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工业旅游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旅游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旅游报告

第1篇: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旅游安全生产意识

“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为确保全市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市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和市旅游局有关安全生产文件的具体要求,我局及时召开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会议,制定了相关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全市旅游系统有计划地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行动。同时,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上把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安全责任制的落实,高度重视和加强旅游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从行业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出发,对旅游安全工作的要求与日常各项具体工作深入结合起来,突出旅游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在全行业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旅游安全重于经济效益”的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强化措施,严格执法,确保了我市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是按照有关安全生产的具体要求,在全行业中深入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强化安全法律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对全市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全面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推动了我市旅游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促进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是组织重点旅游企业负责人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条例》及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并研究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力度。三是组织我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认真普及安全生产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和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强化“安全第一”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推行企业安全生产职责告知承诺制,强化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四是在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在全市旅游行业中进行落实贯彻活动,有效排查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三、周密部署,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国庆、十期间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2012年9月16日—20日,我局对全市4家旅游星级宾馆、2个旅游景区及2家旅行社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此次检查的重点为各星级宾馆后堂餐饮卫生,客房防盗、消防通道等安全设施,旅游企业特别是旅游宾馆、电路、电梯的安全状况、消防设施的安全状况及设施的配置状况;景区内饮食卫生等安全内容;;旅游景点景区的的安全状况;各类易发生安全事故路段、地点(如可能发生泥石流、坍塌等)的警告标牌的设立和完善情况;饭店、餐馆、农家乐旅游项目的食品卫生状况;旅行社团队操作、租用经交通运管部门批准的拥有旅游资质的车辆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约束司机的违章驾驶、疲劳驾驶及对陪同人员的安全防范、急救教育情况;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险及告知游客自愿购买意外险情况;各企业签定安全责任书及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公众游乐场所设施安全。

通过为期5天安全生产大检查,未发现较大安全事故隐患,但个别旅游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力度不够,领导责任不清,任务不明,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旅游宾馆消防器材简陋、配备不足。个别旅游宾馆洗衣房消毒措施不健全,卫生较差。在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旅游局还将相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材料下发到各旅游相关企业,加强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

对于在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检查发现的问题,我局已通知有关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改,目前已整改完毕。

第2篇: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示精神和市文明办统一部署,为促进全市旅游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增强旅游企业和广大从业人员的诚信经营和文明服务意识,努力打造良好的旅游经营接待环境,充分展示旅游行业文明服务形象,今年10月份以来,市旅游局及时动员和带领市直旅游行业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加强旅游行业诚信建设、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旅游新风、美化服务场所环境为主题,扎实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提升服务形象专项行动。通过开展文明创建和形象提升活动,进一步树立了市直旅游行业“规范、诚信、文明、高效”的旅游服务新形象,整体推进了我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加快皖东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精心部署,及时动员。根据市委、市文明委专项会议精神和职责安排,市旅游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了《***市旅游行业提升文明服务形象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实施方案》,及时印发全行业贯彻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活动步骤及工作要求,并将相关活动通知和《方案》等内容通过市旅游网站和宣传,号召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认真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城市文明形象旅游行业百日提升行动。

二、建立组织,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旅游行业创建文明城市提升服务形象专项行动的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保障系列工作落到实处,市旅游局及时成立了以严正局长为组长,李骏副局长为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所)负责人和各县(市、区)旅游局负责人为成员的行动领导小组。

 三、明确内容,分工负责。本次文明创建和服务形象提升行动范围涉及了市直旅游行业共40多家旅游企事业窗口单位,具体包括风景区1家(琅琊山景区)、旅行社30家、星级饭店10家、旅游客运公司(车队)2家。主要内容包括:1、“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和经营接待场所环境卫生保洁;2、认真执行国家、地方及旅游行业相关标准,重视综合件硬软件建设;3、为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设施和相关服务;4、服务项目及服务商品明码标价;5、安全生产管理有效,确保无重大安全事件发生;6、各种资质及证照合法齐全;7、有文明创建活动宣传氛围,主要服务区域和岗位有温馨提示,充分利用多媒体、闭路电视、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标语立牌等形式广泛宣传文明创建活动;8、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意识较强,仪容仪表规范大方,讲究礼貌礼节和周到细致服务,使用普通话服务,用语文明;9、守法经营,文明经营,无索取小费、误导消费、强买强卖、欺客宰客、虚假广告宣传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10、有服务承诺、诚信经营等相关制度;11、注重科学文明建设,弘扬正气,拒绝和伪科学,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12、有服务质量投诉处理机制,确保无较大以上旅游质量投诉事件发生;13、积极组织员工学习创建文明城市相关知识、宣传口号,增强文明创建意识,提升整体文明素质。

