再主要依靠外来投资,而是更多地利用当地存量资本和返乡创业资本,提高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人翁地位。其次,政府要创造社区参与的良好条件,为社区参与提供各项支持。要求当地政府制定政策,对贫困居民在小额贷款、土地流转、宅基地抵押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并对贫困居民给予适当的专业培训,提升技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经营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实现旅游脱贫。

(三)注重引智扶智,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1.重视人才引进,建立科学机制。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很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也制约了旅游扶贫的实现。那么,要把引进人才、加大培训作为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内容。要定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得培养各类急需人才,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当中要重视对引进专业人才和专家进行指导决策,多次论证,避免做出错误的规划方案。

进一步要对管理机制进行规范。一是乡村旅游扶贫管理制度的建立,实行“依法扶贫”。二是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使用、验收、激励处罚、后续管理、纠纷处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相关部门的联席制度。三是专业有序的合作制度的建立,明确各方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2.建设智慧乡村,打造高端产品。互联网和移动智能时代,人网络和手机等的使用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化服务越来越被人们所依赖,打造智慧乡村旅游是大势所趋。首先,要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做到交通道路通达,路况良好,以满足自动导航的要求。其次,进行线上营销和宣传。开通门票产品网上预订和购买渠道、在线支付方式等,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线上宣传,利用自媒体的分享与点评功能扩大宣传力度。产品方面,“粗放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应该关注现代旅游消费热点和需求,发展个性化、特色和、差异化的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做到一村一品、千村千面。不断创新,引入新的技术与理念,使得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扮演精准扶贫角色。

三、结语

第2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 案例研究 宁夏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现状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高原,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2015年底总人口667.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西海固是宁夏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同心、盐池、红寺堡9县(区),人口206.3万,占宁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宁夏3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1.7%。西海固是宁夏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案例

(一)产业扶贫――以同心县同德村为例

同心县隶属于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县境内沟壑纵横,干旱缺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种植枸杞。河西镇同德村是同心县最后一个生态移民村,润德枸杞庄园生产基地来自于从同德村移民群众手里流转来的7500亩枸杞。目前,庄园拥有百吨级无尘制干车间,采用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对采摘的新鲜枸杞进行清洗、杀菌、消毒、速冻,包装,不仅可以当作零食直接食用,还可以煲汤、泡茶、熬粥等。通过深加工,可将枸杞做成枸杞原液、枸杞酵素等保健食品,提高枸杞的附加值。据庄园负责任介绍,他们还将向药品、化妆品等行业进一步拓展,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仅用了3年时间,同德村从寸草不生的荒滩发展成为高效益高产出的枸杞庄园,枸杞产业成了“拔穷根”的支柱产业。庄园里2000余名工人全部来自同德村1379户移民群众,在枸杞产业带动下,同德村从移民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发展到6000多元,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小小的枸杞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金矿”,产业扶贫真正实现了源头“造血”。

(二)旅游扶贫――以西吉县龙王坝村为例

龙王坝村隶属于“苦瘠甲天下”的西吉县,该村有8个村民小组,404户共计1672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8户共计840人,是全县238个贫困村之一。龙王坝村山清水秀,村民们吃自己种的杂粮和绿色有机蔬菜,是原生态的长寿村,村里有4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8位90岁以上的老人。该村2014年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称号,就地取材发展旅游产业是它脱贫致富的特色。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龙王坝村依托本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成立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该社已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现在,村里的贫困户都成了勤劳致富的能手,他们把农村变成景区,村民变成导游,民房变成客房,产品变成礼品,摘农家菜、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把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打造成农家生活体验系列旅游产品。此外,村里的梅花鹿养殖中心和草莓采摘中心也备受游客喜爱,该村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去年,村里177户737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脱贫率高达85%以上。

(三)“软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以中卫市为例

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2个行政村、3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21个民族,五大宗教俱全,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沙坡头区以宣传党的政策、展现脱贫决心为主题,通过30余场扶贫攻坚专场演出让老百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中宁县给山区的农家书屋补充大量图书,建起了部分乡村电子阅览室,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精准扶贫,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感情沟通。海原县建成了集设计研发、加工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引商、整合等方式,扶持了12个脱贫销号村,带动600名贫困家庭妇女稳定就业。此外,中卫市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中明确文化为魂的思路,将海原回乡风情展示列入了特色旅游区,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游和丝路寻踪游线路。通过深度挖掘民俗资源,在“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村建设党项民俗村。此外,市政府协调鸣沙村80多名群众,通过组建驼队和花儿组合演艺团队,让他们走进沙坡头景区服务岗位。目前,该村正在建设占地60多亩的穆民风情苑,项目建成后可安排150多户群众经营创收。

(四)精准培训促进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能力培训工作被区政府确定为2016年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之一,安排两亿资金,培训十万人次。培训对象主要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十二五”、“十三五”生态移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培训工种主要以驾驶员、刺绣、育婴师、手工艺编织、养老护理、电焊工等工种为主;培训模式按照“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的流程进行。截止年底,全区共对125732人次进行了技能培训,超额完成25.7%,其中有89732人取得了初级技能资格证书。精准培训的目标是: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引导贫困群众不断挖掘自身潜能,通过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拓宽增收的渠道。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充分l挥贫困地区土地辽阔,山清水秀,污染较少的地缘优势,依据贫困地区特殊地形、地貌的特点,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宏观思路着手,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依托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必须加强对贫困村领导班子和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彻底打消他们“等靠要”的念头,积极转变脱贫观念,树立脱贫信心,提升脱贫能力。通过技能培训掌握至少一种生存本领,积极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从源头上拔穷根,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要引入技术特派员,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要加大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遵循“讲得清楚、听得明白”的原则,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让党的扶贫政策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提高他们生产、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良好精神面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关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思考――从宁夏贫困户家计特征视角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6(2).

[2]夏自成.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J].山西农经,2016(15).

第3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将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初家村地处山区,自然风光优美,原生态风貌浓郁,历史文化典故众多,人文景观丰富,自古以来流传着神仙炕和饮牛湾等美丽传说,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但是,从前这一切并没有引起村内干部群众的关注,初家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守着金饭碗要饭”的窘境。全村120户、312人中有省定贫困户19户、20人。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为主,靠天吃饭,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困难,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2014年,初家村被确定为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2014年,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次组织村“两委”外出学习考察。经多方进行论证,大家都盯准了这一宝库,决定对初家村进行“逆城市化”改造,“将农村建得更像农村”。

根据村庄的山区特色和独特优势,驿道镇变传统守旧意识为超前谋划,特邀中国乡建院为初家村量身定制设计规划。经过多次研讨,双方确定采用老传统、老工艺、老材料进行规划建设的方案,着力打造“胶东老山村,修养‘初’发地”旅游名片,对村庄的环境整治、景观打造进行了超前规划和总体设计,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眼下的初家村,游客可以驾车环山绕行,欣赏秀美风光;多处富有胶东山区特色的山草房得到修缮,陆续对游人开放;柳树、李梅杏、金银花、迎春等各类苗木,遍栽村路两侧;停车场、公共厕所、寨门等旅游配套设施完备,村内观光旅游格局已具雏形。

看到村庄环境的巨大改善,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见到记者一个劲儿地称赞党的扶贫好政策。大家纷纷表示,旅游扶贫这条路子走对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越来越强了。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设施有了、游客来了,如何经营成了摆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难题。这时候大家在意见上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个人经营好、致富快;有的认为集体经营好,可以增加集体收入,增加村民福利。

针对这些问题,莱州市、驿道镇认真查找思想症结,多次召开会议与大家深入分析利弊好坏,最终统一了思想。围绕山村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经村“两委”研究、村民代表会议通过,2014年12月成立了初家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确权确地不确界”的方式,将千亩山岭薄地以每亩22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并租赁给初发地旅游公司建设经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同时,村集体将村内废弃、闲置的危旧房屋进行统一改造,租赁给投资商开发使用,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据驻村“第一书记”宋长征介绍,包村部门筹集专项扶贫资金对濒临垮塌的危房进行重建翻新,建成后租赁给旅游公司进行管理,仅一处院落,每天住宿费就高达600元。即使这样,在旅游旺季,还是“一房难求”。

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初家村依托初发地旅游公司招商平台,成功引进莱州三和祥公司打造月季花种植栽培基地,引进一品农庄打造电商平台,为初家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5月,初家村与中国乡建院达成景区运营合作协议,由乡建院独立投资打造运营,今年10月1日景区正式开始运营,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

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旅游搞起来了,村子发展起来了,如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因户施策,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第4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关键词:旅游扶贫;左江开发;规划设计

旅游扶贫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由政府部门结合扶贫工作的实践提出来的,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改善我国贫困地区的社会、生态、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很大功能,使许多贫困地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是,在旅游扶贫开发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有些问题是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所致。因此,规范旅游扶贫开发,使旅游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对旅游扶贫开发规划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以广西龙州左江旅游扶贫开发规划为例,初探旅游扶贫开发规划,以期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实践提供借鉴。

一.旅游扶贫相关概念

(一)旅游扶贫涵义

旅游扶贫是在国家有关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以扶贫为目的,通过对旅游资源保护性地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产业,并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旅游扶贫开发目标

旅游扶贫开发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发挥旅游业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建立造血式扶贫模式,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实施旅游扶贫开发条件

旅游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扶贫方式,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主要有三大条件,即: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当地的景观资源以及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社区;具备较好的交通条件,解决景区点可进入性问题;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依托中心城市带动贫困地区发展。

二.旅游扶贫开发战略聚类模型

根据旅游扶贫开发三大条件,现提出“旅游扶贫开发战略聚类模型”,以此分析得出处于模型各个象限的贫困地区在旅游扶贫开发战略上的选择,指导旅游扶贫开发规划。具体如图1。

另外,对于各个象限中可进入性差的贫困地区,可同时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可进入性,为顺利实施旅游扶贫工作提供保障。

三.龙州左江旅游扶贫开发规划案例分析

(一)规划背景

广西龙州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左江上游,距离广西首府南宁市200公里,西与越南接壤,中越边境线长达184公里,沿边有水口国家一类口岸和科甲二类口岸,是我国连接东盟国家的重要陆路口岸通道之一、中越边境游的重要区域。其中,左江龙州段两岸群山磋峨,风光秀丽,不仅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还有古老神秘的古骆越文化、古朴的农村风貌、浓郁的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龙州县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完善的贯通全县和连接广西区内外的公路运输网络,旅游扶贫开发是龙州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旅游扶贫开发战略聚类模型”,龙州县处于象限Ⅱ;因此,左江旅游扶贫开发宜采取“集中战略”或“纵向一体化战略”,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加长拓宽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经济规模化。

(二)项目简介

1.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东起龙州县界,西至龙州板那屯,南至龙州与广西宁明交界处,北至319省道,总规划面积27400公顷。

2.规划目标及功能定位

1)规划目标:依托壮美山水田园风光、优良自然生态环境,以悠久古骆越文化、原生江河生态文化、特色古镇历史文化为特色,以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打造旅游设施完善、主题形象鲜明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部级旅游度假区、中国著名的旅游黄金水道。2)功能定位 以山水游览观光、滨江休闲度假、历史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以生态康体养生、南国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水上运动休闲、江河生态休闲、旅居休闲度假为辅助功能。

3.总体框架

左江旅游扶贫开发总体框架为“一链五珠”,即:左江山水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带、上金国际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岛、沉香角山水田园休闲度假营地、白雪山水隐逸养生园、响水壮家风情小镇、岜等古骆越部落村。

