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企业创新研究精选(九篇)

企业创新研究

第1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微创新;互联网企业;机制设计

一、 引言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创新的主体,从企业创新为主,到消费者主动参与创新。这使得很多创新不是来自企业,而是来自用户的体验。以前用户购买商品更多是一种被动选择,没有主动权,可是随着互联网及社区的出现,用户的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已进入以用户体验驱动、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时代。

推动科技创新已经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传统的创新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市场激烈的竞争,也难以满足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理论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网络社区的微创新平台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机制的研究,将为企业进行开放式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企业更有效的推进创新。

在Web2.0时代,以互动为特性的互联网,网民的声音越来越重要,用户创造内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微创新平台,是集大众智慧的,是企业挖掘大众智慧推进创新的重要平台。然而,目前我国微创新平台的发展时间较短,其商业模式及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因而,本文的研究将可以有效的推动微创新的发展及完善,使得微创新平台成为更专业更有效推进创新的平台,使得消费者的智慧得到最大化的应用。

企业传统的创新模式,即封闭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开放是目前企业传统的创新模式,即封闭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开放是目前企 业传统的创新模式,即封闭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开放是目前业创新的主题,即将外部资源内化在过程中整合也包含来消费者的创意。

随着经济全球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社会信息生产方式的碎片化,网络社区和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用户创造内容引致的海量数据逐渐呈现,使企业面临着的创新模式单一化、效率偏低、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时滞性等瓶颈问题日益浮出水面。

因此Hippel基于创新者与之间的联系将模式细分为用户、制造商和供应三种于创新者与之间的联系将模式细分为用户、制造商和供应三种类型,并指出用户在创新项目中承担了发明者或合作开的角色,提出“用户是创新者”的革命性观点。诸多企业据此纷开始对传统创新模式进行反思,并意识到在产品生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社会化新及公众参与的趋势日渐明显,即通过与网民群体的密切互动主引导自觉愿地参其业务流程、产品 明显,即通过与网民群体的密切互动主引导自觉愿地参其业务流程、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关键业务环节,并根据其与大规模网民群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和反馈机制完成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化等工作,与此相应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创新合作模式――微创新服务应运而生。

“微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出现在企业实践中。苹果电脑前CEO乔布斯第一个提出来“微创新”的概念――“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而苹果电脑公司通过应用这种创新模式,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经典产品。类似的微创新例子还有很多,如腾讯、360公司基于其软件平台的创新等。

然而,目前人们对于“微创新”的了解和研究才刚刚开始,用户参与创新仍存在被动性,如何变被动为主动,使得消费者主动引领微创新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的命题。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从理论上,继承现有用户参与创新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填补了对微创新这种新型模式的研究空白。从实践上,有利于企业有效地生成的大量用户内容,集成用户需求信息和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为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从文献综述视角出发,梳理微创新研究现状及趋势,为技术商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微创新的相关研究中,主要侧重内涵、模式与外系等定性表述层次的研究,定量成果相对匮乏。微创新作为聚集大智慧平台,不少实例已经佐证了其价值之所在。针对微创新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创新民主化理论、行为动机理论等角度,指出微创新是企业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及在生产成本和交易之间平衡而不能解释如何更加有效的促进微创新平台发展、什么是影响用户参与关键因素、如何更有利网络平台推动企业创新等深入性的问题, 在现有阶段鲜学者对此做出相关定量研究网络平台推动企业创新等深入性的问题。有关互联网企业微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UGC用户知识共享和用户参与创新两个方面。

1. UGC用户知识共享。针对虚拟社区、在线学习社区、维基百科、博客、视频、开源软件以及社会化标注等不同类型平台,学者们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共享知识的动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学者们基于多种研究视角,分析了用户的参与行为,因此得到的结论差异较大。

此外,针对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设计,也有一些研究成果。Ren等(2013)针对在线学习社区中UGC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构建了基于用户一社区两个模块的自适应激励机制,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以提高用户的共享积极性并控制UGC的质量问题。Kinnaird等(2013)采用调研等方法,考察开源软件项目中用户参与创作的动机,发现在线声誉积累、自我实现意识以及用户的人生观对于用户行为的影响力。Hummel等(2004)采用建构原则和社会交换理论,设计相关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线学习社区中用户主动参与程度,通过虚拟货币、奖励系统等进行实验研究。Abouzahra等(2014)提倡将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融入在线学习社区共享动机的研究中去,通过调研和仿真等方法,提出了影响UGC的相关动因,并初步分析其激励机制和框架。Edward(2014)基于在线用户角色的思想,通过调研和访谈方法,考察了开源软件开发中用户的动机和激励。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UGC用户参与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但如何吸收并运用于Web2.0中用户参与微创新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 用户参与创新。针对用户参与创新的动因,已有的大量研究发现,用户对进行创新带来收益的期望会影响用户进行创新,并且这一影响是非常重要的(Joep et al.,2011)。此外,个性化需求也是重要动因。发现,拥有个性化需求的企业,其用户常常能够通过自己创新改善自己的境遇(Christoph, Eric,2014)。

结合运动器械行业、便利店软件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等行业的案例研究,通过对用户参与微创新现象的实证分析,学者们总结了用户参与创新的条件,如Ogawa(2013)认为创新带来的潜在利益以及信息粘性决定了用户参与创新的行为及积极性;黄阳华和吕铁(2013)针对国内用户创新进行过深入的实证研究,发现驱动用户创新的条件有三个:用户有需求、用户有能力、制造商“供给不足”。其中需求是拉动用户创新的根本原因。

基于用户参与创新条件的梳理,学界归纳了用户创新行为的动力因素,如Scott和Peter(2011)的四元素结构(领先用户身份、内部激励和条件、外部资源、产品的可改动性);Johan(2011)的三元素层次(动机因素、能力因素、环境因素),其中动机因素包括问题驱动(面临新的需求或对产品不满)和内在驱动(参与创新的乐趣或者把创新当作嗜好);而能力因素包括特殊的产品使用经验、技术能力(如拥有科学或技术方面的背景、具有出色的编程技术);而环境因素包括拥有的科研资源、能接触到本学科的新的知识、能接触到跨学科或技术的知识;并J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消费者为什么参与创造,发现认知需求并未对消费者创造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独特性的产品需求和独特性的体验需求分别对消费者创造意愿产生显著影响(Johan et al.,2011)。

综上所述,尽管经过众多实践管理者及其研究学者多年的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及理论成果。上述有关用户参与创新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微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参与微创新行为,相关研究较少。目前相关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并存在以下研究局限:

第一,对网络社区微创新创新模式的支撑理论并未形成统一的共识。众多业界管理者及学术界研究者们从商业变革视角、大众委托契约视角以及民主化创新视角,对微创新及其对应的创新模式的本质内涵和外延形式进行了分析。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探讨支撑微创新创新模式理论基础的文献或研究成果仍较为鲜见,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企业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加深对于这种新型创新工具的认识,并通过经验总结来提高微创新创新的效率,这样的实践过程将会漫长而曲折,因而急需补充如何提高基于互联网微创新机制推动企业创新效率的相关理论。

第二,对微创新创新平台的分类标准及框架模型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国内外兴起了众多网络平台,而企业借助这些平台实现其创新需求。而纷繁复杂的众多网络平台中,探索出统一的分类标准及模型框架,将有助于企业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微创新平台任务,提升其创新效率。此外,微创新平台分类及框架模型的统一,将有助于研究微创新参与者的特征,对微创新参与者更加精准定位。

