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精选(九篇)

中医师承教学笔记

第1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名老中医” 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加鲜活,更具可视性。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是关系中医传统方法能否延续、中医药理论能否发展的大计。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形式现已日趋多样化,主要包括名师带徒、研究生教育、家传教育等 多种传承形式相互辅佐.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术继承人不能保证充分的跟师时间

2、没有针对指导老师的具体考核指标

师承工作教与学应该是双向的,在现行制定的各类考核标准中,没有对指导老师的具体考核指标,仅仅要求指导老师按期批阅学术继承人书写的医案、心得体会等,这不利于平时考核管理工作。因为指导老师一般每月都配套一定比例的带教津贴,但考核大多针对学术继承人,不能因为学术继承人未完成跟师教学内容影响指导老师的带教津贴,毕竟师承工作大多依靠学术继承人自觉、自学为主,老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带教津贴如何发放是个难题。

3、学术继承考核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平时考核主要由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负责,年度考核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带教单位在平时考核过程中,没有制定学术继承人是否合格的考核标准,仅仅从跟师时间和书写跟师笔记方面进行,无法对跟师质量和学习内容考核。现行的考核仅仅能看学术继承人写了笔记,跟了老师,至于跟师的质量和学习的好坏,管理人员无法判断。

二、未来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1、明确固定的跟师时间

每周指定周三或周五下午为集中跟师时间,地点设在各科示教室或名老中医工作室。这需要带教单位的领导支持,医院各类会议可以避开固定的跟师时间。指导老师除了平时随师门诊讲解、指导外,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可以集中讲课、培训,可以联合讨论、研究科研,可以分析典型医案等,形式可以多样化,每对师承人员设考勤本,按时签到。效能办、党办、医务部、门诊等多部门可以成立联合小组,抽查是否按时跟师。

2、量化指导老师考核标准

指导老师的考核应从按时批阅学术继承人医案、每周固定跟师出勤率、学术继承人篇数、门诊坐诊、查房次数,集中讲课教案、出版书籍等方面入手,每月量化核分,采取10分制,7分以上视为合格,可以发放带教津贴;7分以下视为不合格,不予发放带教津贴。每季度召开一次师承对接会议,公布考核情况。考核赋分工作由联合小组负责进行。

3、健全考核与管理机制

第2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x

【关键词】 模拟教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模拟教学法的运用

加强实践设备的建设、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以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认为,见习课穿插于理论课之中,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课堂教学和见习课时比例,缩减见习时间以节约在临床见习中可能浪费的部分时间用来增加课堂讲授时间,旨在引用模拟教学法纠正临床见习中的缺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可发挥其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模拟情景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教学目的。模拟教学的特点是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技能操作即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模拟教学的经典范畴——情景教学。

2.2.1 模拟患者的运用

我们在讲授妇科检查时就可以运用模拟仿真人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逐步检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直观认识,使学生人人都有检查机会,解决了无法在真实患者身上实施操练的教学困难,对某些抽象概念也有了理解。在讲授宫颈病变时让学生自己在模拟仿真人身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病变下的宫颈组织,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分娩机制一直是学生很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分娩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整个分娩过程都是在体内完成,学生无法得到直观认识,产房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分娩机转的最后阶段——胎先露、胎体的娩出。对于这个问题,采用录像、视频教学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拟采用模拟仿真人向学生们讲解并展示分娩的每个机转过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骨盆内胎先露的旋转和下降的过程,而骨盆内的机转才是掌握正常和异常分娩的关键,再结合录像和产房的观摩,就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真实的分娩结合起来。例如,胎头下降时,孕妇体内骨产道和软产道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胎头为什么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和姿势下降?体内变化和体外不同产程变化有什么相关性?这样,通过局部直观观摩解除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及对妇产科学习的排斥性,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领会“脑-手”结合学习方法的趣味所在。

2.2.2 模拟病案

通过教师讲授的某一理论概念,让学生分组担任患者和医生,双方可演练临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等病案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同组人员可参与补充、争论,最后模拟作出最佳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教师针对结果评判对错。

3 结语

“模拟教学”应用于临床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呆板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医院”的场景中,面对“患者”进行对话、问诊,进行人体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较之传统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更早期接触临床,并且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得活、记得牢,同时解决了临床见习难的问题。

第3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08-02

2009年6月,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了30位“国医大师”,此后出现了大量研究“国医大师”的文献,截至2012年5月,以“国医大师”为关键词,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查询,相关论文达359篇。为探索“国医大师”成长规律,促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者试将近年来有关“国医大师”的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国医大师”研究热点

1.1 “国医大师”的界定

所谓“国医大师”,特指由我国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为国人所认可、有杰出贡献的名老中医。他们除要求医德高尚、学术成就卓越外,还被要求在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5年以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并无私传授独到的学术经验,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1]。根据相关要求,评出的首届“国医大师”,呈现出以下共性特征:①平均年龄85岁,年逾古稀;②出身于传统的“师带徒”模式;③行医制药都在55年以上,或独创医术,或研制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药剂,大都做过中央保健委员会的会诊专家,代表着当代中医的最高水平[2]。

1.2 评选“国医大师”的意义

“国医大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多年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医大师”的评选是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风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振奋中医药行业精神、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环境的重要措施[3]。

