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精选(九篇)

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

第1篇: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COSO报告 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

一、绪论

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生数目与日俱增,办学条件明显得到了优化,教学科研经费的数量也呈大幅增长趋势,高校的财务风险日渐突出。而财务风险直接妨碍了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会影响高校师资队伍的培养、硬件设备的配备、科研成果的累积与学校的常规运转等,会对高校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提前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对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现阶段高校财务风险能力进行整体评估,提出相关的防范控制对策,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2年9月美国COSO 委员会了名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即 COSO 报告。2004年,COSO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一份名为《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在原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该报告把风险管理构成要素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等多个框架系统,成为了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在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中,在国外,高等教育的办学费用并非是从金融单位贷款获得的,而是产生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资金筹措与运作模式,办学所需的费用几乎都是从政府或社会捐助中获得的,费用的运转由高校董事会决定,几乎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所以有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分析成果很少。

在国内,最近几年,高校的财务风险持续扩大,这方面的问题也引发了国内许多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纷纷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但是,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仍然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与财务风险评估框架等问题的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的指标,研究学者往往选择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而这些指标也并未得到权威的认证,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财务风险问题已经成了高校现阶段面对的突出问题。

三、我校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高等教育改革之前,办学的费用都是政府供给的,当时的财务状况十分稳定,风险也几乎不存在。如今,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深入,高校可以自行重新定位办学的结构、规模、资金的筹措与运转等问题,这样的自也让原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风险财务状态转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风险财务状态,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财务运转的决策与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风险意识。很长时间以来,我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都是财政拨付,因此,相关人员缺乏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学校几乎不会对财务风险作出提前的监测与预防。而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校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日常的运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费,学校通过多渠道进行筹资与投资活动,这些都给现阶段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次,风险管理责任人缺失。我校虽然有相关的经济责任机制,然而还是会有执行松散、管理失当等问题存在,同时经济责任机制追究的往往是事后责任的归属,对事前及事中的控制较为欠缺,未形成完备的多层次经济责任机制,缺少行之有效的规范与激励制度。如果决策与管理出现了失误,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最后,并未形成完备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这包括内部牵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职能不够精确、内部与外部监督力度有限等问题。由此可见,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只有做好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才能实现我校的持续发展。

四、完善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一)识别与评估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1、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

高校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这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识别财务风险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种类型。一是财务情况研究。按照高校资产负债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基础建设投资情况与相关财务资料,利用核算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方式,同时联系调查情况,对财务整体状况展开综合研究,找出潜在的高校财务风险。二是专家意见研究。高校财务部门订立调查计划,从多位专家处获取有关意见,利用多次反馈的方式逐渐得到对财务风险更为清晰的看法。这种方式能够集合多位专家的知识、能力与经验。三是分解分析。把高校财务风险分解开来,逐个分析,最后找到风险的原始形态。另外,风险识别方式还包含分组分析、关联分析、业务流程研究与风险调查分析等。

2、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财务风险的预测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的预警系统,以信息化方式建立恰当的财务预测指标框架,利用观察分析等方式随时监控高校潜在风险的变化,对收集到的财务信息展开对比研究。风险预测一般通过设置临界值来判断是否出现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财务预测指标一旦超出临界值,会对风险发出警示,提示管理人员作出预防措施,避免潜在的危机带来真正的损失。建立高校风险预测系统可以为高校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方便其进行监测、指导和控制,在财务危机形成早期及时做好预防措施,提升管理效果。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是高校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的重要方式。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展开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它包含完备的组织形态、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确切的工作责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工作流程、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合理的管理制度等。高校展开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结构,同时用规范的工作流程与完备的工作制度来完善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当接受严格的监督,最终高校的管理部门与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一起对内部控制工作做出评价并提出意见。

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分成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部分:第一,事前的控制要建立完善的部门组织结构,保证所有业务活动顺利展开;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备都应当和相应的职责相适应,逐步完善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等问题;在展开相应的活动前,应当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人员工作制度、财务规划制度、授权审核制度、业务流程制度等;遵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式;建立与完善风险预测与防范机制等。第二,事中的控制包含各个组织与机构合理分配相应的职能,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并行使相应的权利;高校活动实施的时候进行审核确认;对信息材料尤其是会计资料展开研究与管理;对工作人员展开监督管理同时在控制工作展开的过程中深化学校内部与外部、内部各个部门以及部门上下级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三,事后的控制包含检查并评估高校的各项活动、核算会计信息、做好内外部审计工作等。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让各项业务与活动顺利开展。

(三)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1、强化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是其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内部审计能够以辅助管理的方式监督控制政策与流程的实施效率,推动建设良好的控制环境,确保经济活动的效率性与合法性。高校内部审计不但包含对会计账目的审核,还包含对单位内部多个组织部门及管理执行能力的审核,同时将审核的结果以及改进的措施上报到学校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手中。因此,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展开的二次控制。

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资金流转的效率性与合理性,还要关注财务控制的运作效率,监督财务控制的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应当遵循时展的需求,将风险视为风向标,逐渐转变为经营管理层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机制,集中力量改进并整合各个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管理与治理工作,不局限于职能部门的框架,而是由点及面,建立围绕综合风险控制这一核心的内部审计。采取对管理部门提供风险监督与控制评估以及整合风险建议与措施的方式,保障高校资源的合理使用,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风险为风向标的内部审计是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关键举措,它给高校预算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等指出了发展方向,也规划了今后高校内部审计的走向。

2、完善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机制

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是从政府获得的,因此政府可以对高校的财务展开监督,确保高校将政府拨款运用到实处。然而,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监督机制尚未成熟、监督人员数量过少、信息难以对称等因素,政府并未对高校展开强有力的监督,只是偶尔抽查或监管高校对政府某项政策的执行情况。政府想要以宏观的方式管理高校的财务情况,就必须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展开运转。一方面,政府应当建设完备的财务监督机制,经常检查、督导并评估高校的财务活动开展情况。政府利用财政与审计等部门展开监督,还可以组织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学校展开监督,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订立考核制度与严格的责任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确保高校财务活动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开展,让高校合理使用并保管国家的资产,推动高校形成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从而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的组织机构、评价标准、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当组织一些专门从事监督与管理工作的人员展开监督。这些人员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政府整体掌握高校财务中高校与政府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识别高校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承担的责任,推动高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风险与责任意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五、结束语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高校财务风险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如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形成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不断提升。一旦高校形成重大财务危机,必然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冲击。所以,不断研究完善与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是现阶段高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确保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翁建鹏.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第2篇: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摘要】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对2010-2012年年报过补充更正公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综合考察了不同会计差错更正对审计风险的不同影响。从总体上看,会计差错更正发生或是更正项目越多,说明问题严重,管理层恶意操纵财务报表,公司内部治理恶化,从而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导致审计风险增加。进一步发现,涉及核心利润项目的差错更正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是显著的。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审计风险;公司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现象日趋频繁,根据研究文献统计,在2002一2006年间,我国A股市场进行差错更正的公司累计达到991家(沪市517家,深市474家)。这一现象给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威胁,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它可能产生于审计主体,也有可能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甚至产生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及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程度均会对审计风险有影响。因此,有的信息使用者在错误接收和使用审计信息以致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可能将责任推卸到注册会计师身上,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二、文献综述

在美国,由会计变更产生的会计报表重述问题引起了上市公司监管层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更有众多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Palmrose等(2000)对重述财务报表与审计师诉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研究了1995一1999年间在SEC备案的416家有重述的公司样本,14%的样本有审计师诉讼。他们将重述区分为经济重述和技术重述,凡影响核心收益的交易、账户的重述为经济重述,包括利润表误报和有关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审计师更可能因经济重述而遭到诉讼,而且其中的收益重述是最主要的。

 

Coffee(2003)从安然事件的分析入手,认为利益关系迫使审计师向公司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妥协,没能及时纠正报表中存在的实质性错误,导致日后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他认为发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审计师独立性较差。

 

我国学者张为国、王霞(2005)以1999-2001年发生财务重述即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财务重述公司之前年度的蓄意错报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有所察觉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

 

谢新风(2010)利用博弈的方法对财务重述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2007—2009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幅度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的进行财务重述的动机。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与审计风险成正比,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越大,审计风险越大。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风险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众所周知,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某种分离,公司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公司的管理层都会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他们为了突显自己的业绩,可能会通过虚构利润、虚假陈述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而会计差错更正是粉饰财务报告的很好隐蔽手段,操作比较快、运用范围广而且不影响本期利润。所以,管理层不惜被监管部门关注的风险,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达到不被ST、申请恢复上市或其他的关键情况等其他目的。与此同时,为了顺利通过会计师的审计,管理层会企图通过审计收费水平来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而达到规避不利审计意见的目的,获得对自身有利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同样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也会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与上市公司管理者合谋,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不仅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更增加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审计风险。

