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1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各庭(局)、处、室、队:

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促进和推动地方工业经济发展,院党委经研究通过了《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促进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现下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加以贯彻,为地方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实施中如遇什么问题,请及时向院办公室反馈。

经济建设是当前我国各级党和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也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通过执法活动支持和配合中心工作,服务中心工作,这也是审判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前提和保证。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推动和促进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结合本院审判执行工作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中心意识,增强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干警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方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把促进和保护工业经济发展摆在法院工作的重要位置,结合辖区工业经济特点找准结合点。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司法观念,牢固树立依法平等保护的执法理念,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

二、依法及时打击各类侵犯社会经济主体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努力营造和维护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对于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以及盗窃、哄抢企业财产、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影响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犯罪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惩处。

三、大力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维护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促进诚信社会建设。要依法及时审理涉及工业经济的买卖、借款、建筑、用水用电等合同纠纷,依法认定合同效力,正确适用合同责任,制裁违约失信行为,推动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机制,保障工业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要及时妥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用工制度的规范运行。在民商案件的审理中,尤其要注重调解方法的运用,尽力多做调解工作,以彻底消除当事人之间的矛盾,而使其有利于再投资、再合作、再发展。

四、充分发挥行政审判的监督和指导作用,依法优化工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好政务环境。要依法审理好工业企业有关行政职能机关涉及税收、工商管理、质量监督、行政收费等行政案件,认真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依法制止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侵犯企业经营自等不法行为,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营造一个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工业经济活力迸发的政务环境。

五、拓宽执行途径,加大执行力度。对工业经济主体申请执行的案件,要及时立案、及时执行,依法用足用好法律武器,穷尽执行强制措施,认真解决执行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对外债权的回收力度。

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延伸审判职能。要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工业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征询企业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法律服务需求,摸清可能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法律问题和纠纷苗头,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不断探索服务企业的好方法、好途径,提升法院工作水平。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第2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充分认识园区建设的优势条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十五”以来,我州资源开发步做加快,开发力度加大,开发领域拓宽,开发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一型向综合开发利用型转变,产业不断升级,企业自身微循环体系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开始显现。从全州工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建设工业园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一是具有发展循环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区域内矿产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关联性强,适合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二是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现有工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化理念,企业科技进步和引进、吸收、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线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以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干,以35千伏、10千伏输电线路为支脉的供电网络和有效的通讯网络覆盖。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依托条件较好。四是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条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省、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组织评审通过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可以说,以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依据我州工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条件建立的,符合我州实际。是实现价值体现最充分、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能够加快推动产业升级,符合清洁生产、废弃物利用、环境保护等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吻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在全州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园区经济必将占据我州经济总量的主导地位,将呈现出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信息物流的共享,有利于实现产业的集群配套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海西特色工业经济产业链。能够为各相关产业的链接和区域发展提供一个优势平台,增加综合开发、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增强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具有延长和拓展生产技术链的特点。

其次,工业园区建设是以我州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区域、产业、行业不同层面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能够推动社会事业的快速进步,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和谐发展。由于园区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企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加速城镇化进程,形成和培育扩大农畜产品市场,这就为一产、三产拓展了发展空间。一产可以围绕相对集中的园区及城镇生活物质需求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加快调整种殖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和“菜篮子”产业,提供畜禽产品、水产品、粮油、蔬菜等农畜产品,实现农牧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三产可以围绕园区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物流业、修理业、餐饮业及其它相关服务业。

再者,工业快速发展将会极大地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能够加快农村牧区致富的步伐,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我州在融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将带动农牧民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将会相对减少农村人口。建设工业园区为一产富余劳动力向二产、三产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能够有效解决我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基于存在的建设工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和工业园区对全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能带来的广泛带动性以及强劲的辐射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势在必行。

二、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夯实园区建设基础

以建设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观念、技术、装备、体制、机制、政策、投入、管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按照高起点、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规划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科学设计,突出较强的操作性。根据《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做好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把握好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科学制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回答好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怎样加快调整和优化,各产业链中、各产业集群间、各地区间怎样实现多产业横向拓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企业间产品和废弃物如何相互交换、循环利用、转化增值,配套基础设施如何完善等问题。要加快制定水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积极做好水资源勘探工作,摸清水资源分布及可利用情况,合理调整和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同时,研究提出试验区内各地区之间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编制好规划的基础上,以规划为指导,以规范建设为基础,以务求实效为目标,有序推进工业园建设。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培育壮大园区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园区示范、辐射功能,构筑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集约化和物质的良性循环,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要求,要继续以公路、铁路、电网、水利、航空、电信等为重点,超前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其配套项目。要以解决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快工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和用水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要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积极推进商业性地质工作投入,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资源,保证资源接续。通过增加投入,建立起更加稳定的能源支撑体系、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和更加便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与工业布局相配套、与优势资源开发规划相协调,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配套基础

设施保障。

(三)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

项目建设是工业园区的主体,因而要积极做好项目宣传推介工作,及时谋划、重点筛选一批特色产业链发展项目,增加备选项目储备,通过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以及路演招商、网上招商、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循环经济项目。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招商引资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吸引更多、更有实力的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方式,加强政府招商,鼓励以商招商,拓宽招商范围和渠道,瞄准国内一流企业,以先进技术水平为先导,以循环利用为目标,以项目高水平建设为切入点,以综合开发和产业链的延伸为前置条件,逐步从“招商”向“选商”转变。