1.3 “国医大师”群体成长规律

由于“国医大师”这个名称是近年来才正式提出的,所以,学术界对“国医大师”的群体成长规律研究尚不多见,但与“国医大师”高度相关的名老中医群体研究却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名老中医风采》、山西省卫生厅主编《名老中医医话》等。目前,对“国医大师”群体成长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临床实践是成就大师的基础。有学者曾对1994年由江苏省政府命名的90位名中医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平均医龄都在42年以上,证明没有长期的临床实践,不可能造就一代名医[4];②大师的学术思想源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渊源和发展脉络及其相关文化的背景,才能从深层次理解其学术思想[5];③高尚医德医风是成就大师的灵魂。所谓“先有‘仁心’才有‘医德’,这是人所公称的‘医者父母心’。医师的医德,决定其医术,先有‘仁心’,才有‘仁术’”[6]。

1.4 “国医大师”个体成长规律

尽管“国医大师”概念提出较晚,但当选为“国医大师”者均为中医药学界的泰斗,为此,围绕他们个体成长规律的研究并不鲜见,这些研究或侧重于“国医大师”个体成长轨迹的描述[7-8],或侧重于学术思想的总结[9]。这些研究成果抢救式地梳理了一些“国医大师”的重要文献,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2.1 介绍性文章多,研究性文章少

现有对“国医大师”成长过程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物介绍层面。从“国医大师”研究的文章体裁可窥一斑。其中人物采访类文章[10-11]、人物传记[12],以及人物通讯报道汇编[3,13]的形式较多。这些文章和著作限于体裁,多偏于抒情叙事,缺乏系统性研究和理论上的建树。

2.2 个体研究多,群体规律性研究少

目前,学术界对“国医大师”个体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多,如周仲瑛、李振华、贺普仁、颜德馨等人的学术成就与成长经历均有专门著述,但对“国医大师”群体成长规律的研究却不多见,或在个体研究中涉及到部分内容,或在其他研究中一笔带过。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尽管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参考资料,但从理论层面探索国医大师成长规律,已成为学术界刻不容缓的课题。

2.3 单方面研究多,综合性研究少

综合考察现有对国医大师研究成果看,研究者多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治学思想,或临床经验,或医案医话等[14-16]。因而,对某一国医大师成长规律综合性研究,或对国医大师群体成长规律的综合研究,如国医大师成长的个体、家庭、社会原因分析及相关性研究,将成为新一轮国医大师研究的新热点。

3 思考与展望

3.1 “国医大师”个体成长轨迹与群体成长规律的综合研究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新学和旧学碰撞、中学和西学融汇的混沌时代,从中医药教育模式看,正是一个从传统师承制向现代院校教育制转型的时期。首届30位“国医大师”均出生于这个特殊时代。他们成长、成才的历程尽管有所区别,但从整体来看却无不印上了时代烙印。为此,对国医大师的研究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中西医交融与中医教育模式的转型的中观层面、家庭背景以及个体秉赋的微观层面进行综合研究,探索其规律性的问题。

3.2 “国医大师”成长规律与中医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性研究

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学术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不断提高中医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中医思维的新时代中医大师,不仅考验中医教育界,也不断促使相关管理层反思。笔者认为,通过国医大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将为当代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3.3 “国医大师”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相关性研究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医大师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文化传承人。为此,开展“国医大师”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相关性研究,既有助于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也有助于中医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关于评选首届“国医大师”的通知[EB/OL].[2009-06-24].http:// /zhuanti/gyds/xgxx/20090624/085237.shtml.

[2] 曹顺妮.国医大师能否拯救中医[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9(8):10.

[3] 王国强.国医大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4] 黄煌.如何造就一代名中医[N].光明日报,2008-01-03(11).

[5] 胡镜清,路洁,刘喜明,等.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内容与方法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0):10.

[6] 姜.振兴中医,不是另起炉灶[N].人民日报,2010-01-18(13).

[7] 王志英.走近中医大家周仲瑛[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

[8] 王海军,李郑生,王亮.国医大师李振华成才之路探讨[J].中医学报, 2011,26(6):1.

[9] 王京喜,王麟鹏.国医大师贺普仁针灸思想撷萃[J].上海针灸杂志, 2010,29(3):25.

[10] 陈祖芬,朱良春.医乃仁术[N].光明日报,2007-08-15(12).

[11] 刘智利,颜正华.奠基中药学科[N].中国中医药报,2009-09-04(4).

[12] 曹东义.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

[13] 陈贵廷,杨卓欣.走近国医大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

[14] 黄辉.秉承新安学风,独创医学心机――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的治学之路[J].中医药文化,2010,5(1):4.

[15] 杨勇,王煦,白晶.国医大师王绵之临床思维特色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384.