四、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本次专项行动共分为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检查改进三个主要阶段。10月份,市旅游局及时行动通知和方案,并在旅游网站上同步开设“文明旅游”专栏,旅游行业文明服务温馨提示用语、文明创建活动标语口号等,加强宣传和信息交流。市直旅游企业单位组织从业人员学习上级精神和文明创建活动相关知识,并在主要服务区域和岗位增设温馨提示,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标语立牌等形式宣传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氛围。11月初进入主要实施阶段,市旅游局监督和指导各旅游企事业单位根据创建目标任务和全市活动方案,按照规定的行动内容和责任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和创建工作对策,明确任务和时间,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同时,结合会议、培训班、安全检查、星级复核检查、旅行社市场检查等形式,对各单位行动开展情况及时跟踪督促和检查指导。一是加强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重点对旅行社经营行为、导游队伍管理、景区文明服务、星级饭店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重点督查。二是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推动行业从业人员树立职业理想,掌握职业技能,严守职业纪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三是通过国家新版星级饭店评定标准宣贯培训、星级饭店质量工作会议、星级饭店现场复核检查、旅行社法规知识及安全工作培训会议、导游人员年审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开展旅游行业服务礼仪礼貌、文明用语、服务规范、创建文明城市等知识培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队伍形象。四是结合行业特点,以比言行举止、比服务效率、比服务环境、比公道诚信、比行业风气、比创建氛围为主要内容,在旅游企业中开展提升文明优质服形象“六比”活动,进一步营造活动氛围,增强文明创建活动效果。五是在提升活动中加强检查和不断改进。10月中旬至今,各旅游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行动内容和目标要求认真做好自查自评和改进提高。市旅游局以专项检查、工作检查、联合检查等形式,共组织近15批次50多人次,对旅游企业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和服务场所的环境卫生、美化、亮化、绿化等情况进行了检查和督查,对存在不足的企业进行指导,推动其不断改进与完善,对行动滞后、存在影响城市环境和服务形象方面的各种较严重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并进行跟踪督查到位。

 

 

 

                                 ***市旅游局

第3篇: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一)工作目标:按照“抓龙头、铸链条”的要求,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配套,梳理形成拓展延伸产业链路线图。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产业链延伸需求和对接央企、民企、外企的潜在业主单位,策划生成一批重点项目,指导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三维项目对接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升和完善我市现代工业体系。

(二)工作重点:在充分利用“十二五”产业专项规划和已有产业梳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

1、把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分析我市的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市场需求、产业链、布局、园区发展和国内外行业发展态势等。其中重点对我市已形成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的产业链以及已有产业链中的缺失环节等进行分析。

2、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从产业链发展条件和需求出发,在原有产业链梳理成果和相关产业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方向和重点,明确链条和各个环节,策划生成产业链项目。

3、提出对接合作建议。针对产业链的环节,重点在央企、省属企业、民企500强、世界500强和省内外知名企业中提出潜在的投资方和市内合作方,策划提出对接合作项目及项目的布点建议。

二、工作要求

产业梳理成果建议以《市重点产业梳理报告》形式体现,包括一个总报告和11个分报告,总报告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撰写,分报告由市直有关部门牵头研究撰写。各级各部门要在产业梳理后进一步深化项目策划和与央企、民企、外企的对接合作工作,主要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延伸的重大项目寻找对接合作重点对象,加强联系和跟踪推进,及时反映对接中存在的困难和需要提请解决的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一)坚持三个突出

1、突出龙头培育、链条延伸。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抓大项目、大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集聚发展上下游企业。

2、突出发展定位、优化布局。按照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与产业基础,统筹产业空间布局,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

3、突出转变方式、保护生态。切实把好新上项目的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珍惜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总报告:《市重点产业梳理总报告》,具体内容为在深入研究分析全市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龙头培育、链条延伸的具体方案,包括项目策划、合理布局、协调机制和统筹推进(包括优势互补、飞地管理)等的举措。

总报告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汇总编制。

(三)分报告:由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矿产资源加工、生物、旅游养生、商贸流通、创意等11个重点产业梳理分报告组成。各分报告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产业链需求和潜在的合作双方,策划生成一批重点项目,填补产业链的空白。

1、机械(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2、农副产品加工业,由市农办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3、林产加工业,由市林业局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4、纺织服装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5、冶金建材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6、精细化工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7、矿产资源加工业,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8、生物产业。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9、旅游养生业。市旅游局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10、商贸流通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11、创意产业。由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梳理编制。

(四)报告格式:报告格式要求统一,内容包括:产业现状和趋势、产业链分析、产业发展重点、对接合作建议等四个部分(具体可参考省上产业梳理分报告)。此外,为了配合完成总报告,要求各分报告撰写单位从分报告中提炼一份摘要,字数控制在3000-5000字,提供给主报告撰写单位。

三、任务分工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落实好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协作,落实责任。

(一)市发展改革委:产业梳理工作牵头单位,与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产业梳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内容的总体把握,做好与“十二五”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具体负责总报告和生物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

(二)市经贸委(商贸办):具体负责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冶金建材和商贸流通等重点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负责全国民企500强和部分省内外重点企业发展规划、产品优势的收集、整理和竞争力分析,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三)市农办:具体负责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四)市旅游局:具体负责旅游养生产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旅游养生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五)市林业局:具体负责林产工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林产工业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同时积极配合做好食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六)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矿产资源加工业分报告的梳理、起草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我市矿产资源加工领域的三维项目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七)市外经贸局: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世界500强境外企战略布局、产品优势的收集、整理和竞争力分析,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八)市国资委: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119家央企“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的收集、整理工作,并针对我市产业梳理成果,提出对接合作意向和建议。

