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绿色校园建筑设计

第1篇: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不仅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减少环境的负担,还可以将校园与环境融合在一起,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先概述了绿色生态校园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整个校园的不同区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这其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休闲区、运动区。

1 绿色生态校园的相关信息简介

绿色生态校园,顾名思义就是以绿色和生态为主导的学校。绿色要求有一定的绿色环境覆盖率,生态则要求绿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绿色建筑的建设,绿色建筑需要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绿色生态校园是将整个校园看做是一个可循环的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可以使资源和能量在整个校园生态系统中得到循环的转换,是校园环境处在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状态。整个绿色环保的校园生态系统可以使能源得到高效的利用,不在系统内部产生对环境不利的污染物和废弃物,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首先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还要不影响子孙后的需求。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和整体规划需要考虑到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考虑环境对在其中生活的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影响,还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等等多方面的因素。绿色生态校园的环境要能够满足师生的审美要求,宁静、温馨、自然的学习环境可以有助于师生的交流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的首要原则。

2 教学区生态环境设施建设

校园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关于校园的教学区部分,其中包括师生主要的教学场所教学楼,学校文化知识的宝库图书馆,学生学习实践的主要场所实验楼等。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它是体现整个学校学习风貌的核心部分。学校的整体规划都是以学校的教学区域为中心轴而展开的。在整个的建筑规划上,要使建筑的布局具有相对的灵活性,使得楼宇在空间上的布局不会因庄严而显得死板。同时,在绿色建筑的选材上也需要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例如在建筑顶层采用隔热材料,或者使用草皮隔热,使得教室内冬暖夏凉,给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教学区域不仅是师生们学习知识的地方,它也是一个庞大的实验基地,很多学校将教学与科研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了解和研发。增强了科研与教育的互动,使得知识教育变得更加的丰富。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使师生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研究。

3 办公区生态环境设施建设

学校行政办公的各个单位需要单独设立,其区域的建筑设计应该简介、肃雅。可以通过小型喷泉、面积不大的草坪、有序排列的植被及组合形式的花坛来简明的加以装饰。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办公设施的选择主要以节能环保为主。例如,在办公的走到内用智能控制开关代替原始的手控开关,灯泡采用节能灯泡。采用智能的照明控制系统,可以对办公区域的所有照明设施进行智能化控制。它可以根据环境的光照条件自动调节灯光的强弱。在工作日结束后,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将无人区的灯关掉,将需要长时间照明的灯光光线调暗。良好的办公环境,节能办公设施,使得办公人员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也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4 生活区的环境设施建设

校园的生活区域包括学生的生活区域和教师的生活区域。学生的生活区域比较单一,主要有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及校医院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建筑。该区域是学生业余呆的时间较长的地方,需要有相适应的消息座椅,一定的绿地覆盖面积以及公共聚会场所。由于学生生活区的人口比较密集,学生公寓间的绿化植被一般都以常绿的植被为主,也可以配饰具有季节性的花草。学生生活区的建筑生活设施一般都统一管理。例如中央空调,全楼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同时生活区要对学生的安全做全方位考虑,生活区的防火设施一定要全面系统。让学生的生活环境能够舒适,快捷,安全。

另一个生活区域则是教职工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域的建筑设计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该地区的环境设计建设符合居民居住的良好生活条件。首先,建筑的采光一定要很充分,其次自然的通风效果和被动的制冷集热效果要好。减少因采光不足,通风不流畅,温度不适宜而产生的能源消耗。同时,教职工居住的生活区一定要环境优美,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和相应的活动场所。从生活需求出发,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创造一个可以给教职工提供居住、健身、交流、休息等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舒适环保社区。

5 休闲区的生态环境及设施建设

校园内绿化面积最大的地方应该是休闲区域了。学生在休闲区交流畅谈,彼此相互学习和探讨,互相交流经验。三五成群的学生在一起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休闲区应该是校园内最具活力,最有特色,师生们留下回忆最多的地方。从一个学校的生态休闲区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校园形象和校园文化。校园生态休闲区也是建筑设计规划的一个重点。

学校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它对氧气的需求量也比较高。休闲区的绿色生态环境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改善校园环境。一般校园会规划一些水池或是建造人工湖泊,堆砌小山坡等,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链条,使校园生态环境处在一个良好的生态水平。生态休闲区的合理规划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还会给师生带来健康舒适的休闲场所。

6 运动场所的绿色生态建设

运动场所是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重要场所。运动分为室外和室内场地,一般的室内场地主要绿色建筑设计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和材料的选择上。首先建筑的整体布局要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其次场内的设施要齐全,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消耗。

运动场所四周可种植比较高大的乔木,再配植喜阴的灌木,条件允许还可以配植合适的藤萝类植被,从而形成一个深层次,高密度的绿化带。较好的绿化带可以起到隔音的作用,使运动场所的噪音再穿过绿化带后降低,不影响其他区域的活动。同时较好的绿化带还可以形成绿荫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也可以在冬季成为一道挡风的墙壁。

体育场所的设施主要有建筑设施,环境维护设施。在建筑设施方面,主要有节能灯光的智能控制和安全防范设施。在环境维护上主要有草坪和绿化的浇灌设施及排水系统的设计。

7 结语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人们生活工作所依赖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同时也给建筑的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压力。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学校也在不断地发展,在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下,学校更应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设施投入。从教育的源头抓起,让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校园的绿色生态建设和教育变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刘起霞,邹昕,邓俊艳等.谈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9(4):323326

第2篇: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1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前景及发展趋势

纵观人类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发展史,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太阳能就应用在了建筑行业;发展到70年代,零能耗建筑设计理念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直到80年代,对地域、场所感以及生态环境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由此可见,绿色生态理论与应用实践,一直在国内建筑设计中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目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在校园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可持续发展之前景发展乐观。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绿色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建筑结构的健康性、舒适性以及节能环保性方面,尤其是校舍、校园以及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实践证明,健康、舒适的校园环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修身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绿色生态理念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融入,使得节能环保备受关注,同时也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校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并且在运营过程中也要求其产生尽可能少的废弃物,从而降低环境负担。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推行,关系着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其未来必将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2.1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融合基础上的资源环境降压据调查显示,国内很多校园尤其是高校校园新建校区多集中在城市郊区地带,这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校园拟建选址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相协调,这对校园基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发展,非常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城市以校园聚居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好的发展。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为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扩建需要,同时也为顺应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要求,在该市的长清区建立了长清大学城,如下图所示。调查发现,该大学城为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也该区域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的附加值。比如,促进了该地区的房地产、旅游以及科研产业的聚集与发展。再如,2009年中国第七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就在济南市举办,地址位于长清大学城附近。如今,该地区已经被打造为了一个生态、自然的城市教育副中心地带,而且促进了本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校园建设也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化建设体系之中,对于避免学生的孤立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认知事物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建设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发展彼此相互促进的同时,校园建筑设计及其运营管理,也给城市资源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校园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改变了城郊的自然生态面貌。因此,校园建筑设计及其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控制好规模,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同时,还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以及濒危物种,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基地内外生态脉络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未来校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对校园建筑造成的能源负荷进行准确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高效的能源利用方案,从而实现与城市能源供应体系之间的有效对接。2.2校园外部交往空间设计中的人本理念体现在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发展实践中,应当满足教育对空间的多样化需求,为师生构建优雅、舒适的交往空间和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营造一个生态、和谐的环境空间体系,体现校园建筑设计中的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各种空间设施的设计、材料以及质感层面的应用,同时还包括景观创造过程中的寄情于片段心理要求的考虑,各种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当体现出舒适、方便之原则;同时,还要根据人们的审美习惯,采用园林山水对校园景观进行布设,以此来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气息和内涵。绿色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多选择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相关植物品种。对于校园外部交往空间而言,应当通过建筑组群、单体以及周围环境景观的协调相处,形成宜人的公共空间,并结合相关自然要素设计和营造自由、亲切的氛围。以上两图分别为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建筑群鸟瞰图,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网格化设计风格,在组群的内部形成了开场式的院落空间。对于校园院落空间而且,其宽高比建议控制在1:1的范围之内,而且南北两侧的界面为校园教学楼墙体,两侧为三层及以上连廊,其底部为架空,从而实现了院落之间的相互连通。景观顺应校园网络结构的肌理进行划分,利用绿地及铺装和园路创造了舒适的半开放的适宜交往的空间。比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单体设计风格别致,同时还设计了一些较为有诗意的场所。在校园的内部还可设计一些绿地,并在其中布设一些可供休闲的连廊与亭子,为师生创造一个更为宜人的空间。

