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中的化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

第1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摘要:工作知识是契合企业工作情境的、具有提高生产力水平价值的知识,包含专业理论、实践过程、经验方法和设备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基于工作知识的基本含义解读,本文旨在诠释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转化生成的企业环境条件和企业学习机制及其基本环节。

关键词 :工作知识;知识能力;转化;生成;企业学习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的教育学分析”(项目编号:HB14JY072);201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内涵、目标定位及培养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GJJG031)

作者简介:张弛,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7-0034-04

工作知识是企业劳动者实施生产活动的过程性规律[1],是适切于企业工作事务情境的总结性经验,是职业事务与生产(工程)环境性因素相联系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工作知识成为经济活动领域中最为活跃并稀缺的资源要素,是企业劳动者形成知识能力的基础,备受企业界关注。通过企业学习的合理化机制,企业劳动者的工作知识逐渐形成技能、技巧、诀窍、经验、洞察力等能力要素[2],建构结构完备的知识能力。[3]基于工作知识的基本含义解读,本文旨在诠释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转化生成的企业环境条件和企业学习机制及其基本环节。

一、工作知识的含义

(一)工作知识的概念

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属性和关系的投影[4],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经验和智慧思想,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5]知识是事物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是主体思维认识与客体变化活动的统一[6],此统一性联系成为甄别知识的标准。[7]基于知识体系结构的多样性认识,知识的类别划分存在多重标准。[8]波兰尼在1962年首次提出隐性知识概念,以显性与隐性维度划分知识类型[9],这成为影响为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知识分类标准。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指出,以经济贡献率为分类依据,知识由可编码的事实知识和规律知识、意会性的技能知识组成。[10]布卢姆将知识分类为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11]

工作知识是契合企业工作情境的、具有提高生产力水平价值的功能性知识[12],涉及职业工作的专业理论、实践过程、经验方法和设备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13]在知识经济和后工业的双重时代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具有高频度的变化性,因此,工作知识处于动态生成状态[14],不再基于传统的知识分类系统,企业场域的工作过程实践给予工作知识更多维度的诠释。[15]

根据工作过程逻辑,工作知识将相关的原理与理论智慧在企业场域中进行经验应用与实践创新,有机生成并合理建构相关知识。[16]工作知识的概念要义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工作知识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功能化整合,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良性的工作成绩和效应[17];其次,工作知识是显性和隐性知识形态在工作行为中的完整意义建构与提炼表征;再次,工作知识是围绕企业生产任务目标而构建的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综合结构。[18]

(二)工作知识的分类

工作知识分为关于企业工作的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1)工作的事实性知识。工作的事实性知识是关于企业工作任务事实的诠释性规则和理论性认知,包括客观的、明确的、基础性的、理论性的、前提性的、与实践情境无关的事实规定与秩序的概念系统,常以确切的语言和公式符号表述的“是什么”的知识。[15](2)工作的方法性知识。工作的方法性知识是处理工作事务能力的基础,是分析、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19],即基于工作事务情境的联系和理解,做事的经验性方略。[11]工作的方法性知识包括学科方法和学习方法。(3)工作的价值性知识。工作的价值性知识是关于工作任务缘由和意义的知识,是通过体验、反思实践工作而得到的感悟性经验和价值创造,指导企业劳动者未来的职业工作行为并提供价值导向性的动力支持[8],形成社会职业的行为范式和价值取取向。[14]

(三)工作知识的特性

工作知识具有如下特性。

1.转移性。企业在价值创生环节中,知识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传递和累积,工作知识成为企业价值创生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知识的转移性更多体现于知识向人力资本的转移过程,及知识资源在企业组织内外部的不同人员和不同时间的传递和接收,并结合源知识转化为新知识。[20]

2.复杂性。通过文字、图表、语言等信息化载体传播知识本体的释义性信息的过程,需要克服复杂环境的非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在不同的理论范畴或整合性系统内,不可分割的知识单元数量越来越多,工作知识的接收者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才能达到一定的知识理解程度[21],这都表征着工作知识转移的难度越来越高[18],提升了工作知识的复杂度。

3.内隐性。企业工作知识的内因隐性是指难以用文字和语言等外显性的途径载体表示和传播,需要以经验性和实践性的操作去习得并传承。工作知识的内隐性表现为两个方面:(1)技术构面——无法用程式化和公式化的可编码表达方式传承的技巧性经验;(2)认知构面——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思维惯性、嵌入心智模式的知觉、素养与精神。工作知识的内隐性反映在“干中学”和学徒制等知识传递形式中。[15]

4.系统性。企业工作知识的系统性体现了转移知识与源知识、在相关领域的联系及其密切程度,工作知识的系统性越高,其辅助牵连领域和内涵解释性领域越多,此种工作知识具有扩散化转移空间,即工作知识系统性越高。与此同时,系统性较高的工作知识,依存于一个高度的整合性系统,并与人和技术形成模糊性因果关联,若降低工作知识在系统内的可模仿程度,则导致系统成功率降低。因此,工作知识的系统性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范围。[5]

5.整体性。工作知识的整体性是指感性和理性的持续性、理论联系实践的统一性、目的与过程的统合性在人们活动中的整体性发展,学校和企业中的各种教学形式,应根据工作知识的整体性与个人“直接的行为”与“情感反应的内容”相互融合,组织知识的学习和接纳。[19]

6.交互性。人与环境分别作为工作知识的主体和客体产生交互作用,即交互性。在工作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学习者改造并创造知识,工作知识的产生源于主体和客体交互过程中达成的统一结果。[7]

7.连续性。工作知识是逐步探索得到的认识结果和智慧资源,并成为下一个探索循环的起点[6],即知识的循环连续性。

8.实践性。工作知识是人们在探究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确切理解与认识,实践行动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活动[22],工作知识和行动相结合才具有实践性意义,需要与学习者的已有生活经验相互组织进而共同建构。

9.个体性。工作知识是个体求索求知的参与性过程,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工作知识体验的意义差异。

