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跨文化理解能力精选(九篇)

跨文化理解能力

第1篇: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第2篇: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 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 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 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 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 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 and Mattock (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 and 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 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 与 Distefano (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 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 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 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 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第3篇: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价值与培养

引言

受到国际影响,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在此期间,国际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国际交流中,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拥有灵活的思维和应变能力。任何一次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和不确定性因素。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综合能力在难以控制的文化中心与文化偏见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可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整个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具备应有的文化移情必然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顺畅性。因而,遵循相应的指导理论,培养文化移情,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一、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属于美学概念范畴,最早出现在《视觉形成感》中,而将美学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中的则是日本语言学者库诺,现在的美学意境逐步延伸到心理学与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期间,交际主体中的一方能够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并且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约束,在交际中做到摆脱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积淀,并从中感受和理解到客体文化。不少学者和专家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主观上能够准确界定主体与客体,继而更好地了解对方,并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善解人意与角色适应[1]。研究分析其实不难发现,移情其实就是要求交际者能够有意识地超越本族语言文化固有模式的束缚,并产生客体文化思维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对于长期受本族文化影响的交际者而言,要想成功地文化移情,不应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向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交际双方找到交际的恰当点,有利于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自由地切换链接。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就是文化移情的一种表现。了解文化移情产生机制,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有客观、公正的立场。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

在本族文化与非本族文化交际沟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丰富,可有效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有效促进文化消融。在教学开展期间,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要的内容,而跨文化交际则需要从文化移情入手。文化移情能力,其实就是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认作是在双方沟通交流期间能够表示尊重、积极向上态度的能力,保证双方能够很好交流的能力。文化移情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的要素也非常多。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具备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拉近不同民族交际者的差距,同时能够了解各自的背景,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可消除文化交际者的消极价值观,并增进积极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交际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比较中能够对不同文化内涵产生认知。也就是要求交际者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能够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促使双方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情感能够相互融合,并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可自由应对,充分体现出移情能力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

三、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与价值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具有其相应的原则与应有的价值。综合来说,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就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体现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一)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

对文化移情能力来说,最为重要的原则应当是移情适度的原则。即在文化移情期间,不可能只固守,但是也不能全部放弃主体文化,而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主体与客体的文化,促使两者能够保持一种动态化的平衡。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遵循移情适度的原则,那么交际者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文化移情不及或者是过度两极化,交际中出现移情缺位与越位的情况[2]。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就非常容易给交际制造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遵循文化移情适度的原则,其实就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要件。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文化移情能力会体现出一定的价值。1.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以及价值观等均表现差异,同时语言和行为也各有不同。跨文化交际活动展开的过程中,了解交际双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才能够找到适应存在的切点。事实上,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找到平衡点,预防交际活动出现不当的交际行为。另外这样还可以破除表面思维定向产生的局限性,客观、公正地了解交际双方的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唯有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够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实施。2.体现民族文化背景的需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体现本民族文化,并利用语言学、符号学达到沟通的目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际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特点。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主体的文化移情能力,就需要客观并理性地对待不同地域之间的民族文化,并尊重社会礼仪、价值观、异国文化以及道德标准,预防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交际障碍。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就需要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这样才不会丢失本民族在此交际中的根本。3.有利于培养交际者正确的价值观。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可消除消极的价值观,提升积极的价值观,继而有利于增强交际者的辨识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3]。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本质。在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期间,交际者需要坚守本民族文化,同时还应以包容的心包容国外文化,从而可增强交际者的文化情感认同,在交际中持有相应的交际态度。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构成部分。利用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消除交际者之间的交流障碍,并可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进行文化转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后天培养所获取的一种文化能力就是文化移情能力。但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时候,必须全身心投入。而笔者认为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从培养交际者的文化敏感性与文化顺应能力着手。

