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公司战略年度计划精选(九篇)

公司战略年度计划

第1篇: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1 编制战略性预算的必要性

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将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而从资本的逐利性来说是回报越高越好,因此可以说每个公司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各公司会根据其外部环境、所处行业、公司规模、资源禀赋、公司能力的选择不同的具体战略。战略是对公司未来前景的定性描述,具有长期性和抽象性,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其执行力。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高效地实现公司价值,通过全面预算的量化管理,公司的价值追求可以有效表述和传达至公司的各个层级并以极强的执行力实践落实,公司价值管理的结果也能获得准确的衡量和有效的评价。但预算具有相对短期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其价值引导和价值分析。因此需要通过编制战略性预算提高公司战略和预算二者间的关联度,形成合力,从而共同推动公司的价值创造。

2 编制战略性预算的基本原理

卡普兰和大卫?诺顿于21世纪初提出,可将预算系统分成两部分,可以在编制战略性预算时用平衡计分卡进行,在编制经营性预算时使用传统的作业基础预算法进行。编制战略性预算的基本原理为:公司运用平衡计分卡细化和分解战略目标,通过分析绩效目标与正常可达水平目标的差距,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行动计划以促进具体目标的实现,并配备相关资源,最后填平实际与目标的差距。战略行动计划所需资源的相关预算即为战略性预算,BSC框架下的战略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3 编制战略性预算的具体步骤

3.1 根据战略目标绘制战略地图,确定战略主题

平衡计分卡理论只是一种平衡管理的理念和一个基本的运作框架,而缺乏对战略进行具体、系统、全面的描述。战略地图可以弥补平衡计分卡这一缺陷,它是在对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层面、学习与增长层面的这四个层面目标进行分析后根据其相互关系绘制而成的战略因果关系图,由一系列的战略主题构成。战略主题是公司战略成功的主要体现,是公司使命、愿景与实际行动计划连接的纽带,反映了公司高层确定的为了获得战略成功必须完成的事项,主要体现在公司内部运营上。绘制公司战略地图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确定股东价值差距(财务层面)。如“十一五”期末,公司高层希望五年之后公司的利税总额能达到十亿元,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与股东的期望有五亿元的巨大差距,而这一预期差就变成了公司的总体目标。税利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收入增长和成本费用下降。收入增长则受卷烟销量及单箱销售额影响;在卷烟生产实行计划控制的情况下,卷烟成本与单箱销售额基本成反向关系,因此成本费用的控制重点在费用控制及资产利用率上。

②调整客户价值主张(客户层面)。对现有的客户进行分析,调整客户价值主张,弥补股东价值差距,即调整产品竞争策略。基于卷烟商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特点,采取总成本降低;同时在剔除宏观经济等外部因素对卷烟销售影响的条件下,强调提供全面客户解决方案,实施差异化服务策略。为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需要维持货源充足,提高零售户的盈利水平,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护客户的合法利益,继而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维持市场份额,优化卷烟销售结构,而公司的业绩驱动主要因素有市场分析与货源组织、客户布局、零售价格管理以及专卖监督管理等。

③确定时间表。针对在五年内如何填补五亿元税利差距这一目标,将弥补差额的时间表确定下来,即确定短期财务目标值,形成年度经营计划,再分解到各业务单元,形成各业务单元的年度经营计划(各业务单元之后可以根据年度经营计划采用作业成本法编制经营性预算)。

④关注内部流程层面确定战略主题,找出关键的流程,制定短期的非财务目标值,包括顾客与消费者、员工与管理者、作业流程、创新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的成果和业绩驱动因素指标。通过卷烟品牌管理和引导即品牌培育改善商品销售结构,可通过中、高档卷烟占总销售比例来衡量;通过现代销售网络建设,实现“网上营销、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网上结算”营销模式优化升级,实现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提高市场洞察力和市场控制力;通过现代物流建设,可以提高卷烟配送效率,降低配送差错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零售户满意度,降低物流成本。

⑤关注学习和成长层面以提升战略准备度,分析公司现有人力资源、信息支持、组织资本是否具备支撑关键流程的能力,并寻找提升的方法。通过员工培训、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提升、信息系统应用来提高员工服务质量和劳动效率。

3.2 确定各战略主题的关键成功因素和关键业绩指标,

设定目标值

确定公司战略主题后,要分析各战略主题对应的关键成功因素、关键绩效指标,并设定各年度的目标值。各年度的目标值是对战略目标的细化和分解,代表预算期内公司对各种经营行为结果的预测和期望。目标值的设定要将公司现有的短期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综合考虑,还要结合公司所处的特殊外部经济环境和市场地位、发展阶段、未来愿景,并要考虑到国家调控的宏观政策、所处行业发展趋势、业内竞争对手情况相关因素,通过对公司内部运营情况和以往统计数据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还要对预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综合评估,最后选定的方案必须与公司战略目标最为一致并较易实行,这样才可以将之确定成为各个关键业绩指标的年度的目标值。

3.3 将目标值分解至各业务单元,编制各业务单元战略

性预算

公司将各战略主题的目标值分解至各业务单元,形成各业务单元的战略目标。各业务单元分析现状与目标值差距,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再根据部门战略行动计划确定资源需要,编制各业务单元战略性预算。并提交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若审核不能通过则返回各业务单元,对各行动计划再进行可行性和重要性评估后,调整行动计划,在不同的行动计划间做出取舍,重新配置资源,修改预算。

第2篇: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根据美国卡普兰和诺顿两位管理学大师《平衡计分卡》及其之后的《战略办公室》《战略地图》等系列理论,一家公司的战略能否能以有效执行,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战略绩效管理即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系统。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企业战略,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以战略为中心牵引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二是依据相关绩效管理制度,对每一个绩效管理循环周期进行检讨,对经营团队或责任人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价值分配。[1]

二、证券公司设立战略绩效管理职能的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迄今,中国证券行业历经初创发展、清理整顿、综合治理、创新发展、依法、从严、全面监管下的规范发展等几个阶段。目前证券行业基本结束了粗放、同质化的发展模式,进入了追求差异化、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较高水平竞争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下,如何制定符合自身需求和特点的战略,如何强有力地执行战略,达成自身战略目标,是每家证券公司都不得不关切的事情。有所追求的证券公司不可避免地需要强化战略管理。这既包括战略规划的制定,也包括通过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促进、督导战略的执行落实。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大型?C券公司战略绩效管理工作的现阶段情况

笔者在大型证券公司的战略绩效管理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近6年,跟一些大型证券公司(排名行业前十)的同行互有交流,因此对大型证券公司战略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情况有一定了解。归纳起来,目前证券公司战略绩效管理工作的特点如下:

(一)大多数大型证券公司都已经设立了战略绩效管理职能

2012年前后,大型证券公司陆续开始建立战略绩效管理职能,目前大型证券公司已经基本都设立了该职能。2015年前后,不少中小型证券公司也开始组建队伍,设立职能。

在主要管理工具的选择上,基本以平衡计分卡系列理论为主要工具,辅以关键绩效指标KPI等。但不少证券公司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不够全面深入,仍然过多偏重于财务结果类指标。

