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高等生物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高等生物教学研究

第1篇: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175-02

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的本科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1]。高校的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工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始建于2009年,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生物技术本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培养“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佳”的新型本科人才,本专业一直在努力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但由于成立的时间不长,教学、管理经验欠缺,仍存在一些不足[2]:(1)实验项目编排不合理。实验教学大纲中的基础性实验较多,而方向性综合实验则很少。基础性实验项目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本质都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主动性,更不能满足培养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而方向性综合实验所需时间长,实验环节紧密相扣,能极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到实验总学r数的限制,此类实验很难排进实验教学,被列为选做甚至不做。(2)实验教学设备及耗材经费不足。本科教学专用的设备更新较慢或台套数不足,导致每组实验学生人数偏多,严重阻碍了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受到实验耗材经费的限制,学生感兴趣的前沿性、研究性实验往往无法开展,严重制约了学生科研水平的发展。

二、生物技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依托优良的科研平台资源,建立实验教学新模式。“绿色化学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一直致力于生物相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是本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平台。我们将省重点实验室的优良资源与本科实验教学相结合,开设大量方向性综合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3]。以往的《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存在相似或雷同的实验项目,经过新版培养方案的协调和整合后,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单独开设了为时三周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综合实训》,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并独立完成一套方向性综合实验方案,包含样品DNA的提取与检测、目的基因的克隆、感受态细胞的培养与制备、目的产物的连接与转化、目的产物的筛选、阳性克隆子的鉴定与扩增、基因图谱的分析、目前基因的表达与分析等,使得实验资源得到更好地整合、优化[4]。另外,实验课教师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结合省重点实验室的前沿研究方向,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结果和注意事项、思考题六大部分编写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指导教材,丰富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和目的性。如《发酵工程》的实验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背景,将红曲霉菌种的分离和筛选、菌种扩大培养、红曲霉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纯化、色价测定、相关酶活力测定等实验内容编入实验教材,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固态发酵的流程、微生物发酵产物的提纯工艺及活性测定方法。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我们改变了过去完全以“教师主导、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只在课前对实验方案进行统一性讲解,把学生凌乱的知识系统化。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进展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启发学生在实验现象中见微知著,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遇到实验现象与预期不符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将各种想法通过新一轮实验来印证。在《生物医学材料方向综合实验》等综合性设计实验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制订实验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材料准备、试剂配置、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的检测与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系列工作。此外,实验教学中还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在课前观看视频或PPT课件中教师的实验操作演示,更直观地了解实验内容,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增强了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和趣味性。一些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的实验也通过多媒体影像引入了课堂,使学生更生动地接触到本专业科研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科学思维[5]。

3.树立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尽早接纳他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由实验教师推荐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进入省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先由大四学生根据兴趣进入相应课题组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研究,通过大四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使大三学生也参与到大四学生的课题研究中去。同时,大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实施研究计划,并进行每周一次的工作汇报,制订出下一步工作方案。在此过程中,鼓励大二学生加入进来,提前熟悉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完成过程,为后期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在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尚不完善、实验室设备更新较慢的基础上,尽早接纳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树立他们的科研意识,消除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正确操作或管理仪器,能大大提高仪器的利用率,避免因长期不开机而导致仪器损坏、报废的现象。

4.努力提高科教水平,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各学科领域之间的交融、渗透,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实现本专业科教合一的重要保证[6]。为此,本专业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还为教师创造条件进入美国加州大学、美国阿克隆大学等国际名校做访问学者。为了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由高职称、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组建科研团队,将大型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分配给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尤其是新进博士和科研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为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形成了本专业活跃的科研氛围。目前本专业中9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5年来承担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3大检索论文100多篇。

参考文献:

[1]谭树华,袁志栋,刘文海.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98-100.

[2]关淑艳,姚丹,王秀然,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坛,2014,(52):135-136.

[3]龙石银,田英,李斌元,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坛,2012,(2):116-117.

[4]韩寒冰,韦明肯,刘杰凤,等.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44(13):168-169.