2结语

校园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体现自然、生态、健康、舒适以及节能环保之特点,同时这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部分,是这个时代对校园建筑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陈晨 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第3篇: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绿色小学;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适宜性

收稿日期:20130521

作者简介:续 晨(1983—),男,北京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咨询、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9704

1 引言

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明确定义了绿色建筑,即“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降低污染,并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随后,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分别成立,成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评审机构。经权威数据统计,2008~2012年期间,我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数量逐年递增,分别为10、20、82、241和389个,逐年增长趋势迅猛,成为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的重要建设载体(图1)。

图1 2008~2012年绿色建筑数量统计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对象大多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类,其中公共建筑的评价对象主要为办公和商场类建筑,其评价条文也更多地考虑了这两类建筑常用的技术。但对于其他如学校、医院、工厂等类型的公共建筑,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导致其采用的技术不宜完全按照我国现行的绿色公共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评判。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我国一些如学校、医院、工厂类的公共建筑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最终的运营,都秉承了低碳、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但由于技术评价标准的适用性问题而难以获得高等级的绿色建筑认证。目前,国家绿色建筑委员会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并编制如学校、医院、厂房等在内的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希望通过这些标准的编制和,能够将不同评价对象所适宜的技术进行分类和细化,从而使新标准具备更强的针对性,指导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和绿色运维。

2 项目概况

无锡市某小学位于太湖新城核心区,项目于2010年开工建设、并于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校按照48个班级的规模配套设置。校园由8幢单体建筑组成,包括行政楼、3栋教学楼(A栋、B栋、C栋)、综合楼、食堂、体育馆及门卫室,通过一条折线连廊连接而成。项目总用地面积48652m2,地上总建筑面积26490m2。场地采用低密度开发模式,所有建筑均为3~4层(图2)。

图2 小学校区总体布置

2.1 项目绿色技术概述

项目在立项阶段就确立了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标识的目标,从项目规划、设计和建造等各阶段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开展实施,打造安全、绿色、健康的校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该项目于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的认证,主要采用的绿色技术总结如下。

(1)复层绿化及立体绿化。校园内场地绿地率为37.8%,透水地面的铺装面积占44.2%。行政楼采用屋顶绿化,物种选择为百慕大(地被草类)和海桐(小灌木),屋顶绿化面积为1982m2,占屋顶总面积的74.4%。

(2)地下室自然采光。在行政楼南北两侧绿地中设置采光天窗,总面积为110m2。自然采光天窗设置的位置合理,可为地下室的停车区域提供舒适、柔和的自然采光。

(3)建筑综合节能。建筑采用围护结构保温体系、高效空调系统和节能照明等综合节能技术,教学楼、综合楼和行政楼的综合节能率分别为6008%、6161%和6560%,实现了建筑综合能耗低于国家限制80%的目标。

(4)空调系统节能。行政楼一层图书阅览室及二层报告厅等大空间采用柜式全热交换机和板翅式全热回收新风换气机,室外新风经换气机与室内排风换热后降温降湿,经新风管由散流器直接送至室内各房间。

(5)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项目收集所有建筑的屋面雨水,并在行政楼地下室设置雨水处理机房,经处理达标后的雨水用于室外绿化浇洒、场地冲洗和景观水系。

(6)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所有建筑均采用了精装修设计,避免使用过程中重复装修而导致的材料浪费,并严格控制装修建材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保障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

2.2 针对学校建筑的绿色技术亮点

(1)场地交通组织。项目合理规划场地内的交通流线,机动车辆由项目场地西侧直接驶入地下(地下停车场车位共99个)、入口的东西两侧共预留18个地上车位,用于家长接送学生时使用。但所有车辆均不得驶入校园内部,为在校师生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同时降低校园内的尾气排放。

(2)景观设计。场地内景观绿化众多,结合蜿蜒狭长的连廊,给人以漫游森林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3)太阳能热水系统。此项目在食堂屋面铺设太阳能集热器,并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系统为食堂提供洗涤用水、备餐用水等。

(4)自然采光与遮阳。教学楼和综合楼南立面采用木质固定外遮阳,各木质遮阳板的水平间距为40cm,可在保证教室获得充足自然采光的同时,避免太阳直射影响正常教学、起到避免眩光的作用,还能够可保证学生的活动安全,可谓一举多得(图3)。

3 绿色校园典型技术分析及对绿色校园技术评价体系的建议

3.1 区域声环境

校园是为在校师生提供学习、工作、住宿与休闲的场所。为提升效率、保证学校内安静的环境,校园需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地区声环境标准,即场地噪声在昼间不高于55dB(A)、夜间不高于45dB(A)。

该校选址于城市高新区,周边均为高新产业园或公司研发中心等,道路车流量较低。为确保校园不受外界噪声的影响,对校园周边距主要道路中心线分别为20m、30m、40m、50m和60m的位置进行交通噪声监测,监测结果如表1所示。

图3 建筑立面木质外遮阳效果实景

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及周边建筑群的分布,模拟计算得到校区内人员主要活动区域的环境噪声昼间最大值为51.7dB(A)、夜间最大值为43.9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要求(图4)。

美国Yudelson Associates研究表明,相较于一般的学校,在重视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的绿色校园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提高约20%。因此,学校的选址应尽可能地避让繁华的商业街区、工业区或繁忙公路和铁路所经过的地区等,从而为在校师生提供安静的学习、办公和住宿条件。建议绿色校园评价体系中增大对校园声环境的控制力度,将其从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一般项调整为控制项。

3.2 公共交通配置及校园内交通流线组织

该学校项目地理位置优越,距校园主要人行出入口距离500m内有两条公交线路经过,途径无锡市南长区及多个住宅社区,为学生们提供了便捷的公共交通。此外,本项目在学校出入口处设计了临时机动车位和家长等候区域,解决学生家长接送学生的机动车辆的停放问题;在校园西侧设置机动车地下车库出入口(图5),南侧为校园的主要人行出入口,实现了人车分流,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校园内的交通安全。

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对学校(尤其是小学)而言至关重要,可为学生们的上下学提供便利,也是学生安全出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议在“公交站点设置距离项目主要人行出入口的距离不小于500m”的基础上,将市区内小学主要人行出入口与公交站点间的距离要求提高至不高于400m。同时,小学绿色校园标准可参考美国LEED School 2009评价体系可持续场址(Sustainable Site)章节中第4.1项,增加对校车的设置及其运行线路的要求。此外,为倡导教师的绿色出行,建议在学校内设置专门的自行车存放处,以鼓励采用以自行车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

图4 校区1.5m高度处声压级平面分布(左:昼间,右:夜间)

图5 学校地下停车场入口实景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3.3 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

项目行政楼设置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地下室停车、仓库、设备房、景观水处理机房等。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可将运行噪声较高的设备置于地下,降低了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此外,也可将节约的土地资源设置为大面积的绿地、开敞式休闲场所等,从而将享受绿色、拥抱健康的权利返还给校园内师生,技术体系的背后彰显了对人群感受的关怀(图6)。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第5.1.11条(一般项)要求,公共建筑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但对于我国的小学项目,以低层建筑为主,设置地下室的情况并不常见,至多在行政楼设置一定面积的地下空间(且只有部分小学设置行政楼)。因此,建议在绿色校园评价体系中降低对地下空间面积比例的要求,可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要求由一般项调整为优选项。