(四)推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主轴,提高科技水平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我们首先应该对已有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行业转换,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科技水平,奠定不断发展的基础;对新上项目要提高使用先进工艺技术的门槛,积极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求得更快发展。其次,积极鼓励、扶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对子,加大关键性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选择有资源基础、技术优势、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性强和市场前景广阔且成长性良好的重大项目,开展重点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建一批科技型企业。第三,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减量技术、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提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型企业的引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成熟技术的推广,使园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

第3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供给侧;供给侧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97・2文献标志码: A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是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建国67年来,广大疾病预防控制战线的工作人员,在传染病防控上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上倡导健康行为方式、落实科学干预模式、推进患者自我管理,取得了杰出成就。有研究表明, 1950―2010 年,疾病预防控制在人群期望寿命提高中的作用高达77.92%\[1\]。成绩要高度肯定,隐忧也要坦然面对。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大范围流动、疾病谱慢病化,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威胁、肿瘤高发等诸多挑战。更为重要的是,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始终未能摆脱“做得越好、得到越少”的怪圈\[2\]。原因是功绩负向反馈循环陷阱(功反陷阱):事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重视和投入,而成绩越是突出,人民健康越好,疾病威胁越少,政府重视程度下降、投入减少,事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20世纪90年代之后、SARS事件之前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轨迹就是如此。然而,被成功预防了的事情都是没有发生的,正是由于预防工作做得出色到位,才能保障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SARS事件之后,“财神”跟着“瘟神”走的光环效应已经在削弱之中,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良性循环,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以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跳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看一看社会大系统正在如何变化,能够赋予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哪些契机和政策空间。

1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正在调整当中

十以来,我国政府已经明确经济改革方向,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需要理解经济停滞或者缓慢的基本原因是供需不匹配,经济成长被短板的供给或需求所制约,要么是供给小于需求,经济成长受限于供给不足,要么是需求小于供给,经济成长受限于需求不足。所以,推动经济成长的两个引擎,一个叫需求侧管理,通过创造需求来匹配甚至是刺激供给,另一个叫供给侧管理,通过增加供给来满足或者是引导需求。

通常情况下,刺激经济成长的需求侧管理措施有三个,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刺激经济成长的供给侧管理措施有四个,分别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3\]。社会实践过程中,需求侧管理曾经大行其道,在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就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总需求是可以通过政府的“作为”来调节的,需求不足时可以通过政府直接大规模投资、促进消费和扩大出口等手段提升需求,从而匹配甚至推动供给,实现保证经济成长的目的。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遭遇了严重的“滞涨”,继续增加政府投资、促进消费、扩大出口都不能有效推动经济成长,反而因为货币大量投放带来了通货膨胀问题。这一现象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8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总统里根从供给侧管理入手,采用大幅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大规模减税、大规模削减财政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等措施。

1992―2012年,我国执行的经济政策一直是侧重需求侧管理,通过扩大基础投资、增加民众消费、扩大出口三个策略来推动经济成长。成绩显著的同时,也陷入困局之中。首先是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亏损面已经达到80%;其次是消费低质,产品极多但品质不高,很难带动百姓消费热情;再次是出口低迷。既然需求侧管理已然失去效力,就需要考虑供给侧的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本轮供给侧管理模式的改革,与美国里根时代并不一致,集中体现在我国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措施是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全球货币放水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可能独立实施货币供应量增长控制措施。

2供给侧改革为破除疾控事业发展“功反陷阱”带来的契机

宏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将影响到社会各领域,同时也会给每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一些触动。SARS事件之后,我国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投入空前加强,一方面是极大推动了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设施、设备全部更新,公共卫生项目大规模推行;另一方面,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管束也大为加强,有偿服务大幅度减少,财政经费管理规范程度明显上升。投入增加、管制加强的结果是很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项目经费有余、绩效激励不足。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进入到另一种极端,就是高政府投入下的低效率阶段。高投入是相对的高投入,低效率则是比较实的低效率。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地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力图把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薪酬挂起钩来。但从实际的实践效果来看,成效甚微,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没有打破原有的功反陷阱――政府投入增加,资源力量增加,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明显,疾病形势缓解,所需政府投入下降。运行到政府投入下降这个环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无法接受了,开始和政府博弈,营造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繁重的氛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某种意义上,预防疾病发生比治疗疾病要困难得多。但是政府财政投入针对的是固定任务、固定项目,更改之或者是增加新项目需要走一系列的繁琐程序,甚至是直接砍项目、减投入。财政投入的规范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多样化、创新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在我国经济成长明确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有两个改革措施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一是大规模减税、财政收入相对减少,对于高度依赖财政投入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必须未雨绸缪;二是去产能、扩大有效供给的发展策略,可以为高度计划模式下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在卫生事业领域供给侧改革中,医疗服务已经走在了前列。通过市场化运作释放医生生产力,通过推进社会办医发展高端医疗和健康管理,通过医学科技创新提高有效供给,主要依靠价格调整而不是财政投入理顺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的具体体现,结果是医疗服务事业的大发展,不仅直接创造就业机会,而且为上下游产业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3基于供给侧改革思路进一步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建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典职责包括:① 疾病预防与控制;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③ 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④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⑤ 实验室检验检测与评价;⑥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⑦ 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这些职责理应由政府财政经费保证并服从财政经费的使用管理规定。但在现实中,财政投入总是有限,各地政府因经济水平差异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投入参差不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也就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有着宽广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各类疾病预防控制需求都要依靠政府投入来保证服务提供,不仅不可行,也没有必要。“不可行”是因为政府投入不可能统包一切。政府投入源于税收,税收源于百姓,政府投入不断增加的结果,是纳税人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陷入福利陷阱。“没必要”是因为很多疾病预防控制需求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比如二类疫苗、水箱清洗、面向个人或家庭的检验检测。从经济学的角度,只有个人无力提供又是社会必需的服务(疫情处置)或者是个人可能不愿接受又是社会群体必需的服务(法定疫苗接种)才需要政府介入来提供,其他服务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然而困境在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了大量财政投入,就必须列入全额预算单位,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从而限制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在提供核定工作内容之外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也即那些原本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的服务。