(一)培养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当具备的一种文化嗅觉。唯有具备这种敏感性,才能够提升交际者的交际能力。1.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可有效缩短交际者的距离。实际上,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文化敏感性应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各自的文化差异,可增强交际双方的认同感,减少交流沟通期间的摩擦。但是交际者在接收外来文化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本民族文化思维定向的影响,继而在民族环境下理解非本民族文化,而这样很难避免做出不合规的行为举止。如,从我国接待礼仪的角度来看,贴面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客人以亲面颊作为接待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但是这样一种接待仪式反而是其他国家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文化交际中,唯有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才不会在交际中出现不良的表现。实际上,唯有将跨文化交际双方的距离拉近,才能够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有效缩短不同文化主体的认知距离,增强文化敏感,理解不同文化习俗[4]。2.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在理解不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能够提升适应能力,继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交流双方的距离。在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习俗风情、民族信仰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才能够以双方都能够了解的交流方式顺畅地交际。所处的环境不同,人际交流的时候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增强彼此之间的交际,由此才能够体现文化移情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通过敏感性来增强双方之间的文化感,促进交流,减少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应了解对方需要、熟知对方的文化情形,而这就要求双方之间增强交流,利用感知交际者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预防交际遭受到人为的破坏。

(二)培养文化顺应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文化顺应能力。因此,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者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应培养其文化顺应能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交际者不存在差异,就能够简化文化情景[5]。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应当克服沟通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促进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培养文化顺应能力,可提高交际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从而可有效体现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五、结语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化,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应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这样就可以在交际时充分发挥文化移情的作用,深化交际者的思想情感,消除交际者的界限,预防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2):17-19.

[2]李玉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13,(A3):84-85.

[3]郑义,刘淑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4):103-104.

[4]承晓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25-126.

第4篇: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在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能力已经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多重视语法和阅读而轻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纲领,造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与人交流时却听不懂说不出,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困惑的现象。而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摆脱“聋哑英语”,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外语学习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由于社会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造成冲突和故障。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在语言上有着直接的体现,并深刻地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则更为重要而迫切。

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目标语言国家文化差异的了解。仅仅了解一两个目标国家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对异国文化采取理解和容忍的态度。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与宽容来源于换位思维能力的提高。即一旦我们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对异国文化感到奇怪或者觉得不可思议。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有多种方法。文化的导入并不是仅限于简单的背景知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必须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兴趣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空洞、抽象、不好理解。教学中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并加以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积累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听说方面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外语交际能力。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自己设想的英美文化情景中,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短剧等方式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做跨文化交际的表率。作为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其个人素质特别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课堂中,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尽量体现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在教学中把更多的异国文化融入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中,引导学生以一种宽容的心理对待外族文化,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心理上接受外族文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别人的交际习惯,不要将自己的交际习惯强加于人。从而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调动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低层到高层,循序渐进。也就是说,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开始,进而端正他们对异国文化差异的态度,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最后再训练他们处理异国文化差异的技能和技巧。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这三项任务不能看成是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应花相当一部分精力于介绍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交际规则等语言本身之外的东西。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融入文化因素,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背景输入、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组织课堂活动等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提高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方法上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参考资料:

[1]杜英秋.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3]黄志福.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化差异.韶关学院学报,1994,(1).

[4]盛一英.试论如何加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5]王凤.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第5篇: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敏感度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海姆斯(Hymes)最早提出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使得外语教学的指导理念从传统的语言能力逐渐转移到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因为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只有领会目的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习得和应用相关语言知识。当前跨文化交际日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影响力随着重要性的增加而扩大。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拉美地区就直接将双语教育称为跨文化教育。各方面相关研究结果也均表明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强相关性,提高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美国著名学者Chen&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度定位为个体通过激发自身认识,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差异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跨文化敏感度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Bennett指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是一种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适应能力,而且这种识别和适应能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以Chen&Starosta为代表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分别由跨文化理解力(interculturalawareness)、跨文化敏感度(inter-culturalsensitivity)和跨文化有效性(interculturaladroitness)三个维度构成。跨文化理解力强调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层面,跨文化敏感度突出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而跨文化有效性则重在对跨文化交际预期目标的实现层面,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共同促成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其中,跨文化敏感度着重反映参与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情感方面问题,主要体现为个体欣赏和理解目的语文化而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它是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心理认知保障。