[5]马纯艳,卜宁,李h莹.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1):120-124.

[6]郭玉娟,学年,付莉,等.生物技术专业科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3,34(5):56-60.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MA Liang1,ZENG Xiao-xi1,XUE Qiong2,DENG Jing2,ZHANG Jing-jing2,LI Wen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Chemistry,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China;2. School of Packaging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China)

第2篇: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生物类专业;就业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门类。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生物知识教育的成败、生物科学研究的进退以及生物产业的兴衰,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综合性大学、医药类大学、农林类大学、轻化工类大学和师范大学等200多所高校设有生物类院系,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也设有很多生物类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例,目前共有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水生生物研究所三个生物类研究所,每年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在250人左右;此外,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也招收少量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遭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质疑[1]。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失业率升高的大形势下,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才华的施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拟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一、就业问题的原因剖析

1.研究生扩招幅度过大

据教育部门统计,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后,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博士研究生为例,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3万增至5.6万左右,在读研究生数量由4.0万增至20.8万左右,当年毕业人数由0.7万增至3.6万左右。2009年,我国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6.0万人,硕士研究生41.5万人。诚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生物类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属于基础研究领域或者“冷门”研究领域,在短时间内过度扩大招生规模必然招致就业问题。据一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透露,蚕学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一是扩招后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取得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培养出大量的蚕学方向研究生。仅该研究生所在大学就拥有多位蚕学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每位导师每年招收2-4名研究生;二是近年来国际蚕丝业普遍不景气,日本等国家已经把蚕丝业当作“夕阳产业”,蚕业科学被认为是“冷门”研究领域[2];三是常见的桑蚕、柞蚕、蓖麻蚕和天蚕等大多数系农民家庭养殖,家庭作坊式的养殖场几乎没有能力接收博士、硕士毕业生。

2.研究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据调查,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风、学位论文质量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同5年前相比,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出现了潜在的下降趋势,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3]。生物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新发现、新学说、新技术层出不穷[4]。生物科学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要求很高。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既需要充实、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教育”,又需要充足、先进的科研条件进行“研究”。但是,有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跟随大形势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同时却忽视了师资队伍和科研条件等的建设或完善,致使培养条件的改进大大落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能保证研究生顺利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在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十几名甚至更多研究生合用一台常规PCR仪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争取实验机会、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研究生们只好分成昼班和夜班轮流进行实验。一些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高校里的研究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纷纷去中国科学院、“985”或“211”工程院校“打工”。师资力量、科研条件或教学资源的缺陷,限制了研究生的进步和发展,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的落后或滑坡,降低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最终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3.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精通专门知识的科技先锋,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助于满足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学位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培养方式等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也关系着生物科学的进步和生物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结构尚存在不少问题。譬如,一些高校将生物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结构由三年削减为二年,不少研究生仅理论课程学习就用掉一年多时间,毕业求职又用掉近半年时间,真正用于实验研究的时间居然只有半年左右。生物科学实践性强、实验周期长,缩短实验研究时间很可能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降[3]。再如,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偏重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业务专长或课题研究需要,对研究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不够重视,对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变不够灵活。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与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此外,部分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自身择业观和心态存在偏差以及自主创业能力较差[1]、某些高校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个别单位存在用人腐败现象等也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对策

1.根据社会需求调控招生规模、优化教育结构

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其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经过长期探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格局[5]。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招生专业、研究方向、人数应当与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挂钩。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特点,今后在读硕士研究生除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其他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应当面向实际应用部门,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3]。当前,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着以指导教师的影响力或权势、课题经费数量决定研究生招收数量和研究方向的现象。有的导师名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竟然超过30名,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私人课题的劳动力,有的导师长期和研究生不见面,甚至连部分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6]。很难想象,这种招生和培养模式会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加重研究生的求职砝码。