第三,对微创新过程中的参与者的参与度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微创新是集接包方、发包方、微创新平台三位一体,微创新创新系统的活跃度取决于接包方及发包方的参与度,对影响接包方、发包方参与创新的关键因素的挖掘将有助于微创新平台的完善,并提升创新活力,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影响消费者参与微创新的关键因素。

三、 总结

针对互联网企业微创新研究相对匮乏的现状,基于互联网企业微创新的视角,通过理论推演整合以及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企业微创新中用户参与的行为模式与规律,归纳其内在机理和演变模式,并进一步做好以下研究内容:

(1)互联网企业微创新的行为模式研究。通过网络爬虫等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大样本容量的数据采集;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挖掘、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用户拓扑结构,识别领先用户与关键用户,探究用户参与的行为模式和规律;解析关键用户参与行为的模式演变规律,为定位激励策略的目标群体做准备。

(2)互联网企业微创新的动因模型构建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心理学理论,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归纳用户参与为创新的人因要素,构建概念模型;建立实证模型并验证相关假设的显著性情况。

(3)互联网企业微创新的激励机制设计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模拟用户参与微创新的环境,建立用户参与微创新的动因理论模型,分析影响用户参与微创新的因素与机理,为企业引导用户参与微创新,设计激励机制。

(4)网络社区微创新平台的分类及框架模型的构建,以研究何种网络平台更加科学合理。

(5)网络社区微创新创新模式及参与者的特征研究,以明确网络社区微创新创新模式与传统创新模式的区别以及它所具有的优势。

(6)网络社区微创新创新任务参与者参与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参与者即接包方和发包方,以UTAUT 理论为基础,从绩效期望、付出期望、社群影响、配合情况四个维度,并结合文献研究结果接包方的动因心理需求、激励机制、新知习得性与社交愿景,及发包方发包动因利用大众智慧、降低生产成本、利用技术进步和专门知识、激励生产者参与、提高适应个性化需求灵活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产品质量、利用大众传播,从这些维度设计问题项,且各个问题项有现有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常亚平,刘兴菊,阎俊等.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之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4):86-96.

[2] Zeynep E.Georg V.K.Seonwoo K.Knowledge Sharing in an Online Community of Volunteers: The Role of Community Munificence[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12,9(4):213-227.

[3] Cat K.Janet M.Lynette R.,et al.Experienc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Online as a Community Narrative[J].Australian Journal of Indigenous Education,2012,41(1):47-59.

[4] Ren, Y.Harper, F.H.et al.Building member attachment in online communities: Applying theories of group 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bonds[J].MIS Quarterly,2012,36(3):841-864.

[5] Oztok, M.Tacit knowledge i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identity, and social capital[J].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2013,22(1),12-34.

[6] Havakhor T.,Sabherwal R.Knowledge Sharing in Peer-to-Peer Online Communities: The Effects of Recommendation Agents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A].Proceedings of 4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C],2014:7-10,3553-3562.

[7] 黄阳华,吕铁.市场需求与新兴产业演进――用户创新的微观经济分析与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3):55-62.

[8] Johan J.Consumer eco-innovation adoption: assessing attitudinal factors and perceived product characteristic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1,20(3):192-2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Web2.0中用户参与微创新的行为、动因及激励机制研究”(项目号:13YJC630250);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电子商务产业集聚的动力效应”(项目号:11JGB092);2013年度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第2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创新

本论文为新疆社科项目“新疆中小企业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作机制研究(No.12BGL1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6日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维持社会稳定和技术进步的基础力量。然而,由于现阶段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无法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面临重重阻碍,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的网络,开展网络条件下的协同创新活动。

一、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一)管理能力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是以个人独资公司或者家族式企业形式经营的,管理模式普遍是集权式形式。由于权力主体大部分掌握在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手里,导致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比较弱。缺少集体风暴式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也不到位,更谈不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缺乏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和激励,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展起来相当困难,跟不上市场的节奏,无法对外部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缺少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很容易陷入到困境当中。

(二)人才问题。在中国,中小企业缺乏技术人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的现象。大部分缺乏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数量不多,而且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由于社会对在中小企业工作的人才缺乏相应的社会认可度,加之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造成高精尖技术人才的缺失,中小企业无法挽留住那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才,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与外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吸引和人才竞争上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三)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从外部融资的角度看,银行考虑到贷款成本和信贷风险等问题,将大部分贷款流向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过多的贷款,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内部融资的角度看,多数中小企业在资金分配上存在短期化的倾向,积累意识淡薄,利润几乎分光,没有长期的经营策略。资金的不足,导致科研费用的短缺,科研能力的薄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四)信息资源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对外界反应迟缓的弊端,不利于信息的无障碍沟通,使得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者的反馈变得迟缓,不利于企业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企业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加上中小企业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真正的建立起合作机制,信息沟通渠道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致使企业不能准确地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造成科研成果无法通过中小企业推向市场。

(五)不完善的保障体制问题。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依然很不完善。在美国,为了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史蒂文森――怀特勒创新法》、《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技术创新发展法》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美国政府制定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在英国,政府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出台了110多个法案,而我国明确出台的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明确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法案还没有正式出台。因此,导致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相关的创新行为也缺乏法律保障。

二、协同创新理论

(一)协同创新的提出。1965年,Ansoff在《Corporate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即协同是指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两个企业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并强调企业协同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必须高度重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所谓协同创新,是指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收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

(二)协同创新同中小企业的关系。协同创新的提出对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成分的中小企业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随着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中小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暴露出研发投入不足、无法吸引和留着人才、创新基础薄弱等问题,使得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路困难重重。在各类创新主体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拥有比较充足的创新人才、技术和实验设备等优势,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科研单位或怠于将创新成果市场化或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够,一方面导致科研单位的大量创新成果难以推向市场;另一方面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然而,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模式,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创新主体可以将各自拥有的创新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知识成果的转化率,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联盟,不仅可以利用其他小企业的多种资源,以弥补企业自身的不足,还能迅速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同时在与大中型企业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

三、推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途径和对策

(一)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德布雷逊和艾姆塞认为,创新网络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活动中企业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克服单个企业在从事复杂技术系统创新的能力局限,从而使其成员赢得快速增长的收益。创新网络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范围经济,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具有较强的知识共享的网络效应,保证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企业外部的各种知识,更有效地洞察环境,更及时地掌握环境的变化,并能有效的应对。中小企业在创新网络中,企业通过网络关系获取信息并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也能充分提供自身优势和核心专长与伙伴共享,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通过外部资源来激发内部冗余资源活力,从而获得范围经济。

(二)产学研结合。在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较高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强,并且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给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提供市场信息,使其技术创新不脱离市场需求,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而且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存在同业竞争的关系,两者联合起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中小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资金、人才、场所和技术设备等创新资源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各成员可以围绕共同目标整合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为协同创新创造了资源条件,例如美国著名的硅谷产业园区,其一半的收入源自于依托斯坦福大学衍生出来的600多家企业。因此,建立“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协同创新的一种不错的选择方式。

(三)产业联盟模式。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资源比较薄弱,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复杂性和综合性不断加强,中小企业很难依靠内部力量获取创新所需的所有关键技术和创新人才。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利用战略联盟的组织平台来推动其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内的企业通过不同流程,不同程度的交流,为他们将自身现有的、不完整的技术知识作用于创新活动提供了可能,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可以有效地聚合内部研究开发能力,尤其适用于自身力量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能够带动众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联盟的发展中来,提高整个集权的持续发展能力。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协同企业的创新人才资源、技术开发设备或市场渠道,进行有效的外部技术、知识和人才的引进,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避免创新的盲目性,加速创新成果的快速的转化。