 

因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对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

我们以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年报补充更正公告中的会计差错更正越多,则说明上年的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或差错(即存在瑕疵),意味着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加大,审计风险提高。根据上述理论以及审计独立性的特征,结合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差错更正,本文对审计风险与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做出假设。并由此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会计差错更正发生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扭亏为盈、配股和巨额冲销等目的,使利润虚增或虚减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主要目的。而大多数公司进行的会计差错更正是使利润虚增的,少数使得利润虚减。会计差错更正对当期利润影响程度越大,就越容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关注,也更容易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使得审计难度加大。而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多数是利润变动影响的。由此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从会计差错更正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来看,本文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所更正的会计问题对合并利润表的影响上,并据此划分为核心利润、非核心利润、税费相关和资产负债项目调整四大类别,这与GAO(2003)、Palm-rose and Scholz(2004)的研究分类基本一致,我们用补充更正项目的类型来区分审计风险。一般来说,投资者和证券监管者更加关注经济后果严重的补充更正信息,也即涉及到利润表项目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利润表信息直接反映了公司当期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我国证监会经常利用公司的经营业绩信息(如净资产收益率、是否亏损等)来界定企业是否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应该退市或者是否有权进行权益再融资等。现有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

因此,相对来讲,涉及利润表的项目的经济后果更为严重,相应地,带来的审计风险也更高。如Anderson and Yohn(2002)和魏志华等(2009)都发现,当财务重述内容涉及销售收入、利润等核心项目时,市场反应更加强烈,相应的经济后果也更严重。

 

四、研究设计

第3篇: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家审计风险;公告制度;风险管理;免疫系统

一、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

2008年7月1日审计署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其中第十三条明确提出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强审计信息分析,提升审计成果层次,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

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将其所审计的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及相关程序以一定的途径和形式向一定对象范围公告而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在公开透明的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审计风险。在公告制度实行前,国家审计风险本身就已存在。但是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实行后,国家审计工作被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对国家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更显性化及延伸化。

二、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管理

国家审计机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不同大小的风险,采用相应到位的措施、方法和程序,尽可能使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可容忍或可接受风险的程度)。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连续的和及时的防范来达到减少损失、提高审计效果的过程。

第一阶段:风险的感知与识别。国家审计要实时对宏观、微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风险保持敏感和持续的关注,特别是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分析一项审计业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审计活动潜在的风险及可能承担的责任进行鉴定。这一阶段使得整个工作重心前移,有助于改变国家审计主要侧重在事后审计的状况。即实现及早发现风险的“抗原提呈”功能。

第二阶段:风险的分析。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内生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风险分析要解决的是风险的强度、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程度的问题。

第三阶段:风险的应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预防、限定和减弱审计风险,是审计主体根据所掌握的审计风险程度,按照特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审计风险施以主动影响的行为过程,其目的在于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或减低审计风险的作用力。

三、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一)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分为两个层次: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以及各类交易和事项、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认定层次。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与财务报表整体关系密切的重大错报和对财务报表认定有重要影响的错报。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应当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各类交易和事项、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国家审计分析重大错报风险组成要素时要把握国家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特点。

(二)检查风险。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可以在实质性测试的过程中通过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检查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把审计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以上。但因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要素的制约,审计人员不能根除检查风险,也就是说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

(三)公告风险。通过审计公告的程序将此风险向社会公众公告,但可能受某些条件的限制,产生披露不完全或披露过度的情况,由此引发前置风险和过程风险的审计不足、审计错误等问题的暴露。比如保密要求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审计公告的内容很难与审计报告完全一致。一旦审计报告反映的某些问题未能在公告中披露,将直接导致社会公众产生“误受风险”,即认为被审计单位不存在这些问题,其产生的后果相当于这些问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被发现。另外,比如审计公告是否在规定的审计期限公告、审计公告的格式内容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等等,这类风险的产生可能源于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公告实施力度欠缺等原因。

(四)诉讼风险。审计结果公告后,国家审计出现诉讼的风险。而根据现实的状况,这种诉讼请求更主要还是来自被审计单位。在实际结果内部公开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内容的关切度相对较低。有些内容虽然被审计单位不完全认同,但出于各种原因,其经常是保持缄默。审计结果公告后情况则大为不同,一旦公告内容叙述不恰当或者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被审计单位肯定会提出,并可能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但是诉讼风险是否存在是不必然的,它完全取决于诉讼方是否执行这一行为,如果不提讼,即使审计报告中的某些内容有不当之处,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外部利益冲突。

(五)社会公众的认可度风险。社会公众作为审计的最初委托者,其必定会关注审计公告的结果是否符合其最终的目的,政府部门是否很好地履行了社会公众所交付的责任。一旦审计结果所达到的目标与社会公众的预期出现偏差,或是国家审计的结果使社会公众认为自己的权利并没有被很好地维护和利用,那么审计机关将面临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不认可风险。从目前的情形看,社会公众对于国家审计工作的期望度在日益增强,这类风险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

四、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以“内部控制的健全度”为着力点,防范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2004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就已经在《公共部门内部控制指南》中说明了内部审计机关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并规定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和任务。而我国不管在内部控制的理论建设还是内部控制测试实践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发展的水平。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缺失,而审计人员在国家审计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具体账项的检查,而忽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度。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要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并对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错报的风险,不能只是“走形式”。除了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对其它可能影响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的因素也要关注。比如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被审计单位国家资金拨付情况和资金压力大小等影响因素。

(二)加快“金审工程”建设,优化信息内部存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008年7月11日,审计署制定了《2008-2012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中表明进一步建设、完善、推广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建设全国审计机关网络中心、数据中心,扩展网络应用,保障信息安全,基本形成服务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全面完成金审工程二期建设任务,初步建成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为三期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10年,审计署机关和派出机构基本实现业务流程无纸化;至2012年,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的审计项目要达到年度计划项目的80%以上,现场审计实施系统成为审计人员普遍掌握的审计工具。这也符合了目前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日益强大的趋势。另外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发审计体系内部及其他监督系统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系统,使监督成果相互利用,发挥审计综合监督的职能,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建立完善的外部专家智力支持系统

在当前国家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一些规模较小,地位不太重要的企业或者将自身审计的重要企业的部分审计事项委托给它,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这种委托可通过招标竞选、抽签等方式进行。另外,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国家审计工作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利用这两种力量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外部专家智力系统,即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在审计活动中,往往会涉及到国防建设、高科技研究、大型公共工程、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等内容,审计人员对这些领域的业务性质、流程和范围了解的缺乏,会给审计过程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因此建立专家智力支持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四)完善审计公告形式风险,规范对外公告内容

除了由于公告前审计过程所引发的审计风险,审计公告本身制度发展的不完善也会导致审计风险。因此最好是通过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本身来控制。例如在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格式与内容可以考虑借鉴民间审计的做法对审计意见进行分类,对不同意见类型的审计结果的公告,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没有发现重大问题的审计结果相当于无保留意见的公告可采用标准式审计公告。即规定专门的格式、结构、各段的内容和措辞。由于公布审计结果是国家行政行为的范畴.有很强的严肃性,因此最好在主流媒体上公告,如各级党报、电台、电视台以及专业报刊公告等,而且只适合于高级审计机关必须及时报告重要审计结果时采用。目前,我国每年在新闻媒体上刊发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在“两会”上宣读审计报告都是这种公告形式的体现。不管如何,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对这些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防止模棱两可的做法。

(五)有效利用社会大众媒体资源,及时准确接受和传达民意

有关学者对社会公众有关调查报道途径的可信度认知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公众对大众媒体上的调查报道的可信度认知是较高的。自2008年年初,云南省审计厅与省内12家主要新闻媒体签署“审计工作宣传合作备忘录”。(中国青年报2009-10-10)1年多来,云南审计厅实现了它的“承诺”:召开新闻会3次,媒体吹风会两次,邀请各类媒体采访报道审计工作10多次。今年上半年,审计厅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229个,这些结果都在“云南审计信息网”上公示。 为让社会了解审计情况,“云南审计信息网”还设置了一个还原审计工作的专栏:“现场审计”,网民随时可以从中查看审计中发生的问题、信息、动态等。2009年8月3日,审计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吴绍吉做客云南网,通过在线访谈向网民详细解读了“2008年度云南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况”,网民回应热烈。

参考文献:

[1]何敬 周鑫. 国家审计免疫应答机制及其应用[J].南京: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14~20

