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精选(九篇)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第1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学教育;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不断推进与发展之中,其中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发展并扩大影响。在我国大学教育现代化的今天,绿色化学教育理念获得了充足的应用空间。其在引入和运用于大学教育后,对大学化学教育的教学工作、基础教学理念、基本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我国大学化学教育存在的固有弊端的清除,以及稳定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方向的开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本文针对大学化学教育与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合与变革进行了分析。

一、绿色化学相关概念

环保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任何个人、组织或行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兼顾到环保问题。而化学在保证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及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1995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设立“绿色化学挑战奖计划”[1],同年10月,美国国家环保局也随之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由此,“绿色化学”这一名称得到广泛的传播。绿色化学指的是设计过程中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而且技术上与经济上都存在着实践上的可行性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2],这一理念涵盖了多种化学领域,也是在今天实现污染防治的重要科学手段。

二、推行绿色化学理念的必要性

大学时期的化学教育有了更鲜明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这就造成了大学化学教育比较复杂。而引入绿色化学理念可以提升大学化学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及完备性,有助于化复杂为简单,对绿色化学理念的倡导和践行有助于我国大学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改革,并能对当前的化学教育提供基础性的支持条件[3]。同时,绿色化学的理念有助于对节能环保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及能源短缺问题的研究与解决[4],有助于以绿色带动提升,推动我国大学化学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当下的大学化学教育对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有需求,化学相关产业易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通过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教师可在化学教育中传授学生绿色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绿色化学理念,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绿色化学理念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思路

(一)推行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措施

用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可以对大学化学的改革工作起到指点的作用。为了达到该目的,要制定和实施系统的、具体的、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措施来推动传统的大学化学教育。重点在于转变大学化学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化学认知观念,提高师生共同参与绿色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提高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水平

在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应对绿色化学理念进行普及宣传。大学生群体只有在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上逐步提高认知水平,才能在具体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这一认知理念,才能关注化学行为对自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三)坚定绿色化学思想的指导地位

绿色化学教育是大学阶段化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因而要求大学教师坚持和保障绿色化学思想理念的指导地位及导向地位。在进行具体的基础性化学教学工作时,要将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逐步加强并深化化学教育在基础思想理念上的改革。例如,教师可以在进行实验室制备无机有毒气体的讲解过程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重点讲解及分析无机有毒气体的理化性质,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无机有毒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效应,从而加强在实验室制备无机有毒气体物质的过程中,对绿色环保技术的属性状态进行优化控制。

(四)调整和改善大学化学教学体系

大学化学的绿色化学理念教育改革非是一日之功,其重点在于在当前的体系中调整和改良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具体而言,要将绿色化学理念以多样的方式渗透到课程教材课本中,使其内容与理念上实现革新。同时,还可增加与绿色化学相关的专门章节,从而确保绿色化学的思想在大学基础化学教育阶段得到充分的普及。

四、结语

对于当前绿色化学教育背景下的大学化学教育改革,入手方面诸多,本文重点陈述的是开展绿色化学的必要性,以及大学化学在这一理念下的改革思路。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简要分析,明确绿色化学之于大学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先炯.基于绿色化学教育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4):111.

[2]姜欣.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19):150.

[3]卢燕茹.探析化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3(15):99.

第2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04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12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良好的品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按照《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医学的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应当选取多种多样但适合学生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模式[1]。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展示、自我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引导性学习等方式,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向学生们用崭新的方式教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式新颖,更具前沿性,也能较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外科学中的知识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较前沿的医学(临床医学)资料也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可以更加广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学问题情境,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利用教师与学生、设备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这与以往截然不同,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教学要灵活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医学情景化教学的课程的重视还处在较低的程度,教师授课方式也大多古板陈旧。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没有实际教材教学为基础的时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时督促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实践与计划,在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构设一个学习的好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环境;再其次,医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一些调整,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为主,如果教学的方式过于直白,而内容又相对来说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去理解,更别说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的活动,而学习最需要的也就是积极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结果。课堂的气氛将在较好的情境里得以调动,学生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和演示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2]。基础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来说在于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带领同学们在情境中具体实践,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需要。

5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医学以及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科研实验活动,体会并且领悟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另外,医学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学术性的论坛、讲座,让学生们有地方去展示、探索。《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其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创设情境去培养实践能力之外,应当支持并且大力发展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应当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除此之外,学校以及国家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实验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学习和科研。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方式来创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进而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王莞,宋高臣,张海峰,等.基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0):13-14.