可以看出,跨文化敏感度包含了多层意义,首先对跨文化交流者来说是一种对异质文化的快速适应能力;其次是对跨文化交际场合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能够较好地以目的语为中心;第三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姿态,能够利用移情和换位等方式感受对方思想。跨文化敏感度高的人能够更好地留意语言行为的适应性,关注交流对象的反应表现,容易接纳和包容不同文化群体的观点,更能够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理解言语行为意义,进而保持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通畅。跨文化敏感度关注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文化中产生的情绪反应,即如何通过激发积极的交往情绪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建设性互动,这种建设性互动关系既是对目的语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双方交流的主动建构。

二、目的语文化与语言教学

随着跨文化交际概念的兴起,人们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得到新的认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广大教师和学者的认同。文化教学已经日渐成为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目的语文化教学能够对外语教学产生积极和正向影响。从事语言教学的工作者可以经常发现,学生视野语言实际应用中的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目的语文化了解而导致。学生在母语强大的认知图式背景下,会无意识地将母语文化横向迁移到目的语的交流使用中,进而产生语言误用和文化干扰现象。需要看到,目的语是目的语文化的载体,目的语的学习会受到其文化的制约,脱离目的语文化学习外语难以奏效。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流能否有效实现的关键要素,只有对目的语文化有充分地了解和正确地态度,才能调动多方面交际技巧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

单纯对目的语文化教学无法收到良好效果,目的语文化的学习需要在与本族语的对比中才能更好习得。以本族语文化为基础建构文化比较的认知框架,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进而更为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并在比较中获得对异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一些研究也表明,提高对本族语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目的语与本族语文化差异性的感知能力,对目的语文化采取多元和包容态度,在与本族语的比对分析中理解目的语文化背后的价值内涵。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合理地兼顾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习得,任何偏废一端或顾此失彼都不是理性的教学选择。

需要看到,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非完全出自对目的语文化的知之甚少,而是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性缺乏了解。人们通常总是站在熟悉的本族语文化来认识世界,对目的语的认知也无所例外。如果对本族语这个认知出发点没有充分理解,则难以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有通透把握,进而无法在交际过程中去努力弥合这种差异。因此,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本族语文化的理解,只有对两种文化都具有深入的把握,才能真正做到“跨”文化,只熟悉和了解任何单一文化是无法实现文化间的“跨越”。学生只有基于本族语文化的透彻领悟之后才能对异域文化产生移情,进而在比较中形成文化认识观和提高文化敏感度。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认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语言教学任务也主要集中在单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过多重视对语言形式的习得,并使英语教学成为脱离目的语文化语境的语言技能训练,而有关文化的教学内容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较少引导学生去主动关注目的语文化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问题被严重忽略。近年来,虽然很多大学在英语教学中都增加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将目的语文化敏感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目标。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注重补充目的语文化的相关知识,将有关目的语文化内容贯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目的语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单纯的语言知识教学不仅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还会阻断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反过来限制对语言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增加有关目的语文化的教学活动,扩大学生接触目的语文化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设置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情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真实状态,避免纸上谈兵或者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罗列堆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多讲授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技巧,增加学生主动开口的机会,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表演等带有角色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性的交际场景中内化所学的目的语文化,进而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

第6篇: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虽然我国近年来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的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跨文化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与对策进行简要地探讨。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不足

 

跨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我国的跨文化教育研究也有几十年,但是我国的跨文化教育也就仅仅二三十年,对于文化教育来说,这些时间还是比较短的,研究还是不充分的。我国的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虽然经历了几十年,也有很多理论家都对其有自己的深入研究,但是我国的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还是不够系统、不够成熟。