[2]杨肃吕.中国国家审计:问题与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管劲松.审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王长友.审计研究简报 [Z]北京: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第4期,2009-6

[5]邱学文.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08

第4篇: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制定主体;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要素

Abstract: internal control, it is to point to by enterprise's board of directors, manage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ff, reasonable to ensure that enterprise basic target of a series of control activities. Article mainly on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internal control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part of the enterprise's internal control subject, environment, elements, etc, so as to draw the advantag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in China and some need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Policy makers; The internal control environment; Internal control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D52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内部控制发展状况的比较

美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到80年代,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该法案规定每个企业都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80年代美国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引起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4年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称COSO报告),该报告出台成为世界各国建立自己内部控制框架的指导性文件。但是,理论和实务界还是认为该内部控制框架有些局限性。2001年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曝光后,美国国会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公司内部控制及其实施的有效性做出报告,审计师需对其进行评价。COSO委员会认为企业需要一个健全的框架以有效地识别、评估并管理风险。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建设,到2003年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征求意见稿,2004年终稿。该框架没有取代内部控制框架但拓展了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更加完善。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制定实施了大量与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行政法规。1999年新《会计法》从法律角度对内部控制制作出规定,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2001年6月,财政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成为我国重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后财政部又陆续了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担保和对外投资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稿以存货、固定资产、成本费用、预算等的征求意见稿。在2006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同年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提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基本统一为内部控制的提法,形成了我国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主体之差异

1. 美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主体。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美国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分散于不同的组织机构, 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美国财务经理人协会等。正式文告中的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目标以及内部控制要素也大不相同。从1991 年开始, 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由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下的发起机构委员会( COSO) 承担, COSO 研究的权威性来自于它的发起者, 包括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美国财务经理人协会以及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COSO 自成立后即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 其研究报告在征求各方意见后。截至目前, COSO 已的研究报告如下: ①1992 年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②1996 年了金融衍生工具使用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③1999 年了虚假财务公告研究; ④2001 年12 月COSO 启动《企业风险管理》项目, 并于2004 年9 月。以一个独立的机构来对内部控制进行专门的研究, 无疑提高了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度。COSO 于1992 年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不仅在美国有极大的权威性, 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2.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主体。

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 这是由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 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 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 审计署管全国的审计工作, 并负责审计准则的制定。内部控制指导原则、指引和规范由政府部门分别制定, 弊端较多。首先, 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 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统一与协调;其次, 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一致, 导致对内部控制要素、内容以及内部控制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第三, 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 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三、内部控制环境之差异

1. 美国的内部控制环境。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环境, 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修改并颁布了相关法律, 要求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主管就定期报告进行宣誓, 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和财务报告的可靠, 要求外部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及评价, 加强管理者与外部审计师的责任。美国的上市公司有近万家, 而发生财务丑闻者屈指可数, 所占比例很低。自2002 年7 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颁布实施以来, 美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指数迅速上升, 已居全球首位。

2. 我国的内部控制环境。

我国的上市公司仅1 000 多家,但违规者却众多, 所占比例较高。不少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卷款潜逃或神秘失踪, 或因行贿受贿、挪用公款而落马, 还有不少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热衷于以上市、增发新股、配股等方式圈钱。在这样的企业环境里, 是不可能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

综观历年来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监事会工作报告, 几无一例对公司存在的违规事件进行揭示。不少上市公司的监事甚至看不到公司的月度财务报表。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下应设立审计委员会, 并由独立董事负责。但许多上市公司至今仍未成立审计委员会或成立的审计委员会根本未发挥作用。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相应的组织结构不完善, 不仅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 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内部控制目标之差

1. 美国的内部控制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 美国内部控制目标逐渐多元。从企业的经营方面看, 内部控制目标分为战略与运营两个方面, 战略目标属高层目标, 主要是为了统一与实现企业的使命与愿景; 运营目标指企业资源使用的效果与效率, 也是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美国内部控制目标还包括报告目标、合法性目标。报告方面的目标是指企业报告的可靠性, 包括内部报告与外部报告, 涉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合法性目标指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

2. 我国的内部控制目标。我国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指出,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①规范单位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②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 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③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中注协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规定的内部控制的定义与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规定的定义基本相同。

3. 中美两国内部控制目标之差异。

(1) 首要目标的内容不同。美国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追求企业经营的效果与效率。而我国的相关规定均未提及经营的效果与效率问题。缺失这一目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思路产生重大影响。如货币资金管理的目标是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这一目标比较容易达到, 只是一个内部牵制制度的设计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问题。但如果货币资金的管理以使用效果与效率为主要目标时, 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就需要相当的管理能力, 它必须考虑诸如现金预算如何做到准确与及时, 如何在货币资金的持有成本与短缺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等问题。

(2) 概念体系不同。美国内部控制目标中包括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 涉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而我国的内部控制目标之一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是不是以“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为目标更为合适? 这里涉及一个概念体系的问题。另外, 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 仅强调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是不够的。因为影响投资者、信贷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不仅仅是财务信息, 它还包括非财务信息。

4、内部控制要素之差异

美国COSO 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 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报告指出,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 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及各个方面, 旨在确立影响企业的潜在重大事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从而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报告还指出, 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件确定、风险评估、风险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我国的相关规定虽然未明确内部控制要素, 但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内容, 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中美在内部控制要素方面的另一个主要差异就是风险管理。从本质上说, 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或整体风险进行预测、估计和应对,以实现企业的战略与运营目标, 而不管这种风险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这也是COSO 为何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改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根本原因。但不论是我国目前试行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还是上交所新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意见或指引, 对风险评估与管理这一内部控制要素要么未涉及、要么语焉不详。

三、中美比较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有了一些很好的变化,例如,我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部门,而是汇集了多方面的力量进行研究,我国刚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就是由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的,许多监管部门、大型企业、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与此同时,按照科学民主决策精神,公开选聘了86名咨询专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部控制科研课题,为构建我国内控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支持。但是通过对比,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美国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了企业风险管理阶段,我们还处在内部控制的框架阶段的初期,并且我们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没有建立全面,还只是征求意见稿;二是虽然统一了内部控制的说法,但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还不统一,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还存在差异,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推广应用;三是内部控制的内容还不统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把内部控制设定为八个要素: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确认、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选择、控制活动、信息沟通、检查监督,《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内部控制设定为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为此,针对以上问题,我国还应该继续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统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内容,进一步完善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obert Kuhn Mautz, 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 Internal control in U.S. corporations: the state of the art: a research study and report. [M]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1980

[2]Shuhai Li, Muhammad Nadeem, University Wes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Informatics. Risk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A Case Study of China Aviation Oil Corporation Ltd. [M] Sweden: University Wes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Informatics, 2010

第5篇: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为适应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开滦集团公司借鉴大集团强化财务管理的有益经验,从2005年2月份起全面实施了财务集中管控工作,为构筑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体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资金集中管理

财务集中管控的核心是资金集中管理体制的确立,开滦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组建并全面运行,较好地发挥了三方面职能:

(一)统一资金收付

集团公司6个二级子分公司中除上市公司外的5个公司及其所有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及资本运作涉及的所有资金收付统由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办理。取消各单位的所有外部结算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为57个单位在结算中心各开立1个内部银行账户、在商业银行开立外部只收和只支账户各1个。内部银行账户用于通过资金结算中心进行外部结算和集团公司各单位间的内部结算,外部只收账户用于存储各单位除集团公司统一销售的煤炭货款外的所有收入,外部只支账户用于资金结算中心按预算拨入各单位的员工工资、应缴税款及零星对外支付。资金结算中心在保留所有传统结算方式的同时,实现了网上不落地结算,大大增强了预算控制功能,实现了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督,提高了资金日常管理水平。

(二)统一对外融资

为支撑和保障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统筹全集团资金需求,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果,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集团公司将全集团的对外融资权上收到资金结算中心。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分别与唐山市建行、市中行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就集团公司发展项目的贷款资金支持以及还本付息的优惠等,银企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同时,还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洽谈多种灵活、优惠的筹资方式;编制对外扩张项目筹资方案、争取银行贷款的授信额度。在年度资金预算的基础上,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比较成熟、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且自筹资金难以保障的项目,纳入筹资方案,并按照银行规范性要求,及时完整地提供相关资料,2005年获得银行贷款授信额度12.55亿元,2006年获得银行贷款授信额度39.7亿元。及时启动项目筹资借款。为保障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2006年从银行贷入资金15.89亿元,其中信用借款4.69亿元,占总借款额的29.5%;争取到的借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的借款9.55亿元,利率下浮8%的借款2.7亿元,利率下浮7%的借款1.7亿元,利率下浮借款占总借款额的88.13%,每年为集团公司节约借款利息798万元。