(四)与金融机构协同。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货币信贷等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规模有限,难以负担高额的技术创新费用,同时考虑到其创新风险大、创新效益低、市场信誉未建立等因素,融资渠道长久以来都显得较为单一。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的金融资助,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延续下去。同时,金融机构还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投资建议,减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盲目性。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授信及贷款审批制度,同时中小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财务制度建设,增加透明度的财务信息,提高自身的信用,同银行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与政府、行业协会协同。政府建立的公共信息平台如技术信息和人才信息,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所需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人才信息。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激励、法律保护、关系协调等方式对整个协同创新活动产生推动作用。首先,政府可以为某些关键产业的研发与发展制定基调,并根据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调整相关创新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最先进的技术;其次,政府可以为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为深入合作创造条件;再次,通过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园、民营企业园等载体,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搭建两者的协同创新平台。另外,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活动也离不开相关行业协会的支持,为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咨询、法律咨询、信息交流和融资担保等服务,监督并协调企业间的经营行为,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四、结论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众多创新资源和要素伴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网络中流动,使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时空范围超越了传统的地理界线和产业界线,加强各创新主体、产业化各环节间以及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创新的社会价值得到高效、充分实现。中小企业通过与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协同创新关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企业发展得以维系。因此,中小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网络,整合信息、资金、人才、技术以及产品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合力,分摊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绩效,使得资源的优势互补效应引发的技术创新成果超过联盟成员依靠自身力量所能达到的水平,呈现:“1+1>2”的效果,推动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施国洪,房海霞,岳江君.基于TQM的中小企业六西格玛管理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1.

[2]ANSOFF H.Corporate strategy[M].Revised edition.New York:MeGraw 2HiHBook Company,1987.

第3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战略;创新;途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企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在这样的经济浪潮中,若是保持一成不变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出局。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如此,当今世界的创新并不能仅仅为产品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战略上的创新。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构成及创新的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企业该如何实施战略创新。

一、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战略创新,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旧的战略模式的重新构造,解决who(企业的顾客是谁)、what(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服务)、how(企业怎么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上。国外学者的观点有以下几点。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1992)认为企业战略创新就是企业愿景、定位的改变,是组织程序、设施的改变。Rajgopalan&Spreitzer(1997)把企业的战略创新定义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在企业形式、质量或状态等方面的不同,前提是企业和外部环境保持一致性。对此,国内的学者也有相应的解释。罗珉等(2003)在把战略定义为,由于企业的物质资源与环境经过长时间的调整相适应了,认为战略创新就是如果环境变化后原有的体系将不再协调不再适应,而且不适应的程度很大,这就需要打破旧的协调体系建立新的协调体系,也就是说,突破原来的战略惯性,建立新战略。由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战略创新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和深入,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如马克蒂斯(Markldes)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明茨伯格(Mintzberg)和韦斯利(westley)从企业内部外部资源整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

二、企业战略创新途径

研究企业战略创新新途径是由于竞争市场的不断变化,对企业变更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企业除了在原有战略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得寻找新的战略创新方式,这也会使企业更好地实施战略创新,更快的实现战略创新目标。在分析战略创新途径前,应明确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企业战略创新能力。

战略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或管理创新,而是企业创造顾客价值发现市场空缺或者创造新市场的过程。

1、寻找战略创新动力。

寻找战略创新动力也包括寻找战略创新机会。企业战略创新的起点就是在对环境的认知基础上对环境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创新机会中选择适当时机,并形成战略规划。

2、克服战略创新阻力。

战略创新阻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分为企业阻力与个人阻力。企业阻力主要是指企业组织惯性。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员工的惰性和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惯性。企业大部分员工都是规避风险的,员工在适应了长期的稳定环境后,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已经形成习惯,对外界的风险意识也会逐渐减弱。当企业采取新的战略思想时,大多数员工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会产生抵触。

3、落实战略创新能力。

创新战略实施能力需要紧密的人员合作力和切合的制度适应力。人员合作是指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将战略创新目标实施。企业高层需要将新的战略创新计划清楚并向下级传达,下级人员必须充分领会上级的精神,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惯性,上下一致才能经战略创新实施到位。

(二)战略创新的途径。

具体来说,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1、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

商业定义是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定位,通过产品服务向客户创达企业宗旨。思考的方式可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列出所有可能的定义,如长安公司是汽车公司、微型车公司、发动机研发公司、零部件生产公司等等。其次根据确定的标准,考虑企业汽车的顾客是谁?竞争对手是谁?本行业的成功关键是什么?对每个定义进行评估,然后确定一种定义,最后协调企业的定义的各个方面,使其保持一致。对企业来说“顾客是上帝”是举世皆准的道理,因而思考“谁是我们的顾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

企业提供的价值通俗来说就是企业向顾客销售什么产品或服务。企业要随时关注顾客的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还要与企业有密切关联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展开联系,以此形成利益结合体,形成自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战略创新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战略创新的机制。战略创新能力又包括取得战略创新动力、客服战略创新阻力及落实战略创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战略创新的途径,包括思考企业的商业定义和客户,思考企业提供的价值及提供价值的方式。企业战略创新需要企业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既要使员工合作、资源集中、制度调整,又要使外部供应商经、销商等连贯配合,还要以顾客为导向,服务顾客,引导顾客,并创造顾客需求,最终为企业及相关企业、政府、顾客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亮,冯家平.现代管理:浅析企业战略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9(06)

[2]项国鹏.国外战略变革理论述评及其启示[J].当代财经[J].2004(6)

第4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 战略 提高竞争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了其重要性,通过技术创新的变革和投入,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我国的华为、海尔、联想等公司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竞争实力不断加强。

另外,技术创新也是企业内部支持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一方面技术创新能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第三,技术创新还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情况:

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中小企业中尤其如此。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超过了1000万家,但通过技术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30%,不但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水平,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普遍不高。与我国堪忧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相比,美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的技术进步对GDP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仅其IT产业的技术创新就在1995—1999年为美国实际GDP增长作了30%贡献。

2、对技术创新的认识现状: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JoAoSchumpeter)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3)开拓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在发展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把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应该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之上的,是一种新的、全面的企业生产要素再次组合的活动,通过这种组合,企业可以应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新的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最终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创新变成了高科技创造。

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了技术开发。这一观点倒置了企业的目标和技术创新之间的战略因果关系。企业存在的目标无非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然后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技术创新充其量也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已,否则企业就变成了科学家的实验室。在实践中,执这一观点的企业最终出现了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

二是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却往往忽视了技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的企业则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是一个突破,促进企业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但其明显的不足是: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往往会造成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断层。

而有国外和香港台湾的企业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比我们要相对深刻得多,如在郎咸平教授的著作里多次提到韩国的LG、西班牙的ZARA,他们的成功所运用的技术都不是当前最新的高科技,而是对技术理念的创新、生产工具的最优应用,使之适合企业的需要而达到的。国外成功的企业追求技术创新,但并不单纯追求高科技。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一)技术创新的定位: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该先追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首要目标。

1、根据企业的实力与发展程度,可以选择的战略有: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不依靠外部的技术,而是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力量,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的创造性活动。模仿创新战略则因其风险小、投入少、效率高的特征,有利于企业享受到市场中的外溢效益。合作创新战略,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它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资源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难题,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合作创新战略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

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渴望实现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但是并不是都可以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企业在选择战略创新模式的时候不能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应该考虑技术创新的风险、资金投入、企业自身资金和技术条件、创新收益、技术的关键与否、模仿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地选择。

