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精选(九篇)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

第1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摘要:工作知识是契合企业工作情境的、具有提高生产力水平价值的知识,包含专业理论、实践过程、经验方法和设备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基于工作知识的基本含义解读,本文旨在诠释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转化生成的企业环境条件和企业学习机制及其基本环节。

关键词 :工作知识;知识能力;转化;生成;企业学习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的教育学分析”(项目编号:HB14JY072);201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内涵、目标定位及培养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GJJG031)

作者简介:张弛,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7-0034-04

工作知识是企业劳动者实施生产活动的过程性规律[1],是适切于企业工作事务情境的总结性经验,是职业事务与生产(工程)环境性因素相联系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工作知识成为经济活动领域中最为活跃并稀缺的资源要素,是企业劳动者形成知识能力的基础,备受企业界关注。通过企业学习的合理化机制,企业劳动者的工作知识逐渐形成技能、技巧、诀窍、经验、洞察力等能力要素[2],建构结构完备的知识能力。[3]基于工作知识的基本含义解读,本文旨在诠释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转化生成的企业环境条件和企业学习机制及其基本环节。

一、工作知识的含义

(一)工作知识的概念

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属性和关系的投影[4],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经验和智慧思想,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5]知识是事物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是主体思维认识与客体变化活动的统一[6],此统一性联系成为甄别知识的标准。[7]基于知识体系结构的多样性认识,知识的类别划分存在多重标准。[8]波兰尼在1962年首次提出隐性知识概念,以显性与隐性维度划分知识类型[9],这成为影响为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知识分类标准。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指出,以经济贡献率为分类依据,知识由可编码的事实知识和规律知识、意会性的技能知识组成。[10]布卢姆将知识分类为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11]

工作知识是契合企业工作情境的、具有提高生产力水平价值的功能性知识[12],涉及职业工作的专业理论、实践过程、经验方法和设备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13]在知识经济和后工业的双重时代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具有高频度的变化性,因此,工作知识处于动态生成状态[14],不再基于传统的知识分类系统,企业场域的工作过程实践给予工作知识更多维度的诠释。[15]

根据工作过程逻辑,工作知识将相关的原理与理论智慧在企业场域中进行经验应用与实践创新,有机生成并合理建构相关知识。[16]工作知识的概念要义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工作知识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功能化整合,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良性的工作成绩和效应[17];其次,工作知识是显性和隐性知识形态在工作行为中的完整意义建构与提炼表征;再次,工作知识是围绕企业生产任务目标而构建的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综合结构。[18]

(二)工作知识的分类

工作知识分为关于企业工作的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1)工作的事实性知识。工作的事实性知识是关于企业工作任务事实的诠释性规则和理论性认知,包括客观的、明确的、基础性的、理论性的、前提性的、与实践情境无关的事实规定与秩序的概念系统,常以确切的语言和公式符号表述的“是什么”的知识。[15](2)工作的方法性知识。工作的方法性知识是处理工作事务能力的基础,是分析、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19],即基于工作事务情境的联系和理解,做事的经验性方略。[11]工作的方法性知识包括学科方法和学习方法。(3)工作的价值性知识。工作的价值性知识是关于工作任务缘由和意义的知识,是通过体验、反思实践工作而得到的感悟性经验和价值创造,指导企业劳动者未来的职业工作行为并提供价值导向性的动力支持[8],形成社会职业的行为范式和价值取取向。[14]

(三)工作知识的特性

工作知识具有如下特性。

1.转移性。企业在价值创生环节中,知识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传递和累积,工作知识成为企业价值创生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知识的转移性更多体现于知识向人力资本的转移过程,及知识资源在企业组织内外部的不同人员和不同时间的传递和接收,并结合源知识转化为新知识。[20]

2.复杂性。通过文字、图表、语言等信息化载体传播知识本体的释义性信息的过程,需要克服复杂环境的非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在不同的理论范畴或整合性系统内,不可分割的知识单元数量越来越多,工作知识的接收者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才能达到一定的知识理解程度[21],这都表征着工作知识转移的难度越来越高[18],提升了工作知识的复杂度。

3.内隐性。企业工作知识的内因隐性是指难以用文字和语言等外显性的途径载体表示和传播,需要以经验性和实践性的操作去习得并传承。工作知识的内隐性表现为两个方面:(1)技术构面——无法用程式化和公式化的可编码表达方式传承的技巧性经验;(2)认知构面——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思维惯性、嵌入心智模式的知觉、素养与精神。工作知识的内隐性反映在“干中学”和学徒制等知识传递形式中。[15]

4.系统性。企业工作知识的系统性体现了转移知识与源知识、在相关领域的联系及其密切程度,工作知识的系统性越高,其辅助牵连领域和内涵解释性领域越多,此种工作知识具有扩散化转移空间,即工作知识系统性越高。与此同时,系统性较高的工作知识,依存于一个高度的整合性系统,并与人和技术形成模糊性因果关联,若降低工作知识在系统内的可模仿程度,则导致系统成功率降低。因此,工作知识的系统性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范围。[5]

5.整体性。工作知识的整体性是指感性和理性的持续性、理论联系实践的统一性、目的与过程的统合性在人们活动中的整体性发展,学校和企业中的各种教学形式,应根据工作知识的整体性与个人“直接的行为”与“情感反应的内容”相互融合,组织知识的学习和接纳。[19]

6.交互性。人与环境分别作为工作知识的主体和客体产生交互作用,即交互性。在工作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学习者改造并创造知识,工作知识的产生源于主体和客体交互过程中达成的统一结果。[7]

7.连续性。工作知识是逐步探索得到的认识结果和智慧资源,并成为下一个探索循环的起点[6],即知识的循环连续性。

8.实践性。工作知识是人们在探究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确切理解与认识,实践行动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活动[22],工作知识和行动相结合才具有实践性意义,需要与学习者的已有生活经验相互组织进而共同建构。

9.个体性。工作知识是个体求索求知的参与性过程,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工作知识体验的意义差异。