2.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7]。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多个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大约需要3-4万名优秀的生物学家、18万名研发人员和3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此外,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7]。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工程化、创业型人才的孵化,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不是“制器”,是精心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随意制造粗糙的“器材”[8]。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研究生就业的硬件保障。我国曾经一度把硕士研究生当作学术精英来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起到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期间,我国研究生规模较小,有条件进行精英化培养。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很难再以精英化方式进行培养[3]。培养理念、方式的改变,严重冲击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面对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培养单位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决不可随意降低培养标准和毕业考核要求。前段时间,一些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主张摒弃研究生毕业时的要求,实行“宽进宽出”方针。笔者认为,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可以采用实用技术开发或个人创业情况等评价指标代替要求;但是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则不能放松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否则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可能影响到毕业研究生的求职以及就业后的社会服务。二是进一步规范导师指导模式,强化导师指导功能。对在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9]。杜绝导师“放羊式”教学,强调导师在营造学术氛围中的关键性作用,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除了强调研究生的生物知识教育,还应当注重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和就业难易[8],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应予以重视。

4.加强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当今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经济大发展的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杜绝“毕业即失业”怪现象的出现,必须加强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据笔者调查,当前很多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十分狭隘,就业目标仅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笔者的一名学生,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某制药厂工作。他的家境比较困难,按说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却抱怨工资太低,每天只是负责发酵罐的几个阀门,硬是要辞职考研。笔者问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考博。笔者又问获得博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没仔细想过,去大学当教授、去研究所当研究员或者去国外当访问学者都可以,但是不想再干制药厂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笔者在某研究所也接触到很多持此类择业观的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们对应用研究嗤之以鼻,对企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不屑一顾,宁可不断地在研究所或高校做博士后研究甚至待业,也不愿应聘到企业单位从事应用研究或工业生产。加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求职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客观、可行的择业观,处理好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社会的关系,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工作做起,爱岗敬业,是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关系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近年来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持续走低,研究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多种渠道处理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使研究生学以致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苏柯,胡光明.解读我国研究生就业困境构建研究生自主创业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63-68.

[2] 季晓琴,李瑞,王建南.中国蚕丝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4,25(1):4-6.

[3]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0,118.

[4] 张华峰,陈天华.运用案例教学策略推进课程创新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3):47-48.

[5] 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

[6] 欧阳钟灿.研究生培养要坚持“一对一”的原则[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4):278-279.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中国生物产业战略研究[M].内部资料,2005.

第3篇: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研究生培养;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40-02

动物医学是以各种动物为对象,系统地研究其疾病诊治方法和发病机理的学科[1]。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本专业学生由基础理论学习向深层次专业学习的过渡阶段。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学会采集、分析病例资料,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更深层次地了解、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2]。实验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能否胜任未来临床工作,进行动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改革模式,建设内涵,向外开放,提高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文件等进行完善。按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促进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研究生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政策支持与落实

1.强化教学管理、推进研究生实验教学规范化。从学校到教研室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统筹协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制定并修订《研究生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加强教学实验室设备类建设项目立项管理》、《实验技术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部实验教学相关文件,全面规范研究生实验教学,促进研究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2.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申请并建立国家、省、校三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人员负责制。建成针对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实验教学、二级学科实验教学、专业特色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接轨。

3.重视研究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坚持研究生为主,创新与动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对研究生注重科研成果和试验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在研究生导师之外,选择实验导师,开展研究生创新实验计划,为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大实验教学建设投入。通过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发展”项目、“211”工程项目、“985”工程项目、“教育部修购项目”,以及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专项经费,不断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科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二、实验条件及环境

1.教学场地及设备。硬件建设是基础,是相关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大楼,针对不同学科分类整合为设备齐全、功能配套的先进专业教学实验室。建立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试验基地、教学动物医院等,促进研究生在深层次研究的同时不脱离实际[3]。对大型仪器由专人管理,及时地为研究生提供指导。

2.辅助项目建设。实验教学大楼内配有标本馆、档案资料室、实验材料库、中央纯水制备系统、专用消防设备与网络系统,各实验室配有中英文对照门牌、装置洗眼器、配备医药箱,有专门的病理解剖室、生物废物储藏室。全程进行实验录像,让研究生更好地检测自己的不足。