(二)在组织方式和功能强弱的设置上有较大区别。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各家公司在该职能的组织运作方式、所赋予的管理强度方面却有较大区别。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类型一:战略绩效管理职能设定在战略管理部门或办公室。

战略管理部门或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或总裁办公室)通常由公司董事长或总裁或二者共同直接领导,对公司最主要领导者的思想具有较充分理解。

战略管理部门或办公室一般首先被赋予牵头制定战略规划的职能,其次就是战略绩效管理职能。这种设定将规划与绩效管理二者紧密结合,使战略绩效管理能够更准确地向上对接战略规划,向下将公司战略目标分解到各项子业务和管理条线,有利于各分管高级管理人员统一认识,并按照分工承担相应职责。

大多数情况下,此类战略绩效管理职能还同时兼具战略督导职能。使其有日常具体的管理抓手,可以及时跟踪了解各子业务管理条线的战略执行情况。

也有部分公司未同时赋予其战略督导的职能。这种情况下,战略管理部门或办公室反映无法及时深入了解战略执行情况,行使战略绩效管理职能时就容易流于表面和空泛。

类型一的组织方式存在两大不足:一是通常没有绩效考核和评价的职能。其所积累的绩效跟踪数据可能无法不失真地传递给绩效评价部门,从而可能影响战略绩效管理最后一个环节――评价和激励约束的有效性。二是通常不负责高管层以下的绩效管理,则有可能造成中基层员工绩效管理的脱节。

类型二:战略绩效管理职能设定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计划财务部门。

这种设定是较为传统的做法。战略绩效管理职能设定在计划财务部门,可以使公司的年度目标任务和预算制定统一安排;设定在人力资源部门则可以贯通公司高管层及其所辖部门,直到一线员工的绩效指标分解体系,同时降低绩效评价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但这种做法较易偏离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核心点――“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整合的源于战略指标的新框架。它在保留以往财务指标的同时,引进了未来财务业绩的驱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层面,它们以明确和严谨的手法解释战略组织,而形成特定的目标和指标”。[2]

毕竟,人力资源或财务部门不具有战略规划职能,对公司战略规划的理解深度和对接精准度相对较弱;其次,也不具备战略督导职能,这又使其很难从战略高度跟踪了解各业务管理条线的具体情况。

类型三:战略绩效管理职能设定在以战略管理部门为主,人力资源和计划财务部门为辅的专门职能组内。

这种组织方式较好地弥补了前两种类型的缺陷,发挥了三个职能部门各自的优势。如果结合得好,无疑将有助于战略指标体系与战略规划的精准对接,有助于战略绩效指标体系的贯通到底,有助于公司工作计划和财务预算的有机融合,有助于绩效评价结果和奖惩机制的紧密结合。

(三)战略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证券行业在佣金价格战①开始后,逐步清醒地意识到同质化竞争只有死路一条,纷纷探索差异化竞争。但从最早明确提出依靠自身战略取得竞争优势的说法迄今,不过十几年;从最早开始战略绩效管理迄今也不到十年。因此,整个行业里,不论是包括最高管理层在内的各级团队对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认知程度,还是战略绩效管理制度、流程的建设,人才的成长、培养和储备,或是数据和经验的积累都还是起步不久,战略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影响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运营效果和效率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与公司战略的对接程度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能否把公司的战略目标全面、准确地分解到各个业务管理条线,是决定战略绩效管理工作质量的最根本因素。前文深入探讨的战略绩效管理工作组织方式几乎决定了其与战略对接的程度。

(二)对各类证券子业务的理解程度

制定妥帖的战略绩效指标需要对各类子业务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既理解各项子业务发展之需,也明白行业及公司对该业务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制定各条线战略绩效指标时统筹兼顾两方面的诉求,达成在现实条件下的较优选择。

(三)战略督导作用的发挥程度

战略绩效管理工作能否体现价值,还体现在能否将战略督导做到实处:持续跟踪业务发展动态,敏锐地发现新情况,及时为管理层作出分析和初步判断,及时向决策层提交报告和管理建议等,都展示了战略督导的价值,也为绩效指标拟定和调整提供了有力依据。

事实上,以上三点做得越好,就越能充分发挥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执行工具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一张绩效指标列示表。

(四)与晋升、薪酬激励和约束等资源的相关程度

战略绩效考核结果是否与晋升、薪酬激励等资源正相关,对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运营有效性的影响显而易见。否则,不论之前战略绩效指标设计得多好、督导得多得力,都会破坏战略绩效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最终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公司文化和制度环境的支持程度

公司文化和制度环境是决定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看不见的手”。举例来说,如果公司文化不认同合法合规经营的重要性,绩效指标就很可能过度强调财务成果,对业务人员的主观冲动不但形不成制约,反而还有可能助长;如果口头上说重视合规风控,却缺乏合规风险管理制度的综合配套,对触犯底线的行为缺少有力的惩罚措施,那么风控指标要求再高,也是空谈;如果公司文化不认同合规经营前提下,业绩才是硬道理,或者公司对绩效差异巨大的员工?p罚不明,那么公司就很难对业务条线下达具有挑战性的指标,造成公司发展速度迟缓,推诿避让盛行;如果公司文化过度追求“绩效主义”,那么各业务管理条线就很容易有单打独斗的倾向,促进集团协同效应的指标也就很难下达。

(六)战略绩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

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目前大型证券公司战略绩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距离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少证券公司都还在利用简单的信息技术工具,有的还主要依靠手工制作电子表格EXCEL和邮件等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和信息传递。

事实上,战略绩效管理需要的信息链很长。理想状态下,前端需要收集统合行业和公司合作方信息的系统,中端需要能够覆盖全部业务、管理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后端则需要绩效指标制定分解、评价与激励分配信息系统。通过有力的信息自动化处理,前中后环环相扣,可以帮助高层管理者和绩效管理人员进行更准确、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目前,大型证券公司已经意识到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有些已经开始投入。

五、提高证券公司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运营效果和效率的建议

(一)搭建有利于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运营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

以公司自身战略目标为核心,搭建有助于战略实施的机制,[3]赋予战略绩效管理团队上接战略规划、下为各条线制定重点任务目标的组织环境和流程环境,使其可以“上达天听、下接地气”。

(二)加大战略绩效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其重视程度和待遇水平

合格的战略绩效管理人员既要对行业发展方向和公司战略选择有深刻的理解,又要对公司综合以及子业务发展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具备平衡计分卡运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抗压能力。

(三)加大投入,快速提高战略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无量化,不管理。量化就是将信息数据化。在证券行业客户需求日益复杂多样的当下,业务品类越来越丰富,信息量呈现数量级的增长。对大型证券公司而言,要想更好地制定战略规划、制定战略绩效目标、制定子业务发展策略,加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已经是必须之选。战略绩效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当然是必须中的必须。

第3篇: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供电企业都在实施或创新综合计划管理,但如何有效推行综合计划管理,真正发挥综合计划的作用,是一件复杂且任重道远的事。