10.工具性。在人的经验性和反省性思维活动中,工作知识是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智工具,其工具性表征为改变事物结果的功效。

二、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生成

基于工作知识,企业劳动者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将工作知识转化生成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是企业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性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能力动量,是知识与能力在企业组织内外的布局、调配和重构,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和动态竞争力的单元。[23]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链整体而言,知识能力是企业独立的创造性价值体现,被称作“企业基因”,企业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整体价值特征。

(一)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

在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思维创造,工作知识逐渐从原理固化形态转化为技艺与技能的实践化形态。在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过程中,工作知识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生成具有思维理性和逻辑关联的能力,以劳动者为载体,在企业生产中释放出巨大的显能,进而促成劳动者知识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发展。企业环境和企业学习积极影响了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发展生成。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生成,如图1所示。

1.知识能力的表态。知识能力包括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和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两种表态,二者是相关的工作知识在企业学习机制下发生价值功效而形成有机化的能力整体。

知识能力的表态之一是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是指企业劳动者在企业组织环境中有效利用基础性资源进行实践生产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对知识资源、人员、设备和材料的识别知识与利用能力逐渐提升,形成一定水平和系统结构的知识能力。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包括知识资源、结构资本、沟通能力以及组织文化等。提升个体劳动者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是企业整体知识增量的必要性基础和发展性路径。

知识能力的表态之二是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是指企业劳动者对组织环境内外的资源进行调配管理,与此过程相关的知识使用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使劳动者与企业环境形成必要沟通,识别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借鉴其他劳动者的有益经验和实践典型能力构型,促进个体工作开展,引导企业的整体价值创造并保障企业的稳态发展。[24]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能力性质区分,包括原理信息的共享能力、工作流程信息的重构能力、原理工艺的创生能力和熟练技艺的交流能力等。[25]

2.知识能力的生成条件:企业环境。工作知识需要企业环境的良性保障和条件,才能逐渐转化生成为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是与企业环境相匹配生存、发展的结构体。[26]在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工作知识得到企业生产的关注,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效益增长点和重要的生产力资源。随着企业生产和设备升级,工作知识不断经历获取、应用、转化和创新等价值创生活动[20],企业成为工作知识的组织形态和依存场所,使工作知识衍生为能力要素。同时,工作知识为企业生产和销售系列环节作出价值供给。因此,知识全球化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力要求提升,促使着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战略管理水平突飞猛进,这为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提供了更为稳定和积极的环境保障。

3.知识能力的生成机制:企业学习。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生成,有赖于企业学习的有效促进作用。企业学习是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和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与企业环境的交互性关联,是企业根据知识积累和分析而设计的产学一体化组织结构[27],从而保证企业劳动者的工作知识获取,迅速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动态。

企业劳动者的企业学习是将生产活动、工作知识积累和知识能力转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如分散式学习、工学整合式学习等符合“干中学”机理的产学一体化学习。一方面,基于劳动者的认知状态,企业学习引导学习者将体现性的显性工作知识进行理性分析编码,逐渐形成理智性工作知识,进而促进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基于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企业学习促进学习者在集体氛围中寻找个人的价值位置,将整体结构化的工作知识挖掘出来,形成个人工作岗位需要的、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使劳动者个体化的知识能力成为企业组织的整体性发展能力的必要嵌入部分。

(二)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环节

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需要经过工作原理规范化、工作规程流程化和工作技艺熟练化等三个必要阶段。

1.工作原理的规范化环节。工作原理是工作知识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存在形态,是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原理性经验。通过企业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创新,工作原理的规范化环节将工作知识转化为原理性质的工作规范,这是工作知识的基础性转化环节。在工作原理的规范化环节中,工作知识与企业场域及其生产设备相互结合,动态生成创新型原理。

2.工作规程的流程化环节。工作规程是企业组织生产行动的既定规则。在科学技术原理基础上,工作规程的流程化环节对工作知识的实践化和工作过程的程序化作出规定,是工作知识在企业场域中转化的关键环节。处于不同产业体系的企业劳动者,面对工作知识的实践流程各不相同,其工作规程的流程化环节受到区域经济的影响,呈现出特色的生产过程性规律。工作规程是工作知识向实践生产力转化的形态,对于企业劳动者而言,具有实际操作价值。

3.工作技艺的熟练化环节。工作技艺,是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在流程化的生产过程中获取的熟练化经验。企业劳动者按照工作规程进行生产实践过程,逐渐熟悉生产工具并熟练驾驭生产设备,合理控制基础资源的使用量,创造并改良生产工艺。在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方模式中,工作技艺的纯熟是生产效益的保障,是技能创新的起点,工作技艺的熟练化环节是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转化生成的必经环节。

参考文献:

[1]John Dewey.Reconstructionin Philosophy[M].Boston:Beacon Press,1957:14.

[2]Nonaka Ikjurio.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3):40-54.

[3]王秀红,孙凤媛,周九常.员工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3):161-165.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5.

[5]疏礼兵.组织知识、知识分类和知识特性[J].情报杂志,2008(1):76-79.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2,204.

[7]陈家斌.杜威的知识观及其教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1):40-43.

[8]范敏.指向教学行为转变的知识分类:一种分析框架[J].教育科学,2013(3):40-44.

[9]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 a Post Critical Philosoph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1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杨宏进,薛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5.

[11][美]B·S·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9-85,28.

[12]Colin Symes.Working Knowledge:Productive Learning at Work: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ERIC Clearinghouse,2000:66-125.

[13]和震.构建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7(2):5-6.

[14]吴刚平.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3(6):10-17.

[15]Roger S.White.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4):396-397.

[16]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59-63.

[17]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7-149.

[18]Lesley Farrell.Knowing a world in common:The role of workplace educators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of working knowledge[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3(1):3-18.

[19][美]杜威.教育学文集——智育[M].沈剑平,唐晓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8,241.

[20]王海芳,茅宁.知识形成战略的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72-76.

[21]Reed R,DeFillippi R J.Casual Ambiguity,Barriers to Imitation,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88-102.

[22][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M].徐崇清,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46.