(三)提高资金效益

资金结算中心的组建为集团公司搭建了以发展战略为依据、在全集团范围内统一调度并集中使用有限资金的平台。有效解决了资金分散浪费问题。资金结算中心的组建取消了156个银行账户,将原来散存在各单位众多账户中的资金统一集中起来,既增加了资金存储效益,又大幅压缩了资金机会成本;通过网络银行系统与各单位账户对接,及时、高速、准确地将分散的资金汇集成大额资金用于集中支付,有效地减少了分散资金的闲置时间,增强了集团公司的对外支付能力。促进了增收节支。资金结算中心坚持“资金统一调度、单位分灶吃饭”的原则,保障各单位对自收收入的所有权,“自收自支、结余归己”,保护和调动了各单位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二、队伍统一调度

实施财务集中管控核心是管资金,关键是管人员。只有有效行使对财会队伍的管理,才能保障其强化控制和监督职能、落实反馈报告责任、维护独立性和专用性,进而将财务集中管控落实到位。

(一)人员集中统管

按照财务集中管控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在实施资金统管的同时,同步实施了人员统管工作。为集团公司所属子分公司配备总会计师。解决了财务工作的领导兼职及欠缺专业知识的问题,实现了财务集中管控的层级管理、优化了财务机构负责人履行财务集中管控工作职责的领导环境、发挥了专家理财的优势。集团公司对全集团财务机构负责人直接管理。研究制定了《财务负责人管理暂行办法》和《集团公司财务负责人考核办法》,重新考核任命了各二、三级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共计79人,实现了全集团所属各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由单位或部门考核任免向集团公司统一考核任免的实质性转变。各子分公司实施对所属三级单位财会人员的统一管理。实施全员业务培训、技术考核、工作评比;逐步试行薪酬、任免、考核及奖惩统归二级单位管理的财会人员管理体制。建立岗位轮换制度。为形成竞争机制,促进人才的流动、成长和全面发展,落实内控制度,制定下发了《开滦集团公司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办法》,集团公司总部和各专业化公司都实施了岗位轮换制度,其中集团公司财务部和结算中心的轮岗人数就达33人次,占人员总数的61%。

(二)机构单独设立

为适应集团公司实施“建设大基地、组建大集团”战略对财务集中管控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集团公司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完成了二三级单位财务机构单设工作,解决了二三级中部分单位财务机构与经营机构合一所造成的与推动财务集中管控工作要求和财务部门应履行的繁重而艰巨的财务管理任务不相称的问题,形成了集团公司及所属二、三级单位财务机构的完整体系。充实加强了二级子分公司财务机构力量。强化对所属单位的财务统管职能、更好地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全方位履行财会工作职责。将会计核算工作划转各二级分公司负责。为实现财务集中管控目标,按照核算职能归位的要求,撤销了集团公司原有的会计核算中心,将会计核算职能划转到了各二级分公司,实现了分公司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责的统一。

(三)素质全面提高

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任务的完成主体是全集团900名财会人员,这支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至关重要。集团公司下发了《开滦集团公司财会人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通知》,要求各级财会工作负责同志要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体财会人员要学政治和学业务同时并举,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尤其要增强主动性,坚定学理论、懂政策、明是非、促工作的信心,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强化反腐倡廉,举办“开滦集团公司财务系统廉政教育报告会”,邀请唐山市检察院负责同志作了《忠于职守、善待自己、远离职务犯罪》的专题报告;制定并执行《开滦集团公司财会系统廉洁从业规范》,把廉政规定、勤政要求与财会业务规范有机结合了起来。为深入调查研究,颁发了《关于在财务系统开展“搞好调查研究,推动管理升级”活动的通知》,动员广大财会人员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立项选题,深入思考、调查研究,占集团公司财会人员40%的同志共上交调研报告302篇。锻炼了财会人员的思维谋划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集团公司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为创建学习型队伍,制定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财会队伍的实施意见》,规定了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制度、激励措施、任务要求、奋斗目标并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工作;激励建功立业。印发《关于在财务会计系统开展创优争先评比表彰活动的通知》、《关于印发开滦集团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全面预算管理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明确了创优争先的导向、制定了激励先进的措施。通过开展创优争先评比表彰活动,好经验和好做法得以交流推广,进一步激发了财会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内控全盘部署

实施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控,必须以健全并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保障。

(一)优化内控环境

开滦集团公司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工作中,首先从优化内控环境入手。提高各级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为此,集团公司利用一天的时间,邀请专家教授举办了“企业内控制度和财务集中管控”专题讲座。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率党政班子成员和所属各单位一把手、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以及财务部门负责人共210人听取了讲座;举办内控制度培训班。为推动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组织对全集团二、三级单位70余名财务机构负责人进行专项集中培训,各二级子分公司组织对所属全体财会人员进行了内控制度培训。向员工广泛宣传内控必要性。通过会议、报刊、广播、板报以及内控制度向基层、班组、岗位落实过程中,广泛深入地向广大员工宣传内控制度的必要性,潜移默化地增强员工遵守、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二)健全内控制度

制定并下发了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试行)》、《担保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试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试行)》、《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试行)》、《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管理办法(试行)》等十二项内控制度;二级子分公司也都根据经营特点和实际需要,组织研究制定本公司的具体内控制度,并组织所属单位逐级落实集团公司和本公司制定的内控制度,确保在生产经营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得以落实。

(三)理顺内控程序

健全并有效运行的内控制度,要贯穿并内化于公司治理体制、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完善公司治理体制。借助于与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谈判签订《开滦集团公司章程》的机会,将董事会对内控制度的主导权、经理层组织实施内控制度的责任、监事会检查评价内控制度有效性的义务都规范其中,奠定了集团公司内控制度实施的体制基础。再造内控业务流程。借助于集团公司开展的“总部机关各部门业务流程再造”工程,将集团公司2005年制发的12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分部门、类别、环节、重要岗位等进行落实,实现了部门衔接不断档、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关键环节及重要岗位都有内控措施。着力内控全覆盖。按照内控制度“既要覆盖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做到横向到边,又要覆盖生产经营的自始至终、做到纵向到底;既要控制和监督生产者、经营者,又要控制和监督管理者、领导者”的总要求,各二级子分公司结合自身特性,制定落实集团公司内控制度的实施细则,责任细分解、压力逐级传、一级抓一级,共同编织好集团公司全面内部控制的大网。

(四)强化内控监管

内部控制效果的获取,既需要全集团全体员工的自觉遵守和执行,也需要集团公司对下的必要监控。制定《开滦集团公司总部机关财务审批办法》。明确了审批事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会计监督责任。建立了重大财务事项管理报告制度。为加强对重要财务事项、重要生产经营业务的监管,提高集团公司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控制力,制定下发了《开滦集团公司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规定了报告范围、报告(备案)事项、报告人和责任人、报告时间、报告形式、报告标准以及责任追究,以防止发生重大损失。更新会计核算软件。为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成果,实现集团总部对所有会计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适时监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防范会计造假,增强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可用性,作为财务集中管控的内容之一,集团公司启动了会计核算软件更新工程,已按计划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开展审计监督。集团公司审计部进行了货币资金内控制度专项审计并提交了报告:肯定了成绩、发现了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审计部会同纪委、财务部开展了执行财务集中管控制度专项检查,有利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四、预算全面掌控

财务集中管控需要全面预算为其提供运作平台:资金集中需要预算、全集团资源的高效运用体现在预算、强化集团公司总部的管理和监控职能反映在预算、财务集中管控的效果也需要与预算相伴而生的绩效考核来检验。

(一)编制全面覆盖

在总结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强化了预算编制工作。丰富了全面预算的内涵。在完善已有生产经营预算、资金、财务预算的同时,增加了对外投资、投资收益、投资结构调整、塌补费用、搬迁项目、筹资等专项预算。落实了总预算对各个专项预算的统领控制功能,同步编制、相互衔接、同步下达、总额控制、切块包干、授权明责。建立对外投资基金。为确保煤炭大基地建设的资金需求,将全集团的股权(产权)转让收入、吨煤增提11元维简费的50%部分以及采矿权摊销价款纳入对外投资基金专款专用。调整预算监控指标的设置。与责任中心定位紧密结合,利润中心以营运收入、利润、应收款项、现金净流量为主,成本中心以制造成本、商品煤量等为主;压缩数量、突出重点,削减各预算单位的预算监控指标数量并控制在8个以下,以加大主要监控指标的比重;增强预算编制时效。从8月份着手预算编制大纲调研开始,历经下达预算编制大纲、逐级向集团公司上报预算建议指标、集团公司预算办公室提出初步预算指标、征求二级预算单位意见、调整完善预算指标并报总经理办公会及董事会批准、正式批复下达主要预算指标、逐级编制汇总集团公司年度预算等阶段,做到了年底前全部完成下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解决了年度执行中编制预算甚至到下半年才编完当年预算的问题。

