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

第1篇: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设计;教学模式

一、以毕业设计为抓手的创新设计教学开展情况

创新设计教学在以设计学学科为主导的艺术类专业教学里往往表现出多样性,除列入培养方案内的设计课程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外,还包括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毕业设计是整个培养方案里最重要的综合性课程,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但目前毕业设计环境和推优标准及管理规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设计环境非常重要,近年来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先后建成完全对外开放的常州意工厂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常州市数字艺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综合训练中心、常州中韩游戏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常州工学院动漫研发中心等。其次,推优不能一味强调设计作品的实用,推优最重要的是要推崇“创新”“创意”,仅仅依靠设计方法和造型语言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上的不断更新还不够,还要依托现代社会需求理念上的设计创新,即使实用的设计也要提倡创新。再次,毕业设计管理规范也非常重要,如果毕业设计规范做不好就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毕业设计报告书是否规范直接反映该学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是否科学。所以,创新才是毕业设计推优和评审的最关键因素。

二、基于真实环境下的团队毕业设计教学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努力探索和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教学,以艺术学为核心,设计学各专业全面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切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艺术创新人才,以提高学生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通过具体项目任务牵引与艺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全面提升艺术学科建设水平和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自2010年起艺术与设计学院全面启动了以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协同创新工作,并切实开展了与政府、协会、企业的协同合作,建成意工厂产学研教学实践平台等一系列完全对外开放的师生创意咨询服务工作室,以及政府、协会、企业嵌入式协同合作能够提供技术服务支撑的工作平台,工作场地全部集中设在常州创意园区,运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与真正的设计单位相差无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几年来,学院依托意工厂产学研教学实践平台,不断完善基于真实环境下的丰富多彩的创新设计营运模式,注重与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学院组成师生创新设计团队,与法国怡黎协会合作,成功拿下了第八届中国花博会3个欧洲园林的设计项目;与日本冲电气软件技术(江苏)有限公司合作,教师利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机会带领学生完成了常州科教城信息产业园欧开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办公楼室内装饰设计;与世家投资集团上海世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毕业设计选题上选用公司提供的真实课题,完成了整套设计任务,最终公司正式录用7位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应届毕业生。2013年,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尝试真实环境下的创新设计教学运作模式,成立师生设计团队,毕业设计全过程依托意工厂产学研教学实践平台下的设计工作室完成。该项目由4位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完成一整套交通中转枢纽设计。其子项目涵盖了建筑形态设计、室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夜景照明设计4个部分,各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指导教师由4位各有所长的教师担任,最后4位学生顺利完成全部毕业设计任务。经过学院、学校层层筛选,该毕业设计被批准向省一级推荐,又经过反复修改,报送江苏省本专科毕业设计评优网络平台,经过激烈角逐,获得了2013年常州工学院唯一的优秀团队奖。学院的毕业设计工作每年都提前开始,尽量做到有条不紊,从选题申报到任务书下达,从编写开题报告到分工合作设计,从CAD工程图设计到3D建模和效果图渲染及场景动画制作,从前期调研到设计报告书撰写及整套报告书文本制作,从外文翻译到文献综述,从答辩PPT制作到参加答辩,从展板版式设计及喷绘打印到参加每年一次的毕业设计展览,各个环节都没有丝毫懈怠。1.申报选题和下达任务书。4位学生准备申报团队毕业设计课题时,只是想做一个综合性的交通枢纽概念设计,表达当下城市扩大以后,如何通过交通换乘,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实现节能环保。专家审核课题时,提出4人共用大课题必须确保一人一子课题,并且建议以常州市北塘河路段为真实环境来完成整套交通中转枢纽设计。学生去现场踏勘和测量,对现有地形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和资料收集,开展网络问卷调查等。2.撰写开题报告和完成毕业设计。依据毕业设计指导书,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必须说清楚课题来源及现状、设计要求、工作内容、设计方案、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时间安排及参考文献等。设计要求必须细化,做到定位、定形、定尺寸、定材料、定施工工艺做法等;对于工作内容和设计方案,必须写清楚具体内容和分步实施的阶段、步骤;预期目标必须量化,确定最终完成的毕业设计的CAD图纸和3D效果图数量,完成漫游场景动画的时间,实物模型的大小尺寸,报告书(调研报告和设计说明)的字数;参考文献方面,除必要的参考文献需要列出外,还要参考国家建筑制图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等。为方便教师与学生交流,完成毕业设计的场地除定点设在创意园区的设计工作室外,也可以是学校的制图教室,师生每周有1~2次交流。之所以将毕业设计场地定在设计工作室,是为了使设计环境更加有真实感。一方面,学生能时刻感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快节奏,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能适当参与一些真实项目。整套交通枢纽的设计主题定位在做交通中转枢纽的车辆集散和分流的设计,兼顾周边小区环境的协调,内容包括停车、换乘、人流车辆集散、司机休息、周边居民的休闲等。根据问卷调查统计,交通中转枢纽要功能设计合理,装饰环境舒适,空间各界面、设施装饰时尚实用,反映时代特点。设计尽可能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整体布局干净利落,采用现代装饰材料,简洁而不单调。整体色调为暖白色调,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整套交通枢纽的方案构思在创新立意上主要遵循抽象、动感、潇洒的外观形象创意,以仿生学为设计原则,以树木的营养分流特性为主导,充分考虑交通中转枢纽功能。运用树干营养分流的原理设计和制造新的形态。整个枢纽站建筑造型以暖白色为主,同时也根据色环的周边同类色与对比色调来进行色彩设计,以色泽的跳跃性和差异性来活跃空间的整体气氛,目的是减轻换乘市民在使用该枢纽建筑空间时的换乘压抑感,带给他们爽快、时尚的感受。结合人机工程学,注重人性化设计,针对人流分流、车流分流的基本属性进行布局与设计。无论是建筑形态设计,还是景观小品塑造,都充分考虑到了使用者的使用习惯。通过提炼、简化、重新组合、挤压等设计手法得出最终设计形态。3.撰写毕业设计报告书和外文翻译、文献综述以及制作报告书文本。毕业设计报告书有严格的字数规定,调研部分不低于2000字,设计说明部分至少不低于3000字。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收集参考资料,到已完成的同类工程项目如常州新客站、周边城市新客站去实地调研,并到北塘河路段本案坐落位置去实地勘察。整套毕业设计的创作灵感深受美国园林景观设计大师玛莎•施瓦茨的设计思想影响。学生在撰写设计说明时,总结和分析了自己在建筑与景观结合处理方法上的大胆创新,并闸明了自己的设计理念。要针对所学专业选择要阅读的外文,最好跟课题有关。文献综述主要要求学生对参考文献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叙述。报告书电子稿模板中对格式、标题、内容、字体、字号、封面、插图要求及先后排列次序等都有详细说明,这样,学生提交的设计报告书一般都非常规范。4.参加毕业设计答辩和展览。该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很艰难,但尾声最精彩。从平时模拟的小单元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训练到真实环境下的综合性设计实践锻炼,从具体的交通枢纽建筑形态设计到具体的室内空间造型设计,从真实的交通枢纽环境景观设计到真实的夜景照明设计,学生都认真完成,最后的答辩和展览精彩纷呈。最终,该团队毕业设计项目被推荐参加江苏省本专科毕业设计评审,并夺得团队优秀奖。

三、以毕业设计为抓手的创新设计教学模式分析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所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每一种特定教学模式的结构包含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因素。美国学者乔伊斯、韦尔等人在《教学模式》一书谈到:“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1]我国有学者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实施教学内容所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总称。”[2]简而言之,教学模式是一些教学方法和规律的总称。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的毕业设计都是被正式列入培养方案的集中实践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实现条件、评价机制等,是四年制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近几年所尝试的在真实环境下的创新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诸如工作室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际项目法教学模式、实例式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等等,都属于创新设计教学模式探索,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创新设计教学模式与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的巴特勒学习模式非常相似,他的“七段”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也有人形象地称它们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3]。学院各专业的毕业设计依托意工厂产学研教学实践平台下的设计工作室来运作,是实例式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一般分四个阶段来分步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第一阶段,课题申报和任务下达。这阶段重点围绕毕业设计选题开展一系列工作,课题采用学生申报或老师申报双向选择的方式,无论假题真做或真题真做必须确定方案具体的坐落位置,熟悉周围的地理环境,设定预期目标。指导教师对课题的可行性做出评判,并要通过系部教师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以及校外专家三个关卡的审核,同意申报后教师才能给学生下达任务书。第二阶段,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辅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学生要对课题来源及现状、设计要求、工作内容、设计方案、技术路线、预期目标、时间安排及参考文献等进行详细叙述。第三阶段,构思创意和设计草案。基于学生收集的大量相关资料和现场调研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相关内容,抓住脑海里的创意与想法,经过课题团队讨论和筛选,找到最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创新设计方案。该环节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意思维能力,是创新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第四阶段,完成毕业设计和总结交流。这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完善整套毕业设计以及参加答辩和展览[4]。

四、结语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教学经历近几年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学院与政府、协会、企业协同合作,建立了良好关系,真实环境下的创新设计教学模式运作机制逐步完善。巴特勒情境性教学模式被进一步运用,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教学模式改革与突破。

[参考文献]

[1]JOYCEB,WELLM,CALHOUME.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杨建中.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15.

[3]周宇.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项目管理教学活动探讨[J].美术大观,2013(9):151.