[23]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的构成要素:一个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12):96-103.

[24]Cohen D,Levinthal W M.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1):128-152.

[25]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185-203

[26]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80-85.

第2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中,企业是否具有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正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国内有不少企业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应用知识管理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经营哲学、企业文化形态、企业道德规范、企业精神风尚、企业形象等的总和,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地发展自己。DelphiConsultingGroup研究人员HadleyReynolds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是企业文化。可见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保障,不良的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障碍。所以,构建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构建适合企业知识管理的现代企业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目标及优势。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企业知识为管理对象,是对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效益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企业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知识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资金与劳动力。

企业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看作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把存在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经营战略等协调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创造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增强企业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等重要措施。从本质上来看,它涵盖了企业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企业知识管理是个人和企业要适应现代经济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真正向导。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取得竞争力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高素质的技能、高速运转的效率。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模式,可以培养企业达到以上目标。首先,知识管理是企业培养竞争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综合能力被看作是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其次,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的基础。因为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知识管理获得所需的知识,以便做出最佳决策。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是保持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活动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吸引到献计献策和能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培养企业灵活应变能力。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变化无常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不可能在某一领域永远占据霸主地位。为了使企业能在竞争中维持其市场地位,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变化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而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和提高这种快速应对能力。

3.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共享有用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和减少重复劳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的。

4.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拥有高素质和技能的企业员工是企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提高的基础条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促进现有员工和新雇员工对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最终提高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知识管理不仅会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也会改变人们的工作、思维方式。企业知识管理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环境。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同步发展。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更适应竞争要求的企业文化。21世纪的经济发展,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往往是经济与知识文化的一体化运作。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知识管理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信守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其影响是不可被忽视的,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重要性。企业文化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而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识和态度。比如,影响决定哪些知识是有用的、重要的,哪些知识是必须保留在企业,从而获取核心竞争力,哪些知识可以向外界传递或与外界分享以获取战略优势。

2.企业文化影响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集体知识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包含所有不可言传的关于组织与其员工之间如何传递知识的规则,它界定哪些知识属于组织,哪些知识属于员工个人;它决定在公司中谁应有什么知识,谁必须分享这些知识,谁有权保存这种知识。企业领导层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企业现有的知识传播机制,不能制定相应的战略改变这种机制,那么想改变与知识相关的行为将会十分困难。如果企业很明显地认为某些部门比另一些部门重要,那么毫无疑问会挫伤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导致各业务单位尽力保卫自己的知识库。

3.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创造、传递和使用的行为决策。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创造和共享。企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同样也决定着一系列能够影响知识生产、共享与利用的行为,即会影响交流质量的行为。如果一种企业文化相对于知识而言更重视知识共享,它就会创造一种更便于利用知识的交流环境。因此,企业文化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对新知识的态度。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如何对待、获取和传播新知识的行为。对于今天那些面临剧烈的、甚至威胁其生存的技术与竞争形势变化的企业来说,这个过程的动力机制反映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即如果它们希望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验证和传播新知识,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与资源配置。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必须构建一种知识型的企业文化。知识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所形成的,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知识型的企业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如果企业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就会对员工起到价值导向、角色规范和引导员工实现知识创新的作用,他们就会在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沟通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化解文化理念上的认识差距,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的融洽气氛,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激励作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别强调人力资源的管理,尊重人性、尊重员工的需求,并能使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实地需求取得较好的统一,有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的产生。

4.凝聚作用。企业员工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可以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会人格的尊重,从而热爱他们的企业,敬职敬业,有利于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

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知识管理也不例外。企业知识管理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探索知识资源在生产实践中的新发展,它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通过创建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利用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构建与企业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学习型、共享型、创新型的现代企业文化。

(一)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未来成功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五种技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在共同的远景下,有着崇高的信念与使命,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这种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是学习型文化。在这种文化导向下,人们追求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开发能力与智慧。尤其团队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组织中成员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员工在工作情境中不断地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提高各类人员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决策层,他们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因而更需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如计划、执行、控制等环节;四是强调“团体学习”,组织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而且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学习型文化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保证,也是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协同共享型企业文化

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企业文化,以消除传统的对抗,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协同共享型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知识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求企业的知识管理者拥有鼓励知识共享的核心理念,积极为企业营造一种全员共享知识的氛围;二是要求企业有完善的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要求每一位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客观评价标准;三是要求企业文化的参与各方摈弃传统的竞争观念,树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从而实现双赢;四是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共享的团队精神并不排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积极倡导共享与交流在拥有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之间进行,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创新的空间。

构建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成为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参与者。企业管理层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企业员工的重要因素,而且决定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成败。要推进知识管理,管理层应该发挥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增加和方便员工沟通、交流的良好环境,以利于员工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其次,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形成自然而然的共享行为,强化知识共享意识。

(三)创新型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创新的确定性才能来对付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创新能力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动力。随着企业的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是创新能力,即开创新市场和取代旧市场的能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并赢得竞争,就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胜人一筹。所以,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奉行不断创新的理念,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甩开竞争对手的主要途径。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创新型企业文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为此,需要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适宜知识创新的环境。良好的机制与环境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激发创新热情与创新思想的必备条件,企业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是企业知识创新不断获得成功的关键。企业知识创新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宏观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这些因素是企业文化创新形成的基石;微观环境,指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创新阶段、不同创新项目等所处的特定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环境,对企业来说主要是营造知识创新的微观环境。微观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硬环境的营造,即营造用于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的营造,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为员工营造有利于发散性思维、敢于突破旧框框的环境。当然,管理层也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带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形成上上下下热衷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翟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强,樊治平.浅析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第3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作业;工效学;作业效率;人工智能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脑力劳动者大量涌现,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广义定义)已成为企业实践和管理学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不少企业特别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主的企业,如:惠普、麦肯锡、清华同方等,已经通过建立知识库、内部信息网络建设等知识管理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大多仅关注对于知识这种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狭义定义)。即便是在这样一种狭义上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内容、策略与原则以及能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进行讨论,而对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既没有展开,也没有进行系统研究。”