第4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 本科生 伤寒论教学 背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44

Improve Chinese-Western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Teaching Quality

GONG Xuan

(Medical School,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From Chinese-Western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teacher-student's disadvantages in "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primary level's clinical defects and unreasonable diploma stru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practice and ordinary educational science theory, this article proposed how to improve the Chinese-Western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teaching quality and evaluation, which would be of significance to improve"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Chinese-Western Integrated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Treatises on Cold Diseases teaching; Recite

1 问题的提出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虽然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实践已经延续了将近100年,但在我们的院校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从医生身上找原因,对中医经典尤其是“伤寒论”的掌握程度不够。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问题。

1.1 “夹生饭”

“夹生饭”指没熟透的饭。比喻一开始没有做好就再难以做好的事。用“夹生饭”来形容我们目前的“伤寒论”教学质量,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目前高校教育唯科研、唯论文的评价机制中,教学作为一种公家田,已经很难吸引生活负担较重的教师们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伤寒论”的课堂,也不能免于这种潮流的冲击。在大多数的中医院校,会背“伤寒论”条文、会用经方看病的老师,远不如发了几篇SCI论文、搞了几个基金的老师过得滋润。那些能够留校任教或者能凭自己所学,在下一级别高校觅得一份教职的博士毕业生们,已经慑于外文文章、科研课题的,乖乖地缴械,改换门庭,不再用心地看用古文撰写的“伤寒论”,更不必说将“伤寒论”用于临床实践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合格的“伤寒论”教师已然难觅。这便造成了师资上的“夹生饭”。

由于“伤寒论”不在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范围内,很多学校已经把“伤寒论”改为了选修课。即便是作为必修课,在大部分中医院校,对学生的条文背诵要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更不用说各个班还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混学分的学生。条文基本功没有打牢,再加上不一定有稳定、确有中医特色的临床带教平台,对于经方的使用与疗效,没有最直观的认识。最终,有的毕业生尽管能背得一些条文,但用不好或常用错经方,对“伤寒论”失去信心,对中医失去信心。这便造成了培养对象上的“夹生饭”。

“伤寒论”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是中医临床的根基。一个才能配不上其所担负责任的人,会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毋庸置疑,教不好、用不好“伤寒论”,会断送“伤寒论”在学院内的传承,断送中医临床的疗效,最终断送整个中医事业的未来。

1.2 临床一线需求

在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医院,大多数的中医大夫,已经习惯了西医打头阵,中医做陪衬。写病历做辨证分析或开具处方时,住院医师甚至是某些中、高级职称的中医师,几乎都是拿着教材誊抄,毫无独立辨治疾病的能力与动力。他们为什么抄?不过是为了上级规定的中医院的中医药使用率达到90%或60%的硬指标。若你只用中医看病,将会被视为异类,尤其当你说自己还是经方派时。

这说明在一线的临床中,至少存在以下4个问题:(1)中医院的中医师绝大部分已经不会运用中医进行诊疗;(2)“伤寒论”的法宝――经方,早已成为庸医眼中的虎狼之剂;(3)临床一线,绝非适合中医成长的好土壤;(4)我们现在的中医水平,实在是忽悠患者,愧对祖宗!这样的情况,已经极端危险了。

有人说,学了“伤寒论”,你不一定能成名医;不学“伤寒论”,你一定成不了名医!要扭转一线临床中,中医药实际运用上的颓势,必须落实“伤寒论”的传承。在师承模式很难实行的今天,现有的中医院校教育,便成了我们得以重振“伤寒论”传承与运用的一线生机。改变临床一线中医师水平的现状,只有从它目前的源头――学校抓起了。

1.3 学历结构不合理

博士进省部级、省会三甲医院,硕士进地市级三甲与某些优质县级医院,本科生进县医院与某些优质中心卫生院,专科进偏远的县医院或一般的乡镇卫生院,中专进村卫生室或中心卫生室。这是目前中医类毕业生进入医疗系统的大致行情。

这一看似较自然的行情,却因为本科生大多不愿意往县级及其以下医院,搞得高不成、低不就。人往高处走,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县级以下基层缺人,就应该多培养一些大专生、中专生,改造一批乡村医生。让这些人把中医经典读熟,让他们学会使用“伤寒论”和经方。有人说,目前中国的中医教育水平,是半个中专生的水平。20多年过去,丧失了中医经典教育的院校教育,怕是连半个中专生水平也达不到了。现在有几个博士生会号脉?连“脉而知之谓之巧”都达不到!现在有几个本科生能背方歌?这个是以前学徒入门前就应背得滚瓜烂熟的!

博士不能太滥,否则质量不高,不值钱。本科不能太多,否则就业困难就都想考研,往三甲跑,水分也大。我们最需要的是大量的大、中专中医药类学生。这样的学历结构,才符合目前中国实际,至少维持30年。在这样的学历结构下,再来抓中医经典教育,让大、中专生们学了“伤寒论”就能到基层用,让本科生们确实是因为对中医感兴趣才来读,为了搞中医学术而考研,让博士生们名副其实、学富五车、独当一面。

2 分析问题

2.1 记忆力高峰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年龄从18岁到23岁不等,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这个时期背诵一些经典,要比毕业后牢得多,而且条件也要优越得多。如果任由如此宝贵的青春浪费,而不去记忆一些堪称干货的经典,对于中医药从业者来说,是很可惜的事情。只有记得牢,运用的时候才会思如泉涌。在这个阶段,发挥记忆力的优势,便能打好基本功。