第2篇: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从国际发展趋势看,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环境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关资源、环境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愈显得迫切。

1972年联合国召开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资源环境的核算研究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在宏观层面建立环境核算指标体系,并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联系。在这方面的进展,集中体现在联合国1993年SNA修订版中,以及与之相应的统计方法的发展。

在微观核算领域,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下称ISAR)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进行了多年的考察。从1990年起,环境会计问题都成为ISAR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在ISAR带动下,“绿色会计”或称“环境会计”已成为国际会计的热点问题。

1991年,ISAR调查了222家跨国公司,评估各公司遵循其环境报告披露建议的程度。1992年,ISAR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历次调查的结果和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的情况为基础,总结了环境管理中的问题,记录环境影响的公司会计问题,提出了在当前会计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会计披露的变化,以及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

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1993年,联合国在印发的一份题为《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对一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1995年3月,ISAR第十三届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环境会计。大会主要围绕会议秘书处提供的“对各国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有利和有碍于跨国公司采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因素”、“跨国公司环境绩效指标与财务资料的结合”、“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事项的披露”等文件展开了讨论。

在一些发达国家,与企业财务会计实务最早相连的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也称环境报告,把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根据KPMG(国际五大会计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的一项调查显示,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环境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披露方式是体现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绿色化、节能化”意识日益被政府和公众接受并强化,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以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以后成为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

同时,全球各会计职业团体也为建立和推行环境、成本管理作出努力: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的考虑”,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的“环境复原负债”征求意见稿。文件涉及会计和审计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资源披露信息方面可操作性方法。

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讨论文件“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还有环境负债,资产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方面。该机构2000年2月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告审计中的环境问题”,论述财务报告审计中由于环境问题而带来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环境法规、审计程序、专家意见等问题。

(二)各国行动

日本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全球能源消耗大国之一,加之自然资源匮乏,大多数能源依赖进口,举国上下对能源安全具有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建立节能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相应措施全面而细致。日本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的两倍,但在资源消耗上,单位GDP消耗的石油不到中国的七分之一,消耗的电力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

1951年,该国制定《热管理法》,又于1979年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其间数次修订,不断提高节能标准,扩大适用范围。针对资源循环利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先后制定《包装容器再循环法》、《家电产品再循环法》、《建设再循环法》、《食品再循环法》、《汽车再循环法》等一系列再循环专项法律,并于2000年制定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明确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和基本制度。针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该国于2001年制定了《新能源发电法》,要求电力经营企业每年必须使用一定量的新能源电力,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此背景下,1974年日本提出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此后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9年提出了“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三十多年来坚持新能源战略,1993年,日本政府将上述三个计划合并成了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

“新阳光计划”的主要研究课题大致可分七大领域: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系统化技术、基础性节能技术、高效与革新性能源技术、环境技术等。其中,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温差发电、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太阳能是最受重视的研究项目。

实施新能源战略时,日本政府确定了激励导向、政策导向、价格导向等一系列措施办法,在“战术”层面确保新能源战略付诸实施。

(1)激励导向。日本政府每年要为该计划拨款570多亿日元,其中约362亿日元用于新能源技术开发。1997年至2004年间,日本政府向用于住宅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工程投入了1230亿日元的资助金。

日本政府成立的新能源机构的使命是为进行多种多样的新能源开发提供基础性的调查研究情报,同时负责就新能源政策有关问题向国家建言献策。以日本新能源机构为平台,日本各类企业纷纷就新能源合作开发展开了合力攻坚的各种活动。很多大企业都是这个机构的赞助会员,赞助企业会员遍及汽车、数码家电、钢铁、电信、银行、商社等各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在这种体制下,合力攻坚的成果为赞助会员优惠享有。由于赞助会员面非常广,因而成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为各行各业所共享,从而惠及整个国家。由于政府全力支持,社会资金也大量投入“阳光计划”项目,使日本的新能源节能产业很快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2)价格导向。“阳光计划”实施期间,日本政府对新能源消费者实施“直补”政策。太阳能发电在日本兴起时,由于用户少,导致成本高,功率3000瓦发电设备的价格约为600万日元,这够交几十年的电费。但是日本政府态度非常坚决,对每户住宅太阳能电

池板采取补助制度,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的住户渐渐增多,市场价格随之大幅下降,新能源市场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目前,围绕日本的新能源战略正在形成诸多相关产业。仅在太阳能发电产业领域内,就有硅片、太阳能电池制造、光玻璃原材料、变流器以及架台等周边产业,此外还有住宅厂家、一些电器设施店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产业既从中受益,又成为整个新能源战略的细节支点。

实施新能源战略,对于日本这样资源缺乏的国家,其意义自不待言。目前,日本进口的石油比1973年降低了16%,经济总量却增长了一倍。日本利用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48%。与此同时,该国工业大幅降低石油消耗。日本钢铁公司作为日本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从1974年以来,对石油的依赖已经降低了85%,目前的石油仅占该公司所用燃料的10%。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有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大幅增加。

德国

德国西南部有一家名叫维克托利亚的宾馆,这是德国首家零排放无污染宾馆,被评为“世界上对环境最友好的私人宾馆”。

“绿色”宾馆换装节能灯,仅此一项,电灯的耗电量就骤减80%;节水,淋浴龙头全部换成节水型的,浴盆也按人体形态重新设计,在不牺牲舒适度和洗澡乐趣的情况下减少用水量30%;采用集隔音、隔热、保暖三位一体的新型玻璃;以地下水循环系统替代空调;在屋顶安装太阳能集热光板,承担为旅馆供热和发电两大任务。此外,宾馆还采取了其他一些环保和节能措施。比如:房间的“迷你”酒吧就比传统的冰箱节电30%;厨房采购的食品全是健康的绿色食品……店主人自豪地说:这种宾馆在当地仅此一家。维克托利亚宾馆减少了大量能耗,几乎不对环境造成一丝危害,同时也没有影响宾馆正常生意。

维克托里亚的“绿色”是德国全社会为努力节能降耗的一个缩影。

德国能源匮乏,除了水源较充足以外,其他许多重要能源基本依赖进口,石油几乎100%通过进口,天然气80%依赖进口。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节约能源便成为德国发展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90年代之后,世界许多国家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呈正比发展,而德国的能源消耗却减少了15%。

早在1978年,德国就修改过一次建筑节能标准,使得其后建设的建筑能耗比老建筑减少60%以上。《能源节约法》还制定了德国建筑保温节能技术新规范,其特点是将控制建筑外墙、外窗和屋顶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改为控制建筑物的实际能耗。

消费者在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建筑开发商必须出具一份“能耗证明”,告知消费者该住宅每年的能耗,主要包括供暖、通风和热水供应。这得益于2002年2月生效的德国《能源节约法》。按照这个法规,新建筑的允许能耗要比2002年前的能耗水平下降30%左右。

2004年8月,德国出台新的《可再生能源法》,对原有法律进行修订和补充,保证20年内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给予一定的补偿。新法规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0%。

为此,德国继续实行市场刺激措施,用优惠贷款及补贴等方式扶助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德国政府每年投入6000多万欧元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还制定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未来投资计划》。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占比例逐年递增,2004年就突破全国电力供应量的10%。

除了行政手段,德国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来调控企业和公民的日常行为。

从2002年起,德国开始对燃油和电力消费征收生态税。这项举措起源于1998年,当年德国社民党和绿党组成联合政府,开始探索制定更深层的环保方针政策。1999年,德国开始实行生态环保税收改革,目的是降低能耗,鼓励新电源技术的研发,并创造面向未来的新就业机会。

政府适当地提高了汽油和建筑采暖用油的税率。环境税收改革的同时逐步降低雇主和雇员须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开始进行的,还将生态税与企业和个人的其他税收负担的优惠相结合。实行这样一套复杂而巧妙的税收杠杆政策,大大提高了能源的价格,促进社会各界节约能耗的积极性和各种节能技术的研发应用,也不增加消费者负担。

此外,该国的部分地区制定《水法》,利用价格杠杆鼓励节水。在首都柏林,水费的70%用于废水处理,30%用于供水设施的建设。与废水的有害程度相对应,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费。目前,全德国抽用的地下水仅占地下水总量的10%。

在德国政府的推动下,高压煤尘焚烧技术、煤炭气化技术等新的矿物能源发电技术不断开发升级,从而使能源发电效率不断提高。1999年,德国电力生产部门传统矿物能源的平均有效利用率为39%,这一比率2006年已达到46%,预计到2020年将进一步提高到55%。

出于环保考虑,德国政府从2000年始逐步放弃已初具规模的核电,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德国政府希望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到2010年使“生态能源”发电量占到全国发电总量的10%以上。

英国

英国政府先后在2003年和2007年能源白皮书,预期到2050年将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并在2020年之前取得显著进展;保持能源供应的可靠性。

英国的节能工作在企业层面,对高耗能行业已经实施了气候变化协定和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对非高耗能行业将引入碳减排承诺方案。其他考虑中的措施包括所有商业建筑在建造、出售或出租时都要有能源状况证书,能源供应商在未来五年内为商业用户提供先进和智能的计量服务。

在家庭层面,将继续改善现有住房的能源效率,平均家庭每年可减少0.5吨碳排放,并计划自2016年起对新建住房实行零排放强制要求。此外,政府还建议提高家用电器标准,促进能源供应商与家庭用户合作开展节能降耗,推广智能计量表和实时能耗显示,以及对新旧住房引入能源状况证书。在交通领域,英国政府支持欧委会关于新车能效强制目标的意向,推动将航空业纳入欧盟排放交易机制,同时加强与业界及消费者的合作。在公共部门层面,计划到2012年实现中央政府办公房产碳中和,并推动节能型福利住房和公共部门建筑资助计划以及政府采购能效标准。

致力发展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是中短期内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包括微型发电、区域供热、热电联供和以生物质能为燃料的供热等技术,分布式能源与集中式能源同步发展是英国政府的发展方向。随着未来20年部分核电站和火力发电站陆续关闭,英国政府确立了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0%、到2020年达到20%的目标。为实现清洁能源的目标,政府还鼓励对大型发电项目实行欧盟排放交易机制以及在化石发电项目中进行碳捕捉和储藏技术的商业化开发。为进一步发展新的低碳技术,英国政府将与私营部门共同建立能源技术研究所,至少投入6亿英镑用于资助未来lO年的研发项目。

保证能源安全。自2004年起英国已成为能源净进口国,2006

年英国能源净进口量达5240万吨标准油。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加是英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此,英国政府一方面致力于更经济地开发和利用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鼓励小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强调继续使用本国煤炭对能源结构多样化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支持建立有效和透明的国际能源市场,扩大欧盟内部能源市场开放,同时加强多双边国际合作。此外,英国政府还努力改善能源领域的投资环境,通过未来能源供需信息和分析帮助企业做好商业决策,并计划改革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体制。为保障天然气和电力供应安全,英国政府还将继续采取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的政策优化和制度安排措施。