10.工具性。在人的经验性和反省性思维活动中,工作知识是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智工具,其工具性表征为改变事物结果的功效。

二、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生成

基于工作知识,企业劳动者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将工作知识转化生成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是企业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性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能力动量,是知识与能力在企业组织内外的布局、调配和重构,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和动态竞争力的单元。[23]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链整体而言,知识能力是企业独立的创造性价值体现,被称作“企业基因”,企业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整体价值特征。

(一)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

在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思维创造,工作知识逐渐从原理固化形态转化为技艺与技能的实践化形态。在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过程中,工作知识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生成具有思维理性和逻辑关联的能力,以劳动者为载体,在企业生产中释放出巨大的显能,进而促成劳动者知识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发展。企业环境和企业学习积极影响了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发展生成。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生成,如图1所示。

1.知识能力的表态。知识能力包括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和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两种表态,二者是相关的工作知识在企业学习机制下发生价值功效而形成有机化的能力整体。

知识能力的表态之一是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是指企业劳动者在企业组织环境中有效利用基础性资源进行实践生产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对知识资源、人员、设备和材料的识别知识与利用能力逐渐提升,形成一定水平和系统结构的知识能力。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包括知识资源、结构资本、沟通能力以及组织文化等。提升个体劳动者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是企业整体知识增量的必要性基础和发展性路径。

知识能力的表态之二是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是指企业劳动者对组织环境内外的资源进行调配管理,与此过程相关的知识使用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使劳动者与企业环境形成必要沟通,识别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借鉴其他劳动者的有益经验和实践典型能力构型,促进个体工作开展,引导企业的整体价值创造并保障企业的稳态发展。[24]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能力性质区分,包括原理信息的共享能力、工作流程信息的重构能力、原理工艺的创生能力和熟练技艺的交流能力等。[25]

2.知识能力的生成条件:企业环境。工作知识需要企业环境的良性保障和条件,才能逐渐转化生成为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是与企业环境相匹配生存、发展的结构体。[26]在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工作知识得到企业生产的关注,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效益增长点和重要的生产力资源。随着企业生产和设备升级,工作知识不断经历获取、应用、转化和创新等价值创生活动[20],企业成为工作知识的组织形态和依存场所,使工作知识衍生为能力要素。同时,工作知识为企业生产和销售系列环节作出价值供给。因此,知识全球化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力要求提升,促使着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战略管理水平突飞猛进,这为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提供了更为稳定和积极的环境保障。

3.知识能力的生成机制:企业学习。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生成,有赖于企业学习的有效促进作用。企业学习是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和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与企业环境的交互性关联,是企业根据知识积累和分析而设计的产学一体化组织结构[27],从而保证企业劳动者的工作知识获取,迅速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动态。

企业劳动者的企业学习是将生产活动、工作知识积累和知识能力转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如分散式学习、工学整合式学习等符合“干中学”机理的产学一体化学习。一方面,基于劳动者的认知状态,企业学习引导学习者将体现性的显性工作知识进行理性分析编码,逐渐形成理智性工作知识,进而促进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基于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企业学习促进学习者在集体氛围中寻找个人的价值位置,将整体结构化的工作知识挖掘出来,形成个人工作岗位需要的、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使劳动者个体化的知识能力成为企业组织的整体性发展能力的必要嵌入部分。

(二)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环节

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需要经过工作原理规范化、工作规程流程化和工作技艺熟练化等三个必要阶段。

1.工作原理的规范化环节。工作原理是工作知识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存在形态,是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原理性经验。通过企业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创新,工作原理的规范化环节将工作知识转化为原理性质的工作规范,这是工作知识的基础性转化环节。在工作原理的规范化环节中,工作知识与企业场域及其生产设备相互结合,动态生成创新型原理。

2.工作规程的流程化环节。工作规程是企业组织生产行动的既定规则。在科学技术原理基础上,工作规程的流程化环节对工作知识的实践化和工作过程的程序化作出规定,是工作知识在企业场域中转化的关键环节。处于不同产业体系的企业劳动者,面对工作知识的实践流程各不相同,其工作规程的流程化环节受到区域经济的影响,呈现出特色的生产过程性规律。工作规程是工作知识向实践生产力转化的形态,对于企业劳动者而言,具有实际操作价值。

3.工作技艺的熟练化环节。工作技艺,是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在流程化的生产过程中获取的熟练化经验。企业劳动者按照工作规程进行生产实践过程,逐渐熟悉生产工具并熟练驾驭生产设备,合理控制基础资源的使用量,创造并改良生产工艺。在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方模式中,工作技艺的纯熟是生产效益的保障,是技能创新的起点,工作技艺的熟练化环节是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转化生成的必经环节。

参考文献:

[1]John Dewey.Reconstructionin Philosophy[M].Boston:Beacon Press,1957:14.

[2]Nonaka Ikjurio.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3):40-54.

[3]王秀红,孙凤媛,周九常.员工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3):161-165.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5.

[5]疏礼兵.组织知识、知识分类和知识特性[J].情报杂志,2008(1):76-79.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2,204.

[7]陈家斌.杜威的知识观及其教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1):40-43.

[8]范敏.指向教学行为转变的知识分类:一种分析框架[J].教育科学,2013(3):40-44.

[9]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 a Post Critical Philosoph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1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杨宏进,薛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5.

[11][美]B·S·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9-85,28.

[12]Colin Symes.Working Knowledge:Productive Learning at Work: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ERIC Clearinghouse,2000:66-125.

[13]和震.构建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7(2):5-6.

[14]吴刚平.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3(6):10-17.

[15]Roger S.White.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4):396-397.

[16]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59-63.

[17]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7-149.

[18]Lesley Farrell.Knowing a world in common:The role of workplace educators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of working knowledge[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3(1):3-18.

[19][美]杜威.教育学文集——智育[M].沈剑平,唐晓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8,241.

[20]王海芳,茅宁.知识形成战略的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72-76.

[21]Reed R,DeFillippi R J.Casual Ambiguity,Barriers to Imitation,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88-102.