图6 大面积的场地为学生提供开阔的室外活动

休闲空间

3.4 学校建筑的空调系统节能

该项目的3栋教学楼的教室、教师办公室及综合楼各间教室,均采用“一拖一”的室内分体柜式空调机,并配置室外机,根据室内人员对温度的要求进行独立调节,空调冷凝水由单独设置的排水系统接至室外排出。

行政楼办公室、会议室等采用直流变速多联空调机和新风换气空调系统,可根据室内人员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进行独立调节,实现单独开启和调节,有效地控制了系统的能耗。采用板翅式全热回收新风换气机,全热交换效率大于65%、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为0.126W/(m3/h)~0.131W/(m3/h),室外新风经换气机与室内排风换热后降温(或加热)降湿,经新风管由散流器直接送至室内各房间。

图书馆、报告厅等大空间在空调风系统末端装有电动对开多叶调节阀,可根据室内人员密度及季节变化调节多叶调节阀的开启度以控制新风比例,过渡季节时阀门可实现完全开启,便于在全新风工况下运行。

一般来说,受我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限制,现有小学的教学楼大多不设置中央空调系统,以各教室安置分体式空调为主。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所有涉及中央空调的技术均不适用于评价小学项目中的教学楼;而有些学校的行政楼、图书馆等区域设置分体式空调,也有设置常规中央空调系统的情况。因此,小学项目空调系统的选择和设计,导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某些技术条款的不适用,一些项目在节能部分可供选择的技术条款较少,造成了实现绿色建筑高星级目标的难度增加。

因此,建议考虑在节能章节中对采用各种空调系统的学校项目进行细化,即:采用分体空调系统的建筑与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术体系进行评价,从而增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5 非传统水源利用

该项目自建雨水处理调蓄池,将收集的屋面雨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浇洒、场地道路冲洗和景观水系用水。运营数据实测统计分析可得,本项目全年绿化浇洒和场地冲洗的实际需水量共7160.1m3,屋面雨水收集量为10342.8m3。其中,本部分的雨水实际使用量为6606m3,全年收集屋面雨水的余量(3736.8m3)作为室外景观用水,可以避免使用市政饮用水作为景观用水的来源,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用收集、处理后的优质雨水,提高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

小学校园可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降低建筑对市政自来水的消耗。首先,可收集项目的优质生活杂排水(如沐浴、盥洗等水源),经除油、格栅、沉淀、加药等处理工艺并达到中水水质标准后,回用于卫生间冲厕;此外,雨水资源较充沛的地区收集教室屋面的雨水,处理后用于室外浇洒和场地冲洗,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处理工艺可与人工湿地设计相结合,打造美丽的校园景观。北方年降雨量小于800mm的区域,建议只进行雨水入渗设计,增大对地下水源的补充。

相对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而言,学校的非传统水源年使用率较高。学校除去寒暑假、节假日等,全年开学天数约190d,且学校建筑在《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中规定的人均用水定额也远小于同区域内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导致学校建筑的日常生活用水量略低。同时,对于夏热冬暖地区的校园而言,室外绿化浇洒和场地冲洗则不随日常教学的暂停而终止。因此,生活用水量降低、雨水的利用量不变、加之可利用中水进行冲厕,使得全年非传统水源使用率提高,夏热冬暖地区学校的非传统水源使用量较易达到40%的要求。因此,可考虑在绿色学校评价体系中适当提高对夏热冬暖地区学校非传统水源使用比例的要求。

3.6 其他建议

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一项,对于层数较低的小学建筑(一般均在6层以下)而言很难实现。因此,建议在绿色校园技术体系中删除对此技术的要求;建议将“设计与装修一体化”技术纳入绿色校园评价体系的控制项条文(现行标准中是一般项),同时可对所选用的装修建材提出条件,以控制有害气体的释放,保证师生的身心健康;地面精装修所选用的地板需具备防滑功能、或进行防滑设计(现行的国家标准中没有对地板防滑的具体要求),避免摔伤。

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要求公共建筑中主要功能房间(办公室、会议室等)至少有75%的区域的自然采光系数不低于2%,而绿色校园技术体系应参考《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的相关要求制定,即:教学用房工作面或地面的自然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2%、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4.5、临界照度为4000lux(所有区域的自然采光系数均需满足要求,而非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的75%的区域);美术教室宜设北向采光或顶部采光;学校卫生间应采用自然采光;楼梯间应有直接自然采光。较大规模的寄宿制小学需设置学生宿舍,且学生宿舍户型布局为南北向,则建议满足日照要求的宿舍数比例不小于50%;对校园安全性的重视:建议弱电系统,尤其是校园安防系统、门禁系统、全校园无死角摄像头设置等作为控制项技术要求;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增加软性要求:要求学校制定绿色技术的相关介绍,对学生进行绿色培训;编制绿色管理流程等,从而引导学生参与绿色实践等;一般地,小学项目建成后将立即投入使用,而学校的水耗、电耗等实际运营数据的收集和取证相对办公建筑、居住建筑而言较为易行。建议要求所有小学绿色校园项目均进行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认证,以确保设计阶段制定的绿色技术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4 结论

(1)该项目群建筑功能多样,仅有行政办公楼可完全套用公建的评价标准;而风雨操场、食堂、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由于其功能导致技术体系各有侧重,不完全适用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小学内不同的建筑(如教学楼、行政楼、食堂、体育馆、图书馆等)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导致其选用的技术也有所不同。按照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小学建筑实现绿色校园三星级的难度普遍较高。因此,需要编制相应的绿色校园建筑评价体系,使评价技术条款更具可操作性,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绿色校园建设需求;

(3)绿色校园应关注其后期的实际运行效果,建议所有小学绿色校园项目进行绿色建筑运营标识认证,以确保设计阶段制定的绿色技术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第4篇: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建筑师。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教育部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主要代表作品:徐州博物馆、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园大厦、清华大学医学院、先正达北京生物工程实验室、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等。

王宇婧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三所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城乡规划学硕士。

为什么要建设绿色中小学校园

目前,随着低碳节能观念和技术的成熟,绿色节能成为建设领域的共识和必然路径。中小学校校园的绿色设计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在绿色设计方向提升其目标和动力既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建立自身特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已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教育未来世界主人的中小学校,是践行这一理论的重要阵地。“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校园的全过程建设中,也体现在校园作为环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中。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我国现有小学20.14万所,初中学校5.26万所,高中阶段学校2.57万所。全国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1.8亿人,校舍面积总数达162606万m2。尽管其每个规模不大,但总数众多。目前的中小学校园普遍存在校园环境建设单一、建筑能耗管理缺失的问题。郑观应曾说:“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学校建设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推进总数庞大的中小学绿色校园建设,将有力推进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据美国Heschong Mahone Group的研究成果表明,学校教室的自然采光设计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和成绩。其他条件相同时,在自然采光条件最好教室中的学生比在自然采光条件最差教室中的学生在一年的数学测试中进步20%,在阅读测试中进步26%。另一研究则表明,当通风方式得到改善时,学生的缺勤率减少达60%。可见,建设绿色的中小学校园,改善学校建筑采光通风等环境对营造健康的学习、工作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中小学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影响人的行为,中小学绿色校园是学生可持续教育的直接载体。我国古代就有钟灵毓秀一说――只有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人物。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乌申斯基也说过:“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老师吗?”环境对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中小学绿色校园本身即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载体。建设绿色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让学生从小树立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养成良好的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对推广绿色理念、节能意识发挥着深远的社会影响。

同时,中小学绿色校园本身也可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将校园内的一些绿色措施与可持续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体验,主动探索研究,可以激发其对环境的热爱,同时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校园绿色设计

“绿色校园”是指“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对学生具有环境教育功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校园。”如何建设绿色中小学校园,在校园设计时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绿色校园建设有哪些原则和方法?下面将从绿色校园环境、建筑节能以及建筑舒适性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绿色校园环境