3.环境安全。生物学实验带来巨大的环境安全问题。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按照数字化、环保型实验教学标准建设[4]。实验台采用防强酸碱、阻燃的环保材料。教师与研究生全部进行安全环保知识培训,学习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严格实行实验室水、电、火和有毒有害药品管理制度。危险药品均定人定量取用。实验动物必须购买检验合格的标准动物,进入实验室前再次检测,确认无共患疾病方可进入。生物实验垃圾及动物尸体均存放于大型冰箱,由防疫部门定期集中处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模块重组。对各类实验进行汇总,去掉重复实验、验证性实验,整合相关性实验,探索创新型实验,合并重组动物医学各方向实验课程模块。同时将动物公共卫生与实验动物专业的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并入研究生实验教学,期望可为国家管理机构输送高水平人才。

2.多种实验教学手段结合。合理应用计算机模拟、多媒体网络、动物模型、视频录像、现场指导、临床病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从感官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研究生应依照其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做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课堂实验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科学研究与探索发现相结合、必做实验与选择实验相结合[5]。

3.推广前沿技术。注重对国际相关分子学研究的先进技术普及,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及技术。注重对国内相关先进科研成果的展示,在研究生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其对我国科研水平的认知,增强其学习信心,增强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创新实验精神。

4.多元化人才培养。在进行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促进与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互访,增加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开阔其眼界。培养研究生自主地从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6],独立完成试验,缩小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的差距,为动物医学研究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做出努力。

研究生阶段是承上启下的一个教育环节。动物医学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必须形成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综合的实验平台,完善以人为本的配套设施,完成实验教学基本任务,同时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在上述基础上将教学、科研、医疗、生产合为一体,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探索有效措施。积极地改进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提高动物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动物医学专业的对外交流、扩大社会服务和社会影响[7]。相信动物医学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将会建立探索与实践相融合的、共享的、高效的动物医学科研模式,加速动物医学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讯,黎德兵,宋薇,等.谈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与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下):40-41.

[2]骆艳秋.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吉林畜牧兽医,2012,(11):61-62.

[3]黄建云.对畜牧兽医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牧业通讯,2008,(11):29.

[4]王丰.绿色化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72-74.

[5]黎丽.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畜牧兽医教学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2):52.

[6]张秋菊,周第先.创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最佳情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7):880-881.

[7]巴珠.浅谈畜牧兽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1)中:16.

第4篇: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教材研究;文献计量分析;2000~2014年

我国多个版本的生物学教材通过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核。新版教材在各省市自治区的陆续使用是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同时,教材也成为了向一线教师和学生传递课程改革理念的主要载体。因此,对于新版教材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此类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教材研究的理论成果,更是对一线生物学教师使用教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文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类为基本检索边界(补充了部分非核心期刊的相关杂志),以“生物学教材”、“生命科学教材”和“生物学教科书”为关键字以及主题词,以2000~2014年为检索时间范围,展开文献的检索工作,得到相关文献486篇。其中包括征稿启事,会议论文和大量有关课堂教学的文章。经过滤和筛选,删除重复、无关的文献,共得到185篇相关文献。随后,采用文献题录信息软件SATI,并利用已有社会网络关系软件Ucinet(内嵌开源软件Pajek、Netdraw和Mage)[1,2]等进行了针对“中学生物学教材研究”的统计分析。

2数据分析

2.1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首先对纳入分析的185篇期刊文献进行了基于文献刊载量随年份变化的基本情况分析,分布特点如下:首先,在时间的分布上,2000~2014年期间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相关研究数量有稳中上升的趋势,并于2004~2005年和2007年出现了两个峰值(图1)。第一个峰值的时间是高中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等四省市试点时期;第二个高峰值出现于2006年全国大部分省市进入高中课程改革以后。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就是新版教材的使用,而本次改革中教材从单一版本变成了多个版本并存,仅以高中生物学为例全国就出现了五个版本的教材。另外,教材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无论是对于专业教育研究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是不小的挑战。同时,也是开展研究的契机。其次,从总量和年均刊载量来看,《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教学》和《中学生物学》成为刊载生物学教材研究的主要阵地。四种期刊刊载量占文献总量的70.06%。其中又以《生物学教学》刊载最多,占文献总量的18.37%。