 

我国的跨文化教育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应中国国情、适应中国教育现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还缺乏相应系统成熟的理论对我国的教育进行指引与统帅。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国际化的专业,是一个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专业,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各国的经济贸易实际情况,也需要过硬的实践能力,要把握全球的经济脉搏,了解各种经济政策法律,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不足,没有建立起系统化专业化的成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教育理论体系,这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的现状,也是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中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2 跨文化教育在专业培养中缺位

 

在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培养中,仍然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比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仍然是明显不足。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将学生的专业素养、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趋向于越来越全面化,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重视。

 

但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仍然缺乏跨文化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缺乏跨文化教育课程,很多跨文化教育的课程都是作为选修课让学生选择,而且师生对选修课的学习都不如必修课那么重视。这样缺乏跨文化教育课程设置,对跨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的教育环境中,势必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战略视野和跨文化教育意识的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

 

3 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意识缺乏

 

在高等院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跨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近乎没有,师生对跨文化的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足。很多学生也是只求修满必要的学分,不挂科就好。也不会自主地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地理历史,以及外国现在的经济环境经济政策与法律,缺乏跨文化教育意识,不能认识到专业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缺乏国际视野、缺乏对多元化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适应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压力,无法准确把握全球化经济中的商机。

 

4 跨文化教育的师资不足

 

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我国文化教育水平,这些势必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条件,是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教育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就需要有一支具有跨国教育意识,具有跨国教育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跨文化教育不够发达的原因中,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就是跨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足。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缺乏足够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他们的跨文化理论素养、知识积累也是比较缺乏的。不能很好地将国外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以及现有的经济贸易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到课堂中,不能将国外的多元化文化很好地融合在课程中,不能够将中外、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无法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跨文化教育需要。

 

二 实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的对策

 

1 加强对跨文化教育理论的研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教育培养体系

 

理论是指导实践前行的纲领性标杆,只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跨文化教育理论体系,才能指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实践更好地开展,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就。我国虽然对跨文化教育研究已经几十年了,也有很多学者投身其中对其有大量的研究和贡献,但是我国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理论太过繁多琐碎,无法很好地融通整合成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跨文化教育理论系统。这是我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只有解决了理论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引实践,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多元化的竞争环境,能够具有国际视野与达到战略高度。因此,首先要在跨文化教育中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取过去研究成果的精华,弃其糟粕,并且适当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进行发展改进,将所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融合,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教育培养体系。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中要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力度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要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力度,增加跨文化教育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增加跨文化教育的学科安排,多设置一些学分比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课程。比如关于国外的地理历史、文化习俗、政策法规与现在的经济贸易现状的一些课程,让跨文化教育贯穿在平时的课程教育中,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中适应生存,能够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信仰与习惯,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现状与贸易政策法规。为了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跨文化教育水平,学校也可以多与国外高校展开合作与交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国外交流交换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亲身融入到国外的文化氛围与经济氛围之中,更好地感受不同的文化,使学生在踏入社会后能够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环境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让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意识

 

意识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只有有了正确的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指导行动。要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跨文化教育水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意识,让学生提高对跨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很多学生还是比较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对跨文化教育知之甚少,甚至觉得跨文化教育无足轻重。他们只觉得只要完成学校的专业培养计划表上必须修满的学分就好了,选修课也是只挑容易过不容易挂科的课程去学习,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自身专业的需要。对于跨文化教育,很多学生只学习了一些国外的基本的历史,还有就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等,比较少深入地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现有的经济贸易政策法规,不能很好地将国外的文化与国内的文化很好地融合消化,不能在以后多元化文化碰撞中很好地适应。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微信、微博上加大对跨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加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比重、学分比重,请国外的专家为学生讲解国外的文化、经济,让学生提高对跨文化教育的认识,提高跨文化教育意识。

 