1.综合计划管理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提出了引入平衡计分卡这种当今被普遍认为是实施战略管理最有效的工具,创新公司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使其成为承接公司发展战略、化战略为行动的有效手段。

平衡计分卡理论体系源于哈佛大学教授卡普兰(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诺顿(Norton)于1992年所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2006年发展成为管理科学界尤其是战略实施领域的权威理论。目前,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平衡计分卡从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对战略进行分解,同时强调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成果指标与驱动指标以及长远发展与当期绩效的平衡,可很好克服企业的短期化和片面化倾向,使企业战略得到更好的执行。

综合计划统筹专业计划,是对各专业计划进行平衡优化的结果。如何平衡优化,需要有理论做指导、技术手段做支撑。本次综合计划创新研究也引入了诸多先进实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理论,如:杜邦财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等等,涉及运筹学、经济学、数学应用、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体系。同时将理论和具体业务实际结合,构建出可应用于实际的平衡优化工具(通过信息化固化的计算模型),从技术层面为综合计划管理的落地实施提供保障。

2.综合计划管理概述

2.1综合计划管理内涵

综合计划管理运用平衡计分卡以及战略地图等理论方法,将企业战略目标量化分解,建立包括股东价值、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的管理框架,涵盖电网发展、营销服务、资本经营、安全生产等各领域的计划及指标体系,通过方案优化,科学配置公司各种要素资源,谋求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满足公司当期经营绩效和中长期发展的需要。综合计划按时间纬度一般分为月度、季度、年度和五年综合计划。

2.2综合计划管理的定位

(1)综合计划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处于总抓手总龙头的位置

综合计划是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地的载体,通过用计划指标细化战略目标,实现对公司战略的承接。再通过年度计划的编制、下达、执行和跟踪分析,并与组织绩效考核相结合,实现闭环管理。这个循环过程既是综合计划执行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司战略实施的过程。它以年度为周期,周而复始,并呈螺旋式上升,最终达成公司的战略目标。

(2)综合计划与专业计划的关系

综合计划是“管计划的计划”。综合计划是企业战略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性行动计划,是各项专业计划的统领。即综合计划需要以专业计划为基础,专业计划应以综合计划为指导,从公司整体经营目标出发服从综合计划。综合计划对企业的各类计划实现“六统一管理”,即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平衡、统一下达、统一调整和统一分析监控,实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3)综合计划与预算管理、组织绩效的关系

综合计划是供电企业战略实施的年度具体行动计划,涵盖了公司全面预算及组织绩效计划的主要内容。预算管理是落实综合计划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手段,组织绩效管理则为检查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及预算完成情况提供制度保障。

2.3综合计划管理的核心作用

(1)统筹兼顾,实现“四个平衡”,促进公司管理向精益化转变

综合计划能妥善处理好当期绩效与长远发展的平衡、投资需求与投资能力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驱动指标与结果指标的平衡,指引各业务领域实现向精益化管理转变,谋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横向协同,优化配置,谋求公司综合效益最大化

综合计划揭示出了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它通过对各专业计划进行平衡优化,提出最优的组合方案,以谋求公司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为公司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综合计划通过建立量化的数学模型,开发平衡优化工具,可以十分直观、方便、快捷地测算出企业在不同内外部环境条件下的经营结果,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实时展现,为公司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变化及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常态化的辅助支持。

3.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分析

3.1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建设情况

综合计划管理由来已久,早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国家电力公司就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度为动力、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综合计划管理理念,将电力产量、固定资产投资、电力建设规模、资产经营、劳动工资、供电质量、安全管理、能源节约、科技环保九项专业计划纳入综合计划范围,通过计划编制、执行、分析和调整控制目标的实现。2003年以来,为顺应我国电力厂网分开等市场化改革,适应电网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不断提高电网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电网企业不断创新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如国家电网提出的将综合计划、全面预算、统计分析、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绩效考核协调一致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南方电网公司也通过统筹专业计划不断推进综合计管理,提高集团管控能力。

3.2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综合计划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很多供电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基础和机制,在综合计划管理规范化和工作流程化这两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同时,综合计划管理过程控制与考核机制尚未建立,造成综合计划的约束力和调控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综合计划的管控作用。

(2)数据缺乏有效共享。综合计划涉及的专业面广,数据量大,且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国内供电企业企业级的“公共数据资源池”还需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机制还需完善,以便提高对综合计划数据的支撑。

(3)技术支撑手段还需加强。综合计划需要对各专业计划进行统筹平衡,其测算、优化等计算工作量巨大,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难以完成,需要寻求技术手段,依靠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和程序化运算。

3.3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改进方向

(1)建立统一规范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

借鉴国内外综合计划管理的成熟经验,结合国内供电企业的管理实际,可以从以下方面建立、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

①完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深入研究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时根据综合计划实际管理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管理。

②健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立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在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决策性地位,并将有关计划管理的政策、规章和流程纳入综合计划管理制度体系。

③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在各级供电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网、省、地、县四级综合计划管理组织体系。

④明确权责体系,确定各级供电企业综合化管理的权责分布,以保障综合计划顺利、高效的执行。

⑤建立综合计划考评体系,以绩效考评强化责任,提升综合计划工作实效,促进综合计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⑥加强综合计划动态管理,建立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跟踪分析和过程控制机制,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流程。

(2)以技术手段为支撑

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在各专业职能部门对指标管理的意见基础上,通过指标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分析,对综合计划进行平衡优化,统筹协调各项指标的安排,确保专业计划管理和综合计划管理的协调。因此,须在与企业级数据中心对接,寻求数据支撑的基础上,结合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实际需要, 研究一套适用于供电企业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所需的分析、计算模型,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形成工具,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方案编制以及分析决策,提供系统、全面、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4.构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4.1指标体系

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量化分解,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为有效承接供电企业战略,全面反映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科学设置各种指标,建立健全公司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1)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架构

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KPI管理等先进理念建立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将供电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量化分解为股东价值、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构建三级指标体系,涵盖电网发展、营销服务、电网运行、安全生产、人力资源、资本经营等各个主要业务领域,指标设计尽可能全面、简洁、准确,避免指标间交叉重叠,不求指标的多而全,力求少而精,确保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图:

新的指标体系设计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作为战略级的综合性指标,是反映供电企业战略执行情况的成果型指标。二级指标作为业务驱动型指标,对公司各种要素资源进行配置,是通过计划的执行实现战略的指标,具有可计划、可操作的特点。三级指标为需要关注的指标,作为一、二级指标更加细化的支持性指标,反映一、二级指标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综合计划指标的选取

指标体系基本指标的选取要围绕供电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结合经营生产的管理实际, 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状况。指标选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步:

第一步:结合企业战略绘制战略地图,按“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绘制公司的战略地图,明确各维度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步:针对战略目标进行指标的开发。围绕战略地图中各维度战略主题,按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及分类、指标设置和选取的原则,进行综合计划战略指标开发。指标设计以业务支撑关系为基础,对战略目标一级指标进行逐级分解,最终形成新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4.2制度体系

要真正落实好综合计划管理,发挥管理实效,必须为之设计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关键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健全综合计划决策制度,从制度上确立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在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决策性地位,以及从制度上确立综合计划在公司计划管理中的制约性地位。