在英国,环境报告也是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一部分。经过几十年的争议,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向投资者和公众提供信息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地域性和教区范围内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促使一些专家号召企业要进行一般性的社会责任审计和专门的环境审计。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是政府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正式表态。这个报告讨论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调在实现环境目标中的财务数量化和市场动力,这个报告还偏重于宏观政策的研究。

1990年,Rob Gray教授在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的支持下,对微观领域中的企业会计进行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出版了《会计人员绿色化:Pearce之后的会计职业》。这是ACCA“会计人员的绿色化”项目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Gray在书中阐述,今后会计人员应是“环境管理”中的成员。“环境管理”的功能包括:环境审查、政策/目标发展、生命周期评估、BS7750标准及环境审计ISO、遵守法规、环境评估、环境标志的使用、废弃物最小化;发展和投资于更好的清洁技术。

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作为“英国标准协会”的一项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促使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

针对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没有共同的专业标准,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起到规范化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

“花园国家”新加坡历来重视节能环保。尽管旅游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政府仍规定,与旅游业相关的饭店必须首先落实节电措施,否则不准开业。该国法规规定,商店卖场的照明最高为25瓦/平方米;招牌照明采用镜面反射板,安装时间控制开关,减少灯具使用数量和耗电量;建筑走廊的照明白天采用自然光,安装时间控制开关;一旦发现灯管出现黑化现象应立即更换,灯具、灯管每月应清洗一次,以维持灯管光的输出效率及美观。新加坡政府还特别规定,凡是购买省电装置的用户,可享受固定资产折旧期为一年的优惠,从政策上支持节电产业和优质产品发展。

今年3月,新加坡政府耗资1000万新元进一步推展节能措施,以20万新元为上限,为当地超过半数的制造业公司和建筑物提供补贴,帮助他们雇用能源专家进行审计与顾问工作,目的是帮助制造业公司、建筑物业主和经营者了解公司或建筑物的能源使用量,并就可以推行哪些提升能源效率的措施提供建议和咨询。目前,当地大多数公共建筑都采用了智能化用能设备管理系统,其中新加坡内政部、外交部、环境部、警察总部等政府机构大楼每年约可以减少能耗30%。

印度尼西亚于2007年7月中旬颁布新的能源法,要求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存度。同时签署总统令,号召全国上下开展节能运动,通过节油、节电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来缓解印度尼西亚面临的燃油短缺危机。

新的能源法将与该国2001年的石油和天然气法及2007年的地热法等其他相关法律互补。印度尼西亚目前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基燃料约占52%,由于原油产量下降,政府计划到2025年将石油等燃料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减少到20%以下,煤炭和天然气分别增加到33%和30%。可再生能源预期占比到17%。

第3篇: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设计专题开题报告

蜂巢公寓-居住公寓室内设计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迅猛发展人皆可见,发展的背后是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人们的压力也逐步加大。特别是代表着中国新一代势力的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他们顶着强大的工作和住房的双重压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着,他们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蜂巢公寓就是为了解决目前一些正在求职的毕业大学生租房困难而设计的一种快节奏紧凑型公寓,希望能达到高度节省空间及运营成本,低碳、环保等特点。齐全的设施在满足大学生居住的同时,还在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关怀,打破常见闭塞空间的思维定式,创造新型的快节奏开放式生态居住空间。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面临学习、工作与生活压力时,总渴望能找到一个休闲居住场所来减轻这份紧张,调整情绪,融入到优美的、恬淡的生活空间去享受那一份宁静与轻松。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追求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它随着时代背景及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并呈现新的特色。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蜂巢公寓社区的意义在于用较低的成本来解决最大程度的大学生以及外来人口的临时居住问题,因此,如何采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来建造出功能性相对较强的公寓建筑是一个难点,这不仅要考虑到材料的使用,还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其应有的需求。

同时,环保也是此次项目的一个重点,环保节能一直是如今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何合理的运用材料,搭配材料,将这个公寓建筑设计得环保节能也是本次项目能否成功实现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三、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我们今天的发展应该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生态建筑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经典案例:

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 主要(生态)设计特征:

1. 空中花园从一个三层高的植物绿化护堤开始,沿建筑表面螺旋上升。 (平面中每三层凹进一次,设置空中花园,直至建筑屋顶)

2. 中庭 使凉空气能通过建筑的过度空间。

3. 绿化种植为建筑提供阴影和富氧环境空间

4. 曲面玻璃墙在南北两面为建筑调整日辐射得热量。构造细部使浅绿色的玻璃成为通风滤过器,从而使室内不至于完全被封闭

5. 每层 办公室都设有外阳台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门以便控制自然通风的程度

6. 所有楼 电梯和卫生间都是自然采光和通风

7. 屋顶露台由钢和铝的支架结构所覆盖,它同时为屋顶游泳池及顶层体育馆的曲屋顶(远期有安装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阳 和自然采光

8. 被围和的房间形成一个核心桶,通过交流空间的设置消除了黑暗空间 9. 一套自动检测系统被用于减少设备和空调系统的能耗

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节约经济和低技术的条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生态化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的节能效率和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适性。

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应当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适宜技术”。

“适宜技术”就是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译著,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

[2] 王晓俊 著,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3

第4篇: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一、工作思路

通过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为改善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和减少建筑设备能耗,在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中采取隔热保温等节能措施和选用节能型建筑设备,达到不断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的目标。

二、管理机构

本市建筑节能的推进工作在**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的领导下,由**市建筑节能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建筑节能办)负责本意见的协调推进和具体实施工作。

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意见,负责辖区内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经济委员会所属的**市节能监察中心负责节能方面的日常监察工作。

各相关委、办、局根据各自职责,协同推进本市建筑节能的管理工作。

三、实施要求

(一)从20**年10月1日起申请初步设计文件审查的,或者20**年10月1日前初步设计文件已审查的,但在20**年12月1日以后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下列新建住宅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本意见规定执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内环线以内的住宅建设项目;

2、申报“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市新型墙体材料与节能住宅示范工程”的住宅建设项目;

3、低层住宅小区和一城九镇特色风貌住宅小区的建设项目。

(二)从20**年2月1日起申请初步设计文件审查的,或者20**年2月1日前初步设计文件已审查的,但在20**年4月1日以后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下列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本意见规定执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相关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外环线以内的新建住宅建设项目;

2、本市范围内的新建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商场、旅馆、办公楼和由它们组成的综合楼建设项目。

四、管理措施

(一)规划方案审批阶段

市或者区(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当就建筑节能的内容征求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征求意见通知后10日内,反馈审查意见书。市或者区(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核通过。

(二)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审查阶段

市或者区(县)发展计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将建筑节能专题篇(章)内容列入审查范围。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

(三)初步设计方案审查阶段

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审查时,应当将建筑节能的内容列入审查范围,并按《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建筑节能审查要点》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

(四)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阶段

受市建委委托的审图机构在审查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应当将建筑节能内容列入审查范围,并按《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竣工备案建筑节能审查要点》进行审查,审查结果情况抄告市建筑节能办。对不符合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查通过。

(五)竣工验收备案阶段

受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当含有建筑节能监督情况内容。

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本意见规定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五、相关要求

(一)对建设单位的要求

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当含有建筑节能的专题篇(章)。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的标准和要求,委托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不得要求其降低标准变更节能设计文件。

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建设的建筑节能设施,并将含有建筑节能内容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报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对设计单位要求

设计单位在设计建设项目时,对住宅建筑应当按照建设部颁布的现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对其他公共建筑应当按照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进行设计。

(三)对施工单位要求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的设计文件和施工规程进行施工,并配套满足建筑节能的施工机具和技术要求。

(四)对工程监理单位要求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建筑节能的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等规定和要求实施监理。对设计、施工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按照有关法规、规章规定,要求施工单位改正或者报告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改正。

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未按要求整改的,监理单位可向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反映,由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理。

六、发展应用

(一)本市应当加强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材料、高效用能设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建筑节能系统和技术,鼓励选用有节能标识的建筑材料和用能设备。

本市重点发展下列产品与技术的推广应用:

1、节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2、节能门窗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的应用;

3、集中供热和热冷电联产技术的应用;

4、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及装置的应用;

5、空调节能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以及空调和热力管道系统的保温、空调风系统防渗漏技术的应用;

6、节水型的建材产品和器具的应用;

7、建筑节能能耗的检测评估技术的应用;

8、其他技术成熟、效果显著的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应用。

(二)本市建筑节能的推进工作,应当坚持与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相结合,市、区(县)墙体材料办公室应当在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的工作中研究做好建筑节能的推进工作。

七、“禁限”工作

本市在建设项目中禁止或者限制设计、使用国家及本市明令淘汰的隔热保温性能差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建筑结构、低效能比的用能设备和落后的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并由市建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禁止或者限制用于建设项目的产品和技术的目录。

八、“认定”工作

本市对节能住宅建筑实行认定制度。依据市建委《关于印发〈**市节能住宅建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对自愿申请节能建筑的建设项目进行技术评审、认定和挂牌。

对用于节能建筑的节能技术和围护结构材料的认定工作,依据市建委《关于印发〈**市新型建设工程材料认定管理规定〉的通知》规定进行。

九、教育培训

从事建筑节能及相关管理活动的单位,应当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标准与专业技术等知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第5篇: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土地沙漠化、热带林减少、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海洋污染、有害废弃物越境转移等全球规模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的共同课题。目前,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削减环境负荷,保护地球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内阁会议)相继制定了《地球温暖化防止行动计划》(1990.10)、《环境基本法》(1999.11)、《环境基本计划》(1994.12)等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或计划,试图加强保护地球环境工作的力度。1998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气候变动框架条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OP3),发表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达成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以1990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实际值为标准,从2008年至2013年五年的排放量与90年5倍的排放量相比较削减5%以上,即规定了EU各国平均削减8%、美国7%、日本6%的削减目标。以此为契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在此背景下,绿色学校在学校教育课题中获得了重要位置。

基于地球温暖化等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深刻化,依据1996年文部省总结的题为《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报告书(下述),文部省委托日本建筑学会对绿色学校进行调研。日本建筑学会接受该委托后组建了"绿色学校小委员会",对学校建筑的有关内容开展调研。因为伴随经济与产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呈持续急剧增长态势。相应地,化石能源燃料而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为遵循《京都议定书》,防止地球温暖化,就必须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环境问题最终归结到如何节能的问题上。