应当指出,信息化建设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事实上,在实践中已经有不少企业由于片面强调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平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而忽略企业管理中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从而导致其信息化建设失败,不但没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负担。在这方面,为数不少的失败的ERP案例就是典型的例子。

管理的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向来是并将永远是工作效率的问题。尽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组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但人们管理的目的和本质总是追求最少的输入和尽可能多的输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在组织效率中,最为基础的问题是各项作业的效率。100年前,正是基于对体力劳动作业效率的追求和研究,使得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要提高企业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关注企业生产的作业过程以及这些作业过程中的工作效率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业取代体力劳动作业成为最普遍的劳动方式。因而在知识管理中,最基础和核心的问题应当是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知识作业工效)问题。为此,应深入知识作业过程进行工作效率研究,否则,如果忽视知识管理中的基础性问题而片面强调外部的技术工具和手段,企业将难以从知识管理中真正获益。而深入作业过程进行研究正是工效学的基本研究方式,知识作业的工效问题既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问题也是工效学研究应当关注的问题。工效学应开拓其在知识管理的基础性领域——知识作业工效的研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但目前的工效学的关注焦点仍在于对操作性体力劳动的效率以及人与机器、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即便是涉及知识管理,也大多只从环境对知识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影响等如何提高脑力劳动者的工作舒适度这样一些角度进行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环境极不协调。知识管理的需要以及工效学本身的发展要求尽快将工效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以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知识作业过程研究中来。

二、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和基本技术思路

1.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

对知识作业效率的工效学研究就是要深入知识作业的过程,从作业效率的角度研究人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对知识信息和相关物质资料进行接收,加工与输出,特别不能忽视的是中间的加工过程。由于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内隐性、差异性以及难以定量等问题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脑力劳动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以及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应用。在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应用中,人们大多将知识作业过程当作一个“黑箱”,通过关注“黑箱”两端的输入和输出,并凭借外部技术手段来提高其输出,忽略或者说是有意回避了中间的过程(由于脑力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相关基础性理论研究的不成熟)。

知识作业过程的研究虽然复杂,但从目前的“人工智能”和“脑力劳动机械化”的研究现状来看,深入人脑思维过程对知识作业进行研究仍然可行。所谓“脑力劳动机械化”是由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提出的:“用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作为人手的延伸可以称之为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用某种设备代替脑力劳动作为人脑的延伸可以称为脑力劳动的机械化”。它实际上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从目前看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讲是对人们已知的、有规律性的思维和行为的模仿,知识作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正有此规律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工智能事实上已经对知识作业过程进行了模仿,而这一模仿必然建立在对脑力劳动作业过程进行研究并最终标准化、程序化的基础上。由此,我们可以预见,知识作业的过程虽然复杂,但打开知识作业过程这一黑箱,深入黑箱进行研究,把黑箱变成“灰箱(greybox)”以至“白箱(whitebox)并非不可能之事。

2.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技术思路。

如何进行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追寻管理学和工效学的发展史,人们可以发现:100多年前,泰勒(Taylor)的“时间-动作研究”(timeandmotionstudies)建立了以时间和动作研究设立的工作标准,推动了管理各项工作科学化进程,开工效学研究之先河并使传统的经验管理步入科学的殿堂。1912年著名的美国效率专家吉尔布雷思(Gilbreth)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首次发表《细微动作研究》,从众多的操作性作业活动中分离、抽取出18种一般操作活动动作要素(简称动素)。193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莫金逊以一种新的概念——“工作简化”,把科学管理的技术思路由工厂作业扩大到行政事务管理、商业、医院等各个领域。这些开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奠定了一条对作业进行“细分简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为提高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思路,他们的成果至今还是管理学、工效学方面教科书的经典理论。

100年来,沿着经典科学管理奠定的“细分简化标准化”研究思路,围绕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等核心问题,研究者们深入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大量研究,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管理效率。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劳动和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体力为主的操作性作业的“时间——动作”分析和动作要素分析等经典理论与方法已不能满足以脑力劳动为支撑的知识作业研究的需要。然而,尽管经典科学管理与现代管理研究的对象有着本质的差异,经典科学管理深入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细分简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仍是研究知识作业(脑力劳动)工效可以借鉴的基本学术思路。这对于知识作业工效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上的继承性和延伸性,是在新的领域内的深入,也是对一般工程操作研究在知识作业研究方面的提升与拓展。人工智能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对某些脑力劳动进行标准化研究的可行性。如同对操作性作业的分析与研究一样,通过对知识作业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类似于“时间——动作”研究和动作要素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思路为指导,分解知识作业,抽取与定义知识作业的工作要素,探讨知识作业的一般环节、程序、过程,合理地组织知识作业的工作要素并再设计标准化作业方式,以科学地提高知识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基于个体工作效率的管理效率。

三、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对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意义

工效学注重通过作业过程研究来提高系统效率,其基于作业过程的研究成果曾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的内容,许多成果成为管理实践中的基础性要求。可以预见,在知识经济时代,注重知识作业的效率研究将同样有助于这一时代的管理实践,并如同对体力劳动的作业研究是传统管理(相对于知识管理)的基础一样,知识作业的效率研究必将奠定知识管理的基础。

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具有基础性意义。其一:它可以提供较全面的知识工作职业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这样的一个分类标准(现有的分类标准涉及知识型职业较少,大多为技能型职业。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要建立这样一个分类标准,就必须深入各种知识作业过程,考察、细分和比较各职业之间的相对作业难度,从而建立他们之间可比较的等级划分标准,给知识工作者一个社会化的价值评估标准。这将有利于更科学地定义脑力劳动和评价脑力劳动的价值,为企业聘用人才,激励人才提供标准,对于社会对人才的培育以及人才自身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二:如同泰勒对体力劳动的“时间——动作”研究为体力劳动提供标准动作从而提高了传统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一样,对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可以为一些重复性脑力劳动设定标准化“操作程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这些脑力劳动机械化的前提),从而极大地提高这些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控制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家N.Wieaer曾说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手由于机器竞争而贬值,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质的判断作用将要贬值”。可以预见,在脑力劳动作为主要劳动方式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过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使一部分重复性脑力劳动程序化(贬值)将为整个社会劳动效率的提升起到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综述.科学决策,2000,(3):32-37.