[22][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M].徐崇清,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46.

[23]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的构成要素:一个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12):96-103.

[24]Cohen D,Levinthal W M.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1):128-152.

[25]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185-203

[26]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80-85.

第2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中,企业是否具有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正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国内有不少企业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应用知识管理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经营哲学、企业文化形态、企业道德规范、企业精神风尚、企业形象等的总和,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地发展自己。DelphiConsultingGroup研究人员HadleyReynolds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障碍是企业文化。可见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保障,不良的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障碍。所以,构建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构建适合企业知识管理的现代企业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目标及优势。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企业知识为管理对象,是对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效益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佳的决策。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企业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知识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特定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投入资金与劳动力。

企业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看作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把存在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经营战略等协调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创造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增强企业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等重要措施。从本质上来看,它涵盖了企业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企业知识管理是个人和企业要适应现代经济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的真正向导。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取得竞争力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高素质的技能、高速运转的效率。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模式,可以培养企业达到以上目标。首先,知识管理是企业培养竞争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综合能力被看作是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其次,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的基础。因为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知识管理获得所需的知识,以便做出最佳决策。企业知识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是保持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通过知识管理活动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吸引到献计献策和能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培养企业灵活应变能力。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变化无常的激烈竞争环境中,不可能在某一领域永远占据霸主地位。为了使企业能在竞争中维持其市场地位,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变化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而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和提高这种快速应对能力。

3.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共享有用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和减少重复劳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目的。

4.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拥有高素质和技能的企业员工是企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提高的基础条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促进现有员工和新雇员工对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最终提高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知识管理不仅会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也会改变人们的工作、思维方式。企业知识管理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环境。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同步发展。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更适应竞争要求的企业文化。21世纪的经济发展,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往往是经济与知识文化的一体化运作。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知识管理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员工信守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和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其影响是不可被忽视的,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重要性。企业文化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而影响企业对知识的认识和态度。比如,影响决定哪些知识是有用的、重要的,哪些知识是必须保留在企业,从而获取核心竞争力,哪些知识可以向外界传递或与外界分享以获取战略优势。

2.企业文化影响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集体知识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包含所有不可言传的关于组织与其员工之间如何传递知识的规则,它界定哪些知识属于组织,哪些知识属于员工个人;它决定在公司中谁应有什么知识,谁必须分享这些知识,谁有权保存这种知识。企业领导层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企业现有的知识传播机制,不能制定相应的战略改变这种机制,那么想改变与知识相关的行为将会十分困难。如果企业很明显地认为某些部门比另一些部门重要,那么毫无疑问会挫伤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导致各业务单位尽力保卫自己的知识库。

3.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创造、传递和使用的行为决策。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知识的创造和共享。企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同样也决定着一系列能够影响知识生产、共享与利用的行为,即会影响交流质量的行为。如果一种企业文化相对于知识而言更重视知识共享,它就会创造一种更便于利用知识的交流环境。因此,企业文化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对新知识的态度。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如何对待、获取和传播新知识的行为。对于今天那些面临剧烈的、甚至威胁其生存的技术与竞争形势变化的企业来说,这个过程的动力机制反映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即如果它们希望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验证和传播新知识,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与资源配置。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必须构建一种知识型的企业文化。知识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所形成的,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知识型的企业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如果企业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就会对员工起到价值导向、角色规范和引导员工实现知识创新的作用,他们就会在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沟通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化解文化理念上的认识差距,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的融洽气氛,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激励作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别强调人力资源的管理,尊重人性、尊重员工的需求,并能使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实地需求取得较好的统一,有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的产生。

4.凝聚作用。企业员工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可以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会人格的尊重,从而热爱他们的企业,敬职敬业,有利于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

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知识管理也不例外。企业知识管理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探索知识资源在生产实践中的新发展,它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通过创建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利用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构建与企业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学习型、共享型、创新型的现代企业文化。

(一)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未来成功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五种技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可见,学习型组织在共同的远景下,有着崇高的信念与使命,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这种学习型组织相适应的是学习型文化。在这种文化导向下,人们追求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开发能力与智慧。尤其团队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组织中成员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员工在工作情境中不断地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提高各类人员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决策层,他们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因而更需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如计划、执行、控制等环节;四是强调“团体学习”,组织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而且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学习型文化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保证,也是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协同共享型企业文化

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企业文化,以消除传统的对抗,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协同共享型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知识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求企业的知识管理者拥有鼓励知识共享的核心理念,积极为企业营造一种全员共享知识的氛围;二是要求企业有完善的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要求每一位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客观评价标准;三是要求企业文化的参与各方摈弃传统的竞争观念,树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从而实现双赢;四是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共享的团队精神并不排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积极倡导共享与交流在拥有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之间进行,这样有利于拓宽知识创新的空间。

构建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成为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参与者。企业管理层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企业员工的重要因素,而且决定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成败。要推进知识管理,管理层应该发挥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增加和方便员工沟通、交流的良好环境,以利于员工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其次,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形成自然而然的共享行为,强化知识共享意识。

(三)创新型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创新的确定性才能来对付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创新能力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动力。随着企业的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是创新能力,即开创新市场和取代旧市场的能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并赢得竞争,就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胜人一筹。所以,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奉行不断创新的理念,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甩开竞争对手的主要途径。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创新型企业文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为此,需要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适宜知识创新的环境。良好的机制与环境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激发创新热情与创新思想的必备条件,企业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是企业知识创新不断获得成功的关键。企业知识创新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宏观环境,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这些因素是企业文化创新形成的基石;微观环境,指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创新阶段、不同创新项目等所处的特定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环境,对企业来说主要是营造知识创新的微观环境。微观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硬环境的营造,即营造用于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的营造,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为员工营造有利于发散性思维、敢于突破旧框框的环境。当然,管理层也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带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形成上上下下热衷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翟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强,樊治平.浅析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第3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化工专业;学生;工程意识;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47-1