众所周知,陶瓷、钢铁、玻璃等材料制造业因消耗庞大的能源,相应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相当大,占社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2.8%。实际上,由建筑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据日本建筑学会1990年左右着手的关于建筑业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能源消费大体成正比。如,由向建筑工地搬运材料的卡车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的3.4%,供暖、照明、电梯等建筑物运用时伴随能源消耗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的1/3。为对应这种状况,1997年日本建筑学会声明指出:"为面向实现可持续社会,阻止地球温暖化,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今后建筑物要将LNCCO2削减30%。"(注:LNCCO2是指建筑物排放的环境负荷)同时还宣称,要将现在被认为35年左右的建筑物的耐用年数(寿命)延长到100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措施,是变革建筑的模式(价值观)、采用先进技术削减材料生产和建筑物运用时的能源消耗、完善相关法制和树立考虑地球环境的生活方式。该学会还指出,建筑事业涉及建设、运用、改修、解体与废弃等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因伴随着能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一般认为,与社会的一般设施相比,学校设施的能源消费量并不算高。但是,从全国的总体角度来看,其能源消耗量是相当庞大的。所以,有必要创造条件,如利用空地植树绿化、利用太阳能发电等,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改善学校环境,推进环境教育的深化与发展。

学校是社区的中心,是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终身教育等)的特殊使命。以往,在日本,为满足社会要求,从量的角度(增建、扩建)在加强学校设施建设上付出了许多努力。如今,包含全国的国立、公立和私立学校在内的日本学校总建筑面积约达3亿平方米,约占业务用建筑的1/4,相当于总人口20%、约2500万人在使用它。可以想象,考虑到总体面积和利用人数,各学校所消耗的能源总量是相当庞大的。况且,今后,学校设施作为支援多样化学习活动的重要基地,追求其高性能、高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样,将来学校能源的使用量还会进一步增加。由此看出,学校也是能源消耗大户,是影响周围环境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生产者),同时还是环境问题?quot;制造者"(消费者)。

鉴于这种情况,面对进一步完善、维护和管理今后的学校设施,采取试图降低环境负荷等环境对策,创建新型学校设施(绿色学校),并以此扎实地推进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落实,则成为面向21世纪日本学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与绿色学校的基本理念

为对应上述情况,1993、1994年,文部省委托日本建筑学会(会司)开展了"关于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应有状况的调查研究",同时,1994年文部省专门设置了"关于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的调查研究协作者会议"。经过反复研讨,该"会议"于1996年3月总结了题为《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报告书。报告书归纳总结了推进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的基本想法与方案,并就被认为可导入学校设施的各项技术性方法列举了实例,指出了导入的目的、概要(具体的方法)、导入效果、充分利用(有利于学习)及注意事项。1997年3月,该"会议"还编制了介绍特色绿色学校先进事例的资料集《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的技术性方法的调研报告书》。该报告书明确指出,为适应与环境相协调的21世纪,学校设施也有必要从环境保护的新视点采取相应对策。

基于这种共识,报告书就"绿色学校"的概念下了如下定义,即,所谓"绿色学校",是指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完善的学校设施。第一,在设施方面:旨在削减环境负荷而设计和建设的设施。第二,在运营方面:按照削减环境负荷之目的而运营的设施。第三,在教育方面:在环境教育上也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设施。换言之,绿色学校的含义有三个层次。一是在学校建筑方面要有益于环境。即设计和建设的学校设施应是:①有益于儿童、学生的环境;②有益于地区的环境;③有益于地球的环境。二是在运营方面要合理、耐久地使用。即设计和建设的学校设施应:①延长建筑物的寿命;②充分利用自然恩惠;③无浪费、有效使用。三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有益于学习。即设计和建设的学校设施要有利于:①儿童、学生向环境学习;②提高社区人们的环境意识。总之,日本建设绿色学校的宗旨是在设施和运营方面减少环境负荷,在教育方面有助于开展环境教育。依据上述定义,日本绿色学校的基本理念可表示为此。

由此可见,在日本,理想的绿色学校是指努力使学校设施本身的建筑性要素(硬件因素)和设施的运营管理要素、教育教学的人的要素(软件因素)两方面相调和,从而发挥学校应有的整体机能的学校设施。这表明,在绿色学校建设时,仅考虑完善太阳发电、太阳热利用、雨水利用等学校设施的角度(硬件因素),或仅考虑学校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角度(软件因素),都难以建成理想的绿色学校,应当将两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过,从总体来看,日本绿色学校的理想模型还是以学校设施(硬件因素)为中心的。这一点或许正是日本绿色学校建设的最突出特征。

三、试验模范事业的实施

依据1996年的报告书《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为了开展具体的推进完善绿色学校及实证性研究,从1997年起,文部省和通产省共同实施了"关于推进完善考虑学校设施(绿色学校)的试验模范事业"(以下简称试验模范事业),其目的,一方面是以有利于儿童学生的环境教育,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充实和完善今后的学校设施。该项"试验模范事业"规定,都道府县市镇乡为事业主体,以公共学校为对象,在学校导入太阳能发电、太阳热利用等新能源和隔热技术等节能技术,推进学校的建筑物绿化、屋顶绿化、废水利用等。1997年度选定18所学校,事业以太阳光发电型为中心。1998年选定20所学校,事业以太阳光发电型或综合型为中心。至2000年,在全国已有约100所学校实施了此项事业。"试验·模范事业"的基本框架如下。

通产省

充分利用地区

新能源等政策规定支援制度

(定额补助)

导入新能源相关预算的优先补助

如:地区导入新能源等促进对策

(补助率:1/2)

完善绿色学校

基本计划的策定

建筑物等的完善(设施方面)

维护与管理

(运营方面)

充分应用于环境教育的

(教育方面)

文部省

负担调查研究经费

负担公立学校设施完善费

绿色学校的完善

(公立学校设施完善费)

(事业类型)

太阳热利用型

绿色推进形

废水利用型

其它节能节资型

补助率:

·新增建设1/2

·改建1/3

·大规模改造1/3

六、试验模范事业的类型

如此所示,该项事业分为四大类型。不过,实际上可能有复数交叉事业并存类型的情况。

事业类型事业内容

新能源利用型太阳光发电型在楼顶上设置太阳电池,将发出的电能充分利用于学校通常使用的电力这种系统

太阳热利用型在建筑物上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热加热的温水应用于供暖、生活供热(学生食堂、洗澡等)、游泳池水的加热等的一种方法。

其他新能源利用型例如:

·风力发电--在建筑物上或校园内设置风力发电装置,以此发电的一种方式,用于弥补学校通常使用的电力。

·地热发电--将换气用的管道埋设于地下,使室内空气循环,以达到热交换的一种系统。

·燃料电池--从城市煤气等燃料发电的一种系统。发电时排放的气体污染轻,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少。

绿化推进型·建筑绿化--在建筑物的墙面、楼顶、凉台等处进行绿化。这在绿色少的城市里特别有效。

·屋外绿化--积极绿化校园,提高绿色覆盖率,形成绿色之网,设置具有安定生活环境的野生生物生息空间等。

废水利用型·雨水利用--把从地面或楼顶等汇集的雨水储存在建筑物地下的雨水储蓄槽内,经过滤等处理,用于冲洗厕所、校园绿地的浇灌、校内水池等。

·废水再利用--将设施内产生的废水进行过滤处理,用于不需要好水质的厕所冲洗等。

·节水型器具的导入--使用自动水拴或节水型厕所用具,提高校内节水效果。

其他节能节资型例如:

·隔热--采用双层玻璃或双层窗框等。·遮光--设置房檐、遮阳窗帘等。

·采光--通过设置反射镜等把光线聚集到太阳光达不到的地方。

·设置生活垃圾堆肥化设施--设置生活垃圾堆肥化设施,将学生食堂的残余盛饭等生活垃圾制成有机肥。

七、文部省文教实施政策中关于绿色学校的规定

绿色学校表示了今后学校设施的一个发展方向,即学校设施也应从环境保护以及有利于开展环境教育的视角重新加以考虑和认识。今后,为防止地球温暖化等环境问题的深刻化,学校的建筑设施要进一步考虑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教育改革计划》(1998.4改订)和《关于地球环境问题的行动计划》(1998.2改订)等实施政策中均纳入了建设绿色学校的基本理念和做法,以试图进一步推进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

《教育改革计划》"(5)充实环境教育等--对应地球环境问题""推进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强调指出:"为开展具体推进完善考虑太阳光发电、太阳热利用、推进绿化、节能节资等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及其实证性研究,从1997年起,与通商产业省合作实施的''''试验模型事业'''',并且,要将这些设施作为活的环境教育教材加以充分利用。"

《关于地球环境问题行动计划》"5)节能、节资、对应新能源""(1)完善有益于环境的文教设施"中"①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同样强调指出:"在学校设施上,要建设对应削减环境负荷之策略的设施。因此,为开展具体推进太阳能发电、太阳热利用、推进绿化、节能节资等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及其实证性研究,从1997年至2001年继续与通商产业省合作实施''''试验模型事业''''。另外,还要推进户外教育环境完善事业中的户外运动场所的绿化等,并将这些设施作为活的环境教育教材加以充分利用。"

八、事例(从略)

九、附录:《关于推进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的试验模范事业》的实施要点

为试图推进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列举和介绍了以太阳光发电的各种事业类型,并做成指南(手册)通过给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并向全国各市、镇、乡教育委员会,期待他们参照1997年做成的指南,以进一步推进完善绿色学校的事业发展。

1、宗旨

现在,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在学校设施方面也要求建设对应削减环境负荷之设施,鉴于此,为开展具体完善关于推进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绿色学校)及其实证性研究工作,决定实施此项试验模范事业,以有助于向儿童学生等开展环境教育,并进一步推进充实完善今后的学校设施。

2、事业形态

(1)该项事业是文部省和通产省协力实施的相关事业。

(2)为顺利实施该项事业,文部省和通产省根据需要调整相互联系。

3、事业实施对象

都道府县及市镇乡(包括特别区,下同)

