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精选(九篇)

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摘要】:学前儿童发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明显影响心理健康,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心理疾患和行为异常的发生,是保护学前童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本文按出生前、婴儿和儿童期两个阶段从各个维度进行分析如何预防学前儿童发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产生。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障碍;预防

学前儿童发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明显影响心理健康,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心理疾患和行为异常的发生,是保护学前童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

一、 出生前预防

(一) 避免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出生

早产一般是指婴儿出生时间比预产期38周提前3周以上,出生低体重指婴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g,早产儿和足月小儿均可为低体重儿。早产儿和出生低体重儿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低体重反映胎儿发育较差,其发生可能出于以下原因:①母亲营养不良;②母亲患心脏病、中毒症、肾脏病、糖尿病等;③母亲用药、饮酒、吸烟等;④胎儿本身感染病毒或存在先天畸形等。预防早产儿和出生低体重儿的出生,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注意孕前治疗疾病、孕时补充营养、情绪愉快、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 防止婴儿出生时缺氧

婴儿出生时缺氧可发生脑损伤,而导致智力低下,动作发育落后,因此,要注意作产前检查,如发现脐带过长绕颈、孕妇难产时、第二产程滞产、臀位、骨盆过小等,可能造成婴儿缺氧、窒息时,应作剖腹产处理,或婴儿出生后立即输氧、抢救,避免因缺氧对婴儿精神、神经系统的影响。

(三) 保护胎儿免受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

各种环境危险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早,对发育产生的危害性越大。如环境危险因素作用于胎儿,尤其是最初3个月(胚胎期),则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造成以大脑为主的结构和功能严重缺陷。

1.戒烟。孕妇吸烟增加婴儿早产发生率。长期大量吸烟的孕妇(每日20支以上)的婴儿早产发生率是不吸烟母亲的两倍,而且婴儿的出生体重也较后者为轻,故吸烟是增加低体重出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孕妇应戒烟,并且避免接触“二手烟”。

2.戒酒。孕妇饮酒过量对胎儿有害,如引发胎儿酒精综合征,婴儿出生前和出生后发育迟缓,颜面异常(包括小头畸形、上睑下垂、斜视)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精神发育迟缓、动作协调不良、活动过度)。饮酒过量的孕妇常伴有习惯性流产、生出低体重婴儿和先天性缺陷婴儿。如果孕妇既饮酒又吸烟,则发生的并发症将加倍,即使最短时间发生乙醇中毒也能引起脑损伤。从谨慎起见,孕妇应戒酒。

3.及时补充营养。孕妇营养不良除可能使婴儿出生时体重过低外,还可直接影响婴儿大脑的发育,因此,孕妇应补充更多的营养素和热能。

4.慎用药物。孕妇用药对胎儿的影响极大。孕妇在妊娠期间尽量不用药或减少用药,尤其最初3个月应避免服药。如需要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

5.避免辐射。妊娠第一个月的孕妇接触X线的辐射可增加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的危险。胚胎期和婴儿早期中枢神经细胞于分化活跃期,对X线特别敏感,如果干扰这些细胞的分化,将导致智力低下。如用大剂量X线检查或镭疗,可增加小头畸形和骨骼畸形的危险性因此,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放射线,尤其在妊娠最初1-3个月。

(四) 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

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就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就准确判断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染色体畸变,以便决定是否需要选择人工流产,防止病儿出世。一般方法是羊水穿刺,取胎儿脱落细胞,作染色体检查,或作有关酶或蛋白质的测定,或提取DNA进行基因诊断,做出产前预测,也可取妊娠早期绒毛为材料做检查。产前诊断可检出染色体异常的唐氏综合征、单基因病的自毁容貌综合征、小脑共济失调、半乳糖血征、苯丙酮尿征、慢性进行性舞蹈病、脆性K综合征、脊柱裂等多种遗传疾病或染色体异常。所以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的预防措施的实行,将大大减少某些精神神经障碍、智力低下和行为异常的患儿出生,对提高儿童的身体、心理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五) 新生儿筛查

新生儿筛查的目的是在大量人群中早期发现某些疾病(或疾病危险),花费不多,切实可行,可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措施来实行,但其诊断准确性要比个别病例检查差些。筛查要求如发现异常情况,能保证病儿及时得到进一步检查,以求确诊,得到及时治疗。如新生儿通过筛查,查出患有苯丙酮尿征,立即开始特殊饮食疗法可预防智力低下的发生。如果不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肯定无疑将发生精神发育迟缓。

二、 婴儿和儿童期预防

(一)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既有利于婴儿机体对营养的要求,又有利于母婴感情的联系和培养。母乳不仅含有最为适宜婴儿年龄的营养,而且有从母体来的抗体,可保护婴儿免于感染。母乳喂养还可提高母体催乳激素水平而延长哺乳期,使生育期推迟。母乳喂养还可密切母婴感情联系,通过母爱增进婴儿发育。