化工专业在工程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化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现阶段高校大量扩招,化工专业学生数量急剧增多,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出现短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工程性实践锻炼,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性差,缺少工程意识,导致化工专业学生出现就业难或不能胜任化工相关的工作等情况。这就要求化工专业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工程性实践锻炼,而工程意识是进行工程实践的前提,也是联系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桥梁,所以必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再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才能培养合格的化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一、工程意识的内涵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宗兰等认为“工程意识是人脑对人工物、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这个大工程的能动的反应,就是在充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情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去完成某项工程,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意念。”

二、化工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突出工程意识培养的新生工程意识引导教育

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生进入大学校园首先要熟悉大学环境、认识大学文化、融入大学生活。突出工程意识培养的化工专业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必须要让新生明白“在大学中要学习哪些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什么要学习以及用什么方法学习”。

(二)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素质拓展中心开展户外场地素质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和遵章守纪意识等。

(三)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面广、掌握一些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拓展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历史、文学、管理等通识性知识。化工专业是一种工程教育,应具备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现行的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教育,削弱了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工程意识,解决实际化工过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化工专业应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工专业课程体系。

(四)加强化工专业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应该建立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在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工厂的研发项目,还应该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和工厂生产运行录像强化课堂教学,增设化工计算机应用课提高学生化工过程自动化控制硬件设计和软件编制能力,加大综合型、设计型专业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建设仿真实验基地。

(五)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工作经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实践机会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合作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充分利用了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环境和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工企业、科研单位参与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厂环境、先进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和工艺流程、工程经验丰富的化工工程师和真实的实践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具有很好的强化作用。

(六)加强化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现代化工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补充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开发能力,了解现代化工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工程科技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熟悉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先进的工程技术,具有现代工程意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宗兰,李振兴.高等工科院校大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途径[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2):94-97.

第4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知识共享;企业文化;建设

一、引言

知识经济已然来临。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并成为最重要和引人关注的管理方法。企业要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企业将企业知识的培育和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企业的知识共享包括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知识共享。内部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内容。通过知识共享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凝聚员工,达到管理知识员工的目的。

二、知识共享的三大障碍

1.知识垄断。人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倾向于垄断知识,尽量使知识成为个人所有,从而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不愿意让自己的知识被共享。更何况,研究与创新知识成果的获得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甚至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这些成本与付出往往不是用薪水就能补偿的,而复制和利用知识的人则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利用他人的知识。所以当有关人员无法在知识共享中获得补偿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通过知识垄断获得利益,以弥补成本并获得一定补偿。笔者以为,这是知识共享难以得到实现或者充分实现的最根本的因素。

2.共享主体间的差异。知识共享是有条件的,从知识共享的主体来看,即使员工愿意共享知识,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知识共享的最佳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过程本身受限于共享双方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以及双方的基础知识经验背景,另一方面,其共享过程本身就是需要代价的,需要时间、脑力等的付出,如果人们在知识交流共享中,知识接收方获得知识所付出的努力大于自己的收获,这种情况下,接收学习者就不会去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对于知识的提供者而言,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应的效果,他也不会乐意去提供自己的知识。

3.文化中的利己主义。知识共享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行为,这种行为并不带有普遍性。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个人往往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现象,事实上就造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由此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也因此,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三、企业文化与知识共享

企业现存文化与知识共享目标是否适应,直接决定了知识在企业的分享、流动和转化,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1.企业文化对知识共享的促进

一是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知识共享具有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准则,创造了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能够把员工的个体行为引导到企业团队行为上来,员工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念,不仅过程自然,而且由此形成的竞争力也更持久,会使个体在知识集约、应用、交流、共享、创新过程中产生心理共鸣,从而自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进行知识共享活动。

二是激励作用。企业文化以经济学中的“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把尊重人作为它的中心内容。这种激励是一种内在的激励,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调动人的精神力量。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起知识共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知识共享的强烈责任感和持久驱动力,激励员工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应用、交流、共享与创新。

三是凝聚作用。当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被员工认可和接受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企业目标之下,调动企业各种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力量,在企业知识应用、交流、共享与创新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这种凝聚作用,员工就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产生对企业的强烈的归属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2.企业文化对知识共享的负面影响

第一,企业文化影响知识创新。个人和组织的创造性都会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富于进取的企业存在着勇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信念,企业文化提倡这种变革的力量。如果企业文化缺乏这样的革新精神,就难以产生转变企业所需的新知识,不能学习必需的新知识,那么这种文化上的障碍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固步自封,甚至是落后。

第二,企业文化影响知识分享。实现知识共享目标的关键一点就在于使知识在组织内畅通无阻的分享、交流。文化决定了企业内的社会交往环境,员工交流知识的活动都受到这种环境的制约。尽管现代技术使企业内的交流变得容易,但如果没有组织内的文化支持,这种渠道的交流作用依然会是有限的,知识的分割在所难免。

第三,企业文化影响知识转化。文化最终影响到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吸收适应新环境的知识和信息,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拥有的东西,那么,这样的文化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成为企业向前的一个隐性障碍。

四、建设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新型企业文化

企业在实施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塑造新型的、适应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要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有效推行知识管理,就要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有序进行,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完善制度文化,推动知识共享

对于现代企业,简单粗暴的“命令和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方式已经不再有效。如果要充分共享和利用员工的知识,就必须采用“指导和鼓舞”(Mentor and In-spire)的方式,通过完善制度文化来推动知识共享。

(1)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观念的存在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行为,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定要转化为规划,融入到整个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中去,从而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领导要身先士卒,通过表率管理,使企业的价值观从观念形态转变为可以感觉的现实。这就要求高层领导,利用其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在支持和鼓励共享方面有所作为。包括伯克曼和雪佛龙在内的知识管理先行者,都一再强调高层支持的重要性。高级管理层必须亲自参与到传递实践的过程中,并且在共享知识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必须在会议、演讲和谈话中,表明自己鼓励共享的立场;必须提供支持,以创建鼓励共享的策略。比如,伯克曼试验室,就只晋升认可知识共享的员工。