有鉴于此,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坚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优先完成法定任务不动摇,积极争取法定任务的财政投入保障,保质保量根据财政投入力度完成其所能支撑的标准服务内容,加快出台标准服务内容和标准服务规范,推进各地的财政投入绩效考核进程。疫情、病情就是城椋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健康安全,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责任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亦有义务切实履行之。以往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重点在于基础设施,今后一段时间的建设重点应当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规范改造齐头并进。只有把服务规范确定下来,财政投入对应的服务量才能确定下来,才能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作量,为完成规定动作、增加自选动作奠定基础。

第二个建议是扩大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供给。在财政投入框定、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要通过调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生产关系,释放或者是解放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生产力,激发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预防保健服务。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保证基本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提供,财政支持的、编制保证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对此要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实际操作予以支撑,不能走20世纪90年代有偿服务的老路,能收费的、有钱赚的多做,不能收费的、没有效益的少做甚至不做;第二要去除垄断性,不能够允许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行政垄断性的服务。只有一家机构能向市民提供服务,这就是垄断,就会有质疑,也不利于服务品质的提升。应当允许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由更多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4\],这样才能促进竞争,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人民群众才能够真正受益,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在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

第三个建议是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实现之,很大程度上需要调整现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结构和侧重面,从注重“直接提供服务”向侧重“组织开展服务”调整。直接提供服务,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两类服务:一是政府出钱要求其提供、其他机构提供不了的,例如疫情直报、卫生应急、疫情控制等;二是政府不出钱但社会需要的、可以和其他机构竞争性提供的,例如疾病管理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这两类服务需要扩大,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其他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严格管理下介入提供服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拿着政府财政资金组织其他机构,公立的、民营的,营利的、非营利的,提供服务,同时对其服务进行考核。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成为落实政府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体、落实政府健康危害因素控制的主体、政府购买慢性病防控服务的实施主体,以及提供健康和疾病信息的主体。这样,既可以维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权威性,又可以让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受益者有更多选择自由,对服务更加满意。

第四个建议是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内容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走向市场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必须遵守市场法则,内容创新和品质提升是关键。这里主要谈一下信息服务。人民群众非常关心健康信息和疾病信息,越是富裕越是如此,健康和疾病信息服务大有可为。应当充分利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优势,整合各个渠道的数据,创造有价值的信息,面向个体提供疾病信息服务,面向企业提供重大项目健康影响评价服务,面向地区提供健康事业绩效评价服务。随着各行各业大数据的积累,地理空间、道路网络、建筑设施的数字化,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的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将越来越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并预测其变化,从而使得相关信息服务的提供成为可能。这类信息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个体、企业、地方政府都愿意为此付费。

参考文献

[1]刘鹏程,王颖,李程跃,等.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结果\[J\].中国卫生资源,2015,18(2):100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03―2006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李.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918.

第4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认真履行属地监管指导职责,党政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工业经济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本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工作。

二、建立并完善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旗人民政府根据各地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为各政府、办事处下达工业经济指标。各地区要将各项工业经济指标下达到辖区各工业企业,定期调度,加强领导,宏观调控,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

三、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指导。要经常深入辖区内的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及时将国家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变化等相关信息传递给企业,指导企业在经营管理和项目建设项目中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损失。要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企业运行中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对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问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予以协调解决。

四、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所属地区工业企业如发生产量急剧下降、效益大幅下滑、生产中断或停产等重大事项,要及时向旗工业经济主管部门报告。

五、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信息体系,每月通过报表和信息及时上报各项地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每月报表时间为次月的五日之前。各地每月原则上要上报工业经济信息一条,反映本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动态。

六、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保证本地区工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生产事故比上年下降。杜绝特大、重大事故的发生。

七、树立工业经济发展大局意识,对本地区发展速度快、效益水平高的原有企业及投资数额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建企业,达到规定要求时,要及时向主管部门申请纳入重点企业管理。

第5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成效和做法

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13亿元,同比实际增长27.3%,占全市的比重达15.97%(提高了2.8个百分点,距离2015年占全市1/6的目标还有0.7个百分点),与2011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了87.1%(两年完成接近翻番);工业投资预计完成128.6亿元,同比增长26.2%,占全市的比重达22%;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3.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8户,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43户,工业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比重已经达到县委、县政府构建战略支点,经济指标占全市1/5的目标。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全面完成县里下达的奋斗目标。工业用电量3.96亿度,同比增长15.7%,获2012年度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获得的571.8万元的奖金是2011年度186万元的三倍多,是2010年度的将近十倍。

全县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得益于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县工业战线全体同志的努力拼搏。半年来,县工信委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精力抓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突出盯紧目标任务,狠抓经济运行调度。