(二) 提供营养平衡的膳食

儿童营养不良容易发生疾病和心理问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①当儿童患有营养不良时,容易感染传染病;②营养不良影响病儿对炎症和传染病的防御功能,使病情恶化。有研究提示,慢性营养不良并存在家庭伤害和家庭生活紊乱导致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化发展障碍。因此,提供儿童营养平衡的膳食,保证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是重要的措施。

(三) 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

首先应提供婴儿足够的母爱,母亲除应进行母乳喂养之外,还应经常亲近、抚摸婴儿;其次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改善住房条件,避免环境污染,父母关系和睦,亲子关系良好,教育方法正确,幼儿园园风、人际关系良好,社会风气健康等。

(四) 避免儿童脑损伤的环境危险因素

儿童期患病的死亡中意外事故和中毒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交通发达车祸日益增多,已成为颅脑外伤的常见原因。为此,加强交通管制、减速行驶、系安全带、严禁酒后开车等。大人携小儿坐车时,要格外谨慎,注意保护。另外,防止学前儿童从高处跌下,让小儿远离炉灶,以免烧伤烫伤,禁止小儿玩火,严防溺水,消毒剂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第2篇: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孕产妇 艾滋病 监测 干预 母婴传播

中图分类号:R714.25;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27-0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全县各医疗机构产检门诊个住院分娩做筛查检测咨询的孕产妇,作为HIV常规筛查检测

1.2 方法

1.2.1 艾滋病诊断标准 孕妇本人或配偶有婚外性形为,吸毒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制品,HIV抗体阳性所生子女,孕妇血清HIV抗体初筛阳性,艾滋病检测中心确认HIV抗体阳性[1]。

1.2.2 检测方法 抽血3-5MI分离血清,进行HIV常规筛查检测,对HIV阳性者进行TPHA确诊检测及实施干预治疗。对HIV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IV筛查及确诊检测。

1.2.3 检测方法 HIV检测采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型,若初筛结果为阳性,再用另一种试剂检测,若两种试剂初筛结果为阳性或一阴一阳反应,则需复抽静脉血5ml送县疾控中心检测,若HIV阳性再送省疾控中心检测确认。

2 结果

2.12009年-2010年孕期检测咨询情况见附表1

附表1 2009年-2010年孕期检测咨询情况

2.22009年-2010年住院分娩检测咨询情况见附表2

2010年住院分娩中孕期检测率相比2009年上升了25%。

3 讨论

3.1 加强孕产妇艾滋病的宣教可提高检测率,我县在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民保健意识薄弱,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危害性,艾滋病感染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性病,2009年至2010年两年共计检出的7例艾滋病阳性,其中有一名为医护人员。

3.2 加强防范意识,减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产科、手术室的医务人员最易接触到产妇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稍不如意就会发生针刺伤或被血液、羊水等污染眼睛、皮肤粘膜等。通过孕期或产前对孕妇进行HIV检测,能早期检出HIV感染者,医务人员在处理分娩或手术时对HIV感染者可以采取有效的隔离剂预防措施,在检查、治疗或护理工作中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3.3 控制艾滋病的对策

3.3.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举办全县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培训班,提高医务人员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信息、开展HIV检测咨询服务和提供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的能力。

3.3.2 加强群众性宣传,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 对公众加强生活行为的健康指导,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婚前教育及健康检查。医务人员、计生部门及农村基层初级保健员加强对孕产妇的宣传教育。加强孕期保健,提倡孕妇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孕期检查,以免贻误病情[3]。

3.3.3 对感染艾滋病的孕妇进行干预,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对艾滋病感染者怀孕主张终止妊娠,并纳入县艾滋病管理,进行必要的抗逆转录病毒干预治疗,受HIV感染孕产妇在产前、产时或产后正确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其新生儿HIV感染率有可能显著下降(<8%),故应予重视[2]。

3.3.4 做好分娩处理尽量采取剖宫产结束分娩,新生儿分娩后及时清除鼻腔、口腔、皮肤粘膜等处的羊水及血迹,用温水清洗全身,免费提供配方奶粉并指导对新生儿喂养,以防母血、母乳传播。

3.3.5 做好医疗废物处理,防止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的发生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与安全措施,对艾滋病感人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应按医疗废物处理。

3.3.6做好随访 对新生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进行0-3岁系统管理;对艾滋病孕产妇及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充分干预后随访3年。1岁以内3个月随访1次,1岁-3岁每半年随访1次,了解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及预防接种情况,同时1岁和1岁半时抽血检测HIV感染情况,2次初筛检测阴性,按正常儿童管理,如果有一次初筛检测阳性或两次都是阳性抽血送疾控中心做确认试验结果阳性转当地疾控中心进行管理[1]。

参考文献

[1]杨绍基 任红 传染病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2-121.