第4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知识共享;企业文化;建设

一、引言

知识经济已然来临。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并成为最重要和引人关注的管理方法。企业要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企业将企业知识的培育和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企业的知识共享包括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知识共享。内部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内容。通过知识共享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凝聚员工,达到管理知识员工的目的。

二、知识共享的三大障碍

1.知识垄断。人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倾向于垄断知识,尽量使知识成为个人所有,从而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不愿意让自己的知识被共享。更何况,研究与创新知识成果的获得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甚至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这些成本与付出往往不是用薪水就能补偿的,而复制和利用知识的人则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利用他人的知识。所以当有关人员无法在知识共享中获得补偿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通过知识垄断获得利益,以弥补成本并获得一定补偿。笔者以为,这是知识共享难以得到实现或者充分实现的最根本的因素。

2.共享主体间的差异。知识共享是有条件的,从知识共享的主体来看,即使员工愿意共享知识,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知识共享的最佳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过程本身受限于共享双方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以及双方的基础知识经验背景,另一方面,其共享过程本身就是需要代价的,需要时间、脑力等的付出,如果人们在知识交流共享中,知识接收方获得知识所付出的努力大于自己的收获,这种情况下,接收学习者就不会去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对于知识的提供者而言,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应的效果,他也不会乐意去提供自己的知识。

3.文化中的利己主义。知识共享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带有普遍性。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个人往往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现象,事实上就造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由此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也因此,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三、企业文化与知识共享

企业现存文化与知识共享目标是否适应,直接决定了知识在企业的分享、流动和转化,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1.企业文化对知识共享的促进

一是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知识共享具有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准则,创造了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能够把员工的个体行为引导到企业团队行为上来,员工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念,不仅过程自然,而且由此形成的竞争力也更持久,会使个体在知识集约、应用、交流、共享、创新过程中产生心理共鸣,从而自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进行知识共享活动。

二是激励作用。企业文化以经济学中的“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把尊重人作为它的中心内容。这种激励是一种内在的激励,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调动人的精神力量。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起知识共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知识共享的强烈责任感和持久驱动力,激励员工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应用、交流、共享与创新。

三是凝聚作用。当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被员工认可和接受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企业目标之下,调动企业各种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力量,在企业知识应用、交流、共享与创新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这种凝聚作用,员工就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对企业的强烈的归属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2.企业文化对知识共享的负面影响

第一,企业文化影响知识创新。个人和组织的创造性都会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富于进取的企业存在着勇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信念,企业文化提倡这种变革的力量。如果企业文化缺乏这样的革新精神,就难以产生转变企业所需的新知识,不能学习必需的新知识,那么这种文化上的障碍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固步自封,甚至是落后。

第二,企业文化影响知识分享。实现知识共享目标的关键一点就在于使知识在组织内畅通无阻的分享、交流。文化决定了企业内的社会交往环境,员工交流知识的活动都受到这种环境的制约。尽管现代技术使企业内的交流变得容易,但如果没有组织内的文化支持,这种渠道的交流作用依然会是有限的,知识的分割在所难免。

第三,企业文化影响知识转化。文化最终影响到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吸收适应新环境的知识和信息,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拥有的东西,那么,这样的文化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成为企业向前的一个隐性障碍。

四、建设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新型企业文化

企业在实施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塑造新型的、适应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有效推行知识管理,就要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有序进行,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完善制度文化,推动知识共享

对于现代企业,简单粗暴的“命令和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方式已经不再有效。如果要充分共享和利用员工的知识,就必须采用“指导和鼓舞”(Mentor and In-spire)的方式,通过完善制度文化来推动知识共享。

(1)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观念的存在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行为,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定要转化为规划,融入到整个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中去,从而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领导要身先士卒,通过表率管理,使企业的价值观从观念形态转变为可以感觉的现实。这就要求高层领导,利用其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在支持和鼓励共享方面有所作为。包括伯克曼和雪佛龙在内的知识管理先行者,都一再强调高层支持的重要性。高级管理层必须亲自参与到传递实践的过程中,并且在共享知识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必须在会议、演讲和谈话中,表明自己鼓励共享的立场;必须提供支持,以创建鼓励共享的策略。比如,伯克曼试验室,就只晋升认可知识共享的员工。

(2)完善制度。特别是用人和奖惩制度,建立激励知识共享机制。在企业的奖励制度上,要考虑对知识共享有贡献的人员的激励。鼓励员工分享、使用彼此的知识,支持员工的知识创新工作。如可以把知识分享加入绩效评估系统,以保证员工的知识分享努力可以被识别,并与奖励及其职业发展计划挂钩等等。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必然愿意接受新观念与新事物,且愿意承担员工创新的风险,这样才能鼓励员工具备承担风险、当机立断的胆识,员工也会因此而比较主动地提供工作意见及创新点子。 转贴于

2.畅通知识网路,营造共享环境

(1)打造共享平台。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网路应该使员工能够轻松地进入知识资料库,自由地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电子论坛和技术图书馆,获取对业务活动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自己的感想和经验体会,并与其他人员自如交流。知识共享不仅需要企业拥有完整的资讯管理系统,出版企业内部刊物、定期公布企业内重大资讯、定时召开通报会、公布企业经营情况、建立企业系统知识平台等,为知识共享提供技术支援,还要求企业以个人为基础,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和鼓励建立各种文化团体或非正式组织。

(2)弱化等级观念。知识共享要求弱化参与者的等级观念,在企业的组织制度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组织结构。将原先等级过多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扁平的、柔性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知识工作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权力,增加了彼此平等对话的机会,可以使员工较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知识,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