4 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一所学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能否培养出能够支撑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学校的硬件,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师资力量。如果一所学校各种硬件设施都是先进豪华的,但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却是非常低,那么学校也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跨文化教育还有很大欠缺,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学校的老师现在很多都是以教学为副业,以科研和外接项目为主业,将很多的精力都用在发表文章与承接外面的项目上,在教学上的精力就减少了。老师对跨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也不够,自身的跨文化教育的知识面与跨文化教育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即使老师有这个为同学提供更好的跨文化教育的心,也没有这个时间与能力。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授课老师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增加自身的跨文化教育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只有有了跨文化教育意识与教学能力的老师,才能带领学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增加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水平。

 

总之,跨文化教育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跨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不足、跨文化教育在专业培养中缺位、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意识缺乏以及跨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中的跨文化教育力度,加强对跨文化教育理论的研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教育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第7篇: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移情 文化差异

一、引言

“移情说”是德国的罗伯特•费肖尔在《视觉形成感》(1873年)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是指直观与情感的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其实质是将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然而,移情(empathy)不仅仅是一个美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产生移情行为。移情行为表现为人的精神、身体和情绪的反应以及对他人行为的理解,这是人们和睦相处的必要条件。

受到美学、心理学中移情说的启发,语言学家们也提出了语言学的移情观。Ruben认为移情能力是有效交际的七要素之一;Smith和Williamson提出移情的可推断理论和移情中“我”的角色;kuno创立了功能句法的移情观;Samovar et al.在其书中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移情能力的培养。国内外还有不少语言学家谈及移情,纵观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移情是指言语交际双方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二、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移情是有效交际的前提

移情不仅是日常交际能力的重要表现,而且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典型特征。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即实现有效交际,听话人需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在日常实际交际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任何交际双方达到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双方在文化背景、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及性格、年龄等方面,不可能完全一致,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是不可避免的。运用移情把自己投射到对方的立场上,尽量从对方的视角看世界,与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就会缩小,对别人的需求价值观念和目的等就会有更加敏锐的感觉。虽然交际者的文化千差万别,要想完全脱离本国文化,去除所有的文化差异是不可能的,然而通过移情求同存异、增进了解、缩小心理距离是可行的。

2.移情有助于语言的理解、消除误解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下的语言,其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移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语言。

文化的差异造成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语言表达的不同,英汉语言中有许多因为不了解双方的风俗习惯而导致误解的情况。例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将狗视为宠物。但是中国人对狗就没有西方人那份情,我们并不十分提倡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语句大多数含有贬义,由于受到各民族心理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时很少会用到与dog有关的语句,而说英语的本族人在与中国人交际时说“You are a lucky dog.”那是想向对方表达一种羡慕的心情。又如,中国人常常表示对对方十分关心、问寒问暖、问家庭、问收入等,西方人会觉得这些是多管闲事。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如果我们不站在对方的立场、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进行理解,则往往造成误解。反之,如果我们以移情为原则去理解交际对象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则能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理解其文化,并按对方的观点、立场观察问题,从而消除误解。

3.移情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人们对汉民族及英美国家民族的看法,往往还体现在对日常交际习俗的概括。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际,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融合,发现与自己的预期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当的言行。如果交际双方都能重视移情――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思想看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和解码,交际就能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

三、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原则和途径

要在交际规约上达成共识,以避免双方同时实施移情,即同时从双方的角度出发进行交际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语境顺应(contextual adaptability)的原则,换言之,也就是“入乡随俗”的原则来规约移情的实施。Verschueren(2000:61)将语境顺应定义为:“(语境)顺应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它使人们能够从多种可变因素中灵活地选择语言表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际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克服几种移情障碍,提高移情能力。(1)克服以“我文化”为中心的观念。以“我文化”为中心是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加入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自己的文化,而容不下对方的文化,唯“我文化”独尊,必然排斥“他文化”,不愿接触、了解,更谈不上理解、接受“他文化”,从而造成对“他文化”一无所知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为此,我们应对双方文化进行从新定位,对“我文化”不能妄自尊大,对“他文化”也应理解和包容。关心、理解、接受“他文化”是移情的必备条件,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取得对方的理解、信任与好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设身处地在“他文化”中理解对方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站在对方的文化立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2)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消极的“模式固见”。文化中的“模式固见”简单地说是指人们对某文化的固定的看法或观念。