健全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根据当前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规上工业用电量增速和全口径增值税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决定的新形势,加强与供电、国税部门的衔接配合,第一时间掌握并核对用电量和增值税数据,确保我县工业增加值增速处于全市前列。坚持周例会,月调度,全委班子成员明确对象、落实分工,强化与各乡镇、开发区的对口联系,督促指导工业指标的报送工作。

(二)突出增强发展后劲,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在县二产项目分指挥部的领导下,坚持项目台帐、定期督查、现场办公等工作制度,加强工业重大项目调度,狠抓汇仁药业、五十铃发动机、人之初集团、闽发铝业、尚荣医疗等5个全市重大重点工业项目和煌大食品二期、海尔虚实网、宝迪深加工等30个全县重大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

(三)突出帮助企业发展,狠抓发展环境优化

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帮大企业办小事,帮小企业办大事,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困难等情况,传达上级有关工业政策,积极为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指导企业用好、用尽政策。发挥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的优势,做好土地指标申报工作,帮助永琪科技、阿南食品、赛宝实业、惠昌电力等公司通过绿色通道申报工业用地指标800余亩,其中良友油脂、闽发铝业、恒久服饰作为下一批重点申报项目已上报省工信委。

(四)突出党风廉政建设,狠抓八项规定落实

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相关要求;积极深入规上企业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做到规上企业宣传全覆盖;积极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五)突出协调各项工作,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一是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县机械配件厂和电缆厂第一分厂企业改制工作;配合参与良种场、种鸡场、国营县白虎岭林场的改制工作。二是积极做好县食品厂、印刷厂、胶带厂等棚改项目的推进工作。三是做好综合管理和网格信息化工作。四是做好低保医保社保等民生稳定工作,严格执行班子成员包案制和企业蹲点分工负责制,实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共同维护稳定,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今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工业总量偏小。虽然我县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总量也得到质的提升,但是对照全国50强县市、国家级经开区仍有一段距离,缩小与高新区(82亿)、宁乡县(308亿)、浏阳县(377.5亿)、武安市(157.8亿)、长沙县(414亿)等地区的差距将是今后我县工业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

(二)改制难度偏大。在我委34家关停企业中,16家企业已经改制完毕,正在做后续管理服务跟进工作,18家企业还未改制,牵涉职工及家属近万余人。不能改制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资产偏少,二是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没有政策。职工要求改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维稳工作造成一定难度。下一步将向县政府提出专题研究报告。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

下半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市县有关精神,紧紧围绕“做强做大工业”这一目标,抓住“项目推进”和“运行监测”这两个重点,做好“深入调研”、“企业服务”和“改善民生”这三项文章。

(一)坚持以做大规模为目标构建重要战略支点

坚持紧盯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经济的目标,通过对照主要工业指标的完成进度,把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专人抓,专人管,明确完成的标准和时限。为全县构建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支点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坚持以项目推进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委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2+6”推进模式为指导思想,以项目推进为工作重点,力争5个全市重大重点工业项目和30个全县重大重点项目按时序进度完成。力促海洋纸业、久耐离合器、行新汽车等投产项目尽快达产达标。

(三)坚持以运行监测为平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按照市政府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的相关要求,加快完善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平台,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工作,及时跟踪了解工业企业发展真实现状,把握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增强运行调控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以利政府及时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帮助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坚持以深入调研为路径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紧紧围绕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这一主题,主动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基层和企业对改善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发展环境改善方面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

(五)坚持以服务企业为手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扶优扶强,应对企业发展新诉求、新期盼,强化全县工业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助推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县工业的强劲发展、县域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省工信委绿色通道的渠道优势,帮助企业落实工业用地指标;积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联系,争取医药产业和汽车产业、本土经济和民营经济等新出台扶持政策尽早出来,全方位为全县工业企业争取各级资金扶持。

(六)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坚持改善民生事业为根本,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梳理工作难点重点,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积极促成项目尽早挂牌,督促开发商按法定程序做好安置到位、资金到位、时间节点到位等程序各项工作。针对网络的维稳形式变化,逐一走访委属职工,了解职工诉求,排解职工苦闷、缓解职工情绪,并针对走访情况和委属企业现状进行梳理,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四、关于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发展生产业,支撑工业经济发展

我委前期通过进入企业调研,企业希望加快发展生产业。建议在金湖区内建设生产业园中园,集中吸引总部基地、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平台等生产业落户,依托汽车汽配、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发展优势,引导生产业向制造业渗透延伸,构建有利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二)加快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速小蓝园区发展

建议汽车城南拓、食品区西扩规划要考虑与产业布局相一致,并严格限制非相关产业落户到产业集中区内,另外做好土地节约,提高用地门槛,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把有限的建设用地用在大项目好项目上。限制新入企业用地规模,鼓励“空中发展”,探索按前期实际投资强度和纳税规模分批提供后续用地的可行性。

(三)加快推行工业奖惩制度,激发工业战线动力

第6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县政府于每季度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全县经济形势,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

二)各副县长按工作分工,原则上每月初分别召开分析会议,对分管部门和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并解决相应的困难和问题。

三)建立经济形势季报制度。县发改局、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农牧局、水务局、劳动保障局、商务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等部门,按季向政府报告经济形势。

二、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经济形势分析会的主要内容

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加强对各类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研究分析国家、省、市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关注周边省区、市县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指标,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县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加强对生产总值、工业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物价、节能减排和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走势的监测预测。