第3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大改革、大发展”之后,进入到“大提高”阶段,由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地方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医学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一、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医学教育要加快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自主发展的有机结合。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培养要建立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应着重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为主的通识教育,关心医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塑造;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保障实践课程比例;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建立结构优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充实选修课程内容,提高选修课程质量;遴选建设一批精品网络开放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和选择权。(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医学院校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协同育人的共赢机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科学精神、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名校的战略合作,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探索国际合作精英培养和企业冠名定向培养新模式。高校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育人职能,以人才培养支撑科研和学科提升,实现三位一体发展。(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高校最本质的工作是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对高校发展最根本的意义在于:通过科研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师资,提高学科发展能力和水平,从而反哺教学,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从事科研的教师应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发展教学,将科研的学术思想、发展动态、最新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参与科研中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加快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改进评教、评学方式。通过建立校、院系、教师三级教学效果评估指标,创新考试改革方式,推进考教分离,开展过程性评价;高校教务部门应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把学生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教务管理部门应切实把教职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作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规范管理,健全机制,完善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五)多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是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明确高校和医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定位和职责,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政策,积极开拓和调动实践教学资源,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质量的突破口。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激发和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首创精神、团队精神。通过聘请创新创业导师、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挥第一、第二课堂作用等途径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思路坚持领军人才铸造与青年教师培养并重,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坚持硬件建设与人才软环境建设并重,坚持教师队伍建设与其他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增加数量,提高水平。(二)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首先,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来感染学生。其次,要建立创新人员考核机制,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高校目前以博士生为主要力量的科研队伍组织方式,难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又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通过机制创新,科学、规范地利用科研经费,建立一支以预聘制教师、访问学者、博士后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专职科研队伍,充分释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三)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完善遴选制度,拓宽选人视野,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支持力度,通过公派留学培训、增加科研启动费、提高工作生活待遇等多种措施,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营造更为公平、宽松的环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不断提升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发展中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让中青年教师逐渐挑起教学科研实践的大梁。(五)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教学和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师应增强质量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学校要营造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创造有利条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把握全局,整体推进,为教学教学改革提供全面保障

(一)自觉恪守“三严三实”、落实“两学一做”,提供政治保障党员干部在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恪守“三严三实”,落实“两学一做”,以严的要求和实的作风开展工作,以优秀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我,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不断深化对“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认识,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把严内化于心,把实外化于行,清正廉洁、务实高效、开拓创新,有力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二)贯彻落实大学章程,完善法制保障大学章程是依法治校的,贯彻落实大学章程,是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章程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任务和发展战略,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全校教职员工应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学校章程,用章程指导教学,保障育人,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基础保障领导精力、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制度设计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和关键问题,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立校之本。学院院长、书记作为学院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应深入教学第一线,推动教学工作,不断推进教学工作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建立健全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保证教学的日常运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都要服务于、服从于人才培养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观念,从理解人、尊重人、塑造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着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轩萱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整体性教育

教学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90-02

当前,高职课程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且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大部分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改革能力没有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致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成效不显著。因此,课程改革全面铺开成为当前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国家“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正以整体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强的特点向前推进,并全面推动了高职院校各方面的改革;而且,为应对大学生就业比较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少部分教师对部分课程开展独立的教改研究,课程仅就单元知识开展教学,改革力度不大;课程相互间没有典型的系统案例联系,教学效果的提高只浮在面上,没有实效。要使课程教学达到对应岗位能力的要求,最终达到培养专业能力的目标,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改革能力,通过全院自上而下对所有的课程以突出“职业化”为特征进行项目化改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着眼点应放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上。

二、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出“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要求。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高职院校有必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牢牢抓住改革的重点、难点,把握高职发展的根本方向,以整体性教学改革为推手,从整体上推进高职院校根本性的改革,提高学校内涵和核心竞争力。