(2)企业中有关计划管理的政策、规章和流程等,也应纳入综合计划管理制度体系的范畴,由综合计划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3)针对综合计划编制、分解下达、过程控制与跟踪分析以及考核调整等环节,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用于规范综合计划管理行为,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流程,使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

4.3组织体系

综合计划管理涉及到供电企业内部多个部门,行动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因此,在各级供电企业本部设立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综合计划的中心决策部门,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作为其常设的工作机构,归口管理综合计划日常的事务,平时可以挂靠在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同时,建议明确公司综合计划管理部门与相关专业部门的协作关系,做好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公司综合计划日常工作机制。

4.4权责体系

综合计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的权责体系,权、责、利的合理配置是发挥管理实效的重要保证。从电网企业特点出发,综合计划管理可以构建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以及专业职能部门为主的三级组织体系。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综合计划的领导机构,是最高决策中心,负责审定、监督和协调综合计划管理中的重大工作事项;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综合计划编制汇总、平衡优化、执行分析、调整与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是综合计划的衔接层;各专业职能部门则从本部业务实际出发,负责编制专业计划并组织实施下达的综合计划方案,是综合计划具体工作执行层。三层级机构各司其职,协调有度、权责分明。

4.5考评体系

良好的综合计划考评机制有助于综合计划的高效执行。为更好地实现公司战略,在供电企业内部建立战略目标与考评体系相结合的综合计划考评机制。

(1)综合计划管理过程考评

针对综合计划基础建设及方案准备、综合计划编制审批到综合计划分解下达、综合计划执行分析、综合计划调整审批直至综合计划完成考核评价的五个主要阶段管理目标,分析每个阶段中的评价功能单元,并根据其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分别设定不同的综合计划管理过程评价指标。通过对综合计划管理全过程进行考评,全面系统地实现对综合计划全过程跟踪管理与适时反馈。

(2)综合计划绩效考评

综合计划绩效考核以计划完成情况为主要考评依据,同时要建立科学先进的综合计划绩效考核机制。在旧有的计划管理模式下,大多数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与组织绩效考核未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二者各有一个管理体系,而未实现很好衔接配合,或者组织绩效考核只从综合计划指标中选取几个指标进行考评,这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综合计划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针对这套指标体系尽可能地进行量化考核。并在考核时与已有的组织绩效考核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监督职能。

4.6流程体系

综合计划管理包括综合计划的制定、指标分解下达、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和考核,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过程,具有很强的一体性。

(1)综合计划编制

综合计划编制必须以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对公司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年度工作目标,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和实施方案,目的是保障企业年度经营任务的完成。

综合计划的编制形式采用自下而上,然后再自上而下,并在此过程中充分交换意见的“一上一下、双向互动”的编制模式。遵循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的“四统一”原则。

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针对各专项计划须实现统筹兼顾,纵向衔接、总体平衡,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综合计划编制业务流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综合计划编制目标确定;二是综合计划编制与上报;三是综合计划分解与下达执行。

(2)综合计划执行分析

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跟踪分析是促进供电企业中长期战略和年度计划目标实现的一种过程控制机制。通过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跟踪分析可以分析和掌握企业中长期战略和年度综合计划编制内外部边界条件的变化情况,可以对计划目标能否完成进行预测和评估,发现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对调整计划提出建议和意见。其按时间长度可以分为年度分析、季度分析和月度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

(3)综合计划调整

为维护计划的严肃性,综合计划经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批准下发后,必须严格执行,各专业部门和执行单位均不得随意修改。如确因客观原因影响(比如市场需求发生未预料到的较大变化,国家政策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等),经主观努力仍不能完成计划时,在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完成计划积极性的前提下,可以调整。

4.7管理所需技术手段—平衡优化模型

在上述综合计划编制、执行、调整的操作,都离不开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计算和统筹平衡,其计算工作量大、要求高,为此,本研究运用综合多种理论方法,创新性的设计并开发了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模型及工具,为综合计划管理推进和提高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模型设计遵循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框架,运用多种商务智能分析方法,以综合计划指标体系为核心进行设计和建立。其除了建立一系列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预测方法外,重点将价值量指标(财务类指标)根据其计算因子间逻辑关系构建出数学模型,实现对所有价值量指标进行联动计算。

建立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模型不仅是企业战略及投资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企业内外部平衡,保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综合计划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工作。

5.结束语

推行综合计划管理本质是将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这种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国内供电企业,这不仅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一次渐进式的变革,需要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且作为一项管理创新,综合计划管理对各专业管理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需要各部门、单位形成高度的共识和统一的行动。因此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着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建设的不断深入而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韩俊雅.电网企业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J].陕西电力,2012,35(2):72-74

[2]高喜利.强化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思考[J].湖北电力,2012,37(5):86-88

第4篇: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预算模式;战略预算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国有企业上市、兼并、重组以及原国家工业部委的公司化改革,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大批集团公司。企业集团具备自身新的特征,如:由多个独立法人组成,有核心层的母公司和紧密层的子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产业与金融结合业务复杂化程度大大提高等。正是由于企业集团的这种特性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面临重大改革。

1999年起,我国很多集团公司认识到:预算管理可能是实现集团公司发展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从此开始了针对预算管理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这无疑是应该肯定的,但由于我国开展预算管理时间短、经验少等原因,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

一、为什么需要预算

企业以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也因此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如何一方面提高营业收入,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成本支出,以达到两不误的境界呢?这其中的统筹规划便映出了预算的意义所在。

预算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的总体计划方案。通过事前确定目标,然后收集、归纳、总结反映实际运营情况的信息,最后进行比较的方式来掌控事关企业生死的财务。

作为集团性质的企业在庞大的业务压力下更加需要运用预算的手段。可以说企业集团选择了预算,同时预算也选择了企业集团。一方面:企业集团一般是多层次的组织结构,随着管理级次的增加和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管理者很难进行直接的管理控制,这就需要用预算的手段来保证经营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由于预算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集团化的大环境下更利于它施展拳脚,给每个企业成员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和权责间的关系。

二、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不同的组织体制下,预算管理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依照企业的组织方式,企业可以分为战略规划型、财务控制型和战略控制型三种。与此相对的便是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和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征体现在“集权”上。其要点是:

1.集团母公司是企业集团预算的编制者与下达者,分部不参与预算编制,只充当预算执行主体。

2.预算具有综合性,涉及各个利益主体,详细而具体。

3.由集团母公司全权负责预算实施的考核与监督。

(二)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

与集权型预算管理相对照,当管理者意识到过度集权带来的弊端时便产生了这种新的、相对“分散”的模式。公司的预算编制采取与刚才相反的编制方法。它的要点是:

1.集团母公司的责任由之前的编制预算转化为简单确定预算目标,即短期目标(如规定对子公司投资的必要报酬率)。子公司以这个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情况编制预算。

2.在总资本分配上,总公司依旧要行使其资本竞价管理、审定资本预算、分配资本等职能。

3.考核评价与监督权依旧掌控于母公司之手。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集权式中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病,更加注重了基层管理管理组织的积极性和人本主义的思想。同时由于部门执行的是自己编制的预算,因而预算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三)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吸取采纳了以上两种的优点,避免了他们的不足。它的要点是:

1.集团母公司作为战略策划者,结合市场环境、集团战略和部门意见提出集团战略目标,制定预算方案。

2.根据产品在市场上需求程度的不同,由集团母公司提出资本预算,并确定对各子公司的资本分配政策。如应追加那个产品生产部门的资金投入、追加多少等。

3.仍旧采取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模式,但要强化对下属的预算审批,重点是各子公司的业务预算。对获准通过的业务预算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对其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考核。

三、基于全面管理的预算模式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提出重点放在了建立一个从目标制定到监督考评的系统。它包含了: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和审批、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等。

随着企业组织模式的不断变化,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职能上的差距在逐渐的缩小。更多的管理者冲破传统理念将企业视为一个不分彼此的整体来看待,进行综合规划。由此,以往单一的控制手段或方法已经不能达到财务控制的目标。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将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全面预算管理完全可以扮演企业财务控制主线的角色,因为:

1.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与系统支持。现代企业管理突破了传统的职能界限将企业视为了一个整体。

全面预算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肩负着监测业务运行全过程,使其向长期目标不断前进的使命。同时突出了公司、子公司公司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评价各部门经理人员的主要尺度。

2.全面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的预算模式,具有全面控制的能力。公司预算并非只是出资者与经理人之间的游戏规则,还要顾及公司下属员工的权利与责任分配。在保证实现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责任与利益要明确到人。预算手段在企业实施最低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表格的形式将权责形象化的表现出来。

可见,企业预算既是由销售、采购、生产、盈利、现金流量等单项预算组成的责任指标体系,又是公司的整体作战方案。它不是会计师为会计目的而准备的会计工具,而是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手段,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的机制。

四、基于战略管理的预算模式

(一)战略预算的特性

基于战略管理的预算是与“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相对的一个概念。从预算设计的内容体系和管理的程序上看,战略预算管理并没有超越“全面”预算管理的范畴,只是在预算目标的确认和编制时加入了战略的理念作为导向。这种战略理念反对不考虑企业特定成长阶段和战略中心而盲目、片面的追求短期目标利润的管理指导思想。战略性,机制性和综合性便是它的特点所在。具体来说:

1.战略性。它作为一种将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统筹考虑的概念,战略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预算管理的过程。

2.机制性。战略预算管理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方法,而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借助于战略预算规划、编制、执行和考评,形成了程序化的管理方式。

3.综合性。以特定结构为依据运行,涉及人和非人的因素,始终贯穿着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这些使战略预算管理再也不是孤立的管理行为。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行为层面、环境层面这四个层面进行了有效整合。

(二)战略与预算的互动

在企业规划的基本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战略规划、长期经营计划与全面预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预算源于战略规划、受制于长期经营计划、立足于现有产品与市场。具体细化长期经营计划的年度要求。进行资源配置并落实经营责任。以落实战略规划、成熟的经营计划以及关注现有产品和现有市场为重点。制定战略、计划并贯彻实现目标的各种行为,通过实际与预算的对比来评价经营活动。公司战略与预算之间呈现着这样一种互动的关系:

1.公司战略决定预算导向。一旦公司战略中明确提出未来时期的战略导向,则其经营与控制重点就要发生变。,预算管理必须适应、体现这种变化。

2.公司战略决定公司组织结构和组织权力划分,从而决定预算权和预算的组织模式。

在财务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战略计划型等三种管理模式下,加之不同的预算权划分,预算管理的重点和作用也因此存在着较大差异。

3.预算是对战略计划的具体落实、反馈和修正。将企业的规划系统看作是一个动态循环时,就会发现预算通常对战略、计划提供强化或修正作用。在编制过程中,在对内、外部的信息反馈中不断的修正调整。

(三)战略预算的实施环境

无疑战略的思想是符合时代和市场发展要求的。公司战略决定了预算导向,同时预算又将战略计划切实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和修正。这种制定、实施、反馈、修正之后再实施的过程不经意间就形成了一个战略规划的循环体系。而这样的一个循环体系也不是在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随意形成的,环境的塑造也必不可少:

1.需要建立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治理权限结构。据此来解决预算管理的动力问题,同时确立和强化董事会在整个预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要对企业原有的组织流程根据战略需要进行再造。传统的全面预算以基层组织为基础,忽略了流程、作业、组织本身的合理性。因此在战略预算阶段建立一个面向流程、以作业为基本单位的预算组织体系便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

3.构建合理的预算责任网络。预算责任网络是预算执行主体,也是预算指标分解的对象。网络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预算体系的成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篇论文主要从大型企业集团从创始阶段开始采用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变化方面展开了讨论。

从最初的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到分权型预算管理模式、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基于全面管理的预算模式,直至今天的基于战略管理的预算模式。清晰的展现了预算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不断适应企业需求而改变的动态发展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公司理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580页.

[2]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235页.

[3]王斌.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北京:会计研究,2005年5月,(5).

[4]王斌,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21页.

[5]卢大美.为何传统预算导致低绩效【EB/OL】.http://省略.2006年3月7日.

[6]潘双师.油气生产企业预算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220页.

[7]余绪缨.管理会计[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300页.

[8]特蕾西.经理人预算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1日,206页.

[9]道格拉斯.怎样布置预算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230页.

第5篇: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关键词:成长型企业 战略规划 经营计划 OGSM

如果把战略研讨会看成务虚会,主要是由公司高层就“公司明年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就部分公司层级的核心策略”达成共识,那么经营计划制定就是务实会,要完成“分解形成部门级策略,并回答如何做、怎么做及优先级并匹配具体资源”的问题。

从战略规划到经营计划,我推荐的工具是OGSM,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它首先来自宝洁,现在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都在采用。O代表目的,G代表目标,S代表策略,M代表衡量指标。类似再起飞公司的很多企业内部也会做工作计划,而且工作计划表一般也包括比如工作项、工作目标等基本元素。其实OGSM理论从本质上并不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只是一个有利于把问题说明白的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让公司上下形成统一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当大家讨论工作计划时,每一个建议最终都应该至少从四个维度回答问题,即你为什么做这件事?最终你要实现什么可量化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你需要制定哪几个策略?这些策略最终是否能够有效达成目标的衡量指标是什么?如果你能很清楚地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可以默认你对某一个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严谨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头脑发热或天马行空。

不过,再简单的工具在企业内部一旦形成标准语言,这个威力是巨大的。很多企业当问一个部门负责人明年计划的时候,很多人都胸有成竹,但当你要求他按照OGSM的模式描述他的计划时,他可能感觉很难,为什么?是他不善于文字表达?抑或他不善于使用OGSM?不!说明他根本没有清晰系统的想法。他可能仅仅根据感觉想到了方向及核心举措,但他可能还没有精确地分析现状及问题,也没有看到核心问题所在,所以他根本没有清晰的目的及目标,也没有达到这些目标的时间,这些要素之间的逻辑其实也是非常模糊不严谨的,而且也不能清晰地知道在有限的资源下,到底哪些是核心要素,哪些又应该放弃,这恰恰是OGSM真正的作用。