2.2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为清晰地展示发表此类有关研究生物学教材文献的作者的情况,本文对纳入分析的期刊论文,从作者机构、作者发文量以及合作情况三个角度展开了有关作者的分析。2.2.1作者所属机构分析通过对文献所属机构基于第一作者进行分析发现,发文数在3篇以上的机构有7个,如表1所示:首先,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所属机构的发文量位居榜首,为23篇,占总发文量的12.43%。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51年开始编写和修订中小学教材,在教材编制及研究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其次,7家机构中有4所为师范院校,可见师范院校为“中学生物学教材”相关研究的主力军,这主要得益于师范院校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有利的科研条件。其累计发文量为35篇,占总发文量的18.92%。再者,排名第6和第7的单位为中学或省、市教研室。他们发文数量不多,共有6篇,占发文总量3.59%。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投身到教学研究的热潮中来[3],这个趋势将更好地推动一线课堂以及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2.2.2作者发文量和合作者分析本文对作者的发文量进行了基于频次的统计分析,对署名超过3次(含3次)的作者姓名及合作人数统计如表2:由表2可知,发文数在3次以上(含3次)的作者为15人。与作者总量相比,活跃的学者数量并不多。说明很多学者并未重视教材的研究,或者研究的不够持续与系统。活跃作者中多为各版本生物学教材的编者,同时也是生物学教育方面的专家。他们对于国内外生物学教材的研究及相关版本教材内容的解析能对一线教师使用教材的指导和引领。并且可知,生物学教材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团队。这些团队分别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学者为核心,成为生物学教材研究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也发现合作者中存在着一些高校教师与中学一线教师的合作关系,这是中学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研究者的理论加上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会使教育研究摆脱纸上谈兵的弊病,但是这种合作并不广泛。

2.3关键词分析

本文对文献进行了基于关键词出现频次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对表述意思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利用社会网络关系软件Ucinet及Netdraw将出现频次在2次以上(含2次)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可知:“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制”,“科学素养”与“科学史”、“科学本质观”等成为15年来我国生物学教材研究领域联系较为紧密的关键词。2.3.1教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研究生物学教材内容的研究主要分为对教材内容的解析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指瑕和建议。教材内容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学实践,在教材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内容的解析主要来源于教材的编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研究集中于微观。如指出教材中仍有待商榷或明显错误的知识点,以及概念图的不规范,为今后教材的改进提供依据。生物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表、漫画和对话框等。对于此类研究,目前还比较欠缺,大多论文只是注意到图表这一种呈现方式。2.3.2教材的比较研究对中学生物学教材的比较主要分为国外比较和国内比较。统计范围内,最早国内比较的文献出现在2004年。内容主要是针对国内不同版本教材之间、同一版本新旧教材之间以及不同学科教材之间的比较。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主要是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的差异性和统一性、教材编写特色以及教材的呈现方式。从插图、课外阅读材料和旁栏设置等方面进行分层比较。如苏科庚[4]对高中五种版本的教材进行了综合比较。与国外生物学教材相关的论文主要是中外教材之间的比较,国外教材之间的比较或者是国外教材编写理念及内容的介绍。检索文献中,较早的是2000年对于美国BSCS教材的介绍。大多数作者选择与美国、英国发达国家或者韩国、日本等与我国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或地区的教材进行比较。此类研究主要是对教材的总体进行比较,或是针对教材的某一方面,如习题、栏目设置、教材资源或某一知识点等内容。2.3.3科学素养和人文教育的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应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渗透全球所关注的问题;关注现代生物科技对全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世界其他国家文化[5]。科学素养和人文教育就是其中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在科学素养方面,汪忠[6]通过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科学史、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体现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素养。其次,在人文精神方面,邓过房、王永胜等[7]进行了分析,着重说明在生物学教材中渗透的正确的生态观、伦理观和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2.3.4关于教材历史的研究对教材的历史进行追溯,可以全面解析生物学教材的变革,为今后的课程改革以及教材改进提供方向。刘丽群等[8]根据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历史变革,将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阐明了不同阶段教材的发展隐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并透过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谭永平[9]对中学生物学教材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说明,认为中学生物学教材要体现主流文化意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2.3.5高中与初中教材相关性的研究在高中与初中教材相关性的研究内容上,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研究多于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关注的较少。多是理论研究人员从教材使用指导出发的编写解读,少有一线教师从实践层面的使用反馈。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层面文献研究较多,教材比较也多是定性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定量的研究。在与国际相关领域相比,生物学教材研究存在着不少的距离,与语文、数学和化学等其他学科相比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启元,叶鹰.2012.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信息资源管理学报,(1):16~19