(1)校园总体布局

在进行校园规划总体布局设计时,应基于校园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结合建筑功能,形成校园总体布局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园物理环境仿真模拟技术,如日照模拟、风环境模拟、照明系统模拟以及立面采光遮阳模拟等的应用,将校园总图布局方案进行不断修正,最终形成符合绿色校园要求的能够营造良好校园物理环境的布局,如图1为北方某小学风环境分析图。

(2)生态绿化系统

如果说教学楼、体育馆、礼堂等是中小学校园中的“图形”,那生态绿化系统就是承载这些建筑的“基底”。一个有机丰富的生态绿化系统对于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塑造不可或缺,有时还能弥补建筑布局的不足。在进行生态绿化系统的构建时,可灵活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其主要目标是将校园环境中的自然、建筑与人类活动三方面统一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先从宏观区位出发,使校园的景观格局与其所在大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以及水体等要素协调。中观层面,可借鉴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基质是整个校园绿化系统,斑块是规划设计中的景观节点,而廊道则是将各节点与整个校园联系起来的道路、河流等。微观层面,在植被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域气候特征,选用合适的树种。在具体“斑块”设计时应考虑到多样性,并利用不同种类动植物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等方面的差异来合理配置。同时,还可循环利用绿地凋落以及绿肥等形成整个系统的自肥循环机制,这样也可减少绿地维护工作,进而降低运营费用。

(3)“海绵”校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在快速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内涝问题,并伴随着径流污染、水资源匮乏等发展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那样,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削减掉。”

学校校园作为城市中的小社会,也应引入海绵城市理念,着力构建能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的“海绵校园”。具体来说,要结合校园内水系、道路、广场、绿地等空间载体,建设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如加深蓄水池深度、降低水温;改造道路、广场,增加透水性地面比(透水路面砖每平方米可储存雨水量达8~12L),提高校园蒸发能力;改变传统集中绿地建设模式,将小规模的下凹式绿地渗透到校园中;将收集到的雨水循环利用到卫生间排水和绿地灌溉水等,如图2为德国某学校采用下凹式绿地等形成海绵校园。

建筑节能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只有不到30%的能耗来源于建造过程,而大部分源于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的使用效率不仅仅是节约问题,更影响到温室气体排放甚至气候变化。中小学校园建设中需要将节能充分考虑到建设和运营的各阶段中,具体可围绕如下九个核心方面开展:建筑材料选择、新能源利用、建筑护、供暖(北方供暖地区)制冷系统、通风系统、遮阳系统、照明系统、设备调控、学校管理。每个方面需要遵循的原则列举如下。

(1)建筑材料选择:保温材料具有热阻大、可以延缓热量传入和传出维持室内温度稳定的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应选用保温性能好、难燃的保温材料。例如混凝土材料,既有优异的防火和保温性能,也可减少建造和运营成本,在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远小于钢结构建筑。

(2)新能源利用:应优先考虑利用可再生能源,然后再考虑利用传统的化石能源。以太阳能为例,可考虑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为学生宿舍和食堂提供热水、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图3)为校园路灯供电、利用地源热泵进行供暖等。中小学校建筑的用能高峰与太阳能的供给时间基本一致,因此利用效率较高。学校还可利用活动场地敷设中小型风力发电设施。此外,还应充分考虑附近联合用能的可能性,如利用临近生产企业的余热进行供暖等。

(3)建筑护:应提高建筑围护的热工性能(保温性、密闭性),减少建筑本身的热量损失,降低供暖、制冷负荷。同时还应当注重建筑保温和隔热材料的异同,针对不同地区气候和热工分区,采用低传热系数或高热稳定性的材料。

(4)供暖(北方供暖地区)制冷系统:应选用合理的能源供应方式。供暖系统需实现以楼宇、楼层或房间可调,房间散热器应安装温控阀,热耗应可计量。

(5)通风系统:建筑应安装机械通风系统,保证供暖(或供冷)季节在窗户关闭的情况下有足够新风量,春秋过渡季节则以能够开窗自然通风为宜。

(6)遮阳系统:适当采用外遮阳设施,既可以防止室内过热和眩光,又可将自然光导入室内,提高室内照度。

(7)照明系统:以充分利用自然光为前提,灯具的布置与窗户方向平行,按照与窗户的距离分组独立开关。在开关和调控上也可选择体感调控、下课自动关灯、上课需手动开灯、与外遮阳系统联动控制(外遮阳打开时自动关灯)等方式。

(8)设备调控:采用能效级别较高的设备(如冷凝锅炉、能效等级二级以上的制冷机、T5灯管和LED照明设施等)。合理配置诊断用能设备,建立有效的用能设备控制系统(如非授课时段供暖设备的低温运行、可根据作息时间控制的照明灯具开关系统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终端能源和一次能源。

(9)学校管理:建设过程只是节能的开始,如何在使用过程中贯彻节能理念则是重要问题。因此,应提高节能减排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针对性政策和技术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将节约能源的各项措施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建筑室内舒适性

中小学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而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教室等室内空间中度过,因此提高建筑室内舒适性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校的室内舒适度主要包括空气质量、声响效果、采光照明及防止眩光等几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列举改善室内舒适性的具体措施。

(1)光环境

良好的照明是理想课堂环境的必要条件。国家标准中对于各空间的光照强度指标都有相应规定,设计应遵从这些指标。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能效角度来说,教室都应尽可能地做到自然采光,特殊方式有天窗、导光板等。金属百叶帘外遮阳也是一种高效利用自然采光的方式,上部可以将自然光引入房间深处并反射至天花板,下部还保持遮阳,当教师采用投影仪时还可遮挡过强的阳光。此外,室内采用浅色有利于漫反射的涂料进一步改善室内采光效果(图4)。当需要人工照明来补足照度时,应采用有镜面反射格栅灯罩、电子镇流器。

(2)声环境

一个舒适、良好的声环境不仅能使学生清晰识别和理解讲课内容,还可减轻教师上课时的教学负担。改善教室声环境,首先应保证采用的墙体、门、窗等满足国家规定的隔声标准。同时,教室内还需要控制混响时间,避免不利反射声,提高语言清晰度。许多教室通过增加吸声吊顶可以把混响时间降低到合适的水平,局部墙面加装吸声的做法也可大幅减少墙体之间的反射声。在控制噪声方面,教室地面采用耐磨的橡塑合成材料地面可有效减少学生在地面上拖动桌椅时所发出的噪声。此外,还应减少教室内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如风机盘管、分体空调以及风扇等。

(3)空气质量

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奥地利某研究项目对室内空气质量与学生注意力关系进行了分析(图5)。为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德国在供暖地区的普通教室安装机械通风设备。在无法安装通风设备的学校,安装带有绿、黄、红三色显示的空气质量探测器(图6),实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并根据情况开窗通风,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负压通风设备也可保证教室内必要的换气次数,并且成本较低。但负压通风只适用于于人员不是很密集、冬天不是很冷并且采用单走廊模式的教学楼。带热回收的送排风机组也是可提高室内舒适度的设备,建筑布局为一侧教室,一侧走廊的教学楼较适合采用这种技术。

(4)热舒适性

保证热舒适性分为冬季供暖与夏季制冷。

在选择供暖系统时,应优先采用能效高的制热系统,如燃气锅炉、热泵或利用热电联产的市政供暖系统等。在一些条件不满足的学校,应改造燃煤锅炉,使其配有先进的控制和过滤除尘装置。

在散热器的选择上,应针对学校寒暑假、周末和夜晚使用率低的情况采用可以实现分室温度调节的散热器。散热器供暖系统还应能对学校教室迅速、强烈的使用变化做出迅速响应,因此推荐采用水容量较少,并能快速加热和冷却的散热器,不建议采用辐射供暖装置(如地暖等),或仅用其满足基本负荷。