(二)执行强化调控

编制好全面预算是确保集团公司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基础,而要保障预算的圆满实现,预算执行中的调控尤为重要。加强分析监控。按月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按季向董事会提交《季度企业运营分析报告》,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揭示主要预算监控指标完成情况、找出预算执行偏差、提出纠偏措施、预测下季执行、提示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对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随时提交报告。层层落实责任。年度预算批准后,集团公司立即将指标分解到二级子分公司、将责任落实到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二级子分公司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及三级单位,各三级单位则细化分解到车间、班组、个人,为考核奖惩奠定基础。硬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调整机制,明确预算指标调增、调减的前提、标准及条件,提高了预算调控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搞好动态平衡。为解决预算执行中的失衡问题,及时研究并出台有针对性的增收节支措施,推动预算的圆满实现。

(三)考核抓住重点

集团公司把绩效考核与预算执行的日常考核融为一体。加大重点监控指标考核权重。如对利润中心的“利润”指标、成本中心的“制造成本”指标的考核权重规定为30%以上。提高考核效果的时效性。为提高现金流量质量,改善资产的流动状况,对诸如应收账款、存货、货币资金收现率等指标实行按月考核并直接与批复的工资总额挂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开展预算执行情况评比工作。制定下发了《开滦集团公司预算执行情况评比办法》,按季度对二级子分公司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比,奖励先进。

五、风险适时防控

(一)研究制定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对于强化资金管理、防范企业风险,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集团公司启动财务战略研究制定工作:与上海视野经济研究所共同组建课题组,在全面分析诊断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出与集团总体发展战略相衔接并提供财力支撑、放眼长远且立足“十一五”规划、遵循稳健与积极的理财方针、覆盖集团公司全方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财务战略》并从2007年起全面实施。

(二)识别防范企业风险

适时识别和防范企业风险作为财务集中管控的重要内容之一至关重要。按季度逐级分析并确认企业风险。各二级子分公司总会计师负责按季度组织对本公司企业风险识别防范工作并向公司领导班子提交《企业风险分析报告》;集团公司总会计师负责按季度组织对全集团企业风险识别防范工作并向董事会提交《集团公司企业风险分析报告》。成立企业风险防范课题组并提交研究报告。组建“重大企业风险防范课题组”,围绕安全资金的保障和使用、市场风险对预算的影响、加快压煤搬迁进度等重大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提交了有价值的分析报告;及时落实企业风险防范化解责任并考核结果。集团公司董事会在收到季度《企业风险分析报告》后,迅速分析研究、分解企业风险防范控制和化解任务、落实风险防范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完成时限,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防止集团公司的资产损失。

(三)重大风险防范见实效

集团公司在抓好面上风险分析识别防范的同时,尤其关注重大风险的防范问题。压缩应收款项。制定集团公司2006年信用政策,核定正常结算额度和预付款定额,建立了销售与收款、收款与个人收入挂钩的激励机制;开展“应收账款清收督导月活动”。强化项目决策前的投资效益分析。将投资收益率作为投资项目取舍的根本标准,解决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前缺少效益分析的问题。防范资产损失风险。在对两次清产核资损失进行逐项分析的基础上,向董事会提交了《清产核资损失分类、原因及整改措施的报告》;制定下发了《开滦集团公司资产损失认定处理管理办法》、《开滦集团公司应收改制单位债权清收管理办法》,防范类似损失再次发生。

六、政策清晰统一

财务集中管控是财务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财务政策的载体制定、并监督所属单位贯彻执行。

(一)统一集团财会政策

实施财务集中管控必须统一全集团的财会政策。制发统一财务政策。每年初研究制发当年《开滦集团公司财务政策》,明确规定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及核算体制、货币资金的管理、税价的管理、成本费用的管理等政策,用以指导规范各单位全年财务会计工作;制订《开滦集团公司会计制度实施细则》。遵循《企业会计制度》、总结提升集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经验、使之成为指导会计核算的科学准则。

(二)开展财会政策检查

连年开展“财会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将财务政策的执行情况、内部独立稽核制度、执行《会计制度实施细则》情况、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人员岗位轮换、货币资金管理、内控状况及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精细化管理、制定内部成本及盈亏核算办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及发票使用情况等列入检查内容,促进了财务会计工作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第6篇: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摘要】以2011年的a股上市主板市场公司为样本,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财务重述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表明,财务报告重述与内部控制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差别。同时内部控制的重点在控制活动更容易抑制异常财务报告重述。

 

【关键词】财务重述;内部控制;关系

一、引言

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主要途径,外部信息使用者也主要是从财务报告中得到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这同时是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的主要方面。财务报告重述意味着前期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不完整,主要是向投资者传递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前期差错的程度、原因、影响以及更正情况,是要提供更为准确、完善的信息给投资者。由于财务重述行为表明公司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存在差错,近年来这一现象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上市公司之所以发生重述,主要的原因还是公司内部治理不当,导致一系列问题。从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从两个角度建立:一是按照五部委颁布的《内部控制指导规范》,从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建立;二是在原有公司治理制度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改。我国虽然颁布了条例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但是大多数的公司披露的信息都是笼统概况,没有实质意义的。而财务重述制度在我国早就存在,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准则对财务报告重述做出了较多的规定,要求使用追溯重述法对前期差错进行更正。

 

拟从财务重述行为发生的视角,分析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选取2011年我国主板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巨潮资讯网、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网站以及国泰安数据库,获取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然后通过查询关键词“会计差错”、“差错更正”、“更正及补充”等,得到进行财务重述的样本公司。

 

二、文献综述

1.有关财务报告重述的文献

(1)财务报告重述的经济后果

susan等(2004)通过研究在1995至1999年间发生重述的492家美国公司,在这些样本中,核心重述的公司有较高的频率故意的错误欺诈和随后的破产或退市。核心重述即主要是虚假陈述收入、核心盈利的一个组成部分[1]。brad等(2011)发现,在重述前,经理人净买入股票对财务重述的市场负反应不明显,但是经理人净卖出股票则对财务重述的市场负反应明显。研究结果是增量与内幕交易和企业股权交易的一般回报模式,并保持在重述发生后控制的其他因素对市场的反应[2]。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会给证券市场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毛志宏、荣华(201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发生财务重述行为的上市公司股价在重述报告公布后呈现下跌趋势,同时对股票交易量也会产生显著影响[3]。王萍、尚应霞(2010)对财务报告重述对股价和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涉及利润鞥核心会计指标的财务报告重述会导致公司的股价下跌,从而市场反应为负;而不涉及会计指标的财务报告重述不会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其市场反应不明显[4]。

 

(2)财务报告重述的原因

我国学者对财务重述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是从外部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财务重述的动因。我国的资本市场日益成熟,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事件也日益增多,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孟南等(2012)对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做了比较,盈余夸大的财务重述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盈余管理的发生诱发了财务重述;股权结构越集中,越容易发生财务重述;规模小的公司中容易发生财务重述[5]。以上观点中国内外学者的达成了一致,但是由于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特殊性,我们与国外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我们除了有以上的一致观点外还有自身特点。马晨等(2012)对财务重述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现金流充足、成长较快、监事会规模较大、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较低;而审计事务所变更则容易导致公司发生财务重述[6]。

 

2.内部控制有关文献

美国颁布的《萨班斯法案》进一步规范了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法案的颁布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许多学者针对sox法案进行研究。rainy等(2008)对sox中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费用进行研究,针对萨班斯法案第404和第302条的规定对于之前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费用的研究进行了扩展。发现无论是明显的重大缺陷还是不同性质的问题造成的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审计定价都是随着内部控制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变化的[7]。之后,hollis等(2008)对sox的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的权益成本和投资者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使用sox颁布之前的未经审核的披露和sox之后的审核披露,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有着明显较高的特殊风险和权益成本风险。最后结论是不论是跨期的变化还是同期不同公司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内部控制报告影响投资者的风险评估和公司的权益成本[8]。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报告是为了更加真实可靠的披露信息,使报告使用者能从报告中得到有用信息,但是财务报告的重述也会使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产生不信任,减少财务报告重述会增加外部投资者、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评价。但财务报告发生重述的关键因素是上市公司本身,也就是上市公司内部对财务报告在披露前的整理,甚至是在公司进行日常会计处理、业务处理时的控制,也就是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从而提出假设:

 

h1:财务报告重述与内部控制负相关

我们把财务报告重述按照重述的内容进行分类,分为会计指标类、公司治理类、不确定风险类、经营活动类。我们认为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告重述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是具体与哪类的财务报告重述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显并没有具体的研究,通过具体的查看财务重述报告发现会计指标类和公司治理类财务报告重述更多。会计指标类的财务报告重述是对年报中主要的会计指标、会计数据进行的重述,这类重述明显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更相关;而公司治理类财务报告重述是对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述,这类重述则与内部控制关系更密切。因此,提出假设:

h2: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治理类财务重述报告的负相关关系更明显

内部控制按照coso报告可分为五个方面,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只有这五方面都存在并且进行了有效建设和实施才能从企业层面减少财务报告重述。财务报告重述是由于国家法律法规或会计政策发生变更时而必须进行的则不会因

为内部控制的增强而减少,文中把财务报告重述分为正常财务报告重述与异常财务报告重述。异常财务报告重述就是除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政策变更外而进行的财务报告重述。

 

h3:内部控制在控制活动方面加强控制更有利于抑制异常财务报告重述

2.研究变量的界定及模型

3.样本选择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在我国境内主板市场上市的a股公司。由于发行b股的公司,以及在香港交叉上市的公司,其受到的约束不同,本文予以剔除,同时也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以及数据缺失和因分母为0导致数据异常的样本。所有财务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其它非财务数据是作者本人手工收集。经过以上处理,得到的样本的总数为1304个,其中进行财务报告重述的样本有123个,控制组样本有1181个。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

 

表2显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变量的均值为68.9618,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待很大程度的加强和完善。此外,公司的roe变量、资产负债率lev、股权集中度h5和资产总值对数size的均值分别为0.0717、0.52145、49.803和22.1964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还是比较高,但是盈利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从资产的自然对数来看,各公司之间差异较大,说明样本公司具有近似的正态分布,符合回归分析的基本要求。

 

2.逻辑回归结果

模型是将是否发生财务报告重述作为因变量,内部控制指数作为自变量,其他为控制变量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结果,可看出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告重述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系数为-0.089,且通过了检验p=0.000,假设h1得到了支持。表3是将会计指标类财务报告重述、公司治理类财务报告重述分别作为因变量,分析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会计指标类财务报告重述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系数为-0.063,而公司治理类财务报告重述与内部控制的系数为-0.113,且都通过了检验。因此,公司治理类财务报告重述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明显,证明了假设2。

 

3.独立样本t检验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发生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和未发生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进行分析。发生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通过打分发现在内部控制五方面中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方面其平均数与未发生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相差不大。虽然控制活动和内部环境均值差稍大,但是通过结果可知财务报告重述发生与否的公司在内部环境方面无明显差异,控制活动则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提高控制活动的质量则可以减少财务报告重述的发生,证明了假设3。

 

五、结论

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表重述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财务重述行为,表明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财务重述行为的有效措施。(2)进一步发现,不同类型财务报告重述与内部控制之间没有显著地差别。

 

本文的政策启示意义在于:(1)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抑制财务重述的发生,内部控制作为防范错报和舞弊、减少公司信息风险的措施是有效的,因此,监管当局应该广泛而深入地推进内部控制的建设;(2)内部控制不是所有方面都能抑制财务重述的发生,表明应该进一步深入改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控制整体方面的实施效果,多方面提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减少财务报告重述。

 

参考文献

[1]suan scholz,the circumstance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of non-gaap reporting:evidence from restatement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4(1):139-180.

 

[2]brad a.badertscher,notre dame,s.paul hribar,nicole thorne jenkins,informed trading and the market reaction to accounting restatements.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5):1519-1547.

 

[3]毛志宏,荣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的经济后果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10):54-58.

[4]王萍,尚应霞.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的市场效应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90-92.

[5]孟南,苏宁.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的中外研究比较[j].财会月刊,2012(07):77-79.

[6]马晨,张俊瑞,李彬.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2(08):126-130.

[7]rani hoitash,udi hoitash,and jean c.bedard.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audit pricing under the sarbanes-oxley act.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vol.2008(1):105-126.

第7篇: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按照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但并没有规定明确、统一的缺陷认定标准。虽然学术界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在内部控制缺陷划分方面的资料较为缺乏。本文尝试从对主要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角度,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内部控制缺陷概述

按照内部控制缺陷对主要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情况,可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分为:合规控制缺陷、战略及经营控制缺陷、风险控制缺陷以及财务报告缺陷四类。合规控制缺陷是指商业银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规定的遵循性缺陷。战略与经营控制缺陷是指影响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营目标实现的缺陷。风险控制缺陷是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不足或无效。财务报告缺陷是指商业银行的业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合规控制缺陷

一是未按监管要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新业务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拓展,无章可循,业务操作混乱。部分内部控制制度陈旧、过时。二是违规办理业务,面临监管处罚的风险。未严格落实客户身份识别制度规定,鉴别客户资金来源的真实性、合法性,漏报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可能使得商业银行沦为犯罪分子洗钱的工具,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同一单位客户在同一银行机构违规开立多个基本存款账户,违规开通单位验资户通兑功能、为客户提取大额现金等,存在合规风险。

(二)战略与经营控制缺陷

一是收益管理存在不足。有的商业银行生产系统中贷款利率等关键参数设置错误,批量化少收利息,影响银行收入水平。部分银行基层机构在实际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总行贷款利率标准,擅自调低利率水平,降低了财务效益。有的机构未按规定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时收取账户管理费等手续费。二是成本控制不合理。有的银行现金备付率远高于合理水平,增加了现金持有成本。有的信息系统盲目上线、重复建设,无效的资本占用增加了银行运营成本。

(三)风险控制缺陷

一是缺乏统一的风险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分散在各层级、各职能部门,存在部门银行思维,未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二是信贷业务贷前、贷中、贷后风险控制不足。授信客户准入不严格,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贷款。缺乏对关联企业贷款风险的有效识别,多头授信风险控制力差。贷款账户封闭管理不规范,担保手续不落实,抵制押物无效。贷后监督、管理不到位。三是IT系统安全管理存在不足。重要业务系统操作员岗位变更或离职后未及时更改和注销系统用户,用户登录操作控制、防病毒管理不规范,报废计算机设备未及时清除银行敏感数据信息等,可能导致重要系统信息泄密或受到病毒攻击。

(四)财务报告缺陷

一是部分上市银行未按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影响财务报表的质量。财务顾问、咨询业务收入等未按受益期限进行摊销,集中或推迟确认收入。二是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折旧计提不准确。保险柜、点钞机等资产账面数量与实际存在差异,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及损益表的营业外收入等相应科目数据的准确性打折扣。三是业务系统数据质量有待提高,存在财务报告信息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改进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是组织梳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清查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的盲点,尤其是新兴业务的制度建设是否与业务开展相适应。梳理存量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实际业务发展情况、监管要求变化等进行修订、完善。二是严格把控内控制度的质量。指定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对全行拟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合规性审核及质量考评。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开展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事前、事中及事后风险防控“三道防线”,持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整合风险管理职责,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有效识别、计量和监测。二是在全面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严控信贷风险。在信贷客户准入、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关键风险点进行交叉、多重控制,加强贷款资金用途、客户情况的动态监测,防控不良贷款风险。三是强化管理行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改变目前银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风险监控手段欠缺、监控力度不足的现状,切实承担起对基层机构的常态化检查和动态风险监测,提升业务指导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提高IT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

一是量化内部控制缺陷指标,加大信息系统自动控制力度,降低人控的随意性。对逻辑关系清晰、具有识别特点的信息进行自动校验、提示,降低由于操作人员粗心、业务不熟练导致的数据录入出错几率。将现金备付率等参数在业务操作中进行提示,采用系统提示结合人工判断的方式加强系统对事前、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整合信息系统功能,提供统一的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信息应用管理平台。清理、优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功能,实现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联动、共享以及数据的深度挖掘、系统化应用。

(四)狠抓人力资源管理

一是加大对银行基层机构负责人等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力度。对银行基层机构负责人和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定期轮换、强制休假,严格管理。二是严把人员招聘关,强化培训,持续提高员工素质。招聘道德品质好、综合素质高的员工,抓好入行及后续教育,提高员工的执行力。三是加大员工日常行为动态监测、管理力度。开展员工行为排查活动,监测、分析员工账户资金交易情况,降低内部员工舞弊的风险。对内部员工作案导致资金损失的,应追究上级机构用人失察、监督不力的责任,避免类似问题屡次发生。

(五)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建立风险导向的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防线作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推广运用先进的审计理念和现代化的审计工具、方法,充分利用内外部检查成果,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建设和完善审计问题整改信息系统,由统一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对整改效果进行监控、督查,深入分析重大问题成因,从制度、信息系统建设、人员、操作流程等多方面查找问题发生的根源,避免同类问题屡查屡犯、此处彼犯。不定期开展整改情况审计追踪,严肃查处虚假整改,确保整改信息的真实、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丁友刚;王永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

[2]杨有红;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J].会计研究,2011(3).