三、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含义

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包含三层含义,即教改内容的整体性、教改主体的整体性、教改测评的整体性。课程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单元和最终环节,其目标指向是课程教学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因此,要树立全面、综合、整体改革的系统目标,而不是零敲碎打式的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浩大的工程,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从教学管理到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情境,从上到下,从教师到学生,充分运用全校的力量,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快速解决全体教师和全部课程的改造问题;只有全部课程和内容都进行改造、全体教师都参与课程改革和通过教改测评,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从学院教学改革角度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立足学院整体,自下而上,全院全员开展教师职业能力测评,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优化教学组织结构,系统设计体现高职教学、管理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决教学改革的上层问题,破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关键;三是任务驱动,让教师带着规定的课程设计任务参加培训,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经过与同行和专家进行深入研讨,最后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测评。通过此项活动,明确教改方向和目标,教师认同了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和职业教育特色,改变了传统观念,从而提高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院校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观念和能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教学管理,改进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以及完善与教学有关的其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探讨,具体改革如下:

1.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按照戴士弘教授提出的“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的精神和原则,结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目标,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使经过培训和测评的教师能够以“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导向、学生主体”为主线,完成从单元教学设计到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转变每个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改造全校的每一门课程,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2.推进学院的全面发展。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需要足够的决心和勇气,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协力,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才能引领学校在改革的路上攻坚克难,进而带来教学改革的成效。通过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教学改革为龙头,推进学校自上而下的全员改革,以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以教学改革为驱动,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科研、人事和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改革,推动学校生产性、开放性、创新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3.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通过课程建设发现教学的不足,促使广大教师广开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集思广益探索与实践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的方式,挖掘校企合作的途径,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以“校中厂、厂中校”等合作模式实现行业、企业、学院、学生互利多赢。通过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以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发带动高职课程改革,以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改革为切入点,以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发挥行业、企业和职教集团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和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四)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实施

高职教学改革首先是管理层理念的改变,核心是教师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最终体现为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由于高职院校规模较大、教学任务较重、教学资源欠缺以及部分教师理念落后等,全校性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宜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1.自上而下,全体参与。以系统论中整体性原则和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为基础开展深入研究,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将教改的压力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内在动力,在全校形成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确定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教师能力测评标准,制订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把握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点。

2.成立专门机构。为了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加大力度推进培训和测评工作,需要成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领导小组。测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组织、协调、推进测评的日常事务和组织开展测评工作。

3.以任务驱动。以同行研讨和专家指导的方式进行项目培训,每个教师自选一门课,教师带着规定的课程设计任务参加培训、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按照职业活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学生主体、能力训练、教学做一体化等职业教育六项原则为指导思想,经过与同行和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完成课程项目化改造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4.测评内容。以每位教师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典型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作为测评内容。同时,每位教师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讲解和答辩,与教师同行或专家进行研讨,最后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测评。

5.测评流程。整个测评工作自上而下,第一批接受测评的教师由以戴士弘教授为组长的测评专家组进行测评;第一批通过测评的教授、博士和系主任作为学院测评专家组,负责培训和测评第二批参加教训和测评的教师;再由第二批通过测评的教师为主,组成各专业系(部)测评专家组,负责培训和测评第三批接受测评的教师,第三批教师进行测评时,专业系(部)测评专家组必须有学院测评专家参与。

6.测评依据。重点以“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学生主体”作为评价依据,以项目(任务)完成质量为评判标准,考核确认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接受测评的教师用30分钟介绍“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的(一次课)单元教学设计”,再用10分钟时间答辩,测评专家现场评定。课程设计文件、评分表、测评录像妥善保管以备查。被测评者如果对测评结果有异议,可通过复议小组对测评录像进行复议。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全院性教育教学改革,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融入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之中,站在高职院校整体高度建立起符合高职发展理念和发展趋势,在组织、制度、管理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教育教学改革体系,使各专业通过主干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探索与实践,完成核心课程的整体改造和教学设计,并在重点专业中实施,取得教学改革的明显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梁建和.基于行动引导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5C)

[3]何春燕.以“职业化”为中心的高职教学改革[J].高等职业教育,2010(4)

[4]罗芬.优化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教育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1(5C)

第5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素质教育正在我国教育学界如火如荼地进行,也涌现出以素质培养和拓展为主旨的教育改革实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领域,素质教育逐渐渗透到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之中,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渗透力不足,针对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改革中的功效缺损的现象,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系统优化,持续推进,从而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到中小学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全面变革传统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改革;渗透