图2 左江旅游扶贫开发总体框架图

(三)项目规划设计

1.左江山水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带

1)开发思路 丰富左江水上游线内容,加强沿线景点开发、活动策划和绿化美化,修建沿江步道、观景平台,形成水陆结合的游赏系统。另外,完善旅游带上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标识系统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形成以左江为支点,向全县延伸和辐射,带动龙州县旅游业发展。2)建设项目 包括左江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左江水上旅游综合开发、沿江游客接待服务设施的配建、左江滨水休闲观光道建设、水上陆地交通工具的购置及沿江村庄风貌整治改造等。

2.上金国际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岛

1)开发思路:通过整合上金乡三江口周边的资源、村庄、景点,以左江的古骆越文化为核心内容,从壮族的“生存方式、生活记忆、生活智慧和思考源泉”切入,以传承和保护为主的原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促进壮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建设项目:包括上金高尚主题社区、酒壶山主题园、芳草谷山地休闲运动乐园、三江口左江文化公园、上金古镇、中国――东盟国际宗教文化园等。

3.沉香角山水田园休闲度假营地

1)开发思路:升级人间仙境景区,保护山水田园景观,整治村庄环境,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结合山野自然环境建设自驾车营地,策划山野生态休闲项目。2)建设项目 包括国际户外运动休闲乐园、中国――东盟国际汽车营地、沉香角山水田园休闲营地、中国――东盟(龙州)国际有机农业产业园等。

4.白雪山水隐逸养生园

1)开发思路 利用卷蓬村白雪屯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特殊地理环境与桃花源物质环境的相对契合,进一步组织游走路径、营造景观场景、优化田畴景观、整理人文环境以及策划田园养生项目,生动展现陶渊明笔下栩栩如生的“桃花源”。2)建设项目 包括白雪旅游接待基地、白雪桃源主题养生度假村、两岸民俗村、四季果园等。

5.响水壮家风情小镇

1.开发思路。该旅游载体地处319省道和左江航道交汇处附近,用地多为河谷冲积平原,江面迂回、开阔,两岸山水景观极好。可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打造一个综合型乡村旅游度假群落,重点开发面向中高端市场的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拓展娱乐产品。2.建设项目。包括黑水河三江口旅游度假社区、东盟山地度假园、响水风情小镇、棉江低碳度假社区、棉江花山岩画文化园、响水瀑布生态旅游景区、特色果、茶种植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四季花田等。

6.岜等古骆越部落村

1)开发思路与近邻宁明县联动深入创办“宁明花山文化旅游节”;整治明江河道,有限度地开放和通航;设计夜游花山项目;策划“花山之魂”歌舞剧;改造沿线的骆越民俗文化村落;规划古骆越乡村观光农业园、手工作坊等项目;建设花山岩画异地保护项目;建设花山岩画立体观景区。2)建设项目 包括骆越文化园、农业科教实践园、喀斯特丛林景区、烧烤营地等。

(四)经济发展引导规划设计

1.区域经济发展引导 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二产业为辅。有效促进旅游业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保证土特产品、旅游工艺品制作为龙头的第二产业的运作,缩小农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的生产规模,拉动地方经济发展。2.产业结构发展引导 对于农业,退耕还林,缩小农业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以新农村建设作为突破点,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以城乡统筹为抓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工业方面,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生产绿色系列食品和药用保健品。对于第三产业,积极利用左江村屯的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左江沿江村屯的支柱产业。

四.结语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新生的开发式扶贫形式,既继承了扶贫攻坚传统,又融入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元素,其关联性之大、可持续发展性之强,让其投入较少、效果好、返贫率较低、贫困地区群众受益的优势得以凸显。为了保证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对旅游扶贫开发的指导,旅游扶贫开发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的设计理念,立足贫困地区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发展战略,提出定制化开发规划,从而使旅游扶贫开发达到预期功效。

参考文献:

[1]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7).

[2]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薛占金等.对旅游扶贫开发的冷思考[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

[4]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

第5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亲贫困增长

引言

2006年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因其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就业、促进农村脱贫减贫等作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扶贫被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办作为产业扶贫中重点推荐的扶贫方式。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是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反贫困的一种发展战略,称之为PPT战略(pro-poor tourism)。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确实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乡村环境的改善,如此,农民应该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对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采取非常支持、配合的态度。可是为什么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几个地方如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安徽歙县、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甚至出现村民阻拦游客的现象呢?

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可以让当地居民脱贫减贫。但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否确实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是否存在漏损效应?即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整体增长,受益人群是不是贫困人口?真正的受益者是否只是贫困地区的相对富裕人群?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是亲富式增长还是亲贫困增长?如果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未能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减贫,哪些途径能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减贫?

亲贫困增长的内涵

反贫困是全世界共同的重要课题,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涓滴式”经济增长(Trickle-down Growth)会自动减缓贫困,即在没有任何其他减贫措施下,通过经济增长可以增加穷人就业机会,并且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可以通过转移支付使穷人受益。赞同通过涓滴效应减缓贫困的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的充分必要条件。涓滴式增长也被称之为滴漏效应,具体是指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强调大多数人普遍分享,没有针对特定收入群体制定具体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措施,也没有过多地考虑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成果分享不公的效应。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相应地自动缓解,涓滴式增长自动减贫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反对“涓滴效应说”的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为前提的,仅仅依靠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来说是不够的。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对穷人的涓滴效应是不能自动发生的,它受到一系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制度安排等。Bhagwati认为经济的某种高增长率,反而可能使贫困人口的状况更糟,原因即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所伴随的不平等,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和社会机会的不均等,这些不均等的因素很可能抵消穷人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即产生“不利于穷人的增长”(anti-pro-poor growth)。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减贫速度下降,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使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更加公平,使增长的成果能够为民众广泛地分享,特别是使贫困人口切实受益,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亲贫困(pro-poor growth)增长的概念,亲贫困增长也被译为贫益式增长、益贫式增长,该概念源于Chenery和AhIuvalia(1974)所建立的增长利益再分配模型,由Ravallion Martin于1994年正式提出,具体是指贫困群体能够参与经济活动并能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增长。亚洲开发银行将“亲贫困增长”界定为能够使穷人收入的增长水平超过平均增长水平的经济增长。“亲贫困增长”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状况能否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善。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理论,亲贫困增长理论强调直接使贫困群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而不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减贫离不开经济增长,但贫困人口能够从经济增长中分享到多少利益却取决于一系列条件,主要包括收入分配条件、人力资本、资源禀赋等。主张通过亲贫困式增长实现减贫的学者认为,贫困人口相对于富有群体而言,缺少维持自身发展的资源。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一个故意倾向贫困群体发展的战略,缩小贫富差距,使贫困群体能够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地收益。实现亲贫困增长的途径是: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消除妨碍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增长的外部障碍,增加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增长过程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增长的能力。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扶贫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日益成为我国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旅游扶贫也成为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重要的产业扶贫方式,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能否自发地起到减缓农村贫困的作用?亲贫困增长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减贫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战胜贫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但它只是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经济增长的性质及模式(即不同群体从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增长成果的分享以及不平等程度的变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农村减贫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大量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也证明,宏观经济效应并不等于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相反,由于旅游开发的消极影响,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可能大于收益(张伟等,2005)。

NieholsonT对菲律宾的布若塞岛(Boracay)进行研究时也发现,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以背包客为主,住宿以当地人经营的家庭旅馆为主,但当该岛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家主要旅游目的地,外资兴建的大批旅游食宿设施代替了家庭旅馆,原先的当地经营者被挤出旅游经营圈;同时,新的旅游需求都集中在大的高档星级酒店中,他们需要的是标准化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的人,而这些人员常从外地引进,当地贫困人口失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NieholsonT,1997)。

经济增长是减轻贫困的有力武器,对减贫有较大的正效用,但经济增长的性质和模式(即不同群体从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是影响经济增长减贫效果的重要因素,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甚至会抵消部分经济增长的正效用。张昕欣(2010)基于安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经济增长减贫的同时,收入分配在贫困人口内部的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收入分配向轻度贫困者倾斜,而深度贫困者则获得更少的收入。在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我国有些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减贫使贫困地区相对富裕或者说轻度贫困者脱贫致富,但深度贫困者由于资源极其有限,没有机会参与旅游开发或者只能参与旅游业中低收益水平的工作,从而没有机会或较少分享旅游经济增长的成果。

我国大多数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是靠对外招商引资,旅游业发展投资靠这些从外地招来的商人或公司,旅游业发展所得也又回流到他们那里,这样就可能出现了漏损,造成虚假繁荣,当地经济并未显著增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适度规模经营与合法流转,导致土地被集体入股后,形成适度的规模,被政府或外来开发商统一经营。农户尽管能收取租金、获得股金,然而贫困人口因为在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各方面都非常欠缺,旅游参与能力低下,不但不能从当地旅游发展中受益,还要承受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物价上涨,降低了其实际购买力因而更加贫困,乡村成为城里人或者外来投资者的“飞地”,出现乡村旅游目的地“飞地化”。所谓乡村旅游目的地“飞地化”,是指城里人或者外来投资商占据了当地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并且占有绝对或者绝大部分的受益权,使得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旅游飞地化与旅游扶贫目标相悖,降低了旅游扶贫效应。

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目标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社会积极变迁,而不是旅游产业的发展。

Bardhan&udry(1999)也认为,一般来说,通过经济增长帮助贫困人口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增加他们有生产力的就业机会,包括在农场和城市非正式部门的自我雇用机会。因此,使得贫困人口能够被纳入经济增长的轨道对于缓解贫困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有一些贫困人口却因为很多原因被排除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之外。另外,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集聚向心力可能使资源流出落后地区,从而强化了区域间的不平等。所以,通过不平衡发展战略创造了经济增长点之后,贫困人口是否有机会获得分享增长的机会,这一点对于能否成功降低贫困非常关键。如果在通过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创造了经济增长点后无法保证贫困农户也有机会平等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夭折。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亲贫困增长路径

(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国民福利的提高,尤其是工资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以便使人的价值在增长中体现出来,这需要收入分配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落实。

“穷人中的穷人”即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的主要对象;收入分配对减贫的负面影响需要多倍的收入增长才能弥补,在今后时期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对减贫尤其重要:经济增长与减贫进程并不完全一致,在很多时期出现了“亲富增长”,现在有必要选择“亲贫困增长”路径。

乡村旅游收入分配最主要是土地收入分配,其次是门票收入分配。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会在一定的区域内开发一定量的商业用地,商业用地的收益要比农业用地的收益高出很多,如何去分配这部分利益非常重要。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为政府或者外来投资商统一管理,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民会拿到转让土地或者享受到现有资源带来的利益,但是在后期的经营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利益归政府或者投资者,这正是近年来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与当地乡村旅游管理方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给投资商非常优惠的条件,包括极低的土地征用费用,农民所得利益不足以补偿他们失去土地造成的损失。相对富裕的村民可以通过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受益,甚至脱贫致富,但是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没有资金和能力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来,这部分失地的贫困人口就会变得更加贫困。

关于门票问题。首先是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否应该收门票的问题,其次是门票收入如何分配的问题。