(九)市科技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负责提出相应的技术发展路线、“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突破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科技工程。

(十)市农业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是配合做好农副产品加工、生物产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十一)市药监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工作,主要是配合做好生物产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十二)市粮食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梳理工作。

(十三)市统计局: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好相关产业梳理的指标统计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要加快辖区内优势特色产业梳理和重点产业集群(基地)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明确目标任务,认真梳理产业集群(基地)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延伸和配套策划生成一批项目,向重点产业梳理牵头部门报送。

四、时间进度

(一)9月下旬完成梳理初步报告;

第4篇: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关键词:工业遗产;休闲综合体;保护性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57-03

休闲时代的体验性提升,后现代社会的异质性要求、知识旅游者的普及,使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变得迫切,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符合时代背景的对传统旅游颠覆的创新。2006年4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中国工业遗产保护问题被提上议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工业遗产面临或存在、或消失的重要抉择,保护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并加以合理利用,对于继承城市文化、彰显城市名片,发展城市旅游具有显著意义,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是产业升级的创新突破。

一、休闲综合体――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新视角

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通过的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中定义: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遗存组成,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存由建筑物、构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工厂、矿山、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筑物及所在的场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教育机构)也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1]。工业遗产旅游[2]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属于广义的、包括工厂观光在内的工业旅游[3]。工业旅游研究最早起源于英国,国内起步较晚。李蕾蕾(2003)是将德国工业遗产发展首先引入国内研究的学者,提出了工业旅游的四种形式: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区域一体化模式[3]。杨宏烈(2008)提出了主题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购物旅游中心模式、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出租转让定性使用模式、区域一体化治理模式[4]。卞显红(2012)认为旅游综合体是在一个特定的旅游地域空间里,以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与区位条件为发展基础,以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为主,集观光、休闲、会展、美食、演艺、运动为一体,拥有多种功能和旅游设施,能够满足游客多种旅游需求,并且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旅游综合发展区域[5]。笔者认为休闲综合体是以旅游业、娱乐业、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6]四大龙头产业为核心,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特定区域的综合空间。休闲综合体作为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新视角具有科学性与应用性。第一,城市化发展,工业遗产需要寻求全新的出路。《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城市用地变得更加紧张,工业遗迹随着功能的衰退,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面临着拆迁、移除、重置等现实。工业遗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美学、科技价值,如何让旧的遗产既能得到延续,又能与新城市的建设和谐共处,保护性再利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第二,消费者时代,要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这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主的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改变是事物变革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因。现今工业遗产多以博物馆形式保护再利用,静态的博物馆模式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而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如市场化的运营高。而基于工业遗产的原有基础,通过空间改造、区域规划整合、多业态容并,加上休闲体验元素,打造全新可感知、可理解、可参与的休闲综合体符合时代要求。

二、无锡工业遗产资源分析与价值效益评价

(一)无锡工业遗产资源特点分析

第一,内容丰富。资源内容形式有资产实体、工商遗存、知名商标。第二,地域聚集。无锡工业遗产地域分布集中于南长区、北塘区、崇安区。在大运河两岸的双河尖至利民桥一段,拥有遗产40多处,分布密集而且连续,形成了一条很有特色的遗产风光带[7]。第三,保存较好。无锡工业遗产保护较好,2007年出台第一批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又出台了第二批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关于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通知》对工业普查和保护进行全面部署,采取条块结合方法,文化,规划、经贸、档案等部门和资产经营公司,及各级政府联手对工业遗产开展普查,已将48处近代民族工商业史迹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确立了“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工业遗产保护思路,规划形成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人文景观带,建设博物馆、产业园等。

第5篇: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关键词:中部六省;旅游合作;动力机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166-02

2004年9月,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5省签订了“赤壁宣言”旅游合作协议,宣布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中部旅游经济共同体,拉开了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帷幕。2006年3月,参加中部六省旅游协作年会的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六省旅游局官员签署了“中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即将进入实质性阶段。2007年9月,中部旅游投资暨旅行商洽谈会,为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将为中外旅游投资者、旅行商带来无限商机。

一、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一) 中部崛起的政策驱动

在国家实施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区域政策后,为遏制“中部塌陷”,中部崛起战略应运而生,并且成为热点话题。2004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总理中关于中部崛起的阐述,对中部来说,是一次最科学、最全面、最符合中部实际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中部崛起仅仅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很难实现中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成为中部崛起的关键。旅游业是中部六省都积极发展的产业,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更是中部旅游合作的现实动力。

(二) 中部六省实现各自区域利益的驱动

区域利益是中部旅游合作的根本动力,在六省中,河南提出“中原崛起”,湖北建立“武汉城市圈”,湖南提出“长株潭一体化”,江西要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安徽要与长三角对接。其目的是要实现各自区域利益最大化。旅游业是开放性和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合作符合六省的共同利益,目前发挥中部六省区域联动效应,实现市场一体化,已成为中部六省的共识,旅游成为六省经济合作的首选产业。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中,对内实现资源与要素的充分配置,降低成本,还可以扩大内部客源市场;对外打造区域旅游联合体的总体形象,拓展客源市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能有效增进六省的区域利益。