[2]宋歌.2010.社会网络分析在引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图书情报工作,(7):50~58

[3]包春莹,王颖.2015.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不均衡发展──基于2010—2013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情况的分析.教育科学论坛,(2):21~25

[4]苏科庚.2005.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个版本的比较.生物学教学,30(8):20~21

[5]包春莹.2011.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生物学教学,36(3):14~16

[6]汪忠.2006.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生物学通报,41(4):22~24

[7]邓过房,王永胜.2010.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分子与细胞》的人文教育素材.生物学教学,35(5):4~5

[8]刘丽群,吴雪燕.2011.新中国生物教科书60年之演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0(2):19~22

第5篇: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6-02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带动人才培养;能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体系,从而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即充分证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是有效和可行的。

第6篇: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带动人才培养;能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体系,从而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即充分证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是有效和可行的。

第7篇: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在研究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开阔了眼界。读过的书籍主要有:《教师科研行动指南》、《校本课程与研究》、《给教师的100个建议》、《物理教学论》、《学生论》等等。在系统阅读书籍的同时,我还翻阅了大量的杂志,如《江苏教育》、《上海教育》、《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教师》等等。从这些杂志当中,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进行科研,而且也增加了科研的信心和勇气。另外,我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络当中查找科研的资料,和同行进行交流经验。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和交流,不仅解决了我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且还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

二.能够教科研相结合,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教师做课题研究不能够脱离课堂,而要让研究服务于课堂,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因此,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和课堂教学的结合点,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研相长,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还给课题研究提供了素材和经验。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1.制定了《初二学生数学能力调查表》,通过调查,了解了学生实际的数学水平,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2.认真分析了初一和初二的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从中找出了和物理学习有关的内容,为数学和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有用的建议。

3.在教学时,注意突出物理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和掌握物理知识,使学生知道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辩证思维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制定研究计划,努力实施,及时反思总结。完成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

三.研究结果和总结

经过这一轮的课题研究工作,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但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增强了科研兴教的意识,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在教学中还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提了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学会了制作调查报告,学会了写作案例分析和总结。

3.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5.为转化学困生积累了经验。

主要成果:

1.写下了一定的读书笔记。

2.完成了初中生数学水平的调查和分析

第8篇: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一 研究生担任本科实验实践教学助教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助教过程中,要求研究生能够用流畅明晰的语言表达出实验教学目的、实验原理和详细的操作步骤,明确对实验材料的具体要求。要求研究生助教在教学过程中声音洪亮,思维缜密,重点突出。

2 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

实课验程一般是理论和假说的验证,例如,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微生物染色法”这一节实验课,就要求研究生助教要具备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这些知识的研究生才能在讲授选择合理的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以及用染色法观察微生物在各类生物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时游刃有余。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微生物的世界,使本来枯燥的实验课程讲解得非常生动、具体,实验课程所包含的知识面和信息量都非常饱满。