第8篇: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取利润,发展自身经营和管理能力,并逐步壮大发展,创造更大的盈利。企业想要高效运转并获得可观收益,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其中财务风险意识尤其值得注意。根据复旦大学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在使用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财务审计时,中国的上市公司78%存在财务问题,存在明显的财务风险。根据我国国情而降低标准,30%的上市公司财务问题仍然严重,可见我国企业财务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较大。

企业财务风险较大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相关利益者,从财务数据中发掘出对企业财务风险有益的信息已成为许多企业面对的一个挑战。而数据挖掘技术有利于企业的财务诊断,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降低作用巨大,它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统计学及数据库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从财务数据中提取提炼并自动进行分析,做出总结归纳,提出相关解决办法,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市场战略策略,有效地降低其做出的战略的风险。财务数据是企业财务运行的基础,也是财务风险的来源之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能够从中找出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措施以帮助企业稳步经营。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是数据库方面的研究热点,很多领域已经开始实际运用。

本文研究数据挖掘在财务诊断中的运用,主要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财务诊断、信息预警和财务诊断方案策划决策等三个过程中的应用,建立准确有效的数据模型来指导实际的财务工作,能够预测出企业财务风险程度并提出财务风险预警,便于企业及时地掌握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适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数据挖掘在财务诊断中的应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其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数据挖掘分析有关联分析、序列模式、聚类等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成果丰硕。国外的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发展比较成熟,有大量财务风险方面的著作,其研究主要在于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国内的证券市场发展不成熟,缺乏理性的投资者,对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研究少,主要集中在建立数学预测模型。

(一)国外研究现状 Beaver(1958)提出了单变量模型。他对80家经营公司进行一元判定预测,使用了 28 个财务比率作为变量。Altman(1968)在财务风险预警领域引入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创立了 Z 值模型。Altman 、 Haldeman(1980)又提出了一种优于Z 模型的ZETA模型,其更能准确预测企业财务风险。Ohlson(1990)以95家经营失败的公司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与企业财务风险紧密相关的因素有企业的规模大小、财务结构、经营绩效、流动性四个方面。Fyaber(1989)运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银行的首次信用风险预测。Eichengreen(1998)研究表明财务模型研究有危机管理和财务危机预警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李一军、金世伟(2006)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使用KPI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投资决策的制定时辅地使用到其研究结果。郭春阵(2005)运用三类挖掘分析方法――聚类、关联规则、决策树方法,综合分析,构建了财务报表分析模型。吕澄、易艳红(2006)研究数据挖掘在财务分析中的可行性,说明在财务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时,XBRL语言有着有效的作用。齐中华、黄丽娜(2010)使用EXCEL实现了模糊聚类的数据分析,运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说明了数据挖掘在财务分析中有巨大作用。张星文、梁戈夫(2006)研究发现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进展很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已经使用到大量的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logit回归模型等。冯征(2007)提出了基于智能计算机的数据挖掘方法,且可用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

三、应用数据挖掘的财务诊断体系

(一)应用数据挖掘的财务诊断体系流程 数据挖掘是基于财务比率分析、杜邦分析等模型运用于财务分析、预警及决策中,并进行财务诊断。故财务诊断不仅是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从系统的角度可以将财务诊断分为诊断数据系统、财务专项判断、财务预警系统、财务决策系统四个部分。

财务诊断系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数据收集阶段、分析诊断阶段、形成报告阶段。图1为应用数据挖掘的财务诊断模式及流程示意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据收集阶段包括收集非财务辅助数据、三大报表数据、财务指标数据。XBRL具有实时标准性,可以有效减少录入转换时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以更高效地诠释数据的内容及意义,提高了财务诊断的效率及精确度。分析诊断阶段主要是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专项判断,通过XBRL与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再进行财务诊断并作出财务预警和决策。在此阶段,对目标公司采用遗传算法、回归模型等进行建模,需要选择决策树方法、关联分析等,高效简单地完成数据分析。考虑到了影响企业财务的各种因素,故保证了分析结果具有完整性、实效性。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缜密分析便可形成财务诊断决策报告,并将报告方案提交到经营管理系统。决策报告涵盖了数据挖掘的主要判断信息,综合考虑到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并通过发现企业现状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方便。

(二)应用数据挖掘的财务诊断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体系需要将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结合起来考虑,进行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来完成企业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在财务诊断体系中,财务指标体系构建必不可缺,有效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为数据挖掘系统提供了依据。整个诊断体系覆盖以下几方面:

(1)内部环境:包括一系列的定性指标,有员工素质(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环境(主要对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方面考察)、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性等),通过考察内部环境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

(2)外部环境:包括定性指标经营环境(如经济政策、法律制度、行业发展前景、金融环境等),从宏观角度考察企业经营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状况。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定量指标,包括产品市场(如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利润率、客户满意度等)、社会效益(包括贷款履约率、环境保护指数、合同履约率),定量评定企业的销售情况和经营业绩。

(3)财务活动:主要包括筹资活动(有财务风险、支付能力、资本结构、资本成本等)、投资活动(包括投资收益、投资风险、资产利用率等)、经营活动(如盈利能力、经营风险、资产营运能力等)、分配活动(如股利支付率、自由资产增长率、资本金增长率)等定量指标,有效地考虑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效益及存在的财务风险。

财务指标的获取较为容易,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及风险水平,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水平及竞争力。故选取财务指标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全面性、灵敏性、协调性、相关性、可比性六大原则,如此分析的结果才有助于企业做出合理的投融资决策。

四、实例分析

本文以GA房地产公司为例,进行财务诊断中的数据挖掘演示。GA公司是一家上市多年的以房地产为主业的综合性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有房地产开发与运营、建材装饰、建筑施工、物业管理、房地产咨询等。对GA公司进行财务诊断的目标首先是确定其经营现状及风险程度,其次是对其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数据收集 本文利用XBRL语言对GA公司2002年至2012年期间的半年报原始数据进行收集和筛选,并将其中相关性较高和负相关的财务指标剔除,如流动比率、资产收益率等,以避免信息重叠影响准确性,保留下来十七项财务指标构成GA公司财务诊断的指标体系,节选部分如表1:

(二)分析诊断

第一步,聚类分析。结合前述研究基础,因GA公司数据量相对较少,本文采用较为快速、适合混合字段和数据集合的两步聚类方法进行分析,按GA公司的发展阶段划分聚类,设定聚类数最小为2,最大为15,根据处理数据和GA公司经营管理信息划分出2002年至2007年和2008年至2012年两个聚类。建立两步聚类模型。

第二步,财务初评。初步判断GA公司目前财务状况比较稳定,可通过投融资加快企业发展。模型数据显示对GA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主要有固定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存货流动负债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债务资本比率。

第三步,财务预警诊断。首先,确定对GA公司进行数据挖掘的目标需求为识别其经营财务状况。2002年至2012年筛选出的共21组数据、17项指标进行分析,识别出财务状况良好的年份和它们的经营财务特征,如该年的盈利能力如何,现金流如何等。其次,选择Clementinel软件将以上数据输入模型,运用决策树规则对目标变量――各年的财务状况进行数据挖掘。

本文采用经典的财务预警模型――Z值模型作为财务状况综合评分的依据。鉴于数据有限,本文将Z模型据经验值加以划分:

Z>300,充盈,财务状况良好;180

根据以上设定,得到各年财务状况评分表如下:

在对数据预处理的阶段,要注意将字段预先进行选项设置,以便于数据分析的导入与输出。之后还需要对字段进行实例化,使字段的取值和类型皆直观可见,便于分析结果的应用。

第四步,建模分析。鉴于GA公司数据有限,在分析设置时需选择“使用推进”和“交互验证”,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然后建立C5.0预警诊断模型。运行模型决策树显示的结果,将根据Z值评分设置的危险、困境和正常三类状况进行了分类,

首先按照第一重要字段即带来最大信息增益的“每股收益”字段分为两个节点,经不同规则路径显示数据。在数据重叠部分,又经次重要字段“固定资产周转率”进一步分析确定,最终达到100%准确度的分析结果。另外还可导出散点图更直观地对比这两个指标对GA公司财务状况的贡献程度。