3.树立共同愿景,培植团队精神

(1)培育团队精神。传统上认为共享是一种损己利人的事情,实际上共享可以实现交流者的双蠃,包括员工和公司。实际上,人具有创造知识的无穷能力,而知识不同于传统的资产,它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者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2)转变传统观念。传统企业文化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和逃避合作,视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为个人资本。要求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无异于让他们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逊色于人或将自己引以为傲的资本拱手让人,抵触情绪的产生是很自然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不可能一下改变。文化的变革应该渐进,突然变化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消极应付。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因此在变革过程中要有高涨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

(3)实现“知识——学习——创造”的一体化。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构建学习型组织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大任务。强化学习意识,使知识共享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断鼓励员工进行共享活动,摒弃利己主义,形成有利于员工进行合作的文化氛围。以企业目标和企业价值为指导,营造鼓励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文化,倡导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将学习制度化、系列化,构建有利于学习、交流和知识共享的组织网络或学习环境,引导员工树立自觉学习的态度,不断自我超越,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学习文化不仅要求企业领导者、员工积极学习,而且要突出组织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使企业成为终身学习的组织。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共享,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

(4)“文化——素质——价值”的整体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并不是孤立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管理中,素质必须得以充分体现。这种素质包括企业的素质,员工的素质,它们往往是企业、员工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价值蕴含在企业文化当中,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企业的价值取向。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必须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支援组织和员工有效地获取、创造、共享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等著.杨开峰,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陈酒.建立内部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3).

[3]单雪韩.改善知识共享的组织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2003,(1).

第5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场所,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化学专业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培养方向更加的侧重于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好的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本文分析了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力图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人才。应用化学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通用性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研究,培养出基础知识踏实,应用技能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一、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是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的侧重于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化学知识巩固和应用技能训练。化学知识是开展应用化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单纯的化学知识无法满足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所以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在化学知识培养方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知识培养方面,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应用化学专业虽然侧重于应用技能,但是基本的知识掌握还是十分重要的。该专业在知识培养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工设备操作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人文知识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证,也是学生运用化学知识从事化工研究的重要依据。在应用能力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的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社会输送有作为的实践性人才。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实践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工生产与操作能力,通过化学知识与化工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化工材料的分析和检测能力、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化工设备的设计和升级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工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需要。

二、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更加的倾向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化学基础知识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具备了踏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提高自身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准确性。当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要充分的结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科学文化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化学专业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的结合当前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专业定位,构建合理的专业发展体系,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拓宽知识面,突出实用性。

1)结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应用化学专业的教育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共同促进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充分的结合起来,不能过于侧重某一方面,增强这两方面的衔接,促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互相发挥作用。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融合两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充分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教学,学习能够充分的意识到这两个方面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此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教学,可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2)结合专业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的专业,专业性和应用性是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过分的侧重于专业性教育,而忽视了应用性教育,这就使得应用化学专业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专业性与应用性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践课程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好的办法,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纳入到学校的考评系统中,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能力,并且通过考评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实际的生活中明确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具有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要明确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充分的发掘学生的潜能,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婵娟,包红,孙德四.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江西化工,2011,01:8-13.

第6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职工,素质,提高,意义

现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瞬息万变。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对企业职工的文化知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这一点一目了然。”“它的历史使命是无所顾虑地按照几何级推动人类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可以说知识的半衰期以惊人的速度在缩短。

如果以现在公认的知识半衰期为六年计算,一个大学毕业生,当他大学毕业之时,他四年内所学的知识也许已老化了将近30%,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基础,未来在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必须靠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得。于是终生学习已不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成为每个人的迫切的需要和真实的行动,对企业来说尤为如此。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要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巨量的知识,否则就要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这不仅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所以,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已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一、如何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

企业要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呢?首先,需要创造性人才。其次,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第四,要有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第五,要有团结协作精神。第六,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些就是企业培养高素质职工的一些基本素质。

1、要树立知识经济的概念。近20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群集出现及产业化发展,一种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快速崛起和迅猛扩展。知识经济的浪潮涌动迭起,由潜到显,由底至高,由远及近,知识经济浪潮的前锋所至,整个世界正在发生迅速的改观。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他对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你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你就能大幅度提高自身的知识生产力,就可以享有知识经济对企业和个人带来的无尽回报。

2、崇尚知识、营造全员积极学习的氛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十分惊人。因此,要拓宽教育的时间,使之终生化;拓宽教育的空间,使之社会化甚至国际化。要花大力气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人奋发学习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促近学习,强化教育。另一方面,要靠环境影响。要促使企业员工,首先是领导成员,为跟上时代步伐,自我完善,而带头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使之形成风尚。从而使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从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个人愿望和追求,变为对每一成员的必然要求。

3、要倡导知识多元化的创新思想。在现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恐龙症”的危害。杰克·韦尔奇在1979年的一次演讲中讲到‘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变故,恐龙在很短的时间中灭绝。迄今,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但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故,而遭致绝迹的下场。’因此,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同样也适用于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在一场激烈的竞争中,凡是不能适应者,都会被淘汰。这要求我们企业在开发新产品还是在对员工的学习教育上都应以采用多元化的横向学习扩宽知识面,才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

4、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只加强企业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这是不够的。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对知识的阐述中强调指出:“知识是可以改变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信息或成为行动的基础,或使个人〔或机构〕具备不同的和更有效的行动的能力。”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的各种需要要充分重视和正视并因势利导,使之产生正效应,是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人才开发研究不可忽视得一环。

5、要重视建立职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浓缩了企业的管理方略、经营理念、发展目标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文化精神就是人的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核心是人,是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具有主人翁意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精神,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建立企业文化精神的重要地位,从而建立有中国企业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为随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做好准备。

二、认识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扩张,知识经济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与效率还不高,加强企业职工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对于企业和个人有一定意义。

1、加强了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和理解,使企业职工有了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无疑为我们迎接知识经济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条件和观念准备。