2、根据企业服务的目标顾客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产品创新战略、工艺创新战略和服务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战略是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或者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产品创新有利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创造超额的利润,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工艺创新战略是对原有的产品生产线进行改造,这样可以调高产品的质量,或者降低产品的成本。工艺创新战略可以巩固和拓展原有市场,实现利润的增长。服务创新战略是对原有的物流系统和营销系统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服务创新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增加销售收入来提高企业利润总额。

对于企业来讲,任何一种具体的创新模式都是不足的。如果把两大类的创新模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创新模式组合。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组合作为自己技术创新的战略。

1995年王梦飞带着“奇强”走进了洗衣粉市场,当时中国洗衣粉市场由四大外资品牌占据。“奇强”在技术上联手清华大学创办日用化工研究中心,工艺上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线,服务上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策略,很快就在洗衣粉市场站稳了脚跟,并成为行业的销售冠军。“奇强”的成功就是技术创新的成功,它分别采用了三种创新组合:合作产品创新、模仿工艺创新和自主服务创新。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则是同时选择了自主产品创新、合作产品创新和模仿产品创新三组组合,造就了中国今天航天大国的地位。

(二)技术创新目标的确定:

为了设定技术创新目标,企业管理层必须先根据产品线、既有市场、新市场,通常也根据服务上的要求,预测达到目标需要的创新,其次,也必须评估企业所有活动领域中在技术上可能出现的新发展。这里强调要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国内的IC设计产业就处在集体萎靡之中。不断有公司倒闭的消息,仅有的三家海外上市公司,有两家——中星微和展讯都处于亏损之中,市值甚至远远不到1亿美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黑手机之父”恶名的一个台湾公司:联发科,如今已经是市值超过80亿美金,年营收约30亿美金,全球第三大手机和第二大数字电视IC设计公司(国内前十大IC设计公司加起来的营收总和也不到它的一半)。更让人郁闷的是,它的成长,它的利润主要都来自于大陆的“山寨版手机”。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联发科的董事长蔡明介是这样总结成功经验的:中微星和展讯关注于“自主创新”,脱离了市场,而联发科通过完全客户导向,选择规模庞大的应用市场而非细分的利基领域,在市场刚刚进入成熟期时迅速杀人,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逆向创新,提高了市场针对性,降低了风险。

而韩国LG,为了减少次品率,经过多年六标准差的管理,品质持续改善,空调减少了80%劣质产品,洗衣机减少了90%的劣质产品,到最后,各种产品提高了品质,增加了销路,微波炉全球占全球销量第二,洗衣机占全球销量第二,空调占全球销量第一。同时他们为了迎合世界各地不同的顾客审美需求,持续对产品的外观进行优秀设计,使得LG全球利润上升了10%。

(三)技术创新战略的执行:

1.要突出重点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要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2.注重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3.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4.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创新技术的保护取决于制度环境和技术性质。虽然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好的专利制度,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专利意识差,不懂得用专利法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通常,创新技术的保护除了用法律武器以外。还可利用技术的特殊性来保护。技术的保护性取决于技术的复制成本,凡易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技术就不易保护,反之,就易于保护,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依靠技术领先占领市场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技术的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加强技术保护:一方面是增强专利意识和法律观念,树立注册在先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一些有特色、起点高、易于保护的实施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岚,试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kyc/index.asp,2004—8

[2]华鹰,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

[3]方文,技术创新的意义、内涵和环境,《机电工程》,2000—02

第5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营销;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 A

一、营销创新概述

营销创新是近年来我国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诞生背景在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营销竞争因为模式一致而不断加剧,由此损害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者将营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1、营销创新概念

目前学界对于营销创新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讲营销创新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营销的界定,即营销创新中的营销仅仅指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手中这一阶段;二是创新的界定,营销创新不仅指营销组织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同时还指营销要素的一些微调;三是营销创新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只有取得良好经营效益,才能成为创新,否则不是。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本文将营销创新界定如下:营销创新是指通过对营销要素进行重组,从而获得良好市场经济效益的行为。

2、营销创新方向回顾

营销创新在我国虽然是最近数年刚刚引起企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国外对于营销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早,回顾营销创新的方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4P营销创新方向,该营销创新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营销创新从以往的价格主导转变为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因素的并重,营销已经不再是单纯从价格层进行低价竞争,而是要全面的考虑产品、促销以及渠道等因素。二是4C营销创新方向,4C营销创新是关系为导向的营销,这一营销创新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这一时期以后,越来越多的行业进入了产能过剩的阶段,各行业呈现出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上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愈加凸显,这就要求企业营销创新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营销活动的开展要重点关注消费者、便利性、成本以及沟通等四个要素,4C营销创新考虑的是客户至上理念,要求对于客户的在产品、服务需求方面的差异性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三是4R营销创新方向,4R营销要求从反映、关系、回报以及关联角度来进行营销活动的组织开展,4R营销理论是在4C以及4P营销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这一营销要求企业不仅仅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还要去创造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够给帮助企业建立起来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实现营销效果的持续提升。

二、我国企业营销创新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大中小企业的制度在逐渐的完善,我国颁布的一系列的政策,促使我国企业朝着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断的转变,帮助企业能够以可持续发展的脚步不断的前进。在十一五后,根据统计,我国工业企业就有44多万家,相比与2005年足足增加了50%。其增长利润正在以每年13.1%的效率向上增长,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相对的,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现阶段我国大中小企业每年的发展速度都令人不容小觑。但是其中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市场信息接收不畅,市场信息掺杂了太多的虚假信息,给企业的领导者的抉择时带来了困难;

2、企业融资困难,在这一部分主要是集中在中小企业上,因为中小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的方式极为有限,因此造成了融资困难的现象;

3、审批手续比较复杂,一家企业要想从头开始,在获得审批这一方面就极为的繁杂;

4、抵御风险的能力薄弱,就以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在面对风险时,如果经营不善,将会在社会市场舞台上落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有将近62%的企业对于发展战略只是一纸空谈,并没有相关的发展战略步骤,也没有相关的发展规划。这就证明了我国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在面临着当前的市场经济时,将会自乱阵脚,无法进行更大的发展。

三、企业必须实现营销策略的创新

1、实施名牌营销策略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它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这是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对选择产品的条件更为苛刻,这样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可以成功。

2、实施服务营销策略

2.1实施CS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第一,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去研究和设计产品,在技术创新阶段就尽可能融入顾客的因素,事先把顾客不满意的产品剔除,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第二,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最大限度使顾客感到安全、放心和方便;第三,要十分重视顾客的意见,让用户参与决策;第四,把自己的顾客作为资源管理起来;第五,强化管理,提高内部服务质量。

2.2树立超值服务理念,实施服务营销战略。超值服务就是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超越常规的全方位的服务。超值服务是贯穿科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也就是说要“以顾客为导向”,向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最满意的服务。超值服务是由售前、售中和售后超值服务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服务体系。售前超值服务就是要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做好售前培训、售前调研、售前准备和售前接触四大环节的工作。售中超值服务就是服务人员与客户或用户进行交际、沟通和洽谈的过程,主要包括操作规范、语言规范和姿势规范。售后超值服务主要实行一系列服务,如服务制度、用户沟通制度、员工服务规范、事前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来实现。