4、事业实施方法

(1)该项事业原则上与公立学校设施完善事业的新增改建事业或大规模改造事业一并实施。

(2)原则上,初年度要有效应用于向儿童、学生等开展的环境教育,依据此,就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的具体完善方法等进行调查研究,策定基本计划,从下年度以后,以该基本计划为基础来完善建筑物等。

5、事业的类型

事业的类型如下。不过,可能有复数交叉事业并存类型的情况。

(1)新能源利用型

①太阳光发电型

②太阳热利用型

③其他新能源利用型(风力发电、地热利用、燃料电池等)

(2)绿化推进型

①建筑物绿化

②屋顶绿化

(3)废水利用型

①雨水利用

②排放水再利用

(4)其他节能、节资型(新隔热技术利用、遮光、太阳光采光、生活垃圾堆肥化设施等)。

6、事业年度

从1997年算起共五年(即到2001年)。只是关于完善建筑物结构等的补助,原则上要策定基本计划。

7、事业实施对象的决定

(1)欲实施该项事业的都道府县及市镇乡,依据规定的书写格式,向文部省提出事业计划书(窗口一元化)。

(2)文部省和通产省依据审查被提出的事业计划书的内容,按照事业内容进行协商之后决定事业实施对象。

8、支援措施

在实施该项事业时,在预算范围内,文部省对第一、第二项,通产省对第三项采取支援措施。其具体方法再定。

(1)负担策定基本计划所必要的调研经费。

(2)负担(补助)完善该学校建筑物等所需的经费。

(3)对导入太阳光发电等其他新能源的相关预算优先实行补助。

9、其他

关于该项事业的其他事务,在得到相关科室的协助下,由文部省教育助成局设施助成科负责。

文部省大臣官房文教设施部指导科

文部省大臣教育助成局设施助成科

通产省资源能源厅节能石油替代能源对策科

(1997年2月21日文教施策第140号,1997年2月21日资厅第16号)

参考与引用资料及文献

1.(日)大掘浩,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教育委员会月报》,1999年,第4期。

2.(日)内田博,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事例介绍1),《教育委员会月报》,1999年,

第4期。

3.(日),服部畅男,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事例介绍2),《教育委员会月报》,1999年,

第4期。

4.(日)大川严,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事例介绍3),《教育委员会月报》,1999年,

第6篇: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三号楼项目位于大学城高密度的核心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项目承载着联系周边北大、哈工大和信息图书中心的枢纽责任。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指引,要求项目在裙房和建筑塔楼尺度、首层架空连廊、地下空间、裙房等部分考虑与周边邻近项目连通。我们的设计进一步在不同高度、不同空间之间与周边项目建立更密切的立体生态连通。大学城的核心区不仅仅是把各个学校大楼简单地摆放在一起,而应提供一个跨学校与专业的更加便捷交流沟通的大平台。设计中,我们安排了穿越连接各个功能活动目标的通道,有结合地形穿行中庭的坡道,也有通过廊桥连接不同标高的空中平台。同时预留了对图书馆、北大、哈工大和南侧山体的连廊接口,从而使不同高度的公共空间实现立体穿行。我们希望在未来,当师生们偶然穿行于建筑中,一个海报、报告或是谋面都将在这些创新型人才群落中碰撞出难以估量的可能性。

2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修复

设计希望将人工环境与基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建立起更加和谐的共生关系。首先,从水系统设计入手,将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与周边环境进行协调。核心区建筑密度较高,设计提出邻近建筑共同建立统一的水处理和循环系统,并与大沙河、核心广场湿地等结合在一起。各栋大楼屋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首先蓄存在建筑塔楼高区的雨水蓄水池中,通过自然重力浇灌高区的立体绿化,多余的雨水与建筑下层平台的雨水一起进入地下雨水蓄水池和临近广场的人工湿地。建筑内的卫生间污水也集中通过人工湿地处理达标后形成中水回用到各个楼层,成为滴灌、渗灌立体绿化的水源,同时用来冲洗卫生间洁具,实现雨水分级蓄存和中水循环利用。第二,建立立体的生态补偿体系。设计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空中绿化平台等措施,补偿建筑基地和道路所占用的原有场地绿化面积,从而实现高层办公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并为高层中的空间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建筑在塔楼顶层部分采用庭院式布局,结合逐层退台式绿化花园,营造类似地面院落式的研究办公环境,并为环境类研究项目提供室外实验场所。塔楼部分结合“Z”字形平面布局,错层设置悬挑的绿化露台,均匀地为各层实验教学空间提供开放的院落空间。这些院落空间在东、西区分层且错层布置,结合深圳地区对跨层露台的面积计算规则,使得这些露台不占用项目的总建筑面积指标,形成室内、半室外、室外的三级过渡空间。

3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形态设计

建筑形态对建筑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起着关键的作用,根据深圳建科大楼的实践经验,在深圳地区采用适宜的形体布局可以大大节约建筑的空调和照明能耗,并改善室内的空间环境品质。建筑分为塔楼、裙房和地下三个部分,设计针对各部分特色,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组织自然通风和采光。塔楼部分是建筑的主体,项目实验室和研究室为主要功能,分析出以两个8m跨度为标准进深更适宜于实验室空间需求。将建筑平面布局设计为“Z”字形布局,有利于项目所在地过渡季节主导东北风的均匀进入室内。同时“Z”字形的布局增加了建筑临窗的面积,有效改善了自然光环境。在通风采光较弱的区域布置核心筒和交通配套设施。裙房部分面积较大,进深也较大,且东西北三面都临近高层建筑,致使边界采光条件不利,设计采用在中部设置采光通风中庭为低区建筑提供良好的天光和适宜的进深布置。裙房部分的首层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形成错层的布局,将内部高差处理成中庭台阶庭院和报告厅,结合周边架空连廊和生态楼梯,将类似冷巷的、有遮蔽的低温空气通过中庭部分引入建筑,形成良好的内部空气流通。地下室部分因为场地局限几乎全部在裙房下面,设计利用首层空间设计下沉式地下庭院,将地面光线通过采光顶、导光管等引入地下空间,用绿色植物和自然采光通风,改善位于地下室的工作、实验环境。

4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功能布局

现代大学实验建筑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各种新需求,建筑内部功能分为相对固定的特定实验室和通用可变实验室两大类。针对一部分有特定空间及环境需求的实验室,设计将其安排在地下室、首层、裙房及塔楼的不同部分。对通用型实验室,我们也充分考虑可预期的各种实验室变化带来的设计需求。地下室除了用于停车及设备用房以外,还考虑设置一些精密实验室,以隔绝外界不利环境对实验设备及实验过程的影响。裙房底层布置先进制造学科的整车实验示范平台和材料学科的重型实验室,在底层另一侧设置公共报告厅及各个学科的公共实验室,方便使用。在五层结合裙房的屋顶花园设置公共会议等功能,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塔楼顶部布置有大量通风柜需求的实验室,满足环境学部及材料学科的需求。顶层有光电示范基地,将建筑本体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实验展示平台。清洁能源采用单晶硅太阳能光伏遮阳棚和垂直轴微风发电机,为大楼提供清洁能源补充,也成为大学城迈向绿色生态的标志性新形象。建筑在荷载、用电负荷、空间高度、通风设备、护构造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功能变化发展的需求。总之,延续建筑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5综合绿色建筑护设计

绿色建筑的外表皮设计不仅仅是传统围护和造型的问题,还需要综合解决遮阳、通风、采光、降噪、降温等需要,本项目的外立面设计希望体现绿色生态立体绿化和单元式可灵活变化的遮阳构造。理工科的实验室使用中需要灵活配置通风柜和外挂排气管,往往都被迫在平整的外墙上伸出长长短短的管子。针对这一需求,建筑采用外挂混凝土预制遮阳格栅,与建筑主体之间形成通风管线夹层,方便进行管线的安装和维护。同时每个方格都预备可以灵活安装的半透明遮阳模块,可以根据室内实际的布置需要,遮挡或打开相应的方格单元,以改变室内的光照环境。建筑通过遍布建筑四周的多种立体绿化形式,希望构建网络化的大楼生态系统,为师生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同时为植物和小动物提供继续在这颗“大树”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设计采用水平花池遮阳系统和模块式立体绿化,用充满生命力的植物作为建筑重要立面的组成肌理之一,让自然的变换形成建筑最具特色的标志。

6基于BIM的三维精细化设计

BIM为项目提供了更加直观和精细化的设计平台,使得项目较为复杂的功能布局,可以更加直观地在设计者和非专业的使用方之间进行展示、沟通。性能化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设计,也可以基于三维信息模型进行更加准确的模拟和设计。绿色建筑需要更加精细化的三维工作平台来支持,跨专业的协同也可以在三维环境下更加顺畅和准确地进行。

7结语

第7篇: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BIM;建筑节能;建筑设计

1概述

目前我国能源短缺情况严峻,推行建筑节能刻不容缓,所以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务必实行有效的应对措施。据实际统计,我国现有的建筑中大多数为高能耗建筑,存在新建的房屋建筑仍是高能耗建筑的情况。随着BIM技术快速发展,其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分析研究基于BIM技术的性能、基于BIM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和整个命周期管理等BIM技术应用[1]。K.Tantisevi等人研究了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维护结构整体传热计算。P.E.Moakher研究了BIM技术在能耗分析中的应用。P.Sanguinetti等人探讨了BIM和仿真分析模型之间交互的问题。S.Azhar研究了BIM技术在可持续设计和LEED评价中的应用[2]。BIM技术弥补了在分析和设计效率的传统建筑节能设计的缺陷。然而当前这种应用还不成熟,未能形成系统的应用标准和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3-6]。

2BIM技术概述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最早是美国乔治亚技术学院建筑与计算机专业博士ChuckEast-man提出的。BIM平台是将建筑生命周期内与建筑建造和使用维护过程中的信息(主要包括影响施工阶段、设计阶段、运营维护等阶段)整合在一个建筑模型中。BIM的目的是构建一个有助于协作和执行能力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项目参与方及时获取信息和自由添加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简而言之,就是在项目实施之前,预先在电脑上模拟一遍,各专业工程师在BIM平台下协调优化工程方案。这样可以预先发现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实际工程的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基于BIM平台创建的建筑信息模型在多个专业学科之间,甚至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具有协调性。因此,根据文档保存的需要,BIM平台中创建的三维模型也可以转化为传统的2D施工图。BIM模型根据不同专业分析的需要,可经简化后导入到专业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和造价计算,使得各专业分析人员更加专注于考虑不同的工况设置和设计性能的计算分析,而减少在基础建模上浪费更多的时间。