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成为了迫切而必然的课题,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中小学教学改革受到制约,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和目标,以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渗透和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从而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现行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现行的中小学教学主要是采用班级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学生依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排成固定的群体,教师则对班级实施分学科的教学,在统一的时间内实现统一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大规模、集约化地培育学生,使之成为有文化的人。然而,这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也存在教学进度刻板、教学标准“一刀切”等问题,无法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也不适宜于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如下教学弊端:(1)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化。在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并非学生的全面素养的促进和提升,没有将视野聚焦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与应用能力,而是将大量的中小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完成背诵、记忆、考试等任务即算实现教学目标,并以考试成绩的分数高低评判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知识化,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无法真正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可见,现有的中小学教学目标并未完全达成,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2)教学方法单调缺乏灵活变化。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大量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输,这种重复、单调的教学练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活泼天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较少关注,这不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全面建构。(3)教学内容保守陈旧。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中,对个人价值的创造和发展较少提及,更多的是宣扬服从、牺牲、奉献和一致。在数学课程教材内容中,较少涉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性的教学内容,并在一些教学内容中缺乏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科学精神的关注。(4)教学形式单向性。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一个全方位表演的主角,而学生成为了在旁边观看的配合性角色,使教学形式呈现出单向性,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影响过程,这种教学现状亟需改变。通过对上述中小学教学问题的分析,我们需要探讨其中深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中小学素质教育功效缺损的深层原因,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中小学的组织体系建构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从中小学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入手,分析中小学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中,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校、接受中小学教育的群体。在这三类群体之中,各有其不同的角色,这些组织结构内部存在运行不够通畅、关系没有理顺的问题,这使得中小学组织结构系统的整体效能较低,其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评价效能体系还需要改革和完善。(2)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缺乏优化,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冲突。考虑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偏低,使中小学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不足,这难以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适,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旧较为突出,显现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态,这种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差异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差异化,突显出结构性矛盾的冲突性缺陷。(3)传统教育价值理念的束缚。我国在长期的儒教主流思想价值的熏染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人们都将升学视为个人成功、成才的标志和象征,这种价值理念在与现行的考试制度相结合的形势下,滋生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模式。

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路径

中小学教学改革牵涉甚广,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大趋势下,需要强化推广中小学素质教育理念,并考虑影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因素,实现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

2.1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素质教育目标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进程中,要全面树立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向学生传输各方面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美学观念,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强健,达成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不能将能力提升和品德培养、美学价值观念等视为附属品,而应当通过下述具体措施切实落实。

2.1.1落实学生的能力提升措施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当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思维活动情境,提出预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以学生的思维为轴心,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设计,不能局限于学生记忆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要多多创设理解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思维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将课堂活动定位于思维活动的轴心之上,并充分运用非智力因素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知、情、意的统一和谐发展。

2.1.2落实学生的品德培养措施

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可忽略,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输,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开发和教育,不能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从属的地位,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英语等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课程的优势,将社会先进性思想和品质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突出这些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以抽象性思维为主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要利用其精确、严谨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融入到科学性之中,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知、物质相互联系的认知、对立统一的法则认知等。

2.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发展和思想品质,都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教学内容而实现,由于中小学教学内容是对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提炼,因而,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快速地对世界和社会进行认知和理解。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前提,拟定和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如: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教学内容或实验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实现由偏重文化知识的传输变为知识与道德教育并重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不能集中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偏向于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而不是出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应当将这种单向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双维”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与文化知识并重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完善。

2.2.2实现由“大一统”式的教学内容模式转变为基础性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中,侧重于对文化知识的统一化教学,它对学生的知识差异化较为忽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需要转变这种“大一统”的教学内容模式,要重视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如将精英数学转变为“大众数学”,使之成为学生必学而且能够学习的数学课程。

2.2.3注重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我们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渗透,从而使学生掌握更为宽泛的学习内容,深入而牢固地掌握自然知识和社会性知识。

2.3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注重教学的交互性和启发性,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获取过程,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善于思考。还可以借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使教师集中精力在对学生的备课和学习指导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3结语

在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引领,注重对中小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优化中小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之获得全面素养和能力。