2.2 群体特点,依从性高

青年大学生群体,尤其是90后,生活在社会、经济相对富足的环境下。只要这个规则在事先解释得透彻、具体,在执行的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抵触心理。如果把背诵经典的重要性及其考核规则事先说明,在落实的时候,只要教师能够实事求是地安排好教学、考核流程,落实起来一般不会有太大阻力。三年来,笔者对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课程,均采用类似的办法进行背诵或默写测验,实施过程都很顺利。

2.3 反复强化的教育学原理

通过文化传承,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三大目的之一。对经典的传承,是对中医药传承的理论核心。在传承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就是强化。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熟能生慧的过程。一个对经典烂熟于心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临证过程中,疗效无疑会更加有保证。这种保证,得益于反复强化。

2.4 领悟能力不如记忆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科生大多涉世未深,除非亲身经历,对医疗事实的把握不一定做到很准确。这种不准确,会导致学生在对某些临床细节的理解上出现错误判断。指望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把中西医临床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细节掌握,是不太现实的,不太深刻的。这些重要细节的掌握,只有依靠记忆、背诵。“伤寒论”的经典条文,“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对临证要点的把握,精当之至。正如张仲景自己所说,“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

2.5 课时的限制

六十年来,“伤寒论”在授课学时上,从接近200学时,到现在的不到60学时,有的院校甚至将内经、伤寒、金匮、温病4门课合为一门课,总学时却不足80学时。现在PBL、MOOCs等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出现,想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将语言古朴、文义深奥的“伤寒论”条文讲透,几乎没有可能。而学生的背诵,是不受课时限制的。对条文的默写检查,每周花10分钟左右也是可以完成的。这样,课时不足的缺憾便可得到些许弥补。

3 解决方法与实践

3.1 实事求是,理论传承重于盲目创新

从以前师带徒的经验,以及众多老中医的成才之路来看,背诵是学习中医药各个行当最基础的环节。背得了,才有可能会运用,有可能会实践。目前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形势是:传承不够,创新偏向。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药的各项事业必将消亡!不好意思地说,就连普通老百姓,都对目前的中医不太信任了。尤其是那些老年人,他们很多是见识过高水平老中医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真的要重新拾起经典,我们的中医理论才能得以很好的传承。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只有把背诵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临床,把老师定位成引导者和检验者,才能又快、又牢固地完成如此艰巨、重要的任务。

3.2 考试改革,如何把握平时评价与总评

笔者经过3年的“伤寒论”教学试验发现,就算你不要求学生背,一些有心的学生也会自己背,而那些不想背的学生始终不愿意背。只有周期性地检查、督促,才能让学生们坚持下来。平时考查的是背诵的情况,学生背下来之后,通过临床带教、医案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依据“伤寒论”来辨证处方,这门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总评时,平衡好基础背诵与运用的比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就会有一个合理的判定。尽量让那些背诵基础好、知识运用灵活又具有悟性的学生能得高分。

4 检验的标准及思考

第5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大人,无论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学习的时候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兴趣,学习《中医儿科学》也是这样。

传统以来的《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教师板着面孔,沿用传统教学的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学生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灌输内容,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很难感兴趣,结果往往是理虽对、不解渴,话虽多、不动心。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等医学院校、越来越多的学科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包括《中医儿科学》,丰富了教学手段,但相当一部分还是属于讲稿到幻灯片的转移而已,对学生而言,只是多了几张图片罢了;过多的多媒体教学,虽然没有了漫间飞舞的粉笔灰,但是省却了教学主体一教师和他的板书,也失去了其领军作用。因而,也就难以吸引学生,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直都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其人格修养及授课时的思维、言语、肢体甚至嬉笑怒骂等风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成果都有深刻的影响。笔者从事教育事业以来,一直承担《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研究中医儿科学艺术,期望不断提高《中医儿科学》的教学质量,几年下来,竟得些许心得,就此谈点拙见,仅供同道分享。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笔者授课,一般都喜欢在开始就建立一个和谐、融洽、似若朋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感觉紧张、压抑,在欢声笑语中获得医学知识。

例如,授课之初和同学讲,很高兴大家都是一般人必须结交的两个朋友一律师和医生之一,律师可以让人少吃亏,我们医师可以让人少吃药,如果我们再是富二代他爹、他娘就更好了一可以让孩子少吃苦。

再如,多动症的孩子难以遵守秩序,喜欢抢答,但答案往往是错的,这个时候最好的例子就是非常经典的赵本山、高秀敏和范伟合演的春晚小品啊,问“1加1等于几”,“1加1等于……”还没问完,就抢答“等于3啊”,课堂经常欢声响起,情趣盎然,学生很形象地就记住了本病的一个特点。

2讲求授课的趣味性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知识指导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应用性的传统医学,中医儿科学是其分支之一,《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修临床专业课之一,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高等医学院校中,各种专业、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有些专业的学生只是简单涉猎医学基本知识,基础非常薄弱,按照专业课的授课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笔者认为,不管什么专业、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喜欢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因此,笔者一直致力于通俗教学。

例如,讲授“积滞”的内容时,笔者就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个民生问题一交通堵塞,因为二者的发生的原因、出现的症状是一样的,处理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首先是成因。为什么会造成交通堵塞?其原因大致有二条,车辆涌入过多和道路承载不足,积滞的原因也就两个方面,进食增多和脾胃运化不足。道路承载不足,或为规划设计不合理,或为破损失修;脾胃运化不足,或为禀赋欠佳,或为疾病、药物损伤所致。