3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数据管理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模拟体系是在以BIM模型和相关模拟分析软件的基础之上,将气候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考虑进去,创建一个环境模拟分析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利用模拟分析的结果调整建筑节能设计阶段的成果,优化建筑的空间布局[7-9]。本文选择REVIT软件与BIM的环境模拟的分析工具软件:E-COTECT、Cadna/A、Phoneics相结合,可以得到设计初期基本数据。Ecotect软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数据的快速交换。gbXML格式是基于空间之上来建立模型的,它其中的一部分与非建筑围护结构相关的数据在交换过程中很可能会丢失,dxf和3ds格式是两种相对较为真实的三维数据模型。如果三维模型中有较为复杂的部分,这时一般会对其进行简化处理以增强三维数据模型在导出时候的使用性能。在建筑节能设计阶段,Revit模型在选取gbXML格式的时候。首先需要定义好房间的属性。选用dxf格式时,可以用一些简化的模型进行操作然后使用快捷导入Ecotect中,对模型进行日照采光的模拟分析。而用Sketchup模型则也可通过dxf格式导入到Ecotect中进行模拟分析。Sketchup导入后会显示三角面,只需在Ecotect中对其执行合并三角的命令即可。Ecotect软件的数据并非是相互流通的,它与其他的数据是单向的进行交换(见图1)。因此三维建筑数据模型可以导入Ecotect中进行模拟和数据分析,但是模拟分析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参照依据,是无法再将结果导入到三维建筑数据模型中进行深入处理。图1三维建模与模拟分析软件的交流形式

4基于BIM的建筑性能化分析

建设项目的可日照采光环境、热环境、风环境、室内外声环境等指标早就在项目开发之前就已经基本确定下来,可是因为技术缺陷的原因,普通的建设项目很难有充足时间和经费对以上所述的各个指标进行多方面细致的的模拟分析,而BIM技术就可能广泛应用在建筑性能分析中。

4.1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提高建筑周围的舒适度,通过改善建筑方案、调整居住区流场分布,减弱涡流和滞风现象,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模拟分析在大风作用下,有哪些区域可能会因为狭管效应从而带来安全隐患等。其所涉及到的BIM风热环境模拟分析方法的基础是指将Revit与其CFD流体力学模拟分析插件二者进行结合分析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在BIM场地模型中可以对周围的生态信息进行编辑,在将其与提取相关的风速、风频、浪频等信息进行结合,从而可以左右BIM分析的参数设置条件,再由BIM的代表性软件如:SIMULATION等对其分析,结合分析结果,综合的考虑建筑整体的环境效果。在项目开发的前期阶段,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形条件等,借助风环境模拟软件比较分析不同方案,最终选择合理的规划方案达到优化气候环境,节约土地的目的。

4.2自然采光模拟分析

分析建筑设计方案的自然采光效果,通过改善建筑造型、布局,建筑材料的使用等,调整采用自然采光,从而根据采光效果进行室内布局优化等。

4.3室内自然通风模拟

分析建筑设计方案,采用改善通风口位置、尺寸等改善室内流场分布,并且引导室内气流组织高效的流动,提高室内舒适度。

4.4热环境模拟分析

对热岛效应进行模拟分析,采用最合理的建筑单体设计、整体布局和改善周边绿化环境等方式消弱热岛效应。4.5噪声环境模拟分析用噪声模拟软件构建建筑物的数据模型,通过对建筑物周边的声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建筑物的用材、建筑内部的布局变化的手段来预测和评价建筑声学质量,提出合理的建筑声学优化方案。

5案例研究

5.1项目概况

本文选择合肥市第七十中学建筑为例分析其建筑节能应用。项目地块位于胜利路,临泉路北侧,红星家园小区的东侧,场地基本平整。校区规划红线面积为8748.27m2,总建筑面积为4718.14m2,其中已建建筑面积为2192m2,新规划建筑面积为2726.14m2,容积率0.54,建筑密度15.3%,建筑高度19.6m,框架结构形式,使用年限为50年,地上5层,抗震等级7度,建筑耐火等级二级(见图2~4)。本项目为扩建项目,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在规划区内新增加1座教学综合楼以及报告厅,扩建后教室增加到25个,标准物理、化学、小学实验室各1个,计算机室1个,并增加相应的办公场所。新建建筑的三维图见图5。项目强调全区建设的整体性,将建筑的功能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统一整体。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建设要求,强化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尽量构筑人车分流交通系统,减少车辆通行对校区的干扰。建筑分布遵循地貌、景观位置以及朝向的改变,在局部区域内具有雅致悠然的空间形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5.2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本项目为中学校园,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校园作为初中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创造符合初中生学习要求的绿色校园是本项目设计的首要任务,节约整洁的教学楼、宽阔的运动场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5.2.1和谐原则建筑是由人类行为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因为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维的各个阶段都有损耗,其他因素干扰建筑的实际作用,所以本项目要强调建筑要拥有和谐的体系、系统、关系的重要原则。本项目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与场地和周边建筑的关系,在保证优质校园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场地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应用,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与周边建筑良好的对话关系,使之融为一体,并在功能空间上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人们提供更为合理的功能空间。5.2.2适地原则所有城市的建设、规划、或者单位工程项目,都必须对指定地方的周围环境等条件进行评价分析,其中涵盖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地方的文化习俗、地理因素、能源分布、建筑机理特征等条件,如地方建筑材料利用的强度与持久性和当地对建筑的限制现状等。因此,必须结合合肥地区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设计。本项目在原有场地建筑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建筑南北向布置,充分增加了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并与原有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对已有建筑通风采光以及噪声的影响。建筑造型简单,与原有建筑相辅相成,尽可能的融入到场地中,做到适地而建。5.2.3节约原则重点突出“节能省地”原则。节省土地首先从规划阶段开始,通过详细分析建筑用地的比例关系,合理进行分配,提升土地利用率。节能技术主要依据蓄热方式来降低能量消耗的原理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对例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能、水利能等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当地的太阳及风的运行规律,把通风及太阳光等可利用的节能措施加入进去以降低能耗。本设计充分利用场地,最大化的规划设计。建筑造型简单无多余的构架,节约材料。建筑外立面颜色为浅色暖色调,不仅符合学校建筑的特点,而且还能有效降低太阳辐射,降低环境温度,提高舒适度。建筑北侧外立面增加了立体绿化,改善了场地的微环境,同时也为已建建筑增加了一抹绿色,增进了新老建筑的对话,丰富了课余生活。5.2.4舒适原则舒适要求与资源占用及能量消耗在建筑建造、使用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在绿色建筑中强调舒适原则并不是以放弃建筑的舒适度为前提,而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的舒适度为标准,应用材料的保温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性和隔热性,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的特性,用遮阳设备来降温,预防夏季温度过高,从而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考虑到本项目使用者主要为中学师生,为向中学师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建筑及周边的声环境良好是本项目必须体现的舒适原则。本项目主要功能房间布置在南侧,增加了南侧的采光,通风,拥有开阔的视野,有助于学生眼睛的保护。建筑功能合理,动静分区,在满足基本空间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辅助空间,增加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建筑入口设有无障碍通道及无障碍卫生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5.3技术方法

根据合肥市《关于加强新建民用建筑设计方案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管理工作的通知》(合规[2014]129号)等有关规定、本项目综合规划及业主要求,本项目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公共建筑一星级设计要求。5.3.1日照模拟分析日照方面,项目南侧为学校广场和运动场地,对教学楼和报告厅无遮挡,保障了教学楼的主要功能房间在冬至日平均达到4h左右的日照。同时,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第4.1.4的要求,本项目的新建建筑未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使项目北侧已建建筑的主要功能房间在冬至日平均达到2h左右的日照(见图6)。5.3.2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为了让模拟分析的结果更加真实,采用对建筑所在的实际地理位置的风速与风向进行分析。利用风玫瑰图,利用给出的频率最多的风速风向情况,确定当地平均风速作为模拟区域的输入条件(见图7和表1)。根据《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可知合肥地区的冬季、夏季以及过渡季节在最多风向条件下的风速情况。项目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情况见图8~11,由上述图形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在冬季室外最多风向平均风速为3.5m/s的NNE风场下,建筑室外人行高度1.5m处的最大风速不超过3m/s,风速放大系数最大值小于1.5,教学楼和报告厅的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整体上在3.5Pa左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4.2.6条要求“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的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因此,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项目符合规范对场地内风环境的要求。5.3.2.2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项目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情况如图12~15所示。5.3.2.3过渡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项目过渡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情况如图16~19所示。从上述图形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在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教学楼和报告厅周边活动区域未出现涡旋,大部分区域风环境情况良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中4.2.6条要求“在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因此,在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项目符合规范对场地内风环境的要求。5.3.3室外声环境模拟分析本报告分析模型主要包括合肥市七十中学的教学楼、报告厅、校园内已建建筑、周边建筑物及道路等影响因素,分析模型见图20。该项目周围道路分别为临泉路、桃溪路和昌盛路。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要求,在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取60km/h,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为30km/h。昼间模拟结果见图21~24.根据以上声环境模拟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场地内噪声主要由周边道路的车辆噪声产生,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场地内昼间噪声最大值为48dB,夜间最大值为38dB,噪声环境良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相关要求,即满足昼间噪声不大于55dB、夜间不大于45dB,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第4.2.5条款要求: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有关规定。

6总结

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筑节能现状,探讨了在建筑节能设计中BIM数据的交换方式,分析了在建筑节能中基于BIM的建筑性能化分析,通过BIM软件对建筑周边的日照环境、风环境、声环境的模拟分析提出优化方案。研究通过分析合肥市第七十中学的项目,针对学校的日照采光、室内外风环境、声环境模拟,结合建筑节能规范和绿色建筑规范,做出节能评估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秦军.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建筑技术[J].BIM服务,2015(1):160-163.