在制定年度计划时,OGSM会强迫大家对自己朴素、直觉的一些想法做一个系统化的梳理,非常直观有效地帮助你预先检视自己的计划,它看起来是一种形式,实际上他不是,它甚至就是内容本身。如果想不清楚,就一定说不清楚,说不清楚,就一定做不清楚,OGSM就是帮你首先要想清楚。

另外,OGSM的应用还必须遵循一个逻辑,上一级的策略和衡量指标对应下一级目的和目标。公司战略研讨会产出了公司/总经理的OGSM,其他业务单元/总监就要根据公司的OGSM分解制定本业务单元的OGSM,这样层层分解,从而确保上下策略的一致性,见图1。

表1为再起飞公司战略研讨会的产出,公司/总经理的OGSM。

有几点需要做进一步说明。表1中增加了“分解维度”列,为什么呢?因为OGSM更多是强调横向描述一个策略的结构,但到底一个目标能得到多少策略呢?这些策略按照什么逻辑分解才能足够全面和科学呢?这是OGSM本身解答不了的,这要通过其他工具,比如再起飞公司层级OGSM使用的是平衡计分卡。当然策略分解结构有很多种,比如PDCA就是最简单的一种结构,如果是HR可能按职责模块招聘、培训、绩效等分解经营计划等。另外,还增加了一列“责任部门/人”,这是由经营计划委员会填写的,主要是告诉到底哪些部门必须分解这个策略。

我在给再起飞公司提供服务时,还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目标和衡量指标的关系是什么?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对多的关系,比如销售目标是50亿,但这家公司有三大业务,那么每一个业务的销售目标是多少呢?另外,还是目标转换的关系,比如目标是50亿,可能有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增加call in线索,那么对应的衡量指标就是销售线索1000个。

总经理的OGSM分解基本逻辑见图2。各部门都需要承接公司OGSM,但一般营销总监的OGSM要先于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因为这是龙头,营销总监的OGSM提出了对产能及人力等各方面的要求。

在给再起飞公司辅导的过程中,大家经常疑惑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因为之前每个部门的工作计划都是各部门自己制定,但现在需要横向协同,所以大家不明白如何做到?首先上图中的这种承接关系是实现横向协同的基础,其次在各部门制定OGSM的过程中,其实并不是闭门造车,针对一些核心问题是需要各部门召开专题研讨会才能确定的。比如营销的OGSM首先要考虑产品规划的结果,所以在经营计划的初期,公司就会召开由公司总经理、研发部门、营销部门、生产部门、战略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参与的产品规划研讨会,甚至在有一些行业商业模式下,产品研讨会甚至早于公司战略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结果会给每个部门提供输入,比如营销部门可以制定产品导向的业务计划和策略,比如研发部门可以制定具体的研发计划,生产部门可以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线调整计划等。

所以,虽然各部门在制定OGSM过程中有一定的逻辑承接关系,但制定过程中会有很多的workshop去针对核心跨部门问题进行研讨。

表2为某部门OGSM格式,与OGSM四要素又有几点不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OGSM是策略分解工具,但经营计划要具体到行动举措。一般在具体使用OGSM的时候会把行动举措相关的要素直接对应上去,以提高工具的可落地行。

来源:上一级部门的OGSM往往都是一些核心的策略,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下一级部门OGSM除了承接上级部门OGSM外,还要承接其他部门职责。比如公司OGSM可能对绩效模式提出了核心策略,但人力资源部门的OGSM很显然不能仅仅分解绩效方面的工作,还要对招聘等其他工作做一些部署。

重点工作,Tactics:重点工作是S策略的行动举措。策略侧重在方向选择,而行动举措重在具体工作描述。比如有一个策略是 “加强人才梯队的战略储备”,那么重点工作之一可能就是“启动校园招聘工作”。然后明确校园招聘工作的“责任人”、“协作部门”、“完成时间”及“资源/预算”。

重要度排序:每一个部门都会有很多的策略及重点工作,所以一定标识这些工作的重要度,以便指导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向和重心。

当然,除了上表外,很多部门制定经营计划时还需要具体的业务计划。比如OGSM表中已经制定了销售收入50亿的目标。但这50亿具体是怎么达成得呢,这需要营销部门做进一步的业务分解,如表3所示。根据需要还可以制定其他计划,比如从客户维度的销售计划、从产品维度的销售计划、促销活动计划、渠道建设计划、培训学习计划等。其他如生产部门,则需要制定生产计划、技改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等。

第6篇: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组织战略  人力资源规划  绩效管理  企业文化

某鞋业贸易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年轻女性PU质地鞋类产品出口的贸易公司,主营业务是通过商和经销商向国外市场投放针对年轻女性的各种鞋类产品。缺乏雄厚生产能力.使公司成为为争取生存与发展,往往在与外方谈判中降低品牌诉求与供货价格,从事大量贴牌产品的低利润生产贸易模式。公司以欧洲特别是欧盟各成员国客户作为经营目标,不直接面对消费者.通过了解和追随国外时尚鞋类产品的潮流趋势,采取批量出口贸易的经营模式,争取客户在女鞋销售方面的认同与支持。获得稳定增长的客户资源与市场份额。公司员工除必备的财务人员和处理日常内务的工勤人员外,主要由两种职业类型人员构成.一种是专门从事外贸接单的办公室业务人员,具备一定外贸英文听写水平和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另一种是专门从事不同鞋款制作的版房技术人员.由从事鞋类型款设计与制作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师傅与负责一般技术人员组成。 

经营者并不注重公司文化的构建。公司人员构成中8O%以上人员年龄在27岁以下,属于从业时间短、未有家庭负担约束的就业人群。家族式的经营模式使公司强调经营者的绝对权威.不鼓励权力下放。家长式的员工管理模式使员工在公司工作中必须事事以经营者的明确肯定作为商业行为的依据。员工在公司中被看作是承担并完成任务的载体,并不强化个人贡献对公司的影响。企业文化更多可以以“来去自由、松散乏味”概括。员工对公司的认同度与忠诚度往往不能经受住其他公司更高薪酬的考验 

作为一家主要市场在欧洲的女鞋产品贸易公司.其产品必须紧贴市场变化趋势,在迎合顾客需求方面,中国的企业设计人员所设计的女鞋式样不能适应西方女性的审美标准,所以公司采取与同行相同的手法,通过在国外参展考察期间有意识拍摄鞋款样式.聘请技术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模仿设计、生产乃至贸易销售。该公司的总体技术水平比纯粹从事一般鞋业产品的生产型企业高.但所使用的PU质材,又使其比从事皮质面料的鞋类贸易企业技术标准低。 