第3篇: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妊娠;梅毒;护理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9例病例来源于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经确诊为梅毒并在我院分娩的孕妇。入院前已确诊为梅毒患者5例,入院后经临床检验科确诊梅毒患者4例;其中一期梅毒4例,二期梅毒5例;年龄19~32岁,平均24岁,初产妇7例,经产妇2例;所采取的分娩方式有阴道分娩6例,剖宫产3例。

1.2诊断标准和方法

1.2.1妊娠合并梅毒诊断标准①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②孕妇本人或配偶有婚外及梅毒感染史,本人有流产、早产、死产、死胎史或分娩梅毒儿;③具有各期梅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

1.2.2实验室诊断方法诊断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两项均为阳性者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3]。

1.3妊娠梅毒治疗孕妇终止妊娠前的治疗措施基本同非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原则为及时、及早和规范足量治疗[3]。首选苄星青霉素,具体方案如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病期在一年内的潜伏梅毒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青霉素过敏者,口服红霉素片500mg,每天4次连续15d。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加强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自卑情绪梅毒患者多数缺乏对疾病的基本认识,当患者被确诊为梅毒且得知梅毒对下一代的危害,同时在强烈的自责自卑情绪的趋势下,情绪会突然变得极为忧郁压抑或躁动不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作为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耐心听取患者坦露内心中的担忧、痛苦和不安。适时进行细致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进行适当的疾病教育,让患者能选择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的困境。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和解释,尤其是夫妻之间,常常会因为一方染上性病而产生争吵和相互不信任。我们医护人员这时应该耐心劝说病人家属为患者及胎儿的健康着想,放下种种猜测和怪责,让患者家属能主动关心和鼓励患者,减轻孕妇的心理压力,保证妊娠期孕妇能处于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中[5]。

2.2加强妊娠期的管理,做好有效的防护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及时、及早和规范足量治疗原则。由于梅毒属于性传染性疾病,故应加强孕妇住院期间的隔离防护措施,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应单独入住隔离病房,严格消毒政策,保证其他孕产妇的安全。应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一次性的物品,使用后应统一打包由专门的部分进行统一焚烧。患者与身体密切接触的物品应专人专用,由专人安排管理,如毛巾、肥皂、洗盆等,定期进行患者房间及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2.3加强分娩期的管理,预先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母婴传播对于选择阴道分娩的患者,应避免采用对胎儿损伤大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行阴道侧切,术者动作不可粗暴,避免伤害胎儿头部及皮肤粘附,特别应注意及时保护好胎儿眼口鼻,尽量减少该些部位与孕妇产道的直接接触。对于新生儿,应进行必要的清洁沐浴工作,安置于隔离病房进行一定时期的病情观察,常规进行梅毒的准确检验检测。

2.4加强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病情观察及护理,保证母婴健康安全注意观察产妇是否存在产后感染和出血,及时检查宫底及恶露情况,加强会阴护理,细心观察乳汁分泌,做好护理。由于梅毒病原体也可通过母乳传播给新生儿,故对于母亲血清学检查阳性者,不可实施母乳喂养。为预防交叉感染,新生儿护理及治疗应与正常新生儿分开进行。出生后的新生儿应进行梅毒的实验检测,仔细观察新生儿的皮肤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汇报给主治医生[6]。所有妊娠期梅毒分娩的新生儿常规用青霉素2.5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10日。加强产妇营养,尽可能给予高蛋白质、高纤维含量、高热量和富含矿物质的饮食。提高产妇的免疫力,避免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恂,刘婵芳,向晓光,等.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J].中国热带医学,2007,6(7):170-171.

[2]熊海燕,谭小平,刘红桂,等.妊娠合并梅毒42例临床护理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9):123-124.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9.

第4篇: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护理。方法:对92例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结果:母婴顺利出院,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医护人员亦未发生职业暴露。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完善系统的产前检查,及时、足量、规范治疗,严格的消毒隔离是保证妊娠合并梅毒母婴安全的关键。

http://

关键词 妊娠;梅毒;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25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近年来世界各国梅毒发病呈大幅上升趋势,2013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第3位。妊娠期间如感染梅毒,危害性极大,可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流产、早产、死产或新生儿的垂直感染[1]。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产科共收治92例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经精心护理,产妇与新生儿顺利出院,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医护人员亦未发生职业暴露。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92例,均经血清学检查,梅毒抗体阳性。年龄18~44岁。初产妇57例,经产妇35例。自然分娩51例,剖宫产41例。2例孕妇为二期梅毒,90例为无症状梅毒。