2、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看,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成功,将越来越依赖与他从信息中获取价值的能力以及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流动而作出快速的组织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企业想要获得生存、发展与成功,都必须要与企业员工的应变技能和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3、从竞争力来看,在经济形态中,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效率观,是衡量一个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企业员工多元化的横向学习拓宽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顺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7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2010年12月17日,黑龙江省推出《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加快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调整现有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加快推进黑龙江省“经济区”建设和实施“十大工程”发展战略,黑龙江省着力培育新材料产业以提高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计划在未来5至6年间,重点发展10个新材料产业群,推进100个技术改造、研发和招商引资项目,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这其中与材料化学密切相关的产业有聚烯烃材料及工程塑料产业群、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群、精细化工材料产业群。基于以上国情、省情,社会迫切需要大量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清楚高分子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质、制备合成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较好地掌握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工、化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的材料化学专业的配方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环境工程师、安全工程师、销售工程师、营销工程师等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国家建设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产第一线从事高分子材料应用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在轻工、化工等原材料生产行业、产品加工行业、生产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从事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管理、营销、科学研究或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标准细化

CDIO工程教育将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归纳为工程推理、个人品质、交流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具体分为17个二级指标进而细化分解为73个三级指标,这些详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工科专业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制定课程目标,组织教学,评估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学生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学习效果,明确课程目标提供了依据。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以下指标:

1掌握材料化学相关的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作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使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知识;掌握从事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作所需的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建立材料化学知识体系,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建立完整的材料化学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掌握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产品的选材、加工、处理、检测及评价能力,了解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具有适应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发展的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具备推理和解决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在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表述问题能力,并依据专业知识进行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建模,策划,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掌握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的实验与发现知识,掌握常用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性能、应用及改性方法,能够针对产品性能要求合理选材;熟悉本专业有关材料常用的制备与加工方法,了解相关测试设备组成、原理和使用,能够分析解决生产一线现场出现的问题;具备处理常见的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材料选择,实际加工工艺选择,具体工艺参数制定,加工工艺实际操作,加工过程操作,成品检验方式方法,检验结果分析与评价等,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与积极的态度,工作积极主动,具有执着、变通的性格,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对自己的实践和资源能进行高效的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与道德,具备严谨的职业言行,有强烈的责任感;能主动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实时了解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3在解决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的问题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参加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社团活动,各种竞赛活动,培养组建高效团队,独立分配团队工作任务和计划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科技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能够使用多种交流媒介(语言、电子和多媒体、书稿等),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表达与人际交往;具有在交流中高效地获得信息回馈,并进行相应加工处理的能力。

4能够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了解材料化学工程师在外部和社会环境下的角色和责任,明确材料化学专业对社会的影响,了解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的规范和需求;具有认识和融入不同的企业文化,参与制定企业策略、目标和计划,进行技术创新和成功运行一个团队的能力;具有独立设计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项目的能力,设计的项目功能完备、体系合理清晰,并具有进行项目实施能力;在外部和社会环境进行成熟的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项目系统的设计,具有对项目进行模块划分能力,具有在设计中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具有再学习,进行知识更新的能力;在外部和社会环境下根据设计内容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分工协作;具有进行项目实施、产品加工制造、成品测试和检验等全过程的综合能力;熟悉掌握材料化学及相关产品加工制造、成品测试和检验过程,对产品检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反馈,修改产品设计书或进行加工技术反馈。

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确定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在分析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要求的基础上,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规律,将各种要求转化成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材料化学专业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工具、体育、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学科专业基础、本学科专业、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材料化学专业综合教育内容包括: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等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在每个知识体系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有核心(必修)知识单元和一般(选修)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核心知识单元是本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一般知识单元是指未包含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设置的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和理解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并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先搞清楚所授课程在本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相互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列出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和学习的要求,以及对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贡献,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程经历,从实际或教材提供的工程技术及产品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应用所学知识探究新的规律和知识。#p#分页标题#e#

第8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要素

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定义)。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促进知识学习、知识交流和分享及知识创造起到关键性作用。Alavi(1999)针对知识管理的应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组织中各种共享知识的经验与知识管理的成功大部分跟组织文化相关,在知识管理的成效上,组织文化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因此,企业应努力培育促进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适时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一、影响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因素。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因为研究者的文化观点差异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泰伦斯・狄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主要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和仪式以及文化网络五个基本要素构成。这是基于企业文化生成意义上划分的,另外还有基于企业制度、企业哲学及组织行为学意义上区分企业文化要素的。本文主要基于以下企业文化要素对知识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

1.企业环境因素

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社会和业务环境,包括市场、政府、技术环境等的状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直接原因。以世界各国政治界及其首脑的态度为例,1998年在北大百年庆典演讲中指出“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之后,知识经济在中国开始发育并迅速成长。还有像美国、欧盟各国和日本等各国政府,也纷纷提出“科技兴国”“知识致富”的倡导,并相应地制定出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战略措施,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资源的管理。另外,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否支持企业知识管理实践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知识管理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所引发的以“知识”为竞争基础的管理模式,可见其受技术影响之大。

2.价值观念因素

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在企业中精心培育以知识为核心的价值观,可以统一员工思想,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员工对待知识的态度。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坚持知识为核心的价值观实际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为知识主要存在人的大脑中。这种跟传统工业时代不同的价值观会促使企业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且把这种指导精神和具体的知识管理思想及方法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行为,使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并愿意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最终从主观上促进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

3.员工和企业家文化因素

员工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企业文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员工是否认同,是否接受,是否执行企业文化制度。而优秀的企业需要卓越的企业家,可以说企业家文化是企业文化得以发扬的主要因素,因为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企业家的鼎力支持。所以,企业领导人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如何,他们怎样理解认同知识的价值和知识在企业优势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企业制定的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员工对知识管理态度如何都直接影响知识管理能否顺利实施。

4.激励文化因素

激励文化是优秀企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强化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推动作用。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型员工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声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企业应针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尝试增加更具效力的新的激励内容。企业往往通过树立典型,进行目标激励;通过感情激励,进行感情投资,巧妙地把企业文化灌输与感情交融结合起来;通过鼓励员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激发个人潜能,鼓励员工加强知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不断实现知识的创新。