移情是心理反应过程在言语行为中的表现,它同时存在于交际双方的认知中。“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双方之间的移情心理可能使操母语的一方容忍第二语言的另一方出现的语言‘离格’现象,而且他还可能顺应甚至效仿对方那些所谓的‘离格’现象,实现交际的成功”。因而,不少西方人也接受了一些中国式的英语,尤其是他们身在中国之时。这就是“入乡随俗”在移情作用中的具体表现。

四、结语

要实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参与者付出极大的努力。近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们为如何改善跨文化交际做出了很多努力,普遍认为具有文化敏感性以及一定的移情能力是保证跨文化交际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互相理解和移情也会造成一些问题,使交际失误,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要避免这种移情而造成的交际失误,我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语境顺应的原则以规约移情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第8篇: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学英语;外语教学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但是语言学习者不仅需要语言知识,而且对于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因此,如果我们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理论背景

Karnyshev & Kostin(2010)认为,跨文化能力就是指在跨文化差异存在的情况下生活、工作和休息的能力。然而这当中最有影响力的是Byram(1997)的欧盟模式,他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为:跨文化交际的态度、知识,理解和解释的技巧,发现和互动的技巧及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

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现实意义。很多文献都阐述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Brunner(2010)做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拥有更强的个人竞争能力,接受在语言学习中融入跨文化教育的毕业生毕业后能有较高的就业率,因为他们所拥有的跨文化能力,保证了其较好的沟通、交际能力。此外,具有跨文化能力有助于建立成功的人际关系,避免误解的产生。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该把跨文化能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三、跨文化能力融入中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方法

1.利用网络

为了确保跨文化语言教育的成功实施,应考虑运用合适的方法。但是中国的外语教学是典型的任务型教学,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Wang & James (2009)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跨文化能力教授方法,就是利用网络进行跨文化能力的教学。网络拥有丰富的资源,能给语言学习者提供足够的输入并且提供各种输出的机会。利用网络可以结合所教授的内容给学生展示图片、音乐或是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牛津教材里有个单元是关于肢体语言的。同样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时会有截然不同的意思。教师在讲解时,可用图片形象地表示出“OK”“Good luck”“Welcome”等西方特有的手势,这样讲解省时、清晰,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鲜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积极性,为学习技能提供了动力支持。

再如:讲述颜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蕴含的不同含义,同样的颜色在不同国家所代表的意思也大相径庭,学生很容易混淆。如红色在汉语中代表的是快乐、好运,是婚礼上常见的颜色,但是在南非却是葬礼的颜色。处理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所蕴含的意思,还可以从网络上截取一些相关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2.将本国的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进行对比

虽然我们的外语教材主要是为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而编写的,但是它们都包含丰富的外国文化知识。通过比较本国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的异同,学生既可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又可加深对外语的理解。

例如:牛津Module 1 Unit 1 School Life里所展示的英国高中生的学校生活,和我们高中生的中学生活截然不同。教师可以利用一个表格,把文章里所提到的英国高中生的学校生活与我们学生的在校生活进行对比。比如学生的上学放学时间、上课的方式、校服的穿着、所选择的科目、课外活动以及家庭作业等。这些直观且反差较大的对比,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再如:教材里有节日内容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利用对比法来教授,比如将春节与圣诞节进行比较,学到有关饮食的内容,也可以把中西方的食物、水果甚至是就餐的礼仪进行对比。

四、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理解所学的外语并且清楚知道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我们自己文化的差异虽然不容易,有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这却是绝对重要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笔者阐述了把跨文化能力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提出了融入的方法。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跨文化能力和外语教学目前在我国是充满前景的,它应该获得更多关注。