针对欧美市场的女鞋贸易公司,目前都面临机遇与挑战的长期并存与不断发展的经营格局,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对于目标定位于确立品牌地位的企业而言,往往意味着挑战多于机遇。过度竞争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本克服难于实现跨越性发展的种种难题。目前,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所产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骨牌效应,日益加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同业为争夺市场不计后果的降低同类产品供货价格,以及这两年来欧洲市场进口过量鞋类产品造成积压,的确使公司发展受到各种层次的困扰利用五项因素分析法采取人力资源策略迈克尔·波特的五项因素是一个考察人力资源系统是否适用的分析框架。这五项因素分别是:(1)社会、政治、法律及经济环境:(2)组织战略;(3)劳动力;(4)企业文化;(5)生产技术和工作管理。就公司的发展而言,可从五项因素分析,适当调整人力资源策略。以满足公司发展需要。 

一、外部环境 

该鞋业贸易公司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制约。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批新兴企业所共同遭遇的普遍问题。这些企业由一些有丰富从业经验及客户资源的从业人员从原企业离职后所创立。管理经验不足,不能从家庭式工作模式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质的转变,是束缚其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致命弱点.企业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为着力点,想方设法作出改变,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二、战略 

(一)建立公司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统筹各项策略实施通过确立品牌形象,投资鞋类实体生产,逐步获取经营主动权,实现单纯依靠出口贸易向设计、生产、销售相结合的实体经营的转变。 

(二)根据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目标只有紧贴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规划.才是能够帮助实现目标的最优选择。该贸易公司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是实现设计、生产和销售相结合的实体经营模式.这就要求公司实现对人的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吸纳设计、生产、销售各方专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提前做好人员配置及调整的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统筹落实制度的实施。把各项制度深入贯彻在日常管理当中.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有力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制定措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跟踪控制体系.避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外力干扰,确保公平合理性。 

(1)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种提高企业员工绩效、激发员工潜能.使企业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方法。科学运用绩效管理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工作潜力、提升产能,可以说.绩效管理是调节工作产出的最直接的杠杆。该公司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划分企业内的业务部门及其职能范围,采用彼此竞争的工作团队模式.通过强化竞争奖励机制来促进业务提升是该公司一项重要的规划。 

1.制定绩效计划 

在公司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由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制定绩效计划。充分考虑员工对每一项指标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修订,最终形成绩效计划,通过绩效计划书,员_T对整个绩效考核周期内全部工作内容、目标及关键工作指标非常了解。

2.绩效辅导与监控 

为了使绩效考核有效实施.应进行绩效相关考核工作事项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按部门建立专兼职考核员。对他们加以培训。以点带面,让他们负责对本部门其他人员进行宣传与教育,收集问题和建议,反馈至管理者,进一步加强上下沟通,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 

3.绩效考核 

在正式开始绩效考核之前,安排一定周期的试行期.按照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制定的绩效计划书进行考核与评估.将最终结果作为修正绩效计划书中不足之处的参考.使员工从心理上有一个过渡期。试行期结束后,将考核结果真计入绩效管理体系当中,成为员工存提升、培训、奖惩等方面的体现。 

第7篇: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关键词:绩效;绩效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巢湖市诚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随着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和房地产行业竞争的加剧。诚发房地产公司审时度势,根据国家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2013年公司实施战略调整,再次将开发的主战场转移到乡镇,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目标,以建设美好乡村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已任,不断创建精品,真诚回馈社会。如何将公司战略转化为行动,诚发房地产公司迫切需要运用绩效管理这一战略实施手段,因此研究诚发房地产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对于公司战略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诚发房地产公司绩效管理现状

诚发房地产历来注重内部管理,成立10年来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2010年,公司开始正式引入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形成了绩效管理的基本框架。诚发房地产公司确立了绩效管理的总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明确了考核目的;界定了考核对象,包括总部副总以下人员(含项目部人员及实习期人员);明确了考核原则。二是界定了绩效管理的分工与职责。按照绩效管理内在要求,根据各部门职责特点,明确了公司绩效考核的权责。三是制订了考核内容及方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核心能力、任务与职责。考核频次每一年一次。建立考核委员会,总部成立考核委员会并分设领导组和工作组,具体负责考核工作。同时建立领导组和工作组,领导组由常务副总、副总组成;工作组由人力资源部总监、人力资源部主管组成。四是划分了绩效考核的评级。考核等级分为五级,分别用A、B、C、D、E表示。五是列出了绩效考核的免责条款。公司规定因计划内容涉及到政府及其所属行政单位、或涉及到政策、法规而造成计划客观上无法按时完成的,可酌情考虑免责。

二、诚发房地产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与战略一致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绩效考核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四)考核结果运用有待进一步扩展。

三、诚发房地产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一)诚发房地产公司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1.诚发房地产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土地、人力、财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其高效运转的重要影响因素,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公司企业远景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诚发房地产公司利用平衡计分卡的经典四维分法―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分别制定和细分其战略目标。

2.诚发房地产公司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按照平衡计分卡思想,根据诚发房地产公司战略目标分解情况,在征询专家意见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诚发房地产公司2013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年收入增长率、年支出偏差率、现金循环周期降低率、融资目标达成率、客户满意度、进度偏差率、质量验收合格率、成本偏差率、人力资本准备度、企业文化准备度和骨干员工准备度等指标。

3.诚发房地产公司绩效考核指标的分解。根据关键绩效指标(KPI)操作流程,首先确定业务重点。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运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分析法等方法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再运用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关键业务领域的公司级KPI,我们前面已经根据平衡计分卡思想,研究和设计了诚发房地产公司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定公司级之后要确定部门级KPI。

(二)诚发房地产公司绩效管理流程改进

1.绩效计划制订。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起点,也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诚发房地产公司绩效计划根据以下内容制订:(1)公司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2)公司年度经营计划;(3)部门职责和工作重点;(4)外部客户需要;(5)被评价者上一考核周期的考核结果;(6)公司调度会等会议精神;(7)领导交派的工作。

2.绩效实施。绩效管理并非期初撒网,期末捞鱼,而要在整个考核周期内都要实施绩效管理。在考核期内实施绩效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绩效反馈和绩效辅导。诚发房地产公司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对于不同层级管理者提出如下要求:(1)在考核期内,要了解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提供辅导和资源;(2)要将员工的表现反馈给员工;(3)要全面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4)要及时帮助员工调整目标。

3.绩效考核。对于绩效考核,诚发房地产公司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一是根据考核对象管理层级、工作性质和公司管理需要对考核周期进行重新设置。二是公司正式评价中采用直接上级作为绩效评价主体。三是财务部、综合部、营销策划部、工程部等部门提供硬指标所需信息,由人力资源部计算评分。四是根据员工绩效评价分数确定其评价等级。公司评价等级分为S、A、B、C、D、E六级。

4.绩效辅导和绩效面谈。绩效辅导是绩效管理产生效益的重要环节,也是直接上级日常管理的重要职责。绩效辅导是指直接上级在考核周期内对员工工作进行指导。主要讨论以下信息:(1)有关工作进展情况;(2)潜在的障碍和问题;(3)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4)员工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5)管理者如何帮助员工。

5.绩效结果的运用。作为这次绩效管理改进的重点之一,就是增加绩效结果的运用。具体来说,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一是运用于薪酬决策。员工绩效评价的结果将影响员工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挑战奖金。二是运用于职务决策。公司设置业务、管理、技术三大职务序列,以绩效评价为依据,采取能上能下,双向选择、人岗匹配动态岗位管理。三是运用于培训决策。部门负责人根据部门内部人员绩效评价情况提出培训需求,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绩效评价整体情况和绩效面谈记录表,分析确定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和具体培训方案。