3、实施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在进行营销时,通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的营销,网络营销主要包括了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网络促销以及网络服务。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购买力的逐渐增加,商品的种类日益丰富,受到现代社会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消费者理性的购买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企业营销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在网上传播企业产品信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让人们网上消费。运用网络营销的方式,对于缩短产品生产消费的距离、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产品的供应费用、缩短产品运作周期以及扩大市场经营规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实施体验营销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变化,由以往的以获得物质产品观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满足自己的个性观念为主。因此,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扩大市场。体验营销,指的是以消费者的情感、感官、行动、思考以及关联方面为主要内容定义的营销方式。体验营销方式改变了以往的消费者理性消费的观念,以消费者消费时实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注重消费者的亲身体验、感受为关键内容,实现企业的品牌经营。和以往的企业营销相比,体验营销方式的重点以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为主,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

5、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就是我们的企业能够适应我们的新的营销环境或者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适时的更新观念和认识,然后用新的观念和方法指导我们的企业进行创新。企业的观念创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正确的市场导向的意识,这是进行观念创新的基础。二是应该树立正确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同时,企业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方面的具体问题,这是我们的消费者能够接受企业产品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和营销部门一定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三是增强竞争意识。这是营销创新的内在推动力。四是强化合作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企业之间应该树立合作的意识,树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意识。合作能产生联合优势。营销创新最终目的是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营销创新有较强的目的性。正因为如此,消费者需求(即市场)的变化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了方向。市场创新除了选择企业有能力进入并获得收益的目标市场这一内容以外,还包括新市场的进占与拓展等内容,因为新市场能给企业带来创新收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生存与否直接是由于营销战略所影响的,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合理的利用自身有力的优势,看清弱点,扬长避短,从而开创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晓娟.中小企业实施营销创新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9(11).77-78

第6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 企业营销 创新 研究

一、营销观念创新

营销观念的创新是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先导。只有观念领先,才能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营销观念的创新,需要企业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不仅满足顾客需求,还要创造顾客需求的新的营销观念。

1. 全球营销观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核心,随着市场、产品向全球化趋势发展,企业用全球化的眼光分析国际经济事务,加强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组织国际生产,企业的各种业务,在企业系统内,实现全球化的合理分工。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今天,企业要积极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企业的营销活动。研究消费潮流,抓住消费热点,超前开发出让全球消费满意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丰富消费内容,提高消费水平。

2. 知识营销观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储存、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对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对企业的管理、企业营销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营销观念,是以品牌为基石,不断向市场推出科技创新新产品,并以科技知识为媒体强化创新产品的认知、使用、维护等全过程的营销活动。知识营销观念要与知识经济相适应,要高度重视知识、信息和智力,正是知识营销所提出的掌握科学方法的观念,让企业形成一种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使消费者与企业一同经历技术进步,并通过向顾客传播知识与技能,把潜在消费群体变为现实的顾客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赢得丰厚的利润。

3. 绿色营销观念

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将顾客、竞争者、社会、自然环境并重,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必须维护和推进绿色消费。为此,企业必须做到:第一,决不生产或经营危害消费者或他人健康的产品;第二,在生产经营或处置产品时,防止污染,避免损害自然环境;第三,在生产经营、使用或处置产品时,不可大量地、过高比例地消费资源;第四,不可过度使用资源,如产品标准过高或使用寿命过短,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 形象营销观念

树立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使广大公众对企业产生一致的看法和认同,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好感,从而达到预期的营销目的,实现增强、塑造企业形象,以形象力来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这种力量在于能争夺消费者的情感,获取消费者的偏爱。企业的良好形象是企业产品质量、品牌商标、优质服务、营销战略、策略和艺术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因此,企业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这一资产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值,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5. 全员营销观念

全员参与营销的关键是协调企业内部所有职能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全体职工都为顾客着想,形成共同的认知和准则,一心一意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全员营销观念要求企业由内而外实行全方位营销,各部门协调一致、相互沟通、共同协作,使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以求得与外部环境达到最佳平衡。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将不断演变发展,企业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营销观念也将随之变换,又会演变出一些新概念,使企业营销从理论到实践得以提高,从而引导企业营销上一个新水平。

二、营销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要根据市场动态和企业的生产要素的状况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每一种资源要素的极大效用。

1. 营销组织存在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营销工作,但在营销管理中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确定性和非过程性,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从而造成高层营销管理缺位,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导致营销部门工作缺乏方向而盲目指挥。

2. 营销组织创新是创造顾客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代营销强调的是整体攻防能力,企业应不断对营销组织进行创新,使其精简、反应快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和偏好,提升顾客认知利益,是顾客感受到企业致力于以更好的方式、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吸引顾客不断地重复购买,从而保持企业拥有持续的利润源泉。根据营销组织创新来创造顾客价值既不专注于战胜竞争对手,也不拘泥于市场细分来适应顾客的个别需求和差异,而是关注如何向现有顾客的个别要求提供全新、优异的顾客价值,以满足或超越顾客的价值期望,并通过实现价值创新性飞跃和合适的经济价位策略造就新的规模市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三、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所在企业中的具体落实,企业能够不断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是竞争力的所在。产品创新应从产品整体概念出发,顺应国际大趋势,朝着多能化、多样化、微型化、简略化、健美化、舒适化、环保化、新奇化等方向发展。

1. 产品品牌创新

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对品牌的设计和使用加以更新,品牌更新时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要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品牌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要经济社会环境在发生变化,人们需求特征就不断趋向多样化,只要社会时尚在变,就不会存在一劳永逸的品牌,只有不断设计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品牌,品牌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全国名牌和国际名牌,品牌的知名度就是品牌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它表明品牌为多少或多大比例的消费者所知晓,反映的是顾客关系的广度。品牌知名度是评价品牌社会影响力的标志,它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名牌就是知名度相对高的品牌。

2. 产品服务创新

服务营销创新是企业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一是服务个性化、差异化。即企业提供的服务配套措施富有独特的个性,要做到与众不同,要比竞争对手好,体现在与其他竞争企业的不同优势。二是服务有形化。即企业提供的服务要尽可能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比如,提供优美的服务环境,员工统一着装、文明礼貌用语等。三是服务标准化。即企业在服务环境、员工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着装、用语等方面要统一要求。产品名称、符号、象征、设计、标语、颜色、因素、设备、制服等方面设计标准性要求,有利于企业造品牌。四是服务项目的开拓。即由于产品的自然属性和使用价值性质不同,因而消费者对服务功能的要求也不同。如免费送货上门与维修这两个服务项目对家具、家用电器等选购品来说,显得十分重要,而购买日用品,方便、省时、便捷、热情周到等服务则受到消费者欢迎。因此,企业应通过市场调查,根据自身产品的特性,了解消费者要求,确定相应的服务项目。

3. 产品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自主进行研制开发,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出全新的产品,这是绝对的新产品,其创新的程度最高,具有其他类型产品所不具备的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可取得发明专利权,享有独占权利,通过其明显的新特征与新用途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取得全新的市场机会,创造市场需求。

4. 产品仿制创新

仿制创新是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仿制是开发新产品最快捷的途径,风险较小,只要有市场需求,又有生产能力,就可以借鉴现成的样品和技术开发本企业的新产品,这种创新模式最适宜中小型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现阶段创新投入和创新人才匮乏,因此,创新应该是低成本的,先吸收消化,只要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对原有产品进行适应性的修正,从而完成自己原创性的创新。

四、营销人才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企业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发展方向,营销中心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生存和发展更依赖于一批具有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1. 营销人才现状

目前,营销人才在中国市场中非常短缺,有实战经验的、在知名企业担任过市场部经理的人,在人才市场上非常抢手,其身价也越来越高。缺乏人才是中国企业营销水平不高的基本原因。

2. 营销人才创新

21世纪营销人才不再是经营型的营销专家,而应是知识型的营销通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知识应用能力强等特点,应该是科技通才与营销专才的完美结合,市场对营销人才要有开阔的视野和适应国际竞争的新观念,要有勤奋好学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素养,要有大胆的思想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有良好的人品和职业道德。营销创新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一批知识型的营销人才。