5.企业文化网络因素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轶事的“载体”,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通道。其沟通方式既包括公司正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也包括公司内部以故事、小道消息、机密等形式来传播消息的非正式渠道。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正式性和非正式性的文化网络渠道,传播有利于知识管理开展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发展使命、战略、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企业顺利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

由于知识管理受企业文化诸要素的影响,因此,企业要顺利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认真研究知识管理下企业文化的特点,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促进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

1.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知识经济中的实践,其根本立足点是将人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融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通用公司的CEO杰克・韦尔奇就一直强调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整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型员工自我发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才能获得满足。另外,知识管理虽然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但由于知识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所以其实质也是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融到员工当中去,才能真正让企业长盛不衰。鼓励创新,支持变革,是促进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除了通过创新活动把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当中去之外,还要设法将创新之成果迅速生产并推向市场,这就必须借由企业文化创新之协助,以促使企业内部达成求新求变的共识。企业在创新途中还会遇到种种挫折,要想做到百折不挠,必须建立鼓励不断学习与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

3.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企业强调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是为积累知识获取知识达到创新进步的目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学习、研究与开发正是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许多著名的公司都在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组织。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80%都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成功实践者。所以,企业应为所有员工营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掌握最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4.构建灵活的适应型企业文化

知识管理是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的产物,是企业应对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所采取的新型管理模式。企业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才能够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战略战术,对形势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只有适应市场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只有灵活适应市场长期变化的企业文化才是好的企业文化。构建灵活的适应型企业文化,一要注重企业文化与外部市场环境相匹配,二要注重对企业内部环境的适应,包括企业的策略,战略目标及企业业务特点等。灵活的适应型企业文化是通过提倡发现、开拓新的企业发展机会、注重和鼓励那种有助于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的企业文化。

5.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不是无条件的和免费的,企业知识交流和共享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企业应该营造知识交流共享的氛围,建立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共享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必须有相应激励和惩罚机制加于引导和约束,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交流方式,比如通过电子邮件、BBS论坛、实时的信息交流工具QQ或博客等来保证实施。

6.积极探讨跨文化管理的企业文化

第9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专业“一体化”教学;教学准备;知识讲解;技能训练

钳工专业是众多技工院校开办的重要专业之一,这一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和输送大批在机械制造、工程应用等方面适合于职业岗位需求和产业建设的技能型高素质技术工人。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多以相应的职业岗位作业为蓝本,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类似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这种模式的课程教学,具有适应性强,功效作用大的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为专业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熟知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设置的依据,它规定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范围、目标和鉴定内容。熟知国家职业标准就是要对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予以理解并融会到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例如:以中级钳工职业标准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例,要求从业者具备识图知识、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知识、机械加工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它包括:能读懂较复杂工艺装备的装配图、零件加工工艺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能运用相应的工具、刀具、夹具、量具等用具进行较复杂工件的划线、锯锉加工、孔及螺纹加工,以及工艺装备的组装、修整及调试等作业。

只有熟知国家职业标准,教师才能把握专业教学的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地结合职业岗位工作实际来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编制教学讲义、落实教学工作。

二、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准备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软件”准备和“硬件”准备。“软件”准备通常是指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准备、教学方法和进程安排等等;而“硬件”准备主要是指教学和训练器材的准备,场地和教学组织的准备。其中“软件”准备对教师的要求是:领会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对所授课程的教学要求,阅读与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钻研、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写教案并充分备课,确定教学进程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配置教学时间;而“硬件”准备则是要求教师在确定好教学方案的基础上选择好教学辅助用具以及训练器材和操作用具。

以钳工 “一体化”教学为例,由于这类课程具有基础性强、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并且技术要求较高的应用特点,因此教师在对其实施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教学素材,深入分析教学案例,探求其实质,以便找出专业知识与其它应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实际应用,把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中的体会融会到“一体化”教学中,以岗位应用典型作业为蓝本,以工作过程为教学过程,从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用和够用”的前提下,按照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把专业“一体化”教学组织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有机整体,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专业“一体化”的教学。

三、落实好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的落实,关键在于对教学环节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引入、讲解、训练、评价等教学项目。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地结合在一体,其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框架。

1、教学引入

专业知识的教学引入,常用的方法有:问题引入、复习引入及资料引入等等。例如在实施“钳工划线”的教学时,由于划线的应用与前面所学的“读图与绘图”知识相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对已学过的“读图与绘图”知识进行回顾、复习,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到“钳工划线”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中。由于采用了提问、巩固知识的复习引入方式,不仅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加深了印象,而且还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对新课程内容产生兴趣的效果。

2、知识讲解

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大多数是以“装配、调整”的应用为研究、学习对象的,而这些知识、技能所涉及的问题又多是精细、复杂、甚至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装配精度与调试精度的相关工艺知识。例如:传动装置的装配与调试、机械设备的装配与调试所涉及到的装配尺寸链处理运算、配合精度的控制等等。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有些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讲解和说明;有些还要对一些工作原理、技术要求及工艺规范等进行必要的阐述、运算和论证。因此对专业内容的讲解、说明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对专业“一体化”知识内容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说明外,还应考虑到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质疑问难。对此,教师的角色既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主持人,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通过诸如讨论、推算、解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演示、讲解来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

3、技能训练

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传授岗位工作技能,实施实践操作教学。对此,教师可通过指导训练的方式来落实相应的教学工作。

在具体的指导训练中,通常采用三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是讲解指导,通常是以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操作,例如划线操作与应用,零部件的拆卸与装配等等。尤其是零部件的拆卸与装配作业,可通过分组安排工作任务,指导学生进行拆装作业分析,找出基准所在位置以及容易出现拆装问题的所在,制定相应的作业方案,并依照方案逐步完成工作任务。以此来落实“一体化”的技能教学。二是示范指导,通常是以操作动作的分解演示以及对具体工作项目的安装、调试来指导实践操作,例如攻(套)螺纹的操作,锯割、锉削操作以及零部件的连接与固定操作等等。三是巡回指导,这是技能训练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及时地给学生予以技术上的帮助和专业上的指导。

4、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