[2]杨德磊.国外BIM应用现状综述[J].土木工程信息技术,2013,5(6):89-93.

[3]方婉蓉.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协同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3.

[4]张建平.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1(1):15-18.

[5]杰里•莱瑟林,王新.BIM的历史[J].建筑创作,2011(4):146-159.

[6]H.EdwardGoldberg,TheBuildingInformationModel,CADalyst.Eugene,2004,21(11):56-58.

[7]黄春成.基于软件模拟的超低能耗建筑能耗状况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8]曾统华.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软件研制及应用[D].北京:清华大学,2012.

第8篇: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自1863年世界第1条城市轨道交通在伦敦建成通车以来,城市轨道交通便因其占用土地和空间少、运输能力大、运行速度快、环境污染小等优势而成为备受推崇的理想交通方式。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历史并不长,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我国内地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于1969年在北京投入运营,1997年我国仅有4座城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100km.截止到2013年5月,我国内地已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南京、重庆、长春、武汉、大连、沈阳、成都、佛山、西安、苏州、杭州和昆明17个城市开通了6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到2022km(不含磁悬浮)。北京(456km)和上海(434km)的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已经居世界城市前两位(第3位为伦敦402km)。最近5年,我国以每年新建270km的速度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2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典型问题

我国第1条开展环评工作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北京地铁复八线(1988年)。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数量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同时也给环境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规模庞大、复杂、综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诸如振动、噪声、电磁、地下水、景观等环境影响接踵而至,环境影响评价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报告书良莠不齐,质量有待提高

2.1.1对于项目建设内容与规划环评不符的部分,不进行环境影响比选,只做定性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立项依据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但到具体项目环评时,大多都会出现如线位偏摆、车站(和停车场、变电站)等位置移动、敷设方式变化(高架改地下、地下改高架)等与规划不相符的情况。目前,大多数项目环评均以提供地方规划部门同意变化的意见为依据,而不是从线位变化产生的环境影响角度确定选线选址的可行性。

2.1.2对主要环境影响问题不进行环境方案比选,而是服从建设单位的要求对于以高架形式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区的项目,声环境现状已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且治理难度大,而许多城市在轨道交通项目评价中,认为只要控制了工程自身产生的环境影响即可,不考虑环境功能现状的情况很普遍,报告书不针对主要的环境问题进行线路选线或敷设方式的比选。

2.1.3减振降噪环保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不足

1)减振措施存在的问题。每一种轨道减振措施在不同频率范围和不同测试位置,会有不同的减振效果。无论何种轨道减振措施,均为高频减振效果优于低频减振效果。在各种轨道减振措施中,厂家标称的减振效果,因未注明适用的评价量、频率范围、计权网络、测量方法、测点位置等与减振效果直接相关的条件,导致引用时存在诸多问题。一般情况下,厂家标称的减振效果均优于实际应用效果。另外,同一种减振措施也有很多设计因素对减振效果有重要影响,报告书中未提出相关要求,只是泛泛地提出减振措施的名称。

2)降噪措施存在的问题。目前,报告书对采取降噪措施只按高度给出降噪效果,未分析采用不同材料和结构形式对降噪效果的影响程度,可能会出现实际效果与环评要求不符的问题。

2.1.4公众参与内容针对性不够目前,在评价单位公示的报告书简本中,对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影响敏感目标没有明确显示,很多调查是在网上公示报告书简本的同时或更早时间开展,在公众未充分了解工程产生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公众参与的可信度不高。在公众参与样本分析中,对直接利益相关、间接利益相关和非利益关系的数量和比例不进行统计分析,无法判断代表性。对于可能存在振动敏感设备的大学、科研机构、计量机构、电子和光学设备生产商、医院等单位,应在规划环评中调查其单位意见。

2.2环评导则不够细化,相关技术支撑尚待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导则》)于2009年4月1日实施,它是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环评的主要技术依据,对规范环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4年多的运用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2.2.1噪声和振动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1)噪声和振动源强。噪声及振动源强是声、振动环境影响评价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导则》未给出典型线路、车型的噪声和振动源强参考值。目前,对噪声和振动源强的选择随意性较大,评价单位不重视类比监测,大多数报告书采用的源强未给出充分、合理的依据。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发现噪声和振动源强的取值,部分项目偏于保守,部分项目认为随着车辆和轨道结构的不断更新,源强取值偏小,同类项目源强的取值差甚至高达8dB,直接影响了噪声和振动的预测结果及措施应用的合理性。

2)环境振动距离衰减问题。环境振动的衰减与距离、地质条件、频率等有关,《导则》仅给出了一个对数关系的回归公式。一方面公式的表达形式与环境振动衰减的经典理论有一定差别(如环境振动近场和远场的衰减差异、振源频率特性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导则》未给出典型地质条件的回归常数参考值,这可以采取类比监测确定,但是由于评价单位的不重视和专业水平、仪器设备所限,大多数单位的惯用做法是基于早年的少量资料偏于保守取值。

3)振动评价中建筑物振动衰减量的问题。《导则》的建筑物振动衰减量范围过大,造成实际使用的随意性较大;建筑物的分类不够细致,且与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建筑物分类不一致。在对《导则》的修订过程中,建议参考该标准的建筑物分类并考虑不同建筑物(结构和基础)的振动衰减特性,提出更细致的建筑物振动修正值。

4)声屏障、振动防治措施效果问题。《导则》给出的是无限长声源和声屏障的插入损失预测公式,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另外,《导则》未结合风亭特点给出消声器降噪效果的计算公式,虽然给出了部分减振措施的减振效果,但是其评价量为未计权振动加速度级,与环境振动的评价不一致,因此给许多管理人员和评价人员造成很多误解,实际人们所关心的地面环境振动的减振量低于《导则》的减振效果。

5)古建筑振动的评价问题。应充分理解《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的内涵,其适用对象只是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与外国相关标准相比,极其严格,不应扩大其适用范围。对于优秀历史建筑、风貌建筑、近代建筑等非文物古建筑应按照新近颁布的GB50868—2013《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评价。

6)与地方相关技术规范衔接的问题。2012年4月1日,北京市开始实施地方标准《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其预测结果和控制措施原则与《导则》存在较大差异,在评估中存在尺度不一致的现象。建议《导则》在修订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

2.2.2二次结构噪声问题相对于传统的噪声和振动问题,二次结构噪声在环评领域是一个新的分支。《导则》虽然于2009年就给出了二次结构噪声的预测模式,但是由于其不计权分频特性以及评价单位的不重视、专业水平和仪器设备所限,到目前为止,二次噪声的预测和测量一直是流于形式,未科学地按照《导则》规定的方法评价。相关的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在测量方法上描述不够清晰,并存在一定缺陷。

2.2.3地下水问题应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特点和新颁布的《地下水导则》要求,弱化工程建设对区域水量和地面沉降的评价,分析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的施工环节,强化施工期的防治措施、环境监理等评价内容。

3对策措施及建议

3.1加强对评价单位的培训和日常考核目前,评估的报告书行业特征很明显,相关行业的评价单位,其技术方法较好,预测水平相对较高,但对环保对策及措施的考虑上比较薄弱,环保系统的评价单位情况则相反。环评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造成这种行业色彩浓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环评人员大多数是通用型(专业性水平不高)人才,对其进行的专业性培训欠缺。另外,环评机构资质考核应与报告书质量挂钩,建立环评单位日常工作考核制度。应建立联动机制,将评估时对报告书的打分情况反映到评价单位的考核记录中。

3.2尽快立项修订《导则》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更新相关标准规范,评价因子根据更新的标准规范对应调整,声环境、振动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监测方法、预测评价等内容与附录的预测模式对应调整,尽快开展噪声和振动源强数据库、地面振动距离衰减回归常数数据库建设,对振动预测模式中的参数做进一步的明确或调整,规范古建筑振动评价对象和预测内容要求,优化二次结构噪声的预测模式和方法等。

3.3尽快开展验收数据库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国建成并开通了5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但目前验收的只有10多条,且大多数验收监测单位由于不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和要求,监测数据错误很多,更谈不上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使得本行业的各个环境影响情况还是仅停留在理论预测数据阶段。应尽快开展验收数据库建设,与环评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或开展其他形式的专项研究工作以验证环评预测数据的可靠性。

3.4加强与城轨行业及相关科研机构的沟通一方面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尽量充分利用行业的技术手段及科技能力解决评估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使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第9篇:建筑环境设计调研报告范文

1、项目位置,周边状况

本项目用地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厂北巷西侧,西至东皇城根南街,用地东侧就是民盟中央现在的办公用地,现办公区内保留了一套较完整的四合院,其中保留着许多珍贵的物品。这些物品、房间、庭院中记载着老一代民盟人的故事,四合院中也处处都留有民盟人对老一辈人的记忆。

民盟办公用地周边有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和景观。如中国美术馆,隆福寺、北大红楼,王府井商业街、皇城根遗址公园等。所有这些建筑、景观无不展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发展与变革,也勾勒出建筑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

2、项目背景

民盟作为重要的派,为国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民盟中央新办公楼建设工程,不但深受民盟中央领导的重视和17万盟员的瞩目;而且从规划伊始就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多次就此事作出批示,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民盟中央新办公楼建设工程不仅事关民盟形象,而且涉及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形象,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

民盟中央的领导对我们设计单位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我们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满足他们对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等各方面的要求。设计过程中,我们经过多方案比较,通过和民盟领导的反复探讨,最终确定了实施方案。

建筑设计

民盟办公楼的建设用地条件非常紧张,新建地块容积率达到1.5建筑限高仅为12m,办公楼的安全等级也较高,这些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设计过程中,无论是总平面布局、平面功能关系的处理,建筑立面细节的设计,我们都力求使建筑在展现自身性格的同时也能融入周围环境,并且把景观,阳光等要素自然地引入建筑内部,使室内空间更加丰富而生动。通过分析用地的环境状况、周边的四合院的传统空间形式以及现状建筑的肌理、新建办公楼与东侧原四合院办公区的关系。与建筑朝向的关系以及建筑与城市沿街景观的关系等一系列的相关要素,我们综合协调建筑功能分区,总平面布局与建筑立面效果之间的关系,民盟办公楼设计正是基于分析解决这些多重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自然得出的结论。