在考虑制冷技术前应先设法将冷负荷降到最低,这方面的措施有:1)在建筑南向安装金属百叶遮阳装置或较为简单且经济实用的固定遮阳装置;2)安装吊扇;3)在凉爽的夜晚利用被动式通风或机械式通风对建筑的主体结构进行降温;4)通过绿化、井水、水池改善建筑微环境;5)外墙和屋面的外表面颜色尽量选择浅色。

若采取了上述被动措施后依然有供冷需求,则建议在改造时采取分体式空调,先进高效的分体式空调能效比较高,相对于陈旧设备可节电50%。

第5篇: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导向系统设计 个性化 人性化

校园导向系统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起到引导、指示、说明、提醒、警告和介绍的作用,以便使学校的师生和到访者快速地熟悉和适应周围的环境。导向标识是环境信息传达的载体,它包含了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设置的合理性与安全性等几方面内容。在大学校园里,导向系统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指示牌,它还可以给建筑物一个明确的形象地位,无论是导向牌的样式、色彩、材质,还是文字、符号都可以为建筑物增色不少。在韩国高校的校园里笔者感受到了人性化、个性化的导向系统设计。

1.开元设计艺术大学清晰、系统的导向系统设计(图1)

开元设计艺术大学位于韩国首尔,是一所以美术和设计为主要学科的高等院校,校园处处充满艺术氛围。学校里绿色植物很多,校园被绿色覆盖,学校的UI系统也选择了绿色,被冠名为“开元绿”。开元绿象征着开元大像花园一样美丽的绿色校园,同时绿色象征生命力和朝气,导向系统也选择了开元绿作为主色。分布在学校各处的导向牌给到访者提供了详细的系统信息,从学校入口处的综合导向牌,到校园里各主要路口的导向牌,再到建筑物前以及建筑物内的导向牌都给人清晰、统一的感受。导向牌的底色全部使用了黑色,导向牌上的文字使用了开元绿和白色,其中主要信息使用了开元绿,如建筑物名称、楼层号、房间号、箭头、平面图等信息都使用了开元绿,其他信息使用了白色。整个导向系统通过色彩的运用以及文字的大小为到访者提供信息,例如楼层号使用绿色的大号文字,非常醒目,在较远处便可以得知楼层的信息,走近导向牌就可以继续查询目标地点及各个教室的具体信息。另外,室内的导向牌是可以灵活拆卸的,方便了信息的更新,更加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

2.人性、体贴的梨花女子大学的导向系统设计(图2)

梨花女子大学位于韩国首尔,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室内的导向牌大部分使用黑色为底色,楼层号使用白色,楼层的具体信息部分间隔使用灰色和白色为底色,文字相对应地使用了白色和灰色,这样的设计为众多的信息做了一个区分,以方便来访者能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但由于学校的建筑物建造时间差别较大,导向牌的设计时间也不同,室内的导向牌材质和设计都不统一,这也是梨花女大及其他历史悠久大学的导向系统设计的共同缺点,有待改进。梨花女子大学导向设计的独特之处是室外导向牌的设计,它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方形的灰色导向牌,安置在学校的各主要路口,另一种是印制在学校交叉路口处地面上的路面导向,与一般的交通路面导向一样,将导向信息印制在路面上,这样的路面导向可以为驾者在不下车的情况下提供导向服务,非常方便,体现了设计的人文关怀。

3.个性、细致的建国大学艺术文化学院的导向系统设计(图3)

建国大学艺术文化学院位于建国大学一个十层的建筑物里,各个专业依照类别分布在艺术大建筑的每一层,例如,三层是现代美术专业,八层是视觉情报设计专业。建筑物的各主要入口处都设置了楼层分布信息的综合导向牌,每一层的入口处也设置了这个楼层的楼层导向牌。教室的室名牌有两种,一种是用即时贴制作的粘贴在门上的教室编号,另一种是有教室的编号、名称、功能等详细信息的室名牌,这种室名牌为正方形,左右两边的厚度不同,左边厚右边薄,设置在每个教室门的右边。这个学校导向设计的个性化在于,在一些有特殊用途的教室门口的地面上还粘贴了能体现这些教室功能的导向图标,这些图标在起到导向功能的同时也为建筑物增色不少,还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除此以外,在楼梯的扶手上还专门为盲人设置了盲文导向,更是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多角度多方面地为到访者及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卫生间的导向设计使用了红色和蓝色以及贴在门上的图标来区分男女,女用为红色,男用为蓝色。这个卫生间的导向设计,色彩起到了主要的导向功能,图标属于从属说明功能。导向牌的色彩使用了黑色、灰色、白色以及彩色渐变条,彩色渐变条出现在各个导向牌中,是建国大学艺术文化学院的代表色彩,在与学校的UI相一致的同时也起到了统一的作用。

通过对以上3所韩国高校的校园导向系统设计的分析,给我们很多启示:个性化、人性化的导向系统设计要在设计中注入与情感、心理、历史文化、环境等相一致、和谐的因素,从而使导向设计在发挥标识作用的同时,给受众带来亲切、温馨的心理感受和体验。

(注:本文为2011―2012太原理工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第6篇: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 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Abstract:Education resource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ety resources. The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 ,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constructing economical colleges in view of social requirement,college responsibilities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al college ; pla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做出的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资源利用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还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校园土地使用、校园规划、新校舍建设等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点工程。笔者试从校园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面探索节约型校园建设问题。

一、科学的校园规划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措施

大学校园建设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的落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要求校园建设与之相适应。当前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全国各地也兴建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大学校园。校园规划是高校校园建设重要的基础环节,因此必须“建设未动,规划设计要先行”。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视角,校园规划是具有基础性、法规性、全面性、持久性作用的关键措施[2]。校园建设的科学规划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最重要措施。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以强化节约、集约、合理使用校园土地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确定校园建设规模,不能一味规模求大,攀比成风,应注重土地的使用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校园建筑宜向“低密、高容、立体化”发展。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向空中和地下发展,是一个较好的对策。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功能分区和教学秩序,才能做到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规划[3]。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 ,留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资源的共享使用及管理,具有更大的弹性,适合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例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严格遵循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原则,将全校的教学、居住、餐饮、娱乐等活动分项集中、分区而治,教学区位于校园南侧,生活取位于校园北侧,各组团建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拥有资源的共享性。校园规划中集中建筑用地的布置,使得新校区拥有大量的绿地,成为园林化校园的典范。

2.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

校园规划中,应尊重自然,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充分结合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做足生态文章。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与原有生态相融,构筑校园生态系统[4]。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使形象环境和行为环境有机结合,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应避免兴建大面积的人工湖,避免过多挖池堆山、制造人工景观。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植被、水系、地形地貌。同时生态化的校园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主题,要考虑校园发展的动态变化,创造一个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

3. 资源共享,注重城市空间互动

节约型社会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学校园内的资源应适应大学社会开放化的要求,充分开发开放,力求将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在规划设计中应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在满足交通组织、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公共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文化、体育、绿化景观等设施可以为整个城市所借用。例如杭州在2004年举行的第七届艺术节由于音乐厅等观演性建筑紧缺,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提供了必要的演出场所,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活动设施的利用率。

转贴于

二、合理的建筑设计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手段

建筑能耗占社会能源总消耗的30%,建筑的经济性90%取决于设计阶段,来自于国家权威部门的这两个数据,深刻揭示了建筑设计对于资源节约的重要意义。

大学建筑是教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构成校园硬件环境的主要因素。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其形象性的标志以回归绿色设计和纯净形式为优,以功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为主,应摒弃虚假造作形式,遵循“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原则,校园建筑设计以建设低耗能、超低耗能和绿色建筑为主要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等为重点,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新观念、新精神融入建筑设计每一个细部。

1.单体建筑的建筑外形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应以满足使用功能为主要目的,又要顾及它的教育功能。建筑立面宜庄重典雅、朴素大方、经济适用,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建筑节能的要求。尽量少使用玻璃幕墙等耗能材料,采用有效的墙体保温材料,以降低能耗。单体设计中应以自然采光与通风为主,既可以形成舒适的学习环境,又可以节约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投入资金。

2.加强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中应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保持合理的照度;加大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力度,建设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

3.建筑设计中应加大新节能产品及新工艺的应用。实施结构保温节能、智能化设计、太阳能利用等方法,开发利用新型和可再生能源。

作为建筑节能领域的部级重要研发基地,清华大学在建筑节能方面成绩显著。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是一座融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理念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科研办公楼。该楼是“绿色建筑”的典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应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发电、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充分展示了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宋明均.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19-21.