1.2治疗方法产妇于梅毒确诊后行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

1.3结果经过规范治疗和精心护理,92例患者及新生儿均顺利出院,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得当,无1例职业暴露发生。

2护理

2.1孕产妇的护理

2.1.1孕妇入院后住单独病房,与其他孕妇隔离,生活及医疗垃圾单独处理,以防交叉感染。

2.1.2自然分娩者送入隔离产房,专人观察和助产,使用一次性产包,尽量避免梅毒螺旋体通过产道传染给胎儿,在第二产程中适时进行会阴侧切,以缩短第二产程,减少胎儿与产道的摩擦,以防止由产道引起的母婴传播[2]。

2.1.3行剖宫产者安排在感染手术间内进行手术,门口挂有明显的感染标识[3];手术人员戴双层无菌手套;手术衣及手术敷料均使用一次性物品。

2.1.4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心理压力比较大,常有羞耻、恐惧、负罪感,并担心传染给新生儿,因此医务人员要为产妇保密,不歧视、不嘲笑患者,关心患者,为其讲解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新生儿的护理

2.2.1新生儿娩出后及时挤净口鼻腔中的分泌物,吸净口中羊水,处理好脐带后,立即沐浴,清除全身母血、羊水,以减少产时传播和新生儿感染梅毒的机会。

2.2.2新生儿出生后,儿科医师进行体检,抽取股静脉血进行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同时抽取产妇静脉血一起送检RPR和TPPA。请皮肤性病科医师会诊,比对结果,需驱梅治疗的新生儿转皮肤科专科治疗。

2.2.3注意观察新生儿皮肤黏膜有无皮疹,肝脾及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新生儿科医师。新生儿沐浴时,安排在最后,浴盆专用,使用一次性巾单,护理人员戴手套操作。做好皮肤、脐部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新生儿皮肤黏膜。

2.2.4喂养方式指导由于梅毒产妇的皮损、血液、乳汁、唾液均有螺旋体存在,RPR阳性产妇一般不要求哺乳,实行人工喂养新生儿。

2.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住院病人信息一览表上有红色梅花标记,以提醒护理该类病人时,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我院采用一次性产包和手术敷料包,医疗垃圾放入双层黄色防渗漏专用塑料袋内,送至医院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理;患者出院后床单元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2.4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梅毒是可以治愈的,要及早、足量、规范治疗,尽可能避免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定期随访检查,第1年每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随访2~3年。夫妻均感染梅毒者要同治,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患儿治疗后1,2,3,6,12个月时应进行随访,治疗成功时RPR在3个月时滴度下降,6~12个月转阴。若1岁时滴度未降低或升高,应再次进行正规治疗。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多,孕妇梅毒逐渐增多,因很多是无症状梅毒,未进行正规产检,有的是住院分娩时才发现,因此对母婴危害较大。一般认为在妊娠16周前,由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屏障和隔离作用,梅毒螺旋体不易通过胎盘,胎儿不易感染。孕16周后细胞滋养层减少并逐渐萎缩,梅毒螺旋体能顺利通过胎盘进入体内,导致宫内感染[4]。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建议所有孕妇在第1次产前检查时行梅毒血清试验筛查,建立完善系统的产前检查,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梅毒患者妊娠结局[5]。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因材施教,提高健康保健意识,及时、足量、规则治疗;对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更要进行精心的检查、治疗、护理,特别是先天梅毒儿要正规驱梅治疗,定期随访,提高新生儿生存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防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母婴安全。同时加强医护人员对感染知识的掌握及梅毒相关知识的深入强化的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梅毒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和梅毒医源性感染的机会[6]。

总之,有针对性的护理,完善系统的产前检查,及时、足量、规则治疗,严格的消毒隔离是保证妊娠合并梅毒母婴安全的关键。

http://

参考文献

[1]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27-828.

[2]邱国凤.足月妊娠合并梅毒母婴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8):100-101.

[3]汪琳.手术人员在梅毒患者剖宫产手术中的职业防护[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2):108-109.

[4]杨森,李卉,王红艳.妊娠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及诊治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9):595-598.

[5]杨晓宁,肖丽萍,蒋翠.妊娠合并梅毒153例妊娠结局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7):393-395.

[6]王莺,赖家盈,董杰.医护人员梅毒感染知识掌握情况及自我防护意识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879-3880.