(三 )提升区域旅游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竞争力是竞争的基础与源泉。旅游竞争力是以旅游企业为主体,通过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获得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现代市场竞争演化经历了对抗性竞争阶段,已走向了合作性竞争阶段,合作性竞争主要是在竞争中求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旅游地之间加强区域联合和协作,使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通过合作,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城市旅游发展优势,扩大客源市场,促进产品的销售,降低促销成本,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 、中部六省旅游合作条件

(一) 中部六省旅游地理环境

从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上看,河南、山西属于中原历史文化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分布集中,质量高;安徽、江西属于华东山水园林区,距东部沿海近,属综合型旅游区;湖北、湖南属于华中名山峡谷区,资源特色鲜明,世界级的资源密集度高,中部六省旅游资源分布集中,数量多、品级高质量好、类型全,共性与个性都很鲜明,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很丰富且资源的对应性强,关联度高。如河南少林与河北武当,红色旅游资源中的江西井冈山―湖北大别山―湖南韶山等。

6.4.3中部六省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第一,区位优势突出。中部地区处于我国内陆腹地,承东启西南北联系的枢纽位置。拥有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西部等大区域对接的绝好区位。中部地区交通便利,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纵穿南北,陇海横贯东西;公路拥有京珠高速、上瑞高速,10纵14横的24条国道,几十条省级高速公路;长江、黄河横贯东西;民航以6省会为中心开通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第二 , 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和粮食、蔬菜、水果、水产、药材、肉禽等食品的主产区与调出区;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可开采的条件好。第三,科技教育资源丰富。中部许多城市尤其是各省会城市集中了很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据统计,6省的高校、中专学校、职业中学、高校在校生、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及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占全国的24.7%、24.4%、30.5%、25.2%、22.9%及23.1%,同时许多高校很多高新技术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第四,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在中部地区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有一定的基础。

(二) 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潜力分析

地缘上的邻近性为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基础。首先,地理空间上的近邻关系使得本区在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上优势明显,区内交通、通讯通达度高,铁路、公路紧密相连,水运、航空都有较好的基础,旅游交通便利;其次,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等方面联系密切,既有某些共性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本区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上均具有较强的整体吸引力,有利于旅游合作的开展;第三,“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各省优先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政策,使得区域旅游合作政策环境良好;旅游业的发展对中部区域旅游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中部六省在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信息、旅游客源上的优势互补,以及对旅游业整体效益和整体品牌的追求,可以解决重复开发、切分资源争夺市场、地方保护、条块分割等问题。

三、中部六省旅游

根据中部六省的旅游资源状况以及对其合作条件和合作潜力及已有合作基础的分析,中部六省的旅游合作主体众多、合作内容广泛、合作的层次众多、合作的深度不一,可以从垂直合作模式和网络化合作模式两方面来探讨中部六省的旅游合作模式。

(一)垂直合作模式

以旅游企业为合作主体,以特色旅游资源为对象,沿交通线等开展垂直合作。这是中部地区进行初步合作的基础。因此以中部最主要的交通轴――黄河和长江进行合作是最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利用黄河和长江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众多自然与人文景点,展现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合作内容如表(2)

资料来源:由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2005和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5 整理而得

(二)网络化合作模式研究

面(圈)状结构的以点、轴结合的跨区域旅游合作,是历史较长、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旅游业合作,区域间不仅旅游行业全面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而且其他相关产业也参与其中,各地区的旅游业在市场驱动、政府推动、民间互动等多种机制下形成共生共荣、水融、高度融合的全方位合作关系。这是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必然要求和高级形式,是走向无障碍旅游区的模式选择。合作内容如表(3)所示,以长江之旅、红色之旅、名城之旅、禅宗之旅四大主题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带动区域内外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同时加强冲突管理,建立协调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动态、渐进的发展过程,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低级走向高级,参与主体由政府主导到逐步多元化。但竞争仍然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主流,区域旅游合作应更加关注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部六省旅游合作刚刚进入实质性的起步阶段,如何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与合作,打造中部无障碍旅游区,实现中部旅游业的崛起,仍然需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苏昌贵,魏晓.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思考[J].经济地理,2006,(2).

[2]田广增 ,中部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5).

[3]刘名俭,中部地区旅游打开发战略构想[J].经济地理:2004,(5).