(2)完善制度。特别是用人和奖惩制度,建立激励知识共享机制。在企业的奖励制度上,要考虑对知识共享有贡献的人员的激励。鼓励员工分享、使用彼此的知识,支持员工的知识创新工作。如可以把知识分享加入绩效评估系统,以保证员工的知识分享努力可以被识别,并与奖励及其职业发展计划挂钩等等。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必然愿意接受新观念与新事物,且愿意承担员工创新的风险,这样才能鼓励员工具备承担风险、当机立断的胆识,员工也会因此而比较主动地提供工作意见及创新点子。 转贴于

2.畅通知识网路,营造共享环境

(1)打造共享平台。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网路应该使员工能够轻松地进入知识资料库,自由地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电子论坛和技术图书馆,获取对业务活动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自己的感想和经验体会,并与其他人员自如交流。知识共享不仅需要企业拥有完整的资讯管理系统,出版企业内部刊物、定期公布企业内重大资讯、定时召开通报会、公布企业经营情况、建立企业系统知识平台等,为知识共享提供技术支援,还要求企业以个人为基础,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和鼓励建立各种文化团体或非正式组织。

(2)弱化等级观念。知识共享要求弱化参与者的等级观念,在企业的组织制度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组织结构。将原先等级过多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扁平的、柔性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知识工作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权力,增加了彼此平等对话的机会,可以使员工较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知识,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

3.树立共同愿景,培植团队精神

(1)培育团队精神。传统上认为共享是一种损己利人的事情,实际上共享可以实现交流者的双蠃,包括员工和公司。实际上,人具有创造知识的无穷能力,而知识不同于传统的资产,它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者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2)转变传统观念。传统企业文化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和逃避合作,视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为个人资本。要求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无异于让他们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逊色于人或将自己引以为傲的资本拱手让人,抵触情绪的产生是很自然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不可能一下改变。文化的变革应该渐进,突然变化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消极应付。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因此在变革过程中要有高涨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

(3)实现“知识——学习——创造”的一体化。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构建学习型组织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大任务。强化学习意识,使知识共享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断鼓励员工进行共享活动,摒弃利己主义,形成有利于员工进行合作的文化氛围。以企业目标和企业价值为指导,营造鼓励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组织文化,倡导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将学习制度化、系列化,构建有利于学习、交流和知识共享的组织网络或学习环境,引导员工树立自觉学习的态度,不断自我超越,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学习文化不仅要求企业领导者、员工积极学习,而且要突出组织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使企业成为终身学习的组织。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共享,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

(4)“文化——素质——价值”的整体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并不是孤立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管理中,素质必须得以充分体现。这种素质包括企业的素质,员工的素质,它们往往是企业、员工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价值蕴含在企业文化当中,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企业的价值取向。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必须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支援组织和员工有效地获取、创造、共享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等著.杨开峰,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陈酒.建立内部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3).

[3]单雪韩.改善知识共享的组织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2003,(1).

第5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程认证;化工安全概论;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在国际上实现工程教育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主要条件之一[1]。专业认证的作用是让工业界的工程技术人员得到优质的教育,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按照行业认可的既定标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科专业毕业生。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成员国,该组织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组织之一,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认可[2]。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报道,我国已在机械、计算机、化工制药、水利、环境、安全等多个专业领域进行了认证工作,目前为止超过百所高校通过了专业认证[3]。“化工安全概论”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本专业工程认证的核心课程之一,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化工生产具有工艺复杂多变,涉及物料易燃、易爆、毒害、腐蚀,装置大型化,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危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在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危害,辨识化工厂设计和操作中的危险源,具有提出安全可行方案的基本能力,并了解现代企业HSE管理体系。

1工程认证背景下“化工安全概论”教学存在问题

基于化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培养要求,“化工安全概论”必须满足4个最基本的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①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②能理解、分析和评价化工过程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实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③了解并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内涵和意义。但是目前现行的教学过程与工程认证的专业要求并不能完全契合。根据讲授本课程,再调研其他学校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以及结合工程认证要求及工程认证专家进校意见,发现“化工安全概论”存在的诸多问题。“化工安全概论”这门课程在学习时需要学生具有化工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仅仅由教师主动地灌输和填鸭,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从而使教学达不到较好的效果[4-6]。作为工程认证背景下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理念[7-8]。对照该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和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掌握化工安全对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强化面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1.1重理论轻应用

[9-12]“化工安全概论”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基于课程本身的性质,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工程实例的积累,不断让学生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当前的教学现状是教师教学中太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对工程实践的应用却不够重视。因此,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依靠教师的上课讲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让他们不仅仅从书本基础知识层面理解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很熟练地运用到安全生产实践当中。因此,需要强化案例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案例及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1.2跟实际案例衔接不够密切

学习“化工安全概论”课程的知识,目的是为学生进入到化工企业顺畅地就业,所以如果教学过程脱离化工企业的实际案例,而仅仅灌输理论知识,不仅浪费教育资源,同时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是,目前国内讲授“化工安全概论”课程依然重书本知识而跟实际脱轨,依然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工作,教材里的有些内容甚至已经落伍了新技术许多年,但是部分教师依旧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基于目前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实际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不能只是为了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以学生和企业实际需求为核心。1.3教学方式不够新颖因为“化工安全概论”这门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且抽象等特点,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找到或者从网络上下载拼凑“化工安全概论”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按照下载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在一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的习题作业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化工安全概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另外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不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改革,尽量采用相对具有创新性且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改进措施