第5篇: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1病例介绍

患者女,21岁。以“停经39+1周、下腹闷痛1天”为主诉于年11月16日入院。产科情况:身高163cm,腹围91cm,宫高37cm,浮肿(-),胎方位枕左前(LOA),胎心140次/分,先入头,稍入。阴道检查:阴道分泌物性状正常,阴道及宫颈未见明显异常,宫口未开,先入(坐骨棘平面下)S-2•5cm,胎膜存。入院诊断G2P039+1周妊娠,LOA,妊娠合并HIV。入院后立即报告医务处,上报院感科,并将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嘱其生活垃圾归类处理。于次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顺利,见羊水清,约300ml,助娩一女婴,胎儿体重3300g,评10分,胎盘胎膜自娩。术中出血200ml,术后给予抗感染、促子宫复旧、退奶、补液等对症处理,产妇腹部切口Ⅱ/甲愈合,子宫复旧良好。出院嘱其产后42天母婴门诊随诊,加强营养,按期预防接种,出院后母婴到福州市传染病院随诊治疗。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维护患者自尊,为其严格保密,尊重患者的人格、自尊。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要客观、耐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信任感,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减轻家属的怨恨和顾虑,给予患者更多的体贴、支持和照顾。

2•2消毒隔离:告知患者消毒隔离的必要性,以取得理解和配合,让患者单间隔离,保持病室清洁干燥,房间定时通风,严格消毒处理。病室准备两医疗垃圾桶,把患者更换的衣物、被褥集中放置,用后集中处理;用过的生活垃圾专门放置,当医疗垃圾处理;患者用物用后应单独浸泡,后再高压处理。每日2次用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使用1∶10~1∶100的次氯酸钠插拭[1]。对于患者的体液、血液、按照传染性用物进行处置,采用一次性物品,用后即行焚烧[2]。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避免针头机械刺伤皮肤。患者出院后所有的用物及房间做好终末消毒。

2•3剖宫产术后护理:取去枕平卧位6小时,腹部按压沙袋6小时,后协助产妇翻身,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按压宫底,注意子宫收缩情况,预防产后出血。观察腹部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会清洁,使用消毒会阴垫,每日碘伏溶液会阴擦洗2次,给予饮食指导,注意体温变化,按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时给予退奶药。

第6篇: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影响;母乳喂养;护理对策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4~6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还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能提高婴儿的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利于婴儿身心的健康发育[1]。它在营养、免疫及增进母子感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通过全国范围的开创爱婴医院活动,母婴同室,早开奶,纯母乳喂养越来越被广大产妇所接受[2]。在产科护理实践中发现,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现将常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4年3月共有住院产妇180例,其中初产妇135例,经产妇45例,自然分娩104(其中会阴侧切84例),剖宫产76例。产后3天乳汁能满足婴儿需要的172例,不能满足需要的8例。无论采取何种分娩方式,产后都有乳汁分泌。

2 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所有产妇中自认为乳汁不足的45例,占25%,手术产及会阴侧切后怕疼18例,占10%,平坦或凹陷的9例,占5%,母婴暂时分离的5例,占2.5%。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产前母乳喂养宣教 利用板报、广播、录像、书面资料、咨询门诊等多种形式向来院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及家属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孕妇入院待产时,组织她们学习母乳喂养的知识,介绍母婴同室的目的、意义及本院为促进母乳喂养而制定的具体措施、热线电话、产后访视等。

3.2 对产后最初几天认为乳汁不足的产妇及家属,要反复耐心地讲解下列知识;乳汁的分泌是每一位产妇都具有的正常生理功能,乳汁量的多少与的大小无关;分娩后最初几天所谓的“空”并不意味着内一点奶水没有;婴儿是伴着水、葡萄糖和脂肪的储存而诞生的,头几天少量的初乳完全能满足婴儿的需求;产后心情愉快,让婴儿早吸吮,勤吸吮,按需哺乳有利于增加乳汁的分泌[3]。再次提醒人工喂养的代价与危害,并具体指导协助产妇采取正确的授乳姿势和婴儿的含接姿势。产妇要舒适,婴儿将母亲的及全部或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保证有效吸吮。从而使产妇克服担心乳汁不足心理,保持乐观的情绪,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3.3 针对手术产及会阴侧切产妇怕疼心理,多给予安慰和鼓励。告之早开奶,勤吸吮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褥期出血,有利于产后身体恢复。剖宫产妇术毕回房即开始鼓励并帮助其哺乳,术后6小时内可协助其仰卧位授乳。6小时后就要鼓励其勤翻身,早期床上活动不仅有利于伤口愈合,促进子宫收缩,还可增加泌乳[4]。产后24小时可取坐位,采取环抱式哺乳,以减轻疼痛。手术产及会阴侧切后的产妇,通过产后母婴早接触,早哺乳,拥抱和抚摸自己的孩子,还可以转移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对疼痛的感应性,促进泌乳。

3.4 对于平坦或凹陷的产妇,首先要帮助她们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教会产妇做伸展和牵拉练习,拉开并离断与内陷“绑”在一起的纤维。哺乳前可先热敷3~5分钟,同时按摩,继而轻捻以刺激排乳反射和立乳反射,这样乳晕易连同被婴儿含吮,在口腔中形成一个使吸吮成功的长。产后尽早让婴儿猛烈反复吸吮并训练其吸吮的口腔运动,如此,即使是平坦或凹陷也能哺乳成功。