第8篇: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三种模式的特点是:

1、财务管控:放权模式。以分权为基础,强调结果控制。集团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以资本为纽带控制子公司,以追求投资增值为唯一目标。集团基本不参与子公司的战略决策和运营,不干预子公司经营活动,子公司拥有完整的决策和经营自主权。

2、战略管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强调过程控制。集团采取监督、指导子公司的方式,协助子公司制定战略规划及运营执行,集团参与制定子公司的业务战略,集团与子公司协作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子公司在总部的指导下,制定匹配的经营计划和预算。子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由集团总部审批。集团对子公司的干涉较强,但子公司有一定的自主权。

3、运营管控:高度集权的模式。集团不仅从财务上规定子公司的年度预算和财务目标,而且还制定子公司的年度业务目标和战略规划。子公司严格执行集团下达的财务预算和业务规划。集团对子公司的职能管理相当深入,子公司没有独立决策权。集团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追求经营活动的 统一和优化。

除以上三种模式以外,还有一种称“混合管控”,即:以一种管控模式为主,以其它模式为辅。

集团管控模式的重点不在于模式,而在于内容。管控模式的内容是一个体系,具体包括集团战略、组织机构优化(公司治理、总部定位、岗位设计)及权责体系、管控流程、绩效管理等。选择了一种管控模式,就应当按照模式来确定管控的具体内容,否则,将“有骨无肉”,达不到管控的目的。

集团管控的目的是优化资源,协调内部经营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最大利益。对于多元化集团, 管控模式可以组合运用,可以针对不同性质的子公司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对于一个多元化集团,可以根据分子公司所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价值体现不同,战略期望不同等,分别采用适合子公司成长、 发展的不同管控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激发分子公司开拓新业、创新竞进的积极性。

集团化企业在管控模式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单独或者组合运用一些手段,来达到管控的目的:

一是战略手段:集团检查子公司为达到业务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活动,评估实施绩效,查找战略差距,分析原因和纠偏。

二是财务手段: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对子公司收、支控制、内部审计和财务权限管控。明确投资、融资、资金、资产、收益管理等五项权责。对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和财务政策进行直接控制,财务负责人代表集团总部行使财务管理职能。

三是人力资源手段:主要是集团对子公司关键岗位的管控(任免、调动、轮岗,薪酬,绩效)。这是 对子公司管控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手段。管控要点是:关键岗位配置;培训与发展;绩效激励。

四是权限手段:围绕八个方案做好集团权责划分,即:战略管理、经营计划、融资、财务监管、人力 资源管理、运营管理、投资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五是经营计划手段:总裁、子公司总经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定期述职,对年度经营计划、预算及工作 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年度进行总结和考核评价,兑现奖惩。

六是信息手段:通过建立定期述职、财务信息报告、经营信息报告、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跟踪子公司经营活动,掌握子公司运营信息。

七是全面预算手段:集团对子公司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集团制定年度经营目标,子公司分解承接目标并编制预算,报集团审批。集团根据执行情况随时调整偏差,确保目标达成。

第9篇:公司战略年度计划范文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如果企业要定战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没有目标的话,那战略就没有依托点,所以战略也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一个过程。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中间需要战略。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要解决很多课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六个方面:1、做什么,企业必须明白要做什么才能够顺利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2、为什么做,企业家每天琢磨的就是两件事,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企业的老总就没法当了;3、到哪里去做,在亚洲 金融 风暴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要到东南亚投资,选中了印尼的话,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地方选错了;4、何时做,这个很重要,某些东西做得太早,可能达不到目的,但如果做得太慢,又会被别人抢得先机;5、谁去做,就是到底该由谁去执行任务;6、怎么做,这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步。所以说,企业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建立 科学 而又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 分析 、计划性,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未来战略竞争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三、建立战略管理部门是 企业 发展 战略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战略执行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 社会 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决策层的职责及牵引执行层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 研究 、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

1、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 目前 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毛主席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2、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 参考 。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 方法 的设计研究。

3、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 中国 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4、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 影响 ,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四、建立战略管理执行系统,有利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 问题 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 科学 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 内容 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的方案。

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明星员工,淘汰不及格员工。考核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和员工都满意的“双赢”基础上。具体的步骤是:在年初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在年末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与减幅以及奖金;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实行10%优者重奖,5~10%劣者尾数淘汰(辞退)。

4R系统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整个4R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旋转,一年运行一圈,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业绩的增长。发挥战略竞争力的执行系统功能。

五、战略落地与 企业 运作有效结合

1、聚焦战略的思维点

企业除了要掌握构建战略的总体框架,还应当有聚焦战略思维的思维点:一是基于行业规则把行业看透, 研究 行业的容量和集中度,研究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基于企业的 历史 以及路径依赖确定下一步的 发展 。路径依赖就是过去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借助路径依赖,借助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成功陷阱,不能把成功原因必然化,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做选择,改变行业习性,建立 学习 型组织。三是在战略抉择时要基于资源与能力,一方面要基于组织内生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企业家、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家的认知,战略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抱负。战略既是 科学 又是 艺术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企业家主观判断,现在走入另一极端,请国外咨询公司,搞得非常复杂,没有了行业敏感性。

2、战略落地

所有的战略最终要回归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所谓战略落地,就是企业要在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

战略落地,第一,有制度安排。战略走向会 影响 权力的再分配,虽然对整个企业有利,但对某些人不利。当初实达战略转型失败,是因为其整个决策机制缺乏权威,叶龙不能撑控局势,资源是倾向于非战略方向的,因此其战略不可能实现。 中国 的战略具有更广泛的范围,特别要考虑制度因素,一定要有好的制度配合。

第二,有组织支撑,组织支撑不是简单地画个组织结构图,而是基于战略研究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分配体系以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 问题 。

第三,战略落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产品战略是什么,产品组合、客户战略是什么,要在研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客户,在内部价值链上寻求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竞争力,提升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发挥战略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企业学会运用资本杠杆,要研究什么样的资本投资战略、什么样的并购模式能支撑战略的实施。

第五,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转型,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基于战略的核心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文化上要落地,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维,而且在战略上要身体力行。

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情报系统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 分析 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2、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 内容 涉及的问题有: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战略选择和决策的关键信息要素有哪些?

上述这些问题是竞争策略情报研究的出发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研究就是企业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活动和内容。

参考 文献

[1]牛晓玲:《成长的关键》[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2]陈春花等:《领先之道》[M],中信出版社,2004版。

[3]毕胜然:《赢得优势》[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4]汤明哲:《战略精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5]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 经济 出版社,2004版。

[6]余世维:《赢在执行》[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版。

[7]万明坚:《系统战必胜》[M],中信出版社,2004版。

[8]曾鸣:《略胜一筹》[M],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04版。

[9]郎咸平:《运作》[M],东方出版社,2004版。

[10]贺宏朝:《平台》[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