[2] 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J].世界建筑,2004,(09):76-79.

第7篇: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新校区位于长沙市雷锋大道旁,占地33.3hm2(500亩)。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校区教学设施齐全,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园地。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拟建在新校区内,用地西北临校区次出入口,南、北、东三面毗邻学生宿舍,西临校区主出入口、中心广场和中心水景学子湖组成的校园中心主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项目为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形布局,地上2层,局部3层,建筑占地面积5020m2,总建筑面积11200m2,建设规模可同时满足6500学生用餐和1000学生开会之用,总平面布置见图1。

2设计理念

校园建筑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校园特色,既包括物质性的地域环境特色,公共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与建筑空间特色、交通组织特色、也包括非物质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历史人文精神特色等。

新建学生食堂面向校园中心主轴,与主入口(教学楼、办公楼)、中心广场(图书馆、实验楼)形成校园主轴及富有韵律的三个空间序列,校园的空间在由北向南流淌的学子湖、预留教学楼及本次设计的——学生食堂处达到高潮,新建的学生食堂成为承载校园文化和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为此设计中注重建筑景观一体化,结合现代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竞争、管理模式,力求弘扬校园饮食文化,体现现代教育模式开放式与交互式的特点,综合考虑整体功能布局;同时注重不同建筑空间的连贯性与交互性,紧密结合地形和环境,获得以人为本的、生态的、易于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校园空间序列。

3总平面设计构思

对于具有特色的校园,个性的空间是其必不可少的精髓,大学校园的个性,就是大学的特性,在设计时要强调校园复合空间的创造,对学校社区化氛围的营造,主要构思如下:

3.1融入环境,建构秩序

由雷锋大道校园主入口通过校园主轴、中心广场把教学主体——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紧密联系形成活力四射的教学核心区。主轴穿过中心广场东转,下台阶即到达由开阔的水面、绿化组成的中央生态区及学生生活区。学生食堂即坐落在这环境优雅、静谧的学生生活区中央,成为校园主轴末端的一大景观,见图2。由西向东的一条步行空间主轴和三个主要景观节点贯穿整个校园,将校园各功能分区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层次的绿化空间系统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精彩丰富的生态校园环境。

3.2顺应地形,围绕“园中园、景中景”主题力求创建景观生态的校园生活社区

教学核心区与中心生态区、学生生活区通过自然高差形成台地,形成功能分区,创造了良好的学生生活、休闲空间。学生生活区呈倒“L”形布置,与核心教学区包围着中央生态区,学生食堂布置在校园主轴的末端,地理位置优越,既能保证学生就餐有适宜的步行距离,同时又创造了良好的就餐环境。学生食堂东临校区东大门保证了食堂对外货流路线畅通便捷。

3.3单体平面造型融入建筑环境

作为校园的节点,学生食堂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型布局,接合发散式反对称的弧形楼梯的造型,犹如一个被逐渐剥开的鸡蛋,勾起人们无限美好的食欲,见图3。同时,平面弧线形造型与学子湖畔紧密结合创造出流动的空间,满足了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流都能获得较好的视觉冲击力。

4颇具特色的建筑单体设计

结合校园规划布局,食堂建筑的空间形态处理从外部空间体系和实体建筑形态二方面着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突出校园文教建筑内求实用,外求唯美的建筑风格特点,建筑单体设计如下:

5.1合理的平面布局

根据建设方要求、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的管理模式,本设计方案一、二层共设计4个相对独立的学生食堂,三层为学生活动中心(兼报告厅)和屋顶花园。总体分为学生共享就餐区、独立的厨房操作区、学生活动区及屋顶花园,各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线顺畅。

5个学生食堂分别设置独立的操作间、小炒间、面包房、小超市等,学生就餐空间相互贯通,既有利于食堂之间开展相互竞争,又有利于各厨房的食品卫生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学生就餐的多样选择。餐厅的就餐区、面包房、小炒间、检测间等均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无对外窗口的房间安装了通风装置,见一二层平面图3、4。

5.2厨房布置工艺流程合理,充分体现高校食堂高标准的卫生要求

卫生是食堂的重中之重,如何创造良好的厨房空间成为设计的重点、难点。通过精心布局及推敲,厨房布置工艺流程合理成为本设计的最大亮点。

1)整个食堂的工艺流程按照生进熟出的顺序设立原料通道、员工通道、成品通道及回收通道,合理分为食品处理区,非食品处理区和就餐区三大功能分区。

2)各功能用房采取了单间分室一条龙的工艺,彻底打破了过去食堂设计中厨房一大间,洁污不分,生熟不分,粗加工和切炒混为一堂的传统布局,保证了食品的卫生,提高了食品卫生的安全度。

3)地面沿弧形走道、备餐间、小炒间、烹调间、洗消间、面点及加工间设置地面排水沟,便于清洗及排走油污。

4)设置员工更衣间及预进间,满足员工二次更衣要求,达到了高校食堂管理模式的先进水平。

5)设计充分考虑高校就餐的特点,设置了检测间以便留样检测以保护学生就餐安全。

6)设置小炒间以满足高校学生就餐的不同口味要求和小型聚会等不同需求。

5.3合理组织人流、货流

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及建设方要求,将学生食堂主出入口设计在西侧兼顾校区主、次出入口景观及人流,南北向分设次出入口兼顾学生公寓的人流,东向结合校园东大门设计后勤人员及货流出入口。建筑沿东西及南北向形成校园主通道,沿建筑四周及学子湖畔形成步行道,人流、货流交通流线组织明确清晰,互不干扰。

5.4富含校园文化特色空间的塑造

由于本食堂规模较大,一、二层设计了四个大型餐厅,还兼顾了小型餐厅与超市,因此良好的内部空间环境是本设计除厨房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之外的又一难点。

入口广场是食堂门户区域,主要强调了对人流的引导和大气、舒畅空间的塑造,分别设计了主出入口及东西二个次出入口,结合出入口内凹设置,减少了室内空间的进深;室外设计两部反对称渐变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将人流自然引向二、三楼,巧妙的成为一楼南、北出入口雨篷的同时解决了二楼就餐与三楼活动人流分流的问题,不仅有利于食堂的管理,也最大限度的确保室内空间的完整性,在确保安全疏散的同时避免了对房间的硬性分割。

内部空间强调功能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要求,采用大空间少柱网的布置,方便内部空间使用;内部格调设计处理上不寻求过多复杂的线条和呆板的行进线路,而追求自然惬意通透的内部空间塑造,在平面空间功能设计上满足良好的校园就餐环境需求。整个餐厅内部空间布局将主要学生就餐出入口、学生餐厅、小超市等临水面设置,满足学生对就餐环境优雅舒适的要求。三楼学生活动中心采用扇形布局呈南北向布置,尽量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通风。设计通过借景手法的运用,近处餐厅、室外半开敞式弧形楼梯、亲水平台、学子湖水面等空间互为渗透,远处与校园中心广场景观等遥相呼应,互为借景,充分体现了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5.5竖向设计

本学生食堂功能较为简单,但人流量大且学生就餐人流集中,设计着重考虑疏散要求,设计五部楼梯,一部货梯,其中四部供学生使用,分布在南、北、西三个方向,东向的一部楼梯及货梯则为厨房的专用梯。室外设置的两部反对称发散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可直达三层的活动中心及屋顶花园,满足疏散要求。