1工业经济运行方面。主要是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分析,包括生产情况和发展趋势如何,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效益状况,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和运行情况,对工业经济发展全局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情况,主要工业品产量和价格变化情况,全县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变化等情况;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科技产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情况;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源原材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2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候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进展情况,节水增收、农业生产有关环境等条件变化影响分析;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种植业生产面积、产量;畜牧情况,包括主要畜禽产品的存栏量、出栏量变化,肉、奶、蛋等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农畜产品流通情况,包括农产晶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及其带动农户增产、农民增收的情况;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输转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打算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

3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主要是全县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农村、三次产业和重点行业投资完成情况;投资来源和构成分析,包括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4财政金融方面。主要是财政收入情况,包括税收收入情况和非税收入情况;财政转移支付情况,包括一般性转移和专项转移支付情况;财政执行情况,包括项目建设资金配套情况和公共财政支出情况;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结构和运行态势;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5服务业方面。主要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传统服务业、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6消费和价格方面。主要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主要消费品的市场容量、供应状况和价格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城乡分布;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能源原材料供应情况和价格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及价格走势;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7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全县就业情况,新增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规模及动态变化,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就业培训和拓宽就业渠道的政策措施;养老、失业、医疗及城乡低收入群众社会保障和基本政策和实施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等。

8为民办实事方面。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每年确定为民办的实事。年省、市、县政府承诺为民所办实事工作进度和落实情况;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算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二)工作分工

经济形势分析牵头和协调组织部门为县发改局,注重对经济形势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各参与部门侧重于对本行业、本系统运行情况的具体研究分析,确保信息资源采集准确有效,不断提高经济形势分析的质量。发改局重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侧重于全县投资形势和项目建设进展分析,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统计局汇总、整理全县和省内外有关县区统计资料,会同发改局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每月定期报送政府办公室、发改局和相关部门。经贸局负责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及生产运行情况,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扶贫办负责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及时反映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发观和反映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农牧局负责全县农业经济现状、趋势和阶段性的特征分析,及时反映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况,反映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商务局重点做好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运行监测、编报和分析,及时对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农产品和消费品市场做出分析预测,提出建议对策,特别要及时反映市场建设中存在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基本数据统计汇总整理,按月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料及用工公告。物价局负责全县群众生活必需品、重要商品和服务监测,及时反映市场价格运行情况,并提供分析报告。人行县支行主要负责全县金融运行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针对金融运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金融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信息中心主要做好国际国内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解掌握全国、全省、全市和市内务县区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情况的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其他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责范围和工作特点,及时收集整理本行业的相关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

三)材料准备

由县扶贫办、经贸局、财政局、水务局、农牧局、商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物价局、人行县支行、信息中心等部门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分析汇报材料汇总,送县政府办公室、县发改局和统计局具体掌握每月各行业部门的经济分析情况,于每季度第一个月8日前,将上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上报县政府。

三、有关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议程,指定专门工作人员,切实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本部门、本系统经济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二)充分发挥发展改革和统计部门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县发改局、统计局要共同做好全县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向县政府汇报,并及时向各部门通报情况。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每月5日前完成数据统计,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县发改局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衔接,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相关统计和分析工作,及时报县发改局汇总。

三)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统计职能和行业部门、基层单位的基础统计作用。要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各部门、基层单位要及时按要求向统计部门报送基础数据,统计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统计工作,为经济运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不断改进分析方法,加强分析的实用性,严格把好季报检测分析质量关,做到月度有行业分析,季度有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提出能见实效的对策措施。同时,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调查,快速反映,立足于“短平快”专题分析方面有新突破。

第7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水工业是传统的给水排水工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一项新产业。水工业既然作为一项产业,就应该有相应的政策作为其发展的保障,其中水工业的经济政策就是水工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也正日益加强,如何加快建设市场机制下我国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更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来促进水工业的发展和完善,尽快地与国际机制接轨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分析

1.1我国的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基本状况

在我国,传统的水工业管理政策是以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的,其中的经济手段只是法规制度(尤其是排放标准)的辅助工具。目前,所使用的水工业经济政策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和完善的体系,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综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收费制度及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收费制度等。

1.2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存在问题

目前实施的排污收费制度和综合利用水资源等政策虽然对我国的水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和政策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或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提出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指令性的自来水水价的问题,由于自来水的水价不是按商品的价值规律制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自来水的价格相当低,结果自来水公司因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或重大技术改造,导致城市缺水状况日趋严重,自来水公司多在亏损或微利的情况下运营。

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已有的水工业经济政策就存在一个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的问题,如排污收费的有偿使用和贷款豁免本身就不符合“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于我国当前合理用水水平还较低、单位取水量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有很大,所以水工业经济政策没有真正体现价值规律(如排污收费大大低于污水厂的运行成本),同时,也未引入市场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分配机制。

③现行水工业经济政策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局限于在水工业管理系统的内部考虑,较少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向更多地应用经济手段转换的角度来制定水工业政策。

④已行的经济政策本身需要重构或改革,尤其是排污收费制度。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违章超标罚款制度,在标准的制定、排污费的征收、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工业经济政策研究

笔者认为,在当前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大潮中,应不失时机地加快建立适合市场机制运行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价格、税收、投资信贷和微观刺激以及综合的水工业经济核算制度等主要政策。

2.1水工业的价格政策

水工业是集产、供、销及回收于一体的行业,也是唯一对产品用过后进行回收的行业。自来水就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商品。因此,自来水的价格,就应该将“二重性”商品的特点包括进去,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制定。这样,水价除水资源价格外,不仅要把自来水公司以及水厂等一切设施的修建经营、折旧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在内,同时必须把所有废水的收集、回收以及最后排放等全部设施的相应费用也应包括在内。