1、将阳光与景观引入紧凑的总体布局

在总平面的布置中,为解决用地局促的问题将办公楼集中布置在用地中央,周边设宽度大于4m的环行通道,兼作消防环道,使地块利用最为充分。新建办公楼将主要的办公区域布置为南、北两栋板楼,在西侧设置公共空间将南北两楼相连,使建筑向东侧自然围合形成“u”型,与原四合院的庭院具有一致的空间感受,也使东侧原有的办公空间自然地过渡过来。建筑形态的“u”型处理也使得建筑在临东皇城根南街一侧形成完整的立面,并且建筑体量围合而形成内向性的庭院,将阳光与景观引入到建筑之中,使整体建筑布局在尽量紧凑的同时,也为自身环境的塑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让自然光融入建筑空间

(1)党派办公楼对功能的需求

民盟办公楼主要功能用房为普通办公室、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办公室和休息室、接待室、中小型会议室,280人报告厅等,还需要配备停车库,设备、电气用房等辅助房间。此外新建办公楼的建设不仅仅是为改善民盟现有紧张的办公条件,甲方更希望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要追求一定的建筑空间趣味,并应对室内的公共空间等进行重点设计,为民盟营造舒适的办公环境,提升建筑空间品质,展现民盟的精神风貌。

(2)建筑功能、空间与自然光的完美结合

办公楼的地下一层为汽车库、设备等辅助用房。一层主要功能为会议。南楼设有办公室、阅览室和卫生间等辅助房间,北楼设置了3间10~20人的中、小会议室,报告厅及公共走廊位于两楼之间。建筑2、3、4层主要功能为办公。除北楼的4层布置了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的办公及休息室外其他多为普通办公室。建筑的功能划分明确对应不同的功能在建筑东,南,北侧各设有辅助入口,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

通过对室内空间及建筑剖面的研究,我们在休息厅、走廊、报告厅、电梯厅、楼梯间等多处公共空间设计了采光天窗,将自然采光巧妙地融入到建筑中。

(3)透明开放的入口大堂

办公楼的主入口设置在二层的西侧,圆形的主入口大厅夹在南北两楼之间,并向内退进一跨的距离,形成宽敞的入口平台。大厅设计为贯穿3层高的共享中庭,形成办公楼里最主要的公共空间。联系南北两楼3.4层的连廊仿佛一道桥,从中庭里横跨而过。站在主入口平台。大厅里以及连廊上向西望去,黄城根遗址公园的景色一览无余,感觉城市的风景直接融入进来,也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

(4)引入天光的地下报告厅

报告厅位于建筑1层(半地下层)可容纳285人,我们结合屋顶庭院在报告厅前面的主席台和后面的入口处上方各设计了一组天窗,这就有效地为报告厅内补充了自然采光。通过天窗望出去,蓝天,白云,弧形幕墙、屋顶庭院的花架清晰可见,顿时为报告厅内增加了几许生机,

(5)半地下空间自然采光的引入

在报告厅西侧结合电梯厅设计为休息区,并利用汽车坡道与休息厅之间设计为采光天井,配置小型的绿化和水景,使室内的景观更加生动,也为会议空间带来无限生机。报告厅两侧的公共走廊设计为与2层连通的中庭,顶部天窗的设计为室内引入了充足的自然采光,也更加丰富了室内的空间效果。

天窗在建筑一层的应用使作为半地下室的楼层内仍然能得到充分的自然采光。这些细节的设计既能使办公楼的内环境达到更加舒适的效果,又为建筑在使用中节约了能源。

(6)阳光满溢的电梯厅和楼梯间

结合大堂在建筑顶层的楼、电梯间处各设计了一组天窗。天窗的运用使圆形大堂与南、北楼建筑形体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也使楼电梯间内阳光漫溢。金色的阳光洒在红色的墙面上,为办公楼内带来了温暖的感觉,也使楼,电梯间更显明亮而舒适。

(7)光影重叠的屋顶庭院

民盟办公楼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也为使用者创造了丰富的建筑空间并营造了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庭院的设计不是简单地被割裂出来,而是尽可能地使环境与建筑紧密地联系起来。将报告厅的上部设计为屋顶花园,让室内的柱子延伸到屋顶花园上并结合建筑屋面设置花架,并相应配以木质和石材铺装,设计了花池、坐凳等元素。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花架的阴影随之变化,在庭院里及建筑立面上造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使屋顶花园中更加充满生机。同时根据建筑功能需要在屋顶花园里设置了上人天窗,从室内天窗望出去,也同样能感受到屋顶花园的气息,室内外的空间互为延续,并融为一体。庭院空间为民盟办公楼创造舒适的室外景观环境,更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休息和交流聚会的场所,使人们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能充分欣赏到庭院的美景。

3、建筑立面设计

(1)展现庄重,现代、和谐亲民的派形象

建筑的立面展示了建筑的类型和性格建筑的形象也是

甲方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民盟领导要求建筑的立面要反映派办公楼的形象,展现民盟中央的精神风貌,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的风格应该有别于其他办公建筑,也应有别于执政党办公楼的建筑形象。因此在立面设计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和手法来展现派办公楼的特点,如何呈现一栋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成为我们设计过程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2)立面、细节处理表现鲜明建筑性格

用地周边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设计的出发点便是希望以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形式,既代表民盟中央的形象,又从城市的角度,使建筑立面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在西立面的处理上,用出挑的檐口和柱廊的形式将南、北两楼以及中央大厅统一在相同的秩序之下。在平面上南楼为中间走廊,北楼设计为单廊的形式,因此在立面上主入口两侧形成不对称的格局。柱廊的设计根据南,北楼的长度分别等分设置了5根、4根柱子,在南楼立面对应北楼宽度的位置上设计了3层通高的幕墙,使立面在对称与不对称之间形成统一的韵律,在视觉上维持了一种非对称性的平衡美。

西立面前的围墙同样也成为立面的构成要素之一。围墙外贴深灰色的石材并顺应坡道的坡度设计为台阶的形式,在围墙的前面以及围墙和坡道之间种植低矮的绿植,这既使主入口前的坡道巧妙地隐藏在围墙后面,也使建筑仿佛被加上了一个底座,立面形象更加的突出。

建筑南,北两侧的立面则延续了东侧原有办公楼的立面样式,采用了壁柱的形式。在辅助入口对应的位置立面采用玻璃幕墙的形式与大面的红砖墙面形成对比,并配合平面功能后退进去,对入口起到了明确的标识作用。面向内庭院的南、北向立面则通过屋顶花园的天窗和两楼问的圆形大厅延伸至室内。室内楼电梯间及地下1层报告厅两侧的公共走廊都采用了与室外立面相一致的红砖墙面以及开窗方式,使建筑室内外有相同的逻辑关系,并保持了建筑形体的纯粹和室内外相一致的延续性。

(3)颜色,材质的对比丰富了建筑形象

我们在办公楼立面颜色、材质和细节的设计上也同样追求使建筑立面兼具功能与美感的同时,能更好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力求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及认同。南北两楼建筑主体均采用具有传统色彩的红砖墙面,在建筑檐口下及立面2层以下的部分墙面采用更深色的红砖,把墙面分为了上,中、下三段的形式,丰富了墙面的层次。墙面上方形的装饰灯规则地镶嵌其中,就像古代城门上的门钉。南北两楼间的主入口大厅则采用了通透的玻璃幕墙。幕墙的细致精巧和通透感与两侧柱廊的挺拔、墙面的厚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而使立面形成丰富的美感,从而令建筑主入口格外突出。

(4)光影变幻的立面更加生动

主入口的上方结合建筑檐口和柱廊设计了遮阳百叶,这些元素的组合限定出了3层楼高的入口空间。这样的设计手法加大了主入口平台的空间尺度感并增加了进深感。在紧张的用地条件下,使办公楼的沿街立面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随着时间的改变,柱廊和百叶在主入口处呈现出变幻的光影效果,尽显建筑丰富的形体变化,使建筑立面随着光线的韵律跃动起来,展现出丰富的建筑表情。通过红砖墙面、灯、幕墙,浅色石材的柱子建筑檐口多层次的处理以及光影因素的运用使这些立面要素在材料,质感颜色和明暗上,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又达到了整体的统一与和谐,令整个立面显得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在民盟办公楼的立面设计中,我们通过对办公楼立面的对称,非对称,变化,统一、对比、色彩,质感,韵律等多种方面的设计来表现建筑立面的美感,使各种要素相互协调并达到和谐的组合效果。建筑的立面也展现了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效果。

设计感言

以上主要记录了民盟办公楼项目的主要设计背景、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设计思路和解决的方法。回顾整个项目的过程,设计正是建立在我们对项目背景情况的了解、对派设计要求的深入理解、以及与甲方反复沟通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整个设计过程就是我们对于总图关系、平面功能,立面效果,剖面关系和细节等多重要素综合的分析,设计、相互协调而得出的结论,并最终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民盟办公楼从项目设计伊始到建成经历了漫长的5年。建成后从建筑功能、空间处理、立面形象到建筑与环境结合等方面均得到了甲方的认可和好评。建筑在自然通风、采光等方面的效果也在使用中明显地体现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民盟办公楼本身也已经成功地融入了周边的环境,成为皇城根遗址公园观光沿线的景点之一。

工程档案

建设单位: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

建设地点:北京东城区东厂北巷西侧西至东黄城根南街北至翠花

胡同:南至现状围墙

新征建设用地面积:2986.940m2

建筑层数:地上及半地下4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12m

建筑面积:6400m2

建筑物耐火等级:一级

人防性质、等级:地下层部分为六级人防汽车库

设计起止时间:2003.8~2005.12

竣工时间:2007.10

民盟中央新办公楼主要设计人员:

设计指导:何玉如

方案设计:邢凯立、梁海欣

工程主持人:林红、梁海欣

建筑负责人:林红、梁海欣、周雷

结构负责人:刘军、张曼

设备负责人:刘纯才

电气负责人:张瑞松

经济负责人:高洪明

作者:梁海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何玉如工作室