3.5 某些新生儿因某种原因住进儿科病房或特殊婴儿室,暂时和母亲分离。这时要安慰产妇不要焦急。告诉她,孩子会得到精心的治疗与护理,病中的孩子更需要母乳营养的支持。不要因情绪变化而影响乳汁的分泌。同时在产后12小时内教会产妇正确挤奶,以后至少每3小时挤一次,所挤的乳汁专供喂自己的孩子。并根据病情用滴管或小杯喂给婴儿,禁止使用奶瓶,以免造成“错觉”,影响以后的喂养。鼓励产妇看望并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旦产妇身体条件许可,即随患儿住院,以增加母婴感情,促进

乳汁分泌[5]。

由于医护人员在思想上重视母乳喂养工作,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巧,重视并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产前宣教,使孕妇从心理到生理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加之产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因而,没有发生奶胀、无奶、奶管不畅、皲裂等情况。除个别有医学指征者外,所有的产妇都能用乳汁喂养自己的孩子。使我们看到了母乳喂养的美好前景。我们必须更加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使母乳喂养永远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朱杰敏,李伟丽,沈曲,等.孕妇对母乳喂养自信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64-467.

[2] Hauck F R, Thompson J M D, Tanabe K O, et al. Breastfeeding and reduced risk of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 meta-analysis[J]. Pediatrics, 2011, 128(1): 103-110.

[3]苏敏.促进母乳喂养的护理研究新进展[J].当代医学,2009, 15(25):12-13.

第7篇: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院住院产妇发生胎盘早剥26例。年龄22-39岁,孕周29-40周,妊娠

1.2 护理方法

1.2.1 基础护理 加强围生期健康知识宣教,使孕妇认识到高危妊娠的危害性,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是预防胎盘早剥的关键。做好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注意对高危孕妇的识别,积极监护。有胎盘早剥或者胎盘早剥征象者,需要住院观察。告知绝对卧床休息,并取左侧卧位,做好生活护理,生活用品放置于伸手可及处,餐点送至床头,协助进食,指导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胎盘早剥患者因腹痛、出血等,产妇一方面担心胎儿保不住,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生命有危险,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无助感等心理反应。因此,我们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急救时要沉着、冷静,做到轻、稳、准,使患者和家属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感、信任感,消除紧张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1.2.2 严密观察产妇情况 胎盘早剥多系内出血,需严密监测产妇神志、面色、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腹痛的性质、子宫底高度、子宫张力变化;因胎盘早剥处,坏死脱膜激活前列腺素,引起子宫收缩.观察宫缩时不能只问孕妇是否腹痛,应把手置于孕妇腹部进行观察,详细记录宫缩的强度,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正确记录出入量,注意阴道流血量、性质。观察患者牙龈、皮肤、黏膜及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关注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报告,及时发现DIC早期征象。一切检查及护理操作均应轻柔,避免突然变换,尽量减少增加腹压的动作。一旦确诊为胎盘早剥或高度怀疑胎盘早剥的发生时,须分秒必争,积极进行处理。立即吸氧,床边心电监护,取左侧卧位,休克患者取休克卧位,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选用留置针,及时送检血常规和输血前检查,做好交叉配血,为输血做好准备,确保输液输血通畅,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休克,迅速终止妊娠。

1.2.3 阴道出血的观察 产妇胎盘早剥主要病理变化是底脱膜出血,在子宫壁胎盘母体面之间形成血肿,促使胎盘自附着处剥离,对于显性出血型,可通过肉眼观察阴道流血量、颜色及血液是否凝固,来估计胎盘剥离面积的大小。而隐性出血常因发病突然.阴道流血量与贫血程度不成正比。用称重法估计患者阴道流血量,以大于80ml为量多,20~80ml为量中等、小于20ml为量少,同时注意观察出血的性质、颜色、血液是否凝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及时发现DIC早期征象,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胎盘早剥的典型症状是通性的阴道流血,但临床上往往有许多病例并不典型,这雨胎盘的附着部位、剥离面积、出血多少有关。附着在子官后壁的胎盘,如剥离面积小,胎盘后血肿形成小,往往无明显腹痛和外出血,易被忽略。诊断此种病例要靠仔细观察、分析,必要时借助B超确诊。