第6篇: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一、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巩固提高第一产业

(一)我区农牧业发展已经具备的良好基础。自治区始终把农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完善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一是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我区已具备年产400亿斤粮食、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45万吨禽蛋、10万吨绒毛、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作物比重达到66%,设施蔬菜、马铃薯面积双双突破百万亩。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区第三大支柱产业,2010年,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721亿元,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2200家,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3个,占全部驰名商标总数的80%;全区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43家,产品425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65家,产品402个;全区有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29件。三是有力带动了农牧民增收。“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了3000元、4000元、5000元大关,达到5530元,比“十五”末的2989元提高了2541元,年均实际增长9.7%。2010年,农牧民人均来自家庭经营收入3670元,占总收入的66%。

(二)我区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近些年我区农牧业经济长足发展,但农牧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消除,农牧业总体上还处于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过程之中。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全区耕地中有2/3是旱作农田,1/3是中低产田,喷灌、滴灌面积仅占总播面积的6.6%,粮食生产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比较大。牲畜棚圈建设严重滞后,饲草料基地不足,畜牧业抗灾减灾能力较弱。二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在册耕地面积翻了近一番,牲畜头数增长了十倍多,粗放扩张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为继。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尚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规模化种养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亟待提高。大型机械作业比重低,大型拖拉机仅占总数的5%左右,主要集中在大型农场和水浇地集中区域,广大农区以中小型机械作业为主。畜禽良种化程度低,大小畜良种比重仅为36.1%。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牧业生产经营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着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与此同时,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特别是在稳定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三)巩固提高我区农牧业的重点举措。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主要举措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本农田和草原保护力度,加快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重大项目,加强旱作农业基础能力建设,稳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更多依靠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牲畜单体产量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肉类、乳类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二是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重点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肉羊高产创建工程,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提高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牧业比重。三是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支持乳、肉、绒、粮油、果蔬加工等骨干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引进和培育马铃薯、皮、毛等大宗农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企业,大力培育农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原产地保护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提升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四是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健全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疫病防控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和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牧业组织化水平。五是完善惠农惠牧体制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三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完善农牧业补贴机制,形成适合农区、牧区、林区特点的农牧业补贴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依法推进土地和草牧场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提升第二产业

(一)我区已经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带动全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工业主导地位稳固确立。经过十年的努力,全区一产比重由22.8%下降到9.4%,二产比重由37.9%提高到54.5%,总体上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工业主导产业迅速壮大。立足我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累积了大量产能,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2010年,全区电力装机6500万千瓦;原煤产量8亿吨;有色金属390万吨,其中电解铝230万吨;钢产量2千万吨,水泥7000万吨;甲醇及下游产品750万吨,煤制油142万吨,煤制烯烃146万吨,PVC310万吨,多晶硅9000吨,单晶硅6600吨;乳品900万吨,羊绒制品2000万件,玉米加工1300万吨;汽车11万辆,风机4100台套。三是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风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00万千瓦,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和煤制乙二醇五大示范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30多项技术、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二)我区工业经济面临着继续做大总量和加快提高水平的双重任务。我区全面大规模推进工业化时间不长,多数盟市经济刚刚实现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只有少数盟市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经济水平的任务都十分繁重而艰巨。一是从产业多元化的角度看,我区多数产业都处在成长阶段,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从产业规模化的角度看,全区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和税收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分别只有19家,同与我区经济规模相近的省份相比,不论是企业、园区的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不小差距,与中部一些省份培育千亿元级、东部发达省份培育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相比,差距更大。三是从产业高端化的角度看,除了煤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个别行业外,多数产业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原字号”和初级产品比重高,延伸加工不足。四是从产业稳定性的角度看,工业重型化、产品低端化特征明显,受市场变化和产业政策调整影响很大,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五是从产业可持续性的角度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节能节水减排压力较大,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而迫切。

(三)按照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目标优化提升第二产业。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我区工业经济实力。主要举措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按照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目标,紧扣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下大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推动资源开发由初级开采、粗放加工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转变。重点是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精深加工,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提高农畜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努力把资源型产业做强做优。二是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按照培育打造新的支柱产业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区位、土地、能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周边先进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北上西移”、向周边扩散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机械设备、汽车制造、零部件生产等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动工业经济集群化发展。我区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加快发展以园区为主要载体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实力,有利于降低资源环境代价,有利于形成大中小企业关联配套、协作共生的发展环境,对于快速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要大力实施“双百亿工程”和“千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和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优势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

三、按照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目标,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一)推动我区服务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优势。我区服务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209亿元,由全国第23位前移至第14位,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为生产业和生活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蓄积了优势。特别是物流、旅游、金融等产业,已经具备了打造支柱产业的先决条件。从物流业上看,我区煤炭产量超过8亿吨,一半以上供应区外,跨省交易量占全国的40%,乳、肉、粮食、毛绒革等农畜产品都是全国重要的供应基地,又有临近中心市场的区位优势,培育发展物流支柱产业条件日臻成熟。从旅游业上看,我区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富,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独特的草原文化,都是人们所向往的。特别是随着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主要旅游景点景区的可达性大大增强,服务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具备了先决条件。从金融业上看,我区经济规模已过万亿元,今后一段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也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金融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同时还要看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生产性、生活需求,必然催生新兴服务业态,刺激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7篇: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调查报告;行业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眉山作为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市,研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如何可持续、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了最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对眉山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及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促进眉山经济协调、高速发展。眉山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新型工业化经济优势,如何在实施工业化规划中,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眉山经济的发展现状