3 要有不怕吃苦,热爱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精神

助教工作应该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担任。单从个人能力考虑,研究生完全可以胜任教学工作中的助教工作;但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个别研究生助教在实验课程中长时间呆在实验室某角落,不注重发现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导致研究生助教不能出色地完成学院交付的任务,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助教在工作中总是抱怨周期长、报酬少、不自由,导致思想懈怠,进取心被磨灭;另一方面,实验教学之前研究生助教不仅需要充分参阅资料,还需提前安排好学生实验所需材料类型和数量器材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因此研究生助教工作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积极进取、勇担责任、甘于奉献的精神。

4 较强的实验技能

由于研究生助教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实验基础不同,自身掌握的基本操作程度不同。有些助教的基本操作如显微镜、培养皿、接种针等的正确使用还是不够规范,甚至对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也不知如何正确操作等。由于这些基本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要求较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助教过程表现较好的通常是那些从事微生物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助教,表现一般的往往是仅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微生物实验而不从事与此相关研究的研究生;表现较差是那些本科没有学过这门课程,又不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所以研究生助教必需是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系统学习过微生物学及相关课程,或者是在研究生阶段从事与微生物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只有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在从事实验教学助教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因此,相关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在实验教学过程地位相当重要。

二 研究生助教在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中的实践

由于近年来本科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出现了教师数量不足、教学工作量大、实验教学人员人数远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研究生培养规模又在逐年扩大,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为研究生学习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目前刻不容缓的问题。研究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接触了较多的科研领域,拥有比较灵活的时间,可以在辅助教师指导本科实践教学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为了达到培养提高在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本科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的双重目的,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特点,科学设计和充实助教工作内容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准备、实验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

1 研究生承担部分本科实验教学任务

虽然实验员在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和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导致实验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实验技能不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如我院实验技术人员占全院总教职工人数的15%,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只占实验人员的28.6%,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2.9%,50岁以上的已占42.9%。由于生工院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教师和实验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生工院鼓励优秀的研究生承担部分本科实验教学任务,获得2个学分并享受适当的课时津贴。要求助教研究生上实验课之前,首先需要随堂听课,学习将要上的实验过程的讲解、规范的实验操作及实验注意事项,随后在专业教师的协助下,由助教研究生独立承担同一个实验的讲解、实验操作答疑指导及批改实验报告。研究生承担部分本科实验教学任务,既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难题,又锻炼了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大了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

2 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生实习

本科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实习,针对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应用型强的特点,我们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实行将微生物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重组成基本操作技能、基础理论验证、微生物遗传改良、应用微生物技术和微生物研究课题等五大模块的实验教学改革,使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能获得系统规范的微生物菌株的分离培养,保种传代和遗传改良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在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发酵工程与设备、生物工艺学、代谢控制发酵三门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充分利用本院教学实训基地中试车间8套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及其配套设备,作为课程实习场所,以科研产品研制(复合微生物肥料)带毕业实习,实习内容以三大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操作技术,贯穿在三大工艺,即发酵工艺,即检测工艺和产品制备工艺中,使学生充分利用先进的发酵设备、检测设备和后处理设备,利用不同的微生物菌株通过发酵生产制成一种或多种产品,使每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实践操作训练。本科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其实验方法和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实验目的。据此,我们利用优秀的在读研究生作为本科实习的助理导师,指导本科毕业实习,让研究生参与到实验室管理,此举措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锻炼研究生的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其责任意识,使学生在指导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3 研究生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生在学业完成前必须要撰写并提交毕业论文或设计,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可授予学士学位。根据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经指导老师联系安排,依托外单位(从事本专业生产或科研)的科研或生产项目帮助本科生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内容及实施方案等,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二是经指导老师指导安排,依托指导老师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帮助部分本科生进行分解选题,在校内完成毕业论文。以上两种方式均由研究生导师所带研究生协助指导老师完成指导工作,其中导师负责在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等方面总体把关;研究生助教则具体负责文献查阅、操作指导、数据分析等指导工作。这种配合方式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指导老师的工作压力,而且研究生助教在此过程中也能使自身的科研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总结能力,协调配合与分析等能力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能避免因指导老师忙于各项工作造成对本科生指导不足的现象,充分保障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切实体会科研的过程,更加有效的使本科生享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丰硕成果。