门票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焦点问题,婺源门票实行通票制时引发过一场讨论,2013年持续升温的凤凰古城收费事件经过持续酝酿,俨然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很多网友反对凤凰收门票,认为这是政府与民争利,因为景区收取门票可能直接损害到凤凰古城商户的利益和游客的利益。凤凰县副县长回应称,收门票以后,凤凰游客总体是增长的,但散客确有减少,下一步将对营销政策和管理方式进行小调整。该副县长也表示,目前家庭旅馆、古城商铺、从事拉客人员及沱江河下游农家船,是当前利益调整中矛盾最大的群体,凤凰县正在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畅通诉求渠道,目前农家船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大家的经营问题会逐步解决。但是从亲贫困视角来看,能够参与餐馆、商店经营的人口要么是外地商人,要么是本地乡村精英,即贫困地区中相对较富裕的那部分人。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商开发当地旅游后,这部分人是脱贫致富了,足以弥补他们失地的损失。但那些最贫困的村民却为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牺牲,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增长是“亲富增长”,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以后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地最富裕的村民很快积累了百万千万的财富,另一方面是最贫困的那部分村民依然在温饱线上挣扎,甚至比旅游开发前更贫穷了,因为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连口粮也需要现金性收入购买,而旅游发展又导致了物价上涨,他们的实际购买力更低因而更加贫困。这种乡村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带动当地村民致富,但不利于最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旅游目的地集中收取的门票除了一部分被政府用作管理费以外,政府会将门票收入按比例分给村民,这对那些没机会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来的贫困村民就是一个补偿。尤其有些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变成了城里人的“旅游飞地”,由于当地商铺太贵,对本地居民又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当地居民根本就买不起家门口的商铺因而无法参与到乡村旅馆、餐馆、土特产商店的经营者行列,事实上,凤凰古镇上的商家绝大多数是外地人,如果凤凰景区收取门票只是以牺牲古镇商户的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更多的古镇保护费用和当地居民失地补偿、生态补偿等费用,那么这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就是在扭转过去的亲富倾向,变得更加亲贫困,更加有利于旅游扶贫目标实现,从反贫困的角度来看,是应该支持的。也更因为此,西江苗寨收门票时当地社区居民绝大多数人没意见,凤凰县的绝大多数人对征收门票也没意见,因为只是减少了小部分相对富裕者(旅游住宿业、餐饮业、旅游商品经营者)的收入,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有利于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富差距的缩小。而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李坑、江湾、汪口等景区于2011年7-8月出现了部分村民为争取门票利益而拦阻游客,导致婺源几个核心景区关闭的现象,主要是当地村民认为景区门票分红不公所致。古镇、古村落居民为了发展当地旅游,在房屋装修、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牺牲,他们的房屋、他们的农作物都是很重要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他们要求从门票中获得部分收益是合理要求,理应得到满足。

(二)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贫困人口在面对自然灾害等冲击时,由于缺乏财产收入、投资机会和其他渠道来规避风险,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容易陷入更深的贫困。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等保障性政策来增强农民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对减轻贫困人口的风险能够起到很好的减贫效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全可以大大减少因病致贫人口,农村养老保障的全面推行可以减少老年贫困人口,减少老年人子女的负担,大大减少农村的福利贫困。

我国已出台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参保农民本人三方,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民与当地财政的增收,其实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夯实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当地乡村旅游社区也应该积极利用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得资金,帮助那些最贫困人口参加农村医保,旅游开发扶贫属于“涓滴式扶贫”方式,低保制度、贫困补助等措施属于“瞄准式扶贫”方式,两种扶贫方式的有效结合更有利于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

提高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增长的能力是实现亲贫困增长的根本途径之一,能力贫困是收入贫困的根源,只有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旅游开发经营参与度和参与水平。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途径是提升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对于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应当作为政府或公共部门大规模减贫政策中的一环,大力开展旅游服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医疗和卫生的普及也是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因素,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引导和帮助当地村民使用自来水和现代厕所设施,改善穷人的卫生条件从而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

总之,如果能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经济增长路径,发展乡村旅游确实是一种理想的产业扶贫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乡村,实现全面小康,将不是遥远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王生云.亲贫困增长测度研究述评[J].统计研究,2012.29(7)

2.阮静.经济增长与贫困缓解—基于亲贫困增长视角的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铁.基于pro-poor Tourism(PPT)的小尺度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8

4.张平,刘霞辉,袁富华等.中国经济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J].经济研究,2012(11)

5.周天勇.高级发展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章元,许庆.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J].经济研究,2012(11)

7.万广华.城镇化与不均等分析:分析方法与中国案例[J].经济研究,2013(5)

8.何景明.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学刊,2010.25(2)

9.郭凌.王志章.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8)

作者简介:

第6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典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3

1保定市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位置,在“精准扶贫”问题上,一直以在该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积极遵循“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同时也符合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计划部署,围绕以“1+3+5”模式为格局的扶贫工作开展,以促进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为核心,解放被扶贫地人员思想,在主动对接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规划的同时,以特殊变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市场进行扶贫,对接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利用这些地区的优势企业,独特工业和商业资本,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扶贫成效上,防止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全力推进全面准确的扶贫。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五大功能”,为了推进200个村15万人逐步实现脱贫,实现2017贫困县综合扶贫和人人脱贫的目标。实施精准扶贫,准确扶贫,特别需要在加大扶贫总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扶贫供给方面的改革,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脱贫,农民都需要致富,特别是在工业制造等方面贫困的地区,加强扶贫开发和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可以说,保定市摆脱贫困和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就应当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以往的“需求侧改革”的新概念,内涵是以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改革方向,主席强调过:“在适度扩张总需求的同时,也应当努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完善供应体系和效率”。精准扶贫中的“帮助”和“贫困”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供求关系。在繁重的脱贫任务中,要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重点就在于是否实现精确扶贫。事实上,当精准扶贫作为顶层设计推出时,也在公共政策中予以呈现。同时精准扶贫是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正是传统扶贫方式的转型推进。国家顺应时事适时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使扶贫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修正要素配置结构,提高社会攻击的质量,同时改善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社会供给政策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匹配。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看精准扶贫就是说以扶贫投入侧为切入点,把钱真正花在实处,把扶贫真正扶到核心上,并以此助力精准脱贫。

3现状分析

3.1保定市扶贫现阶段成果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保定市扶贫办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的政策与精神,把精准扶贫和供给侧改革作为民生之本、重中之重。保定市领导将实事求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扶贫机制、科学的整合规划结合到一起服务于精准扶贫,明确精准扶贫对象,加大富民产业的建设和稳定就业扶持力度。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的“五大功能”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精准扶贫中的各项困难。注重精准扶贫的进程、吸收借鉴优秀的扶贫措施,全面推进各项产业扶贫的融资与集资,支持贫困地区的迁移和重建,以特色生态推动经济发展,着重关注贫困地的教育事业和毫不动摇的社会保障这些精准扶贫项目。不仅如此,还首创性的将农业、金融业、光伏产业、股份合作产业、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土地搬迁、和农村就业与扶贫进行相对接,全面助力扶贫发展。

保定市精史銎豆步立156个扶贫单位,在204个贫困村都派出了工作组帮扶,省级帮扶单位共108个分散在156个帮扶村内,其他县安排帮扶了721个村,不折不扣的做到了全保定贫困村的全覆盖。强化基础扶贫保障措施,建立责任到人的目标体系,实行职责分工控制的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目标和任务,同时对扶贫队伍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尽全力协助贫困县有关部门,确保所有工作的执行到位。特别是在基本的条件最差,相较而言脱贫难度较大贫困县,保定市采取了多项不同措施进行重点扶贫。

不仅如此,政府还联系了其他精准扶贫示范村,旨在帮助贫困的原因,促进精准扶贫信息的完善,促进收入增长的各类产业发展,总的来说即是将促进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的行业作为扶贫突出手段,建设特色产业区或公园,对村干部和领导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同时丰富自身扶贫业务,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大的新型产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引导一批贫困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点推进,提高保定市扶贫总体水平。

截止到2016年底,保定市的贫困人口总数从“十二五”初期的不到140万减少到只剩31万人,唐县、易县等突出典型已经进入小康时代,2017年博野县、望都县等5县预计整体脱贫。

3.2保定市精准扶贫突出典型

3.2.1保定涞水:新模式促进新发展

涞水县的下明峪村是保定市扶贫攻坚的突出典型之一,他们村利用本村的优势,形成了其特有的在远靠林果,近靠兔,中期靠大棚保收入的思路。

2012年,下明峪村开始起用新的扶贫模式,即政府负责提供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农户提供土地、劳力等并可以作为股份入股(如食用菌基地的股份合作制,脱贫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合作社负责基地的经营,金融机构负责资金的提供。随着下明峪村脱贫致富工作的进展,下明峪村的道路、水井、自来水管道、街道环境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提升改善,各家各户都安上了卫星电视。下明峪村下一步还计划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

3.2.2易县“旅游+扶贫”让贫困群众搭上致富快车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2011年被列为特困地区。但同时其农业规模大,旅游资源丰富,该县结合本县的县情,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在2012年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

(1)建设“旅游+扶贫”的新模式。

在易县辖区内,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多处文化遗迹和文保单位,林木覆盖率高,是联合国命名的第一批“千年古县”。虽然资源丰富,但如何利用,如何让群众又快又好的实现脱贫梦,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该县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出发,抓住发展机遇,规划确定了清西陵、紫荆关、洪崖山、狼牙山、蔡家峪、易水湖六大旅游扶贫区域,设立了52个旅游精品村,满族文化、长城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各种文化丰富多彩,相映生辉。通过扶贫脱贫工作的不断努力,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扶贫”模式,希望将易县的旅游资源由多变为强,以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以促进脱贫梦的早日实现。

(2)培育四大“旅游+扶贫”新业态。

易县立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优势,针对各村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策,有效将各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态。

易县安格庄乡的金坡村、新东古县村等村,邻近景区,因此对这样的乡、村实施旅游经营的模式,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等,由贫困群众直接经营取得收入,还可以开办小超市、小便利店等,既便利游客又能提高收入,增加贫困群众的非农劳动收入,有助于他们脱贫致富。

游客到景点旅游,通常会需要导游或接待服务人员,而最合适的人员便是熟知当地情况的村民,对这一现状,易县实施了旅游务工的业态,鼓励当地贫困居民参与接待服务,挣取劳务。游客旅游结束后,往往会想买一些土特产和在城市买不到的东西,这就启发了易县实施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农村的柴鸡蛋、药材和一些农产品,还有手工业产品如手工鞋垫、刺绣、编织品等等,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易县还成立了旅游扶贫合作社,贫困群众可以以各种形式如以人力、土地等入股,然后就可以参与经营,取得分红,增加收入。易县现已成立18个旅游扶贫合作社,共吸引了900多个贫困户入股,是易县旅游扶贫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显著成效的举措。

(3)实施“旅游+扶贫”新工程。

易县由于大多是山区,其基础设施都还较为落后,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易县决定由政府投资建设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同时,村民大多出身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技能有限,针对这一短项,易县开办专题培训,旨在着重提高旅游经营、务工人员的经营和服务技能,促进本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更多的提高。贫困群众通过旅游业来脱贫也需要启动资金,本就贫困的经济条件,资金也十分有限,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易县对从事各类旅游经营的贫困户给予了不同档次的资金补贴支持或贷款,以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易县的旅游扶贫成效显著,已帮助6000多名贫困群众解决了贫困问题,实现了脱贫梦。

3.2.3唐县齐家佐乡发展六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唐县齐家佐乡党委、政府在扶中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大力推进林果产业、旅游产业、家庭手工业、光伏发电产业、电商扶贫产业、林下制种产业六大扶贫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老百姓的增收脱贫。

4结论

从供给侧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之所以没有非常系统的实现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包括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贫困识别机制系统和多年以来的传统习惯,还有贫困群体缺乏反抗斗争精神,对国家政策和方针的不了解,以及低投资和缺乏政府的资助,还有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要实现真正准确的扶贫工作,首先,要在保定市开展贫困普查,对贫困村实施分类管理,对村的精准扶贫实施要有保障,要有利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在供给侧投入和精准识别环节,除了对现有的自上而下的系统进行整改,还应该基于融合的贫困群体的目标。提醒建议贫困农户参与组织自下而上的机制,而非独立的第三方社会福利机构如当地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的协助和监督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如此,还应当大大减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排斥和可抗性问题。此外,要改变贫困群体和政府对扶贫模式的既定概念,创新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手工业、光伏业等旧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内部报告),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R].2013.