1.2.4 胎儿胎心监护 给于产妇床边胎心音监测,注意胎动变化,判断宫内出血的情况及母婴状况;胎盘早剥出血,胎儿因供血不足。易引起胎心、胎动异常,尤其是胎心率减慢。常用胎心监护仪监护,当出现频繁晚期减速。经改变孕妇,给氧或静脉滴注三联针(高糖、维生素c、维生素K1)后,晚期减速不能改善者,应考虑胎盘早剥的可能。胎盘后血肿穿破胎膜溢入羊水中成为血性羊水,是胎盘早剥的一个重要体征,血性羊水要与羊水中混有血性分泌物相鉴别,前者羊水呈均匀血性,后者后者破膜时可呈红色,但随之变清,必要时可通过阴道检查作判断,一旦出现血性羊水应高度怀疑胎盘早剥,尽快报告医生,根据产程进展情况决定分娩方式。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及新生儿抢救准备。

1.2.5 预防感染的护理 对于发生胎盘早剥的患者,要尽早给予抗生索治疗。注意观察体温、血常规等变化。抗生素应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肾功能的变化。准确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呼吸。阴道流血量的变化,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限制探视人员,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地面湿式清扫,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提供患者一个安全的环境。由于胎盘早剥,阴道流血,病人也由于失血抵抗力下降,很容易造成感染。因此做好预防感染的护理非常重要。医务人员严密产时消毒,严格无菌操作,严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产妇卫生,每2小时更换一次消毒会阴垫,保持会阴清洁;每天擦身更衣1次,每日2次给予0.5%络合碘清洗外阴并消毒。同时指导患者每天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会,减少感染的发生。积极监测感染征象注重患者的主诉。每日测体温3次,有无发热,如超过38.5℃以上,应疑有感染。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为保障产妇营养需求,提高产妇机体抵抗力,故必须加强营养,并注意营养均衡,给予易消化的饮食。

2 结果

通过给于胎盘早剥产妇26例的有效护理,降低了胎盘早剥对母儿的危害,预防了母婴并发症的发生。26例孕妇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有效的护理促进了产妇早日康复,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和产妇的生活质量。

第8篇: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1 “以产妇为中心”加强“人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以产妇及她们的胎婴儿为主体,从2002年开始,我院产科就开展了“一对一式分娩”,即从科室中选派技术高、医德好、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为孕产妇提供各种健康指导,整个产程中具有丰富助产经验的医护人员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给产妇以安慰和科学的分娩指导,陪伴护士负责整个分娩过程的指导,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和恐惧,为产妇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和设备。减少模式化检查(如肛查、早期人工破膜等),减少痛苦,产程观察人性化以产妇需要为主,废除常规灌肠、剃毛、常规会阴侧切等。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调动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解除了产妇的孤独、紧张和恐惧感,缩短了产程时间,保证正常分娩,减少难产及死亡悲剧的发生。

2 “以产妇为中心”完善服务方式

20世纪70年代中期,Balint博士等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服务模式相比,“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与人文特点。据此,我院将原来产科门诊、母婴同室、产房分离现象改为产科门诊、母婴同室与产房一体化团队服务的模式,母婴同室制度的完善,为保证母乳喂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整体护理在病房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质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产后康复和婴儿抚触两个服务项目,增强了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增进母子感情。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医疗质量和医护技术水平、理论水平、交流技巧等方面的提高。同时,增强了医生与产妇及家属之间的感情,避免了一些医疗纠纷。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质量。我院专门指定妇幼组进行产妇家庭访视制度,部分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对产妇进行免费家庭随访。通过访视达到了巩固院内健康教育,产后母乳喂养指导,提高围生期保健质量,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促进了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完善了整体护理的护理模式。

3 “以产妇为中心”模式的必要性

为了孕产妇的安全,改变产科服务模式是医疗战线上的一场革命。必须根据产妇的需求来提供服务。要以“产妇为中心”,而不是以“医疗为中心”采取各种医疗措施来替代产妇的自然过程。一种有效的医疗服务模式,需要同时重视孕产期各种变化发展,还必须关注孕产妇的身心健康。不仅要让医生、亲属陪护产妇。更要组织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为产妇进行全方位和不间断的高质量服务,为产妇排忧解难。在临床工作中,医学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外,还应注重人文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与产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和善待产妇和胎婴儿,降低两个死亡率,保护妇女的生殖健康,防范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全产程陪伴服务是指整个产程中家属和具有丰富助产经验的医护人员始终陪伴在产妇身边,给产妇以安慰和科学的分娩指导。在以往生物医学模式的时代产妇分娩时与家属是分离的,在待产室及产房中产妇是在孤独与阵痛、焦虑中渡过的,面对的是助产士冷淡的面孔与机械的动作,家属则在产房门口紧张焦急的等待。我院为了适应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2002年起在产房实施了全产程陪伴家庭化分娩,设立了单间产房,制订了产程陪伴的规则,陪伴助产士负责整个分娩过程的指导,调动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做好产妇生活和心理护理,协助做好新生儿早吸吮,直至送入母婴同室病房休养。2002年起实行助产士出门诊与产妇“结对子”相结合,使陪伴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近年来,已实行产程陪伴4506例。事实说明,产程陪伴能使产妇和他们的亲入双双安心,解除了产妇的孤独、紧张和恐惧感,缩短了产程时间,并可以使丈夫更理解妻子,可以使产家更理解医务人员工作的艰辛,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医疗工作的监督,促使医务人员工作更加规范化。从2000年开始我院产科就开展以“医患沟通为基本要素”的医患关系建设。医患沟通要克服内容单调、过度使用专业词汇、语言贫乏等不足。如实告知病情,并结合个体情况,将剖宫产和阴道试产的利弊如实告知,使孕妇及家属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执行自己的参与权,知情权和选择权。应注重情感交流,使患者消除误解和隔阂,让患者知悉医疗措施的必要性,使医患双方共同面对和接受在诊疗过程中的医疗负效应,共同承担医疗风险。