结合目前“化工安全概论”教学现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其改革线路如图1所示。首先,强化基础知识。本课程结合化学工业物质种类繁多、加工过程多样化、损害和伤亡事故多发性的特点,从化工厂设计和操作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在理解化学品的性质特征及其危险性、化工厂设计与装置安全、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化工安全工程基础知识,并借助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实际案例,强化学生的化工安全理念和意识,使其能在以后的化工生产、设计及研究等工作中,自觉地把化工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并能够处理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其次,重点知识拓展。根据本课程宽基础、重实践的特点,较系统地学习有关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化学反应等相关安全原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中的安全问题;重点讲解化学品的性质特征及其危险性、化工厂设计与装置安全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对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实例的分析,强化学生在学习化工基础知识过程中,树立化工安全的理念和意识。再次,融合案例教学。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而且学生对于化工安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化工安全技能,最终达到推进素质教育,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采用案例(工程案例)教学手段,阐明化工安全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专任教师尽管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案例内容的糅合不够密切,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需要深挖“化工安全概论”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知识点,构建起课程素材库,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取用,信手拈来。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引入事故案例,难免会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也要适当引入一些正面案例。例如,美国的康菲石油公司是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也是全球第四大炼油商。上个世纪80年代,该公司在北海的海上员工公寓和休斯敦化工厂发生过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伤亡,这两起灾难对该公司以后的安全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现在,康菲公司的员工把《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政策和程序》当做圣经,按照最高的标准来贯彻执行,从最高领导到普通员工,每个层面上都进行持续的安全意识灌输和强化。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实际上都是管理上出的问题,如果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全可以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中[11]。同时,运用计算机语言及网络技术,设计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化工安全概论”的案例库,同时在软件中添加分类管理和相关的理论案列,构建在线资源,为课程群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完善过程考核。在考核上,本课程采用布置课程作业、阶段性小结、大作业和闭卷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平时成绩具体要求及评分方法如下:(1)作业要求:对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等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合理,书写清晰。对燃烧、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合理,书写清晰。对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等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合理,书写清晰。(2)阶段性小结要求:对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等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归纳内容全面,书写清晰。对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等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归纳内容全面,书写清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生能够将这些基础知识运用到后面的案例分析当中。(3)大作业要求:“化工安全概论”这门课程工程实践性很强,在以往的过程考核中,考试题型一般以传统的判断、选择、填空、简答等为主,主要考核课本的基础知识点,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够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所以在作业及考试试题中应尽可能增加案例分析类的题型。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事故原因,指出案例中存在的不恰当做法和改进措施,以及针对该类事故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等等。这样的题型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仅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为未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小范围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化工工程安全设计与实践能力,并且培养他们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然后再大范围地运用教学改革方法,并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效果。

3结论

第6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职工,素质,提高,意义

现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瞬息万变。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而对企业职工的文化知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这一点一目了然。”“它的历史使命是无所顾虑地按照几何级推动人类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可以说知识的半衰期以惊人的速度在缩短。

如果以现在公认的知识半衰期为六年计算,一个大学毕业生,当他大学毕业之时,他四年内所学的知识也许已老化了将近30%,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基础,未来在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必须靠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得。于是终生学习已不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成为每个人的迫切的需要和真实的行动,对企业来说尤为如此。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要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巨量的知识,否则就要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这不仅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也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所以,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已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一、如何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

企业要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呢?首先,需要创造性人才。其次,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第四,要有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第五,要有团结协作精神。第六,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些就是企业培养高素质职工的一些基本素质。

1、要树立知识经济的概念。近20年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群集出现及产业化发展,一种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快速崛起和迅猛扩展。知识经济的浪潮涌动迭起,由潜到显,由底至高,由远及近,知识经济浪潮的前锋所至,整个世界正在发生迅速的改观。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他对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你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你就能大幅度提高自身的知识生产力,就可以享有知识经济对企业和个人带来的无尽回报。

2、崇尚知识、营造全员积极学习的氛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十分惊人。因此,要拓宽教育的时间,使之终生化;拓宽教育的空间,使之社会化甚至国际化。要花大力气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人奋发学习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促近学习,强化教育。另一方面,要靠环境影响。要促使企业员工,首先是领导成员,为跟上时代步伐,自我完善,而带头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使之形成风尚。从而使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从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个人愿望和追求,变为对每一成员的必然要求。

3、要倡导知识多元化的创新思想。在现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下,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恐龙症”的危害。杰克·韦尔奇在1979年的一次演讲中讲到‘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变故,恐龙在很短的时间中灭绝。迄今,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但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故,而遭致绝迹的下场。’因此,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同样也适用于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在一场激烈的竞争中,凡是不能适应者,都会被淘汰。这要求我们企业在开发新产品还是在对员工的学习教育上都应以采用多元化的横向学习扩宽知识面,才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

4、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只加强企业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这是不够的。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对知识的阐述中强调指出:“知识是可以改变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信息或成为行动的基础,或使个人〔或机构〕具备不同的和更有效的行动的能力。”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的各种需要要充分重视和正视并因势利导,使之产生正效应,是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人才开发研究不可忽视得一环。

5、要重视建立职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浓缩了企业的管理方略、经营理念、发展目标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文化精神就是人的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核心是人,是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具有主人翁意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精神,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建立企业文化精神的重要地位,从而建立有中国企业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为随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做好准备。

二、认识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扩张,知识经济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与效率还不高,加强企业职工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对于企业和个人有一定意义。

1、加强了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和理解,使企业职工有了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无疑为我们迎接知识经济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条件和观念准备。

2、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看,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成功,将越来越依赖与他从信息中获取价值的能力以及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流动而作出快速的组织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企业想要获得生存、发展与成功,都必须要与企业员工的应变技能和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3、从竞争力来看,在经济形态中,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效率观,是衡量一个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企业员工多元化的横向学习拓宽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顺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7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 化工专业 英语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108-02

现行的中职英语课程大纲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职业场景方面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中职英语教学必须服务好学生的专业学习,而当前中职化工专业英语教学并没能服务好专业课,没有充分发挥基础英语课的服务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英语教学进行改进。