第7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不断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最新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总结汇报。希望大家喜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视察X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重点支持“三区三市”和省上倾力支持“两市一县”深度贫困地区的重大机遇,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以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的精神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县贫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X人减少到目前的X人,贫困发生率由X%下降到X%,贫困村由X个减少到X个,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X元增加到X元,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今年实现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健全责任体系,狠抓工作任务落实

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全面落实“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责任,2017年以来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X余次,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行县级干部包乡、部门单位联村、工作队驻村、扶贫专干包村、干部职工联户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X个指挥部、X个专责工作组、X支突击队,X名帮扶队员、X名乡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

县级领导干部和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向县委、县政府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签订目标责任书,构建起上下衔接、左右联动的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和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对中央第X巡视组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省委第X巡视组巡视和省上脱贫攻坚考核、“两市一县”脱贫攻坚督导及市上督查反馈的各类问题,主动认领、对号入座,挂图作战、对账销号,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举措、严格的要求,全力推动问题整改见底见效。

二、聚焦精准方略,抓细抓实建档立卡

严格按照省上“X”建档立卡程序,创新“X”工作法,对贫困对象精准识别、排查复核,及时开展“回头看”,科学区分贫困类别,精准制定扶持措施,做到扶贫对象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实现了户有帐、村有册、乡有档、县有数据库。X年来共新识别贫困人口X户X人,返贫X户X人,退回X户X人,剔除X户X人,做到了扶贫对象精准锁定、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坚持把“一户一策”作为落实精准方略的主抓手,紧盯贫困人口脱贫退出X类X项指标,不断完善X户X人(巩固提升X户X人)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制定《X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整合资金X余亿元,做到“一户一策”有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

三、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夯实脱贫基础

坚持把脱贫攻坚与环境革命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X年来整合资金X亿元,硬化通村道路和村内道路X公里,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X处,行政村通畅率达X%、自然村通达率达X%,有效解决X户群众饮水不稳定和季节性饮水困难问题,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X%。X户X人易地搬迁户入住新居,改造农村危房X户,全面消除2018、2019级农村危房,动力电实现自然村全覆盖,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将棚户区改造项目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X个集中安置点X套住房主体基本完成,预计今年X月达到搬迁入住条件。

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确定2017年为“富民产业扶持发展年”、2018年为“富民产业培育提升年”、2019年为“富民产业提质增效年”,制定实施方案,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累计落实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发展资金X亿元,人均扶持标准由X元增加到X元。

创新扶持方式,推出经济林果“提质增效”、中藏药材“规模种植”、羊肚菌“培育转型”、从岭藏鸡“代养分红”、中华蜂“示范带动”、土猪“出栏奖励”、农家乐“产业融合”等X种菜单,供群众自主选择,灵活扶持发展产业。

制定了《X县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投放管理办法》,采取签订“四方协议”的方式,将无能力发展产业、自愿入股经营主体的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承接经营主体,贫困群众按股分红受益,既解决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规模小、投入效益低、支持不持续的问题,又培育壮大了农村经营主体。以“三变”改革为契机,不断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全县培育引进龙头企业X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X个,X家经营主体通过“三变”改革带动X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投入X万元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X万元。从岭藏鸡、核桃、花椒、棒棒槽蜂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业品证书,X县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为“中华蜜蜂之乡”,全县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X个,打造生产线X条,X余种农产品实现商品化。与天津X家企业签订农产品展示展销协议,入列全国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截至当前,全县经济林果达X万亩,种植中藏药材X万亩、羊肚菌X亩,养殖从岭藏鸡X万只、中华蜂X万箱、黑土猪X万头,金丝皇菊、玫瑰、牡丹、荞麦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五、推动生态扶贫,全面促进绿色崛起

深入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造林工程,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X万亩,义务植树X万株,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达X%、X%。投资X亿元的X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已建成,规划投资X亿元的X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正在加紧建设,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深入推进环境革命,县财政每年筹资X万元,为各行政村按照每年X万元标准落实垃圾清运补助经费,为X个村民小组按每月X元的标准落实保洁费。从2018年开始,筹措资金X余万元,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中选聘X名农村公路养护保洁员。实施水土保持、堤防建设、五小水利、高效节水灌溉等生态工程X个,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X亩,开发整理土地X亩,拆旧复垦土地X亩。X县林业局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中,X县为2019年全国X个县市区中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X个县市之一。

六、加快旅游扶贫,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紧抓“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全力打造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山水旅游升级版,加快构建全域共建、共融、共享的发展格局。编制完成《X县旅游总体规划》和沙滩、大峡沟国家森林公园、X山、X等重点景区修建性详规,累计投资X亿元实施了X山、X山、X公园、X公园等一批景区公路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新老城区免费wifi实现全覆盖,规划投资X亿元的X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百亩观赏花卉园、万亩油菜花观赏带、X江风情带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以“五节一会”为引领的“一月多节会”活动异彩纷呈,民俗风情楹联文化节享誉全国,实现节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端午独特文化习俗登陆央视频道,巴寨朝水节在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东山转灯”举世瞩目,“山水新X·藏乡小江南”的旅游品牌影响力知名度持续扩大

。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打造旅游专业村X个,有稳定收入的农家乐达到X家,旅游从业人员达X余名,全国百佳范例·土桥子、青藏高原“六尺巷”·各皂坝、百年藏寨·巴寨沟等一批旅游专业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典范。来县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连年实现翻番增长,发展旅游脱贫占脱贫总人数的X%。

七、抓牢就业扶贫,稳固群众增收渠道

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实现当期脱贫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来抓,以强化能力技术培训为脱贫增收的着力点,启动实施“千万培训工程”,重点开展以汽车驾驶和装载机、挖掘机操作为主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长线培训,X年来累计实施长线培训X人,技能培训X人次,组织输转劳动力X万余人,创收X亿元。建成“扶贫车间”X家,就近吸纳就业X余人,其中签订X个月以上用工合同,稳定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人,灵活就业贫困人口X余人,人均月收入X元以上。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X多个,通过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八、提升金融扶贫,强化脱贫攻坚支撑

率先在全省建立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系统,建成金融服务代办点X个、金融惠农服务站X个,贫困村金融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X户X万元,落实产业贴息贷款和特色产业工程贷款X亿元,为群众购买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已累计赔付X人X万元。为农村“两保一孤”人员购买意外伤害附加重大疾病保险,为农村居民住房购买灾害保险,增强抵御意外风险能力,有效缓解群众因灾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在全面落实牦牛、藏羊、青稞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为X余万只从岭藏鸡和X余头黑土猪、X箱中华蜂购买商业保险,有效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九、坚持精准施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累计实施薄改项目X个,建成“双语”幼儿园X所,新建、改扩建学校X所,贫困村基本实现幼儿园全覆盖。实现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X名失辍学儿童全部劝返。县教育振兴促进会募集资金X万元,累计奖教奖学助学X人次。

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X%、X%、X%。乡镇卫生院实现全科医生全覆盖,村级卫生室即时结报网络建成投用,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X%,“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在全省以人均X元的标准为X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免费“送健康”体检活动,对X名贫困大病慢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和转诊治疗。新农合参合率达X%,贫困户实际报销比例达到X%,个人年累计负担合规费用超过X元的部分全部兜底解决。

“组团式”援藏工作深入推进,建立了重症医学ICU、中医康复科、骨科等X个重点学科,开展应用医学新技术X项,其中X项填补甘南市医学技术空白,2019年被确定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兜底保障更加有力,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享受低保比例分别达X%和X%,2017—2018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五保供养金、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儿生活补助、高龄老人补贴、优待优抚金和救助金等X亿元。

十、强化示范引领,抓党建促脱贫

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不断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力。筹措资金X万元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发展党员X名,培训县乡村党员干部X人次,向X名党员发放创业扶持资金X万元,扶持X名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X个。深入开展“精神扶贫六个一”系列活动,选树“最美扶贫人、脱贫致富攒劲人、脱贫致富带头人”X名,示范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主动协调对接中组部、天津市及和平区、天水市和省水利厅等帮扶单位,全面推动基层党建、社会建设、人才培训、劳务协作、支医支教、产业扶持等领域协作事项落地,广泛凝聚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虽然我县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今年实现脱贫摘帽,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县还有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X户X人,其中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的占X%,缺劳力技术资金土地致贫的占X%,其他原因致贫的占X%,这部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增收门路单一,生产生活条件差,扶贫成本高,致贫返贫因素多,是如期脱贫的重点难点。

二是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加剧。X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国土空间都是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特色种养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虽然强劲,但还没有转化为收入优势和经济优势,当前财税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县本级财政自给率始终不足X%,特别是近年来脱贫攻坚支出、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地方配套支出大幅增加,吃饭和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我县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十年九灾”成为常态,尤其是2018年X月份的暴雨洪涝灾害造成道路、人饮工程、住房、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受损,地质灾害治理和基础设施恢复任务艰巨。

四是产业发展水平还需提高。经济林果、中藏药材、特色养殖、设施种植等特色产业种类丰富,但深加工层次低、链条尚不完善,龙头企业总体偏少、综合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部分专业合作社产业基础还不稳固,带贫能力仍需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精品旅游线路亟待开发,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五是就业压力巨大。目前,全县登记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约X人左右,还在以每年X人左右的规模持续增加,就业压力非常大。

三、下一步打算

今年是X脱贫摘帽的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参加X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全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全面完成“退出X个村,减少贫困人口X人左右,贫困发生率下降到X%左右”的目标任务。

一是坚决抓好问题整改。以高度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全力抓好X个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X个省委第七巡视组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明确整改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一个问题一个方案,一个意见一本台帐,对账销号抓整改,确保条条整改到位、件件见底见效。

二是全面对账冲刺清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省委、省政府“X+X”拾遗补缺、冲刺清零专项行动要求,对标对表贫困户退出X项标准、贫困村出列X项标准、贫困县摘帽X项标准和“三率一度”评估指标,强力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夯基础补短板”“强产业促增收”三大行动,逐项查漏补缺、对账销号,坚决在X月底前所有指标“对账清零”,全面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三是落实落细“一户一策”。深入开展百分百入户行动,组织县、乡、村干部进村入户,研究问题,解决难题,核实核准建档立卡基础,做实做细帮扶措施,精准对接扶持政策,集约使用资金资源,逐户逐项对账推进。