4 产后整体护理模式

第9篇:母婴分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婴儿湿疹;变态反应性疾病;益生菌;锌;变应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17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55-01婴儿湿疹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称“奶癣”[1],属于婴儿多发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亦有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的倾向。近几年,该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进一步探讨婴儿湿疹的临床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特作回顾性分析,收集我科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两年间婴儿湿疹病例40例,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例,以随机取样的方法选择病例,年龄15天-12个月,平均3.5个月;病程1周-3个月不等;初诊29例,复诊11例;市区26例,农村14例,分别占65%和35%,城乡之比为1.85:1。患儿一般状况良好。

1.2临床表现40例患儿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潮红,上覆密集的小丘疹,部分伴渗出、脱屑及厚薄不一的油腻性黄痂,皮疹有渗出及融合倾向。伴感染的病例,可见潮红及渗出更明显,形成脓疱,破溃后结蜜黄色或褐色厚痂,患儿伴轻微发热,烦躁哭闹明显。发病部位以头面、耳朵、耳后部为主,个别患儿延及颈部或全身,伴外阴、肛周皮损病例8例,亦不少见。

1.3治疗方法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仅给予外用硼酸氧化锌软膏,避免搔抓及热水烫洗,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对于症状较重患儿,皮肤渗出明显者,给予0.5%-1%的硼酸溶液湿敷;有较厚结痂的患儿,先用棉签浸熟香油涂抹,待香油浸透痂皮后,用棉签轻轻擦除结痂,维生素B6霜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混合外用,同时给予抗组织胺制剂口服,症状控制后停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合并感染的患儿,予以抗生素药物口服。所有母乳喂养患儿,嘱其乳母暂停或减少辛辣、油腻性饮食及鱼虾等高蛋白饮食,避免内源性诱因。对于人工喂养患儿,若明确系蛋白质过敏所致湿疹,应选用特殊配方奶粉,以脱离过敏原,避免诱因。

1.4治疗结果治愈时间最短为1周,最长者8周,平均24.5d。本组40例患儿全部治愈,其中复发患儿11例,继续治疗仍有效。2讨论

婴儿湿疹是皮肤科婴儿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可由内源性及外源性的因素引起。病史调查显示,部分患儿的父母或父母家族中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病史[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愈都市化的生活型态和饮食习惯,致使幼儿粪便中乳酸菌愈少而厌氧菌愈多,患变态反应性疾病愈多。芬兰的一项研究表明,益生菌有助于预防婴儿湿疹。定植于肠道粘膜的益生菌能不断地刺激肠道免疫系统,从而诱导宿主自身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尤其对婴幼儿,这种良性刺激为免疫系统发育完善所必需的[3]。部分学者认为:婴儿湿疹的发生与饮食中锌缺乏有密切的关系。锌为皮肤角蛋白合成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缺锌时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受阻,可致表皮角化不全、毛发脱落或创伤愈合减慢[3]。还有学者认为,患儿发病与母亲孕期及哺乳期的饮食不当有关,母亲进食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产生了营养过剩,皮脂腺分泌过剩,从而增加婴儿期罹患湿疹的风险[5]。笔者认为: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隐患不断,致使人们接触到的变应原增多,也是婴儿湿疹及成年人湿疹发生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该病病因复杂,免疫学认为,此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是由于TH1细胞及TH2细胞的失衡所致,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或Ⅳ型变态反应有关[6]。虽然临床诊断及治疗不甚困难,但真正的病因仍不能准确解释。如何从病因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性治疗,值得广大学者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06.

[2]黎昌强,杨西群,陈德宇,等.湿疹患者血中IL-2、IL-5、IL-10和EOS的监测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9):537-538.

[3]Rautava S,Isolauri E.The development of gut immune responses and gut microbiota:effects of probiotic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J].Curr Issues Intest Microbiol,2002,3(1):15-22.

[4]周毅峰,吴永尧,唐巧玉,等.锌的生物学功能[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12(2):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