四川眉山,是占地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地级市。眉山经济实力与经济基础薄弱,撤地建市只有十年历史,经济总量与企业规模都较小。2009年末,全市GDP只有465亿元,居全省第13位。由于眉山是新建地区,多数企业受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影响小,重产品经营,轻资本经营。同时眉山紧靠成都,交通便利,地处全省经济最活跃的成都平原经济区,有利于融入成都,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落后是眉山经济落后的根本症结所在,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是投入的不足。眉山市要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这两大难题。对于正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眉山来说,大投入才能有大产出。近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招商引资是借助外力,加大投入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可是在大规模招商引资的同时,东部许多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大举向西部进军,实行产业的转移。虽然在一方面为当地创造了高额的税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市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可是另外一方面在这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以环境的危害为代价的,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应该根据资源条件,地区区位和发展潜力,在充分发挥各地区特色与优势,保护好和引导好各地区加快积极性的前提下,加快工业的发展。

三、调查总结及建议

2012年是“十二五”的关键,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重环境的保护,将低碳路线进行到底。同时按照“融入成都、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与成都的交流合作。在农业,工业,服务与交通等各个方面认真开活动,在低碳背景下的。推动眉山经济全面的协调发展。

(一)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眉山作为农业大市,在平衡发展经济的同时,根据地区特色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

1、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通过水资源的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可以修蓄水池,将雨季多余的水储存起来,在旱季利用,这样可以降低对自来水的依赖程度。高效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技术,有效利用水资源,从而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益。

2、结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开发和建立低碳农业生产体系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有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改变传统的育种观念,利用现代化的方式,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建立严格的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3、以基地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

围绕拳头产品和优势农产品,进一步调整结构、提升品质、作响品牌,继续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养殖模式,强力推进西部乳产业基地建设,奶牛规模养殖率提高到65%以上。进一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养知名品牌。

(二)大力发展低碳化工业

1、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培育区域经济

眉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和人才匮乏,区位不占优势导致对外开放程度较低。1999年,眉山的生产总值为114.37亿元,人均3377元,比全省人均低1073元,比成都平原经济区人均低5645元,比全国人均低3168元。在同类的西部城市中处于后位,虽然近几年经济增长较快,可都是粗放型增长,导致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另外,眉山的特色产业也存在盲目仿效和无序竞争,资源的开发无法形成整合效应,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2、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最高形式。眉山资源丰富,钙芒硝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元明粉年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青衣江水能储量较大,以坡为代表的三苏文化以及彭祖长寿养生文化等源远流长,旅游资源点多面广,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三)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

旅游资源点多面广,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按照“一山二滩三文化”的发展思路,打好“东坡牌”,深度挖掘以坡为代表的三苏文化和彭祖长寿养生文化等源远流长,抓好瓦屋山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面向成都市场的休闲度假旅游,加强文化娱乐业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改进旅游开发策略,加强与乐山、成都等周边地区的区域协作,搞好旅游招商引资,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参考文献:

[1]郭强主编,《节约型社会》,[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王城《论新型工业化及地方经济发展一四川省眉山市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议》,[J]财经科学,2005

[3]连玉明、武建忠主编《中国数字发展地图》,[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概论》[M]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编,《200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效应评估》,[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 008

[6]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N]社会科学家,2009

[7]严卫华《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8篇: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联合会2003年在《下塔吉尔》中的定义,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英国是最早开始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国家。保护的范围不仅包括蒸汽机、核电站,工矿地、农产品加工工厂、各种商业性建筑、工人的住房、工厂主的管理和办公建筑等都被涵盖进工业遗产的范畴。在国外老工业区改造成功的案例中,德国鲁尔(Ruhr)工业区一直被视为经典案例。它用10年的时间将一个落后、陈旧的老工业区改造成为一个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胜地。在20世纪90年代,鲁尔区兴建了200余座工业遗产博物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利用旧产业建筑改造为馆舍的遗址性博物馆,例如,亨利钢铁厂(Henrichshuette)、措伦采煤厂(Zeche Zollern)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Zollverein)都是成功案例。

我国也一度形成了建立工业遗产博物馆的热潮。据统计,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不下五六十座。其中遇到的问题也非常多,比如陈列设计低级、管理落后等都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因素⑥。虽然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意见,但是因为现实原因,很多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所以我们将眼光投向了新兴的概念——数字博物馆。

目前已经推上网络的博物馆总数达到三四百万之多。这些博物馆涉及各个方面,从科普知识、历史文化到艺术收藏,几乎涵盖了博物馆的方方面面。以世界上最成熟的数字科技博物馆——旧金山探索馆网站为例,每年有2万人次访问此网站,这个数字是每年造访探索馆人数的30倍。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了一份关于“新媒体与博物馆观众参与”的报告,这份报告显示了互联网对博物馆的巨大影响。81%的机构认为,网络和数字技术对藏品的宣传“非常重要”;78%的机构认为,数字技术对提高观众参与“非常重要”。这份报告证明,互联网在提升博物馆的社会融入度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增强博物馆传播效应的有力手段。

二、以“原真性”为基础的数字工业遗产博物馆

“原真性”(authenticity),是文化遗产一个核心属性。因此展示文化遗产,无论是有形(物质)还是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必须考虑其“原真性”的凸显。原真性包含原初的(original)、真实的(real)、可信的(trustworthy)这几层含义。文化遗产原初的真实状态应该得以保留并尽可能地展示。以“原真性”为基础的文化遗产展示,源自满足人们的深层次心理需求。人类总有探究事物原始真实性的好奇心,要亲眼看到、亲临其境,甚至还想亲自触摸,归结起来就是人类有一种要体验事物“原真性”的持久欲望。