其次是症状。交通壅堵则车辆难进、难出,同理,脾胃积滞则饮食难入、难排,即食欲不振、不思饮食,大便排泄不爽;车辆壅堵则事故必然增多,车辆破损也会增加,积滞肠胃则化运失常,饮食亦定消化不良,导致呕吐或大便不消化食物残渣;车辆壅堵,必然行进缓慢,饮食积滞,定然中焦气滞、升降失常,导致腹胀、腹痛、呕吐、大便异常;车辆增多会增加道路耗损,饮食积滞定然导致脾胃损伤。

最后是处理。如何治理交通堵塞?一方面要减少涌入的车辆,包括限买、限行,而积滞无论虚实,其治疗都要节制饮食,既古人所云“损谷”。治堵还要分流车辆,减少交通干道压力,积滞也要消积导滞,疏通肠胃。防治交通堵塞,也要不断强化交通法规,让车辆驾驶人员按规定行驶;防治积滞同样要合理饮食,饥饱有度,避免生冷。治堵尚需完善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治疗积滞也要健运脾胃。

这样讲解,形象有趣,简明易了,只要知道交通堵塞,就会明白积滞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了。

3精制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绝对不能从讲稿转移至幻灯片。如上,积滞和交通堵塞,制作时,将二者有机融合,从病因病机到症状,到处理措施,并列举、灵活转化,图片、动画充实、并茂,切实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思潮,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切不可使用过多,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似也要求多媒体课件不可超过20%。,多媒体泛滥则学生眼睛只盯着多媒体,老师蜷缩在小角落里面,有时甚至只露个头而已,完全忽视了教师的引领作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医学教育 生源质量 教学资源 措施

中职医学教育是我国多层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职医学教育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如中职生源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规范、教学设施滞后、实习基地层次较低等。本人经过深入思考,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解决目前中职医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

一、中职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医学中专生生源质量下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中等职业学校自建国后一直是我国基层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国家统一招生和统一安排。因此使得大量的优秀学生进入中专学校就读,生源质量得到了保证,毕业生素质不容置疑。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高素质学生进入高中学习,被高中拒之门外的青少年,甚至是一些“问题”学生,被学校招收为中职学生,再就是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自主招生,生源盲目追求数量,在录取上不划分数线,更导致扩招后的中专生源质量严重下降。

2、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主要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教材,特别是开设较早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材内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多少变化,内容上都基本相同。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与淘汰过程很快。很显然,我们的教材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甚至差距很远。

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根深蒂固,整个教育基本上都是以灌输知识、培养定向型书生为目标。学生始终跳不出分数的圈子。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高分低能,成了学生的普遍特征。如果我们仍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书虫式的人,迟早会被社会迅速淘汰。

3、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某些院校为了节约开支,将师资队伍建设精力放在本专科专业上,而对中专层次的教学不予重视,在生源质量滑坡同时伴有教学投入的不足的情况下,教师超负荷工作,无疑会使教学质量下降。有的学校为了缓解师资不足,去医院聘请医护人员来代课,而外聘老师缺乏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责任心及教学方法上都经验不足,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4、教学设施不足

在教学硬件方面,生源在增加,而教学硬件没有及时增加,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上实验课时,由于班级人数多,每小组人数也随之增多,导致学生实验操作练习的次数减少。许多等待练习操作的学生不是在专心看同学操作,而是在聊天,使得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实习基地层次较低

如今,许多中专学校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而是通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操作,在当地医院成立几所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很难承担为数众多的实习教学任务。有些实习生不得不进入低一级医院实习,导致学校实习管理不到位。其次,实习医院欢迎的是让带教老师放心、经短时间带教后能独立护理操作的实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欠缺的中专学生,增加了带教老师的工作量,因此有些带教老师为了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以及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量,甚至不给中专生提供操作机会。

二、措施及对策

1、教育管理部门加强调控

基于中专层次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医学专业的发展的现状,教育管理部门应适当调控中专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从高分录取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对学校中专层次专业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与“硬件”“软件”环境建设相铺相成,保证中职医学人才的质量。

2、彻底改变思想观念和办学机制。

首先,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适时改革教材内容。“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摘自《决定》)要广泛动员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改编意见,使教材跟上时代,贴合实际。使用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紧密的教材。其次,改变思想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根本,灵活机动的开展教学工作,重视教学方法与技巧,推广多媒体教学,实验课同步,理论要联系实际,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全能实用型人才。

3、拓展办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实验室规范建设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从医院聘任一批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兼职教师,使他们通过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培养和考试,取得兼职教师资格;充分发挥这些临床护理人才经验丰富的优势,讲授临床课程;但在上课时间安排上,学校要充分考虑兼职教师一人兼两职,尽量满足其上课时间的安排。学校还可通过兼职教师获得新的观念和新的信息,扩展知识面,活跃学术氛围,加强服务针对性,同时降低办学成本。另外,根据学校实际,完善与专业人数相配套的规范化实验室设备,以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4、学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学校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思路成立实习基地,在实习管理环节应密切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明确实习基地的任务,应委派教师下临床协同实习基地临床教学老师做好学生临床实习工作,促进院校合作。举办临床教学老师培训讲座,使她们掌握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实施及学生评价,重点加强教与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临床教学老师,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激励机制来增强其带教热情。