总之,如何将学校的研究生这支庞大的新生力量补充到有限的教师队伍中,发挥新生势力的作用,是高校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论题。教学实践表明,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课上指导和课后反馈,研究生完全能做好实验实践教学的助教工作,并协作导师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这是一项很好的举措。随着实验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验教学工作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教师数量的增长率也比较小,这就导致了师资力量与实验教学工作量严重不符的矛盾。如果让在读研究生参与过实验课程的指导,则可以部分解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实践证明,研究生虽然缺乏教学经验,但他们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和满腔的工作热情,完全可以在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圆满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樊宪伟,李有志.研究生助教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 12(2):134 -136.

[2]王倩.以《单片机原理》课程为例浅谈研究生参与本科实验教学的作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12:229-230.

[3]张玉荣, 王平, 陶辰立,等. 发挥硕士研究生作用指导本科实验教学探索[J].价值工程, 2013,1(86): 213 -214.

第9篇:高等生物教学研究范文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创新创业大背景下,不断探索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以课程设置“三三制”,课外培养“联合制”,全员评教“持续制”等方式相结合,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硕士;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16-02

2013年3月,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1]。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2]。

一、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与课程设置的纲领,而课程设置又是教学工作开展最直接的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表现。为此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合理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袁贵仁部长曾指出:要想形成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必须要完善和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在当今创新创业大潮中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具有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硕士研究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实施和探索的重点。自2009年我国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摸索和探究,现已形成了课内课程设置“三三制”,课外培养“联合制”,全员评教“持续制”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课内“三三制”

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不像学术型硕士在本领域中具有较深较系统的造诣,为此在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中,采取“三三制”,即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在公共课程中除设置必修外语和政治课程之外,增设了选修课程英文科技阅读、英文数据库检索、专业外语、职业道德等课程,扩大学生的学识视野。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必修课程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选修课程生命科学进展、基因工程技术、现代生物学方法论等课程,并根据吉林省产业经济结构开设了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专业综合实验、生物制药校内实训实验、新药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车间设计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中除各学生根据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外,还增设了选修课生物合成与调控、药物动力学、制药过程自动化、生物药剂学、微生物药品新品种筛选、海洋生药学、药物设计概论、药物代谢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控制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4]。

三、课外培养“联合制”

专业学位硕士就意味着所培养的学生将从学科导向的系统性转向了应用导向的宽广性,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学生培养的模式中将侧重学生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与企业联手打造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与吉林修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延边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吉林派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中生集团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大成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或博士后联合工作站,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了实践技能,也为他就业或继续深造拓宽了渠道[5]。学生进入企业后,浓厚的企业文化深深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良好职业素养的追求与向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科研素养。学校携手校内外部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共同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先后与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农研所、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科技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吉林省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模式动物工程中心、省重大疾病与化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十余家科研院所建立校院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同时科研院所与院校依据自身优势,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达到多位国内外专家济济一堂,进行学术讨论,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

3.与相关协会联合锻炼实践能力。依托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吉林省遗传协会、吉林省微生物协会等省内科协下属协会联合举办各类竞赛、论坛等社会实践性活动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现已参加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青年科学家论坛6届、吉林省生物医药创业计划大赛2届,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

四、全员评教“持续制”

评教工作一般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课程学习后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水平及课程给自己带来的意义、影响的评价。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研究生,施行了持续评教制度,增设了用人单位评教。在校研究生评教采取问卷及网上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评教的真实性。对于已毕业的研究生采用三年全跟踪、五年重点调查的方式进行评教。每年由研究生秘书对毕业三年内的研究生和五年内的重点学生采用邮件问卷调查,征集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意见与建议,以便改进。对于毕业生集中的用人单位采取年度调查的方式,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这样从多侧面、多维度调查,不断修订培养计划,设置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硕士培养计划。

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为国家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如何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如何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3-29.

[2]张大良.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C].哈尔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5.

[3]陆晓雨.基于学生满意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