第五步,结果应用。以上结果可知GA公司应在财务管理中注重每股收益的管理,积极通过融资等方式提升税后利润,提升股东所有者权益。GA公司固定资产以实物为主,因此变动幅度不会很大,以维持现状为主即可。

(三)决策诊断 依据以上分析结果,以下对GA公司融资决策加以诊断分析。本文将运用关联规则当中的财务决策分析理论,使用Clementinel 2.0的Apriori算法生成频繁项集,再据此生成关联规则。本文自两大证交所数据及调研样本中选取30家与GA公司主要财务指标类似的成功融资公司作为关联分析的样本集,汇总出7种可选融资渠道项集,分别是:

30家样本公司的融资偏好如下表4:

融资分析中的数据处理与前类似,需要根据“类型”节点进行实例化处理。本文按T/F的二分类变量设置类型,建立Apriori运算模型。为保障运行结果的有效性与代表性,将最小置信度设为50%,支持度为10%运行模型,步骤同上。运行结果对适合GA公司的成功率较高的一种、两种及三种融资渠道给出多种最优组合方案,为GA公司融资活动提供了数据指导。

(四)提交报告 最后,在上述预警诊断与决策诊断的基础上,形成预警环节与决策环节的结论性诊断报告,提交给管理者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财务依据。同时,要不断对上述分析进行后续的跟踪反馈与调整。

参考文献:

[1]赵春:《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预警研究》,《中国投资》2012年第5期。

[2]林小菊:《中小企业财务诊断分析系统设计》,《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8期。

第9篇:财务风险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理论研究综述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在AS2中提出公众公司审计人员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进行财务报告内部 审计,首次提出了整合审计的概念、审计标准,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奠定了基础。Michael S. Gold Stein(2004)在研究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框架之后提出了审计师实施审计时的基本步骤和关键业务操作。Colleen Layther(2009)认为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整合审计是关于财务报表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予以合并的准则,其要求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审查审计人员的公正性受到公众的欢迎,并对目前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发表两种审计意见提出质疑。

我国学者对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程思敏(2008)在研究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后,概括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在AS2中提出的综合审计模式,该模式将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审计体系,通过独立、并行的审计过程来实现两种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财务报表审计来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来帮助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陈汉文(2010)认为AS2所提出的综合审计的关注点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它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问题,两者密切联系同时又各有重点,一个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另一个针对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在财务报告内部审计过程中要评价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过程、对内部控制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得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审计意见。裘宗舜、周洁 (2011)在对比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后得出结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不同在于审计内容与范围、审计评价的准确程度、职业判断能力要求等,但两者的目标一致、程序关联、方法类似且相互支持。谢晓燕、张心灵(2012)在比较分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基础上指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证据等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正确、合理的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推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有利于节约审计资源和成本,提升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提出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应制定审计业务评价标准,以及配套的审计业务指引和业务指南,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张龙平、陈作习(2012)对我国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有利于提升我国审计工作效率、发挥审计协同效益,进而提升我国审计水平和财务信息质量。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财务报表是企业与外部沟通的语言,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状况的会计形式的表述。财务报表审计则是受投资人委托,由第三方实行的旨在评价财务报表相关表述真实性、可靠性的业务活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为了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外部评价机制和程序。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表现为: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无保留意见表明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时,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可能性就增加。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企业内部控制设计良好并运行有效,在防止和纠正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但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此时,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将会出具非无保留意见。但如果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出具非无保留意见,那么企业内部控制报告肯定存在重大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必然是非无保留意见的。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策略

(一)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同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合理保证鉴证业务,这种业务性质上的同质性使得两者具备融合的基础。财务报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式对公司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公允性、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以提升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财务报表审计时需要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反映的交易事项、会计处理、账户余额等事项进行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是对管理层的认定、声明进行审计,因此是基于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方认定业务。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过程发表审计无保留意见并不能完成排除公司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因此,是一种高于管理层认定而无法绝对保证财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合理保证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接受企业或者第三方委托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业务活动。管理层应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可靠性作出说明,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认定,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的声明、认定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互支持,财务报表审计结果能够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漏洞的环节,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优化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整合审计可以有效的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并减低审计风险。同时,在审计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和实施的测试对于两种审计活动都有效,因此,是一种经济可行、兼顾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共同利益的制度安排,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运用也证明了该模式的合理性。

(二)整合审计的可行性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两者存在很多可以相互利用的地方,在一些关键业务点上具有整合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1)审计目标的一致性。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都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的合理保证,将两种审计目标结合在一起只需要通过单一的协调流程就能实现,即让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对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实现两种审计目标,即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对企业财务报表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三方关系人具有一致性,责任方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使用者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审计过程由注册会计师完成。

(2)审计业务内容的相关性。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存在着业务内容上的重合,审计人员在审计审计程序时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性测试,并以此作为依据之一来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合适的审计程序。同时,如果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重点错报,表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肯定存在重大缺陷,已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应重新进行审计。

(3)审计业务主体的一致性。 AS2以及AS5都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完成,这是因为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报告需要同时,如果将两项审计工作交由不同事务所完成,在审计时间、审计成本、审计协调方面都不合理。由同一事务所负责两项审计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和降低审计风险,而且,世界各国的审计实务表明,由不同事务所分别承办两项审计业务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由同一家事务所同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为整合审计提供了基础。

(三)整合审计的实施关键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0)》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也可以由同一家会计事务所完成。但由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如图1),无论是企业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而且,《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0)》显然也注意到这一点,从计划审计工作到完成审计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都偏重于整合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基本上与现代审计同步,在审计理论、程序、方法等方面都已经成熟,而且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则是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之后开始发展起来,虽然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先后AS2和AS5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审计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的共同点形成了两者整合的关键点,如图2所示,审计证据以及其他重要信息构成了两者之间进行整合的基础,整合审计就是通过通过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及在对财务报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帮助财务报表审计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支持分析程序中使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财务报表审计通过实质性测试程序中发现的问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参考。

(1)审计目标的整合。财务报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旨在保证公司财务报表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以公允性作为审计目标的,是将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纳入审计范围,对财务报表审计则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将我国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为: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企业应以内部控制五大目标为指引,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则是注册会计师接受第三方委托对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合理保证鉴证,是以有效性为审计目标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体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则是财务报表公允性的保证,两者都服务于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因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使得整合审计成为可能。

(2)审计计划的整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需要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阶段应做好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法律环境等重大事项的了解以实现两种审计活动的审计目标。一是确定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同时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并分析该事项如何影响审计工作。二是内部控制审计中重点考虑的风险评估、审计工作量、舞弊风险、利用他人审计成果等因素应该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确定的高风险领域同样是财务报表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三是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有关舞弊风险的评估结果应作为内部控制审计识别和测试企业层面控制以及选择其他控制进行测试的重要依据。四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保证程度要高于内部控制审计的保证程度,整合两种审计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运用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3)审计业务的整合。前面的分析中提到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同属于基于责任方的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即将重大鉴证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以内。从COSO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到COSO八要素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正逐步向以风险为导向进行转变,而财务报表审计也要求以风险为导向来进行审计前的准备、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因此,致力于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鉴证服务的两种审计活动。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类似的审计程序同时进行,或合并进行,而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负责两项审计业务为两项审计业务的整合提供了必要条件。

(4)审计程序的整合。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以风险控制为导向来实施审计程序和控制测试,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控制测试是内部控制审计的核心,而财务报表审计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三个环节,而且在风险评估阶段要求注册会计师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在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就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因此,内部控制测试成为整合审计在实施程序方面的关键整合点。需要说明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和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同时进行,但两者的范围存在差异,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限于“所依赖”的内部控制,即当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某个项目需要测试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时,审计人员才对影响该项目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测试来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来支持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因此,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较小,其结果未必足以证明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内部控制测试的范围要大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范围,整合审计可以通过增加内部控制审计需要“补充”的控制测试来完成整个审计控制测试。

(5)审计方法的整合。财务报表审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财务报表风险导向审计通过通过询问、检查文件或记录、观察等程序了解评估报表层和认定层存在的高风险领域,进而制定针对报表层风险的总体审计措施和针对认定层风险的审计程序,包括相应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采用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从了解并测试公司层内部控制开始,然后对报表重要账户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再往下是业务流程和交易控制的有效性测试,从而引导审计人员发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及相关列报发生重大错报的账户、交易上。因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也具有风险导向的特点,通过风险评估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选取内部控制测试范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相关审计活动有助于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而财务报表审计对于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则有助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抓住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