五、营销方法创新

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一方面应敢于把国际先进的营销做法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要大胆提出和实施新的营销方法。

1. 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是企业与用户及其相关者之间建立长期的、广泛的联系,并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营销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无论什么产品、何种市场的营销活动都是一个企业与其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政府机构、社会公众发生互动关系的过程;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其发生联系的各类利益主体的良好关系的过程,为企业长期持续高绩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对于企业来说是通过消费者在消费时理性与感性的思考,可以知道消费者的真正意见是什么,有利于改进产品的质量、款式、服务、包装等。包括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体验营销创新应用的关键就是研究消费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为此,企业应着手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作。第一,注重对消费者消费心理需求变化的分析。现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价廉物美”的阶段,质量效能好、经久耐用、价格适宜这是一方面,而更多的消费者则是喜爱新产品,重视商品款式和社会流行式样,信任名牌,追求名牌,讲究装潢和美观,注重商品包装的艺术性等等。第二,注重商品设计心理属性的开发。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对所需商品会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不同的心理活动。一般来说,有求是心理、求新心理、求利心理、求名心理、从众心理、求美心理,不同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同的购买行为。第三,企业要进行精心的体验场景设置。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服务,零售企业的卖场设置应适应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点,为消费者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最便利的服务设施,使消费者乐意到商店并能较舒适、方便地参观选购商品。体验式场景设置就是需要创造自由、并与产品属性关联的氛围,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一是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方便的服务,增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从而留住老客户,增加销售。网络双向互动、信息大、成本低、联系方便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优越于其他媒体的客户服务工具。通过网络营销可以达到更好地服务于客户的目的,从而增强与客户的关系,建立客户的忠诚度。二是通过为客户提供有用信息,来刺激消费者,增加客户的购买。特别更适用于通过零售渠道销售的企业,可通过网络向客户连续地提供有用的信息,保持网上信息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增加购买量。三是采用网上直销形式,并增加销售折扣,减少管理费用,为客户购买提供方便,刺激客户购买。

参考文献:

[1]刘红一:服务营销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创新;产业集群;竞合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2004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得到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但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与其他企业相互联系和交流,所以单纯的竞争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而企业要想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相互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才能实现双赢。从另一方面来看,合作也是有限的,任何企业不可能只有合作,而不存在竞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这就导致企业只会在利益相似或趋同时合作,但是当利益背道而驰时,就会出现竞争,而这些就导致了合作企业之间竞争或竞争企业之间合作现象的出现,最终产生了“竞合”的概念。Brandenburger和Nalebuff最早在一项研究中提出“竞合”的概念,他们认为竞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或组织)之间在一些活动中合作,又在另一些活动中竞争[1]。之后学者们对企业的竞合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探讨了企业竞合关系对于创新的作用,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学者在研究产业集群时发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也会出现竞合的关系,这为企业竞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那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合关系是如何影响创新的,另外,在产业集群内,怎样的竞合战略或竞合关系对于企业创新有促进作用,这些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竞合关系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这一概念,他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为:在特定的领域内,产业中的企业与生产和服务供应商以及专门的相关机构(如大学和行业协会等)相互关联,它们在地理上聚集,同时在聚集的地方不仅相互合作,而且相互竞争[2]。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合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横向竞合和纵向竞合来考量,但是由于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竞合的特点也不相同。

1.横向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竞合

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横向竞合关系是马歇尔称之为地方专业化的一种早期组织形式,这种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多数是同一行业,其竞合关系主要表现是企业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关系不稳定或还没有开展, 而且这种企业之间的竞争有的已经发展为过度竞争, 这不仅侵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也阻碍了产业集群整体的发展。横向产业集群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以同行业者为主,有些会出现大型企业在集群中处于经济支配地位,或企业间水平相当,集群内缺乏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其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知识等主要由集群外部企业提供,行业协会在集群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有些集群中甚至根本不存在或不需要。

横向产业集群中的同行业者由于集聚在一起,在价值链的同一环节,总会出现由于共同的市场或有限的资源(劳动力)而产生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价格和产量上,还表现在品牌塑造上,这一切都是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另一方面,集群内部的企业对于合作也有着强烈的诉求。由于全球化而导致的市场国际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集群内的企业会因为共同的资源、信息、技术以及资金等进行合作,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取得规模效应。集群内部企业的互补品生产者在市场上并不直接竞争,而可以在市场中相互配合,并通过互补关系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互补品生产者一般还可以通过配合企业产品来提高客户满意度。集群内部的企业与相关的服务机构之间也有合作,企业可以不断地从服务机构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和资源,积累创新资本;而且也通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得到政府等的扶持,获得一些优惠政策,降低风险和成本,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另外,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使得企业可以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以及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纵向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竞合

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纵向竞合即价值链上的竞合,纵向产业链的形成是由于集群内部企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而处于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就形成了上下游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正是由于这种上下游的竞合关系,使得价值链中各个环节和各个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以及资源的共同利用,最终达到企业之间的双赢或多赢。在这样的产业集群中,竞合的理念是把集群内部的供应链条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其内部的每一个企业作为子系统,它们之间组成动态的联盟,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利用共同的资源和信息开拓市场,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最终达到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一个纵向的集群中也存在互补品生产者的企业和一些类似于研究机构或高校等的服务机构,集群内部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技术支持、高素质人才和信息等。

纵向产业集群中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与中心企业之间在合作上,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下游客户可以通过了解市场需求使中心企业生产市场所需产品,上游供应商与中心企业合作可以为中心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同时还可以与中心企业沟通,使中心企业对于原料供应和成本信息有更多的了解,以便于调整产品生产战略。但是从竞争角度而言,由于上下游企业与中心企业存在买卖关系,上游供应商为中心企业提供原材料,中心企业为下游客户提品,这样就导致了上下游企业与中心企业会形成比较强的价格博弈。另外,由于上下游企业也可进行向下游/上游扩展渗透,可能会导致与中心企业的横向竞争。Brandenburger和Nalebuff提出互补品是可以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心中价值或企业自身服务的其他服务或产品[1]。企业与互补品生产者之间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双方可以为了提升产品价值而共同努力,最终提高产品销量,达到双赢的效果,而与其竞争主要表现在双方在价格上的竞争或互补品生产者无法满足企业对其产品的要求而导致的竞争博弈。企业与服务机构合作,可以从服务机构获得信息、人才和知识等,例如,与政府进行合作,企业可以获取战略资源和信息, 还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并能够及时掌握经济政策和技术标准等信息。而与服务机构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利益博弈、争取更多市场利益争、夺主导权和双方信息不透明等方面。

三、产业集群企业竞合关系与创新

1.横向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竞合与创新

在横向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大多是同行业者,所以其竞合关系是以竞争为主,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个产业集群中,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产品相互模仿,相互渗透,不断弥补产品层面的差异和不足,这就使产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最终导致其产品的同质性相对较高,而价格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此时,若集群内某个企业先行降价,其他企业也会随之降价,这就导致价格大战现象的出现,但是由于他们所提供的产品替代程度比较高,价格战只会使双方利润下降,形成恶性竞争,而只有企业率先提供某种创新产品或新的营销策略时,才能达到双赢,从而使中心企业与同行业者实现良性竞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从合作方面来看,燕蜻和米俊绒提出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机会的识别和利用,但是竞争关系的存在也导致了企业合作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和道德风险,进而对企业创新机会的识别和利用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控制,以提高合作的成功率[3]。产业集群内的中心企业和同行业者间一般会因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结成战略联盟,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市场风险的共同承担,这也有助于节约成本,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速度。相对于单纯的竞争或合作关系而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与同行业者间的竞合行为,更能够提升企业的财务及创新绩效。从竞争方面来看,当有新产品出现时,双方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进而快速模仿对方的产品,企业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强产业的动态性。