一、中职化工专业的英语教学改进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英语知识的需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随之而来的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具有外语知识的专业型人才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例如在化学化工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的国外设备引进我国企业,不管是说明书、实验操作说明、工艺卡片等,还是机器设备的操作部件,均是以英文标注,这就要求技术人员或管理者熟知相关的英语知识,才能正确操作。因此,为顺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很有必要对当前化工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英语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社会发展对“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广泛深入,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例如在化工领域,随着对外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贸易的不断扩大,企业不断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即既掌握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掌握化工专业英语知识,这类复合型人才受到当今大中型化工企业尤其是中外合作企业的青睐。笔者曾与钦州港中国石油公司的化工高级人才进行交谈,问及企业对化工人才有什么样的要求时,对方提及了目前我国化工企业许多设备都是进口的,这就要求一线操作人员能够读懂或翻译一些英文的设备、流程说明或设备上标的英文标识等。通过交谈,更加明确了英语在化工领域的重要性,对于当前中职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讲,在具备熟练的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化工专业英语知识及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化工领域,才能造就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职化工专业的英语教学改进策略

(一)活用教材,体现专业特色。当前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教学所选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基础模块)》,课程教学主要以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在教学内容上,缺乏一定的职业导向,并未能把行业所需的知识凸显出来,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企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加上中职英语课程所开设的课时很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既学会日常英语,又能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竣的挑战,也是社会发展所需。因此,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延伸。例如在化工专业班级教授英语词汇时,如fine, 在基础英语中是“美好的”或者“罚款”,在化工专业中是“精细的、微的”,fine chemical“精细化学”。又如base,绝大多数学生一看到这个词,马上反应到其含义为“基础”,实际上,在化工专业英语中,这个词最常见的意思是“碱”;cake绝大多数学生都认识,第一反应就是“蛋糕”,但在化工专业中被翻译为“滤饼”;单词cut常常被理解为“切、切割”,而在化工专业领域,其意思为“馏分”。教师在教授英语过程,适当地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专业知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有所用,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改变教法,凸显学生主体。当前中职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行“满堂灌”。中职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强调英语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英语技能。学习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1)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学习场景(如问路、购物、就餐等主题),课前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参与讨论及决定,如台词、角色扮演等。把课堂交由学生来主导,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英语的用处及乐趣。(2)精选一些经典的原版电影片段进行播放,让学生感悟英文的美感,进行学习模仿。也可以选一些简单的绕口令让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还可以进行PK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3)改变传统的授课空间,可以适时地将课堂移至室外,如校内的操场或草地。宽阔的空间,更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对化工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他们进入实验室,通过实物,学习一些常用的化学仪器设备的英文名称。教师可以编制小游戏,如发放标签纸,各小组为自己的仪器标上英文名,分组比赛,评出优胜小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以独特、新颖的授课方式,通过娱学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转变观念,定位专业化发展。在中职学校,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英语教师对自身的发展缺乏动力,轻视自身的职业生涯与个人发展规划,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强,与当今社会所需的专业化人才相脱节。为了能够顺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知英语、能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具备“双师”素质,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1)明确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关注专业发展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2)确定专业化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及自身特长,深入到相关专业领域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相关专业的英语应用能力。(3)搭建专业化发展平台,明确职教的特性,充分利用企事业平台,主动寻求企业的支持,进行再学习再培训,到一线了解企业对学生的专业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同时,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口语能力较强这一特点,参与企业的营销、涉外服务等岗位,提高在专业领域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促使英语教师向行业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应多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就业岗位需求,力求使学生的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实现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丽.高职英语教学转型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大学英语,2014(1)

[2]鲍克燕.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之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

[3]陈维英.中职英语教学如何为专业课教学服务[J].实践与探索,2011(11)

第8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论文摘 要】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特定的组织、设施、机制、模式、原则等管理方法实现企业对所有知识资源的管理,使得企业中的员工能便捷的获取、共享和重复使用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时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软硬件实现企业知识收集、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以及显、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文章主要分析了建筑企业的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的策略。

我国建筑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在改革开放后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技术水平低;业务多以施工为主;资金薄弱,经营管理落后;经济组织偏小,生产能力分散,强势企业不明显;国际建筑市场上承包份额少,业务多是分包等等。因此,重视企业的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有效的实现对知识的管理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使原来技术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的工人慢慢成长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员工。同时,知识管理能及时的共享以及应用,避免了因时间和人员的流失而流失,及时有效的将企业的核心知识整理、积累、存储和共享[1]。

1.建筑企业知识资源

建筑企业含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建筑企业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业分工的细化,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发包、采购、施工、使用维护过程中产生和需求大量的管理信息、法规信息、合同信息、图像信息、技术信息、材料信息、采购信息等,这都使得建筑企业逐渐具备的知识型企业的特征。建筑企业的显性知识包括建筑产品、施工工法、生产工艺、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客户群以及企业拥有资质和专利,这类知识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理、存储以及管理。建筑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员工的专业技能、技巧、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工程师、财务人员,甚至是普通的工作人员都是企业的隐性知识资源。

2.知识管理策略分析

2.1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现阶段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存在许多的问题:组织结构层次多,集团公司下直接管理众多职能部门,又下设不同的分公司,企业机构臃肿,管理刚性强,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失真;各个层次部门重叠,易发生多头指挥,引起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 企业资源难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分布极不科学;权力过分集中在企业上层,基层员工参与决策程度低、积极性差;员流动性大,企业的知识流失严重,难以构建组织记忆。这些都不利于知识管理的开展,因此,进行知识管理首先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2]。

首先,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调整。剔除只起信息传递而不产生附加值的中间管理层,适当的增加部门工作的自主性。其次,将辅助生产的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劳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出去,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维护和升级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建立电子档案室,实现企业文档电子化存档和检索,为进行知识管理创造条件。最后,调整人员结构,提升员工素质。审查现有人员配置情况,引进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对已有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在岗培训,建立人才储备库,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进行分流,转岗培训后安排其他工作。

2.2 明确知识管理主体

建筑企业在知识管理开展前首先要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知识行为开始,他们为知识管理总负责,负责制定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方针、目标和战略,同时对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创新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此外还要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评价与改进。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财务人员、物资管理人员、信息人员等人掌握着建筑企业的强大知识技术资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通过改革管理机制、调整组织结构、营造企业文化来保障知识管理的推行,同时监督和评审知识管理效果。建筑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在围绕着企业主营业务的知识管理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管理中,我们也不能忽略基层施工的劳务工人的作用。作为基础操作工人,他们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使用者,是一手数据的来源,同时这些人员中也不乏自学成才的创新者。