第8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自治县县长吴永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为引领,以“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55亿元,同比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86亿元,同比增长13.4%;组织财政收入完成5.57亿元,同比增长7.2%;工业增加值完成26.82亿元,同比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0亿元,同比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28598元、9576元(调整新统计口径数),同比分别增长7.9%、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一)狠抓特色促优品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龙胜生态优势,着力打响龙胜生态、环保、绿色、有机的特色农业品牌,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2016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7.76亿元,同比增长5.4%。全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6.51万亩,完成粮食总产量6.81万吨。继续推进“两茶一果加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完成油茶新造林2856亩,新种茶叶1513亩,种植罗汉果3.025万亩,出栏凤鸡161万羽、翠鸭10.1万羽。高山无公害蔬菜、特色时令水果(柑橘、百香果、猕猴桃等)种植规模和品质不断提升,地灵花猪、黄牛、山羊等从散养转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以虹鳟鱼、鲟鱼为主的亚冷水鱼养殖初具规模。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林下经济,2016年,龙胜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广西仅有两地获此殊荣。继龙脊茶叶、凤鸡、翠鸭、龙脊辣椒之后,地灵花猪成为龙胜第五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桂林升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木耳、桂林美名扬有机茶有限公司的茶叶获得有机产品〔1〕认证;龙胜海松生态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肉牛(黄牛)、龙胜泓文生态农林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的皇金菊获得有机转换产品〔2〕认证。龙脊梯田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龙脊梯田农业系统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获得在罗马最终评选的入场券。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年内共安排各级资金3398.5万元,用于全县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奖补,对全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品牌申报进行了重点扶持。2016年,全县对贫困户的产业补助资金达1163.5万元,5543户贫困户享受到产业扶持政策,产业扶贫覆盖率达60%。启动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对受洪灾影响的西红柿产业和受市场严重冲击的罗汉果产业实行基金补偿。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全年土地确权面积11.5万亩,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流转面积1.44万亩,林权流转面积3.25万亩。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大户+农户”等新型发展模式,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87个、家庭农场新增10个,市级龙头企业达到4家,示范带动广大农户增收致富。如马堤乡东升村50多户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级组织助力,贫困群众托养,按劳分配收益”的模式养殖地灵花猪,转变了观念,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高标准创建高山绿园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区、甘甲生态养殖示范区等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并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级验收,实现了以点带面、连片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加大力度调整结构,工业发展步伐稳健。

以服务企业、促进投资为抓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2016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60.71亿元、工业增加值26.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6.1%。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2家,实现工业产值57.13亿元,同比增长5.5%;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4.3%,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2.0%;工业企业实交税金2.68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8.13%。

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桂广、龙广、华美滑石公司和电业公司,及合信、桂龙、宏发硅业公司的技改项目和恒源杉川木业公司的扩建项目进度。做精做深滑石产业,推进龙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微细粉母粒项目,拓展滑石粉体改性造粒及下游产品项目。南山风电建设一期工程已完成并网发电,并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对项目及施工造成的影响进行整改,积极推进二期工程,建设环境友好型风场。抓好全县移动、联通、电信等企业网络建设项目。

继续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抓紧做好桂广矿区加工厂服务工作,2016年进入规模工业序列。对铁合金冶炼企业进行技改升级,使产品生产与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抓好中国红玉、紫龙玉、土特产、农副产品等项目的工业旅游开发与扶持,实现龙胜工业旅游与旅游产品的共同发展。

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积极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2016年7月,我县荣获“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等知名电商相继进驻龙胜。共有40多家本地企业在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微信商城等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个体网店约有400多家。各类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达到60多个,覆盖全县50%的行政村。

(三)提升地位挖掘特色,全域旅游厚植优势。

巩固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成果,打造旅游特色品牌,推动全县全域旅游〔3〕不断发展。

增强旅游业支柱性产业地位。继续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龙胜的支柱产业、核心产业、品牌产业和生命产业来打造,以“全县大景区·旅游一盘棋”为引领,积极发挥“旅游+”效应,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为目标,努力建设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旅游体系。

加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抓好《龙胜各族自治县全域旅游规划》《龙胜“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总体规划》等全局性规划,完成了《龙胜县城──温泉旅游绿道建设规划》《双洞旅游集散综合体概念性规划》和系列特色小镇建设、传统古村落保护等具体项目的规划编制,正确引导和规范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了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龙脊创国家5A级景区、龙脊景区大循环公路、双洞游客集散中心等重大建设项目。高标准建设了广南、宝赠、板坪等15个旅游厕所,完成了一批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工作。

加强特色旅游品牌宣传。继续强力唱响“世界梯田原乡、世界滑石之都、多民族生态博物馆、中国红玉之乡、康寿养生胜地”五大特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文化游、农耕文化游、民族风情游、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生态森林游、康寿养生游、中国红玉文化游等旅游方式持续火热。通过举办“龙脊梯田文化节”“开耕节”“红衣节”“辣椒节”“红糯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扩大龙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6年,龙胜荣获“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称号;龙脊梯田景区入选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47.57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旅游总消费66.5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8%。

(四)全力以赴脱贫攻坚,扶贫工作首战告捷。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凝聚合力,精准指挥。全县成立了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其中县级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指挥长,下设10个专责组;县委常委会、县四家班子会议、县政府常务会和县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例会定期专题研究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建立信息化管理指挥系统,开设专线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组建脱贫攻坚微信群;强化“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指挥部成员各负其责、后盾单位到村、帮扶人员到户”的脱贫攻坚责任制,严明脱贫攻坚纪律,形成了全县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抓脱贫攻坚的氛围。

持续发力,精准扶贫。实施产业扶贫,引导和帮扶贫困群众发展“两茶一果加特色养殖”及新品种水果为主导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比例达72%以上,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施旅游扶贫,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业的有2.5万人,间接从事旅游业的有5万多人,乡村旅游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比例30%以上。在龙脊梯田景区举行的2016年旅游扶贫成果分红中,大寨村民分到奖金473万元,平安寨村民分到奖金260.4万元,龙脊古壮寨及周边村寨共分到255.6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工建设17个项目,竣工建房556套,全年完成搬迁1614人。完成老乡家园336户贫困户安置房的认购工作。每年安排1500万元资金,筛选1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聘用一人为生态护林员。同时,还深入开展基础惠民、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精神扶志等扶贫工作,形成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的立体扶贫格局。

帮扶到位,精准摘帽。因村因户选派帮扶人员,共安排107个帮扶单位3687名帮扶干部、4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聘请了327名扶贫协理员,对全县7680户贫困户和3578名贫困学生进行帮扶联系,实现帮扶全覆盖。出台了《自治县2016年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奖补发展资金实施方案》《自治县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实施方案(试行)》《龙胜各族自治县脱贫摘帽激励办法(试行)》等政策,落实配套文件,助力脱贫攻坚。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对照贫困户“八有一超”〔4〕、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5〕的标准,分析原因、梳理类型、找准路径、分类施策,全面推进“七个一批”〔6〕,实施“十大行动”〔7〕。2016年,我县代表广西在贵州参加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并做典型发言;在全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现场推进会上做典型发言;在全市农业工作现场推进会中,做产业扶贫及其他方面的典型发言。顺利完成国家对龙胜的扶贫考核验收工作,在历次各级扶贫检查中均得到上级好评。2016年共有2034户8158人、12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全县贫困人口降至21380人。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成效显著。

(五)项目带动重点推进,抢抓机遇加大引资。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突出招商引资工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实现了新突破。

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建立重大项目建设机制,全力服务好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增加投资总量,增强发展后劲。重点推进桂三高速公路(龙胜段)、龙脊景区大循环公路、龙脊大道(原县城迎宾大道,含桂三高速双洞出口连接线)、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老乡家园庆新路扶贫移民搬迁园区建设、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乡村电子商务、龙脊景区创5A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60个重大项目和重大工作。其中,列入自治区重大项目的桂三高速公路(龙胜段)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7.89亿元;龙脊景区大循环公路一期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1亿元。列入市级层面重大项目7个,2016年计划投资1.5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80亿元。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已修通路段277公里,占总里程69.9%。瓢里镇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勒黄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已竣工使用,龙胜镇第二小学已开工建设。抓紧推进彭祖坪景区至马堤乡张家村新建路段、伟江乡潘寨至平等镇河口(小南山至野牛坳)扩建路段的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和筹融资力度。坚持招商“走出去”不放松、“请进来”有选择的原则,积极组织团队赴广东、深圳、珠海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主动出击考察和洽谈招商项目。2016年,我县共实施外来项目11个,资金到位1.79亿元。其中区外境内项目5个、市外区内项目1个、县外市内项目4个、境外项目1个。成立投融资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向国开行、农发行、建行、农行等金融部门积极融资,授信金额共计25.69亿元。其中,签订贷款合同金额7.10亿元,已到位资金4.12亿元,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缺口问题。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获得交通、住建、水利、农业、扶贫等项目补助资金5.2亿元。

(六)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和谐共建美丽龙胜。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统筹协调联动,加快提升城乡品质。

加快县城建设。推进县城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完成了县城山体公园及龙脊大道的城市设计和三江(桑江、浔江、和平河)六岸城市设计方案,县城总体规划已完成规划草案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城控规已完成初步方案。投资200万元实施县城华龙街(种子公司-农业局-滑石矿)道路抢修工程,实施民族中学至龙胜小学段道路建设工程。加强对污水、垃圾的处理,推进龙脊镇、瓢里镇、三门镇、平等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和拉麻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项目建设。继续推进绿化、美化、花化、亮化等工作,提升县城夜景灯光及县城至温泉花化等风貌和园林改造工程。2016年,龙胜入围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试点名单。

加强集镇建设。瓢里镇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项目投资总额达14366万元。通过考核验收,瓢里镇正式成为第二批桂林市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三门镇百镇建设示范工程正在推进,龙脊“国际旅游小镇”通过3A级景区验收,打造了具有本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舞演艺节目《龙脊交响诗》,有效培育了龙脊小镇业态。其他乡镇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呈现新风貌。

扎实推进“美丽龙胜·生态乡村”建设。2016年下半年由“生态乡村”顺利进入“宜居乡村”建设阶段。全县范围内聘请755名保洁员守护美丽龙胜,县财政安排村屯卫生补助190万元。全县整合各方资源、项目、资金,加上群众自筹资金,大力实施村屯“道路硬化”“村屯绿化”“饮水净化”等系列惠民工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硬化(新建)通组路、通村路、乡镇联网路452公里,新建桥梁11座338.3延米,实施屯内道路硬化示范项目14个,全县119个建制村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实施“村屯绿化”798个,绿化面积达833.79亩。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0处,597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5个,改善灌溉面积7900亩,恢复灌溉面积443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600亩。以伟江乡新寨村、龙胜镇平野村白岩组为样板,完成创建马堤乡张家村平寨组、伟江乡甘甲村决支组等14个生态乡村建设示范点。龙脊镇金江村、伟江乡新寨村等19个村落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8〕。

(七)坚持不懈对外开放,深化改革释放红利。

牵住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空间。

推进“放管服”改革。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目标,全县直接取消审批事项15项,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7项。38个部门共取消和整合部门权力事项2517项,精简权力事项比例达43.5%。落实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全面实施“先照后证”〔9〕“六证合一、一照一码”〔10〕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公共服务流程。

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统筹优化机构职能,推进乡镇“四所合一”〔11〕改革,完成10个乡镇的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组建,基本完成国有里骆林场体制调整转变。整合和调整了民族宗教、南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妇幼保健计生服务、卫生计生等机构、职能和执法资源;将扶贫办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新设立扶贫开发综合服务中心,有效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效率。