而且我国水资源价格普遍偏低,在今后的价格改革中,应逐渐把水资源直接投放市场,根据价格规律和供需关系来调整水资源价格,使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水资源成本,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性水资源价格体系。

建议可以采取的政策主要有:

①根据全成本费用确定水价格,对那些明显不利于水工业持续发展的产品征收附加税,使这些产品准确反映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水工业成本。

②根据地区和质量差异实行差别价格政策,鼓励节约用水。

③在国家或企业制定水资源的开发投资计划时,采用经济价格以取代低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市场价格或指令性价格;

④权衡价格调整的替代影响,充分利用其它刺激(如税收或使用收费)措施,以消除价格上涨对主要用户(如城市居民)的不利经济影响。

2.2水工业的税收政策

在完善水价格体系的同时,对一切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或产生污染行为征收一种税收。目前,正值税收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工业税收体系。建议该体系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建立和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水工业的发展,近期可以在现存税种的税率基础上实行。

②对于废水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在一定期限内免交全部或部分税收。

③对于结合水源保护区管理,开展多种经营的收益,也应给予税收或减免优惠。

2.3水工业的投资和信贷政策

保护水源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性,为了持续发展水工业,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投资渠道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使更多的资金投放水工业生产过程中。建议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①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国家水工业基金或国家水工业投资公司,在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开发银行)中设立国家水工业专项贷款基金。

②国家也可以通过中长期债券,筹集大型水工业工程建设所需的资金。国家应对水工业投资项目的贷款利率、还贷条件和折旧等实行优惠政策。

③全面推行水工业投资有偿使用,包括政府财政拨款、排污费和资源补偿费等。地方水工业投资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资金,包括中长期债券、股票或利用外资等。

④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如把水工业尽早推向市场,对水工业工程实行招标承包,推行自来水厂、污水厂的企业化经营。

2.4基于市场的水工业刺激政策

在建立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水工业经济政策之后,必须有相应的微观层次的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与其相配套,以真正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除去前面提到的排污收费和水工业税收政策外,在我国还可以实行以下水工业经济刺激手段:

排污交易制度:国家应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推出有关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或规范,在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该项制度需要与现行的排污收费、限期治理和集中控制等政策相协调。

水工业的保险制度:条件成熟时建立水工业保险制度,解决由于无过失污染事件引起的经济赔偿和治理污染的经济责任问题。

2.5水工业与经济核算制度

水工业经济与水资源核算对于确定真实的国民财富价格,全面客观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以及正确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经济增长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建议采用如下措施建立该项制度:

建立水工业与水资源的核算理论与方法体系,完善、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选择适当的部门和地区进行水工业经济综合核算制度的试点,把水资源核算以及水污染损失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水工业与水资源的再生产活动为一个独立产业部门的核算体系。

第8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文字基本功全面提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讲话稿求活。领导讲话是科室日常文字撰写工作中的重头戏,一个会议的主要部分在领导讲话,讲话稿写的不好,直接影响会议的效果,影响工作的安排部署。为此,我科室在撰写领导讲话上,采取了先理清思路,列出提纲,与主管主任沟通的办法,确保讲话内容全面、语言简练、格式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写讲话时“无处下手、无话可写、无病呻呤”等弊病,逐步提高写作水平。2006年,由我科撰写工业、民营、电力、安全、工程致辞等讲话,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口领导基本上比较认可的照稿宣讲。

2、新闻稿求新。2006年,我科为扩大我县对外名度,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和领域。通过不懈努力,我科刊发的新闻稿由少到多,采用篇幅也由小到大,稿件采用也由原来的《邯郸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扩大到《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工业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质量报》、《中国安全生产报《河北城市研究》等。2006年,各级报道共采用稿件36篇,其中国家级报刊采用16篇,省级报纸采用8篇,市级报纸采用12篇。

3、调研文章求深。为了充分发挥参谋、服务作用,按照办公室安排,我科每月针对全县中心工作和分管工作的重点,积极深入到各单位、各企业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撰写好每篇调研文章。其中我科撰写的《探讨2006年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之路》、《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几点思考》等调研文章受到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4、紧急稿求快。紧急稿件必须“快”且质量高的问题,我科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应急能力和快速成稿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用得上,做得好。在河北天合制药有限公司gmp工程启动剪彩时,由于省、市、县领导参加,领导讲话起草工作量大,我科作为专业科室,不推诿、不延误,夜以继日,高质量的完成了领导交办各项文字撰写任务。

二、服务协调能力全面提升。

1、多参谋。我科把提高参谋能力作为科室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承担的工作目标,注意收集信息,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下步工作口头上或书面上向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更好地搞活工业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我科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领导参谋设立县企业管理者联合会及企业管理者论坛,通过成立这一组织,将更好地服务工业经济发展。

2、勤协调。由于县领导日常事务较多,对口部门和企业很多事情需要沟通协调,为此,我科积极职能作用,充当桥梁。科室能够出面解决的事项,积极妥善地处理;不能及时解决的,为领导出主意,想办法,恰当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对口部门工作顺利开展。

3、重服务。为领导及各对口部门和工业企业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是转变科室职能,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县领导和办公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科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下载各类经济信息,为各企业了解市场、提高管理水平、拓宽市场发展空间提供了参考依据。2006年,共下载转发各类信息100余条,印发《工业企业特刊》5期、《某工业企业管理者培训教材》6期。这些文章受到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好评。