作者:王玉兰 单位:江西瑞昌高丰中学

参考文献

[1]方恒妃.“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朱献.与我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城市小学校教学空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第6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16-03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绝大多数是由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等专业分化、扩展而成,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是技术能力强,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础薄弱。很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往往是技术取向,即“以技术支持教学”,把自身定位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样,既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也不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而在国际上,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已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AECT2005年提出“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根据这个定义,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技术支持者,而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利用者、管理者和评价者。这样,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意味着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然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同时具备较强的技术背景和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背景。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对此,本文不仅对教育技术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和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同时,介绍了实际教学改革的流程和措施以及改革效果,最后对整个教学改革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

一、教育技术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学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专业实践的影响较弱,理论和实践相剥离。学生缺乏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心理规律的深入了解,难以融会贯通,更难以建立起理论知识、教学实践和技术开发应用之间的联系。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学目标上注重认知,忽视情感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独立的设计开发者相当重要。

2.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材内容设置与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缺乏紧密联系。

3.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也就难以从实践角度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

4.教学评价以教师主导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学生参与,学生没有机会锻炼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要对当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实践应用技能上的作用,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同时入手。

二、教学改革流程与措施

1.教学目标制定。根据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可分为如下三级目标:基本目标(认知技能):掌握基本教与学的规律。能识记、理解专业术语的内涵和重要的教学、学习理论方面的内容。中级目标(应用能力):应用和实践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能力。能基于基本教学规律对具体教学案例和材料进行分析;能运用教学规律指导自身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高级技能(综合技能):自主学习、合作和研究能力。掌握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和文献检索、阅读策略;能就专业词汇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小组成员能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

2.教材选取。教材能为领域知识的掌握提供稳定而基本的图式和框架,但认知弹性理论的提出者Spiro认为,知识结构的过于模块化和固化会阻碍学生的迁移能力,针对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应以多角度呈现信息,并利用能提供不同范例的多种研究案例。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桥梁学科,学生的应用迁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显然,认知弹性理论倡导的学习环境设计和超文本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难以直接实现,而且会令课堂教学失去有效控制。为了帮助学生灵活建构知识、提升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在教材选择方面,本课程同时选用了两本特色各异、篇章结构迥然各异的教材,以国内教育心理学名家莫雷教授的《教育心理学》为主,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为辅。前者特点是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后者特点是侧重应用,实践性强,符合教育技术专业对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的要求。同时使用两本教材可以有效利用两种教材特点,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网络的不同体系。

3.教学方式调整。过去的教学常用模式为前半部分由教师讲授基础理论部分,后半部分由学生讲授专题。这种模式的初衷一方面考虑到基础理论部分非常重要,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可能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考虑到基础理论部分较难自学,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辅导。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简单将教学内容分割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学生教学实践的机会大大缩减。必须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使其也成为一个教学者和评价者,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审视,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反思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与渗透。为此,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结合三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on learning)、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并达成其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目前合作学习在大学课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上,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是否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还需要实证研究进行检验。抛锚式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知识获取(意义建构)等教学环节,将问题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之上,令学生通过主动搜集和分析材料、数据,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维果茨基教学思想的支架式教学,亦推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针对传统的教师控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重新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通过为学习者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支持的环境,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强调儿童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发展。但是,由于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讨论、提问等方式为学习者的学习发展提供方向,以减少学习者的许多无谓努力,使学习者能以最适宜的速度、合目的性地发展。然而,当学习者的能力增长时,教师必须将学习的管理权逐渐移交给学习者。综合上述教学模式,本次课程除8学时由教师精讲基本学习理论外,其余学时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讲课—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其余章节。该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为:课前教师进行导学,提供学习重点、难点,以及案例和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学案以小组形式进行自学,并准备课堂讲课;课程前半段随机抽取小组上台讲课;课程后半段进行组间讨论和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特色:①“自学—讲课—讨论”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这种“从学到教”的角色转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理解深度提出了挑战,增大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压力,丰富了学生的直观实践经验,使之迸发出学习积极性,从而将课堂真正转变为学生的课堂;②“自学—讲课—讨论”方式深化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参与讲课过程中,学生必须对教材、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教学呈现方式进行选择,在讨论中他们还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些体验可以让学生对教学过程具有直观而又理性的认识,为他们未来对基于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③始终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始时,以自愿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约4~5人。在课程中,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给予以下三方面的指导和监控:第一是奖励互赖,小组成绩将占总成绩的40%;第二是课堂展示,最后10分钟每小组需报告合作过程和责任分配;第三是评价整改,教师针对学生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给予具体解决建议。这些举措增强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④教师支持和学生合作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随时可以就讲课的内容与老师进行提问和讨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过程及课中讨论提问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理解误区,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反馈意见。