第9篇:跨文化理解能力范文

内容摘要:在跨国公司实施战略联盟经营的过程中,文化风险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管理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战略联盟跨文化风险问题的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跨国联盟必须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跨文化风险,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选择适当的风险控制工具;最后因地制宜的建立跨文化经营风险的防范机制。

关键词:跨国公司 战略联盟 跨文化风险 文化差异 防范机制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中的文化风险问题虽然早已引起理论界和应用者的重视,但在强调“联盟目标”和“利润共享”原则的掩盖下,人们在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联盟成员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碍,其结果不但不能实现利润共享,反而承担了不必要的跨文化风险损失。因此,如何认识和有效地防范跨文化风险是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运行成功的重要前提。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与跨文化风险的界定

所谓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济实力的跨国公司之间出于对全球市场的预期和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经营风险考虑,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交换互补性资源,各自达成目标产品阶段性的目标和最后获得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等目的,通过各种协议而结合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松散性组织。它具有区域的跨国性、组织的松散性、行为的战略性、范围的广泛性、管理的复杂性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经营至少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文化差异问题。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跨文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政体、跨国体的跨文化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同地方、不同组织、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使联盟中的跨国公司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文化差异演化为文化风险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市场竞争,文化风险是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来的,它的产生与发生作用都离不开市场。正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文化差异才能转化成文化风险。国际企业需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与其它企业,尤其是当地企业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只有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文化差异才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时才表现为文化风险。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跨文化风险分析

跨文化风险的主要特征

跨文化风险因战略联盟国际化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联盟中跨文化风险是发生在跨国公司联盟中与文化有关的特殊风险。当联盟涉足国际市场时,跨文化风险对联盟中的跨国公司经营的影响就明显体现出来。从简单的直接出口到在海外市场进行大规模投资,跨文化风险随着企业跨国经营程度的不断深入而影响愈加重大。

跨文化风险通过具体的、特定的人来发生作用。跨文化风险的重要性已经为许多企业界人士所认识。跨文化风险是通过具体的、特定的人而发生作用的,这里的人主要包括联盟者、雇员和顾客。此外,文化风险还表现为国际企业内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员之间,以及国际企业与东道国消费者之间由文化差异导致发生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当然,合作者、雇员、顾客这三方面通常不是孤立地单独发生作用,多数情况是相互影响地。

跨文化风险与文化诱发优势并存。风险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它的可能结果包括损失和收益两种情况。跨文化风险在可能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可能基于潜在的优势带来额外的收益。

战略联盟中跨文化风险类型分析

为了揭示联盟中跨文化风险的类型,笔者试构造矩阵(见图1)。该矩阵横向维度表示参与联盟的组织文化的差异性,纵向维度则表示两个组织文化的容忍度。组织文化的差异性用以衡量两个联盟成员间价值体系的区别,如独裁型与民主型的文化差异较大、法理型与伦理型的企业文化差异显著。各种迥异的组织文化均可用一定的特征变量加以描述。在核心成员组织为强文化的条件下,联盟成员对核心成员的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认同和文化的定势,因而接受和理解与之相异组织文化的包容能力较低。相反,在弱文化的条件下,联盟成员易于放弃原有价值观,转而接受新的价值观。利用上述两个评估维度,构造如图1的风险评估矩阵,形成四个区域。

“相容型”用来描述其他成员与核心成员文化差异性小且容忍度大的情况。在该种情况下,组织文化的适应性程度高,核心成员能极为有效的发挥文化协同作用;“模糊型”则用来说明两个成员间文化差异性大、容忍度亦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存在着一定的联盟跨文化风险;“摩擦型”则用来刻画其他成员与核心成员之间文化差异性小,而容忍度亦小的情况。在该种情况下,两个企业的文化基本相容,但存在着局部冲突,联盟跨文化风险较小;“冲突型”则反映了两个成员组织文化差异性大,而容忍度小的情况。联盟将会因为存在着激烈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对于后三种类型的并购活动均存在着一定的文化风险。