三、科室常规工作高限完成。

按照办公室制定的各项考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核任务目标,我科认真分析研究,细化共性指标和业务指标,合理安排好年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运行。2006年,科室承担的共性指标考勤、值班、参加集体活动等,我科工作人员都能按要求高标准完成,从未出现过无故缺勤,逃避集体活动等现象的发生。业务工作我科认真地负责主管县长活动动态,会议组织,起草通知、会议纪要、意见、决定等文件和领导讲话,每周按时撰写上报信息、新闻稿件、工作建议等。2006年,我科共组织各类会议90余次,撰写领导讲话材料30余篇,撰写新闻稿件80余篇,上报信息50余条。

2006年,我科经过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科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拓创新,全面树立科室良好的形象。

2006年,我科将在办公室主任和各位副主任领导、指导下,认真做好科室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临时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办公室高效、有序的运转。2006年,我科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出“学习”这一关键点,提高科室工作人员素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不断的学习,吸取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2006年,我科从着力提高人员素质入手,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学习,吃透上级方针政策,特别是学习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企业规范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支持我县工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工业经济”这一主题,努力提高工业经济整体运作水平

作为主管工业经济的专业科室,2006年将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求突破。根据我县各工业企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提出符合我县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制度相应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加大企业信息服务工作,针对各行业的特点,定期印发行业发展动态、先进管理办法等,通过强力帮扶,促进我县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第9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出口扩张 台湾 经济发展 职教改革

[作者简介]曾繁相(1962- ),男,福建尤溪人,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高级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福建 福州 3503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73-02

1961~1972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出口扩张”时期,也是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期间实施了第三、四、五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经济发展的重点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人力发展规划首次被列入经济发展规划中。为了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从以“农职为主,工职为辅”逐步转为“大力发展工职教育”,使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迅速转移到工业领域,以减少结构性失业。鼓励私人举办职业教育,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满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经济现状和发展措施

1.经济现状:发展环境改善,腾飞机遇来临。到60年代初,台湾社会已趋稳定。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9%下降到1960年的32.8%,工业比重从1952年的18%上升到1960年的24.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5.5%,从1951年的95美元上升到1960年的153美元。工业生产比重的增加,创造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吸收了从农业领域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降低了失业率,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进口替代时期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为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也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凯恩斯的关于加强国家垄断、扩大国内需求理论的指导下,60年代的GNP均以年均5%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出现较长期稳定繁荣的局面。”①为台湾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发展条件。1965年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台湾成了美国的军人休养和军需补给基地。战争经济的巨大需求和“特需订单”,拉动了台湾出口经济的扩张和岛内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成为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使台湾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6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吸收外资的能力减弱,为台湾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创造了条件。台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日趋成熟。

2.改革措施:加工型经济,外向型工业。制定并实施第三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本期计划内容更全面,既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又包括国际贸易、社会改造以及具体建设项目。期望通过4年努力,完成以下建设目标: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8%;人均“国民”所得增长率年均达4.5%;年均就业增长率9.2%,4年新增30万就业人口;外汇储备达1亿美元;国际收逆差控制在6100万美元以内。计划从台湾地区的实际出发,既注重横向的结合,又关注纵向的发展,力求处理好个别、部门和总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逐渐把经济发展引向新的结构。

制定并实施第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第三期经建计划的实施使台湾向外向型经济迈出了重要一步,1963年工业生产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1964年外贸收支首次转为顺差,4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9.1%,超过原计划3.1个百分点。经过前三期经建计划的执行,台湾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第四期经建计划主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改变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促使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现代化;另一个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②到1965年4月,美援完全停止,也有学者把本期经建计划称为“自力更生计划”。

制定并实施第五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与前一期大体相似,强调提高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改善民生,但侧重点不同:“其一是抓农业现代化,包括发展农业科技、扩大耕地面积、实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社区经济和提高农民所得等,其二是着手发展电子工业。”③

大力发展外销加工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出口扩张”时期的主要经济发展任务。当局把奖励投资、鼓励出口、建立出口加工经济区和改革赋税制度等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融入三期经建计划中。通过对三期计划的贯彻和落实,取得了显著效果。首先,台湾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提升。到197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3144亿元新台币,年均增长15.2%。人均生产总值达520美元,年均增长12.4%。其次,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农业比重降为第二,工业比重上升为第一,工业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9.4%,“台湾从农业经济形态逐步转变为工业经济形态,实现了社会经济的第一次飞跃。”④

二、职教现状和改革措施

1.职教现状:条件改善,质量提高。首先,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经费投入增加,特别是美援的恢复,对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硬件设备得到较大改善。如“‘省立’工业职业学校和‘省立’农业职业学校的校舍设备已接近国际水平”,⑤“四十七年度,编列专款,分别给‘省立’高雄、基隆、澎湖三所水产学校各一百万元,计高雄高级水产职校建造129吨船一所,‘省立’基隆水产职校建造132吨拖网船一所,‘省立’澎湖水产职校建造30吨延绳钓船二艘。上列四所渔船造价,共为五百余万元。”⑥