加强外宣,扩大开放。我县成功举办了自治县第五届龙脊梯田文化节,进一步推动湘桂黔边区的旅游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龙胜官方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共接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等100余家国内外新闻媒体400多人次。在各级主流媒体上稿3100多篇(幅),尤其是龙胜扶贫工作、龙胜生态农业、龙胜民族节庆、红军长征过龙胜等5条新闻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在央视播出《了不起的挑战》《秋收·龙脊气势雄金穗叠天梯》等10个专题,总时长达250分钟;《秉承红色基因,合力脱贫攻坚》及其他新闻稿件共34篇在中央级党报党刊刊登,全面提升了龙胜的对外形象。

(八)持之以恒抓好环保,生态优势继续保持。

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12〕,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决把好生态“红线关”和“底线关”,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防治行动,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按上级统一部署完成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工作,深入开展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全县境内禁伐杂木,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水源林行为,保护好水源涵养林;完成各种造林34357亩、退耕还林5000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802亩。全县480多条河道继续实施全面禁止采砂挖石,设立举报电话,全年开展日常巡查300余次,现场处理水事违法行为55次。严厉打击非法捕鱼行为,实施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控整治;不断加大节水灌溉、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力度,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围绕占补平衡,严格推进土地开发复垦;严厉打击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对全县采石场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对10家采石场进行关闭和停业整顿。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成立了温泉管理处和南山管理处,加强对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和南山高山草场的保护和开发。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龙胜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促进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融合发展,打造龙胜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先后建成第一批“全国森林养生基地”试点单位和第一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龙脊梯田被遴选为国家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2016年,我县通过自治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质量现场核验,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区域环境噪声等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相应要求,县域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九)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聚焦重点领域,奋力改革攻坚,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改革红利。

努力扩大就业创业。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劳动者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263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人员56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低于4.5%的控制目标。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全覆盖,实现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合一”征缴,“五险”征缴完成任务情况排在全市前列;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社会保险、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水平和保障标准;续建公共租赁住房129套,棚户区改造529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89户,受益人口达5956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推进各项教育惠民工程,2016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所有教育基础设施项目累计资金投入达3500万元;兑现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普通高中免学费、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交通路费补助等各类助学资金达2639.1万元,惠及学生46230人次,共为1005名贫困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金额达664.045万元,保证不让一名学子因贫困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县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2016年高考、中考再创新高。全县高考一本上线72人,连续3年有学子考上清华北大;中考一等生99名。在全县小学安装爱心免费电话112部;安排留守儿童、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班级班主任每人每学期100元的电话费补助,累计发放补助资金59400元。加强支教、走教工作管理,全年支教的教师有59人次,惠及全县29所学校,有效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加强科普工作,加大科普示范创建工作力度,我县荣获“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荣誉称号,首次跻身全国科普示范县行列。

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成立自治县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指挥部,抓好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实施“两馆一站”〔13〕免费开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广、支持具有龙胜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体育项目,成功举办了首次由县级承办的桂林市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发展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步伐,建设了远程诊疗服务平台、ICU(重症监护室)和体检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防治、管理。抓实医疗惠民工程,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全年新农合参合率为99.35%。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调整新农合补偿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补偿、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分别提高5%、10%;实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就医住院难问题;完成了6324例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130多例白内障手术和贫困人口医疗卫生签约服务;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全面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全年共兑现各类计生家庭奖励扶助资金552万元。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县,深入开展法治龙胜、平安龙胜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精准排查、精细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建立健全高效联动的立体化防控网络。2016年,县公安局被评为“2015年度全区优秀公安局”,桂林市仅有我县获得该项荣誉。扎实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了县乡村网格化全覆盖;强力开展“控违打非”行动,如查封9处违法建设施工工地,拆除龙脊镇黄洛瑶寨2宗违章建筑;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全年无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加大积案化解力度,依法依规处理突出问题;全年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满意度居全区第一,实现了全年“零非访”“零命案”的目标。

(十)勤政廉政内生动力,政府效能不断提升。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县政府党组主体责任,扎实抓好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坚决纠正“”,整改落实群众反映的各项问题。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以及党政机关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清理整顿,严格规范会务安排、公务接待,“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5.26%。自觉接受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7件、政协委员提案83件,办结率为100%。全面落实“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的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年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人事、审计、监察、统计、物价、编制、接待、机关事务、档案、供销、保密、地方志、市场服务、广播电视、水库移民、检验检疫、防震减灾、老龄、科协、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社会科学、文联、残疾人工作不断推进,税务、公路、国土、工商、金融、气象、水文、民爆公司、石油、烟草、邮政、通讯等部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国防建设、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及双拥工作得到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县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商联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我县各单位、人民、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县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脱贫任务艰巨。我县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受到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的制约,扶贫成本高,部分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脱贫摘帽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增长动力不足。全国、全区、全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和共性特征对我县影响明显,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回落较大,特别是重大项目储备、投资不足。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滑石、冶炼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下降,创税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缺少新的增长点。三是发展基础薄弱。全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对落后;制约发展的融资、用地、投资环境等瓶颈仍十分突出,各乡镇产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四是招商力度不够。招商项目储备少,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不足。重商、亲商意识不浓,招商引资方式滞后,配套服务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始终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用新理念、新办法不断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2017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党的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更是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自治区“三个生态”、桂林市“两个建成”要求和县委十四届二次全会要求,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和“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扎实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年和基础设施攻坚年,着力推进两区(龙胜大景区、有机农产品大园区)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为脱贫摘帽夯实坚固基础。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力争7%;财政收入增长5%,力争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力争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力争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力争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力争11%;旅游总消费增长12%,力争13%。要实现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必须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发挥科技创新牵动作用,在产业“转型”上聚焦,在产业“升级”上发力,做特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着力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龙胜特色现代产业新体系。

——特色化生态化发展农业,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产量,优化粮食结构,提升粮食品质。确保全县1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粮食品种和富硒有机品种;做好水稻、玉米良种补贴和政策性水稻保险等惠农工作。二是发展壮大特色生态农业。根据县情发展实际,通过调整农业奖补政策,调优农业产业品种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发展壮大以“两茶一果加特色养殖”和特色果蔬为主导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完成油茶造林5000亩;新种茶叶1500亩;种植罗汉果3万亩,罗汉果烘干和精加工数量达到总产量的40%;推动水产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提高凤鸡、翠鸭、地灵花猪等养殖规模和品质,出栏凤鸡160万羽、翠鸭5万羽;推广以“沃柑”“默科特”为主的新型柑橘品种,种植猕猴桃、百香果等优质水果3万亩;种植高山无公害蔬菜4万亩。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和示范工程。发挥龙胜生态优势,大力培育高山有机食品,打造绿色、生态、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大园区。全力推进“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创建工作,编制有机农业规划,并分步实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与中国有机绿色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及其他企业、机构开展实质性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14〕认证工作,推动龙胜各种农产品走向高端市场,打响龙胜“生态+”“高山+”、绿色、有机等品牌。坚持因地制宜,抓好特色农业“一品两带三区”示范工程,着力打造高山特色生态农产品品牌,龙脊至江底(以猕猴桃种植为主)、平等—乐江—瓢里—三门(以柑桔种植为主)两条特色水果种植示范带,高标准建设高山绿园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区级示范区)、龙脊休闲农业示范区(创市级示范区)、平野河扶贫产业示范区(创县级示范区)共3个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实现以点带面、连片发展、示范带动的目标。四是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种养大户和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能人+农户”等发展模式,支持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服务农村发展的积极性。利用农产品展销会和电子信息市场平台,解决农产品“入市难”和“流通难”问题,建立“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成立龙胜农村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整合、盘活各种涉农资源、资金和资产,扩大外销渠道,精准服务三农。

——新型化绿色化发展工业,推动现代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坚持抓好工业和商贸业经济动态监测和运行协调工作。要支持冶炼企业完成技改,进入恢复性生产,拉动供电、发电产业发展。二是坚持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争取有条件工业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序列,增加规模企业户数,提升对规模企业服务水平,加大扶持力度;争取有条件的商贸企业进入限额以上企业统计序列,为2017年工业和商贸目标提供实体支撑。三是认真做好工业项目的策划和储备工作。全程跟踪和服务重大工业项目,策划储备一批工业项目。四是认真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按照“资源整合、体系健全、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思路,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通过2016至2017两年的规划建设,打造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生态链,构建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网上通道,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综合服务等配套体系,通过电商扶贫促进全县扶贫工作的进程。

——全域化特色化发展旅游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持续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龙胜的支柱产业、核心产业、品牌产业和生命产业来打造,建设特色化、品牌化、智慧化的龙胜大景区。一是健全全域旅游规划体系。抓好《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规划》以及各个节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构建完整的龙胜县旅游规划体系,做好“十三五”的旅游产业布局。积极引导有序开发,科学指导全县旅游发展。二是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复核和龙脊景区创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扩大全县旅游发展空间,迎接高速公路旅游时代的到来。启动和新建花海梯田、洪门梯田、小寨梯田、潘内梯田、南山景区、龙泉景区、孟龙茶园景区、温泉森林公园、民族文化园、金竹壮寨古民居民宿、平等鼓楼特色小镇、瓢里特色小镇、广南千户侗寨、花坪林区、平野河谷等景点景区项目。加快实施县城特色街区、双洞游客集散中心、龙脊景区大循环公路二期工程、二龙桥至大寨道路改造、龙脊古壮寨电瓶车道、金坑电瓶车道、龙脊镇停车场、龙脊镇大寨村停车场、温泉景区升级改造、里骆至温泉骑行绿道、传统古村落和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加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突出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主题,打造一批长征驿站和宿营地。新建一批旅游标识标牌、旅游步道、旅游厕所、停车场、休闲驿站等旅游服务设施,为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好坚实基础。三是强化旅游管理。健全旅游管理机制,抓好全县旅游综合环境整治,成立旅游公安、旅游工商、旅游法庭等执法机构,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大力开展旅游秩序、旅游市场和旅游环境的整治工作,加强旅游安全的宣传和监管,整治违规建筑和乱搭乱盖现象。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水平和行业监管服务质量,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四是提升旅游发展品位,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要尽快完成龙胜旅游数据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全县旅游管理和旅游信息服务能力,实现智慧旅游〔15〕。精细化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因地制宜开发红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健康养生游、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森林探秘游、农耕文化游、文化研学游、民族节庆游、生态美食游等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织锦村、织布村、雕刻村、豆腐村、糕点村、油茶村、腊肉村等等,把规模做大、产品做精、质量做实,形成一村一品,打造出各自独特的旅游品牌,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深度开发具有唯一性和地域性的旅游商品,要把龙胜的高山有机果蔬、高山有机特产、高山有机养殖和旅游紧密相结合;要把中国红玉、民族工艺等产品做精做细。全面探索“旅游+”模式,通过旅游带动,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生活服务,提升教育文化、居民文明、生活福利水平,建立健全卫生医疗、综合管理等现代化服务体系。深化电视、网络、影视、掌媒、广告等“多位一体”的宣传模式,巩固和提高龙胜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力打造“世界梯田原乡、世界滑石之都、中国红玉之乡、多民族生态博物馆、康寿养生胜地”五张特色旅游品牌。全面推进龙胜旅游向品牌化、生态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实现与国际旅游胜地的高度融合。五是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坚持“全域一区一线”〔16〕发展思路,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把整个龙胜建设成为一个大景区,利用建设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为切入点,在沿线合理布局建设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串点成线、串线成面、广泛辐射。扶持A级景区、乡村旅游度假、乡村民宿等项目建设。挖掘利用自身的优势,将旅游与扶贫结合起来,把群众身边的一草一木和特色文化、名优特产推向旅游开发一线;发挥好旅游在脱贫中的引领作用,继续探索旅游扶贫的先进经验,强力推进旅游扶贫工程,辐射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为旅游发展提供服务,实现全社会共享旅游发展红利,争创旅游扶贫全国典型。