战略联盟的跨文化风险来源分析

跨文化风险的产生源自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差异一般分为两个层次:文化渊源差异与文化现状差异。具体说来,可以用四个主要的指标来表征文化差异: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倾向、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倾向。权力距离是指社会对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不确定性回避是指一个社会根据自身受到不确定性事件或情况威胁的程度,对回避该风险所作出的种种考虑。个人主义是指在一种松懈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只关心自己和最亲近的亲属;集体主义是指在一种严密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其中有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之分,人们希望内部群体关心自己,同时也对内部群体热心帮助,绝对忠诚。在功利主义倾向较强的国家中,人们注重收人、挑战、进取和被认可,成就的标志是财富和受到承认,这类文化往往倾向于搞大型企业并高度注重经济增长。在人文主义倾向较强的国家中,则比较强调平等、团结,注重友好的工作环境和就业保障,其成就的标志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工作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较低,工人有较高的自由。

跨文化风险的对策研究

发展文化认同

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郝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摩擦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文化认同需要发展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与技巧,体现在首先是跨文化沟通。跨国公司经营的经验表明,一个跨国公司的成功取决于该企业的“集体技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相处,必须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机制。联盟领导集体需要有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其次是跨文化理解,它包含两个方而的意义:要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其优缺点的演变;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

制定跨文化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已被公认为管理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职能。美国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已经把风险管理的任务集中到一个专职部门,由其负责本公司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等业务。跨国公司在制定风险管理战略计划中,除了要对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等给予充分的重视外,还要把文化风险纳入到整个风险管理战略计划之中。

制定文化风险管理战略,首先要对文化差异有正确的理解。跨文化理解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理解自己的文化并在“文化移情”的基础上理解其他文化。通过这种文化的自我识别和比较识别,能够更好地区分出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国际企业就有较大的把握制定切实的、有针对性的文化风险管理战略。

跨国公司可根据目前所处的国际化阶段、与东道国当地文化的差异程度以及企业实力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战略。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战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须辅之以具体的、有效的措施,如跨文化培训,强化共同目标,进行共同决策,及时有效沟通等。

选择适当的风险控制工具

面对各种文化风险,风险管理者可以在联盟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通过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即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或者在损失发生之时,积极实施抢救与补救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风险回避是指由于考虑到风险损失的存在或可能发生,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引起风险的方案。一般说来,完全回避很不现实,放弃国际化也就失去了企业发展的机会。跨国公司国际化的风险回避是指对高风险的投资东道国、高风险的跨国经营项目、高风险的国际化方式回避,进行低风险选择。

风险转移是指风险承担主体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他人的方式。公司国际化的风险转移,是指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部分风险或全部风险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承担主体转移。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投资组合,使高风险与低风险适当搭配,从而使整体风险降低,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跨国公司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风险分散,具体表现为联盟的多样化策略,包括国别多样化、国际经营形式多样化以及投资项目多样化。

选拔和培训跨文化管理人员

跨文化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在于协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关系,这要求跨国经营企业的海外管理人员除了能够贯彻总部的战略、维护总部的利益、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所需要的特定素质。在实际选拔时,一些企业往往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将最优秀的技术或财务人员派往国外,却因无法在当地正常工作而不能发挥作用。因此,选拔跨国经营企业海外管理人员必须侧重于考察其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具体包括民族优越感的程度、对多元文化的体验、认识承受能力、行为承受能力、专门的文化知识、一般的文化知识、文化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敏感性等方面。

树立共同的文化观

建立共同经营观,建设“合金”式企业文化。通过跨文化培训,公司职员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同时通过文化的微妙诱导,使个体与集体相律动,如同一群人随着音乐起舞而不会相互碰撞。这样不断减少文化摩擦,使得每个职员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跨国公司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增强文化变迁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