2.纵向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竞合与创新

在企业与供方企业的竞合行为中,利益一致性和目标一致性共同决定了产业集群内中心企业与供方企业的竞合关系。一方面,当中心企业与供方企业之间在目标和利益不同时就会产生竞争,而中心企业或供方企业在价格成本商议和纵向一体化等方面都存在竞争,而中心企业可以利用自主研发来弥补供方企业在价格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间接地提高了中心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从而提高创新绩效。另一方面,中心企业与供方企业的主流关系是合作,在双方进行合作时,通过提高供应链速度和效率,中心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和研发能力。Balasubramanyam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产业集群内部,中心企业与供方的合作可以促进增量创新[4]。综上所述,企业竞合行为和创新绩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在与买方企业进行竞合时,买方会由于战略发展而向上游拓展业务,从而威胁中心企业的利益,这样中心企业只能通过与同行业者联盟或提升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来增加买方进入市场的成本,阻止买方进入。因此,与买方的竞争也会提高中心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所提高。另外,当前社会技术变革速度加快,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与买方的合作,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市场的需求,进而研发和生产符合市场的产品[5]。

中心企业与互补品生产者合作时,可以通过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的资源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最终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另外,Balasubramanyam等人认为有创新知识的组织更有可能被选择为研发合作伙伴,而与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合作则更能提升企业在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4]。

四、相关政策及建议

集群内部企业的竞合是一种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行为方式,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是企业创新的最初动力, 而合作加速了创新外溢, 这些都为集群内部企业的再次或二次创新提供了便利,也为企业创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另外,有学者提出传统的三大战略——集中化战略、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再明显,而竞合战略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导战略。集群内部企业的竞合战略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利,激励企业不断创新获得竞争优势,也使企业在相互合作中获得信息和资源,这使得企业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而这些对于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集群内部企业要树立共赢的理念[6],来构建竞合关系

良好的竞合关系是集群内部企业创新的动力,能够最终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创新,并使集群的整体竞争能力得到提高。集群内部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竞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集群内部企业要进行有序和合理的竞争,增强合作。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信任,共享资源和信息,促进企业的创新,另外,企业之间也要建立能够促进创新的良性竞争理念,通过竞争激励企业进行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非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价格战等的恶意竞争,这样只会是企业之间关系恶化,最终使集群整体利益减少,竞争力减弱,所以企业要建立共赢的竞合理念,提高集群效应。

2.集群内部企业要选择良好的竞合主体,并建立竞合关系

由于集群内部企业在地理上集聚,这就导致企业与竞争对手间可能存在相同的客户或供应商,但是这也使企业更容易获取集群内部企业的相关信息,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供应商或客户等企业,这也使企业在选择竞合主体时有更加明确的目标,也降低了企业搜寻信息的成本。竞合主体的选择至关重要,主体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企业信息技术等的流失,使企业竞合战略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选择竞合主体之后,要根据不同的竞合主体选择不同的竞合战略,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发挥竞合战略的最大效用。

3.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的合作制度环境

政府要积极有为,支持集群企业的合作。政府在规范产业集群竞争秩序方面应该承担其责任,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它能够使企业集群发展的盲目性有所减缓,也能加速集群的成长[7]。另外,政府要在规范企业行为和产品质量方面做出努力,不但要建立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也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要使企业增加法制教育和法制观念,以保证自身利益免受侵害,这就要求政府建立一个平台,能够与企业沟通交流,在集群企业共识的基础上推动集群内部信誉机制的建立。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认为的,政府在对企业集群发展进行引导时,不要对市场进行干扰,也不要扭曲竞争,而是应该寻找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并着手加以改进。

4.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要加强与所处行业的结构关联,使产业集群的整体功能得以提升

在产业集群中,除了与集群内部企业相关联,也要与集群外部企业联系,这意味着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也在进行交易或合作,而这有助于集群内部企业获得外部资源和信息等,可以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所需的知识资源,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也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产生外部效应,这些都有助于产业集群整体功能的提升,并最终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促进整体的经济发展。

五、结语

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需求的个性化以及市场的动态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也由原来纯粹的竞争发展成为竞合关系,以期达到多赢。而在产业集群内, 企业能够在研发、人才和信息等方面得到外溢效应, 这些都有助于建立竞合的关系。而在此种动态竞合的关系之中, 企业的相互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提高企业对技术创新机会的识别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集群内的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可以相互扶持,这些都有助于集群效应的发挥,也有助于企业乃至于整个产业都得到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randenburger,A.M.,Nalebuff,B.J.Co-Opetition[M].New York:Doubleday,1996.

[2]Porter,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11-12):77-90.

[2]Porter,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11-12):77-90.

[3]燕蜻,米俊绒.竞合理论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机会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109-112.

[4]Balasubramanyam, V. N., Salisu ,M. , Sapsford,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EP and is Countries [J].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4):92-105.

[5]Cusumano, M. A., Takeishi, A. Supplier Relations and Management: A Survey of Japanese, Japanese-Transplants, and U.S. Auto Plants [M]. Boston:The MIT Japan Program,1991.

[6]胡淑女,余浩,戴燕.基于创新促进的产业集群内竞合研究[J].北方经济,2006,(11):61-62.

[7]张晶.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竞合博弈[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89-91.

[8]黄寅晨.产业集群企业竞合策略的行为特征对变革绩效影响研究:基于组织间学习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40.

[9]李克杰.企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J].经济论坛,2006,(8):8-11.

第8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system,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t not only have been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China's national economy's sustained, stable and rapid growth, but also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expand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developing local economies, increasing the fiscal revenue. At the same time,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important force in being consistent with the large-scale enterpris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orce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as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关键词: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管理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ystem innova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90-02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安置职工就业、保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优化结构的重要力量。

1民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经营理念相对滞后一些企业没有把国外的、外地的先进经营理念与国情、省情、当地行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乘势发展,而是受中国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影响,欠缺对产品的包装、宣传、论证、推介进行过精心策划;不注重举办过任何形式的产品展销会、推广会、说明会等,使好产品市场知名度低度,营销不畅,造成“皇帝女儿难出嫁”的尴尬局面。

1.2 管理手段欠缺科学化一些企业建立之初,企业未走上正规轨道,由于规模小,为了节省资本消耗,减少成本,家庭成员是最好的雇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机制陈旧,管理落后,使民营企业内部缺少活力,外部自身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

1.3 高素质人才不足企业的技术、资本、产品、服务、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家个人素质来讲也有先天不足,当初多数是以小商品小贩开始创业,并且起步比较晚,很多人保留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路,很难像国外的企业家那样具有超前的眼光、魄力和发展现代化新型企业的能力,对外来人才缺乏信任,疏于选人,激励手段落后,导致人才流失。

1.4 资本运营不顺畅资金不足、融资难、运营不善,是民营企业发展受限的死穴之一。

1.5 缺乏创新活力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发展后劲不足,制约民营企业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道路。