(二)坚持项目引领、扩大投资,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手段,作为夯实基础、蓄积后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通过项目带动、把握导向、改善结构,确保投资总量较快增长。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一是以制度保障项目进度。继续执行县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项目指挥长终身负责制,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套机制、一抓到底”的制度,加强项目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进度和工程质量。抓好项目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张吉怀高铁南延桂林、经过龙胜并设站,计划实施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民生、旅游等10大类共8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93.22亿元。确保桂三高速公路(龙胜段)于国庆前全面通车;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大循环公路基本完工;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公路主干道基本打通。二是抓好要素保障和协调。统筹调度土地、能源供应,盘活存量,做好储备,满足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资金筹措新路子,做大做优融资平台,实现多渠道融资和信贷支持。深入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和专项建设资金支持方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棚户区改造、扶贫开发、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重商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凝聚招商活力,形成以大开放谋大作为、大招商促大发展的浓厚氛围。精心策划高质量的招商项目,既要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招商引资,又要围绕新兴产业招商引资。按照“热情招商、冷静洽谈、审慎签约、全力落实”的要求,在产业链招商、资源优势招商、专题招商、精准招商等方面下功夫。注重大小结合,既要招大引强,也要在“小而专、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方面取得新突破。完善服务机制,优化投资环境,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科学谋划项目储备内容。充实完善项目“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重大产业、城建、交通、生态环保、旅游休闲等一批兼备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项目储备,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启动70周年县庆、县城礼堂改造、民族公园建设、县法院整体搬迁等项目,认真做好三门镇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平等鼓楼特色小镇、民族生态博物馆、龙胜县旅游特色街区、龙腾花海梯田、潘内梯田景区、彭祖坪国家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他公司的战略合作,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努力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三)坚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取得脱贫攻坚新成效。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集中攻坚、稳定脱贫为工作重点,深入推进“七个一批”“十大行动”,分类施策,落实到户,全面完成7000贫困人口和14个贫困村脱贫摘帽任务,实现全县长远的、稳定的、持续的、不可逆的脱贫。

——推进重点领域集中攻坚。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统筹推进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工作。重点在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5%的非贫困村建设300公里通组道路,确保今年计划出列的贫困村的20户以上自然村(屯)实现通硬化路;改善预脱贫人口饮水条件,抓好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实施944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抓好搬迁安置户后续产业扶持和发展,特别是要加强乡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规划指引,突出建筑风格,优化人居环境。加快推进产业扶贫。按照县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确定各乡镇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大中小”“长中短”结合,形成多元丰富的产业体系;引进民间资本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确保今年预脱贫的贫困村每村至少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引进有实力、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建立健全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受益机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想方设法盘活村级集体资产,探索将财政补助资金入股的方式,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力促进生产对接市场,发展农村电商扶贫,发挥“互联网+扶贫”作用,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强化后续发展能力建设。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加强农村学校教育投入,落实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扶持政策,实施农村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行动,确保应助尽助;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联系、跟踪和帮扶,尽最大限度防止贫困学生辍学。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就业信息精准对接,提高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促进稳定就业。加大生态补偿脱贫工作力度,让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解决其就业问题。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充分利用好医疗对口支援贫困地区政策,深入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建立贫困户健康档案并完善数据库,加大医疗救助、大病保险力度,提高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狠抓后续扶持,推动稳定脱贫。

——切实增强脱贫实效。着力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地和群众动员三个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完善脱贫攻坚督查工作机制,建立脱贫攻坚工作逐级督查制度,抓好县乡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和实绩考核,特别要抓实自治区对贫困县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和第三方评估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工作,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认真落实金融和产业扶贫等方面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提倡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加强对已脱贫农户的动态跟踪帮扶,防止返贫。完善扶贫相关的表格、联系卡、帮扶手册及档案的归档工作。实施能人带领工程,进一步动员、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脱贫攻坚再攻坚,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建设新突破。

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严把生态“红线关”和“底线关”,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强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打造国家生态公园。

——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森林、湿地、城乡、农田等生态系统建设,开展生态价值评估,严格划定生态红线,优化资源空间布局,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丰富生态产品供给,加快形成华南生态屏障保护区,促进生态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按照经济林功能区、水源涵养林功能区、旅游风景林功能区划分,优化林区生态和经济功能。抓好防护林建设工程,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山体、水体、岸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巩固河道禁止采砂成果,加强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噪音污染的防控防治,以及对工业“三废”、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治理,建设山青水碧天蓝地净的绿色龙胜。依法依规划定生态红线,进一步完善环保设计、规划、监测、执法、宣传等方面的建设,构建大环保格局。

——做强升级生态经济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依托龙胜良好的空气、水、土壤、气候等生态资源,突出龙胜特色,走“生态+战略”的特色发展道路。支持低碳旅游发展,拓展民族风情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促进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融合发展,加快龙脊湿地公园、温泉森林公园、南山风景区等健康养生度假产业发展,打造龙胜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

(五)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开创城乡建设新局面。

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围绕建设民族特色宜居城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两大主题,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打造具有多民族特色的美丽城乡。

——打造民族特色城镇集群。调整优化县城规划布局,发挥县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作用,辐射和带动城乡建设,增加县城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特色乡镇,做到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协调。一是继续抓好县城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改造各项工作,高标准规划建设龙脊大道沿线片区,进一步扩大县城范围,对桂龙路进行维修,继续完善县城污水管网和其他市政建设;开展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启动县城第二水厂、第二水源建设;加大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二是结合乡镇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重点,推进三门镇新型城镇化示范工程,完善其它乡镇集镇建设。建设瓢里镇、平等镇、三门镇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选择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建设马堤乡、平等镇等5个乡镇垃圾处理中心,实现乡镇垃圾就地处理。以乐江乡、伟江乡成立30周年为契机,打造一批展现民族文化、加快城乡建设的惠民工程,不断探索民族乡镇发展新路子。继续推进龙脊景区沿线综合整治项目,把龙脊景区沿线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桂北少数民族民居风景线;加快推进龙脊镇金江村江边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旅游+扶贫”新模式试点。抓好全县民族民居的规划设计,彰显民族特色,突出民族元素,融合人文历史,体现经济实用,因地而异,顺势而建。加强对民族民居的管理与保护,要与城镇化建设相衔接。

——深入推进“美丽龙胜·宜居乡村”建设。突出“宜居”主题,重点实施“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个专项活动,不断巩固提升“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活动成果,努力让广大农村群众过上更加文明舒适的现代生活。实施“产业富民”专项活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开展“服务惠民”专项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在部分行政村试点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试行开展“村级就业、社保经办、教育助学、卫生健康、群众文体、法律援助”等服务,努力让农民群众办事不出村。开展“基础便民”专项活动,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稳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道路通行、饮水安全、村屯特色、住房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增强农村供电能力、通信能力和公共照明能力。在全县建成10个村屯垃圾处理设施试点;实施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项目和村屯太阳能路灯项目;实施农村美化绿化花化工程;实施自然村(屯)通水泥路工程;实施53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14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成1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大力开展特色名镇、名村建设,积极开展传统古村落、特色民族村寨文物修缮保护工作,加强对龙脊镇金竹壮寨、乐江乡宝赠侗寨等一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力争更多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激发县域发展新活力。

大力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进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等农村电商发展,加大创业力度,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工作,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理顺权力交叉事项和部门职责边界,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全县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培育、扶持、发展微小企业,加强服务、指导和规范化管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扩大金融总量,增加金融资源,探索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及其他融资模式。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其他领域改革。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经济、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和合作,塑造龙胜新形象。建立健全完善协调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区域投资合作,引进外部企业、资金、技术,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全面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和湘桂黔原生态区域合作旅游圈,积极创建旅游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构建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加大推进科技创新。围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及民生等方面的需求,加大科技投入,动员和鼓励全县各行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艺,创建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创新服务平台。结合我县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着力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重点岗位紧缺人才。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的工作机制、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作用。

(七)坚持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促进民族文化新繁荣。

依托龙胜的民族文化底蕴,把文化建设与全国文明县城复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全县文化品位,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激发创造力、推动发展的功能,把龙胜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文化繁荣先进县。

——加紧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充分调动县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指挥部的工作积极性,指导和引领全县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深度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搭建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加快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出台和民族民居建筑保护的立法工作;建立完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全县干部带头参与“我带头唱民族歌曲”活动,唱响“民族文化是龙胜各族人民的根,是龙胜特色旅游的魂”的民族旋律。

——有序开展民族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节庆、民族体育竞技等活动,每个乡镇要打造至少一个民族节庆活动,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在继续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节庆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挖掘一批少数民族文化项目;筹备策划70周年县庆活动。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推进龙脊梯田农业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继续深入挖掘和整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继续做好国家、自治区、市各级非遗保护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大非遗传承扶持力度,开展非遗传承“名师带徒”活动;重视发现和培养本土文化能人、民族和民间文化传承人,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工作。

(八)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争取各族人民新幸福。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公共财政投向民生事业的比重,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提供更优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增进民族团结,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摆在脱贫攻坚战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挖掘本土资源,开发乡土教材,加强民族文化普及;着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龙胜镇第二小学、县第二高中、龙胜镇初级中学、县第三幼儿园等项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狠抓师德,强抓培训,广招人才,重求稳定;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促进就业创业。积极实施更加灵活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促进充分就业。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工作,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认真完成新增城镇就业工作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拓展就业增收渠道,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工作;统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继续做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准入退出机制,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科学规划新民政园区,年内开工建设老年养护楼项目,打造自治区示范性民政养老园区;抓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工作,确保县福利院公建民营养老模式达到预期效果。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县中医院搬迁项目进度,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卫生计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设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面实施我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提高全县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推进法治龙胜建设,认真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群众法律素质,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广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工作,使全县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平安龙胜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继续保持在全区前列;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抓好网格化管理及“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推进“天网”工程向乡镇延伸,实现视频监控无缝对接全覆盖,有效震慑犯罪分子;进一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障群众安居乐业;进一步精准排查和精细化解矛盾纠纷,严防矛盾纠纷激化引发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进一步推进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建设,提高气象、地质等灾害的防御及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认真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五级五覆盖”〔17〕和“五落实五到位”〔18〕的要求,强力推动“打非治违”工作常态化,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以宣传、培训为载体,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营造全民重视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九)坚持依法行政、廉洁发展,提升行政管理新效能。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机遇、新要求,政府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必须以提升能力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学法制度,努力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素质,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履行责任、行使权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健全决策机制,认真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程序,确保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合法。推动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工作,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互认与业务协同,力争做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努力做到审批环节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好。

——强化权力监督。积极推进督查和审计情况公开、决策执行情况公开、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的舆论监督,加大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督办力度。加强政府督查,对责任心缺失、不作为、乱作为的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严格执纪问责,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早见实效。

——持续改进政风。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风政纪督查,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守“约法三章”底线,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主体责任意识,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而要实现全年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崇尚实干、狠抓落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力以赴完成全年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为实现“十三五”美好蓝图,为建设经济发达、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山川秀美的中国生态旅游强县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有机产品: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产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激素等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最小;加工、包装、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不受污染;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

〔2〕有机转换产品:从开始有机管理至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有机转换期为3年,在此期间经过认证的产品必须标注有“中国有机转换产品”的字样,方可进行销售。