以上是笔者多年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的一些感悟,在此予以总结,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彭幼清.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7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王辉武,别号橘井老人。1943年生,四川资阳人,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后一直供职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名中医,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

王辉武教授很忙,他在重庆医科大学任教,还要在附属医院坐诊。采访王教授,是在他门诊时间结束时,正准备摆谈,一位年轻的患失眠者进入诊室,显然,年轻人没注意时钟已经指到了12点。我暂时噤声,在一旁静观、学习。

“咦?上周你不是来过了吗?据我所知,我给你开的药还没吃完吧。” 年轻人点头说是。记者在一旁咂舌,王教授的记忆力还真好。

看舌苔、把脉。“很明显的弦脉。”王教授说,“放松点,我又不是老虎,吃不了你的。”一边诊病一边与对方开着玩笑。

“工作繁忙得难道忘了吃药?”年轻人说:“是啊,哎,太忙了。想起该吃药时,时间已经过了很久。每天往往只吃一次药。”

“你该不会比总理还忙吧!”王辉武笑言。来者笑着摇头。

“你要注意休息,要劳逸结合。要不,我们约个周末的时间,一起出去农家乐住住,爬爬山,写写字,我带纸和笔,你负责带墨汁。出去放松放松。”“好啊,好啊,”年轻人连说,“跟您在一起度周末肯定轻松很多。”

“我上次开的药你要继续吃,今天就不再给你开药了。回去早点休息,平时多陪陪老婆孩子,多放松放松就行了。”

就这样,在谈笑声中,年轻人满意地走了。

现在应该没有病人了吧?我问。王教授笑笑,可能吧。也没关系,来了再说。我们聊我们的。随和的心态,让记者佩服不已。

怕死“误入歧途”

川中道地农户,怕死误入歧途;

平生权钱少有,饿饭竟成财富。

王辉武出生在四川资阳一个农民家庭,10岁时母亲就过早离开了人间。“那时候,我们家里穷呀,可以说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经常挨饿,曾经一个星期未沾半粒米,只吃南瓜野菜。”小时候王辉武的体质一直比较弱,农活根本不能干,无奈之下,在当私塾先生、略懂歧黄之术的祖父指导下,他开始用毛笔抄写《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珍珠囊》等药歌。这一段经历,既让他涉猎到祖国传统医学经典,又让他打下了深厚的毛笔字基础。

或许是自己有饿饭经历,王辉武对于上大学以致今后的工作机会便更加珍惜。即使在时期,在别人都忙着文争武斗的时候,他也珍惜时间,帮老中医抄写方子。也因为有饿饭经历,让王辉武做任何事情都显得冷静、沉稳。曾有同事和朋友问他,为什么会那样地冷静?王辉武说,因为你没有饿饭经历。王辉武解释说,任何事情,与饿饭相比,都不显得多么重要,所以用不着那么急躁,最坏的结果也不至于有饿死的危险,况且冷静往往能够让自己将事情办得更好。因此,王辉武在一首自嘲诗中总结自己是“川中道地农夫,怕死误入歧途;平生权钱少有,饿饭竟成财富。”

医德高于医术

字与医生迥异,经常因祸得福,

早出晚归庸碌,乐业令其安然。

安居容易,乐业难,一个人干一行工作,只有从心底去热爱它,才会“乐业”。王辉武常以“患者需求即是我最大选题”来时时督促自己。他说,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但还有比医术更重要的,那就是医德,即“医德高于医术”。他说,医术是医生诊病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学习的,而医德是医生的道德修养,是需要修为的,一个好的医生应该是这两方面的完美结合。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此他给记者打了这样一个通俗的比喻,患者把整个身体委托给医生“修理”,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其中寄托了患者本人及其家人多大的希望。因此,医生一定要把患者需求当成是最大的选题,尽最大可能地解除患者痛苦。正因为王辉武有一颗怜悯之心,时时想着患者,他的处方字迹从不潦草,以致说自己“字与医生迥异”。

爱好书法,精神内守

诗学百日通未通,字与二王总不同;

平生好弄纸和笔,多在望闻问切中。

有幼年抄写医书的底子,王辉武对书法有着不同寻常的热爱和痴迷。书法上,他师承二王,其风格庄重典雅且又不失飘逸,绘画则擅白描,往往寥寥几笔,就把要突出的骨架、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闲暇时间,王辉武喜欢“附庸风雅”,在挥毫泼墨中尽显艺术的魅力。

王辉武说,书法与中医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一点说,书法可以改变人的性情。比如性情急躁之人,可以练习小楷;性情抑郁的人可练习狂草;不拘小节之人可练习楷书。为何?书写小楷字体时须撇去浮躁,完全静下心来;正楷字则需严谨之手笔;狂草则需磅礴之大气。

王辉武说,如今,很多人都在探讨什么样的养生方法最好,我认为书法当为首选。翻开我国的毛笔书法历史,许多毛笔书法名家都长寿,如钟繇,所处年代是1800多年前的三国,社会医疗水平普遍不高,但寿至79岁;后来的书法家也大多高寿,如欧阳询84岁,柳公权88岁,关山月88岁,启功93岁。当代岭南章草名家温明先生现年已85岁,依然神清气爽,思维敏捷,面色红润,步伐稳健,甚至仍可书写微书。