5.6立面设计

学生食堂造型力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新颖,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立面造型上突出几何形体的穿插与对比,主体采用椭圆体,配以弧形渐变的室外楼梯、逐渐升高的弧形片墙、玻璃梯顶等形成的“灰”空间,大面积玻璃与室外弧形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建筑体块之间多样的变化打破了冗长的空间序列带来的沉闷感,使建筑本身具有一种博大、内敛、谦逊的文化气质。西立面设计高耸的钟塔,配以弧线形的屋面飘板,大面积灰色铝板和玻璃相结合,丰富的弧线立面充分考虑新校区与城市道路的全方位景观,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既彰显学院实力又能从建筑风格上折射出学院的校园文化,形成耳目一新又耐人寻味的现代教育建筑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与现有建筑环境融合更好的成为文化载体,建筑以灰色基调为主,在南、北、西三个主要学生出入口处设计橙红色片墙,片墙上镶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格窗”演绎成的现代玻璃小窗,在极具冲击力的暖色调色彩的刺激下,不仅突出了学生食堂的出入口,刺激了就餐人员的食欲,同时与室外楼梯弧形片墙上的小漏空方格互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具体可见学生食堂效果图。

室外反对称的弧形楼梯配以螺旋式上升的弧形墙,创造出起伏变化的富有动感的天际轮廓线。室外弧形楼梯、弧形墙、透明的玻璃顶形成半围合空间效果,大面积玻璃的设置使室内外空间得以延伸,内外空间流动,互为交融。

6绿化景观设计

食堂周边的绿化景观以点带结合为主,形成尺度宜人的校园景观。由于食堂位于学子湖畔,设计时以乔木外加绿

化带使之与校园其它建筑很好的绾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在食堂山丘一侧密植树木,配以灌木、草地、植被自由穿插,使山、植被、建筑达到疏密相间的精致宜人的境界。

食堂周边景观设计注重边缘与空间节点的人性化设计,以曲水绿岛为形态特征,形成以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的多个景观中心,同时结合湖畔水边缓坡、亲水平台、入口广场等营造多形态、多层次的交流场所,入口广场、绿地水景面以及食堂建筑空间的位置、尺度完全与校园食堂的规模使用相协调,使行走在教学楼至食堂的校园道路上,让人时刻感受到绿地、水面带给人的愉悦心情,无形中也增强就餐的食欲和乐趣,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校园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7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通过设计者别出心裁地采用“剥开的鸡蛋”外形设计,既与“食”加强了内在联系,又对建筑的“形”进行了深层的刻画,并通过一系列虚实对比和互借的设计手法的应用,使建筑整体与校园其他建筑及周围环境实现了高度融合与促进,外形隽永,寓意深刻,达到了文教建筑较好的建筑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1]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3.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夏海山著.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8篇: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伴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环境绿化的意识越来越高。而作为备受关注的校园环境,其绿地植物的配置能表现的生态景观更是成为了当前校园环境打造的重点。校园绿地配置所表现的生态景观不仅是一个校园文明建设的体现,更是校园环境的一个缩影,是为教师与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舒适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措施。而生态景观的打造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也是体现出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发展重大的核心动力。下文就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功能与特征进行分析,就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生态景观表现进行研究。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特点与功能

1.校园绿地的概念

随着人们对于校园生态景观的关注不断深入,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目的就是为打造建立在师生校园环境需求的基础上的,符合校园特色的生态景观。而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对于生态景观的表现应从景面、视面以及景物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利用具体的手法对校园空间进行处理,使得景物能够按照风景欣赏的线路一一展现出来。校园是学生与教师生活学习的地方,绿地则是指校园内部的绿化面积最为集中的绿地空间,是表现校园生态景观的精华所在。校园绿地的作用就是调和校园建筑、注重空间组织与绿面层次,以丰富校园绿度,更好的融入生态文化。具体一点来说,校园绿地植物配置应以生态景观的理论作为指导,做到见微知著,打造一个实用、美观、经济的校园绿地生态文化氛围。

2.校园绿地的功能

校园绿地算得上是校园中师生的第二课堂,是更好的融入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绿色空间。校园绿地的设置具有统领性,起到领导校园绿地风格与氛围的作用。而校园绿地的植物配置更要与建筑、水体以及校园中的雕塑、园林等要素紧密结合,相互呼应,完美的体现出校园的生态环境和校园文化,并有良好的陶冶性情,寓教于景的作用。其次,站在总体的角度来讲,校园绿地还拥有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的作用,不仅有遮阴纳凉的功能,更是美化、绿化校园环境的最佳设施。因此校园绿地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除此之外,校园绿地还具有一定的行为导向与激励作用,是积极向上的导向。绿地景观中的丰富植物与优雅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能够激发其对学习的热情和对世界的思考,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与探索。此外,校园绿地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健的作用,对于学习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舒缓心情和缓解视觉疲劳都很有帮助。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原则与选择植物的基本思路

1.校园绿地植物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校园绿地的重要因素就是植物,植物配置就是体现校园生态景观最主要的因素。而要利用绿地植物配置表现出校园的生态景观,就必须充分考虑到造景的需求,对于树木、花草、藤木、常绿、落叶等植物都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校园环境的需求与学校的性质和功能。总的来说,校园绿地植物的配置应注重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应充分体现出校园的生态文化造景,以景观树种来强化校园文化的主题。其次,将花草树木、落叶以及常绿等植物相结合,搭配出四季植物季节替换的原则。最后,根据种类的区分,适当选择校园香化、果化等植物配置,以丰富绿地品种,还要突出校园一定的特色原则。

2.校园绿地的植物选择基本思路

就分析目前我国很多校园绿地植物配置情况来看,多数校园的绿地植物选择上,表现出广泛的现象,没有突出校园生态景观与校园文化特色等。选择适当的植物来配置绿地并表现校园生态景观,应重视起地域性的适生植物,最好能够体现地方的景观特色。比如南方的环境就应选择适应南方天气和环境的植物,这样的植物有很多,而在设计绿地时也应做到一定的物种丰富性,保证资源的种类。其次,校园绿地的植物选择还应突出植物组景的层次性,以展现校园生态丰富性为目的来设计。在这一方面,一定要讲究好上层树种的单纯、中层的耐阴性以及下层植物的耐湿性,充分保证每一种类植物的优良生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设计绿地时,还应关注突出校园植物的四季变化特点,以突显植物景观的物候性,表现出植物的特性。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以表现生态景观的具体方法

校园绿地植物配置要将突出生态景观作为设计的目标,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的重中之重。在建设生态型校园的过程中必须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校园特色和风格的需求进行科学化配置,要注重学校绿地景观在设计中的独特风格以及生态景观的情趣与品味。

1.针对校园道路的绿地植物配置

校园中的主干线就是道路,而校园绿地植物的配置必须要突出校园的区域特色,以更好的融入校园的文化因素,基于当地植物为基础,在主道路上体现出文化性特征。根据道路的名称或者区域性的文化特点来种植植物。例如,道路的名字叫做“金山路”,则可以以道路名字的基础上,种植带“金”字名称的植物。包括金钱松、金缕梅等上层植物,也可以种植如金花茶、郁金香、金鸡菊等下层开花植物,不仅如此,还可以种植名字中偏旁部首带“金”字的植物,如银叶菊、银芽柳、苏铁或者银杏等植物。目的就是体现出道路的文化性,但必须符合适生植物的基础与植物的季节性等特征。

2.针对各功能区的植物配置

首先,校园内的功能区非常多,包括校门办公楼区、图书馆区、教学主楼区以及学生公寓、体育活动区等等区域。对于办公楼区的绿地植物配置设计必须要突出学校的前景即视感,要求配制出规范大方、整体性较强的生态景观。一般们来说,校园的校门生态景观常常以景石等要素来装扮,或者喷泉石等元素,在此基础上配置一些黄素梅、苏铁等植物做点缀,景石的背后可以种植一些针葵等植物做背景,以协调景石的生硬,保证石面的美观。其次,针对图书馆等较为有文化气息的功能区绿地设置,必须要体现出生态环境的“静”的特点。通过植物来创造意境,强调图书馆功能区的空间渗透,以景示情。与此同时,利用中庭、等设计,通过绿色植物为背景、利用山石的叠加等设计方式,来突出主题,体现出“静”的氛围,更进一步强调了图书馆功能区的意境。