其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在美国专家组的建议下,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学创办了工、农两类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工职师资分甲、乙和工艺教育三类进行培养。“专门科目教师缺乏的现象已不复存在。”⑦将部分职教教师送往美国有关大学轮训。除教师的基础素质、教学基本功、技能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吸收了美国较为成熟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台湾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类科结构更趋合理。1953~1960年,台湾的产业结构从以农为主,以工为辅的格局,逐步向以农、工并重发展,并侧重于轻工业为主的方向发展,1953年台湾岛内生产净值农业占38.3%,工业占17.7%,服务业占46%。1960年农业和服务业分别降为32.9%和42.2%。,工业提高到24.9%。职业教育的类科设置也发生相应变化,1953年农类在校学生数为5515人,占30.9%,工业类为4857人,占27.3%,其他四大类为7451人,占41.8%。到1960年,农类在校生数为12093人,占26.3%,工业类为8894人,占19.4%,其他四大类24973人,占54.3%。类科结构的调整基本与产业结构变化相一致。

最后,技能教育得到重视。1953年前的职业教育因受设施、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学偏重理论,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之后通过创办实用技艺中心,引进美国单位行业训练课程,推广建教合作,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时比例等措施,加强实践和技能教学。从1955年起,工职学校每周实习时间要达15个小时,占教学总时数36小时的41.7%。技能教学环节得到重视和加强。

经过50年代的调整、改革、充实和发展,到50年代末,师资队伍初具规模,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实践条件得到加强,办学制度初步确立,职业教育进入了比较规范的发展轨道,快速发展条件已基本具备,较好地适应了进口替代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进入出口扩张的经济发展时期,职业教育又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的挑战。

2.改革措施:扩大规模,提高层次。第一,有计划发展人力资源,加强职业教育行政领导。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任务更为繁重,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当时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为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能与经济建设紧密配合,1964年,“行政院经合会”成立人力资源小组,对台湾人力资源的发展与使用进行全面规划。把人力发展列入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经济建设计划中,制定了中长期人力发展目标。在第一期人力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包括四年制工职教育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扩大专科学校的办学规模;推动“国民”学校毕业生志愿升学的准备工作。第二期人力发展规划提出贯彻实施九年“国民”教育;鼓励创办专科学校,培养更多中级技术人才;提高中职与普高学生的比例;大力发展工职教育,工职在校生数要占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以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1968年5月正式成立专科及职业教育司,负责管理全台的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从行政上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和领导,确保职业教育的各项发展规划落到实处,以保障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第二,全面提高办学层次,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经过50年代农业经济和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经济发展的积累,进入60年代后,台湾的产业开始逐步升级,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业经济的比重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需求,培养更多技术和半技术人力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于1965年颁布《五年制高级职业学校设置办法》,将条件较好的初职和职业补校改为五年制中职。1968年随着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的实施,初职和五年制中职全部停招,以此促进民众素质的普遍提高。1962年,美国专家史坦福应邀到台湾进行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当时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的比例一般都在1∶1~2.5∶1之间,而台湾则远低于这个比例。他在报告中建议大量增加专科学校,特别是五年制专科学校。台湾当局采纳了他的建议,开放专科学校的办学。十年时间专科学校数量增加了70所,在校生数增加了93.9%,有学者称这十年为专科学校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三,发展私立教育,扩大工职教育规模。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设备,需要与专业规模相适应的实践基地。60年代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技术和半技术人力资源需求极其旺盛,职业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数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由于美援已经停止,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鼓励私人开办职业教育,当局于1964年制定了《增设职业学校的奖励办法》。到1972年,私立中职学校数占56.7%,在校生数占53.6%,私立专科学校数占73.7%,在校生数占69.3%。发展私立学校的措施,既为当局节约了办学经费,又保证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举多得,不失为成功之举。1964年,教育主管部门重新制定了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培养并增进青年实用之职业知识、技能及服务道德,以配合‘国家’发展、经济建设、人力资源之需求。”特别强调“实用”,同年“行政院经合会”人力资源小组全面规划台湾人力资源的发展,出台了优先发展工职教育政策。决定自1967年起,“省立”宜兰、桃园、苗栗、西螺、台东等5所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改为农工职业学校,扩大实习场所,增加实习设备,以扩大工职教育规模,提高工职办学质量,加快工职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应工业经济发展之需求。

第四,修订职校课程标准,扩充建教合作内容。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媒介,体现了办学者教育理念和具体培养目标。进入出口扩张经济发展时期,人力市场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因而改革课程标准成为职教发展的重要环节。1964年,教育主管部门修订了职业学校七大类专业课程标准,进一步凸显实践教学。其中工职职业学校的课程比重为:一般科目占30%,相关科目占30%,实习科目占40%,突出了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课程形态。建教合作是台湾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提高台湾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1968年,在“省立”沙鹿工职学校试办德国“轮调式”建教合作课程,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课,部分时间在企业参加实践,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1970年在“省立”三重商工试办“阶梯式”教学,开始了“第一年基础教学,第二年分科教学,第三年企业实践”的课程试验。这一办学模式的引进是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突破,拉近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受到学校、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出口扩张时期是台湾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台湾由以农业经济为主逐步转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互动,取得了相互促进和双赢的效果。首先,经济发展对技术、半技术人力资源的旺盛需求,以及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的实行,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极大地带动了私立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其次,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由以培养农业经济需求的人才为主转向以发展工业职业教育为主。再次,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提高,促进职业教育提高办学层次,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最后,为满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更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力,生产合格的出口产品。除此之外,通过建教合作、举办职业补习教育等措施,使广大青年掌握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稳定。总之,出口扩张时期,台湾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互动是成功的。

[注释]

①②③刘建兴.黄文真.台湾经济介评[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3:90,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