书法绘画确实陶冶了王辉武的情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底子深厚,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说,“王教授讲课横贯古今,知识性强,但又不呆板枯燥,非常生动幽默,极为有趣。”因此他的课极受欢迎,有学生称他是“儒医”。

在他的诊室里挂着一幅自己的书法作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摘自《黄帝内经》)。王辉武解释说,一是希望求诊的患者能够树立信心,从惶恐不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是战胜疾病;二是激励自己,修生养性,养生益体。

适口为珍,能吃就吃

第8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 医学类院校 学生社团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Morality education. Prosperity of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task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colleges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teaching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tudents cau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talent cohes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rticipation has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the community should be clear purpose, identify the location, th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boutique community, to create brand activities.

Keywords medical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management system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爱好并为满足共同的兴趣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也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变化,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社团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繁荣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重要阵地。①相较于师范类院校或非医综合类高校,医学院校教育模式特殊,专业设置单一,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医学生存在着课业任务繁重、临床见实习时间较长、学业压力较大等特点。医学类院校及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使得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出与其他高校学生社团许多不同之处。

1 医学类院校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笔者以温州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问卷516份,有效问卷516份,问卷回收率73.71%,有效率100%。本文将结合相关调研数据对医学类院校社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1 社团配套支持相对薄弱,创新发展受到限制

学生社团发展离不开来自学校的政策及硬件支持,然而据调查显示,当前医学类院校社团发展在师资指导、经费支持、场地保障方面支持明显不足。首先,社团的管理与发展离不开指导老师的作用,但医学院校社团的指导老师通常由辅导员老师兼任甚至部分社团没有指导老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使得其指导社团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从而造成社团师资数量相对不足;其次,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有学校学生活动经费的专项支持,虽然目前高校用于学生活动的经费投入已经很大,但医学类院校将学校资源更多的倾向于教学和科研,对科研创新类社团或是诸如学生会等大型学生组织的投入较大,而对数量众多的小社团的经费支持比重相对较少;最后,医学院校重视科研和教学,学校大多数场地和教室资源被用做实验室和教室,而专门用于或可用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场所相对较少。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只有旭光报告厅、求知楼十几间教室、同德楼广场可在空闲时间用于社团活动。目前温州医科大学登记在册校级社团63个,另外加上各二级学院学生组织,共有百余支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活动场地资源往往难以满足全校社团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高的社团,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团的良性发展。

第9篇:中医师承教学笔记范文

关键词: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58-02

日本是亚洲医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医学英语教学,即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是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在日本乃至亚洲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军地位,该校JPatrickBarron教授在国际EMP教学领域享有盛誉。本文对该校EMP教学相关情况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有所启迪。

一、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主要特色

1课程设置内容全方位、各学年全覆盖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课程既包含词汇学和专业文献阅读等初级课程,也包括EMP综合课程。初级课程以《Building a Medical Vocabulary》和其自编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综合课程分为专业术语、临床概念、医学会话和阅读四大类,涵盖了临床医学20余个专业领域。“专业术语”课程包含日常英语释义和专业定义;“临床概念”课程包含人体器官系统日文、英文要点释义及问题解析;“医学会话”课程主要内容是医患对话练习;“阅读”课程安排学生研读英语为母语的专业人士撰写的医学论文。在新生入学时组织英语分级考试,结合考试成绩开展英语分级教学。一至四年级的EMP课程均为必修课。一年级每周开设常规英语课2课时和EMP课程l课时,主要开设英语视、听、说和高级读、写、译等通用课程和EMP词汇学。二年级全面进入EMP教学,不再开设通用英语课程,每周1课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常用医学英语词汇,熟悉医学英语词汇构词法知识,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共性特征领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三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发展前景和学术研究前沿,把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医学期刊论文摘要作为主要教材,分专业进行选读。四年级重点开设医学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开展分科教学,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翻译医学文献。五、六年级EMP为选修课。五年级学生主要在综合医院轮转实习,增设了医用口语和医学科普演讲等选修课,使学生不仅能听懂以英语为媒介的医学专业课程讲座,而且能够自如地使用英语参与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讨论,发表学术演讲,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和各类病历、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六年级主要针对志在从事科研工作、发表英文论文的学生开展教学。除正常教学外,每月针对研究生举办一次学术讲座。讲座主题包括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文的技巧、如何做口头报告等。

2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新颖、突出互动性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以学生医学英语掌握程度为参照,采用“分水平小班教学法”,将学生分成A、B、C、D、E、F六组,每组18名学生,配备6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借鉴和采用爱丁堡大学推出的“三人小组法”(“Triads”),将三名学生编为一组,要求学生阅读论文后认真做出笔记,然后学生A向学生B口头描述论文摘要,学生C聆听,学生B可提出问题,然后学生B再向学生C转述论文摘要,由学生C判断学生B的完成情况,依此类推。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体验和参与,既锻炼学生阅读、记录以及口头转述阅读所获信息的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力和涉及第三方的提问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还十分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定期播放英语原版系列情景剧,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医药文化背景知识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观认识外,还模拟国际医学会议、专家访谈、演讲、诊断对话等方式设置情境,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鼓励其融入场景自然发挥,提高医学英语听说能力;还利用具体病例,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病例分析,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课堂教学之余,鼓励学生多参加各学科教研室的专题英语学术活动。学校请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进行学术讲座,或定期安排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沟通联谊,还积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有学科特色的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巩固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提高EMP实际应用能力。