〔3〕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

〔4〕八有一超: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自然村,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电视看,有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5〕十一有一低于:有硬化路、有水喝、有稳固住房、有电用、有服务设施、有电视看、有网络宽带、有医疗保险、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特色产业、有好班子;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低于3%。

〔6〕七个一批: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7〕十大行动:特色农业富民行动,生态旅游扶贫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扶贫移民搬迁行动,农村电商扶贫和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金融扶贫行动,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行动,科技文化扶贫行动,社会扶贫行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

〔8〕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分别于2012、2013、2014、2016年公示第一批至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龙脊镇龙脊村入选第三批名录,龙脊镇金江村、伟江乡新寨村等19个村落入选第四批名录。

〔9〕先照后证:“照”,即“营业执照”;“证”即“营业相关许可证”。市场主体先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即可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要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到许可审批部门办理营业有关许可证。

〔10〕六证合一、一照一码:将工商质监部门的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机关的税务登记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部门的统计登记证、公安部门的企业印章准刻证,合并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和企业印章准刻证不再另行发放。

〔11〕四所合一:广西推行乡镇国土资源、村镇规划和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督等机构“四所合一”改革,并将县级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等部门相关执法职能以委托形式交由其承担。

〔12〕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用在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领域。党政同责,是指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相应工作都负有领导责任;一岗双责,是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的同时,履行相应工作职责。

〔13〕两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

〔14〕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5〕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

〔16〕全域一区一线:全域:即全域旅游。一区:即全县大景区,是指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按照旅游“一盘棋”来发展,把龙胜建成国家生态公园。一线:即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是指通过建设一条主线全长396公里,连接全县10个乡镇和81个行政村的大环线,将全县的主要旅游景点串点成线、串线成片,推动龙胜旅游全面提升,带动全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

第9篇:乡村旅游扶贫案例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电子商务;问卷调查;访谈;井冈山革命老区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23 -04

一、引言

2013年11月,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子商务助力农村脱贫,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开展电商扶贫工程,作为“互联网+脱贫”中的重要任务,被列入其中。而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淘宝村,更为电子商务助力减贫消贫工作做出了最好的示范。江西省井冈山市的精准扶贫战略逐渐向电商扶贫转型,但眼下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权威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主导产业扶贫的理论研究,并没有真正深入实地调研电商扶贫的研究结果,我们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切入,通过数据和典型案例分析,探索与构建电子商务扶贫的模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助力井冈山全面脱贫,为井冈山的人民大众谋福谋利。同时,其扶贫模式也将为其他红色革命老区提供借鉴经验,为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做出贡献。

二、调研对象

三、基本情况

井冈山市,江西省县级市,由江西省吉安市代管,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截至2013年底,井冈山市辖6个镇和12个乡,拥有人口16.3万,国土面积达1297.65公里。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基地41.09万亩,其中主要有油茶产业、茶叶产业、果蔬产业和特色养殖产业。

(一)农村贫困情况

因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井冈山贫困村生产条件落后,贫困人口占比仍然较大,目前仍然是国定贫困县市(属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初步统计,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至2014底,全山仍然有贫困户6409户19283人,其困户(以下称“红卡户”)1694户5986人,一般贫困户(以下称“蓝卡户”)4715户13297人。

(二)电子商务开展情况

2014年井冈山市政府与江西邮政合作,搭建物流配送平台和构建电商体系。2015年初,井冈山市引进井冈之源电商物流城项目,吸引商家入驻。直至2015年中旬,井冈山市入选“2015年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200个示范县”名单。2015年下半年,井冈山市政府制定了《加快推进井冈山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工作目标。进入2016年,跨境电商项目――海捣网腾邦跨境商品购物中心井冈山店和京东第1000家县级服务中心都相继在井冈山市投入运营,而井冈山市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也于同年8月挂牌运行。

四、案例调研

(一)政府调研

1.六大举措助力精准扶贫

井冈山市按照“村内最穷、乡镇平衡、市级把关、群众公认”的原则,采取“一访、二榜、三会、四议、五核”的精准识别模式,创造性探索出“红”“蓝”贫困户分类识别机制。井冈山市还实施了六大精准扶贫举措 ,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产业扶贫,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农村电商等;移民扶贫,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与保障房建设、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等工作相结合;基础设施扶贫,整合资源,实施了村庄整治基础设施扶贫措施;教育扶贫,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进行职业技术免费培训全覆盖,对贫困户子女实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揽子费用减免和补助政策;就业扶贫,政府给予补贴,购买政府公益性岗位解决部分低保户、就业困难户、残疾人就业;兜底保障扶贫,对“红卡户”家庭低保对象的低保标准参照上年度省定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政府救助金。

2.四大措施推进农村电商

现如今,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中国农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井冈山市也采取了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四大措施。

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一流电商企业合作,建设市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整合供销和邮政资源,发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营销平台;鼓励农民运用互联网创业,培养创业意识,加大电商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力度,打造“淘宝村”;助力贫困户运用电商脱贫,给予贫困户优先开设电商村级服务站,创业贷款财政全贴息等扶持政策,使贫困户通过电商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二)企业调研

1、井冈山邮政“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

2015年12月11日,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商务厅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江西省分公司签订电商脱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实施“农村电商精准脱贫工程”。井冈邮政村邮站建设按照“红色服务”路线,围绕赣南苏区振兴规划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挖掘井冈山“红土地绿生活”等概念,注册“老l情”等品牌运营,推动农产品销售上品、上量,实现“电商富民”,建设井冈山村邮站点。坚持以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和电商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理念,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实施“互联网+精准脱贫”发展战略。

2.井冈山杰夫电商“万人培训、千人培训”计划

井冈山杰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作为井冈山市电商综合运营服务商。井冈山电子商务孵化园开始承载着电子商务示范园区打造、电商人才培养、传统企业产业转型、特色产业带运营等核心功能,打造一个全新的井冈山商业模式。

目前,杰夫电商集团已成功开展电商人才培养和启动井冈山电子商务孵化园运营。启动的体系化电商人才培养,如“万人培训、千人创业”计划,针对不同的电商人才对象开展培训课程,为井冈山市孵化高级电商人才,以及对农民进行培训实现创业就业精准扶贫。

五、问卷结果图表分析

问卷结果图表分析:

针对井冈山市的两个精准扶贫示范乡――黄坳乡和茨坪乡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问卷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商户对电子商务的使用情况,仅34.33%是使用过,而69.67%是听说过但没有使用过或者没有听说过,说明目前商户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仍处于朦胧阶段,需要更多的学习。这表明井冈山市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电子商务。(见图1)

在盈利方面,38%从事电子商务的村民年收入增加了1000元及以下,同样比例的村民收入增加了1000至5000元,可电子商务在井冈山市发展初期就已经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见图2)

通过问卷数据,关于电子商务的获取渠道,44.12%是通过商家宣传,政府村干部宣传仅占5.88%,说明村民主要是靠商家宣传等方式获取电商的信息。虽然口碑宣传较容易传播,但信息量纷繁复杂,缺乏系统性。政府官方宣传涉及不足,应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见图3)

村民售卖商品类型调查,发现目前其他农副产品占67.65%,林产品占11.76%。商户主要是以当地土特产为主要销售产品,井冈山市盛产竹荪、油茶等农产品,表明农村居民在选择产品进行网络售卖时,会选择从本地丰富的土特资源开始入手。(见图4)

通过调查村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意愿,28%的村民很有兴趣,65%的村民持先了解再看看的一般态度,但仅有7%的人没有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意愿,可见井冈山市农村电商程度还不够普及,但群众支持力度大,其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见图5)

关于没有使用过电子商务的村民,不选择电子商务,缺乏电商专业知识的短板最为明显,其次是其他原因,安全隐患和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在最为欠缺的专业知识上,人才队伍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见图6)

据调查可见村民比较信赖电商的宣传方式有:使用过的人推荐,技术人员讲解,政府号召等,该宣传方式会让村民更加信赖电商,是使村民信赖电子商务的主要途径。(见图7)

通过对买方关注产品信息的调查,发现目前产品质量占30%,排第一;价格占24%,排第二。其次再关注商品的支付方式、售后服务、配送方式和来源地。因此,村民在网络平台上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质量,并顾及支付方式、售后服务、配送方式,营造良好的网络销售口碑,促进网络平台上产品的销售。(见图8)

通过对卖方关注产品信息的调查,45.6%的商户关注定价标准,28.57%的商户会关注提供这个平台的政府/机构/企业,25.82%的人会关注支付方式。所以产品自身定价标准,加强电商平台的信任度和支付方式的传播等措施显得很迫切。(见图9)

六、井冈山市电商扶贫模式构建

基于井冈山实地调研,井冈山市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和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摆脱以往救济式扶贫方式,从以下三个模式着手,运用电商手段创新性地进行开发式扶贫工作:

(一)“农民+网店”模式

井冈山市电商专业人才欠缺,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形式, 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一个农村网商先发展起来,就会形成涟漪效应,向周边的亲友、邻居扩散,带动大家一起从事电商行业,最终形成全村的电商规模化发展。(见图10)

(二)“农产品+合作社+电商平台”模式

这种模式是目前井冈山市所采用的,黄坳乡站长黄小华参与“村邮乐购”项目就是这种模式。市政府鼓励脱贫站组织贫困户组建农民合作社,对农户种植制作进行加工包装,再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由专业电商团队进行推广销售方式,带动贫困群众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形成“前店后村”的电商产业发展模式。(见图11)

图11 “农产品+合作社+电商平台”模式

(三)“红色旅游+电商平台”模式

革命老区井冈山具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成果,融入“互联网+”理念,建设红色旅游扶贫电商村,打造集多功能的区域性红色旅游综合服务平台。(见图12)

七、政策建议

(一)政府:电商精准扶贫的主导者

在开展电商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应进行全面统筹规划,营造农村电商环境,从氛围营造、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改善等各角度入手,主导电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1.改善交通,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井冈山多弯曲山路,基础设施薄弱,公交路线也不完善。因此,解决交通问题,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是井冈山市政府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推动“互联网+旅游”

革命老区井冈山要利用红色资源,带动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推进旅游城市的建设。同时,联合电商平台,在网上推送旅游资讯,以及景区、旅店购票一条龙服务。

(2)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推动“互联网+土特产”

井冈山盛产茶叶、茶油以及猕猴桃等各种农副产品,推进电商进驻,把土特产放在网上销售,解决由于交通不便和销路不通而出现的“销售难”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定时走访,推动政策落地

政府除了掌控全局之外,也应选择性地走访,贴近群众,切实了解政策落地情况,以便更好了解疏漏和完善。

(二)企业:电商精准扶贫的推动者

1.联合政府部门,构建物流配送体系

通过构建物流配送体系,改善物流布局,逐步完善;利用网络整合物流信息,建立“干线机动化配送+万村千乡网络+电商服务站+快递超市”模式。

2.提供电商平台,打造电商扶贫“领头羊”

政府的宣传与规划,也不如一个成功案例的说服力大,黄坳乡洪石村的“村邮乐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中国邮政提供电商平台,村民提供货源这样的一个帮扶的方式来带动老区脱贫。

3.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回流

在发展初期,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电商培训,或在一些试验性项目中开创较多岗位,吸引人才回流,协助推动老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Z].2015.

[2]井冈山市政府.井冈山脱贫攻坚情况汇报[Z].2016.

[3]井冈山市政府.加快推进井冈山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Z].2016.

作者简介:

庞康萍,女,广东湛江人,广东省学生联合会项目拓展部储备干部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冯淑璇,女,广东清远人,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林健泽,男,广东湛江人,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