博物馆一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工业遗产,结合工业遗产及构筑物设立主体博物馆、展示馆、展示厅、纪念馆等形式进行保护和展示,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历史信息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博物馆是保护、保存、展现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博物馆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物化的文化遗产,但是对于工业流程、工业场景等体现得就比较有限,并且投入高、资源占有量大都是限制工业遗产博物馆发展的因素。所以,我们将眼光投入了新兴的“数字博物馆”这一课题。

笔者认为,数字工业遗产博物馆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了以“原真性”为基础的保护和展示特点:

第一,对现有工业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保存原始的数据是“原真性”的基础。数字采集包括数码图片、影像、工业结构数据,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真实性和原始性,也为后面的展示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静态工业遗产的数字化展示。通过采集数据,可以对静态的建筑、工业结构通过3D建模、二维图片等方式向用户进行展示,展现已经消失或者损毁的工业遗存。

第三,对动态工业场景的数字化展示。工业遗产博物馆除了注重静态的保留工业实物、历史资料以外,更为注重的是真实再现工业时代的工业生产、人们的生活、时代精神与文化。这恰恰是体现工业遗产“原真性”的重要因素。日本已经运用运动捕捉技术对奥兹地区的活态文化遗产“狮子舞”进行了三维数字化保护。这证明数字化表现方式能够成功地保护和展现活态文化遗产。

第四,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可在全世界任意一网的计算机上运行,不需要安装复杂的软件,不需要用户学习任何复杂的知识,可以说是能够跨越语言、文化、地域障碍的传播方式。

第五,多种信息交互方式的融合。除了视觉信息的传播外,数字博物馆还应该融合丰富的背景知识讲述、背景故事介绍、音乐效果等内容,甚至还应该提供游客之间的交流,“观众之间还可以通过创造网络链接实现讨论和彼此互动”。

基于数字博物馆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虽然数字博物馆在表现和陈列的手段上和传统博物馆不同,但是依然可以体现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三、数字与传统工业遗产博物馆的结合与应用

从目前发展成熟的数字博物馆来看,数字博物馆大多依托传统博物馆存在。例如依托卢浮宫博物馆,数字卢浮宫馆内数字化展示藏品多达16.5万余件,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数字博物馆之一。其他的纽约科技馆、日本民俗博物馆等也是如此。但也有例外,例如埃及政府投建的“永恒的埃及数字博物馆”,不依托于某一个实物博物馆,而是在互联网上展现了整个埃及五千年的文化艺术遗产。这说明数字博物馆可以依托传统博物馆而存在,成为其扩展和补充;也可以单独存在,成为展示某一文化遗产的独立手段。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情况和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数字工业遗产博物馆还是应当与传统博物馆相互结合,原因如下:

1.游客对传统和数字博物馆均有需求。虽然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得资讯,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但是更多的游客还是习惯见到实物和真实场景。所以,数字博物馆并不能满足所有游客的需求,而最好是能够成为游客在旅游前后对旅游地查询的有效通道。

2.数字工业遗产博物馆独立传播的效应较小。除了“永恒的埃及”这样有巨大影响力的旅游地品牌的数字博物馆外,很多在互联网上独立传播的数字博物馆影响力都比较小。例如美国很多个人的数字艺术博物馆都是基于比较小众的人群,这当然不符合我们希望扩大影响力的需求。所以,和传统博物馆共同发展是传播效应最大化的需求。

3.合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在传统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各数字博物馆馆藏的数据资源总量是非常可观的。实现各种资源的互联互通与有机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是当前数字博物馆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台湾的“Butterfly Digital Museum”、“LanyuDigital Museum”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让用户透明地访问分布异构的博物馆资源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样的数据互通共享,既需要传统博物馆的大量藏品和资源支撑,也需要数字博物馆的技术和理念。

4.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对于地方政府,工业遗产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工业遗产而存在,还承担着发展旅游经济、城市规划建设、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责任,而这些问题都是数字博物馆无法解决的。所以,传统工业遗产博物馆还对城市发展有正向影响,不能够被数字博物馆取代。

结束语

第9篇:工业旅游报告范文

[关键词]旅游绿色营销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形象营销

旅游作为后工业化信息社会中的一种主要的消费活动,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本文将对旅游市场进行重新细分化以求达到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并根据不同的旅游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营销模式,以求“精、准、快”地占领广阔的旅游市场、拓展后续发展空间。论文百事通

一、旅游者类型

日本心理学家今井省吾指出,现代人的旅游动机分为三种:(1)消除紧张感的动机,包括交换气氛、从繁杂中解脱出来、接触自然;(2)自我完善的动机,包括对未来的向往、接触自然;(3)社会存在的动机,包括朋友的友情、大家一起旅游、了解常识、家庭团圆。