2加强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2.1 应更新经营理念,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先进的理念是民营企业赖以发展的灵魂。应把国外的新观念、新思维同中国当地市场经济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发掘自身优势,走特色之路。企业文化缺失,对许多民营企业已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要使民营企业走更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性发展之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2.1.1 强化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认知。只有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有可能产生现代化管理的企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领航人。只有当他们对企业文化有了真正的而不是口头的重视时,才会去努力。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当然依赖经营者的醒悟,但外界的宣传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要尽一切机会和可能,使广大民营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他们的企业果然缺这缺那,但真正最欠缺的还是企业文化,谁先明白这个道理,谁就早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2.1.2 积极构建学习型的企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对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源泉,是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以此来引导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从而形成学习型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注重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是人本管理最高层次的体现。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形成共同价值观、改善心智模式、培养系统思考能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2.1.3 不断创新,使企业文化与日俱进。企业要创新,企业文化必须创新。一方面用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工工资、保险、劳动保护等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在施工一线建设标准农民工宿舍,学习娱乐室和工地“亲情房”,让农民工付出劳动时同时得到精神和亲情的享受,真正感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再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把他们打造成为拥有自觉性、纪律性、责任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化建设大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 注重人才培养,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企业的发展后劲关键看人才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观念、创新能力等。民营企业当务之急是打破家族式的管理和用人方式,建立和完善吸收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成长的优惠政策。例如,建立企业职工股份制度,通过适当股份分配,使人才和企业共享,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潜力的发挥;建立“客观、公正、完备、系统”的考评考核机制,改进企业酬薪制度,引入竞争激励制度。以企业工资为杠杆,通过奖惩并举提高人才的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一体化、合同化、责任化;实现产品管理标准化、质量化;实现销售、科研人员管理现代化;实现对客户管理诚信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效率。

2.3 确保通畅的资金渠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应看准市场,舍得把资金投在看好产品的扩大再生产规模上,争取政府支持,积极与银行沟通,敢于融资贷款,为长久发展打牢坚实基础;舍得把资金投在产品的宣传和包装上,主动出击,利用各种舆论手段借势造势,把产品宣传到千家万户;舍得把资金投在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上,改进现有的产品、使其功能更加适应、符合中国市场的要求;舍得把资金投在员工的福利和奖励上,积极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多劳多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员工以厂为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

3.1 民营企业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第一,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第二,正确运用短期内“双因素”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的一个员工,不仅有“生理”、“安全”等需要,还有“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员工管理也必须从单纯的考虑“保健”因素,更多的向“激励”因素转变。不能简单的把员工作为一个投入原料就必须有产出的机器。员工有自己的思想,有创造力。一个好的员工,不但能给企业创造财富,更重要的是带动企业文化、气氛的培养。民营老板要想到通过对员工的职业潜能和技能开发等,使员工的工作内容受到重视、工作业绩受到肯定、工资待遇得到改善和职务职称得到升迁等一整套的规划,帮助员工找到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从而使企业变得更能吸引人,更有凝聚力。

3.2 在家族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想增强时常竞争力,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克服人事管理上的家族模式,用现代公司制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设计管理,建立新型的劳资关系。在企业分配制度上,要通过专家进行薪酬激励制度的设计。建立以绩效为中心的绩效管理体系。从重视企业目标的企划到形成一套有效的业绩指导、业绩评价和业绩辅导改进体系,以及建立以此相适应的报酬激励制度、人员培训与开发计划制度、人员进退升迁制度。具体说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①由传统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统一的家族管理,向两权分离的公司制度管理转变。②高薪聘请高级管理人才,不仅包括部门经理,还要包括上市公司的总经理、非投资人担任的独立董事、专家担任的独立董事,以及提高公司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益,进而提高企业信誉,获得良好口碑。③积极谋求向社会资本开放,与社会资本结合,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3 规范民营企业经营行为,强化民营企业主的道德意识为使民营企业获得广泛、持续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应不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逐步提高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增强筹集资本的能力。同时,更应该高度重视业主的道德问题,以实际行动建立企业信誉,由于一些民营企业主存在的道德风险,使得民营企业在融资会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审查,大大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强化民营企业主的道德意识树立诚信观念也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9篇:企业创新研究范文

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必须寻找一种适应现行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开放性、动态性和理性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的渐进积累之后,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改变,实现了质的突变飞跃,这一交替演进过程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创新过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财务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

一、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眼界大大开阔了,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也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还是老一套。过去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靠人进行计算处理,现在微型计算机可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应用好计算机辅助企业理财,也属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2.科技革命、管理革命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如果不能有效地配合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那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注意科技、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要适应新的潮流,创造出全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3.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复杂,这也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现在的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多变的环境,各种周密计划都有可能失败。过去人们只鼓励成功,不鼓励失败;而现在人们鼓励失败,因为“失败”是为了创新。只有那些能不断创新的企业才是有希望的。

二、实现目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受到企业本身决策各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企业外部环境、企业集团、知识经济等因素要与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措施等方面联系起来考虑。

(一)内部因素

管理决策因素

1.项目投资和资本结构。这是决定企业报酬和风险的首要因素,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而企业实施科学严密的投资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项目的风险。多年来,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大都是由于投资失误所致。具体操作时还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确定项目方面,实行“统一规划、民主集中和专家评审”的可行性论证方法;二是在使用资金方面实行投资预算、总量控制和封闭追踪的专款专用办法。使企业的总价值最大,就是要寻找一种最佳的资本结构,揭示资金成本、财务杠杆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另外,未来增长率和销售的稳定性、商业风险、管理当局的控制能力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态度,也将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也应一并考虑。

2.投资报酬率与风险。企业为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在面临众多投资机会时,往往通过资本预算来作出长期计划决策。为提高投资报酬率,必须对“货币的时间价值”有所研究,找出适合于对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和回收进行研究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如采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决策质量,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3.股利决策。股利决策的重要性是基于以下主要原因:一是影响融资计划和资本预算;二是股利减少了留存盈余,会引起较高的债务权益比率。

(二)企业集团因素

企业目标的确立为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在确定企业财务目标前必须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利益关系人,而影响财务目标利益集团主要有三方面。

1.企业所有者包括政府。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目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

2.企业的债权人。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后,一般会采取必要的监督措施,以保证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

3.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包括一般员工和企业管理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必须要求取得合理的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务的直接创造者。

(三)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更多地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如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商业竞争、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等外部因素,都将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库存、设备添置、债券投资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之目标,企业必须及时调整生产经营,适应经济政策,以迅速提高应变能力。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措施

(一)以产权为纽带并对企业集团财务进行统一领导

首先,要设置集权为主、有效分权控制的财务管理机构,进行财务相对集权的管理。其次,要加强对集团投资的管理。集团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因此集团投资管理倾向于采用集中管理。再次,在集团公司内使用集中式财务软件。采取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成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控制不力的问题。集团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统一的财务网络软件。最后,要统一企业集团财务会计制度。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二)进行有效分级管理,处理好财务权利的集中和分散

分级管理是针对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权限模式而言的。即,在对由总经理、财务副总经理、财务处处长、各级财务负责人分级落实责任的同时,赋予相应的处理财务会计事项的权利,上级领导或单位不应超越管理范围插手下级的具体事务,下级领导或单位不应将归自己处理的事项交上级处理,回避责任。

分级管理的基本内容是:集团母公司财务部门只对重大的全局性的财务成本管理做出原则性、政策性的规定,将执行决策的责任和做出次要财务成本的决策管理权下放成员企业的财务部门。

(三)加强企业集团各方财务信息沟通,做到双向反馈

双向反馈是指现代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各环节之间,以及财务运行模式和财务权责模式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传递应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包括现代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财务权责模式各层次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也都必须是双向式的。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需要财务信息系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方面的信息。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沟通双方,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做出有效的决策,防止资源的浪费。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集团财务决策及风险防范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