3.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组织的所有成员中培育并形成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不适当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通过文化的构建来改变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的认识,在企业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3]。

建筑企业目前最需解决的文化架构问题就是要在企业中营造有效的知识共享氛围,首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转变员工观念。将知识共享通过相关的文件制度固化下来,成为工作的一部分; 设计知识共享工作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员工知识活动给予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同薪酬挂钩,实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高层管理者知识共享的表率作用,收集企业运营中知识共享的成功案例,激发员工知识共享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转变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方式。建筑企业应强化员工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各个层级包括驻外项目施工组建立学习小组,工作之余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学习委员,带领成员就目前工作的进展提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开发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将管理者的角色从发号施令者转换成员工培训的协助者,实现员工的在岗学习。第三要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建筑企业可以对本组织内的核心知识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和宽松的人际氛围。第四要追求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企业要与知识型员工共同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的提供教育和晋升机会,满足这部分员工的学习需求和事业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4.合理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

在选择技术工具时最重要的是要将技术工具同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的特点相结合,使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筑企业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人员水平不高、企业经费有限等原因,在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时必须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选择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维护、价格合理的技术工具。

第一,因特网。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没有固定地点,同时和企业总部相聚甚远,因此可以采用价格经济,功能强大的因特网。通过因特网提供的:E-mail、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企业也可以在因特网上架构企业的网站,介绍企业,提高声誉和知名度。第二,企业内部网。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的文档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和网络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企业的无纸化管理,员工对内部核心文件、规章制度的获取与学习,内部员工的网络化培训,员工的意见交流、项目讨论、工作会议管理等更安全的信息沟通。另外,诸如:群件系统、数据仓库等也是比较好的知识管理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任红亚,武建章,闫军印.建筑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第9篇: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专业“一体化”教学;教学准备;知识讲解;技能训练

钳工专业是众多技工院校开办的重要专业之一,这一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和输送大批在机械制造、工程应用等方面适合于职业岗位需求和产业建设的技能型高素质技术工人。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多以相应的职业岗位作业为蓝本,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类似于岗位工作过程的、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这种模式的课程教学,具有适应性强,功效作用大的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为专业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熟知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设置的依据,它规定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范围、目标和鉴定内容。熟知国家职业标准就是要对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予以理解并融会到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例如:以中级钳工职业标准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例,要求从业者具备识图知识、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知识、机械加工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它包括:能读懂较复杂工艺装备的装配图、零件加工工艺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能运用相应的工具、刀具、夹具、量具等用具进行较复杂工件的划线、锯锉加工、孔及螺纹加工,以及工艺装备的组装、修整及调试等作业。

只有熟知国家职业标准,教师才能把握专业教学的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地结合职业岗位工作实际来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编制教学讲义、落实教学工作。

二、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准备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软件”准备和“硬件”准备。“软件”准备通常是指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准备、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准备、教学方法和进程安排等等;而“硬件”准备主要是指教学和训练器材的准备,场地和教学组织的准备。其中“软件”准备对教师的要求是:领会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对所授课程的教学要求,阅读与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钻研、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写教案并充分备课,确定教学进程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配置教学时间;而“硬件”准备则是要求教师在确定好教学方案的基础上选择好教学辅助用具以及训练器材和操作用具。

以钳工 “一体化”教学为例,由于这类课程具有基础性强、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并且技术要求较高的应用特点,因此教师在对其实施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教学素材,深入分析教学案例,探求其实质,以便找出专业知识与其它应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实际应用,把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中的体会融会到“一体化”教学中,以岗位应用典型作业为蓝本,以工作过程为教学过程,从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用和够用”的前提下,按照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把专业“一体化”教学组织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有机整体,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专业“一体化”的教学。

三、落实好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的落实,关键在于对教学环节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引入、讲解、训练、评价等教学项目。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地结合在一体,其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框架。

1、教学引入

专业知识的教学引入,常用的方法有:问题引入、复习引入及资料引入等等。例如在实施“钳工划线”的教学时,由于划线的应用与前面所学的“读图与绘图”知识相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对已学过的“读图与绘图”知识进行回顾、复习,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到“钳工划线”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中。由于采用了提问、巩固知识的复习引入方式,不仅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内容加深了印象,而且还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对新课程内容产生兴趣的效果。

2、知识讲解

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大多数是以“装配、调整”的应用为研究、学习对象的,而这些知识、技能所涉及的问题又多是精细、复杂、甚至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装配精度与调试精度的相关工艺知识。例如:传动装置的装配与调试、机械设备的装配与调试所涉及到的装配尺寸链处理运算、配合精度的控制等等。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有些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讲解和说明;有些还要对一些工作原理、技术要求及工艺规范等进行必要的阐述、运算和论证。因此对专业内容的讲解、说明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对专业“一体化”知识内容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说明外,还应考虑到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质疑问难。对此,教师的角色既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主持人,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通过诸如讨论、推算、解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演示、讲解来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

3、技能训练

钳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传授岗位工作技能,实施实践操作教学。对此,教师可通过指导训练的方式来落实相应的教学工作。

在具体的指导训练中,通常采用三种方式进行教学。一是讲解指导,通常是以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操作,例如划线操作与应用,零部件的拆卸与装配等等。尤其是零部件的拆卸与装配作业,可通过分组安排工作任务,指导学生进行拆装作业分析,找出基准所在位置以及容易出现拆装问题的所在,制定相应的作业方案,并依照方案逐步完成工作任务。以此来落实“一体化”的技能教学。二是示范指导,通常是以操作动作的分解演示以及对具体工作项目的安装、调试来指导实践操作,例如攻(套)螺纹的操作,锯割、锉削操作以及零部件的连接与固定操作等等。三是巡回指导,这是技能训练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及时地给学生予以技术上的帮助和专业上的指导。

4、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