不同的旅游动机决定了游客选择不同旅游市场的心理模式的不同,根据游客选择旅游的动机不同,游客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观光型。分为以自然景观为主型和以人文景观为主型。

2.学者型。此类游客的目的性较强,多把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3.健身型。以强身键体为目的,这种健身及疗养型的旅游增加幅度较大。

4.猎奇型。以年轻人为主,希望凭借自己的体力、智力去征服自然。

5.商业型。主要足迹在各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能力比较强。

二、旅游市场的细分

根据以上对旅游者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将旅游市场划分为以下几类:

1.文化旅游: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报告》指出,在21世纪,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20%度增长,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层次发展。

2.生态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3.乡村旅游:自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起,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

4.工业旅游:这个词或许在今天的中国还相当地陌生,但在发达国家却已经开展得相当成熟。法国的雪铁龙、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东芝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工业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并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探险旅游: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多样化的需求,很多旅游者不仅希望从旅游中获得对异地文化和风情的感知,更渴望在旅游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三、营销模式的制定和运用

根据以上对不同旅游者类型和旅游市场的细分,制定以下相对应的营销模式。

1.生态旅游—“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观念。生态旅游既要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又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营销是十分必要的。

(1)目的地形象绿色营销:指为目的地设计一个悦目且符合环保与生态消费观念的旅游形象,它包括生态旅游景区地名、徽标、广告标识语、景区交通工具乃至垃圾箱的外观设计,这些设计都要符合绿色标准并且能充分体现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解释大自然的特点。

(2)行为绿色营销:是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行为绿色化,即承担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引导减少破坏环境行为的责任以及具备有关生态学和保育原则,心理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以及经济承载力。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绿色营销来为旅游者设计一个愉悦的生态旅游环境,让游客感受到真正回归大自然的喜悦。

2.文化旅游——“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是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通过营造其文化特色来吸引旅游者实为准确地营销模式。以下将从外部宣传和内部景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外部宣传——借势文化营销:即借用电影和电视来宣传文化旅游景点的悠久历史和内涵。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故宫》,以此唤起人们对北京故宫这一文化旅游景点的向往。

(2)内部景点——主题文化营销:即通过挖掘旅游景点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优势,对这一旅游景点进行的主题文化营销。例如在永州,就根据其所在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每年定期举办一到两次大型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如“中华舜文化旅游节”、“国际瑶文化旅游节”等。通过主题文化营销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而且增进了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了解,为不同知识需要的游客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3.乡村旅游——“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一种通过为旅游者提供体验来创造价值的营销方式。

(1)娱乐体验营销:即通过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娱乐诉求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策略。让旅游者在乡村的蓝天碧水、广阔无垠的田园中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身心的释放。

(2)角色体验营销:即通过让游客角色置换,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例如可以在乡村旅游景点推出“农家乐旅游”、“采摘节旅游”等。

(3)文化体验营销:即从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诉求出发,借助与文化相关的产品、设施及服务来塑造一种文化氛围,从而满足旅游者文化体验的需要,达到营销目的。例如我们可以以祭祀建筑文化,乡村饮食文化和乡村农耕文化的文化体验活动为主。

4.探险旅游——“定制营销”+“体验营销”

(1)“定制营销”,即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市场细分——把每一位顾客视为一个潜在的细分市场,并根据每一位顾客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的营销方式。由于探险旅游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根据各人的不同专业探险知识和体魄制定不同的探险旅游项目的定制营销成为首选的探险旅游营销模式。

(2)“体验营销”,就是通过探险体验,帮助旅游者真正达到挑战自我的目的。游客可以通过体验激流探险、岩洞探险、海底探险、登山运动等活动征服自然,树立自信,珍惜生命。

5.工业旅游——“形象营销””+“知识营销”+“体验营销”

工业旅游不同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旅游,它能给予游客更多的是展现工业文化,感受工业文明,为旅游者提供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同时又能够给企业增加收入、传播形象。因而工业旅游的营销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象营销”——即借助企业形象、品牌形象、产品形象等形成的形象力来展开的营销活动。企业通过塑造优美的工业环境吸引消费者,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感染游客,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说服游客。

(2)“知识营销”——即通过耳闻目染向旅游者传播相关的工业知识。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人流”的简单结合,而是要把工业的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要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钢铁企业可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设计知识营销的方式。新晨

(3)“体验营销”——工业旅游的魅力,也就在于在为游客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够制造出多种体验。游客们在面对五光十色的工业产品时会产生好奇心,迫切希望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当汽车工人、炼钢工人的滋味。例如在德国奔驰公司,游人可以参观奔驰车的总装线,也可以穿上工作服拧几颗螺丝钉,最后还可以直接把车买走。

面对迅速变化的旅游市场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营销模式的综合运用,还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旅游市场将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要使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必须加快旅游营销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使其适应消费人群和市场细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昕李晴:旅游心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刘婧靳俊喜:旅游景区景点营销策略[J/OL].企业研究,2007-02-05

[3]尹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

[4]J.克里斯托弗.霍洛韦著修月祯等译:旅游营销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8

[5]张朝枝: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特点及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0,15(6):54-55

[6]唐峰陵:永州文化旅游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8):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