4.教学评价手段多样。为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锻炼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评价内容包括“讲课”、“研究”、“识记”三方面,最终课程成绩由三方面成绩组成:“小组成绩”(课堂展示成绩)占40%,“个人表现成绩”(组内表现)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②评价主体从教师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相结合,如每节课给学生小组分发“课堂讲课评价表”,要求各组学生根据每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取各组评价得分和教师评价得分的均值作为“课堂展示成绩”;整体课程结束后,学生为小组合作效果和各组员表现进行评价,记入“个人表现成绩”中。

因此,新评价体制中弱化了对知识识记和教师评价的权重,着重通过日常作业的表现性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本课程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同时入手,试图探索出符合当今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个实践过程来看,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中有三点经验值得推广:一是理论课和实践相融合。理论课不仅应当教授学生理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课程讲课、导学自学、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其根本在于肯定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价值;三是教学改革是整体系统的流程。本次改革从低、中、高三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选择。从目标到评价,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改革,确保了改革的一致性,从而在根本上为改革成功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课程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9-12.

[2]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5(7):73-76.

[3]盛群力.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联盟:促进学习者认知变化——与理查德·梅耶教授访谈[J].远程教育杂志,2008(10):21-26.

[4]郝宁.以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缺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51-55.

[5]钟震颖.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的评价与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8-101.

[6]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心理科学,2004,27(3):753-754.

[7]李康.试论认知弹性理论的学习环境设计思想[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0-13.

[8]莫雷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7.

[9](美)Robert Slavin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36.

[10]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5-47.

[11]陈桂芳.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6):52-53.

[12]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30(1):140-143.

第7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5-0021-02

2005年至今,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观念,各高校纷纷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或者派遣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在这过程中,改革思想火花激烈碰撞,产生新观点、形成新思路、创造新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个人认为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是否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本校本专业的实际现状,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

一、本土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对外交流学习,教师当时受益匪浅,雄心勃勃地期待一场变革,但随后在改革中发现仅凭满腔热血和激情是无济于事,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最重要的是这个实施规划是不是密切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密切依据本专业的现状制定的。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本土化。

教育教学改革本土化,一有利于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和实施课程;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为我所用,不至于生搬硬套;三有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有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而且此类课程一旦开发实施成功,很难复制,这样可以促进高职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施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当地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行业发展情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五有利于促进不同区域间的行业交流,有利于地区和行业的发展。

二、本土化教育教学改革基本保障措施

要确保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本土化改革成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

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改革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1],各学校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来督促教师更新理念和方法,如:委派优秀的教师外出培训,聘请国内外教育专家或杰出学者来校讲学等。

2.切实有效地进行专业调研,企业行业调研,院校调研和毕业生调研

首先要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塑料注射行业为例,“目前国内外的塑料注射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国家政策如何?注射设备及工艺向哪一方面发展?我们能做些什么?”然后要了解本地本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十堰市有多少家塑料注射企业?企业的类型?目前注射工艺在十堰当地的发展情况?与沿海相比,当地的企业的技术差异集中在哪里?”等问题。

其次是院校调研。一了解本校的专业发展如何,是否有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师资、设备、合作企业等。二掌握国内开办此类专业的同类院校的情况。“目前国内开办同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哪些?发展如何?分布在哪些省市?各自的特色是什么?课程开发实施较好的学校有哪些?如何实施学习领域课程?”要根据其他院校的特色寻找自己的特色,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然后要回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分析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优势弥补不足。在去年“两访两创”的过程中,通过与实习的学生交流发现,我们只是注重了学生的理论的学习,而没有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等。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进步。