3教材更新快、针对性强

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负责研发EMP教学资源。他们不仅积极推广、使用传统EMP教材,而且还更新和推广最新教材。仅近几年就先后出版、引进、编译了大批与EMP教学相关的外文教学资料。比如,《医学英语沟通》、《医师英语》、《论文投稿统一标准》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匈牙利Pecs大学Maria Gyorffy教授撰写的《医师英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模拟医患对话,对重要医学术语给予注释,同时,还重点向母语不是英语人士介绍英文论文写作技巧,内容涉及到论文撰写、投稿要求、处理同行评审意见及如何选刊等,应用性很强。此外,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还在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发了亚洲首个全英文EMP教学网站,即wwwemp-tmunet,该网站免费开放,随时可以在网上查找到最新的EMP教学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纸质教材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着东京医科大学的EMP教学资源,也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新颖、多样,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东京医科大学自编EMP教材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因人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取舍,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需要。比如,为三、四年级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只选取英美人士撰写论文的介绍部分,而这一阶段学生很难读懂的讨论部分,就将其弃之不用,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4考核评价侧重实用性、实际效果好

东京医科大学对学生EMP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的考核评价更加侧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与日本医学英语水平考试(EPEMP)基本一致,都注重综合考查听说读写及专业英语运用水平,全面考核学生应用英语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和进行医学专业领域交流沟通的实践能力。

在具体操作上,东京医科大学EMP考核将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分别进行测试。根据难易程度不同,EPEMP共分四级。四级主要测试医学术语及医学英文文献阅读;三级在四级基础上增加了听力测试;三、四级测试不涉及医学知识,但一、二级却要求考生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二级拟就医学学术论文撰写、英语口头报告、和同事探讨医学问题以及EMP教学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测试;一级测试医学国际会议的主持以及医学杂志的编辑能力。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着力突出EMP分级考试在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比重的做法,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EMP教学导向,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日本医学发展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5人才培养方式多、师资来源渠道宽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十分注重EMP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学术交流、积极引进、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早在1993年,东京医科大学JPatrick Barron教授就积极发起成立了医学口笔译协会,成立该协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从中发现和培养EMP教学和科研专家。近年来,还先后发起成立了医学英语交流研究协会和国际医学交流协会等多个学术团体,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EMP教学专家。同时,东京医科大学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在EMP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向在职医学英语教师推荐爱丁堡大学的EMP暑期密集课程,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积极同非医科院校英语系开设医学交流课程,培养更多的EMP教师后备人才;采取教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模式,安排EMP教师和临床医生开展医院、学校双向交流,使双方在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实践看,近年来东京医科大学采取的一系列培养引进EMP人才的举措有效拓宽了师资渠道。目前,一、二年级的EMP教学工作除了由英语教学部和少数几位熟练掌握英语的医学专家承担外,主要由医学口笔译协会中的专业医学翻译人员承担;而三年级以上各学年的EMP课程则由英语教学部和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共同承担。

二、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对我国医学院校的启示

1在设置课程上,要体现“差异性”、强调“针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仍然是通用英语,即“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一统天下,EGP与EMP课程学时比例严重失调,EMP教学内容差异性和针对性差,与学生医学专业知识严重脱节,因此,亟须参照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按照不同年级和英语实际水平分别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建立针对性强、课时量足、实效性高、差异性明显的EMP课程体系。

2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参与性”、遵循“规律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所以,除了安排必要的理论学习内容之外,还要注重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3在教材选用上,要坚持“丰富性”、确保“时效性”

不仅要选用和推广国内名牌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EMP教材,还要积极引进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EMP教材,精选医学专业期刊中优秀的学术论文安排学生研读。还可以借鉴东京医科大学的做法,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系统编制EMP实用教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和生动。

4在考核评价上,要突出“实用性”、发挥“导向性”

一直以来,各高校把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和评价学校、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EGP课程设置比重过高,EMP教学处于不断萎缩的尴尬境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沟通交际能力十分薄弱。因此,亟需借鉴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协会组织医学英语水平考试的做法,在我国医学院校中模拟开发医学英语水平考试,使其在医学院校逐步取代CET6,成为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在医学领域应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

5.在队伍建设上,要强化“专业性”、兼顾“多元性”

必须抓紧制定EMP教师培训长远规划,加大对现有EMP教师培养的力度,解决他们只懂语言、不懂专业的问题;积极组建EMP社团或协会,加强国际、国内EMP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现和引进高素质EMP教学人才;积极聘请从事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从事兼职教学;在医学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好、专业强的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EMP运用能力和水平,与现有英语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承担EMP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桂,梁平聆听来自邻国同行的声音——东京大学医学英语教学评析[J].中国外语,2009(5).

[2].

[3]http://wwwemp-twu.jp/about/?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