而针对主教学楼区的绿地设计,需要呈现出块状的分区,因教学区的面积非常大,且空间围合度高,受到建筑的影响,绿地设计应依托于建筑来造势。通过组织适当的小片空间,再加以辅助装饰,最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设计教学区的绿地空间时,应注重创设的文化点景,可以通过植物的减弱来突出建筑的即视感,设计出富含层次的景面。最后,针对学生公寓区等功能区的绿地设计,应特别注意建筑的空间小气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日常接触。此功能区的绿地设计需要尤为注意,要注意植物与建筑的相互融合与衬托,以营造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实际上,在进行公寓区设计时,因建筑空间的限制,一般不会采取过高的植物种植,以避免形成空间小气候,或者影响学生的休息。而针对体育活动功能区,因其即视感较强,面积一般非常大,所以绿地设计最好能够达到强化景面的作用,最好起到适当的障景作用,以突出平面绿化,简单大方的特点。

3.体现校园生态景观的整体性

虽说校园环境应体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和层次性,但整体来说,校园还是一个整体,各功能区的划分也只是为了体现功能区的特点,所以校园生态环境的设计应体现出校园的整体性质。因此,在绿地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充分的了解和选择,以满足校园的功能区环境绿化要求,进一步实现生态景观联系校园内各区域的功能。同时,通过合理的绿地植物配置,将不同的分区串联,使得校园在景观上与功能上达到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出校园的整体性。

结语

终上所述,校园的绿地植物配置实际上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能够实现功能区的划分,体现校园的文化特色,突出校园文明,更能打造舒适的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对于校园的景观建设来说非常重要。设计出一个具有自然生态景观的校园环境不但有利于教育教学,而且对陶冶广大师生的情操,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美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 榆林市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魏梅琳. 福州大学城绿地植物景观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3.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第9篇: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综合教学楼;建筑设计;特点;原理

1.绿色建筑设计观

我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猛, 每天都有无数建筑物在设计建造, 我们不能等一切都研究好才开始实践。但是, 在建筑设计中, 建筑师的观念却可以影响建筑的最终形态和生态环保效果。因此, 应该倡导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具有明确生态环保目标并利用建筑手段部分或全部达到这个目标。由于建筑设计仅仅是绿色建筑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全局中的一个局部, 在绿色建筑系统其它各环节还不能有效配合的情况下, 这样的建筑还算不得真正的绿色建筑。本文权且将这样的建筑称为准绿色建筑。建筑师树立准绿色建筑观十分必要, 有研究证明, “ 在概念设计阶段, 把建筑作为整体系统设计并注重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可以比一般建筑节省50 %一7 0%的能量。” 这说明了建筑设计这个环节在整个绿色建筑设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积少成多, 可以大大减少资源能源的损耗, 这在我国目前思想意识、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国情环境中是切实可行的。

准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 利用建筑手法, 不同程度地解决、利用地形、节能材料、自然采光通风、营造冬暖夏凉室内环境等问题, 尽量减对人工环境和动力机械的依赖, 达到降低建筑综合造价和能耗的目的。同时, 创造性地利用地域建筑中传统有效的地方材料、生态节能方式和建筑形态, 延续和发展城市和建筑文化特色。

1.高校综合教学楼的特点

1.1综合性

综合性是学科建设的新需要,教育结构多元化、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在培养学生处理研究复杂问题等方面都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同时综合性教学楼使得资源集约化利用。集中式的教学建筑远比分散式的建筑成本低,同时其效率和使用便捷性提高。因此,集约式和开放型的建筑环境成为新型教学楼建筑的主要特征。

1.2开放性

校园建筑从以前的只重视教学功能而忽视活动交往功能的做法,转变为强调整体校园氛围的空间营造。当代大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在重视内部空间营造的同时,也强调与环境的融合,重视空间的开放性与可交往性,强调校园与社会交流的方便,使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1.3信息化特性

信息的网络化使知识的传播由老师向学生单向线性灌输转变为师生的互动,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这促使高校教学楼设计更注重智能化。具体而言,教学楼都配备多媒体教室、多功能阶梯教室并建有计算机中心,在教学楼的入口都有电子液晶显示教室的安排使用情况。此外,各教室都配备空调电气设备,还有摄像头等电子设备作为教学楼的安防系统。

1.4可持续发展性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学科内容更新频繁,教学科研设备不断更新,因而要求高校建筑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例如,底层架空的交往空间可作为今后停车之用,而柱网的设计也应考虑未来空间的适应性。总之,在教学楼设计时应注重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2.高校综合教学楼的设计原理分析

2.1功能与交通组织

国内某大学教学楼以中心庭院来联系南北两侧的2幢教学单元楼(见图1)。交通楼梯在平面中均匀布置,注重入口门厅空间、楼梯厅、联系走廊和空中活动平台空间的气氛营造。同时也利用底层空间架空来获得弹性空间和作为活动交往空间,半地下层考虑停车与设备的布置。

关于教学楼的功能设置,对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都有考虑,即将大空间布置在教学楼的端部,小教室集中布置在教学楼的中间,功能分区明确。同时,利用底层架空和错层的处理,巧妙地安排停车空间,用楼梯的错半层将两栋楼的不同分区联系起来,只需上半层就可以到达不同层高的教学区间,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交通路线,也使空间变得活跃起来(见图2)。

2.2外部空间和环境

1)场所化的外部空间应考虑主入口和大部分教室保证有开敞的视野和良好的景观朝向,且主要入口有便利的交通。此外,内部庭院、中厅空间布置有开阔的广场、碧绿的草地,方便学生在此小憩,使之成为校园中重要的交往场所。

3)开敞的行为界面作为建筑内外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建筑的界面也是建筑设计师关注的焦点。

教学楼强调界面的开敞性、通透性和可停留性。沿建筑单元的外面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性灰空间,例如通高的柱廊、玻璃雨篷、平台、天桥、庭院等。这样的空间区域一般具有半露天性质,但又能遮风挡雨,既有开放的视野,又具有领域归属感,与直接通过大楼梯或雨篷直接连通走廊、教室的设计相比,其增加了建筑空间的层次,形成了人性化的空间构造。例如,该教学楼从主入口到门厅前的“U”形广场,再到门厅的开敞空间都是通透的界面,而且站在门厅空间中,有类似“影壁”的大理石壁画作为与中心庭院空间的分隔,但空间在视线上隔而不断,使空间层次显得很丰富,且门厅空间两侧是两处开敞的剪刀楼梯,而且楼梯每隔两层向门厅开敞,学生上下楼时均可欣赏外面的景观。

2.3美学特征

将建筑美学与建筑符号学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高校建筑特有的文化特征。例如,在建筑构件细部的造型上,教学楼楼梯底层台阶构处理及栏杆柱节点,体现出西方古典典雅主义的造型手法;庭院中的入口平台花池与排水的滴漏,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国园林中的典型造型元素。其次,在空间的塑造上,从主入口空间到庭院空间再到地下停车空间的景观轴线上,体现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欲扬先抑、对景与框景等手法,同样在空间处理上,也应该体现出造园思想的“围”与“透”的理念。

结 语

21世纪高等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给大学校园的规划以及教学楼设计带来了新的思维,因而高校教学综合楼的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征。选取两所高校的教学综合楼为研究对象,相信阐述其特点,利用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其功能和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和环境以及美学特征,以此为今后高校综合教学楼的设计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创作实践为例【J】.建筑学报,2004,5(2):52-53.

[2]邓晓红.教育建筑综合体―――新世纪高校教学楼建筑发展趋势【J】.新建筑,2003,10(1):18-19.

[3]张晓非.符号学在建筑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南北方园林造园手法的比较【J】.建筑师,2004,4(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