最后,根据调研的情况,实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的进行教学改革。

3.深入挖掘专业特色

在进行切实有效的调研分析后,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寻找专业内涵,不断摸索,形成独有的专业教学特色。十堰市群山围绕,绿水贯穿,拥有国家5A级道教景区——武当山、“世界水都、亚洲天池”即南水北调源头——丹江、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卡车生产基地——东风商用车公司。依托十堰市的城市名片,可以重点建设旅游、环保、汽车等相关专业。如:深入挖掘旅游专业的内涵,注重文化旅游,将武当道教文化、汉水文化(郧县)、诗经文化(房县)、七夕文化(郧西)、汽车文化等内容引入教学中,密切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专业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我校旅游专业突出地方特色。再比如为了南水北调项目的顺利进行,十堰市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退耕还林1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4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6%;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连续多年在全国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2004年荣获“部级生态示范区”称号;丹江口水库自然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等,这些都有助于挖掘环境专业的特色“南水北调、生态园林、绿色产业”,结合水、空气、土壤、噪声等设计教学,与环境监测站或污水处理厂等合作,展开教学和科研,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快区域和行业的发展。

4.编写本土化的校本教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现有的教学用书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合理处理,增加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案例,引进国家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编写校本教材。

三、结论

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当地当时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本土化探索。为了确保教育教学改革本土化的顺利进行,广大教师要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的同时,要做好专业调研,挖掘专业特色,开发校本教材。

第8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论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和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展开分析,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基于就业导向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专业调整提出相关建议,为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就业;教学改革;专业结构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就业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颁布实施以后,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僵化的就业体制、解决劳动低效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综合考虑就业环境、就业体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则并不乐观。从200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23.3%[1]。虽然增速较快,但从总体比例上来看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标准。从人才供需现状来看,高校毕业生供给量的不断增加和市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之间还存在矛盾,导致社会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从2007年开始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来看,不同学科专业、不同院校和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差别较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毕业生不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多,既包括因高校扩招所引起的人力资源供给数量增长过快,同时和国内就业市场岗位供给不足、市场机制落后等因素也有关系。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得最根本原因。首先,高校的连年扩招是造成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直接原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人才输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从而激化了高校毕业生的总量矛盾。其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市场就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减弱。实践表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经济衰退将会引发事业率增长和就业乏力[2]。而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得另外一方面原因。最后,高校学科专业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差异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应充分参考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契合,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根源[3]。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专业调整对策

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主要是指在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充分参考职业岗位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使高校输出的人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服务就业市场职位和岗位的要求,实现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在增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上岗就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很快融入职业环境,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4]。实践教学是推动高校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对接的重要手段,基于就业导向实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应从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考核、教学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综合展开。基于就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专业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就业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应结合市场就业需求开设相关实践教学课程,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的主线,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技术含量和注重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校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应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高校就业导向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专业教学内容应具有动态性,紧跟市场岗位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技术应用和能力教学,坚持就业导向,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通过改革创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就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三)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人才和社会就业市场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高校应综合应用教师走出去和人才引进来政策,构建和培养一批结构合理、实践操作技能过硬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形成有利的人力支撑。

(四)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应坚持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训相结合,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校外实训“岗位化”和“顶岗实习”等具体制度加强对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产学合作是实践教学中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思维,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就业质量视域下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及其审视———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34所院校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88-93.

[2]冯成志.从象牙塔到人才市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实证研究———基于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3(6):111-116.

[3]黄金来.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校专业设置改革[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6-119.

第9篇: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声乐教学是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 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 , 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大连大学几年来积极进行声乐教学的系列改革 , 旨在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一、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历史长期以来 ,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 , 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特点。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 ) 正式出台 , 强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 重视音乐实践 , 提倡学科综合 , 鼓励音乐创造。

《标准 》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 , 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 , 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 , 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 更新教学内容 , 实施多样化教学 , 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 , 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 , 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 ,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 . 大量扩招 , 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 , 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 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 , 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 . 专业能力不强 , 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 合格 ”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 , 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 . 过多注重技术训练 , 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 , 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 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艺术类学科 ) ; 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 , 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 . 声乐教学内容单一 , 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 ,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 , 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 , 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 , 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 , 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 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 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 , 提升精神境界 , 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 . 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 , 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 , 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 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 . 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 , 并正确地规划设计 , 这是教好学好声乐 ,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 . 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改变原有课程体系 , 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 , 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 , 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 , 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 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 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 ,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 , 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 , 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 , 立案备课 , 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